浅谈大学校园的园林意境的营造

浅谈大学校园的园林意境的营造
浅谈大学校园的园林意境的营造

浅谈大学校园的园林意境的营造

摘要:随着信息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及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高等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高校建设推向了新的高潮。世界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大学改变了以往作为社会产品和最终用户之间的中介身份,不仅承担着教学科研的基本任务,更成为将知识转化为生产力的主要环节。大学为社会服务的意识越来越强,功能也越来越复杂,大学校园建设面临着一系列新的挑战。我国大学校园的现状在数量、质量、规模上都相对滞后,极大地限制了我国培养高等人才的能力,大学校园建设(改建、扩建、新建)工作迫在眉睫。在这种情况下,如何适应时代的要求,建立新世纪新经济条件下的新一代大学校园,如何建立一个理想的大学校园环境,为国家培养和塑造出大量人才服务,大学校园的园林意境的营造成为研究的迫切课题。

关键词:校园园林意境环境造人校园美化

作为高等教育的物质依托,校园环境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大学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组织,需要建立多层次的共享空间和活动场所来支持与满足社会的需要。高校的产业和科研、文化、旅游等,不仅要服务于校园内的受教育者,更要向社会开放,使学校的教育资源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搞好大学校园绿化,对提高校园环境和塑造良好的校园公众形象有着直接的关系。基于大学教书育人和环境育人的特点,校园生态化、园林化、地域化、信息化、现代化、人文化已经成为当前大学校园规划的新理念。

中国园林艺术博大精深,如果在大学校园的环境规划设计中能够把中国园林的神韵体现出来,讲究布局、营造意境,同时充分考虑景观的实用功能、观赏功能,真正表达自然与人的“和谐”观点,将会对大学校园的环境营造大有裨益。

为了适应社会发展要求,我国高等教育的内涵发生了剧烈的变化。我国高等教育进入新的发展时期,从而使得高校校园也迎来了建设高潮。一方面,一大批新的校园与校区正处于规划

建设之中:另一方面,“环境育人”的思想已深入人心。优美而充满个性的景观环境,能够实现对学生潜移默化的教育,能够创造人与人之间相互交往的条件和“寓教于生活"的全面教育模式。而且,如果大学校园的环境建设与大学的教育思想、办学特色相得益彰,将有助于促进大学整体办学水平的提高及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另外,当前大学校园多建设在城市郊区,其环境建设也促进了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发展。校园环境建设任重而道远,而校园景观设计对校园整体环境的形成有着重要的意义。

我国古典园林的意境与中国文化的底蕴是相一致的,是其主体审美精神与物质材料“天人合一”的产物。意境的营造,是由园林的景物所体现的思想境界,进而感化人的器官、打动人的心灵而产生的结果。首先这种能感化和打动人的园林景物,应该有很高的艺术水准。也就是说,景观艺术水平要达到一定层次,才能产生超出景物以外所表达的精神境界。其次,对这种境界的理解、感知要由有一定文化水平、文化修养的人来体现。这些意境营造之说对当代我们校园景观的意境营造模式也有很深的影响。

根据校园的功能定位,南昌大学的景观规划的理念确定为:校园环境效益上追求生态化。校园绿化布置上追求绿色化。景观艺术构思上追求意境化。

利用植物造景,创建独具特色的校园生态环境:绿色植物是园林中最具有生机与活力的景观要素,具有净化空气、减轻污染、调节气温、减少噪音、愉悦身心、消除疲劳等功效。校园绿化应该利用不同冠型、不同色彩的乔灌木和地被植物的搭配,形成错落有序的多层次、多色彩的植物景观,最大限度发挥绿地的生态效益,形成优雅宜人的育人环境。在这一方面已经有为数不少的范例。比如俞孔坚先生主持的“非农时代”的稻田——沈阳建筑大学景观设计:在沈阳建筑大学新校园里,用东北稻作为景观素材,设计了一片校园稻田,让稻香融入书声,诠释了“白话”景观的理念;广州中医药大学校园的绿化植被全部选用无挥发刺激性气味的中草药植物,充分体现中医药大学独具的特色,这些都是大学校园植物绿化的优秀范例。每种植物都具备自己

独有的形态和风韵,如春季梢头吐绿、夏季绿树成荫、秋季果实累累、冬季银装素裹。人们在欣赏自然植物美的同时,“比德畅神”,赋予植物丰富的感情和深刻的内涵。栽花植木,以山水花木的品性来比喻人高洁的品格,自古有之。在设计时,应合理利用植物的观赏特性及历史、文化所赋予它们的拟人化的性格属性,使大学校园绿地具备较高的艺术水准和观赏价值。我们学校中的主干道两旁虽然种的是江西省的省树,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但是树木偏小,看起来缺乏文化的底蕴。

在整体考虑校园环境绿化风格的前提下,不可忽视局部景观园的构建。大学校园一般占地广博,因此,大面积的校园宜在整体风格统一的基础上分而治之。校园环境绿化大多是在学校的建筑群中展开的,每幢教学楼与其周围的空间构成一个个绿化环境的小单元,在环境绿化设计上可以与教学楼风格相呼应,形成一楼一景的风格布局,进而从整体上把握使其不失和谐。设计时可以遵循中国古典园林“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造园意蕴,构建具备自然美和深邃意境的校园园林。另一方面,在具有西方风格的教学楼周边,也可以考虑在继承和发扬我国传统园林艺术精华的基础上,大胆采用西方园林体现人工美和几何美的造园手法,如疏可跑马的草坪,色彩绚丽的花境,整洁壮观的植物造型等。如此融贯中西,使中西方的造园艺术得到适当的对话,以不同的美学效果营造校园美景。我们学校虽然圈置的面积较大,但是有特点的建筑较少,有大片的荒废的地方,如研究生院那边,而且学校山林部分未进行开发,缺乏校园气息。

适当设置雕塑与奇石碑刻,彰显校园深厚的文化底蕴。利用雕塑来充实造园意境是常用的手段。作为标志性的景观,雕塑一般应具备深刻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风格,以可以提高想象力和审美情趣,符合校园气氛的建筑作品为佳。校园的中心雕塑可以采取气势宏大,体量感强的设计,对于局部景观园和院系雕塑则宜选择反映主题,构思精巧的小型作品。奇石也是园林造景的要素,应用得当,可以起到画龙点睛之功效。文震亨在《长物志?水石》中提出:“石令人古,水令人远”的美学名言。奇石的自然天成之美意味深远,耐人寻味。同时在校园的一些小

的风景石上也可有些书法题字以及碑刻,字的内容以修身厚德,增加审美情趣为宜,在点景明志的同时也可以让人领略到园林式校园的奇石美与书法艺术的浑然结合之美。在学校的部分地区可以建造有代表和象征意义的雕塑,如国防生昌海楼前的岳母刻字就非常有代表意义。

校园园林意境的营造需要我们师生的共同努力。校园绿化环境以寻求“人与自然”为准则,将诗情画意写入校园与平面绿化相映成趣。校园建成后,将成为一所人、自然与校园环境“三位一体”有机融合的现代化艺术式校园。校园物质文化景观作为高校的第二课堂,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对学生产生巨大影响而受到景观设计者的普遍关注.高校校园的景观设计不仅对于青年学生的知识技能教育,而且对于思想道德、情操、身心方面的教育都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赵涛.鹤翼翩翩、临风起舞——浙江大学新校园景观环境规划设计中标方案构思.中国园林,2001.1.

【2】陈孝青,校园环境的生态景观规划模式探讨. 中国园林 .2002/3

【3】裘鸿菲,高翅,吴雪飞,华中农业大学绿地规划,中国园林,2000/2,60~62

中国古代园林艺术论文

浅析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的组织规律 ——以拙政园为例 摘要:中国古典造园艺术是中国文化艺术长期积累的结晶,它充分反映了中华民族对于自然美的深刻的理解力和鉴赏力。造园者通过借物言志的手法将风、雨、月等自然景物收入园中,为园所用。将各个景语串联表达出个人的思想,按照一定的组织规律形成的游园线路,使得游览者在游园过程中达到身心上的愉悦以及精神上的升华。 关键词:拙政园、意境、组织规律、古典园林 中国古典园林以其高度的艺术成就和独特的风格闻名于世,是世界三大园林体系之一。18世纪英国宫廷建筑师威廉姆·钱伯斯说:“中国花园的实际设计原则,在于创造各种各样的景,以适应理智的或感情的享受的各种各样的目的。”这句话指明了中国古典园林就是以抒情言志为其艺术内容,用山水石头花木、亭台楼阁的艺术形式来加以表现的,此之为追求意境。而意境的组织则能使游览者感受到造园者的思想,更好的理解造园者的主观情思。 一、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思想——追求意境 (一)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的实质 意境是中国艺术创作和鉴赏方面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美学范畴。简单来说,意即主观的理念、感情,境即客观的生活、景物。意境产生于艺术创作中。两者的结合,即创作者把自己的感情、理念熔铸于客观生活、景物之中,从而引发鉴赏者类似的情感激动和理念联想。所谓的园林意境,则是通过园景形象所反映出来的情意,使游览者触景生情并产生情景交融的一种艺术境界。叶朗认为:明清园林美学的中心内容,是园林意境的创作和欣赏[1]。中国古典美学的“意境”一说在园林艺术、园林美学中得到了独特的体现。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意境”的内涵在园林艺术中的显现比在其他艺术门类更为清晰突出,也更容易把握。 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的实质同意境的实质一样,是园主内省和外观的统一,是园主的主观情思和客观的景物融为一体。拙政园就是反映了王献臣的思想感情,他为人处世的准则、他的爱好、趣味等。 总之,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的实质,就是园林艺术体现出的思想感情与园景内在本质的统一的联系。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的本质就是意和境的契合。 (二)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的创造 不论是描写山水还是乡村田园,都要符合一定的自然规律,符合自然界各种景物的构成

中国古典美学的意境

中国古典美学的意境 意境,指文艺作品或自然景象中所表现出来的情调和境界,以及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的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如果典型是以单个形象而论的话,意境则是由若干形象构成的形象体系,是以整体形象出现的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意境是中国古典艺术理论的重要范畴,它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审美意识。故而美学与意境就有了那么一层深厚的关系。美学里的意境理论是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重要范畴﹐在传统绘画中是作品通过时空境象的描绘﹐在情与景高度融汇後所体现出来的艺术境界。 意境理论最先出现于文学创作与批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代文学创作中有“意象”说和“境界”说。唐代诗人王昌龄和皎然提出了“取境”“缘境”的理论﹐刘禹锡和文艺理论家司空图又进一步提出了“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创作见解。艺理论界对“境界”说的阐述虽然众说纷纭,为轩为轾,但有一个地方却出人意外,绝大多数评论者都把“境界”和“意境”等同起来。称之为“文学形象”、“作品中的世界”。这种看法无疑是片面的。 “境界”一词作为一般习惯用法,如云“境界有二,有诗人之境界,有常人之境界”,此所谓境界,便当是泛指作品中的一种抽象界域而言者。又如云“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此所谓境界,便当是指修养造诣之各种不同的阶段而言者。又如云“‘明月照积雪’、‘大江日夜流’、‘中天悬明月’、‘黄河落日圆’,此种境界,可谓千古壮观”,此处之所谓境界便当是指作者所描写的景物而言者。 中国古典美学博大精深,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立的个性,也形成了一系列具有民族特色的独特的美学命题和范畴。“意境”这一中国古典美学的核心范畴,反映了中国古典美学具有如下一些基本特征: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美学范畴的多义性,模糊性和辩证统一性;美学范畴的动态变异性;“以物观物”、“以我观物”的哲学认知和审美认知方式交融的艺术观照方式。“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独特的范畴,这是从美学范畴说,这个范畴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提炼出来的,同时也是中国历代许多艺术家有意识去追求的。

浅析中国古典园林建园要素及理念

浅析中国古典园林建园要素及理念 中国古典园林造园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据传早在周文王时期就有建宫苑活动,后经过春秋、战国及至秦汉时期的发展,完成了从商、周的园、囿向秦、汉宫苑和私家园林的转化。 营上,,充分 ,这追 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植物在构园中常常起到了渲染气氛的作用。植物配置都以树木为主调,不讲究成行成列,但随意参差,运用少量树木概括表现出天然植被的 气象万千。此外,观赏树木和花卉还按其形、色、香而“拟人化”,赋予不同的性格和品德,在园林造景中尽量显示其象征寓意。 园林中的建筑为了适应主人居住、游憩等多方面的需要,不论其性质功能、

造型结构如何,都能与园内山水花木有机的组织在一起;在用料上,园内建筑物充分 利用木框架结构的内外墙可有可无、空间可虚可实、可隔可透的灵活性和随意性,创造出了千姿百态、生动活泼的外观形象;在布局上化整为零,通过完全自由随意、因山就水、高低错落的变化,强化了建筑与自然环境的融合关系。把建筑物的小空间与自然界的大空间沟通起来,达到造园者追求的天人谐和的境界。 ,带有 水体、 核心, 反映了 ,中国古典园林的“以景写情”,正是中国绘画“以形写神”的画理。造园中所创设的各种物象的场景与创作者及游览者思想感情的交融,二者产生的共鸣,这种意境是创作者和欣赏者感情的倾注和升华,是所要达到的“景外之景、物外之象”的一种最高境界。其创设和表达大体上有两种方法:其一是象征手法进行表达,如扬州个园的四季假山,分别用墨石、湖石、黄石和雪石表示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这种借比

拟而产生的联想,借助文学语言手法创造出的画面和意境,产生强烈的美感作用,从而提高园林艺术的感染力;另一种是靠楹联题咏对园林意境进行表达,在园林中,大量运用匾额、碑刻、对联、题咏等手法进行造景,对丰富园林景观起到一个不可替代的作用。 2中国传统哲学思想 矛盾, ,古典 ,情, 对世界本质的理解正是建立在“道法自然”这一观念之上。中国古典园林设计建造上完全是按自然布局,建筑物也是按山水总体风骨走势,点染自然山水的艺术情趣。 3世俗风水学说 世俗风水说源于易学的阴阳学说,其核心就是强调整体环境模式。中国古典园林建造者对园林内外环境的重视远重于建筑物本身,依照风水说的总原则是为了

中国古典园林的意境创造(专业课)

1、“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出处()。 A、陶渊明《饮酒》 B、《爱莲说》 C、《论语·子罕》 D、《庄子·秋水》 2、“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出处()。 A、唐白居易《双石》 B、《论语·子罕》 C、宋苏轼《于潜僧绿筠轩》 D、《孔子家语》 3、下列哪个园林的名字是颐和园的前身()。 A、寄畅园 B、谐趣园 C、清漪园 D、圆明园 4、哪个景点是颐和园中的景点()。 A、平湖秋月 B、鱼藻轩 C、武陵春色

D 、寄畅园 5、“言念君子,温其如玉。”的出处( )。 A 、《诗经·秦风》 B 、《庄子·秋水》 C 、唐 白居易《双石》 D 、宋 苏轼《于潜僧绿筠轩》 6、“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句诗充分的体现恬淡的意境,该诗出自哪位诗人( )。 A 、唐宋时期的王维 B 、唐宋时期的白居易 C 、唐宋时期的欧阳修 D 、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陶渊明 7、在西欧被誉为“花中皇后”的花是( )。 A 、月季 B 、梅 C 、兰 D 、莲 1、下列哪些景点是关于鱼的景点( )。 A 、上海豫园的鱼乐榭 B 、岭南可园有观鱼簃 C 、颐和园的知鱼桥

D、颐和园的鱼藻轩 2、下列哪些植物被称为“岁寒三友”()。 A、松 B、菊 C、竹 D、梅 3、系列哪些选项是兰池宫建成的影响()。 A、叠山、理水两种建造手法并举首次在古籍中有记载。 B、在兰池宫建之前都有求仙的典故 C、叠山、理水两种建造手法在建兰池宫之前都有用到。 D、在中国园林开启了求仙先河 4、下列哪些人物是园林意境创始时代的代表人物()。 A、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王羲之 B、唐宋时期的王维 C、唐宋时期的白居易 D、唐宋时期的欧阳修 5、被古人号称为“四君子”的植物是()。 A、梅 B、兰 C、竹 D、菊

诗意的中国园林

诗意的中国园林 山野村夫 我在《环境艺术与艺术环境》中说了,中国古典园林可当之无愧地理直气壮地称之为艺术环境。然而,艺术是没有衡量标准的,尽管艺术家们孜孜不倦地追求完美,最终还是到达不了自己的目标,因为他们追求的是一种无尽止的目标。假如真有标准的、完美的艺术品,就不会周而复始地一代代地无端生出许多艺术家来,因为人们只需不断地复制这件标准的、完美的艺术品就行了,何需这些艺术家们煞费苦心地去白白浪费许多时间与精力!也正因为这种原因,在我们今天看来,中国园林虽说可称之为艺术环境,却也不例外地存在着这样那样的不足。 中国园林追求天人合一,即自然与人的完美统一,但却忽略了人类自身的能力与自我表现,缺少了西方人镇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宣言与霸气;尽管中国人遵循孔孟的“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思想,但历代统治者及文人士大夫们因走不出自己的生活圈子,故不可能尽善尽美地达到完美的艺术境界,如:谈到山水,人们习惯把它与“风水”联系起来,从而捆绑自己,无法施展;因中国人感性多于理性,如:面对一块太湖石,他们会吟出一大堆像“骨耸云岩瘦,风穿玉窦空”等等之类的诗句来,并以此自我陶醉自我炫耀,正是这种追求意境的享乐的心理驱使,因而他们只注意园林艺术中的趣味性,却忽略了某些应有的实用性与功能性如泳池等;还有,中国人太注重传统及权威,因而在雕塑艺术上几乎千篇一律地尽是龙凤狮虎及鬼神之类地落于俗套。 当然,我在这里所说的中国园林艺术中的不足,仅代表我的一家之言。其实,有些不足之处也正是它的亮点——正因为中国园林里没有西方人镇服自然改造自然的霸气,使得游园的人能够在有限的人为空间里感悟到无限的宇宙空间,所谓“一峰则太华千寻,一勺则江湖万里”就是这个意思,能让人通过眼前的景物徒然生出许多联想许多情感来;因感性多于理性,趣味性多于功能性,使得中国园林较西方园林更能使人深刻地感悟自然,直接进入一种忘我的状态,从而获得身心愉悦;至于雕塑艺术的雷同,即更能代表并体现民族特色,突显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 我经常说,在中国园林里,园林与诗词歌赋及绘画艺术是相关联的,它们的共同点是情与景的统一。这与西方园林有着根本的差异。西方园林中多见于天人不一的情与景的相互对立,而中国园林即通过亭台楼阁景墙园门漏窗假山水池园路等等一系列人文景观,采取虚实相生,分景隔景借景等手法,合理地布置空间创造空间扩大空间,利用声影光香等虚景,使游人于有限中充分体味无限,领悟宇宙历史人生等等深刻的哲理。 诗歌、绘画的意境借助于语言或线条、色彩的构成,而园林的意境是由实物

中国园林的风格阅读答案

篇一:中国园林的风格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小题。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的风格冯烨中国人在园林艺术上不断追求自然美和人工美高度统一的境界,逐渐形成了我国古典园林建筑的独特风格。含蓄是中国古典园林重要的建筑风格之一。追求含蓄乃与我国诗画艺术有关,在绘画中强调“意贵乎远,境贵乎深”的艺术境界,在园林建筑中强调曲折多变,含蓄莫测。这可以从两方面去理解:其一,其意境是含蓄的;其二,从园林布局来讲,中国园林往往不是开门见山,而是曲折多姿,往往通过风景形象的虚实、藏露、曲直的对比来取得含蓄的效果。北京颐和园就是如此,颐和园入口处利用大殿,起掩园主景(万寿山、昆明湖)之作用,通过大殿,才豁然开朗,见到万寿山和昆明湖,那山光水色倍觉美不胜收。又如苏州留园,其东南角环以走廊,临池面置有各种式样的漏窗、敞窗,使园景隐露于窗洞中,使游人左顾右盼,目不暇接,妙趣横生。中国古典园林追求“意境“二字。一般来说,园中山水虽是人造,但是要有自然天成之美,有自然天成之理,有自然天成之趣。园林中必须建有各种相应的建筑,但是建筑应突出山水这个主体,与山水自然融合在一起,力求达到自然与建筑有机的融合,并升华成一件艺术作品。如承德避暑山庄的烟雨楼,乃仿浙江嘉兴烟雨楼之意境而筑,这座古朴秀雅的高楼,每当风雨来临时,即可形成一幅淡雅素净的“山色空蒙雨亦奇”的诗情画意图,见之令人身心陶醉。中国古典建筑与神仙崇拜和封建礼教有密切关系,在园林建筑上也多有体现。汉代的园林中多有“楼观”,就是因为当时人们都认为神仙喜爱住在高处。中国古代每一处住宅、宫殿、官衙、寺庙等建筑,都是由若干单座建筑和一些围廊、围墙之类环绕成一个个庭院而组成的。一般地说,多数庭院都是前后串连起来,通过前院到达后院,这是中国封建社会“长幼有序,内外有别”的思想意识的产物。同时,这种庭院式的组群与布局,一般都是采用均衡对称的方式,沿着纵轴线(也称前后轴线)与横轴线进行设计。比较重要的建筑都安置在纵轴线上,次要房屋安置在它左右两侧的横轴线上,北京故宫和北方的四合院是最能体现这一组群布局原则的典型实例。它最便于根据封建的宗法和等级观念,使尊卑、长幼、男女、主仆之间在住房上也体现出明显的差别。地域文化不同,园林建筑也风格有异。洛阳自古以牡丹闻名,园林中多种植花卉竹木,尤以牡丹、芍药为盛,对比之下,亭台楼阁等建筑的设计疏散,甚至有些园林只在花期时搭建临时的建筑,花期一过皆被拆除。而扬州园林,建筑装饰精美,表现细腻。这是因为扬州园林多在清朝乾隆年间建造,建造者许多都是当时的巨商和官员。为了炫耀自己的财富、粉饰太平,因此带有鲜明的功利性,也与一般的江南私家园林淡泊、深邃含蓄的造园风格不同。纵观中国古典园林发展,我们可以看到,表现在古典园林中的这种具有古代中国人审美特征的园林观,绝不仅仅限于造型和色彩上的视觉感受以及一般意义上的对人类征服大自然的心理描述,而更重要的还是文化发展的必然产物,即通过园林艺术对人的生活环境的调节,来把握人本身的存在特征和意义。 13-14题为选择题,(13题选对两项给5分,选对一项给2分,多选不给分)对中国古典园林所追求的“意境”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a.中国古典园林追求委婉曲折,变幻莫测,奇形怪状,出神入化。 b.中国古典园林强调自然天成,景观应当回归自然,才有自然的理趣。c.中国古典园林要求突出山水这个主体,建筑隐于山水之中,不能喧宾夺主。 d.中国古典园林的廊、亭、堂、榭应当与山、水、花、木融为一体,自然和谐。 e.中国古典园林追求整体形象完美雅致,巧夺天工,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f.中国古典园林都应当充满“山色空蒙雨亦奇”诗情画意,令人身心陶醉。下面的中国古典建筑形式与封建礼教有密切关系的一项是() a.中国古典园林多有可以登高观景高耸矗立的楼观亭阁。 b.中国古代建筑,都是由若干单座建筑和一些围廊、围墙之类环绕成一个个庭院。 c.中国古典园林建筑往往不是开门见山,而是曲折多姿。 d.中国古典建筑多采用均衡对称的方式进行设计,比较重要的建筑都安置在纵轴线上。很多中国园林门外设有荷花池、桥等美丽的景物,但是围墙高筑,仅露出园内一些屋顶、树木,游人看不到里面全景。结合文本内容,说说为什么

《中国古典园林的意境美》有答案

《中国古典园林的意境美》有答案 《中国古典园林的意境美》有答案 中国古典园林的意境美 ①中国古典园林充满了诗情画意。它历来受到人们的喜爱。那么古典园林是如何巧妙地体现它的意境美的呢? ②首先,它崇尚自然,(酿造、烘托、注重)意境美。在中国传统文化理念中,优雅的环境具有调节生活、怡情养性的功能。而环境之美,莫过于自然景色之美。大自然集中了一切美好的东西,山川江河、日月星辰、奇花异木构成了千姿百态、变化无穷的诗情画意。可以说,中国古典园林不仅是一笔珍贵的文化遗产,而且是人类珍视环境、保护环境、善于利用自然环境的典范。承德避暑山庄展示了我国北方古典园林的自然本色。 ③其次,它巧妙置景,(酿造、烘托、注重)意境美。在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艺术中,置景取得了最高的艺术成就,成为中国古典园林的精华所在。置景又称“造景”,是按艺术构思对景物进行巧妙布局,突破空间局限,使有限的空间表现出无限丰富的园景。常用的置景手法有借景、分景、隔景、对景等。 ④借景是中国古典园林中运用最普遍的手法,它是把园林以外或近或远的风景巧妙地“借”到园林中来,成为园景的一部分。“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湖万里船”,这是古代诗人的“远借”。中国古典园林借鉴的这种诗情画意,也常常出现在邮票上。

⑤分景是运用廊、园门、假山、墙垣等形式,把园林分成一个个相对独立的景区,形成曲折多变、层层深入的艺术空间。岭南庭园中的“余荫山房”,以亭桥为界,将园林景色分成东西两区,东区以玲珑水榭(八角亭)为中心,水池绕亭与外界沟通;西区的深柳堂、临池别馆,中间隔以荷花;各建筑又以风雨廊相连,极富岭南特色。 ⑥隔景是在园林中另辟相对独立的小空间,也就是大园林中的小园林。扬州瘦西湖的岛屿、土岗、湖滨等处,因地制宜地建造了许多各具特色的小园,以湖水相连,引人入胜。 ⑦对景是于景之间,动与静、大与小、曲与直、虚与实相互对应,丰富景观的内蕴。 ⑧此外,它还利用建筑风格,(酿造、烘托、注重)意境美。中国古典园林特别善于利用具有浓厚民族风格的各种建筑物,如亭、台、楼、阁、轩、榭、廊、桥等,配合山水花木,曲径通幽,组成不同的园景,体现情趣各异的诗情画意。颐和园便是无数民间建筑家集体智慧的结晶。全园不求规则对称,随意挥洒,形散而意不散;而留园的长廊环绕全园而建,廊壁上镶嵌着异第彩纷呈的中国历代书法家的碑贴石刻,营造了一种独特的氛围。人们于观景之外,怎能不受到浓厚的历史文化的陶冶呢? ⑨中国古典园林中特色纷呈的建筑,是观赏景致的最佳视点,也是园林景观的精彩之笔,它所构成的艺术形象和艺术境界往往总是匠心独运,使环境的建筑美与园景的自然美互为映衬,融为一体。

以具体实例分析中国古典园林的自然美、空间美、意境美

以具体实例分析中国古典园林的自然美、空间美、意境美 ----------------------以无锡寄畅园为例 摘要:中国古典园林是一个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园林体系,也是全人类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中国古典园林在造园艺术手法有自己独特的特点,特别是在与自然的融入、空间的布局、意境的营造上彰显出的自然美、空间美和艺术美,达到了审美的最高境界。这些都值得我们后人所学习和传承。 关键词:自然美、空间美、艺术美 中国古典园林是人类用勤劳和智慧创造出的境界独到、风范高雅的工艺造物,以其沉静典雅、平淡含蓄、心物化一的美学风范,成为世界造园艺术宝库中一朵魅力永恒的奇葩。中国的造园艺术追求“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自然审美旨趣,它深浸着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内蕴,是中国五千年灿烂文化造就的艺术珍品,代表着中华民族内在的精神品格。 中国古典园林作为一个成熟的园林体系,若与世界上的其他园林体系相比较的话,他的个性是鲜明的。它的主要特点是:一、本与自然、高于自然;二、建筑美与自然美相结合;三、诗画的情趣;四、意境的含蕴。 这四大特点所衍生的四大美学范畴——园林的自然美、建筑美、诗画美、意境美,乃是中国古典园林在世界上独树一帜的主要标志。从根本上来说,这与中国传统的意识形态的方方面面以及重整体观照、重直觉感知、重综合推衍的思维方式的启导也有直接的关系。 1、自然美 寄畅园在无锡市惠山东麓惠山横街。园址原为惠山寺沤寓房等二僧舍,明嘉靖初年(约公元1527年前后)曾任南京兵部尚书秦金(号凤山)得之,辟为园,名“凤谷山庄”。秦金殁,园归族侄秦瀚及其子江西布政使秦梁。嘉靖三十九年(公元1560年),秦瀚修葺园居,凿池、叠山,亦称“凤谷山庄”。秦梁卒,园改属秦梁之侄都察院右副都御使、湖广巡抚秦燿。万历十九年(公元1591年),秦燿因座师张居正被追论而解职。回无锡后,寄抑郁之情于山水之间,疏浚池塘,改筑园居,构园景二十,每景题诗一首。取王羲之《答许椽》诗:“取欢仁智乐,寄畅山水阴”句中的“寄畅”两字名园。 众所周知,中国的园林是以自然写意山水园的风格著称的。寄畅园之所以能这样吸引无数中外游人百看不厌,要从人性的本原来寻找原因。在社会与科技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人类的生活节奏与生存环境均受到了极大地破坏,因此在闲暇之余渴望“亲近自然、回归自然”就成了人们的一种追求与奢望。中国园林设计遵循的也正是“法天象地”的自然法则以及“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园林是大自然的艺术,从大自然中摘取自然元素是造园的基本要求。寄畅园的造园思想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道法自然”的思想观是一种至善至美的境界,寄畅园之所以崇尚自然、追求自然,实际上并不在于对自然形式美的模仿,而在于对潜在自然之中“道”与“理”的追求。寄畅园为山麓园,景物皆面山而构,纳园外山景于园内。在营造建筑、山水与植物上遵循追摹自然的原则,并竭力追求顺应自然的天成之美。因此,寄畅园在形式上呈现出来的是不规则、不对称的布局。植物配置不按直线排列,姿态自然天成,不受人工约束。在寄畅园的设计中虚实关系表现为山为实,水面为虚;近景为实,远景为虚;景物为实,倒影为虚

园林意境及其创造和表达方式

园林意境及其创造和表达方式 摘要:所谓意境,从美学的角度讲,它是欣赏者在艺术形象的审美过程中所获得的美感境界,它来源于艺术形象,但又有别于艺术形象。意境是情景交融的观点,是我国传统的美学思想,它滥觞于南朝著名文学理论批评家刘勰的巨著《文心雕龙》一书,其在文学上的表现便是景与情的结合。写景即是写情,见景生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如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至广陵》诗: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诗中虽只字未见提及诗人的感情,但是通过诗人对景物的描写,使读者清晰地见到帆船早已远去,而送别的人还伫立江边怅望的情景,浓厚的友情溢盈于诗表。因此,以景抒情,情更真,意更切,更能引起欣赏者感情的共鸣。 关键词:意境园林创作 一、园林意境 意境是中国美学对世界美学思想独特而卓越的贡献,中国古典美学的意境说,在园林艺术、园林美学中得到了独特的体现。所以,就园林艺术而言,意境就是由物境(园景形象)和情境(审美感情、审美评价、审美理想)在储蓄的艺术表现中所形成的高度和谐的美的境界。例如:在我国传统园林的意境表达上,植物造景就有松之坚贞、梅之清高、竹之刚直不阿、兰之幽谷品质、菊之傲骨凌霜、荷花出淤泥而不染等等,在山水创作方面更有观拳山勺水如神游峻岭大川之说。 一般说来,凡园林均有意境,相对于西方园林,意境涵蕴更是中国古典园林非常重要的特点和创作内容,中国古典园林的美,并不是孤立的园景之美,而是艺术意境之美。它融会了诗情画意与形象、哲理等精神内容,通过游人眼前具体的园景形象而暗示更为深广的优美境界,实现了“景有尽而意无穷”的审美效果。 总之,写景是为了写情,情景交融,意境自出。所以一切景语皆情语。人们处在园林这种有“情”的环境中,自然会产生不同深度的联想,最后概括、综合,使自我感觉升华,成为意境。 二、园林意境的创造 1、情景交融的构思。园林中的景物是传递和交流思想感情的媒介,一切景语皆情语。情以物兴、情以物迁,只有在情景交融的时刻,才能产生深远的园林意境。如江苏扬州有个“个园”的四季假山出自清朝初期著名画师石涛之手,他在一个小小的庭园空间里布置以千山万壑、深溪池沼等形式为主体的写意境域,表达“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的诗情画意,以石斗奇,结构严密,气势贯通,标新立异为该园的特色。你看,春石低而回,散点在疏竹之间,有雨后春笋、万物苏醒的意趣;也有翠竹凌霄、石笋埋云、粉墙为纸、天然图画之感。夏石凝而密,漂流于曲池之上,有夏云奇峰、气象瞬变的寓意;也有湖石停云、水帘洞府、绿树浓荫、消暑胜地之感。秋石明

中国园林中的人文意境

中国园林中的人文意境 中国园林历史悠久,其在中国艺术上的地位不可忽视。园林艺术除了有美化功能、居住功能、生态功能外,还能够体现人文意境,让造园者、居住者和观赏者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审美享受和精神升华,本文将从人文意境这一方面浅析中国园林。 中国在其五千年的历史中,形成了独特的艺术审美和哲学思想。无论是书法、绘画、诗歌还是舞蹈,都蕴含着中国哲学独特的意蕴。由于历史上中国一直是一个农耕国家,自然掌握了人们的生存环境,决定了人们是否能够生活富足,所以中国人对自然有一种天然的崇敬之心。这份崇敬之心渐渐地演化成哲学思想,形成了“天人合一”的哲学观。无论是儒家还是道家,都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统一这一至臻境界。而在园林中,这一思想也被体现的淋漓尽致。 中国园林不去刻意的改造自然,而是依靠自然的景象,以景生情。中国园林常常是从大自然中来找寻美感,布局、配置、挑选植物都追求顺其自然,重点显示自然天成的美。构建人类在与自然的相处中所迸发的具有审美意味的建筑艺术。造景时,一般都不是单纯的为了形成一个景象而去设置,而是将山水自然植物的美与人的道德情操交织在一起,通过意境来让人产生更多的审美体验。 中国园林在造园中常用几种手法,如“小中见大”、“欲露先藏、“虚实相生“、“情景交融”、“化虚为实”等来巧妙的体现其中意境。举例来说,“小中见大”就是中国园林非常常用的造园手法,让人先从小空间进入大空间,用假山、草木等将空间分隔,体现一种“曲径通幽处”的美,通过空间的变换给人非常多的遐想,让游览者有更丰富的空间享受。中国的园林美,从不是单独孤立的,它通过景致的叠加让整个园林形成一幅和谐的图画。与此有相似之处的还有“景墙开窗”的手法,通过在园林的墙上设置花窗,并且让窗户镂空,雕刻出图案,让人能够透过窗户缝隙窗外的美景,让人感觉别有洞天。“欲露先藏”也是非常常见的抑景手法,中国人讲究含蓄的美,不主张一览无余。造园者常常通过假山等物将后面的景色隐藏起来,半藏半露,让整个园都非常的层次鲜明。本课讲解的拙政园就很好的利用了这一点。 中国园林同时也讲究虚实相生的结构美,用虚景衬实景,用实景勾人无限想象。这一手法主要通过在园林中建造亭子、开窗、走廊,借外景体现。闭合是实,敞开是虚,虚实结合让整个园林显得更为灵动,意境更为丰富辽阔。比如四大名园中的留园,整体布局前宅后院。用楼阁、假山、池塘和建筑水体有机结合,同时又在布局上采取极其不均匀的布局,紧密和稀疏结合,让园林外观轻巧玲珑,在有限的空间中留出了无限的艺术想象空间。 中国园林非常讲究“情景交融”,景色和人的情感一定是结合在一起的。景色是自然,情感属于人,用景色触发人的情感。景物的重点不在于其是否逼真,而是在于其是否能够通过有限的景色激发人无限的想象。事实上,中国园林中意境的重点不在景色有多逼真,而是在于景是否能和情感融合,这也和历史上造园者的境遇有关。中国历史上私家园林的主要造园者是不得志的文人志士,他们在官场上不能被赏识,于是选择了用园林中的一草一木来诉说自己的情感。园林中的物,对他们而言并不是简简单单的物,而是他们情感志向的载体,蕴含着、依托着他们的理想和追求。他们在失望中渐渐超越了自己,在园林这一方净土中找寻到了心灵的休憩,返璞归真,追求清雅,在自然中领悟人生真谛。因此,在中国园林中也常见一些元素用来表达一些特定的意境,以下将举例说明。 在中国园林中,最常见的元素有梅兰菊竹这花中四君子,他们分别有着不同的表征意义。梅花象征着傲骨,不畏严寒在寒冬中绽放。兰花象征着清雅,是谦谦君子的象征。竹子刚正不阿,虚心好学,高风亮节,是君子的象征。而菊花虽美,却不愿意和百花争艳,自有一股恬淡。园中的植物象征,也代表着造园者的内心追求。雨也同样是中国园林中常见的元素,雨在中国古典园林中也有着自己特有的意义。雨有很多种,有刚毅的雨,也有柔美的雨;有

中国古典园林声景观的三重境界

在世界园林体系中,声环境舒适宜人的佳构随处可觅。但像中国古典园林那样,将声音美自觉融入景观营造过程,并同哲学原则、艺术手法,以及人的主观感受糅合为一,并最终成就出情景交融、物我同一的声音意境来的,实属罕见。王世仁先生曾经指出:“利用音响来创造美的环境,中国大概是世界上开掘得最深的 国家了。”[1]这恰当地点出了中国与西方园林在声环境营 造方面的差异,同时也暗示了中国古典园林独特的声景观营造特征。 在长期的景观实践中,中国古典园林形成了自身独特的声景观营造思想,成就出一大批以声音美为主题的景观佳构。光杭州西湖就有“曲院风荷”、“南屏晚钟”与“柳浪闻莺”三个景点直接以声音美为欣赏对象;苏州拙政园则有“听松风处”、“留听阁”、“听雨轩”、“梧竹幽居”等多处景观分别以风声、雨响、竹韵、梧音为营造主题;承德避暑山庄更有“远近琴声”、“风泉清听”、“万壑松风”等二、三十处声音风景……这些声音景观一方面构成了园林的物理听觉环境,同时更包含着古代中国人对宇宙人生特有的领悟与理解,由此而产生的声景观艺术境界,是中国古典园林最具特色的艺术成就之一。下面,本文就从自然风景、诗画意境以及人生至境三个层面,就中国古典园林独特的声景观境界特征进行阐释。 1自然风景 在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一直指导着古代中国人对待自然的行为方式,培育出一种“道法自然”的风景欣赏品味。在这种“道法自然”的风景审美 意识下,“山之光,水之声,月之色,花之香”[2] 等一切自然属性,均具有“真足以摄召魂梦,颠倒情思”[2]的 风景意义。正所谓“天地大园林,园林小天地”。因此,中国人很早就学会了将声音作为一种风景要素来欣赏,并在景观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的声音风景营造经验。 首先,那些借助风与水的流动,或依赖草木丛集触机而发的园中天籁,自有一种时间性的稍纵即逝与 中国古典园林声景观的三重境界 袁晓梅 吴硕贤 终而复始,可以为园中深沉静默的房屋山石平添几分活泼的生气。正如唐代大诗人杜甫在《江畔独步寻花》中所体验到的,“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流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其次,自然界四季交替,风雨显隐等又带来了园林声环境的应时变换,使其恒定的物质空间具有了流动、变化的时间维度,从而将原本有限的物质空间体验拓展到时空四维境界,更加深化和拓展了园林的空间感受。清初陈扶摇所著《秘传镜花?卷六》指出:“花开叶底,若非蝶舞蜂忙,终鲜生趣;至于反舌无声,秋风萧瑟之际,若无蝉噪夕阳、蛩吟晓夜,园林寂寞,秋与何来?”就是对声音这一独特时序特征的风景价值的肯定。 再者,由于“我们能占有的最大空间以我们的听觉 范围为极限。”[3] 故一个良好的声音环境是可以使视觉空 间的物理有限性得以突破,从而拓展出更加丰富的景观层次来的。试读两则古诗: “小红桥外小红亭,小红亭畔,高柳万蝉声。” [4] “扬州好,高跨五亭桥。面面清波涵月镜,头头空 洞过云桡。夜听玉人箫。” [5]在这里,诗人正是借助了一片化实为虚的蝉声起伏与玉人箫声,将园林景观由眼前的绿柳红亭以及清波亭桥,引向了更为辽阔无垠的境界。明代计成《园冶》中曰:“萧寺可以舶邻,梵音到耳”,就是对声音所具有的空间拓展价值的认同。 另外,人们记忆中典型的环境气氛往往极易被经验中的听觉经验刺激所引发,以至闻声忆旧,随处佳境。张潮《幽梦影》“闻鹅声如在白门;闻橹声如在三吴;闻滩声如在浙江;闻羸马项下铃铎声,如在长安道上”的说法,就很好地展现了声音富于联想性的风景价值。唐代诗僧贯休所作《风琴》:“至境心为造化功,一枝清竹四弦风。寥寥双耳更深后, 如在

园林意境

在中国文化土壤上孕育出来的园林艺术,同中国的文学、绘画有密切的关系。园林意境这个概念的思想渊源可以追溯到东晋到唐宋年间。当时的文艺思潮是崇尚自然,出现了山水诗、山水画和山水游记。园林创作也发生了转折,从以建筑为主体转向…… 意境 通过园林的形象所反映的情意使游赏者触景生情产生情景交融的一种艺术境界。 历史溯源 在中国文化土壤上孕育出来的园林艺术,同中国的文学、绘画有密切的关系。园林意境这个概念的思想渊源可以追溯到东晋到唐宋年间。当时的文艺思潮是崇尚自然,出现了山水诗、山水画和山水游记。园林创作也发生了转折,从以建筑为主体转向以自然山水为主体;以夸富尚奇转向以文化素养的自然流露为设计园林的指导思想,因而产生了园林意境问题。如东晋简文帝入华林园,对随行的人说:“会心处不必在远,翳然林水,便有濠濮间想”,可以说已领略到园林意境了。 园林意境创始时代的代表人物,如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陶渊明、王羲之、谢灵运、孔稚圭到唐宋时期的王维、柳宗元、白居易、欧阳修等人既是文学家、艺术家,又是园林创作者或风景开发者。陶渊明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去体现恬淡的意境。被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王维所经营的辋川别业,充满了诗情画意。 以后元、明、清的园林创作大师如倪云林、计成、石涛、张涟、李渔等人都集诗、画、园林诸方面高度文艺修养于一身,发展了园林意境创作的传统,力创新意,作出了很大贡献。园林意境特征 园林是自然的一个空间境域,与文学、绘画有相异之处。园林意境寄情于自然物及其综合关系之中,情生于境而又超出由之所激发的境域事物之外,给感受者以余味或遐想余地。当客观的自然境域与人的主观情意相统一、相激发时,才产生园林意境。其特征可作如下阐明: 园林是一个真实的自然境域,其意境随着时间而演替变化。这种时序的变化,园林上称“季相”变化;朝暮的变化,称“时相”变化;阴晴风雨霜雪烟云的变化,称“气象”变化;有生命植物的变化,称“龄相”变化;还有物候变化等。这些都使产生意境的条件随之不断变化。 在意境的变化中,要以最佳状态而又有一定出现频率的情景为意境主题。最佳状态的出现是短暂的,但又是不朽的,即《园冶》中所谓“一鉴能为,千秋不朽”。如杭州的“平湖秋月”、“断桥残雪”,扬州的“四桥烟雨”等,只有在特定的季节、时间和特定的气候条件下,才是充分发挥其感染力的最佳状态。这些主题意境最佳状态的出现,从时间来说虽然短暂,但受到千秋赞赏。 中国园林艺术是自然环境、建筑、诗、画、楹联、雕塑等多种艺术的综合。园林意境产生于园林境域的综合艺术效果,给予游赏者以情意方面的信息,唤起以往经历的记忆联想,产生物外情、景外意。 不是所有园林都具备意境,更不是随时随地都具备意境,然而有意境更令人耐看寻味,引兴成趣和深刻怀念。所以意境是中国千余年来园林设计的名师巨匠所追求的核心,也是使中国园林具有世界影响的内在魅力。 创作方法 园林意境是文化素养的流露,也是情意的表达,所以根本问题在于对祖国文化修养的提高与感情素质的提高。技法问题只是创作的一种辅助方法,且可不断创新。园林意境的创作方法有中国自己的特色和深远的文化根源。融情入境的创作方法,大体可归纳为三个方面:“体物”的过程。即园林意境创作必须在调查研究过程中,对特定环境与景物所适宜表达的情意作详细的体察。事物形象各自具有表达个性与情意的特点,这是客观存在的现象。如

中国古典园林史 重点笔记

中国古典园林史题集 一、绪论部分 园林概念:在一定的地段范围内,利用、改造天然山水地貌,或者人为地开辟山水地貌,结合植物栽培、建筑布置,辅以禽鸟养殖,从而构成一个追求视觉景观之美为主的赏心悦目、畅情舒怀的游憩、居住的环境。(P3) 造园的四项主要工作(或四个主要手段):筑山、理水、植物配置、建筑营造;相对应园林的四要素:山、水、植被、建筑。(P4) 据此可将园林分为两种基本形式:规整式园林和风景式园林。 《古兰经》天园中的四条河:水河、乳河、酒河、蜜河。形成了伊斯兰园林的基本形式。(P4) F.L奥姆斯特德开创自然保护和现代城市公共园林的先驱。其设计的纽约“中央公园”面积348ha.E.霍华德的《明日之田园城市》提出了“田园城市”的设想。(P6) 现代园林之不同于前一阶段的古典园林表现于四个方面: 1、除了私人所有的园林之外,还出现由政府山资经营、属于政府所有的、向公众开放的公共园林 2、园林的规划设计已经摆脱私有的局限性,从封闭的内向型转变为开放的外向型 3、兴造园林不仅为了获致视觉景观之美和精神的陶冶,同时也着重在发挥其改善城市环境质量的生态作用——环境效益,以及为市民提供公共游憩和交往活动的场所——社会效益 4、由现代型的职业造园师主持园林的规划设计工作。(P6) 中国古典园林分类: 按基址的选择和开发方式的不同:人工山水园、天然山水园 按隶属关系分类: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观园林(P7) 人工山水园:在平地上开凿水体、堆筑假山,人为的创设山水地貌,配以花木栽植和建筑营构,把天然山水风景缩移模拟在一个小范围之内。人工山水园是最能代表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成就的—个类型。(P7)这类园林均修建在平坦地段上,尤以城镇居多,在城镇的建筑环境里面创造模拟天然野趣的小环境,犹如点点绿洲,故也称为“城市山林”宋后作为城市私家园林的代称。(P238) 天然山水园一般建在城镇近郊或远郊的山野风景地带,包括山水园、山地园和水景园等。规模较小的利川天然山水的局部或片段作为建园基址,规模人的则把完整的大自然山水植被环境范围起来作为建园的基址,然后再配以花木栽植和建筑营构。(P8) 兴造天然山水园的关键在于选择基址,《园冶》论造园相地,以“山林地”为第一。 皇家园林按其不同的使用情况分为:大内御苑、行宫御苑、离宫御苑。(魏晋南北朝开始)

第九章园林空间意境的创造

第九章园林空间意境的创造 第一节意境 园林意境是通过设计者构思创作所表现园林景观上的形象化、典型化的自然环境与它显露出来的思想意蕴。用陈从周的话说“园林之诗情画意即诗与画的境界在实际景物中出现之,统名为意境”。意境是一种审美的精神效果,它虽不象一山、一石、一花、一草那么实在,但它客观存在,它应是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它既不完全存在于客观,也不完全存在于主观,才能产生意境。意境具有景尽意在的特点。因物移情,缘情发趣,令人遐想,使人留连。 意境在文学上是景与情的结合,写景就是写情,见景生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怎样才能获得意境?对作者来说,只有用强烈而真挚的思想感情,去深刻认识所要表现的对象,目寄心期,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经过高度概括和提练的思维过程,才能达到艺术上的再现。简而言之,即“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北宋郭熙在他所著《山水川》篇中提出画家要“饱游饫看”,做到“历历罗列于胸中”。清初画家石涛在其《画语录》中提出了画家要“搜尽奇峰打草稿”,这些都说明了“外师造化”的重要性。东晋画家顾恺之提出“以形写神”、“迁想妙得”、“巧密于精思”。唐代诗人、画家王维指出“凡画山水,意在笔先”。这些都要求作者在生活中深入研究的基础上领悟其精神实质,非但要观察体验对象的外形,还要通过外形去理解和表现出内在本质的东西,这就是中得心源。一件艺术作品应该是主客观统一的产物,作者应该而且可以通过丰富的生活联想和虚构,使自然界精美之处更加集中,更加典型化,就在这个“迁想妙得”的过程中。作者会自然而然地溶

进自己的思想感情,而在作品上也必然会反映出来。这是一个“艺术构思”的过程,是“以形写神”的过程,是“借景抒情”的过程,是使“自然形象”升华为“艺术形象”的过程,也就是“立意”和创造“意境”的过程。作者愈是重视这个“造境”过程,收到的艺术效果也必然愈好。清代画家方薰在他所著《山静居画论》中提到:“笔墨之妙,画者意中之妙也。故古人作画,意在笔先。……在画时意象经营,先具胸中丘壑落墨自然神速,东坡所谓画竹必得成竹于胸中也”。“意庸则庸,俗则俗矣”。由此可见“立意”是何等重要。可以这样认为:没有“生活”,也就无从“立意”,而“生活”却顺归于“立意”,没有“立意”,也就没有“意境”,作品就失去了灵魂。“意”即作者对景物的一种感受,进而转化为一种表现欲望和创作激情,没有作者能动地通过对象向观众抒发和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艺术就失去了生命,作品就失去了感染观众的魅力。由此可见,“立意”是“传神”和创造“意境”的必由之路。 写景是为了写情,情景交融,意境自出。所以一切景语皆情语。园林设计是用景语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的。人们处在园林这种有“情”的环境中,自然会产生不同深度的感受,总是重复别人的,甚至把园林设计公式化,尽管穷极技巧,总让人感到矫揉造作,缺乏感人的魅力,这种作品是没有艺术价值的。自己没有感动,又如何能感动别人,更谈不上有意境的创造。 对欣赏者而言,因人而别,见仁见智,不一定都能按照设计者的意图去欣赏和体会,这正说明了一切景物所表达的信息具有多样性和不定性的特点,意随人异,境随时迁。 第二节园林意境的表达方式 园林意境的表达方式可以分为三类,即直接表达方式、间接表达方式

中国古典园林的意境分析

中国古典园林的意境分析 ——颐和园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是人类文明的重要遗产。它被举世公认为世界园林之母,世界艺术之奇观。其造园手法已被西方国家所推崇和摹仿,在西方国家掀起了一股“中国园林热”。中国的造园艺术,以追求自然精神境界为最终和最高目的,从而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审美旨趣。它深浸着中国文化的内蕴,是中国五千年文化史造就的艺术珍品,是一个民族内在精神品格的生动写照,是我们今天需要继承与发展的瑰丽事业。 意境是中国艺术创作和鉴赏方面一个极重要的美学范畴。意即主观的理念、感情,境即是客观的生活、景物。中国古典园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本身也是一种艺术,中国自然山水园林从一开始就与山水园、山水诗文不可分离,所以意境也成了传统园林所追求的一种最高境界,其中所蕴含的意境更是耐人寻味,让人流连忘返。 颐和园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园林,中国四大名园(另三座为承德避暑山庄、苏州拙政园、苏州留园)之一。位于北京市海淀区,距北京城区十五公里,占地约二百九十公顷。利用昆明湖、万寿山为基址,以杭州西湖风景为蓝本,汲取江南园林的某些设计手法和意境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天然山水园,也是保存得最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宫御苑,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 意境是中国古典园林最重要的内容,颐和园又是通过什么来表达它的意境? 一以山水为主题。颐和园借助于人工的叠山理水把广阔的大自然山水风景缩移模拟于咫尺之间。运用大量的山石和水体,化物象为意象,把物镜幻为意境。自然风景以山、水为地貌基础,以植被作装点。山、水、植物乃是构成自然风景的基本要素,当然也是风景式园林的构成要素。颐和园对这些东西有意识地加以改造、调整、加工、剪裁从而表现出一个精炼概括的自然,典型化的自然。园林的创作是通过对大自然及其构景要素的典型化、抽象化而传达给自然生态的信息,它不受地段的限制,能于小中见大,也可大中见小。惟其如此,颐和园这样的大型山水园才能够把具有典型性格的江南湖山景观在北方的大地上表现出来“纳千顷之汪洋,收四时之浪漫”这就是中国传统园林的一个最主要的特点—本于自然而高于自然。这个特点在颐和园的筑山、理水、植物配置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总之,借助自然山水,本于自然而高于自然是中国传统园林创作的主旨,牧笛在于求得一个概括、精炼而又不失于自然生态的天成之趣。 二应用诗画情趣。文学是时间的艺术,绘画是空间的艺术。中国造园与诗、画之间关系之密切,历史悠久。“以画入园、因画成景”的传统早已形成。甚至不少园林作品直接以某个花架的币种、某种流派的画风引以为造园的粉本。园林的景物既需“静观”,也要“游动”,即在游动、进行中领略观赏,故园林是时空综合的艺术。中国传统园林的创作,能充分地把我这一特性,运动各个艺术门类之间的触类旁通,融铸诗画艺术于园林艺术,表达意境。使得园林从总体到局部都包含浓郁的诗、画情趣,这就是通常所谓的“诗情画意”。这种诗情画意除了用景观空间来表达以外。还常常依靠悬挂在建筑商的匾额或者是物镜破那个的刻石等文字来“点题”,用附在建筑上的诗词、书画来渲染,从而使园林意境更加富有情趣和发人遐思。匾额和对联是文人参与园林创作、表述园林意境的主要手段。它们使得园林内的大多数景象无往而非“寓情于景,随处即可”触景生情”.因此,园林的重要建筑上一般都悬挂匾和联,它们的文字点出了景物的精粹所在。如颐和园内临湖坐东朝西的“夕佳楼”和南湖岛上的三座牌楼题额,东牌楼为“凌霄”、“映日”,南牌楼为“彩虹”、“澄霁”,西牌楼为“镜月”、“绮霞”。它们分别描绘了在祠前广场上所能见到的四时风景:晨间高耸的云雾与红日的映照;雨后彩色的霓虹和空澄的云霁;黄昏时满天的彩霞和夜晚时水静如镜的湖水中映出的明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