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山基础资料汇编

玉山基础资料汇编
玉山基础资料汇编

基础资料汇编

目录

第一部分县域基础资料汇编

一.自然地理概况

1.地理位置

2.地质地貌

3.气候条件

4.水文及水资源

5.自然资源

6.历史沿革

7.人文背景

二.行政区划和人口

1.行政区划

2.人口情况

三.社会经济

1.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阶段

2.第一产业

3.第二产业

4.第三产业

5.乡镇产业概况

四.县域道路交通

1.公路

2.铁路

3.主要交通设施

五.县域土地利用

1.土地利用现状及规划

2.土地利用潜力分析

3.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

六.县域旅游资源

1.人文、历史古迹

2.自然旅游资源

七.县域公共设施

1.教育科技

2.文化体育

3.医疗卫生

4.商贸市场

八.县域市政设施

1.给水工程现状

2.排水工程现状

3.供电工程现状

4.电信邮政工程现状

5.燃气工程现状

6.供热工程现状

7.环境保护和环卫现状

8.防洪排涝现状

9.防灾工程现状

第二部分县城基础资料汇编一.县城区概况

二.县城产业经济

三.县城土地利用现状

四.县城人口和街道

五.县城道路交通现状

六.县城公共设施

七.县城市政基础设施

八.县城环境保护和环境卫生九.综合防灾

十.历史文化古迹、风景名胜

第一章县域基础资料汇编

一、自然地理概况

1.地理位置

上饶市玉山县地处江西省东北边陲,上饶市域东北部。东临浙江开化、常山和江山三县(市),南接广丰,北与德兴接壤。县境东西长75公里,南北宽62公里。跨越东经117o52′至118o25′和北纬28o30′至28o59′之间,国土总面积为1722.6平方公里。

2.地质地貌

地质:玉山县境内震旦纪至第四纪的地层出露明显,主要是各纪碎屑岩和碳酸盐岩沉积而成。由于各时期地层形成所处环境不同,所以,形成碎屑岩有海相碎屑岩、陆相碎屑岩和海陆交互相的碎屑岩。各时期碎屑岩主要有砂砾岩、砂岩和页岩等组成。碳酸盐岩主要成分是石灰岩等。各地层出露地表分布不均匀,震旦纪形成的沉积岩主要出露于樟村和怀玉乡两地地表,其他地表有块状和带状零星分布。奥陶纪和志留纪地层以带状出露,主要分布在县城中部樟村,临湖至少华乡之间。而白垩纪地层主要出露在县城附近,其他各纪地层在县境内均有零星分布。

县内岩浆岩出露也比较明显。这些岩浆岩主要形成于中生代(即燕山期)。燕山早期,岩浆活动频繁,大规模的岩浆岩侵入形成巨大的花岗岩体,以出露于怀玉山地区的怀玉山岩体和黄土岭岩体等为代表;而燕山晚期,岩浆活动以一些间歇性的不太强烈的火山喷发为主,形成白垩纪地层的玄武岩夹层,主要出露于下镇,其他时代的岩浆岩仅有零星分布。

地貌:玉山县地貌为西北高、东南低。境内主要山脉有怀玉山脉和武夷山脉。怀玉山脉是赣、浙、皖省的天然屏障,发脉于三清山,横贯县境西北部,其主峰玉京峰,海拔1816.9米,为怀玉山脉最高峰,也是县内最高点。怀玉山脉西入上饶县境内后,又折南向东,由雷公包(海拔1054米)复入玉山县境,成沙溪岭。武夷山脉由东南面入县境,构成丘陵地带,平方根有华山。华山在县城南10公里,是武夷山余脉自广丰入县境的第一山,海拔437.3米。玉山县整个地形为“五山、四丘、一平原”,即山区面积占49%,丘陵占41%,平原占10%。

3.气候条件

气温:玉山县多年平均气温为17.8oC,极端最高气温43.3oC,极端最低气温零下8.9oC,分别产生于每年的9月份和12月份。无霜期较长,全年无霜期达266天,主要霜期集中在12月、1月和2月份。

日照:玉山县日照充足,多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572.3小时,年日照时数最多为1693.3小时,最低为1348.3小时,每年日照时数最长集中在8—9月份,最低集中在1—2月份,各月变化也比较大。

降雨:玉山县多年平均降水量1917.0毫米,最大年降水量2769.0毫米(1975年),最少年降水量1202.6毫米(1997年),极差达852.0毫米。降水量分布不均匀,3至7月为雨季,占全年雨量的60% 以上,10月至次年1月为旱季,占全年14%左右。

风向:玉山县具有东亚季风的特色。随着副热带高压的节气转换,风向有明显的交替变化过程。全年最多的为东北风,平均风速2米/秒,东北风和西南风的极大风速为25米/秒。

4.水文及水资源

玉山拥有丰富的水系,境内8条主干河流总长385.25公里,流域面积1600.2平方公里。北有金沙溪,发源于三清山东北麓平家源,是信江主要源流之一;东南有甘溪、沧溪。金沙溪与甘溪汇合后成冰溪,冰溪沿县城流至十里山,与源出怀玉山的玉琊溪汇入信江。黄家溪由西北向东南流,汇入信江;葛仙溪从上饶县白沙村流入县境,经临湖镇复入上饶境内,至信州区灵溪注入信江;陇首溪流入德兴市境乐安河;程溪属山溪性河流,流至花山进入开化县境注入婺江。

境内河流主要属信江水系,其中金沙溪、玉琊溪是信江两大源流,水力资源丰富。金沙溪源头建有“七一”水库;玉琊溪源于怀玉山,源头建有峡口水库。全县水资源总量约21亿立方米。全县大小水库总库容为4.3亿立方米,其中:大型水库1座,即“七一”水库,库容为2.49亿立方米;中型水库3座,即王宅、峡口、毛宅水库。现有水电站52座,装机24665千瓦,年均发电量约8000万度。全县水面面积5.35万亩,其中宜养水面3.45万亩。

5.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

林业资源:玉山县森林植被属中亚热带东部常绿阔叶林亚带,植物种类繁多。其植被主要有松科、杉科、壳斗科、山茶科、樟科、大戟科、杜鹃科、木兰科和禾本科等组成,现状植被类型有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林和灌丛等。全县主要树种有杉、松、针叶林、油茶、油桐和毛竹等。

矿产资源:玉山县是江西省非金属矿产资源大县之一。目前已发现矿产资源

32种,矿产地60多处。主要非金属矿产品种有石灰石、石煤、罗纹砚石、青石、大理石、花岗岩、叶腊石、黑滑石、膨润土等。石灰石、石煤储量居全省之首,石灰石储量达33亿吨,主要分布在岩瑞、双明、下镇等乡镇,其中工业储量约14亿吨,有开采价值的主要集中在岩瑞镇,储量2.98亿吨,远景资源量4.42亿吨;石煤储量约32亿吨,主要分布在樟村、怀玉、六都、必姆、白云等乡镇。全县花岗岩储量约10亿立方米,萤石储量30万吨,罗纹砚石、青石、大理石储量30亿立方米,均分布在怀玉、樟村、南山、临湖等乡镇,尤其是青石板材属世界稀缺资源,具有较好的开采和市场价值。膨润土主要分布在双明、四股桥等乡镇,叶腊石、黑滑石主要分布在华村、六都等乡镇,均已形成一定的开采和加工规模。铁、铜、金、铀、锡等金属矿产均有一定储量。

6.历史沿革

玉山建县至今已有1300余年历史。始建于唐(周)证圣年(公元695年),分衢州须江(今浙江省江山市)、常山和饶州弋阳三县之一部置县,隶江南道衢州。县名由境内“天地遗王,山神藏焉”的怀玉山而得名。从建县至宋、元朝期间,玉山一直隶江浙行中书省,属江南东道信州。至明朝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因漕运不便,随广信府改隶江西行省。

建县前,玉山现辖地域在春秋战国时先后属吴、越、楚三国。

秦朝,金沙溪以东属会稽郡太(读“达”)末县,金沙溪以西属九江郡余汗(读“干”)县。

汉代,初沿旧属,至献帝初平三年(192),分太末立新安县,东部属新安;建安十五年(210),析余汗东境设葛阳县,隶鄱阳郡,县西境属葛阳县;建安

二十二年,又分新安设定阳县,县东境属定阳。

三国时,为吴国领地。

西晋时期,初属东阳郡,隶吴州;至太康元年(280),改新安为信安,县东境属信安、定阳两县地。

南朝(陈)天嘉三年(562),东境随信安、定阳县改隶金华郡。

隋朝初,改郡为州,并定阳入信安,东境属信安县,隶婺州;开皇十二年(592)改葛阳为弋阳,西境相应属弋阳县。

唐初,分属衢州常山、须江(今江山市)县和饶州弋阳县;证圣(周)年(695),分须江、常山与弋阳之一部署县,因地有武安山,名武安县,隶江南道衢州;神龙元年(705)改武安(武则天省“武”字)为玉山县,以境有怀玉山而名;天宝元年(742)衢州改为信安郡,玉山亦随隶信安郡;乾元元年(758)改信安郡为信州,玉山相应属信州,隶江南东道。

宋朝,初沿旧属,至建炎四年(1130),江西路、江东路合并为江南路,玉山隶江南路;绍兴元年(1131),复分江南路为江南东路、江南西路,玉山隶江南东路。

元朝,至元十四年(1277),县属信州路,隶江浙行中书省;至正二十年(1360),改路为府,县属广信府,仍隶江浙行中书省。

明朝,洪武四年(1371),因隶江浙漕运不便,随广信府改隶江西行省;洪武九年废行中书省,设承宣布政使司,下分道,县随府隶江西承宣布政使司湖东道。清朝(1644—1911),属江西省广信府。

民国元年(1912)冬,废府、州,县直隶江西省;3年,全省分四道,县隶豫章道;15年废道,县仍直隶于省;20年,省下设行政区,玉山隶第九行政区(驻

上饶);21年以后,江西五次改变行政区划,玉山均属第六行政区(驻上饶)。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县西北山区为赣东北革命根据地之一部,先后建立过玉山县和怀玉县苏维埃政府。

民国38年(1949)5月解放至8月,县隶赣东北行政区;9月行政区撤销,改隶上饶专区;1968年改专区为地区,县仍隶上饶地区;1980年地区改为行政公署,县仍隶之;2000年10月撤销行政公署,改市辖县,玉山隶上饶市管辖至今。

7.人文背景

玉山县民风淳朴,书香浓厚,人杰地灵,享有“才子乡、博士县”美誉,在这块蕴含着无穷活力的土地上,孕育了诗人杨亿、钦点状元汪应辰等古代著名人物,涌现了医学家黄家驷、画家柳子谷等现代名流,从唐朝建县至清末共有进士95人;现代有著名医学家、我国胸外科奠基人、原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黄家驷,著名国画艺术家、美术教育家柳子谷,航空航天医学专家张祖德,化学博士、原浙江大学副校长周庆祥,数学家、原杭州计量学院院长谢庭藩。建国以来共培养出新中国首批18位博士之一的理论物理学家黄朝商等玉山籍博士200余人、硕士600余人,遍布国内外,享有"才子乡、博士县"美誉。

二、行政区划和人口

1.行政区划

玉山县现辖冰溪、临湖、必姆、横街、文成、下镇、岩瑞、双明、紫湖、樟村、仙岩11个镇和怀玉、南山、下塘、四股桥、六都5个乡共16个乡(镇),以及七

一、王宅2个水库管理局,全县共有194个行政村、31个居委会。玉山县城所在地——冰溪镇,古有“豫章第一门户”之称,又称“砂砾镇”,位于信江上游,为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2.人口

2009年全县总人口为59.95万人(包括三管委18812人),其中,冰溪镇人口10.16万人,占17.49%;全县男性人口31.67万人,女性人口28.28万人。全县出生人口9125人,出生率为15.86‰,死亡人口3605 人,死亡率为6.29‰,全年净增人口5520人,自然增长率为9.57 ‰。

三、社会经济

1.玉山县社会经济发展概况

2010年玉山县实现GDP67.6亿元,是“十五”期末的2.6倍,年均增长15.3%;固定资产投资68.84亿元,是“十五”期末的3.89倍,年均增长31.2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7.03亿元,是“十五”期末的2.33倍,年均增长18.43%。三次产业结构比由“十五”期末的21:47:32调整为16.23:50.07:33.7。金融机构存款余额79亿元,贷款余额43.4亿元,居民储蓄54.3亿元,分别是“十五”期末的2.94倍、2.72倍和2.49倍。全县的粮食播种面积57万亩,总产量20.11万吨。乡镇财政收入实现乡乡过千万元,一半乡镇过两千万元,冰溪镇过亿元。

玉山县产业经济迅速发展,集聚效应明显增强。工业主导型经济增长格局初步形成,有色金属、新型建材、绿色食品、机械电子等产业集群发展;对外贸易持续发展,招商引资成绩显著,全年供货出口贸易总额11026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23.1%;招商引资实现高基数增长,实际利用省外5000万元以上工业项目

资金13.6亿元,增长39.9%,境外资金3491万美元,增长57.5%。

财政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全县财政总收入突破7亿元,达到77770万元,增长45.84%,一般预算收入52370万元,增长45.24%。其中税收收入65746万元,增长47.75%,全年财政支出138606万元,增长26.91%。

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全县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13484元,比上年增长11%。年末在岗职工12248 人,职工年平均工资25037元,增长16.92%。农民人均纯收入6009.42元,比上年增长10.74%,增收582.6元。

2.农业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全县农业总产值162590万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3.07%。在遭受多种自然灾害情况下,粮食总产量200493吨。农业结构调整稳步推进,高效经济作物和养殖业较快增长。油料12044吨,茶叶330吨,水果4350吨,其中柑桔2726吨,蔬菜46278吨。

林业发展取得新成效。全县各地把培育和保护森林资源放在首位,进一步加快了植树造林、国土绿化和低产林改造的步伐,森林面积不断扩大,覆盖率提高,林木蓄积量增加,主要林产品产量稳定增长。全县实现林业产值22312万元,森林覆盖率高达67.3%。

畜牧业生产稳步发展。全县生猪出栏19.86万头,比上年增长1.28%;家禽年末存栏96.09万只;年末生猪存栏12.75万头,下降22.83 %;肉类总产量1.79万吨,下降18.43%。

渔业生产稳步增长。全县水产品总产量达2.5万吨,比上年减少0.1万吨,下降0.4%,其中特种水产品11358万吨,增长0.27%.

玉山县的农副产品十分丰富,但现状农业结构较单一,集约化、商品化水平较

低,农业耕作水平低。玉山县也在大力调整农业结构,发展大农业,提高农业集约化、商品化水平,提高农业耕作水平,使传统农业向城效型农业转化,在保证粮食生产稳步增长的同时,大力发展特色农业。

3.工业

玉山县工业生产增长迅速,全县全部工业增加值298561万元,比上年增长24.9%,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5.47%,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239432万元,增长19.35%。在规模以上工业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产值103344万元,股份制企业产值510343万元,其它经济类型413259万元。建筑业生产发展加快,全县具有建筑业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完成总产值38218万元,实现利润5038.9万元,税金总额4116万元。施工房屋面积62.58万平方米,竣工房屋建筑面积48.27万平方米。

4.第三产业

玉山县的第三产业主要以旅游业为支柱,以北部的三清山旅游体系为依托的旅游业带动了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全县加快发展旅游业,开展旅游招商,健全旅游服务业,取得了明显的收效,全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73.4万人次,增长26%,实现旅游收入15.75亿元,增长149.7%。

玉山县的第三产业逐渐向以旅游娱乐业为龙头,商贸、餐饮、交通运输业为主体,房地产为新增长点的模式全面发展,具有很大的开发潜力,而第三产业的发展可以促进市场流通,加强信息交流,提高城市知名度,进而吸引外界资金,使社会经济发展转入良性循环,促进玉山县的全面发展。

5.金融和保险业

玉山县金融市场运行平稳。年末全县金融机构存款余额790533万元,比年初增加191443万元,同比增长31.96%,其中,企业存款96448万元,增加18875万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542593万元,增加115575万元,同比增长27.07%。全县金融机构贷款余额433872万元,比年初增加80474万元,同比增长22.77%;其中短期贷款余额为134288万元,比年初增加20188万元,个工贷款96338万元,比年初增加19588万元,中长期贷款余额296209万元,比年初增加57642万元。个人中长期消费贷款221025万元,比年初增加51295万元。保险事业稳步发展。全年保费收入9485万元,,比上年增长15.67%,已决赔款额1780万元,比上年增长12.5 %。

6.工业园区概况

江西玉山工业园区于2002年成立,被省政府批准为省级工业园区,是江西省30个重点工业园区之一。园区始终坚持立足产业基础走特色产业发展之路,积极引导符合园区规划的产业向工业园区集聚,优先重点安排大型骨干项目建设,推进园区主导产业向集约化、规模化方向发展,并通过主导产业带动配套产业有效发展,促进产业向深度和广度延伸;积极策应省市“赣东北工业走廊”建设,园区规划总面积11.8平方公里, 已开发建设2.9平方公里,形成岩瑞建材区—金山核心区—城西工业区“一园三区”的工业走廊。自2002年建园以来,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幅达40%以上,是全省最具成长性的园区之一。

园区着力基础设施、企业服务、招商引资三项工作重点,加快了基础设建设步伐,使园区功能配套及时跟进,提升企业建设速度。日供水2000吨的城西水厂和3.5万伏、22万伏变电站已投运,确保入园企业和所需用水用电。浙赣双复线铁路、311高速、320国道并行横穿境内,园区内新建路网主干网络形成三横

五纵:怀玉山大道、金山大道、科技大道、博士路、工业十二路、工业三路等主干道已建成,西龙路、清林路开工,交通十分便利,已能满足物流所需。通讯、广电等相应配套到位。

园区特色鲜明,发展迅速。已初步形成新型建材、机械电子、绿色食品、服装鞋帽、有色金属等六大支柱产业,已建成江西省最大的现代化水泥生产基地、新型建材产业基地、轴承生产基地和全国绿色食品标准生产基地,主要有:1.岩瑞建材区,规划面积4平方公里。具备年产干法水泥700万吨,年产3万立方加气混凝土砌块及其它杆线涵管等建材产业加工能力;2.金山核心区,规划面积5.3平方公里。以怀玉山大道为中轴,在路南集中发展以精制茶油、烤鳗、中成药、食用酒精为主的食品、医药产业板块;在路北集中发展以精密轴承为主的机械电子产业区块;3.城西工业区,规划面积2.5平方公里。由金山核心区沿320国道向西拓展建设城西工业基地,积极发展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导向的产业,培育新的有色金属等块状特色经济。

至2010年底,工业园区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全县入园工业企业达到179家,比上年新增27 家,安置从业人员15291人;园区完成工业总产值1008445万元,完成的销售收入、利润、税金分别增长45.24%、75.97%、27.5 %。

综上可以看出玉山县的经济建设取得了很大进步,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在竞争激烈的当今社会,玉山县的GDP排名在上饶市市各区县中属于中下游水平,经济实力并不突出,工业发展还是相对较为落后,存在固定资产投入不足,生产体系还尚未完全形成等问题。玉山县为大力发展工业,也将“工业立显,工业强县”作为战略指导思想,稳固工业在产业结构中的主导位置,同时其他产业不放松,共同在高铁带来的发展新浪潮中谋求新空间。

四、县域道路交通

1.道路交通概况

江西省玉山县地处闽浙赣三省交通要冲,是江西省面向江浙沪闽粤实行开放开发战略的前沿阵地,区位优势得天独厚,同时交通运输能力也在持续提高。2010年全年完成货物周转量43406万吨公里,比上年增长1.09 %,客运周转量17852 万人公里,比上年增长10.16 %,完成客运量559万人,比上年增长5.47 %,货运量887万吨,下降4.83 %。

2.公路

玉山县内320国道和梨温高速公路横贯东西,将把玉山带入全国公路的快速网,距上海555公里、杭州354公里、南京675公里、福州625公里、合肥860公里、南昌290公里、宁波563公里,极为便利,距县城80公里的衢州机场为玉山的交通带来了更大的方便,使得玉山成为是江西省对外改革开放的东部窗口,是江西省承接长江三角洲经济辐射的桥头堡和第一接力站。

3.铁路

浙赣铁路横贯玉山县东西,浙赣铁路及其复线是全国铁路大动脉,它连接京九线可直达香港,东起上海西至昆明;杭南长高铁也即将在玉山设站,距离玉山县城仅7公里,高铁也将给玉山县带来新的机遇,高铁将以速度将周边城市紧密的联系起来,实现“同城化效应”,在加速人员流动的同时,也必将显示出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强劲拉力,有助于高新科技的产业转移。

玉山县的交通区位优势巨大,把江西省大十字生产力布局的东西向轴线与长江三角洲经济发达地区的联系更加紧密,使玉山成为东部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承接

地、沿海发达地区的后花园和西部大开发的中转站,是江西省东西向的绝对重要交通枢纽。

五、县域城镇体系

1.城镇规模等级

玉山县的总体城市化水平为45.86%,低于全国平均水平49%,处于城市化的发展阶段,城市化水平较低。玉山县城的非农人口比例和首位度都很高,在各城镇的比较中可以看出,非农化水平、人口密度、GDP、人均GDP、经济密度五项指标(需添图表),县城都远高于其它城镇,玉山县城已成为了鄄城县的行政、经济、商贸、文教、科技、电讯和重大交通设施中心。

虽然玉山县县城的规模和经济优势非常明显,但是其辐射和带动能力还不够强,不能形成合理的规模等级和不同职能分工联系密切、分布有序的完整的村镇体系。影响到全县经济全面的发展和资源潜力的合理挖掘。大多数镇建设标准低,无法形成规模经济,而且乡镇城市基础设施比较缺乏,公共服务水平较低。

2.城镇职能结构

县城:县城位于冰溪镇,人口10.16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17.49%,是全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确立了工业强镇、旅游富镇、科技兴镇、文化名镇、环境美镇的发展战略,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一般建制镇:全县现有一般建制镇11个(除冰溪镇),分别是樟村、临湖、横街、文成、仙岩、下镇、岩瑞、白云、双明、紫湖和必姆。樟村城镇规模最大,城镇基础设施相对完善,目前主要影响区域有怀玉乡、童坊乡,对临湖、南山、必姆的经济有一定影响;岩瑞现状以石灰岩等矿山的开采和水泥生产为主,与县

城的交通联系便捷;紫湖和其他乡镇现状都以农贸经济为主,其中,横街、白云、双明和必姆四个镇规模相对较大,主要原因是受县城经济的辐射和有利的地理与交通优势。另紫湖镇距离三清山近,有县道直接通往三清山,目前由于三清山靠紫湖镇一端的旅游资源未能大力开发,受三清山旅游的经济影响不大。但开发潜力大。

乡集镇:包括南山、童坊、下塘、林岗、六都、华村、群力、官溪、四股桥、少华、和怀玉乡共11个。其中,怀玉乡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工业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88.6%,旅游服务产业也占有一定比例,但目前每年游客流量不到千人,且服务设施简陋;南山和童坊两乡是通往三清山和怀玉山的必经之路,具有发展旅游服务业的良好条件,但现状集镇难以吸引途经游客,故旅游服务业没有得到发展,其他乡现状都以农业为主,其中四股桥、六都和林岗三乡由于地处县城近郊,交通便捷,故受县城经济辐射较强,集镇规模较大,其余的乡集镇规模都较小。

六、县域土地利用

1.土地利用现状及规划

2.土地利用潜力分析

3.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

七、县域旅游资源

1.人文、历史古迹

玉山县内有遗存较为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是玉山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源。主要有官溪胡氏宗祠、三清山古建筑群、阎立本墓、玉山考棚、玉山城墙、玉山

鸿园(又称玉山张家花园)等六处文物古迹,均为江西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玉山也是红色土地,曾是闽浙赣革命根据地的一部分,怀玉山亦是方志敏等革命烈士的蒙难之地,景区设有革命烈士纪念馆等景点。

2.自然旅游资源

玉山县现有旅游风景区主要有怀玉山、三清湖、天梁风景区和武安山。县城北部的三清山是华东旅游体系的重要环节,而玉山县是三清山旅游业的主要依托城市,随着三清山旅游业的蓬勃发展,玉山县的旅游业也将随之得到拉动,逐渐成为长三角城市群的“后花园”。

旅游业是玉山县的重要产业,但由于三清山成为独立的风景行政机构以后,玉山县丢失了部分重要的旅游资源,为了弥补三清山旅游资源的流失对玉山影响,玉山县积极研究和探索如何开发现有的旅游资源,玉山县对景区做出了准确的定位: 怀玉山要发挥“红、绿、古”资源优势,充分发挥国家森林公园、全国爱国主义基地教育作用和华东第一高山盆地养生度假作用;武安山要利用地处城郊优势,成为游客流连忘返的一个景点;冰溪、玉琊溪、三清湖等,要着重发挥三清湖生态休闲基地作用。

怀玉山旅游区:因“天帝遗玉此山,山神藏焉,故称怀玉山”。主峰云盖峰,海拔1538米;次高峰玉琊峰,海拔1380.3米,是玉山两大河流之一玉琊溪的发源处。怀玉山自唐至清都是佛儒教活动频繁的名山,山上留下了唐、宋、元、明、清古人探幽揽胜,常居修真的足迹;怀玉山溪涧如网,潭瀑溅玉,奇幽雄险,堪称奇观;怀玉山又是赣东北革命根据地之一,方志敏被捕处——怀玉山风景区陇首高竹山兴建了“方志敏烈士纪念亭”。怀玉山风景区面积约80平方公里,有景观景点24处,是一个理想的“立秋桃始熟、盛夏夜盖被”的高山大型旅游避

暑胜地。

三清湖旅游区:风景区位于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三清山东南,距玉山县城东北16公里处,因其地处三清山东部旅游线玉金公路中,并以水发源于三清山而得名。由于始建于1958年7月1日,故原名“七一水库”。景区面积54.8平方公里。湖西北畔少华山,遗有宋代少华禅寺等古建筑遗址和摩崖石刻;湖西南溶洞成群,钟乳嶙峋,暗溪潜流;湖面碧波浩淼,清亮如镜;两岸林木葱茏,风光旖旎。三清湖是镶嵌在三清山东南麓进山途中的一颗明珠。

天梁风景区:位于玉山县西北20.3公里处,距三清山28公里,与三清湖隔路相连。浙赣铁路、沪瑞高速、景婺黄常高速、320国道转玉紫旅游公路直达。属岩溶山水生态型景区,为距今约3亿年石灰纪滨海环境形成之碳酸盐岩漏斗地质景观。区内奇峰怪石挺拔峻秀,峰林谷地深幽静寂,石门天梁雄伟壮观,暗河溶洞神秘莫测,涌泉飞瀑奇奥瑰丽,民间传说丰富多彩。梦幻山水,如诗如画,为历代文人雅士垂青,传说乾隆皇帝曾到此一游。2005年建成开放,依托悠久的人文历史和精萃的自然景观,倾情开发了状元文化谷、好运通天洞、归墟深渊探幽、石林丛中寻缘、望湖长廊休闲、会仙茶楼品茗等游览项目。称著的有江南罕见的灵霄天梁、归墟之门悬壁栈道及长达5公里的乌龙洞地下暗河涌泉、江西十大历史名人宋端明殿大学士汪应辰幼年读书游玩的仰天崖、猴面山、天池、掬翠石、至尊人桥、花轿洞、象依相亲、龙涎隐瀑等景观,享有“三清旅游第一景,天梁风光醉游人”之赞誉。

武安山旅游区:国家级森林公园,也现存不少古迹文物。近代著名作家郁达夫曾到玉山县城游览,他站在城东南玉虹桥的高埠朝西北方向望去,但见冰溪河绕城而过,沿河一排明清建筑,排列有错,倒影水中,仿佛天上的

街市;水面上木船穿梭,竹筏泛流;还有郭家洲上的水车、磨坊、长堤,简直是一幅立体的水墨画。他在《冰川纪秀》一文中称此景为“东方的威尼斯”。景区内主要景点有阎立本墓、普宁寺、端明书院、旌德会馆、考棚和文成塔等。

玉山旅游资源得天独厚、众彩纷呈,在自然风景、人文景观别具一格,玉山县也先后获得“江西省旅游强县”、“江西省文明县城”、“江西省花园城市”、“江西省园林城市”、“江西省十佳魅力新城”、“东方威尼斯”等荣誉,是典型的山水生态旅游城市,为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八、县域公共设施

1.教育科技

玉山县教育事业全面发展。全县有各类学校495所,其中普通中学26所,高中7所,初中19所,职业中学1所,进修学校1所。普通中学在校学生31455人,与上年持平,小学在校学生51034人,比上年增长4.94%。

2.文化体育

玉山县文化事业发展迅速。全县共有广播电视站25个,电视插转台7台,全县广播人口综合覆盖率96%,电视综合覆盖率达98%,中共和省台及市台电视、综合覆盖率达98%,县乡有线电视光缆联网率达100%,行政村光缆率达95%。

3.医疗卫生

玉山县卫生事业不断进步。年末,全县共有各类卫生医疗机构5个(不包括个体机构),其中医院5个,乡镇卫生院24个,妇幼保健院1个,专科疾病防治院2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个,精神病医院1个,卫生监督所1个。医疗卫

生部门共有病床1172张,专业技术人员1502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1338人,其它技术人员44人。

4.商贸市场

玉山县建材大市场、国际商贸中心、三清农贸大市场投入了建设,消费品市场稳中见旺,被评为“全国市场监管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项目示范县”。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额270353万元,增长20.4%。城镇消费品零售额205468万元,增长18.2%,乡村消费品零售额为64885万元,增长24.2%。从行业看,批发零售业完成237910万元,增长19.5%;住宿餐饮业实现零售额32443万元,增长24.6%。

九、县域市政设施

1.供电工程现状

2.电信邮政工程现状

玉山县邮电通讯业快速发展。全县邮电业务总量完成20520万元,比上年增长16.23%,其中邮政业务总量3662万元,增长4.7%;电信业务总量4686万元,下降2.3%,移动业务总量11280万元,同比增长17.8%,联通业务收入892万元,下降1.4%,固定电话用户73830户,移动电话拥有量238000部。全县电话普及率53.7部/百人。邮电通讯服务质量有了明显提高。

3.燃气工程现状

4.供热工程现状

5.环境保护和环卫现状

6.防洪排涝现状

7.防灾工程现状

(和平)基础资料汇编

第一部分镇域资源及社会经济发展现状 一.地理位置 三江侗族自治县和平乡地处桂北山区,位于三江县的东南部,东与高基乡毗邻,南和融安县板榄镇交界,西与丹洲镇接壤,北和斗江镇相连,距县城古宜镇39公里。 二.历史沿革 和平乡民国时期属丹阳区合水乡,解放后并归丹洲人民公社,改乡建制后于1987年10月由丹洲乡和斗江乡划分出来成立和平乡,乡政府驻地和平街,距县城39公里,是全县成立最晚的乡镇。和平乡居住着壮、汉、瑶、侗等5个民族。其中壮族占85%以上,是三江县的“壮乡”。 三.政区体系 和平乡下辖六溪、清江、和平、板六、大寨5个村委会,44个自然屯,72个村民小组。 四.交通状况 和平乡村村都通了等级公路,100%的自然屯修通了公路。2003年修通的和平至板榄四级路南下可直达融安,2008年又改建成油路;2005年竣工的扶平至和平柏油路北接斗江直通209和321国道;2007年修建的和平至六溪水泥路西接209国道通往丹洲。 五.自然条件 (一)地形地貌:三江侗族自治县属于丘陵地带,山多平地少,山地是最主要的地貌类型,面积大、分布广。和平乡拥有丰富的森林和竹林资源,同时也拥

有岩溶洞资源的地形地貌特征。 (二)气候:三江县属中亚热带气候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近十年来年平均气温18.3℃,最冷月份为1月,平均气温7.3℃,极端最低气温5.2℃。最热月份为7月,平均气温27.3℃,极端最高气温39.5℃。活动积温为5691.481%以上。年平均日照总时数1334.3小时。平均无霜期320天,年均降水量为1730.2毫米。太阳辐射量为89.69千卡/平方厘米年,雨热同季,寒署分明。 (三)水文:三江县雨量充沛,年均降水量为1730.2毫米,水资源总量24.7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7005立方米。和平乡降水量年降水达2200多毫米,春夏降水量较多,秋冬降水量较少。 六.资源条件 (一)土地资源 三江县属红壤地带,县内大部分土地属丘陵地貌,红壤类极为普遍。和平乡土壤土层深厚,土壤肥沃,有机质含量多,适宜林木特别是竹木的生长。全乡土地总面积108.3平方千米,耕地面积9251亩,其中水田面积3351亩;森林面积14万亩。 (二)农林资源 三江侗族自治县处于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红壤和黄壤地带,历来是广西的主要林区之一。和平乡林木资源和森林资源丰富。全乡森林面积14万亩,森林覆盖率为82%。和平乡共有毛竹面积12000亩,是三江县重要的林业基地之一。农业以种植水稻、早地作物和养殖猪、牛等家禽为主。 (三)生物资源 和平乡境内野生动物资源有:野猪、果子狸、山羊、蛇类、山鸡、野兔、竹鼠、穿山甲、鳖、龟等。 (四)矿产资源 矿产资源有:铁、锰、硅、石灰岩、高岭土等。 (五)旅游资源 乡境内生态旅游资源丰富,有大明滩生态漂流、三帘瀑布、大地岩洞、和平花街、上花仙女岭、六溪钓鱼山庄和万亩竹林等风景点。

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华亭镇园头村村庄规划基础资料汇编

附:村庄基础资料汇编 一、区位概况 区位一:莆田市地理位置优越。位于福建省沿海中部,台湾海峡西岸,北依省会福州市,南靠闽南“金三角”,是沿海经济开放区之一。全市东起东经119°2’的莆田县南日群岛,西至东经118°27’的仙游县度尾镇境内,南自北纬25°2’的湄洲群岛,北到北纬25°46’的莆田县大洋乡境内。东西长122.4公里,南北宽80.5公里,面积3800平方公里。东北与福清市交界,西北与永泰县、德化县毗邻,西南与永春县、南安市、惠安县接壤,东南濒临台湾海峡。从东至南有兴化湾、平海湾、湄洲湾三大海湾,湾内有南日岛、乌土丘岛、湄洲岛等诸多岛屿,与台湾省隔海相望,距台中港仅70多海里。 区位二:华亭镇位于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西南部,东邻新度镇,西毗仙游县,南接灵川镇,北靠常太镇。总面积13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2.3万亩,山地面积11.5万亩,森林覆盖率71%。辖1个社区、34个行政村。324国道过境,横贯境内15.6公里,濑榜公路过境7.5公里,区位二:园头村位于华亭镇西部,莆田与仙游交界处,东临万坂村,西靠南湖村,南依仰天山,北伴木兰溪,距镇区仅4公里。 二、历史沿革 园头村古属闽中郡,名为“云庄”,也叫“王仓”,中晚唐期间划归清源(今仙游县)唐末后隶属莆田县文赋里管辖(含金西湖、后山村),现属城厢华亭镇管治。园头村距今有一千多年历史,几百年来,境内聚集其他各姓氏如陈黄曾许张林卢杨詹等组合成的大村庄。清同治三年(1852)木兰溪上游山洪爆发,特大洪水把仙游石码桥冲毁,洪水把盖尾白湖村劈开成南北二个村(白湖村和高峰村)波涛涌入园头时,被溪心小山峦鲎山挡住,湍流涌入后山村又冲成一道新溪流,直到下游,分而又合,造化了木兰溪两岸唯一的溪心小岛,成为现在园头村。 三、自然环境与资源 1、地形地貌 园头村地形特点为南部山体,中部北部为冲积小平原。依山地势整体由南、北向中间木兰溪倾斜。海拔高度在300米以下,低山丘陵和河流谷地貌为主。 2、气象气候 园头村属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其特点是季风明显,夏不酷热,冬无严寒,气候湿润,雨量充沛,冬短夏长,霜期短暂,冰雪罕见,全年平均气温16-20℃,无霜期为346.4天,全年降水量在1300mm左右,年平均日照时数1996小时,年平均风速2.4米/秒,常年主导风向为东风,夏季以东南风为主。夏末秋初间有台风或带有暴雨,并有可能成灾。 3、水文条件 过境园头村的主要是莆田市的母亲河——木兰溪,木兰溪全长105公里,自仙游汇流后流入华亭,横贯华亭镇内18个行政村,镇域内流程15.2公里,年产水量为5.59亿方。木兰溪水文历年最大和最小水量、最高和最低水位相差悬殊,水位最高日期和流量最大日期大部分出现在每年的6-9月份,尤在6-7月出现最多。解放以来发生过三次大洪水,其中七三年洪水最大,木兰溪流量濑溪水文站最高达3710平方米/秒,水位达15.77米。 4、自然资源 人工果园果林:根据实地调查,人工果园果林是园头现状生态基线最主要的植被类型之一。现状用地及其周边,包括广大的山前地带、山包台地、片区平地坡地、溪河沟渠沿岸、以及村庄房前屋后等均有大面积、或成片或成带的茂密人工果园果林分布。现状果园果林类型,主要有龙眼林、枇杷园、以及上述果树混交等类型。 5、人文景观资源 园头村历史悠久、人文荟萃。蕴含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或人文景观资源,根据本次实地调查及资料调研和不完全的统计,主要包括已列入市文物保护单位6处,尚未列入4处,古民居8处,还有3处古井,因此又有“文化村”美誉。 古建筑统计一览表

(完整版)BDJ-党家片区控制性规划--基础资料汇编

一、历史沿革 党家地区的起步建设是在1966年—1977年“文革时期”,受“三线”建设项目分散、靠山、隐蔽布置思想的影响,在党家庄设立工业片区而开始的。此时,济南城市开始形成主城区集中成片,具有一定规模,外带王舍人和党家两个工业片区的整体空间结构。 到二十世纪末,随着贤文和大金组团的发展,济南城市布局形态逐渐演变成由集中的主城区和王舍人、贤文、党家、大金四个相对独立的城市组团组成的“一城四团”的带状布局结构模式。《济南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年)》则把党家片区划入主城区。 在这几十年的建设过程中,党家地区一直是作为济南城市的一个工业组团而存在和发展的。 二、行政区划 1966年—1977年(“文革时期”)——党家庄被确定为济南城市的独立工业片区。 《济南市城市总体规划(1980-2000年)》——将党家庄和王舍人作为两个工业重点建设地区。 《济南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10年)》(修订)——确定党家是以汽车制造工业为主的独立工业区,重点发展汽车制造工业。 《济南市城市空间战略及新区发展研究》——将党家组团和大金组团划入主城区,规划党家严禁发展污染工业,可发展绿色食品种植及加工等无污染的工业项目,也可布置一些教育培训基地。 1983年6月10日,国务院以国函字第120号文批复了《八O年规划》。国务院在批复中对实施规划,加强建设管理等方面提出了七点指示。 其中将王舍人庄、党家庄作为工业片区发展,是市区的工业组团。 2000年12月22日,国务院以《国务院关于济南市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国函〔2000〕134号)正式批复了《济南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年—2010年)》。2000年,济南市辖历下、市中、槐荫、天桥、历城5区,长清、平阴、济阳、商河4县和章丘市,共设50个街道办事处,68个镇,42个乡和393个居委会、4702个行政村(5478个自然村)。市中区辖经二路、大观园、泺源、四里村、二七新村、经七路、馆驿街、岔路街、魏家庄、七里山、六里山、玉函路、杆石桥、舜玉路、王官庄15个街道办事处和七贤、十六里河、党家庄3个镇,有120个居委会,92个行政村(113个自然村)。 三、自然条件 1.地理位置 党家片区位于济南市西南部,距济南主城区仅4公里,是济南市西南方向的对外交通主要出入口。范围北至二环南路及铁路联络线,东至马五寨山、围子山一线,南至马鞍山山脊,西至京福高速公路,总用地面积为72.00平方公里,涉及党家镇、七贤办事处及长清部分用地。党家片区总人口4.08万人,

尤店乡基础资料汇编

尤店乡基础资料汇编 第一章基本概况 1.1 区域位置 尤店乡位于罗山县北部,北隔淮河与驻马店市正阳县大林乡、皮店乡相望,西濒浉河与高店乡毗邻,南与县城新区、龙山乡、楠杆镇接壤,东与东铺乡相邻,省道开武路(开封-武汉)穿境而过,是罗山的北大门。全乡总面积87.5平方公里,耕地总面积6.4万亩,辖双楼、李湾、田堂、顾寨、方湾、罗洼、罗塘、鱼台、管塘、沈湾10个行政村和尤店、李店两个社区,205个村民组,现有31650人,乡政府所在地位于北李店集镇。 1.2自然状况 尤店乡毗邻县城新区,区位优势日益明显。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区位优势正吸引越来越多的客商前来投资兴业。尤店正变成一片投资的热土。 地质地貌:境内地势南高北低,南部是垄岗丘陵,北部为平原,沿河多系河滩地,大部为淮河冲积平原,最高点鱼台村钓鱼台山,海拔155米,最低点方湾村方湾组,海拔45米。 土地资源:区内地质北半部多为冲积平原,土质肥沃,以农田为主,沿淮河多为沙滩地,绿地园林分布在乡区四周,路田林网密布,并呈网格状分布。南部为垄岗丘陵,地质相对贫瘠。 矿产资源:境内矿产资源主要为河沙,地质储量3500万立方米,可采储量为1500万立方米,集中分布在北部沿淮河中心线南侧。地下水资源可利用量约为2800万立方米。 土壤:土壤以沙壤土为主,沿淮河的砂资源非常丰富。主要有黄岗土、

白散土、粘土、灰潮土、两合土等土属。 气候、水文:属亚热带季风性和暖温带气候的交汇地区,其特点是四季分明,雨热同季,光照充足,无霜期长。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少雨。降水丰富,季节变化较大。冬夏风向变化明显,夏季东南风,冬季西北风。 1、气候: 尤店处于北亚热带气候带内。年平均气温15.8℃,1月平均气温1.8℃,极端最低气温-14.3 ℃(1987年);7月平均气温27.8℃,极端最高气温 41 ℃(1959年)。作物生长期年平均256天,无霜期年平均257天,最长277天,最短227天。年平均日照时数2020.6小时,年总辐射127.4千卡/平方厘米。0℃以上持续期306天(一般为2月18日~12月13日)。年平均降水量1149.7毫米,极端年最大降水量2897.5 毫米(2008 年),极端年最少降水量606.6毫米(2001年)。 2、河流水系: 水资源:尤店乡北依淮河,西濒浉河,后浉河改造,南湾干渠贯穿全境,灌渠境内总长13.8公里。淮河自方湾村方湾组入境,向东流经顾寨、田堂、李湾,双楼5个行政村,由双楼村东湾组出境,境内河道总长11.2公里,历史上淮河泛滥成灾,给南岸村庄和群众造成严重灾害,耕地大量减少。 尤店乡基本情况统计表(2006-2012年)

崔庙镇基础资料汇编

基础资料 第一章镇域概况 崔庙镇位于郑州市西南25公里处、荥阳市南部12.75公里处,全镇总面积82.89平方公里,辖22个行政村,282个村民组,256个自然村。总户数14731户,总人口50859人。古往今来,一直是荥阳市南部政治、经济、文化活动中心,是方圆百里内农村与城市农产品和工业流通的经济重镇。崔庙镇地处伏牛山系嵩山余脉向豫东过渡地带山区边缘,地势为四面高,中部低,沟壑纵横,坡地毗连,平原散割。属暖温带季风性半干旱气候,四季分明。崔庙东接贾峪,南邻新密市袁庄、米村、尖山,西毗刘河、庙子,北连乔楼。地处荥阳、巩义、新密三市交汇处,属城市空档地带,是具有相对独立的中心型城镇,发展空间十分广阔。北依国道310线,豫S232省道纵贯镇区西侧徐庄工业区,须刘公路从镇域中心横穿而过,是省道、县道公路交汇中心,纵横交织的公路贯通全镇各村,形成了连南贯北的发达的交通网络。 崔庙镇山川秀美,古迹众多。旧石器时代有中华第二洞之称的织机洞记载着人类先祖活动的痕迹。宋代千尺塔屹立大周山顶。位于万山顶端,原存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郑韩长城”遗迹位于群山峰间,美丽动人的传说佐证了崔庙浑厚的文化底蕴。 崔庙镇矿产资源丰富,工矿企业发达,发展后劲充足。国家勘探资料表明:崔庙镇民用及工业用煤储量在3.6亿吨以上,煤层气166亿立方米,可利用水量约1080万立方米左右。水资源总量中地表水490万立方米左右;地下水总量660万立方米。近年来,崔庙镇党委、政府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依据资源、区位优势,狠抓优势产业,实施优势开发。逐步形成了以煤炭、石材开发、机械制造、建材、食品加工为主的经济格局,拥有工业企业近300家,从业人数12500多人。其中煤矿企业10家,年产原煤近200万吨,石材企业120家,年产量达600万吨。 崔庙镇基础设施完善,功能门类齐全。经过20年的建设,镇区三横四纵道路全部高标准改建完成。四条环镇柏油公路依区而过,22个村全部实现了村村通水泥路,交通便捷。工商、税务、农行、信用社、邮政、网通、移动、联通等服务网络遍布全镇。电力丰裕,通讯发达。商贸市场繁荣昌盛,镇容镇貌整洁美观,环境卫生清新宜人,基础设施功能配套。文化、体育、教育设施类齐全,布局合理,运作正常。 2007年,与天瑞集团水泥有限公司达成总投资20亿元,建设日产2X1.2万吨水泥生产线项目。该项目建成后可实现销售收入15.2亿元,利税4亿元,税金1.8亿元。该工程分两期,一期工程计划总投资12亿元,建设一条日产1.2万吨的水泥孰料生产线,并配套年产400万吨的水泥生产设施和一个18MW的低温发电机组。该项目是目前国际和国内单线生产能力最大,技术最先进的水泥生产线。一期工程建成后,可实现年销售收入7.8亿元,利税2.2亿元,税金超亿元,并可安排600多人就业。同时可直接拉动区域内运输、电力及金融、保险等相关服务业的发展,对促进经济繁荣,壮大经济实力将起到重大作用。 第二章历史沿革 金兴定六年(公元1222年)设乡建制,为敦义乡,隶属郑州荥阳县。明嘉靖二十年(公元1541年)至清宣统二年(1910)为曹固堡,隶属荥阳县。1912年(民国元年)为曹固乡,至1941年(民国三十年)先后更名为荥阳县西区、第七区、第三区、第五区;1942年(民国三十一年)更名为崔庙镇。1948年解放后,隶属荥阳第三区;建国后,1954年并县,为荥阳县第三区;1956年分为

总规基础资料汇编内容

总规基础资料汇编内容 一、区域环境资料 1、城镇化资料 (1)现状村镇的数量,各村镇的常住人口数以及各村镇的非农业人口数; (2)城镇化水平历年变化情况; (3)农村各行业劳动力总数,各行业劳动生产率的变化情况和发展可能; (4)农村耕地的总量及历年的变化情况; (5)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数量,流动方向以及不同流动方向上的流量; (6)城市建设投入奖金、建设奖金来源及人口规模扩大所需的城市建设投资增加的数量等。 2、村镇体系资料 (1)村镇在县域城镇体系、经济区划中的地位和作用; (2)镇域范围的资源种类、数量及分布状况; (3)全镇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等; (4)镇域范围内的交通条件,包括铁路、航运、公路等的规模等级、容量、利用率等; (5)镇域各村镇的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等方面的地位与作用,其中包括各村镇的性质、规模及其腹地的范围,各村镇社会经济发展的条件占潜力,各村镇的经济结构与主导产业,各村镇县有区际意义的企业及其产品,各村镇间经济、社会联系的程度; (6)镇域范围内的基础设施状况 二、历史环境资料 1、自然环境的特色,如地形、地貌、河道的形态及城市的关系; 2、文物古迹,如革命史迹、风景名胜、人文资料等; 3、城镇格局的特色; 4、城镇轮廓景观,主要建筑和绿化空间的特色; 5、建筑风格; 6、期货物质和精神环境的特色,如民俗、土产、特产、风情等; 7、城镇的历史成因、发展沿革、沿袭名称、区划变迁。 三、自然环境资料 1、地理环境资料 地理位置:经纬度、时区、气候区; 地形地貌:坡态、坡度、坡向、标高、地貌; 工程地质:地质构造、地质现象、地震、地基承载力、地一矿藏; 水文和水文地质:江河流量、流速、流向、水位(常年水位、最高水位)、水质、地下水储量和可开采量、地下水质、水位、湖泊和水库的容量以及洪水淹没范围。 2、自然气象资料 风象:盛行风向、风向频率、风速(平均风速、最大风速)、静风频率; 气温:年和月平均温度,最高和最低气温、昼夜平均温差、霜期、冰冻期及最大冻土深度; 降雨:包括降雨量、暴雨及降雨(雪、雹)强度、掌握暴雨量公式; 日照:日照时数、太阳高度与日照方位的关系。 3、自然生态资料 镇域的野生动、植物种类与分布,生物植被、城镇废弃物的处置与生态环境的影响等。 四、社会环境资料 1、镇域的人口资料:全镇总人口、总户数、非农业户数、非农业人口数、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和机械增

江南镇基础资料汇编

目录 1 江南镇概况 (1) 1.1概述 (1) 1.2历史沿革 (1) 1.3自然地理 (1) 1.4旅游资源 (2) 2 经济社会发展 (2) 2.1行政区 (2) 2.2经济发展 (3) 2.3社会事业 (4) 3 人口 (5) 3.1人口 (5) 3.2镇域人口结构 (5) 3.3人口流动情况 (5) 4 建设用地现状 (6) 4.1镇域土地利用现状 (6) 4.2镇区土地利用现状 (6) 4.3各类市场建设情况.................................................................................. 95 道路交通现状 .. (9) 5.1镇域交通 (9) 5.2镇区交通 (9) 6 绿地系统现状 (10) 7 市政基础设施 (10) 7.1给水工程系统 (10) 7.2排水工程系统 (10) 7.3供电工程系统 (11) 7.4通信工程系统 (11) 7.5燃气工程系统 (11) 7.7环卫工程系统 (11) 8 环境保护现状 (11)

安化县江南镇建设规划(2012—2025) 基础资料汇编 1江南镇概况 1.1 概述 江南镇位于安化县中部,雪峰山北麓余脉,东临小淹,南界洞市,西抵田庄,北至龙塘。介于东经111°21′~111°33′,北纬28°21′~28°32′之间,东西宽12.4公里,南北长10.6公里,总面积138平方公里。全镇共辖31个行政村,1个居民会,总人口6.1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8683人。 1.2 历史沿革 江南镇始开发于明朝永乐年间,即公元1420年左右,历经数代艰苦创业,沿河一带修筑房屋,始形成江南镇街道雏形。明末清初,杂性人家入迁,在此安居乐业,江南的集市贸易也开始初具规模,逐步成为洞市乡、陈王乡、龙塘乡、田庄乡的重要商贸集散之地。历经清代和民国三百余载,在人们的苦心经营下,至解放前,江南镇已拥有二十余家黑茶精制加工行和二百余家商店,商贾云集,车水马龙,一片繁荣景象。 江南镇历来为基层政府机构的所在地,1950年,经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建制镇,辖五街三村,即东胜街、沙坪街、民主街、人字街、日新街、良塘村、李家村和二房村。1952年,江南镇属安化第三区,良塘、李家、二房三村划归赤竹乡,五街并为东胜、解放、日新、光明四街。1957年,撤区并入江南乡,更名重阳镇。1958年改为江南公社重阳大队。1960年恢复重阳镇,后改为江南镇,列为全县九大建制镇之一,1969年文化大革命期间成立革委会,取代镇人民政府。1980年恢复江南镇人民政府,所辖四个居委会即东胜居委、解放居委、日新居委和光明居委。镇政府机关设在现在的江南镇农电站办公楼。1986年,江南乡并入江南镇,辖四个居委和26个行政村,建立镇管村的机制,镇政府机关迁至江南乡乡政府办公址。1995年撤区并乡,又将陈王乡、江南区公所并入江南镇,2008年,洞市并入江南镇。全镇共辖31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 1.3 自然地理 1.3.1 地形地貌 江南镇地处安化县中部,地貌类型主要为中低山及山间盆地。镇内土地类型复杂多样,总体上表现为山地多、耕地少、分布不均匀的特点。境内土壤主要为红壤、水稻土。 1.3.2 气候条件 江南镇的气候属于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终年四季分明,热量充足,雨水集中,冬有短寒,夏有长热,春温多变,秋旱凉爽,光照充盈,水热同季,历年平均降雨量达1687.7毫米,常年平均气温16.2℃,无霜期达280天,常年主导风向为北风,夏季多东南风,年平均日照为1356小时,相对温度81%,最大积雪深度250毫米。据记载,1974年2月1日,冰冻最长天数为15天,冰冻厚度为50毫米。由于江南地区的气候适合农作物生长,因而物产十分丰富,主要盛产棕片、茶叶、竹木、油茶、花生、红茹、黄豆等。江南镇属寒武系地层,一般地基层承耐力为10~30吨/m2,适宜承建各种建筑物,虽属地震6度烈度区边缘,但历史上无地震记载。 1.3.3 水文资源 江南镇水资源较为丰富,其中资江横通东西,流经镇内。麻溪、思贤溪、渭溪三大水系流经镇境,汇入资江。

铜鼓镇城镇总体规划基础资料汇编

铜鼓镇基础资料汇编 1.1 镇域概况 1.1.1地理位置 铜鼓镇位于东经105°25′39″——105°30′36″,北纬29°34′06″——29°39′09″,距荣昌县城北34公里,北接大足、铁山、季家,东连河包镇、南抵观胜镇;西面吴家镇接壤,辖区幅员面积38.80平方公里,全镇辖3个村,一个街道社区,共5238户,17198人,农业人口为16517,其中非农业人口681人。 1.1.2历史沿革 铜鼓镇始建于五十年代初,政府所在地地名为万福桥,一九九三年撤并建,以原铜鼓乡为基础,将高坝乡的金华村,柏树村并入铜鼓乡成立为铜鼓镇。 1.1.3行政区划 全镇共辖3个行政村、一个街道(社区)居民委员会,33个社。共5238户,17198人,其中非农业人口681人,农业人口为16517人。 1.1.4道路交通 铜鼓镇交通通讯便捷,目前境内有“铜观”“铜季”“铜吴”等干线公路,镇政府辐射各村、社、道路里程达65公里,基本形成四通八达的道路交通网络。 现村村都通乡村公路,社社有通院石板大路。 1.1.5气候气象 本镇气候属东亚环流控制的范围,为中亚热带湿润东南季风气候,多年平均气温17℃,最低气温—3.4℃,最高气温40℃,年平均日照1282小时,无霜期为327天,年降雨量为1111.8毫米。本镇日平均气温全年通过0℃,其年总积温为6482℃,稳定通过10℃的平均初日为3月4日,终止日为11月27日,间隔天数为268天,积温为5633℃,适应农作物及果木林生长发育。 1.1.6自然资源 ◆地质、地貌 本镇出露于地表的地层主要是侏罗系遂宁组棕红色泥岩夹细砂岩、粉砂岩,普遍含有碳酸钙(石灰岩)间夹石膏;东部及其它区域为方山中丘中谷——窄谷地貌,出露地层为侏罗系沙溪庙组基岩风化而成的沙壤土为主,兼有大夹泥土。 铜鼓镇地表呈现西低东高,一般海拔高程在350—450米之间,最高高程铜鼓山海拔587米,西北部低丘中谷,丘体呈馒头状或连岗状地貌。 铜鼓镇东面铜鼓山脉连贯龙家冲村、高山村,山脉呈南北走向。 全镇土地12514亩耕地,人均耕地0.73亩,38511亩农用地,17001亩林地 ◆矿藏 铜鼓镇域内目前没有矿藏资源。 ◆水资源 实际供需 农业灌溉用水现有电力提灌站4处,210千万。总蓄、引、提有效水量395万立方米,电力提灌渠道6.1公里,有效灌面6140亩(其中田5500亩)。 由于镇域内工业不成体系,工业也不多,镇区没有工业,只有几个小规模的养殖业,用水也主要为堰塘水,无法统计。 城镇人口用水51.4万立方米 农村人口用水300万立方米 大牲畜(猪、牛、羊)用水:以 20万头计,每头每日20升/头天,年需水400万立方米。 存在的问题 铜鼓镇场镇生活用水由宝积寺水库取水,宝积寺水库为观胜和铜鼓镇共同拥有,取水点和水质都存在一定问题,需要改善取水点周围水质。场镇管网系80-90年代建设的,现在已经老化和在布局上存在部分不合理性,且已不能满足场建设发展的要求,有必要重新布局建设。虽在境域有一条季节性河流通过在,水量不十分丰富,况且其污染严重,不宜作为饮用水源。本镇现有小(一)型水库两座,山坪塘177座,石河堰9座,电力提灌站4处,总蓄水量700万立方米。总的来说铜鼓镇存在水质性和工程性缺水问题。 ◆植物 主产水稻、玉米、红苕等。有桃树、梨树、李子树、枇杷树、桂圆树等果树,有黄果树、小叶榕树、白杨树、栾树、尾巨桉树等。 ◆畜牧业资源 养殖业以蛋鸡、生猪、种蛋鸭、土鸡等为主。。 ◆地质灾害 据铜鼓镇气象资料,气象灾害主要有干旱、低温、阴雨、洪涝、冰雹、大风、雷暴、寒潮、连晴高温等。 1.1.7人口及社会事业现状 ◆人口现状 (1)总人口:17198人 (2)人□出生和死亡:出生135人。死亡98人。,自然增长率为2.15‰。 (3)人口分布 黄檀村1-5:2985人,海月村1-3:1718人,经堂村1-4:2587人,转龙社区6-8:1676人。农业人口43147人,非农业人口:2211人. (4)家庭户人口:3.2人. (5)性别构成:男:女=105:100 (6)年龄构成

崔庙镇基础资料汇编

崔庙镇基础资料汇编

基础资料 第一章镇域概况 崔庙镇位于郑州市西南25公里处、荥阳市南部12.75公里处,全镇总面积82.89平方公里,辖22个行政村,282个村民组,256个自然村。总户数14731户,总人口50859人。古往今来,一直是荥阳市南部政治、经济、文化活动中心,是方圆百里内农村与城市农产品和工业流通的经济重镇。崔庙镇地处伏牛山系嵩山余脉向豫东过渡地带山区边缘,地势为四面高,中部低,沟壑纵横,坡地毗连,平原散割。属暖温带季风性半干旱气候,四季分明。崔庙东接贾峪,南邻新密市袁庄、米村、尖山,西毗刘河、庙子,北连乔楼。地处荥阳、巩义、新密三市交汇处,属城市空档地带,是具有相对独立的中心型城镇,发展空间十分广阔。北依国道310线,豫S232省道纵贯镇区西侧徐庄工业区,须刘公路从镇域中心横穿而过,是省道、县道公路交汇中心,纵横交织的公路贯通全镇各村,形成了连南贯北的发达的交通网络。 崔庙镇山川秀美,古迹众多。旧石器时代有中华第二洞之称的织机洞记载着人类先祖活动的痕迹。宋代千尺塔屹立大周山顶。位于万山顶端,原存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郑韩长城”遗迹位于群山峰间,美丽动人的传说佐证了崔庙浑厚的文化底蕴。 崔庙镇矿产资源丰富,工矿企业发达,发展后劲充足。国家勘探资料表明:崔庙镇民用及工业用煤储量在3.6亿吨以上,煤层气166亿立方米,可利用水量约1080万立方米左右。水资源总量中地表水490万立方米左右;地下水总量660万立方米。近年来,崔庙镇党委、政府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依据资源、区位优势,狠抓优势产业,实施优势开发。逐步形成了以煤炭、石材开发、机械制造、建材、食品加工为主的经济格局,拥有工业企业近300家,从业人数12500多人。其中煤矿企业10家,年产原煤近200万吨,石材企业120家,年产量达600万吨。 崔庙镇基础设施完善,功能门类齐全。经过20年的建设,镇区三横四纵道路全部高标准改建完成。四条环镇柏油公路依区而过,22个村全部实现了村村通水泥路,交通便捷。工商、税务、农行、信用社、邮政、网通、移动、联通等服务网络遍布全镇。电力丰裕,通讯发达。商贸市场繁荣昌盛,镇容镇貌整洁美观,环境卫生清新宜人,基础设施功能配套。文化、体育、教育设施类齐全,布局合理,运作正常。 2007年,与天瑞集团水泥有限公司达成总投资20亿元,建设日产2X1.2万吨水泥生产线项目。该项目建成后可实现销售收入15.2亿元,利税4亿元,税金1.8亿元。该工程分两期,一期工程计划总投资12亿元,建设一条日产1.2万吨的水泥孰料生产线,并配套年产400万吨的水泥生产设施和一个18MW的低温发电机组。该项目是目前国际和国内单线生产能力最大,技术最先进的水泥生产线。一期工程建成后,可实现年销售收入7.8亿元,利税2.2亿元,税金超亿元,并可安排600多人就业。同时可直接拉动区域内运输、电力及金融、保险等相关服务业的发展,对促进经济繁荣,壮大经济实力将起到重大作用。 第二章历史沿革 金兴定六年(公元1222年)设乡建制,为敦义乡,隶属郑州荥阳县。明嘉靖二十年(公元1541年)至清宣统二年(1910)为曹固堡,隶属荥阳县。1912年(民国元年)为曹固乡,至1941年(民国三十年)先后更名为荥阳县西区、第七区、第三区、第五区;1942年(民国三十一年)更名为崔庙镇。1948年解放后,隶属荥阳第三区;建国后,1954年并县,为荥阳县第三区;1956年分为

控规基础资料汇编20140318

目录 一、上层次及相关规划要求 (2) 二、地理区位及自然条件 (3) 三、社会经济概况 (4) 四、土地利用现状 (7) 五、建筑物状况 (11) 六、道路交通现状 (12) 七、公共服务设施现状 (14) 八、市政公用设施现状 (15) 九、历史文化及建筑风貌 (18) 十、环境保护现状 (18)

铜陵农业循环经济试验区农产品物流加工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基础资料汇编 一、上层次及相关规划要求 1、《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2009—2015)》 规划提出皖江地带承接发展农产品加工:积极引进龙头企业和产业资本,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重点承接发展粮油制品、肉制品、乳制品、果蔬、水产品和特色农产品加工等产业。引进和培育知名品牌,提升发展饮料产业。支持龙头企业建设优质专用原料基地。建设与东部地区对接的农产品和食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物流配送体系和网络化信息服务平台。 2、《铜陵循环经济示范区建设总体规划(2009—2015)》 规划对铜陵市循环经济农业示范园的功能和建设重点作了如下阐述: 功能定位: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示范功能、辐射带动功能、农产品深加工功能、生态保护功能、休闲观光功能和科普教育功能。 建设重点:①形成“五中心三轴五区”的空间布局结构。五中心是指荣光村、沈桥村、高岭村、城山村、考涧村五个中心村;三轴是指规划的主干路1、主干路2、主干路3;五区是指现代生态农业生产区、生态高效养殖区、农产品物流加工区、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区、森林生态保护与休闲度假区。 ②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包括道路交通建设、基本农田建设、供水系统建设、电力电信设施建设。 ③创新农业循环经营模式。按照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思想和“4R”理论,采用现代园区的建设理念和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构筑循环产业体系,实现功能区内小循环,功能区间中循环,试验区内大循环。重点建立五种循环新模式:农业内部循环新模式:种植+养殖+沼气、种植+秸杆气化;农业产业循环新模式:农产品加工+沼气+养殖、加工+养殖+沼气;现代农业物流循环新模式:仓储+加工+流通、仓储+加工+沼气;生态农业循环新模式:生态保护+休闲度假;土地增值循环新模式:村庄规划、整治+土地利用。 3、《铜陵农业循环经济试验区总体规划(2006—2015)》 规划将园确定试验区的功能定位为:试验示范功能、辐射带动功能、生产加工功能、生态保护功能、休闲观光功能和培训教育功

蔡家坡基础资料汇编

第一章 概况 一、地理位置 蔡家坡地区位于关中平原西部,处于“两山夹一川”的地理环境内,北靠碛雍塬,南依秦岭山脉,渭河穿境,依山傍水。规划用地介于西安和宝鸡两大区域中心城市之间,东距西安130公里,西距宝鸡47公里,与区域中心城市的距离适中,既易于受到大城市的带动,又避免受到中心城市对产业吸纳的影响,是陇海线上东联西安、西接宝鸡的一个重要节点。 二、交通 规划用地所在的蔡家坡地区交通非常便利,陇海铁路、西宝中线、西宝南线、西宝高速公路在东西方向穿越该地区,陇海铁路还在蔡家坡镇、阳平镇设客货站,这几条道路分别都是关中产业布局和城镇空间发展的主要轴线,南北方向有蔡五曹(蔡家坡镇—五丈原镇—曹家镇)公路贯穿始终,与关中经济区内各个城市联系便利,均可半日内往返,交通区位优势明显。 三、区域概况 蔡家坡地区包括蔡家坡镇、五丈原镇、曹家镇、阳平镇、马家镇、安乐镇,总人口22.02万人,现状非农人口5.33万人,占总人口的24.2%。 第二章 历史沿革 一、工商重镇——蔡家坡 蔡家坡原称田家坡,因北宋末年凤翔知府蔡钦葬于北坡而得名,这里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商贾云集,历来是陕西西部著名的工商业重镇。民国之前就是当地重要的商贸集镇。1937年,陇海铁路通车宝鸡,设蔡家坡火车站。宝鸡市经济重心南移,中心由风翔转移至现宝鸡市,蔡家坡镇得益于便利的铁路运输条件,先后建立起雍兴实业公司纺织厂,西北机械厂等企业,以后蔡家坡镇企业逐渐增多,成为岐山县的工业集中地。建国后至今,依托陇海铁路和西宝高速公路的便捷交通优势,蔡家坡已发展成为关中西部岐山县、凤翔县、眉县、陈仓区(除虢镇外)等周围县区的中心城镇,成为重要的工商业重镇。尤其是近几年来,随着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建立,蔡家坡镇工业基础更为雄厚,是周围县区中工业文化最浓的城镇。 131 . THE COMPREHENSIVE PLANNING

长乐市古槐镇总体规划基础资料汇编12.24

第一章概况 一、地理位置 古槐镇位于长乐市域的中南部,即东经119°32′,北纬20°53′,东连文武砂镇三站村,西接玉田镇顶头、马厝村,南与江田镇三溪村接壤,北与鹤上镇青桥村毗邻。全镇总面积51.8平方公里。镇区距长乐市区约10公里,距福州长乐(漳港)国际机场约15公里,距松下港区约20公里。 古槐镇地理位置优越,与长乐市区距离近,紧临福州滨海(两港)工业区。交通条件便捷,市域交通主干线福北线和两港连接线从镇区东部穿越。正在设计的长乐市域主干道营滨路将从本镇西南部通过,对本镇近期建设将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 二、行政区划 古槐镇是福州市综合改革建设试点镇.辖区面积面积约51.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27429.2亩,山林地36042亩。古槐现辖23个行政村,至2009年末,全镇总户数为16247户,总人口约6.8万人。 资料来源:人口数据源于《人口及其变动情况统计年报表(2009)》;村情概况摘自《长乐乡土文化丛书——古槐》。

三、历史沿革 古槐,古称古县,旧统善政乡十一都廉风、建兴二里河十二都敦素、崇贤二里,唐武德六年立新宁县时,县治即选在这里,后因地卑湿而迁至今县城。因该地以种槐为主,故又称“古槐”。 1949年9月后为长乐县第一、二区,1952年底改为八区。1958年成立古槐人民公社。1984年改乡,1990年正式成立古槐镇至今。 第二章自然条件 一、气候 古槐镇地处亚欧大陆和太平洋交界处,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全年温湿多雨,四季温和,夏长无酷暑,冬短少霜雪。镇区年平均气温为16—20℃,年平均降雨量均在1200~1550mm 之间,全年主导风向东北风,夏季多偏南风,冬季多偏北风。台风多在夏秋两季。全年无霜期高达332天,实际有霜日数累计平均26天,年日照时数累计平均达1837小时。 二、水文地质 古槐镇在地质上分为两个部分,一是上朱罗统南园组,呈北北东—南南西方向斜贯于长乐市西部大象山与峡南之间,岩性为晶屑凝灰熔岩夹凝灰岩,构成诸多大山;二是全统新长乐组,这个组有三种岩性,古槐镇区正好位于由淤泥和细砂构成的海积粘土平原上。 古槐平原地区由于处于海积粘土平原上,承载力较低,一般粘土的承载力为10—15T/M2,由亚粘土和淤泥组成的地区承载力为5——6T/M2,部分地区更低。 整个长乐市在中国地貌区划中属闽浙灿岩中——低山亚区。而古槐西部是山,东部是海积平原,地势由西向东倾斜。西北部的最高峰董奉山海拔577米。古槐处于七度地震设防区,根据有关部门预测,未来百年内,有可能发生5.5—5.75级地震。古槐东部平原河网密布,是本镇腊溪和江田三溪、石门溪的下游河网,是长乐南洋水网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土地与资源 (一)土地资源 古槐镇土地面积约51.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27429.2亩,山林地36042亩。目前城乡已建设用地6.8平方公里,城镇未来适宜建设用地约17.8平方公里,较适宜用地约9.4平方公里,两者之和约为27.2平方公里,仍有较适宜发展空间为20.4平方公里,若扣除农保地15.8平方公里,真正可建设用地约4.6平方公里(合6900亩)。 古槐2007 -2020年期间计划土地投放总量为665亩,其中住房建设用地投放量为550亩,

7、通济镇总规基础资料汇编

彭州市通济镇总体规划基础资料汇编 一、镇域概况 (一)地理位置 通济镇位于彭州市西北部,是彭州市北部山区的一个中心场镇,东接丹景山镇,西接小渔洞镇,南接新兴镇,北邻龙门山镇和白鹿镇,地理位置独特、交通便利、市场贸易吞吐量大,素有“三河七场”商品集散地之称。通济镇是省道彭白公路和小夫公路的交汇点,其分别通往旅游胜地龙门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白鹿森林公园。 (二)行政区划 通济镇总人口2.9万人,幅员面积73.9平方公里,是四川省小城建设试点镇。全镇18个村,村村通公路,并有12公里村级水泥路面。 随着1992年思文乡的并入,至1993年,通济镇共辖26个村民委员会和2个街道居民委员会。2005年通济镇对村级区划作了调整,当年全镇辖20个村和2个社区居委会。2006年,因亚东水泥厂矿山项目占地,通济镇村级区划再次调整:将花牌、万福2村合并称“天生桥村”,将雾坪村(迁居至通济场)划入通济场社区,将石羊、白桥2村划入思文场社区。至此,通济镇下辖18个农业行政村和2个社区居委会。(详见附表一) (三)自然条件 1、地形地貌 镇域内山、丘、坝地形俱全。通济镇地处龙门山褶断带及青藏高原冰川漂砾层所形成的丘陵、低山带,镇域内地质地貌复杂,湔江、甘溪河、麻柳河、白鹿河,“一江三河”贯穿境内。 2、气候 通济镇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年平均气温20℃,年降水量1300毫米,夏无酷暑,秋多阴雨,冬无严寒,主要风向为西北风。 3、自然资源 通济镇土地肥沃、灌溉便利、耕种条件好,盛产各种粮食作物,森林资源较丰富,“三木”药材、黄莲、川芎在川内享有盛名,石灰石矿较丰富。(四)资源条件和经济状况 通济镇气候宜人,物产丰富。平坝主产水稻、小麦、马铃薯、油菜、大蒜等蔬菜作物、山丘以林为主、黄柏、杜仲、厚朴、川芎、黄莲等药材基地建设初具规模,禽畜养殖业、菌类栽培已成为本镇一大经济。 境内矿产资源丰富,以生产石灰矿、石灰精粉加工、煤炭和页岩矸砖为支柱产业。全镇2007年地区生产总值为2.93亿元,其中:第一产业19631万元,第二产业4395万元,第三产业5274万元,一、二、三产业分别占地区生产总量的67%、15%、18%,人均收入4685元。 (五)镇域社会服务设施现状 通济镇历来是彭州市山区文化经济的中心,商品交流的集散地,素有“三河七场”商品集散地之称,社会服务设施以及市政基础设施较为配套。 基础设施:镇境内分别有3座大中小型水电站,并已建成日产2.5万吨的水厂。通讯设施先进完备。现有水泥路面长达22公里,已安装程控电话2821门;有线电视已入户3250户。 道路交能:场镇内有1.2公里长、宽24米的水泥路面成环形状连接各村,已形成四通八达的公路网络,已实现“村村通”。 社会事业:全镇教育、文化、体育、卫生事业发达,拥有高中、普中各一所,中心小学两所,卫生院3所,公共服务设施较为齐全。 二、镇区概况 (一)基本概况 通济镇在清代属西乡梯云里,始建于清乾隆年间,驻地向家场,后因避

镇总体规划基础资料汇编

潦河镇总体规划基础资料汇编 班级:104653 学号:105040650051 姓名:苟武林 指导老师:王丹

目录 潦河镇总体规划基础资料汇编 (1) 1 镇域基本情况 (1) 1.1地理位置及镇域范围 (1) 1.2自然环境 (1) 1.3历史沿革 (1) 2 现状人口 (1) 2.1现状人口概况 (1) 2.2劳动力状况 (2) 3 镇域经济发展情况 (2) 4 居住现状 (2) 4.1居住概述 (2) 4.2乡镇住宅类别 (3) 4.3住宅配套设施 (3) 5 社会事业 (3) 5.1行政办公事业 (3) 5.2科学、文化与教育事业 (3) 5.3卫生事业 (3) 6 工业和仓储现状 (3) 6.1工业用地 (3) 6.2仓储用地 (5) 7 基础设施建设 (5) 7.1道路交通 (5) 7.2给排水现状 (5) 7.3电力、通信及有线电视 (6) 7.5供热工程规划 (6) 7.6环保现状 (6) 7.7防灾工程规划 (6) 8 绿地系统现状 (6)

1 镇域基本情况 1.1 地理位置及镇域范围 潦河镇位于南阳市境西南部。其辖区东与溧河乡以白河为界,南靠陆营,西与镇平县彭营乡接壤,北与王村乡为邻。总面积76. 25平方公里,辖潦东村、潦西村、王营村、崔营村、闫庄村、张茂庄村、胡庄村、姚营村、元西袁营村、清凉寺村、王陈庄村、西粱庄村、大陈营村、吴集村、刘谢营村、中庄村、上范营村、李庄村、丁奉店村、大周庄村、小周庄村、大官庄村、小官庄村、前宋马营村、后宋马营村、辛店村26个村委会,80个自然村 1997年总人口60108人,其中非农业人口58988人。主要为汉族,有回族、蒙古族、维吾尔族、侗族等兄弟民族。 1.2 自然环境 地形地貌:潦河镇地处丘陵地区,地势东高西低,东有新店岗自北而南延伸,海拔145米,西部海拔110米。 气候特征:潦河地处中原,属北亚热带季风型大陆性气侯,季风的进退与四季的替换较为明显。四季气侯特点:冬干冷,雨雪少;夏炎热,雨量充沛;春回暖快,降雨逐渐增多;秋季凉爽,降雨逐渐减少。春秋时间55-70天,夏季110-120天,冬季时间110-135 天。年平均气温14.4-15.7℃,七月平均气温26.9-28.0℃,一月平均气温0.5-2.4℃。年降雨量703.6-1173.4mm,自东南向西北递减。 水文:境内地表水、地下水丰富,且水质良好。白河、段长8公里;潦河,段长10公里;沐垢河,段长12公里 1.3 历史沿革 历史上该镇辖区传统手工业比较发达,新店的毛笔、宋马营的柳编制品、清凉寺的陶器、西梁庄的苇编、上范营的稿荐都久享盛名。现在潦河是辖区的中心集镇,80年代以来,集市贸易繁荣,逢集可上市2万余人,商业、服务业沿南邓公路两侧兴起。新店、于刘营、吴集、新集4个传统集镇的开发建设也取得新的进展。 文物古迹有张茂庄村北汉墓、新集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潦西村委会潦河遗址。 2 现状人口 2.1 现状人口概况 根据2009年人口统计结果,林坛镇全镇人口30776人,共7702户。其中镇区人口2464人,共684户。

调研基础资料汇编

调研基础资料 1、鹤庆白族妇女的服装有哪些类型? 答:㈠、根据区域划分,从北向南,可分为下列四种 ①大方热烈的甸北姑娘妇女装; ②清爽宜人的甸中姑娘妇女装; ③温文尔雅的甸南姑娘妇女装; ④朴实醒目的松桂六合姑娘妇女装。 ㈡、从色彩上来看,可以分为两大类: ①姑娘装 ②媳妇装 姑娘装的色彩艳丽而明快,以红、白色为主调。媳妇装色彩稳重而淡雅,以青、蓝、黑为主调。 2、甸北姑娘妇女装有哪些类型? 答:有婚前装和婚后装。 3、甸北妇女婚前装与婚后装有什么区别? 答:最大的区别是婚前妇女头上带的是头巾而婚后妇女头上带的是帽子。同时服装的色彩也有所不同,婚前妇女穿的服装比较艳丽,婚后妇女的服装较为淡雅。 4、甸北白族姑娘的头饰由什么组成? 答:主要由三大部分组成:头巾、红头绳和垫圈。 5、甸北白族姑娘的头巾的颜色、尺寸及内涵分别是什么? 答:头巾的颜色过去都很单一,主要是天蓝色,表示头顶蓝天之意。用的尺寸也非常讲究,一般都是1尺2寸,表示一年有十二个月,头巾的四个角,表示一年有四季;用的红头绳也是要量二十四丈,表示一年有二十四个节气。 6、甸北白族姑娘的头巾是如何佩戴的? 答:甸北的姑娘为了使头巾平稳严实地套紧在头上,头巾里面用麦桔或者头发缝就的假辫子固定着,将头巾支撑得平整好看而要不容易脱落。 7、甸北白族姑娘的头巾的颜色和红头绳的样式在过去和现在有何变化? 答:由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有了很大的改变。但头巾的颜色还是以蓝色、黑色、紫黑色为主调。红头绳只是粗细和样式有些改变,而长度是一直没有改变过的。那红头绳的颜色如果遇到家里的亲人去世了,要改成绿头绳,以示悼念,否则一律大红色。红色也是不那种深红和赭红,而是艳丽无比的浅红色。 8、制作甸北白族姑娘的头巾所用的工具和材料是什么? 答:头巾都要在四个角上,绣上四只翩翩起舞的蝴蝶。那刺绣也不是苏杭一带,那种追求细腻、逼真的湘绣,这种湘绣,用色华贵,富雅。在材料上,用的是高雅的真丝线,显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