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感读书报告.

遥感读书报告

专业:测绘工程

学生姓名:胡惠卿

指导教师:戚浩平

完成时间:2013年12月30日

目录

第一部分:各知识点的内涵与联系第二部分:学习的重难点

第三部分:公式的推导

第四部分:感兴趣的内容

第五部分:学习感悟

第一部分:各知识点的内涵与联系

一、电磁波、电磁波普、电磁辐射黑体辐射、太阳辐射、大气对辐射的影响、物体的发射辐射

地物反射辐射、地物波普

电磁波 电磁波普的概念、分类,电磁波的性质(P15)

电磁波普 发射辐射:辐射源、辐射测量

电磁辐射 辐射测量:辐射能量W ,辐射通量密度E 、辐照度I 、辐射亮度L

黑体辐射 黑体定义:绝对黑体

太阳辐射 黑体辐射规律:普朗克公式、斯忒潘玻尔兹曼定律、维 恩位移定

大气辐射的影响 太阳常数:I ◎=1.360*10^3W/m^2

实际物体的辐射 太阳光谱:是连续的光谱

大气的层次:外大气层、电离层、平流层、对流层

真正对太阳辐射影响最大的是对流层和平流层

大气吸收作用:使某些波段的太阳辐射强度递减,甚至消失形成大气吸收光谱 大气散射:瑞利散射 当大气中粒子比波长小得多 对可见光和红外波段特 别

明显 波长越长,散射越弱

米式散射 当大气中粒子和波长相当 对红外波段特别明显 散射

强度和波长的二次方成反比

无选择性散射 当大气中粒子比波长大得多 散射强度与波长无关

大气折射:密度越大,折射率越大;天顶距为90°时,折射值最大

大气反射:主要发生在云层顶部

大气窗口的定义、大气窗口的主要光谱段:紫外、可见光、近红外波段、中红

外、远红外、微波波段

大气透射的总透射率T :

τθ)*(0m e I I T -==

影响因素 波长、温度、构成物体的材料、表面状况等

发射率:w

w '=ε 根据光谱发射率随波长的变化形式,将物体分为两类:

选择性辐射体:在各个波长处光谱发射率不同

灰体:在各个波长处光谱发射率相同

光谱反射率:物体的反射辐射通量与入射辐射通量之比

地物反射辐射 同一地物的反射波普特性:具有时间效应和空间效应

地物波普 同地物的发射波普特性:城市道路建筑物、水体、土壤、植物、

影响因素:太阳位置、传感器位置、地理位置、地形、季节、

气候变化等

地物波普的概念

地物光谱的测定原理:用光谱测定仪器测定地物和标准板的反射率变化

地物光谱测试的作用:三个方面

地物反射波普测量理论:BRDF、BRF

地物光谱的测量方法:样品的实验室测量,应用不够广泛

野外测量,采用比较法,分为垂直测量和非垂直测量

二、遥感平台、遥感传感器、遥感成像

根据距地面的高度:

地面平台100m以下,可测定地物的波普特性

遥感平台遥感平台的种类航空平台100m以上,100km一下,用于资源调查

航天平台240km以上的航天飞机和卫星载人的

根据重量:非载人的

小行星

其他卫星

气象卫星陆地卫星海洋卫星

特点:1.轨道分为低轨和高轨特点:1.需要空间进行大面积观测

2.短周期重复观测 2.以微波为主

3.成像面积大,有利于减少数据处理 3.未来以电磁波与激光声波

4.资料来源连续,实时性强,成本低结合

星历表法:

1.计算卫星在地心直角坐标系中的坐标

2.计算卫星在大地地心直角坐标系的坐标

3.计算卫星的地理坐标

用GPS测定坐标:伪距测量

1.测定GPS信号发射时间和接收时间

卫星轨道及运行特点解算卫星坐标 2.存在改正数V,列方程

3.求V,共五项

卫星的各个参数

轨道参数

姿态角:绕X轴旋转,称为滚动;绕Y轴旋转,称为俯仰;绕Z轴升交点赤经旋转,称为航偏

近地点角距卫星速度

轨道倾角卫星运行周期

卫星轨道的长半轴卫星高度

卫星过近地点的时刻同一天相邻轨道间在赤道处的距离

每天卫星绕地圈数、重复周期

高光谱类卫星用于大气、海洋和陆地探测

SAR类卫星适用于大面积的地表成像

特点:分辨率高

陆地卫星及轨道特征高空间分辨率陆地卫星用处:用于军事侦察

Landsat系列卫星小卫星 1.重量轻,体积小

2.研制周期短,成本低

Landsat系列卫星:美国 3.发射灵活,启用速度快,抗毁性强

SPOT系列卫星:法国 4.技术性能高

IRS系列卫星:印度

中国资源一号卫星

遥感传感器的构象方程遥感图像几何处理

遥感传感器组成:收集器、探测器、处理器、输出器

分类:

摄影类型

扫描成像

雷达成像

非图像类型

1.对地物扫描成像仪:红外扫描仪、多光谱扫描仪、成像光谱仪、自旋和步

进式成像仪、多频段频谱仪

扫描成像传感器特点:对地面直接扫描成像

2.对相面扫描的成像仪瞬间在相面上形成一条线图像,然后对影像进行扫描对物面扫描的成像仪成像

CCD推扫式成像仪、电视摄影机

红外扫描仪MSS多光谱扫描仪

地面分辨率只与航高有关扫描仪的结构、成像过程、地面接收及产品地面分辨率随扫描角发生变化为全景畸变产品种类:粗加工产品(辐射校准、几何校正、热红外扫描仪的色调与温度的四次方成正比分幅注记)、精加工产品(对地面点去除误差)、

特殊处理产品

TM专题制图仪ETM增强型专题制图仪

有更高的空间分辨率和准确度 1.增加了PAN波段,分辨率为15m,数据速率增加

增加了扫描改正器 2.远红外波段分辨率提高到60m,增加了数据率

探测器共100个,分7个波段 3.辐射校正提高了精度

对像面扫描的成像仪

HRV线阵列推扫式扫描仪成像光谱仪

1.多光谱的,分三个普段 1.面阵探测器加推扫式扫描仪

2.全色的HRV 2.线阵列探测器加光机扫描仪

3.可进行立体观测

真实孔径雷达

雷达成像仪合成孔径雷达:分辨率与天线孔径有关

侧视雷达的几何图像特征:Y的比例尺由小变大,出现地物点重影,反立体图

像,高差产生的投影位移相反

相干雷达

图像的表现形式

光学图像数字图像

可以看做是二维的连续函数是二维离散的光密度函数

其值市非负和有限用二维矩阵表示

互相转化:采样、量化和编码

通过显示终端或打印出来

球面坐标

遥感图像的坐标系统

平面坐标

地理坐标系投影坐标系

球面坐标系,以经纬度为存储单位讲椭球面上的地理坐标化为平面直角坐标大地基准面:每个地方有不同的大地基准面分为等角投影,等积投影,任意投影

例如北京54坐标系、西安80坐标系

椭球地和大地基准面是一对多的关系

遥感数字图像的存储

存储介质

磁带:顺序存储介质,数据处理比较慢,通常作为数据存储只用

磁盘:随机存储介质,硬盘访问速度快,软盘访问速度慢

光盘:随机存储介质,优点是具有抗磁性

存储格式

BSQ格式:按波段记载数据文件,每一个文件记载的是某一波段的图像数据

BIL格式:按照波段顺序交叉排列的遥感数据格式

GEOTIFF格式:支持多种彩色系统和压缩算法

目前支持三种坐标空间:栅格空间,设备空间,模型空间

模型空间用来描述相应的地理位置

硬件系统遥感数字图像处理系统软件系统

输入设备:磁带机、磁盘机、扫描仪遥感图像处理的软件:

析像器、数字化仪,完成遥感数据输ERDAS Imagine Imagine Essentials

入计算机的功能,上述统称为数字化Imagine Adventage

器平台式数字化器:几何精度高,辐Imagine Professional

射分辨率高,速度较低ENVI 1.影像显示处理和分析功能

滚动式图像数字化器:采样速度高, 2.多光谱影像处理功能

几何精度低,可处理大幅遥感影像 3.集成栅格和矢量处理功能

固态阵列数字化器:采样速度快,几 4.集成雷达分析工具

何精度高,辐射测试性不好 5.地形分析工具

飞点扫描器、摄像管数字化器适用于PCI

小幅影像

输出设备:磁带机、磁盘机、显示器Ecognition

电子计算机:决定了处理速度和效果

其他设备

三、遥感图像的几何处理、辐射处理、判读、自动识别分类、目视解译

①遥感图像通用构象方程:地面坐标系和传感器坐标系建立的转换关系

②中心投影构象方程:图像坐标和传感器坐标系统的关系,利用共线方

③全景摄影机的构象方程:由一条曝光缝隙沿旁向扫描而成,其几

何关系等效于中心投影沿旁向倾斜一个扫描角θ后,以中心线成像的情遥感传感器的构象方程况

④推扫式传感器的构象方程:行扫描动态,再进行倾斜扫描,左后做前

后式成像

⑤扫描式传感器的构象方程:获得的图像是中心投影,每个象元都有自

己的投影中心,随着扫面镜的旋转和平台的前进来实现整幅图像的成像

⑥侧视雷达图像的构象方程:分为平面扫描和圆锥扫描

基于多项式的传感器模型

传感器模型

基于有理函数的传感器模型

静态误差

遥感图像变形误差

动态误差

全景投影变形

传感器成像方式引起的图像变形 斜距投影变形

传感器外方位元素变化的影响 dk r d r dX H r d s x θθθsin cos cos +--

=∂ s s dZ H

r dY H r dy θθsin cos --= 遥感图像变形 地形起伏引起的像点位移 0=x d r y m h d θc o s *-

= 地球曲率引起的图像变形

大气折射引起的图像变形

地球自转的影响

1.投影中心坐标的测定和解算

遥感图像的粗加工 2.传感器姿态角的测定

3.扫描角θ的确定

遥感图像的精纠正处理 像素坐标的变换 对像素亮度值进行重采样

多项式法 共线方程法

对各个类型的遥感图像都适用,通常有一般多项式, 计算量大,需要有数字高程信息,精 了让德多项式,双变量分区插值多项式 度低可表示为线性方程,共线方程只

1.利用地面控制点解求多项式系数 适用于所确定的一个具有一定间距

1.列误差方程式 的具有一定间距的格网上的点,而不

2.构成法方程 是针对每一个点;切平面坐标系朝北

3.计算多项式系数 方向为X 正方向,朝东方向为Y 正方

4.精度评定 像,将坐标单位换位毫米

2.遥感图像的纠正变换

3.数字图像亮度的重采样

4.纠正结果评价

有理函数法自动配准的小面元微分纠正

1.最小二乘法求解RFM参数算法 1.图像特征点提取

2.与地形无关的最小二乘法求解RFC 2.预处理

3.与地形有关的方案最小二乘法求解RFC 3.粗匹配

4.利用RFM进行卫星遥感影像的几何纠正 4.几何条件约束的整体松弛匹配

加入改正高差的CCD线阵影像的多项式侧视雷达图像的纠正

1.高差引起的投影差计算LEBERL构象模型

2.倾斜角α较大时的改进KONECNY模型

由常规共线方程转化美国研究的模型

前苏联的模型

视为CCD扫描图像

根据SAR本身构象特点纠正

实质市遥感图像的几何纠正

图像间的匹配:以多源图像中的一幅图像为参考图像,其他图像与之图像间的自动配准配准,其坐标系是任意的

绝对配准:选择某个地图坐标系,将多源图像变换到这个地图坐标系

以后来实现坐标系的统一

多项式纠正法

1.在多源图像上确定分布均匀,足够数量的图像同名点

2.通过所选择的图像同名点解算几何变换的多项式系数,通过纠正变换完成一幅图像对另一幅图

像的几何配准

通过图像相关自动获取同名点:

1,数字图像相关过程

2.图像匹配的一些算法

数字图像的镶嵌基于小波变换的图像镶嵌

如何消除接缝:

1.图像几何纠正

2.镶嵌边搜索

3.亮度和反差调整

4.边界线

B=1/M*(B1+B2+B3......)

通过加法运算可以加宽波段

多光谱图像的四则运算 加法运算 乘法运算 除法运算

减法运算 与加法运算类似 BY

BX B =能够压抑因 R IR Y

X B B VI B B B -=-= 地形坡度和方向引起

上面是不同波段的两个图像或者 的辐射量变化,消除 不同时相同一波段图像,可以增 地形起伏的影响,增 加不同地物间光谱反射率及反差 强地物的反差,比值 当用红外波段与红外波段相减时 运算是自动分类的预 即为植被指数。 处理方法之一

混合运算

5

757B B B B NDVI +-=上述称为生物量指标变化,可使植物从水和土中分离出来 5656B B B B NDVI +-=

可以消除部分大气影响 混合运算可根据具体需要进行处理

1.传感器本身的性能引起的辐射误差

辐射误差 2.大气的散射和吸收引起的辐射误差

3.地形影响和光照条件的变化引起的辐射误差

辐射处理 传感器辐射定标

是指建立传感器每个探测元所输出信号的数值量化值与该探测器对应象 元内的实际地物辐射亮度值之间的定量关系

辐射误差校正 定标的内容包括:

1.大气校正 1.强度定标:确定传感器的响应值

6S 模型、LOWTRAN 模型、MORTARN 2.光谱定标:测量传感器随入射波长变化的响应

模型、ATCOR 模型 3.空间定标:测量传感器的调值传递函数

2.太阳高度角、日地距离校正和地形

影响引起的校正

2

00d S I N E E θ= 辐射定标分为绝对定标和相对定标

绝对定标要建立传感器测量的数字信号 与对应的辐射能量之间的数量关系 绝对定标的方法有: 传感器实验室定标

遥感器星上内定标 遥感器场地外定标 相对辐射定标

空间域处理:直接对图像进行各种运算以得到需要的增强效果

辐射增强

频率域处理:将空间域图像换为频率域,在频率域中对图像的频谱处理

反映了一幅图像中灰度级与其出现概率之间的关系,可以看做是随 图像灰度直方图 机分布的密度函数,其分布状态可以用灰度均值和标准差两个参数 来衡量

图像反差调正

线性变换:先建立一个查找表,在变换的时候只需查找表变换即可

直方图均衡将随机分布的图像直方图修改成均匀分布的直方图

其实质是对图像进行非线性拉伸,重新分配图像象元

值,使一定灰度范围内的象元数量大致相等

效果是:

1.各灰度级所占图像的面积近似相等,因为某些灰度级

出现高的像素不可能被分割

2.可以增强图像上大面积地物与周围地物的反差

3.如果输出数据分段级较小,则会产生一个初步分类

的视觉效果

直方图正态化

是将随机分布的原图像直方图修改成高斯分布的直方图

直方图匹配

两幅可以匹配的图应该有相似的特性:

1.图像直方图总体形状应类似

2.图像中黑与亮特征应相同

3.对某些应用,图像的空间分辨率应相同

4.图像上的地物分配应相同,尤其是不同地区的图像匹配

密度分割

将原始图像的灰度值分成等间隔的离散灰度级

灰度反转

对图像灰度范围进行线性或非线性取反,产生一幅与输入图像灰度值相反的图像,其结果是原来亮的地方变暗,原来暗的地方变亮

一是条件反转

二是简单反转

图像融合

1.对两幅图像进行几何配准,并对多光谱图像重采样与全色图像分辨率

相同

加权融合 2.分别计算全色波段与多光谱波段图像的相关系数

3.用全色波段图像和多光谱波段图像组合

基于IHS变换的图像融合

1.待融合的全色图像和多光谱图像进行几何配准,并将多光谱图像重采样与全色分辨率相同

2.将多光谱图像变换转化到IHS空间

3.对I’和I进行直方图匹配

4.用全色图像I’代替IHS空间的亮度分量

5.将I’HS逆变换到RGB空间,即得到融合图像

基于主分量变换的图像融合比值变换融合乘积变换融合

基于特征的图像融合

1.对两个不同特性的图像做边缘增强,然后加权融合

2,对其中一个图像做边缘提取,然后融合到另一个图像上

3.对两个图像经小波变换后形成基带图像和子代图像,对基带图像用加权融合的方法,而对子代图像采用选择子代中特征信息丰富的图像进行融合

基于分类的图像融合

1.平均梯度

图像融合的评价指标 2.熵与联合熵描述图像信息量

3.分类的精度

4.偏差指数、相关系数、均值偏差、方差偏差

遥感图像的判读

景物特征

光谱特征空间特征时间特征

判读标志:地物在多波段图像上判读标志:形状、大小判读标志:以光谱特征及特有的这种波普反应图形、阴影、位置、纹理空间特征的变化表现出来

影响景物特征及判读的因素

1.地物本身的复杂性

2.传感器本身的影响:几何分辨率、辐射分辨率、光谱分辨率、时间分辨率

3.目视能力的影响

判读的一般过程

1.判读前的准备:判读员的训练、搜集充足的资料、了解图像的信息、判读仪器和设备

2.发现目标

3.描述目标

4.识别和鉴定目标

5.清绘和评价目标

举例

1.单波段相片的判读

对于单波段的可见光、近红外相片,从其色调特征和空间特征来分析判读

2.多光谱相片的判读

使用比较判读的方法,将多光谱图像与个个地物的光谱反射特性数据联系起来

3.热红外相片的判读

与温度和发射率大小有直接关系

4.侧视雷达相片的判读

与入射角、地面粗糙程度、地物的电特性有关

5.多时域图像的判读

利用动态变化进一步识别地面物体的性质和作定量关系

遥感图像自动识别分类

模式某种具有空间或几何特征的东西

模式识别一个模式识别系统对被识别的模式做一系列测量,然后将测试

结果与模式字典中一组典型的测量值做比较

光谱特征空间不同的地物在同一波段图像上表现的亮度一般互不相同,不同的地物在多

个波段图像上亮度的呈现规律也不同,这构成了我们在图像上赖以区分不

同地物的物理依据。

光谱特征向量:同名地物点在不同波段图像中亮度的观测值将构成一个多

维的随机向量X

特征变换:1.减少特征之间的相关性

为了设计出效果好的分类器 2.使得待分类别之间的差异在变换后的特征中更加明显

一般需要对原始图像数据进特征选择:从原有的m个测量值集合中,按某一准则选择出n个

行分析处理特征

在特征影像中,选择一组最佳的特征影像进行分类,这

就是特征选择

特征变换特征选择

主分量变换距离测度

哈达玛变换散布矩阵测度

穗帽变换

比值变换

生物量指标变换

监督分类

事先知道样本去类别的信息,这种信息可以

通过对分类地区的目视判读,实地勘察或结

合GIS信息获得。

根据已知的样本类别和类别的先验知识,确定

概率判别函数和贝叶斯判别:

最大似然分类法

判别函数和相应的判别准则距离判别函数和判别规则:

最小距离法

最大似然总的错分概率比最小距离法小

学习或者训练

将观测值代入判别函数

1.确定感兴趣的类别数

2.特征变换和特征选择

作出判定 3.选择训练样区

4.确定判别函数和判别规则

5.根据判别函数和判别规则对非训练样区的图像区域进行分类

非监督分类仅凭遥感影像地物的光谱特征的分布规律,即自然聚类的特性进行

“盲目”的分类。其分类的结果只是对不同类别打到了区分,但并不

确定类别的属性。

1.K—均值聚类法

2.ISODATA算法聚类分析

3.平行管道法聚类分析

监督分类和非监督分类的结合

第一步: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区域进行非监督分类

第二步:获得多个聚类类别的先验知识

第三步:特征选择

第四步:使用监督法对整个影像进行分类

第五步:输出标记图像

分类后的处理

1.来自监督分类的训练样区

2.专门选定的试验场:

对纯化监督训练样区比较有用采集样本有目的地、均匀分布于

但作为检核最后分类图精度各个区域

不是最好的方法 3.随机取样

精度评定:

混淆矩阵

高程信息在遥感图像分类中的应用体现在不同地物类别在不同高程中出现的

纹理信息在遥感图像分类中的应用先验概率不同,用了提高分类的效果

计算机自动分类的新方法面向对象分类技术多尺度影像分割

1.模糊聚类算法 1.相邻对象异质度的定义

2.神经元网络方法 2.合并前后异质度变化的描述

3.形状异质度的描述

面向对象的分类方法 4.光谱与形状特征空间内的异质

度计算

1.最邻近分类

2.决策支持的模糊分类

遥感技术的应用

在测绘中的应用在环境和灾害监测中的应用在其他领域中的应用

在测绘中的应用主要用来测绘地形图、制作正射影像图和经专业判读后编绘各种专题图

制作卫星影像地图卫星影像修测地形图陆地地形图测绘 1.SPOT图像高程提取浅水区的地形测绘南极冰面地形地貌测绘 2.3—Camera立体测图

TM6热图像测绘南极冰面地形图

提高精度的处理方法:

1.发射率的影响

2.反射光的影响

3.离海岸远近的影响

4.纬度的影响

5.阴影的影响

6.时间和气候的影响

7.噪声的影响

相关雷达影像测绘南极地形图

在环境和灾害监测中的应用

1.快速监测洪涝灾情

2.监测沙尘暴

3.在森林火灾监测中的应用

4.臭氧层监测

5.监测南极冰川流速

6.观测海洋赤潮

7.监测海啸

8.观测城市的水面和城区

在其他领域中的应用遥感技术在地质调查中的应用

对地质构造进行解译

对岩性进行分类

调查地质灾害对罗布泊大型钾盐矿调查

1.用于农作物估产

2.用于土壤的解译

在农林牧等方面的应用 3.用于土壤侵蚀调查

4.在森林立地类型调查中的应用

5.草场资源分类和评价

土壤解译理论基础:土壤表层的光谱特性包括土壤表层的光谱反射率和土壤本

身特性对土壤反射率的影响

判读标志:颜色和色调、形状与阴影、纹理、图形

在森林立地调查中的应用判读基础:植物和林冠层的光谱特征为立地条件类型判读提

供了理论基础

划分原则1.立地类型必须满足反应立地特征的一致性

2.立地类型应反应出主导因素的作用

3.组成景观类型的各个因素数据应大部或全部

由遥感方法给出

4.立地类型的生产潜力和宜林性的近似性

立地因子的拟定:水热因子、土壤因子、植被因子

在考古方面的应用可以从高空的航片或卫片上发现一些已不存在的古城的遗迹

比如楚古都的遥感调查

1.研究旅游景点的分布特点和结构特征

2.探索和拓展的旅游景点

在旅游资源开发中的应用 3.监测和保护旅游资源

4.遥感旅游制图

例如:香格里拉的遥感调查

遥感探测南极陨石分布

高光谱遥感作业

高光谱遥感读书报告 在研究生的第一学期,我们研究小组在课外时间阅读了一些与高光谱相关的文献资料,其中我又是以水体遥感为主,下面,我将在本文中介绍我在有关水体遥感文献中所学的内容。 1.研究意义 随着水质污染问题的日渐严重, 水质监测已成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遥感技术以其独特的优势为水质监测和研究开辟了新的途径, 它可以实现水质快速、大范围、低成本、周期性动态监测。然而, 由于内陆水体的光学特性比较复杂, 与大洋水体遥感研究相比, 内陆水体的遥感监测始终是一个技术难点。当前内陆水质遥感监测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就是高光谱遥感图像数据的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内陆和近岸水体光谱特性复杂多变, 只有高光谱分辨率的遥感数据才能更加有效地捕捉这些光谱信息, 从而提高内陆水质监测的精度。利用遥感数据反演水质参数通常有三种方法, 即经验方法、半经验方法和基于生物光学模型(水中辐射传输模型) 的分析方法。与经验和半经验方法相比,分析方法具有明确的物理意义, 其通用性和反演的精度要更高。不过, 分析方法的建立需要大量水面实测数据的支持, 而且模型中仍然有一些假设和有待完善的地方。 在我所看的第一篇文献中,他们是以富营养化污染比较严重的太湖梅梁湾为试验区, 在16个水面采样点测量了水面光谱, 并采集水样后送到实验室内测量水质参数和固有光学量。在分析、总结了太湖梅梁湾水体表观光学特性和固有光学特性的基础上, 建立了同时反演三种典型水质参数—叶绿素、悬浮物和黄色物质的基于生物光学模型的分析方法, 并取得了较好的反演精度。从文献中的试验表明, 在内陆水质参数遥感监测中, 高光谱遥感数据是最佳的数据, 基于生物光学模型的分析方法是反演算法的发展趋势。 2.研究现状 利用光学遥感监测水质常被称为水色遥感根据水色遥感的研究对象, 可以分为大洋开阔水体遥感、近岸水体遥感和内陆水体遥感川. 水色遥感最初用于大洋开阔水体叶绿素的探测, 其光学特性主要是由浮游植物及其降解物决定的, 光学特性相对简单。近岸水体尤其是内陆水体与大洋水体相比要复杂的多, 其光学特性不仅受浮游植物的影响, 而且还受到无生命悬浮物和黄色物质的影响, 在水比较浅的情况下, 还要考虑水底物质对水体光学性质的影响。海洋水色遥感无论在专用航天遥感器的研发还是在算法模型的研究方面都明显走在针对于内陆水体遥感的前面。海洋水色遥感已经步入实用化的阶段, 但内陆水体的遥感监测却始终是一个技术难点。遥感在水质监测中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遥感数据源的特点。到目前为止, 经常被应用到内陆水质监测中的卫星遥感数据主要包括地球资源卫星数据和海洋水色卫星数据,然而, 这些卫星遥感数据都不能很好的满足内陆水质监测的需求。内陆水体光学特性复杂多变, 只有高光谱分辨率遥感数据才能捕捉其光谱特征; 内陆水体空间尺度小, 而且水质参数分布空间变化大, 只有高空间分辨率遥感数据才能获取水质参数精确的空间分布特征。航空高光谱遥感器的出现刚好满足了内陆水质监测的要求, 以为AISA、CASI、AVIRIS代表的航空高光谱遥感器在内陆水质监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不但提高了水质监测的精度, 也为水质监测算法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根据Dekker(1993)的定义, 利用遥感器观测得到的光谱数据反演水质参数通常有三种方法, 即经验方法、半经验方法和基于生物光学模型(水中辐射传输模型) 的分析方法。经验方法一般通过建立遥感数据与地面监测的水质参数值之间的统计关系来外推水质参数值, 水质遥感初期使用的宽波段数据多采用这种方法, 不过这种方法建立的水质参数与遥感数据之间的关系往往缺乏理论依据, 因而通用性差。半经验方法是随着高光谱遥感在水质监测中的应用而发展起来的, 它是将已知的

电子信息导论作业

1 、简要说明科学技术发展的“拟人律”,以及4种人的感官对应的信息技术 技术的发展与进步并非毫无规律可循,技术的发展是遵循,延伸和代替人体器官功能这一规律而进行的,这个过程可能是有意识的,也可能是无意识的。通过模拟延伸或加强人体某些器官的某些功能从而达到技术的进步,这就是科学技术发展的“拟人律”。 触觉传感器视觉红外线测试仪听觉声音感应器 味觉电子舌(智舌)(Electronic Tongue)是一种主要由交互敏感传感器阵列、信号采集电路、基于模式识别的数据处理方法组成的现代化定性定量分析检测仪器。 2、简述什么是工程信息系统?信息系统技术主要有哪些? a信息系统工程简称“信息工程”,指按照工程学原理构建信息系统的过程。包括以下主要阶段:立项、规划、建设、应用、维护。如:国家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金卡工程、金税工程等。 b信息系统技术主要的开发方法包括结构化方法、原型法、企业系统规划方法、战略数据规划方法、信息工程方法和面向对象方法等。信息技术的研究包括科学,技术,工程以及管理等学科,这些学科在信息的管理,传递和处理中的应用,相关的软件和设备及其相互作用.信息技术。 3 、简要阐述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基本属性。 培养要求 该专业是一个电子和信息工程方面的较宽口径专业。该专业学生主要学习信号的获取与处理、电厂设备信息系统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受到电子与信息工程实践的基本训练,具备设计、开发、应用和集成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的基本能力。 知识技能 1.较系统地掌握该专业领域宽广的技术基础理论知识,适应电子和信息工程方面广泛的工作范围; 2.掌握电子电路的基本理论和实验技术,具备分析和设计电子设备的基本能力; 3.掌握信息获取、处理的基本理论和应用的一般方法,具有设计、集成、应用及计算机模拟信息系统的基本能力; 4.了解信息产业的基本方针、政策和法规,了解企业管理的基本知识; 5.了解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的理论前沿,具有研究、开发新系统、新技术的初步能力; 6.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主干课程

遥感读书报告

东南大学交通学院测绘工程系 遥感读书报告 专业:测绘工程 班级:213 学号:21311112 姓名:白金睿 老师:戚浩平 日期:2013年12月

首先纵观遥感这本书,我们可以先粗略的先把它分为35个小的标题,然后总结下来,之后再细分其中的重点,之后再详细说一说他们中的难点,就其中的一些我比较感兴趣的公式做一些推导解释,在上理论课与实验课的时候我慢慢发现RS的强大与其特有的魅力,ERDAS,ARCGIS,ARCMAP,这些软件即强大又有趣,让我来带领大家,纵游遥感的海洋吧~ 1.遥感技术系统的组成 被测目标的信息特征、信息的火枪、信息的传输与记录、信息的处理和信息的应用。2.遥感的类型 1)按遥感平台分为地面遥感、航空遥感、航天遥感; 2)按工作方式分为主动遥感和被动遥感; 3)按探测波段分为:紫外遥感(0.3-0.4);可见光(0.4-0.7);红外(0.7-14mm); 微波(0.1-100cm)等。 3.遥感技术的特点 大面积的同步观测、时效性、数据的综合性和可比性、经济性、局限性。 4.电磁波的主要参数 1)波长(Wavelength):指波在一个振动周期内传播的距离。即沿波的传播方向,两个相邻的同相位点(如波峰或波谷)间的距离。 2)周期:波前进一个波长那样距离所需的时间。 3)频率(frequency):指单位时间内,完成振动或振荡的次数或周期(T),用V示。 注:一般可用波长或频率来描述或定义电磁波谱的范围。在可见光——红外遥感中多用波长,在微波遥感中多用频率。 4)振幅(Amplitude):表示电场振动的强度。它被定义为振动物理量偏离平衡位置的最大位移,即每个波峰的高度。 5)电磁波谱:将各种电磁波在真空中的波长按其长短,依次排列制成的图表。5.常用电磁波波段特性 1)紫外线(UV):0.01-0.4μm,碳酸盐岩分布、水面油污染; 2)可见光:0.4-0.76 μm,鉴别物质特征的主要波段;是遥感最常用的波段; 3)红外线(IR):0.76-1000 μm。近红外0.76-3.0 μm’中红外3.0-6.0 μm; 远红外6.0-15.0 μm;超远红外15-1000 μm;(近红外又称光红外或反射红外;中红外和远红外又称热红外。) 4)微波:1mm-1m。全天候遥感;有主动与被动之分;具有穿透能力;发展潜力大。6.地物的反射光谱特性

地理读书笔记范文4篇

地理读书笔记范文4篇 本文是关于地理读书笔记范文4篇,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在这本书中我首先了解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对课程标准作用的描述是:“国家课程标准时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个评价课程的基矗应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是高中地理教材、高中地理教学、高中地理教学评价和高中地理考试命题的依据,是高中地理教育的基本要求。 相对于老版本的标准来说有较大变化的是:地理课程标准目标中出现了“过程与方法”的说法,明确提出地理教学不仅要关注最终的学习结果,也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体验必要的知识获取和学习成果展示过程以及掌握必要的学习方法同掌握知识一样是地理课程的总目标。此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也被列为地理课程的目标之一。而在人们以往的认识中,兴趣多被看做是使地理教学更顺利进行和学生取得更好成绩的因素,学生对地理的兴趣本身并没有真正被看做是地理课程的目标。这是值得我们关注的变化。 地理课程标准是地理教学的基本标准,是使用于全国范围的最基本(底线)要求,地理教科书编写和实际教学内容范围往往会大于课程标准的要求,这些非地理课程标准要求的内容,可以被称为“拓展”内容。这些拓展内容包括三部分:一是“阶梯”内容,这部分拓展内容虽然在地理课程标准中未作要求,但与标准内容密切相关,是服务于标准内容教学的必要铺垫;二是“提高”内容,这部分拓展内容属于标准内容某一主题,但又独立于标准要求内容之外,多试教科书编写者或教师认为十分重要、根据教学需要加以适当补充提高的内容。三十“探究”内容,这部分内容是标准内容的课外延伸,往往是学生感兴趣的学科前沿、时事地理和生活地理内容,作为学生探究性学习的主题,以弥补教科书的滞后性和难以完全适合地方教学的不足。 另外在教学过程中要重新定位对高中地理新课程评价建议的理解,关注对学

遥感地质读书报告——遥感环形影像的示矿意义

遥感地质学读书报告 班级:地质0903班姓名:甯濛 学号:200901627

遥感环形影像的示矿意义 摘要:遥感信息的地质应用发现了大量的环形影像和其全球性普遍性,使人们不得不考虑把它列为新的构造类型,对其进行研究已经成为构造地质学的新课题。更为重要的是,由于环形影像与某些矿种的矿床、矿化集中区相吻合,引起了矿产工作者的极大兴趣。各种环形构造反映原生地质作用及后期改造作用形成的地表形态,也是矿化的直接体现。本文总结了不同地区环形影像的分布特征,并划分了地质成因类型。并在此基础上着重讨论环形影像与矿产资源的相关关系,探讨寻找矿产资源的新途径,以促进矿床构造研究的发展。 关键词: 环形影像特征成因示矿意义 0引言 遥感资料(卫星图象、航空 象片以及与其有关的计算机CCT 磁带数据等)除能反映出地球深 部、浅部及表壳的大量线性构造 外, 还反映一些圆形、圆环形、弧 形封闭形以及半圆形影象特征。 有关它们的命名不一, 主要有: 环形构造、圆形构;造(Cireular struetures),环形特征, 圆形特征 (Circular features);对一些半 环(圆)形构造称为曲线性特征 (Curvilinear features);或称为环 (圆)形(状)图象特征(Cireular imagefeatures);环块构造等。这 类构造在遥感图象上的表现形形 色色, 主要据其构造形式、色调 (彩)、地貌及水系特征加以识别。 它们有的边界清楚, 极为醒目; 有的则很隐晦, 甚至几经增强处 理才能识别[3]。 遥感图像中的环形构造, 其 形态多姿, 成因多样, 众说纷纭 我们把那些在地壳表面有与之对 应的, 具独立地质意义的地质体或图1 鄂尔多斯盆地环形影像[10] 地质单元的环形影像(环形构造)称之为环块构造即环块构造具有遥感影像和地质的双重含意, 既有遥感影像环状异常的概念, 又有区别于区域地质域而具独立地质意义的近等轴状或环状地质体的地质概念显示赋存矿床的地质体或地质构造的环块构造为赋矿环块构造。[1] 20世纪50年代以来,遥感地质工作者对环形构造的成因、分类及其与成矿的关系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刘登忠将环形构造归纳为隐伏岩体型等10种类别,并总结了环形构造成矿的区域地质背景、成因类型、环体结构、规模及影像异常等标志[2];秦小光等通过对桂西北地区遥感环形构造的研究,将该区的环形构造分为岩体型、地块型、热液晕型和断裂交汇型,通过对环形构造与成矿关系的统计分析后认为,环形构造是该区寻找金矿的有利标志[3];何国金等开展了德兴地区遥感环形构造的分形分维研究,利用分维值对不同成因的环形构造进行了归类,进而圈定了成矿远景区。据统计,几乎所有的斑岩型铜矿都与环块构造(环形构造)有关,环形构造控制了斑岩铜矿的定位,但并不是所以的环形构造都控制着矿床的形成。

2012遥感地质学读书报告

航片:5-1 解译人:周家喜田园张更郭宇衡 要求: 1、在航片上进行解译,划出地质界线,并编绘出地质解译图 (解译图必须要有图名、图例及图例说明、解译人姓名、日期) 2、写出地质解译报告,包括解译标志等。字数不限。并用word文档打印出。 3、遥感解译报告于2012年4月13日前交地堪楼-203室许老师。

航片:5-2 解译人:姜为佳刘松峰洛桑曲杰陈威宇 要求: 1、在航片上进行解译,划出地质界线,并编绘出地质解译图 (解译图必须要有图名、图例及图例说明、解译人姓名、日期) 2、写出地质解译报告,包括解译标志等。字数不限。并用word文档打印出。 3、遥感解译报告于2012年4月13日前交地堪楼-203室许老师。

航片:5-3 解译人:焦良轩刘博董洁易鹏 要求: 1、在航片上进行解译,划出地质界线,并编绘出地质解译图 (解译图必须要有图名、图例及图例说明、解译人姓名、日期) 2、写出地质解译报告,包括解译标志等。字数不限。并用word文档打印出。 3、遥感解译报告于2012年4月13日前交地堪楼-203室许老师。

《遥感地质学》地质解译读书报告 航片:5-4 解译人:刘洋(20101000237)朱磊马晓龙张攀 要求: 1、在航片上进行解译,划出地质界线,并编绘出地质解译图 (解译图必须要有图名、图例及图例说明、解译人姓名、日期) 2、写出地质解译报告,包括解译标志等。字数不限。并用word文档打印出。 3、遥感解译报告于2012年4月13日前交地堪楼-203室许老师。

《遥感地质学》地质解译读书报告 航片:5-5 解译人:周豪田锦明张晶晶朱志鹏 要求: 1、在航片上进行解译,划出地质界线,并编绘出地质解译图 (解译图必须要有图名、图例及图例说明、解译人姓名、日期) 2、写出地质解译报告,包括解译标志等。字数不限。并用word文档打印出。 3、遥感解译报告于2012年4月13日前交地堪楼-203室许老师。

【读书征文】《遥感地学分析》双语课程教学的实践与问题探讨

《遥感地学分析.》双语课程教学的实践与问题探讨 一、引言 双语教学是指对教学大纲中设定的课程(语文课、外语课除外)使用两种语言授课,在现行国内各高校中通常是以汉语和英语为主[1]。2001年9月,国家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今后本科教育20%以上的课程必须采用双语教学[2]。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各传统高校双语教学已初具规模,形成了一批相对成熟的双语课程[3]。然而,新建本科院校建校相对较晚,在师资、教材、教学方法等方面仍存在许多欠缺,双语课程发展相对滞后[4,5]。 《遥感地学分析.》是我校地理信息系统本科专业新开设的一门专业选修课,并按照双语课程的模式,积极探索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本文通过总结教学过程中的经验与问题,以期为同类院校的遥感双语 课程改革提供参考。 二、双语课程教学实践 (一)课程安排 《遥感地学分析.》安排在第六学期,要求学生先修读完《遥感概论》、《遥感数字图像处理》、《自然地理学》等基础课程,这样学生对遥感的基本概念、遥感图像处理的基本方法就有所了解,并具备了一定的地学基础。教学内容安排上,该门课程包括理论教学(36学时)和实验教学(18学时)两个方面,理论方面主要介绍遥感在土壤、水环境、植被、大

气、城市和自然灾害等方面的应用方法,实验教学则主要学习利用ERDAS IMAGINE软件(全英文操作界面)进行遥感图像处理的基本方法,顺序上理论课之后紧跟实验课,这样,学生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能相互印证,知识体系完整。 (二)教材选用 采用中文教材为主,英文教材为辅的整体策略。中文教材选用南京师范大学蒋建军编写的《遥感技术应用》,该教材内容体系完整,具备一定的广度和深度,难度不大,适合作为本科生教材来使用。英文教材选用John R.Jensen编著的《环境遥感:地球资源视角》,该书是美国各大学地理系遥感教学使用最广泛的教材之一,目前国内也有该书的影印版,价格相对国外原版要便宜许多。实验教材选用的是清华大学党安荣教授编写的《ERDAS IMAGINE遥感图像处理教程》,该教材操作步骤浅显易懂,容易上手,国内使用率较高。通过上述教材的搭配使用,实践过程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教学方法 《遥感地学分析.》这门课要求中英文教材搭配使用,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交插进行,因此,应创新教学方法,协调教学内容,以保证教学效果。 1.强调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环节 该门课不再是传统的单一的中文理论教学,它更强调英文环境和上机实验操作,为保证课堂效果,要求学生必须课前预习。预习的侧重点

遥感读书报告.

遥感读书报告 专业:测绘工程 学生姓名:胡惠卿 指导教师:戚浩平 完成时间:2013年12月30日

目录 第一部分:各知识点的内涵与联系第二部分:学习的重难点 第三部分:公式的推导 第四部分:感兴趣的内容 第五部分:学习感悟

第一部分:各知识点的内涵与联系 一、电磁波、电磁波普、电磁辐射黑体辐射、太阳辐射、大气对辐射的影响、物体的发射辐射 地物反射辐射、地物波普 电磁波 电磁波普的概念、分类,电磁波的性质(P15) 电磁波普 发射辐射:辐射源、辐射测量 电磁辐射 辐射测量:辐射能量W ,辐射通量密度E 、辐照度I 、辐射亮度L 黑体辐射 黑体定义:绝对黑体 太阳辐射 黑体辐射规律:普朗克公式、斯忒潘玻尔兹曼定律、维 恩位移定 大气辐射的影响 太阳常数:I ◎=1.360*10^3W/m^2 实际物体的辐射 太阳光谱:是连续的光谱 大气的层次:外大气层、电离层、平流层、对流层 真正对太阳辐射影响最大的是对流层和平流层 大气吸收作用:使某些波段的太阳辐射强度递减,甚至消失形成大气吸收光谱 大气散射:瑞利散射 当大气中粒子比波长小得多 对可见光和红外波段特 别 明显 波长越长,散射越弱 米式散射 当大气中粒子和波长相当 对红外波段特别明显 散射 强度和波长的二次方成反比 无选择性散射 当大气中粒子比波长大得多 散射强度与波长无关 大气折射:密度越大,折射率越大;天顶距为90°时,折射值最大 大气反射:主要发生在云层顶部 大气窗口的定义、大气窗口的主要光谱段:紫外、可见光、近红外波段、中红 外、远红外、微波波段 大气透射的总透射率T : τθ)*(0m e I I T -== 影响因素 波长、温度、构成物体的材料、表面状况等 发射率:w w '=ε 根据光谱发射率随波长的变化形式,将物体分为两类: 选择性辐射体:在各个波长处光谱发射率不同 灰体:在各个波长处光谱发射率相同 光谱反射率:物体的反射辐射通量与入射辐射通量之比 地物反射辐射 同一地物的反射波普特性:具有时间效应和空间效应 地物波普 同地物的发射波普特性:城市道路建筑物、水体、土壤、植物、 影响因素:太阳位置、传感器位置、地理位置、地形、季节、 气候变化等

《科学方法论》读书报告

《科学方法论》读书报告 中国地质大学 学号:22002154 姓名:秦跃群 中国地质大学研究生院 2004.12. 对地球信息科学的认识 ----以地理息系统应用为例 地球信息科学是20世纪90年代新兴的地球科学研究的前沿领域,是在卫星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数字传输网络等一系列现代信息技术的高度集成以及信息科学与地球系统科学的交叉基础之上所形成的科学体系,是地球科学、信息科学和信息技术的交叉和融合,是地球科学的一门新兴的重要分支学科;虽然其理论与方法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其学科体系有待完善,但它已得到国内外科技界的普遍关注。近10年来,为了加强对于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系统调控和协调发展,许多国家都在积极发展地球信息科学,以之作为全球变化研究与区域规划、管理与决策分析的现代化科技手段。 一、地球信息科学 (1) 作为一个现代的科学术语,地球信息科学的出现还不到10年。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人们对其的认识又有多重含义,并出现了许多相类似但又不相同的科学名词,如地球信息技术、地球信息机理、图像测量学、图像信息、地理信息科学、地球信息科学等。这些新的科学名词的出现,都与现代信息技术,如遥感、数字通讯网络、地理信息系统等的发展密切相关。

全球变化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已经使得现代地球科学问题的研究发生了“质”和“量”的变化。首先,现代地球科学问题的研究具有“综合性、统一性”,“综合性”表现在地球科学问题的研究日益要求多学科、多部门之间的攻关协作,“统一性”则表现在地球科学问题的研究既需要现代化技术手段的支持又需要基础科学理论的指导;其次,现代地球科学问题既强调揭示不同时空尺度下的固体地球系统、流体地球系统和生物地球系统的过程,以揭示全球变化规律,又强调对于包括人类在内的由岩石圈、土壤圈、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等各相态物质相互作用组成的地球表层系统的区域系统的研究,以揭示人类活动与资源、环境相互作用的关系。 随着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因持网(Internet)和地理信息系统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相互间的渗透,逐渐形成了以地理信息系统为核心的集成化技术系统,为解决区域范围更广、复杂性更高的现代地学问题提供了新的分析方法和技术保证;同时,这些现代信息技术的综合发展及其应用的日益深广,最终促使了“地球信息科学”的产生。 (2) 地球信息是地球系统内部物质流、能量流和人流的一种运动状态和方式。因此,地球信息实质上反映了人类对于地球系统运动规律的认识,它是人类保育地球系统的基础。地球信息所覆盖的空间范围上至电离层,下至莫霍面,其中在地球表层上的地理信息是地球信息的基础信息。正是地理信息的空间定位和空间关联性起到了连接地质信息、海洋信息和大气信息的作用,使得地质信息、海洋信息和大气信息得以通过地理信息而组合成为地球信息;而有关地理信息的处理技术——数据获取、存储、空间分析和信息查询则为地球信息的模拟、分析和预测奠定了基础。 美国国家航空和宇航管理局(NASA),曾在《地球系统科学》报告中指出:认识地球系统和全球变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要在最广泛的意义上致力于数据和信息

遥感地质学读书报告

环形影像在鄂尔多斯盆地环形构造中的应用 摘要: 鄂尔多斯盆地油、气、煤、铀矿等多种能源矿藏(床)同盆共存, 在空间分布上具有一定的规律。根据鄂尔多斯盆地的地质概况, 对该地区的遥感数据进行影像合成。从合成的遥感影像图中识别出鄂尔多斯盆地内、中、外三个环形构造, 为该地区多种能源矿藏(床) 的富集定位研究以及协同勘探提供参考。 关键词: 遥感影像地图; 鄂尔多斯盆地; 环形构造; 遥感影像融合 引言: 引言:环形构造在常规地质图上是一种罕见的构造形态,它是人们探入研究和广泛使遥感图象之后才逐渐被认识的。环形构造是遥感图象上通过影象的色调、形态、水系等表现出来的大小不同的圆形、椭圆形、弧形及多边形等形状的图象,并有一定的分布规律,与地质构造关系密切。在某个地区或地带,既可能出现几种不同形态的环形构造相互叠、相互干扰和相互穿插,也可能仅仅出现单一的环形构造。据陕、甘、宁、青地区强震构造环境的研究,大多数强震震中既与线性构造(指活动断裂带)有关,也与环形构造密切相关。 一、鄂尔多斯盆地环形构造的标志 所谓环形构造是指在地表上出现围绕某一中心或类核心区,呈连续或断续的弧形、 环形、放射状分布的同代、异代的地质体或地质构造现象,它有正向和反向的,其规模 不一,形态各异,有圆形、椭圆形及圆锥形,乃至等轴多角形[2]。据此,我们利用1:10000 航片、美国陆地卫星2一号拍摄的4、5、6和7波段的1:100万有关卫星影象、1,10万地形图和1:20万地质图进行解译、对比分析,结果在冀东地区发现7个环形构造轮廓,暂取 多为A 、B 、C 、.DE ’、F`)和G 区(图`),其中E 区是活化构造。就A 、B 和D 区环形构造的标志,择其要者分述如下: 水系分布与组合的特点。本区河流很多,如滦河、青龙河、还乡河和洋河等。这些水系及其分水岭在A 、B 和C 区呈辐射形分布,这显示其地下守状构造近期抬升的迹象,它们在D 区呈辐聚形分布,这表明其地下盆状构造近期沉陷的趋势。这些水系在那些构造周缘一般均发生突然转折或合流等异常现象[3]。水系在A 、B 和C 区交界附近明显转为辐聚型的,其

遥感地质学读书报告-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遥感地质学》地质解译 读书报告 名: 011101 指导老师: 号: 20101002198 日 期: 2014年1月4日 级: 张旺牛

目录 、解译目的. 二、解译原则. 1. 从整体到局部、先已知后未知、先易后难 2. 先岩石、地层,后构造,最后矿产解译 三、图片解译. 四、解译结果. 1.岩石地层解译 2.构造解译 3. 河流地貌解译 错误!未定义书签。 申国踰学側)儷觑购斓嶽懈 五、心得体会.

原则更为重要。岩性解译普遍认为比构造解译难度大, 有时也可以先构造,后岩性解 《遥感地质学》地质解译读书报告 解译目的 通过学习张旺生老师讲解的《遥感地质学》 ,我知道了遥感图像客观地真实地记录了地 表地物的各个地物特征和综合的景观特征, 从本质上来讲,记录了地表地物的光谱特征和空 间特征。地物的光谱特征在图像上以不同的色调得以显示出来, 们本身的成分、颜色、结构构造及其性质的不同, 而且有不同的光谱特征,因此在图像可以 以不同的色调或者颜色显示出来, 地物的空间特征指地物的外表特征, 如地物的几何形态大 小、地貌、水系、植被等,在图像上如实的表现出来,不同的地物由于它们的的成份、结构 构造、性质的不同,所处的自然地理环境不同,构造背景不同,而具有的不同地貌、水系、 植被等影像特征,所以人们可以利用色调、形态大小、地貌、水系、植被等影像特征识别和 区别各种地物、地质体、地质现象及其特点,获取地质信息。此次解译,通过完成作业,也 程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二、解译原则 1. 从整体到局部、先已知后未知、先易后难 先从研究区整个范围入手,进行粗略的解译,了解研究区的岩石、地层分布及构造 的基本特点,然后选择对地质情况较熟悉或掌握资料较多的地区进行详细的解译,在解 译过程中,对影像清晰、解译标志明显的内容优先解译, 对解译标志欠佳的内容后解译, 在已知区进行详细解译的基础上,然后在扩大到未知区解译。 2. 先岩石、地层,后构造,最后矿产解译 多种构造行迹是通过岩石地层反应出来的,岩石、地层是构造研究的基础。内生、 外生矿产与某一类的岩石或地层、构造有着紧密的关系。含矿岩系的蚀变岩石、控矿构 造是重要的成矿条件及找矿的解译标志,因此图像解译先岩石、地层,后构造,最后矿 产解译,尤其是应用大比例尺图像解译,图像的分辨率高,岩性解译效果好,这一解译 申国踰学側)儷觑购斓嶽懈 不同的地物、地质体由于它 是一次较为正规的遥感的思维处理图片的训练、 培养我们实际的动手能力、并检查我们对课

《遥感技术与应用》读书报告

遥感技术与应用》读书报告 姓名:蔡江 班级:测量1004 班 学号:20101342

二十世纪发展起来的摄影测量学,特别是遥感是我国测绘重要组成部分,在大地、遥感和制图三大组成部分中,遥感是测制地形图的最基本手段,对人们的生活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 遥感即是指应用探测仪器,不与探测目标相接触,从远处把目标的电磁波特性记录下来,通过分析,揭示出物体的特征性质极其变化综合性探测技术。 遥感虽然是一门新兴学科,但他的发展速度确实相当惊人。从最初的无记录的地面遥感到有记录的地面遥感再到空中摄影遥感最后到今天的航天遥感只经历了短短的几百年。这几个阶段分别是: ( 1)无记录的地面遥感是从1608 年汉斯. 李波尔赛创造世界第一架望远镜到1839 年,达盖尔发表了他和尼普斯拍摄的照片,第一次成功把拍摄到的事物记录在胶片上之前,这个阶段是不能不观测的事物记录在胶片上的。 (2)有记录的地面遥感是从1839 年,达盖尔发表了他和尼普斯拍摄的照片,第一次成功把拍摄到的事物记录在胶片上到1857 年。 (3)空中摄影遥感阶段是从1858年,G.F•陶纳乔用气球拍摄了法国巴黎的' 鸟瞰"相片到1 956年。

(4)航天遥感阶段是从1957年10月4日,苏联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的发射成功,标志人类从空间观测地球哈探索宇宙奥秘进入新的纪元开到现在乃至更长的一段时间 按不同的方法可以把遥感分为很多类,如: (1)按遥感平台的高度分类大体上可分为航天遥感、航空遥感和地面遥感。 航天遥感:航天遥感又称太空遥感泛指利用各种太空飞行器为平台的遥感技术系统,以地球人造卫星为主体,包括载人飞船航天飞机和太空 站,有时也把各种行星探测器包括在内。 卫星遥感:卫星遥感为航天遥感的组成部分,以人造地球卫星作为遥感平台,主要利用卫星对地球和低层大气进行光学和电子观测。航空 遥感泛指从飞机、飞艇、气球等空中平台对地观测的遥感技术系 统。地面遥感:地面遥感主要指以高塔、车、船为平台的遥感 技术系统,地物波谱仪或传感器安装在这些地面平台上,可进行 各种地物波谱测量。 (2)按所利用的电磁波的光谱段分类可分为可见反射红外遥感,热红外遥感、微波遥感三种类型。 红外遥感:主要指利用可见光(0.4-0.7微米)和近红外(0.7-2.5微米)波段的遥感技术统称,前者是人眼可见的波段,后者即是反射 红外波段,人眼虽不能直接看见,但其信息能被特殊遥感器所

GIS读书报告

GIS读书报告 本学期我选了修了地理信息系统概论,了解了有关GIS方面的知识.之后又读了几篇有关GIS的文章,介绍了关于GIS的发展应用,使我对GIS有了更深的了解和更多的想法。 第一篇文章《GIS的发展简史》,(来源:测量测绘专业网),了解了GIS在国际和国内的发展状况。了解GIS就得首先知道它的发展状况。GIS存在与发展已经经历了30余年,用户的需要、技术的进步、应用方法论的提高,以及有关组织构建等因素深深地影响着GIS 的发展。文章中先介绍了国际上的发展状况,接着又介绍了国内的发展状况。在国际上GIS 的发展经历了4个阶段:⑴60年代为地理信息系统开拓期,注重于空间数据的地学处理。此期间GIS限于政府及大学范畴,国际交往甚少;(2)70年代为地理信息系统的巩固发展期,注重于空间地理信息的管理;(3)80年代为地理信息系统大发展时期,注重于空间决策支持分析,其应用范围不断扩大,涉及到了许多学科和领域;(4)90年代为地理信息系统的用户时代,地理信息系统将发展为现代社会最基本的服务系统。在国内,GIS从80年代开始起步发展。在头几年中,我国在理论探索、硬件配制、软件研制、规范制订、区域试验研究、局部系统建立、初步应用试验和技术队伍培养等方面都取得了进步,积累了经验,为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地理信息系统的研究和应用奠定了基础。第七个五年计划之后,GIS 被列入国家技术攻关计划。90年代起,地理信息系统步入快速发展阶段。在这期间,GIS 在重大自然灾害监测与评估,重点产粮区主要农作物估产,市地理信息系统的建设与应用,国家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建设与应用,基础通用软件的研制与建立,地理信息系统规范化与标准化专业信息系统与数据库的建设等方面得到了应用。总之,GIS在国内取得了重大进步,为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做出重大贡献,具备了走产业化的条件。 通过以上文章了解了GIS在过去的一些发展状况,无论是在国外还是国内,GIS都有着快速的发展,其应用也越来越广泛。第二篇文章《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开发、应用与产品化》,﹙作者:钟耳顺﹚。文中介绍了有关GIS技术的开发应用。GIS已经在资源环境及设施的管理和规划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并且逐步形成为一门新兴的信息产业。信息经济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之一,因此,了解GIS的发展动向非常重要。 文章中首先提到了地理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开发对策。GIS是信息技术(IT)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GIS的应用日趋广泛不但在资源和环境管理与规划中成功应用,同时还进入了军事战略分析、商业策划和文化教育,乃至人们的日常生活领域之中,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它和数据库、信息处理、通信等技术一样,已经成为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用GIS需把GIS和IT技术结合起来考虑,发展GIS必须符合信息技术潮流。国际GIS的发展趋势体现在技术综合和技术分化两方面。GIS可以和CAD,遥感,GPS,Internet,多媒体技术,通信,虚拟现实等技术结合,形成综合信息技术。接下来就是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产品化。GIS是一个非常大的市场,全球GIS的产值非常巨大。GIS产业对象主要包括七个方面: 硬件;软件;数据采集与数据转换;电子数据;遥感信息获取与处理;系统开发与集成;咨询与技术服务。我国GIS产品主要集中于软件和数据,产品化包括市场调研、投资、技术开发、产品包装、技术文档、宣传广告、销售和服务体系的建立等过程。GIS技术的一类新产品是以网络或者CD-ROM的方式,提供数据、软件和模型一体化的系统,是未来重要的一类GIS产品。最后介绍了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与推广。GIS的应用已经走向公众,通过网络将空间信息传至千家万户。GIS应用最为值得注意的动向是GIS功能的变化,有过去的仅限的管理方面已逐步进入控制阶段。GIS在我国的应用逐渐变广,土地管理和设施管理是近几年我国GIS应用的热点,随后,商业GIS将是一个新的热点。 第三篇文章《GIS热点技术》,﹙作者:张莉莉﹚,此文中介绍了有关GIS方面的热点应用。GIS是一项和众多IT技术相关,而又有着浓厚测绘、制图、地理等各类地学学科背景的技术。GIS是平台的对峙,GIS是全球的数据。数据是GIS的重要基石,无论何种行业

地理信息系统读书报告

地理信息系统读书报告 交通101 1016200023 沈雄威 关键词:数据分析、信息系统、地理信息绪论: 本个学期,根据学院培养教育的安排,我们在老师的指导下,接触了一门不仅仅实用性与针对性都很强,而且体系非常完备,结构十分严谨的专业课程——地理信息系统导论。在几个月的学习过程中,地理信息系统导论相关的知识与学科的发展深深的吸引了我,虽然自己的水平有限,能够理解的内容不多,但是我相信地理信息系统的研究技术不仅非常先进与高端,而且所涉及到与覆盖到的领域也是十分的广泛,同时被世界各地的各行各业的人员在不断地使用。 一、地理信息系统的概念 由于研究和应用领域的侧重点不同,人们对GIS的理解依然存在着分歧。从20世纪60年代至今,各个国家的人们对GIS的理解也在不断地发展,对GIS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刻。 关于地理信息系统的确切全称是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英文简称GIS。大多数人认为GIS是在计算机支持下,对空间地理相关数据进行采集、管理、操作、分析、模拟和显示输出,并采用地理模型分析方法,提供多种空间地理信息,为地学研究和决策服务的空间信息系统。 二、地理信息系统的特点 1、公共的地理定位基础; 2、具有采集、管理、分析和输出多种地理空间信息的能力; 3、系统以分析模型驱动,具有极强的空间综合分析和动态预测能力,并能产生高层次的地理信息; 以地理研究和地理决策为目的,是一个人机交互式的空间决策支持系统。 三、地理信息系统的相关学科 GIS作为传统科学与现代技术相结合的产物,为各门涉及空间数据分析的学科提供了新的技术方法,而这些学科有不同程度地提供了一些构成地理信息系统的技术与方法。 许多学科受益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活跃的地理信息系统市场导致了GIS组件的硬件和软件的低成本和持续改进。这些发展反过来导致这项技术在科学、政府、企业和产业等方面更广泛的应用,应用包括房地产、公共卫生、犯罪地图、国防、可持续发展、自然资源、景观建筑、考古学、社区规划、运输和物流。随着GPS功能与日益强大的移动电子(手机、pda、笔记本电脑)整合,这些服务继续发展。 主干学科: 地理学、地图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摄影测量与遥感学、GPS。 主要课程: 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地图学、遥感技术、数据库技术、地理信息系

GIS读书报读书报告:地球空间信息学与数字地球告

读书报告:地球空间信息学与数字地球 引言:最近有幸拜读了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德仁的文章《地球空间信息学与数字地球》,感觉颇受教益。李德仁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主要从事地理信息系统、摄影测量与遥感等领域的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代表成果:高精度摄影测量定位理论与方法;GPS辅助空中三角测量;SPOT卫星像片解析处理;数学形态学及其在测量数据库中的应用;面向对象的GIS理论与技术;影像理解及像片自动解译以及多媒体通信等。地球空间信息科学(Geo-Spatial Information Science——Geomatics)是以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RS)等空间信息技术为主要内容,并以计算机技术和通讯技术为主要技术支撑,用于采集、量测、分析、存储、管理、显示、传播和应用与地球和空间分布有关的数据的一门综合和集成的信息科学和技术。地球空间信息科学是以“3S”技术为代表,包括通讯技术、计算机技术的新兴学科。它是地球科学的一个前沿领域,是地球信息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数字地球的基础。美国副总统戈尔在《数字地球——认识21世纪我们这颗星球》的报告中阐述了数字地球的概念。所谓“数字地球”,可以理解为对真实地球及其相关现象统一的数字化重现和认识。其核心思想是用数字化的手段来处理整个地球的自然和社会活动诸方面的问题,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并使普通百姓能够通过一定方式方便地获得他们想要了解的有关地球的信息,其特点是嵌入海量地理数据,实现对地球的多分辨率、三维描述,通俗地说就是虚拟地球。 内容概述:叙述了地球空间信息学和数字地球的基本概念。讨论了地球空间信息学的形成、理论基础和技术体系,以及数字地球的关键技术和应用。分析了两者的相互关系,提出空间数据基础设施是数字地球的基本建设,发展数字地球为传统测绘行业带来了一个极好的发展机遇和一系列的挑战。 1 地球空间信息学 1.1 地球空间信息学的形成 空间定位技术、航空和航天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相互间的渗透,逐渐形成了地球空间信息的集成化技术系统。近二三十年来,这些现代空间信息技术的综合应用有了飞速发展,使得人们能够快速及时和连续不断地获得有关地球表层及其环境的大量几何与物理信息,形成地球空间数据流和信息流,从而促成了“地球空间信息科学”的产生。 1.2 地球空间信息学的理论基础 地球空间信息科学理论框架的核心是地球空间信息机理。地球空间信息机理作为形成地球空间信息科学的重要理论支撑,通过对地球圈层间信息传输过程与物理机制的研究,揭示地球几何形态和空间分布及变化规律。主要内容包括:地球空间信息的基准、标准、时空变化、认知、不确定性、解译与反演、表达与可视化等基础理论问题。 1.3 地球空间信息学的技术体系 地球空间信息科学的技术体系是指贯穿地球空间信息采集、处理、管理、

gis读书报告

地理信息系统(GIS)是以地理空间和动态的地理信息为地理研究和地理决策的信息系统。由于其具有强大的图形信息处理功能,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的完美结台,统一的数据库管理系统,独特的空间分析功能等特点,已被广泛用于资源管理、城市规划、应急救援等各个领域。 本次读书报告分为两个部分,一是从地理信息系统的概念、组成、空间数据结构及其存储方式、数据采集方式、空间分析方法等方面总结了地理信息系统的原理、技术手段和方法;二是结合自己的专业从地理信息系统在矿井灾害中的应用角度分析地理信息系统应急救援的功能。 一、地理信息系统的原理、技术手段和方法 1.1 地理信息系统的概念 地理信息系统,英文简称GIS(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是在计算机支持下,对空间地理相关数据进行采集、管理、操作、分析、模拟和显示输出,并采用地理模型分析方法,提供多种空间地理信息,为地学研究和决策服务的空间信息系统。 1.2 地理信息系统的组成 地理信息系统主要由硬件、软件、数据、算法和人员五部分组成。硬件和软件为地理信息系统建设提供环境;数据是GIS的重要内容;算法为GIS建设提供解决方案;人员是系统建设中的关键和能动性因素,直接影响和协调其它几个组成部分。 硬件主要包括计算机和网络设备,存储设备,数据输入,显示和输出的外围设备等等。 软件主要包括以下几类:操作系统软件、数据库管理软件、系统开发软件、GIS 软件,等等。 1.3 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数据结构及其存储方式 数据结构即指数据组织的形式,是适合于计算机存储、管理和处理的数据逻辑结构。空间数据结构包括栅格数据结构(显式表示)和矢量数据结构(隐式表示)两种。 1.3.1 栅格数据结构

测绘学概论读书报告

《测绘学概论》报告 学号:20151000757 班级:测绘三班 班级序号:115153 姓名:俞恺丰 指导老师:胡友健/陈性义 成绩:________ 中国地质大学信息工程学院 2015.11.10 1.什么是全球卫星导航定位系统 在了解全球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前,首先要了解导航与定位的概念。 从测绘的意义上说,定位就是测量和表达某一地表特征,事件或目标发生在什么空间位置的理论和技术。当今,人类的活动已经从地球表面拓展到近地空间和太空,进入了电子信息时代和太空探索时代。定位的目标小到原子,分子中为地球上各种自然和人工物体,事件乃至地球本身,大至星球、星系。因此从广义和现代意义上来说定位就是测量和表达信息事件或目标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相关的空间位置的理论方法与技术。 至于导航,是指对运动目标通常是指运载工具如飞船、飞机、船舶、汽车、运载武器等的实时动态定位,即三维位置、速度和包括航向偏转、纵向摇摆,横向摇摆3个角度的姿态的确定。 基于人们对定位导航的需求,定位的需求从静态发展到动态、从局步扩展到全球、从地球走向太空。由此,全球卫星导航定位技术应运而生。1957年10月,前苏联发射了人类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人们在跟踪无线电信号的过程中发现了卫星无线电信号的多普勒频移现象。这预示着一种全新的太空测量位置方式可以探索,由此提出了卫星定位和动态目标导航的初步概念。从此人类进入了卫星定位和导航时代。为此,人们把具有全球导航定位能力的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称为全球卫星导航定位系统。英文全称为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简称GNSS。 2.全球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的主要科学技术与仪器。 众所周知,目前已知的定位与导航技术主要有:1.天文定位与导航技术。2.常规大地测量定位技术。3.惯性导航定位技术。4.无线电导航定位技术。5.卫星导航定位技术。在这五大定位技术中,除了卫星导航定位技术,其他技术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缺陷。比如天文导航技术很复杂,且仅适合夜晚和天气良好的情况下使用,测量精度也有限,地面无线电导航与定位技术基于较少的无线电信标台站,不但精度和覆盖范围有限,而且易受无线电干扰。由此可见,卫星导航定位技术是当今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科学技术。 那么,全球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的主要科学技术究竟是什么呢?或者说,卫星导航定位技术究竟是什么? 卫星导航定位技术的本质是无线电定位技术(利用无线电波来确定动态目标至位置坐标已知的导航定位中心台站之间距离或时间差的定位与导航技术)的一种,它只不过是将信号发射台站从地面移到太空中的卫星上,用卫星作为发射信号源。而其主要的仪器,自然就是卫星了。 全球卫星导航定位系统都是利用在空间飞行的卫星不断向地面广播发送某种频率并加载了某些特殊定位信息的无线电信号来实现定位测量的定位系统,它一般有三个部分,即空间运行的卫星星座、地面控制部分、用户部分。第一部分由多个卫星组成的星座系统向地面发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