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法证明平面几何经典问题--举例

五、用解析法证明平面几何问题----极度精彩!充分展现数学之美感!何妨一试?

例1、设MN 是圆O 外一直线,过O 作OA ⊥MN 于A ,自A 引两条直线分别交圆于B 、C 及D 、E ,直线EB 及CD 分别交MN 于P 、Q .求证:AP =AQ .(初二)

(例1图) (例2图)

例2、已知:如图,在四边形ABCD 中,AD =BC ,M 、N 分别是AB 、CD 的中点,AD 、

BC 的延长线交MN 于E 、F . 求证:∠DEN =∠F .

【部分题目解答】

例1、(难度相当于高考压轴题)

,、点的方程为:直线的方程为:设直线方程为:轴建立坐标系,设圆的为为原点,轴,为如图,以)(),(,AD ,,)-(2211222y x C y x B nx y mx y AB r a y x Y AO A x MN ===+

、;则,、,C B )()(4433y x E y x

D ,

1

- ;12-2-)1,{)-(22

2212212222222+=+=+=++=+=m r a x x m am x x r a amx x m y r a y x mx

y 由韦达定理知:得:(消去,1- ;1222

243243+=+=+n r a x x n an x x 同理得:

),-(---23

23

22x x x x y y y y CD =

方程为:直线 ,--Q 3

23

223Q y y y x y x x =

点横坐标:由此得

,

--P 1

41441P y y y x y x x =

点横坐标:同理得

,------1

41441323223P Q y y y

x y x y y y x y x x x AQ AP ===;即证:,只需证明:故,要证明

N

B

即证明:)()()()(321441143223-----y y y x y x y y y x y x ⋅=⋅

将上式整理得:31442331242143212143)()(y y x y y x y y x y y x x x y y x x y y +++=+++

,代入整理得:注意到:44332211 , ;,nx y nx y mx y mx y ====

)]()([),()(214343212143243212x x x x x x x x mn x x x x n x x x x m +++=+++=右边左边

)

1)(1(n)

)(m -(2)121-121-()

1)(1(n))(m -(2121-121-2222222222222222222

2222222

+++=

+⋅+++⋅+=+++=+⋅+⋅++⋅+⋅=n m r a amn m am n r a n an m r a mn n m r a amn m am n r a n n an m r a m 右边左边代入得:

把上述韦达定理的结论 可见:左边=右边,故P Q -x x =,即AQ AP =. 证毕!

例2、 .标系分析:如右图,建立坐

、坐标后,求出直线、、、总体思路:设点AD D C B A 切值,证明这两个角度从而求出两个角度的正问题的关键是:如何设点C 、D 而C 、D 两点是相互独立运动的,故把点C 、D 设AD=BC= r ,则C 点可以看作是以B 为圆心,r 上的动点,类似看待D 点,故,设

),sin cos D()sin cos C(ϕϕ,r r -a θθ,r r a ++、

)2

sin sin ,2cos cos N(

ϕ

ϕ++θθ从而得

;

2

tan cos cos sin sin ,tan ,tan MN AD BC ϕθϕϕϕθ+=++=

==θθk k k 参数方程的美妙之处】【此处充分展现了圆的易得:

平面几何证明习题

B M N D A C O 图5 C E D B A O 平面几何证明习题 1. 如图5所示,圆O 的直径6AB =,C 为圆周上一点,3BC = , 过C 作圆的切线l ,过A 作l 的垂线AD ,垂足为D , 则DAC ∠= ,线段AE 的长为 线段CD 的长为 ,线段AD 的长为 2. 已知PA 是圆O 的切线,切点为A ,2PA =.AC 是圆O 的直径,PC 与圆O 交于点B ,1PB , 则圆O 的半径R = . 3. 如图4,点,,A B C 是圆O 上的点, 且0 4,45AB ACB =∠=,则圆O 的面积等于 . 4. 如图3, 半径为5的圆O 的两条弦AD 和BC 相交于点P , ,OD BC P ⊥为AD 的中点, 6BC =, 则弦AD 的长度为 . 5. 如图5, AB 为⊙O 的直径, AC 切⊙O 于点A ,且cm AC 22=,过C 的割线 CMN 交AB 的延长线于点D ,CM=MN=ND.AD 的长等于_______cm . 6. 如图,AB 是圆O 的直径,直线CE 和圆O 相切于点于C , AD CE ⊥于D ,若AD =1,30ABC ∠=?,则圆O 的面积是 7. 如图,O 是半圆的圆心,直径62=AB ,PB 是圆的一条切线,割线PA 与半圆交于点C ,4=AC ,则=PB . 8. 如图,点,,A B C 是圆O 上的点,且2,6,120AB BC CAB == ∠=o , 则AOB ∠对应的劣弧长为 . 9. 如图,圆O 的割线PAB 交圆O 于,A B 两点,割线PCD 经过圆心O , 已知6PA =,22 3 AB =,12PO =,则圆O 的半径是__ . 10. 如图,已知P 是圆O 外一点,PD 为圆O 的切线,D 为切点, 割线PEF 经过圆心O ,若12,3PF PD ==则圆O 的半径长为 , EFD ∠的度数为 . 11. 如图4,已知PA 是⊙O 的切线,A 是切点,直线PO 交⊙O 于B 、C 两点,D 是OC 的中点,连结AD 并延长交⊙O 于点E . 若32=PA ,30APB ∠=?,则AE = . 12. 如图,在ABC ?中,DE //BC ,EF //CD ,若 3,2,1BC DE DF ===,则BD 的长为 , AB 的长为___________. l 图5 E D C O B P C O A B O B A P A B O C D E ? 4 图

解析法证明平面几何经典问题--举例

五、用解析法证明平面几何问题----极度精彩!充分展现数学之美感!何妨一试? 例1、设MN 是圆O 外一直线,过O 作OA ⊥MN 于A ,自A 引两条直线分别交圆于B 、C 及D 、E ,直线EB 及CD 分别交MN 于P 、Q .求证:AP =AQ .(初二) (例1图) (例2图) 例2、已知:如图,在四边形ABCD 中,AD =BC ,M 、N 分别是AB 、CD 的中点,AD 、 BC 的延长线交MN 于E 、F . 求证:∠DEN =∠F . 【部分题目解答】 例1、(难度相当于高考压轴题) ; ,、点的方程为:直线的方程为:设直线方程为:轴建立坐标系,设圆的为为原点,轴,为如图,以)(),(,AD ,,)-(2211222y x C y x B nx y mx y AB r a y x Y AO A x MN ===+ 决定: 的坐标有下面的方程组、;则,、,C B )()(4433y x E y x D , 1 - ;12,0-2-)1,{)-(22 2212212222222+=+=+=++=+=m r a x x m am x x r a amx x m y r a y x mx y 由韦达定理知:得:(消去 ,1 - ;1222 243243+=+=+n r a x x n an x x 同理得: ),-(---23 23 22x x x x y y y y CD = 方程为:直线 ,--Q 3 23 223Q y y y x y x x = 点横坐标:由此得 , --P 1 41441P y y y x y x x = 点横坐标:同理得 · G A O D B E C Q P N M D · G A O D B E C Q P N M D X Y A N F E C D M B

解析法证明平面几何题—高二中数学竞赛讲座

【高中数学竞赛讲座2】 解析法证明平面几何 解析法,就是用解析几何的方法来解题,将几何问题代数化后求解,但代数问题未必容易,采用解析法就必须有面对代数困难的准备,书写必须非常规范. 解析法的主要技巧: 1.尽量化为简单的代数问题,尽量利用对称性建系,选择恰当的坐标系与便于使用的方程形式; 2.运用各种代数技巧(巧妙消元,利用行列式等)不能一味死算. 例1、证明:任意四边形四条边的平方和,等于两条对角线的平方和,在加上对角线中点连线的平方的4倍. 例2、给定任一锐角三角形ABC 及高AH ,在AH 上任取一点D ,连结BD 并延长交AC 与E ,又连CD 且延长交AB 于F .证明:∠AHE =∠AHF . 例3、在ABC ∆的边AB 上取点1B ,AC 取点1C ,使 1AB AB λ=,1AC u AC =.再在11B C 上取点1D ,使1111B D m D C n =(λ,u ,m ,n 都是实数).延长1A D 交BC 于D ,求BD DC .

例4、如图,菱形ABCD 的内切圆O 与各边分别切于E ,F ,G ,H ,在弧EF 与GH 上分别作圆O 的切线交AB 于M ,交BC 于N ,交CD 于P ,交DA 于Q ,求证: MQ ∥NP . 例5、[29届IMO ]在Rt ABC ∆中,AD 是斜边上的高,M 、N 分别是ABD ∆与ACD ∆与的内心,连接MN 并延长分别交AB 与AC 于K 及L .求证明、:2ABC AKL S S ∆∆≥.

课后拓展训练与指导 钻研《教程》293~302 例1、例2、例3、例7、例8 思考并完成《高二教程》303练习题 补充几道题目,请尝试用解析法研究 1、(2005全国联赛二试)在锐角三角形ABC 中,AB 上的高CE 与AC 上的高BD 相交于点H ,以DE 为直径的圆分别交AB 、AC 于F 、G 两点,FG 与AH 相交于点K ,已知BC=25,BD=20,BE=7,求AK 的长. 2、(全国高中联赛二试)如图,圆O 1和圆O 2与△ABC 的三边所在的三条直线都相切,E 、F 、G 、H 为切点,并且EG 、FH 的延长线交于P 点。求证直线P A 与BC 垂直. 3、(20届IMO )在ABC ∆中,AB AC =,有一圆内切ABC ∆的外接圆,与AB 与AC 分别相切于点P 和Q .求证:P 和Q 连线中点是ABC ∆的圆圆心. E A B C G H P O 1。 。O 2 E F B C D A G H K

八上平面几何难题集锦

八年级平面几何难题集锦 1.如图,已知等边△ABC ,P 在AC 延长线上一点,以PA 为边作等边△APE,EC 延长线交BP 于M ,连接AM,求证:(1)BP=CE ; (2)试证明:EM-PM=AM. 2.点C 为线段AB 上一点,△ACM, △CBN 都是等边三角形,线段AN,MC 交于点E ,BM,CN 交于点F 。求证: (1)AN=MB.(2)将△ACM 绕点C 按逆时针方向旋转一定角度,如图②所示,其他条件不变,(1)中的结论是否依然成立? (3)AN 与BM 相交所夹锐角是否发生变化。 3.已知,如图①所示,在ABC △和ADE △中,AB AC =,AD AE = ,BAC DAE ∠=∠,且点B A D ,,在一条直线上,连接BE CD M N ,,,分别为BE CD ,的中点. (1)求证:①BE CD =;②AN AM =; (2)在图①的基础上,将ADE △绕点A 按顺时针方向旋转180,其他条件不变,得到图②所示的图形.请直接写出(1)中的两个结论是否仍然成立. B E A B A B 图① E 图②

4.如图,C 为线段AE 上一动点(不与点A ,E 重合),在AE 同侧分别作正三角形ABC 和正三角形CDE ,AD 与BE 交于点O ,AD 与BC 交于点P ,BE 与CD 交于点Q ,连结PQ .以下五个结论: ① AD=BE ; ② PQ ∥AE ; ③ AP=BQ ; ④ DE=DP ; ⑤ ∠AOB=60° ⑥CP=CQ ⑦△CPQ 为等边三角形. ⑧共有2对全等三角形 ⑨CO 平分∠AOP ⑩CO 平分∠BCD 恒成立的结论有______________(把你认为正确的序号都填上). 5.已知:如图,ABC △是等边三角形,过AB 边上的点D 作DG BC ∥,交AC 于点G , 在GD 的延长线上取点E ,使DE DB =,连接AE CD ,. (1)求证:AGE DAC △≌△; (2)过点E 作EF DC ∥,交BC 于点F ,请你连接AF ,并判断AEF △是怎样的三角形,试证明你的结论. 6.如图,以ABC △的边AB 、AC 为边分别向外作正方形ABDE 和正方形ACFG ,连结EG ,试判断ABC △与AEG △面积之间的关系,并说明理由. 7.在ABC △中,2120A B B C A B C ==∠=,°,将ABC △绕点B 顺时针旋转角α(0<°α90)<°得A BC A B 111△,交AC 于点E ,11AC 分别交 AC BC 、于D F 、两点.如图1,观察并猜想,在旋转过程中,线段1EA 与FC 有怎样的数量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 A D B E C F 1A 1C A D B E C F 1A 1C F A B C E D O P Q C G A E D B F

设参数用解析法巧解初中几何题三例

设参数用解析法巧解初中几何题三例 在代数问题中,我们通常会用设参数的方法,理清那些较复杂的数量关系,使一些难于正面 解决的问题迎刃而解。而所设的参数往往最后可以消去,达到了设而不求的目的。可见,参 数法给解题带来诸多方便,使得解题方法化繁为简。在几何问题中,我们同样可以设某一个 几何量为参数,利用参数法解决一些几何问题也是非常奏效的。 下面列举几个实例,读者可以领略一下参数法解题的风采。 一、设参数巧求点的运动路径长 例题:如图,在边长为2的正方形ABCD中,点P在边OC上从点O向点C运动,点Q在边CB上从点C向点B运动,P、Q两点的运动速度均为每秒2个单位,连接PQ的中点为M, 求点M运动的路径长。 分析:以O为原点,分别以OC和OA所在直线为x轴,y轴,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设点P 和Q运动时间为t,可知OP=CQ=2t 点P坐标为(2t,0),点Q坐标为(2,2t),由中点坐标公式可知点M坐标为(t+1,t),设M坐标为(x,y),则x=t+1,y=t,通过消去参数t ,可得点M在直线y=x-1上,从而得出点M的运动轨迹是OC和 BC的中点连线段,即可求出点M的运动路径长。 二、设参数巧求最值 例题: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内,矩形OABC的顶点A.?C分别落在x轴、y轴上,且 OA=5,OC=4,O为边OA上一点,且OD=2,点P为直线CB上的一个动点,在PD右侧作 PQ⊥PD,且PQ=PD,在点P沿直线运动的过程中,求使得CQ+DQ值最小的点Q的坐标,并 求出这个最小值。 分析:设点P横坐标为a,如图1过点P作PE⊥OA,QF⊥BC.先证明△PED≌△PBQ,由全 等三角形的性质可知:PB=PE=4,QF=DE=2-a,故此可得到点Q的坐标为(a+4,6-a); 令x=a+4,y=6-a,消去字母a从而得到y=-x+10;如图2所示:可知点Q为直线y=-x+10上的一个动点,CQ+DQ的最小值可转化为“将军饮马问题”,即作点C关于直线y=-x+10的对称点M,连接MD,交直线y=-x+10与点Q.先求得点M的坐标为(6,10),从而可求得直线DM的 解析式为与y=-x+10联立可解得点Q坐标,由轴对称的性质可知CQ+DQ的最小值为MD= =三、设参数巧证三角形面积相等 例题:某数学兴趣小组对线段上的动点问题进行探究,已知AB=8.如图,点P为线段AB 上的一个动点,分别以AP、BP为边在同侧作正方形APDC、BPEF.分别连结AD、DF、AF, AF交DP于点K,当点P运动时,在△APK、△ADK、△DFK中,是否存在两个面积始终相等 的三角形?请说明理由. 分析:以A点为原点,AB方向为x轴正半轴,AC方向为y轴正半轴,建立直角坐标系。设AP=a,则点P(a,0),D(a,a),F(8,8-a) 直线AF的解析式为,解得点K坐标为,所以PK=, DK=,∴= , ,∴ 结束语:在解几何题的过程中,我们往往会遇到一些不能直接求解或直接求解困难,或较繁 琐的变数问题时,常会通过引入条件中原来没有的辅助参数,使问题转化从而得到解决。应 用参数法解几何题要恰当选取参数,就会收到事倍功半的效果。其次,还要考虑参数本身的 取值范围,以及参数并不是直接研究对象,它只是起到“桥梁”和转化作用,所以最后我们还 应该回到问题的本质。

平面几何中几个重要定理的证明

平面几何中几个重要定理及其证明 一、塞瓦定理 1.塞瓦定理及其证明 定理:在?ABC 内一点P ,该点与?ABC 的三个顶点相连所在的三条直线分别交?ABC 三边AB 、BC 、CA 于点D 、E 、F ,且D 、E 、F 三点均不是?ABC 的顶点,则有 1AD BE CF DB EC FA ??=. 证明:运用面积比可得 ADC ADP BDP BDC S S AD DB S S ????==. 根据等比定理有 ADC ADC ADP APC ADP BDP BDC BDC BDP BPC S S S S S S S S S S ??????????-=== -, 所以 APC BPC S AD DB S ??=.同理可得 APB APC S BE EC S ??= , BPC APB S CF FA S ??= . 三式相乘得 1AD BE CF DB EC FA ??=. 注:在运用三角形的面积比时,要把握住两个三角形是“等高”还是“等底”,这样就可以产生出“边之比”. 2.塞瓦定理的逆定理及其证明 定理:在?ABC 三边AB 、BC 、CA 上各有一点D 、E 、F ,且D 、E 、F 均不是?ABC 的顶点,若 1AD BE CF DB EC FA ??=,那么直线CD 、AE 、BF 三线共点. 证明:设直线AE 与直线BF 交于点P ,直线CP 交AB 于点D /,则据塞瓦定理有 // 1AD BE CF D B EC FA ??=. 因为 1AD BE CF DB EC FA ??=,所以有 A B C D F P A B C D E F P D /

初三平面几何的解析法

初三平面几何的解析法 几何学是数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空间和图形的性质以及它 们之间的关系。解析几何是几何学的一种方法,它通过代数方法研究 几何问题,使得复杂的几何推理转化为简单的代数计算。在初三阶段 学习平面几何时,解析法可以为我们提供一种更加直观、清晰的思考 方式。本文将介绍初三平面几何的解析法及其应用。 1. 点的坐标表示 在解析几何中,我们使用坐标系来表示点的位置。常见的是二维坐 标系,也就是笛卡尔坐标系,其中有一个水平的x轴和一个垂直的y 轴,它们的交点称为原点,通常表示为O。我们可以用一个有序数对(x, y)来表示一个点的坐标,其中x代表水平方向上的位置,y代表垂直方 向上的位置。例如,点A的坐标为(2, 3),表示A在x轴上距离原点2 个单位,y轴上距离原点3个单位。 2. 直线的方程表示 在解析几何中,我们可以用方程表示直线。常见的直线方程有斜截 式和一般式两种形式。 2.1 斜截式方程 斜截式方程的一般形式为y = kx + b,其中k是直线的斜率,b是直 线与y轴的截距。我们可以通过两个已知点的坐标来确定直线的斜率,并利用其中一个点的坐标代入方程,求解出直线与y轴的截距b。

2.2 一般式方程 一般式方程的一般形式为Ax + By + C = 0,其中A、B、C是常数,且A和B不同时为0。我们可以通过两个已知点的坐标,利用直线的 斜率公式和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得到直线方程的一般式表示。 3. 直线与直线之间的关系 3.1 平行 当两条直线的斜率相等时,它们是平行的。我们可以通过斜截式方 程或一般式方程计算出直线的斜率,并进行比较。 3.2 垂直 当两条直线的斜率的乘积为-1时,它们是垂直的。我们可以通过斜 截式方程或一般式方程计算出直线的斜率,并进行比较。 4. 直线与圆的关系 4.1 判断点是否在圆上 一个点在圆上,当且仅当点到圆心的距离等于圆的半径。我们可以 计算点到圆心的距离,与圆的半径进行比较。 4.2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主要有相离、相切和相交三种情况。 当直线与圆没有公共点时,它们是相离的;当直线与圆只有一个公 共点时,它们是相切的;当直线与圆有两个不重合的公共点时,它们

2 用解析法求解初等平面几何问题

2 用解析法求解初等平面几何问题 在初等几何的教学中, 常常遇到不同类型的证明题, 一般情况下, 用初等几何有关定义、定理处理比较方便, 但有些题目却要添加辅助线, 发掘隐含条件等高技巧的特殊处理措施, 初学者解题时常遇到困难.如果采用解析法, 有些问题思路反而清晰简单, 具有独特的优点.以下将常见的不同类型证明题的思路加以罗列, 于读者共同研究分析. 平面上建立直角坐标系后, 点与有序实数对),(b a 建立了一一对应关系, 直线和圆分别对应与某确定的二元方程.这样, 就可以将几何问题转化为代数问题.将代数问题解决而得到几何问题的证明, 这就是解析法的证明方法.平面解析几何是借助平面坐标系, 利用代数方法来研究平面图形性质的一门学科.通过建立平面坐标系, 平面内的点均可用坐标表示出来, 从而平面图形的性质可以表示为图形上点的坐标之间的关系, 特别是代数关系, 以此实现几何问题与代数问题的相互转化.下面通过两个例题来分析解析法的基本思想方法和解题过程. 例8 证明:三角形的三条高交于一点[3]. AD 已知, EF , CF 分别是ABC ?的三边上 的高, 求证:AD , BE , CF 相交于一点. 证明 如图4所示, 以BC 边为x 轴, BC 边 上的高AD 为y 轴建立直角坐标系.不防设A , B , C 三点的坐标分别为(0,)A a , (,0)B b , (,0)C c .根 据斜率公式得, AB b K a =-, CA a K c =-, 0BC K =,

又根据两直线垂直的充要条件及直线点斜式方程, 容易求出三条高所在的直线方程分别为 :0AD x =, :0BE cx ay bc --=, :0CF bx ay bc --=. 这三个方程显然有公共解, 0x =, bc y a =- , 从而证明了三角形的三条高相交与一点. 例9 一个面积为232cm 的平面凸四边形中, 两条对边与一条对角线的长度之和为cm 16试确定另一个对角线的所有可能的长度[3]. 解 如图5, 建立直角坐标系, 并设平面凸四边形的4个顶点的坐标分别为 )0,(a A -, (,)B b b '-, (,0)C c , (0,).D d 根据已知条件有 11()3222 ABCD S c a d c a b '=+++=(), ||||||AB CD AC + += ()16a c +=.即有 ?????+-=++++='++) (16)(64)(2222c a d c b b a b d a c )( )2()1( 根据图5可知 2b d '+≤ )3( 由(1), (2), (3)得()[16()]64a c a c +-+≥, 即2[()8]0c a +-≤, 所以.8=+a c 且上述不等式只能取等号, 于是得 8b d '+=, 0c =, 0a b +=.由此可知, 8a =, 8b =-.所以, 另一条对角线BD 的长度为||BD = )cm =. 从上述两题的解题过程不难看出, 其解 法的关键在于通过建立坐标系, 把原来的几何问题转化成了代数(计算)问题.也就是借助于坐标系, 在点曲线与数组(方程)之间建立起对应关系, 以次来实现几X Y 图5

专题8《平面解析几何》第1讲直线与方程2022届高考数学一轮复习讲解

专题8 平面解析几何 第1讲 直线与方程 Ⅰ 考 点 解 读 1.直线的倾斜角 (1)定义:当直线l 与x 轴相交时,取x 轴作为基准,x 轴正方向与直线l 向上方向之间所成的角α叫做直线l 的倾斜角,当直线l 与x 轴平行或重合时,规定它的倾斜角为0°. (2)倾斜角的取值范围:[0°,180°). 2.直线的斜率 (1)定义:一条直线的倾斜角α的正切值叫做这条直线的斜率,斜率通常用小写字母k 表示,即k =tan α; 倾斜角是90°的直线斜率不存在. (2)经过两点P 1(x 1,y 1),P 2(x 2,y 2)(x 1≠x 2)的直线的斜率公式为:k =y 2-y 1 x 2-x 1. 3.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的变化规律 1.直线的方程 如果一个方程满足以下两点,就把这个方程称为直线l 的方程: ①直线l 上任一点的坐标(x ,y )都满足这个方程; ②满足该方程的每一个数对(x ,y )所对应的点都在直线l 上. 2.直线方程的五种形式 注意:当直线方程为一般式时,其斜率可直接根据k =-A B 求出.

1.两直线平行与垂直的判定 斜 率 判 定 系数判定 平 行 ①当两直线l 1、l 2的斜率都存在时,k 1=k 2 ⇒ l 1∥l 2 ②当两直线l 1、l 2的斜率都不存在时 ⇒ l 1∥l 2 A 1 B 2-A 2B 1=0 垂 直 ①当两直线l 1、l 2的斜率都存在时,k 1 k 2=-1 ⇒ l 1⊥l 2 ②当两直线l 1、l 2其中一条直线的斜率不存在,另一条直线的斜率为0时⇒ l 1⊥l 2 A 1A 2+ B 1B 2=0 2.两直线的交点 已知直线l 1:A 1x +B 1y +C 1=0;直线l 2:A 2x +B 2y +C 2=0. 将直线l 1、l 2的方程联立得方程组⎩ ⎪⎨⎪⎧A 1x +B 1y +C 1=0 A 2x + B 2y + C 2=0,解方程组,所得解即为交点坐标. 1.两点间的距离公式 两点A (x 1,y 1),B (x 2,y 2)间的距离为:|AB |=(x 2-x 1)2+(y 2-y 1)2. 2.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 点P (x 0,y 0)到直线l :Ax +By +C =0的距离为:d =|Ax 0+By 0+C | A 2+ B 2 . 3.两平行线间的距离公式 两条平行线 Ax +By +C 1=0与Ax +By +C 2=0间的距离为:d =|C 1-C 2| A 2+B 2 . 1.点关于点的对称: 利用线段中点的坐标公式即可. 2.点关于直线的对称: 抓住两个方面:①两点连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②两点的中点在已知直线上. 3.直线关于点的对称: 分为两步:①根据两直线平行,可设出对称直线方程; ②根据对称中心到两直线的距离相等,可解出参数值. 4.直线关于直线的对称: 设直线l 1关于直线l 的对称直线为l 2,此类问题通常有两种情况: (1)当l 1与l 相交时:①由于交点必在l 2上,求得一个已知点; ②再求出l 1上某个点P 1关于对称轴l 对称的点P 2,求得另一个已知点; ③用两点式解出直线l 2. (2)当l 1与l 平行时:①借助两直线平行的特征设出对称直线l 2的方程; ②利用两平行直线间的距离公式列出方程,解得直线l 2方程中的未知系数,得出直线l 2.

(二)用三角法解几何问题(三)用解析法解几何问题用复数法解几何问题

(二)用三角法解几何问题(三)用解析法解几何问题用复数 法解几何问题 (二)用三角法解几何问题 用三角法解几何问题,常将线段和角的关系转化为三角函数关系,通过三角恒等变换、解三角方程或证明三角不等式来完成几何问题的解答. 例3 在等腰直角三角形ABC中,M是腰AC的中点,过直角顶点C作CD⊥BM于D,CD延长线交AB于E(如图3).求证:∠AME=∠CMB. 思路分析这类问题,用几何法会困难重重,而转化为用三角法则柳暗花明. 设∠AME=α,∠CMB=β,则∠AEM=135°-α,∠ACE=90°-β,∠AEC=45°+β.在△AME和△ACE中,由正弦定理,得 ②÷①且由AC=2AM,得 又α、β∈(0°,90°),所以α=β,即∠AME=∠CMB.

例4(蝴蝶定理)过⊙O的一条弦AB的中点C任作两条弦DE和GF,连结DG和EF分别交AB于M、N(如图13-4).求证:CM=CN. 思路分析设AB=2a,AC=CB=a,CM=x,CN=y,各角假设如图4所示. 由相交弦定理有AM·MB=GM·MD,即(a-x)(a+x) 所以x=y,即CM=CN. 在上一讲中我们用对称变换证过蝴蝶定理,方法很轻盈.此处的三角法给我们又一种灵巧感 (三)用解析法解几何问题 解析法是笛卡儿推崇的数学思想方法,它的优势主要在解题的规范化,其解题步骤主要是:通过建立坐标系,设定所给图形上有关点的坐标和曲线的方程后,便可将几何问题转化为代数问题;然后运用代数知识求解,再赋予几何意义,从而获得对几何问题的解答. 例5 在△ABC中,已知AD是BC边上的高,P是AD上任一点,BP、CP延长线交AC、AB于E、F.求证:∠ADE=∠ADF.

高考数学-平面解析几何(含22年真题讲解)

高考数学-平面解析几何(含22年真题讲解) 1.【2022年全国甲卷】已知椭圆C: x 2 a 2 +y 2b 2=1(a >b >0)的离心率为1 3,A 1,A 2分别为C 的左、右顶点,B 为C 的上顶点.若BA 1→ ⋅BA 2→ =−1,则C 的方程为( ) A . x 2 18 +y 2 16=1 B . x 29 + y 28 =1 C . x 23 + y 22 =1 D . x 22 +y 2=1 【答案】B 【解析】 【分析】 根据离心率及BA 1⃑⃑⃑⃑⃑⃑⃑⃑ ⋅BA 2⃑⃑⃑⃑⃑⃑⃑⃑ =−1,解得关于a 2,b 2的等量关系式,即可得解. 【详解】 解:因为离心率e =c a =√1−b 2 a 2=13,解得 b 2 a 2=89, b 2=8 9a 2, A 1,A 2分别为C 的左右顶点,则A 1(−a,0),A 2(a,0), B 为上顶点,所以B(0,b). 所以BA 1⃑⃑⃑⃑⃑⃑⃑⃑ =(−a,−b),BA 2⃑⃑⃑⃑⃑⃑⃑⃑ =(a,−b),因为BA 1⃑⃑⃑⃑⃑⃑⃑⃑ ⋅BA 2⃑⃑⃑⃑⃑⃑⃑⃑ =−1 所以−a 2+b 2=−1,将b 2=8 9a 2代入,解得a 2=9,b 2=8, 故椭圆的方程为x 29 + y 28 =1. 故选:B. 2.【2022年全国甲卷】椭圆C: x 2a 2 +y 2 b 2=1(a >b >0)的左顶点为A ,点P ,Q 均在C 上,且 关于y 轴对称.若直线AP,AQ 的斜率之积为1 4,则C 的离心率为( ) A .√32 B .√22 C .1 2 D .1 3 【答案】A 【解析】 【分析】 设P (x 1,y 1),则Q (−x 1,y 1),根据斜率公式结合题意可得y 1 2 −x 1 2+a 2=1 4, 再根据x 12 a 2 + y 12 b 2 =1, 将y 1用x 1表示,整理,再结合离心率公式即可得解. 【详解】

解析几何中平面几何知识的相关应用(定)

解析几何中平面几何知识的相关应用 在解析几何中经常会碰到一些问题,如果用解析法去一步步解决,计算量比较大,如果用平面几何的相关知识把其中的一部分图象问题加以转换,就可以达到简化计算和过程的目的。 一、利用对称性来解决相关问题 例1:已知圆O :122=+y x ,圆外有一点P (2,4),过点P 作圆的两条切线,与圆O 相切于点M 、N ,求直线MN 的方程。 【分析】如果利用切点MN 的坐标去找直线MN 的方程,需要解 一个二元一次的方程和二元二次的方程联立 求解。如果从︒=∠=∠90ONP OMP 入手,注意 到四边形OMPN 是以OP 中点Q 为圆心的圆 的内接四边形这一特殊性,那直线MN 就转 化成了圆O 和圆Q 的交点弦问题。 解:MOP ∆Θ和NOP ∆为全等的直角三角形 ∴MPNO 四点共圆,圆以Q 为圆心,以OP 为直径,则圆Q 的方程为5)2()1(22=-+-y x 即04222=--+y x y x ,所以直线MN 的方程为0)1()42(2222=-+---+y x y x y x ,即0142=-+y x . 例2::已知圆O :122=+y x ,圆外有一点P (4,0),过点P 任意引圆的一条弦交圆O 于点M 、N ,求MN 的中点Q 的轨迹方程。 【分析】因为Q 点在过定点的动弦 上,可以设直线PN 的斜率为k ,在保 证直线PN 和圆O 相交的情况下,用k

来表示M 点和N 点,然后消去参数k ,从而得到点M 的轨迹方程。但是如果注意到MN 为定圆的动弦,可利用OQ 垂直于MN 的性质得到︒=∠90OQM ,而O 、P 都为定点,所以Q 点的轨迹为以OP 为直径的圆在圆Q 的内部的部分。 解:设),(y x Q ,以OP 为直径的圆的方程为4)2(22=+-y x 联立方程⎩⎨⎧=+-=+4 )2(12222y x y x 结合图象可知Q 点的轨迹方程为 4)2(22=+-y x )410(≤≤x . 例3:已知直线l :x+y=8,点)0,4(1-F ,)0,4(2F ,在l 上取一点M ,过点M 以21F F 为焦点作椭圆,问:M 在何处时,点M 到两个焦 点距离之和最小?并求此时椭圆方程。 【分析】如果直接设点计算就比较复杂,而利用对称性找到F 1关于直线l :x+y=8的对称点F 3,得到3221MF MF MF MF +=+,由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线段F 2F 3与直线l :x+y=8的交点M 即为所求,这样就可以达到减小计算量,过程简化的目的。 解:设F 1关于直线l :x+y=8的对称点为F 3(x,y),则点F 3(x,y)满足{14 8224=-=++x y y x ,解得)4,8(3F ∴ 直线F 2F 3的方程为:x -3y +4=0 联

高中竞赛数学讲义第56讲解析法证几何题

第56讲解析法证 几何题 解析法是利用代数方法解决几何问题的一种常用方法.其一般的顺序是:建立坐标系, 设出各点坐标及各线的方程,然后根据求解或求证要求进行代数推算.它的优点是具有一般 性与程序性,几何所有的平面几何问题都可以用解析法获解,但对于有些题目演算太繁. 此外,如果建立坐标系或设点坐标时处理不当,也可能增加计算量.建系设点坐标的一 般原则是使各点坐标出现尽量多的 0,但也不可死搬教条,对于一些“地位平等”的点、线, 建系设点坐标时,要保,持其原有的“对称性” . A 类例题 例1 .如图,以直角三角形 ABC 的斜边 边向三角形两侧作正方形 ABDE 、CBFG . 求证:DCLFA. 分析 只要证k cD k AF=- 1,故只要求点D 证明以C 为原点,CB 为x 轴正方向建立 A(0, a), B(b, 0), D(x, y). 则直线 AB 的方程为ax + by —ab=0. 故直线 BD 的方程为bx-ay-(b b-a 0)=0, 即 bx — ay — b 2 = 0. ED 方程设为 ax+by + C = 0. 由AB 、ED 距离等于|AB|,得 "bl-J ;2Tp 解得 C=乜a 2 + b 2 )—ab . 如图,应舍去负号. 所以直线ED 方程为ax+ by + a 2+ b 2 - ab = 0. 解得x=b —a, y=- b.(只要作DH^x 轴,由△ DBH ABAC 就可得到这个结果). 即 D(b — a, — b). ,,, b — a — b , 因为 k AF =— , kCD =br;, 而 kAF k CD =— 1.所以 DC HA . 例2 .自AABC 的顶点A 引BC 的垂线,垂足为D,在AD 上任取一点H,直线BH 交AC 于E, CH 交AB 于F. 试证:AD 平分ED 与DF 所成的角. 证明 建立直角坐标系,设 A(0, a), B(b, 0), C(c, 0), H(0, h),于是 x V ) BH : *=1 AC :c+a=1 入 b+h —1)+ AB 及直角边BC 为 过BH 、AC 的交点E 的直线系为: 以(0,0)代入,得入十尸0. 的坐标. 直角坐标系.设

平面几何的证明题

平面几何的证明题 平面几何,作为数学的一个分支,研究的是二维空间中的图形、形状和关系等问题。证明题则是平面几何中常见的题型,要求通过逻辑推理和严谨的证明过程来验证一个命题或结论。下面,我将通过几个典型的平面几何证明题,来展示证明的过程和形式。 一、直角三角形的性质证明 在平面几何中,直角三角形是一种特殊的三角形,其中一个内角为90度。我们来证明直角三角形斜边平方等于其他两边平方和的性质。 设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分别为a和b,斜边为c。根据勾股定理,可以推导出以下关系式: a² + b² = c² 证明过程: 首先,我们可以通过实际的图形来展示直角三角形的性质。画出一个直角三角形ABC,其中∠C = 90°,边AC与边BC分别为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然后,我们将三角形ABC的三条边分别标记为a、b、c。 进一步,我们根据勾股定理,即直角三角形中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平方的原理,写出关系式 a² + b² = c²。 最后,我们可以通过数学计算和推导,利用代数运算和恒等式的性质,将关系式 a² + b² = c²进行转化和简化,验证等式的正确性。

二、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证明 等腰三角形是指两边边长相等的三角形。我们来证明等腰三角形两 底角相等的性质。 设等腰三角形的腰长为a,底边长为b,顶角为θ。 证明过程: 首先,画出一个等腰三角形ABC,其中AB = AC,BC为底边, ∠B = θ,∠C = θ。 然后,我们可以利用三角形内角和的性质,即三个内角的和等于 180度,来推导出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相等的关系。 根据三角形ABC的内角和,我们可以写出等式∠A + ∠B + ∠C = 180°。由于∠A = ∠C(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相等),所以将等式改写 为2θ + θ = 180°。简化得到3θ = 180°,进一步计算得到θ = 60°。 所以,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相等的性质得证。 三、直角平分线的性质证明 直角平分线是指一个三角形内的一条线段,将对角线分成两部分, 且两部分的长度相等。我们来证明直角平分线的性质。 设直角三角形的直角边分别为a和b,斜边为c。直角平分线为CD,其中D为直角三角形斜边c上的一点。 证明过程:

数学一题多解:一道平面几何题的十种证法

数学一题多解:一道平面几何题的十种证法 题目:如图1,△ABC中,D、F在AB上,AD=BF,过D作DE∥BC,交AC 于E,过F作FG∥BC交AC于G. 求证:BC=DE+FG. 分析:证明一条线段等于另外两条线段的和,常用的方法是将线段的位置平移:(1)延长较短线段与较长线段相等; (2)在较长线段上截取与较短线段相等的线段; (3)将线段适当移动位置后进行比较; (4)采用其它比较方法,如解析法,三角法,面积法等. 一、延长较短线段与较长线段相等 解法1 如图2,延长FG到H,使FH等于BC,连结CH.(关键证GH=DE即可). 由作法知FH平行且等于BC FBCH是平行四边形CH=BF. 在△ADE和△CHG中,CH=BF=AD. 由CH∥AB∠A=∠2,又∠1=∠B,∠H=∠B,所以 ∠1=∠H.∴△ADE≌△CHG,则DE=GH, 故BC=FG+GH=DE+FG. 证法2 如图3,仍延长FG到H,使GH=DE,连结CH. (关键证BC=FH).

由DE∥BC∥FG∠1=∠2=∠3. 又AD=FB,所以AE=GC. ∴△ADE≌△CHG,(SAS) ∴∠A=∠GCH AB∥CH. ∴四边形FBCH是平行四边形,所以,BC=FH, ∴BC=DE+FG. 证法3 如图4,延长DE到H,使DH=BC,连结CH. (关键证FG=EH). 由DBCH及DH=BC. 再△AFG≌△CHE,得FG=EH. 二、恰当地将线段平移 证法4 如图5 找EG的中点K,连接DK并延长DK交FG的延长线于H,可证得 △DEK≌△HGK DE=GH. 再证得△ADE≌△CHG,(或证△ADK≌△CHK)∠A=∠GCH

平面截圆锥曲面的解析法证明

平面截圆锥曲面的解析法证明 平面截圆锥曲面是一种三维几何形状,由一个垂直于平面的圆柱和一个水平或斜向的圆锥组成。 在空间几何、泰勒级数等诸多领域,都有涉及到平面截圆锥曲面。这种曲面封闭曲线在空间几何中描述为一个圆柱和一个圆锥的组合,这种曲面是立体几何中特别常见的几何图形,可以用许多计算方法分析表示此曲面的实际几何体。 本文将介绍平面截圆锥曲面相对于平面的解析法证明,主要步骤有: 第一步,由投影原理得到圆锥底面在X-Y平面上的视图(黑线)和圆柱表面在X-Y平面上的视图(灰色): 其中,R 是圆锥底面圆心距离和圆半径,α 是圆锥的倾斜角度,H 是圆锥的高度。 第二步,建立圆柱的表面的方程列式: X-Y平面上的圆柱表面的方程: (x - x0)2 + (y - y0)2 = R2 其中,x0 和 y0 是圆柱底面圆心的坐标,R 是圆柱底面半径。 第三步,建立圆锥底面在X-Y平面上的方程 (黑线): 投影到X-Y平面上的圆锥底面的方程:

y = tanα(x - x0) + y0 其中,α 是圆锥的倾斜角度,x0 、y0 是圆锥底面圆心的坐标。 第四步,将圆锥底面方程代入圆柱表面的方程,得到平面截圆锥曲面在X-Y平面上的方程: (x - x0)2 + (tanα(x - x0) + y0)2 = R2 此时,将此方程简化,可以得到: (1 + tan2α) (x - x0)2 = R2 - y02 (x - x0)2 = (R2 - y02) / (1 + tan2α) 整理形式,得到: x = x0 ± (R2 - y02) / (1 + tan2α) 以上就是平面截圆锥曲面的解析法证明,具体步骤如上所示。 总之,通过以上的解析法,可以用X-Y平面上的方程表示平面截圆锥曲面。

关于一道平面几何问题的多种解法及思考

关于一道平面几何问题的多种解法及思考 问题描述: 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若 $\triangle ABC$ 的坐标分别为 $A(0,0)$, $B(5,0)$,$C(2,6)$,$P$ 为第 $x$ 轴上一点,且满足 $AP+BP+CP$ 最小,求 $x$ 取值。 解法一:几何法 1.显然可以发现 $\triangle ABC$ 是个等腰三角形,且底边 $BC$ 是第 $x$ 轴。 2.设 $AP=x$,则 $\overrightarrow{AP}=(x,0)$。 3.设 $H$ 为 $\triangle ABC$ 的垂心,则 $CH$ 是 $\triangle ABC$ 的高, $CH=3$。 5.根据余弦定理可得: $$\cos\angle BPC=\frac{(5-x)^2+36-25}{2(5-x)\cdot 3}=\frac{(x-5)^2+9}{6(x-5)}$$ 6.根据三角形三边和公式可得:$AP+BP+CP=AP+BP+CH$。 7.设 $F$ 为线段 $BP$ 上一点使得 $PF\perp BC$,则 $BF=5-x$,$FP=h$。 8.则 $AP+BP+CH=AP+BF+FP+CH=x+(5-x)+\sqrt{h^2+9}=5+\sqrt{h^2+9}$。 9.由勾股定理可知 $BF^2+FH^2=BH^2$,即 $(5-x)^2+h^2=36$。 10.代入式子中可得: 11.观察式子后可得 $AP+BP+CP$ 的最小值为 $2\sqrt{21}$,此时 $x=3$。 解法二:解析法 1.设线段 $AP$ 的方程为 $y=mx$。 4.通过求两条直线之间的距离可得 $AP$ 与 $BP$ 的交点为 $(\frac{5m}{1+m^2},\frac{5m^2}{1+m^2})$。 6.根据距离公式可得 $AP+BP+CP=\sqrt{m^2+1}(\frac{5}{\sqrt{m^2+1}}+\sqrt{(5- \frac{5m}{1+m^2})^2+(3-\frac{5m^2}{1+m^2})^2}+\sqrt{(2-\frac{6m}{1+m^2})^2+(6- \frac{6m^2}{1+m^2})^2})$。 8.由于 $\sqrt{m^2-2m+34}$ 为常数,故只需求 $m$ 的极值。 10.故 $x=\frac{5}{m}=3$,答案正确。

初中经典几何证明练习题集含答案解析

初中几何证明题 经典题〔一〕 1、:如图,O 是半圆的圆心,C 、E 是圆上的两点,CD ⊥AB ,EF ⊥AB ,EG ⊥CO . 求证:CD =GF . 证明:过点G 作GH ⊥AB 于H ,连接OE ∵EG ⊥CO ,EF ⊥AB ∴∠EGO=90°,∠EFO=90° ∴∠EGO+∠EFO=180° ∴E 、G 、O 、F 四点共圆 ∴∠GEO=∠HFG ∵∠EGO=∠FHG=90° ∴△EGO ∽△FHG ∴ FG EO =HG GO ∵GH ⊥AB ,CD ⊥AB ∴GH ∥CD ∴ CD CO HG GO = ∴CD CO FG EO = ∵EO=CO ∴CD=GF 2、:如图,P 是正方形ABCD 内部的一点,∠PAD =∠PDA =15°。 求证:△PBC 是正三角形.〔初二〕 证明:作正三角形ADM ,连接MP ∵∠MAD=60°,∠PAD=15° ∴∠MAP=∠MAD+∠PAD=75° ∵∠BAD=90°,∠PAD=15° ∴∠BAP=∠BAD-∠PAD=90°-15°=75° ∴∠BAP=∠MAP ∵MA=BA ,AP=AP ∴△MAP ≌△BAP ∴∠BPA=∠MPA ,MP=BP 同理∠CPD=∠MPD ,MP=CP ∵∠PAD =∠PDA =15° ∴PA=PD ,∠BAP=∠CDP=75° ∵BA=CD ∴△BAP ≌∠CDP ∴∠BPA=∠CPD ∵∠BPA=∠MPA ,∠CPD=∠MPD ∴∠MPA=∠MPD=75° ∴∠BPC=360°-75°×4=60° ∵MP=BP ,MP=CP ∴BP=CP ∴△BPC 是正三角形

3、:如图,在四边形ABCD 中,AD =BC ,M 、N 分别是AB 、CD 的中点,AD 、BC 的延长线交MN 于E 、 F . 求证:∠DEN =∠F . 证明:连接AC ,取AC 的中点G,连接NG 、MG ∵CN=DN ,CG=DG ∴GN ∥AD ,GN= 2 1AD ∴∠DEN=∠GNM ∵AM=BM ,AG=CG ∴GM ∥BC ,GM= 2 1BC ∴∠F=∠GMN ∵AD=BC ∴GN=GM ∴∠GMN=∠GNM ∴∠DEN=∠F 经典题〔二〕 1、:△ABC 中,H 为垂心〔各边高线的交点〕,O 为外心,且OM ⊥BC 于M . 〔1〕求证:AH =2OM ; 〔2〕假设∠BAC =600,求证:AH =AO .〔初二〕 证明:〔1〕延长AD 交圆于F ,连接BF ,过点O 作OG ⊥AD 于G ∵OG ⊥AF ∴AG=FG ∵AB ⌒ =AB ⌒ ∴∠F=∠ACB 又AD ⊥BC ,BE ⊥AC ∴∠BHD+∠DBH=90° ∠ACB+∠DBH=90° ∴∠ACB=∠BHD ∴∠F=∠BHD ∴BH=BF 又AD ⊥BC ∴DH=DF ∴AH=AG+GH=FG+GH=GH+DH+DF+GH=2GH+2DH=2〔GH+DH 〕=2GD 又AD ⊥BC ,OM ⊥BC ,OG ⊥AD ∴四边形OMDG 是矩形 ∴OM=GD ∴AH=2OM 〔2〕连接OB 、OC ∵∠BAC=60∴∠BOC=120° ∵OB=OC ,OM ⊥BC ∴∠BOM= 2 1 ∠BOC=60°∴∠OBM=30° ∴BO=2OM 由〔1〕知AH=2OM ∴AH=BO=AO 2、设MN 是圆O 外一条直线,过O 作OA ⊥MN 于A ,自A 引圆的两条割线交圆O 于B 、C 及D 、E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