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切片笔记讲解

病理切片笔记讲解
病理切片笔记讲解

病理检验技术讲稿

一、组织切片常用仪器与制片技术

1、切片机及使用

切片机提供石蜡切片(或炭蜡切片)用,是切片中最常用的一种。超薄切片机的构造与使用原理基本也属于这一类型。(图4-1-1)

摇动轮的手柄转动重轮时,传动机内一组齿轮及螺纹中轴,使中轴前端的组织块固定架即按所调节的切片厚度(μm)向前推进,并上下运动,让组织块经过前下方

的轮时,传动机内一组齿轮及螺纹中,使中轴前端的组织块固定架即按所在切片操作,使中轴前端的组织块固定架即按所在切片操作

轴前先打开卡锁,否则重轮不能转动。然后,将组

织块固定于固定架,最后再装切片刀。组织块及

切片刀先后装牢固后才可掀开卡锁。慢慢转动重

轮使装有组织块的中轴稍下降到接近刀刃处,调

整刀的前、后进度,使刀刃即将接触组织块。调

整刀的进度时,不让刀刃接触组织块,以免第一

次切到时崩落组织块。此时将组织进度调节器,调

节到20μm,开始切片,待组织块切到所需的组织图4-1-1 旋转式切片机断面时,再调节到所需的切片厚度,如5μm或其

它厚度。在装组织块前,可将组织蜡块予以修整;如切成方形的断面使组织周围的空白勿超过1-3mm宽,组织前面的蜡也尽量切去到能清晰看到组织本身,这样在切片机上切片时可节省不少的切片时间。在切片机上切片时,如发现因切片刀有缺口而致组织块出现划痕时,应稍向左、右移动切片刀避开切口,再正式切片。旋转式切片机一般不宜切大块组织(不超过1.8cm),切片时转动重轮的速度也要均匀适宜,太快或太慢均不易切成石蜡连续切片带。结构优良的切片机可在组织块另行处理后能切成1μm厚的“半薄切片”。

切片工作结束后应先卡紧卡锁,再卸下切片刀,最后卸下组织块,做其他处理。

任何切片技术工作者都应养成先卡紧卡锁再在机上操作的良好习惯。这样就完全可以避免切片刀伤人或砸坏组织块及切片刀的事故发生。

2、脱水机:(图4-1-2)

脱水机是对动物标本按程序浸于各种溶剂进脱水、透明、侵蜡的精密仪器,根据需要,可分别使用不同功能的脱水机。生物组织自动脱水机的脱

水筐体积较大,能同时对120~150块组织进行

脱水并且运转可靠,控温、定时准确,脱水效果

好,使用维修方便,特别是采用单缸揭盖技术,

减少了空气污染等功能。有的机器还有交直流电

源两用,市电停电后,由后备直流电源给整机供

电,完成脱水全过程;有的机器还设有延时加热

的功能,在组织入蜡缸前4小时自动开始加温,

即节约了能源,又延长了机器寿命。还有的机器

还编入了多套程序,可供不同组织、不同的制片图4-1-2 数显组织自动脱水机

目的选择使用。

3、切片制作技术

1)、取材

组织取材的方法是制作切片的一个重要程序,必须根据教学和科研的具体要求取自人体(外科手术切除标本、活检标本、尸检标本)或动物,并确定取材的部位和方法,否则对组织结构就看不全面。取材者需要掌握解剖学、组织学、病理学的基本理论知识,还要掌握实际操作技术,每个组织器官的取材都有一定的部位和方法,不能任意切取组织作为制片材料,不然,无法达到教学和科研的目的,具体要求如下:

(1)、材料新鲜:取材组织愈新鲜愈好(人体组织一般在离体2小时以内取材),动物组织则应在处死后立即取材,并迅速固定,以保证原有的形态学结构。

(2)、组织块的大小:所取组织块较理想的体积为1.8X1.0X0.2cm,以使固定液能迅速而均匀地渗入组织内部,但根据制片材料和目的不同,组织块的较理想体积也不同,如制作病理外检、科研切片,其组织块可以薄取0.1~0.2cm即可,这样可以缩短固定脱水透明的时间,若制作教学切片报厚取0.3~0.5cm,这样可以同一蜡块制作出较多的教学切片。

(3)、勿挤压组织块: 切取组织块用的刀剪要锋利,切割时不可来回挫动。夹取组织时切勿过紧,以免因挤压而使组织、细胞变形。

(4)、规范取材部位: 要准确地按解剖部位取材,如胰腺,一般取胰岛较多的胰腺尾部;脊髓取腰膨大与颈膨大处,病理标本取材按照各病变部位、性质的不同,根据要求规范化取材。

(5)、选好组织块的切面:根据各器官的组织结构,决定其切面的走向。纵或横切往往是显示组织形态结构的关键,如长管状器官以横切为好。

(6)、保持材料的清洁:组织块上如有血液、污物、粘液、食物、粪便等,可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后入固定液。

(7)、保持组织的原有形态:新鲜组织固定后,或多或少产生收缩现象,有时甚至完全变形。为此可将组织展平,以尽可能维持原形。神经、肌肉组织等可将其两端用线扎在木片或硬纸片上固定。

(8)、动物品种的选择:如观察肥大细胞,以取材于大、小鼠皮下组织及肠系膜、大网膜组织直接作铺片为好;内耳、胰岛细胞的观察,多取材于豚鼠的内耳和胰腺;运动终板的观察多取才于小鼠的胁间肌。

2)、固定

(1)、小块组织固定法:从人体或动物体取下的小块组织,须立即置入液态固定剂中进行固定,标本:固定液为1:4~20,这是最常用的方法,但组织块不易过大过厚,

否则固定液不能迅速渗透。故取组织块的大小一般为1.8X1.0X0.3cm为宜。组织块厚度不易超过0.5cm,如需厚度超过0.5cm,最好置入冰箱冷藏室内固定,冷藏固定时间适当延长,特别是组织化学实验用的材料,冷藏固定效果会更好。

(2)、注射、灌注固定法:某些组织块由于体积过大或固定液极难渗入内部,或需要整个脏器或整个动物体进行固定。这时宜采用注射固定或灌注固定法。将固定液注入血管,经血管分枝达整个组织和全身,从而得到充分的固定。

(3)、蒸汽固定法:比较小而厚的标本,可采用锇酸或甲醛蒸汽固定法。多用于涂片、印片及压片标本的固定。如血液涂片,则应在血片末干燥前采用锇酸或甲醛蒸汽接触固定。操作时,应先将有盖玻璃容器内加入适量1-2%锇酸水溶液或10%甲醛溶液,将涂片标本放入高出固定液面1cm以上的固定架上,待盖好容器盖后加温55℃左右,1~5分钟即可。

常用的固定液有两大类即单纯固定液和混合固定液,其种类繁多,最常用的单纯固定液有10%甲醛固定和95`%乙醇固定液。最常用的混合固定液有:

·酒精-甲醛固定液(95%酒精9份、40%的甲醛1份);

·Zenken氏液(重铬酸钾2.5克,升汞5.0克,蒸馏水100ml,冰醋酸5 ml);

·Bouin氏液(苦味酸饱和水溶液25 ml,40%甲醛25 ml,冰醋酸5 ml)等。

3、脱水透明

标本经过固定和冲洗后,组织中含有较多的水分,必须将组织块内的水分置换出来,这一过程叫做脱水。无论是用石蜡切片,还是用火棉胶切片,都必须除去组织中所含水分,因含水组织与石蜡、火棉胶等包埋材料不相容,常用的脱水剂为一系列不同浓度的乙醇。

脱水的步骤是:80%、90%、95%、100%各种浓度乙醇2小时,此过程可用脱水机自控完成。

丙酮也是一种脱水能力很强的脱水剂,但因其脱水能力很强,对组织有剧烈收缩作用,在制作科研、教学切片时一般不用该试剂。但因其沸点低,脱水力强,加温至沸点时在短时间内可脱水彻底,故病理外检快速石蜡切片时可用丙酮脱水剂。因乙醇、丙酮等不溶于石蜡,还要经过一个能溶于石蜡的溶剂替代过程称为透明。常用的透明剂有二甲苯、三氯甲烷、冬青油等。

4)、浸蜡、包埋

(1)、浸蜡熔点:石蜡分为软石蜡与硬石蜡两种,熔点为42~54℃一般称为软蜡,熔点为56~62℃称为硬蜡。浸蜡时,应先经软蜡再经硬蜡,(常用的浸蜡熔点为52~54℃、54~56℃、56~58℃Ⅲ级浸蜡),使组织中含有的透明剂完全去尽。

(2)、浸蜡温度:浸蜡的温度应高于熔点的2~5℃为宜,温度过高可致组织过度收缩或变脆,如在温箱内浸蜡,要将温度控制在60~65℃的范围。

(3)、浸蜡的时间:可根据组织块的大小及其组织种类而定。一般厚度约0.2cm的实质性器官(肝、肾、脾等)的浸蜡时间约为2~3小时,内窥镜镊取小标本的浸蜡时间约1小时,组织块多时需增加浸蜡时间。

(4)、包埋:将浸蜡后的组织置于融化的固体石蜡中,石蜡凝固后,组织即被包在

其中,称

蜡块,此过程称为包埋。包埋用的石蜡和加温的镊子均不能温度过高,防止组织被烫伤,破坏组织结构。包埋用的蜡温度应与组织块本身的温度相等,如温度不一,可造成组织与周围石蜡脱裂的现

象。包埋所用的石蜡要求无杂质,

并有一定的粘韧性。蜡的熔点与组织块相适应,

过硬的组织(如骨组织、肌肉组织、皮肤等)可

用,必要时加以过滤以免异物或残渣污染组织或损

害切片刀。组织包埋时亦可用包埋机操作。

5)、切片和贴片

用硬度较高的石蜡包埋。包埋用的石蜡可以重复使

(1)、修整蜡块:可视其组织的大小,在组织边缘

约0.1-0.2cm处,切去余蜡部分,否则易造成组织皱缩不平。图4-1-3组织包埋机(2)、准备好切片用具:磨好并经过镜检的切片刀、毛

笔、眼科镊子(弯)、单面刀、加温的水盆或切片漂烘温控仪、夏天须准备好冰块。

(3)、安装蜡块:将修好的蜡块安装在金属或木制持蜡器上,如蜡块较多并较大可直接安装在切片机的组织块夹持器中进行切片,但夹持器螺旋不能旋的过紧,否则蜡块被压裂。

(4)、安装切片刀:将切片刀安装在切片机的刀台上,把刀台上的紧固螺丝旋紧,使切片时不产生振动,能保持一定的切片厚度。

(5)、切片刀与蜡块的角度:切片刀与蜡块应有一定的角度,系指刀锋的下面和水平面所形成的角称倾角又称清扫角。此角若过大则切片上卷,过小则切片皱起。若用平凹面刀,则平的一面必须向着蜡块,凹面向外,将预定使用的刀口部位移至蜡块的下方,调节蜡块夹持器的方向螺旋,使蜡块平切面与刀峰准确平行。刀的倾角一般以4°~10°为宜,双平面刀侧角以12°~15°为宜,如切较硬的组织倾角以30°左右为宜。

(6)、切片的厚度:切片机的厚度调节器上刻有0~50μm或0~25μm,可任意选择其厚度,石蜡切片的厚度一般在4~6μm。

(7)、切片:用右手握住切片机旋转轮的手柄,左手握住微调推进器的手柄,调整组织块前后的进度,待组织块即将接触刀刃时,再用左手缓慢移动微调推进器的手柄,右手上下移动旋转轮的手柄进行“粗切”,待组织“切全”后,松开左手,以右手转动旋转轮,石蜡便被切成一条蜡带,即谓石蜡连续切片,这时左手持毛笔牵引着蜡带向前拉,到一定长度便可用毛笔轻巧取下。

(8)、铺片:用眼科镊子镊起蜡带轻轻平铺在40~45℃的水面上,借水的张力和水的温度,将略皱的蜡带自然展平。

(9)、贴片、烘片:待切片在恒温水面上充分展平后,用镊子将每一张蜡片分离,将洁净的栽玻片垂直插入水中,轻轻将其捞到栽玻片的中段处倾去栽玻片上的余水用钻石笔在载玻片的一侧写上标本的编号后放在烤片架上,置入60~65℃恒温箱内或切片漂烘温控仪的烘箱内烤片15~30分钟,脱去溶化组织间隙的石蜡即可染色。

6)、染色和封片

常用的染色方法是苏木素-伊红(Hematoxylin Eosin)染色法,简称H.E染色法.这种方法对任何固定液固定的组织和应用各种包埋法的切片均可使用。苏木素是一种碱性染料,可使组织中的酸性物质(又称嗜硷性物质)染成兰色,如细胞核中的染色质等;伊红是一种酸性染料,可使组织中的碱性物质(又称嗜酸性物质)染成红色,如多数细胞的胞质、核仁等在H.E染色的切片中均呈红色,很容易与胞核区别,染色剂多为水溶液,故染色前必须先经二甲苯脱蜡,再用乙醇由高浓度到低浓度脱苯、复水,最后用流水洗去乙醇,即可染色。先用苏木素染细胞核,用自来水洗去切片上的染液,再用1%盐酸乙醇分色,分色的目的是去除细胞核以外不应着色部分的颜色,使细胞核着色清晰适度。颜色分辨鲜明。分色时间凭经验控制。分色后用流水充分洗涤去除余酸。最后用0.5%的伊红液染细胞质。染色后的切片,因组织内含水而不透明,需再次用乙醇脱水、二甲苯透明。为了达到长期保存的目的,在切片标本上滴加树胶,再加一盖玻片,此过程为封固。H.E 染色程序如下:

(1)、脱蜡、脱苯、复水:

二甲苯Ⅰ1分钟

二甲苯Ⅱ1分钟

无水酒精Ⅰ30秒

无水酒精Ⅱ30秒

95% 乙醇Ⅰ30秒

95% 乙醇Ⅱ30秒

85% 乙醇30秒

75% 乙醇30秒

自来水洗2-3次

(2)、染色:

苏木素染液5-10分钟

自来水洗2-3次

1%盐酸酒精(80%酒精)分化15-60秒

自来水洗2-3次

碳酸锂饱和水溶液15-30秒

自来水洗2-3次

(3)、脱水、透明、封固:

80%乙醇15-30秒

95%乙醇Ⅰ15-30秒

95%乙醇Ⅱ15-30秒

无水乙醇Ⅰ15-30秒

无水乙醇Ⅱ15-30秒

二甲苯Ⅰ15-30秒

二甲苯Ⅱ15-30秒

中性树胶加盖片将切片标本封固。

苏木素染液的配制方法甚多,各有其不同的作用及特点,以下介绍两种常用的配制方法。

·哈瑞(Harris)氏苏木素液

苏木素1克

纯酒精10毫升

钾明矾(硫酸铝钾)20克

蒸镏水200毫升

氧化汞0.5克

先将苏木素溶于纯酒精中,另将钾明矾加温溶于蒸镏水中,待钾明矾全部溶解,再将苏木素酒精溶液加在一起,混合后煮沸,避开火源缓缓加入氧化汞,用玻璃棒搅拌,此时液体变为深紫色,再煮沸速将烧杯放于流动冷水之中,使液体立即冷却,隔日过滤。使用时再加冰醋酸4毫升,可增加其染色力。也可将染液使用一段时间后再加入冰醋酸,这样可延长苏木素染液的使用寿命。

·Gill氏苏木素液

蒸馏水146.00毫升

乙二醇50.00毫升

苏木素0.40克

碘酸钠0.04克

硫酸 3.52克

冰醋酸 4.00毫升

混合后搅拌半小时,即可应用。此方法配制方便,使用效果同Harris氏苏木素液。苏木素用量小,不需加温或煮沸,故称之为Gill氏苏木素液冷配法.

附:伊红(曙红Eosin)染液的配制法:

常规苏木素染色中的对比染色是用伊红,近年来在英、美国家的一些实验室则采用焰红(phloxine),此外也有用桔黄G(OrangeG)、比布里希猩红(Biebrich scarlet)、波尔多红(Bordeaux red)等作为对比染色。伊红为染胞浆、胶原纤维、肌纤维、嗜酸性颗粒等常用的染料。它是一种钠或溴盐的酸性染料。伊红染液的配制比较简单:水溶液为0.5~1%

醇溶液为0.5~1%(80%乙醇)

二、组织化学技术与细胞化学技术

1、糖类显示法

显示多糖和蛋白多糖常用的方法是过碘酸-雪夫反应(periodic acid Schiff reaction,PAS反应)。

●试剂:1%过碘酸水溶液;Schiff氏液;亚硫酸溶液;苏木精或甲绿复染液。

●材料:肝脏组织冰冻切片。

●实验步骤:

1)、肝脏切片入95%酒精10分钟。

2)、蒸馏水稍洗。

3)、1%过碘酸水溶液浸洗10~15分钟。

4)、蒸馏水洗数次。

5)、入Schiff氏液作用30分钟。

6)、亚硫酸溶液洗2~3次,每次约1分钟。

7)、自来水充分冲洗(约5分钟),蒸馏水稍洗。

8)、苏木精复染1~3分钟或甲绿复染液复染15分钟。

9)、自来水冲洗、晾干。

10)、中性树胶封片

对照:可先用唾液淀粉酶滴于切片上,置37℃作用30分钟~1小时,再按实验步骤进行。

●结果:PAS反应阳性部位可见红色颗粒。对照片应为PAS反应阴性,证明阳性反应物为糖原。

●原理:含乙二醇基的糖类,经过碘酸氧化产生双醛基,双醛基与Schiff氏液反应,使无色品红变为紫红色沉淀物显现于含多糖部位。

附:Schiff氏液配制方法1g碱性品红溶于200ml沸水,当冷却至60℃时,过滤。过滤后加1N HCl 20ml,亚硫酸氢钠2g,塞紧瓶口过夜。次日再加入1g活性炭,摇匀,过滤,滤液应为无色透明,塞紧瓶口,置暗、冷处备用。染液变红则失效。

亚硫酸溶液配制方法:10%亚硫酸氢钠(或偏重亚硫酸钠)5ml,1N HCl 5ml,蒸馏水90ml。

2、核酸显示法

●甲绿-派洛宁法甲绿-派洛宁(Methylgreen-Pyronin)染色法是显示核酸常用的方法。

1)、试剂:Carnoy固定液;甲绿-派洛宁染液

2)、材料:新鲜小鼠骨髓涂片或血涂片

3)、实验步骤:

(1)、骨髓涂片或血涂片在Carnoy固定液中固定10~15分钟。

(2)、80%酒精浸洗2~3分钟。

(3)、蒸馏水洗数次。

(4)、入甲绿-派洛宁染液30分钟。

(5)、蒸馏水速洗,除去片上浮色,空气中晾干。

(6)、中性树胶封片或直接油镜观察。

对照:涂片固定后,先用核糖核酸(RNA)酶37℃消化1小时再进行实验步骤,此对照片上只显示脱氧核糖核酸(DNA)。

4)、结果:RNA呈红色,见于核仁和胞质中;DNA呈蓝绿色,见于细胞核的染色质。

5)、原理:甲绿和派洛宁均为碱性染料,它们可以分别与细胞内的DNA和RNA结合而呈现不同的颜色。甲绿易与聚合程度较高的DNA结合而使之呈绿色,派洛宁能与

聚合程度较低的RNA结合使之呈红色。

附:甲绿-派洛宁染液的配制方法2%甲绿液配制:原装甲绿一般都混有甲基紫,故配制甲绿-派洛宁染液前,必须先将甲基紫除去。方法是:取原装甲绿3~5g,溶于100ml蒸馏水中,入分液漏斗中,然后加适量的氯仿(甲绿液∶氯仿=1∶1.5),充分摇匀,然后静置,待氯仿呈紫色时,弃去氯仿部分,保留水溶液部分,如此抽提甲基紫数次,直至氯仿无紫色为止。将甲绿液保存于冰箱备用。5%派洛宁液配制:5g派洛宁加入100ml蒸馏水中,置40℃温箱中加温溶解,可以搅拌,待完全溶解后过滤备用。甲绿-派洛宁染液配制:2%甲绿水溶液6ml,5%派洛宁水溶液2ml,0.1mol的醋酸盐缓冲液16ml,蒸馏水16ml,使用前临时混合。存于冰箱,可用数次。

●Feulgen反应Feulgen反应是用来显示DNA的一种染色法。

1)、试剂:Carnoy固定液;Schiff氏液(配制同前);亚硫酸溶液;1N HCl;0.5~1%亮绿。

2)、材料:新鲜小鼠骨髓涂片

3)、实验步骤:

(1)、骨髓涂片在Carnoy固定液中固定10~15分钟。

(2)、80%酒精浸洗2~3分钟。

(3)、蒸馏水洗数次。

(4)、1N HCl(室温)浸洗3分钟。

(5)、1N HCl(60℃)水解8~10分钟。

(6)、稍冷却入1N HCl(室温)浸洗2分钟。

(7)、蒸馏水洗数次。

(8)、入Schiff氏液作用30分钟~1小时,37℃温箱中,应密盖染色缸,否则易失败。

(9)、亚硫酸溶液洗3次,每次约1.5分钟。

(10)、自来水洗5~10分钟。

(11)、0.5%亮绿复染1~3分钟

(12)、水洗、晾干、封片或不封片直接油镜观察。

对照:不经HCl水解,其它步骤相同,则呈阴性反应。或先用DNA酶水解,再按实验步骤进行,也呈阴性反应。

4)、结果:DNA呈紫红色,胞质呈绿色。

5)、原理:DNA经HCl水解产生醛基,醛基与Schiff氏试剂结合形成一种紫红色沉淀物,因此染色后,胞核中有紫红色产物处,即DNA所在之处。

3、脂类物质显示法

脂类物质包括脂肪和类脂,染色方法很多,在此,仅介绍两种方法。

●油红O中性脂肪染色法油红O(oil red)染色法是显示脂类物质常用的方法。

1)、试剂:油红O染液;Harri氏或Ehrlich氏苏木精。

2)、材料:肾上腺冰冻切片。

3)、实验步骤:

(1)、冰冻切片用蛋白甘油贴于载玻片上。

(2)、切片经60%异丙醇淋洗30秒~1分钟。

(3)、浸入油红O稀释染液5~10分钟。

(4)、60%异丙醇分色至背景无色。

(5)、蒸馏水速洗。

(6)、Harri氏或Ehrlich氏苏木精复染3~5分钟。

(7)、1%Na2HPO41~2分钟使胞核变蓝。

(8)、蒸馏水洗。

(9)、甘油明胶封片。

4)、结果:脂滴橘红色,磷脂粉红色,胞核蓝色。

附:油红O染液配制方法原液:油红O0.6g,异丙醇(99%)100ml。稀释液:油红O原液20ml,蒸馏水20ml,过滤后使用。

●类脂苏丹黑B染色法苏丹染料也是脂类物质染色常用的试剂,苏丹黑B(Sudan black B)染色效果最佳,尤以染磷脂较好。对粒细胞颗粒和细胞内微细结构染色好。

1)、试剂:苏丹黑B染色液;Wright氏染液或1%番红花红水液。

2)、材料:大鼠肾上腺冰冻切片。

3)、实验步骤:

(1)、切片以10%甲醛固定10~30分钟。

(2)、蒸馏水洗1~2分钟。

(3)、入苏丹黑B染色液中染色30分钟~1小时。

(4)、蒸馏水略洗,晾干。

(5)、入Wright氏染液5~8分钟或1%番红花红水液5~10分钟。

(6)、蒸馏水速洗,滤纸吸干。

(7)、70%酒精分色1~3分钟。

(8)、95%酒精和无水酒精分色与脱水各30秒~1分钟。

(9)、晾干后甘油明胶封片。

4)、结果:类脂呈黑色或蓝黑色,胞核紫蓝色(Wright氏染色)或红色(1%番红花红染色)。

5)、原理:苏丹黑B为脂溶性染料,染色后与组织中的脂类物质结合,故组织中含脂类物质处呈黑色。

附:苏丹黑B染色液配制方法苏丹黑B保存液:苏丹黑B 0.15g溶于50ml无水酒精,摇匀,放置2天,时常摇动,使苏丹黑B完全溶解。碳酸磷酸缓冲液:石碳酸结晶8g,无水酒精15ml,混合溶解;磷酸氢二钠(Na2HPO412H2O)0.15g,蒸馏水50ml,混合溶解;此二液混合即成缓冲液。苏丹黑B染色液:苏丹黑B保存液40ml,碳酸磷酸缓冲液20ml,混合过滤即可使用。

3、酶组织化学方法

酶是一大类特殊的蛋白质,在生物化学反应中起催化剂的作用。利用这种特性,使

酶促反应的终产物形成有色沉淀物,从而检测酶在组织中的定位、活性和定量变化的组织化学方法即酶组织化学方法。

●显示碱性磷酸酶的钙钴法在人体内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tase, AlP)主要分布在中性粒细胞、近曲小管和部分血管内皮细胞。

1)、孵育液:

3%β-甘油磷酸钠5ml

2%巴比妥钠5ml

蒸馏水10ml

2%CaCl2 10ml

2%MgSO41ml

----------------------------------------------------

31ml

上液用1N NaOH将pH调至9.3~9.4。

2)、材料:肾脏冰冻切片

3)、实验步骤:

(1)、肾冰冻切片用冷丙酮或95%酒精固定15分钟。

(2)、蒸馏水洗数次,约1~2分钟。

(3)、入预温的37℃孵育液中孵育4~6小时。

(4)、自来水洗数次。

(5)、2%硝酸钴中浸3~5分钟。

(6)、蒸馏水洗数次。

(7)、1%的硫化铵中2分钟。

(8)、自来水冲洗。

(9)、2%甲绿复染10~15分钟,流水冲洗。

(10)、晾干,封片。

对照:孵育液中去掉β-甘油磷酸钠。

4)、结果:阳性部位呈棕黑色或黑色,细胞核呈绿色。

5)、原理:β-甘油磷酸钠在碱性磷酸酶的作用下水解(pH9.3~9.4)产生磷酸根,磷酸根与孵育液中的钙离子结合成磷酸钙,与硝酸钴反应产生磷酸钴,磷酸钴与硫化铵反应形成棕黑色硫化钴沉淀。

●显示酸性磷酸酶的铅法酸性磷酸酶(Acid phosphatase,AcP)主要分布于巨噬细胞等一些具有吞噬分解能力的细胞。

1)、孵育液:

蒸馏水74ml

0.5mol醋酸缓冲液(pH4.7)12ml

5%Pb(NO3)22ml

3.2%β-甘油磷酸钠4ml

-------------------------------------------------

92ml

上液用前现配并用1N HCl将pH调至4.7。

2)、材料:血涂片或组织冰冻切片

3)、实验步骤:

(1)、血涂片或冰冻切片用冷丙酮或95%酒精固定15~30分钟。

(2)、蒸馏水洗数次,约1~2分钟。

(3)、入预温的37℃孵育液中孵育2小时。

(4)、蒸馏水洗数次。

(5)、1%的硫化铵中3分钟。

(6)、自来水冲洗。

(7)、2%甲绿复染10~15分钟,流水冲洗。

(8)、晾干,封片。

对照:孵育液中去掉β-甘油磷酸钠。

4)、结果:阳性部位呈棕色或棕黄色,细胞核呈绿色。

5)、原理:β-甘油磷酸钠在酸性磷酸酶的作用下水解(pH4.7~5.0)产生磷酸根,磷酸根与孵育液中的硝酸铅反应产生磷酸铅,磷酸铅与硫化铵反应形成棕色硫化铅沉淀。

●显示碱性磷酸酶的萘酚AS-BI法

1)、孵育液:萘酚AS-BI原液萘酚AS-BI磷酸2.5mg,N∶N’-二甲基甲酰胺1ml,蒸馏水1ml,1mol碳酸钠1~2滴。上述液体顺序加入,摇匀,用1mol碳酸钠调pH至8.0,然后加入下液:蒸馏水30ml,0.2mol tris盐酸缓冲液pH8.3 18ml。孵育液萘酚AS-BI原液10ml,坚牢红TR10mg,混合过滤后立即使用。

2)、材料:肾脏冰冻切片

3)、实验步骤:

(1)、肾冰冻切片用冷丙酮或95%酒精固定15分钟。

(2)、蒸馏水洗数次,约1~2分钟。

(3)、入萘酚AS-BI孵育液室温孵育5~10分钟。

(4)、蒸馏水速洗。

(5)、入2%甲绿复染3~5分钟。

(6)、蒸馏水速洗,晾干。

(7)、甘油明胶封片。

对照:去掉萘酚AS-BI或坚牢红。

4)、结果:阳性部位为红色,胞核为绿色。

5)、原理:萘酚AS-BI磷酸在pH8.3~9.2的环境下,被碱性磷酸酶水解的产物与坚牢红结合为红色沉淀物。

●显示酸性磷酸酶的萘酚AS-BI法

1)、孵育液:萘酚AS-BI原液萘酚AS-BI磷酸50mg,N∶N’-二甲基甲酰胺5ml。氯偶氮付品红原液六偶氮付品红1g,蒸馏水20ml,盐酸5ml。亚硝酸钠液亚硝酸

钠0.4g,蒸馏水10ml。Veronal醋酸缓冲液pH5.0~5.5。孵育液萘酚AS-BI原液0.5ml,氯偶氮付品红原液和亚硝酸钠液的混合液0.8ml,Veronal醋酸缓冲液2.5ml,蒸馏水6.5ml。用0.1N NaOH调pH为4.7~5.0。

2)、材料:肝脏冰冻切片。

3)、实验步骤:

(1)、冰冻切片用冷丙酮或95%酒精固定15分钟。

(2)、蒸馏水洗数次,约1~2分钟。

(3)、入萘酚AS-BI孵育液37℃孵育30~40分钟。

(4)、蒸馏水速洗。

(5)、入2%甲绿复染3~5分钟。

(6)、蒸馏水速洗,晾干。

(7)、甘油明胶封片。

对照:去掉萘酚AS-BI或六偶氮付品红。

4)、结果:阳性部位呈红色,细胞核呈绿色。

5)、原理:在pH为4.7~5.0的环境中,酸性磷酸酶水解萘酚AS-BI磷酸的产物与六偶氮付品红和盐酸的反应产物氯偶氮付品红结合形成红色的沉淀物。

●显示脱氢酶的四唑盐法脱氢酶是催化氧化还原反应的一大类酶,如琥珀酸脱氢酶(SDH)和乳酸脱氢酶(LDH),显示方法相似,反应底物不同。在此,仅介绍显示SDH 的四唑盐法,SDH主要分布于线粒体。

1)、孵育液:磷酸缓冲液1/15mol Na2HPO4 80.4ml,1/15mol KH2PO419.6ml,配成1/15mol磷酸缓冲液,pH调至7.4。孵育液0.2mol琥珀酸钠15ml,1/15mol磷酸缓冲液15ml,0.1%的硝基蓝四唑(NBT)15ml。孵育液用时现配,必要时可过滤。

2)、材料:肝脏冰冻切片。

3)、实验步骤:

(1)、冰冻切片用冷丙酮固定1~2分钟。

(2)、蒸馏水略洗。

(3)、浸入孵育液37℃孵育1~2小时。

(4)、蒸馏水略洗。

(5)、1%沙黄O复染1~2分钟。

(6)、蒸馏水速洗,晾干或吸干。

(7)、甘油明胶封片。

对照:切片经10%甲醛处理5分钟,则SDH反应阴性。

4)、结果:SDH阳性部位呈深蓝色,核呈红色。

5)、原理:在SDH催化的氧化还原反应中,氢的供体把氢原子传递给受氢体,然后由受氢体把氢原子传递给四唑盐,使四唑盐转变为蓝色的产物。

4、免疫组织化学方法

以往显示蛋白质的方法有很多,如,汞-溴酚蓝法、坚牢绿法和茚三酮-Schiff反应等。免疫组织化学方法(immunohistochemistry)是利用抗原抗体特异结合的原理,

用标记抗体与组织中的蛋白质抗原结合从而对蛋白质进行定性、定位乃至定量研究的组织化学技术。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应用到组织化学之后,以其定性、定位准确和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等优点而逐渐成为显示蛋白质的最常用、最可靠的组织化学方法。其他方法则很少再被采用了。

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很多。根据标记物的性质可分为如下几种:

●疫荧光法(immunofluorescence technique)。

●疫酶法(immunoperoxidase technique)。

●免疫金银法(immunogold technique)。

●ABC法(avidin-biotin complex technique)。

●其他方法:如放射免疫法等。

此外,根据染色及抗体滴加的步骤,又可以分为直接法、间接法和桥法等。在此仅介绍较常用的ABC法。

1)、试剂:兔抗鼠Ⅳ型胶原抗体(一抗);生物素标记羊抗兔抗体(标记二抗);亲和素-生物素-过氧化物酶复合物(ABC);3,3-二氨基联苯胺四盐酸盐(DAB)显色液;

0.3%过氧化氢(0.01mol PBS配制,含40%甲醇)。抗体的稀释度应照产品说明试行。

2)、材料:小鼠小肠冰冻切片

3)、步骤:

冰冻切片蒸馏水略洗。

0.3%过氧化氢,室温,20分钟,封闭内源性过氧化物酶。

0.01mol PBS(pH7.4)充分洗,两次,每次10分钟。

正常羊血清(1∶20),室温,20分钟。

0.01mol PBS(pH7.4)洗三次。

一抗孵育,4℃,过夜。

0.01mol PBS(pH7.4)洗三次。

标记二抗孵育,室温,1小时。

0.01mol PBS(pH7.4)洗三次。

亲和素-生物素-过氧化物酶复合物(ABC),孵育,室温,1小时。

0.01mol PBS(pH7.4)洗三次

DAB显色液处理,室温,5~30分钟。

蒸馏水洗

脱水、透明、封片。

对照:PBS取代一抗或省略一抗。

4)、结果:含Ⅳ型胶原部位呈棕黄色。

5)、原理:一抗与待测抗原结合后,生物素标记二抗与一抗结合,ABC复合物与标记二抗结合,DAB显色液处理后,在ABC复合物中过氧化物酶的作用下过氧化氢与DAB反应产生棕色沉淀。

附:DAB显色液的配制方法DAB原液:DAB 1~1.5mg溶于5ml 0.05mol Tris-HCl 缓冲液(pH7.6)中,室温遮光,磁力搅拌器搅拌,完全溶解后过滤。0.5%过氧化氢液:

0.1ml 过氧化氢原液(30%)入6ml蒸馏水,混匀,密封。DAB显色液:取0.05ml 0.5%过氧化氢液加入到DAB原液即为DAB显色液,用前现配。

6、电镜细胞化学技术

电镜细胞化学技术是在细胞超微结构原位,通过化学反应原理显示化学成分的技术方法。常用的有电镜酶细胞化学法和电镜免疫细胞化学法。由于操作复杂,不易掌握,在此仅介绍两种,供参考。

●电镜酶细胞化学技术酶的种类很多,不能一一论述,仅介绍显示酸性磷酸酶(AcP)的电镜酶细胞化学法:

1)、孵育液:

1.25%β-甘油磷酸钠(Ph5.0)1ml

0.1mol Tris-maleate缓冲液(Ph5.0)1ml

蒸馏水1ml

滴加0.2%硝酸铅,边加边搅2ml

----------------------------------------------------------------------

5ml

2)、材料:分层液密度梯度离心法收取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悬液。

3)、步骤:

(1)、用1.5%戊二醛(0.1mol二甲砷酸钠缓冲液pH7.4配制)4℃固定1~2小时。

(2)、0.1mol二甲砷酸钠缓冲液pH7.4(含7%蔗糖)4℃洗5分钟。

(3)、细胞悬液离心1500rpm,5分钟,共两次,中间用0.1mol二甲砷酸钠缓冲液pH7.4(含7%蔗糖)4℃洗。

(4)、孵育液中37℃孵育10~30分钟。

(5)、清洗液4℃洗40~60分钟。

清洗液:0.2mol Tris-maleate缓冲液pH5.0 12.5ml

蒸馏水37.5ml

蔗糖 4.2g

50ml

细胞悬液离心1500rpm,5分钟,清洗液清洗,再离心。

制细胞团块:用9%血清白蛋白液稀释细胞,在塑料尖试管(ependob管)中离心10000rpm,使细胞凝聚成细胞团块。

取出细胞团块,用1%OsO4中后固定4℃30~60分钟。

脱水、包埋、制备电镜标本。

对照:去底物;加NaF抑制。

4)、结果:反应产物呈棕黑色,电镜下电子密度高。主要分布溶酶体。

●电镜免疫细胞化学技术又简称免疫电镜。原理与免疫组织化学相似,但标记抗体常用铁蛋白、胶体金或酶标。根据染色与包埋的次序不同,又可以分为包埋前法和包埋后法。在此,仅介绍金标包埋后法。

1)、试剂:牛血清白蛋白(BSA);Triton x100;Tris缓冲液,pH7.4(TBS);特

异一抗;金标记抗一抗的二抗。

2)、材料:待检组织戊二醛短时间固定,制成电镜标本,捞在无支持膜的镍网或金网上。

步骤:

将标本置1~10%的H2O2液滴中处理10分钟。

生理盐水洗5分钟。

正常羊血清(1∶5)5分钟。

一抗室温2小时。

0.05molTBS(Tris缓冲液,pH7.4,含0.5%Triton x100)洗5次。

0.02molTBS(pH8.2,含0.1%BSA)洗5分钟。

正常羊血清(1∶5)5分钟。

金标记二抗(1∶10)染10分钟。

0.02molTBS(pH8.2,含0.1%BSA)洗5分钟。

0.05molTBS(Tris缓冲液,pH7.4,含0.5%Triton x100)先喷射洗后浸洗5分钟,洗三次。

2%戊二醛及3%多聚甲醛的TBS溶液固定30分钟。

蒸馏水洗5分钟,洗三次。

5%醋酸铀染色,遮光,5分钟。

蒸馏水洗5分钟,洗三次。

枸橼酸铅染色5分钟。

0.02N NaOH洗。

蒸馏水洗5分钟,洗三次。干燥后电镜观察。

注:蒸馏水为三蒸水。

结果:待检抗原阳性部位聚集金颗粒,阴性部位无金颗粒。

三、细胞培养仪器应用与技术

1、细胞培养室的设置及仪器应用:

●细胞培养室的设置:

细胞培养室的设计应具备有防止微生物污染及其他有害因素影响的功能。保持工作环境清洁、空气清新、干燥和无烟尘。因为基础条件各有不同,细胞培养室的设置可采用多种方案。如仅有一两个较大的房间,可以用划分不同功能区或用铝合金隔板隔开的方法进行安排。实验操作和观察活动可在同一室内,而清洗和消毒最好安置在另室中。在具有充足空间条件下或新建研究室时,各实验室应有单独的房间,但各部门最好分别设置于相连的各个房间,便于工作。理想的无菌操作室应划分为更衣间、缓冲间及操作间三部分。工作人员可在细胞培养室完成无菌操作、培养液配制、洗刷、无菌处理、细胞温育以及细胞和用品储存等工作。

●净化工作台

净化工作台也称超净工作台,是目前国内外最普遍应用的无菌操作装置。即使在没有单独的无菌操作室的情况下,只要安装了超净工作台。也能基本上满足简单的细胞培

养操作。一般的细胞培养室多使用两种净化工作台,一种是侧流式或称为垂直式;另一种外流式或称为水平层流式。其基本原理大致相同,都是将室内空气经粗过滤器初滤,由离心风机压入静压箱,再经高效空气过滤器精滤,由此送出的洁净气流从一定均匀的断面风速通过无菌区,从而形成无尘无菌的高洁净度工作环境。

一般在使用净化工作台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1))、、净净化化工工作作台台安安装装在在清清洁洁无无尘尘的的房房间间内内,,以以免免尘尘土土过过多多易易使使滤滤器器阻阻塞塞,,降降低低净净化化效效果果,,缩缩短短使使用用寿寿命命。。

2)、新安装的或长期未使用的工作台,工作前必须对工作台和周围用不产生纤维的用具或用真空吸尘器进行清洁工作,然后使用药物灭菌法或紫外线灭菌法进行灭菌处理。

3)、每次使用净化工作台,都应先用75%酒精擦洗台面,并提前用紫外线灭菌灯处理净化工作区内积累的微生物30—50分钟,在关闭灭菌灯后应启动送风机使之运转两分钟后再进行培养操作。

4)、净化工作区内不应存放不必要的物品,以保持洁净气流流型不受干扰。

5)、应定期将粗过滤器中的过滤布拆下清洗,通常间隔3—6个月进行一次。一旦感到气流变弱,如酒精灯火焰不动,加大电机电压也不见情况改变则说明滤器已被阻塞,应及时更换。一般情况下高效过滤器三年更换一次。更换高效过滤器应请专业人员操作,以保持密封良好。

6)、净化台在每次使用后都要及时清除工作台面上的物品,并用酒精擦洗台面使之

始终保持洁净。

●二氧化碳培养箱

体外培养的细胞和体内细胞一样,都需要在恒定的温度下才能生存,大多数情况下,最适温度是37°C ,稳定温度变化一般不应超过±5°C 。细胞在温度升高2°C 时,持续数小时即不能耐受,40°C 以上将很快死亡。因此需要有能控制温度的培养箱,如恒温培养箱及二氧化碳培养箱。二氧化碳培养箱已成为普遍应用的设备,优点是箱内能恒定地提供一定的二氧化碳,通常用5%,可使培养液维持稳定的pH ,减少调pH 的麻烦,适用于开放或半开放培养。用二氧化碳温箱培养细胞,培养容器需与外界保持通气状态,因此需用培养皿、培养板、或用螺帽培养瓶将瓶盖旋松半圈或用消毒棉堵塞的办法,以保持通气,因此箱内空气应保持干净。箱内有紫外灯时,应定期进行消毒,如无紫外灯时,可定期用酒精擦拭消毒的办法,以减少箱内微生物。此外箱内尚需水槽以维持箱内温度、湿度和避免培养液蒸发,槽内应为无菌蒸馏水并应加无腐蚀性和无挥发性的防腐剂,以防生霉。

●倒置相差显微镜

细胞培养观察常用倒置相差显微镜。它的光源和聚光器在载物台的上方,物镜在载物台的下方,便于观察贴附于培养器皿底壁上的活细胞。活细胞无色透明,一般光学显微镜不易分辨。使用相

差显微镜的特点是将活细胞不同的厚度及细胞内各种结构对光产生的不同折射作用,转换为光密度差(明暗差),使镜下结构反差明显,图象清楚。实验室日常使用具备显微

照相系统的相差显微镜,

一方面了解细胞生长和细胞污染情况,以便及时做各种处理,另一方面随时摄影、记录细胞生存

状态,以便制定下一步研究计划。

2、培养技术与观察

●培养用具的清洗与消毒灭菌 细胞培养工作需要大量的用品,虽然国际上对于很多器材已趋向一次性使用,但是目前在我国很多实验室因条件所限尚未普遍采用,仍需要反复使用各种器材,特别是玻璃器皿。因此在细胞培养工作中清洗和消毒灭菌仍是一项极为繁重而艰苦的工作,其主要目的是去除器皿上杂质和对细胞生长有影响的物质以及各种微生物。

1)、培养用具的清洗

在细胞培养中,离体细胞对任何有害物质都十分敏感,包括微生物、细胞残余物以及非营养成分的化学物质,因此对新的和用过的培养器皿,都要严格清洗。细胞培养器皿清洗的要求比普通实验用器皿要高,而且每次实验后,器皿都需要及时清洗,因此清洗的工作量很大,有必要使用高效率的清洗工具,如超声波清洗机、虹吸式吸管冲洗器、培养瓶喷淋器等。因为器皿的材料不同,所以清洗的方法和程序也有所不同,因此要分别处理。

(1)、玻璃器皿的清洗

一一般般玻玻璃璃器器皿皿的的清清洗洗包包括括::浸浸泡泡、、刷刷洗洗、、浸浸酸酸和和冲冲洗洗四四个个步步骤骤,,清清洗洗后后的的玻玻璃璃器器皿皿要要求求干干净净透透明明、、无无油油迹迹,,且且不不能能残残留留任任何何毒毒性性物物质质。。

浸浸泡泡::初初次次使使用用和和培培养养用用后后的的玻玻璃璃器器皿皿都都需需先先用用清清水水浸浸泡泡,,以以使使附附着着物物软软化化或或被被溶溶掉掉。。新新的的玻玻璃璃器器皿皿在在生生产产过过程程中中常常使使玻玻璃璃表表面面呈呈碱碱性性,,并并带带有有一一些些如如铅铅和和砷砷等等对对细细胞胞有有毒毒的的物物质质,,同同时时玻玻面面常常带带有有很很多多干干涸涸的的灰灰尘尘,,因因此此使使用用前前必必须须彻彻底底清清洗洗。。新新瓶瓶应应先先用用自自来来水水进进行行简简单单刷刷洗洗,,然然后后用用55%%的的稀稀盐盐酸酸浸浸泡泡过过夜夜,,以以中中和和碱碱性性物物质质。。使使用用后后的的玻玻璃璃器器皿皿应应立立即即浸浸入入清清水水中中,,因因培培养养后后的的玻玻璃璃器器皿皿往往往往附附有有大大量量的的蛋蛋白白质质,,干干涸涸后后不不易易刷刷洗洗掉掉。。浸浸泡泡时时注注意意要要让让水水完完全全进进入入瓶瓶皿皿中中,,不不应应有有气气泡泡存存留留。。

刷洗 :浸泡后的玻璃器皿要用软毛刷和优质的洗涤剂(如高级的洗衣粉)进行刷洗,以去除器皿表面上附着较牢的杂质并避免损害器皿表面的光泽度。以免影响细胞的生长。刷洗时注意不要用力过猛,并应特别注意瓶角等不易刷洗到的死角部分。最后将洗涤剂用清水冲净、凉干。

浸酸:没有刷洗掉的极微量的杂质要经过硫酸和重铬酸钾清洁液浸泡过夜(不能少于6小时),才能被除掉。清洁液具有很强的氧化作用,对玻璃器皿无腐蚀作用,去污能力很强。浸泡时注意器皿要充满清洁液,不能留有气泡。配制清洁液时要注意安全,穿戴耐酸的手套和围裙,防止损伤皮肤和烧伤衣服。

清洁液可根据需要配制成三种不同的强度,配制方法见表:

重铬酸钾(g ) 浓硫酸(ml ) 蒸馏水(ml )

弱液100 100 1000

次强液120 200 1000

强液63 1000 200

配制时要先将重铬酸钾完全溶解在水中,然后慢慢地加入浓硫酸,配制的容器宜用陶瓷或塑料器皿,以免因加入浓硫酸产生太多的热量,导致容器破裂,发生危险。

冲洗:浸泡后的玻璃器皿必须用流水冲洗,每个器皿都要用流水灌满、倒掉,至少需重复十次以上,清洁液必须冲洗干净,不留任何残迹。然后再用蒸溜水洗2—3次,最后用三蒸水洗一次。在烤箱内烘干备用。

(2)、胶塞、瓶盖的清洗

细胞培养过程中使用的胶塞、培养瓶的盖子不能用清洁剂浸泡。新购买的胶塞因带有大量的滑石粉,应先用自来水冲洗干净后,再做常规清洗。常规清洗的方法是:每次用后的胶塞、瓶盖应及时浸泡在清水中,以便集中处理,避免附着物干涸在上面,然后放入2%NaOH中煮沸10—20分钟,以除掉培养中的蛋白质。自来水冲洗干净,再用1%的稀盐酸浸泡30分钟,最后用自来水冲洗,蒸溜水漂洗2—3次,三蒸水漂洗1次,凉干备用。

(3)、培养用品的消毒灭菌

包装处理:培养用的物品在消毒前都必须要经过包装处理,目的是防止消毒灭菌后再次被污染,也方便消毒、储存。一般使用的包装材料是皱纹纸、牛皮纸、硫酸纸、棉布、铝饭盒、金属制的消毒筒等。比较大的器皿如装培养液用的盐水瓶、培养瓶、滤器、消毒筒等只把瓶口部分用硫酸纸包裹后再罩以牛皮纸然后用线绳扎紧即可。较小的培养器皿、注射器、金属器械、胶塞等现多采用装入铝饭盒的方法,但因密封不严所以使用期限不宜过长,又因不透明所以需在盖上写明物品名称。吸管在装入消毒筒前,应先用少许脱脂棉将吸管接口堵塞,松紧要适宜,过紧不透气,过松易脱落。然后再装入消毒筒内,注意消毒筒的底部应垫以棉花或软纸以防碰坏吸管,最后再包装入筒中封口。

消毒灭菌:通过消毒灭菌技术防止微生物的污染至关重要。造成细胞培养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发生细菌、真菌、病毒等微生物的污染。培养基对于细胞的体外生长是必不可少的,而对微生物来说也是非常好的营养物。微生物比细胞生长的快,而且产生的毒素会直接影响细胞的生长甚至会引起细胞的死亡。这里重点讨论消毒灭菌的方法。

消毒灭菌的方法一般分为二类,物理方法、化学方法。物理方法包括:干热、湿热、紫外线、射线、离心、过滤等手段。化学方法包括化学消毒剂和抗菌素。

干热灭菌:一般用于玻璃器皿消毒。主要在烤箱中进行。由于干热传导慢,因此需要较长的时间和较高的温度,一般需加温到160°C并保持90—120分钟才能杀死细菌芽胞达到消毒灭菌的目的。消毒完毕后注意不要立即打开烤箱门,以防冷空气突然进入引起玻璃炸裂,发生危险。

湿热灭菌:即高压蒸汽灭菌,是最有效的消毒方法。主要使用高压蒸汽灭菌锅进行。布类、金属器械、玻璃器皿、胶塞及某些培养液均可用此法消毒灭菌。消毒时注意要保证消毒锅内的气体能够流动,且勿装的过满影响消毒效果。在加热升温之前,应先打开

排气阀门,待消毒器内的冷空气排出后,再关闭排气阀门开始生压。当达到所需压力时,可通过调节火焰大小,保持压力稳定在所需数值后开始计算时间。

各种物品要求的有效消毒压力和时间如下表:

压力(磅)时间(分钟)

布类、玻璃器皿、

金属器械15 20

培养液、

橡胶制品10 10

紫外线消毒:紫外线直接照射法是当前各实验室常用的消毒方法。主要用于消毒空气、操作台表面以及一些不能用其它方法进行消毒的物品如塑料培养皿等。培养室内的紫外线灯应离地面2.5米高,并保证各处能够达到每平方厘米0.06微瓦的照射能量,否则消毒效果不理想。有人测定紫外线照射20、40、60分钟后。空气中细菌数分别下降71%、79%、86%。说明经过一定时间的照射后,空气中的大部分细菌可以被消灭。由于紫外线照射产生臭氧,照射不到的地方起不到消毒作用。因此消毒时物品不可以相互遮挡,同时也不宜在紫外线照射的时候进行操作,因紫外线对细胞以及人体皮肤都有伤害。

滤过法除菌:人工合成的培养液、血清以及酶溶液在高温情况下易发生变性,因此不宜采用高压消毒的方法来进行灭菌处理。必须使用滤过法除菌。常用的滤器有Zeiss 滤器、微孔滤膜滤器和各种规格的一次性滤器。目前各实验室多采用Zeiss滤器,此滤器为不绣钢结构,中间可夹一层由混合纤维制成的一次性滤膜,使用后丢弃即可。滤器清洗起来比较方便:先用自来水冲洗,再用软毛刷沾洗涤剂刷洗,然后用自来水冲净,蒸溜水漂洗2—3次,三蒸水漂洗1次,晾干并包好备用。使用前放上一张新的滤膜,注意不要旋的太紧。消毒后应在无菌条件下将旋纽拧紧。

化学消毒剂及抗菌素:常用的化学消毒剂有75%酒精、0.1%新洁尔灭、来苏儿、0.5%过氧乙酸、乳酸等。主要用于一些无法用其它方法消毒的物品。如75%酒精可用于皮肤消毒和器械的浸泡消毒,由于其对活细胞有很小的毒性,因此还可用于瓶皿开口的消毒。0.1%新洁尔灭是目前细胞培养室常用的消毒剂,操作台面、皮肤以及器械都可用它浸泡和擦拭消毒,效果很好。0.5%过氧乙酸只需10分钟即可杀灭芽胞菌,用擦拭或喷洒的方式对各种物品的表面进行消毒。乳酸蒸气用于空气消毒很有效,消毒时在一开口较大的容器内放入少许乳酸,用酒精灯加热使之挥发,使乳酸蒸气充满于整个房间,达到消毒灭菌的作用。来苏儿对皮肤有刺激,不宜用作皮肤消毒剂。

在细胞培养中也常使用抗菌素,主要用于消毒培养液,青霉素和链霉素是比较常用的抗菌素。但需要注意的是不能完全依赖抗菌素达到消毒灭菌的作用,它只能起到辅助功效。

●细胞培养技术

1)、上皮细胞类的培养

因为癌症源于上皮组织,所以上皮细胞的培养格外引人注意。培养上皮细胞有比较困难的三点:第一,需要特殊的培养底物;第二,需要特殊的培养基;第三,成纤维细

胞易和上皮细胞混合生长并常常盖过上皮细胞。因此延长和纯化上皮细胞是培养的关键。

(1)、表皮细胞的培养

无论是动物还是人的表皮细胞,体外培养时都需要在含有胶原的底物上生长。有人向培养基内加入氢化可的松10μg/ml、10-10的霍乱毒素、10-6M异丙基肾上腺素和促表皮生长因子10ng/ml可有利于表皮细胞的生长。另有人发现如降低pH、Ca2+的含量和温度,则有宜于表皮细胞的生长,如果将人或小鼠的表皮细胞放在以滋养细胞3T3为饲养层上培养时,能促进表皮细胞的生长,还可使表皮细胞出现一定的分化。

表皮细胞的培养程序:

取材:表皮细胞培养的来源是皮肤。用于表皮细胞培养的材料多是手术或外科植皮的残余皮肤小块、小儿包皮、流产儿的皮肤。在无菌条件下切成0.5—1平方厘米的小块;

冷消化:先用0.02%EDTA处理5分钟。再放入0.25%的胰蛋白酶中4。C过夜。目的是松散表皮和真皮的结合;

分离:用镊子将皮肤块的表皮及真皮分开。祛除真皮;

温消化:将真皮剪成更小的小块,加入新的0.25%的胰蛋白酶中,37。C再消化30—60分钟,然后用吸管反复地轻轻吹打,直至成细胞悬液。冷消化后表皮已很松散,就不需要再经过温消化,可直接放入PBS中用吸管吹打成细胞悬液;

培养:用80目不绣纲纱网滤过,以除去角化上皮细胞。然后进行低速离心,吸去上清,加入Eagle液和20%小牛血清,制成细胞悬液,接种于培养瓶中,置二氧化碳温箱中培养;

结果观察:初期培养时表皮细胞会和纤维样细胞混合生长,经数次传代后纤维样细胞慢慢消失,只留下表皮细胞。对角蛋白特异性单克隆抗体呈阳性反应的是表皮细胞;

(2)、神经组织细胞培养

神经组织主要是由神经细胞(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这两种细胞组成。高度分化的神经元,对生存条件要求很高。只有接种在胶原低层上或加入神经生长因子(NGF)等条件时才能生存,并可能出现长出突起等分化现象,但很难使之增殖。神经胶质细胞如少突细胞、星形细胞和小胶质细胞等细胞比较好培养。神经胶质细胞和神经元有共同生存的关系。它对神经元的生存和功能的行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神经胶质细胞的存在对神经元的培养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

神经胶质细胞的培养程序:

获取脑组织,浸入Hanks液,取大脑的灰质或白质,用吸管反复吹打制成细胞悬液;

将悬液注入离心管中,直立5—10分钟,可见细胞或细胞团块自然下沉,脂肪或其它碎块漂在悬液的表面,吸去上清。如此反复2—3次即可获得较多的细胞;

将最后一次的沉降物中加入适量的培养液。用纱布或纱网过滤,调整好细胞浓度,接种于培养瓶中。常规二氧化碳温箱培养。

结果观察:神经胶质细胞的形态为多突起星状。它特有的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用免

口腔组织病理学整理笔记

第一章:口腔颌面部发育 人体发育的三个阶段 1.增殖期:自受孕至受孕后2周,包括受精、植入和三胚层的形成。 2.胚胎期:受孕后3-8周,分化出不同类型的组织并构成器官和系统,口腔颌面部发育基本在此期完成。 3.胎儿期:受孕第九周至出生。腭部的发育在此期的开始阶段完成。 第一节神经嵴、鳃弓和咽囊 一.神经嵴的分化 胚胎发育的第三周,三胚层胚盘已经形成,发育中的脊索和邻近的间充质诱导其表面的外胚层形成神经板(neural plate)。 神经板发育中,其柱状细胞变为上窄下宽的楔形,使神经板外侧缘隆起,神经板中轴处形成凹陷称神经沟(neural groove),隆起处称神经褶(neural fold)。神经褶顶端与周围外胚层交界处称神经嵴(neural crest)。 胚胎第四周,两侧神经褶在背侧中线汇合形成神经管的过程中,位于神经嵴处的神经外胚层细胞未进入神经管壁,而是离开神经褶和外胚层进入中胚层,这部分细胞称为神经嵴细胞,是特殊的多潜能干细胞,位于神经管和表面外胚层之间,形成沿胚胎头尾走向的细胞带,以后分为两条细胞索,列于神经管背外侧。 胚胎第四周,神经嵴细胞发生广泛迁移,分化成头面部的外胚间充质细胞,形成神经系统组织、内分泌组织、皮肤组织、结蹄组织;头面部的结蹄组织大部分来自于神经嵴细胞,由于他们起源于外胚层的神经嵴细胞,所以这些结蹄组织又称为外胚间叶组织或外间充质。 神经嵴细胞的迁移和分化受多种信号分子和基因调控,如:FGF、HOX 基因等。在此过程中,染色体异常、过量的维甲酸、酒精及头部神经始基发生异常等因素都可引起神经嵴细胞在原位或迁移过程中发生死亡而产生头面部畸形。 二.鳃弓及咽囊的发育 鳃弓(branchial arch):胚胎第4周时,原始咽部的间充质细胞迅速增生形成左右对称的背腹走向的6对隆起,与6对主动脉弓动脉相对应,称鳃弓。第l对最大称为下颌弓;第2对称舌弓;第3对称舌咽弓; 相邻鳃弓之间有浅沟,在体表侧称鳃沟;与之对应的鳃弓内侧是原始咽部,其表面衬覆的内胚层向侧方增生呈囊样,形成与鳃沟对应的浅沟称在咽侧称咽囊(pharyngeal pouch)。 第二鳃弓生长速度较快,向尾端生长覆盖了第二、三、四鳃沟和三、四、五对鳃弓并与颈部组织融合。被覆盖的鳃沟与外界隔离,形成一个暂时的腔称颈窦。颈窦在以后的发育中消失,如残留可形成颈部囊肿、窦道或瘘管。 第二节面部的发育 一.面部发育过程 面突的分化:3—5周末。 面突的联合:5周末—第8周 联合后发育:9周—3个月 ①胚胎第3周,发育中的前脑下端出现了一个突起称额鼻突。额鼻突下方两侧的下颌突迅速生长并在中线联合 ②胚胎3周中,长出两个上颌突,此时在额鼻突、上颌突和下颌突的中央形成一个凹陷叫原口,口凹与前肠之间有口咽膜在4周时破裂 ③胚胎第3周末,在口咽膜前方口凹顶端正中出现一个囊样内陷,称拉特克囊,拉斯克囊此后退化消失。此囊的残余可发生颅咽管瘤。 ④胚胎的第4周额鼻突的末端两侧形成两个浅凹称鼻凹,将额鼻突分为1个中鼻突、2个测鼻突 ⑤胚胎第5周中鼻突末端出现两个球形突起称球状突 鼻凹将来发育成鼻孔;鼻板细胞形成鼻粘膜及嗅神经上皮。 2.面突的联合(merge)和融合(fuse) 联合(merge):面突突起之间为沟样凹陷,随着面部的进一步发育,突起之间的沟会随着面突的生长而变浅、消失。 融合(fuse):突起之间在生长过程中外胚层互相接触、破裂、退化、消失,两个突起的间充质相互融合。

病理学笔记(___完美版___)

病理学笔记 绪论 病理学(pathology)是一门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规律的医学基础学科,揭示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改变和转归。 一、病理学的内容和任务 病理学教学内容分为总论和各论两部分。总论主要是研究和阐明存在于各种疾病的共同的病 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及转归等发生、发展规律,属普通病理学(general pathology),包 括组织的损伤和修复、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炎症和肿瘤等章节。各论是研究和阐明各系统(器官)的每种疾病病因、发病机制及病变发生、发展的特殊规律,属系统病理学(systemic pathology),包括心血管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淋巴造血系统疾病、泌尿系统疾病、生殖系统和乳腺疾病及传染病等。 二、病理学在医学中的地位病理学需以基础医学中的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微生物学、寄生虫学和免疫学等为学习的基础,同时又为临床医学提供学习疾病的必要理论。因此,病理学在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之间起着十分重要的桥梁作用。 三、病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人体病理学研究方法 1、尸体剖验(autopsy):简称尸检,即对死亡者的遗体进行病理剖验,是病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之一。 2、活体组织检查(biopsy):简称活检,即用局部切取、钳取、细针吸取、搔刮和摘取等手术方法, 从患者活体获取病变组织进行病理检查。活检是目前研究和诊断疾病广为采用的方法,特别是对肿瘤良、恶性的诊断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细胞学检查(cytology):是通过采集病变处脱落的细胞,涂片染色后进行观察。 (二)实验病理学研究方法 1 、动物实验:运用动物实验的方法,可以在适宜动物身上复制出某些人类疾病的模型,并通过疾病复制过程可以研究疾病的病因学、发病学、病理改变及疾病的转归。 2、组织培养和细胞培养:将某种组织或单细胞用适宜的培养基在体外培养,可以研究在各种病因作用下细胞、组织病变的发生和发展。 四、病理学观察方法和新技术的应用 1 、大体观察:运用肉眼或辅以放大镜、量尺、和磅秤等工具对大体标本及其病变性状(外形、大小、重量、色泽、质地、表面及切面形态、病变特征等)进行细致的观察和检测。 2、组织和细胞学观察:将病变组织制成切片,经不同的方法染色后用显微镜观察,通过分析和综合病变特点,可作出疾病的病理诊断。 3、组织化学和细胞化学观察:通过应用某些能与组织细胞化学成分特异性结合的染色试剂, 显示病变组织细胞的化学成分的改变,从而加深对形态结构改变的认识和代谢改变的了解,特别是对一些代谢性

如何用思维导图做读书笔记

如何用思维导图做读书笔记维导图做读书笔记 1.阅读书籍 如果是理论性书籍,很多情况下前后章节连续性不是很强,可以读完一章之后进行一次整理,如果是整体性较强的书籍,并且在短时间内可以阅读完成,可以读完全书一并制作思维导图,这个大家根据实践情况和书籍难度自行判断。 2.构建书籍框架 您可以直接将书籍的目录录入到中,也可以选择比较重要的部分录入。主要的目标是将书籍中您最重视的部分框架清晰的反映在思维导图中。 3.录入摘抄和重点内容 将书中的重点论证部分录入思维导图,同时将自己摘录、勾画的部分录入,这个时候不必变更书中原句,简单的录入即可。这时有两种内容,第一种是和书籍框架及论证有关的,放入导图的对应分支下;第二种是与框架无关,但您认为很好的话,您可以在导图中建立一个“杂项”的分支,将所有内容统统扔进这个分支下。 4.调整分类方式或框架分析方式 如果您读这本书的目的不是为了了解作者的思路或者纯粹和作者有关的东西,那么很可能您并不绝对关心作者或者本书的思维框架如何,但是在书中您可能关心其中某些部

分。比如《如何阅读一本书》中,您更加关心如何做分析阅读,如何做检视阅读,如何做主题阅读,那么您可能要做三个主要的分支。或者您在读《麦肯锡工作方法》时,至少我更加关心麦肯锡人的工作步骤,那么就做一个工作步骤相关的思维导图——重点不在于作者是如何写的,重要的是你关注什么!另外,就算您希望了解作者或者本书的思维框架,基本上来说您前面根据目录做出的书籍框架一定是有问题的,或者说并不是您理解到的框架。在这个步骤中,根据您自己的理解整理出一个全书的框架。 5.将内容和论证放入相应分枝中 您已经完成了整体框架的构建,现在是细化的时候了。 6.细化每个分支的逻辑性和语言 现在框架已经有了,每个分支下也有了一定内容,但是每个独立分支下的逻辑性并不清楚,您需要将书中原话转变成您自己理解的话语,尽力简化!同时,将这些句子的逻辑关系理清,用分支的形式体现出来,这时您就有了一个层次、逻辑清楚的思维导图了。 7.处理“杂项”中的内容 大家没有忘记杂项中还有很多内容吧,处理一下这些句子,将它们变成你的话,作者怎么说的重要,但是永远不如你理解的更重要!这时,您可能会发现有些内容可以放入前面整理出的框架中,有些东西则和全书整体框架或者您关注的

(完整版)病理学笔记电子版全

病理学整理 1 ?萎缩:是指发育正常的器官,组织和细胞的体积缩小,可伴有细胞数量的减少。(器官先天的部分性和完全性未发育所导致的体积小,分别称为发育不全和不发育,应注意与萎缩的区别) 顺序:脂肪,骨骼肌;平滑肌肌肉,脾,肝;心,脑。 2 ?细胞实质细胞体积缩小或兼有细胞数目减少,间质结缔组织增多 胞质浓缩,核深染,可见褐色颗粒,称为脂褐素。 3 ?细胞,组织,器官体积的增大称为肥大。体积增大,细胞器增多 4?一种分化成熟的组织因受刺激因素作用而转化为另一种分化成熟组织的过程称为化生。(只能转化为同源性的组织细胞) 鳞状上皮化生见于慢性支气管炎,肠上皮化生见于萎缩性胃炎 5.细胞水肿(颗粒样变性,混浊肿胀)主要表现为细胞体积增大,胞质内水分含量增多 6 ?细胞水肿严重时细胞体积增大更明显,称为水样变性。细胞胞质异常疏松透亮,细胞肿胀体积增加为原来的2-3倍,形如气球,故有气球样变之称。(病毒性肝炎) 7.肝细胞最宜脂肪变性 三大原因是:脂质大量输送至肝脏(例如饥饿和糖尿病);脂蛋白合成障碍,使肝细胞内脂肪堆积(内质网被破坏);脂肪酸的氧化障碍(线粒体异 常)。 8?心肌脂肪变性(严重贫血的情况下)可产生虎斑心。(乳头肌处出现平行的黄色条纹,与心肌红色相间而形成的)。 9. 血管壁玻璃样变性(缓进行或良性高血压时在细动脉内膜层易发生) 动脉粥样硬化是大中型动脉的内膜层 10. 纤维素样变性(名为变性,实为坏死,又被称为纤维素样坏死)在恶性高血压的情况下容易发生在细动脉壁 11 ?组织间质内出现类黏液(黏多糖与蛋白质复合物)的积聚,称为黏液样变性风湿病变 质渗出期:粘液样变性,纤维素样坏死 12. 坏死细胞核的变化,主要形态学标志:核固缩;核碎裂;核溶解。 13. 凝固性坏死:坏死组织细胞结构消失,但组织结构的轮廓在一段时间内仍隐约可见。干酪样坏疽是凝固性坏死的特殊类型常见于结核病 14. 液化性坏死,坏死组织迅速发生分解,液化成浑浊液体状。常见于脑组织坏死,称为脑软化,化脓性炎症(渗出性炎症),阿米巴原虫感染(变质性炎症)15?较大面积坏死并伴不同程度腐败菌感染,使坏死组织呈黑褐色称为坏疽。干湿性坏疽的主要区别 16.坏死按照程度由轻到重有以下4 种结局:溶解吸收;分离排出;机化;纤维包裹,钙化,囊肿形成。

整理笔记哪种思维导图软件好

思维导图是一种工具,除了帮助我们学习和记忆外,它同时还可以训练人的发散性思维、逻辑思维 和对左右脑的开发利用,从而帮助我们解决人生的其他问题。 究竟怎样才能选择好一款适合自己的思维导图软件呢? 1、软件功能是否能满足您的需求? 如果您在企业环境中使用思维导图软件,作为生产力工具,就要考虑这个软件能为您做什么, 软件是否能够满足?一般来说要测试软件是否能可以兼容Microsoft Office,能否导出Word、Excel、PPT、PDF等常用办公软件的格式,能否有效的处理项目管理及任务信息等等。 2、软件是否兼容所有操作平台? 需要看看软件运行的环境,查看是否能够兼容Windows、Mac,是否能用于Linux平台?不同

企业、不同职位对电脑的需求不同,那么如何才能尽可能的满足他们的需求呢?支持跨平台使用就是不可或缺的一个功能了。 3、软件是否有提供思维导图模板? 思维导图模板,可以帮助用户更快速上手,提高绘图效率,并创建更加优质的导图视觉效果。这个功能对于新手,或者非专业人士来说,是锦上贴花,也是雪中送碳。 4、软件有哪些附加功能? 是有特色的思维导图软件,除了看它必备的功能有之外,还要看看附加功能,比如:甘特图、分析视图、鱼骨图等等,还有导出格式,这才是一款好的思维导图软件区别于其他软件的亮点。 5、软件是否支持办公协同功能? 如果是企业使用,就要考虑软件是否支持团队办公协同。好的脑图软件应该支持文件共享及编辑功能,这样项目策划能够及时更新跟进,提高办公效率! 亿图思维导图软件MindMaster是一款免费的国产商业思维导图(Mind Map)软件。兼容Mindmanager、Word、PPT、图片等多种数据格式,能够轻松实现跨平台使用的优秀软件。使用亿图绘制图形,可以时刻保持头脑清晰,随时把握计划或任务的全局,还可以帮助人们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亿图努力打造易用、高效的可视化思维软件,不断提高软件的可扩展、跨平台、稳定性和性能,致力于使用先进的软件技术帮助用户真正意义上提高效率。

口腔粘膜病(完整版)#精选.

口腔粘膜的组织结构 上皮角质细胞由表入里分为四层 1、角化层:细胞核及细胞器消失,均质的角化蛋白(嗜酸性) 2、颗粒层:细胞核浓缩,细胞扁平(嗜碱性) 3、棘层:细胞体积大,层数最多,细胞内蛋白质合成最活跃(层次最多) 4、基底层:是一层立方形或矮柱状细胞,有增殖能力,和深部棘层细胞都称为生发层(增值) 上皮非角质细胞由基底层、棘层、中间层、表层构成。 包括黑色素细胞、梅克尔细胞(位于基底层,触觉感受细胞)、和朗格汉斯细胞(位于基底层和棘层,免疫功能细胞)——因细胞不着色,称为透明细胞 口腔粘膜病 第一节、口腔粘膜的基本病理变化 1、过度正角化 棘层增厚明显,细胞核消失 过度不全角化 增厚的角化层残留细胞核 2、角化不良(错角化) 含义:在上皮的棘层或基底层出现角化珠 可分为两种: 一种为良性角化不良,指在棘层高度增生的上皮组织钉突中出现,如白斑; 一种为恶性角化不良,见于重度异常增生,见于原位癌或鳞状细胞癌 3、上皮异常增生 基底核消失;核质增加;上皮钉突呈滴状;细胞多形性;核分裂增多;棘层出现角化团 4、棘层松解 棘层细胞桥溶解、张力原纤维断裂,细胞解离,形成裂隙 多见于天疱疮 5、基底细胞空泡性变及液化 基底细胞内水肿,胞浆呈空泡状,严重时细胞液化、溶解、破碎、消失 常见于扁平苔藓、红斑狼疮 角质层:上皮的最浅层.细胞扁平,细胞器消失, 胞质内充满角质蛋白,染成红色均质状 正角化:角化细胞中胞核完全消失者 不全角化:角化细胞中胞核固缩而未消失者

6、疱 粘膜或皮肤内液体的贮存形成半圆形的突起 口腔粘膜其他地方的庖形成后易破裂,不易结痂皮 分类:按内容物(水疱、血疱、脓疱) 按大小(5mm 为标准,大疱、小疱) 疱疹:小的水疱聚集成簇. 7、糜烂 机械刺激或药物烧伤引起 上皮浅层破坏,未侵及上皮全层 糜烂面一般鲜红,表面平滑而湿润,可有疼痛 8、溃疡 粘膜或皮肤表层坏死、脱落形成凹陷;完整性发生持续性缺损或破坏 溃疡累及上皮层,不留瘢痕,累及粘膜下层,可留瘢痕 9、斑 是粘膜或皮肤上的颜色异常,范围局限,大小不一; 不高起,不变厚,也无硬度的改变,可为暂时性或永久性 如红斑(粘膜固有层的血管充血)、黑斑(基底层的黑色素细胞增多) 10、丘疹 消失后不留痕迹 表现:①上皮增生;②浆液渗出;③炎症细胞浸润 肉眼:黏膜或皮肤上突起的小疹,大小不等,针头或粟粒样大,红色或灰白色,质较硬 镜下:上皮增厚,表层可有过度正角化或过度不全角化,固有层有浆液渗出及炎细胞浸润 第二节口腔粘膜病 一、白斑(P208)癌前病变 1、定义: 指发生在粘膜表面的白色斑块,不能被擦掉,也不能被诊断为其他任何疾病者。 2、病因:局部长期刺激(吸烟、咀嚼槟榔、不良修复体等) 3、临床表现: 如何鉴别充血与出血? 破片压迫法,消失充血; 仍有血,出血。

口腔组织病理学笔记知识讲解

口腔组织病理学笔记

重点: ? 牙釉质的理化结构和解剖特点 ? 釉柱结构 ? 各有机物较为集中处的形态特点和形成原因 难点及对策 ? 釉柱结构 对策:结合牙齿的解剖特点讲解釉柱在牙齿中的走行及结构特征,增加幻灯片的量,使同学能从三维空间上理解釉柱是如何构成牙釉质的。 ? 牙釉质有机质相对集中处 对策:由于有机质相对集中处有数种不同结构,容易混淆,所以讲解时注意强调各种结构的特点,对各种结构进行比较分析,并结合牙釉质的基本结构、以及各种有机质相对集中处的形成机制讲解,使同学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本次课应用的教材教具参考书: 教材:全国高等医药院校教材《口腔组织病理学》第5版 教具:薄膜,幻灯 参考书: 1. Somoas J。Et al。Oral Pathology。1997 2. Avery Jk。Oral Development and Histology。 1987 主要教学内容及时间分配: 第一学时

概论 1.口腔组织病理学的内容 组织学胚胎学頜病理学 2.与普通组织病理学的比较 3.口腔组织病理学的作用和地位4.学习方法 口腔组织病理学 第一章牙体组织 牙釉质——冠部牙本质表面 硬组织牙本质——主体 牙体牙骨质——根部牙本质表面软组织牙髓——牙齿中央髓腔内第一节牙釉质 人体最硬的组织重量体积 无机 96-97% 86% 有机 <1% 2% 水 12% 牙釉质的外观及解剖特点 组织学结构 一.釉柱 enamel rod

放射状 釉牙本质界牙齿表面窝沟处—向底部集中颈部—水平 绞釉:内2/3,弯曲意义:对抗咀嚼压力 直釉:外1/3 釉柱横纹:4μ,每日釉质节律性地沉积量,钙化较低 釉柱横断面:光镜鱼鳞状 电镜球拍样头部尾部 釉柱构成羟磷灰石晶体扁六角形长160-1000nm 宽40-90nm 厚20-30nm 头部与釉柱长轴平行尾部与釉柱65-70°倾斜 二、有机基质 含量少重量<1% 成釉蛋白釉蛋白 分布:晶体间间隙中有机物集中处 第二学时 三、有机质较为集中处) 1.釉质生长线 incremental line of enamel 形态纵磨片自釉牙本质界向外,牙尖部环行,牙颈部斜行。 横磨片同心环状 形成原因釉质发育中的间歇线 新生线:乳牙,第一横磨牙出生前后环境及营养的变化 2.釉板 enamel lamella

思维导图比记笔记有什么好处

思维导图比记笔记有什么好处思维导图比记笔记的好处 1.只记相关的词可以节省时间:节约50%到95%的时间。 2.只读相关的词可以节省时间:节约90%多。 3.复习思维导图笔记可以节省时间:节约90%多。 4.不必在不需要的词汇里面寻找关键词可以节省时间:总共节约90%的时间。 5.集中精力于真正的主题。 6.重要的关键词更为显眼。 7.重要的关键词并列在时空之中,改善创造力和记忆力。 8.可以在关键词之间产生清晰合适的联想。 9.大脑更易于接受和记忆有视觉刺激、多重色彩、多维度的思维导图,而不是单调烦人的线性笔记。 10.做思维导图的时候,人会处在不断有新发现和新关系的边缘。这会鼓励思想不间断和有可能没有穷尽地流动。 11.思维导图与大脑自然的完成或完整欲望相符合。 12.大脑不断地利用其所有的皮层技巧,越来越清醒,越来越愿意接受新事物。 思维导图的规则 1突出重点 ●一定要用中央图象 ●整个思维导图中都要用图形

●中央图象上要用三种或更多的颜色 ●图形要有层次感 ●要用通感(人的多种生理感觉共生) ●字体、线条和图象的大小尽量的多样化,丰富的多样性 ●间隔要有序 ●间隔要合理 2发挥联想 ●要在分支模式内外作连接时,可以使用箭头 ●使用各种颜色 ●使用代码 3清淅明白 ●每条线上只定一个关键词 ●所有字体都要统一标准化的字体写 ●关键词都要写在线条上 ●线条的长度与词本身的长度尽量要一致 ●线条与线条之间要连接上 ●中央线条要加粗 ●边界线条能“拥抱”分支轮廓 ●图形画得尽量清楚 ●词语要横着写 4 形成个人风格

●突出层次 ●使用数字顺序 思维导图的制作方法 1.从一张白纸的中心开始绘制,周围留出空白。为什么?因为从中心开始,可以你使你的思维向各个方向自由发散,能更自由,更自然的表达你自己。 2.用一幅图像或图画表达你的中心思想。为什么?因为一幅画抵得上1000个词汇,它能帮助你运用想象力。图画越有趣,越能使你精神贯注,也越能使大脑兴奋! 3.在绘制的过程中使用颜色。为什么?因为颜色和图像一样能够让你的大脑兴奋。颜色能够给你的思维导图增添跳跃感和生命力,为你的创造性思维增添巨大的能量,而且,它很有趣! 4.将中心图像和主要分支连接起来,然后把主要分支和二级分支链接起来,再把三级分支和二级分支连接起来,以此类推。为什么?因为,如你所知,你的大脑是通过联想来思维的。如果你把分支连接起来,你会更容易地理解和记住许多东西。把主要的分支链接起来,同时也创建了你思维的基本结构。这和自然界中大树的形状极为相似,树枝从主干生出,向四面八方发散。假如大树的主干和主要分支,或主要分支和更小分支以及分支末梢之间有断裂,那么它就会出现问题!如果你的思维导图没有连线,一切(特别是你的记忆

病理实验切片图片整理(第二部分)

1.大叶性肺炎(灰色肝样变期,肺泡腔内充满大量纤维蛋白,及炎细胞)(充血水肿期和红色肝样变期) (灰色肝样变期和溶解消散期) 2.小叶性肺炎(细支气管内见大量脓细胞) 3.矽肺(肺广泛纤维化,矽结节形成) 4.肺癌(可见癌巢) (中央型和周围型比较)

5.慢性萎缩性胃炎(黏膜上皮萎缩,腺体小,少,层次减少,肠化(杯状细胞)间质增生,淋巴细胞浸润) 6.慢性胃溃疡:1渗出层,即白细胞,纤维素,及坏死物构成。2坏死层,由坏死组织构成。3肉芽组织层。4疤痕组织,致密纤维结缔组织构成 (渗出坏死层和肉芽组织层)

(陈旧瘢痕组织层和整体观) 7.门脉性肝硬化(假小叶中央静脉无或偏位,肝细胞轻度脂变。汇管区有小胆管,纤维组织增生,淋巴细胞浸润) 8.胃癌(G :) 1) 早期胃癌:隆起型、表浅型、凹陷型; 2)中晚期胃癌:息肉型、溃疡型、浸润型 9.胃粘液腺癌(印戒细胞癌和粘液湖)

10.原发性肝癌(M:肝癌的组织学类型) 1)肝细胞型:发生于肝细胞,最多见 2)胆管细胞癌:发生于肝内胆管上皮; 3)混合细胞型肝癌:癌组织中具有上述两种成分,最少见) 11.肝细胞肝癌--癌巢

12.病毒性肝炎-点状坏死(坏死处肝细胞核脓缩,碎裂,溶解,肝细胞索消失,间质充血) 13.急性弥漫性毛细血管内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大红肾,肾小球内细胞增多,主要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系膜细胞,中心细胞 (正常与非正常比较) 14.慢性肾炎(大体固缩,肾小球纤维化,肥大共存) 15.葡萄胎(绒毛肿大,间质血管消失,细胞滋养层细胞在内,合体滋养层细胞在外,都增生排列)

病理学笔记电子版 全

病理学整理 1.萎缩:是指发育正常的器官,组织和细胞的体积缩小,可伴有细胞数量的减少。(器官先天的部分性和完全性未发育所导致的体积小,分别称为发育不全和不发育,应注意与萎缩的区别) 顺序:脂肪,骨骼肌;平滑肌肌肉,脾,肝;心,脑。 2.细胞实质细胞体积缩小或兼有细胞数目减少,间质结缔组织增多胞质浓缩,核深染,可见褐色颗粒,称为脂褐素。 3.细胞,组织,器官体积的增大称为肥大。体积增大,细胞器增多 4.一种分化成熟的组织因受刺激因素作用而转化为另一种分化成熟组织的过程称为化生。(只能转化为同源性的组织细胞) 鳞状上皮化生见于慢性支气管炎,肠上皮化生见于萎缩性胃炎 5.细胞水肿(颗粒样变性,混浊肿胀)主要表现为细胞体积增大,胞质内水分含量增多 6.细胞水肿严重时细胞体积增大更明显,称为水样变性。细胞胞质异常疏松透亮,细胞肿胀体积增加为原来的2-3倍,形如气球,故有气球样变之称。(病毒性肝炎) 7.肝细胞最宜脂肪变性 三大原因是:脂质大量输送至肝脏(例如饥饿和糖尿病);脂蛋白合成障碍,使肝细胞内脂肪堆积(内质网被破坏);脂肪酸的氧化障碍(线 粒体异常)。 8.心肌脂肪变性(严重贫血的情况下)可产生虎斑心。(乳头肌处出现平行的黄色条纹,与心肌红色相间而形成的)。 9.血管壁玻璃样变性(缓进行或良性高血压时在细动脉内膜层易发生) 动脉粥样硬化是大中型动脉的内膜层 10.纤维素样变性(名为变性,实为坏死,又被称为纤维素样坏死)在恶性高血压的情况下容易发生在细动脉壁 11.组织间质内出现类黏液(黏多糖与蛋白质复合物)的积聚,称为黏液样变性风湿病变质渗出期:粘液样变性,纤维素样坏死 12.坏死细胞核的变化,主要形态学标志:核固缩;核碎裂;核溶解。 13.凝固性坏死:坏死组织细胞结构消失,但组织结构的轮廓在一段时间内仍隐约可见。干酪样坏疽是凝固性坏死的特殊类型常见于结核病 14.液化性坏死,坏死组织迅速发生分解,液化成浑浊液体状。常见于脑组织坏死,称为脑软化,化脓性炎症(渗出性炎症),阿米巴原虫感染(变质性炎症)15.较大面积坏死并伴不同程度腐败菌感染,使坏死组织呈黑褐色称为坏疽。干湿性坏疽的主要区别 干性坏疽湿性坏疽 部位四肢末端淤血四肢,与外界相通内脏 原因及条件动脉阻塞,静脉回流动脉阻塞,静脉回流差, 组织结构疏松,含水较多 形态特点病变部位干燥,皱缩 质地坚实,黑褐色与 周围健康组织分界清楚 臭味轻,发展慢病变部位肿胀,湿润,质地软乌黑,与周围健康组织分界不清恶臭,发展快

画思维导图的软件

导语: 思想导图是什么?新手应该怎样画思想导图呢?思想导图是一种利用发散思想的原理,依照过程进行制造的一种图形笔记和思想方法。与传统的笔记相比,思想导图所能够承载的信息量更大、层次更清晰,且不易被人忘记。简单归纳,这种导图的功用是:具有事务管控、回忆学习、策划创造和总结剖析的才能。 一、模板篇 对于初次使用思维导图的同学,拥有丰富且精美的模板是非常必要的!借助模板,小白也能快速绘制出专业且精湛的思维导图作品。 在MindMaster思维导图软件中,拥有非常非常非常丰富的模板资源。 1、作品模板: 在MindMaster中,有2大块现成的作品模板。第1个是软件内置的经典模板,约有114幅,由我司御用的漂亮设计师姐姐绘制的。这里的模板类型较为广泛,比如有项目计划、公司架构、读书笔记、学习笔记、鱼骨图分析等等。

如果你觉得这些模板不能满足你,可以在软件内的导图社区,探索更多实用的模板!! 讲真,这个导图社区或许是全球少有的思维导图模板库,汇聚6000+的思维导图模板资源,每天仍以50幅以上的速度保持更新。在导图社区,你可以通过搜索框,找到你想要的资源。 比如:高考、考研、注册会计师(CPA)、新媒体运营、产品经理、计算机基础…

虽然导图社区是MindMaster软件内置的功能。但现在,你可以通过链接访问。 各种思维导图资源免费查看,是不是感觉很棒 2、样式模板: 倘若不是借助作品模板,是从空白画布开始创建思维导图,或许这30套样式模板可以帮助到你。不同的主题样式,0.1s内快速切换,真的是新手绘图神器!

在MindMaster 7.0版本,还新增自定义样式的功能,意味着:DIY设计样式,并保存为样式模板;今后绘制其他作品的时候,可以随时一键套用! 3、其他模板:除了上述的模板外,还有些小物件,或许你会喜欢! 剪贴画:精致可爱的剪贴画,拥有700+幅,有效提升作品颜值!

医学口腔组织病理学考研笔记

口腔组织病理考研笔记 - 1成釉器的发育分三个时期: 蕾状期,帽状期,钟状期 2绞釉的生理意义: 可增强釉质对咬合力的抵抗 3为什么要早期实行窝沟封闭: 在釉质的咬合面,有小的点隙和狭长的裂隙,大多为窄而长,开放呈漏斗状或口小底大,深度可达釉质深部,裂隙的直径或宽度一般为15~75um,不能为探针所探入,由于点隙裂沟较易细菌和食物残渣滞留而不易清洁,故常为龋病的始发部位,且一但发生龋,则很快向深部扩展,因而如能采取措施早期封闭,对龋的预防有一定帮助,减低龋病的发生率 4釉质牙骨质界: 简称釉牙骨质界,三种连接方式:釉质和牙骨质在牙颈部相连,其相接处有三种不同情况:约有60%是牙骨质少许覆盖在釉质表面;约30%是釉质和牙骨质端端相接;还有10%左右是二者不相接,该处牙本质暴露,而为牙龈所覆盖 5牙槽骨的生物学特性: 1)是高度可塑性组织,也是人体骨骼最活跃的部分 2)具有受压力被吸收,受牵引力会增生的特性 3)牙槽骨的吸收与新生保持动态平衡 4)牙生理移动时牙槽骨的改建 5)废用性萎缩 6根据腺泡的形态,结构和分泌物性质不同分为浆液性,粘液性,混合性 7少牙好发于:第三磨牙 8对称性牙缺失最常累及: 第三磨牙,上颌侧缺牙,下颌第二前磨牙 10多生牙最常累及:上颌前牙区,磨牙区 11正中牙最常见于:多生牙 12累及整个牙列的巨牙常见于:单侧牙早萌及巨牙 13小牙最常见于:上颌侧切牙 14双生牙,融合牙发生率较高的是:前牙,上颌 15发育性结合牙常累及:第二磨牙

16畸形舌侧尖主要位于:恒上侧切牙 17畸形中央尖最常见于:前磨牙,常为双侧性,下颌多见 18牙冠牙陷又叫畸形舌侧窝,以好发牙顺序排列为:恒侧切牙,中切牙,前磨牙,尖牙,磨牙.上颌多见 19釉珠最常见于:上颌前磨牙,下颌磨牙次之 20颈部釉质延伸好发牙位依此为:第一,第二,第三磨牙 21弯曲牙最常见于:上颌恒切牙,牙常未能萌出 22牛牙症病变多见于:恒牙5 先天性梅毒牙病变切牙称Hutchinson切牙,这些改变在上颌中切牙最明显. 23桑椹牙:先天性梅毒牙第一恒磨牙的病变称~ 24牙本质龋的病理改变由病损深部向表面分为四层结构: 透明层,脱矿层,细菌侵入层,坏死崩解层 25早期平滑面釉质龋纵磨片由深层至表层病变可分为 透明层,暗层,病损体部,表层 26慢性增生性牙髓炎(牙髓息肉)病理变化: 根据构成成分不同,可将其分成溃疡型和上皮型. 溃疡型 显微镜下观察主要为增生的炎性肉芽组织充填于龋洞中或突出于龋洞外,表面为炎性渗出物和坏死组织被覆,深层为新生的毛细血管,成纤维C和散在的淋巴C,浆C,巨噬C和中性粒C 等慢性炎C浸润. 上皮型 肉眼观察呈粉红色较坚实,探之不易出血.显微镜下见息肉由成纤维C和胶原纤维构成,其表面被覆复层鳞状上皮.鳞状上皮可能由口腔粘膜上皮脱落C种植而来,或由龋洞邻近的牙龈上皮增生而来. 此外,慢性牙髓炎中还有一型特殊的牙髓炎称残髓炎:镜下表现为残留牙髓扩充血,组织水肿,淋巴C,浆C,中性粒C等炎C浸润,严重者牙髓脓肿或坏死 27根尖周肉芽肿的病理改变: 1)当机体抵抗力增强而病原刺激较弱时,肉芽组织中纤维成分增多,牙槽骨和根尖周牙骨质吸收暂停或出现修复,使病变缩小.当机体抵抗力下降而病原刺激增强时,炎性反应加重,炎C浸润增多,牙槽骨和根尖周牙骨质出现吸收破坏 2)根尖肉芽肿体积增大,血运难以抵达肉芽肿中心,中央组织而坏死,液化,形成脓肿;又可急性发作,出现急性牙槽脓肿的症状,如不彻底治疗则可迁延为慢性根尖周脓肿

病理实验切片图片整理(第一部分)

1.肝细胞水肿(肝细胞浆混浊肿胀,有小空泡) 2.肝细胞脂肪变(胞核被挤向一侧) 3.肾梗死(形状在,核不在) (与正常的对比观察)

4.肉芽组织(毛细血管,成纤维细胞,炎症细胞) 5.脾动脉玻璃样变(蛋白质蓄积,正常动脉壁结构消失) 6.肺淤血水肿(肺泡腔内有水肿液,红细胞及心衰细胞) (急性和慢性比较)

7.慢性肝淤血(肝窦扩大,淤血,出血。小叶中央静脉淤血,出血。肝细胞有脂肪变性。汇管区肝细胞较正常) 8.混合血栓(血小板小梁,大量的红细胞,纤维蛋白网) 9.绒毛心(纤维素性心外膜炎。心包膜外大量红染的纤维蛋白及炎细胞浸润) 10.肝脓肿(肝细胞变性坏死,液化可见脓细胞即变性坏死的中性粒细胞)

11.蜂窝织炎性阑尾炎(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在阑尾肌层) 12.肉芽肿(虫卵及异物巨细胞) 13.纤维瘤(良性,外观呈结节状,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楚,有包膜,切面灰白色,质地硬。瘤组织内的胶原纤维成编织状) 14.纤维肉瘤(肿瘤细胞异型性明显,梭形或不规则型,细胞大小不一,核大,色深,可见瘤巨细胞及异常核分裂像。细胞排列紊乱,胶原纤维少,血管丰富)

15.皮肤乳头状瘤(瘤组织表面为分化成熟的高度增生的鳞状细胞构成,呈乳头状突起乳头中心是中心索(纤维组织,血管,少数炎症细胞) 16.乳房纤维腺瘤:圆形或椭圆形,边界清楚,表面光滑,有包膜。由增生的腺导管及纤维组织构成 17.鳞癌:癌细胞巢状排列,有粉红色的角蛋白,角化珠 (高分化与低分化鳞癌比较)

18.腺癌(腺体的正常结构消失,癌细胞大小不等、形状不一、排列不规则,排列成多层。背靠背、共壁现象。) 19.风湿性心肌炎(风湿细胞又称为阿少夫细胞,横切面似枭眼状,纵切呈毛虫状,风湿小体) 20.原发性颗粒性固缩肾(纤维化肾小球,并有代偿性肥大的肾小球) 21.动脉粥样硬化(纤维帽(玻璃样变)胆固醇结晶(针状空隙)、细胞外脂质和坏死物质,肉芽组织、泡沫细胞)

植物病理学笔记

1、植物病害(plant disease):植物受到病原生物的侵染或不良环境因素的干扰,其代谢过程受到影响和破坏,在生理上和组织结构上产生一系列病变,在形态上表现出病态,使植物不能正常生长发育,甚至导致局部或整株死亡,并对农业生产造成损失,称为植物病害。马铃薯晚疫病(Irish famine),1845-1846 真菌 法国葡萄霜霉病,1880 水稻胡麻斑病(Bengal famine),1942-1943 中国小麦条锈病,1950 美国玉米小斑病,1970 2、植物病理学的概念:是关于植物病害的学问,是研究植物病害的发生原因、发生发展规律、植物与病原生物间的相互作用机制和病害防治等领域的科学。 3、引起病害的原因: 植物自身的遗传因子异常(白化苗,先天不孕) 不良的物理化学环境条件(温度,湿度,肥料,农药) ---------非传染(侵染)病害或生理性病害或非寄生性病害 有病原生物参与的“病害三角”(人为) --------------传染(侵染)病害或非生理病害或寄生性病害4、植物病害的病原生物: 1)真菌 2)原核生物(细菌,螺原体和植原体) 3)病毒(类病毒) 4)线虫 5)寄生性种子植物等 6)原生生物界(原生动物门的鞭毛虫) 4、病原物的寄生性与致病性: 寄生性(parasitism):一种生物从另一种生物活体获取营养物质而生存的能力 专性寄生(obligate parasitism) :只能从活的植物细胞和组织中获得营养物质而生存的营养方式 专性寄生物(obligate parasite)(真菌中的白粉、锈菌、霜霉菌等,病毒、种子植物) 非专性寄生:寄生物不仅可以从活的植物上获得营养,而且可以利用死的植物组织进行生活的寄生方式,又称作兼性寄生。 非专性寄生物(兼性寄生物)(大多数的病原真菌和细菌) 腐生:只能利用死的植物组织或有机化合物的营养方式 致病性:病原物具有的破坏寄主植物并诱发病害的能力 是病原生物的另一特性 某一种生物引起的症状相对较为固定 同一种病原物不同小种、菌系、株系或群体 两者关系: 病原物必须有寄生性才会导致致病性 致病性不能完全从寄生关系所造成的破坏来理解 致病性的破坏作用多方面(病原菌的产物) 并非所有的寄生物都是病原生物(许多植物的菌根真菌) 寄生性强弱与致病性强弱没有一定的相关性 5、植物病害的症状

《思维导图》读书笔记

《思维导图》读书笔记 用了一周的时间,将思维导图阅读完毕,书中有这样一个比喻:一位使用者在第一次接触思维导图的时说,这就好比,我开了一辈子的车,可车窗玻璃是脏的;突然间,思维导图替我一下子清除干净了。 其实,人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就在实践着思维导图,为什么,婴儿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说的第一句话,基本都是”妈妈”,为什么是”妈妈”呢?因为妈妈是思维导图的中心!从她这个地方开始,向四周发散出爱,食物,温暖,保护,输送和教育,因此,婴儿根据本能在内部形成思维导图,从他出生起直至其整个一生,从每个发散中心开始,生出一个个分枝和联想的网络,最终发展成为有知识的成人躯体. 从我们开始接受教育开始,老师就会给学生三项规定,听话,合作和变化,这三项指令在思维导图中的对应物是”接受”,”应用”,”适应”,其实,在我们接触陌生的事物之前,首先做的一般是模仿,慢慢地可以应用,最终,加入自己的一些创新以及技巧,游刃有余地去适应这个陌生的事物,这是大脑地一种思维模式规则.而打开大脑潜力的万用钥匙,无非就是思维导图,思维导图,会将你带入一个未知的世界,你可以极大地发散你的放散性思维, 思维导图是一种非常有用的图形技术,它可以应用于生活的各个方面,其改进后的学习能力和清晰的思维方式会改善人的行为表现。思维导图有四个基本的特殊: (1)注意的焦点清晰地集中在中央图形上; (2)主题的主干作为分支从中央图形向四周放射 (3)分枝由一个关键的图形或者写在产生联想的线条上面的关键词构成。比较不重要的话题也以分枝形式表现出来,附在较高层次的分枝上; (4)各个分枝形成一个连接的节点结构 总结:一直认为,自己或是偏左脑或偏右脑的人,实际上是错误的,我们在某方面不行,只能说明,我们要在大脑技巧某方面下功夫。所以,障碍都是自己设定的,如果你想逾越,那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其实,包括本人在内,一直也是做线性地笔记,最后发现,很多东西,基本看着都没什么兴趣,同时,印象也不深刻.同时,大家想过,为什么开会的时候,很多人容易睡觉,到底是为什么呢?是内容不精彩,还是记一条条地笔记太累,归根结底,是大脑处于懒散状态,目前地内容,以及自己记录地内容根本不能提起激起大脑产生兴趣.自然瞌睡虫会光顾喽!, 如何对一本书做思维导图: 切记,对一本书做思维导图,是一个双向的过程,我们的目标不是简单地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复制作者的思想.而是要根据自己的知识,理解力,解释和具体目标来组织和综合他或她的思想.你的思维导图应该能够理想地包括你自己的评论,想法以及从刚刚读到的东西里得到的创造性的理解,用不同的颜色或者标识会让你自己对该书的贡献与作者的思想区分开来.同时,对于思维导图的复习,也是非常高效地,可以凭借记忆,再去画一张思维导图,同时和原来的进行比较,找出纰漏,加以修正. 大脑地潜能是无穷无尽地,而真正发挥大脑这种能量的方法,无非就是利用思维导图,选取一个中央图形,不断地进行拓展,填充,你真的会发现不一样地世界, 感谢思维导图创始人东尼·巴赞!

病理切片的制作过程

1.7.1 修整组织 将手术切取的乳腺肿瘤切成一个平整面,各组织块不宜太大,以便固定剂穿透和组织脱水等操作,通常以10 mm×10 mm×3mm或5mm×5mm×3mm为宜。找到不同的部位切取2块,以备后用。 1.7.2 组织洗涤 组织经修整后,组织中的福尔马林等必须冲洗干净,尤其是含有重金属的物质存在。因为残留在组织中的福尔马林,有的不利于染色,有的产生沉淀或结晶影响观察,所以组织修整后应冲洗12h左右。 1.7.3 组织脱水 组织经洗涤后,组织中含有大量水分,由于水与石蜡不能互溶,所以必须将组织中的水分除去。 80%乙醇溶液:2h 95%乙醇溶液:1h 95%乙醇溶液:1h 100%乙醇溶液:30min 100%乙醇溶液:30min 1.7.4 组织透明 由于乙醇与石蜡不相溶,而二甲苯既能溶于乙醇又能溶于石蜡,所以脱水后还要经过二甲苯以过渡。当组织中全部被二甲苯占有时,光线可以透过,组织呈现出不同程度的透明状态。 二甲苯Ⅰ:30min 二甲苯Ⅱ:10min 1.7.5 组织浸蜡 浸蜡的目的是除去组织中的透明剂(如二甲苯等),使石蜡渗透到组织内部达到饱和程度以便组织包埋。浸蜡时间根据组织的透蜡时间较长,需3h左右。浸蜡应在恒温箱内进行,并保持箱内温度在55℃左右,注意温度不要过高,以免组织发脆。 石蜡Ⅰ:1h

石蜡Ⅱ:1h。 石蜡Ⅲ:1h 1.7.6 组织包埋 将经过透蜡的组织连同熔化的石蜡,一起倒入容器内,然后立即投入冷水中,使其立刻凝固成蜡块的过程。包埋时,将纸盒放在温箱旁边,用镊子夹取组织平放于纸盒底部,,再用温镊子轻轻拨动组织,从温箱中取出盛放纯石蜡的蜡杯,沿壁倒入包埋用的纸盒中,速度要慢。待石蜡凝固(约30min)后放入冰箱保鲜层内以备后用。包埋时应根据组织材料、切片厚度、气候条件等因素,选择不同熔点的石蜡,新的石蜡一般要熬顿几次,以免石蜡固定后有气泡,影响切片。用于包埋的石蜡的熔点在50~60℃之间。 1.7.7 组织切片 (1)从冰箱里拿出蜡块,进行修快 (2)将已固定和修好的石蜡块台木装在切片机的夹物台上。 (3)将切片刀固定在刀夹上,刀口向上。 (4)摇动推动螺旋,使石蜡块与刀口贴近,但不可超过刀口。 (5)调整石蜡块与刀口之间的角度与位置,刀片与石蜡切片约成15度左右。 (6)调整厚度调节器到所需的切片厚度,先调约为25um,待切平后改为5um。 (7)一切调整好后方可以开始切片。此时右手摇动转轮,让蜡块切成蜡带,左手持毛笔将蜡带提起,摇转速度不可太急,通常以40-60r/min。 (8)切成的蜡带到10-20cm长时,右手用另一支毛笔轻轻地将蜡带挑起,以免卷曲,并牵引成带,平放在蜡带盒上,靠刀面的一面较光滑,朝下,较皱的一面朝上。 (9)感觉效果较好的蜡片一小段,用单面刀片切取,再放入约43℃的水浴锅中展片,观察切片是否良好。 (10)切片工作结束后,应将切片刀取下用氯仿擦去刀上沾着的石蜡,把切片机擦拭干净妥为保存。 1.7.8 贴片

病理学概念笔记

《病理学概念》笔记 《病理学概念》笔记2011年03月03日星期四23:43《病理学概念》笔记 1、病发展的基本规律--病发--自稳调节---紊乱---功能或代谢障碍---牵动更广障碍;---病因袭体损伤;---病发展、恶化至死亡;病中机体---斗争,促康复。病时---功能、代谢和形态结构三联、制、影响;---神经-体液调节---整体性反应,影响。病发生、发展和转归---规律--潜伏期、前驱期、症状明显期和转归期。 1、什么叫疾病-疾病是机体在一定病因的损伤性作用下,因自稳调节紊乱而发生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 2、疾病的病因和条件关系-疾病的发生是由于原因和条件综合作用而引起的,原因在机体内、外环境的具体条件下发挥作用。原因(病因)和条件关系比较复杂,条件种类繁多,分为内部条件(体质、年令、性别等),外部条件(自然和社会等)。一个条件或多个条件结合,有可能促进某疾病发生,但有些条可阻止疾病发生;有些条件可直接作用于机体,有些条件可直接作用于原因;对某一疾病的原因和条件,以及在疾病发生中的作用,必须具体分析和研究。 3、疾病发展规律-先是体内自稳调节的某一方面发生紊乱,使相应的功能或代谢发生障碍,且连锁反应牵动其他环节,从而引起更广的生命活动障碍; 接着病因侵袭机体引起--组织结构损伤、功能障碍和代谢紊乱,当损伤暂居主导时,疾病就发展、恶化至死亡;疾病过程中,在原始病因作用下机体能发生某些变化,又可成为疾病过程中新的发病原因,从而进一步引起另外一些后果; 疾病过程中,机体动员一切措施同致病因子作斗争,促进康复;疾病时,功能、代谢和形态结构三方面变化相联、相制、相互影响;由于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在神经-体液的调节下,各局部组织器官之间保持密切联系,孤立的局部病变不存在,他是整体性反应,与整体相互影响;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常是有规律有阶段性的,即潜伏期、前驱期、症状明显期和转归期。 4、疾病的转归(三种)-有完全恢复健康、不完全恢复健康和死亡三种。 5、死亡分成几个阶段---濒死期、临床死亡期、生物学死亡期, 6、临床死亡的特点---为呼吸和心跳完全停止,各种反射消失。 脑死亡的概念及判断标准--全脑功能的永久性消失称为脑死亡。指标:1、昏和大脑无反应2、呼吸停3、瞳孔放大,4、颅神经反射消失,5、脑电失。持续6时以上即可告死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