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工干部工作感悟7篇

【篇一】

近来工作任务繁重,熬夜时常有,咽喉炎屡屡发作。远方好友送来一药方,嘱咐按方抓药,一日一剂,四日即愈。照做之,果真有效。今日得闲,拿出药方细细端详,发现该方不仅是治疗咽喉炎症之方,亦是组工干部行事之方,有所得。

芦根12克。芦根,始载于《别录》,列为下品,为芦苇之根。多长于灌溉沟渠、河滩沼泽,风吹不断,浪打不倒,在任何环境都从容挺立,正直坚韧却不失柔美。组工干部,身份特殊、工作重要,信仰坚定是根本,要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增强“四个意识”,践行“两个坚决维护”。要有芦苇不折不弯的风骨,坚定信念,不畏强权诱惑、不看脸色行事,也不随波逐流、不趋炎附势,立场坚定,自觉坚守组织工作原则,自觉捍卫党的正确决策。

桑叶3克。组工干部肩负识人选人用人重任,为社会各方所注目重视。“一流之人,能识一流之善;二流之人,能善二流之美;尽有皆流,则亦能兼达众才。”要准确评价干部很难,要准确判断干部发展潜力更难,要准确考量干部的政治表现更是难上加难。因此要以“桑叶”明目,组工干部作为选拔任用干部的“伯乐”,必须擦亮双眼,以独到的眼光、辩证的观点、敏锐的思维为干部精准“画像”,才能把合适的干部安排到合适的岗位上,让干部在合适的岗位上发挥最大的优势和潜

能。

菊花、薄荷各3克。忙,是组工干部身上最显眼的标志,在春困夏乏、秋燥冬疲中,我们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黑白相伴、加班加点。高速旋转、高强度冲击,极易让我们疲于应付、迷失目标,甚至因工作疏漏失误造成严重后果。菊花清心火、薄荷醒脑,作为组工干部,必须时时细心理顺工作思路,冷静做好工作总结盘点,总结经验教训,梳理好工作台账,认清下一步工作方向,排出轻重缓急,认清进度难处,有的放矢,切实为自己减好压、解好套、充满能。

连翘10克。组工干部看似身份优越,却常为他人做嫁衣,当登云梯,做垫脚石,个中滋味,难以明言,久而久之,必会让自己无法全身心投入工作,心生邪火,既影响判断力,又削弱服务意识,最终阻碍自身成长进步。连翘去邪火,生于苦寒,低调与世无争,品格顽强。要以“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空云卷云舒”的平常心看待个人进步、职位升迁,树立正确的权力观、价值观和名利观,摆正心态,顾全大局。要如“连翘”般甘于扎根基层一线,不浮躁、不懈怠、不消沉,乐观向上,向基层干部群众学习,牢记为民服务宗旨,扑下身子干实事。

【篇二】

平日里普通的大米,似乎常常被我们忽略,它总是安静地予人温饱、营养、温暖和力量,笔者时常在想“一粒米”的价值到底有多少,我们的人生是否应该如米一样多少应该有些分量有些价值,方才不负岁月、不负梦想、不负信仰。在为实现伟大梦想不懈奋斗的伟大征程中,广大组工干部如“米”一般无悔奉献、如“米”一般干净清爽、如“米”一般温暖人心,不断推动组织工作的科学发展,不断创造着组工事业的崭新篇章。

颗粒虽小却营养充盈,和米一样,“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好传统里有组工干部的“真奉献”。米,作为当今东方世界的主食,乃五谷杂粮的一种,以其丰富的营养价值,用温饱养育了一代又一代人类。对万千世界来说,每一名组工干部都是细小如米的,甚至是细小如沙的,但一个又一个组工干部以“绝对忠诚”的政治品质、“甘为人梯”的奉献精神、“孜孜以求”的专业素养,愿作“为群众遮风挡雨”的一把人伞、愿为“助干部发展成长”的一部人梯、愿当“让人才顺利渡河”的一座人桥,他们真心为群众的满意而高兴、为干部的成才而自豪、为人才的成功而骄傲。一代又一代的组工人的执着努力和坚守传承,最终聚沙成塔、集腋成裘,凝结为一种精神、一种作风、一种文化,就是组织部门“政治的最过硬”、“奉献的最无私”,铸就了党和人民认可、信任的模范部门。

色泽虽浅却清澈透亮,和米一样,“朗朗乾坤、海晏河清”的好风气里

有组工干部的“真干净”。好的大米,颜色干净清澈、纯净透亮,让人爱不释手。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壮士断腕”的决心狠抓作风建设,赢得了党心民心,巩固和发展了良好政治生态,厚植了党执政的政治基础。组织部门作为管党治党的重要政治部门,用自身的“风清气正”带动了党风政风的“明月风清”,为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组工干部的“真干净”体现在公开选用干部、公正评价干部、公平对待干部的工作过程中,体现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等重大活动中,体现在慧眼识才、用心育才、真心爱才的具体实践中,体现在严以律己、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的自我要求中。

香味虽淡却自然芬芳,和米一样,“空谷幽兰、润人心田”的好口碑里有组工干部的“真温暖”。米的自然芬芳之香,总能沁人心脾,带给人温暖与力量。九十多年,沧桑变化,组织部门作为党员之家、干部之家、人才之家,风雨不改、始终如一保持着“家”的温度与温情。在广大组织干部心里,人民利益总是“一枝一叶总关情”的,群众是亲人、党员是亲人、干部是亲人、人才是亲人。在建强党的组织体系、全面夯实基层基础中,组工干部主动作为、积极实践,充分发挥党建在引领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社区发展治理中的重要作用,用执着与真情传递党的温暖;在培养年轻干部、加强干部监管中,组工干部总是在第一时间给予其生活上关心和帮助、总是在其有“不矜”之苗头的第一

时间咬耳扯袖,用严管与厚爱传递党的温暖。

【篇三】

“读书可以让人保持思想活力,让人得到智慧启发,让人滋养浩然之气”。新时代背景下,组工干部需要承担更多的责任,唯有把读书当做“家常便饭”,才能与时俱进始终保持活力,才能游刃有余处理各类问题。

外物之味,久则可厌,读书之味,愈久愈深。饮食可以滋养身体,读书可以丰富灵魂,灵魂与身体共同起舞,才能形成健全的人格。组工干部读书要“痴”,将读书视为生命的一部分,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把“工作忙”当借口,把“每天读”当常态。“岁月既积,卷帙自富”,通过读书与智者对话,与德者同行,与能者比肩,每天才会过得充实。“活到老,学到老”,我国著名经济学家、人口学家马寅初70岁高龄从头开始学俄文,为后辈树立了典范。不悔过去,不慕将来,此刻就是最好的时光,只要坚持,终身学习始于当下。

读书譬如饮食,从容咀嚼,其味必长;大嚼大咀,终不知味也。饮食细嚼慢咽才能品出其中真味,知道自己喜欢的食物是什么;读书潜心涤虑才能领悟其中真理,知道自己喜欢的领域是什么。组工干部读书要“精”,择一域以终老,树立“专家”意识。读书的领域可根据工作和

爱好选择,组工干部的工作与我们的党息息相关,可以阅读有关我们党发展过程中的理论经典、历史经典、文化经典;也可根据自身爱好,不论天文地理,也不论史物化生,只要喜欢都可以研究。一旦确立了自己想为之坚持的领域就要深入研究下去,与其做门门都一知半解的“庸才”,不如做精于一域的“专家”。

读书不知味,不如束高阁;蠢鱼尔何如,终日食糟粕。饮食是一门学问,乱吃一通会导致营养不良;读书更是一门学门,囫囵吞枣会造成“消化不良”。组工干部读书要“思”,读古今以鉴未来,树立思考意识。“读书而不思考,等于吃饭而不消化”,只读不思,读再多的书也是枉然。只有思考才能将书本知识内化于行,更好地指导工作实践;只有通过思考把“水分蒸发掉,才能得到真正的知识”,更好地服务群众。组工干部读书思考的最好办法是写作,将凌乱的知识系统进行梳理,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用自己手中的文章做“利器”,成为党的“宣传兵”。

组工干部应把读书作为一种追求、一种爱好、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像每天饮食一样坚持读书,读好书,成为带头读书的典范。勤于思考,努力实践,让书本知识真正能为我们所用,早日成为一名智者、德者、能者。

【篇四】

“锔瓷”是指把破碎的瓷器复原再生,使其既能继续使用,又具有艺术价值。“锔瓷”是一门古老的民间绝活,更是一种民族精神的传承,只有技术高超的工匠才能驾轻就熟。组织工作也是一门科学,讲究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作风、专业精神的统一。新时期组织工作好比“锔瓷”,面临诸多挑战,组工干部当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勇立潮头、练好手艺、干在实处,做新时代合格的答卷人。

深图远虑“面面观”,对缝定点思路宽。“锔瓷”的首要工序是将瓷片找碴对缝,然后根据瓷器的花纹结构标记出锔瓷钉的位置和数量。这道工序考验的是匠人对事物的认知能力和总体谋划能力,决定着瓷器复原后的整体形象和艺术价值。古语有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讲的就是谋划和筹备重要性。组织工作历来千头万绪,组工干部同样需要经过多方考究,深谋远虑,理清思路,有的放矢方能马到成功。党的十九大为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确立了总布局、总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提出了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广大组工干部要以此为工作遵循,善于用宽广的视野,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来谋划和推动工作。要把上级精神与本地实际相结合,正确处理好本职工作与全局工作、常规工作和创新工作、中心工作和重点工作的关系,从大处着眼,细处着手,狠抓落实。既严谨又大气的围绕中心、服务大局。

刻苦磨炼“金刚钻”,打孔精准武艺全。“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讲的是烧制后的瓷器质地脆硬,“锔瓷”过程中只有金刚石钻头能在上面打眼钻孔。可以说,有无金刚钻是“锔瓷”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金刚钻”之所以无可取代,是因为它极为坚硬锋利,专业性极强。古人云,术业有专攻。组织工作也是一门专业,只有具备很强专业能力的人才能心手相应。陈希部长在全国组织部长会议上强调:“要不断提高组织工作质量和水平,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提供坚强组织保证。”广大组工干部要清醒认识岗位的特殊性,树立本领恐慌和能力危机意识,不断提升专业化能力。要增强学习自主性,熟悉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了解基层组织建设、干部工作、人才工作和党员服务管理等工作规程,练就组织工作的“十八般武艺”。要发扬“安、专、迷”精神,做到关键时刻站得出、顶得住,以“打铁还需自身硬”的姿态为提高组织工作质量和水平倾尽全力。

灵巧摆弄“金属线”,锔钉防漏世代传。“锔钉”是指依照瓷器的孔位、曲度用金、银、铜等材质的金属丝制成金钉、银钉、铜钉和花钉,然后铆进事先打好的孔里,起到固定和美观的作用。锔钉之后再用鸡蛋清和瓷粉勾缝,方能严丝合缝,滴水不漏。这样的瓷器不光美观实用,亦可代代相传。“锔瓷”过程中,锔钉制作难度最大,需要艺人有丰富的经验和严谨的态度。苏轼在《拟进士对御试策》写“慎重则必成,轻发则多败”意在告诫世人要谨慎从事。组织部门是干部之家、党员之家、人才之家,肩负着许多重要职责,工作都有很强的政策性和原

则性。广大组工干部更该以滴水不漏的态度,严丝合缝的准则,在基层组织建设、干部选拔、人才培养及自身建设等各项工作中做到既遵守纪律,又符合规矩,从而不断提高组织工作的社会认可度和群众满意度,始终以宽广的视野、精湛的业务、严谨的作风,将组织部门十二字箴言薪火相传。

【篇五】

暮秋菊开,红橙黄绿,生意盎然。忽然想起晚唐诗论家司空图在《二十四诗品》“典雅篇”中说的“人淡如菊”,一时间,晋陶渊明“独爱菊”的形象浮于脑海。那种恬淡的人格、静雅的风骨、温馨的芬芳,让我这个“久在樊笼里”的大俗人从心底生出许多感慨。由菊花而忆古人,由古人而思“眼前人”,“人淡如菊”,在今天也应成为一种精神向往和价值追求。组工人说组工事:“淡”,应是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从容;“雅”,应是温文尔雅有品有格的坚守;“馨”,应是良好修养流露出来的人格魅力和道德芬芳。

淡泊明志,甘于“花开不并百花丛”的寂寞。“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出自诸葛亮的《诫子书》,家训中透着处世的哲理。盛开在深秋里的菊花,就是甘于寂寞的写照。春天里百花盛开,“争艳”盛极一时,但艳丽的东西向来不能长久。菊花或许有意避开春天的“争芳”与“斗艳”,以“花开不并百花丛”的行为方式,坚守着甘于“寂寞”

的隐逸情操。“孤芳自赏”的菊花形象是寂寞的,但其精神境界却从不孤单,古今贤达之士常以菊花为友,咏菊赞菊的诗文历久弥新,风采依然。当下,“出名要趁早”,谁愿意忍受“廉颇老矣”“美人迟暮”的孤独与悲哀?但组工人是铺路人,是搭梯人,要在淡泊明志宁静致远中砥砺心性,发扬“板凳甘坐十年冷”的情怀,以“做隐姓埋名人”的寂寞与坚守,默默无闻地耕耘于幕后,把收获的“果实”奉献于组织的“枝头”。

温文尔雅,涵养“菊残犹有傲霜枝”的品格。著名画家徐悲鸿说过:“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一个“傲”字写尽了形象与精神的差别。只是遗憾世人,傲气多而傲骨少。苏东坡笔下的“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句,应是他人生历尽坎坷之后的精神象征。心存傲骨,必然会比“八面玲珑”的性格容易招来排挤和打压。但傲骨如斯,又何惧人生的霜雪?近代学者丰子恺说过:“这世界上,有些动物主要是皮值钱,譬如狐狸;有些动物主要是肉值钱,譬如牛;有些动物主要是骨头值钱,譬如人。”骨头值钱,分明就是一副铁骨头、傲骨头。古往今来,鉴古知今,真正的共产党人从来都不是软骨头,而是“一不怕死,二不怕苦”的硬骨头;是“含钙量”极高的不屈的傲骨头。组工人应当在温文尔雅中涵养出一副傲骨,旗帜鲜明立场坚定地做一个大写的人,做一个举旗的人。

惟吾德馨,坚守“不与黄叶舞秋风”的气节。“秋风扫落叶”是一种常见

现象,但我们很少见到菊花的落瓣随风飘零。我读“不与黄叶舞秋风”时,非常感慨,菊花的品格真的与高尚人格保持着高度的一致。海明威在《老人与海》中有一句名言: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能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换言之,真正使你飘零的是落叶自身,而不是看似猛烈无情的秋风。菊花的“抱香枝头老”与“黄叶舞秋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今天,我们往往抱怨世俗,感慨世风不纯,其实我们有必要自问:是做一朵飘落的黄叶,还是做一朵不落的黄花?组工人异于普通人,就因为胸怀信仰,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不为外物左右,“独立”的人格魅力和道德芬芳,就能影响人团结人,为复兴大业凝聚起磅礴的力量。

【篇六】

近日大热的清宫剧《延禧攻略》中,嫔妃们精美的配饰和发簪吸人眼球,其实这些配饰是江苏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南京绒花。绒花的制作是慢工出细活儿的工艺,前后需要经过染色、软化黄铜丝、勾条、打尖、传花等近十道工序。而我们组工干部的成长和培养,与绒花的制作和打磨如出一辙,都需要有足够的细心、耐心和创新力,才能绚丽绽放。

“初心”坚守,干一行爱一行。绒花的制作耗时长、收益少,任何一道

工序可能需要一天甚至几天才能完成。省级非遗传人赵树宪收了几位徒弟,让南京绒花的手艺不至于在他手里失传。赵树宪不收学费,还免费提供材料。但他要求徒弟全职学习绒花制作,这让无数想拜师学艺的人却步,所以很多人都只是询问,有的学了一段时间便退出了,真正坚持下来的并不多。身为组工人,我们需要干一行爱一行,日日的坚持需要源于心底的热爱。找到工作任务的意义,发现工作成长中的成就感,体会与群众交流的收获,一点一滴的积累可以让我们更坚定自己最初的选择,坚定自己日后的坚守。

“勾条”梳理,练就精细功夫。绒花里用到的绒条是由煮熟的蚕丝制成的,要想保证后续绒花制作的精细度,就必须先把绒条制作好,固定在架子上,然后用刷子仔细梳理整齐,这道程序叫做“勾条”。这小小一步很容易被很多人忽视,但是刷与不刷绒花的最终呈现效果却大相径庭,刷过的绒毛会明显看起来更为精致且有质感。组工干部负责的日常工作又何尝不是如此呢?组织的各项任务事无巨细,但是工作之中无小事,每一个表格的填写上报、材料的撰写,都需要我们将数据和文字进行多次校对和审核,保证工作经手无错。很多日常的流程性和细节性问题也需要我们提前谋划,及时梳理,认真总结,只有这样才能在工作执行时,准确地为他人解疑答惑,保证工作落准落实。

“打尖”修剪,磨砺过硬本领。“打尖”指的是拿剪刀,一面旋转着绒条,一面把绒条的两端剪得尖细,这可是考验手艺人基本功的最好方式。

“打尖”需要师傅手眼巧妙配合,只有熟能生巧,日日坚持,才能练成细致的手上功夫。而我们想要练就好的组工本领,需要我们既要有“初生牛犊不拍虎”的闯劲,还要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既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胸怀,还要有“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我们应该善于把握和珍惜每一次锻炼的机会,大事小事抢着干,做到遇事不躲、遇难不惧、担责不推,在实干中磨砺自己的本领,在挫折中锤炼自己的意志,只有这样才能练就在关键时刻撑得住、顶得上的“真本领”。

“传花”塑形,务求工作实效。绒花制作的最后需要制作者用镊子,对打过尖的绒条进行造型组合,配合铅丝、皮纸、料珠等辅助材料制作出所需作品。“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组织工作的重心在基层,根基在基层。想要组织工作取得实效,我们必须清晰把握上级领导对组织工作的期盼和要求,深入了解群众的需求、看法和建议。善于从群众的喜怒哀乐中看到真实期盼,从群众的言辞细语里听出真实诉求,把各项任务做细、做实、做到位,不断提高组织工作的针对性和契合度,提高组织工作的实效性和满意度。

绒花的美丽绽放,是工匠师傅们倾注了十年如一日的汗水和心血。而作为一名组工人,只有坚守初心、认真磨砺、求实求真,才能如“绒花”般美丽绽放。

【篇七】

季节与人的情绪一一对应。如果说春天满眼新绿,充满希望;夏天热情似火,充满力量;那么秋天,则是丰收的果,喜悦的笑。从色调上看,春天是乍暖还寒中的一片浅绿,夏天是炙手可热中的一片火红,秋天则是温和敦厚的金黄或者橙红。秋天之美,是在春之冷与夏之热的两端之间;秋天之美,就是组工人眼里的组织工作,经历过春天的希望、夏天的耕耘,于平淡与平常之间。收获那份大美秋色:美在“落木千山天远大”的沉静与辽阔;美在“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包容与呈现;美在“岂如春色嗾人狂”的成熟与稳重。组工之美,还在于“相看两不厌”“只缘身在此山中”。

沉静之美:落木千山天远大。处在生命之春的年轻人,免不了追慕繁华;繁华固然令人欣喜,但同时又藏有“一叶障目”之忧。比如夏天,你看山看水,都显得不太真实,如同看舞台上的演员,虽然美,但都化着浓妆。而生活,恰恰需要的是“天然模样”,唯如此,才能长久。秋天,经历春的繁盛,经历夏的火热,如同一块烧红的毛铁,需要在冷水里淬砺,繁华落尽,反而露出了真容。落木萧萧,还原了树的本来面目,也还原了山与水的本来面目。细想组工人进组织部,谁不胸怀憧憬,追慕功名,但在理想与现实的落差间,需要不停地调适自己,经历三年五载的打磨,棱角磨尽,“小我”磨平,就能看到组织工作中的“大我”,那一片山水,那一片天空,那样辽远而广阔,像不像一个人的胸襟?跳出一叶障目的“小我”繁华,追求千山远大的“大我”天空,

应是一个“老组工”的价值坚守。

包容之美:万类霜天竞自由。组织工作是与“人”打交道最多的部门之一。高高低低树,形形色色人。与人打交道就少不了“名”与“利”。有道是:“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在物欲横流中,什么样的人都有。春天的芽,夏天的花,虽然充满着“新”与“美”,但“热闹”又何尝不是一种孤独?秋天的“热闹”少了夏天的喧哗,而多了生命本色的呈现:“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这是一种海纳百川式的包容,也只有虚怀若谷才有这般生命力的呈现与彰显。组织工作就是让这些“幸福的奋斗者”和“奋斗的幸福者”在各自的生活轨道上正常运转,为他们创造更为优越的幸福空间和奋斗环境。包容他们、接纳他们,才能让他们从情感上认同组织、信赖组织。组织之美,就是包容之美:搭建不同的舞台,演绎不同的精彩。

成熟之美:岂如春色嗾人狂。春色自浅而深,给人以厚重的繁华,虽然是季节之冬的厚积薄发,但给人的感觉如梦如幻,不太真实。不真实的东西往往不能持恒,如海市蜃楼,如雾霭虹霓,如梦幻泡影。若比之如人,就像少年得志的年轻人,有得意忘形之嫌,也有好高骛远之嫌,只仰望星空,不脚踏实地,便是心浮气躁,行而不远。秋天是成熟的季节,历经暑往寒来,从大红大紫的繁华过度到五彩斑斓的绚烂,“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就彰显着唯秋独有的成熟之美。组工人

的成熟心态,就是不再以个人的得失标准来衡量工作的价值追求,不轻狂不浮躁,就能淡泊名利,坚守平凡。当“小我”转向“大我”,扎根“大我”创造“大我”,生命里就多了一重“奉献”的底色。这底色就是组工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本色。把自己交给组织,为组织工作而努力奋斗,就能在春来秋往、年复一年的坚守中书写逐梦新征程的组工新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