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名词解释

肿瘤名词解释
肿瘤名词解释

肿瘤名词解释

异型性:肿瘤组织结构与细胞形态与相应正常组织发生不同程度的差异。

间变:肿瘤细胞缺乏分化,异异型性明显。

转移:恶性肿瘤细胞从原发部位侵入淋巴管,血管,体腔,迁徙到其他部位,继续生长,发展为同种类型的肿瘤的过程。

恶病质:晚期的恶性肿瘤病人,发生机体严重消瘦,贫血,厌食,全身衰弱的症状

癌前病变:某些疾病或病变虽然本身不是恶性肿瘤,但有发展成恶性肿瘤的潜力,其发生相应恶性肿瘤的风险增加。这些疾病或病变称为癌前疾病或癌前病变。

非典型增生:描述细胞增生并出现异型性,常发生于上皮,包括被覆上皮(如鳞状上皮和尿路上皮)和腺上皮(如子宫内膜腺上皮,乳腺导管上皮)

原位癌:发生于上皮,指异型增生的细胞在形态,生物学特性上与癌细胞相同,常累及上皮全层但未冲破基膜向下润,也称上皮内癌。癌基因:是在研究肿瘤病毒(特别是反转录病毒)制瘤过程中认识到的。

肿瘤抑制基因:在细胞生长和增殖的调控中起重要作用的基因。这些基因的产物有抑制细胞生长的作用。当等位基因变异或缺失时,其功能丧失,导致细胞发生转化。

端粒:染色体末端存在一种称为端粒的DNA重复序列,其长度随着

细胞的复制逐渐缩短。

(学习的目的是增长知识,提高能力,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努力就一定可以获得应有的回报)

外科学简答题及名词解释.doc

如对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打赏,谢谢! 简答题 1 什么是无菌术?无菌术的内容包括那些? 答:无菌术是针对微生物及感染途径所采取的一系列预防措施。无菌术的内容包括灭菌、消毒法、操作规则及管理制度。 2 什么是等渗性缺水?常见病因有哪些? 答:等渗性缺水又称急性缺水或混合性缺水,此时水和钠成比例地丧失,因此血清钠仍在正常范围,细胞外液的渗透压也保持正常。 常见病因:①消化液的急性丧失,如肠外瘘、大量呕吐等;②体液丧失在感染区或软组织内,如腹腔内感染、烧伤等。 3什么是低渗性缺水?常见病因有哪些? 低渗性缺水又称慢性缺水或继发性缺水,此时水和钠同时缺失,但失钠多于缺水,故血清钠低于正常范围,细胞外液呈低渗状态。 常见病因:①消化液的持续性丢失,如反复呕吐、长期胃肠减压等;②大创面慢性渗液;③应用排钠利尿剂时,未注意补充钠盐;④等渗性缺水治疗时补水过多。 4什么是低钾血症?常见病因有哪些? 答:低钾血症是指血钾浓度低于3.5mmol/L。 常见病因:①长期进食不足;②钾从肾排出过多,如应用排钾的利尿药、肾小管性酸中毒等;③补液病人没有补钾或补钾不足;④钾从肾外途径丧失,如呕吐、肠瘘等;⑤钾向细胞内转移,如碱中毒、大量输注葡萄糖和胰岛素时。 5 低钾血症时,静脉补钾的注意事项有哪些? 答:①浓度的限制,输液中含钾量低于40mmol/L;②输液速度的限制,输入钾量小于20 mmol/h ;③休克病人应尽快恢复血容量,待尿量大于40 ml/h后,再静脉补钾。 6什么是高钾血症?常见病因有哪些? 答:高钾血症是指血钾浓度超过5.5mmol/L。 常见病因:①进入体内的钾过多,如服用含钾药物、大量输入保存期较久的库血等;②肾排钾功能减退,如急性或慢性肾衰竭、应用保钾利尿药等;③钾从细胞内移出,如溶血、酸中毒等。 7 高钾血症时如何治疗? 答:?停用一切含钾的药物或溶液。 ?降低血钾浓度。主要措施有:①促使钾进入细胞内,如输注碳酸氢钠溶液、输注葡萄糖和胰岛素溶液等; ②应用阳离子交换树脂;③透析疗法 ?对抗心律失常。静脉注射10%葡萄糖酸钙等。 8 代谢性酸中毒的主要病因有哪些? 答:①碱性物质丢失过多,见于腹泻、肠瘘、胆瘘等;②酸性物质产生过多,如休克、心搏骤停、糖尿病等; ③肾功能不全。 9代谢性碱中毒的主要病因有哪些? 答:①胃液丧失过多,如严重呕吐、长期胃肠减压等;②碱性物质摄入过多,如长期服用碱性药物、大量输注库存血等;③缺钾;④利尿剂的作用。 10 输血的适应症有哪些? 答:①大量失血;②贫血或低蛋白血症;③重症感染;④凝血异常。 11 输血的常见并发症有哪些? 答:①发热反应;②过敏反应;③溶血反应;④细菌污染反应;⑤循环超负荷;⑥疾病传播;⑦输血相关的急性肺损伤;⑧输血相关性移植物抗宿主病;⑨免疫抑制;⑩大量输血的影响,如低体温、碱中毒、高血钾、凝血异常等。 12 输血可传播哪些疾病?答:①肝炎;②艾滋病(AIDS);③人T细胞白血病病毒Ⅰ、Ⅱ型;④梅毒;⑤疟疾;⑥细菌性疾病,如布氏杆菌病。 13 何谓自身输血?常用方法有哪些? 答:又称自体输血,是收集病人自身血液后在需要时进行回输。

肿瘤学名词解释

一. 名词解释: 1.重点控制9大肿瘤:胃癌、食管癌、肝癌、肺癌、 肠癌、宫颈癌、乳腺癌、鼻咽癌、白血病 2.放射敏感性:肿瘤细胞受到射线照射后的反应程 度:缩小的程度以及速度。 3.分裂细胞增殖率:细胞周期的长段 4.生长比例:GF:肿瘤内进行增殖的细胞数目与总 数之比例。 5.亚致死性放射损伤SLD:细胞接受照射后,在一 定时间内可以完全修复的损伤。SLD在放射后立即开始被修复。低LET射线有SLD,高LET射线无SLD。 6.PLD:潜在致死性放射损伤:细胞接受非致死性剂 量照射后,可以通过自身修复机制来修复放射损伤。PLD介于SLD和致死性损伤之间。PLD后的结局可以不一样,某种情况下死亡、某种情况下可以修复。抑制细胞分裂的环境有利于PLD的修复。 7.胸腺瘤的病理组织学分类 ①上皮细胞型:; ②淋巴细胞型:; ③混合型:, 8.524 神经源性肿瘤临床特点? ●好发于后纵隔。 ●成人多为良性,儿童约1/2为恶性;女 略多于男。 ●无论良、恶性,治疗首选手术 9.溃疡癌变的可能 1.指压痕 2.裂隙征 3.息肉样缺损 4.小段环堤形成 5.粘膜呈杵状增粗。 6.胃壁僵硬 10.恶性肿瘤的外科治疗原则 ●明确诊断、分期:制订合理治疗方案 ●全面考虑,选择合理的术式 ●两个最大”的原则,亦即最大限度切除肿瘤和 最大限度保护正常组织和功能。两者有矛盾 时,应服从前者。 ●根据患者年龄、全身状况和伴随疾病选择术 式: ●防止医源性播散:, ● 11.Karnofsky评分: ●100 正常无症状 ●90 有轻微症状和体征 ●80 可勉强正常活动,有症状和体征 ●70 不能维持正常的活动以及工作,生活可自 理自理 ●60 多数生活自理,有时需要人帮助 ●50 常需要人照顾以及医疗 ●40 生活不能自理,需要特别照顾 ●30 严重不能自理,需要住院 ●20 病重,需要积极住院 ●10 病危 ●0 死亡 12.恶性肿瘤多学科综合治疗的基本原则 ●局部与全身并重的原则 ●分期治疗的原则 ●个体化治疗的原则: ●生存率与生活质量并重。 ●成本与效果并重的原则 ●中西医并重的原则 13.三级预防: ●一级预防:病因预防:对于一般人群降低或消 除致癌因素,促进健康,防患于未然的预防措 施 ●二级预防:发病学预防:对特定的高风险人群 筛查癌前病变或早期肿瘤病例,早发现、早诊 断、早治疗。具体措施是:筛查和干预试验。 乳腺、宫颈、食管、胃、肝 ●三级预防:对肿瘤患者防止复发、减少并发症、 防止残废、提高生活质量和康复率、减轻疼痛 14.胃粘膜粗大:胃癌、淋巴瘤、胃粘膜巨大肥厚症 15.发病下降的:胃、宫颈癌、食管癌 16.发病上升的:肺、肠、乳腺 17.腹膜后原发肿瘤的分类特点及分布特点如何? ●占全身恶性肿瘤1%以下,多数为恶性; ●间叶来源最多:恶性多于良性:恶性纤维组织 细胞瘤、脂肪肉瘤、平滑肌肉瘤(任何部位) ●神经类第二位:良性多于恶性:神经纤维瘤、 神经鞘瘤、副神经节瘤;多位于脊柱、主动脉 周围及肠系膜根部 ●胚胎残留组织肿瘤第三位:多为良性:畸胎瘤、 皮样囊肿、泌尿生殖源性囊肿。盆腔底部、肾 周及输尿管周围

医学免疫学名词解释及问答总结

1.免疫:免疫指机体识别“自己”与“非己”(self-nonself),对“非己”抗原发生清除、排斥反应,以维持机体内环境平衡与稳定的生理功能,包括免疫防御功能、免疫监视功能和免疫稳定三大功能。 2. 免疫防御(immunologic defence):是针对外来抗原(如微生物或毒素)的一种免疫保护作用,或称为抗感染免疫。如果免疫应答表现过于强烈,则在清除抗原的同时,也会造成组织损伤,即发生超敏反应(变态反应)。如免疫应答过低或缺如,则可发生免疫缺陷病。 3.免疫监视(immunologic surveillance):正常情况下,体内的某些免疫细胞能发现并处理(杀伤、消毁)体内经常出现的少量异常细胞。 4.免疫稳定(immunologic homeostasis):正常情况下,机体可经常地清除损伤或衰老的自身细胞,以维持免疫机能在生理范围内的相对稳定性。 1. 抗原:能诱导机体免疫系统发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应答产物(Ab或致敏淋巴细胞)在体内或体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亦称免疫原. 2. 免疫原性:指抗原能刺激特定的免疫细胞,使免疫细胞活化、增殖、分化,最终产生免疫效应物质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的特性。 3.抗原性:指能与免疫应答产物相互作用起反应的性能。原称反应原性或免疫原反应性 4.半抗原: 只具有抗原性而无免疫原性的物质。 5.完全抗原: 同时具有免疫原性和抗原性的物质。 6.抗原决定族: 是指抗原性物质表面决定该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又称表位。 7.共同抗原: 具有共同或相似的抗原表位的不同抗原。 8.异嗜性抗原: 在人不同种属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细胞表面上存在的共同抗原。它们之间有广泛交叉反应,与种属特异性无关。又称Forssman 抗原。 9.超抗原: 只需极低浓度(1-10ng/ml)既可激活大量的T细胞克隆,产生极强的免疫应答效应,但其激活机制与方式有别于常规抗原与有丝分裂原. 10.TD-Ag : 胸腺依赖性抗原, 这类抗原需在T细胞辅助才能激活B细胞产生Ab,绝大多数Ag属此类。如血细胞、血清成分、细菌等。共同特点:TD-Ag刺激机体所产生Ab主要为免疫球蛋白G,且还可刺激机体产生细胞免疫。可引起回忆应答。多由蛋白质组成,分子量大,表面决定簇种类多,但每种决定簇的数量不多,且分布不均匀。 11.TI-Ag: 非胸腺依赖性抗原,不需T细胞辅助即可刺激机体产生抗体。少数Ag属此类。如细菌多糖、聚合鞭毛蛋白等。共同特点:TI-Ag刺激机体产生的Ab仅是免疫球蛋白M,不引起回忆应答,不引起细胞免疫。 1.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有那些? 答: 决定一种物质能否表现其免疫原性及其免疫原性大小的因素有: 1 抗原本身的因素 (1) 异物性抗原与机体的种系关系越远,其差异越大,免疫原性也就越强。 1) 异种间的物质:病原微生物、动物免疫血清对人是良好抗原, 2) 同种异体间的物质:人红细胞表面ABO血型抗原系统及同种异体皮肤和器官上的组织相容性抗原。 3) 自身抗原:自身物质一般无抗原性。 a:与淋巴细胞从未接触过的自身物质(如晶状体蛋白) b:自身物质理化性状发生改变(外伤、感染、药物、电离辐射等) (2) 理化性状 1) 分子大小 一般说来分子量越大,抗原性越强。具有抗原性的物质,分子量一般在10.0kD以上,个别超过100.0kD,低于4.0kD者一般不具有抗原性。

肿瘤化疗护理常规

肿瘤化疗护理常规 1.化疗前护理: (1)了解病情,包括全身状况、年龄、体质状况,既往史,现病史,既往抗肿瘤治疗情况,如手术及手术后对病人的影响,放疗及既往化疗的情况等。 (2)了解病人的心、肝、肾功能,特别是造血功能状况。 (3)了解化疗方案,熟悉抗癌药物剂量、方法、给药途径、用法、疗程、治疗作用和并发症及病人的承受能力。 (4)加强营养,如有贫血和低蛋白血症,遵医嘱给予治疗。 2.化疗期间护理: (1)化疗前对病人及家属进行健康教育,让病人了解其治疗方案、治疗作用及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和预防,减轻毒副反应的措施等,使病人建立良好的遵医嘱行为,较好地配合治疗。 (2)分散病人注意力。建议病人化疗期间听轻音乐、收看电视,护士与病人亲切交谈,并教会病人使用放松技术等分散对化疗的注意力,使其能在轻松的心境下接受化疗。 3.用药期间的护理: (1)静脉选择:首选较粗直的、血管有弹性静脉,选择部位尽量避开循环分叉,肿瘤侵犯,静脉炎部位,减少穿刺次数。轮换使用静脉通路,对于上腔静脉综合征的病人,应避免从上肢静脉注射。 (2)给药方法:遵循先用刺激性小的药物,如果几种药物均有较大刺激性,间隔应大于20min。给两种以上药物时,在两药之间应给生理盐水冲管。 (3)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注意配伍禁忌,现配现用。 (4)静脉注射化疗药物前后应使用生理盐水,其作用是化疗前建立静脉通道,确保针头在血管内;化疗后冲洗静脉输注通道,防止静脉炎的发生及化疗药物血管外渗。 (5)接受静脉输液肢体适当制动,以免穿刺针头移位,造成药物外渗,引起局部组织坏死。 (6)拔针后用干棉球局部按压5一l0min,以免药液外渗。 (7)加强巡视,观察有无药物外渗现象,在化疗前、中、后告知病人当静脉注射部位出现触痛、刺痛、烧灼感或其他异常感觉应立即告知护士。 (8)一旦化疗药物外渗,立即停止输液,更换部位输人,在静脉给药部位尽量回抽药液,抬高患肢,局部冷敷24h,及时配合医生用生理盐水5一l0ml在漏药部位作皮下注射,或用0.25%一1%普鲁卡因作局部封闭,外用静脉炎软膏或三黄膏等中药外敷。根据药物性质选择特殊解毒剂,10%硫代硫酸钠使用于氮芥、丝裂霉素、更生霉素;;1.500碳酸氢钠使用于长春新碱、阿霉素。如有严重的局部组织损伤或坏死,可考虑局部切除和整形外科治疗。 4.化疗副反应的预防: (1)恶心、呕吐:化疗期间进食营养丰富、清淡可口、宜消化、高蛋白、维生素丰富、热量充足的饮食,禁忌空腹化疗;少量多餐,避免过热、粗燥、酸、辣等食物对消化道的刺激;饭前、饭后、睡前刷牙。化疗前后使用适量镇静剂和止吐剂,如恶心呕吐严重者,可给与输液支持治疗。 (2)腹痛、腹泻:观察腹部症状、腹痛性质及排便情况。腹泻者进食少渣、低纤维饮食,禁食产气、油腻食物。腹泻后及时清洁肛周,保持皮肤戮膜的清洁,多休息。观察大便性质,必要时作培养。及时纠正水、电解质平衡失调。

外科学名词解释【完整版】

外科学名词解释 1、腹外疝:由腹腔内的脏器或组织连同腹膜壁层,经腹壁薄弱点或空隙,向体表突出所致。 2、直疝三角:外侧边是腹壁下动脉,内侧边为腹直肌外侧缘,底边为腹股沟韧带。 3、早期胃癌:胃癌仅限于粘膜或粘膜下层者,无论病灶大小或有无淋巴结转移,均为~。 4、小胃癌:癌灶直径在10mm以下的早期胃癌。 5、微小胃癌:癌灶直径在5mm以下的早期胃癌。 5、一点癌:癌灶直径在1mm以下的早期胃癌。 6、麦氏点:沿盲肠的三条结肠带向顶端追踪可寻到阑尾基底部。其体表投影约在脐与右髂前上棘连线中外1/3交界处,称为~。 7、肝蒂:包含有门静脉、肝动脉、淋巴管、淋巴结和神经。 8、第一肝门:门静脉、肝动脉和肝总管在肝脏面横沟各自分出左、右干进入肝实质内,称为~。 9、Glisson纤维鞘:门静脉、肝动脉和肝胆管的管道分布大体上相一致,且被其共同包裹,称为~。 10、第二肝门:三条主要的肝静脉在肝后上方的静脉窝进入下腔静脉,称~。 11、第三肝门:肝的小部分血液经数支肝短静脉流入肝后方的下腔静脉,称~。 12、胆囊三角(Calot三角):胆囊管、肝总管、肝下缘所构成的三角区。 13、Mirizzi综合征:是特殊类型的胆囊结石,形成的解剖因素是胆囊管与肝总管伴行过长或者胆囊管与胆总管汇合位置过低,持续嵌顿于胆囊颈部的和较大的胆囊管结石压迫肝总管,引起肝总管狭窄;反复的炎症发作更导致胆囊肝总管瘘管,胆囊管消失、结石部分或全部堵塞肝总管。临床特点是反复发作胆囊炎及胆管炎,明显的梗阻性黄疸。胆道影像学检查可见胆囊或增大、肝总管扩张、胆总管正常。 14、夏柯氏三联征Charcot三联征:见于肝外胆管结石,为腹痛、寒战高热、黄疸。 15、瑞罗茨五联征Reynolds五联征:见于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腹痛、寒战高热、黄疸、休克、神经中枢系统受抑制。 16、急性胰腺炎:是一种常见的急腹症。按病理分类可分为水肿性和出血坏死性。 17、解剖复位:骨折段通过复位,恢复了正常的解剖关系,对位(两骨折端的接触面)和对线(两骨折段在纵轴上的关系)完全良好时,称~。 18、功能复位:经复位后,两骨折段虽未恢复至正常的解剖关系,但在骨折愈合后对肢体功能无明显影响者,称~。 19、颅内压ICP:是指颅腔内容物对颅腔所产身的压力,正常成人为70-200mmh2o 20、肾自截:肾结核时,由于输尿管完全闭塞,含菌尿液不能排入膀胱,膀胱的结合炎症好转或痊愈,尿液检查菌体阴性。 21、张力性气胸:又称高压性气胸,气胸裂口与胸膜腔形成活瓣,气体只能进入胸腔不能排除,随着气体的增多,患肺健肺均受压,形成严重的呼吸循环衰竭。 22、 Colles骨折:桡骨远端骨折,伴尺骨小头脱位,骨折远端向背侧尺侧移位,近侧向掌侧移位,形成典型的银叉枪刺样畸形。 23、桔皮样改变:乳腺癌晚期,淋巴液潴留,致乳房肿胀,使皮肤毛囊呈现小凹。 24、Dugas征阳性:肩关节脱位,搭上卡不上,卡上搭不上。 25、尿潴留:膀胱内充满尿液,但不能排出。 26、颅内压增高:ICP持续超过200mmh2o 27、脑疝:是ICP增高的严重后果,是由于颅内压力增高超过了脑部的自身代偿能力,脑组织从压力高处向压力低处移位,压迫脑干、血管和脑神经,引起脑干损害及脑脊液循环通道受租而产生的一系列严重变化。 28、颅骨骨折:指颅骨受暴力作用所致颅骨结构的改变。 29、脑损伤:是指脑膜、脑组织、脑血管及脑神经的损伤。

临床肿瘤学名词解释复习资料

《临床肿瘤学》名词解释题库 1 肿瘤(tumor):是机体细胞在不同致癌因素长期作用下,在基因水平上失去了对其生长的正常调控而致的克隆性异常,所形成的新生物叫肿瘤。 2肿瘤的异质性:肿瘤组织无论在细胞形态还是在组织结构上,都与其起源的正常组织有不同程度的差异,这种差异称为异型性。 3癌:来源于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统称为癌。 4肉瘤:来源于间叶组织的恶性肿瘤统称为肉瘤。 5癌肉瘤:同一肿瘤中既有癌的成分,又有肉瘤成分时称为癌肉瘤。 6肉瘤样癌:肿瘤的细胞呈肉瘤样的梭形变异,称为肉瘤样癌,细胞本质还是癌细胞,是癌细胞向肉瘤样方向分化。 7错构瘤:错构瘤是一种非肿瘤性发育异常的病变,是以该组织或器官固有组织的异常混合与增生。其本质是出生后局部组织过度生长而形成的一种畸形,它并非真性肿瘤,肿物一般不会持续生长下去。 8 畸胎瘤:它是一种生长发育异常的病变,具有不停的生长及增殖的特性,肿瘤细胞来源于胚胎时的多潜能细胞,它具有分化成多种组织的潜能。 9间叶瘤:含有两种以上间胚叶肿瘤组织成分的肿瘤。 10微小癌:是指体积很小的癌,各种器官的微小癌的标准不一。 11增生:指细胞数量的增多,通过细胞的有丝分裂和无丝分裂来完成。 12非典型增生:上皮细胞异乎常态的增生,细胞大小不一,但核分裂增多但呈正常核分裂像。可分为轻、中、重三度。轻中度在病因去处后可恢复正常,而重度常转变为癌。 13分化:是原始干细胞的发育中渐趋成熟的过程,是细胞通过转录调控使基因型转为表型的过程。通过分化,细胞在形态、功能、代谢、行为等方面各具功能,从而形成不同的组织和器官。 14化生:一种细胞或组织,在某些因素的作用下,由一种组织变为另一种组织。如宫颈糜烂时,宫颈管被覆的柱状上皮或腺上皮可转变为鳞状上皮,称鳞状上皮化生。 15恶变:也称癌变。是正常细胞或良性肿瘤细胞转变为恶性肿瘤细胞的过程。16腺鳞癌:同一肿瘤中具有腺癌和鳞癌的病变。 17交界性肿瘤:肿瘤的组织形态介乎良、恶性之间,称为交界性肿瘤。 18瘤样病变:是貌似肿瘤的增生性病变。本身是一种组织的畸形,组织的生长外表类似肿瘤,但并不具备真性肿瘤的基本特征。 19间变:是指肿瘤细胞与对应的分化成熟的细胞在功能和形态上都具有明显的差异,并具有恶性的生物学行为。 20 癌前病变:癌前病变是指某些具有癌变的潜在可能性的病变,如长期存在有可能转变为癌 21粘膜白斑:发生在食管、口腔、子宫颈及外阴等处粘膜。主要病理改变是粘膜的鳞状上皮过度增生和过度角化,并出现一定的异型性。肉眼上呈白色斑块,故称白斑。如长期不愈就有可能转变为鳞状细胞癌,被认为是一种癌前病变。22原位癌(carcinoma in situ):原位癌一般指鳞状上皮层内或皮肤表皮层内的重度非典型增生,可累及上皮的全层,但尚未侵破基底膜。原位癌是一种早期癌。23早期癌:原位癌伴有早期浸润。所谓早期浸润是指仅有微灶浸润。 24微小癌:是指体积很小的癌,各种器官的微小癌的标准不一。

免疫学名词解释、问答题

第一章抗原 一名词解释 抗原:能够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并且能与免疫应答产物(抗体或免疫效应细胞)特异性结合的物质抗原决定簇(表位):存在于抗原性物质表面的能够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 (免疫应答的特异性基础) 半抗原:本身只有反应原性而无免疫原性的简单小分子抗原物质,当予蛋白载体结合形成半抗原—载体复合物时,获得免疫原性 胸腺依赖性抗原(TD-Ag):指需要在T细胞辅助及巨噬细胞参与下才能激活B细胞产生抗体的抗原性物质。可引起体液、细胞免疫应答,产生免疫记忆 胸腺非依赖性抗原(TI-Ag):指无需T细胞辅助,就能直接刺激B细胞增生、分化产生抗体的抗原性物质。只引起体液免疫应答,无免疫记忆 类毒素:外毒素经0.3%-0.4%甲醛溶液处理后,丧失毒性作用而保留原有抗原性质 嗜异性抗原:指某些不同种属(动物、植物或微生物)之间存在的共同抗原 自身抗原:机体对正常的自身组织和体液成分处于免疫耐受状态,当自身耐受被打破,即可引起自身免疫应答。包括改变的自身抗原和隐蔽的自身抗原 功能性决定簇:存在于抗原分子表面,能被淋巴细胞识别,启动免疫应答,同时能与抗体和/或致敏淋巴细胞特异性结合而发生免疫反应的抗原决定簇 隐蔽的决定簇:存在于抗原内部,不能被淋巴细胞识别,无法触发免疫应答的抗原决定簇 共同抗原:存在于两种不同抗原分子之间的相同或相似的抗原决定簇 隐蔽的自身抗原:正常情况下与血流和免疫系统相对隔绝的自身物质 肿瘤特异性抗原:只存在于某种肿瘤细胞表面而不存在于相应正常细胞或其他肿瘤细胞表面的抗原肿瘤相关抗原(TAA):不为肿瘤细胞所特有的,在正常细胞上也可微量表达的抗原 超抗原:是一类有细菌外毒素和逆转录病毒蛋白构成的不同于促有丝分裂原的抗原性物质 交叉反应:抗原或抗体除与相应抗体或抗原发生特异性反应外,还能与含某种(些)相同抗体的它种抗血清或含某种(些)相同抗原决定簇的它种抗原结合的反应 白细胞分化抗原(CD):白细胞、血小板和血管内皮细胞等在分化成熟为不同谱系和分化不同阶段以及活化过程中出现或消失的细胞表面的抗原性标志 甲胎蛋白(AFP):是一种糖蛋白,在胚胎期由卵黄囊和肝细胞合成,是胎儿血清中的正常成分。当发生原发性肝癌是,血清中AFP含量显著增高 免疫佐剂:与抗原一起活先于抗原注入机体后可增强机体对该抗原的免疫应答能力或改变免疫应答类型的物质 弗氏佐剂:弗氏不完全佐剂是有液体石蜡或植物油和乳化剂羊毛脂或吐温80混合而成,使用时与水溶性抗原充分混合,使抗原分散在佐剂中形成油包水乳剂。在不完全佐剂中加入死的分枝杆菌(结核杆菌或卡介苗)就成为弗氏佐剂 二问答 1.简述TD-Ag和TI-Ag的概念,两者引起免疫应答有何区别 胸腺依赖性抗原(TD-Ag):指需要在T细胞辅助及巨噬细胞参与下才能激活B细胞产生抗体的抗原性物质。1.引起体液、细胞免疫应答2.产生抗体以IgG为主 3.产生免疫记忆 胸腺非依赖性抗原(TI-Ag):指无需T细胞辅助,就能直接刺激B细胞增生、分化产生抗体的抗原性物质。1.只引起体液免疫应答2.只刺激B细胞产生IgM 3.无免疫记忆 2.何谓嗜异性抗原?举例说明其意义 嗜异性抗原:指某些不同种属(动物、植物或微生物)之间存在的共同抗原 大肠杆菌O86含人血型B物质,肺炎球菌14型含人血型A物质 3.何谓隐蔽的自身抗原?举例说明隐蔽的自身抗原释放后,可引起哪些相应的临床疾病 自身抗原:机体对正常的自身组织和体液成分处于免疫耐受状态,当自身耐受被打破,即可引起自

最新肿瘤科护理常规

目录 肿瘤内科疾病一般护理常规 (2) 目录 (1) 目录 (1) 目录 (1) 目录 (1) 目录 (1) 目录 (1) 目录 (1) 目录 (1) 目录 (1) 目录 (1) 宫颈癌、子宫内膜癌放射治疗护理常规 (14) 骨肉瘤放射治疗护理常规 (15) 化疗 化疗护理常规 (16) 肺癌化疗护理常规 (17) 乳腺癌化疗护理常规 (18) 骨肿瘤化疗护理常规 (19) 肠癌化疗护理常规 (20) 宫颈癌化疗护理常规 (21) 肿瘤特殊治疗 放射性粒子植入护理常规……………………………………………22-23 微波消融治疗护理常规………………………………………………24-25

肿瘤内科疾病一般护理常规 【评估要点】 1、心理状态。 2、化疗的毒副反应,食欲、呕吐、腹泻次数、量及性质、体重情况。 3、各种导管通畅、固定情况,皮肤情况。 4、疼痛的性质、程度、用药类型。 5、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血小板、凝血常规、生化指标,注意有无出血倾向。 6、潜在感染的部位如口腔、肛周等,有无破溃及红肿热痛。 【护理要点】 1、心理护理指导病人积极配合治疗,放松身心,乐观开朗。 2、饮食护理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低脂、易消化无刺激饮食。 3、化疗护理保护血管,严禁化疗药外渗;严格遵守用药的次序、时间、剂量;水化治疗,促进排泄;告知化疗用药注意事项。 4、呕吐护理剧烈呕吐,遵医嘱用药,严密观察水电解质酸碱紊乱情况。 5、便秘及腹泻护理根据病人用药及病情,采取预防措施,及时处理。 6、导管护理: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及时更换贴膜、引流袋(瓶),注意穿刺点。 7、疼痛护理:遵医嘱及时给予有效的止痛药进行疼痛治疗,并做好疼痛护理。 8、皮肤护理对有潜在皮肤破损病人采取预防措施,破溃时及时处理。 9、感染护理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及消毒隔离制度、陪客探视制度,粒细胞缺乏者行保护性隔离,预防感染。 10、出血护理行动轻缓,防止外伤;护理操作动作轻柔;穿刺注射后压迫止血。执行止血治疗。当血小板计数<20×109/L时,严格卧床,限制活动,防止摔伤,保持大便通畅。

外科学考点-名词解释

外科学考点-名词解释

外科学考点名词解释 1.库欣反应(Cushing):当颅内压急剧增高时,病人血压升高(全身血管加压反应)、心跳和脉搏缓慢、呼吸节律紊乱及体温升高等各项生命体征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即。 2.脑疝:当颅内某分腔有占位性病变时,该分腔的压力大于邻近分腔的压力,脑组织从高压力区向低压力区移位,导致脑组织、血管及颅神经等重要结构受压和移位,有时被挤入硬脑膜的间隙或孔道中,从而出现一系列严重临床症状和体征,称为脑疝。 3.原发性脑损伤(Primary brain injury)指暴力作用于头部时立即发生的脑损伤主要有脑震荡、弥漫性轴索损伤、脑挫裂伤、原发性脑干损伤.下丘脑损伤。 4.脑震荡:①短暂的意识障碍②不超过半小时③清醒后大多不能回忆受伤当时乃至伤前一段时间内的情况(逆行性遗忘)④皮肤苍白、出汗、血压下降、心动徐缓、呼吸浅慢、肌张力降低、头痛、头昏、恶心、呕吐等症状⑤神经系统检查无阳性体征、脑脊液检查无红细胞、CT检查颅

内无异常发现。 5.甲亢:由各种原因导致正常甲状腺素分泌的反馈控制机制丧失,引起循环中甲状腺素异常增多而出现以全身代谢亢进为主要特征的疾病的总称. 6.突眼性甲状腺肿:指在甲状腺肿大的同时,出现功能亢进症状.病人年龄多在20-40岁之间.腺体肿大为弥漫性,两侧对称,常伴眼球突出. 7.甲状腺危象:是甲亢的严重合并症,与术前准备不够,甲亢症状未能很好控制及手术应激有关.主要表现为高热(>39℃),脉速(>120次/分),同时合并神经,循环及消化系统严重功能紊乱,如:烦躁,谵妄,大汗,呕吐,水泻等. 8.Cooper韧带:乳腺的腺叶,小叶和腺泡间有结缔组织间隔,腺叶间还有与皮肤垂直的纤维束,上连浅筋膜浅层,下连浅筋膜深层. 9.酒窝症:乳腺癌累及cooper韧带,可使其缩短而致肿瘤表面皮肤凹陷. 10橘皮样改变:乳腺癌癌块继续增大,如皮下淋巴管被癌细胞堵塞,引起淋巴回流障碍,出现真皮水肿。 11反常呼吸运动:多根多处肋骨骨折将使局部

肺癌病人化疗护理常规

肺癌病人化疗护理常规 肺癌患者在化学治疗期间免疫力很低,很容易引起患者病情的恶化,严重影响治疗效果。因此肺癌化疗时的肺癌护理常规一定要做好。 1.预防感染。密切观察患者外周血象,每日护理查房问诊后,对心血管、呼吸、消化、泌尿、运动、神经等系统进行认真检查和记录。除做好病房、被褥消毒外,还要做好口腔黏膜、皮肤、会阴部的清洁消毒;指导患者注意休息,不去其他病房走动,减少探访,避免交叉感染。嘱患者不要随便抠鼻,防止鼻腔出血;用软毛牙刷刷牙,防止牙龈出血。 2.做好健康教育指导。对于出现轻、中度腹泻的患者,观察评估并记录大便次数、颜色、性状和量及肛周皮肤受刺激情况,协助患者做好肛周皮肤护理,告知患者便后清洁肛门的重要性;指导患者进食易消化、含纤维素少的流质、半流质,避免辛辣、生冷、过硬及过于油腻的食物。 3.心理护理。良好的医患关系是心理护理的前提;护士与病人家属的默契配合是实施心理护理的基础;正确掌握病人的心理特点是心理护理的关键;帮助病人正确认识疾病,积极配合诊断治疗,激发病人潜在的生存意识,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是心理护理的核心,护理人员通过做好四要素而使病人以最佳心态配合治疗。 4. 预防肌肉酸痛反应。常发生于化疗2~3天,多数1周左右恢复正常。除按医嘱给予止痛药外,应注意向患者解释,让其知道这种症状是可逆的。并协助日常生活护理,按摩酸痛处,帮助其转移注意力,减轻其不适,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可以进行理疗。 5. 预防皮肤毒性反应。嘱患者避免搔抓,注意保持皮肤的清洁干燥,避免发生感染。 6.预防心律失常。护理人员应在床边观察,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用药时给予心电监护,严密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出现变化立即报告医生并配合医生做出相应的处理,同时做好心理护理使患者感觉安全。 7.预防水肿及多浆膜腔积液。主要表现为患者出现周围水肿,严重者出现浆膜腔积液。护士应配合医生,严格执行医嘱,特别是要督促患者按医嘱使用激素,并密切观察患者体重及周围水肿变化。出现水肿时予以评估水肿情况,每天测量水肿部位最严重时的周长,指导患者抬高下肢,增加静脉血回流,嘱患者穿宽松柔软衣服,防止擦伤皮肤。 8.预防超敏反应。患者出现气管痉挛、呼吸困难、血压下降等超敏反应时,应立即停止给药,并予吸氧,应用肾上腺素、升压药物,直至恢复

外科学考试重点(史上最全)名词解释,大题必备

外科学考试重点:问答名解填空 问答题:库欣反应(Cushing):当颅内压急剧增高时,病人血压升高(全身血管加压反应)、心跳和脉搏缓慢、呼吸节律紊乱及体温升高等各项生命体征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即。颅内压增高三主症:头痛(最常见原因)、呕吐、视神经乳头水肿(重要客观体征之一)。颅内压增高的后果:脑血流量降低脑缺血甚至脑死亡脑移位和脑疝脑水肿库欣反应胃肠功能紊乱以及消化道出血神经源性水肿颅内压增高的临床表现:头痛呕吐视神经乳头水肿意识障碍及生命体征变化脑疝:当颅内某分腔有占位性病变时,该分腔的压力大于邻近分腔的压力,脑组织从高压力区向低压力区移位,导致脑组织、血管及颅神经等重要结构受压和移位,有时被挤入硬脑膜的间隙或孔道中,从而出现一系列严重临床症状和体征,称为脑疝。脑疝分型:①小脑膜切迹疝又称颞叶疝。为颞叶的海马回、钩回通过小脑幕切迹被推移至幕下;②枕骨大孔疝又称小脑扁桃体疝,为小脑扁桃体及延髓经枕骨大孔推向椎管内;③大脑镰下疝又称扣带回疝,一侧半球的扣带回经镰下孔被挤入对侧分腔。线形骨折按发生部位分为:颅前、中、后窝骨折。鉴别为:①前:有鼻出血、眶周广泛淤血斑(熊猫眼征)以及广泛球结膜下淤血斑等表现。可合并脑脊液鼻漏(CSF 经额窦或筛窦由鼻孔流出)、嗅神经或视神经损伤。②中:可合并脑脊液鼻漏、脑脊液耳漏、鼻出血或耳出血,可合并 III、IV、V、VI 脑神经损伤。③乳突部皮下淤血斑(Battle 征)、可合并第 IX-XII 脑神经损伤。成人凹陷性骨折多为粉碎性,婴幼儿可呈“乒乓球凹陷样骨折”:明显凹陷,连续性。造成闭合性脑损伤的机制:①接触力;②惯性力:来源于受伤瞬间头部的减速或加?僭硕鼓栽诼诩彼僖莆唬肼谙嘧病=芰Σ嗟哪运鹕顺莆寤魃耍黄涠圆嗾叱莆猿迳恕T⑿阅运鹕耍≒rimary brain injury)指暴力作用于头部时立即发生的脑损伤主要有脑震荡、弥漫性轴索损伤、脑挫裂伤、原发性脑干损伤.下丘脑损伤。脑震荡:①短暂的意识障碍②不超过半小时③清醒后大多不能回忆受伤当时乃至伤前一段时间内的情况(逆行性遗忘)④皮肤苍白、出汗、血压下降、心动徐缓、呼吸浅慢、肌张力降低、头痛、头昏、恶心、呕吐等症状⑤神经系统检查无阳性体征、脑脊液检查无红细胞、CT 检查颅内无异常发现。颅内血肿分型:按血肿引起颅内压增高或早期脑疝症状所需时间分 3 型:①72 小时以内为急性型②3 日以后到 3 周以内为亚急性型③超过 3 周为慢性型.脑硬膜外血肿出血来源以脑膜中动脉最常见.按来源和部位分为:硬膜外血肿硬膜下血肿最常见脑内血肿.体积压力反应:如原有的颅内压增高以超过临界点释放少量脑脊液即可使颅内压明显下降若颅内压增高处于代偿的范围之内临界点以下释放少量脑脊液仅仅引起微小的压力下降.硬脑膜外血肿临床表现与诊断:1.外伤史:颅盖部特别是颞部的直接暴力伤局部有伤痕或头皮血肿颅骨 X 线摄片发现骨折线跨过脑膜中动脉沟.2.意识障碍:有三种类型:⑴当原发性脑损伤很轻时最初的昏迷时间很短而血肿的形成又不是太迅速时则在最初的昏迷与脑疝的昏迷之间有一段意识清楚时间大多为数小时或稍长称为”中间清醒期”⑵如果原发性脑损伤较重或血肿形成较迅速则见不到中间清醒期可有意识好转期未及清醒却又加重也可表现为持续进行加重的意识障碍.⑶少数血肿是在无原发性脑损伤或脑挫裂伤甚为局限的情况下发生早期无意识障碍只在血肿引起脑疝时才出出意识障碍.3.瞳孔改变:患侧瞳孔可先缩小对光反应迟钝随后表现为瞳孔进行的扩大对光反应消失睑下垂以及对侧瞳孔亦随之扩大.4.锥体束征:早期出现一侧肢体肌力减退如无加重表现可能是脑挫裂伤的局灶体征如果是进行加重就考虑为血肿收起脑疝.5.生命体征:常为进行的血压升高心率减慢和体温升高.硬脑膜下血肿:急性:临床表现与诊断:病情一般多较重表现为意识障碍进行性加深无中间清醒期或意识好转期表现.颅内压增高与脑疝的其他征象也多在 1-3

肿瘤学名词解释上课讲义

1.T-regs(Regulatory cells):调节性T细胞是一类控制体内自身免疫反应性的T细胞亚群,早期亦称做 suppressor T cells。可分为天然产生的自然调节性T细胞(n T-regs)和诱导产生的适应性调节性T细胞(a T-regs或i T-regs),如Th3、Tr1,另外尚有CD8 Treg、NKT细胞等,可分泌TGF-B,IL-4等多种细胞因子,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关系密切,其异常表达可导致自身免疫性疾病。 2.DC(Dendritic cells):树突状细胞是机体功能最强的专职抗原递呈细胞(Antigen presenting cells, APC),它能高 效地摄取、加工处理和递呈抗原,未成熟DC具有较强的迁移能力,成熟DC能有效激活初始型T细胞,处于启动、调控、并维持免疫应答的中心环节。 3.BSC(Best Supportive Care):早期肿瘤患者科研通过手术和术后辅助治疗等综合治疗手段获得治愈疗效,这 一阶段的支持治疗称为最佳支持治疗。其目的是运用多种治疗手段最终治愈癌症。主要内容包括肿瘤相关症状的控制、抗肿瘤治疗合并症的处理、整体治疗结束后的康复治疗。 4.EGFR(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属于酪氨酸激酶型受体,其家族包括 HER1-4)。广泛分布于哺乳动物上皮细胞、成纤维细胞、胶质细胞、角质细胞等细胞表面,EGFR信号通路对细胞的生长、增殖和分化等生理过程发挥重要的作用。 5.MTD(Maximum tolerated dose):最大耐受剂量,又称最大耐受浓度。指药物在除急性毒性动物实验外的实验 (短期重复实验、亚慢性毒性实验、慢性毒性实验)中不引起实验动物死亡的最大剂量或浓度。 6.DD 7.IGRT(Imaged-guided stereotactic radiotherapy):影响引导放射治疗一种四维的放射治疗技术,它在三维放 疗技术的基础上加入了时间因数的概念,充分考虑了解剖组织在治疗过程中的运动和分次治疗间的位移误差,如呼吸和蠕动运动、日常摆位误差、靶区收缩等引起放疗剂量分布的变化和对治疗计划的影响等方面的情况,在患者进行治疗前、治疗中利用各种影像设备对肿瘤及正常器官进行实时的监控,并能根据器官位置的变化调整治疗条件使照射野紧紧“追随”靶区,使之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精确治疗。 8.IMRT(Intensity modulated radiation therapy):调强适形放射治疗是三维适形放疗的一种,要求辐射野内剂 量强度按一定要求进行调节,简称调强放疗。它是在各处辐射野与靶区外形一致的条件下,针对靶区三维形状和要害器官与靶区的具体解剖关系对束强度进行调节,单个辐射野内剂量分布是不均匀的但是整个靶区体积内剂量分布比三维适形治疗更均匀。 9.GCP(Good clinical practice):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是国家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对临床试验所做的标准 化、规范化管理的规定。旨在保护受试者的安全、健康和权益,并保证临床试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10.VEGF(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是血管内皮细胞特异性的肝素结合生长因 子,可在体内诱导血管新生。 11.TBI 12.NCCN(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ncer network):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每年发布的各种恶性肿瘤临床实 践指南,得到了全球临床医师的认可和遵循。NCCN作为美国21家顶尖肿瘤中心组成的非营利性学术组织,其宗旨是为在全球范围内提高肿瘤服务水平,造福肿瘤患者。

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各章练习题

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各章练习题 第一篇医学免疫学 一、填空题 1.机体免疫功能正常时,可发挥——功能、——功能和——功能。 2.超敏反应的发生是由于机体免疫防御功能反应——;而发生肿瘤是由于——功能缺陷。 3.免疫是指机体免疫系统识别——和——物质并产生一系列生物学效应的过程。 4.免疫系统清除体内衰老、损伤、变性细胞的功能称为。该项功能失调可引起——。 5.医学免疫学的起源学科是——。 二、名词解释 1.免疫 三、问答题 1.简述基础免疫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哪些? 2.免疫系统具有哪些功能?这些功能正常或失常表现出何种生物学效应?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免疫防御,免疫自稳,免疫监视 2.过强,免疫监视 3.自己,非己 4.免疫自稳功能,自身免疫病 5.微生物学 二、名词解释 1.免疫:是指机体免疫系统识别“自己”与“非己”抗原物质,对“自己”耐受而排除“非己”抗原物质的生理过程。 三、问答题 1.基础免疫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2)抗原物质的种类和特点。(3)免疫应答的过程、规律和特点。(4)免疫学应用,包括免疫学防治和免疫学诊断。 2.免疫系统的功能及效应: (1)免疫防御:是机体抵御外来抗原性异物入侵的一种保护功能。功能正常可防止病原微生物的感染和损 害,即抗感染免疫。功能异常有两种情况:免疫防御功能过强出现超敏反应;免疫防御功能过低(免疫缺陷)会导致反复发生病原微生物的感染。 (2)免疫自稳:是机体免疫系统维持体内环境相对稳定的一种生理机能。功能正常可及时清除体内损伤、 衰老、变性的细胞,以及抗原抗体复合物等抗原异物,对自身成分耐受与保护。功能紊乱或失调会导致自身免疫病,即认己为敌,失去了对自身抗原的耐受而对自身细胞发起攻击。 (3)免疫监视:指机体免疫系统及时识别、清除体内突变、畸变细胞和病毒感染细胞的一种生理保护功能。 功能正常可防止肿瘤产生;功能失调可导致肿瘤发生,或病毒感染不能及时清除,造成病毒持续性感染。 第一章免疫器官 一、填空题 1.免疫系统的组成包括——、——和——。 2.人类中枢免疫器官包括——和——。 3.人类周围免疫器官包括——、——和——。 4.骨髓是——分化成熟场所;胸腺是——分化成熟场所。 5.免疫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并产生免疫应答的重要场所是——、——和——。 6.淋巴结中的B淋巴细胞主要存在于——区,而T淋巴细胞主要存在于淋巴结的——。 二、A型选择题 1.T细胞分化成熟场所是( )。 A.骨髓 B.胸腺 C.黏膜相关淋巴组织 D.脾 E.淋巴结 2.人类B淋巴细胞分化成熟场所是( )。 A.骨髓 B.胸腺 C.腔上囊 D.脾 E.淋巴结 3.中枢免疫器官的功能是( )。 A.T淋巴细胞成熟场所 B.B淋巴细胞成熟场所 C.T淋巴细胞居住及产生免疫应答场所 D.B淋巴细胞居住及产生免疫应答场所 E.免疫细胞分化成熟场所 4.周围免疫器官的功能不包括( )。 A.接受抗原刺激 B.产生免疫应答 C.过滤和清除病原微生物 D.造血及产生免疫细胞 E.过滤血液 三、问答题 1.简述免疫器官的组成和主要功能。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外科名词解释重点

外科学第七版名词解释重点整理 1、腹外疝:由腹腔内的脏器或组织连同腹膜壁层,经腹壁薄弱点或空隙,向体表突出所致。 2、直疝三角:外侧边是腹壁下动脉,内侧边为腹直肌外侧缘,底边为腹股沟韧带。 3、早期胃癌:胃癌仅限于粘膜或粘膜下层者,无论病灶大小或有无淋巴结转移,均为~。 4、小胃癌:癌灶直径在10mm以下的早期胃癌。 5、微小胃癌:癌灶直径在5mm以下的早期胃癌。 5、一点癌:癌灶直径在1mm以下的早期胃癌。 6、麦氏点:沿盲肠的三条结肠带向顶端追踪可寻到阑尾基底部。其体表投影约在脐与右髂前上棘连线中外1/3交界处,称为~。 7、肝蒂:包含有门静脉、肝动脉、淋巴管、淋巴结和神经。 8、第一肝门:门静脉、肝动脉和肝总管在肝脏面横沟各自分出左、右干进入肝实质内,称为~。 9、Glisson纤维鞘:门静脉、肝动脉和肝胆管的管道分布大体上相一致,且被其共同包裹,称为~。 10、第二肝门:三条主要的肝静脉在肝后上方的静脉窝进入下腔静脉,称~。 11、第三肝门:肝的小部分血液经数支肝短静脉流入肝后方的下腔静脉,称~。 12、胆囊三角(Calot三角):胆囊管、肝总管、肝下缘所构成的三角区。 13、Mirizzi综合征:是特殊类型的胆囊结石,形成的解剖因素是胆囊管与肝总管伴行过长或者胆囊管与胆总管汇合位置过低,持续嵌顿于胆囊颈部的和较大的胆囊管结石压迫肝总管,引起肝总管狭窄;反复的炎症发作更导致胆囊肝总管瘘管,胆囊管消失、结石部分或全部堵塞肝总管。临床特点是反复发作胆囊炎及胆管炎,明显的梗阻性黄疸。胆道影像学检查可见胆囊或增大、肝总管扩张、胆总管正常。 14、Charcot三联征:见于肝外胆管结石,为腹痛、寒战高热、黄疸。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测试题答案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测试题答案(2016级) 班级:姓名:得分: 一、名词解释:(共5题,每题5分,计25分) 1、芽胞:是某些细菌在一定的条件下,细胞质脱水浓缩在菌体内形成的一个圆形或椭圆形小体。 2、消毒:杀死物体上或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的方法。 3、医院感染:又称医院内感染或医院获得感染,是指医院各类人群(包括患者、探视者、陪护者及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获得的感染。 4、感染:在一定的条件下,病原菌突破机体防御功能,侵入机体,与机体相互作用而引起的不同程度的病理过程。 5、败血症:病原菌侵入血流,并在其中生长繁殖,产生毒素,引起严重的全身中毒症状。 二、题空题(共20格,每格1分,计20分) 1、根据微生物的结构、组成差异,可分为:非细胞型微生物、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和真核细胞型微生物3类。 2、人体寄生虫是指:寄居在人体并引起机体损伤的低等动物。 3、细菌的形态分为:球菌、杆菌和螺形菌 3类。 4、细菌的特殊结构包括:荚膜、鞭毛、菌毛和芽胞 4种。 5、细菌的测量单位是:微米。 6、细菌的生长方式是:二分裂无性繁殖。 7、根据细菌生长繁殖对氧气需求不同,可将细菌分为:需氧菌、厌氧菌、兼性厌氧菌和微需氧菌 4种。 8、细菌在液体培养基上生长繁殖的现象有均匀混浊、沉淀生长、膜状生长 3种。 三、单项选择题(共15题,每题1分,计15分) 1、细菌的基本结构不包括:( D )

A、细胞壁 B、细胞膜 C、细胞质 D、细胞核 2、细菌合成蛋白质的场所是:( C ) A、胞质颗粒 B、质粒 C、核糖体 D、核质 3、关于细菌的鞭毛,描述错误的是:(B) A、鞭毛是运动器官与致病有关; B、鞭毛可在细菌中传递遗传物质; C、鞭毛 的化学成分是蛋白质,具有免疫原性; D、抗原为(H)抗原,用于细菌鉴别; 4、关于芽胞,错误的是:(A) A、芽胞是二分裂无性繁殖; B、芽胞是细菌抵抗不良环境形成的休眠体; C、芽胞对外界因素抵抗力强; D、临床上常以杀灭芽胞为灭菌标准; 5、许多革兰氏阴性菌和少数革兰氏阳性菌在代谢过程中合成的一种多糖,注入人体可引起发热反应的物质是:(D) A、毒素 B侵袭性酶 C、细菌素 D、热原质 6、在临床护理工作中,若发现手术切口、烧伤创面等出现绿色的渗出物,应考虑:(B) A、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 B、铜绿假单胞菌感染 C、幽门螺杆菌 D、霍乱弧菌 7、杀灭物体上所有微生物指的是:(B) A、消毒 B、灭菌 C、防腐 D、无菌 8、用于耐高温、耐潮湿的物品灭菌的最常用、最有效的灭菌方法是(D) A、煮沸法 B、流通蒸汽灭菌法 C、巴氏灭菌法 D、高压蒸汽灭菌法 9、紫外线消毒,错误的是:(B) A、紫外线波长易被细菌吸收,干扰其复制,导致其死亡; B、可杀灭物体中的细菌 C、空气消毒时,有效距离不超过2M; D、适用于病人的书报、衣物、手术室等消毒 10、乙醇消毒作用最好的浓度为:(C) A:99% B、90% C、70%-75% D、50%--60% 11、影响消毒剂作用的因素错误的是:(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