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潭市石潭镇镇区规划文本说明

湘潭市石潭镇镇区规划文本说明
湘潭市石潭镇镇区规划文本说明

湘潭市石潭镇规划文本说明

目录

第一部绪论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基本概况及现状建设情况

第二部镇区规划

第一章镇区现状用地评价

第二章镇区规划说明及发展目标

第三章镇区性质和规模及规划范围

第四章镇区建设用地布局

第五章镇区综合道路交通规划

第六章镇区风景风貌景观规划

第一部分绪论

第一章总则

1. 总体规划编制背景

在经济全球化和长株潭城市群趋势的引导下,石潭镇面临着千载难逢的发展规划,在城市群的带动下,必然会带动各节点城镇的发展,为了石潭镇新的发展形势,为更好的发展其职能,改善自身建设,必须编制一部更具科学性、系统性、前瞻性的规划。由此对原有的总体规划进行一定的修改,在满足其发展条件的前提下,吸收其原有的材料,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编制《石潭镇镇总体规划(2013-2030)》

2. 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年)

2)、《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6年试行)

3)、《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50220-95》

4)、《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5)、《镇规划标准》(GB50188-2007)

1

6)、建设部《县域体系规划编制要点》(2002年)

7)、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

8)、《湘潭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

9)、石潭镇土地开发整理规划

10)、石潭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3. 规划的指导思想、原则和重点研究内容

3.1规划的指导思想

1.抓住长株潭经济试点建设的机遇,依托湘潭市的发展,建立城镇规划的新观念,分析研究石潭镇发展变化及新趋势。充分发挥小城镇集聚、辐射和带动的作用。

2.镇区建设以富民、强镇为宗旨,发展有地方特色的经济,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全镇第一、第二产业和乡镇企业的改造,推进第三产业发展,振兴经济,使石潭镇社会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同时完善石潭镇的基础设施,创造一个良好镇区生态人居环境。

3. 着力有效地建设。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指导方针,适应国家对三农问题的政策导向。

3.2 规划原则

1、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坚持可持续发展和经济、社会、环境“三效益”并重的原则,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在发展于家房镇经济的时,要正确处理好资源开发利用、村镇建设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做到经济发展“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要保证后人的需求不受威胁”。

2、以人为本的原则

以满足人的多层次、多元化需求,强调“以人为中心”和“为人服务” 的城镇建设宗旨,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贯穿与规划的全过程,为人们创造高质量的生活环境。做到镇区发展要以人的需要为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镇区规模的发展能为居民提供合理有效的生产生活空间,镇区环境的建设能为居民创造一个舒适的居住和工作乐园,镇区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最合理的服务半径来界定。

3、协调发展的原则

协调发展就是协调好区域与镇区、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使石潭镇的规划做到三个统筹:统筹区域发展,实现区域资源优势互补,积极推进城镇化进程,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好产业与社会事业发展的空间布局,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协调好人口、资源和环境的规划配置。全面促进石潭镇社会、经济、环境的健康有序发展。

4、可行性的原则

坚持从石潭镇自身的基础和外部条件提供的可能性出发,使规划方案具有最大的可行性和实用性以及科学性。既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又有相应的努力措施。重视基础状况和数据的调查分析。对全镇非农业土地利用、基础设施建设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为规划工作奠定扎实的工作基础。针对小城镇发展的不确定性,采用多方案比较,提高规划对未来发展的适应性和灵活性。

5、环境价值原则

区域的总体环境质量,不仅直接影响石潭镇资源开发和居民生活的质量,而且影响投资环境的改善,规划要充分体现环境优先原则,提升石潭镇区的整体环境水平,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充分利用镇区及周围的水系、等自然条件及环境特色,融城镇于自然环境之中,创造高质量的城镇景观环境。

6、“节约用地”

原则坚持合理利用土地的原则,优化土地资源配置,珍惜土地合理开发、尽量少占耕地,对现状土地资源进行调整和优化,提高土地利用率,正确处理开发建设与节约土地的关系。

3.3 规划重点研究的内容

1、石潭镇的定位和发展战略

通过对湘潭县石潭镇的发展条件、现状基础的研究,根据省、县提出的战略目标,科学合理地为石潭镇定位,并制定出相应的产业发展战略和合理布局。

2、完善石潭镇的道路系统等基础设施,加大社会公共服务设施与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全面改善和提高全镇人民生活质量与环境质量。

3、镇域规划

2

通过对镇域内城镇发展的分析,合理确定石潭镇域范围内城镇的发展布局,制定各村镇在规划期内的发展目标,确定村镇等级规模和主要职能,对镇域主要基础设施建设进行规划的同时落实辽中县城镇体系规划对石潭镇城镇发展的布局,促进区域城镇化的发展。

4、镇区规划

在充分总结以前规划实施情况的基础上,根据石潭镇现状的经济基础、发展能力,科学地定位镇区的功能,研究和确定中心城镇的职能、性质、规模,提出可行的、可操作性强的规划方案,以此确定主要公建服务设施,基础设施的用地和选址。

3.4. 规划期限

2013-2030年

3.5 规划范围

石潭镇总面积124.10平方公里,辖42个村,4个居委会,630个村民小组

第二章基本概况及现状建设情况

1、区域位置

石潭镇位于湘潭县西部,依涟水河两岸布局,东连杨家桥镇、河口镇,西接湘乡市,南抵射埠镇、乌石镇,北与云湖桥镇毗邻,地理位置东经112041,,北纬27045,。石潭镇素有“五马奔槽”之称,交通十分发达。双轨湘黔铁路、320国道、蔡石公路贯穿其境,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四通八达。

2、自然概况

2.1气候

该区域属亚热带湿润性气候,气候温和,四季分明,无霜期长,旱涝、冰冻也有出现。历年平均温度17.2°C,最高气温40.4°C,最低气温-3.5°C,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295mm,最大年降雨量为2081mm,多年平均相对温度为77.5%,常年主导风向为西北风和西南风,最大风速3.39米/秒,年平均风速2.5米/秒,静风频率39.2%。

2.2地质及水文

该区域属湘中丘盆,地形较复杂,主要地貌以丘陵为主。地表主要为砂岩风化物,红色粘土,河流冲击物,土壤多呈中性偏微酸,质地较好,该区域的植被为乔灌木和草木植被,森林覆盖率34.6%。该区域年降雨量1180-1350mm,雨量充沛,降雨主要集中在春秋两季。区内涟水河河青水绿,潺潺东流,历年最小流量为0.4立方米/秒,历年最高供水位42.36米。拥有韶山灌区南北干渠、列雁荆河等大型水利建设及各种配套水利设施。

全镇耕地面积70328.85亩,其中水田面积59182亩,耕地面积11146.85亩;全镇有林业面积53101.35亩,园地面积957.9亩,内有水域面积6732亩。

基础资料情况一览表

3

2.4资源

镇内农副产品丰盛,以大米、牲猪、鲜鱼、家禽、油茶、水果为主导产品的种养业生产蓬勃发展,形成规模生产;牲猪、水果等项目已形成一系

2.3土地资源

列的拳头产品,特别是牲猪产业实现了产、供、销一条龙服务;工业以水泥、砂砾石等建材工业为主,现有镇办企业20家,个体私营企业300余家;第三产业较薄弱,经营范围较窄,以镇区的餐饮服务、集贸市场为主要形式;基础设施已初具规模,生活服务配套日趋完善,初步成为周边地区的经济文化中心。

有极其丰富的烟煤、海泡石、砂石等矿产资源。水资源也比较充足,涟水河从镇区贯穿而过,韶山灌区南北干渠、列雁荆河区等大型水利建设从横交错,给石潭镇的城镇工业及生活用水提供了可靠保证。

2007年生产总值构成一览表单位:万元

3 社会和经济发展

3.1国民经济情况

石潭镇地处湘潭市和湘乡市的地理中心,对周边有一定的经济辐射功能,未来发展应强化其对外辐射功能,加大与周边城镇的联系,发挥西部中心城镇的作用。

3.2人口资料

3.2.1人口

根据统计,2007年石潭镇总人口为70068人,21551户,其中镇区人口为9240人,2843户。

2007年人口统计表

3.2.2历年城镇人口的自然增长率与机械增长率

根据下面的数据,石潭镇的平均自然增长率为3.38‰,机械增长率为-0.47‰,导致人口出现少量的增加,随着计划生育力度的加大,2008—2015年取3.0‰,2015—2030年取2.5‰。

镇域历年人口统计表(2000-2007年)

3.3教育机构情况

石潭镇现有小学15所,中学3所。

教育设施现状调查表

6

7

3.7道路广场情况

镇区现有道路情况:

3.8 市政基础设施情况

3.8.1电力设施

3.8.2电讯设施

3.8.3

3.8.4给水设施

目前石潭镇内有一集中供水厂,其余均由各自自己打井取水。

3.8.5排水设施

目前没有完整的排水体系,现有的排水管渠为雨污合流制。大部分污水未经过处理直接排入涟水,对河面造成污染,影响了城市环境。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人口的增长,这些污染将更加严重。

3.8.6环卫设施

垃圾收集站:

垃圾处理场:1个

8

环卫工人数量:11个

清扫面积:

垃圾运输车辆:1辆拖拉机

果皮箱分布情况:

3.8.7仓储情况

3.8.8工业企业(含乡镇企业)情况

工矿企业现状调查表

3.8.9镇区企事业单位情况

第二部分镇区规划

9

第一章镇区现状用地评价

1.石潭镇在澧水河冲积平原上,地形平坦,海拔高度在7~25米之间,西部、北部,大部分为山地丘陵。

2.镇区北侧有辽河干渠穿过,东侧有浑河经过,镇区内分布有大小不一、数量较多的水塘。

3.镇区内基础设施不太完善,建筑质量及道路质量质量不高,绿化率普遍较低,镇区周边有基本农田相围绕,南部还有一片林区覆盖。

第二章镇区规划原则及发展目标

1. 规划原则

1.1突出石潭镇综合中心和湘潭县西部城乡物资交流的基地。

1.2体现人文关怀,为居民提供和谐、舒适、优雅的生活空间。生产环境,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并重。让居民真正的感受生态融入镇区

2. 发展目标

2.1“和谐”型镇

和谐社会不仅是中央政府的要求,也是镇域社会、经济、环境快速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更是全镇人民发展建设美好家园的根本目标。规划在全面提升镇区建设水平的同时,加强人口素质的提升,将于家房镇建设成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共生共荣、和谐相处的社会。

2.2“生态”型镇

在生态环境日益受关注的时代,无论是选择居住地还是发展生产,生态环境都是被首先考虑的因素。石潭镇区内得天独厚的水系构成于家房镇内生态环境秀美的一方宝地,具有竞争发展的特色优势。要充分利用这一自然优势,加大生态环境建设力度,构建生态景观系统,全面提升镇区品味,将于家房镇打造成生态型镇。

第三章镇区性质和规模及规划范围

1. 镇区性质的确定

镇区性质是镇区主要职能的概括,也是镇区重要特色的反映,具有现状及发展追求双重性。一方面着重体现镇区主要功能和规划发展追求,另一方面也是地方政府行政方面的体现,将随着地区经济发展条件和镇区建设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2发展规模

2.2 用地规模

居住用地应本着节约用地、紧凑布局的原则,着重在现有框架内调整布局,提高密度,适当向外拓展用地,确定镇区建设用地为265.02公顷。

2.3 规划范围

规划在原有镇区用地的基础上,规划区用地面积为265.02公顷。

第四章镇区建设用地布局

1. 规划结构

石潭镇镇区结合用地分布特点以及相互关系形成“一带一中心,三轴线三节点,八片区”

2.用地布局

2.1 规划原则

城镇建设用地发展方向的选择应贯彻以下原则:

(1)合理利用和调整现状用地;

(2)有利于集中紧凑发展;

(3)有利于组织城镇用地的功能结构;

(4)符合工程评定要求。

10

2.2 用地布局规划

1.居住用地

(1)存在问题

1)居住建筑开发规模小,整体布局不合理,配套设施缺乏。

2)居住用地与工业用地混杂,影响居民生活。

3)平房住宅区建筑密集,质量、环境皆较差,服务设施落后,建筑风格不统一。

4)住宅单体设计风格落后,缺乏与之配套的小区外部环境,难以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2)居住用地布局原则

1)以科技为先导,提高住宅功能质量和环境水平,大力提倡建设节能住宅,推动住宅产业化,现代化。

3)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努力提高居住环境质量,真正为居民提供和谐、舒适、优雅的生活空间。

4)提倡住户参与精神,为社会提供多样化,可选择,适应性强的住宅小区,为物业管理提供必要条件。

5)加强里面和外部环境审查,提高小区建设档次。

6)适当增加居住用地内公共绿地面积,配备相应的活动设施和休闲设施,小区内绿地率不得低于30%。

(3)规划布局

以节约土地、方便生活、生态良好为原则,创造环境优美、生活舒适具有田园风光的居住用地。

规划将镇区分为四个居住片区。西部居住片区结合自然条件及人口分布,规划为以一类居住用地为主,建筑多为低层住宅。东部居住片区以二类居住用地为主,建筑为多层住宅。南北部是二类生活居住区。对于原有平房住宅区的改造,要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宅基地的用地标准,严格宅基地的审批。在居住小区的建设中,应坚持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统一建筑风格,道路系统、绿化布置、市政管网设施等逐步完善。加强居住小区的公共设施设,社区管理机构、公共绿地、商服公共福利设施配套要齐备,形成环境优美设施齐全的现代化居住小区

建筑日照间距依据湘潭县规定作适当调整,满足国家冬至日采光要求

适当增加居住用地内部幼儿园数量,注意结合道路及绿化系统布置,幼儿接送方便,服务半径均匀。

规划居住总用地120.9公顷,占建设用地的46 %,人均建设用地132.51平方米。

2.公共服务设施用地

(1)存在问题

1)公共设施的发展普遍滞后于镇区发展,对第三产业的发展带动不够。

2)缺少文化活动、休闲娱乐及体育活动场所。

3)公共设施布局单一,没有形成分级体系。

4)农贸市场占道经营,严重影响镇区交通和镇区环境、景观。

5)公共设施的建筑风格不鲜明,无特色。

6)建筑风格缺乏特色,环境景观建设落后,镇区建设档次低,品位低。

(2)规划原则

1)从实际出发,结合镇区总体发展前景,对现有商业服务业设施进行改造、调整,建设集行政,文化,商业金融业为一体的镇区中心。

2)简历多层次公共服务体系,采取集中分片布局,分级分类配置,分片配套的原则,合理布局各类公共服务设施,形成主次分明,配套完善,构成完整的网络体系。

3)强化科研和教育设施的建设和规划,科教兴镇,强镇富民。

(3)规划布局

11

规划在用地布局上为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条件和保障,逐步建成镇区公共服务中心一组团中心的公共服务体系,形成规模不同、分工各异、层次明确的公共服务体系,规划公共建筑用地总面积53.64公顷,占总建设用地的20.1%。

3.生产设施用地

(1)存在问题

1)由于历史原因,工业企业与生活居住用地相互混杂,影响,未按性质,功能合理分区,对居民生活造成一定影响。

2)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不快,产业集团形成缓慢。

(2)布局原则

1)充分考虑镇区发展中的不确定因素和土地使用中的市场作用因素,

2)立足镇区内农业优势,结合镇域产业政策,发挥优势,扬长避短,

3)达到生产要素的最佳性组合,污染做到共同处理,提高规模集聚效益。

4)从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及环境效益出发,创造出具有特色的农产品加工区。

5)用地的开发建设要确保周围环境良好,在用地边缘设置绿化带,宽度应达到10—50米,各企业用地周也要有不少于10米的防护林带。

6)片区内为后续发展留有余地。

(3)规划布局

规划充分考虑交通的便捷,形成运输方便、基础设施完善、耗能少、科技含量高的高科技设施农业的加工区。

加工区内各类加工按性质集中布置,应有机结合生态因素,时其成为低污染的生态加工园区,区内废水可排入,管道内镇区一同解决,其余污染在厂区内部自行解决,达到排放标准。

4.仓储用地

规划仓储用地,其用地面积为5.51公顷。

5.对外交通用地

规划设置乘降站一处,位于,解决居民出行需求。规划对外交通用地14.77公顷

6.道路广场用地

(1)道路用地

规划的道路路网形式为三横三纵

2)广场用地

规划在政府前建设休闲广场,广场为硬铺装为主,辅以主体雕塑、喷泉、绿化等,形成居民休闲、日常使用和交流的开放空间。规划广场面积为26.13 公顷。

7.工程设施用地

规划设置一个水厂和一个污水处理厂和加油站,同时考虑了一个垃圾转运站,规划公用工程用地面积为3.58 公顷。

8.绿地

在镇区内设置了集中一个大型的绿化公园和三个小的绿化节点,作为居民的休闲娱乐用地,总用地27.22公顷。

9.水域和其他用地

镇区内利用现有河渠进行改造,形成一条较大水系从而起到划分镇区空间的作用,同时和两侧的绿带形成镇区内独特的滨水景观。

镇区内结合水系和绿带楔入一些农田,将乡村风光融入到成正当中,已达到田园城镇。

水域和其他用地面积为470公顷。

12

第五章镇区综合道路交通规划

1、存在问题

1)城区路网总体质量不高,等级不够明确。

2)路面总体质不高,部分道路较狭窄,路面质量较差。

3)缺少休闲活动广场,居民休闲活动不便。

2、交通发展战略和发展目标

2.1 交通发展战略

1.对外交通

现有的石潭规划大道作为石潭镇的对外主要交通,在两边新修建一条贯穿南北的韶茶干线,形成镇区的主要对外交通要道。

2.内部交通:

完善城镇道路交通网,建立均衡而高效的路网系统,适当发展私人机动化交通,建立现代化交通管理系统。

2.2 城镇综合交通发展总体目标

结合于家房镇镇区地形地貌,以城市对外交通为导向,城市主干路和干路为骨架,形成功能完善、管理先进、安全、便捷、高效的综合交通体系。建立一个以镇区主干路和干路为骨干,并与城镇对外交通联系干道有机结合,功能完善、管理先进、具有足够容量和应变能力的城镇综合交通体系。

3、镇区道路系统规划

3.1 规划原则

1、完善镇区路网结构,明确道路系统的功能和等级,建立布局合理的道路网络,提高道路使用率。

2、镇区道路系统规划与镇区用地功能分区相结合,以利于促进镇区土地价值的提升,改进土地开发条件,以道路建设带动镇区建设的发展。

3、妥善处理镇区道路交通与对外交通的关系。

3.2 城镇道路网结构

1、本规划将道路分为国道、省道、县道、乡道、主干道、次干道、支路,道路路网形成三块板、两块板和一块板。

2.道路主要控制点坐标为北京坐标系,用于道路放线进行控制·

过境公路:路红线宽为36米,建筑退后红线两侧各不小于10米。并有不小于10米的绿化带。

·主干路:道路红线宽为30米,建筑退后道路红线两侧各不小于10米。

·次干路:为混合性道路,道路红线宽度为24米,建筑退后道路红线两侧各不小于6米。

3.3 道路红线

规划道路红线宽度原则上过境公路36米,主干路为30米,次干路24米。道路两侧的建筑后退红线要求为:过境公路15米,主干路4—6米。

3.4 道路交叉口

由于城镇规模不大,交通流量亦不大,因此城镇道路交叉口为平交;当远期交通流量增大时,可采取渠化或信号灯管理平面交叉口。

3.5 广场

规划共布置公共广场两处:在韶茶干线处布置休闲广场一处,在四部居住片区布置广场一处。

3.6公共停车场布置

机动车公共停车场

13

第六章镇区风景风貌景观规划

1、镇区风貌规划原则及要求

镇区景观风貌是镇区人文景观和自然环境的有机结合是镇区平面布局和空间艺术的结合,是镇区特色的体现。石潭镇的镇区景观风貌应体现“新”,“绿”,“特”做到园中有城,城中有园,镇区建筑与绿化水系浑然一体。镇区风貌的“新”字体现在建筑风格及色彩上充满现代气息;“绿”字体现在镇区绿化系统的布局上,两条绿带环绕贯穿城区,为绿中有城;公园,庭院绿地,街头游园,行道树为城中有绿;“特”字体现在标志性的建筑物和构筑物上。

2、河渠两岸风景风貌

过境镇区的辽河排干防护林与镇区内规划的两条河渠形成了镇区独特的滨水景观风貌。

3、镇区建筑风貌控制

3.1.建筑轮廓线

镇区空间高度按三个层次考虑。低层建筑区,主要位于镇区西部,其高度在12米以内;多层区位于镇区中心地段和重点部位,如中街两侧商贸中心,行政办公中心,层数应大于6层,高度应大于20米;高层位于镇区东部,高度在12—18米左右。行政中心,文化中心及商贸一条街,应适当利用多层建筑丰富天际线:河滨地带,宜以小巧精致的低层住宅建筑隐现于绿从中,使天际轮廓线高低错落,和谐优美,充满韵律感。

3.2建筑风格

建筑应注重城镇形象的统一性、地域性和独特性。结合原有的一类居住用地的农村独有的传统建筑风格。二类居住用应有谨慎考虑其周边的建筑形式。部分建筑镇区建筑风格以现代建筑为主体,体现时代特点,局部可适当采用仿欧式建筑风格。住宅建筑采用坡屋顶及半坡屋顶型式。

3.3. 建筑体量

建筑体量应与环境相协调,不宜过高过大,应以底层与多层有机结合。

3.4. 建筑色彩

镇区建筑色彩应结合不同地段的使用功能和景观要求进行综合设计。居住建筑以白色、浅暖色(米黄、橙色等)系列为主,公共建筑可以重色为主,体现其在城市中的景观地位,建筑的檐口、阳台、门窗等可运用不同色彩以增加建筑鲜明特色。

4、景观结构

4.1景观风貌特色区

镇区设两种景观特色区,一是体现现代城市风貌的商贸,办公区,要体现出兴盛,亲切,丰富多彩的风貌特色。以镇区政府人民广场为重点,建筑风格典雅,空间尺度亲切宜人,色彩以白色和粉灰色为基调;二是居住区,要体现出自然,温馨的风貌特色,建筑风格明快,活泼,色彩以淡雅,柔和的浅茶色,浅粉色为基调,注重建筑符号的利用及庭院绿化,并形成高低错落的天际轮廓线。

4.2镇区景观分级

将镇区景观风貌分成三级:

一级为镇区公建中心,公园,广场,新建居住小区,工业区。

二级为道路,小游园,防护绿带;

三级为一般区域。

4.3 景观轴线

镇区景观主轴线为中街。中街是镇区的综合性景观道路,风貌特色宜大气壮观,建筑造型生动,突出建筑特色及标志性。道路的铺地,电话亭,果皮箱,招贴画,广告牌等规格宜大方,色彩应统一。街道照明采用景观灯和路灯,杆高3.0—4.5米为宜。街道绿化以灌木为主,乔木为辅。

镇区次轴为镇区分隔居住用地与工业用地的安民路两边的绿化带,与水面相交形成的若干节点形成了独特的

桥梁景观。

涟水河排干渠和高压线周边的防护绿地也形成了一定的绿色景观走廊。

14

4.4 景观节点的建设

镇区设景观节点三级,其中一级景观点为中心政府广场,商业中心,金融中心及镇区出入口;二级景观点为公园,小区公共绿地,农民示范小区;三级景观点为防护绿地,学校等。

4.5 整体景观形象

镇区景观体整体以绿化水体走廊相交织,并结合一定景观节点,形成了一定的景观网络,让每一个生活片区都有水有绿,让镇区居民感受到真正的生态城镇。

4.6 景观规划要点

1)充分利用自然资源打造景观。镇区建筑和绿地,形成景观通廊、背景和天际线,发展具有滨水特色的绿化系统。

2)建筑应高低错落、体量适度、造型美观,轮廓丰富、相互协调,并运用“借水、借绿”的设计理念,塑造城镇魅力。

3)建筑控制在多层范围内,重要景观节点处降低建筑高度,以控制镇区的景观轮廓形象。严格镇区公共地段的管理,控制建筑后退红线。

4)处理好城镇商贸中心区、公园、广场以及重要景观地段的夜间景观,营造丰富多彩的城镇空间夜景。

5)加强镇区入口景观的风貌设计,着重体现于家房镇农垦文化以及朝鲜族特色文化的人文景观。

6)加强城镇中心区和节点空间设计,突出节点景观。

15

04柘皋镇总体规划说明书

目录 第一章总则..................................................................................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二章上版总体规划实施评价..................................................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三章城镇发展战略..................................................................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四章镇域镇村体系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节区域协调............................................................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节镇域现状概况....................................................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三节镇域空间管制....................................................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四节镇域空间布局....................................................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五节镇域村庄布点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六节镇域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七节镇域综合交通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八节镇域市政基础设施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五章镇区用地布局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节镇区综合现状分析............................................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节镇区用地布局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三节镇区综合交通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四节绿地与景观风貌控制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六章市政基础设施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节给水工程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节排水工程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三节雨水工程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四节供电工程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五节通信工程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六节有线电视工程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七节燃气工程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八节环境卫生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七章综合防灾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节防洪排涝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节消防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三节抗震防灾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四节人防工程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八章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九章近期建设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十章总体规划实施措施与建议.............................................. 错误!未定义书签。

xxxx工业园区(北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说明书

xxxx工业园区(北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说明书 目录 一、规划背景 (2) 二、现状概况与分析 (2) 三《潼南县县城城市总体规划局部修编》(2005年)解读 (4) 四、规划依据 (4) 五、规指导思想划与原则 (5) 六、规划目标 (6) 七、产业定位与规模 (6) 八、用地布局 (7) 九、土地使用规划 (9) 十、地块指标控制规划 (9) 十一、“四线”规划 (13) 十二、配套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13) 十三、道路交通规划 (14) 十四、公用工程设施规划 (15) 十五、城市设计导则 (19) 十六、绿化及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20) 十七、防灾规划 (22) 十八、规划实施 (26)

一、规划背景 1、经济全球化的国际发展形势和我国加入WTO的举措,既拓展了我国各级城市的发展空间,又带来了新的竞争压力。其直接后果就是各地方如何因地制宜,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结合宏观发展背景,加大发展力度,推动地方经济的“起飞”。 2、重庆城乡统筹配套改革试验区的设立等国家宏观战略的启动与实施,潼南面临着历史上难得的发展机遇。抓住这一机遇,潼南县可以从资金、项目、人才政策等层面争取到国家实实在在的投入;更重要的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国际分工的发展,区域产业的转换和资金、技术、人力等生产要素的流动,潼南可以充分利用自身的发展优势促进区域资源优化配置和合理分工,加快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实现跨越式的发展。 3、潼南位于重庆一小时经济圈的北部城镇产业拓展带上和西北经济发展区中,根据重庆市提出“一圈两翼”的空间发展战略构想,进一步明确了潼南是以发展商贸、旅游、农产品加工为主的中等城市的定位。 4、建设特色工业园是市委、市政府加速推进我市城镇化、新型工业化进程,推动工业经济跨跃式发展,尽快把我市建设成为长江上游经济中心的重大举措。 5、xxxx工业园区位于潼南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梓潼镇,是经重庆市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的重庆市特色工业园区,总体建设规模15平方公里,首期启动2平方公里,园区分为南、北两区,重点发展机械加工、绿色食品加工和化工纸业。 6、随着特色工业园区在潼南建设的确定,给潼南工业提供了更大的发展平台,随着工业用地规模的扩大,规划需要进行潼南产业及相关基础设施用地空间布局的调整。为进一步拓展深化潼南工业园区(北区)建设,特编制《潼南工业园区北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以下简称本规划)。 二、现状概况与分析 (一)规划范围 规划区位于潼南江北新城东北部,东至规划北区工业大道以西自然山体,西北接火车站片区,西南区部分位于现状万利来化工厂区域,南临涪江。规划区面积836.86公顷。 (二)自然环境 1、区位关系 规划区与江北新城行政中心相距3.5公里,至涪江南岸旧城区距离5.5公里,距xxxx工业园区南区5.5公里,到双江古镇约12公里。 2、交通区位 规划区沿涪江展开,离潼南火车站仅2公里,离奋进大道仅1公里。 3、地形地貌 根据地形分析,规划区地形主要为缓坡地,标高集中在305.0米至325.0米。在坡度上,主要集中在0-10%坡用地。从潼南整个城市规划区来看,本次规划区应该是较为难得的一块平地,比较适合大规模集中建设。 4、水文气象 规划区为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具有冬温夏热、热量丰富、降水充沛、季节

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制图要求规范

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制图规范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制图规范 国土资源部 文案大全

目录 前言 1 适用范围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3 总则 5 土地利用现状图 6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 7 建设用地管制和基本农田保护图 8 土地整治规划图 附录A(规范性附录)土地利用用途分类及含义 附录B(规范性附录)采用土地用途分区作为主要表达要素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规划要素及含义附录C(规范性附录)土地利用现状图中现状用途要素表达图式 附录D(规范性附录)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中规划要素表达图式 附录E(规范性附录)建设用地管制与基本农田保护图表达图式 附录F(规范性附录)土地整治规划图表达图式 附录G(规范性附录)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中基础地理要素表达图式 附录H(规范性附录)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注记表达图式 附录I(资料性附录)图幅配置示意图 附录J(资料性附录)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可选择图件内容说明 附录K(资料性附录)乡(镇)土地用途分区最小上图面积表 附录L(资料性附录)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必备图件样图 附录M(资料性附录)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可选择图件样图文案大全

前言 为加强对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工作的指导,保证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制图质量,推进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制图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及有关法律、法规、技术标准,制订《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制图规范》,明确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有关图件制图要素及其表达要 求。 本规范的附录A、附录B、附录C、附录D、附录E、附录F、附录G、附录H为规范性附录,附录I、附 录J、附录K、附录L、附录M为资料性附录。 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制图规范 1 适用范围 本规范适用于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的制作。本规范规定了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件数学基础、图件内容、图件种类、要素表达、图幅配置等内容。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规范的引用而成为本规范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规范,然而,鼓励根据本规范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规范。 GB/T 5791-1993 1:5000,1:10000地形图图式 GB/T 7929-1995 1:500,1:1000,1:2000地形图图式 GB/T 10609.1-1989 技术制图标题栏 GB/T 13361-1992 技术制图通用术语 文案大全

婺源县镇头镇总体规划(说明书)

第一章规划发展目标和规划期限 1.1 规划任务背景 1.1.1 镇头镇位于江西省婺源县西部,在建景婺高速公路沿线,与赋春、许村、珍珠山及景德镇接壤,距县城57公里。全镇下辖5个行政村,境内面积86平方公里。 1.1.2 现镇头镇镇区规模小,缺少配套的基础设施,建设无统一系统的规划,因而不能满足镇头镇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1.1.3 镇头镇薄弱的基础设施现状,严重制约了镇区的发展,越来越不能满足富裕起来的农民向往新生活的强烈要求,因此,规划好镇区的建设发展方向,完善基础设施的配套成为十分紧迫的任务。 1.2 规划指导思想 1.2.1 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以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积极推进两个根本转变,切实深化各项改革,使改革与创新成为推动镇头镇各项事业增长的强大动力。 1.2.2 从政策导向宏观经济入手,寻求镇头镇镇域社会经济发展的机遇,合理确定镇头镇的发展目标和规模。 1.2.3 依据国家有关方针、政策、法规,镇头镇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及发展势态,合理安排各项建设用地。 1.2.4 充分利用镇域内的自然资源,加快镇头镇的矿产、竹木、农业等资源开发,加速其工业、农业的产业化进程,使资源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 1.2.5 合理配置镇区的土地资源,以最佳镇区空间结构为导向,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目标。加强镇域生态环境保护,做到经济、社会、环境三统一,促进镇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1.2.6 依据镇头镇的区位条件,进一步协调和优化村镇体系,明确村镇结构和层次,根据镇域发展条件和资源分布状况,确定产业布局与发展方

向。 1.2.7 加快镇区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的配套与建设,依托景婺高速公路,进一步完善镇区的交通网络系统,以促进城镇化水平的提高。 1.2.8 协调与合理安排镇区建设的顺序,切实保障规划的可操作性和良好的适应性。 1.3 规划原则 1.3.1 有利生产,方便生活,促进流通,繁荣经济,促进科学技术文化事业,使各项建设合理分布和协调发展。 1.3.2 合理用地,节约用地,充分挖掘原有村镇用地潜力,严格控制占用耕地。 1.3.3 从实际出发,科学预测发展需要,确定各项标准,合理利用现有设施,逐步改造完善。 1.3.4 远近期相结合,以近期为主,提高近期规划的完整性和对远期发展的适应性。 1.3.5 保护环境,防治污染,消除公害,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1.3.6 结合自然条件、名胜古迹和传统特色,创造优美协调,具有现代乡土风格的村镇景观。 1.4 规划依据 1.4.1《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建设部1991年第14号令发布) 1.4.2《江西省村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 1.4.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标《村镇规划标准》(GB50188-93) 1.4.4《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 1.4.5 镇头镇党委、人民政府对本次规划的指导意见 1.4.6《婺源县总体规划》 1.4.7 镇头镇镇域1∶10000地形图及镇区1∶1000实测地形图

河南某镇总体规划文本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适应崔庙镇经济发展及崔庙镇工业园区建设的需要,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及崔庙镇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布局编制本规划。 第二条:崔庙镇村镇体系规划是镇域内村镇发展与布局的重要依据,为政府实现镇域村镇发展的宏观调控提供依据,逐步使镇域形成以镇区为中心、城乡结合、协调发展的统一整体。 第三条:崔庙镇总体规划是崔庙镇各项建设的指导性文件,是对城镇建设进行科学管理的法律依据,镇区的一切建设活动均应符合本规划。 第四条:本次规划的主要依据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1) 建设部《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审批办法》(1994.08) 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1991.09) 《建设部工程技术强制性条文》(城乡规划部分) 建设部《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 《镇规划标准》(GB50188-2007) 《河南省村镇规划编制与审批办法》 《建制镇规划建设管理办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1997.1.1) 河南省实施《矿产资源法》实施办法(1998.7.01) 《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规划工作的通知》(国发[1996]18号)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和改进城乡规划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00] 25号) 《国务院关于加强城乡规划监督管理的通知》(2002) 《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城镇化进程的决定》(豫发[2003]9号) 《中原城市群空间发展规划》 《郑州市总体规划》(2008—2020) 《荥阳市村镇体系规划》(2009—2020) 《崔庙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 《崔庙镇总体规划》2000年 《崔庙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崔庙镇区建设现状、发展构思 崔庙镇其它社会经济发展资料 第五条:本文本应与规划图纸和说明书结合使用,在规划实施和管理过程中,除应遵循本文本的规定外,还应符合国家和地方政府现行的有关法规和标准的规定。 第六条:规划期限: 近期:2009――2012年; 远期:2013――2020年。 第七条:强制性条文 文中使用加下划线的部分为强制性内容,该部分内容是对崔庙镇规划实施及监督检查的依据,必须依据规划严格执行。 第二章镇域社会经济发展规划

天津市宝坻区物流产业园区总体规划说明书页精编版

天津市宝坻区物流产业园区总体规划说明书页 精编版 MQS system office room 【MQS16H-TTMS2A-MQSS8Q8-MQSH16898】

天津市宝坻区物流产业园区总体规划说明书一、前言(一)物流的含义根据美国物流管理协会对物流的定义为“物流是为满足消费者需求而进行的对原材料、中间库存、最终产品及相关信息从起始到消费的有效流动,存储计划、实施与控制过程”。 (二)现代物流业的发展趋势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过程、现代信息网络技术的日益完善和世界运输业的高速发展,现代物流业已在全球范围内迅速成长为一个充满生机、活力并具有无限潜力和发展空间的新兴产业。我国入世以后,将面临不断加剧的国际市场竞争,为了获取更多的市场份额,建立国际化、社会化、专业化和网络化的物流体系已成为众多城市所追寻的目标。究其原因不难发现,现代社会生产高质量的产品并不能满足客户的需求,只有提高流通效率,使客户在需要的时间、地点,以他们所希望的方式和数量获得产品,才能更合理地配置社会资源,生产商和经营者才能更加集中时间和精力在其核心业务上,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能力和增加效益,满足消费者需求。从国内主要城市来看,深圳已经将物流与金融、高科技一起列为未来发展的三大支柱产业,并规划发展六大物流园区;上海准备重点发展外高桥、浦东空港

和西北三大物流园区;天津将规划开发区工业物流园、保税区国际物流运作区、南疆散货物流中心、空港国际物流区、交通局物流货运中心五大物流形象工程;在广州现代物流发展实施纲要中,现代物流成为广州市主要基础产业和重要支柱产业,规划建设南沙、新沙、花都等三大国际性枢纽物流园区。 图示: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物流中心 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是顺应当今世界和我国经济发展的潮流,实现天津长远目标的战略选择。天津市要实现跨越式发展,进一步确立环渤海地区的经济中心,现代化港口城市和我国北方重要的经济中心的重要地位,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增强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就必须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以物流带动国内外资金流、信息流、货物流与人才流,成为物流集聚与辐射中心。发展天津市第三产业的一个重要切入点就是现代物流,现代物流系统的发展能够促进金融业、信息业等高层次第三产业的发展,不仅能够增加第三产业的增加值,而且还能够优化产业内部的结构。 天津市现代物流尚处于萌芽起步阶段,但不少部门、企业已充分认识到其光明的前景和巨大的潜力,提出了以落实天津定位、提高天津竞争力和影响力为战略目标,依托天津口岸、综合运输网、信息网及其辐射力为总体优势,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政策为引导,高起点构建开放式现代物流体系。争取在三年内形成天津现代物流体系雏

汤口镇总体规划说明(1)

汤口镇总体规划说明书 第一章规划背景 1.1现状概况及基本特征解读 1.1.1现状概况 汤口镇位于驰名中外的黄山风景名胜区南大门,是全国重点镇、省、市综合改革试点镇、中心镇和小城镇建设试点镇,为副县级建制镇。 汤口镇位于黄山风景名胜区南麓,205国道和103省道交汇地带,东接徽州区,南临休宁县,西接黟县和休宁县,北依黄山风景名胜区和焦村镇。东南距上海510 km,距南京321km,距杭州310km,西南距景德镇310 km;距市政府所在地屯溪73km,距黄山区(甘棠镇)46km,距黄山风景名胜区南大门仅1km。 汤口镇总面积129平方公里,辖6个村,截止到2005年9月13日,全镇常住总人口为11832人。3348户。境内山峦叠嶂,植被丰茂,森林覆盖率达93.4%。 2005年底全镇农村经济总收入2.5亿元,比上年增长12%;财政收入完成2632.9万元,占全年任务的100.1%,同比增长15.3%;农民人均年纯收入达到3889元,比上年增加409元。全镇农业增加值865.16万元,同比增加26%。茶叶总产量105吨,同比增长5%,总产值400多万元,同比增长20%。翡翠谷、九龙瀑、凤凰源、黄山野生猴谷四景点共接待中外游客63万人次,宾馆、酒店及旅行社等接待游客超过70万人次,比可比年份2002年分别增长66%和52%。 1.1.2基本特征 (1)汤口镇位于黄山风景名胜区南麓,是黄山风景名胜区的南大门; (2)镇域内拥有黄山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资源,低山游览景区(翡翠谷、九龙瀑、凤凰源、黄山野生猴谷)与黄山风景名胜区中、高山游览景区相辅相成; (3)黄山风景名胜区行政管理机构所在地,黄山风景名胜区的二级旅游接待服务基地、旅游交通换乘中心; (4)在黄山风景名胜区缓冲带内的五镇一场之中汤口镇为黄山第一旅游重镇,旅游经济及旅游产业快速增长; (7)城镇空间布局结构呈线型组团,长藤结瓜,建设用地空间狭长; (8)汤口镇区旧城更新、寨西新区拓展,环境容量有限; 1.2上一轮总体规划的回顾与评判 1.2.1值得借鉴之处 上一轮汤口镇总体规划(1996-2010年)编制于1996年,在依据黄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对汤口镇规划建设作了综合部署,有效指导了汤口镇的发展。用历史观点来评判,上一轮总体规划在许多方面至今可借鉴。 (1)提出的“遵循黄山市总体规划和黄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正确处理风景区保护开发与汤口镇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使汤口镇的社会经济在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优良的自然景观的前提下稳定、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规划指导思想仍有指导意义 (2)镇村居民点规划布局,重点发展镇区(汤口和寨西),合理发展中心村,逐步缩并自然村(村民小组),与当前的新农村建设规划思想基本一致,反映了上一轮总体规划在镇村居民点规划布局的前瞻性,对今后汤口镇新农村布点规划具有借鉴意义。 (3)"控制汤口,发展寨西",把汤口重点作为一种自然和人文景观来开发,使汤口成为黄山风景名胜区一处重要的景观区域的规划目标难能可贵。 1.2.2不足之处 (1)对黄山汤口镇地域内的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资源价值认识有一定的局限,对旅游资源没有完整地建构科学保护体系,在严格保护和合理利用上,与黄山风景名胜区协调、统筹发展方面存在不足。 (2)由于缺少汤口镇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层面的研究,在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目标上也就不可能没建立起与黄山风景名胜区相衔接的、明确的目标体系,包括宏观目标、分项目标和分期目标。 (3)对汤口镇作为黄山风景名胜区的缓冲区,其所承担的对黄山生态环境保护价值认识有一定局限性,对如何保护生态环境和建设生态城镇很难作出相应的生态环境建设规划。 (4)1996年编制汤口镇总体规划时期,城镇规划区范围内的空间管治规划理论和实践均在摸索阶段,虽然当时有的城市已有探索,但汤口镇的总体规划没有编制规划区范围内的空间管治规划,也就不可能将汤口镇发展与黄山风景名胜区发展紧密结合,制定出汤口镇与黄山风景名胜区发展相适应的空间管治规划政策。

白霓镇总体规划(修编)说明书

白霓镇总体规划(修编)说明书 第一章总则 一规划编制背景 改革开放的白霓镇面临着保护与发展的两大主题。一方面,现代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拥挤而快节奏的城市生活使人们既紧张又脆弱,而传统城镇因其平和的生活魅力而具有平衡人们紧张竞争的社会心理的作用,从而赢得现代人的青睐;另一方面,多少年来精心营造的富有湖北民居传统特色的白霓古镇却因其落后的市政设施跟不上现代工业和交通的发展而无法与新时代的生活需求相适应。 白霓镇是崇阳县的工业强镇、商贸重镇。对于村、镇二者来说,无论是保护与发展都是为了满足现代人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都是推进城市化发展的需要。随着全省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对未来城镇的发展作出宏观调控和引导,是本次规划编制的主要背景之一。 1999年白霓镇编制了白霓镇新区规划,对于当时的城镇建设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随着城镇建设的发展,新的矛盾与要求不断出现,如白霓镇老区的保护与城镇建设发展的需要、工业与商贸经济发展的需要、新农村建设的需要等,都急需城镇建设管理与服务工作给予科学、可靠的支持。在此背景之下,本规划的编制工作便具有了特殊的时代意义。 二规划指导思想和原则 (一)规划指导思想 1.城乡协调、共同发展,建立城乡融合一体的发展原则。以实现“农村现代化,乡村城市化,城乡一体化”为目标,注重城乡社会的共同进步、经济的共同繁荣和生态系统(自然生态和社会生态)的互补。 2.以镇区建设为龙头,提高全镇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的发展水平,完善城镇生产、生活服务设施建设,形成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提供多种就业岗位,合理引导人口的迁移转换。 3.协调好村镇建设规划和基本农田保护规划的关系,发展农业的规模化经营和集约化生产,逐步合理地缩并零散的自然村,从而有效地节约耕地,使乡村与城镇的发展更加有序。 4.强调文化、历史的延续,建立以人为本、物质与精神并重的社会发展原则,保护和继承传统的文化和技术遗产,保护文物村落特色,充分保证子孙后代延续历史文脉的可能性。 5.“预测长远、决策近期”,建立长期、动态的发展目标,立足于资源存量和环境容量,搞好长远规划和控制,立足现实经济技术条件,抓好近期决策,保证发展阶段的近期决策调整符合长远规划的利益导向。 (二)规划原则 1.严格遵守国家有关法律,严格土地管理措施,少占或不占农田耕地。 2.强化白霓镇经济产业特点,发挥旅游资源及区位优势,积极开发旅游业和商业贸易,发展高新技术含量的环保性工业项目,加强农业及农产品加工,使其在崇阳县城镇职能分工体系中保持特色。 3.坚持高起点规划,贯彻科学性、超前性、现实性、可操作性的原则。 4.按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学原则,创造可持续发展的新型生态环境系统。 1

乡工业园区总体规划说明书

XX乡工业园区总体规划说明书 第一章总则 一、编制规划的目的 为了贯彻实施苍山县及矿坑乡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适应矿坑乡村镇建设发展需要及发展工业园区的需求,编制本规划。 二、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2、《村镇规划标准》 3、《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 4、《苍山县总体规划》 5、《苍山县土地利用规划》 三、规划指导思想及原则 1、坚持高起点、高水平、高标准的原则,工业园区规划服务服从于全县总体规划,先易后难,突出重点。 2、外引内联,工业园区形成特色,重点产业形成规模。 3、提高土地利用率,强调建厂规范化,生活社会化,搞好社会综合服务,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创造优良的综合投资环境。 4、注重环境保护,加强产业项目的污染治理,加强环

境绿化、美化。 四、工业园区性质的确定 1、工业园区产业结构以第二产业为主,第三产业为辅。 2、资金来源以外资引进为主,地方自筹为辅。 3、产业项目选择以劳动密集型为主,技术密集型为辅。 4、技术含量以适用一般技术型为主,高新技术为辅。 5、基础设施条件较优。 依据以上五条,近期重点利用当地页岩矿资源建设建材工业园区。 五、规划范围及用地规模 本次规划范围东起单家庄村东,西至西棠林西,南至矿坑村南,北至岚济路北。近期重点沿岚济路和沂邳路两侧各300米形成工业带,远期向纵深发展形成带状组团式的工业园区,近期用地规模400.6 公顷,远期用地规模 652.0 公顷。 第二章乡区基本情况及区位分析 一、乡区基本情况 矿坑乡属苍山县辖乡镇,属中小型乡镇,位于苍山县城北部21公里处,与兰山区、费县、罗庄区接壤,毗邻临沂市城区21公里,全乡总面积82.6平方公里,辖5个工作区,24个行政村,31000人,沂邳线苍山段(原卞棠线)、岚济两条省道纵横贯通,交通方便。矿坑乡驻地,依村名,

枝江市七星台镇总体规划说明书

枝江市七星台镇总体规划说明书 日期:2006-12-15 8:51:13来源: 点击:715 第一章概述 一、地理位置 七星台镇是枝江市九个市辖镇之一,城镇位于长江中游,江汉平原西缘,其东部与古城荆州隔河(沮漳河)相望,北部与问安镇接壤,西部与枝江市中心城区相连,南滨长江。地理位置处 于东经111o51ˊ-112o02ˊ,北纬 30o16ˊ-30o21ˊ之间,镇域国土面积129平方公里。 七星台镇西面距枝江市14公里,至宜昌市60公里,距三峡国际机场40公里,三一八国道、汉宜高速公路穿镇而过,素有宜昌东大门和鄂西咽喉之称。 二、历史沿革 七星台镇是一座新兴的集镇。1949年仅有一家私人作坊、一家茶馆。1954年江口轮船站迁此,又增设了一家简易旅社。1964年县榨油厂(今油脂化工厂)从宜都陆城镇迁此重建。随后,国营新场拖拉机站(今县农具修造厂)、宜昌地区粮食中转站、新场棉花采购站、公社卫生院等单位相继建成。1976年新场(1981年更名七星台)公社机关从江口镇迁来,便开始了有计划的发展。1981年列为乡级镇,1985年12月与七星台区合并为县辖镇,是以油脂化工和商业服务为 主的区级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三、自然环境概况 七星台镇属亚热带气季风性气候特征,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平均无霜期220天左右,年均气温16.5℃,一月最冷,最低气温-14.8℃;七月气温最高,最高气温38.5℃。 年平均降雨量958.36mm。 七星台镇地势平坦,最低点海拔高程为 36.9米,最高点海拔高程为44.2米,相对高差小

于10米。 七星台水陆交通方便。水上,江岸线长1850米,最小水深10米。 本区域建筑物抗震烈度为六度。 第二章规划总论 一、规划指导思想 根据七星台镇经济建设发展的实际需要,结合枝江市经济发展总体布局,规划高起点,立足长远,科学预测;合理布局生产力,促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充分发挥地区优势,创立主导产业,优化产业结构,科学确定镇城区性质及规模;合理布局、节约用地;以可持续发展和城乡协调发展为原则,建立有效的城镇体系,完善基础设施,合理利用资源,有效保护生态环境,创造良 好的人居环境。 二、规划原则 1、可持续发展原则 “可持续发展”原则是枝江市七星台镇城市规划必须实行的首要原则。规划必须从城市长远发展需求的角度,在保护有限资源的前提下,合理有效地使用资源,力求既能满足今天城市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又能保证未来城 市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 2、优化资源配置原则 根据城市发展需求进行资源配置是城市规划应该坚持的原则。要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为七星台镇经济发展服务,同时要节省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土地,最大限度地提高土地开发利用效益。 3、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原则

生态园规划设计说明书

城阳女姑口生态园规划说明书 一、项目区位交通及现状概况 本项目选址于城阳胶州湾畔女姑口附近,紧邻城阳汽车站、流亭飞机场、女姑口跨海大桥。 规划区域主要由林地、花卉、大棚、鸽场及部分老建筑组成。 二、生态园项目开发SWOT分析 1、Strength(优势) 本区部环境具有原生态特征、田园情调,有林、花、动物养殖等资源,具备一定的生态园发展基础。 本区紧邻胶州湾高速、城阳汽车站、流亭飞机场,公路交通便捷,生态园可进入性良好。 2、Weakness(劣势) 除林地环境外,缺乏有价值的生态旅游资源,资源单一;除城阳世纪公园距离较近,周边缺少有影响力的旅游点,周边旅游产品组合情况一般。 本案位于城阳北部与即墨市交界处,距离市区较远。3、Opportunity(机会) 近几年景区景点人满为患、城市生活压力剧增等因素促使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越来越钟情于乡村田园牧歌式的休闲方式;城市食品污染事件的不断发生也使城市居民越来越

向往“绿色食品”;今年是国家“乡村旅游年”,大力发展乡村生态旅游成为时代主题。所以,乡村生态园的生态旅游与生态农业建设项目与整体大环境相适应。 市相关旅游规划将本区周边的胶州湾沿海区域定位为生态旅游发展区;同时确提出了大力发展郊区山林、乡村旅游的思路。空间上将成为海滨旅游向陆区域延伸的重要手段,产品上将与海滨旅游共同构建旅游大框架。 所以,在具有一定乡村情调的城阳女姑口建设生态园项目,从旅游角度符合整体旅游发展的大趋势,本项目具有一定的发展机遇。 4、Threats(威胁) 正在大力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一些区域拥有良好的自 然生态资源条件、交通区位条件与民俗文化依托,胶州湾畔很多地方都在大力发展生态旅游项目,本区生态园项目将面临同类项目的竞争。 三、应对策略建议 1、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发展成具有自身特色的生态园。 2、在现地理环境条件基础上,以“生态旅游”与“生态农业”为主题,认真规划生态旅游项目与生态农业项目,精心设计风景景观,形成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相互促进,生态观光与休闲、娱乐、餐饮、度假相互支撑的体系,改变现状资源的单一。

城市总体规划说明书

咸宁市梓山湖(贺胜)新城总体规划说明书 第1章规划界定 1.1 规划编制背景 1.1.1 湖北省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战略要求 2010年11月1湖北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意见》。《意见》提出了“十二五” 期间湖北省城镇化发展的主要目标,明确了推进城镇 化发展的基本措施,强化了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政 策保障。由此可见,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已经成为湖北 省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在未来城镇化战略构想 中,中心城市和县城,特别是大城市周边地区的小城 镇的发展将成为湖北省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突破 口。贺胜桥作为武汉城市圈城铁站点“一站一城”城 镇化试点,同样需要在城镇化发展方面作出新的突破。 1.1.2 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的背景 2007年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获批全国资 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实验 区。“两型社会”改革试验及武汉城市圈的一体化发展 进一步推动了区域空间整合和协调发展。构建“两型 社会”是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到来的新一轮探索,武 汉城市圈是中国中部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是湖北省 经济发展的核心增长极,贺胜桥位于武汉和咸宁的交 接地带,同时也处于“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 “昌九景城市群”三大中部重要城市群的围合之中。 中央已将赤壁市作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试点, 省委已将咸宁市确定为全省第二批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试点单位和实验,在种种利好因素的作用下,梓山湖(贺胜)新城因地理区位的重要性以及资源环境承载力强而有望获得较好的发展机会。1.1.3 城市圈城际铁路建设的机遇 (1) 城际铁路建设的非交通意义 2009年3月,武汉至孝感、、、黄冈4条城际铁路 宣布动工,一个以武汉为核心、连接周边8市的“半小 时铁路网”建设拉开序幕。省政府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战 略愿景――依托城际铁路站点,建成35个卫星城市。值 此时机,贺胜桥成为武汉城市圈城铁沿线“一站一城” 战略的首个城镇化试点地区,这为梓山湖(贺胜)新城 带来了难得的发展契机。 武汉城市圈城际铁路位于全国“两型社会”建设实 验区,城际铁路作为资源共享和城市圈建设的空间联系 载体能够很好地把武汉和城市圈内部的二线城市紧密 联系起来,有利于发挥武汉市中心城市的辐射扩散作用,同时也有利于实现武汉市的极化效应,以及实现城市圈内部城市与城市之间的互动,推动圈内城镇化建设,以城市圈作为区域一体化空间载体,把消费和投资结合起来,形成新一轮城市城镇化浪潮。 (2) 城际铁路建设推动沿线地区的城镇化发展 在城际铁路沿线的35个站点中,将以提高土地集约利用 价值为核心目的,改变以往粗放式经营模式,进行合理密度的 土地开发,将居住、办公、公共空间等用地进行混合使用设计, 按“统筹规划、重点推进、一站一策和市场化运作”的原则, 建设35个平均人口规模达5-15万的城镇。这是武汉城市圈通 过城际铁路建设促进城镇化发展的战略选择。梓山湖(贺胜) 新城也将共享城际铁路建设带来的红利。 (3) 城际铁路建设促进地区同城化发展 城际铁路的建设缩短了地区之间的时空距离,武汉城市圈半小时交通圈的构建也势必与“行政圈”、“商务圈”“工业圈”等概念紧密联系在一起。同城化时代,打破了城市间的隔阂,也将彻底颠覆圈内居民传统的出行方式和生活观念。在同城化的作用下,城市之间信息流、人流、资金流等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将变得更加频繁与激烈。如何整合土地利用,重组功能布局,以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推动地区的发展,将成为梓山湖(贺胜)新城在新时期需要回答的重要议题。 图1.4 武汉城市圈城际铁路站点 图1.3 武汉城市圈城际铁路路网示意图 图1.1 武汉城市圈空间规划图图1.2 日本新干线站点城市

苗山镇总体规划说明书0703

目录 第1章规划背景?错误!未定义书签。 1.1 基本概况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2 规划编制动因?错误!未定义书签。 1.2.1宏观层面的要求......................................... 错误!未定义书签。 1.2.2 城镇自身的要求.......................................... 错误!未定义书签。 1.3 既有规划解读 (2) 1.3.1 上位规划?错误!未定义书签。 1.3.2 相关规划?错误!未定义书签。 1.3.3上版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1.3.4 上版规划实施成效....................................... 错误!未定义书签。 1.3.5 规划实施过程中的变化?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2章规划期限、依据、原则与目标?错误!未定义书签。 2.1 规划期限?错误!未定义书签。 2.2 规划依据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3 规划原则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4社会经济发展的目标体系........................................ 错误!未定义书签。 2.4.1经济发展目标........................................... 错误!未定义书签。 2.4.2人口发展目标?错误!未定义书签。 2.4.3社会发展目标?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3章社会经济发展战略?错误!未定义书签。 3.1社会经济发展条件分析.......................................... 错误!未定义书签。 3.1.1优势.................................................. 错误!未定义书签。 3.1.2劣势................................................... 错误!未定义书签。 3.1.3机遇................................................... 错误!未定义书签。 3.1.4 挑战?错误!未定义书签。 3.1.5 结论?错误!未定义书签。 3.2社会经济发展战略?错误!未定义书签。 3.2.1产业结构调整........................................... 错误!未定义书签。 3.2.2区域协调发展........................................... 错误!未定义书签。 3.2.3城乡统筹发展...........................................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4章镇域规划?错误!未定义书签。 4.1 人口和城镇化水平预测?错误!未定义书签。 4.1.1 镇域人口特征.......................................... 错误!未定义书签。 4.1.2 城镇人口预测........................................... 错误!未定义书签。 4.2 村庄发展规划?错误!未定义书签。 4.2.1村庄发展潜力评价...................................... 错误!未定义书签。 4.2.2村庄发展规划引导?错误!未定义书签。 4.3 镇村体系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4.3.1镇村等级规模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4.3.2 镇村职能结构规划?错误!未定义书签。 4.3.3城镇空间结构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4.4镇域公共设施规划?错误!未定义书签。 4.4.1 行政管理设施........................................... 错误!未定义书签。 4.4.2教育机构设施?错误!未定义书签。 4.4.3医疗卫生设施........................................... 错误!未定义书签。 4.4.4文化体育设施?错误!未定义书签。 4.4.5非公益性设施配置?错误!未定义书签。 4.5镇域基础设施规划?错误!未定义书签。 4.5.1道路系统规划?错误!未定义书签。 4.5.2公用工程设施规划?错误!未定义书签。 4.6镇域空间管制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4.6.1 适宜建设区............................................ 错误!未定义书签。 4.6.2 限制建设区?错误!未定义书签。 4.6.3禁止建设区?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5章城镇性质与规模?错误!未定义书签。 5.1镇区概况?错误!未定义书签。 5.1.1建设成果................................................ 错误!未定义书签。 5.1.2存在问题................................................ 错误!未定义书签。 5.2城镇性质与规模............................................... 错误!未定义书签。 5.2.1城镇性质................................................ 错误!未定义书签。 5.2.2城镇规模...............................................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6章镇区空间发展策略与用地方向选择?错误!未定义书签。 6.1用地条件评价及发展方向选择................................... 错误!未定义书签。 6.1.1自然环境评价........................................... 错误!未定义书签。 6.1.2开发条件评价........................................... 错误!未定义书签。 6.1.3城市功能发育评价?错误!未定义书签。 6.2空间发展策略?错误!未定义书签。 6.3规划区范围界定................................................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7章镇区总体布局?错误!未定义书签。 7.1基本原则?错误!未定义书签。 7.2镇区功能结构 (27) 7.3镇区用地布局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7.3.1居住用地规划?错误!未定义书签。 7.3.2公共设施用地规划?错误!未定义书签。 7.3.3生产设施用地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7.3.4仓储、物流用地规划?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8章道路交通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8.1道路用地规划?错误!未定义书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