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仲景治心病的学术思想

张仲景治心病的学术思想
张仲景治心病的学术思想

名老中医学术思想

张晓明名老中医骨伤学术思想及经验总结 在骨伤科科中,中医骨伤科的许多行之有效地治疗方法,如痹症的辨证论治,预防保健,中药外敷等方法,或被遗忘或未完全继承,导致学术思想及经验失传,张晓明主任医师为滨州名老中医,所处地方靠近海边,气候潮湿,痹症发病率高,在治疗痹症方面积累丰富经验,通过调查研究,跟师学习,文献检索,,整理分析总结原始资料,继而跟随张晓明主任学习,临床见习,观摩,总结资料,将其学术思想总结如下。 痹症是指因感受风寒湿邪,闭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引起肢体关节疼痛,肿胀,酸楚,麻木,重着以及活动不利为主要症状的病症。 《内经》提出病因以风、寒、湿邪为主,《素问,痹论》云:“所谓痹者,各以其时感于风寒湿也”。“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阐述了痹症的病因,《素问,四时刺逆从论》云:“厥阴有余并阴痹,不足病生热痹”提示脏腑与痹症的关系。张仲景的《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诊并治》认为“历节痛,不可屈伸”,“其痛如挚”,“诸肢节疼痛,身体尪羸,脚肿若脱”是其主症,病位在肝肾,病因是由于汗出入水中,风寒湿合而为邪,伤及筋脉,水湿浸淫骨关节所致。叶天士对于痹久不愈者,有久病入络之说,倡用活血化瘀及虫类药物,搜剔宣通筋脉。 病因病机:痹症的发生,与体质因素,气候条件,生活环境等有密切的关系,正虚卫外不固是痹症发生的内在基础,感受外邪是痹症发生的外在条件。外因有风寒湿邪,风热湿邪:内因有正气不足,体质亏虚。一般情况外因是致病条件,内因是发病基础。 张晓明主人认为本病病因病机复杂,概括起来有邪、痰、瘀三方面,外邪浸入人体是导致本病的主要因素,具体有风寒湿热诸邪,临床表现为外邪侵犯肌表,阻闭经络,导致机体气血运行不畅,关节筋脉失养,瘀阻成痹,出现关节疼痛,屈伸不利,发为本病。如果患者素体虚弱,阳气不足,则会发为寒痹,如果平素身体较好,肌体抵抗力强,则正邪相争,寒邪从阳化热,形成热痹,而较少见到直接感受热邪而致病者。 这里所说的瘀是指痰浊淤血,是风寒湿痹或风湿热痹日久不愈,气血运行不畅,血滞而为瘀,津停而为痰,淤血痰浊痹阻经络,可见关节肿大,屈伸不利。 虚指人体精、气、血、津液不足或者脏腑组织功能低下,其中以肝虚肾虚为主。若先天之气不足,肾气亏虚,肌体抵抗力低下,卫外不固,易受外邪浸袭而发病,若邪气留滞不去,进一步耗损正气,肝肾不足加重。由于关节筋脉失养,不荣而痛,使病情更加复杂,出现形体消瘦、关节变形等症。 张晓鸣主任医师临床总结:豨签草具有降血沉,促内风湿因子转阴的作用。常用量30-60g,对于久治不愈的顽痹,或疼痛较重的本病,张老师善用全蝎、蜈蚣、地鳖虫治之,收效很好。张老师认为:虫类多肢足与关节,居住潮湿,由于自然演化和适应,他们具备天然抗风湿能力,他们的抗病能力最易为人体接受,利用,止痛作用较快。 基于以上认识,张晓明主任在临床上采取内服外治相结合,给予祛邪为主,结合补气养血,疏通经络,化痰解瘀之法,取得良好的疗效。祛邪为主的原则贯穿于各期治疗之中。 内服方药的组成原则:根据对病因病机的认识,本病重要的致病因素是风寒湿邪,因此,以风邪为主治病者,给予祛风药为主,兼用散寒除湿,再加活血、健脾之药;寒邪为主者,给予散寒之品,重用温阳药物,佐以祛风除湿。临床上常用的药物有制川乌、制草乌、桂枝、防风、羌活、独活、秦艽、威灵仙、豨签草、丁公藤、络石藤、青风藤、寻骨风、制马钱子、细辛、透骨草等。张晓明主任根据以上原则创制息风灵,主药即是丁公藤和制川乌。 对于热邪,多由于风寒之邪在体内郁积过久转而化热而来。治疗上以清热解毒疏通经络为主,但也应该根据情况加用川乌等散寒止痛之品。一是因为此类药物有较强的止痛作用,在应用大剂量清热药物中配伍,只是利用其较强的止痛效果,而不会减少清热作用,而是因为本病的根本原因是由风寒之邪侵犯经络关节所致,仍有一些风寒之邪停留在经络关节,转

浅谈张仲景脉法的运用

浅谈仲景脉法的运用 1脉法概要 《伤寒杂病论》包抱伤寒和杂病两部分,平脉辨证乃其辨证论治之精髓。《伤寒论》凡22篇,其中《平脉法》,《辨脉法》两面篇,着重论述了脉学的理论及实践;辨六经病各篇,合398条,113方,其中脉证并举的有135条之多,共叙述了60种脉象(单脉18种,相兼脉42种)。《金匮要略方论》共三卷25篇,包括40多种疾病,载方205首(其中四首只载方名而未见药味,不包括后三篇),脉证并举者有120余处(论述单脉18种,相兼脉51种)。此书中非脉学专书,但对脉象的论述已基本开成体系,它既不同于《经》的理论阐述,双有异于后世诸家之论,具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之辨治特色。 (1)   以阴阳为辨脉总纲。阴阳学说不但是辨证的总纲,而且也是辨脉之总纲。仲景首先将脉分为阴脉阳脉,然后借以辨别阴证阳证。如《辨脉法》问曰:“脉有阴阳,何谓也?答曰:凡脉大浮数动滑,此名阳也;脉沉涩弱弦微,此名阴也。凡阴病见阳脉者生,阳病见阴脉者死。”又如“问曰;脉有阳结阴结者,何以别之,答曰;其脉浮而数,能食,不大便者,此为实,名曰阳结也。。。。。。其脉沉而迟,不能食,身体重,大便反硬,名阴结也”。可见仲景脉法应用阴阳的大体,首先以脉象分阴阳。如浮、大、数、动、滑为阳脉,沉、涩、弱、弦微为阴

脉。所谓阳脉,即以脉来有力,较平脉有余,为太过之脉;所谓阴脉,即脉来无力,较平脉不足,为不及之脉。有余之脉,多为阳证实证;不足之脉,多为阴证虚证。其次,诊脉部位分阴阳,以寸脉为阳,尺脉为阴。寸主上焦,如寸口微,上焦阳不足,无以温煦肌表,故恶寒;尺脉弱,下焦阴不足,阴虚而发热,据此可诊为阴阳俱不足,而致恶寒发热(《辨脉法》)。还可以浮沉取法分阴阳,如阳浮而阴弱,辨寸口脉之浮沉,浮取为阳,沉取为阴,阳浮则为卫气强,故见发热,阴弱则为营气虚,阳不敛汗,故汗自出(《伤寒论》第三12条)。总之,阴阳用之于脉法,可分脉象之阴阳、证候之阴阳、取脉部位之阴阳、取法浮沉之阴阳,从而辨别病在表、在里、在气、在营、在上、在下等不同情况,故阴阳为脉法之总纲。 (2)   脉与四时相应。四时气候之变化,对人体生理病理有着一定的影响,脉象也有相应的变化关系,这种天人相应的观点,是中医整体观的容之一。《经》对此论述甚为详尽,在《伤寒杂病论》中,因时辨脉的思想也是有论述。如《平脉法》曰:“春弦秋浮冬沉夏洪”又云:“问曰:二月得毛浮脉,何以处言秋当死?师曰:二月之时肺当濡弱,反得毛浮者,故知秋死。二月肝用事,肝属木,脉应濡弱,反得毛浮者,是肺脉也,肺属金,金来克木,故知秋死。他皆仿此。”从而体现了应时辨脉的特点。 由于中时气候不同,人体五脏各有当旺之时,故五脏气血盛衰于脉中亦可察见。四时脉象有微小的变化,这是正常的生理现象。如春主肝,其脉微弦;夏主心,其脉微洪;秋主肺,其脉微毛;冬主肾,其脉微沉。

张仲景的故事,张仲景故事四则

张仲景的故事,张仲景故事四则 张仲景的故事,张仲景故事四则一、对病下药 张仲景在医学上出了名,还虚心地为同行医病,不失时机地向别的郎中学习。 从前,一些郎中们,只把医术传给自己的子孙,一般都不外传。那时南阳有个名医叫沈槐,已经七十多岁了,还没有子女。他整天惆怅后继无人,饭吃不下,觉睡不着,慢慢忧虑成病了。 当地的郎中们,来给沈槐看病,都缩一头。老先生的病谁也看不好。越来越重了。张仲景知道后,就奔沈槐家来。 张仲景察看了病情,确诊是忧虑成疾,马上开了一个药方,用五谷杂粮面各一斤,做成丸,外边涂上朱砂,叫病人一顿食用。 沈槐知道了,心里不觉好笑!他命家人把那五谷杂粮面做成的药丸,挂在屋檐下,逢人就指着这药丸把张仲景奚落一番。 亲戚来看他时,他笑着说:“看!这是张仲景给我开的药方。谁见过五谷杂粮能医病?笑话!笑话!” 朋友来看他时,他笑着说:“看!这是张仲景给我开的药方,谁一顿能吃五斤面,真滑稽!滑稽!” 同行的郎中来看他时,他笑着说:“看!这是张仲景给我开的药方。我看几十年病,听就没听说过,嘻嘻!嘻嘻!”他一心只想这件事可笑,忧心多虑的事全抛脑后了,不知不觉地病就好了。

这时,张仲景来拜访他,说:“恭喜先生的病好了!学生斗胆在鲁班门前耍锛了。”沈槐一听恍然大悟,又佩服、又惭愧。张仲景接着又说:“先生,我们做郎中的,就是为了给百姓造福,祛病延年,先生无子女,我们这些年青人不都是你的子女吗?何愁后继无人?” 沈槐听了,觉得很有道理,内心十分感动。从此,就把自己的医术全部传授给了张仲景和其他年轻的郎中。 张仲景的故事,张仲景故事四则二、巧“治”府台 东汉年间,南阳有个府台,他干了很多坏事,人们气恨他,巴不得找个出气的机会。 这年,府台的女儿有病了,一连几个月,遍求名医,也治不好病。这天,府台派家人去请张仲景,来给女儿看病。那阵子,伤寒病正游行,张仲景每天早出晚归,到乡下给老百姓医病,只有儿子在家。他们就把张仲景的儿子请了去。 张仲景的儿子常年随他学医,也是个知名的郎中。他来到府衙,询问了小姐的病情,府台夫人没张嘴,泪就先落下来:“唉呀!她面黄肌瘦,茶饭不进,还不住歇地呕吐呢!”说着说叫女儿诊脉。 那时候,年轻郎中给女子看病是不能见面的。所以只好从帘帏中牵出一根红线,一头拴在小姐的中指上,一头让张仲景的儿子拉着,放在耳朵边静听。他仔细听了好久,心里不觉好笑:哈哈!就这病竟没人看得出吗? 原来府台的女儿是怀孕啦!可他并不知道“病人”还是个没出阁的姑娘,就高声朝着府台说:“恭喜大人!小姐没有啥病呀,她是喜脉!你快要当外爷了!” 府台一听气得浑身乱颤,嚎叫道:“混帐东西!纯是一派胡言,快把他赶出

张仲景《伤寒论》的内容及贡献

张仲景《伤寒论》的内容及贡献 [ 录入者:admin | 时间:2008-03-21 16:26:34 ] 《伤寒论》,是一部阐述多种外感疾病的专著。东汉张仲景撰于公元三世纪初。张仲景原著《伤寒杂病论》,在流传的过程中,经后人整理编纂将其中外感热病内容结集为《伤寒论》,另一部分主要论述内科杂病。《伤寒论》全书共12卷,22篇,397法。除去重复之外共有药方112个。全书重点论述人体感受风寒之邪而引起的一系列病理变化及如何进行辩证施治的方法。他把病症分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厥阴、少阴六种,即所谓“六经”。根据人体抗病力的强弱,病势的进退缓急等方面的因素,将外感疾病演变过程中所表现的各种症候归纳出症候特点、病变部位、损及何脏何腑,以及寒热趋向、邪正盛衰等作为诊断治疗的依据。 该书总结了前人的医学成就和丰富的实践经验,集汉代以前医学之大成,并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系统地阐述了多种外感疾病及杂病的辨证论治,理法方药俱全,在中医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和承先启时的作用,对祖国医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具体他说,他不仅为诊治外感疾病提出了辨证纲领和治疗方法,也为中医临床各科提供了辩证论治的规范,从而奠定了辨证论治的基础,为后世医家奉为经典。 《伤寒论》尽管主要是指导临床各科,但其中亦有不少宝贵的养生学思想,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天人相应的整体观是张仲景养生学的基本出发点和指导思想。正如《伤寒杂病论·自序》“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之语所云,仲景之学。是在继承了《内》、《难》学术思想的基础之上而形成的。因而,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张仲景便自然地以《内经》天人相应的整体观作为指导思想,并且作了进一步的阐发,他曾指出:“夫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脏”(见《伤寒论·自序》),“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见《金匾要略方论。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这些生动的描述,就很清楚他说明,人类生活在自然界,并作为自然界的组成部分,人类只有顺应自然界气候的发展变化,才能得以生存,保持健康。由此可见,天人相应的整体观是仲景养生学的基本出发点和指导思想。 (2)防病、抗病重视保津液。 津液之所以能防病、抗病,首先表现在津液具有固护机体、防御病邪的功能。如仲景在揭示太阳病转入阳明的机理时,一再重申亡津液是其关键条件:“太阳病若发汗,若下,若利小便,此亡津液,胃中干燥,因转属阳明。”正是其例。何以亡津液会导致病转阳明?因为律液乃阳明经的主要正气,津液充则阳明固,邪不可干;津液亡则阳明虚,邪气便可轻易陷入。 津液之所以能防病、抗病,其次表现在津液能驱逐病邪,削弱病势上。如“阳明病,发热汗出者,此为热越。”这里的热越,即言热邪发越于外。津液充沛,阳气畅运则汗出越邪,邪越则病顺。故“阳明病,法多汗”,而津亏则无汗,邪不得出,其病为逆。又如温热病中小便常短赤灼热,因为人要通过小便排邪。热邪一除,小便即转清利。“小便利,色白者,此热除也。”故临床可视小便断吉凶。“小便利者,其人可治”。因小便不仅显示人体津液虚实情况,而且还能反应前阴这条驱邪途径是否正常。

浅谈张仲景养生思想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b515297393.html, 浅谈张仲景养生思想 作者:闫康沈其霖 来源:《现代养生·下半月》2018年第02期 【摘要】医圣仲景作《伤寒杂病论》,洋洋洒洒八万言,鸿篇巨著之中理、法、方、药莫不完备。后世医家于“伤寒辨治”、“经方应用”等方面研究文献浩若烟海,而对仲景宝命全形之养生思想则鲜有发挥。本文从“饮食调摄”、“起居颐养”、“未病先防”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以窥仲圣养生思想之一二。 【关键词】张仲景;伤寒论;金匮要略;养生思想 张仲景生于东汉纷争之乱世,疫病肆虐,伤寒横行。从“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到“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仲景痛定思痛,于《伤寒论序》中写道:“怪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表达了自己对世人轻视保身长全养生之法的叹息。笔者认为,除去“伟大医学家”这项桂冠,先圣张仲景亦称得上是一位“超卓的养生家”,这一点在其传世巨著《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中多有体现: 1 饮食调摄 脾胃后天本,民以食为天,子日: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文化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之一,古今养生家无不重视的饮食调和,这也是张仲景养生思想体系的一大重要组成部分。《金匮要略·禽兽鱼虫禁忌并治第二十四》开篇即讲到:“凡饮食滋味以养于生,食之有妨,反能为害,自非服药炼液、焉能不饮食乎?切见时人,不闲调摄,疾疚竞起;若不因食而生,苟全其生,须知切忌者矣。”饮食是水谷精微的来源,气血生化的基础,饮食精华可以养生,但若不加以调摄,则适得其反,疾病丛生。仲景强调如果想要达到滋养的目的,需按照饮食宜忌进行调摄。 1.1 节于性味 在《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并治第-》中,仲景提到了饮食调摄的基本要求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要注意摄入食物的性味,使之与脏腑相和,勿食过于苦酸,勿食过于辛甘,如《黄帝内经·生气通天论》所言“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是故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五味过极,外损肌肉,内伤五脏。只有先考虑性味的调和,无使过极,才有可能符合饮食养生道法,尽得水谷之滋养。“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中之“节”者,约、缠束也。一个“节”字,尽道仲圣对性味调和饮食养生的要求。 1.2 慎于禁忌

张仲景

张仲景,东汉后期医学家。生于公元150年正月十八日,于公元219年溘然长逝,享年69岁。他出生于一个没落的官僚家庭,其父张宗汉曾在朝为官。由于家庭条件的特殊,是他从小就接触了许多典籍。他从史书上看到了扁鹊望诊齐桓公的故事后,对扁鹊产生了敬佩之情,也为他后来成为一代名医奠定了基础。 他从小嗜好医学,“博通群书,潜乐道术。”当他十岁时,就已读了许多书,特别是有关医学的书。他的同乡何颙赏识他的才智和特长,曾经对他说:“君用思精而韵不高,后将为良医”(《何颙别传》)。后来,张仲景果真成了良医,被人称为“医中之圣,方中之祖。”这固然和他“用思精”有关,但主要是他热爱医药专业,善于“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的结果。 年轻时曾跟同郡张伯祖学医。经过多年的刻苦钻研和临床实践,医名大振,成为中国医学史上一位杰出的医学家。 他是处在动乱的东汉末年,连年混战,“民弃农业”,都市田庄多成荒野,人民颠沛流离,饥寒困顿。各地连续爆发瘟疫,尤其是洛阳、南阳、会稽(绍兴)疫情严重,“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张仲景的家族也不例外。对这种悲痛的惨景,张仲景目击心伤。 据载自汉献帝建安元年(公元196年)起,十年内有三分之二的人死于传染病,其中伤寒病占百分之七十。“感往昔之论丧,伤横夭之莫救”(《伤寒论》自序)。于是,他发愤研究医学,立志做个能解脱人民疾苦的医生。“ 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伤寒论》自序)。 当时,在他的宗族中有个人叫张伯祖,是个极有声望的医生。张仲景为了学习医学,就去拜他做老师。张伯祖见他聪明好学,又有刻苦钻研的

精神,就把自己的医学知识和医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而张仲景竟尽得其传。何颙在《襄阳府志》一书中曾赞叹说:“仲景之术,精于伯祖”。 《伤寒杂病论》序中有这样一段话:“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生长全,以养其身”,表现了仲景作为医学大家的仁心仁德,后人尊称他为“医宗之圣”。 张仲景故里位于南阳郡涅阳人(今河南省邓州市穰东镇),天赋聪颖,勤奋好学,少年时学医于同郡张伯祖,尽得其传。 张仲景疑案 作者:张功耀 2007年,长春中医药大学的一个课题组进行了一项“中国公民中医药素质调查”。调查的结果是一位偏远农村大字不识的老农民中医药素质最高。这个结果令国人惊讶,令中医信徒感叹。惊讶者认为,要得我国国民中医药素质的提高,首先就得倒退到大字不识,否则,中国人的中医药素质无法提高。感叹者认为,要得国民中医药素质提高,还得率先把通行于全世界的医学科学打入十八层地狱,然后强行普及他们自以为是的“东方科学”。 这个课题组设计了一个问卷,试图测试受试者是否知道“医圣张仲景”。若将这个问卷拿给我回答,我是绝不承认张仲景的医圣地位的。原因很简单,张仲景没有可信的行医经历。把张仲景说成医生尚且勉强,更何况升格为“医圣”! 最近,我综合研判了有关张仲景的史料。我发现,不用说要我承认张仲景为医圣十分困难,就连历史上是否真有张仲景其人,我也可以打一个大大的问号。 一、与张仲景有关的文献疑窦 按照我国“后朝修前朝的历史”的修史习惯,南朝范晔先生费时13年,考订众家之说,著成《后汉书》一部,为后汉史研究保存了一份难得的史料。这部最

浅谈张仲景脉法的运用

浅谈张仲景脉法的运用 1脉法概要 《伤寒杂病论》包抱伤寒和杂病两部分,平脉辨证乃其辨证论治之精髓。《伤寒论》凡22篇,其中《平脉法》,《辨脉法》两面篇,着重论述了脉学的理论及实践;辨六经病各篇,合398条,113方,其中脉证并举的有135条之多,共叙述了60种脉象(单脉18种,相兼脉42种)。《金匮要略方论》共三卷25篇,包括40多种疾病,载方205首(其中四首只载方名而未见药味,不包括后三篇),脉证并举者有120余处(论述单脉18种,相兼脉51种)。此书中非脉学专书,但对脉象的论述已基本开成体系,它既不同于《内经》的理论阐述,双有异于后世诸家之论,具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之辨治特色。 (1)   以阴阳为辨脉总纲。阴阳学说不但是辨证的总纲,而且也是辨脉之总纲。仲景首先将脉分为阴脉阳脉,然后借以辨别阴证阳证。如《辨脉法》问曰:“脉有阴阳,何谓也?答曰:凡脉大浮数动滑,此名阳也;脉沉涩弱弦微,此名阴也。凡阴病见阳脉者生,阳病见阴脉者死。”又如“问曰;脉有阳结阴结者,何以别之,答曰;其脉浮而数,能食,不大便者,此为实,名曰阳结也。。。。。。其脉沉而迟,不能食,身体重,大便反硬,名阴结也”。可见仲景脉法应用阴阳的大体,首先以脉象分阴阳。如浮、大、数、动、滑为阳脉,沉、涩、弱、弦微为阴脉。

所谓阳脉,即以脉来有力,较平脉有余,为太过之脉;所谓阴脉,即脉来无力,较平脉不足,为不及之脉。有余之脉,多为阳证实证;不足之脉,多为阴证虚证。其次,诊脉部位分阴阳,以寸脉为阳,尺脉为阴。寸主上焦,如寸口微,上焦阳不足,无以温煦肌表,故恶寒;尺脉弱,下焦阴不足,阴虚而发热,据此可诊为阴阳俱不足,而致恶寒发热(《辨脉法》)。还可以浮沉取法分阴阳,如阳浮而阴弱,辨寸口脉之浮沉,浮取为阳,沉取为阴,阳浮则为卫气强,故见发热,阴弱则为营气虚,阳不敛汗,故汗自出(《伤寒论》第三12条)。总之,阴阳用之于脉法,可分脉象之阴阳、证候之阴阳、取脉部位之阴阳、取法浮沉之阴阳,从而辨别病在表、在里、在气、在营、在上、在下等不同情况,故阴阳为脉法之总纲。 (2)   脉与四时相应。四时气候之变化,对人体生理病理有着一定的影响,脉象也有相应的变化关系,这种天人相应的观点,是中医整体观的内容之一。《内经》对此论述甚为详尽,在《伤寒杂病论》中,因时辨脉的思想也是有论述。如《平脉法》曰:“春弦秋浮冬沉夏洪”又云:“问曰:二月得毛浮脉,何以处言秋当死?师曰:二月之时肺当濡弱,反得毛浮者,故知秋死。二月肝用事,肝属木,脉应濡弱,反得毛浮者,是肺脉也,肺属金,金来克木,故知秋死。他皆仿此。”从而体现了应时辨脉的特点。 由于中时气候不同,人体五脏各有当旺之时,故五脏气血盛衰于脉中亦可察见。四时脉象有微小的变化,这是正常的生理现象。如春主肝,其脉微弦;夏主心,其脉微洪;秋主肺,其脉微毛;冬主肾,其脉微沉。

张仲景辨证论治不寐六法

文章编号:1001-6910(2009)10-0008-02·学术探讨· 张仲景辨证论治不寐六法 张凤岭1,蒋士卿2 (1.新乡市中医院,河南新乡453003;2.河南中医学院,河南郑州450008) 关键词:张仲景 不寐/中医药疗法 养血安神 滋肾清心 益气养心 补肾温阳 和胃化滞 舒肝化郁 中图分类号:R249.1 文献标志码:A 《伤寒杂病论》创立的中医辨证论治理论体系并不局限在某一方面,而是由多个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所组成,即六经辨证、脏腑辨证、八纲辨证等。临床中须按照张仲景的辨证思路,将多种辨证方法合理运用,才能明显提高辨治疾病的疗效。多种论治方法相互补充、相互衬托,是《伤寒杂病论》辨治疾病的精华。现探析张仲景辨治不寐六法如下。 1 养血安神法 年老之人,气虚血少,劳心过度,伤心耗血;或女子崩漏,失血过多等,均可导致气血不足。气血不足则无以奉养心神,导致虚烦、失眠、多梦、醒后不易入睡、心悸、怔忡等。《景岳全书·不寐》曰:“无邪而不寐者,必营血之不足也,营主血,血虚则无以养心。”心虚则神不守舍,心血亏虚,不能上荣于面,故可见面色少华而萎黄、舌淡、脉细弱等血少气亏之证。虚烦者,热而不实,心中扰乱,郁而不宁,津液亏虚,五内枯燥,乃荣血不足、阴盛阳微所致。其病机在于肝阴不足、心血亏虚,故治宜养血安神[1-2],方选《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之酸枣仁汤。方中酸枣仁甘酸而平,重用先煎,甘平养血宁心,酸平敛阴柔肝;知母甘寒,清热润燥除烦;茯苓甘平,健脾和中,宁心安神;川芎辛散,行气活血,配酸枣仁酸收辛散以调肝理血安神。诸药配伍,共奏养血安神、清热除烦之效。 2 滋肾清心法 先天不足,房劳过度,易导致肾阴亏损,肾水不足,不能上济于心阴,心阳失潜,独亢于上,扰乱心神,夜不安睡。徐东皋云:“有因肾水不足,真阴不升,而心火独亢,不得眠者。”心阴亏虚,不能制阳,心火不能下交于肾,可导致失眠心烦;阴液不足,肾府失养,可见腰膝酸软;阴虚津液不能内守,可见盗汗、咽干;舌红、脉细,均为阴精不足之象[3]。治宜滋肾清心,方选《伤寒论》第303条黄连阿胶汤。方中阿胶、芍药、鸡子黄补阴液、敛阴气,内护真阴;黄芩配黄连,直泻心火而内坚真阴。诸药配伍,心肾交会,水升火降,共奏滋阴和阳之效。3 益气养心法 大吐、大泻、大下、饮食不节、劳倦过度等伤及脾胃,久则致脾虚不运,胃气不和,食少纳呆,气血生化乏源,无以上奉于心,导致心神不安,从而发生失眠、多梦、心悸。脾气亏虚,则神疲气短,饮食无味;胃气虚弱,胃失和降,则腹痛隐隐。舌淡、脉弦细,均为气虚之证。治宜益气养心,方选《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载黄芪建中汤。黄芪建中汤即小建中汤加黄芪,主治“虚劳里急,诸不足”。小建中汤温中补虚;黄芪为补气要药,得饴糖甘温益气,配桂枝则温阳以化气,伍白芍又有益气和营之效。诸药相配,共奏益气养心之效。 4 补肾温阳法 中老年人,年过半百,肾阳渐衰,不能蒸腾肾阴上济于心,心阳独亢,导致失眠多梦,夜寐早醒,心神不安。《征治要寥·虚损门》曰:“年高人阳衰不寐。”肾阳虚衰,下元不固,小便淋沥,膀胱气化无权,故见溺不得出;腰为肾府,肾主骨生髓,肾之精气亏虚,故腰脊酸软无力;阳虚不能温养形体,故兼形寒肢冷、精冷、阳痿早泄、舌质淡、脉沉细等一派阳气虚弱之证。治宜补肾温阳,方选金匮肾气丸。金匮肾气丸虽阴阳并补,但侧重补阳。方中以附子、桂枝为君,温补肾阳;配地黄、山茱萸、山药为臣,补益肾阴以摄阳,并防附子、桂枝之辛燥伤阴;茯苓、泽泻、牡丹皮利湿泻火,以泻肾浊。诸药相配,阴阳相济,共奏温补肾气之效。 5 和胃化滞法 饮食不节,宿食停滞;或肠中燥屎累累,导致胃气不和,升降失常,以致睡卧不安。《素问》言:“胃不和则卧不安。”胃失和降,故恶心呕吐,嗳腐吞酸;燥结大肠,故大便秘结;腑气不通,则腹中胀痛;舌苔腻、脉滑,为胃肠积滞之象。治宜和胃化滞,方选调胃承气汤。方中芒硝、大黄去胃家之糟粕,使气得以下;甘草生胃家之津液,使气得以上。三药配伍,攻补兼施,使胃气得和,腑气得通,夜寐自安。 6 疏肝化郁法 五志过极,情志失调,久则郁怒伤肝。肝藏血,血舍魂,郁怒伤肝,肝气郁结,郁而化热,热邪内扰, ·8 · 中医研究 2009年10月 第22卷 第10期 T C M R e s.O c t o b e r2009V o l.22N o.10

浅谈张仲景对中医养生学的贡献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浅谈张仲景对中医养生学的贡献 导语:防微杜渐治未病张仲景在《伤寒论》原序中曾抨击那些不注重摄养身体的人是崇饰其末,忽弃其本,华其外而悴其内。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至于 防微杜渐治未病 张仲景在《伤寒论》原序中曾抨击那些不注重摄养身体的人是“崇饰其末,忽弃其本,华其外而悴其内。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至于养生大法,它非常重视“治未病”。他在《金匮要略》开篇第一句就直陈“上工治未病,何也?”接着他以“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为例,阐述了预防疾病的方法。 人生活在自然界中必然受大自然的支配。是能动的顺从大自然的变化,还是被动的接受大自然的约束,其结果是截然不同的。张仲景认为人的能动性应当占主导地位。他形象地说:“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人怎样才能象轻舟那样自由地在水上遨游呢?他说:“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这与《内经》所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道理是一致的。而保持身心健康或防治疾病恶化的关键在于“养慎”。所谓“养慎”,就是内养正气,外御病邪。他说:“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更能无犯王法,禽兽灾伤,房室勿令竭乏,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这段话集中反映了张仲景防重于治的养生思想。文中所说的“不令”,“适中即医治之”,“才觉即导引”等,都包含有早期防治的积极意义。 值得我们重视的是张仲景把“导引吐纳”放在首位,这不是偶然的。导引是以肢体运动、自摩自捏、伸缩手足为特点的一种医疗体育方法。

张仲景木防己汤的学术思想及对后世影响的研究

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2007级硕士研究生 开题报告 张仲景应用木防己汤的学术思想以及对后世影响的文献研究 专业:金匮 研究方向: 学生: 导师:教授 2008年月日

目录 一、立题依据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 四、创新性 五、可行性分析 六、预期成果 七、经费预算 八、课题进度安排

一、立题依据 (一)研究背景 1.人神概念研究 木防己汤是一张治疗支饮的名方,首见于《金厦要略·痰饮咳嗽病篇》。其云:“膈间支饮,其人喘满,心下痞坚,面色黧黑,其脉沉紧,得之数十日,医吐下之不愈,木防己汤主之。虚者即愈,实者三日复发,复与不愈者,宜木防己汤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主之。”膈间有支饮留伏,饮邪迫于肺,肺气上逆,则气喘胸满;饮邪滞于胃,胃失和降,则心痞闷,甚或坚实胀满;饮聚隔间,营卫不利,故面色黑而晦暗。其脉沉紧者,乃寒饮留伏于里,结聚不散之象。病程已达数十日之久,又经前医吐下不愈,应考虑到虚的一面。此时病情虚实错杂,故用木防己汤补气化饮。服药之后,其虚者,外虽痞满,而中无结聚,气化水行,病即可愈;实者乃水停气阻,木防己汤不能尽除坚实之根蒂,故于原方去寒凉滞气之石膏,加茯苓导水下行,芒硝咸寒软坚,下夺其水饮结聚,则阳气可通。 针对上述复杂的证候,仲景选用了木防己、石膏、桂枝、人参四药组合成方。本方之功效正如尤在径《金匾要略心典》所说:“木防己桂枝一苦一辛,并能行水气而散结气。而痞坚之处必有伏阳,吐下之余定无完气,……故又以石膏治热,人参益虚,……。”可见木防己汤是配伍谨严,功具温清补利的合方,用于痰饮郁结化热,而又兼阳气虚弱的证候,甚为合拍。其疗效之卓著,己为古今临床所证实。诚然,木防己汤并非痰饮病的主方,更不是痰饮病的通用方。换言之,临床治疗痰饮病,并不要求都象木防己汤那样的配伍施治,但是该方的特殊结构及其肯定的疗效,却为我们揭示了痰饮病治疗中的一些规律性问题,现予分析如下: 一、温阳化饮,重在“和之” 痰饮之成,总与人体阳气虚弱,肺、脾,肾、三焦、膀胱气化功能失调有关。痰饮即淡饮,与水湿同类,其性属阴,饮成之后,亦必更伤人阳气,故仲景在《痰饮篇》提出:“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所谓温药,是指能生少火,复阳气,化阴邪的一类药物,如木防已汤中的桂枝、人参以及《痰饮篇》中的麻黄、半夏、生姜、白术、厚朴、五味子、细辛等。这些药物运用于痰饮病证,一般说可以收到三大功效,即:振奋阳气以扶阳,开发腠理以发汗,化气行水以利尿。总之,既能温阳扶正,亦能蠲饮祛邪,显然这些作用都是治疗痰饮病所必须的。因脾为湿土,赖阳气以健运,饮为阴邪,得阳则易化,故治疗痰饮总以温阳化饮为其大法。据统计,《痰饮篇》共20方,用药34味,其中温药16味,约占全篇用药的47%,可见温药的使用在痰饮病治疗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但是,温阳化饮法决不是单一的,重点还在于“和之”。所谓“和”,有温和,调和之意。温和指温之不可太过,这是因为脾主湿,胃主燥,若温燥脾阳过度,势必伤及其阴,转成胃热亢盛之证,饮邪虽属阴,但停聚日久,气机阻滞,亦必郁而生热,过度使用温燥之药,必然助热耗阴。所以在痰饮病的治疗过程中,如何恰如其分地掌握温性药物使用的时间、剂量,使之不致于温燥过度,确是一个关键问题。调和,就是补偏救弊,协调平衡。脾与胃,阴阳相配,其生理功能的协调需要和;病理上,痰饮病多见寒热错杂,虚实互见之证,故要求医者补虚不得碍邪,攻邪不得伤正,清热固然不宜常用,温阳也不可过分,唯以邪去正复为最佳效果,可见“和”的实质即是辨证施治。仲景以“和”治饮的思想,在木防

《伤寒论》脉法心得与分享

《伤寒论》脉法心得 (2011-11-04 19:52:11) 转载▼ 标签: 杂谈 关于张仲景的脉法心得,我觉得只是学习到了一点皮毛,自己曾整理了一点,今天在找书时,突然看到了,已经搁置了很长时间了,今天有点时间,顺便整理一下,即可作为加深自己的记忆,也为了防止丢失,特记于此。 内容很多,需要逐步整理,因此需要一点一点的加入。 学习伤寒论的脉法,主要还得要结合我编写的“伤寒论本旨新解”总结一篇,以及我画出的哪个图,不然到后面不容易理解了。 1.脉象的阴阳定位 我们都知道,人的脉象分为寸关尺三部,分左右手两个,那么是如何来分阴阳,分部位的。在这里就用到我画的那个图了,至于在这个图上的理解方式,与我们平时教科书上的是一样的,只是在理解思路上有点不同。那个图上画的是个圆形的,而在我们身体上表现的确是分开的,分就分在左右手上,为什么左右手分阴阳,我们先把定位明确了,在说阴阳。 左手-----肾==肝==心 从下向上,肾位于下,肝位于中,心位于上,从中基上来看,水能生木,木能生火,形成了从下向上的生长关系。他的运行也合乎了人体与自然界的完美结合。自然界中,水在地下,肝木输运水液上升而布散,上达与心包,制约了心阳之热,在这输运过程中,体现了

人体津液由下向上升发的过程。也就是表现了人体阴的升发,或者说,难道只有阴的升发,没有阳的生长,那肯定是有的,只不过阳的生长时由少到多的,所以脉外的气又称为少阳。 右手------肺==胃==肾(命门) 右手的定位则是从上向下,肺位于上,胃位于中,肾位于下,在自然界中,空气中的水由上而下,由上而外,最终到达于肾。这再看我画的那个图,肺卫运行从上下达于肾,内行于阳明之里。在右手的脉象中,体现了人体心阳的布散运行情况,表现了阳气从心肺出,布散于全身,最终到达于肾的整个过程。 注:在这里没有提到脾,那是因为脾的作用表现在左手的功能上。我们在后面再说。 以上是我对脉象的大致定位,可能与教科书上不一样。不这样理解,那张仲景在伤寒论书中提到的脉象就不会很好的来分析与理解了。左手主阴血,为阴血之升发的表现,右手主阳气,为阳气之布散的表现。阴血是从下向上升运,阳气是从上向下潜降,写到这里,我们可以结合自然界的规律来增加认识,冬至四十五天阳气升,也就是说,冬至是阴气最寒冷的时候,属于肾的季节,冬至以后,阴血开始升发,阳气也开始生长,所以这时候的阳气属于少阳,阴寒为主,以阳为辅,所以阴阳争拒而寒甚。到立春阳气逐渐增强,而阴寒逐渐减退,在这里的升发过程,人体是与其相适应的,所以左手的脉象就是体现了阴血与阳气逐渐生发消长的过程。 举个例子,阴虚阳亢的脉象在左手上表现的是弦数的,为什么弦数

中国古代人物故事

中国古代人物故事 历史故事具有生动的情节和丰富的内容,很容易在人们的脑海中留下印象,下面这些是为大家推荐的几篇中国古代人物故事中国古代人物故事:医圣张仲景张仲景,名机,男,汉族,约公元150年生,河南南阳人,东汉朝代的孝廉学历,汉灵帝时曾任正地市级的长沙太守。 医圣张仲景被后世誉为“医圣”,他医术高超,利用勤学苦练得到的本领,医好了很多患有疑难杂症的病人;他医德高尚,看到河南疾病流行时,弃官归乡行医,为广大老百姓治病;他医道高明,写出了医学名着《伤寒杂病论》,这部医书是中国医学史上首次提出辨证论治法,形成了独特的中国医学思想体系。它不仅为国内历代医学家所尊崇,而且为日本、朝鲜、欧美诸国医学家效法,被誉为“众法之宗,群方之祖,医门之圣。” 社会关系 张仲景出生在东汉末期一个官僚家庭,其父亲张宗汉是个知识分子出身的官员。他从小就从史书上看到扁鹊望诊齐桓公的故事,对扁鹊高超的医术非常钦佩,立志长大后做一名救死扶伤的医生。 公元161年,11岁的张仲景拜同郡的张伯祖为师,学习医术。张伯祖是当时有名的医学家,他性格沉稳,每次给病人看病、开方,都十分精心,深思熟虑。经他治疗过的病人,十有八九都能痊愈,因而张伯祖很受百姓的尊重。跟张仲景一同学医的,还有一个比他年长

的同乡何颐,他对张仲景刻苦钻研医学的精神十分钦佩。他曾说:“君用思精而韵不高,后将为良医。”意思是说张仲景才思过人,善思好学,聪明稳重,但是没有做官的气质和风采,不宜做官。只要专心学医,将来一定能成为有名的医生。医圣神奇的治病故事 破迷信治精神病 古代封建社会,迷信巫术盛行,巫婆和妖道乘势兴起,坑害百姓,骗取钱财。张仲景对这些巫医、妖道非常痛恨。 有一天,他遇见一个妇女,一会儿哭一会儿笑,总是疑神疑鬼。病人家属听信巫婆的欺骗,以为这是“鬼怪缠身”,要请巫婆为她“驱邪”。张仲景观察了病人的气色和病态,又询问了病人的有关情况,然后对病人家属说:“她根本不是什么鬼怪缠身,而是‘热血入室’,是受了较大刺激造成的。她的病完全可以治好。真正的鬼怪是那些可恶的巫婆,她们是‘活鬼’,千万不能让她们缠住病人,否则病人会有性命危险。”在征得病人家属同意后,他研究了治疗方法,为病人扎了几针。几天后,那妇女的病慢慢好起来。张仲景又为她治疗了一段时间就痊愈了。从此,一些穷人生了病,便不再相信巫医的鬼话,而是找张仲景治病。最早使用肛门栓剂通便法 一次,有个病人大便干结,排不出,吃不下饭,很虚弱。张仲景仔细做了检查,确认是高热引起的一种便秘症。当时碰到便秘,一般是让病人服用泻火的药。但是这个病人身体很虚弱,如果服用泻药,他会经受不住。但不用泻药,大便不通,热邪无法排除。怎么办呢?

张仲景

张仲景简介 张仲景(约公元150-219),字玑,东汉著名医学家,南阳郡涅阳(今河南省南阳县)人。张仲景少年时期勤奋好学,博览群书,对医学有极大兴趣,从史书中受到古代名医扁鹊的影响和启发,又曾拜同乡著名中医张伯祖为师,对于当时那种追逐权势名利、不精究医药方术的士人极为愤慨,认为有病求助于巫祝迷信者是“降志屈节,钦望巫祝,告穷归天,束手受败”。 公元196年至204年,南阳地方病疫流行同族病死者三分居二,其死于伤寒病者又十居其七。面对这种情景,张仲景毅然辞官业医,对伤寒病的起因和治疗方法进行了细心的研究。他从前人留下的医学著作中,继承了辩证论治的规律知识,又收集了民间的药方和治疗方法,结合自己的医疗经验,加以总结提高,一方面为人治病,一方面从事著述,写出了《伤寒杂病论》。此书经后人整理校勘,编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 《伤寒论》是一部阐述多种外感疾病的专著。全书共12卷,22篇,397法,除去重复之外共有药方112个。全书重点论述人体感受风寒之邪而引起的一系列病理变化和进行辩证施治的方法。他把病症分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厥阴、少阴六种,即所谓“六经”。在《伤寒论》的各篇中,六经病的不同症候,又贯穿着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的基本内容。《伤寒杂病论》是我国最早的理论联系实际的临床诊疗专书。它系统地分析了伤寒的原因、症状、发展阶段和处理方法,创造性地确立了对伤寒病的“六经分类”的辨证施治原则,奠定了理、法、方、药的理论基础。, 《金匮要略》是诊断和治疗各种疾病的专书。共计25篇,全书包括了40多种疾病的诊治。《金匮要略》总结了东汉以前的丰富诊疗经验,当时对多种疾病的病因认识,已明确地归纳为三大类,并将体虚感受外邪、从经络传入脏腑列于发病的首位。重视四诊合参,以脏腑经络为辨证重点,结合营卫气血、阳阴五行等理论。在论治方面,重视预防和早期治疗,所谓"上工治未病"。强调在治病时必须照顾整体,调整脏腑功能。 除了《伤寒论》和《金匿要略》外,张仲景还写了很多著作,如《评病要方》、《五藏论》、《口齿论》等,可惜均已失传。 对于温病,张仲景也有一定的认识,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提到“太阳

医圣李时珍的精彩故事七则

医圣李时珍的精彩故事七则 故事一 明代着名医学家李时珍以前当过知县,后来为了解除百姓疾苦, 辞官行医。他离任前,接任的知县为他设宴饯行。席间,那位新知县 对李时珍说道:“闻李公医术高明,能起死回生,如华佗转世,可否 为本官开一帖补体药方?” 李时珍早就听说此人是个沉迷酒色、贪赃枉法的势利小人,有意 讥笑他。诊了脉络,察了病情,就叫衙役取过文房四宝,开出一剂 “十二味汤”药方: 柏子、木瓜、官桂、柴胡、益母、附子、八角、人参、台乌、丝络、上党、山药。 李时珍把药方交给新任知县,微微一笑,辞别回乡。 第二天,那知县洋洋得意地叫师爷拿药方去配药。中药铺的郎中 老先生接过药方,看了半天,觉得不伦不类,十分费解。他琢磨好一 阵子,忽然捧腹大笑,连喊三声:“妙!妙!妙!” 那师爷莫名其妙,便问:“老先生为何如此发笑?” 郎中说:“这药方是变着法子骂你家老爷呢!你把十二种药名的头 一字连起来,谐音便是‘柏木棺材一副,八人抬尸上山’。” 师爷十分扫兴地回衙复命,把药方的奥秘一五一十地禀告知县老爷。知县老爷“啊”了一声,两眼发呆,瘫倒在地。 故事二 一天,李时珍的大徒弟王广和来到湖口,见一群人正抬着棺材送葬,而棺材里直往外流血。王广和上前一看,见流出的血不是淤血而 是鲜血,于是赶忙拦住人群,说:“快停下来,棺材里的人还有救啊!”众人听了,面面相觑,彼此都不敢相信。人已死矣,再开棺惊动故人,

不是太不吉利了吗?可万一……王广和当然看出了大家的心思,于是便 反复劝说,终于使主人答应开棺一试。王广和先是实行了一番按摩, 然后又在其心窝处扎了一针,不一会儿,就见棺内的妇人轻轻哼了一声,竟然醒了,于是,人群欢动。不久之后,这名妇女又顺利产下一 个儿子,原来这名妇女是因难产而陷入假死。于是人们都传言王广和 一根银针,救活了两条人命,有起死回生的妙法。这就是王广和一针 救两命的故事。 故事三 还有传言李时珍“活人断其死”的故事。传说李时珍在以一根针 救活母子两人后,很多人都想见一见这位神医。一天,有家药店老板 的儿子正在柜台上大吃大喝,听说了之后,也想去看看热闹。他费了 好大力气终于挤到李时珍面前,问道:“先生,你看我有什么病吗?” 李时珍见此人气色不好,赶忙给他诊脉,过后,十分惋惜地说道: “小兄弟,可惜呀,年纪轻轻,活不了三个时辰了,请赶快回家去吧,免得家里人到处找。”众人都不信,那个药店老板的儿子更是大骂不止,后来在众人的劝说下,方才气咻咻地走了。果不其然,不到三个 时辰,这个人便死掉了。原来是此人吃饭过饱,纵身一跳,肠子断了,内脏受损。由此,人们更是惊叹李时珍的神奇医术了。 故事四 有人说,北方有一种药物,名叫曼陀罗花,吃了以后会使人手舞 足蹈,严重的还会麻醉。李时珍为了寻找曼陀罗花,离开了家乡,来 到北方。终于发现了独茎直上高有四、五尺,叶像茄子叶,花像牵牛花,早开夜合的曼陀罗花,他又为了掌握曼陀罗花的性能,亲自尝试“乃验也。”并记下了“割疮灸火,宜先服此,则不觉苦也”。据现 代药理分析,曼陀罗花含有东莨菪碱,对中枢神经有兴奋大脑和延髓 作用,对末梢都有对抗或麻痹副交感神经作用。 李时珍在做曼陀罗花毒性试验时,联想到本草书上关于大豆有解 百药毒的记载,也实行了多次试验,证实了单独使用大豆是不可能起

医圣张仲景救死扶伤高尚的经典故事

医圣张仲景救死扶伤高尚的经典故事 张仲景东汉末年的医学家,其一生收集了很多的药方并将这些药方整理修改,著写出了《伤寒杂病论》为后世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后人尊他为医圣。很多人知道张仲景的成就但是对于张仲景治病的故事却不是很了解。下面让小编来介绍下张仲景的经典故事。 经典故事一 还有一次,张仲景外出,在路上看到很多人正围着一个躺在地上的人叹息,旁边有几个女人在悲伤的哭啼,他一打听后才知道原来那人因家里穷得活不下去就上吊自杀,但是被人们发现救下来时已经无法动弹了。 张仲景得知距上吊的时间并不是很长,便赶紧吩咐把那人放在床板上,然后拉过棉被为他取暖。同时还叫了两个身强力壮的年轻人,蹲在那人的旁边,一边按摩胸部,一边拿起双臂,一起一落地进行活动。 张仲景自己则叉开双脚,蹲在床板上,用自己的手掌抵住那人的腰部和腹部,随着手臂一起一落的动作,一松一压。不足半个时辰,将死的人有了微弱的呼吸。张仲景吩咐大家不要停止动作,继续做下去。又过了一会儿,那人完全的苏

醒过来了。张仲景的这一方法也就是是现在在急救中广泛使用的人工呼吸。 经典故事二 有一次,张仲景遇见一个妇女,又哭又笑的总是疑神疑鬼。家属听信巫婆的欺骗,认为这是“鬼怪缠身”,要请巫婆 为她“驱邪”。张仲景观察了妇女的气色和病态,又询问了有 关情况,然后对家属说:“她根本不是什么鬼怪缠身,而是‘热血入室’,是受了较大刺激而导致的。她的病能够治好。真正的鬼怪是那些巫婆,千万不要让她们缠住病人,不然的话病人会有性命危险。” 后来张仲景在征得病人家属同意后,他研究了治疗方法,为妇女扎了几针。过了几天那妇女的病慢慢好起来,疑鬼疑神的症状也完全康复了。从那以后,一些穷人生了病,便不再相信巫医的鬼话,而是找张仲景治病。张仲景解救了许多贫苦人家。 张仲景治病的经典故事被世人广为流传,因此张仲景救死扶伤的精神也被后人称颂,这也是后人尊他为医圣的原因。医圣并不是有高超的医术就能够胜任的,还需要救死扶伤高尚的医德才配的上医圣这一称号推荐阅读:张仲景的著作《伤寒杂病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