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推拿常用手法

小儿推拿常用手法

小儿推拿是中医推拿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基础到临床都具有自身的特点。

【小儿生理特点】

小儿生理主要表现为生机蓬勃,发育迅速,然而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小儿自出生后一方面都在不断地生长发育,成长壮实,古人把处于这种发育迅速阶段的小儿称之为“纯阳之体”。但另一方面小儿又如初生的嫩芽,脏器柔弱,故又有“稚阳未充,稚阴未长”的论说。稚阴稚阳,是指小儿形体无论在物质基础和生理功能活动上均未臻完善,需要特别呵护。

【小儿病理特点】

小儿病理主要表现为发病急、变化大,但经过正确医治,易趋康复。小儿因体质和功能均较脆弱,加以寒暖不能自调,饮食不能自节,因此外易为六淫所侵,内易为饮食所伤。对于突然发生的强烈刺激,往往不能忍受而容易出现惊恐状态。在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喂养失调的情况下,常可引起发育障碍,表现有五迟、五软等病态。又因对疾病的抵抗力较差,特别易患麻疹、腮腺炎、百日咳等传染病。小儿患病后病情往往比成人为重,当发热较高时,易于抽搐、惊厥;感受风寒之后极易导致肺炎、喘咳。总之小儿病情来势急,变化多而迅速,可并发严重病症,但如能诊疗及时,护理得当,也容易痊愈,较快地恢复其生理功能。

【辨证特点】

首先小儿不会诉说病情,问诊常是间接的,因而不能确切地反映

实际情况。较大孩儿虽能自述,也多是言不达意。其次,婴儿气血未充,脉象难凭,尤其在诊察时哭闹不安,更易影响气息脉象。闻诊虽能反映一些情况,但也不够全面。只有望诊不受种种条件的限制,反映病情比较可靠,应予以重视。此外,从八纲辨证来看,由于小儿阳气偏盛,感受外邪后易寒随热化,临床以阳证、热证、实证居多。

下面着重介绍几项小儿特色的诊法。

1.望小儿指纹指纹是浮露于食指桡侧缘的脉络,是手太阴肺经的一个分支,所以望指纹与诊寸口脉有相似的临床意义。由于小儿切脉部位短小,诊脉时常啼哭躁动,影响脉象的真实性,而指纹处皮肤薄嫩,脉络易于暴露,故对三岁以下的小孩常结合指纹的变化以辅助诊断。

指纹分“风”、“气”、“命”三关,即食指掌指纹为“风关”,近节指间纹为“气关”,远节指间纹为“命关”(图194)。

(1)望指纹方法:在自然光线下,暴露患儿小手,医生用左手拇、食二指握住小儿食指远端;以右手拇指在小儿食指桡侧,从指端向指根部轻推几次,用力要适中,使指纹更为显现,便于观察。

(2)望指纹内容:主要从指纹色泽、长短和浮沉三个方面来分析观察。

色泽:正常指纹,色呈浅红,隐现于风关之内。患病之后,色鲜红者,多属外感风寒表证;色紫红者,多为热证;色紫黑者,多为血络郁闭,病情危重;色淡者,多为虚证;色滞暗者,多为实证;色青者,多为惊风,或为痛证。

长短:一般说来,指纹在风关者,为邪浅病轻;指纹透气关者,为邪已深入;指纹达命关者,为病情较重;若指纹一直延伸到指甲端,

即所谓“透关射甲”,为病情重笃。

浮沉:指纹浮现明显者,是病在表;沉隐不显者,是病在里。

现代医学认为,小儿望指纹是观察食指桡侧的浅表静脉。指纹充盈度的变化主要与静脉压有关,心力衰竭、肺炎等患儿,大多数可见指纹向命关延伸,这是由于静脉压升高所致,静脉压愈高,指纹的充盈度就愈大,也就愈向指尖方向伸展。指纹的色泽在某些程度上可反映体内缺氧的程度,缺氧愈甚,血中还原血红蛋白量就愈高,指纹的青紫色也就愈明显,因而肺炎及心力衰竭的患儿多出现青紫或紫色指纹,贫血的患儿则由于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减少,指纹则淡。

2.小儿切脉小儿前臂短小,切脉部位“寸口”就更为短小,不容三指以候寸、关、尺,可用“一指(拇指)定关法”,也称为一指定三关(图195),而不细分三部。小儿平脉(正常脉象)较成人快,一般l~2岁左右小儿,脉搏每一息(即是一呼一吸)跳动6~7次;3~6岁小儿,每一息跳动5~6次。以后随年龄增加,而脉搏则相对减少。小儿诊脉通常以浮、沉、迟、数,辨表、里、寒、热;以有力、无力来定虚、实。

浮脉:轻按即能清楚感到脉搏跳动,主表证。

沉脉:轻按不易感觉,重按才可能触到,主里证。

迟脉:脉搏比该年龄小儿缓慢,主寒证。

数脉:脉搏比该年龄小儿快,主热证。

脉有力:为实证。脉无力:为虚症

=======

小儿推拿常用手法有其一定的特点,现主要介绍如下:

【推法】

推法在小儿推拿临床应用相当广泛。有直推法、分推法、合推法和旋推

法四种。

1.直推法(图196)医生用拇指桡侧缘,或用食、中两指指面附着于治疗部,做单方向的直线推动

动作要轻快连续,一拂而过,如帚佛尘状,以推后皮肤不红为佳。手法频率每分钟约250~300次。

推动时必须行直线,不可歪斜,以恐动别经而招患。

常用于推拿特定穴中的“线状穴位”和“五经”穴等。

功效:清热解表,止泻通便,除烦安神。

主治:外感发热、腹泻、便秘、惊惕烦躁等症。

2.分推法用双手拇指罗纹面以穴位为中心向两侧作分向的推动,称为分推法,又称为“分法”

本法运用时,两手用力要均匀、柔和协调。一般分推20~30次。

常用于额前、胸部、腹部、背部、腕掌部。

功效:分理气血,调和阴阳。

主治:发热、咳嗽、腹胀、便秘等症。

3.合推法合推法是与分推法相对而言,又称合法、和法

动作要求同分推法,只是推动方向相反。

适用部位同分推法。

功效:和阴阳,理气血。

主治:发热、腹胀、便秘等症。

在临床上合推法常与分推法配合使用,一分一合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

4.旋推法医生用拇指罗纹面轻附于治疗的穴位上,做顺时钟方向的环旋移动。即:◎

旋推法仅依拇指在皮肤表面作旋转推动,一般不带动皮下组织。手法频率每分钟150~200次。

主要用于“五经”穴。

功效:健脾和胃,补肺益肾。

主治:脾胃虚弱、消化不良、肺虚咳嗽等小儿虚证。

【运法】

运是运转的意思,在治疗部位做弧形或环形推动(图197)称为运法。亦有人称运推法.属推法的一种。也是小儿推拿的常用手法之一。

医生以拇指罗纹面,或用中指罗纹面,附着于治疗穴位,做由此穴向彼穴的弧形推动。或在穴周作周始的环形推动。运法在操作时,一是宜轻不宜重,仅是皮肤表面摩擦,而不带动皮下组织。二是宜缓不宜急,每分钟频

率约 80~100次。

宜用于弧线状穴位或圆形穴位。

功效:清热除烦,宽胸理气。

主治:发热、胸闷、呕吐等症。

以拇指和其他手指在治疗部位做对称性的挤压、捻动,称为捏法。

若以捏法施于脊柱,就称为捏脊法。由于此法善治小儿“疳积”,收效神奇,所以又称为“捏积法”。下面介绍捏脊法(图198)的两种操作方

法。

1.医生双手呈握拳状,以食指中节的背侧紧贴于患者脊柱两侧,拇指

伸直前置,并对准食指中节桡侧掌面,而后将皮肤捏起,并轻轻挤压、捻

动,双手交替,缓慢移动向前(图198 a)。

2.医生双腕下垂拇指伸直,指面向前,与食、中两指指面相对;以拇

指指端掌面分别紧贴于患者脊柱两侧,食、中两指与拇指相对用力将皮肤

捏起,并轻轻挤压、捻动,双手交替,缓慢移动向前(图198 b)。

捏脊(积)的操作一般均由龟尾穴开始,沿脊柱两侧而上止于大椎穴,一般连续操作5~6遍。结合病情,对需加强手法刺激的患儿,常用捏三

提一法;

即先捏脊一遍,从第二遍起,每向前捏三次,双手在同一平面同时用力向上提拉一次;或者对重要穴位如肾俞、脾俞、肺俞诸穴位处进行提拉。

在提拉皮肤时,常听到较清脆的“嗒、嗒”声,这属于正常的筋膜剥离声。

另外在捏法应用时以拇指指端掌面为力点,而不能单纯以拇指指端为力点,更不能将皮肤拧转。捏起肌肤过多,则动作呆滞不易向前推进,过少

则易滑脱;用力过重易疼痛,过轻又不易得气。

功效:调整阴阳,疏通经络,健脾和胃,促进气血运行,改善脏腑功能,增强机体抗病能力。

主治:小儿疳积、消化不良、佝偻病、腹泻等病症。

此法常用作小儿保健,增进食欲,强壮体质。

捏脊法除小儿推拿应用以外,对成人的失眠、神经衰弱、慢性胃肠功能紊乱等虚弱患者也同样有治疗作用。

【掐法】

用拇指指甲去按压体表治疗部位的一种手法,称为掐法,本法刺激性强,力量集中,有以指代针之意,所以也称为“指针法”。可用以急救昏厥的

患者。

以拇指指甲为力点,对体表穴位进行按压。掐法操作时,宜垂直用力按压,不宜抠动,以免损害皮肤。

当掐法施用后常继以揉法,以缓和手法刺激,减轻局部的疼痛反应。掐法施用次数一般以5~6次为宜,或中病即止,不宜反复长时间的应用。

可适用于头面及手足部痛觉敏感的穴位,如人中、老龙、十王等穴。

功效:开窍醒脑,回阳救逆。

主治:小儿惊风、昏厥等症。

小儿推拿除了运用十四经穴及经外奇穴外,本身还有许多特定的穴位。这些穴位不仅有“点”状,而且还具有“线”状及“面”状,这是特点之一。有相当多穴位都聚结在两手,正所谓“小儿百脉汇于两掌”,这是特点之二。

本文着重介绍小儿推拿穴位位置、操作方法、次数(时间)、主治及临床应用。其中“次数”仅代表6个月~1周岁患儿临床治疗时参考,临诊时尚要根据患儿年龄大小、身体强弱、疾病轻重等情况而有所增减。

上肢部穴位治疗时,一般不分男女,仅操作一只手即可,临床习惯于推拿左手(亦可推拿右手)。小儿推拿操作的顺序,一般是先头面,后上肢,再胸腹、腰背,最后下肢。亦有根据病情或患儿体位而定顺序。

但是对于疼痛较敏感的穴位,或具有较重刺激力的手法一般都放在最后操作,以利得到患儿的配合。

◆ 头面部穴位

【攒竹(天门)】

线状穴。

位置:两眉中间至前发际成一直线。

操作:两拇指自下而上交替直推,称推攒竹,又称开天门(图201)。

次数:30~50次。

主治:感冒、发热、头痛、精神萎靡、惊惕不安等。

临床应用:①为小儿推拿常例手法(加推坎宫,揉大阳)之一,可用于外感表证及内伤杂病;②若惊惕、烦躁可与清肝经、按揉百会等穴合用。

【坎宫(阴阳)】

线状穴。

位置:自眉头沿眉向眉梢成一横线。

操作:两拇指自眉心向眉梢作分推,称推坎宫,又称分阴阳(图202)。

次数:30~50次。

主治:外感发热、头痛目赤。

临床应用:①为小儿推拿常例手法之一,可用于外感表证及内伤杂病;②目赤痛可与清肝经、掐小天心、清天河水等穴合用。

【太阳】

点、线结合穴。

位置:眉后凹陷处。

操作:①两拇指挠侧自前向后直推,称推太阳;②用中指指端揉或运,称揉太阳或运太阳(图203)。

次数:30~50次。

主治:头痛发热,目赤痛。

临床应用:①为小儿推拿常例手法之一,可治外感、内伤;②目赤痛除推、揉法外,可加点刺放血,以增强疗效。

【人中】

位置:人中沟,上1/3与2/3交界点。

操作:用拇指甲掐,称掐人中。

次数:3~5次或醒后即止。

主治:惊风、昏厥、抽搐。

临床应用:主要用于急救,对于人事不省、惊厥、抽搐时,可与掐十宣、掐老龙等穴合用。

【迎香】

位置:鼻翼旁五分,鼻唇沟中。

操作:用食、中二指揉,称揉迎香。

次数:20~30次。

主治:鼻塞流涕。

临床应用:主要用于外感或慢性鼻炎引起的鼻塞,可与清肺经、拿风池等穴合用。

【百会】

位置:两耳尖连线头顶中部操作:拇指按或揉,称按百会或揉百会(图204)。

次数:按30~50次;揉100~200次。

主治:头痛、惊风、脱肛、遗尿等。

临床应用:①治惊风、烦躁,可与清肝经、清心经、掐揉小天心等穴合用;

②治遗尿、脱肛,可与补牌经、补肾经、推三关、揉丹田等穴合用。

【耳后高骨】

位置:耳后入发际高骨下凹陷中。

操作:用拇指或中指揉,称揉耳后高骨(图205)。

次数:30~50次。

主治:头痛、惊风、烦躁不安。

临床应用:①外感头痛可与常用手法清肺经等穴合用;②惊风、烦躁可与按百会、清心经等穴合用。

【风池】

位置:枕骨下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之间。

操作:用拿法,称拿风池。

次数:5~10次。

主治:感冒、头痛、颈项强痛。

临床应用:①感冒、头痛可与常用手法清肺经等穴合用;②颈项强痛可与揉列缺、揉颈项部肌肉合用。

【天柱骨】

线状穴。

位置:颈后发际正中至大椎成一直线呈线状穴。

操作:用拇指或食指自上而下直推,称推天柱。

次数:推 100~500次。

主治:发热、呕吐、项强、惊风等症。

临床应用:①外感发热、项强可与拿风池等穴合用;②呕吐可与揉板门、揉中脘等穴合用。

民间常可用汤匙蘸水自上而下刮天柱骨,刮至皮下轻度瘀血即可。作用同推天柱。

【头面部常用穴位小结】

1.解表推攒竹、推坎宫、揉太阳、拿风池、推天柱等。

2.镇惊通窍按揉百会、揉迎香。

3.升阳举陷按揉百会。

小儿推拿手法

小儿推拿手法 加载中 脾经(脾土) 脾经(脾土)位置①在拇指桡侧缘末节,自指尖至指间关节横纹处;②在拇指桡侧缘自指尖至指根。操作术者用左手的无名 肝经(肝木) 肝经(肝木)位置在食指掌面。操作将小儿的食指面向上,夹入术者左手虎口内,右手拇指推之。由指根推向指尖,称为清

心经(心火) 心经(心火)位置在中指掌面。操作将小儿的中指面向上,夹入术者左手虎口内,右手拇指推之。由指根推向指尖,称为清 肺经(肺金) 肺经(肺金)位置在无名指掌面。操作将小儿的无名指指面向上,夹入术者左手虎口内,右手拇指推之。由指根推向指尖或

肾经(肾水) 肾经(肾水)位置在小指掌面,自指尖至指根成一直线。操作将小儿的小指面向上,夹入术者左手虎口内,右手拇指由小儿 大肠 大肠位置在食指桡侧缘,自指尖至指根成一直线。操作将小儿食指固定于术者左手虎口内,以右手拇指外侧缘推之。自指尖

小天心(鱼际交) 小天心(鱼际交)位置在手掌根正中处,大、小鱼际之间凹陷中,阴阳池交界处。操作令小儿掌心向上,用中指、拇指端揉 板门 板门位置在拇指下,手掌大鱼际平面。操作使小儿大鱼际暴露,术者用右手拇指来回推之称清板门;以指端在大鱼际平面的

内劳宫 内劳宫位置在掌心中央。操作用拇指或中指端掐揉之,称掐揉内劳宫;以中指端点患儿手掌中心处,微用力后迅速抬起,称 内八卦(内八方) 内八卦(内八方)位置在手掌内。取法以左手为例,掌根在上为北,以内劳宫为圆心,以内劳宫到中指根横纹的2/3处为 四横纹(南派又称小横纹) 四横纹(南派又称小横纹)位置在手掌面第二至第五指根部横纹处,即指掌交界处。操作使小儿掌心向上,用拇指桡侧缘从

秘珍贵的40个小儿推拿手法大全,高清大图,快收藏吧!

秘珍贵的40个小儿推拿手法大全,高清大图,快收藏吧! 二十一、三关(上三关) 位置:在前臂桡侧缘,自腕横纹至肘横纹成一直线。 操作:令小儿掌侧位,掌心向内。术者左手托住小儿尺侧腕关节,食、中二指并拢直托小儿前臂,以右手拇指或并拢的食、中二指指面在前臂桡侧,由腕横纹起推至肘横纹,称推三关。100~300次。 作用:补虚扶弱,助气和血,培补元气,温阳散寒,熏蒸取汗。 主治:一切虚寒证,营养不良性贫血,黄疸,瘫痪,痘疹欲出不透,下肢痿软(婴儿瘫),疮疖(无脓期,有助化脓),手足凉等。 二十二、六腑(退下六腑) 位置:在前臂尺侧缘,自肘横纹至腕横纹成一直线。 操作:令小儿掌侧位,掌心向内。术者左手握住小儿桡侧腕关节,以右手拇指或并拢的食、中二指指面在前臂尺侧,由肘横纹起推至腕横纹,称退六腑。100~300次。 作用:凉血,退热,解毒。 主治:一切实热证,高热不退,惊厥,烦躁,口疮,重舌,木舌,牙龈红肿,咽喉肿痛,腮腺炎,赤痢,便秘,无名肿毒,疮疖(红肿期),疹痘不消等。 二十三、乙窝蜂(一窝蜂) 位置:在手背腕横纹正中凹陷处。 操作:使小儿掌心向下,术者以右手中指或拇指指面揉之,称揉乙窝风。100~500次。 作用:发散风寒,宣通表里,温中行气,利关节,止痹痛。 主治:伤风感冒,腹痛,痹痛,急慢惊风。 说明:拇指揉多用于发散风寒。中指揉多用于温中行气,利关节,止痹痛。 二十四、外劳宫 位置:在手背中央与内劳宫相对处。 操作:术者左手托小儿四指,使其掌心向下,以右手拇指或中指

端揉之,称揉外劳宫。100~300次。 作用:温中散寒,温固下元,升阳举陷。 主治:肠鸣腹痛,腹泻,寒痢,大便色青或绿,便物不化或有黏液,疝气,脱肛,遗尿,蛔虫腹痛。 说明:本穴为补元阳之主穴,穴位温热,能内达外散。揉之能发汗,凡脏腑凝寒痼冷,用之有温通作用,但温通之中又有收敛作用,而不致温散太过。 二十五、二马(二人上马,上马) 位置:在手背第四、五掌骨小头后陷中。 操作:使小儿掌心向下,术者左手食指垫于患儿小横纹穴处,其余手指握住患儿食、中、无名指,使患儿无名指与小指之间的缝隙加大,利于穴位操作,右手拇指或中指指端斜行插入穴中,上下揉动,称揉二马。100~500次。 作用:补肾潜阳,引火归原,行气散结,利尿通淋。 主治:小便闭塞,淋证,痰湿,咳喘,牙痛,睡时磨牙,久病体虚,夜啼,消干性啰音。 二十六、威灵 位置:手背外劳宫旁,第二、三掌骨之间。 操作:使小儿掌心向下,术者以右手拇指或中指端掐揉或掐之,称掐揉威灵或掐威灵。掐揉200~300次,掐5~10次。 作用:开窍醒神,清脑,止抽搐。 主治:急惊暴死,昏迷不醒,头痛,高热神昏,为急救要穴。 配穴:掐威灵配掐人中、掐十宣、掐仆参、掐精宁——用于急救。 二十七、精宁 位置:手背外劳宫旁,第四、五掌骨之间。 操作:使小儿掌心向下,术者以右手拇指或中指端掐揉或掐之,称掐揉精宁或掐精宁。掐揉200~300次,掐5~10次。 作用:行气,破积,化痰。 主治:眼内胬肉,疳积,干呕,气吼,痰喘,用于急救。 说明:体虚患儿慎用本穴,以防克消太甚,元气受损,如必须用

小儿推拿基本手法

小儿推拿基本手法 第一节推法 以拇指或食、中指指腹在一定部位或穴位上沿一定方向往返移动,称推法。推法可分为直推法、旋推法、分推法等。 要求:用力柔和,平稳均匀,大约每分钟200到300次为宜。 作用:补虚泻实,消积导滞,健脾和胃。 第二节拿法 以拇指与其余四指在一定部位或穴位上,逐渐用力提起称为拿法。 要求:用力适宜续。 作用:镇静安神,疏经活络。 第三节按法 以拇指或掌在一定部位或穴位上,逐渐用力按而留之称为按法。可分为指法和掌按法。 要求:徐徐用力,稳而持续。 作用:镇静安神,疏经活络。 第四节摩法 用掌、指面附着于一定的部位和穴位上,做环形移动称为摩法,可分为指摩法和掌摩法。 要求:手法轻柔,用力均匀,每分钟120到160次。 作用:宽胸理气,清热化痰,和胃降逆。消积导滞。 第五节揉法 用指腹、掌紧贴某一部位回旋揉动称为揉法。可分为指揉法和掌揉法。 要求:动作柔和,用力均匀,快慢适宜。 作用:健脾和胃,消积化食。 第六节运法

用指腹于一定部位上,作弧形移动称为运法。 要求:动作轻缓,每分钟80到120次。 作用:和中健脾,清热除烦。 第七节掐法 用爪甲重刺激穴位称为掐法,可分为单指掐和双指掐。 要求:用力适宜。 作用:醒脑开窍。 第八节捏法 捏法是手指相对用力于一定部位上捏起肌肤的动作。可分为两指捏和多指捏。 要求:用力适宜,部位准确。 作用:清热解表,开通闭塞。 附:捏脊疗法 捏脊法系以捏提手法为主的复合性动作。 操作要领:用指腹相对着力于脊柱两侧自龟尾捏、提、捻、推至大椎。捏起皮肤的多少要适宜,动作要连贯。 作用:消积导滞,健脾和胃。 小儿推拿手法是以手为主来进行各种不同操作方法。小儿推拿手法看似简单易学,但要做到熟练灵活,运用自如,得心应手,却非短时间内能够掌握。要学好小儿推拿手法,需要认真学习和刻苦锻炼,只有这样才能:“一旦临证,机触于外,功生于内,手随心转,法从手出,”——《医宗金鉴》。手法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治疗效果,他是小儿推拿疗法的基本功之一,也是推拿治病的成败关键之一,若手法不够熟练,就不能达到“体表推拿,体内感应,内外呼应”的目的。 小儿推拿不仅仅是按、摩、掐、揉、推、运六法,它的手法种类很多,下面是临床常用的手法。 小儿推拿手法总的要求是:“均匀,柔和,持久有力,要达到深、透”,但在操作中更要注意:“轻巧柔和,平稳着实”,另外,各种手法都有其不同要求,如:推法要求“轻

小儿推拿常用手法

小儿推拿常用手法 推法在小儿推拿临床应用相当广泛。有直推法、分推法、合推法和旋推法四种。 小儿推拿常用手法有其一定的特点,现主要介绍如下: 【推法】 推法在小儿推拿临床应用相当广泛。有直推法、分推法、合推法和旋推法四种。 1.直推法(图196)医生用拇指桡侧缘,或用食、中两指指面附着于治疗部,做单 方向的直线推动 动作要轻快连续,一拂而过,如帚佛尘状,以推后皮肤不红为佳。手法频率每分钟约250~300次。 推动时必须行直线,不可歪斜,以恐动别经而招患。 常用于推拿特定穴中的“线状穴位”和“五经”穴等。 功效:清热解表,止泻通便,除烦安神。 主治:外感发热、腹泻、便秘、惊惕烦躁等症。 2.分推法用双手拇指罗纹面以穴位为中心向两侧作分向的推动,称为分推法,又 称为“分法” 本法运用时,两手用力要均匀、柔和协调。一般分推20~30次。

常用于额前、胸部、腹部、背部、腕掌部。 功效:分理气血,调和阴阳。 主治:发热、咳嗽、腹胀、便秘等症。 3.合推法合推法是与分推法相对而言,又称合法、和法 动作要求同分推法,只是推动方向相反。 适用部位同分推法。 功效:和阴阳,理气血。 主治:发热、腹胀、便秘等症。 在临床上合推法常与分推法配合使用,一分一合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 4.旋推法医生用拇指罗纹面轻附于治疗的穴位上,做顺时钟方向的环旋移动。即:◎ 旋推法仅依拇指在皮肤表面作旋转推动,一般不带动皮下组织。手法频率每分钟150~200次。 主要用于“五经”穴。 功效:健脾和胃,补肺益肾。 主治:脾胃虚弱、消化不良、肺虚咳嗽等小儿虚证。 【运法】 运是运转的意思,在治疗部位做弧形或环形推动(图197)称为运法。亦有人称运

21种小儿推拿常用手法,值得收藏!

21种小儿推拿常用手法,值得收藏! -这是月嫂了不起的第637篇文章- 姐妹们,昨天是我们的冬季大节日——冬至,你吃饺子了吗? 俗话说,冬至不到天气不寒。冬至没到的时候,即使是冷,也还有回旋的余地。一旦过了冬至,寒冬就近在眼前了。 冬至,阴极之至,阳气始生,虽然不适宜生长,但却是最佳的收藏季节,适合养精蓄锐,为来年春夏的万物生长做准备。所以,冬至后,最适合有规律地养生。 尤其是对小宝宝来说,每天定期做下推拿保健,不仅能在冬天为身体储存更多阳气,还可以促进身体的生长,预防疾病。 今天,月姐就为姐妹们盘点了21种小儿推拿手法,帮助姐妹们用更专业的护理技能照顾宝宝,让宝宝在这个冬天更加健康,也让宝妈更加放心。 为什么小儿推拿可以预防疾病? 小儿推拿是建立在中医整体观念基础上的一种保健方法。 它以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等学说为理论指导,运用各种手法刺激穴位,使经络通畅、气血流通,以达到调整脏腑功能、预防疾病、保健的目的。 小儿推拿在操作方法上强调轻快柔和、平稳着实,注重补泻手法和操作程序,对常见病、多发病均有较好效果,对消化道病症的调理效果最佳。 21种小儿推拿手法 帮宝宝顺利过冬 1、补脾经

位置:脾经位于拇指末节螺纹面,在拇指桡侧缘,指尖至指根成一线。 作用:健脾和胃,补益气血,清热利湿,化痰止呕。 适应症状: 1、治疗脾胃虚弱导致的消化不良、食欲不振、肌肉消瘦等 2、湿热熏蒸、皮肤发黄、恶心呕吐、腹泻、痢疾等; 3、治疗脾胃不和导致的饮食停滞、胃脘痞闷、吞酸纳呆、呕吐腹泻等; 4、小儿体虚,正气不足,患斑疹热病时,可推补本穴。 手法: 1、一手将患儿拇指屈曲,另一手循拇指桡侧缘由指端向指根方向直推,或旋推拇指末节罗纹面,称补脾经。 2、由指根向指端方向直推,称清脾经。 3、补脾经和清脾经统称推脾经,往返推为平补平泻,称清补脾经。 注意事项: 小儿脾胃薄弱,多用补泻,体壮邪实者方用清法。 2、顺运八卦 位置: 手掌面,以掌心(劳宫穴)为圆心,以圆心至中指根横纹内2/3和外1/3交界点为半径,画一圆,八卦穴即在此圆上。 作用: 顺运治寒,开胸膈,和五脏;逆运治热,降胃气,消宿食。主治咳嗽、痰喘、胸闷、呃逆、呕吐、泄泻、食欲不振等症。 手法: 医者用右手食、中二指夹住患儿拇指,然后医者用拇指自乾宫起向坎宫施运至兑宫止为一变,叫做顺运内八卦或右运内八卦;如果从艮宫起以逆时针的方向旋运至震宫止,周而复始的旋运,称为逆运内八卦。

26种常用小儿推拿手法

26种常用小儿推拿手法 1、脾经 位置: ①在拇指桡侧缘末节,自指尖至指间关节横纹处(用于直推法补脾经); ②在拇指桡侧缘自指尖至指根(用于直推法清补脾经); ③在拇指的螺旋面(用于旋推法补脾经)。 操作:术者用左手的无名指和小指夹住小儿手,食指和拇指捏住小儿拇指,用右手拇指推之。 ①直推法:将小儿拇指屈曲,自指尖推至指间关节横纹处,称补脾经(或补脾土); ②将小儿拇指伸直,自指根至指尖来回推,称清脾经(或清补脾经)。 ③旋推法:拇指面旋推,顺时针方向为补,逆时针方向为泻。一般用300~500次。 作用:脾为后天之本,补之可补虚扶弱,补血生肌,进饮食,化痰涎,助消化,止泻痢;清之可清热利湿,消食化积。 主治:食欲不振,呕吐,泄泻,疳积,痢疾,惊厥,黄疸,湿痰,痿证,疹、痘不出,改变面色等。 说明:经实验证明:推补脾经有以下作用:①对胃蠕动有促进作用;②可使胃液的酸度增高;③可使胃蛋白酶分泌增加;④对淀粉酶作用不明显。 2、肝经 位置:在食指掌面。 操作:将小儿的食指面向上,夹入术者左手虎口内,右手拇指推之。由指根推向指尖,称为清肝经(或称平肝或泻肝);由指尖推向指根,称为补肝经。一般100~500次。 作用:开郁,除烦,平肝胆之火,息风镇惊。 主治:目赤,昏闭,烦躁不安,惊风抽搐,口苦咽干。 说明:肝经一般用清法,不用补法,若肝虚应补时,则用补肾经

代之,为滋肾养肝法。因肾为肝之母,补肾即补肝。如肝实或不采用本穴,可用泻心火,或用清天河水、清小肠穴代之,因肝为心之母,实则泻其子,心与小肠相表里。 3、心经 位置:在中指掌面。 操作:将小儿的中指面向上,夹入术者左手虎口内,右手拇指推之。由指根推向指尖,称为清心经;由指尖推向指根,称为补心经。100~500次。 作用:清热,泻心火,补益心血,养心安神。 主治:小便不利,口舌生疮,目赤,五心烦热,惊惕不安。 说明:心经一般用泻法,不用补法,因心火不能妄动。若心气虚或不采用本穴,可用清天河水穴代之。如患儿高热并见两颧腮部色赤尤甚,为火来烁金,可有剧咳发作,应采用泻法,推1~2次后.多见两颧腮色赤消退,对剧咳也可缓解。但对患有肺结核病的两颧腮色赤者,用之无效。 4、肺经 位置:在无名指掌面。 操作:将小儿的无名指指面向上,夹入术者左手虎口内,右手拇指推之。由指根推向指尖或来回推称为清肺经;由指尖推向指根,称为补肺经。100~500次。 作用:宣肺止咳,顺气化痰,疏风解表,清热通便。 主治:感冒,发热,咳喘,肺炎,肺虚,自汗,盗汗,便结等症。 说明:肺经一般用清法或泻法,不用补法。小儿慢性腹泻、虚寒泻,应用本穴时应慎重,推清本穴时间要少,或不取本穴,用之不当,多见腹泻加剧;如患急症需用本穴时,可推清本穴1~2次,待症见缓解后,应停用。自汗、盗汗及脱肛可用补法,对肺风喘急等症,禁用补法。 5、肾经(肾水) 位置:在小指掌面,自指尖至指根成一直线。 操作:将小儿的小指面向上,夹入术者左手虎口内,右手拇指由

珍贵的40个小儿推拿手法大全

宝贵的40个小女推拿脚法大齐,下浑大图!之阳早格 格创做 40个小女推拿脚法,其特性是与穴以脚臂部穴位为主,齐身穴位为辅;脚法机灵特殊,支配典型烦琐,且疗效隐著.快去跟着教二招吧! 一、脾经(脾土) 位子:①正在拇指桡侧缘终节,自指尖至指间枢纽横纹处(用于直推法补脾经);②正在拇指桡侧缘自指尖至指根(用于直推法浑补脾经);③正在拇指的螺旋里(用于旋推法补脾经). 支配:术者用左脚的知名指战小指夹住小女脚,食指战拇指捏住小女拇指,用左脚拇指推之.①直推法:将小女拇指伸直,自指尖推至指间枢纽横纹处,称补脾经(或者补脾土);②将小女拇指伸直,自指根至指尖去回推,称浑脾经(或者浑补脾经).③旋推法:拇指里旋推,顺时针目标为补,顺时针目标为泻.普遍用300~500次. 效率:脾为后天之原,补之可补真扶强,补血死肌,进饮食,化痰涎,帮消化,行泻痢;浑之可浑热利干,消食化积. 主治:食欲没有振,呕吐,鼓泻,疳积,痢徐,惊厥,黄疸,干痰,痿证,疹、痘没有出,改变里色等.

道明:经真验道明:推补脾经有以下效率:①对于胃爬动有促进效率;②可使胃液的酸度删下;③可使胃蛋黑酶分泌减少;④对于淀粉酶效率没有明隐. 二、肝经(肝木) 位子:正在食指掌里. 支配:将小女的食指里进与,夹进术者左脚虎心内,左脚拇指推之.由指根推背指尖,称为浑肝经(或者称仄肝或者泻肝);由指尖推背指根,称为补肝经.普遍100~500次. 效率:启郁,除烦,仄肝胆之火,息风镇惊. 主治:目赤,昏关,慢躁没有安,惊风抽搐,心苦吐搞. 道明:肝经普遍用浑法,没有必补法,若肝真应补时,则用补肾经代之,为滋肾养肝法.果肾为肝之母,补肾即补肝.如肝真或者没有采与原穴,可用泻心火,或者用浑银河火、浑小肠穴代之,果肝为心之母,真则泻其子,心与小肠相内中. 三、心经(心火) 位子:正在中指掌里.

最全的小儿推拿手法示意图(转回去慢慢学吧!)

最全的小儿推拿手法示意图(转回去慢慢学吧!) 小儿推拿是建立在中医整体观念的基础上,以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等学说为理论指导,运用各种手法刺激小儿穴位,使经络通畅、气血流通,以达到调整小儿脏腑功能、治病保健目的的一种方法。 小儿推拿在操作方法上强调轻快柔和、平稳着实,注重补泻手法和操作程序,对常见病、多发病均有较好疗效,对消化道病症疗效尤佳,因部分穴位和手法操作简便易行,对小儿的体质改善很有帮助,鼓励家长们在家中多尝试。 【龟尾】 [位置] 在尾骨端。 [操作] 用拇指端或中指端揉,称揉龟尾。 [功用] 调理大肠,消炎,止泻通便。 [主治] 泄泻,便秘,脱肛,遗尿。 【肺俞】 [位置] 在第3胸椎棘突下缘(第3胸椎与第4胸椎间)旁开1.5寸,属足太阳膀胱经。 [操作] 用两拇指或用食、中二指揉两侧肺俞,称揉肺俞;用两拇指分别自肩胛骨内缘从上向下推动100次,称分推肺俞,或称分推肩胛骨。 [功用] 益肺理气,止咳化痰。 [主治] 发热,咳喘以及一切呼吸道疾患。 【脊柱】 [位置] 自大椎至长强呈一直线。 [操作] 自上而下作直推,称推脊;用捏法自下而上称为捏脊。捏3~5遍,每捏3下再将背脊皮提1下,称为捏三提一法。 [功用] 调阴阳、理气血、和脏腑、通经络、培元气,具有强健身体的功能。 [主治] 发热、惊风、夜啼、疳积、腹泻、呕吐、腹痛、便秘等。 【天枢】

[位置]肚脐旁2寸(约一指)的地方,左右各一个。 [操作]用食指和中指分别点按在两侧的天枢穴,轻轻的按揉,揉50~100次。 [功用]天枢为大肠之募穴,能疏导大肠,理气消滞。临床上常用治疗消化系统疾患。 [主治]腹泻、腹胀、腹痛、便秘,消化功能紊乱。 【腹阴阳】 [位置] 在中脘穴与两胁下之软肉处。 [操作]沿肋弓角边缘或自中脘至脐,向两旁分推,称分推腹阴阳、分腹阴阳;掌或四指轻摩称摩腹。 [功用] 健脾和胃,理气消食。 [主治] 腹痛,腹胀,肠鸣等消化系统疾患。顺时针摩腹可通便,逆时针摩腹可止泻。 【膻中】 [位置] 在胸骨上,两乳头连线之中央,属任脉。 [操作] 中指端揉称揉膻中;两拇指自穴中向两旁分椎至乳头名分推膻中。 [功用] 膻中为气之会穴,居胸中,推揉膻中能宽胸理气,止咳化痰。 [主治] 各种原因引起的胸闷,呕吐,气逆,咳喘,痰鸣等症。 【退六腑】 [位置] 在前臂尺侧,自肘关节至腕横纹呈一条直线。 [操作]用拇指面或食、中指面自肘推向腕,称退六腑或推六腑。 [功用] 清热,凉血,解毒。 [主治] 一切热证。高热,口渴,惊风,咽痛,鹅口疮(口腔舌上满布白色糜点,形如鹅口),腮腺炎,大便干燥等。 【一窝风】 [别名] 外一窝风。 [位置] 在手腕背侧,腕横纹中央。 [操作] 指端揉,称揉一窝风。

小儿推拿手法

小儿推拿手法 优势特点 ①小儿推拿是一种良性的、有序的和具有双向调节性的物理刺激,易被小儿内脏或形体感知,从而产生功效。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具体表现为肌肤柔嫩,肠胃柔弱,筋骨不强,血脉不充,免疫能力低下。生理上的稚弱决定了小儿对外界环境的被动适应性和依赖性。小儿又称为纯阳之体,生长发育最为旺盛,代谢快、吸收快、排泄快、生长也快,极易受外界因素影响。所以,小儿对推拿治疗更为敏感。 ②小儿推拿在儿科病的治疗中疗效快,无副作用,同时可避免小儿服药困难问题。小儿的生理特点决定了其发病容易,传变迅速。在外易受风寒湿热等外邪侵袭,在内又易被乳食不节所伤,从而易导致感冒、咳嗽、哮喘等肺系病症及厌食、泄泻、便秘、腹痛等脾胃系病症。有临床研究表明,推拿通过穴位补泻及脘腹部的直接操作,能调节胃肠蠕动,改善胃肠道血液循环和淋巴回流,加速消化液分泌,促使炎症消散,从而有利于组织恢复。 小儿推拿有很多优点,也有严格的适应证,主要适用的对象一般是6个月以上、9岁以下的小儿,尤其适用于半岁至3岁的婴幼儿。9岁以上的孩子也可以应用此法,但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机体对按摩的感知力下降,所以疗程相对要长一些。小儿推拿治疗范围广泛,可治腹泻、呕吐、疳积、便秘、腹痛、脱肛、发热、咳嗽、惊风、遗尿、肌性斜颈、斜视、小儿瘫痪等病症。 小儿推拿的禁忌证主要包括重大疾病:心脏病、肿瘤、皮肤感染性疾病以及肌肤破损、烫伤、正在出血的部位等不宜采用推拿疗法。 小儿单式手法 小儿推拿手法与成人手法虽然有些在名称上相同,但操作要求和方法却有很大的区别,甚至有些手法只用于儿童而不适用于成人。小儿推拿具有明显操作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因小儿脏腑娇嫩、行气未充、肌肤柔弱,所以操作时强调轻快柔和、平稳着实,切不可攻伐太过。

密不外传,小儿推拿“十三大手法”~

密不外传,小儿推拿“十三大手法”~ 1、摇月斗肘法(在肘关节处) 手法:医者先以左拇指、食指、托患儿筋肘,再以右手拇指、食指卡入虎口,同时用中指按定天门穴,然后曲患儿手上下摇之。约20-30次 功效:顺气、生血、通经络。 2、打马过天河(自掌心向上至洪池) 手法:医者先以运内劳宫法运之,然后屈患儿四指向上,以左手握住,再以食指、中指顶端自内关、间使、循天河向上一起一落打至洪池为一次,打约10-20次 功效:主凉退热,活经络,通关节。 3、黄蜂入洞(在两鼻孔) 手法:医者以左手扶患儿头部,右手食指、中指分别入患儿鼻孔揉之 功效:通气、祛风寒、主大热、发汗。 4、水底捞明月(在小指掌面至手心处) 手法:医者先以左手扶患儿四指,再以右手食指、中指固定患儿拇指,然后以拇指自患儿小指尖,推至小天心处,再转入内劳宫为一遍。推30-50遍。 功效:大凉、可退热。 5、飞经走气(自曲池至手指梢) 手法:先以右手,拿患儿左手四指不动,再以左手四指从曲池起,按之、跳之、至总筋处数次。再拿住患儿阴池、阳池二穴,然后右手将患儿左手四指向上往外,一伸一屈,连续操作20-50次。 功效:行一身之气,清肺化痰。 6、按弦走搓摩法(从两胁至肚角) 手法:令人抱患儿与怀中,最好能将患儿两手交叉搭在两肩上,或者仰卧,两手上举至头部,医者以两手从患儿两胁部搓摩至肚角,

约50-100次。 功效:顺气化痰、除胸闷、开积聚。 7、二龙戏珠(在前臂正面) 手法:医者以左手持患儿手,使掌心向上,前臂伸直,右手食指,中指自患儿总筋处起,以指头交互向前按之,直至曲池为一遍,按约20-30遍 功效:镇惊,调和气血。 8、苍龙摆尾(手及肘部) 手法:医者用左手托患儿月斗肘,右手拿患儿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拇指,左右摇动如摆尾之状。摇月20—30次。 功效:推热、开胸、通便。 9、猿猴摘果(两耳尖及耳垂) 手法:医者以两手食指、无名指、中指夹住患儿两耳尖上提约20-30次,再握两耳垂向下扯2—30次,如猿猴摘果之状。 功效:定惊悸、除寒积。 10、揉肚脐及龟尾并擦七节骨(肚脐、第七胸椎至尾骨端) 手法:先令患儿仰卧,医者一手揉肚脐,另一手揉龟尾。揉毕再令患儿伏卧,自龟尾推至七节骨为补,反之则为泻。 功效:止泻、止痢。治疗赤白痢疾必先泻后补,先去大肠热毒,然后方可用补。 11、赤风点头(在手中指及肘部) 手法:医者用左手拿患儿筋肘,右手拿患儿中指上下遥之,如赤风点头之状,摇大约20-30次。 功效:消膨胀、定喘息,通关顺气,补血安神。 12、凤凰展翅(在手背部) 手法:医者以两手拇指掐患儿精灵、威灵二穴,上下摇动如凤凰展翅。摇20-30次。 功效:救暴亡,舒喘胀。 13、按肩井法(在食指、无名指及肩部) 手法:医者以左手中指,掐按患儿肩井穴(在缺盆上,大骨前一

关于小儿推拿的八种手法

关于小儿推拿的八种手法 推法 推法是推拿手法中的主要手法之一 功效:疏经通络、理筋散结、活血祛瘀。 适用部位:四肢,肩背,腰臀及胸腹等部。 主治:颈、肩腰腿诸痛症,脘腹胀满。 拿法 用拇指与其余四指的罗纹面对称用力内收的手法称为拿法。 作用:疏筋通络,解表发汗,镇静止痛,开窍提神。 适用部位:主要用于颈项部、肩背部及四肢部。 按法 按压力的方向要垂直向下。用力要由轻到重,稳而持续,使刺激感觉充分达到机体深部组织。切忌用迅猛的暴力。按法结束时,不宜突然放松,应逐渐递减按压的力量。 适用部位:全身各部经穴。 功效:解痉止痛,温经散寒。 主治:疼痛、癃闭等症。 摩法 用手掌或指腹轻放于体表治疗部位,做环形的、有节律的摩动手法称摩法。有指摩法和掌摩法两种摩法。 作用:本法具有益气和中,消积异滞,疏肝理气,调节肠胃,活血散淤,消肿止痛等功能。 适用部位:本法适合于胸腹部、胸肋部、颜面部。 揉法 以指、掌、掌根、小鱼际、四指近侧指间关节背侧突起、前臂尺

侧肌群肌腹或肘尖为着力点,在治疗部位带动受术皮肤一起做轻柔缓和的回旋动作,使皮下组织层之间产生内摩擦的手法。其中,根据着力部位的不同,可以分为中指揉法,拇指揉法,掌揉法、掌根揉法,小鱼际揉法,膊揉法,肘揉法、拳揉法等。 作用: 促进肠蠕动,消除便秘 腹部按揉利于减肥 睡前按揉有助睡眠 揉腹防胃、十二指肠溃疡病 慢性肝炎 手术后肠粘连 捏法 捏法,推拿手法名。与拿法相似,但需将肌肤提起。操作方法有两种: 作用:具有调和阴阳,增补元气,健脾和胃,疏通经络,行气活血 适用部位:多用于脊椎部、背部膀胱经、督脉。 点法 用屈曲的指间关节突起部分为力点,按压于某一治疗点上,称为点法。它由按法演化而成,可属于按法的范畴。具有力点集中,刺激性强等特点。有拇指端点法、屈拇指点法和屈食指点法三种。 作用:开通闭塞,活血止痛。 适用部位:全身各部位,尤适用于四肢远端小关节的压痛点。 捏脊疗法 捏脊疗法是连续捏拿脊柱部肌肤,以防治疾病的一种治疗方法,常用于治疗小儿"疳积"之类病症,所以又称"捏积疗法"。

小儿推拿保健手法

小儿推拿保健手法 小儿推拿是一种古老而有效的保健手法,被广泛应用于婴幼儿的健康保健中。它通过按摩、揉捏、推拿等手法,刺激儿童身体的经络和脏腑,调整和促进体内的气血流动,提高免疫力和抵抗力,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 小儿推拿是一种非常安全的保健手法,但在实施之前需要进行全面的评估,确保宝宝没有任何疾病或特殊情况。同时,推拿师需要接受专业的培训和认证,以确保技术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小儿推拿的手法主要包括按摩、揉捏、推拿、敲打等。按摩是用手指、手掌轻轻按压宝宝的脊柱、肩膀、手臂、腿部等部位,以促进血液循环和放松肌肉。揉捏是用手指、手掌轻轻揉动宝宝的背部、腹部、四肢等部位,以帮助消化、舒缓肠胃不适和促进肌肉发育。推拿是用手掌按压和推动宝宝的头部、脊柱、胸腹部等部位,以平衡体内的能量和促进器官的正常功能。敲打是用手指或手掌轻轻敲打宝宝的背部、肩膀、四肢等部位,以促进血液循环和提高免疫力。 小儿推拿的保健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促进生长发育:小儿推拿可以促进儿童的骨骼和肌肉发育,帮助身体健康成长。通过刺激经络和脏腑,调整体内的气血流动,小儿推拿可以改善营养吸收和代谢,提高儿童的免疫力和抵抗力。

2.调整内脏功能:小儿推拿可以刺激脏腑经络,促进内脏的正常功能。例如,通过按摩腹部可以促进肠胃蠕动,缓解便秘和腹胀;通过推拿头部可以促进大脑的发育和血液循环,改善儿童的智力发育。 3.舒缓疾病症状:小儿推拿可以舒缓一些常见的儿童疾病症状。例如,通过揉捏胸部可以缓解感冒引起的咳嗽和呼吸困难;通过按摩背部可以缓解脊柱侧弯引起的不适和疼痛。 4.促进情绪发展:小儿推拿可以促进儿童的情绪发展和情绪调节能力。通过按摩和揉捏可以增加儿童与父母的亲密接触,增强亲子关系,提高儿童的安全感和信任感。 小儿推拿的注意事项: 1.选择合适的时间和环境:在给宝宝进行推拿时,应选择宝宝精神饱满、放松的时刻,避免在宝宝饿了或困了的时候进行推拿。同时,要选择一个安静、温暖、干净的环境,以保证宝宝的舒适感和安全感。 2.注意手法和力度:小儿推拿需要温柔、细致地进行,避免用力过猛或手法生硬。推拿师应根据宝宝的年龄、体质和病情,灵活使用手法和力度。 3.观察宝宝的反应:在进行小儿推拿时,推拿师需要观察宝宝的反应,及时调整手法和力度。如果宝宝出现不适或疼痛的反应,应立

小儿推拿技术操作规程

小儿推拿技术操作规程 小儿推拿疗法,亦称“小儿按摩术”,是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逐渐形成的一种专门用于防治小儿疾病的自成体系的推拿治疗方法。 【操作方法】 1、开天门:医者用两手大拇指指腹自眉心交互推至前发际,推24次,常作为每次推拿的第一个步骤。有发汗解表、开窍醒神等作用。可以治疗感冒、发热、头痛、惊风、神疲乏力等症。 2、推坎宫:用两手大拇指指腹沿眉毛上缘向两侧分推至眉梢,一般分推24次,常用作每次推拿的第二个步骤。有发汗解表、开窍醒神等作用。可治疗感冒、发热、头痛、目赤痛等症。 3、运太阳:用两手大拇指指腹分别按在两侧颞部太阳穴上,作轻柔缓慢的环形移动,向眼方向运为补,向耳方向运为泻。—般运24次,每运3次后轻轻按一下,常用作每次推拿治疗的第三个步骤。有发汗、止汗、明目醒神等作用。 4、掐总筋:用大拇指轻轻按掐腕横纹中点,另一手握住患儿手指轻轻摇其腕关节,常用作每次推拿的第四个步骤。有清心火、止惊搐、畅四肢等作用,也可用于口舌生疮、潮热、感冒鼻塞、四肢抽掣等症。 5、分推大横纹:用大拇指指腹自总筋向两侧分推,常用作每次推拿的第五个步骤。有调和气血、止泻痢、除寒热、去腹胀、通二便等作用。可治疗惊风、痫症、昏迷、抽搐、泄泻、痢疾、黄疸、咳嗽、痰喘等症。 6、拿肩井:一手捏拿小儿的肩井穴,另一手握住小儿食指和无名指,将上肢伸摇数次。不论何种病症进行推拿治疗,都以本法作为结束手法,所以又名“总收法”(收诊法)。拿肩井有畅通一身气血等作用。 7、推五经:五经指脾经、肝经、心经、肺经、肾经五个穴位,分别位于拇指、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远端指节的指腹上,在这些穴位上运用推法治疗,可以调整各脏功能,并治疗相关的疾病。诸如: (1)消化不良、呕吐、腹泻、食谷不化、痢疾、便秘、疳积等多属脾经病变,治疗时推脾经,以旋推为补,直推为泻,一般多采用补法。 (2)惊风、抽搐、烦躁、气逆、胁痛、目赤等多属肝经病变,治疗时推肝经,以旋推为补,直推为泻(清)。一般说来,肝经宜清不宜补;如需用补法时,

小儿推拿四大操作技巧

小儿推拿四大操作技巧 小儿推拿疗法历史悠久,易为患儿接受,用于治疗小儿的某些疾病有良好的疗效,同时也是乡村全科医师技能考核的重点。 小儿推拿手法应轻快柔和,有的手法虽与成人推拿相同,但手法动作及操作方法却不一样。治疗穴位有时也和成人不同。 (一)常用手法 1.推法:用拇指面(正、侧两面均可)或食、中指面,在选定的穴位上作直线推动,称直推法;用双手拇指面在同一穴位起向两端分开推,称分推法(图2)。 2.揉法:用指端(食、中、拇指均可)或掌根,在选定的穴位上贴住皮肤,带动皮肉筋脉作旋转回环活动,称揉法(图3)。治疗部位小的用指端揉,大的用掌根揉。 3.捏脊法:用双手的中指、无名指和小指握成半拳状,食指半屈,拇指伸直对准食指前半段,然后顶住患儿皮肤,拇、食指前移,提拿皮肉。自尾椎两旁双手交替向前,推动至大椎两旁,算作捏脊一遍(图4)。此法多用于小儿疳积,故又称“捏积”。 4.推脊法:用食、中指(并拢)面自病儿大椎起循脊柱向下直推至腰椎处,称推脊法(图5)。此法适用于高热。 (二)常用穴位 小儿推拿的常用穴位(表) 附小儿推拿常用二十三处穴位解析一、脾穴 1.部位:拇指外侧缘,赤白肉际处(由指根(掌指关节)到指尖)属线型穴位。 2.操作方法:

补脾:向心性推之(拇指稍曲,由指尖推向指根),用于虚症,如脾虚泄泻。 清脾:离心性推之,用于实症,如伤食、积滞。 清补脾:来回推之,为平补平泻。用于虚中挟实症,如消化不良。 3.作用:健脾调中,培土生金。消食积化痰涎,补血生肌。实热则泻之,虚寒则补之。 4.主治:消化不良、积食、脾虚泄泻、疳积、脱肛、虚喘嗽、慢惊风等症。 二、肝穴 1.部位:食指掌面,由指根到指尖,属线型穴位。 2.操作方法: 平肝(清肝)——离心性推之。 补肝——向心性推之(少用)。 注:推本穴时宜用泻法,少用补法,如肝虚应补时,常以肾穴代之,肾为肝之母,补肾即补肝。 3.作用:平肝熄风,解热镇惊,开郁除烦,和气生血。 4.主治:急慢惊风、感冒、目赤、昏闭、烦躁不安、脾虚泄泻等。 三、心穴 1.部位:中指掌面,由指根到指尖,属线型穴位。 2.操作方法: 清心:离心性推之补心:向心性推之(不用)。 本穴在临床上极少用,若须用时,则以天河水代之。 3.作用:清心火、利小便、镇惊搐。 4.主治:口舌生疮、小便赤涩、眦红、惊搐、弄舌等。 四、肺穴 1.部位:无名指掌面,由指根到指尖,属线型穴位。 2.操作方法: 清肺:离心性推之(多用)补肺:向心性推之。 3.作用:疏风解表、顺气化痰、利咽止咳、补益肺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