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病毒性心肌炎中医诊疗方案

儿童病毒性心肌炎中医诊疗方案
儿童病毒性心肌炎中医诊疗方案

儿童病毒性心肌炎中医诊疗方案

(2018年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参照1999年9月全国小儿心肌炎、心肌病学术会议制订的《病毒性心肌炎诊断标准(修订草案)》中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诊断标准。

(1)临床诊断依据

①心功能不全、心源性休克或心脑综合征。

②心脏扩大(X线、超声心动图检查具有表现之一)。

③心电图改变:以R波为主的2个或2个以上主要导联(Ⅰ、Ⅱ、avF、V5)的ST-T改变持续4天以上伴动态变化,窦房传导阻滞、房室传导阻滞,完全性右或左束支阻滞,成联律、多形、多源、成对或并行性早搏,非房室结及房室折返引起的异位性心动过速,低电压(新生儿除外)及异常Q波。

④CK-MB升高或心肌肌钙蛋白(cTnI或cTnT)阳性。

(2)病原学诊断依据

确诊指标:自患儿心内膜、心肌、心包(活检、病理)或心包穿刺液检查,发现以下之一者可确诊心肌炎由病毒引起:①分离到病毒;②用病毒核酸探针查到病毒核酸;③特异性病毒抗体阳性。

参考依据:有以下之一者结合临床表现可考虑心肌炎系病毒引起:①自患儿粪便、咽试子或血液中分离到病毒,且恢复期血清同型抗体滴度较第一份血清升高或降低4倍以上;②病程早期患儿血中特异性IgM抗体阳性;③用病毒核酸探针自患儿血中查到病毒核酸。

(3)确诊依据

①具备临床诊断依据2项,可临床诊断为心肌炎。发病同时或发病前1~3周有病毒感染的证据支持诊断者。

②同时具备病原学确诊依据之一,可确诊为病毒性心肌炎,具备病原学参考依据之一,可临床诊断为病毒性心肌炎。

③凡不具备确诊依据,应给予必要的治疗或随诊,根据病情变化,确诊或除外心肌炎。

④应除外风湿性心肌炎、中毒性心肌炎、先天性心脏病、结缔组织病以及代谢性疾病的心肌损害、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原发性心肌病、原发性心内膜弹力纤维增生症、先天性房室传导阻滞、心脏自主神经功能异常、β受体功能亢进及药物引起的心电图改变。

(4)病程分期标准

①急性期:新发病,症状及检查阳性发现明显且多变,一般病程在半年以内。

②迁延期:临床症状反复出现,客观检查指标迁延不愈,病程多在半年以上。

③慢性期:进行性心脏增大,反复心力衰竭或心律失常,病情时轻时重,病程1年以上。

(5)病情分型标准

参照《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8版),本病急性期可分为轻、中、重三型。

①轻型:可无症状或仅有一过性心电图ST-T的改变,或有非特异性症状,精神不好、无力、食欲缺乏、第1心音减弱,或有奔马律,心动过速,心界大都正常,病情较轻,经治疗于数天或数周内痊愈,或呈亚临床经过。

②中型:除以上症状外,多有充血性心力衰竭,起病多较急、患儿拒食、面色苍白、呕吐、呼吸困难、干咳。儿童可诉心前区疼、头晕、心悸,可有急性腹痛及肌痛、呼吸困难、端坐呼吸、烦躁不安、面色发绀、心界扩大、心音钝、有奔马律或心律紊乱。双肺出现啰音,肝大有压疼,而水肿往往不著。可并发神经系统及肾脏损伤。如及时治疗,多数病例经数月或数年后可获痊愈,部分患儿于急性期死于急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或迁延未愈,遗留心肌损害。

③重型:可因严重心律失常,如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致晕厥发作或猝死;或暴发心源性休克,患儿烦躁不安、呼吸困难、面色苍白、末梢发绀、皮肤湿冷、多汗、脉搏细弱、血压下降或不能测出、心动过速、有奔马律;部分患儿以严重腹痛或肌痛发病,病情进展急剧,如抢救不及时,可于数小时或数天内死亡。重型也有以急性或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起病,症状如中型病例,部分因急性心力衰竭急速发展未能控制而死亡,少数病例从急性转为慢性,因感染或过劳,心力衰竭反复发生,迁延数年,心脏明显增大,呼吸困难,肝大,水肿明显,心力衰竭难于控制而死亡。慢性经过者,常并发栓塞现象,或心律失常。脑栓塞者有偏瘫、失语、肾栓塞有血尿等症状。

(二)证候诊断

参考《中医儿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2012年)中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证候诊断标准拟定。本病病位主要在心,涉及肺、脾、肾,总属本虚标实之证。以下证候可以单独出现,也可以兼夹出现。

1.标实证

(1)热毒犯心证:低热不退,或反复发热,咽红肿痛,咳嗽,肌痛,皮疹,舌质红,苔薄,脉浮数或滑数。

(2)湿毒侵心证:发热起伏,汗出不解,全身疼痛,咽喉红肿,恶心呕吐,腹痛,泄泻,纳呆,倦怠乏力,胸闷腹胀,舌质红,苔腻,脉濡数或濡缓。

(3)气滞血瘀证:面色暗滞,口唇发青,心中刺痛,心悸怔忡,乏力盗汗,胸中窒闷,心脏扩大,舌质隐青或有瘀斑,苔薄,脉涩或弦细或结代促。

(4)痰湿痹阻证:胸闷憋气或长出气,心悸气短,头晕目眩,食少纳呆,胸痛,舌体胖,苔白腻,脉濡滑或结代。

2.本虚证

(1)气阴虚损证:明显乏力,头晕,多汗,心悸,心烦,口干舌燥,舌质淡或红,苔少,脉细数无力或结代。

(2)阳气虚弱证:面色苍白,四肢发凉,心悸,气短,乏力,自汗,甚则肢体浮肿、尿少、胸闷气急,舌质淡或淡胖,苔薄白,脉迟缓无力或结代。

(3)气血不足证:面色苍白或萎黄,心悸怔忡,乏力,头晕,自汗气短,舌质淡,苔薄,脉细或结代。

二、治疗方法

(一)辨证论治

1.标实证

(1)热毒犯心证

治法:疏风清热,解毒护心。

推荐方药:银翘散(《温病条辨》)加减。野菊花、大青叶、射干、玄参、生地、赤芍、丹皮、川连、玉竹、甘草等。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剂)。偏风热,加薄荷、荆芥穗、金银花、连翘;偏热毒,加贯众、虎杖、重楼。或改用柴琥清心饮(验方),常用柴胡、人参、半夏、炙甘草、瓜蒌、连翘、琥珀。

(2)湿热侵心证

治法:化湿清热,解毒宁心。

推荐方药:葛根黄芩黄连汤(《伤寒论》)加减。葛根、黄芩、黄连、甘草、焦神曲等。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偏湿重,加厚朴、茵陈、茯苓、藿香;偏热重,加苦参、板蓝根。

(3)气滞血瘀证

治法:活血化瘀,养血通脉。

推荐方药: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加减。当归、生地、桃仁、红花、柴胡、生山楂、赤芍、川芎、枳壳等。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剂)。偏气滞,加厚朴、降香;偏血瘀,加丹参、生山楂、三七、片姜黄。

(4)痰湿痹阻证

治法:化痰理气,宽胸通阳。

推荐方药:二陈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合瓜蒌薤白半夏汤(《金匮要略》)加减。瓜蒌、薤白、半夏、陈皮、茯苓、枳壳、郁金、甘草等,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偏痰湿,加炒白术、桂枝、橘红、炒薏米;偏水湿,加葶苈子、泽泻、猪苓。

2.本虚证

(1)气阴虚损证

治法:益气养阴。

推荐方药:生脉散(《备急千金要方》)加减。太子参、麦冬、五味子、玉竹、黄精、炙甘草等。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剂)。偏气虚,加黄芪、党参;偏阴虚,加生地、玄参。

(2)阳气虚弱证

治法:温阳益气。

推荐方药: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伤寒论》)合麻黄附子细辛汤(《伤寒论》)加减。桂枝、炙甘草、煅龙骨、煅牡蛎、炙麻黄、制附子、细辛、黄芪等。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剂)。阳虚重,加淫羊藿、鹿角霜。心阳虚衰,用参附龙牡汤(《正体类要》)加减。

(3)气血不足证

治法:益气养血复脉。

推荐方药:炙甘草汤(《伤寒论》)加减。炙甘草、生熟地、麦冬、阿胶珠、当归、苦参、太子参、桂枝等。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剂)。脉结代(过早搏动),加甘松、苦参、羌活。

(二)其他中医特色疗法

1.体针:主穴取心俞、巨阙、间使、神门,配穴取内关、足三里、三阴交(温针灸)。用于心肌炎心律失常。

2.推拿:开天门、推坎宫、运太阳,各100次;清肺经、清天河水,各300次;擦膻中,按弦走搓摩,各2 min;摩腹3 min,捏脊5次;补胃经、补脾经、补肾经,各300次;揉内关、足三里、神门、心俞、膈俞、脾俞、胃俞等穴,各

2 min。以上手法可随证加减。每次治疗约20~30 min,隔日一次。用于心肌炎。

3.穴位贴敷:以黄芪、沙参、丹参、党参、苦参、冰片等作为基本处方做成药饼;选取膻中、厥阴俞、巨阙、心俞等穴位。患者取坐位,穴位局部常规消毒后,取药贴于相应穴位,2~4h后取下即可,隔日1次,14天为1个疗程。用于心肌炎过早搏动。

4.穴位注射:以益气或益气养阴类中药注射剂,主穴取足三里,隔日1次,15次为1个疗程。用于心肌炎迁延期。

(三)西药治疗

参照《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8版),采用卧床休息、镇静及镇痛处理、免疫抑制剂、免疫球蛋白、对症治疗(抗心律失常、抗心力衰竭),以及其他治疗,

、1,6-二磷酸果糖、黄芪、抗病毒药物等。

包括维生素C、辅酶Q

10

(四)护理调摄要点

1.密切观察患儿病情变化,一旦出现面色青紫、心率明显增快或减慢、严重心律失常、呼吸急促、血压异常下降等,应及时抢救。

2.起居护理:注意休息,尽量保持安静。急性期卧床休息3~6周,重者宜6个月~1年;待热退后3~4周,心衰控制,心律失常好转,心电图改变好转时,可逐渐增加活动量。

3.饮食调理:鼓励摄入低盐、清淡、易消化及富含维生素和蛋白质的食物,忌暴饮暴食,忌过于肥甘厚腻或辛辣刺激之品。

三、疗效评价

(一)疗效评价标准

1.疾病综合疗效评价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第一辑)》中病毒性心肌炎的疗效评价标准拟定,标准如下:

(1)临床治愈:临床症状和体征完全消失,具有诊断意义的心脏电生理、胸部X线或超声心动图及CK-MB、心肌肌钙蛋白等指标,全部恢复正常。

(2)显效:临床症状和体征大部分消失,具有诊断意义的心脏电生理、胸部X线或超声心动图及CK-MB、心肌肌钙蛋白等指标,大部分恢复正常或有明显改善。

(3)有效:临床症状、体征部分消失或有改善,具有诊断意义的心脏电生理、胸部X线或超声心动图及CK-MB、心肌肌钙蛋白等指标,部分恢复正常或有明显改善。

(4)无效:不符合以上标准者。

2.证候疗效评定标准

(1)痊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证候积分减少≥95%。

(2)显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70%≤证候积分减少<95%。

(3)有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均有好转,30%≤证候积分减少<70%。

(4)无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均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证候积分减少<30%。

(二)评价方法

根据患儿入院和出院时的病情,按照疗效标准进行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疗效评价。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心血管学组,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病毒性心肌炎诊断标准(修订草案)[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0,38(5):75.

[2]江载芳,申昆玲,沈颖.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第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1625-1630.

[3]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儿科常见病诊疗指南[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

[4]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第一辑)[S].1993.

牵头分会:中华中医药学会儿科分会

牵头人:胡思源(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主要完成人:

胡思源(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王雪峰(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冯晓纯(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丁樱(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王卉(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中西医结合治疗病毒性心肌炎33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病毒性心肌炎33例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病毒性心肌炎患者63例,随机分为联合用药组33例,西药治疗组30例。西药治疗组给予卧床休息,静脉滴注1,6二磷酸果糖注射液治疗,联合用药组在西药治疗基础上加服中药汤剂(自拟方),15 d为1个疗程。分别于治疗结束后观察患者的症状、体征、心功能、心电图。结果西药组总有效率为60%,联合用药组总有效率为94%。联合用药组疗效优于西药治疗组(P <0.01)。结论中药方剂联合西药治疗病毒性心肌炎可提高其总体疗效,减少病毒性心肌炎后遗症的发生率。 标签:病毒性心肌炎;中西医结合;联合用药;中药 病毒性心肌炎是由于病毒感染导致心肌本身的炎症病变。有局灶性或弥漫性,也可分为急性、亚急性或慢性。病毒性心肌炎的发病机制为病毒的直接作用,包括急性病毒感染及持续病毒感染对心肌的损害。细胞免疫主要是T细胞以及多种细胞因子和一氧化氮等介导的心肌损害和微血管损伤。大多数患者经过治疗后能痊愈,部分患者经过数周至数月治疗后病情可趋稳定但可能留有一定程度的心脏扩大,心功能减退,或伴有心律失常或心电图异常等,形成慢性心肌炎。在临床工作中,我们发现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早期使用中药治疗病毒性心肌炎可提高治愈率,减少心肌炎后遗症的发病。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入选标准:符合1999年全国心肌炎心肌病专题研讨会提出的《成人急性心肌炎诊断参考标准》。患者在发病前1~3周有病毒感染前驱症状,如发热,全身倦怠感,即“感冒样”症状,或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之后出现心悸、胸痛、呼吸困难、水肿,体检可有心动过速,各种心律失常,胸部X光片检查可见心影扩大或正常。心电图可见ST-T改变,各种心律失常(室性心律失常和房室传导阻滞等)。超声心动图检查可示正常、左室舒张功能减退、室壁运动减弱、左室增大等。血清肌钙蛋白、心肌肌酸激酶增高,血沉加快,C反应蛋白增高等。能排除影响心脏的其他疾病,如甲亢、风湿性心肌炎、中毒性心肌炎、冠心病、结缔组织病、代谢性疾病。 1.2 一般资料 将本院2007年4月~2010年10月门诊与住院患者符合上述标准的63例病毒性心肌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联合用药组33例,男22例,女11例,年龄15~66岁,平均39岁,病程10~70 d,平均35 d,西药治疗组30例,男20例,女10例,年龄15~70岁,平均37岁,病程15~80 d,平均40 d。两组的性别、年龄、病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

最新泄泻中医诊疗方案演示教学

泄泻中医诊疗方案 【病名】 中医病名:泄泻 西医病名:相当于西医的急慢性肠炎、肠吸收功能紊乱、胃肠型感冒等。 【诊断】 (一)中医诊断标准:以腹泻为主症者,辨病泄泻。 1.以大便稀薄或如水样,次数增多为主症,可伴腹胀、腹痛等症状。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多见于夏秋之季。 2.急性泄泻起病突然,病程短,可伴有恶寒、发热等症状。慢性泄泻起病缓慢,病程长,反复发作,时轻时重. 3.饮食不当、受寒凉或情绪变化可诱发。 (二)西医诊断标准: 1.腹痛、腹泻,一日数次至 10 余次,呈黄色水样便,一般无粘液脓血,腹痛多位于脐周,呈阵发性钝痛或绞痛,可伴恶心呕吐、上腹部不适等。 2.可有腹部压痛,肠鸣音活跃等体征。 3.便常规、便培养、纤维肠镜检查、X线腹平片、肠道钡剂检查有助确诊。 【治疗方案】

一.中医综合治疗方法: (一)中医辨病论治 (1)实证: ①寒湿证: 证候:泄泻稀薄多水,有时如鹜溏,脘腹胀满,恶寒发热,肢体酸痛,不思饮食,口淡不渴,头痛,舌苔薄白,脉濡缓。 治法:解表散寒,芳香化浊。 主方:藿香正气散。 ②湿热证: 证候:腹痛即泻,泻下急迫,势如水注,粪色黄褐而臭,肛门灼热,心烦口渴,小便短亦,或有身热,舌苔黄腻,脉濡滑而数,多见于夏秋季节。 治法:清热利湿。 主方:葛根芩连汤。 ③伤食证: 证候:腹部疼痛拒按,泻下臭如败卵,泻后痛减,或泻后不畅,胸脘痞闷,嗳腐吞酸,不思饮食,舌苔垢浊,脉滑而数,或见沉弦。 治法:消食导滞。 主方:保和丸。

④肝气乘脾: 证候:时有胸胁胀闷,嗳气少食,每因恼怒、紧张等情绪波动而致腹痛泄泻,舌淡红,脉弦。 治法:抑肝扶脾。 主方:痛泻要方。 (2)虚证: ①脾胃虚寒: 证候:大便溏薄,泄泻时作时止,完谷不化,食少纳呆,腹胀腹痛,神疲倦怠,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脉缓而弱。 治法:补脾健胃。 主方:参苓白术散。 ②肾阳虚衰: 证候:黎明泄泻,腹中隐痛,下利清谷,形寒肢冷,腰膝酸软,舌淡苔白,脉沉细。 治法:温肾健脾,固涩止泻。 主方:四神丸合附子理中丸。 (二)其他中医疗法: 1. 针灸疗法 (1)针刺上巨虚、天枢、足三里,适用于急性泄泻。

病毒性心肌炎诊疗方案

病毒性心肌炎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66-2008)。 (1)主要症状:心悸、胸闷或痛。 (2)次要症状:气短、乏力、心烦、头晕、纳差、口干等。 (3)发病前多有病毒感染。 (4)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下。 具备2个主症,或1个主症2个次症,结合诱因、年龄即可确诊。2.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心肌炎心肌病对策专题组《关于成人急性病毒性心肌炎诊断标准和采纳世界卫生组织及国际心脏病学会联合会工作组关于心肌病定义和分类的意见》(中国循环杂志-2001年4月)。 症状与体征:在上呼吸道感染、腹泻等病毒感染后3周内出现心脏表现,如出现能用一般原因解释的感染后严重乏力、胸闷头晕、心尖第一心音明显减弱、舒张期奔马律、心包摩擦音、心脏扩大、充血性心力衰竭或阿-斯综合征等。 (二)证候诊断 (1)邪毒犯心证:心悸气短,发热咽痛,胸闷不舒,纳差乏力,舌红苔白,脉浮数或促。

(2)湿热侵心证:心悸胸闷,寒热起伏,全身肌肉酸痛,肢体乏力,恶心呕吐,腹痛泄泻,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或结代。 (3)气阴两虚证:心悸不安,胸闷或痛,或咽红,自汗倦怠,疲乏无力,口干少津,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弦细弱。 (4)心阳不足证:心悸怔仲,神疲乏力,畏寒肢冷,面色苍白,头晕多汗,甚则肢体浮肿,呼吸急促,舌质淡胖或淡紫,脉缓无力或结代。(5)气虚血瘀证:心悸不安,胸闷或心痛,气短,神疲乏力,舌质淡或青紫,舌苔薄白,脉沉缓、沉涩、缓滑或结代。 二、治疗方案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中成药 (1)邪毒犯心证 治法:清热解毒,佐以活血。 推荐方药:银翘散加减。金银花、连翘、板蓝根、山栀子、牛蒡子、丹皮、竹叶、桔梗、赤芍、丹参、甘草等。 中成药:双黄连口服液、抗病毒冲剂、板蓝根冲剂等。 (2)湿热侵心证 治法:清热化湿,宁心安神。 推荐方药:葛根黄芩黄连汤加减。葛根、陈皮、石菖蒲、茯苓、郁金、苦参、黄芩、黄连、板蓝根等。 (3)气阴两虚证 治法:益气养阴,宁心安神。

泄泻(急性胃肠炎)中医诊疗方案(参考资料)

泄泻(急性肠炎)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ZYYXH/T29-2008)和《中医病证诊断与疗效判定标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ZY/T001.1-94))进行诊断。 (1)起病急,泻下急迫而量多。 (2)大便次数增多,每日3次以上,便质稀溏或成水样便,大便量增加。 (3)常伴有腹痛、恶心、呕吐。 2.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1998年5月“全国腹泻病防治学术研讨会制定标准”进行诊断。 (1)有暴饮暴食或吃不洁腐败变质食物史。 (2)急性起病,大便次数每日3次以上;大便呈稀便、水样便,可伴有粘液或混有血液,可伴有恶心、呕吐、食欲不振、发热、腹痛及全身不适等。 (3)病情严重者,因大量丢失水分可引起脱水、电解质紊乱甚至休克。 (4)体征不明显,可有上腹及脐周压痛,肠鸣音多亢进。 (5)实验室检查,大便常规镜检可有白细胞、红细胞、脓细胞;粪便培养可呈阳性。 (二)证候诊断 1.寒湿证:大便清稀,甚则如水样,腹痛肠鸣;或伴有胃脘疼痛,得暖则舒,呕吐物带有酸水,脘闷食少。苔白腻,脉濡缓。若兼外感风寒,则恶寒发热头痛,肢体酸痛。苔薄白,脉浮。 2.湿热证:腹痛,泻下急迫,或泻而不爽,粪色黄褐,气味臭秽,肛门灼热;或伴有胸闷欲呕,嗳气泛酸,身热口渴,小便短黄。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数。 3.食滞证:泻下稀便,臭如败卵,伴有不消化食物,脘腹胀满,腹痛肠鸣,泻后痛减;呕吐物多为酸腐食物,嗳腐酸臭,不思饮食。苔垢腻,脉滑。 二、治疗方法 (一)辨证选择中药口服汤剂、中成药 1.寒湿证 治法:芳香化湿,解表散寒。 推荐方药:藿香正气散加减。大腹皮、白芷、紫苏、茯苓、法半夏、白术、陈皮、厚朴、桔梗、藿香、炙甘草、生姜、大枣等。 中成药:藿香正气丸(口服液)、理中丸、玄胡止痛片等。 2.湿热证

儿科12月病毒性心肌炎护理查房

2016年12月份护理业务查房 查房时间:2016-12-13 查房地点:儿科办公室 查房内容:病毒性心肌炎 主持人:儿科护士长蒋庆林 参加人员:刘永芬、杨娜、全 院护士长、儿科全体护士 一、查房目的: 1、通过护理查房,掌握病毒 性心肌炎的病因、病理生理,临床表现。 2、重点:病毒性心肌炎的病情观察及护理要点。 二、查房内容:——赵芳 1、一般资料 包括:姓名:胡雨晗床号:28床性别:女年龄:8岁3月职业: / 婚姻情况: / 病历号:165016 家族史:否认即往史/ 2、病情介绍 主诉::间断性咳嗽2周,加重伴心悸4天。 生命体征:T37.0℃,P100次/分R24次/分BP100/60mmhg (3)现病史:患儿2周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间断性咳嗽,无发热,咳痰,无胸闷,气喘,未予治疗,四天前咳嗽加重,次数频繁,伴间断心悸,每次症状持续数分钟,休息后好转,今为诊治来我院就诊,查肌钙蛋白:0.373ng/ml,以“病毒性心肌炎”诊断收入我科。

(4)辅助检查结果(阳性):血常规:wbc:12.6×10^9/L,肌钙蛋白:0.373ng/ml,心电图:S-T段偏移。 3、概述:病毒性心肌炎是病毒侵犯心脏所致的炎性过程,处心肌炎外,部分病例可伴有心肌炎和心内膜炎。本病临床表现轻重不一,轻者预后良好,重者可发生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甚至猝死。近年统计,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发病率在上升,但重症患儿仍然占少数。 4、病因和发病机制:很多病毒引起心肌炎。主要是肠道和呼吸道病毒,尤其是柯萨奇病毒最常见,约占半数以上,其次为埃可病毒。其他病毒如腺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流感和副流感病毒、单纯疱疹病毒、腮腺炎病毒等均可引起心肌炎。轮状病毒是婴幼儿秋季腹泻的病原体,也可引起心肌的损害。本病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一般认为与病毒及其病毒早期经血循环直接侵犯心肌细胞有关,另外病毒感染后的变态反应和自身免疫也与发病有关。 5、临床表现:1、呼吸道感染:咳嗽;2、心悸,乏力。 6、相关检查: 血常规、肝肾功、心肌酶、心电图、胸片 7、治疗原则:1减轻心脏负担,强调卧床休息;2药物治疗:维生素C、肾上腺皮质激素。 8、护理计划

儿科 小儿泄泻(小儿腹泻病)诊疗方案(试行版)

小儿泄泻(小儿腹泻病)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诊断标准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4-94)。 (1)病史:有乳食不节,饮食不洁或感受时邪的病史。 (2)主要症状:大便次数增多,每日3-5次,多达10次以上,呈淡黄色,如蛋花样,或色褐而臭,可有少量黏液。或伴有恶心、呕吐、腹痛、发热、口渴等症。 (3)主要体征:腹泻及呕吐较严重者,可见小便短少,体温升高,烦渴萎靡,皮肤干瘪,囟门凹陷,目珠下陷,啼哭无泪,口唇樱红,呼吸深长。 (4)辅助检查:大便镜检可有脂肪球,少量红、白细胞;大便病原体检查可有致病性大肠杆菌等生长,或分离出轮状病毒等;重症腹泻伴有脱水、酸碱平衡失调及电解质紊乱。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7版(胡亚美、江载芳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年)。 (1)大便性状有改变,呈稀便,水样便,黏液便或脓血便。 (2)大便次数比平时增多。 (二)疾病分期 1.急性期:病程2周以内。 2.迁延性期:病程2周至2个月。 3.慢性期:病程大于2个月。 (三)疾病分型 1.轻型:无脱水,无中毒症状。 2.中型:轻至中度脱水或有轻度中毒症状。 3.重型:重度脱水或有明显中毒症状(烦躁、精神萎靡、嗜睡、面色苍白、体温不升,白细胞计数明显增高)。 (四)证候诊断 (1)风寒泄泻证:大便色淡,带有泡沫,无明显臭气,腹痛肠鸣。或伴鼻塞,流涕,身热。舌苔白腻,脉滑有力。 (2)湿热泄泻证:下利垢浊,稠黏臭秽,便时不畅,似痢非痢,次多量少,肛门赤灼,发热或不发热,渴不思饮,腹胀。面黄唇红,舌红苔黄厚腻,指纹紫滞,脉濡数。

病毒性心肌炎的中西医病因

病毒性心肌炎的中西医病因 病毒性心肌炎的中西医病因 1.中医病因 中医学无特定病名与本病相应,根据临床表现,主要属脏腑辨证中心气、心血、心阴和心阳不足。 ①外感因素: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卫外功能不固,运化能力薄弱,最易感受邪毒致生本病。邪毒侵入多通过两种途径:一是从鼻咽而受,卫表而入,先犯于肺,继侵心脉,其病邪以温热邪毒为主;二是由口鼻而入,侵犯肠胃,蕴湿生热,阻滞心脉,其病邪以湿热邪毒为多。两者皆可损伤心之气血阴阳。 ②正虚因素:若小儿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失于调养,或大病、热病后气阴两虚,心脉虚损,均为小儿发生本病的内在因素。一旦感受邪毒,侵入血脉,先损心体,继损心用,从而导致本病的发生与发展。 病机本病的病变脏腑主要在心,无论是感受邪毒,还是正气虚弱,其共同的病理变化,都是心主血脉功能的失常。邪毒侵及心脉,留滞不去,损及心气、心血,心气不足难以鼓动血脉,心血亏虚则血脉难以充盈,阳不能宣其气,阴无以养其心。气血衰微则脉气不相顺接,日久脉络瘀阻,气血失调,心脏扩大,心律紊乱,脉来不整。 总之,本病邪毒侵心是致病之因,瘀血、痰浊为病变过程中的病理产物,气阴虚损是发病的主要病理基础,或以虚为主,或虚中夹实,病机演变多端,要随证辨识,特别要警惕心阳暴脱变证的发生。 2.西医病因 动物实验及临床观察表明,可引起病毒性心肌炎的病毒有 20 余种。其中以柯萨奇病毒(1~6 型)最为常见。其次是埃可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腺病毒、传染性肝炎病毒、流感和副流感病毒、麻疹病毒、单纯疱疹病毒及流行性腮腺炎病毒等。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主要包括:病毒直接侵犯心肌;变态反应或自身免疫反应损伤心肌细胞;可能与遗传有关。

黄芪解毒汤治疗病毒性心肌炎60例

病的病机可归结为:气病及血,气血不和,乃致脏腑气血逆乱,乖违,而派生多脏腑病变。笔者按照气血同治的原则,采用益气养心,化瘀通痹治则,自拟三参通脉饮,党参、北沙参、白术、茯苓、甘草,补益心肺之气,柏子仁、酸枣仁、生龙骨养心宁神,丹参化瘀通痹,甘松理气醒脾、健胃。结合辨证,随证化裁。临床可取得标本兼治的效果。《内经》云:治病必求其本。笔者体会在本病治疗的过程中,应着重恢复心气为治本的要害,并注意以脾胃之气是否强健,中焦健运则心肺宗气可及时恢复,心脉痹阻亦能疏通流畅。 参考文献 1 赵统兵,王一丽,王新莉,等.心肌疾病学.黑龙江科技技术出版社,1997∶113 2 颜乾麟主编.颜德馨医艺荟萃.第2集.启业书局1996∶329(收稿2004210210;修回2004211215) 黄芪解毒汤治疗病毒性心肌炎60例 才向军 天津市中医医院(300140) 摘 要:目的:探讨清热解毒、益气养阴、活血化瘀类中药配伍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入选病例按随机原则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 分别给予黄芪解毒汤(生黄芪、丹参、赤芍、川芎、苦参、玄参、连翘、金银花)及常 规西药治疗,并观察其主要症状、体征、心肌酶谱及心电图的改变。结果:治疗组 对主要症状、体征、心肌酶谱及心电图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提 示:本汤剂通过抗病毒,提高免疫力,改善微循环而达到促进心肌细胞的恢复。 主题词:心肌炎 中医药疗法 心病毒感染 清热解毒剂 治疗应用 补气剂 治疗应用 活血祛瘀剂 治疗应用 近年来,病毒性心肌炎的发病有增高的趋势,并有不少患者在患后出现后遗心律失常。而目前临床上尚未有公认的有效治疗药物。笔者2000~2003年用黄芪解毒汤治疗病毒性心肌炎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 120例患者均系我院心内科门诊和住院病人,均符合1992年2月卫生部制订的《病种质量控制标准》中病毒性心肌炎的诊断标准1。并除外甲状腺机能亢进、风湿病、中毒等因素引起的心肌炎。按随机原则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60例,男32例,女28例;年龄12~38岁,平均20±3.5岁;病程3~12d,平均7.0±1. 8d;其中发病前有上呼吸道感染病史者42例,有腹泻症状10例,无明显诱因8例;心电图(ECG)检查均有不同程度的异常,其中 °房室传导阻滞16例,2个以上导联S2T段呈水平型下移≥0. 05mV12例,2个以上以R波为主的导联T波低平、倒置27例,房早11例,室早23例,窦性心动过速22例,窦性心律不齐31例。对照组60例,男24例,女36例;年龄13~40岁,平均18±3.7岁;病程3~12d,平均6.8±1.9d;其中发病前有上呼吸道感染病史者40例,有腹泻症状9例,无明显诱因11例;心电图(ECG)检查均有不同程度的异常,其中 °房室传导阻滞18例,2个以上导联S2T段呈水平型下移≥0.05mV10例,2个以上以R波为主的导联T波低平、倒置28例,房早12例,室早21例,窦性心动过速20例,窦性心律不齐28例。两组间一般资料分布经统计学检验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治疗方法 治疗组:黄芪解毒汤:黄芪、丹参各20g,赤芍、玄参各15g,金银花、连翘、川芎、苦参各10g。热毒炽盛加板蓝根、生地各15g;气阴两虚加太子参15g,麦冬10g;气滞血瘀加丹皮、桃仁各10g。每日1剂,早晚分2次口服。 对照组:常规西药治疗,静脉滴注能量合剂: 10%葡萄糖溶液500m l,辅酶A100U,三磷酸腺苷20m g,肌苷0.4g,维生素3.0g,每日1次。美西律0.1g口服,每日3次。辅酶Q1020m g口服,每日3次。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均卧床休息,合并感染者予氨苄青霉素静脉滴注。均以4周为1个疗程,

小儿泄泻(小儿腹泻病)诊疗方案

小儿泄泻(小儿腹泻病)中医诊疗方案中医病名:小儿泄泻 西医病名:小儿腹泻病 一、诊断 (一)诊断标准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94) (1)病史:有乳食不节,饮食不洁或感受时邪的病史。 (2)主要症状:大便次数增多,每日3-5次,多达10次以上,呈淡黄色,如蛋花样,或色褐而臭,可有少量黏液。或伴有恶心、呕吐、腹痛、发热、口渴等症。 (3)主要体征:腹泻及呕吐严重者,可见小便短少,体温升高,烦渴萎靡,皮肤干瘪,囟门凹陷,目珠下陷,啼哭无泪,口唇樱红,呼吸深长。 (4)辅助检查:大便镜检可有脂肪球,少量红、白细胞;大便病原体检可有致病性大肠杆菌等生长,或分离出轮状病毒等;重症腹泻伴有脱水、酸碱平衡失调及电解质紊乱。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七版(胡亚美、江载芳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年)。 (1)大便性状有改变,呈稀便,水样便,黏液便或脓血便。 (2)大便次数比平时增多。

(二)疾病分期 1.急性期:病程在2周以内 2.迁延性期:病程在2周至2个月 3.慢性期:病程大于2个月 (三)疾病分型 1.轻型:无脱水,无中毒症状 2.中型:轻至中度脱水或轻度中毒症状。 3.重型:重度脱水或有明显中毒症状(烦躁、精神萎靡、嗜睡、面色苍白、体温不升、白细胞计数明显增高) (四)证候诊断 (1)风寒泄泻证:大便色淡,带有泡沫,无明显臭气,腹痛肠鸣。或伴鼻塞,流涕,身热。舌苔白腻脉滑有力。 (2)湿热泄泻证:下利垢浊,稠黏臭秽,便时不畅,似痢非痢,次多量少,肛门赤灼,发热或不发热,渴不思饮,腹胀。面黄唇红,舌红苔黄厚腻,指纹紫滞,脉濡数。 (3)伤食泄泻证:大便酸臭,或如败卵,腹部胀满,口臭纳呆,泻前腹痛哭闹,多伴恶心呕吐。舌苔厚腻,脉滑有力。 (4)寒湿泄泻证:大便稀薄如水,淡黄不臭,腹胀肠鸣,口淡不渴,唇舌色淡,不思乳食,或食入即吐,小便短少,面黄腹痛,神疲倦怠。舌苔白厚腻,指纹淡,脉濡。 (5)脾虚泄泻证:久泻不止,或反复发作,大便稀薄,或呈水样,带有奶瓣或不消化食物残渣。神疲纳呆,面色少华,舌质偏淡,苔薄腻,

泄泻的诊疗方案汇总

3.3.1小儿泄泻(小儿腹泻病)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诊断标准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4-94)。 (1)病史:有乳食不节,饮食不洁或感受时邪的病史。 (2)主要症状:大便次数增多,每日3-5次,多达10次以上,呈淡黄色,如蛋花样,或色褐而臭,可有少量黏液。或伴有恶心、呕吐、腹痛、发热、口渴等症。 (3)主要体征:腹泻及呕吐较严重者,可见小便短少,体温升高,烦渴萎靡,皮肤干瘪,囟门凹陷,目珠下陷,啼哭无泪,口唇樱红,呼吸深长。 (4)辅助检查:大便镜检可有脂肪球,少量红、白细胞;大便病原体检查可有致病性大肠杆菌等生长,或分离出轮状病毒等;重症腹泻伴有脱水、酸碱平衡失调及电解质紊乱。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7版(胡亚美、江载芳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年)。 (1)大便性状有改变,呈稀便,水样便,黏液便或脓血便。 (2)大便次数比平时增多。 (二)疾病分期 1.急性期:病程2周以内。 2.迁延性期:病程2周至2个月。 3.慢性期:病程大于2个月。 (三)疾病分型 1.轻型:无脱水,无中毒症状。 2.中型:轻至中度脱水或有轻度中毒症状。 3.重型:重度脱水或有明显中毒症状(烦躁、精神萎靡、嗜睡、面色苍白、体温不升,白细胞计数明显增高)。 (四)证候诊断 (1)风寒泄泻证:大便色淡,带有泡沫,无明显臭气,腹痛肠鸣。或伴鼻塞,流涕,身热。舌苔白腻,脉滑有力。 (2)湿热泄泻证:下利垢浊,稠黏臭秽,便时不畅,似痢非痢,次多量少,肛门赤灼,发热或不发热,渴不思饮,腹胀。面黄唇红,舌红苔黄厚腻,指纹紫滞,脉濡数。 (3)伤食泄泻证:大便酸臭,或如败卵,腹部胀满,口臭纳呆,泻前腹痛

病毒性心肌炎诊疗指南(最新)

第二节病毒性心肌炎 【ICD-10编码】I40。001 【定义】 病毒性心肌炎就是指病毒侵犯心脏,以心肌炎性病变为主要表现得疾病,有时病变可累及心包或心内膜。 【病因】 引起儿童心肌炎常见得病毒有柯萨奇病毒(B组与A组)、埃可(ECHO)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腺病毒、流感与副流感病毒、麻疹病毒、流行性腮腺炎病毒、传染性肝炎病毒等,新生儿期柯萨奇病毒B组感染可导致群体流行,死亡率高。【诊断要点】 1。症状与体征 (1)症状:表现轻重不一,取决于年龄与感染得急性或慢性过程,预后大多良好。大多数患儿有发热、咽痛、咳嗽等上呼吸道病毒感染或腹痛、腹泻等消化道病毒感染等前驱症状。心脏受累轻者可无症状或有胸闷、胸痛、心悸、乏力,活动受限等症状,少数重症可发生心力衰竭并严重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猝死。新生儿患病病情进展快,常见高热、反应低下、呼吸困难、发绀,常有神经、肝脏与肺得并发症。 (2)体征:心脏有轻度扩大,伴心动过速,偶有心动过缓、心律不齐、心音低钝及奔马律。有心包炎者可闻及心包摩擦音。重症病例反复心衰者,心脏明显扩大,肺部出现湿啰音及肝、脾肿大,呼吸急促与紫绀,重症患者可突然发生心源性休克,脉搏细弱,血压下降。 2、辅助检查 (1)X线检查:心影大小正常或增大,严重者有肺淤血或水肿,少数可伴有心包积液、 (2)心电图:可见严重心律失常,包括各种期前收缩,室上性与室性心动过速,房颤与室颤,II度与III度房室传导阻滞、心肌明显受累时可见T波降低、ST段改变等、心电图缺乏特异性,应动态观察。 (3)超声心动图:轻者无改变。重者可有心房、心室扩大,以左心室扩大为主,或有心包积液、胸腔积液、心力衰竭者心脏收缩功能减退、

病毒性心肌炎儿科护理病例 解析 (3)

案例——病毒性心肌炎 患儿,女,12岁,以“发热2天、胸痛、精神差4小时”为主诉入院。2天前患儿受凉后出现发热,热峰39℃,无明显时间规律,初无心慌、乏力等表现,到当地诊所予口服“双黄连口服液、柴胡口服液、头孢克肟片”等药物治疗,体温可降至正常,但间隔数小时后易复升,4小时前突然出现胸痛,伴有精神差,患儿自述心慌、胸口疼痛,家属紧急带患儿到当地医院就诊,心电图提示室性心动过速,心率224次/分,给予降温、营养心肌、激素应用,患儿胸痛、心慌无明显缓解,家属要求转至上级医院进一步救治,救护车送至我院,病程中无呕吐、咳嗽、咯血、抽搐等。急诊以“暴发性心肌炎?”收入PICU,入院时T:38.5℃,P:195次/分,R:32次/分,BP:70/30mmHg,W:32kg,血糖10.0mmol/L。

问题一:执行医嘱:快速建立静脉通道(按照操作标准评分) 情景模拟:患儿在输液过程中突然出现呼吸困难、咳嗽、咯粉红色泡沫样痰,您如何处理?(50分) 解析: 1.立即停止输液并迅速通知医生,协助患儿取端坐位,双腿下垂。同时安慰患儿及家 属以减轻其紧张心理。(10分) 2.给予高流量氧气吸入,6-8L/min,湿化瓶内加入20%-30%的乙醇溶液。(10分) 3.遵医嘱给予镇静、平喘、强心、利尿和扩血管药物。(10分) 4.必要时进行四肢轮扎。(10分) 5.此外,静脉放血也是一种有效减少回心血量的最直接的方法,但应慎用,贫血者应 禁忌采用。(10分) 问题二:医生开具如下医嘱,请根据病人情况合理选择医嘱执行顺序,并说明理由。(20分) (1)5%葡萄糖注射液100ml+维生素C注射液2g ivgtt.ST. (2)0.9%氯化钠注射液100ml+利多卡因注射液0.1g,首剂10mg.iv,随后5ml/h泵入,ivgtt.ST. (3)5%葡萄糖注射液100ml+单磷酸阿糖腺苷注射液1g ivgtt.ST. 考点:1.室性心动过速的首优处理为纠正心律失常;2.治疗原则为尽快保护心肌而非抗病毒治疗。 解析: 1.选择第(1)条医嘱(10分):根据患儿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应尽快纠正心律失常,保护心肌。 2.选择第(2)条医嘱(20分):患儿心电图检查结果为室性心动过速,室性心动过速的首优处理为纠正心律失常。 3.选择第(3)条医嘱(0分):根据患儿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应尽快纠正

小儿泄泻中医诊疗方案

小儿泄泻中医诊疗方案 LG 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LGA16H-LGYY-LGUA8Q8-LGA162】

小儿泄泻中医诊疗方案 小儿泄泻是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如水样为主症。由外感六淫,内伤乳食,脾 胃虚弱导致运化失常所致。泄泻常年都可发生,夏秋两季较为多见,秋冬两季发生的泄泻易酿成流行。婴幼儿发病率较高。泄泻轻者预后良好,若起病急骤,泄下过度,易见气阴两伤,甚则阴竭阳脱。久泻迁延不愈者,则易转为疳证或慢惊风。 本证包括西医学消化不良、小儿肠炎、秋季腹泻、肠功能紊乱等疾病。 [诊断] 1.大便次数增多,每日3-5次或多达10次以上,色淡黄,如蛋花汤样,或色褐而臭,可有少量粘液,或们有恶心,呕吐,腹痛,发热,口渴等症。 2.有乳食不节,饮食不洁或感受时邪病史。 3.重者泄泻及呕吐较严重,可见小便短少,体温升高,烦渴神萎,皮肤干瘪,囟门凹陷,目眶下陷,啼哭无泪,口唇樱红,呼吸深长及腹胀等症。 4.大便镜检可有脂肪球或少量红细胞、白细胞。 5.大便病原体检查可有致病性大肠杆菌生长,或分离出轮状病毒等病原体。[鉴别诊断]

应与痢疾鉴别。痢疾初起大便稀,便次增多,腹痛明显,里急后重,大便有粘冻,脓血。大便培养有痢疾杆菌生长。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辨病因大便稀烂夹乳片或食物残渣,气味酸臭,多由伤乳伤食引起;大便清稀多 泡沫,色淡黄臭气不重,多由风寒引起;水样或蛋花样便,色黄褐,气秽臭多属湿热;大便稀薄或溏烂,色淡气味不臭多属脾虚;大便清稀,完谷不化,色淡无臭多属脾肾阳虚。2.辨轻重泄泻病程短暂,大便次数不多,精神尚好为轻证;泻下急暴,次多量多,神萎思睡,面色苍白或灰白为重证。 3.辨虚实泻下来势急骤,量多腹胀或腹痛者多为实证;泄泻日久,泻下缓慢,腹胀 喜按者多为虚证;迁延日久难愈,或急或缓,腹胀拒按者多为虚中夹实。 二、治疗原则实证以祛邪为主,治以消食导滞,祛风散寒,清热化湿。虚证以扶正为主,治以健脾 益气,健脾温肾。虚中夹实宜扶正祛邪,;补中有消或消中有补,消补兼施。有伤阴、伤阳证者,宜养阴温阳。除内服药外,尚可结合针灸、推拿、外治等法治疗。 三、分证论治 常证

病毒性心肌炎中医临床路径

病毒性心肌炎中医临床路径 一、病毒性心肌炎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诊断:第一诊断为病毒性心肌炎(ICD-10 编码:I40.001)。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 (ZYYXH/T66-2008)。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心肌炎心肌病对策专题组《关于成人急性病毒性心肌炎诊断标准和采纳世界卫生组织及国际心脏病学会联合会工作组关于心肌病定义和分类的意见》(中国循环杂志-2001 年4月)。 2.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病毒性心肌炎诊疗方案”。病毒性心肌炎临床常见证候: 邪毒犯心证 湿热侵心证 气阴两虚证 心阳不足证 气虚血瘀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病毒性心肌炎诊疗方案”及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66-2008)。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病毒性心肌炎。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21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病毒性心肌炎(ICD-10 编码:I40.001)的患者。 2.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3.由药物、毒物反应或中毒、放射线照射和某些全身性疾病所致的心肌炎症性改变的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 (2)肝功能、肾功能、心肌酶或肌钙蛋白或心肌抗体 (3)心电图 (4)动态心电图 (5)心脏彩超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甲状腺功能测定、风湿系列、血沉、C 反应蛋白等。 (八)治疗方法 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1)邪毒犯心证:清热解毒,佐以活血。 (2)湿热侵心证:清热化湿,宁心安神。 (3)气阴两虚证:益气养阴,宁心安神。 (4)心阳不足证:温振心阳,宁心安神。 (5)气虚血瘀证:益气养心,活血化瘀。 2.辨证选择中药注射液静脉滴注。 3.针灸治疗:体针,耳针。 4.护理:辨证施护。 (九)出院标准 1.病情稳定,主要症状有所改善。 2.没有需要住院治疗的并发症。 (十)有无变异及原因分析 1.病情加重,导致住院时间延长,住院费用增加。 2.合并有心血管疾病、内分泌疾病等其他系统疾病者,住院期间病情加重,需要特殊处理,导致住院时间延长、费用增加。 3.治疗过程中发生了病情变化,出现了严重心律失常(如Ⅱ度Ⅱ型以上房室传导阻滞、病窦综合征、室速、房颤等)、心功能不全(心功能3 级以上者)、休克等严重并发症者,退出本路径。 4.因患者及其家属意愿而影响本路径的执行时,退出本路径。

泄泻中医辨证论治

七。泄泻 泄泻是因脾胃运化功能失职,湿邪内盛所致,以排便次数增多,粪便次数增多,粪便稀溏,甚至泻出如水样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古人将大便溏薄而势缓者称为泄,大便清稀如水而势急者称为泻,但临床所见,难以截然分开,一般合而论之.本病证是一种常见的脾胃肠病证,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夏秋两季为多见。 西医学中的急、慢性肠炎、胃肠功能紊乱,肠结核等消化系统疾病,以腹泻为主要表现者,均可参考本病证辨证施护. 【病因病机】 外感六淫、内伤饮食、情志失调及脏腑虚损等均可导致泄泻的发生.六淫之邪侵袭人体,最易困遏脾阳,影响脾的运化,水谷相杂而下,导致肠胃功能失调,引起泄泻;凡饱食过量,宿滞内停,或过食肥甘,呆胃滞脾,湿热内蕴,或恣食生冷,寒湿交阻,或误食馊腐不洁之物,伤及肠胃,均可致脾胃运化失健,传导失职,升降失常,而发生泄泻;郁怒伤肝,肝失疏泄,木横乘土,脾胃受制,导致肝脾失调,气机升降失常,形成泄泻;脾胃虚弱,中阳不健,运化无权,受纳水谷和运化精微受限,清气下陷,水谷糟粕混夹而下,遂成泄泻;久病之后,肾阳损伤,或禀赋虚弱,先天肾阳不足,不能助脾腐熟水谷,水谷不化,而为泄泻。 泄泻的病位在肠,病变脏腑在脾胃,病理因素主要是湿。脾病湿盛是导致泄泻发生的病机关键。急性暴泻以湿盛为主,因湿盛而致脾

病,病属实证;慢性久泄则以脾虚为主,因脾虚而生湿浊,属虚证或虚实夹杂证. 【辨证施护】 (一)辨证要点 1、辨虚实急性暴泻,泻下腹痛,痛势急迫拒按,泻后痛减,多属实证;慢性久泻,病程较长,反复发作,腹痛不甚,喜温喜按,身疲肢冷,多属虚证。 2、辨寒热大便清稀,或完谷不化者,多属寒证;大便色黄褐而臭,泻下急迫,肛门灼热者,多属热证。 3辨证候特征寒湿泄泻,泻多溏薄;湿热泄泻,泻多如酱黄色;食滞肠胃之泄泻,粪便臭如败卵,泻后痛减;肝气郁滞之泄泻,每因情志郁怒而增剧;脾气亏虚之泄泻,以大便时溏时泻,夹有水谷不化,稍进油腻之物,则大便次数增多;肾阳亏虚之泄泻,多发于晨起之时,以腹痛肠鸣,泻后则安为特点,有时又称五更泻。 (二)辨证分型 1 寒湿困脾 证候表现;泻下清稀,甚至如水样,腹痛肠鸣,脘闷食少,兼有外感是可见恶寒发热,鼻塞头痛,肢体酸痛,苔薄白或白腻,脉濡缓。 护治法则;芳香化浊,解表散寒。(治疗代表方;藿香正气散) 2 肠道湿热 证候表现;腹痛急泻,泻下急迫,粪便黄褐而臭,肛门灼热,可伴

儿童病毒性心肌炎的诊断及护理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b53370756.html, 儿童病毒性心肌炎的诊断及护理 作者:李春玲 来源:《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5年第24期 【摘要】目的分析儿童病毒性心肌炎的诊断方法及护理措施。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儿童病毒性心肌炎患儿3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15例。两组患儿均采用心电图进行诊断,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取整体护理,观察并比较两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护理满意度。结果对照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为33.33%,显著高于实验组的1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儿童;病毒性心肌炎;诊断;护理 病毒性心肌炎属于临床儿科多见的心脏疾病之一,主要临床症状表现为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等,严重威胁患儿的身心健康以及生命安全。我院对儿童病毒性心肌炎患儿采取心电图进行诊断并结合整体护理,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月~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儿童病毒性心肌炎患儿3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15例。对照组男女比例9:6;年龄4~12岁,平均年龄 (8 14±0.37)岁;上呼吸道感染8例,肺炎5例,腹泻2例。实验组男女比例10:5;年龄3~12岁,平均年龄(8.25±0.26)岁;上呼吸道感染7例,肺炎5例,腹泻3例。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1.2.1诊断方法 两组患儿均采取心电图进行诊断,主要是由于病毒性心肌炎患儿的心电图检查结果会出现较明显的异常性变化,能为临床诊断病毒性心肌炎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临床价值可靠。待诊断结果出来后,主治医师应结合患儿的实际情况以及病情程度给予患儿对症治疗。 1.2.2护理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主要对患儿实施病房环境护理以及生活护理,对患儿家属实施健康教育等;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取整体护理,通过对患儿及其家属实施整体护理,达到改善和缓解患儿病情,促进患儿早日康复,缓解患儿家属的心理压力,提高患儿治疗依从性以及生活质量的效果。

62 脾胃科 泄泻病(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泄泻病(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诊疗方案 (2017年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参考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2016年发布的《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诊疗共识意见》及《中医内科学》(张伯礼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年出版)。 诊断要点: 泄泻:以腹痛、大便粪质清稀为主要依据。或大便次数增多,粪质清稀,甚则如水样;或泻下完谷不化。常先有腹胀腹痛,旋即泄泻。暴泻起病急,泻下急迫而量多,多由外感寒热、暑湿或饮食不当所致;久泻起病缓,泻下势缓而量少,有反复发作史,多由外邪、饮食、情志、劳倦等因素诱发或加重。 2.西医诊断标准 参考罗马IV诊断标准《Bowel Disodrers》(https://www.360docs.net/doc/b53370756.html,cy A,FerminMeari n,Lin Chang,et al. [J]. Gastroenterology, 2016, 150(5):1393-1407.)及Mutli-Dimensional Clinical Profile (MDCP) for Functional Gastrointestina l Disorders(North Carolina: the Rome Foundation, 2015)。 根据罗马IV标准,肠易激综合征典型的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的腹痛,最近3个月内每周至少发作1天,伴有以下2项或2项以上:①与排便有关;②发 作时伴有排便频率改变;③发作时伴有粪便性状(外观)改变。诊断前症状出现至少6个月,近3个月持续存在。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Diarrhea type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D):至少25%的排便为Bristol 6~7型,且Bristol 1~2型的排便小于25%。 (二)证候诊断 1.肝郁脾虚证:腹痛即泻,泻后痛减;急躁易怒,发作常和情绪有关;身倦乏力;两胁胀满;纳呆泛恶;舌淡胖,也可有齿痕,苔薄白;脉弦细。 2.脾虚湿盛证:大便溏泻;腹痛隐隐;劳累或受凉后发作或加重;神疲纳呆,四肢倦怠;舌淡,边可有齿痕,苔白腻;脉虚弱。 3.脾肾阳虚证:腹痛即泻,甚如清水状,可在晨起时发作;腹部冷痛,得温痛减;形寒肢冷。腰膝酸软;不思饮食;舌淡胖,苔白滑;脉沉细。 4.脾胃湿热证:腹痛泄泻;泄下急迫或不爽;大便臭秽;胸闷不舒,渴不欲饮;口干口苦,甚或口臭;舌红,苔黄腻;脉滑。

儿童病毒性心肌炎中医诊疗方案

儿童病毒性心肌炎中医诊疗方案 (2018年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参照1999年9月全国小儿心肌炎、心肌病学术会议制订的《病毒性心肌炎诊断标准(修订草案)》中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诊断标准。 (1)临床诊断依据 ①心功能不全、心源性休克或心脑综合征。 ②心脏扩大(X线、超声心动图检查具有表现之一)。 ③心电图改变:以R波为主的2个或2个以上主要导联(Ⅰ、Ⅱ、avF、V5)的ST-T改变持续4天以上伴动态变化,窦房传导阻滞、房室传导阻滞,完全性右或左束支阻滞,成联律、多形、多源、成对或并行性早搏,非房室结及房室折返引起的异位性心动过速,低电压(新生儿除外)及异常Q波。 ④CK-MB升高或心肌肌钙蛋白(cTnI或cTnT)阳性。 (2)病原学诊断依据 确诊指标:自患儿心内膜、心肌、心包(活检、病理)或心包穿刺液检查,发现以下之一者可确诊心肌炎由病毒引起:①分离到病毒;②用病毒核酸探针查到病毒核酸;③特异性病毒抗体阳性。 参考依据:有以下之一者结合临床表现可考虑心肌炎系病毒引起:①自患儿粪便、咽试子或血液中分离到病毒,且恢复期血清同型抗体滴度较第一份血清升高或降低4倍以上;②病程早期患儿血中特异性IgM抗体阳性;③用病毒核酸探针自患儿血中查到病毒核酸。 (3)确诊依据 ①具备临床诊断依据2项,可临床诊断为心肌炎。发病同时或发病前1~3周有病毒感染的证据支持诊断者。 ②同时具备病原学确诊依据之一,可确诊为病毒性心肌炎,具备病原学参考依据之一,可临床诊断为病毒性心肌炎。 ③凡不具备确诊依据,应给予必要的治疗或随诊,根据病情变化,确诊或除外心肌炎。 ④应除外风湿性心肌炎、中毒性心肌炎、先天性心脏病、结缔组织病以及代谢性疾病的心肌损害、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原发性心肌病、原发性心内膜弹力纤维增生症、先天性房室传导阻滞、心脏自主神经功能异常、β受体功能亢进及药物引起的心电图改变。

病毒性心肌炎诊疗指南

病毒性心肌炎诊疗指南 【病毒性心肌炎的诊断】 1.临床诊断依据: (1)心功能不全、心源性休克或心脑综合征。 (2)心脏扩大(X线或超声心动图检查具有表现)。 (3)心电图改变:以R波为主的2个或2个以上主要导联(Ⅰ、Ⅱ、aVF、V5)的ST-T改变持续4天以上伴动态变化,窦房传导阻滞、房室传导阻滞,完全性右或左束支阻滞,成联律、多形、多源、成对或并行性早搏,非房室结及房室折返引起的异位性心动过速,低电压(新生儿除外)及异常Q波。 (4)CK-MB升高或心肌肌钙蛋白(cTnl或cTnT)阳性。 2.病原学诊断依据: (1)确诊指标:在患儿心内膜、心肌、心包(活检、病理)或心包穿刺液中,发现以下之一者可确诊心肌炎由病毒引起。 ①分离到病毒。 ②用病毒核酸探针查到病毒核酸。 ③特异性病毒抗体阳性。 (2)参考依据:有以下之一者结合临床表现可考虑心肌炎系病毒引起。

①自患儿粪便、咽拭子或血液中分离到病毒,且恢复期血清同型抗体滴度较第一份血清升高或降低4倍以上。 ②病程早期患儿血中特异性IgM抗体阳性。 ③用病毒核酸探针自患儿血中查到病毒核酸。 3.确诊依据: (1)具备临床诊断依据2项,可临床诊断为心肌炎。发病同时或发病前1–3周有病毒感染的证据支持诊断的患者。 (2)同时具备病原学确诊依据之一,可确诊为病毒性心肌炎,具备病原学参考依据之一,可临床诊断为病毒性心肌炎。 (3)凡不具备确诊依据,应当给予必要的治疗或随诊,根据病情变化,确诊或除外心肌炎。 (4)应当除外风湿性心肌炎、中毒性心肌炎、先天性心脏病、结缔组织病、代谢性疾病的心肌损害、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原发性心肌病、原发性心内膜弹力纤维增生症、先天性房室传导阻滞、心脏自主神经功能异常、β受体功能亢进及药物引起的心电图改变。 4.分期: (1)急性期:新发病,症状及检查存在明显阳性发现且多变,一般病程在半年以内。 (2)迁延期:临床症状反复出现,客观检查指标迁延不愈,病程多在半年以上。 (3)慢性期:进行性心脏增大,反复心力衰竭或心律失常,

中医治疗腹泻

中医治疗腹泻从中医角度来看,泄泻与“湿”关系最密切,有“无湿不成泄” “湿多成五泄”之说。泄泻总因脾胃运化失常,清浊不分,水谷不化,停而为湿所致。而引起脾胃运化失常的原因众多,有外感因素,也有饮食失节、情志失调、先天或病后体虚等因素。急性腹泻大多与外感、饮食相关,慢性腹泻多与情志、体虚相关。 治疗泄泻的方法多种多样,因病因病机不同而治法各异。如外感湿邪,当健脾燥湿,分利小便;外感寒湿,当散寒除湿;外感湿热,当清热祛湿;胃热脾寒或胆热脾寒,当寒温并施,辛开苦降;食积胃肠,当消食化积;肝郁气机,脾不运化,当疏肝理气运脾;脾气虚弱,当健脾益气助运;脾肾阳虚,又当温补脾肾等。 泄泻时重点观察的内容在辨治泄泻时,以下几个方面对确定证型、选方用药意义较大,故需要重点观察。?大便的气味:气秽甚,多为热(火)泻;臭如败卵为食积泻。 ?大便的通畅度:泻而不畅,里急后重,多为肠道积滞泻或气虚泻。?小便的量与色:小便量少不畅,多为湿泻;小便量少色黄或赤,多为热泻。?是否伴有腹痛、腹胀:若腹不痛而胀,或肠鸣者,多为湿泻;阵痛多为热泻;绞痛持续不止多为寒泻;痛则泻,泻后痛缓,为肝郁脾虚泻。 ?是否口干:口干欲饮者,多为热泻;口不干者,多为寒泻。?舌象:舌淡而胖润者,多为寒泻,或脾肾阳虚泻;舌红而干者,多为热泻;苔厚腻者,为湿泻。 ?脉象:泄泻脉多沉,沉迟为寒泻,沉数为热(火)泻,缓弱为暑湿泻(夏月病)。 方剂的选择 1. 湿泻:因感受湿邪所致。症见:多为水泻,腹不痛,肠鸣音亢进,小便量少,舌不红,苔厚腻,脉 细。 方选平胃散、五苓散、胃苓汤等。 2. 寒泻:因感受风寒之邪所致。症见:发热或不发热,恶风,恶寒,项强,手足冷,腹痛,腹泻, 泻下物不臭,口不渴,舌淡暗,苔薄而润,脉浮缓。有汗者,方选桂枝汤或桂枝加葛根汤;无汗者,方选葛根汤。 3. 寒湿泻:因感受寒湿之邪所致。症见:水泻,腹中绞痛不止,泻下物不臭,面色苍白或暗而无光,头 昏重,脘腹胀,食欲下降,恶心欲吐,口不干,或伴身痛,舌淡,苔白而厚,脉沉迟。 方选藿香正气散(也治暑湿泻)、五积散、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甘草干姜汤、附子粳米汤、术附汤等;若脉微细欲绝,精神极差(但欲寐),手足厥冷,则选四逆汤、白通汤、真武汤等。 4. 虚寒泻:因脾阳亏虚或脾肾阳虚所致。 脾阳虚者症见:泄泻,完谷不化,大便不臭秽,泻而畅,腹中隐痛,手足不温,小便色清,舌淡胖水滑,脉细迟,方选理中汤、附子理中汤、桂枝人参汤、四逆加人参汤、小建中汤、黄芪建中汤、胃风汤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