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后预防肺栓塞

术后预防肺栓塞

术后肺栓塞的预防

妇产科仝兰凤

手术后,特别是大手术后,血管损伤和卧床都容易形成血液的块状淤滞导致血栓的生成,这些血栓脱落会随着血流到达肺血管导致肺栓塞。对于有些病人比如老年人、患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血液粘滞度高的患者,属于高危人群,更应该对此高度重视。

各种大手术后,应该指导病人进行四肢的主动活动,经常翻身及变换体位,多做深呼吸以助静脉回流,鼓励病人抬高下肢,早期下床;对年老体弱者应指导护理人员为其定时按摩四肢肌肉,并进行双下肢曲伸运动,以利于血液循环;骨折、昏迷、截瘫等长期卧床的患者,要定时进行下肢的被动运动,多活动膝关节和踝关节,并定时翻身。这些护理工作不仅能让患者感到舒适,还能有效地预防深静脉血栓甚至肺栓塞。

对于高危患者,应该严密观察术后病人的循环、呼吸状况,如果突然出现呼吸困难、胸痛、胸闷、气短、心悸、咳嗽、大汗、意识不清等情况要高度警惕发生肺栓塞的可能,立即给予平卧、吸氧、做心电图、动脉血气分析、胸片等检查,以明确诊断、及时治疗。

术后疼痛是应激反应的一个重要表现,疼痛使免疫功能下降,凝血功能异常,易导致血栓形成,也不利于早期活动。大手术的病人可以适当使用镇痛剂或使用自控镇痛泵以缓解疼痛,达到早期活动的目的。

预防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及肺栓塞措施

预防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及肺栓塞措施 骨科大手术术后易发生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少数可造成肺栓塞(PTE)导致死亡,为避免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及肺栓塞的发生,减轻患者的痛苦,提高生活质量,结合我科工作实际,制定本措施。 在患者术前,手术医师告知患者在骨科大手术后可能发生DVT及造成的危害,以主动配合进行肢体活动,最大程度降低发生DVT的风险。 一、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措施 (一)基本预防措施:(1)手术操作轻巧、精细、避免损伤静脉内膜;(2)规范使用止血带;(3)术后抬高患肢,防止深静脉回流障碍;(4)对患者进行预防静脉血栓知识教育,鼓励患者勤翻身、早期功能锻炼、下床活动以及做深呼吸及咳嗽动作;(5)术中和术后适度补液,避免脱水而增加血液粘度。 (二)物理预防措施:足底静脉泵(VFP)、间歇充气加压装置(IPC)及梯度弹力袜(GCS),均利用机械性原理促使下肢静脉血流加速,避免血液滞留,降低术后下肢DVT发病率,与药物预防联合应用疗效更佳。单独使用物理预防适用于合并凝血异常疾病、有高危出血风险的患者。对于患侧肢无法或不宜采取物理预防的患者,可在对侧肢实施预防。建议应用前筛查禁忌。 以下情况禁用物理预防措施:(1)充血性心力衰竭,肺水肿或腿部严重水肿;(2)下肢深静脉血栓症、血栓性静脉炎或肺栓塞;(3)间歇充气加压装置和梯度压力弹力袜不适用于腿部局部情况异常(如皮炎、坏疽、近期接受皮肤移植手术)、下肢血管严重的动脉硬化或其他缺血性血管病、腿部严重畸形。 (三)药物预防措施:有出血风险患者应权衡降低DVT的发生率与增加出血危险的关系。 1、低剂量普通肝素 普通肝素可以降低DVT和PTE的发生率,但应高度重视以下问题:(1)肝素会延长活化的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增加出血并发症和严重出血的危险;(2)需要监测以调整剂量;(3)肝素会造成血小板计数减少,甚至会导致血小板减少症(HIT);(4)长期应用肝素会导致骨质疏松。 2、低分子肝素(LMWH) 低分子肝素的特点包括:(1)较少与血浆蛋白结合,生物利用度接近90%,结果预测性更好;(2)严重出血并发症较少,较安全;(3)无须常规监测。 3、磺达肝癸钠 高度选择性Xa因子抑制剂,较依诺肝素更显著降低骨科大手术后VTE发生率,安全性与依诺肝素相似。

产科术后肺栓塞浅谈

产科术后肺栓塞浅谈 【摘要】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是内源性或外源性栓子堵塞肺动脉或其所属分支而引起肺循环障碍的临床病理生理综合症,孕产妇肺栓塞较同龄非孕妇女发病率高5倍。术后肺栓塞主要是因骨盆和下肢深静脉血栓造成的,本病发病率高,误诊率高,病死率可达20%—30%,正确及时诊治后病死率可降至2%—8%。主要急救手段为对症治疗、抗凝、溶栓,必要时手术治疗。妊娠合并肺栓塞是孕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随着医学的发展,孕产妇死亡率显著下降,但妊娠合并肺栓塞的死亡率则明显上升。现将我院一例剖宫产术后肺栓塞病例报道如下。 典型病例:患者40岁因“妊娠38+周,羊水过多”入院,经产妇,孕妇自觉胸闷气喘夜眠差,入院时生命体征平稳,心肺肝脾肾外阴体检正常,但腹部高度膨隆,全身浮肿(++++),B 超提示羊水液平13厘米,心电图正常。入院当晚胎膜自破,羊水流出4000ml余,考虑病人羊水过多胎膜早破且为高龄产妇,若选阴道试产可能会发生脐带脱垂导致胎儿窘迫新生儿窒息死亡,遂行剖宫产术,手术顺利新生儿健康,术后安全返回病房。术后第一天患者生命体征平稳,未诉特殊不适,术后34小时病人下床活动,突然晕倒呼吸困难伴面色四肢苍白,口唇紫绀,呼之不应,测血压70/30mmhg,呼吸10次/min心率40次/min,律不齐,血氧饱和度50%,立即强心升压、胸外按压、机械通气等治疗,30分钟后心率渐上升至70次/分,血压上升至90/60mmHg,心电图示窦性心律,低电压,查D—二聚体高达6.51mg/L,床旁胸片示两肺门影浓,右肺内带可见絮片状阴影,多科会诊诊为剖宫产术后肺栓塞,90分钟后给予尿激酶溶栓,30小时后因病情重转至综合医院ICU进一步治疗,4天后终因二次肺栓塞和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 讨论 肺栓塞相对于剖宫产其他并发症如产后出血、子宫腹壁切口感染、羊水栓塞、DIC等发病率低,据统计为0.09%—0.70%,但病死率高,有20%—30%发生猝死,若早期发现确诊,

骨科患者术后急性肺栓塞的预防及护理对策

骨科患者术后急性肺栓塞的预防及护理对策 肺栓塞(Pulmonary emblism,PE)是肺动脉机械性受阻使肺循环障碍,所导致的一系列临床 及病理综合征,肺栓塞发生率在骨科相对较高,骨科术后患者由于手术创伤、术后卧床等因素 易致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据报道,没有保护的髋、膝关节置换术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 成的发生率为50%-70%,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PE发生的主要原因。骨科术后PE常常起病急,病情变化快,后果严重,早期正确识别和及时有效地预防骨科患者术后PE的发生,是术 后护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并起着重要作用。我院骨外科2009年5月—2012年5月收治655 例肺栓塞高危患者,通过实施肺栓塞的预防性护理,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肺栓塞高危患者655例,男390例,女265例,年龄22—94岁,全髋关节置换111例、全膝关节置换33例、脊柱骨折144例、骨盆骨折124例、股骨颈骨折170例、腰椎间盘脱出髓核摘除术73例。 1.2 肺栓塞高危患者的筛选根据世界公认的静脉血栓形成三大因素:血液淤滞,血管内膜损伤,血液的高凝状态,符合其中一项或一项以上称为肺栓塞高危患者。当患者存在血栓栓塞史,长期卧床患者,血管、下肢手术后,恶性肿瘤,静脉曲张,骨盆或下肢外伤,心、肺疾病,肾病,吸烟,肥胖,高脂血症,高血压,代谢性疾病(如糖尿病),血液病,医源性因 素(中心静脉置管或治疗后下肢过度制动),均为PE高危者。 1.3 结果本组655例患者,发生肺栓塞2例,发病率0.3%。2例患者因早期发现,治疗及时,恢复良好,无死亡患者。 2 护理 2.1 健康教育做好患者及家属的健康教育让患者和家属从思想上重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 极配合治疗,使其掌握预防血栓形成的有效方法。 2.2 生活护理患者多喝水,可保持或增加有效循环血量,加快血流速度,增加尿量及排尿次数;给予低脂、低糖、高纤维素饮食,并多吃蔬菜、水果,保持大便通畅,避免排便用力,出现便 秘时,可以服用番泻叶或使用外用软便剂,必要时灌肠;手术后的患者,在初次起床及拆线 当日,避免下肢突然剧烈运动。 2.3 疼痛护理术后疼痛是应激反应的一个重要表现,可通过兴奋中枢和交感神经引起多种激 素的释放,引起凝血功能异常,易致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减轻患者术后疼痛有利于护理措 施的实施,可达到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目的。部分患者通过聊天、听音乐等方法分散 注意力,能缓解疼痛,对痛阈低的病人,必要时遵医嘱适当应用镇痛剂或使用自控镇痛泵以 缓解疼痛。 2.4 制定活动计划依据患者疾病和术式的不同,制定个体化的术后活动计划,遵循由被动到 主动、逐渐增加量和幅度的原则。患者麻醉清醒后,从被动的肢体活动开始,为术后患者进 行肢体按摩以促进血液循环、防止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指导患者进行手指、手腕、足趾、 脚腕的主动运动,3—4小时后指导患者进行双下肢屈、伸、抬等运动,1—2小时做一次,每 次3—5min。以后可在床上经常变换体位、翻身、叩背;不能下床者可在床上进行下肢活动, 加强下肢按摩或抬高下肢,多活动膝关节和踝关节,并定时翻身,也可较好促进下肢静脉血 流而预防血栓形成。术后第一次下床应十分谨慎(特别是长期卧床患者),需检查或换床时,应使用平车或移动床。 2.5 静脉护理尽量避免下肢静脉穿刺,选用上肢静脉输液,以减少下肢静脉的损伤。提高穿 刺技术,力求一次成功,扎止血带不宜过紧,避免同一部位、同一条静脉反复穿刺。拔针后 按压时间不宜过长。

泌尿外科预防深静脉血栓及肺栓塞的常规与措施

泌尿外科预防“深静脉血栓”及“肺栓塞”的常规与措施 静脉血栓栓塞是骨外科、妇产科等大手术后的主要并发症,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 和肺栓塞(pulmonary thromboembolism,PTE),临床上轻者无症状,严重者可导致死亡。尤其对于肺栓塞来说,肺栓塞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在美国是继高血压、心肌梗死排序第3位的循环系统疾病。长期以来,我国医学界一直将PTE视为少见病,以致造成大量的漏诊、误诊,许多病人因此而致残、致死。急性PTE起病急,病死率高,在近期创伤、脊柱、下肢骨折后卧床,骨科手术后的病人中时有发生,而其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临床误诊率仍高达80%左右。PTE是住院期间较常见的肺部疾病和致死原因之一。 1、深静脉血栓及肺栓塞形成的原因分析 1.1血流缓慢、静脉内膜损伤及血液高凝状态是血栓形成的三大因素。手术中脊髓或全身麻醉,导致周围静脉扩张,静脉血流减慢;麻醉时静脉壁平滑肌松弛,使内皮细胞受牵拉而胶质暴露;术中由于麻醉作用致使下肢肌肉完全麻痹,失去收缩功能;以及术中出血、输血等。大手术后,凝血因子和血浆纤维蛋白原增加,因而处于高凝和抗凝功能削弱状态。大手术后,因切口疼痛或其它问题须卧床休息,下肢肌肉处于松弛状态,有时膝下垫枕呈屈曲状态,均可使血流缓慢,从而诱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大手术后的感染可致血管周围组织化脓性炎症,亦可损伤静脉管壁的内膜,使血小板黏附在病变的内膜上,进而发展成血栓。下肢深静脉是最常见的静脉血栓形成部位。由于解剖因素,左下肢DVT 的发生率高。大于35岁,肥胖以及术前长期住院,术后长期卧床的患者,常伴有静脉血流缓慢,故DVT 的发生风险也升高。此外,合并糖尿病、充血性心力衰竭、严重静脉曲张、有静脉血栓形成史及血凝异常疾病,均可增加围手术期发生DVT的风险。 1.2肺栓塞(pulmonnary embolism,PE)是内源性或外源性栓子堵塞肺动脉引起肺循环障碍的临床和病理生理综合征,其发病率在心血管疾病中仅次于肿瘤和心肌梗死,占致死原因的第三位。手术是引起肺栓塞的高危因素。肺栓塞发生的危险程度与手术大小、手术时间和患者年龄密切相关。最常见的是静脉系统的血栓随血流堵塞肺动脉而发生的疾病,血栓多来自机体的深静脉,肺栓塞患者中约80%存在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在致死性肺栓塞的病例中,下腔静脉、髂总静脉、股静脉血栓出现的几率是腘静脉、足部静脉血栓发生率的3倍。 2、预防 2.1外科、骨科、妇产科大手术患者需常规进行静脉血栓预防。 1.基本预防措施:(1)手术操作轻巧、精细、避免损伤静脉内膜;(2)规范使用止血带;(3)术后抬高患肢,防止深静脉回流障碍;(4)对患者进行预防静脉血栓知识教育,鼓励患者勤翻身、早期功能锻炼、下床活动以及做深呼吸及咳嗽动作;(5)术中和术后适度补液,避免脱水而增加血液粘度。 2.物理预防措施:足底静脉泵(VFP)、间歇充气加压装置(IPC)及梯度弹力袜(GCS),均利用机械性原理促使下肢静脉血流加速,避免血液滞留,降低术后下肢DVT发病率,与药物预防联合应用疗效更佳。单独使用物理预防适用于合并凝血异常疾病、有高危出血风险的患者。对于患侧肢无法或不宜采取物理预防的患者,可在对侧肢实施预防。建议应用前筛查禁忌。 3、大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及肺栓塞治疗措施 3.1大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措施DVT 的治疗目的可以归纳为3 个方面(1)预防肺梗死造成的死亡;(2)防止静脉血栓复发;(3)防止深静脉血栓后综合征。目前抗凝溶栓是DVT 的主要治疗方法。(1)抗凝疗法。 (2)溶栓疗法。溶栓疗法主要用药是尿激酶、链激酶及t PA。

射频消融术后并发肺栓塞的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

射频消融术后并发肺栓塞的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 【摘要】射频消融术是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等心律失常的主要方法之一,但是由于术后卧床制动等原因,术后发生急性肺栓塞这一危及生命的并发症目前并不少见。急性肺栓塞的发生极大地威胁着患者的生命安全。有资料显示,约有10%的肺栓塞患者会发生肺组织坏死病症。若机体能将小的血块迅速清除,则肺组织受损将降至最轻程度。若较大血块不能被及时清除,则所致损伤严重,有甚者可引起突然死亡。 【关键词】射频消融术肺栓塞抢救护理预防措施 射频消融术是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等心律失常 的主要方法之一,但是由于术后卧床制动等原因,术后发生急性肺栓塞这一危及生命的并发症目前并不少见。急性肺栓塞的发生极大地威胁着患者的生命安全。有报道,大约10%的肺栓塞患者发生肺组织坏死,如果机体能将小的血块迅速清除,则肺组织受损将降至最轻程度。若较大血块不能被及时清除,则所致损伤严重,甚者可引起突然死亡。 肺栓塞(PE)是指内源性栓子阻塞肺动脉或其分支使相应肺组织血流供应减少或中断,引起肺循环障碍的临床和病理生理综合征[1]。通常表现为晕厥(可为首发或唯一症状)、

呼吸困难及气促、胸痛、咯血及右心衰致低氧血症引起的代谢性酸中毒等。主要治疗以溶栓、抗凝、抗休克、抗感染及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等综合治疗为主。我院于2005 年12月成功抢救治愈1例射频消融术后并发肺栓塞的患者,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性,65岁,主因“间断性心悸6年,加重1月”收入我院,完善相关检查后诊断为“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其超声心动图检查的结果提示:左心室舒张功能减退;左心房有增大趋势。该例患者于2014年12月19在局麻下行射频消融术,手术过程顺利,术后发现右侧股动脉穿刺部位动静脉瘘,给于压迫包扎,并给于口服抗血小板抗凝等对症治疗,于同年12月25日准备出院,于12:30拆除绷带患者下地活动后自诉心前区不适,随即出现呼吸困难、咳嗽、咳血以及意识丧失等症状,肺部听诊时发现肺呼吸音极低,心电图检查的结果提示:心房颤动;T波倒置;1导联S波加深;3导联有异常Q波出现。血气分析的结果提示:二氧化碳分压为56.1mmHg;动脉血氧分压为52.3mmHg。超声检查提示:双下肢静脉稍宽,内未见明显异常光团回声。床边X-ray 示主动脉结凸,肺动脉段饱满。针对该例患者,我院医护人员立即给予其心肺复苏、吸氧(5L/min)以及对症药物治疗。结合患者超声、胸片检查、检验结果及临床表现,诊断为肺

重大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及肺栓塞的预防

重大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及肺栓塞的预防 静脉血栓栓塞是骨科、妇产科、脑系科等大手术后的主要并发症,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thrombosis,DVT) 和肺栓塞(pulmonary thromboembolism,PTE),临床上轻者无症状,严重者可导致死亡。尤其对于肺栓塞来说,肺栓塞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在美国是继高血压、心肌梗死排序第3位的循环系统疾病。长期以来,我国医学界一直将PTE视为少见病,以致造成大量的漏诊、误诊,许多病人因此而致残、致死。急性PTE起病急,病死率高,在近期创伤、脊柱、下肢骨折后卧床,骨科手术后的病人中时有发生,而其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临床误诊率仍高达80%左右。PTE 是住院期间较常见的肺部疾病和致死原因之一。 1、深静脉血栓及肺栓塞形成的原因分析 1.1血流缓慢、静脉内膜损伤及血液高凝状态是血栓形成的三大因素。手术中脊髓或全身麻醉,导致周围静脉扩张,静脉血流减慢; 麻醉时静脉壁平滑肌松弛,使内皮细胞受牵拉而胶质暴露;术中由于麻醉作用致使下肢肌肉完全麻痹,失去收缩功能;以及术中出血、输血等。大手术后,凝血因子和血浆纤维蛋白原增加,因而处于高凝和抗凝功能削弱状态。大手术后,因切口疼痛或其它问题须卧床休息,下肢肌肉处于松弛状态, 有时膝下垫枕呈屈曲状态,均可使血流缓慢,从而诱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大手术后的感染可致血管周围组织化脓性炎症,亦可损伤静脉管壁的内膜,使血小板黏附在病变的内膜上,进而发展成血栓。下肢深静脉是最常见的静脉血栓形成部位。

由于解剖因素,左下肢DVT的发生率高。大于35岁,肥胖以及术前长期住院,术后长期卧床的患者,常伴有静脉血流缓慢,故DVT的发生风险也升高。此外,合并糖尿病、充血性心力衰竭、严重静脉曲张、有静脉血栓形成史及血凝异常疾病,均可增加围手术期发生DVT的风险。 1.2肺栓塞(pulmonnary embolism,PE)是内源性或外源性栓子堵塞肺动脉引起肺循环障碍的临床和病理生理综合征,其发病率在心血管疾病中仅次于肿瘤和心肌梗死,占致死原因的第三位。手术是引起肺栓塞的高危因素。肺栓塞发生的危险程度与手术大小、手术时间和患者年龄密切相关。最常见的是静脉系统的血栓随血流堵塞肺动脉而发生的疾病,血栓多来自机体的深静脉,肺栓塞患者中约80%存在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在致死性肺栓塞的病例中,下腔静脉、髂总静脉、股静脉血栓出现的几率是腘静脉、足部静脉血栓发生率的3倍。 2、深静脉血栓及肺栓塞的临床表现 2.1深静脉血栓的临床表现:约50%~80%的DVT 可无临床表现。临床有症状和体征的DVT均由于血栓所致静脉壁炎变及静脉回流 障碍所引起的,因而其症状完全取决于受累血管的大小和部位以及血栓形成的范围和性质。DVT临床上常分为两类:小腿肌肉静脉丛血栓形成和髂股静脉血栓形成。前者由于范围较小,临床症状可不明显,仅有小腿部疼痛和压痛以及小腿轻度肿胀(不超过健侧3 cm),Homa ns征(直腿伸踝试验) 阳性,Neuhof征(腓肠肌压迫试验)阳性。

应用罗伊适应理论模式护理剖宫产术后合并肺栓塞患者_0

应用罗伊适应理论模式护理剖宫产术后合并肺栓塞患者 目的:研究应用罗伊适应模式护理剖宫产术后合并肺栓塞患者的效果。方法:对1例剖宫产术后合并肺栓塞患者应用罗伊适应模式的6个步骤进行护理,即一级评估、二级评估、诊断、制定目标、措施和评价。结果:护士能系统的评估到患者各个方面的需求,并干预患者的适应过程,这些使护理更系统全面,取得良好效果。结论:应用罗伊适应模式能够引导护士对剖宫产术后合并肺栓塞患者实施全面的健康评估及建立护理计划,护理人员据此来协助患者达到适应目标,维持最佳健康状态的目的。 标签:罗伊适应模式;肺栓塞;护理 美国著名护理理论家罗伊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适应模式,经过50多年的发展已广泛传播,并影响和指导了许多国家的护理研究与实践[1]。罗伊的适应模式引用系统论的观点,假设人是一个具有复杂适应能力的系统,能够不断适应内外环境的变化。人适应环境变化的过程也与其他系统一样,是通过输入、控制、输出和反馈来完成的。为了增进患者的有效适应,护理需要不失时机的介入这个过程,对患者的适应问题、各种刺激因素加以评判,尽早强化患者的生理调节器,认知调节器,防止不良适应的发生,减低或避免无效适应,促进人创造性地运用自身的适应机制,保持健康[2-3]。应用罗伊适应理论模式护理肺栓塞患者,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病例资料 患者,女,28岁,初中文化,患者5 d前因“瘢痕子宫”行剖宫产术,4 d前开始出现右侧胸闷、心前区疼痛,病初无气促、发绀,伴有低热、乳房胀痛不适,1 d前出现胸痛加剧,伴呼吸、口唇发绀,夜间不能平卧,胸片结果正常,血D-二聚体升高,完善CT检查后明确诊断为肺栓塞。患者神志清,T 37.9 ℃, R 26次/min,P 98次/min,BP 111/61 mm Hg;SpO2在低流量吸氧下达98%以上,患者端坐呼吸,表情痛苦,中度贫血貌,口唇无发绀,呼吸促,右肺呼吸音低,腹稍膨隆,腹部伤口外辅料干洁,子宫触硬,阴道流血少,肠鸣音正常,肢体活动好,肢端暖,双下肢轻度凹陷性浮肿,足背动脉搏动正常。辅助检查:D-二聚体2642.23 ng/ml,血气分析结果:pH:7.48,PO2:95 mm Hg, PCO2:32 mm Hg,BE:0.4 mmol/L,HCO3-:23.8 mmol/L,血氧饱和度98%,Lac:0.3 mmol/L,血糖5.1 mmol/L,总血红蛋白68 g/L。患者认知能力无异常,情绪焦虑,对自己的疾病很担心,愿意配合相关的治疗及护理。既往史:对青霉素过敏;有儿时左下肢烫伤史,先见一约10 cm×20 cm大小瘢痕;4年前行剖宫产术。 2 护理

肺癌合并肺栓塞的研究进展

肺癌合并肺栓塞的研究进展 静脉血栓栓塞症(VTE)是恶性肿瘤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和肺血栓栓塞症(PTE)。肺栓塞是以各种栓子阻塞肺动脉或其分支为发病原因的一组疾病或临床综合征的总称,其中最常见的栓子为血栓,通常所称的肺栓塞即为肺血栓栓塞症。肺癌作为我国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其肺栓塞的发生率高,临床特征不典型,难以识别,是肺癌患者预后不良的标志之一。本文就肺癌合并肺栓塞的相关进展进行论述,提供临床诊治线索。 一、流行病学 VTE是导致肿瘤患者死亡的第二大原因,仅次于肿瘤进展[1]。肿瘤相关VTE的发病率约4%~20%,但因可无任何临床表现或被肿瘤症状掩盖,其实际发病率可能更高。有研究结果表明50%的恶性肿瘤患者在尸检中被发现静脉血栓栓塞[2]。 肺癌相关VTE约占肿瘤相关VTE的21%[3,4],肺癌人群发生VTE的风险比普通人群高20倍[5],发生肺栓塞的风险比普通人群高6倍[6]。一项基于大量人群的病例对照研究显示,血液系统肿瘤VTE风险最高,其次是肺癌和胃肠道肿瘤[7]。尽管肺癌不是肺栓塞发生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但高发病率使其成为与肺栓塞相关的最常见恶性肿瘤之一。一项Meta分析纳入了41项研究,这些研究中肺癌相关肺栓塞的总计发病率约为3.7%(1 172/31 294),单项研究发病率为1.3%~23.7%,其中一些研究报道了部分隐匿性肺栓塞的患者,占比波动于29.4%~63.0%[8]。Anagnostopoulos等[9]分析了2 549例接受CTPA检查的疑似肺栓塞患者,其中289例肺癌患者的肺栓塞发生率为21.5%,95例其他肿瘤患者的肺栓塞发生率为17.5%,可见肺癌相比其他恶性肿瘤具有更显著的肺栓塞风险。 肺癌诊断后的3~6个月内为并发肺栓塞的高发期。多项研究结果表明,肺癌合并肺栓塞的患者中,约二分之一的患者是在肺癌诊断后的3个月内发生肺栓塞[10,11]。另一项研究显示,70%的患者是在肺癌诊断后的6个月内发生肺栓塞[5]。肺栓塞可作为肺癌的首发表现,即在肺栓塞发生时或诊断后数月甚至数年发现肺癌,因此临床上对于不能解释的肺栓塞,应筛查是否患有肺癌或其他恶性肿瘤[12,13]。

手术后引起肺栓塞抢救成功2例

手术后引起肺栓塞抢救成功2例 发表时间:2011-07-15T09:29:21.34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第15期供稿作者:崔静坤张秀琴黄英华[导读] 病例1:子宫肌瘤行子宫次全切除术患者,术后第4天因去厕所小便时突然胸闷。 崔静坤张秀琴黄英华(吉林大学南岭校区医院吉林长春 130000)【中图分类号】R5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 (2011)15-0375-02 1 病历摘要 病例1:子宫肌瘤行子宫次全切除术患者,术后第4天因去厕所小便时突然胸闷、气促、呼吸困难,伴口唇发绀,继之出现心前区隐痛并向左肩、背部放散。当时查体:R 46,BP 120/90。面色苍白,口唇发绀,呼吸困难,无颈静脉怒张。右下肺可闻及湿性罗音,心率130次/分,律整,心尖部可闻及奔马律,P2亢进、分裂。监护仪血氧饱和度为85%。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速,不完全性右束支阻滞,T波: Ⅱ、Ⅲ、avF 、V1—6倒置,V3R—V5RST段上抬。次日查心肌酶:乳酸脱氢酶(LDH)262.00u/L↑, 肌酸激酶(CK)22 u/L,谷草转氨酶(AST)15 u/L。患者术后第6天突然出现右胸剧痛,阵咳、痰少,并痰中带血,伴中等度发热,心肌酶连查3天,其中LDH一直高于界限值,而CK、AST一直无异常,除外心肌梗塞。术后第7天,出现黄痰,体温达到39℃以上,床头胸片显示:两肺纹理增强,右肺门影浓,右下肺内带小片状阴影,边缘模糊,右膈肌升高于前4肋水平,病人临床诊断为肺栓塞合并肺炎。5周时复查胸影示:右第3前肋内带可见尖端向外、基底向肺门之三角形阴影,右横膈位于右锁骨中线第5肋间,右肋膈角稍钝。肺CT显示右肺下叶背段及基底段沿血管走行处见斑片状密度不均、边缘模糊影,临近胸膜增厚,符合肺栓塞诊断。心电图示:急性冠状动脉供血不足消失,ST、T改变恢复,7周后痊愈。 病例2:患者女性,因患右腹股沟斜疝入院行斜疝修补术。术后第4天因小便后突然出现呼吸困难,全身出汗,持续胸闷,无心前区疼痛,当时查体:血压80/60mmHg,双肺可闻及湿性罗音,心率120次/分,律整,左侧卧听诊可闻及奔马律,心电图示:窦性心律125次/分,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T波:Ⅱ、Ⅲ、avF、V1—6倒置,V3R—V5RST段上抬,监测血氧饱和度低70%左右,心率快波动于104—125次/分。术后第4天上午查心肌酶:AST:75.00u/L↑,LDH:305.00u/L↑,CK:50.00u/L正常,血常规: 白细胞8.8×109/L,中性:0.87。术后第5、6天,心肌酶:AST↑,LDH↑,CK正常,复查心电图无明显Q波及急性心梗的动态演变图型。患者术后第6天出现咳嗽、发烧、咳黄痰、痰中带血丝,双肺可闻及湿性罗音,床头胸片显示:两肺叶可见小片状影,右肺门影增宽。符合肺栓塞、肺炎诊断。出院胸片显示,左侧膈影及左肋膈角模糊,4周后痊愈。 2 讨论 上述2例共同特点:均为术后第4天小便后突然胸闷、气短、呼吸困难、胸痛,即之发烧、咳嗽、痰中带血、面色苍白、口唇紫绀、肺部闻及干湿性罗音,心率快,心尖部闻及奔马律,P2亢进,心电:窦性心动过速,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右房扩张。T波:Ⅱ、Ⅲ、avF 、V1—6倒置,V3R—V5RST段上抬,心肌酶LDH↑,但CK均正常,血氧饱和度下降,呈低氧血症状态。胸片、肺CT均显单侧或双侧片影(三角形影),抗凝治疗有效。结合病史及上述临床表现和心电、实验室等检查,以及监护血氧饱和度的变化,可支持本病的诊断。2例因诊断、抢救治疗及时而转危为安,预后良好。 一般认为原有静脉炎、长期卧床、盆腔及髋部手术、分娩后、肥胖、心力衰竭及肿瘤等病人是肺栓塞的好发人群。由于肺栓塞突发时的临床表现酷似心力衰竭或心肌梗死,易造成漏诊、误诊,所以在临床工作中只有在好发人群中提高对本病的警惕,才有可能早期发现,早期识别急性肺栓塞的高危患者是降低其死亡率的关键。床头快速、无创检查手段的联合应用可大大提高肺栓塞诊断的准确性,提高诊断率,及抢救成功率,减少漏诊及误诊的发生。 治疗的关键:溶栓和抗凝均为急性肺栓塞症的特异性治疗。2例病人均应用阿司匹林、肝素抗凝,并输入低分子右旋糖苷扩充血容量,使血液稀释、降低血浆粘度,采取仰卧位使静脉回流不受障碍;持续吸氧纠正低氧血症;应用足量抗生素抗感染及扩冠、营养心肌等综合治疗。

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措施肺栓塞的应急处理

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措施 一.严密观察早期症状 1.典型临床表现:下肢突发肿胀、增粗、疼痛、皮温高和肤色加深; 2.早期诊断,早期治疗DVT的关键:加强观察,认真听取患者的主诉,对比观察双下肢颜色、温度、肿胀程度和感觉运动情况; 3.为早期诊断提供临床依据:测量肢体周径,因肿胀在血栓部位以下肢体均匀出现,可伴淤血和静脉曲张,如两侧肢体同一平面的周径差>0.5cm,及时通知医师,警惕有DVT发生的可能。 二.做好健康宣教 1.针对DVT的危险度分级,加强对具有高危和极高危发生DVT病人的观察和护理,护士应主动与患者交流,讲解发生DVT的病因、危险因素及后果,提高患者的警惕性;讲解下肢DVT常见的症状,告知患者如有不适及时告诉医生、护士 2.创造安静、舒适、整洁的环境,保持适宜的湿温度,以利于静脉回流; 保暖,室温应保持在25℃左右,室温过低会导致血管痉挛; 3.创造无烟环境,关注吸烟患者,劝其戒烟,长期吸烟患者血液中所含的有毒物质抑制了血管内皮细胞合成和分泌血管活性物质,周围血管内皮细胞释放的内源性舒张因子减少,使血液处于高凝状态,从而诱发 4.低脂、高纤维素、易消化的食物,鼓励患者多饮水,低脂饮食可以避免血液粘稠度增高,造成血液淤滞而加重血栓的形成。 高纤维易消化饮食可保持大便通畅,避免便秘导致腹压增高而影响下肢静脉回流 三.促进血液回流 1.体位和活动抬高下肢踝泵运动早期活动:主动或被动锻炼行走练习、踮脚运动 抬高下肢20一30度,膝关节屈曲5度目的:保护护膝关节运动功能和利于患肢血液回流,预防水肿。要求:患肢远端足尖应高于心脏水平 2.梯度加压弹力袜(GCS):安全简便、费用低廉,一线方案,有助于解决血液淤滞,可减轻由于血管壁损伤造成的内皮过度牵拉,梯度压力形式为18、14、8、10、8 mmHg,对增加血流最有效。这种压力形式经临床证实,与基础值相比血流增加了138% 3.间断充气加压:最佳的压力梯度是踝部45mmHg 小腿30mmHg 大腿20 mmHg;使血流速度增加240% ;可增加全身纤维蛋白溶解活性,可能是机械刺激使得内皮细胞释放纤维蛋白溶酶原所致 4.避免血管内膜的损伤:提高静脉穿刺技能,减少和避免下肢静脉的穿刺,减少同一静脉多次穿刺、采用留置针;避免静脉注射对血管有刺激性的药物;持续静脉滴注不要超过48小时 四.防止血液的高凝状态 1.有高凝状态的倾向者:应进行必要的化验检查。常用检查:出凝血时间,D-二聚体 2.静脉补液:补充足够的液体,纠正脱水,维持水、电解质平衡,防止血液浓缩。 3.平衡膳食:选择清淡低脂食品,低脂和新鲜蔬菜和水果均含有丰富的吡嗪,它可使血小板下降50%以下,有利于稀释血液,促进血液循环,改变血粘稠度;每日饮水量>1500mL,保证足够的液体量,防止血液浓缩。 4.药物预防:目前证明对于高危手术患者应用低分子肝素,它可明显降低静脉血栓并发症的发生,同时不增加术中出血倾向;常用的药物:口服抗凝剂、抗血小板药物、右旋糖酐40 和70、低剂量普通肝素、低分子肝素。

急性肺栓塞的护理常规

急性肺栓塞护理常规 相关知识 急性肺栓塞(APE)是血栓性或(和)非血栓性栓子突然脱落而堵塞肺动脉或分支引起的急性呼吸循环功能障碍综合征。APE起病突然,病情危急而凶险,病死率较高。临床表现为呼吸困难、剧烈胸痛、咯血、发热等症状。 评估 1生命体征 2指脉搏氧饱和度 3 简短而有目的病史/体检 4实验室检查 5 肺部CTA检查 6患者对疾病的认知程度,有无焦虑、恐惧 7重要脏器功能:有无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及慢支等 8用药情况,药物的作用及副作用 干预措施 1、监测生命体征:严格卧床休息,重症患者应监测生命体征,如呼吸、血压、心率心律、 体温和心电图、血气分析等检查结果。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备好抢救药物和设备。 2、氧疗:氧分压低于65mmHg者,应给予高浓度吸氧。严重低氧血症者可给予机械通气。 3、镇静、止痛:酌情给予镇静止痛药物,缓解疼痛、解除紧张焦虑。可给予罂粟碱30mg, 皮下、肌肉或静脉注射。 4、限制静脉补液量:为避免诱发右心衰,应控制液体输入量在500ml以内。 5、合并休克者的急救:遵医嘱配合抢救,备好多巴胺、多巴酚丁胺、肾上腺素或去甲肾上 腺素等抢救药物。监测患者心率、血压和尿量变化,迅速纠正引起低血压的心律失常,同时积极进行抗凝和溶栓治疗。 肺栓塞溶栓治疗的护理 1、溶栓前完善患者的各项检查,检查血型并常规备血200ml,尽早做好溶栓的准备工作。 2、溶栓提供安静舒适保暖的病房环境,病人穿着要柔软宽松易穿脱。 3、溶栓时给予吸氧、心电监测,建立护理记录。做全导联心电图,溶栓开始后,每小时要 记录一份心电图。溶栓中,避免移动病人,防止再栓塞的危险。 4、注意观察出血征象:牙龈出血、大小便常规潜血检查阳性及穿刺点血肿等。密切观察病 人血压变化和神志情况,防止颅内出血的发生。

肺栓塞护理计划

肺栓塞护理计划 护理诊断: 一、气体交换受损与肺栓塞导致肺通气与肺换气障碍有关护理措施: 1、根据病情适当给予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并嘱患者注意保暖,避免吸入冷空气 2、xx医嘱给予吸氧,改善通气 3、病情观察,进行血气分析,血氧饱与度监测,水与电解质得情况 4、病情允许时可鼓励患者适当床边活动以提高活动耐力护理目标:Spo2值在正常范围内、主诉胸闷症状减轻 二.舒适得改变:疼痛与手术有关 护理目标:病人能够正确认识疼痛得原因,疼痛能及时有效地缓解。 护理措施: 1、整洁、舒适得环境,并采取舒适卧位。 2、疼痛时转移患者得注意力,如瞧书、听广播等。 3、评估并记录疼痛得次数、程度、病人得耐受能力。 4、xx医嘱使用止痛药,观察药物得疗效。 5、多与病人交流,给予病人心理支持。 护理评价:能够认识疼痛得原因,疼痛能及时有效地缓解。 三:自理缺陷:与创伤与手术有关护理措施: 1、满足患者基本生活需要。 2、日常用品放在病人伸手可及得地方。 3、保障患者住院期间安全,使用床栏,防止坠床

4、加强护患沟通,以便及时了解、满足患者需求 护理目标:患者住院期间生活需能要能及时得到满足。 四.焦虑与不了解治疗方法、效果,缺乏疾病相关知识有关目标:患者住院期间能保持平稳情绪,积极配合治疗,焦虑减轻护理措施: 1、热情接待患者,做好入院介绍。 2、介绍疾病相关知识,介入手术得步骤,术中配合,术后主要注意事项等。 3、完善术前准备(如皮肤准备、床上大、小便) 4、加强病房巡视,及时解决患者所需,解答患者疑虑 护理目标:患者住院期间能保持平稳情绪,积极配合治疗,焦虑减轻 五.知识缺乏:功能锻炼、用拐及装配义肢知识护理措施:1向病人及家属说明功能锻炼得必要性与方法,指导用拐,交待装配义肢得时间与注意事项。 2锻炼时间:伤口完全愈合(2xx)后。 (1)用弹性绷带每天包扎数次,对残端给予经常得、均匀得压迫,促进残端软组织收缩。(2)对残端进行按摩、拍打,用残端蹬踩,先蹬、踩在柔软物品上,逐渐由软 3、下床时间:(1)上肢术后1-2天可离床活动。(2)下肢术后2-3天练习坐起,若全身情况好,术后5-6天可开始扶拐离床活动。 4用拐:(1)初次下地时需有人扶助,以防病人不习惯,失去重心而跌倒。(2)病人可因初次下床不习惯至情绪低落,必须及时予以鼓励与帮助,并指导正确用拐:①患肢不能完全负重时,单拐置于健侧;②一侧下肢完全不能负重时使用双拐。(3)用拐杖行走时保持两拐及一健肢形成一个等边三角形。(4)帮助病人选择型号、功能合适得拐杖:①前臂拐就是靠两上肢支持体重,把手高度依病人上肢得长短调节。②腋拐则就是靠腋下支重,长度为:当病人直立时,拐从腋窝到地面并向病人身体两侧分开,橡皮头距足2cm。

深静脉血栓肺栓塞预防及护理规范

深静脉血栓肺栓塞预防及护理规范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thromboembolism,VTE)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venousthromboembolism,DVT)和肺血栓栓塞症((pulmonarythromboembolism,PTE)。DVT多发生于下肢,血栓脱落可引起肺动脉栓塞。肺栓塞发病急、病情重、预后差、病死率高,且发病症状不典型,易漏诊、误诊,早期识别高危患者,及时进行预防和治疗可有效降低肺栓塞的发生率和病死率,提高医疗质量。参考中华医学会血栓栓塞性疾病防治委员会制定的《医院内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与管理建议》和欧洲心脏病学会的《急性肺栓塞诊断和管理指南》,特制定我院深静脉血栓-肺栓塞预防及护理规范。 一、深静脉血栓-肺栓塞预防 1、发生深静脉血栓-肺栓塞的危险因素包括(深静脉血栓Autar评分中包括的危险因素) 深静脉血栓Autar评分

2、对重点科室重点病人实施住院病人深静脉血栓-肺栓塞风险评估细则 风险评价:使用深静脉血栓评分表《深静脉血栓Autar评分》,医生对每位入院患者入院24小时内应进行VTE风险评估。同时强调针对每一位住院患者在住院期间应动态评估VTE风险和出血风险。如发生脱水、感染等病情变化,侵入性操作:接受手术、腰穿和硬膜外脊髓麻醉之前4h和之后12h等 3、根据深静脉血栓-肺栓塞风险评估层级采取相应预防措施。 (1)低危:无须特殊处理,鼓励尽早活动; (2)中危:预防措施:①基本预防或②物理预防或③药物预防 ①基本预防:告知风险。健康宣教(戒烟、多饮水、控糖降脂控体重等)。下肢无血栓形成可做被动、主动活动:卧床、麻醉未醒按摩下肢腓肠肌,10-30 分/次,3次/d;术后清醒做足踝背伸跖曲每次10秒*10次1组,q1h或6组/d;足踝关节内外翻、旋转。并多做深呼吸及咳嗽动作。术后抬高患者时,不要在腘窝或小腿下单独垫枕。 ②物理预防:间歇充气压力泵30分/次,2-4次/d;下床活动穿抗血栓弹力袜。 ③药物预防:遵医嘱药物抗凝。 (3)高危:预防措施: ( ①基本预防+②物理预防+③药物预防 (4)超高危:预防措施:①+②+③+④; ④实施三级高危随访监控

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措施肺栓塞的应急处理

神经内科深静脉血栓的应急预案 一、严密观察早期症状 1.典型临床表现:下肢突发肿胀、增粗、疼痛、皮温高和肤色加深; 2.早期诊断,早期治疗DVT的关键:加强观察,认真听取患者的主诉,对比观察双下肢颜色、温度、肿胀程度和感觉运动情况; 3.为早期诊断提供临床依据:测量肢体周径,因肿胀在血栓部位以下肢体均匀出现,可伴淤血和静脉曲张,如两侧肢体同一平面的周径差>0.5cm,及时通知医师,警惕有DVT发生的可能。 二、深静脉血栓形成好发因素: 1、吸烟。 2、肥胖、高龄。 3、长期卧床或下肢瘫痪。 4、恶性肿瘤:发生率提高3-5倍。 5、既往有静脉曲张、静脉血栓病史。 6、重大复合性创伤:骨盆骨折和急性脊髓损伤。 7、严重内科疾病:高血压、糖尿病、急性心肌梗死等。 三、做好健康宣教 1、针对DVT的危险度分级,加强对具有高危和极高危发生DVT病人的观察和护理,护士应主动与患者交流,讲解发生DVT的病因、危险因素及后果,提高患者的警惕性;讲解下肢DVT常见的症状,告知患者如有不适及时告诉医生、护士。 2、创造安静、舒适、整洁的环境,保持适宜的湿温度,以利于静脉回流;

保暖,室温应保持在25℃左右,室温过低会导致血管痉挛; 3、创造无烟环境,关注吸烟患者,劝其戒烟,长期吸烟患者血液中所含的有毒物质抑制了血管内皮细胞合成和分泌血管活性物质,周围血管内皮细胞释放的内源性舒张因子减少,使血液处于高凝状态,从而诱发。 4.低脂、高纤维素、易消化的食物,鼓励患者多饮水,低脂饮食可以避免血液粘稠度增高,造成血液淤滞而加重血栓的形成。高纤维易消化饮食可保持大便通畅,避免便秘导致腹压增高而影响下肢静脉回流 四、促进血液回流: 1、体位和活动抬高下肢、早期活动:主动或被动锻炼行走练习、踮脚运动,抬高下肢20一30度,膝关节屈曲5度目的:保护护膝关节运动功能和利于患肢血液回流,预防水肿。要求:患肢远端足尖应高于心脏水平 2、梯度加压弹力袜(GCS):安全简便、费用低廉,一线方案,有助于解决血液淤滞,可减轻由于血管壁损伤造成的内皮过度牵拉,对增加血流最有效。 3.间断充气加压:最佳的压力梯度是踝部45mmHg 小腿30mmHg 大腿20 mmHg;使血流速度增加240% ;可增加全身纤维蛋白溶解活性,可能是机械刺激使得内皮细胞释放纤维蛋白溶酶原所致。 4.避免血管内膜的损伤:提高静脉穿刺技能,减少和避免下肢静脉的穿刺,减少同一静脉多次穿刺、采用留置针;避免静脉注射对血管有刺激性的药物;持续静脉滴注不要超过48小时。 五、防止血液的高凝状态 1、有高凝状态的倾向者,应进行必要的化验检查。常用检查:出凝血时间,D-二聚体。

肺栓塞护理常规

三肺栓塞(PE)护理常规 护理问题/关键点 1.呼吸困难2、胸痛 3、咯血4。溶栓、抗凝治疗5、教育需求 初始评估 1.入院得方式(步行、轮椅或平车):以判断呼吸困难得程度 2.工作得性质、有无长期卧床史 3.过去疾病史:血栓、骨折、心肌梗死、心房纤颤、心力衰竭、大手术后、肺癌等4.基础生命体征、疼痛、意识情况 5.缺氧得症状体征、呼吸困难情况 6.咳嗽咳痰、胸痛情况,有无痰中带血情况 7.呼吸音情况:哮鸣音及局部湿罗音 8.双下肢肿胀及疼痛情况 9.实验室检查:ABG、PT、APTT、D-2聚体等 10.辅助检查:胸片、心电图、心超、肺CTPA、肺通气灌注扫描 11.家庭用药情况 持续评估 1。基础生命体征、疼痛、意识、脉搏氧饱与度 2.营养及饮食习惯 3.心理反应及对疾病得认知 4.病情及主要症状 4、1 呼吸困难:有无感到胸闷、憋气、呼吸费力与喘息 4、2紫绀:就是缺氧得典型表现 4.3咳嗽咳痰咯血,有无痰中带血,呼吸音情况 4。4胸痛:有无胸前区压榨性疼痛

5、氧疗得效果 6.动态评估双下肢肿胀情况、水肿就是否对称 7、动脉ABG、PT、APTT、得动态变化 8.药物得效果与副作用 干预措施 1.体位/活动舒适得卧位,急性期绝对卧床休息。 2、饮食 2、1低脂、清淡饮食,减少胆固醇得摄入,多吃蔬菜水果,适量饮茶。 2.2保持大便通畅,避免便秘、咳嗽等,以免增加腹腔压力,影响下肢静脉血液回流。 3.心理护理予心理安慰,减少焦虑恐惧心理。 4。呼吸困难鼻导管或面罩吸氧,必要时心电或氧饱与度监测。 5、胸痛得护理 5。1 根据患者胸痛得不同程度按医嘱给予不同止痛药,用药30分钟后观察用药效果。 5.2有严重胸痛时可用吗啡5-10mg,皮下注射,休克者避免使用。 6、咯血得护理见大咯血护理常规 7、抗凝疗法对于确诊与疑似病例均可用抗凝治疗、 7。1肝素:根据医嘱予微泵静注。肝素得并发症主要就是出血,出血部位常见于皮肤插管处,其次胃肠道。因此在用肝素治疗时,必须做APTT监测,保持其为正常 对照值得1、5—2倍。一旦发生出血,立即停用肝素,并用等量鱼精蛋白对抗肝 素。 7.2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嘱患者注射后按压注射部位10-15分钟,必要时延长 按压时间。 7.3 维生素K拮抗剂:华法令,为常用得口服抗凝剂,华法林发挥治疗作用要有一定 时间,因此需合用肝素或低分子肝素3-5天,直到口服抗凝剂起作用,才停用。一般 口服抗凝剂需持续3个月。以后就是否继续服用,则取决于栓塞危险因素得存在情 况及继续抗凝治疗得危险性。 8。溶栓治疗除非有溶栓禁忌,应争取在发病6小时内应用溶栓治疗。如链激酶、尿激酶、重组组织纤维蛋白溶酶原、用于确诊病例得早期。 教育

深静脉血栓肺栓塞预防及护理_规范标准

深静脉血栓肺栓塞预防及护理规 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embolism,DVT)和肺血栓栓塞症((pulmonary thromboembolism,PTE)。DVT多发生于下肢,血栓脱落可引起肺动脉栓塞。肺栓塞发病急、病情重、预后差、病死率高,且发病症状不典型,易漏诊、误诊,早期识别高危患者,及时进行预防和治疗可有效降低肺栓塞的发生率和病死率,提高医疗质量。参考中华医学会血栓栓塞性疾病防治委员会制定的《医院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与管理建议》和欧洲心脏病学会的《急性肺栓塞诊断和管理指南》,特制定我院深静脉血栓-肺栓塞预防及护理规。 一、深静脉血栓-肺栓塞预防 1、发生深静脉血栓-肺栓塞的危险因素包括(深静脉血栓Autar评分中包括的危险因素) 深静脉血栓Autar评分

能走动0 运动受限(需要辅助工具) 1 运动严重受限(需他人协助) 2 轮椅 3 完全卧床 4 口服避孕药:评分20-35岁 1 >35岁 2 激素替代治疗 2 怀孕及产褥期 3 易栓症 4 2、对重点科室重点病人实施住院病人深静脉血栓-肺栓塞风险评估细则 风险评价:使用深静脉血栓评分表《深静脉血栓Autar评分》,医生对每位入院患者入院24小时应进行VTE风险评估。同时强调针对每

一位住院患者在住院期间应动态评估VTE风险和出血风险。如发生脱水、感染等病情变化,侵入性操作:接受手术、腰穿和硬膜外脊髓麻醉之前4 h和之后12 h等 3、根据深静脉血栓-肺栓塞风险评估层级采取相应预防措施。 (1)低危:无须特殊处理,鼓励尽早活动; (2)中危:预防措施:①基本预防或②物理预防或③药物预防 ①基本预防:告知风险。健康宣教(戒烟、多饮水、控糖降脂控体重等)。下肢无血栓形成可做被动、主动活动:卧床、麻醉未醒按摩下肢腓肠肌,10-30分/次,3次/d;术后清醒做足踝背伸跖曲每次10秒*10次1组,q1h或6组/d;足踝关节外翻、旋转。并多做深呼吸及咳嗽动作。术后抬高患者时,不要在腘窝或小腿下单独垫枕。 ②物理预防:间歇充气压力泵30分/次,2-4次/d;下床活动穿抗血栓弹力袜。 ③药物预防:遵医嘱药物抗凝。 (3)高危:预防措施: ①基本预防+②物理预防+③药物预防 (4)超高危:预防措施:①+②+③+④; ④实施三级高危随访监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