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的小儿颅脑外伤

常见的小儿颅脑外伤
常见的小儿颅脑外伤

常见得小儿颅脑外伤

小儿颅脑损伤除具有成年颅脑损伤后得一般规律外,还有许多特点,这就是由小儿解剖生理特点决定得,婴幼儿与学龄期儿童更为明显.其特点:损伤原因与损伤程度常不成比例,因此儿童外伤无论原因轻重都需要严密观察;小儿脑皮质抑制能力差,脑组织对创伤反应较成人剧烈,外伤后呕吐,抽搐,发热,嗜睡等症状明显;小儿神经稳定性差,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比较多,外伤后生命体征比较大,变化快;小儿处在生长发育阶段,脑组织功能代偿力强,神经功能损害恢复较快,后遗症相对少,预后比成人好.

一、头皮血肿

头皮血肿(scalp hematoma)多因钝器伤或碰撞后所致,使头皮组织内血管破裂出血,而头皮仍属完整。

头皮血肿分为:

1、皮下血肿:头皮得皮下组织层就是头皮得血管,神经与淋巴汇集得部位,伤后易出血、水肿,血肿位于表层与帽状睫毛之间.

2、帽状腱膜下血肿:帽状键膜颅骨骨膜之间就是一疏松得蜂窝组织层,其间有连接头皮静脉与颅骨板障静脉以及颅内静脉窦得导血管。当头部遭受斜向暴力时,头皮发生剧烈得滑动,引起层间得导血管撕裂,出血较易扩散,常致巨大血肿。

3、颅骨骨膜下肿:出血来源多为板障出血或因骨膜剥离而至,血液集积在骨膜与颅骨表面之间.一般都伴有颅骨线形骨折。

【临床表现】

1、皮下血肿:位于皮下组织得血肿体积小,张力高,疼痛十分显著,触诊时血肿呈中心软周围较硬得特点。

2、帽状腱膜下血肿:因外伤引起导血管撕裂、出血,血液易扩散,形成巨大血肿。血肿范围大、张力低、波动明显、疼痛较轻、有贫血外貌。婴幼儿巨大帽状膜下血肿可引起休克。

3、颅骨骨膜下血肿:婴儿除了因产伤、胎头助产所致以外,一般常伴有颅骨得线性骨折。血肿周界止于骨缝,张力大,波动不明显,疼痛显著.

【诊断】

1、X线平片:可见软组织肿块影像。

2、CT扫描:在常见骨窗缘下,可见头皮血肿影像。

【治疗】

1、皮下肿块:无需特殊治疗,早期给予冷敷以减少出血与疼痛,24-48小时之后改为热敷以促进其吸收.

2、帽状腱膜下血肿:早期也可采用冷敷,加压包扎,24—48小时后改为热敷,待其自行吸收。如血肿巨大,应在严格无菌条件下,分次穿刺抽吸后加压包扎,并根据情况给予抗生素,必要时需补充液体,以防发生血容量不足。

3、骨膜下血肿,早期仍以冷敷为主,但忌用强力加压包扎,应在严格备皮与消毒情况下实行穿刺,抽吸积血1-2次即可恢复,如反复积血则应及时行CT扫描或其她辅助检查。

【护理措施】

1、执行小儿外科一般护理常规.

2、早期给予冷敷,以减少出血与疼痛,24-48小时之后改为热敷,促进其吸收,减轻疼痛。注意观察血肿得大小、部位及血肿波动情况。

3、严密观察意识、瞳孔、生命体征,仔细检查及注意观察病人就是否存在复合伤.

4、观察加压包扎后血肿吸收情况。

5、帽状腱膜下血肿得婴儿应注意观察有无失血性休克得发生.

6、减轻病人焦虑、紧张得心理.

7、并发症得观察及处理.

(1)头皮感染,局部出现红肿热痛,耳后及枕下淋巴结肿大、压痛,因炎症张力高,患儿疼痛难忍,伴有发热。处理原则早期使用抗菌素及局部热敷,后期肿胀形成时应进行切开引流,全身抗感染治疗7-14天。

(2)帽状腱膜下脓肿:因头皮血肿感染或颅骨骨髓炎引起。表现头皮肿胀、疼痛、眼睑水肿,重者出现全身中毒症状。处理原则应及时切开引流,使用抗菌药.

(3)骨髓炎:颅盖部位得急性骨髓炎表现头皮水肿、疼痛、局部触痛及波特水肿包块。颅骨慢性骨髓炎表现经久不愈得窦道,反复破溃流脓,有时也可排出死骨碎片。处理原则在全身使用抗菌药物得同时施行手术切除无活力与无血供得病骨。

二、头皮裂伤

头皮裂伤(scalp laceration)属于开放性头皮损伤,可由锐器或钝器伤所致,一般分为头皮单纯裂伤、头皮复杂裂伤、头皮撕裂伤三种。

【临床表现】

1、头皮单纯裂伤:常因锐器刺伤或切割伤,裂口较平直,创缘整齐无缺损,伤口得深浅多随致伤因素而异。大多数单纯裂伤仅限于头皮,有时可达骨膜,但颅骨完整无损,也不伴有脑损伤。

2、头皮复杂裂伤,常为钝器损伤或因头部碰撞在外物所致,裂口多不规则,创缘有挫伤痕迹。

3、头皮撕裂伤:大多为斜向或切向方向得暴力作用在头皮上所致,撕裂得头皮往往就是舌状或瓣状,常有一蒂部与头部相连.

【治疗】

1、尽早施行清创缝合,伤后超过24小时,只要没有明显得感染征象,仍可进行彻底清创一期缝合。

2、给予抗生素药物.

3、头皮撕裂伤,失血较多,除小心保护残蒂外,应尽量减少缝合时得张力。

【护理措施】

1、执行小儿外科一般护理常规。

2、首先使用无菌敷科料覆盖伤口、绷带加压止血,防止大量失血引起休克,立即备皮,为清创缝合做好准备。

3、严密观察生命体征,特别就是血压得变化,静脉给予补液,防止发生失血性休克.

4、遵医嘱按时给予抗生素。

5、保持伤口清洁干燥,及时更换敷料,防止感染.

三、头皮撕脱伤

头皮撕脱伤(scalp avulsion)多因发辫受机械力牵扯,使大块头皮自帽状腱膜下间隙全层撕脱,有时连同部分額肌,颞肌,骨膜一起被撕脱,使颅骨裸露,病人大量失血,可致休克,易感染。但较少合并颅骨骨折或脑损伤。

【治疗】

1、头皮复位再植:适用于伤后2-3小时,最长不超过6小时,头皮瓣完整,未完全脱落,无明显污染,有血液供应,应仔细清创,减少挫伤严重得组织缝合,加压包扎。

2、清创后自体植皮:使用于头皮撕脱后不超过6—8小时,皮瓣挫伤严重,创面有明显感染,颅骨骨膜较完整得病例,无法利用植皮,可待机做游离植皮。

3、晚期创面植皮:头皮撕脱伤时间长,头皮创面已有感染存在,则只能行创面清洁及更

换敷料,待肉芽组织生长后再行植皮。

【护理措施】

1.执行小儿外科一般护理常规。

2.注意观察病人血压,脉搏及失血情况,静脉给予补液。

3.观察病人得伤口情况,清除伤口异物,保持头部敷料干燥,及时更换敷料.

4.严密观察生命体征,意识得变化,尤其就是血压得变化。

5.遵医嘱按时给予抗生素。

6.密切观察体温变化。头皮撕脱伤时间长,头皮创面已有感染存在,如术后2—3天体

温升高,表示伤口感染,应检查伤口,通知医师应用有效地抗生素治疗或伤口引流。

四、颅骨骨折

颅骨骨折(skull fracture)就是因为暴力作用于头颅所产生得结果,按颅骨骨折部位,可分为颅盖骨折及颅底骨折;根据形态不同又可分为线形骨折,凹陷骨折,粉碎骨折,洞行骨折及穿透性骨折。婴幼儿颅骨较薄,富于弹性,对暴力冲击有一定得缓冲作用,伤后易变形,易发生骨折线不分离得颅骨内陷称乒乓球性骨折。由于小儿在6岁以前副鼻窦尚未发育完全所以在颅骨骨折时并发脑脊液漏者较少见.

小儿颅骨骨折按骨折形状,性质,部位可以分以下几种:

(一)颅骨线性骨折

指颅骨骨折呈线性裂开,可单发或多发,需X线摄片明确诊断.无严重分离得线形

骨折于3-4月后骨折线消失。骨折线通过颞骨脑膜中动脉沟或静脉窦时。可病发硬脑膜外血肿。

颅盖骨线性骨折常与并头皮血肿(皮下血肿,骨膜下血肿,帽状腱膜下血肿)。可于无菌下操作抽出血液,加压包扎头部。如反复抽吸快速增大时,需手术结扎出血血管。

(二)颅骨分离骨折

婴幼儿偶有颅缝线外伤性分离骨折,多因颅缝处纤维组织撕裂引起。分离骨折常发生于人字缝。X线检查可明确诊断.无需特殊处理.合并颅内血肿可开颅手术.

(三)颅骨凹陷骨折

凹陷骨折占儿童颅骨骨折得1/3左右.多因垂直外力作用到头上或因小儿摔倒,头部撞到带菱角得物体上时发生。凹陷得颅骨可呈圆形、锥形或不整形,骨折线呈环状或粉碎状,可有碎骨片脱落陷入或刺破硬脑膜嵌入脑内。婴幼儿因颅骨软,弹性大,多表现为乒乓球样凹陷,因而瞧不到明显骨折线。6岁以前小儿颅骨为一层,故凹陷时为全层骨折。

【临床表现】

较小非功能区得得凹陷骨折,临床上没有症状。较大、较深得凹陷骨折或因碎骨片刺破硬脑膜嵌入脑内特别就是位于功能区时,局部脑组织受压中造成局部脑挫裂伤或出血,临床上可出现损害部位得神经系统体征及局部性癫痫。矢状窦或横窦上得凹陷骨折,可因静脉窦损伤导致大出血,或静脉窦受压静脉回流引起颅压增高。

【诊断】

凹陷骨折易于诊断,触诊时,可摸到骨板下陷,X线检查可以了解凹陷骨折得深度、碎骨片重叠、移位得情况.粉碎性骨折X线可见多条星状骨折线,骨折片可重叠、错位。

【治疗】

1、凹陷深度大于1cm,出现脑受压、偏瘫、癫痫及精神病症状者需手术治疗。

2、凹陷骨折接近中央沟附近,即使无局限症状,亦应手术复位,以免癫痫发生。

3、凹陷骨折引起颅腔容积缩减,合并颅内压增高者.

【护理措施】

1、执行小儿外科一般护理常规.

2、轻微得凹陷性骨折临床表现不明显,应严密观察。

3、骨折片损伤了脑硬膜或脑组织可出现脑挫裂伤或颅内血肿,应严密观察患儿意

识、瞳孔、生命体征及肢体活动情况等。

4、注意安全,躁动患儿应用保护性约束,如提起床挡、约束带保护等.

5、瘫痪肢体保持功能位,定时进行按摩、被动运动,鼓励主动运动,预防肌肉萎缩、肢体痉挛畸形.

6、颅内压增高明显者按医嘱行脱水治疗,呕吐者指暂禁食行输液。符合手术指征者按常规做好手术准备。

五、颅底骨折

多见于暴力直接作用在颅底部(火器伤、利器病人等)、头颅挤压伤或颅盖骨折得延续,少数也可见坠落时双足以臀部着地或垂直暴力作用到头顶时发生。主要为线性骨折,骨折线有横形、纵形及环形3种。因常使蛛网膜下隙与鼻旁窦相通,故亦称内开放性颅骨骨折。

【临床表现】

骨折按解剖部位分为颅前窝骨折、颅中窝骨折与颅厚窝骨折,其临床特点主要为相应部位软组织出血、肿胀,脑神经损伤,脑脊液漏及脑损伤,少数可有脑组织外溢及颅内积气。

1、颅前窝损伤:有眶周皮下淤血,或球结膜下出血,鼻腔有血液、脑脊液流出,可合并嗅神经、视神经损伤。

2、颅中窝颅骨最薄,骨折发生率最高.临床表现为:耳后及乳突部皮下淤血,伤侧耳道流出血液或血性脑脊液。颅底骨折线通过气窦、筛窦、蝶窦或乳突小房并有硬脑膜撕裂时,气体可逸入颅内,X线检查显示颅内积气.

3、颅后窝损伤有:乳突下枕颈区及胸锁乳突肌处皮下淤血,颈肌坚硬及压痛。偶有舌神经、咽神经、迷走神经、副神经损伤,当合并脑干损伤时,则出现昏迷及时呼吸循环障碍。

【诊断】

颅底骨折得诊断主要依据临床症状及体征,少数患者仍需依靠X线不同位置镜片或CT扫描做出诊断,在诊断时需与眼、耳及鼻部位得直接损伤相鉴别.

【治疗】

治疗首先应预防感染,大量应用抗生素。有脑脊液外溢时,延长抗生素治疗时间,如3-7日后脑脊液漏仍未停止,应考虑手术修补,广泛得颅底骨折,脊缝分离较宽或鼻、耳流出大量脑脊液或挫伤脑组织时,应于休克好转后开颅,清除软化,坏死得脑组织,修补硬脑膜。

【护理措施】

1、执行小儿外科—股护理常规。

2、防止颅内感染

(1)保持外耳道、鼻腔与口腔清洁,每日两次清洁、消毒,注意棉球不可过湿,以免液体逆流入炉。

(2)在鼻前庭或外耳道口松松得放置干棉球,随时随换,记录24小时浸湿得棉球数,以估计脑脊液外漏量。

(3)避免用力咳嗽、打喷嚏、擤鼻涕及用力排便,以免颅内压骤然升降导致气颅或脑脊液逆流.

(4)严禁为脑脊液鼻漏者从鼻腔吸痰或放置胃管,禁止耳鼻滴药,冲洗与堵塞.禁止做腰穿。

(5)密切观察有无颅内感染迹象。有脑脊液漏者,枕下应垫无菌小巾,一切操作应按无菌伤口处理,防止感染。

(6)根据医嘱预防性应用抗生素及破伤风类毒素。

3、促进颅内外漏道尽早闭合

维持特定体位及停止漏液后3-5日,借重力作用使脑组织移至颅底裂缝处,促进局部粘连而封闭漏口。颅前窝骨折病人神志清醒时,采用半坐位,昏迷时可抬高床头30度,患侧卧位,颅后窝,颅中窝骨折病人,采用患侧卧位。

4、病情观察

(1)注意有无颅内爆发性脑损伤,如脑组织、癫痫、颅内出血、健发性脑水肿、颅内压增高等,脑脊液外漏可推迟颅内压增高得症状。但一旦出现就只更为困难。因此,应严密观察意识,生命体征、瞳孔及肢体活动等情况,以及时发现颅内压增高及脑疝得早期迹象.

(2)注意颅内低压综合征,若脑脊液外漏多,可就是颅内压过低而导致颅内血管扩张,出现剧烈头痛,眩晕,呕吐,厌食,反应迟钝,脉搏细弱,血压偏低.应观察脑脊液得漏出量,出现颅内压过低可补充大量水分缓解症状.

5、颅底骨折合并脑脊液漏者,更绝对卧床休息。

6、观察痫病发作得先兆,如有痫病发作给予及时处理.

7、颅底骨折累及颈骨岩部而损伤了听神经,患者听力丧失,护理人员要关心,体贴患者,加强生活护理。

8、加强安全保护,防止患儿再受伤。

六、出院指导

1、要注意休息,加强营养,增强机体得抵抗力,避免受凉,以免引发咳嗽.

2、禁止用力咳嗽、打喷嚏,如出现头痛或咽部、鼻腔有液体溢出,请及时就医,以排除脑脊液外漏得可能。

3、头部手术后一个月严禁洗头,同时要注意头部皮肤得清洁于干燥。

4、遵医嘱按时服药,若有疑问或不适,及时到医院就诊.

浅析危重颅脑外伤患者的神经外科临床治疗

浅析危重颅脑外伤患者的神经外科临床治疗 发表时间:2016-03-28T16:45:07.830Z 来源:《健康世界》2014年21期供稿作者:曾军陈燕刘俊杰 [导读] 福建省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驻点厦门市第一看守所对颅脑外伤危重患者实施高压氧治疗时机极为重要,越早使用就能促进患者越好地恢复,预后效果也越好。 福建省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驻点厦门市第一看守所 361004 摘要:目的:对颅脑外伤的危重神经外科患者临床治疗的方法进行探讨。方法:依据我们医院的36例患者所随机划分的两组对照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研究,给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和高压氧的治疗,研究组也是如此治疗,但不同的是,两组高压氧治疗的实施时间,对照组在患者发病1个月之后实施高压氧治疗,而研究组则在患者发病后的1个月之内实施高压氧治疗,最后把两组患者的治疗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对两组患者进行治疗前,他们的格拉斯哥昏迷量表没有显著统计学上的差异;经过了治疗后研究组的患者评分水平和对照组的患者相比具有了很大改善。结论:对颅脑外伤危重患者实施高压氧治疗时机极为重要,越早使用就能促进患者越好地恢复,预后效果也越好。能极大地改善患者活动能力的恢复能力,所以应尽早地为患者实施高压氧的治疗。 关键词:危重颅脑外伤;神经外科;临床治疗;浅析 神经外科的颅脑外伤大多因暴力或者其他的外力对颅脑部作用而造成的损伤,属于神经科较为常见的疾病。为探讨神经外科的危重颅脑外伤的患者实施临床治疗的有效方案,我们把2012年7月到2014年7月我们医院神经外科所收治的36例此类患者进行随机分组为观察组与对照组,给观察组的患者采用了开颅清除血肿的手术以治疗,给对照组的患者采用了非手术的疗法加以治疗,在半年和一年后分别对这两组患者进行了随访,并将两组患者的GCS与ADL的评分加以比较,现在把结果整理如下: 一、资料和方法 (一)一般资料 2013年我们医院共接收36例神经外科的危重颅脑外伤的患者,把他们惊醒了分组治疗和研究。这些患者中有女性6例,男性16例,其中最小的18岁,最大的高达61岁。导致伤患的原因有:交通事故类24例,高出坠落类4例,中午砸伤类2例。这次研究将患者用随机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的人数均为13例。研究组与对照组的患者基本资料如性别、年龄和致伤原因等均没有统计学上的差异,因此,两组患者能进行对比分析和研究。 (二)治行方法 研究组合对照组的危重颅脑外伤患者进行了常规的治疗如止血、脱水、扩张血管、营养支持、抗感染和维持体内的循环等。研究组的患者除了接受常规的治疗之外,在患者病发后的1个月之内就实施了高压氧治疗;对照组的患者采取了同样的治疗方式,而高压氧的治疗开展时间却不同,患者病发后的1个月才实施。将两组患者接受治疗前后的格拉斯哥昏迷量、生活活动的评分表结果进行对比,采用统计学来分析研究。 依照两组的患者病情对其运用空气加压器实施针对性空气加压治疗,采取吸氧面罩对患者展开辅助吸氧。给进行了气管切开手术的那些患者把面罩放置于气管切开的部位,把吸氧的浓度设置成100%,一个疗程为四周,给两组患者分别进行止血和抗感染等的常规治疗,给观察组的患者实施颅脑血肿清除的手术加以治疗,给对照组的患者实施止血和激素等的非手术治疗方法加以治疗。给两组患者实施治疗半年和一年以后对其开展随访,并把两组患者的ADL与GCS的评分情况加以比较。 (三)疗效判定 这次研究中患者近期的疗效根据GCS即格拉斯哥昏迷量表的评分标准展开评价:评分大于等于15可判定是疗效良好;评分在13到15之间的可判定是疗效一般;评分在9到12之间的课判定是发生了中度残疾;评分在3到9之间的课判定是重度残疾;评分仅是3的可判定是发生脑死亡。这次研究中患者远期的疗效则依据ADL即日常生活活动的能力的量表展开评价:ADL分级是1级的可判定是治愈;ADL分级在2—3 级的可判定是良好;ADL分级在4到5级的可判定是伤残。如表1。 (四)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8.5分析软件包对这次研究中的相关数据展开分析处理,运用卡方检验来比较计数资料,运用(`x士S)来表示计量资料,运用t来加以检验,P<0.05表示的差异就具备了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研究组和对照组的神经外科为重颅脑外伤的患者经过不同的方法实施治疗之后,两组的患者在治疗前后的格拉斯哥昏迷量表的评分情况和日常的生活活动评分的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组和对照组的患者在治疗之前格拉斯哥昏迷量表的平均评分情况和日常生活活动的平均评分情况都没有明显差异,并且P>0.05;研究组的患者经过治疗之后其格拉斯哥昏迷量表的平均评分情况和日常生活活动的评分情况和治疗之前及对照组的患者相比较均有明显的改善,并且P<0.05的2组患者相比较结果具备了临床可比性。如表2.

颅脑损伤护理常规

颅脑损伤护理常规 (一)、观察病情:颅脑损伤病情变化快,多较危重,应严密观察,作详细记录,一般3-5日内,每1-2小时观察一次,严重者15-30分钟观察一次。 1、意识情况:意识变化可提示脑损伤的程度及病情演变的情况。 ①昏睡:病人处于睡眠状态,可唤醒,反应迟钝、表情淡漠、深浅反射均存在。 ②昏迷:意识丧失,呼唤及刺激不能使其清醒,可分a、浅昏迷b、深昏迷 2、瞳孔变化:瞳孔变化是脑损伤病人病情变化的重要体征之一。对病情较重者每15 -30分钟观察一次,如两侧瞳孔不等大,一侧进行性散大,对光反应迟钝或消失,伴有意识障碍,提示有脑受压及脑疝。如双侧瞳孔散大,眼球固定对光反射消失, 伴深昏迷是病人临危的现象。 3、体温脉搏、呼吸及血压:定时测量并记录,如血压进行性升高,脉搏先快后慢而有 力,呼吸先快后慢而深,提示颅内压增高,警惕有颅内血肿或脑疝形成早期,须立 即处理,若血压下降,脉搏快而弱,呼吸变浅而不规则,是脑干功能衰竭的表现。 脑挫裂伤、蛛网膜下腔出血,若有体温升高,一般在38-39℃之间。若体温下降又 变增高尤其在受伤一周后持续高热,应考虑又伤口、颅内、肺部或泌尿系发生感染。 4、肢体活动: ①注意观察有无自主活动,活动是否对称,有无瘫痪及程度。 ②伤后立即出现偏瘫,多为原发性脑损伤。 ③伤后一段时间出现一侧肢体瘫痪或原有的瘫痪加重,并伴意识障碍加重,多为继 发性脑损害所致,脑部病灶多在瘫痪肢体的对侧。 ④头痛、呕吐:a、剧烈头痛、频繁呕吐,常为急性颅内压增高的表现,应警惕发生 脑疝的可能。b意识障碍不太深者可因头痛而表现躁动不安,应注意防护,避免 发生坠床或损伤。 (二)、卧位: 1、休克或术后麻醉未清醒者应取平卧位。 2、重病脑损伤如无休克,应取头高卧位,将床头抬高15-30cm,以利静脉回流,减轻 脑水肿。 3、深昏迷者取侧卧或侧俯卧位,利于口腔分泌物排出和防止误咽,并定时翻身。 (三)、呼吸道护理

重症颅脑外伤患者行开颅手术的临床分析

重症颅脑外伤患者行开颅手术的临床分析 发表时间:2015-12-25T14:56:55.100Z 来源:《航空军医》2015年11期作者:吴自成 [导读] 黑龙江省明水县人民医院研究分析临床检验在盆腔炎患者的临床应用中的价值。 江苏省新沂市人民医院221400 【摘要】目的:对重症颅脑外伤患者进行开颅手术的效果进行调查。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5月-2015年5月间27例重症颅脑外伤患者,所有患者均采用手术治疗,比较患者术前、术后情况。结果:治疗后格拉斯哥评分为(13.25±0.63)分,与治疗前比较存在明显差异,P<0.05。27例患者治疗后有6例恢复效果良好,有9例中度残疾,有7例重度残疾,有5例死亡病例。患者术后有4例出现脑积水,有2例脑脊液外漏。结论:大骨瓣开颅手术治疗能够改善患者临床表现,帮助患者恢复健康。 【关键词】重症颅脑损伤;开颅手术;大骨瓣开颅手术 重症颅脑损伤患者病情较为严重,患者临床中多存在脑震荡、颅骨骨折、颅内出血等症状。本病多为直接暴力或间接暴力导致,患者临床表现主要为恶心、呕吐、头晕、神经功能缺损等等,本病发病急,病情变化快,患者死亡率、致残率非常高,严重威胁患者健康和生命。目前临床中多采用手术治疗治疗,大骨瓣开颅手术是颅内压增高患者最常用的手术方式,我院在2013年5月-2015年5月间,选择27例重症颅脑外伤患者,对重症颅脑外伤患者进行开颅手术的效果进行调查。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3年5月-2015年5月间27例重症颅脑外伤患者,患者平均年龄为(41.8±19.2)岁,男性16例,女性11例,患者平均病程为(2.4±0.9)h。交通意外伤19例,高空坠落伤5例,暴力击打伤3例。患者入院后格拉斯哥昏迷评分为(4.87±1.26)分,双侧瞳孔放大者7例,单侧瞳孔放大者20例,有18例患者合并脑疝,有21例患者颅骨骨折,有11例患者存在硬膜下血肿表现,有8例患者存在颅内出血表现。 1.2一般方法 患者入院后与止血、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等方式进行治疗,待患者生命体征稳定后予以降低颅内压,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而后准备手术。术前准备包括剃头、备血,患者仰卧位,吸入性全麻,予以气管插管,自患者颧弓上耳屏前1cm做切口,切口直至顶骨正中线,在患者正中线旁进行钻孔,若患者颅内压过高可先放血减压。游离骨瓣,暴露颞窝与蝶骨平台,清理积雪,将颞顶部硬膜剪开,暴露颞叶、额叶、颅中窝、颅前,清除坏死组织和淤血,根据患者受伤情况摘除或保留骨瓣,防止引流管。 1.3效果观察 对患者治疗后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进行调查,并与治疗前进行比较,同时调查患者治疗后的效果。 1.4数据统计 文中数据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表示,资料采用卡方检验,剂量资料采用 ±S表示,资料采用t值检验,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患者治疗前后格拉斯哥昏迷评分比较:治疗后格拉斯哥评分为(1 3.25±0.63)分,与治疗前比较存在明显差异,P<0.05(详见表1)。 2.2患者治疗效果:27例患者治疗后有6例恢复效果良好,有9例中度残疾,有7例重度残疾,有5例死亡病例。患者术后有4例出现脑积水,有2例脑脊液外漏。 3.讨论 重症颅脑损伤多为原发性颅脑损伤和继发性颅脑损伤共同作用而来,患者临床表现多为颅内压增高、脑水肿、脑组织缺氧、缺血,严重威胁患者健康和生命[1]。近年来,随着我国建筑、桥梁施工逐渐增多,人们受到创伤的几率也越来越高,导致患者死亡率越来越高。重症颅脑损伤患者最好采用手术进行治疗,手术能够快速降低患者颅内压,并能缓解患者痛苦。 大骨瓣开颅手术是最常用的治疗方法,此种手术方式能够快速降低患者颅内压,治疗后不予以进行缝合,但患者术后容易出现脑脊液漏,引发不必要的并发症[2]。大骨瓣手术治疗主要目的在于降低患者颅内压,清除颅内坏死组织,保留颅内生理解剖完整[3-5]。相比传统手术,治疗效果更为理想。在我院的调查中发现,患者采用大骨瓣颅开颅手术治疗后格拉斯哥评分为(13.25±0.63)分,明显高于治疗前,且患者治疗后有6例恢复效果良好,有9例中度残疾,有7例重度残疾,有5例死亡病例,治疗效果非常理想,说明大骨瓣开颅手术在本病中具有显著的疗效。 总的来说,大骨瓣开颅手术在重症脑外伤患者中的治疗效果非常显著,但患者术后容易并发脑脊液漏,因此术后要着重对患者并发症进行预防。 参考文献: [1] 杨明海,吕卿,王恩泉.70例重症颅脑外伤患者开颅手术的临床分析[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14,14(01):44-45.

颅脑外伤急救护理

颅脑外伤急救护理 1.伤情评估与准备:初步了解患者致伤原因、受伤时的情况、伤后时间及伤后表现,以便正确判断患者的病情。抢救室和监护室内急救药品、器械和设备齐全,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随时保持良好的备用状态。 2.体位:保持正确体位是护理的关键之一,应给予平卧位或头高15°~30°卧位,有利于脑部静脉回流,减轻脑水肿,头偏向一侧,防止舌后坠及呕吐物阻塞气道而影响呼吸功能。 3.呼吸道护理:呼吸道护理的重点在于保持呼吸道通畅和预防肺部感染,这是整个抢救过程自始至终应该把握的中心环节。应松解限制呼吸的衣物,清除口腔和呼吸道分泌物、呕吐物、血块及异物,从口腔、鼻腔或气管插管处,深入气管内吸痰,吸痰动作要轻柔。给予低流量吸氧,减少脑组织耗氧量,必要时置入口咽通气管或行气管插管、气管切开术,采用人工气囊辅助呼吸,躁动者给予约束双手。 4.止血:尽快恢复有效循环血量是抢救成功的关键,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应尽快制止头部外出血,协助医师加压包扎,开放性颅脑损伤等可能有脑组织膨出,应以棉圈围于伤口周围,然后包扎。快速足量补液,改善微循环,维持血压。 5.防止感染:防止颅内感染,应将患者平卧,患侧向下,让血液或脑脊液顺利流出来。切忌用布类或棉花堵塞外耳道或鼻腔,以免其逆流而继发颅内感染。禁止药液滴入、禁止腰穿,配合抗生素,预防感染。 6.心肺复苏:若患者神志不清,大动脉搏动消失,又能排除患者胸骨及肋骨骨折时,应立即行胸外心脏按压和人工呼吸,不要试图用拍击或摇晃的方法去唤醒昏迷的颅脑外伤患者。 7.迅速建立静脉通道:根据病情迅速建立两条有效静脉通路,用静脉留置针进行穿剌,如周围静脉不易穿剌者,行深静脉穿剌,以保证液体和药物能迅速进入体内。在维持循环的前提下,利用脱水剂、利尿剂等降低颅内压。甘露醇应在

小儿颅脑外伤临床特点与急救分析

导读:小儿颅脑外伤临床特点与急救分析,[摘要]目的通过对小儿颅脑外伤的临床特点进行探讨,分析其急救措施,例小儿颅脑外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对其临床特点进行分析,并探讨急救措施,结果在对120例患者进行急救后,结论小儿的生理特点比较特殊,如果急救及时且科学合理,[关键词]小儿颅脑外伤,急救分析[中图分类号]R726,所以小儿颅脑外伤在颅脑外伤中的比例越来越大,临床检查结果:根据血常规结果显示, 小儿颅脑外伤临床特点与急救分析 吕庆尚杨奉琼张朴丽 云南省曲靖市第一人民医院儿外科,云南曲靖655000 [摘要]目的:通过对小儿颅脑外伤的临床特点进行探讨,分析其急救措施。 方法对我院2011年6月—2013年6月收治120例小儿颅脑外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对其临床特点进行分析,并探讨急救措施。结果在对120例患者进行急救后,效果很好,痊愈出院的患者有77例,好转后出院的患者有41例,死亡的患者是2例。结论小儿的生理特点比较特殊,发生颅脑外伤后,容易引发多种严重的全身症状,比如意识存在障碍、生命体征发生变化等。这些症状变化快且对失血有一定的敏感度,如果急救及时且科学合理,则会取得比成人更好的预后。 [关键词]小儿颅脑外伤;临床特点;急救分析[ 发达国家中的儿童因颅脑外伤而致死的几率较高,并已成为其伤病致死最为首要的原因。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种类型的交通工具不断涌现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导致我国的车祸事件不断增多,且发生颅脑外伤并因此而死亡、残疾的病例也越来越多。儿童对外界充满了好奇,但因为其反应速度慢,加之没有丰富的社会经验,对外物可能造成的危害并不能全面认识以及有效避免,所以小儿颅脑外伤在颅脑外伤中的比例越来越大。从临床检查结果:根据血常规结果显示,有37例患者的血红蛋白都在100g/L以内,血红蛋白最低的患者甚至才72g/L。根据CT片结果显示,脑挫裂伤合并蛛网膜下腔有出血现象的患者是18例,硬脑膜外伴有血肿的是22例,硬脑膜下伴有血肿的是10例,脑内血肿是2例,蛛网膜下腔伴有积液的患者是8例,外伤性脑梗死患者是1例,颅骨骨折患者是45例。 1.2治疗方法 在本组120例患者中,有6例患者因为中线结构发生位移的距离超过常规值,并伴随着环池消失或者模糊的现象,所以对其进行清除血肿手术。其中,对1例患者实行骨瓣减压手术。其余

颅脑损伤患者的护理

颅脑损伤患者的护理 案例编号:102015 知识点:颅底骨折的分类;脑脊液漏防止颅内感染的护理;颅内血肿的分型和病情评估; 颅内血肿的病情观察;硬脑膜外血肿的特点。 关键词:颅脑损伤;颅骨骨折;颅底骨折;脑脊液漏;硬脑膜外血肿。 患者,张先生,男性,51岁,高中文化,车祸致头痛头晕伴呕吐2小时入院。患者早上6:00骑电动车时不慎被货车撞伤,当时有短暂的昏迷史,醒来时感头痛头晕,恶心未吐,耳鼻流血,被送入医院。 入院检查:神志清楚,瞳孔双侧等大,直径0.25cm,对光反应灵敏,T 37.6℃,P 52 次/分,R 18次/分,BP134/92mmHg,右侧枕后头皮挫伤,4cm×4cm瘀斑,右耳及双鼻流血,胸腔腹部未见明显异常,感头痛头晕,伴恶心,呕吐一次,为胃内容物。入院后予补液抗炎止血及营养神经药物治疗。患者无高血压病史。 辅助检查: 血常规:RBC 4.87×1012 /L,HB138g/L,WBC10.2×109/L,中性粒细胞82.9%。 凝血功能检查:PT12.9秒,APTT27.4秒,TT16.4秒,INR0.95。 急诊床边B超检查:胸腔无出血,肝胆脾胰未见明显异常;头颅CT示脑挫伤,右侧膜外少量出血。 医疗诊断: 1.脑挫伤; 2.硬膜外血肿; 3.颅底骨折。

情景1 入院护理 问题1 如何评估该患者病情? 1.评估患者的健康史: (1)车祸致伤有短暂的昏迷史; (2)无高血压病史; (3)感头痛头晕,伴恶心,呕吐一次; 2.护理体检: (1)T 37.6℃,P 52 次/分,R18次/分,BP134/92mmHg; (2)右侧枕后头皮挫伤,右耳及双鼻流血; 3.观察心电监护情况; 4.配合医生做好进一步检查。 问题2 针对该患者病情,目前需采取哪些护理措施? 1.严密观察患者神志、瞳孔、肢体活动,予心电监护,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 2.绝对卧床休息,取右侧头高卧位; 3.予氧气吸入2~4L/min,以提高动脉血氧分压,改善脑缺氧,缓解疼痛; 4.注意头痛呕吐情况,呕吐时头偏向一侧,保持呼吸道通畅; 5.建立静脉通路,遵医嘱使用脱水剂并观察脱水的效果; 6.暂禁食; 7.动态CT检查,必要时做好急诊术前准备; 8.保持大便通畅。 问题3 就患者的脑脊液耳漏、鼻漏,该如何处理? 1.按神经外科一般护理常规; 2.卧床休息,取头高位(30°~60°),宜患侧卧位; 3.脑脊液鼻漏耳漏者严禁堵塞鼻腔和耳道,不可用水冲洗或注入药物,局部保持清洁,用消毒酒精棉球洗外耳及外耳道;

颅脑外伤护理常规

颅脑外伤护理常规 按颅脑外科疾病手术一般护理常规。 【护理评估】 1、评估健康史,了解受伤原因、部位及程度。 2、评估生命体征、神志、瞳孔等,评估有无颅高压或脑疝的临床表现。 3、了解实验室及特殊检查结果,结合CT检查结果综合评估病情。 4、评估患者的心理及社会支持状况。 【护理措施】 1、绝对卧床休息。昏迷者侧卧,休克者平卧,意识清楚、血压平稳者抬高床头15°~20°。 2、遵医嘱给予高蛋白、丰富维生素及粗纤维含量丰富的饮食。 3、保持呼吸道通畅。分泌物多者,及时抽吸并报告医师尽早行气管切开;呼吸困难者给予吸氧。 4、严密观察血压、脉搏、呼吸、意识、瞳孔及神经系统定位体征,警惕颅内血肿的发生。观察颅底骨折者有无脑脊液漏。 5、合并脑脊液耳漏或鼻漏者护理:①避免用力咳嗽,防止擤鼻涕、屏气、打喷嚏;②严禁局部冲洗填塞,勿挖耳、抠鼻,保持外耳道、鼻腔、口腔清洁,禁止从鼻腔吸痰,防止颅内逆行情感染; ③取头高、患侧卧位,头下置无菌巾;④推迟到4~5天后安放鼻饲管,避免鼻饲管插入颅内;⑤注意保暖,防止感冒;⑥保持大便通畅,勿

用力排便;⑦每日测体温3次,直到脑脊液漏停止后3天;⑧禁作腰穿. 6、限制入水量在2000ml/d以内,保持尿量在500ml/d以上,保持水电解质平衡;尿失禁或尿潴留者予以导尿;下丘脑损伤引起外伤性尿崩症者按尿崩症护理常规。 7、必要时做好开颅术前准备。偏瘫、失语者协助早期肢体功能锻炼和语言训练。 8、给予心理护理,消除患者的紧张、恐惧心理。 【健康指导】 1、指导偏瘫、失语者进行肢体功能锻炼和语言训练。 2、行开颅去骨瓣减压者,术后3~6月内进行颅骨修补术。

颅脑外伤患者的麻醉管理指南

颅脑外伤患者的麻醉管理指南(2014) 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 王天龙王国林(负责人)王保国王海云石学银许幸李恩有陈绍辉孟令梅徐世元郭曲练黄立 宁黄焕森梁伟发(执笔人)韩如泉 目 录 颅脑外伤定义和分类 颅脑外伤的病理生理 颅脑外伤的麻醉管理 总结 颅脑外伤,又称创伤性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约占全身创伤的20%,其致残率和死亡率在各种类型的创伤中位居首位。随着高速交通工具的应用、建筑事业的发展,以及各种运动损伤的增加,当今社会颅脑外伤的发病率呈持续上升趋势。从急诊抢救室、手术室、神经放射介入治疗室、到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室,麻醉医生参与了颅脑外伤患者管理的各个环节。本指南旨在指导麻醉医生对颅脑外伤患者做出快速正确的评估,采取及时有效的围手术期管理,避免

继发性神经损伤的发生,以改善颅脑外伤患者的预后。本指南不具备强制性,亦不作为医学责任认定和判断的依据。 一、颅脑外伤定义和分类 1、定义指外界暴力直接或间接作用于头部造成的损伤。 2、分类 (1)原发性颅脑外伤:指机械撞击和加速减速挤压作用于颅骨和脑组织立即造成的局灶性或弥散性损伤,主要有:脑震荡、弥漫性轴索损伤、脑挫裂伤、原发性脑干损伤及下丘脑损伤。 (2)继发性颅脑外伤:通常在原发性颅脑创作后数分钟、数小时或数天后发生的神经组织的进一步操作。继发性损伤包括:①全身情况: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或低血压;②形成硬膜外、硬膜下、脑内血肿或血肿增大;③持续的颅内高压症状。脑缺血和缺氧是导致和加重继发性脑损伤的主要原因。 二、颅脑外伤的病理生理 1、中枢系统①在原发性脑创伤的局灶性区域,脑血流(CBF)和脑代谢率(CMRO2)降低。随着颅内压(ICP)升高,颅内更多的组织出现低灌注和低代谢。②当ICP持续升高时,CBF的自主调节能力被削弱;同时合并的低血压将进一步加重脑组织缺血。③血脑屏障破

颅脑外伤病人的护理

颅脑外伤病人的护理 颅脑外伤是外界暴力直接或间接作用于头部所造成的损伤。 重度颅脑损伤指﹙广泛颅骨骨折,广泛脑挫裂伤及脑干损伤或颅内血肿﹚①昏迷时间在6小时以上,意识障碍逐渐加重或出现再昏迷②有明显神经系统阳性体征。③体温、呼吸、脉博、血压有明显改变。或GCS评分为3~8分者。 临床表现 ①意识障碍 ②头痛、呕吐 ③眼部征象:包括瞳孔、眼球运动、眼底的改变 ④椎体束征 ⑤生命体征的改变 ⑥脑疝 瞳孔的观察 正常瞳孔的直径2.5~4mm,对光反应灵敏,等大等圆。 观察瞳孔可分为直接光反应和间接光反应 直接光反应:正常的现象是光照的瞳孔收缩 间接光反应:光照时另一侧瞳孔也同时缩小 肢体活动情况 肌力分级法如下: 0级:无肌收缩,为完全性瘫痪 1级:有轻度肌肉收缩,但不产生关节运动 2级:肢体能在床面上平行移动,但不能产生运动 2- :不抗引力时只有运动的起始动作 2+ :抗引力时只有运动的起始动作 3级:能对抗地心引力做主动关节活动,但不能对抗 阻力肢体可以克服地心吸收力,能抬离床面 3- :抗引力时有部分运动幅度 3+ :抗引力抗最小阻力时有完全运动幅度 4级:能抗阻力动作,但较正常差 5级:肌力正常 格拉斯哥昏迷评分法(GCS)临床常用GCS对伤者的睁眼、言语、运动三方面所得总分表示意识障碍程度。 最高分为15分,表示意识清楚;12~14分为轻度;9~11分为中度;8分以下为昏迷;最低3分。分数越低则意识障碍越重。 格拉斯哥昏迷评分表 睁眼反应言语反应运动反应 自动睁眼4 回答正确5 遵命动作6 呼唤睁眼3 回答错误4 定痛动作5 刺激睁眼2 吐词不清3 肢体回缩4 无反应 1 有音无语2 异常屈曲3 不能反映1 异常伸直2 无动作1

重型颅脑外伤患者术后的ICU护理

重型颅脑外伤患者术后的ICU护理 目的总结分析73例重型颅脑外伤患者术后的ICU护理经验。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3年12月入院治疗的73例重型颅脑外伤患者。严密监测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加强基础护理和专科护理,观察护理结果和总结经验。结果经术后ICU护理后,73例重型颅脑外伤患者护理总有效70例,总有效率为95.89%。结论加强ICU病房的基础和专科护理,对重型颅脑外伤患者良好的预后具有积极的意义。 标签:重型颅脑外伤患者;ICU护理;方法 重型颅脑外伤是脑外科危重急症,患者病情严重、復杂多变,而且术后极易发生并发症,严重的甚至会危害生命[1]。重型颅脑外伤通常需进行血肿清除、去骨瓣减压等外科手术治疗,术后需进入ICU监护,并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和各项指标,同时为了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生存率,需加强对患者的护理,从而有利于预后。本文选取73例重型颅脑外伤患者进行研究,分析重型颅脑外伤患者术后的ICU护理方法和效果,结果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2年1月~2013年12月入院治疗的73例重型颅脑外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41例男性,32例女性,年龄16~73岁,按疾病种类可分为:21例硬脑膜下血肿,19例硬脑膜外血肿,15例脑出血,13例脑干损伤,5例广泛性脑挫裂伤。所有患者经诊断均符合重型颅脑外伤临床诊断标准,且经CT或MRI扫描确诊,患者致伤原因主要有车祸、高空跌落、重物锐器打击等。入院后,所有患者均昏迷且行手术治疗,术后均于ICU监护。 1.2方法重型颅脑外伤患者术后均于ICU监护,采用多功能监护仪监测呼吸、血压、脉搏、呼吸、体温、颅内压等生命体征和血氧饱和度,并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加强ICU护理,以利于及时发现并采取有效方法处理异常情况。 1.2.1密切监测病情密切监测患者意识、瞳孔、心肺功能等变化,通过患者意识状态、瞳孔变化判断病情严重程度,护理过程中,需每30min观察一次双侧瞳孔变化,若患者瞳孔不对称,而且呼吸困难、颅内压升高,必须加强护理,以防发生脑疝。重型颅脑外伤会严重影响心肺功能了,为防止患者心肺功能衰竭,护理过程中必须密切监测血压、尿量、心电图变化。 1.2.2心理护理ICU患者因身体、精神承受巨大压力,极易出现烦躁、恐惧、绝望、紧张等不良心理反应,尤其是ICU中的仪器声、报警声以及周围患者呻吟声,会加重患者不良心理反应。因此,在ICU护理中,护理人员应积极主动的和患者沟通交流,使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以良好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 1.2.3基础护理重型颅脑外伤患者术后ICU基础护理主要包括:①详细观察

重症颅脑外伤病人的一站式急救护理

重症颅脑外伤病人的一站式急救护理 发表时间:2016-11-30T14:10:00.630Z 来源:《心理医生》2016年22期作者:张警华 [导读] 探索分析对重症颅脑外伤病人应用一站式急救护理的临床效果。 (四川省江油市人民医院急诊科四川江油 621700) 【摘要】目的:探索分析对重症颅脑外伤病人应用一站式急救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5年1月期间在我院收治的89例重症颅脑外伤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45例)、对照组(44例),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急救护理模式,对观察组患者进行一站式急救护理,对比2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救护总有效率为95.6%(43/45),对照组为79.5%(35/44),组间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对重症颅脑外伤病人进行一站式急救护理能有效的提高患者救护有效率,值得进行推广应用。 【关键词】重症颅脑外伤;一站式急救护理;临床效果 【中图分类号】R4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6)22-0140-02 近年来,我国重症颅脑外伤发生率逐渐上升,这与我国的现代工业和交通行业的发展密切相关[1]。重症颅脑外伤具有病情危重、病情变化快等临床特点,为了保证患者的生命健康安全,就需要向患者提供有效的、及时的急救护理。本次研究以我院收治的89例重症颅脑外伤患者为研究对象,探索分析对重症颅脑外伤病人应用一站式急救护理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1月-2015年1月期间在我院收治的89例重症颅脑外伤患者为研究对象,致伤原因主要包括工业事故、交通事故、高处坠落伤、锐气伤等,损伤类型主要为脑血肿、硬膜外、下血肿、外伤性蛛网膜吸血出血、脑挫裂伤等。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45例)、对照组(44例)。观察组:男性25例,女性20例,年龄22岁~68岁,平均年龄(38.5±5.8)岁;对照组:男性26例,女性18例,年龄20岁~70岁,平均年龄(39.0±6.0)岁。研究利用统计学方法对2组患者一般资料进行分析处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数据对比。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急救护理模式,即患者入院后,进行各项检查,观察患者病情,并予以对症处理和护理[2]。对察组患者进行一站式急救护理,主要包括:第一、现场急救护理:包括伤情评估和简单的对症处理、为院内急救护理做准备。第二、院内急救护理:包括急诊救治配合、住院期间综合护理。 1.3 观察和评定指标 观察两组急救护理效果。依据患者症状体征等将临床效果分为显效(神经功能损伤显著改善、神志恢复、症状消失)、有效(神经功能损伤有所改善、临床症状明显缓解)所有、无效(急救护理后未见变化)。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 19.0进行汇总数据分析和处理,计数资料采取%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取x-±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救护总有效率为95.6%(43/45),对照组为79.5%(35/44),组间对比,差异显著(P<0.05)。如表所示。 3.讨论 重症颅脑外伤是外科常见病症,致伤原因主要包括工业事故、交通事故等[3]。重症颅脑外伤患者常会继发颅内血肿、蛛网膜下腔血肿,会对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严重威胁[4]。为了确保患者的生命健康,有效的急救护理措施是必不可少的。 常规的急救模式的整个救治集中于院内急救,现场和治疗后的护理措施较为单薄,导致急救现场、院内配合度不高。因此,本次研究对常规急救模式进行改善,对观察组患者进行一站式急救护理。一站式急救护理就是在患者在急救现场到治愈出院整个治疗过程中,通过医护人员的密切配合,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及时的治疗,并向患者提供科学、有效的护理服务。其关键在于:①医护人员跟随救护车到达现场时,及时对患者的伤情进行评估,对其中致命伤急性紧急处理,并对患者进行呼吸道护理以确保患者呼吸道畅通,同时进行降颅内压、止血等,此外,护士需要依据患者的具体症状进行对症处理,例如安置尿管、骨折固定。针对危重症患者需要进行简单的现场急救,例如心肺复苏等。②医护人员将现场搜集的资料通过电话方式告知急诊科医师,从而让院内医护人员提前做好手术室、病房以及相关检查的准备,有效的发挥“绿色通道”的作用,为患者院内救治节省宝贵的时间。③急诊救治配合急诊医师在患者入院第一时间内依据患者的症状和体征与急救现场提供的基础资料制定合理的急救方案,结合影像学检查结果确定药物治疗或手术指征、手术方式、手术时机,确保患者手术能在伤后1h之内进行。此时需要由护士进行有效的配合,包括严密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心电监护、维持气道畅通、吸氧处理等。④对患者住院期间的心理、生理、饮食等各个方面进行综合护理,同时需要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各种伤后并发症。 一站式急救护理能够有效的将医院内的医疗资源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发挥“绿色通道”的强大作用,为患者争取宝贵的救治时间[5]。在此基础上,综合现场搜集的资料与患者症状、体征、检查结果等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通过有效的手术治疗和规范的术后护理,提高患者的急救护理效率。根据研究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救护总有效率高达95.6%,对照组为79.5%,组间对比,差异显著(P<0.05)。证实了应

常见的小儿颅脑外伤

常见的小儿颅脑外伤 小儿颅脑损伤除具有成年颅脑损伤后的一般规律外,还有许多特点,这是由小儿解剖生理特点决定的,婴幼儿和学龄期儿童更为明显。其特点:损伤原因和损伤程度常不成比例,因此儿童外伤无论原因轻重都需要严密观察;小儿脑皮质抑制能力差,脑组织对创伤反应较成人剧烈,外伤后呕吐,抽搐,发热,嗜睡等症状明显;小儿神经稳定性差,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比较多,外伤后生命体征比较大,变化快;小儿处在生长发育阶段,脑组织功能代偿力强,神经功能损害恢复较快,后遗症相对少,预后比成人好。 一、头皮血肿 头皮血肿(scalp hematoma)多因钝器伤或碰撞后所致,使头皮组织内血管破裂出血,而头皮仍属完整。 头皮血肿分为: 1.皮下血肿:头皮的皮下组织层是头皮的血管,神经和淋巴汇集的部位,伤后易出血、水肿,血肿位于表层和帽状睫毛之间。 2.帽状腱膜下血肿:帽状键膜颅骨骨膜之间是一疏松的蜂窝组织层,其间有连接头皮静脉和颅骨板障静脉以及颅内静脉窦的导血管。当头部遭受斜向暴力时,头皮发生剧烈的滑动,引起层间的导血管撕裂,出血较易扩散,常致巨大血肿。 3.颅骨骨膜下肿:出血来源多为板障出血或因骨膜剥离而至,血液集积在骨膜与颅骨表面之间。一般都伴有颅骨线形骨折。 【临床表现】 1.皮下血肿:位于皮下组织的血肿体积小,张力高,疼痛十分显著,触诊时血肿呈中心软周围较硬的特点。 2. 帽状腱膜下血肿:因外伤引起导血管撕裂、出血,血液易扩散,形成巨大血肿。血肿范围大、张力低、波动明显、疼痛较轻、有贫血外貌。婴幼儿巨大帽状膜下血肿可引起休克。 3.颅骨骨膜下血肿:婴儿除了因产伤、胎头助产所致以外,一般常伴有颅骨的线性骨折。血肿周界止于骨缝,张力大,波动不明显,疼痛显著。 【诊断】 1.X线平片:可见软组织肿块影像。 2.CT扫描:在常见骨窗缘下,可见头皮血肿影像。 【治疗】 1.皮下肿块:无需特殊治疗,早期给予冷敷以减少出血和疼痛,24-48小时之后改为热敷以促进其吸收。 2.帽状腱膜下血肿:早期也可采用冷敷,加压包扎,24-48小时后改为热敷,待其自行吸收。如血肿巨大,应在严格无菌条件下,分次穿刺抽吸后加压包扎,并根据情况给予抗生素,必要时需补充液体,以防发生血容量不足。 3.骨膜下血肿,早期仍以冷敷为主,但忌用强力加压包扎,应在严格备皮和消毒情况下实行穿刺,抽吸积血1-2次即可恢复,如反复积血则应及时行CT扫描或其他辅助检查。 【护理措施】 1.执行小儿外科一般护理常规。 2.早期给予冷敷,以减少出血和疼痛,24-48小时之后改为热敷,促进其吸收,减轻疼痛。注意观察血肿的大小、部位及血肿波动情况。 3.严密观察意识、瞳孔、生命体征,仔细检查及注意观察病人是否存在复合伤。 4.观察加压包扎后血肿吸收情况。 5.帽状腱膜下血肿的婴儿应注意观察有无失血性休克的发生。 6.减轻病人焦虑、紧张的心理。 7.并发症的观察及处理。 (1)头皮感染,局部出现红肿热痛,耳后及枕下淋巴结肿大、压痛,因炎症张力高,患儿疼痛难忍,伴有发热。处理原则早期使用抗菌素及局部热敷,后期肿胀形成时应进行切开引流,全身抗感染治疗7-14天。

探讨危重颅脑外伤患者神经外科临床治疗效果 张彪

探讨危重颅脑外伤患者神经外科临床治疗效果张彪 发表时间:2019-04-17T15:30:38.910Z 来源:《航空军医》2019年第01期作者:张彪 [导读] 对比最终结果不难看出,给予危重颅脑外伤病患高压氧的治疗效果较好,且治疗的时间越早,病患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意识状态恢复的情况就会更好。因此建议临床期间医师要具有尽早让危重颅脑外伤病患使用高压氧进行治疗的意识,进而不断提升对病患治疗的效果。 祁东县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湖南衡阳邮编 421600 摘要:目的:此次主要针对危重颅脑外伤病患的神经外科临床治疗效果展开分析和论述,希望可为危重颅脑外伤病患的治愈提供科学的治疗依据。方法:在我医院内接受治疗的危重颅脑外伤病患中随机选取58名作为此次的主要研究对象,将其分做使用不同治疗方案的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包含29名病患,时间范围在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2年之内;其中实验组29名病患给予常规治疗方式加之发病1个月内的高压氧治疗;对照组29名病患给予常规治疗方式加之发病1个月后高压氧治疗,对两组病患的最终治疗效果、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意识状态情况进行对比。结果:治疗后两组病患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意识状态均明显好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意识状态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较大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比最终结果不难看出,给予危重颅脑外伤病患高压氧的治疗效果较好,且治疗的时间越早,病患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意识状态恢复的情况就会更好。因此建议临床期间医师要具有尽早让危重颅脑外伤病患使用高压氧进行治疗的意识,进而不断提升对病患治疗的效果。 关键词:危重颅脑外伤;神经外科;临床治疗;探讨效果 当前临床医学中主要采取常规方式加高压氧的方式对颅脑外伤病患展开医治,最终的疗效较好。大量临床实践报告表示:不同时间给予病患高压氧治疗是很重要的,越早给予颅脑外伤病患高压氧治疗,其治疗的效果就越好、越明显,可以尽快改善病患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并恢复意识状态。为了有效验证这一观念,此次研究针对医院内接受治疗的颅脑外伤病患给予高压氧治疗的时间展开分析和论述,将其分作两组,每组病患分别在不同的时间给予了高压氧治疗,之后观察并对比最终的疗效。现将资料整理好,具体报告内容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此次在我医院内接受治疗的危重颅脑外伤病患中随机选取58名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将其分作使用不同高压氧给予时间展开治疗的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包含29名病患,时间范围在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2年之内。其中对照组包含男性病患18名,女性病患11名;年龄范围在18岁至6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5.8岁。实验组中包含12名女性病患,其余为男性病患;年龄范围在17岁至6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6.2岁。 1.2治疗方法。实验组病患和对照组病患均给予常规治疗方式加高压氧治疗。常规治疗主要包括:脱水、止血、抗感染。高压氧的治疗方式为:在空气加压舱内调整压力0.2~0.25Mpa,总时间为2个小时,给予面罩吸氧措施,吸氧浓度调至100%,1天1次,2小时/次。所有病患给予共计30天的治疗。实验组病患在发病30天之内给予高压氧治疗,对照组病患在发病30天之后给予高压氧治疗。 1.3研究观察指标。此次重点记录、观察、对比实验组和对照组病患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意识状态。将格拉斯哥昏迷量表评分为基准对病患的意识状态展开具有统计学意义的评定,满分共有15分,分数低说明病患出现意识障碍的情况越严重、昏迷程度越深入;将改良Barthel指数对病患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评定,满分100分,分数低证明病患疗后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差。 2结果 两组病患治疗前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意识状态相比差异不大,不具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病患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意识状态明显优于治疗前的情况,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病患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意识状态明显比对照组的治疗情况好,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细对比内容见表1。 3讨论 神经外科发病率、致残率、死亡率较高的一种疾病类型为危重颅脑外损伤,临床主要表现为病患出现意识障碍、肢体功能出现障碍,会严重对病患的身心健康带来影响。人体头部遭受外界的直接或间接暴力创伤进而导致颅脑外伤的出现,这是主要发病原因之一。近几年来由于交通事故数量的增加,使得颅脑外伤的发病率也在日趋增加之中,已广泛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危重颅脑外伤会对人体脑组织带来极大的破坏力,如果不及时给予病患治疗,病患就很有可能会在数小时内或数天内死亡。因此就要求医师要尽早选取合适的方法对病患进行治疗,尽最大努力降低病患的死亡率。当前临床医学内通常给予病患常规的针对性治疗加之高压氧治疗方式,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常规的对症治疗主要包括给予病患脱水、止血、抗感染、扩张血管、营养支持等方式;高压氧治疗是指在高压氧环境下让病患吸入高浓度的氧气,可以有效提高病患体内的血氧含量、改善其脑部缺氧的情况。同时给予高压氧治疗可以降低人脑内压力、减轻血管内皮损伤出现的可能性,还可不断对酸中毒的情况进行缓解,降低炎症反应的发生率,进而对人脑组织产生保护作用,因此已逐步成为临床中治疗危重颅脑外伤的治疗方式。当前很多医学领域学者针对高压氧使用时机的不同提出疑问,有实践报告指出在发病30天内给予病患高压氧治疗对于

小儿颅脑外伤术后护理

内容摘要:【摘要】目的探讨小儿颅脑外伤术后,临床护理特点及意义。方法总结 2005年1月—2009年12月,我科收住56例颅脑外伤术后患儿,根据临床病情变化特点采取相应护理措施。结果除5例患儿因发生术后严重脑出血及并发症抢救无效死亡,其余患儿经合理护理,术后身体状况恢复良好。结论严密观察术后患儿生命体征的变化,及时发现病情,采取积极有效的护理措施是确保治疗效果的重要环节。 【关键词】颅脑损伤;护理; 并发症 2005年1月—2009年12月,我科收住56例颅脑外伤术后患儿,根据临床病情变化特点采取相应护理措施,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患儿56例,其中男34例,女22例;年龄8个月~14岁,坠落16例,车祸23例,打击伤8例,跌伤9例;经头颅ct检查和手术确诊:硬膜下血肿21例,硬膜外血肿12例,脑内血肿9例,脑挫裂伤3例,多发性血肿6例,脑干损伤5例。 1.2 结果治愈出院32例,好转12例,因脑组织严重损伤死亡5例,转上级医院进一步治疗4例,家属要求出院放弃治疗3例。 2 手术后护理 2.1 一般护理患儿手术后转入重症监护室,责任护士与手术医生,麻醉师床旁交接病人,责任护士要明确手术原因、部位、引流管的位置、术中情况和用药情况,进行评估,列出护理计划,实施整体护理。体位要求去枕平卧,头偏向健侧,患侧向上,防止压迫伤口。耳漏、鼻漏患儿头偏向患侧。注意用约束带缚好患儿四肢,以免患儿躁动不安时抓破伤口。连接各种仪器和导管(如连接心电监护仪和血氧饱和度仪)。密切观察患儿生命体征、神志、瞳孔、肢体活动、各种仪器和导管等,如有异常及时报告主管医生并做好体征变化记录。注意约束带松紧。用gcs分级[1],判断意识情况,包括睁眼反应、运动反应、语言反应。术后麻醉未清醒前,每半小时测瞳孔1次,清醒后按医嘱每1h或2 h测1次,再每6h测1次。如有异常及时报告医生。意识障碍、瞳孔扩大、颅内压增高、cushing三联征的出现,常为脑疝发生的先兆,及时报告医生,行对症处理。 2.2 保持呼吸道通畅术后患儿麻醉药物,创伤的影响,呼吸功能均有不同程度功能障碍,导致患儿不同程度缺氧,缺氧影响术后恢复。此时护理的重点,全身氧合功能监护和保持呼吸道通畅。小儿颅脑外伤手术后吞咽、咳嗽反射减弱甚至消失,咽部分泌物不能自行排出,故应让患儿头偏向一则,有利于分泌物排出。小儿痰液不易咳出时,可轻拍背部帮助其排痰。防止呕吐物误入气管引起窒息、吸入性肺炎、坠积性肺炎。分泌物多要吸痰,根据分泌物多少掌握吸痰次数。小儿呼吸黏膜娇嫩,在吸痰时一定要操作轻柔而迅速,负压要适当,以免造成呼吸道黏膜损伤。气管插管连接呼吸机患儿2h吸痰1次,必要时随时吸痰,痰液粘稠用生理盐水湿化痰液,必要时雾化吸入。注意呼吸机管道连接,防止漏气、防止脱管、堵管等。如sao2下降明显,则应暂停吸痰,并适当提高给氧浓度至血氧饱和度回升后再吸痰,注意吸痰时间要短,每次吸痰时间不超过10s,以免1次吸痰时间过长而人为地加重脑缺氧。吸痰后听诊两侧肺部呼吸音,评价吸痰效果。听诊双侧呼吸音出现哨鸣音、笛音,则吸痰不彻底,此时应湿化痰液,加强雾化吸入,再次吸痰至肺部呼吸音清晰为止。 2.3 头部引流管的护理保持引流通畅,术后早期禁忌引流过快,因患儿处于高颅压状态,骤然减压可引起颅内出血或脑疝。引流高度应适宜,避免过高或过低,保持引流管的通畅,早期可将引流管的最高处距侧脑室约10~15cm,待颅内压逐渐平稳再将引流装置放在正常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