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高级分子遗传学复习提纲

(完整版)高级分子遗传学复习提纲
(完整版)高级分子遗传学复习提纲

高级分子遗传学复习题

1、概念解释:

PDT

噬菌体展示技术(phage displayed technology,PDT)是将外源蛋白或多肽与噬菌体外壳蛋白融合,展示在噬菌体表面并保持特定的空间构象,利用特异性亲和作用以筛选特异性蛋白或多肽的一项新技术。该技术将基因型与表型、分子结合活性与噬菌体的可扩增性结合在一起,是一种高效的筛选新技术。目前已成功应用于抗原表位分析,单抗筛选,蛋白质功能拮抗多肽或模拟多肽的确定等。

DNA shuffling

将不同品系具有不同突变位点的基因(1~6kb)或同一家族的基因混合,用DNase I酶切构成随机DNA 片段库(Pool)。用此库样品为模板、以小分子引物进行PCR扩增,一些随机模板得到扩增,由于片段间存在同源性,在退火过程中常出现模板转换(switch),从而有可能出现集多种突变点于一个基因上的DNA分子,可从多种多样的重组分子中筛选出有用基因。

卫星RNA(satellite RNA)

类病毒(viroids)和拟病毒(virusoids)中类病毒是有侵染性并能独立作用的RNA分子,没有任何蛋白质外壳。拟病毒在构成上与类病毒类似,但是被植物病毒包装,与一个病毒基因组包被在一起。拟病毒不能独立复制,需要病毒帮助其复制。有时拟病毒又称为卫星RNA(satellite RNA)。

交换固定(crossover fixation)

指某一基因簇中的突变通过不等交换趋向扩展到整个基因簇的现象。结果突变的基因要么被淘汰,要么占据全部原来相同基因的位置。

分子伴侣(chaperone)

一种能诱导靶蛋白质形成特定构象使其正确组装的蛋白质。

空转反应(idling reaction)

当空载tRNA进入A位点时,核糖体产生pppGpp 和ppGpp, 诱发应急型反应。

AARS:(氨酰-tRNA合成酶)

催化氨基酸和tRNA2‘或3’-OH共价连接的酶。根据氨基酸序列,可将AARS分为I、II型两组。I 型:Arg、Gln、Glu、Ile、Leu、Trp、Tyr、Val、Cys-RS,其余为II型。I 型RS含有HIGH签名序列(His-Ile-Gly-His)和KMSKS(Lys-Met-Ser-Lys-Ser)序列,使AA结合在3'A的2'-OH上,可以在2'、3'之间移动。II型RS无签名序列,而有3个保守基序。

RNAi/RNAq(RNA干扰、RNA压制)

转录后基因沉默广泛存在于各种生物中,在植物中被称为转录后基因沉默(PTGS),在动物中被称为RNA 干扰(RNA interference, RNAi),在真菌中则被称为RNA压制(RNA quelling,RNAq)。尽管叫法不同,但都具有相似机制,都启动一种特殊的RNA降解过程。

酸性面条(negative noodle)

激活结构域的氨基酸序列差别较大,但要求高密度的负电荷(酸性氨基酸),即所谓“酸性面条”或“酸球”。

分枝迁移(branch migration):

两条DNA分子之间形成的交叉点可以沿DNA移动,称为分枝迁移。分枝迁移其实是两条DNA分子之间交叉的同源单链相互置换的结果。

gRNA(向导RNA)能与待编辑的RNA配对,提供编辑模板信息的RNA(50-70bp)称为向导RNA (gRNA)。gRNA 是一种反式作用方式。待编辑RNA与向导RNA在待编辑区域的两侧进行配对,向导RNA为尿嘧啶的插入提供模板。插入后的mRNA与向导RNA完全互补。主要发生在锥虫、和动物线粒体中。

iDNA

SV40复制原点起始时,DNA聚合酶α引发体起始DNA的合成,起始

反应非同寻常:从RNA开始,但是引物由DNA聚合酶活性来延伸,提供一个短的(3-4个碱基)的DNA序列,成为iDNA即initiator DNA。

抑制tRNA(suppressor tRNAs)

tRNA结构基因由于抑制基因的突变而产生的变异tRNA,叫做抑制基因tRNA,一般代表无义抑制基因。当与某种氨基酸相对应的tRNA基因有数个时,抑制基因tRNA多数是由于其中一个tRNA基因发生突变,通常是在tRNA的反密码子部位中发生一个碱基置换,因而它能与无义密码子相对应。偶尔也有因反密码子以外的部位发生变化而成为抑制基因tRNA的。所以抑制基因tRNA决定着哪一种氨基酸可以插入到与无义密码子相对应的部位上去。

MAR (基质附着区,也称支架附着区SAR)

DNA中与细胞核基质附着的区域。富含AT,无共有序列。

孪生内含子(twintron)

内含子定义为基因中间插着的若干段序列,在RNA转录物水平上经剪接除去,不参与该基因在蛋白质水平上的表达。在细胞器RNA中的内含子定义为孪生内含子。

流产起始(abotive initiation):

在RNA伸长到9-10个核苷酸以前,形成的三元复合物并不稳定。体外试验表明,此时RNA聚合酶可能从DNA膜板上掉下(被NaCl、肝素等取代),造成流产起始。σ离去后三元复合物才稳定,进入延伸阶段。基因丰余(gene redundance)

指真核rRNA、tRNA和组蛋白基因份数很多,超过实际需要。

NURF:(核小体重塑因子)

在核小体重塑过程中, 重塑因子复合物的作用非常重要。这些复合物都具有A TP酶活性。例如SW I?SN F复合物和ISW I 复合物家族。

跳读(translational hopping)

T4噬菌体基因60所编码的蛋白质是拓扑异构酶I 的一个亚基,其mRNA有一个50bp的不翻译区。此不翻译区的5'第一个密码子是UGA终止密码,其上游-1密码子(46)和不翻译区3'末尾密码子都是GGA,这两个GGA只读一个,翻译时跳过50bp,其机制不明。

N/O联糖基化(N/O-linked glycosylation)

所有通过分泌途径的蛋白质都被糖基化。糖基化通常在天冬酰氨酸(Asn)的氨基加上寡糖,称为N联

糖基化(N-linked glycosylation);或在丝氨酸(S内质网)、苏氨酸(Thr)或羟赖氨酸(Hyl)的羟基加上寡糖,称为O联糖基化(O-linked glycosylation)。N联糖基化开始于内质网并在高尔基体中完成;O联糖基化仅在高尔基体内发生。

2、举例说明如何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1)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1928年Griffith用肺炎球菌(光滑和粗糙型)进行了著名的转化实验。肺炎双球菌有两种不同的类型,一种是光滑型(S型)细菌,菌体外有多糖类的胶状荚膜,使它们可不被宿主正常的防护机构所破坏,具毒性,可使小鼠患败血症死亡,它们在培养基上形成光滑的菌落;另一种是粗糙型(R 型),没有荚膜和毒性,不会使小鼠致死,形成的菌落边缘粗糙。将R型活菌和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分别注入小鼠体内,小鼠健康无病。将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和活的R型细菌共同注射到小鼠中,不仅很多小鼠因败血症死亡,且从它们体内分离出活的S型细菌。这说明,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把某些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S型细菌有一种物质或转化因素进入了R型细菌,使之产生了荚膜,从而具备了毒性。1944年,艾弗里和他的同事经过10年努力,在离体条件下完成了转化过程,证明了引起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的转化因子是DNA。他们把DNA、蛋白质、荚膜从活的S型细菌中抽提出来,分别把每一成分跟活的R 型细菌混合,然后培养在合成培养液中。他们发现,只有DNA能够使R型活菌转变为S型活菌,且DNA 纯度越高,转化越有效。如果DNA经过DNA酶处理,就不出现转化现象。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像这样一种生物由于获得另一生物的DNA而发生遗传性状改变的现象称为转化。

(2) 捣碎实验。用含32P和35S的培养基培养T2,分别标记DNA和蛋白质,感染大肠杆菌。捣碎离心分离T2蛋白壳和被感染的细菌,发现80%的35S在衣壳中,70%的的32P在被感染菌中。子代噬菌体只含

30%的32P,小于1%的35S。证明遗传物质是DNA。

(3) DNA直接转化实验。利用DNA可以引入新的性状给动物细胞或动物个体。当DNA加入到几种原核细胞的培养物中时,DNA能进入细胞,在一些情况下导致新的蛋白产生。

而当细胞缺乏TK基因则不能形成胸苷激酶,在无胸苷培养基死亡。

3、何为遗传多态性(genetic polymorphism)?分析遗传多态性有哪些常用方法?

遗传多态性(genetic polymorphism)同一群体中两种或两种以上变异类型并存的现象,其中最少的一种类型也并非由于反复突变才得以维持,并且变异类型不包括连续性变异。分子水平上讲是多个等位基因同时存在于一个基因座称为遗传多样性。分析方法有

(1)RFLP:

基本步骤是用限制性内切酶消化从生物中提取的DNA ,模板DNA 为不同长度的片段,

用琼脂糖电泳分离开并转移到硝酸纤维素或尼龙膜上,然后用专一序列的标记DNA 探针,

DNA 在膜上与模板DNA 杂交最后用自显影或显色或发光分析显示与探针同源的DNA 片

段.因为限制酶识别专一的碱基序列,因此DNA 序列的变异会导致酶切点的消失或增加.

限制片段的长度发生变化显示多样性.根据所用探针在模板上的考贝数RFLP 可分为两类

一类以cDNA 基因转录物的反转录物作为探针的一般RFIP 方法,另一类以小卫星DNA

为探针的DNA 指纹分析Fingerprinting 法.前者只产生少数甚至一条杂交带,后者可以得到几十条带.

(2)以PCR 为基础的各种检测DNA 多样性的方法

(3)DNA 序列分析

DNA 测序是检测遗传多样性最彻底的方法。早期都用放射性标记,近来同样是按Sanger

双脱氧核苷原理但用荧光物质标记合成的DNA 片段,用激光光源检测实现了DNA 自动测

序PCR 应用于测序,也提高了灵敏度。

4、最新研究表明人类基因组实际所含基因数量比以前期望的要少,为什么?

根据最新的研究推测,人类基因组含有3-4万个基因,其中80%进行可变剪接改变蛋白质序列,因此,其蛋白质组可能含有5-6万的成员。基因组中大部分DNA序列是用来编码基因选择性表达的遗传信息。这些基因在不同细胞周期的时相,个体发育的不同阶段 ,不同组织、不同器官 ,不同外界环境决定着基因是关闭、还是表达、或表达多少。

5、基因簇和基因家族是如何形成的?怎样才能维持重复序列的同一性?

由同一祖先基因重复和变异产生的一系列基因称为基因家族(gene family)。家族成员可以成簇存在,或者分散在不同的染色体(或两者都有)。不均等交换引发基因簇重排,不均等交换引起缺失和重复导致基因簇的产生。复制或重组中的错误,转座作用等都可产生重复。重复单位为一个完整的基因时,产生基因簇。成簇排列是维持基因间同一性的必要因素。交换固定维持交换序列的同一性。某一基因簇中的突变通过不等交换扩散到整个基因簇,突变的基因要不被淘汰,要不占据原来的整个基因组。

有些基因家族含有完全相同的成员。尽管成簇的基因未必完全相同,但是成簇排列却是维持基因间同一性(identity)的必要因素。基因簇(gene cluster) 少则仅由重复产生的两个相邻的相关基因组成,多则可以是几百个相同基因串联排列而成。当基因产物的需求量很大时,一个基因可以产生大量的串联重复。

6、真核染色体是一种分离装置,请说明染色体的三级结构、凝缩以及端粒结构的维持机制。

(1)30nm纤维的螺线管模型。核小体与连接DNA构成串珠状的染色质丝。在有丝分裂过程中,串珠状的染色质丝进一步螺旋化和折叠成直径30nm的螺线管状结构,每圈螺旋有6个核小体组成。H1组蛋白在核小体与连接DNA的会合点处,维持核小体的稳定和高级结构。

(2)凝缩蛋白引发染色体浓缩。染色体的整体结构受SMC(structure maintenance of chromosomes)相互作用的影响。它们是ATPases,可分为两个功能组,即凝缩蛋白(condensin)和聚缩蛋白(cohesin)。凝缩蛋白涉及染色体的整体结构并负责在有丝分裂时使染色体凝缩;聚缩蛋白连接两个姊妹染色单体,必须在有丝分裂时释放。凝缩蛋白和聚缩蛋白都是SMC蛋白的二聚体,凝缩蛋白是由SMC2-SMC4核心和其它蛋白组成的复合体;聚缩蛋白由SMC1-SMC3核心和其它蛋白组成的复合体。SMC蛋白通过反平行相互作用二聚化,每个亚单位的末端都含有ATP和DNA结合基序。

(3)端粒是保证染色体稳定的自然末端结构。所有染色体中另一个必需的特征是端粒(telomere),它封闭了染色体的末端。端粒一定具有某种特殊结构,因为通过断裂产生的染色体末端,会与其它染色体发生作用,然而天然染色体是稳定的。

7、何为组蛋白折叠(histone fold)?染色体复制时组蛋白八聚体发生变化吗?

核小体包含200bp DNA,缠绕在分别由两个H2A、H2B和H3、H4组成的组蛋白八聚体上,这些蛋白质称为核心组蛋白。H3和H4形成四聚体(H32·H42)。H2A和H2B形成各种复合物,是一种特殊的二聚体(H2A·H2B)。H32-H42四聚体处于对称结构的中心,上下各有一个H2A-H2B二聚体。组蛋白并非被组织成单个球形蛋白质,而是H3与H4,H2A与H2B相互交错结合。每一个组蛋白类型的位置与绕过核小体的另一个相关。四个核心组蛋白表现相同的结构类型,三个α螺旋被两个环连接称为组蛋白折叠。

染色体复制需要核小体组装:复制需要核小体解聚和再组装。复制时不保留组蛋白八聚体,但保留

H2A-H2B二具体和2H3-2H4四聚体。复制叉经过时需要从DNA置换组蛋白八聚体。组蛋白八聚体解聚为H3-H4四聚体和H2A-H2B二聚体;新合成的组蛋白组装成H3-H4四聚体和H2A-H2B二聚体。在CAF-1装配蛋白的帮助下,旧的和新合成的H3-H4四聚体和H2A-H2B二聚体在复制叉后随机组装成组蛋白八聚体。

8、简述DNA复制时前导链和后随链合成的“拉环”协同模式(looping cooperative model)。

DNApolyaseIII催化核心分别与每一个DNA模板链结合。对于先导链,全酶连续地沿着模板链移动;将

后随链的模板“拉过”(pulled through),使DNA形成一个环。DnaB建立一个解旋点,并且沿着DNA“向前”

推移(在后随链的模板上沿5'-3'方向移动)。DnaB与DNA聚合酶的τ亚基(们)接触。这就在解旋酶-引发酶

复合体与聚合酶自身之间建立了一种直接的连接。这种连接有两个作用,一是通过提高DNA聚合酶核心

的移动速率来增加DNA合成的速度。二是防止先导链上的核心酶滑落,即增加其进行性。在先导链上,

核心酶持续合成是因为β滑动钳始终与DNA保持结合;

9、何为复制子?简述复制子的主要的类型和复制方式。

基因组中DNA复制的单位,一个复制子包含一个复制原点。复制子可以是线性的,也可以是环状的。(1)细菌基因组为单个环形复制子:复制发生的位点称为复制叉,复制过程中复制叉沿着DNA远离原点移动,在环状DNA复制过程中,通过终止子形成的复制叉陷阱终止复制,从而防止过度复制。

(2)真核生物染色体含有多个复制子:多个复制子,与细菌基因组类似但是有证据表明,染色体的复制子不存在使复制叉终止和解聚的终止位点(termini)。似乎是复制叉从原点继续移动直至与前方相邻复制子的复制叉相遇。

(3)真核生物线粒体的D环复制方式:两条母链中只有一条用作模板,合成的新链代替原来的互补链,而原来的互补链还是单链,根据此区域的特征命名为D环。新链合成到大约环三分之二处,另一条链原点暴露开始复制,复制方向与第一条链相反。

(4)病毒基因组的复制:一条新链从一个末端起始合成,代替原来相同的链。当复制叉到达分子的另一

端时,被代替的链被释放。接着它被独立的复制。

(5)滚环复制方式:先在一条链上制造一个缺口,产生的3-OH的游离末端被DNA聚合酶延伸,新合成的链代替原来的母链,其生长点可以看作沿着环状模板链滚动。新合成的成分之间共价链接,然后切成单位长度。线形状态可能维持单链或通过合成互补链(与起始滚环中的模板链序列相同)形成双链。

10、遗传重组可分为几种类型?以大肠杆菌为例说明重组的分子机制。

遗传重组可分为四种类型:

1)同源(homologous recombination)重组:DNA同源序列间发生的重组称为同源重组或非特异性(generalized)。在真核生物中,重组在雄性和雌性中都是在减数分裂时期发生,在雄性中发生在精子发生期,雌性发生在卵子发生期。此时正值减数分裂的“四分体期”,其中只有两条参与重组。

2)位点特异性重组(site-specific recombination):指在一对特异性序列之间进行重组,通常在原核生物中发生。

3)转座(transposition):属异常重组类型,是使一段DNA序列插入到另一段DNA序列中,而不依赖任何序列同源性。这种使某些元件从一个位置向其它位置移动的方式称为转座。

4)拷贝选择(copy choice):另一种重组类型是在RNA病毒中使用的,聚合酶可以在合成RNA时从一条模板链转换到另一条链上。因此,新合成的分子把两个不同亲本中的序列信息融合一起。这种类型的重组机制称为拷贝选择重组。

大肠杆菌中主要是同源重组。首先双链断裂(也有理论认为是单链断裂互换)引发重组起始,通过分枝迁移,形成Holliday中间体,Holliday中间体再次切割,切割的方向决定重组的结果。如果切口发生在当初被切的两条链上,则会释放出原来两条双链,只是带有部分以源双链区。如果切口发生在新两条链上就会生成重组后的DNA。

11、无论在真核和还是原核生物中,当DNA受到损伤时,正转录的模板链通常优先被修复,即转录通常

与修复偶联。请说明转录与修复偶联的机制。(3-4 21)

答:(1)原核转录与修复偶联机制。在大肠杆菌中存在一种转录修复偶联因子——TRCF(transcription repair

couple factor)。当DNA损伤导致RNA聚合酶受阻停顿时,TRCF识别阻滞的聚合酶,指导修复受伤的模板链。

Mfd蛋白(TRCF)具有两方面的功能:①将RNA聚合酶复合物从DNA上卸下。②使UvrABC酶结合到受损伤的DNA进行切除修复。在细菌中,修复的活性是由uvr-切除修复系统(excision-repair system)提供。当

RNA聚合酶碰到模板链上的DNA损伤时,它被困住,因为它不能利用受损序列作为模板指导互补的碱基配对(非模板链的损伤不阻碍RNA聚合酶的前进)。

(2)真核转录与修复偶联机制。虽然与原核转录与修复偶联机制依赖的成分不同,但机制是类似的。在

UV-诱导损伤后,被转录基因的模板链被优先修复。通用转录因子TFⅡH可能与此有关。TFⅡH以不同形式被发现,由和其它亚基结合的一个核心组成。基本转录因子复合体也包括一个修复亚基。使RNA聚合

酶CTD磷酸化的此激酶催化亚基属于参与细胞周期调控的一个激酶成员。激酶复合体和修复复合体能互

相结合,也能从核心TFⅡH上互相分离。修复功能可能需要RNA聚合酶的修饰或降解。当酶在UV损伤

位点停止前进时,RNA聚合酶的大亚基被降解。

12、TCR和免疫球蛋白采用相似的机制产生多样性以识别预先未知的抗原,请说明其多样性产生的机制。1)数量巨大的可变V基因片段是免疫球蛋白多样性的主要原因之一。但并非所有的多样性都是在基因组中编码的;有些是通过在构建功能基因的过程中基因的改变产生的。

2)V-J和V-D-J重组增加了多样性。

3)重组部位的变异性,重链可变区基因片段除V和J片段外,还有一个D区(diversity, D多样区),D

区序列高度可变。重链可变区基因由V-D-J重组产生,进一步增加多样性。

4)重链和轻链的随机组合。

5)体细胞突变增加了免疫的多样性。突变以单碱基置换形式发生。突变集中在抗原结合部位,主要取决于Ig基因转录的增强子。体细胞突变又称超突变(hypermutation)。而在鸟、兔、猪中存在另一种机制,即V区的基因转换。

由于每种机制皆能与其它机制同时发生,其多样性皆以乘积方式增加。

TCR基因和Ig基因的相似性是惊人的。产生多样性的机制也与Ig类似,也是通过不同的V,D,J,C重组产生,只是TCR不发生体细胞突变。

13、简述大肠杆菌转录起始、延伸和终止的基本机制。

答:

1、起始机制:RNA聚合酶与DNA启动子结合,局部解螺旋形成转录泡,TFⅡH转录因子的一个亚基对CTD 进行磷酸化,引起复合物构象改变,造成转录开始。在最初60~70个核苷酸合成期间,TFⅡE和TFⅡH 先后被释放。

2、延伸机制:聚合酶沿着DNA移动,RNA链逐渐延长,转录泡前端DNA双链解螺旋形成

模板,中间形成RNA-DNA杂交链,后端DNA又形成双螺旋,新合成的RNA形成游离单链。TFⅡF以及几个延长因子参与延伸。。

3、终止机制:在终止子(分内源性和依赖ρ因子的2种)序列附近磷酸二脂键停止形

成,转录复合体分离,DNA重新形成双螺旋。聚合酶和RNA释放。依赖ρ因子的终止必须在ρ因子的帮助

下才能发生终止。ρ因子是一个终止蛋白,它结合到新生RNA上,再转位到真正的终止位点之前的多C

少G 序列上。

14、真核生物细胞的转录分为三类,请分别说明RNA聚合酶Ⅰ、RNA聚合酶Ⅱ和RNA聚合酶Ⅲ所识别

启动子的特点及其转录产物。

15、多数真核基因为割裂基因,其转录物需在snRNPs(U1、U2、U5、U4和U6)参与下将内含子去除。请

说明核基因剪接的基本过程。

答:剪接过程一般可以分为两个阶段:首先是共有序列的识别和复合体的组装,然后进行断裂和连接反应进而改变RNA底物的结构。

1)RNA和蛋白质都参与共有序列的识别。U1 snRNA可能含有二级结构。它含有多个功能区域。Sm结合位点需要和snRNP蛋白质配合起作用,通过茎-环结构所构成的几个功能区与U1 snRNP特有的蛋白结合。2)U1 snRNA直接和5'剪接位点进行碱基配对启动剪接。其5'末端的11个核苷酸呈单链状态,含有可与内含子5'剪接点保守序列互补的一段序列。

3)U1 snRNP参与早期前剪接复合体形成。U1识别5'剪接点、U2识别分支点、U6 识别5'剪接点(GU)、U5与两个外显子配对。剪接体中snRNA之间以及与底物碱基配对,引起构象变化,使参与反应的基团处于合适的位置,形成具有催化作用的活性中心。

4)多条途径可以形成复合体E。5'剪接点U1 snRNP的存在使U2AF可以和分支位点结合,并使得内含子的5'和3'末端在复合体中连在一起。

5)剪接体的形成。5种snRNA和蛋白质因子形成剪接体。剪接体含有U1、U2 、U5和U6 snRNP及其它的蛋白质,其大小在25~50nm。Spliceosome(剪接体):各种参与剪接的成分形成的剪接复合体,大小50-60S,

与核糖体大亚基相似。

6)U4 释放触发催化反应。U4的功能可能是暂时封闭U6的功能。U4和U6间的相互作用与U2和U6间的作用相互不能协调,因此U4的释放控制着剪接的进行。

7)U2和U6构成催化活性中心。

8)套索结构的功能是定位3'剪接点。靠近分支位点3'端的3'共有序列是第二次转酯反应的靶序列。

9)snRNP可循环作用。剪接体中的各种snRNA间以及snRNA与底物间的碱基配对使参与反应的基团处于合适的位置,并可能产生具有催化作用的活性中心。

10)snRNP可能具有多种功能。每个snRNP在剪接中可能不只有一种作用。例如,U1 snRNP能增强U2 snRNP与分支位点结合,此功能不依赖它和5'剪接点的结合。U2 snRNA中除了能与分支位点结合外,还能与其它剪接组分相互作用。

16、何为核酶?请举例说明核酶的各种催化活性和催化特点。

答:核酶是具有催化活性RNA。

1)核糖核酸酶(ribonuclease) P是一个核糖核蛋白,含有一个与蛋白质结合的RNA分子。此RNA能够催

化tRNA底物的切割反应,但与之结合的蛋白质可能对维持催化RNA结构的稳定性起直接的作用。

2)类病毒(virusoid)的小RNA能够进行自我剪接反应。虽然这种反应属于分子内反应,但此分子仍然可

以分为“酶”和“底物”两部分,并且对相关序列的改造能够产生对独立“底物”有催化作用的

“酶”。

3)I类和II类内含子具有将自身从pre-mRNA中剪接掉的功能。改造过的I类内含子比原始内含子具有几

种其它催化活性。

以上三种反应的共同点是RNA在体外能够执行一种包括切割或磷酸二酯键连接的分子内或分子间反应。虽然反应的特异性和基本催化活性由RNA提供,但在体内进行正常反应还与RNA结合的蛋白质密切相关。

核酶的特性:

1)特异低效性:RNA催化的反应Km值较低,因此RNA可以高特异性地结合底物。转换数(turnover number)低说明催化速率低。

2)具有催化活性中心。活性中心只不过是提供一种界面,将一系列需要反应的基团拉到此界面上进而形成固定的空间关系。

17、请说明原核和真核生物mRNA的生命周期特点。

答:①细菌的mRNA,转录和翻译发生在唯一的细胞区室内,两个过程紧密偶联以至于它们同时发生。细菌mRNA通常不稳定,因此只能在几分钟内翻译成蛋白质。

②在真核细胞中,mRNA的合成与成熟完全在核内发生。只有这些过程完成之后,mRNA才运输到胞质,在胞质被核糖体翻译。真核mRNA相对稳定,能连续翻译几小时。

18、什么是遗传密码?遗传密码最初是如何破译的?遗传密码有何特点?

答:⑴从5'端到3'端阅读的一段DNA编码序列包括一系列三联体核苷酸(密码子),对应着蛋白质中从N

端到C端的一系列氨基酸。这种对应关系称为遗传密码(genetic codon)

⑵遗传密码的破译:Nirenberg于1961年发现一个与多核苷酸链翻译有关的体系,发现多聚尿苷酸(PolyU)

能指导苯丙氨酸聚合为聚苯丙氨酸,这意味着UUU一定编码苯丙氨酸。后来又建立了另一体系,用三联

体核苷酸模拟密码子使相应的氨酰-tRNA结合在核糖体上,若知道氨酰-tRNA所携带的氨基酸成分,也就知道了密码子的含义。通过这两种技术最终破译了所有编码氨基酸的密码子。

⑶特点:①三联体密码(三个连续的核苷酸决定一个氨基酸)。

②统一性(所有生物都通用)。

③简并性(几个密码决定一个氨基酸)。

④不重叠性(前后密码无兼用核苷酸)。

⑤无标点密码(氨基酸顺序间)。

19、参与蛋白质合成的RNA有三种,分别说明它们在蛋白质合成中的基本功能。

答:①mRNA:DNA中编码的生命信息的传递工具,每个核苷酸三联体代表一个氨基酸,它将信息从DNA经过转录和翻译形成蛋白质。

②tRNA:是一种“双向适应器”,是一种转运氨基酸的工具。首先它代表代表唯一的

氨基酸并与它共价相连。其次,它包括一个三核酸序列,即反密码子,它与代表氨基酸

的密码子是互补的。反密码子使tRNA能够通过碱基配对识别密码子,具有校对功能。

③rRNA:翻译mRNA的场所是核糖体,rRNA是核糖体骨架,具有肽酰转移酶活性,校对功能。蛋白质合成中涉及rRNA碱基配对。①rRNA的3 端在起始时与mRNA直接相互作用。②16S rRNA上的特异区域与A位点及P位点上tRNA反密码子区直接相互作用;23S rRNA与肽酰-tRNA上的CCA相互作用。③亚基相互作用涉及16S和23S rRNA,但现在还不清楚结合是由RNA-RNA相互作用引发还是由RNA-蛋白质相互作用介导。

20、蛋白质的定位需要前导信号序列指导,请简要说明蛋白质在细胞中的定位过程。

答:根据蛋白质的定位可将其大致分为2类:膜结合型和非膜结合型蛋白质。1)后转运的蛋白质再核糖体上合成后被释放到胞质中,具有信号序列的被定位到各个细胞器(细胞核,线粒体等)。2)共转运的蛋白质在合成过程中与内质网相连,其核糖体是“膜结合型”的。膜结合型蛋白穿过内质网,经过高尔基体并跨过胞膜。如果这些蛋白有主留信号则会在经过的各个环节停留,或被定位于各种细胞器(溶酶体,核小体等)。

21、膜泡是运输蛋白质的主要工具,请举例说明受体介导的内吞循环过程。

答:(1)受体介导的内吞作用。受体侧向移动进入质膜的下陷区域,即包被窝(coated pits),包被窝被网格蛋白包围。包被窝缩进胞质并以网格蛋白包被膜泡的形式分离出来,向早内吞体(endosome)运输,去衣被后再与靶膜融合,并释放其内容物。此过程称为受体介导的内吞作用(receptor-mediated ondocytosis (2)受体循环的基本类型。可将受体循环分为四种类型。

①受体循环型:当配体降解时受体循环回到质膜表面,受体通过此途径将配体高速运进细胞内。例如,低密度蛋白(low density lipoprotein,LDL)受体,其配体是质膜上的LDL载脂蛋白E和载脂蛋白B(统称LDL)。

②受体-配体循环型:例如,转铁蛋白(transferrin)受体,该受体的配体是载有铁离子的转铁蛋白。当受体-配体复合物到达内吞体时,酸性环境使转铁蛋白释放铁,无铁的配体被称为空载转铁蛋白。空载转铁蛋白仍会与受体结合并循环回到质膜,然后才从受体上解离,使空载转铁蛋白能自由地再与铁结合,而转铁蛋白受体能继续与载铁的转铁蛋白结合

③受体-配体降解型:例如,表皮生长因子(EGF)受体与其配体结合,是内构化的需要。虽然EGF与其受体似乎在低pH下互相解离,它们却都能运输到溶酶体,在那里它们被降解

④受体-配体再运输型:某些极性细胞可能利用此途径,受体-配体结合物占据细胞表面,被运往内吞体,

并在运输过程中释放到细胞的远端表面,称为穿胞外排(transcytosis)作用。例如,免疫球蛋白受体将免疫球蛋白运过表皮细胞。

高级分子遗传学复习提纲

高级分子遗传学复习题 1、概念解释: PDT 噬菌体展示技术(phage displayed technology,PDT)是将外源蛋白或多肽与噬菌体外壳蛋白融合,展示在噬菌体表面并保持特定的空间构象,利用特异性亲和作用以筛选特异性蛋白或多肽的一项新技术。该技术将基因型与表型、分子结合活性与噬菌体的可扩增性结合在一起,是一种高效的筛选新技术。目前已成功应用于抗原表位分析,单抗筛选,蛋白质功能拮抗多肽或模拟多肽的确定等。 DNA shuffling 将不同品系具有不同突变位点的基因(1~6kb)或同一家族的基因混合,用DNase I酶切构成随机DNA 片段库(Pool)。用此库样品为模板、以小分子引物进行PCR扩增,一些随机模板得到扩增,由于片段间存在同源性,在退火过程中常出现模板转换(switch),从而有可能出现集多种突变点于一个基因上的DNA分子,可从多种多样的重组分子中筛选出有用基因。 卫星RNA(satellite RNA) 类病毒(viroids)和拟病毒(virusoids)中类病毒是有侵染性并能独立作用的RNA分子,没有任何蛋白质外壳。拟病毒在构成上与类病毒类似,但是被植物病毒包装,与一个病毒基因组包被在一起。拟病毒不能独立复制,需要病毒帮助其复制。有时拟病毒又称为卫星RNA(satellite RNA)。 交换固定(crossover fixation) 指某一基因簇中的突变通过不等交换趋向扩展到整个基因簇的现象。结果突变的基因要么被淘汰,要么占据全部原来相同基因的位置。 分子伴侣(chaperone) 一种能诱导靶蛋白质形成特定构象使其正确组装的蛋白质。 空转反应(idling reaction) 当空载tRNA进入A位点时,核糖体产生pppGpp 和ppGpp, 诱发应急型反应。 AARS:(氨酰-tRNA合成酶) 催化氨基酸和tRNA2‘或3’-OH共价连接的酶。根据氨基酸序列,可将AARS分为I、II型两组。I 型:Arg、Gln、Glu、Ile、Leu、Trp、Tyr、Val、Cys-RS,其余为II型。I 型RS含有HIGH签名序列(His-Ile-Gly-His)和KMSKS(Lys-Met-Ser-Lys-Ser)序列,使AA结合在3'A的2'-OH上,可以在2'、3'之间移动。II型RS无签名序列,而有3个保守基序。 RNAi/RNAq(RNA干扰、RNA压制) 转录后基因沉默广泛存在于各种生物中,在植物中被称为转录后基因沉默(PTGS),在动物中被称为RNA 干扰(RNA interference, RNAi),在真菌中则被称为RNA压制(RNA quelling,RNAq)。尽管叫法不同,但都具有相似机制,都启动一种特殊的RNA降解过程。 酸性面条(negative noodle)

《分子生物学大(综合)实验》课程介绍(精)

《分子生物学大(综合)实验》课程介绍 课程代码(学校统一编制) 课程名称分子生物学大(综合)实验 英文名称MolecularBiologyBigExperiment 学分:3修读期:第七学期 授课对象:生物科学、生物技术 课程主任:姓名、职称、学位 关洪斌,副教授,博士 课程简介 21世记是生命科学的世记,而分子生物学是带动生命科学的前沿科学。分子生物学是在生物大分子水平上研究细胞的结构、功能及调控的学科,在现代生物学学科发展中的重要性与不容置疑的带头作用是众所周知的。许多重大的理论和技术问题都将依赖于分子生物学的突破。随着分子生物学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相关实验技术方法和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为了适应分子生物学研究工作日益发展的需要,满足培养从事现代生物学研究,尤其是进行分子生物学研究的人才的需要,特设置分子生物学大(综合)实验课程。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和基本要求是使学习者基本掌握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教学内容包括TRIZOL试剂盒提取RNA、RNA质量的检测、RT-PCR和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检测cDNA。通过本实验可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较好地掌握分子生物学实验操作和技能,为今后独立进行科研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实践教学环节(如果有) 实验内容包括TRIZOL试剂盒提取RNA、RNA质量的检测、RT-PCR和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检测cDNA。 课程考核 实验报告 指定教材 自编 参考书目 1.分子生物学实验指导高等教育出版社施普林格出版社,1999 2.彭秀玲,袁汉英等.基因工程实验技术.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3.吴乃虎.基因工程原理(上下册).科学出版社,1998 4.F.奥斯伯等著:颜子颖,王海林译.分子克隆实验指南(第二版).科学出版社,1998 5.J.萨姆布鲁克等著:金冬雁,黎孟枫等译.精编分子生物学实验指南.科学出版社,1993

遗传学第一章绪论(答案)

第一章绪论(答案) 一、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 *1 .遗传病的最基本特征是: A.家族性 B. 先天性 C. 终身性 D. 遗传物质的改变 E. 染色体畸变 2. 根据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在不同疾病发生中作用不同,对疾病分类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完全由遗传因素决定发病 B .基本由遗传因素决定发病 C.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对发病都有作用 D .遗传因 素和环境因素对发病作用同等 E.完全由环境因素决定发病 *3 .揭示生物性状的分离律和自由组合律的两个遗传学基本规律的科学家是 A. Mendel B. Morgan C . Garrod D . Hardy. Wenberg E . Watson, Crick 4. 关于人类遗传病的发病率,下列哪个说法是错误的? A.人群中约有3%^5%的人受单基因病所累 B .人群中约有0.5%?1%的人受染色体病所累C .人群中约有 15%?20%勺人受多基因病所累 D. 人群中约有20%?25%勺人患有某种遗传病 E. 女性人群中红绿色盲的 发病率约为5% *5.研究染色体的结构、行为及其与遗传效应关系的遗传学的一个重要支柱学科称为: A .细胞遗传学 B .体细胞遗传学C.细胞病理学D .细胞形态学 E .细胞生理学 6. 研究基因表达与蛋白质(酶)的合成,基因突变所致蛋白质(酶)合成异常与遗传病关系的医学遗传学的一个支柱学科为: A.人类细胞遗传学 B .人类生化遗传学 C. 医学分子生物学 D.医学分子遗传学E .医学生物化学 7. 细胞遗传学的创始人是: A. Mendel B . Morgan C . Darwin D . Schleiden , Schwann E.Boveri , Sutton 8 .在1944年首次证实DNA分子是遗传物质的学者是; A. Feulgen B . Morgan C . Watson, Crick D . Avery E.Garrod 9. 1902年首次提出“先天性代谢缺陷”概念的学者是: A. Feulgen B . Morgan C . Watson, Crick D . Avery E . Garrod 10. 1949年首先提出“分子病”概念的学者是: A. Mendel B . Morgan C . Darwin D . Paullng E . Boveri , Sutton *11 . 1956年首次证明人的体细胞染色体为46条的学者是: A. Feulgen B . Morgan C .蒋有兴(JH.Tjio)和Levan D . Avery E . Garrod 12. 1966年编撰被誉为医学遗传学的“圣经”--〈〈人类盂德尔遗传》一书的学者是: A. McKusick B . Morgan C . Darwin D . Schleiden , Schwann E . Boveri , Sutton *13 .婴儿出生时就表现出来的疾病称为:A.遗传病B .先天性疾病C. 先大畸形D. 家族性疾病 E. 后天性疾病 *14. 一个家庭中有两个以上成员罹患的疾病一般称为: A.遗传病B .先天性疾病C先大畸形 D.家族性疾病E.后天性疾病 15. 婴儿出生时正常,在以后的发育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疾病称为: A.遗传病B .先天性疾病C.先大畸形D.家族性疾病E.后天性疾病 16. 人体细胞内的遗传物质发生突变所引起的一类疾病称为: A.遗传病B .先天性疾病C.先大畸形D.家族性疾病E.后天性疾病*17.遗传病特指: A.先天性疾病 B .家族性疾病 C .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疾病 D.不可医治的疾病 E .既是先天的,也是家族性的疾病 18. 环境因素诱导发病的单基因病为: A. Huntington 舞蹈病B .蚕豆病C .白化病D .血友病A E .镰状细胞贫血 19. 传染病发病: A.仅受遗传因素控制 B .主要受遗传因素影响,但需要环境因素的调节 C.以遗传因素影响为主和环境因素为辅 D .以环境因素影响为主和遗传因素为辅 E .仅受环境因素影响 20. Down^合征是:

分子遗传学复习题

分子遗传学复习题 名词解释: DNA甲基化(DNA methylation):是指由DNA甲基化转移酶介导,催化甲基基团从S-腺苷甲硫氨酸向胞嘧啶的C-5位点转移的过程。 ENCODE计划(The Encyclopedia of DNA Elements Project):即“DNA元件百科全书计划”,简称ENCODE 计划,是在完成人类基因组全序列测定后的2003年9月由美国国立人类基因组研究所(National Human Genome Research Institute,NHGRI)组织的又一个重大的国际合作计划,其目的是解码基因组的蓝图,鉴定人类基因组中已知的和还不知功能的多个物种的保守序列等在内的所有功能元件。ENCODE计划的实施分为3个阶段:试点阶段( a pilot phase)、技术发展阶段(a technology development phase)和生产阶段(a producttion phase)。 gRNA (guide RNA):既指导”RNA(gRNA,guide RNA),能通过正常的碱基配对途径,或通过G—U配对方式与mRNA上的互补序列配对,指导编辑的进行。 GT--AG规律(GT-AG rule):真核生物所有编码蛋白质的结构基因,其RNA前体在内含子和外显子交界处有两个较短的保守序列,内含子的左端均为GT,右端均为AG,此规律称GT-AG规律。 miRNA:即小RNA,长度为22nt左右,5′端为磷酸基团、3′端为羟基。miRNA广泛存在于真核生物中,不具有开放阅读框架,不编码蛋白质,其基因的转录产物是发夹状结构,在RNaseⅢ酶切后以双链形式存在,是近几年在真核生物中发现的一类具有调控功能的非编码 RNA,它们主要参与基因转录后水平的调控。 RNA编辑(RNA editing) :是指通过碱基修饰、核苷酸插入或删除以及核苷酸替换等方式改变RNA的碱基序列的转录后修饰方式。 RNA诱导的沉默复合体(RNA Induced Silencing Complex,RISC):与siRNA结合后可识别并切断mRNA。 RNA指导的DNA甲基化(RNA Directed DNA Methylation RDDM):活性RISC进入核内,指导基因发生DNA的甲基化。 密码子摆动假说(wobble hypothesis):密码子的第1,2位核苷酸(5’→3’)与反密码子的第2,3核苷酸正常配对;密码子的的第3位与反密码子的第1位配对并不严谨,当反密码子的第1位为U时可识别密码子第3位的A或G,而G则可识别U或C,I(次黄嘌呤)可识别U或C或A。 比较基因组学(comparative genomics):是一门通过运用数理理论和相应计算机程序,对不同物种的基因组进行比较分析来研究基因组大小和基因数量、基因排列顺序、编码序列与非编码序列的长度、数量及特征以及物种进化关系等生物学问题的学科。 表观遗传变异(epigenetic variation):基因的碱基序列未发生改变,而是由于DNA甲基化,组蛋白的乙酰化和RNA编辑等修饰导致基因活性发生了变化,使基因决定的表型发生变化,且可遗传少数世代,但这种变化是可逆的。 超基因家族(supergene family):是DNA序列相似,但功能不一定相关的若干个单拷贝基因或若干组基因家族的总称。 沉默子(silencer):一种转录负调控元件,当其结合特异蛋白因子时,对基因转录起阻遏作用。特点很象增强子,但不增强转录,而是减弱转录,故称负增强子。 代谢组学(metabolomics):是对某一生物或细胞在一特定生理时期内所有低分子量代谢产物同时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一门新学科。 端粒(telomere):是由独特的DNA序列及相关蛋白质组成的线性真核染色体的末端结构,它具有防止末端基因降解、染色体末端间的粘连和稳定染色体末端及其精确复制等功能。 反向遗传学(reverse genetics):是从改变某个感兴趣的基因或蛋白质入手,然后去寻找相关的表型变化。 反转座子(retroposon)或“反转录转座子(retrotransposon)”:先转录为RNA再反转录成DNA 而进行转座的遗传元件。 核酶(ribozyme):具有催化活性的RNA, 即化学本质是核糖核酸(RNA), 却具有酶的催化功能。核酶的作用底物可以是不同的分子, 有些作用底物就是同一RNA分子中的某些部位。 核心启动子(core promoter):是指在体外测定到的由RNA polⅡ进行精确转录起始所要求的最低限度的一套DNA序列元件。 化学基因组学(chemogenomics):它是作为后基因组时代的新技术,是联系基因组和新药研究的桥梁和纽带。它指的是使用对确定的靶标蛋白高度专一的小分子

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考试题库

一、名词解释 1.分配常数:又称分配系数,是指一种分析物在两种不相混合溶剂中的平衡常数。 2.多肽链的末端分析:确定多肽链的两末端可作为整条多肽链一级结构测定的标志,分为氨基端分析和羧基端分析。 3.连接酶:指能将双链DNA中一条单链上相邻两核苷酸连接成一条完整的分子的酶。 4.预杂交:在分子杂交实验之前对杂交膜上非样品区域进行封闭,用以降低探针在膜上的非特异性结合。 5.反转录PCR:是将反转录RNA与PCR结合起来建立的一种PCR技术。首先进行反转录产生cDNA,然后进行常规的PCR反应。 6.稳定表达:外源基因转染真核细胞并整合入基因组后的表达。 7.基因敲除:是指对一个结构已知但功能未知或未完全知道的基因,从分子水平上设计实验,将该基因从动物的原基因组中去除,或用其它无功能的DNA片断取代,然后从整体观察实验动物表型,推测相应基因的功能。 8.物理图谱:人类基因组的物理图是指以已知核苷酸序列的DNA片段为“路标”,以碱基对(bp,kb,Mb)作为基本测量单位(图距)的基因组图。 9.质谱图:不同质荷比的离子经质量分析器分开后,到检测器被检测并记录下来,经计算机处理后所表示出的图形。 10.侧向散射光:激光束照射细胞时,光以90度角散射的讯号,用于检测细胞内部结构属性。

11.离子交换层析:是以离子交换剂为固定相,液体为流动相的系统中进行的层析。 12.Edman降解:从多肽链游离的N末端测定氨基酸残基的序列的过程。 13.又称为限制性核酸内切酶(restriction endonuclease):是能够特异识别双链DNA序列并进行切割的一类酶。 14.电转移:用电泳技术将凝胶中的蛋白质,DNA或RNA条带按原位转移到固体支持物,形成印迹。 15.多重PCR:是在一次反应中加入多对引物,同时扩增一份模板样品中不同序列的PCR 过程。 16.融合表达: 在表达载体的多克隆位点上连有一段融合表达标签(Tag),表达产物为融合蛋白(有分N端或者C端融合表达),方便后继的纯化步骤或者检测。 17.同源重组:发生在DNA同源序列之间,有相同或近似碱基序列的DNA分子之间的遗传交换。 18.遗传图谱又称连锁图谱(linkage map),它是以具有遗传多态性的遗传标记为“路标”,以遗传学距离为图距的基因组图。 19.碎片离子:广义的碎片离子为由分子离子裂解产生的所有离子。 20.前向散射光:激光束照射细胞时,光以相对轴较小角度向前方散射的讯号用于检测细胞等离子的表面属性,信号强弱与细胞体积大小成正比。 21.亲和层析:利用共价连接有特异配体的层析介质分离蛋白质混合物中能特异结合配体的目的蛋白或其他分子的一种层析法。(利用分子与其配体间特殊的、可逆性的亲和结合

分子遗传学

第一章
公元前4000年,伊拉克 的古代巴比伦石刻上记 载了马头部性状在5个 世代的遗传。
浙江大学


第一节 遗传学研究的对象 和任务
遗传学第一章
1
浙江大学
遗传学第一章
2
1.遗传学的研究内容: 1.遗传学的研究内容:
(1).是研究生物遗传和变异的科学: 遗传学与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有关。 (2).是研究生物体遗传信息和表达规律的科学: 解决问题:物种 代代相传; 性状 遗传。 (3).是研究和了解基因本质的科学: 遗传物质是什么? 遗传物质 性状?
浙江大学 遗传学第一章 3
∴ 遗传学是一门涉及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的理论科学, 同时也是一门密切联系生产实际的基础科学,直接指导 医学研究和植物、动物、微生物育种。
浙江大学
遗传学第一章
4
2.遗传和变异的概念: 2.遗传和变异的概念:
(1).遗传(heredity):亲子间的相似现象。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2).变异(variation):个体之间的差异。 “母生九子,九子各别” (3).遗传和变异是一对矛盾。 (4).遗传、变异和选择是生物进化和新品种选育的 三大因素: 遗传 + 变异 + 自然选择 遗传 + 变异 + 人工选择 形成物种 动、植物品种
自然选择
人工选择
(5).遗传和变异的表现与环境不可分割。
浙江大学 遗传学第一章 5 浙江大学 遗传学第一章 6

3.遗传学研究的对象: 3.遗传学研究的对象:
以微生物(细菌、真菌、病毒)、
植物和动物以及人类为对象,研究其 遗传变异规律。
4.遗传学研究的任务: 4.遗传学研究的任务:
(1).阐明:生物遗传和变异现象 (2).探索:遗传和变异原因 (3).指导:动植物和微生物育种 表现规律; 物质基础 内在规律;
提高医学水平。
浙江大学
遗传学第一章
7
浙江大学
遗传学第一章
8
第二节
遗传学的发展
一、现代遗传学发展前
浙江大学
遗传学第一章
9
浙江大学
遗传学第一章
10
1.遗传学起源于育种实践:
人类 生产实践 遗传和变异 选择
2. 18世纪下半叶和19世纪上半叶期间,拉马克和达尔文对
生物界遗传和变异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1).拉马克(Lamarck J. B., 1744~1829): ①.环境条件改变是生物变异的根本原因; ②.用进废退学说和 获得性状遗传学说 如长颈鹿、家鸡翅膀。
育成优良品种。
浙江大学
遗传学第一章
11
浙江大学
遗传学第一章
12

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全攻略

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 目录 实验一细菌的培养 2 实验二质粒DNA的提取 3 实验三紫外吸收法测定核酸浓度与纯度 4 实验四水平式琼脂糖凝胶电泳法检测DNA 5 实验五质粒DNA酶切及琼脂糖电泳分析鉴定 7 实验六植物基因组DNA提取、酶切及电泳分析 8 实验七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体外扩增DNA 9 实验八 RNA提取与纯化 11 实验九 RT-PCR扩增目的基因cDNA 13 实验十质粒载体和外源DNA的连接反应 15 实验十一感受态细胞的制备及转化 16 实验十二克隆的筛选和快速鉴定 18 实验十三 DNA分析——Southern杂交 19 一基本操作 实验一、细菌培养 实验二、质粒DNA提取 实验三、紫外吸收法测定核酸浓度与纯度 实验四、水平式琼脂糖凝胶电泳法检测DNA 实验五、质粒DNA酶切及琼脂糖电泳分析鉴定 实验六、植物基因组DNA提取、定量、酶切及电泳分析实验八、植物RNA提取及纯化 二、目的基因获取

实验七、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体外扩增DNA 实验九、RT-PCR扩增目的基因cDNA 三、目的基因的克隆和表达 实验十、质粒载体和外源DNA的连接反应 实验十一、感受态细胞的制备及转化 实验十二、克隆的筛选和快速鉴定 实验十三、DNA分析——Southern杂交 实验一细菌的培养 一、目的 学习细菌的培养方法及培养基的配置。 二、原理 在基因工程实验和分子生物学实验中,细菌是不可缺少的实验材料。质粒的保存、增殖和转化;基因文库的建立等都离不开细菌。特别是常用的大肠杆菌。 大肠杆菌是含有长约3000kb的环状染色体的棒状细胞。它能在仅含碳水化合物和提供氮、磷和微量元素的无机盐的培养基上快速生长。当大肠杆菌在培养基中培养时,其开始裂殖前,先进入一个滞后期。然后进入对数生长期,以20~30min复制一代的速度增殖。最后,当培养基中的营养成分和氧耗尽或当培养基中废物的含量达到抑制细菌的快速生长的浓度时,菌体密度就达到一个比较恒定的值,这一时期叫做细菌生长的饱和期。此时菌体密度可达到 1×109~2×109/mL。 培养基可以是固体的培养基,也可以是液体培养基。实验室中最常用的是LB培养 基。 三、实验材料、试剂与主要仪器 (一)实验材料 大肠杆菌 (二)试剂 1、胰蛋白胨 2、酵母提取物

分子遗传学要点整理

Chapter 1: Genomes, Transcriptomes and Proteomes 1. 概述 基因组(Genome):指生物的整套染色体所含有的全部DNA或RNA 序列。基因组是地球上每一物种具有的生物学信息的存储库。 基因组学(Genomics):指研究生物的整个基因组,涉及基因组作图、测序和功能分析的一门学科。 基因组所包含的生物信息的利用需要酶及其他参与基因组表达过程中一系列复杂生化反应的蛋白质的协同活性。 基因组表达的最初产物是转录组,即那些含有细胞在特定时间所需生物信息、编码蛋白质的基因衍生而来的RNA分子的集合。转录组由转录过程来维持。 基因组表达的第二个产物是蛋白质组,即细胞中那些决定细胞能够进行生化反应的所有蛋白质组分。这是通过翻译过程来完成的。 2.1 Genes are made of DNA 奥地利神父孟德尔1865年根据7个碗豆性状的实验提出了遗传因子假说,认为每个性状由遗传因子控制,并提出了遗传因子的分离与自由组合两大遗传规律。 证明基因由核酸 (DNA或RNA) 组成的3个著名实验: ①肺炎双球菌的转化试验;DNA是遗传物质 ②噬菌体感染实验;只有DNA是联系亲代和子代的物质 ③烟草花叶病毒的感染实验。RNA也是遗传物质 2.2 The structure of DNA A. Nucleotides and polynucleotides B. The model of double helix DNA 晶体X射线衍射图谱?为揭示DNA分子的二级结构提供了重要实验证据 a. Watson and Crick (1953) 提出的 DNA双螺旋结构模型: "?DNA分子通常以右手双螺旋形式存在,两条核苷酸链反向平行,且互为互补链。 "?戊糖-磷酸骨架在分子的外铡,在分子表面形成大沟和小沟,碱基堆积于螺旋内部。 "?碱基间通过氢键相互连接,A 和T 以2个氢键配对, G和C 以3个氢键配对。"?螺旋中相邻碱基间相隔0.34nm ,每10个碱基对螺旋上升一圈,螺距为 3.4nm ,直径为2.37 nm 。 b. DNA双螺旋结构的稳定力: ??碱基间形成的氢键/ ??相邻碱基间的疏水堆积力/ ??碱基相互作用的范德华力 尽管氢键使得双链中的碱基间的配对具有特异性(只有互补的两条链之间才能形成DNA双链),但其对于双螺旋的总体上的稳定性并无太大贡献。 核酸分子的稳定性的根源在于碱基对之间的疏水堆积力。作为芳香族化合物,

分子遗传学重点讲义资料

1.分子遗传学:是研究遗传信息大分子的结构和功能的科学。它依据物理、化学的原理来解 释生命遗传现象,并在分子水平上研究遗传机制及遗传物质对代谢过程的调控。 2. 分子遗传学研究对象:从基因到表型的一切细胞内与遗变异有关的分子事件。不仅仅包括中心法则中从DNA到蛋白质的过程。 分子遗传学研究内容:遗传信息大分子在生命系统中的储存、复制、表达及调控过程。 分子遗传学研究目标:明确遗传信息大分子对生物表型形成的作用机制。 第二章基因 1.从遗传学史的角度看,基因概念大致分以下几个阶段: 泛基因(或前基因)→孟德尔(遗传因子) →摩尔根(基因):基因是功能单位(决定性状),基因是突变单位(基因是突变的最小结构),交换单位(交换的最小结构)三位一体的组合。 →顺反子:在一个等位基因内部发生两个以上位点的突变,如两个突变位点位于同一染色体上,为顺式结构,生物个体表现为野生型;突变位点分别位于两个同源染色体上,为反式结构,生物个体表现为突变型。即其顺式和反式结构的表型效应是不同的。一个具有顺反效应的DNA片段就是一个顺反子,代表一个基因。(或者具有顺反效应的DNA片段就是一个基因) (基因内部这些不同位点之间还可以发生交换和重组:一个基因不是一个突变单位,也不是一个重组单位) →操纵子:基因是一个转录单位,是一个以不同来源的外显子为构件的嵌合体,处于沉默的DNA介质(内含子)中 →现代基因 2.鉴定基因的5个标准 1)基因具有开放性阅读框ORF。 2)基因往往具有一定的序列特征。 3)基因序列具有一定的保守特性。 4)基因能够进行转录。 5)通过基因失活产生的功能改变鉴定基因。(能排除假基因的干扰) 3.蛋白质基因:能够自我复制的蛋白质病毒因子。 朊病毒:一类不含核酸而仅由蛋白质构成的可自我复制并具有感染性的因子。 4.基因组印记(genomic imprinting):由于一些可遗传的修饰作用(如DNA、组蛋白甲基化作用)控制着亲本中某个单一的等位印记基因活性,从而导致个体在发育上的功能差异,使个体具有不同的性状特征。 5.印记基因(imprinted gene):表达特性取决于它们是在父源染色体上还是在母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 6.组蛋白上的共价键修饰:包括甲基化、乙酰化、磷酸化等在组蛋白上以组合形式。这些修饰的组合能改变染色质的结构,进而影响基因的表达。属于一种表观遗传学现象(epigenetics )。 7.组蛋白密码含义: 1)组蛋白末端不同的修饰作用将诱导与染色质相连蛋白之间的相互亲和力。 2)一个核小体中同一末端的修饰可能是相互依赖的,产生不同组合。 3)染色质高级结构的不同性质极大地依赖于具有不同修饰的核小体共价修饰的局部浓度和

中科院分子遗传学试题1997-2003(精)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分子遗传学2003年 一、今年是DNA双螺旋模型发表五十周年。请回答以下问题(20分): 1、在双链DNA分子中A+T/G+C是否等于A+C/G+T ?(4分) 2、DNA双链的两条链中是否含有相同的遗传信息?为什么?(4分) 3、大肠杆菌的基因组DNA的长度约为1100微米。请根据DNA模型估计其基因组的碱基对数目。(4分) 4、如果两种生物基因组DNA在四种碱基的比率上有显著差异,那么预期在它们编码的tRNA、rRNA和mRNA上是否也会在四种碱基的比率上呈现同样的差异?(8分) 二、在一牛群中,外观正常的双亲产生一头矮生的雄犊。请你提出可能导致这种矮生的各种原因,并根据每种原因提出相应的调查研究的提纲(注意整个调查研究工作必须在两个月内完成)。(20分) 三、请给出以下6种分子标记的中文全称、定义、检测方法及其在遗传分析中的特征。(20分) RFLP , microsatellite , STR , SSLP , SNP , InDeL . 四、在普通遗传学中,非等位基因间的相互作用有哪几种?请举例说明其中的两种相互作用?请从分子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的角度对非等位基因间的相互作用的分子机制进行阐述,并举例说明。(20分) 五、有哪些诱变剂可以诱发基因突变?基于突变被辨认的方法,可以将突变分为哪几种类型?哪些类型的突变对功能基因组的研究最有意义?为什么?对一个已完成基因组测序的真核生物,如何构建一个突变体库,以揭示基因组中预测基因的功能?(20分)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分子遗传学2002 年 注:1、A卷考生必须回答下列5题,每题20分。 B、卷考生任选四题回答,每题25分。 一、请举出细胞中的各种RNA分子的名称、特征和功能。如何从RNA出发开展功能基因组的研究。 二、真和生物的基因表达控制(control of gene expression)和信号传导(signal transduction)有密切的关系,请举出一个你熟悉的例子分别说明这两个概念的含义及其联系。 三、目前已经有一些现成的软件用来预测基因组全序列中的基因。为了设计这些软件,你觉得哪些关于基因和基因组的分子遗传学知识是必须的?请说明理由。 四、在真核生物中转座子可以分为几种类型?请分述每种类型的结构和特征。如何利用转座子进行分子遗传学的研究和功能基因组的研究。 五、自从克隆的多利羊诞生以来,报界经常传播所谓克隆动物的缺陷,有一种说法是克隆动物会早衰,有人推测早衰的原因可能是:(1)被克隆的体细胞核的染色体端粒变短或(2)被克隆的体细胞核的基因表达程序已经处在发育上成熟的阶段。现在请你从染色体DNA复制的角度作支持第(1)种可能的阐述,并从基因表达调控的角度做反对第(2)中可能的阐述。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分子遗传学2001 年 (A卷考生必须回答下列五题,每题20分;B卷考生任选四题回答,每题25分)

分子遗传学

1.分子遗传学含义:是研究遗传信息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的科学,在分子水平上研究遗传 机制及遗传物质对代谢过程的调控。 2.0 3.分子生物学:是研究生物大分子结构与功能的一门学科。注重的生物在分子水平上的一 些特征和现象 分子遗传学:侧重从分子水平对生物遗传规律和遗传现象的研究。 4.遗传物质特征:①在体细胞中含量稳定,贮存并表达遗传信息;②在生殖细胞中含量减 半,能把遗传信息传给子代;③能精确地自我复制,物理和化学性质稳定;④有遗传变异的能力。 5.双螺旋模型double helix model特点:①DNA分子由两条反相平行的多核苷酸组成,形 成右手双螺旋;②两条链反相平行,即两条链方向相反;③糖-磷酸键是在双螺旋的外侧,碱基对与轴线垂直;④糖与附着在糖上的碱基近于垂直;⑤碱基配对时,必须一个是嘌呤,另一个是嘧啶;⑥DNA双螺旋有大沟major or wide groove和小沟minor or narrow groove;⑦这个模型合理地解释了DNA自我复制和转录问题,巩固了DNA作为遗传物质的地位。 6.模型中的碱基配对重要性:①AT,GC配对可形成良好的线性氢键;②AT对和GC对的 几何形状一样,使双链距离相近,使双螺旋保持均一;③碱基对处于同一平面。不论核苷酸顺序如何,都不影响双螺旋结构;④为DNA半保留复制奠定了基础。 7.阮病毒:是一种能够决定细胞性状的非孟德尔遗传因子,具有传染能力的蛋白质病毒。 8.顺反效应:在顺反两种排列情况下所表现的遗传效应统称为顺反效应。 9.ORF开放读框:一个开放读框是被起始密码与终止密码所界定的一串密码子。 10.密码子偏爱:在基因组中经常为某种氨基酸编码的只是其中的一种密码子,这种现象。 11.高度保守:不同类型生物中广泛存在非常相似的DNA序列。在进化过程中保留了这些 序列,是生命活动所必须的,很少突变。其突变常常导致死亡,表现为高度保守。12.表观遗传学:对基因的功能变化的研究,这种变化可以通过体细胞有丝分裂或生殖细胞 成熟分裂二遗传并不需要DNA序列发生变化。 13.基因组印记:就是由于一些可遗传的修饰作用(甲基化),控制着亲本中某一等位印记 基因的活性,从而导致它们在发育中的功能上的差异,使个体具有不同的性状特征。14.组蛋白密码:组蛋白的共价键修饰,如甲基化,乙酰化,磷酸化等在组蛋白上是以组合 形式进行的,Allis把这种组合形式称为“组蛋白密码”。 15.物种的C值:一个单倍体基因组的全部DNA含量是恒定的,这是物种的一个特征,通 常称为该物种的C值。 16.C值佯谬:在遗传学上最高级最复杂的一群性状的表现与DNA的C值大相径庭。这种 现象称为C值佯谬/C值矛盾/C值悖理。 17.N值佯谬:把这种基因数目与生物进化程度或生物复杂性的不对称性,称之为N值佯谬 (N表示基因数目)。 18.唯蛋白质假说:阮病毒PrPSc是一种蛋白质病毒,它的自我繁殖是以其本身为模板对其 同一基因所编码的正常蛋白PrPc进行翻译后修饰作用,使后者转变为与其同一构想。 19.重复序列及重复基因的起源:①滚环模型;②不等交换unequal crossing over假说:Smith 提出可以产生并维持重复序列。减数分裂时同源染色体联合,相同部分可发生交换。如果发生不等交换,可导致一条染色单体重复,另一条染色单体缺失。-在果蝇中发现;③突然复制假说:高度重复DNA的产生,是由于某一特异的DNA序列突然间产生数千拷贝结果。重复序列主要存在于异染色质区。 20.重叠基因overlapping gene:在同一段DNA序列上,忧郁阅读框架不同或终止位点不同,

分子遗传学考试资料

RNA 的3种剪接方式 内含子从mRNA前体中移走的过程称为RNA剪接。 RNA 的3种剪接方式分别是: 自我剪接内含子(Ⅰ型和Ⅱ型):能够自发地进行剪接,分为Ⅰ型内含子和Ⅱ型内含子两个亚类。Ⅰ型内含子:四膜虫35S rRNA前体的剪接反应是Ⅰ型的典型代表,特点是需要鸟苷 参与;Ⅱ型内含子:不需要鸟苷参与,而由其自身结构决定,特点是形成套索内含子。 蛋白质(酶)参与剪接的内含子(tRNA):主要在tRNA前体中发现。tRNA前体在内切酶作 用下,把发夹形的内含子切除,然后在连接酶的作用下,连接形成成熟的tRNA。 糖核蛋白体(snRNP)参与剪接的内含子:存在于绝大多数真核细胞的蛋白质基因中。在 真核生物的细胞核中,含有大量的小分子RNA,在天然状态下,以核糖核蛋白粒子形式存在,称为snRNP。参与剪接反应的snRNP至少有5种:U1、U2、U5和U4/U6。 U1结合于内含子的5’端; U2结合到内含子的分支点上; U5结合到内含子的3’端,U4/U6结合于U5; U1和U2结合,形成套索RNA结构; U4释放,内含子左侧切断,5’外显子作为独立片段释放; 内含子的3’剪接点切断,形成套索内含子,游离出来; 5’外显子和3’外显子连接形成成熟mRNA。 RNA编辑 一种依赖于特异编辑酶对基因编码的mRNA进行重新修饰的过程,包括对核苷酸进行添加、删除或修饰,从而可能改变了开放阅读框,产生了新的终止密码子或起始密码子,翻译出 氨基酸序列不同的多种蛋白质。 分为两类:一是单碱基的突变;二是碱基的缺失和添加。如U插入/删除;C→U替换;A →I替换;C插入;G插入。 机制: RNA编辑是由3’-5’方向进行,gRNA-Ⅰ的5’端与前体mRNA的未编辑的mRNA的一小段 锚定序列互补,形成短的(10-15bp)锚定双螺旋;

分子遗传学要点总结

第一章 1.理解Genomes, Transcriptomes 和Proteomes三个名词,并阐明它们在基因组表达过程中是如何联系在一起的; Genomes:基因组(Genome):由德国汉堡大学威克勒教授于1920年首创,指生物的整套染色体所含有的全部DNA或RNA序列。基因组是地球上每一物种具有的生物学信息的存储库。 基因组学(Genomics):由罗德里克于1986年首创,指研究生物的整个基因组,涉及基因组作图、测序和功能分析的一门学科。 Transcriptomes:基因组表达的最初产物是转录组,即那些含有细胞在特定时间所需生物信息、编码蛋白质的基因衍生而来的RNA分子的集合。 ?转录组中的RNA分子以及其他来自非编码基因的RNA都由转录过程产生。 ?Proteomes:基因组表达的第二个产物是蛋白质组,即细胞中那些决定细胞能够进行生化反应的所有蛋白质组分。 ?这些蛋白质是通过翻译那些组成转录组的mRNA分子而合成的。 ?蛋白质组包括了在特定时间存在于细胞中的所有蛋白质。 阐明三者在基因组表达过程中是如何联系在一起的? ?基因组所包含的生物信息的利用需要酶及其他参与基因组表达过程中一系列复杂生化反应的蛋白质的协同活性。 ?基因组表达的最初产物是转录组,即那些含有细胞在特定时间所需生物信息、编码蛋白质的基因衍生而来的RNA分子的集合。转录组由转录过程来维持。 ?基因组表达的第二个产物是蛋白质组,即细胞中那些决定细胞能够进行生化反应的所有蛋白质组分。这是通过翻译过程来完成的。 ?The genome tells you what could be happened theoretically in the cell. ?Transcriptome tells you what might be happened. ?And the proteome tells you what is happening. 2.掌握双螺旋结构的关键特征; Watson and Crick (1953) 提出的DNA双螺旋结构模型: DNA分子通常以右手双螺旋形式存在,两条核苷酸链反向平行,且互为互补链; 戊糖-磷酸骨架在分子的外铡,在分子表面形成大沟和小沟,碱基堆积于螺旋内部; 碱基间通过氢键相互连接,A和T以2个氢键配对,G和C以3个氢键配对; 螺旋中相邻碱基间相隔0.34nm,每10个碱基对螺旋上升一圈,螺距为3.4nm,直径为2.37 nm。 3.正确区分编码RNA和功能性RNA;

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实验内容

2006 年《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实验内容 RT-PCR (一)总 RNA的提取 实验安排:每两人抽提一管。为了使操作同步以节省时间,各组样品请一起离心。 操作步骤: TM(苯冰预冷的900μlLS -Biotragents液体样品加入 1.5ml Ep管中,再加入1、将100μ l 酚和异硫氰酸胍的混合物)。 2、将样品剧烈混合后,在室温放置5min。 3、加入200μl 氯仿,颠倒Ep 管混和两次,并剧烈振荡混和10s。 4、在4℃条件下,以10000×g 离心15min。 5、将上层水相转移到一个新的Ep 管中,加入等体积的异丙醇(Isopropanol)并混匀,然后在4℃放置至少10min。 6、在4℃条件下,以10000×g离心15min 后,小心并尽可能地去除全部上清夜。 7、用1ml 75%乙醇洗涤RNA 沉淀和管壁。 8、将RNA 沉淀进行干燥(不能完全干燥)处理后,用10μl 无RNase污染的水(RNase- Free Water)将RNA 溶解并于-20℃保存。 注意事项: 1、所有的玻璃器皿均应在使用前于180℃的高温下干烤6hr 或更长时间。 2、所用的塑料材料,如吸头、离心管等需用0.1% DEPC 水浸泡过夜。 3、配制的溶液应尽可能用0.1% DEPC,在37℃处理12hr 以上。然后用高压灭 菌除去残留的DEPC。不能高压灭菌的试剂,应当用DEPC 处理过的无菌双蒸水 配制,然后经0.22μm 滤膜过滤除菌。 4、操作人员需在超净工作台上操作,并戴一次性口罩、手套,实验过程中手套要勤换。 二)反转录 实验安排: 每人做一管反应体系(20μ l):按下列顺序加样 μl4 5× Buffer

遗传学(考试重点)

第一章绪论 名词解释 1,遗传:指亲代与子代间相似的现象。 2,变异:指亲代和子代,子代和子代间具有差异的现象。 3,遗传学:是一门研究生物遗传和变异规律的学科。 简答: 1,遗传学的发展历史 (1)遗传学的萌芽: ①公元前5世纪到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推动“泛生说”的形成 ②18世纪下半叶和19世纪上半叶,拉马克提出“用进废退”学说和“获得性状遗传” ③魏斯曼的“种质连续论”④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和进化论 (2)遗传学诞生: ①孟德尔通过豌豆杂交实验系统地研究了生物的遗传和变异,并提出孟德尔遗传定律 ②狄·弗里斯,柯伦斯和冯·切尔迈克三人都证实了孟德尔遗传定律。 (3)细胞遗传学时期: ①1903年萨顿发现染色体行为与与遗传因子一致,提出染色体是遗传因子的载体,促进了细胞学和遗传学的结合。 ②1906年贝特逊等在香豌豆杂交试验中发现性状连锁现象。 ③1909年约翰逊发表了“纯系学说”,并最先提出“基因”一词 ④1910年摩尔根通过对果蝇进行遗传研究,提出连锁基因遗传定律。 (4)从细胞向分子水平过渡时期: ①1944年埃弗里等用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证明了遗传物质是DNA而非蛋白质 ②1952年赫尔歇和蔡斯等用同位素示踪法于噬菌体感染细菌的实验中,再次确证了DNA是遗传物质。 (5)现代分子遗传学时期: ①1953年沃森和克里克提出了DNA双螺旋结构模型,标志着遗传学以及整个生物学进入分子水平的新时代。 ②1961年克里克等证明了他于1958年提出的关于遗传三联密码的推测。 ③1992年“人类基因组计划”开始实施。并出现第一只克隆动物,克隆羊“多莉”。 2,经典遗传学和分子遗传学对基因的不同认识? 经典遗传学基因的概念: 基因具有下列共性:(1)基因具有染色体的重要特征(即基因位于染色体上),能自我复制,相对稳定,在有私分裂和减数分裂时,有规律地进行分配; (2)基因在染色体上占有一定的位置(即位点),并且是交换的最小单位,即在重组时不能再分割的单位 (3)基因是以一个整体进行突变的,故它是一个突变单位; (4)基因是一个功能单位,它控制正在发育有机体的某一个或某些性状,如白花、红花等。总之,经典遗传学认为基因是一个最小的单位,不能分割,既是结构单位,又是功能单位。分子遗传学关于基因的概念:分子遗传学的发展揭示了遗传密码的秘密,使基因的概念落实到具体的物质上,即基因在DNA分子上,一个基因相当于DNA分子上的一定区段,它携带有特定的遗传信息。这类遗传信息或被转录为RNA,包括信使RNA、转移RNA、核糖体RNA;或者信使RNA被翻译成多肽链。

分子遗传学教学大纲

GDOU-B-11-213 《分子遗传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简介 课程简介: 在分子水平上研究生物遗传和变异机制的遗传学分支学科。经典遗传学的研究课题主要是基因在亲代和子代之间的传递问题;分子遗传学则主要研究基因的本质(包括基因的化学性质、结构和组织)、基因的功能以及基因的变化等问题。分子遗传学是从微生物遗传学发展起来的。虽然分子遗传学研究已逐渐转向真核生物方面,但是以原核生物为材料的分子遗传学研究还占很大的比重。此外,由于微生物便于培养,所以在分子遗传学和重组DNA技术中微生物遗传学的研究仍将占有重要的位置。分子遗传学方法还可以用来研究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 课程大纲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本课程为生物学学科各专业本科生的学科基础课。本课程的主要内容为基因的结构、复制和转录以及和转录后调控、翻译,基因突变,DNA的复制、修复,原核与真核生物的基因表达调控。 二、课程的目的与基本要求: 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希望学生掌握现代分子遗传学的基本原理和概念,了解目前 生命科学的主要热点和发展趋势,为独立地阅读分析原始文献和从事专业研究打下基础。 三、面向专业:生物技术 四、先修课程: 生物化学、遗传学 五、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 本课程设计为遗传学之后续课程。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希望学生掌握现代分子遗传学的基本原理和概念,了解目前分子遗传学的主要热点和发展趋势,为以后的基因工

程、基因组学等学科打下基础。 六、教学内容安排、要求、学时分配及作业: 第一章遗传的物质基础——DNA(6学时) 第一节DNA携带着两类不同的遗传信息(A) 第二节DNA的一级结构(A) 第三节DNA的二级结构(B) 一、Watson-Crick右手双螺旋结构 二、决定双螺旋结构的因素 第四节DNA物理结构的不均一性(B) 一、反向重复序列 二、富含A/T的序列 三、嘌呤和嘧啶的排列顺序对双螺旋结构稳定性的影响 第五节DNA双螺旋结构的呼吸作用(A) 第六节DNA的变性、复性、杂交和Cot曲线(A) 一、变性 二、复性 三、杂交 四、Cot曲线 第二章有机体、染色体和基因(6学时) 第一节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A) 第二节基因组大小与C值矛盾(B) 第三节原核生物染色体及其基因(B) 一、大肠杆菌染色体 二、噬菌体 第四节真核生物的染色体(B) 一、真核生物DNA复性动力学 二、真核生物染色体上的单一序列和重复序列以及卫星DNA 三、卫星DNA的等级结构及其起源和进化 四、染色质和核小体 五、着丝点 六、端粒 第五节真核生物的基因(A) 一、不连续基因 二、基因家族与基因簇 三、串联重复基因 四、细胞器基因 第六节基因定位(C) 一、遗传交换定位法 二、接合定位法 三、染色体步行和染色体跳跃 第七节基因的分子进化(C) 第八节早期生命进化的三界系统理论(C) 一、原核生物之间的巨大差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