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与老舍小说中的国民性比较

鲁迅与老舍小说中的国民性比较
鲁迅与老舍小说中的国民性比较

鲁迅与老舍小说中的国民性比较

【摘要】对国民性的关注首推鲁迅和老舍,但由于二人背景、文化、民族等方面的差异,

在国民劣根性的批判、分析国民劣根性的根源以及对国民精神的构建方面,虽然有相同点,

但仍然存在着根本的差异。文化是一个国家国民性格的表征,鲁迅和老舍都受到了传统文化、民族文化、地域文化等的影响。从文化的角度解读鲁迅和老舍小说中对国民性格的批判和塑造,意在揭示文化与国民性的内在联系,为进一步改造国民性提供依据。

【关键词】国民性传统文化民族文化地域文化民族精神

“五四”以来,对国民性弱点的揭露最有影响的当推鲁迅,老舍与鲁迅都是爱国主义者,强烈

的民族忧患意识使他们都强调改造国民性的重要性。鲁迅的小说创作与“改造国民性”思想紧

密相连,“说道‘为什么’做小说”鲁迅回答说:“我仍抱着十多年前的‘启蒙主义’,以为必须是

‘为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生……所以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在

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老舍曾说过:“象阿Q那样的作品,后起的作家们简直没法不

受他的影响;即使在文字和思想上不便去模仿可是至少也要得到一些启示与灵感。”这说明老舍对鲁迅在“改造国民性”方面是有所继承的。对二人国民性的对比研究,早在三十年代就有

人将老舍的《猫城记》与鲁迅的《阿Q正传》相提并论,认为二者都表现了病态的社会和病

态的国民性,或者说“《阿Q正传》创造了一个典型的社会人物,而《猫城记》却是在企图

创造一个典型的社会”。

何为“国民性”?即国民性格之谓。国民性本来是个中性的词,但在鲁迅那就是指国民劣根性。老舍继承了鲁迅,他同样批判“国民劣根性”但他对“改造国民性”问题的关注不仅在于批判国

民性,更在于塑造国民性。

1对国民劣根性的批判

鲁迅和老舍的人生经历使他们批判的对象不同。鲁迅的小说主要以农村为背景,剖析了旧中

国国民性中的怯弱、迷信、奴性。老舍则以城市为背景,通过对市民的描写、丰富和扩大了

改造国民性这一主题的内涵。

1.1鲁迅对国民性的批判。鲁迅一生都在毫不妥协地进行着国民性改造。《呐喊》与《彷徨》中“不幸的人们”大致可分三类:第一类是受压迫和奴役而不自觉的农民。《狂人日记》批判

了一部分农民的不觉悟,《孔乙己》批判了那些酒客们的冷漠和麻木,《长明灯》批判了人

们的迷信以及盲目维护封建正统的思想。还有小说《祝福》中谴责了杀害祥林嫂的真正元凶。第二类是麻木不仁的下层市民,《药》中的华老栓就是下层市民麻木愚昧的代表。在小说

《示众》中聚众围观犯人游街和《药》中人们围观斩杀犯人的麻木愚昧根深蒂固的存在于国

人灵魂中。第三类是妥协的知识分子。孔乙己和陈士成表现了中毒至深的封建知识分子的自

欺和腐朽,吕纬甫和魏连殳则是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却颓废沉沦。

1.2老舍对国民性的批判。老舍生长在京城下层市民家庭,因此他的一生都关注着下层人民。作为旗人后代,强烈的民族感情迫使老舍把“改造国民性”问题看作是关系民族生死存亡的重任。他在《二马》中展示了我们民族在精神上的消极现象,如老马的懒散挥霍、奴颜婢膝、

中庸迷信。在《猫城记》中,也讽刺了落后的中国人精神上的弱点,如自私、贪财、世故、

好面子等。革命志士大鹰为国捐躯,而猫城的市民只知道“看头”,他们的麻木令人心寒。

2国民劣根性的根源

2.1传统文化影响下的国民劣根性。鲁迅和老舍都看到了封建文化和传统儒家文化给国民心理上、性格上所带来的重负。鲁迅看到默守中国封建礼教的普通百姓,在封建思想的统治下

只想要安安稳稳的做奴隶,《风波》中的七斤、七斤嫂怨恨革命党搅乱了他们的奴隶生活。

还有阿Q对革命党的“深恶而痛绝之”等等。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中,揭露了封建

各学科领域之父

各学科领域之父 语文 文学喜剧之父――阿里斯托苏 文学悲剧之父——埃德·罗斯库 俄国文学之父——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美国文学之父――华盛顿·欧文 德国文学之父――菜辛德 诗歌之父——杰弗雷·乔叟 散文之父--尼古莱·果戈理 科幻小说之父――儒勒·凡尔纳 侦探小说之父――爱伦·坡 世界革命文学之父――马克西姆·高尔基 美国诗歌之父——华特·惠特曼 美国现代诗歌之父——庞德 中国诗歌之父——屈原 波斯诗歌之父——鲁达基 数学 数学之父——塞乐斯 几何之父——欧几里得 代数之父――韦达 生物 现代微生物之父——路易斯·巴斯德

现代免疫学之父――耶纳 遗传学之父——格里戈尔·约翰·孟德尔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生物防治之父——蒲蛰龙 DNA电脑之父、生物电脑之父——雷纳德·阿德勒曼 理论生物老化之父——奥布里·德格雷 绿色革命之父――鲍劳格 地理 地质之父――赖尔 中国地质之父――李四光 物理 近代物理学之父、近代科学之父、实验物理学之父——伽利略·伽利雷 现代物理学之父、相对论之父、近代光子学说之父——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力学之父——阿基米德 经典力学之父——艾萨克·牛顿 声学之父——欧内斯特·克拉尼 核子科学之父――欧内斯特·卢瑟福 实验电磁学之父——迈克尔·法拉第 经典电动力学之父、电波之父——詹姆斯·克拉克·麦克斯韦现代磁学之父——范弗菜克

激光之父——卡斯特勤 量子论之父——马克斯·卡尔·恩斯特·路德维希·普朗克量子力学之父——尼尔斯·亨里克·大卫·玻尔 原子弹之父——约翰·罗伯特·奥本海默 氢弹之父——爱德华·特勒 俄罗斯航空之父——茹科夫斯基 现代航天之父、导弹之父——韦纳·冯·布劳恩 火箭之父、宇航之父——康斯坦丁·齐奥尔科夫斯基 火箭之王、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 中国物理学之父——吴大猷 两弹之父——邓稼先 超音速之父——冯·卡门 中国量子化学之父——唐敖庆 光纤之父——高锟 中国光纤之父——赵梓森 电解粉之父——汪跃龙 化学 近代化学之父——约翰·道尔顿 现代化学之父——安托万-洛朗·拉瓦锡 炸药之父——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 中国近代化学之父——徐寿 政治

现代文学三十年第二章:鲁迅

第二章鲁迅(一) 一、人物概述 ⑴人物地位:鲁迅是20世纪中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文学家。 ⑵思想来源:鲁迅诞生在一个没落的封建大家庭中,从小接受了传统文化的熏陶,而后在南京以及日本的求学经历让他又广泛接触了西方文化。在经历了上世纪末开始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的巨大变迁以后,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独立思想。 ⑶文学成就: ①国内影响:鲁迅堪称现代中国的民族魂,他极负创造力与想象力的文学创作,则为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奠定了深厚的基础。几乎所有的中国现代作家都是在鲁迅开创的基础上,发展了不同方向的文学风格体式,这构成了中国现代文学的一个独特现象。 ②国外影响:鲁迅同时也是20世纪的世界文化巨人之一,他创造了“内外两面,都和世界的时代思潮合流,又并未桎亡中国的民族性,”并具有独特个人风格的“现今想要参与世界上的事业的中国人”的文学。他与本世纪所有世界杰出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一样,在关注本民族的发展的同时,也在关注与思考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做出了自己的独特贡献。 二、《呐喊》与《彷徨》:中国现代小说开端与成熟的标志 1918年五月,鲁迅发表了《狂人日记》,这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用现代体式创作的白话短篇小说,它以内容上和形式上的现代化特征,成为中国现代小说的大开端,开辟了我国文学发展的一个新时代。 而《呐喊》和《彷徨》是中国现代小说的成熟之作。可以说,中国现代小说在鲁迅手中开始,又在鲁迅手中成熟,这是历史上一种绝无仅有的现象。 (一)“表现的深切”——独特的题材、眼光和小说模式 ⑴独特的题材 古代小说以佳人才子王侯将相作为题材,“五四”后便以知识分子为主。 而鲁迅的作品有强烈启蒙主义色彩,取材多自病态社会的不幸人们中,意在揭露社会弊病,引发人们忧国的思考。正是从这样的启蒙主义出发,鲁迅开创了“表现农民和知识分子”两大现代文学的主要题材。 ⑵独特的眼光 鲁迅在观察他的小说主人公的同时,始终关注着“病态社会”里人的精神方面的困苦。(《祝福》《故乡》《明天》《孤独者》《伤逝》《在酒楼上》)对人的精神创伤和病态无止境的开掘,使鲁迅的小说具有一种内向性:它是显示灵魂的深的。 ①他的小说实质上就是对现代中国人(首先是农民和知识分子)灵魂的伟大拷问,其实 是深刻地显示了他的小说的现代性。(在高的意义上的写实主义)。 ②但揭示人的精神病态,目的是是揭露造成精神病态的社会。是为了唤起对社会的、对 人自身的反抗,这就显示出鲁迅小说的一个独特性。

浅析鲁迅作品的悲喜混合形态与现代性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b58784931.html, 浅析鲁迅作品的悲喜混合形态与现代性 作者:杨佰才 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2年第11期 摘要:鲁迅作品所表现出的悲喜剧混合形态和西方现代派艺术有着众多的相通之处,这 就决定了我们不能以传统的标准,去界定鲁迅的作品属于悲剧、喜剧或者悲喜剧。但是鲁迅的悲喜剧也有着自身的现实主义倾向,并非完全等同于西方现代派艺术。 关键词:鲁迅作品;悲喜剧;现代性;现实主义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33-0007-01 鲁迅在《再论雷峰塔的倒掉》中为现代悲剧和喜剧下了经典的定义:“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以此为纲,鲁迅在其卷帙浩繁的文学作品中,生动地塑造了一批悲剧和喜剧人物形象,以其辛辣老练的笔触和嬉笑怒骂的腔调勾勒出了一幅幅世间众生相,进而深刻地揭露了人物表象背后蕴含的社会病态性以及更为深刻的民族劣根性。 对鲁迅笔下人物形象的剖析和解读,是研究鲁迅作品的关键所在。作为著名的戏剧理论大师,鲁迅塑造的人物形象从未以单纯的悲剧或喜剧面目示人,而是以一种悲喜交加、喜忧参半的姿态被展现出来,他用悲剧和喜剧混合交融的艺术手法将笔下形形色色的“小人物”的内心世界刻画得淋漓尽致,从而实现“含泪的微笑”的审美效应。但是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鲁迅作品也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悲喜剧类型,而是在西方现代派意识影响之下的新型悲喜剧混合形态,是超越于传统美学范畴之上的艺术再创造。 好恶染乎世情,美丑因时而变。审美意识和审美活动的衍化、凝炼和质变,因时代、环境和民族特性而殊异。鲁迅所处的年代正是中国社会极端动荡不安的时期,整个民族的诸多民众都处于思想蒙昧状态,而这种状态在社会底层小人物身上体现得尤为深刻,这就为鲁迅文学创作提供了原始素材,正是他精心杂糅了三教九流各色人群的性格特点,才使得其笔下的人物形象入木三分,栩栩如生。因此,要把握鲁迅作品的悲喜剧混合形态,必须紧密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那么,应当如何在现代派艺术的视野之下把握鲁迅悲喜剧与时代背景的融合呢?笔者试从其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刻画、社会背景的再现、故事氛围的营造、价值取舍的倾向等角度展开探究。 首先,鲁迅塑造的诸多人物形象,并没有明确的悲剧或者喜剧的界限,他们性格的多元化和散乱性决定了其悲喜混合形态的归属。无论是“自我精神胜利”的阿Q,还是“之乎者也”的孔乙己以及逆来顺受的祥林嫂,在他们悲剧形象的背后,却是彻头彻尾的哭笑不得,他们的性格软弱无能,举止滑稽可笑,思想意识蒙昧,随着生存环境和眼前利益的变化,他们又会举棋不定四处摇摆。阿Q能够忍受各种屈辱和奚落,有着极端的奴性,但却也并存着极端的自尊

以阿Q和祥林嫂为例分析鲁迅笔下的国民性

以阿Q和祥林嫂为例分析鲁迅笔下的国民性 最近在读鲁迅的小说集《呐喊彷徨》在之前就有接触过,但是对于鲁迅的文字当时觉得是深奥难懂,觉得不会再看了。这一次专题改变了我对鲁迅文章的看法吧,小说里塑造了很多印象极深的人物,可以说还是迷进去了。小说的人物形象多半是以现实生活中人来做模板的,但鲁迅的小说不是。他是以当时中国国民普遍的、共有的精神特质性格特点,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以及行为方式作为创作的基本,所以他的小说人物可以反映的当时中国的国民性。所以王富仁说他“是治疗中国文化软骨病的专家”,鲁迅怀着对祖国的热爱,揭露出国民性的劣根性,强调对国民灵魂的改革。下面通过几个印象特深的人物来论述鲁迅笔下的国民性。 无论读过没读过鲁迅文章的人大概对阿Q也是耳熟能详的,鲁迅笔下的这个人物没有名没有姓贫穷,没有固定的工作而且又是受尽欺负。他却可以常常感觉有优胜感。“我们先前──比你阔的多啦!”“我的儿子会阔得多啦!”当闲人们嘲笑他头上的癞疮疤时,他甚至斥骂说“你还不配”。当他被闲人们痛打一顿之后,就在心里设想为“总算被儿子打了”,于是踌躇满志地感到自己获得了胜利,当人们逼着他承认不是“儿子打老子”,而是“人打畜牲”时,他甚至自轻自贱地承认自己是“虫豸”,从这样的屈辱中竟又觉得自己是“第一个能够自轻自贱的人”,状元不就是“第一个”吗?分明失败了,却没有勇气去正视事实,只是在荒谬可笑的假想中寻求虚无的自我满足。阿Q揭示了国民的狭隘性和盲目性,这不是单单一两个人民身上有的痼疾而是整一个国家民族社会弥漫着的雾霾。清政府签订各种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时,却也是觉得别人是求他的赏赐,将割地视为对帝国主义的赏赐,全然不觉得是在丧失国权。 《阿Q正传》的发表的确引起了国民乃至世界人民的思考,但是阿Q的时代远远还没有结束。“事实上只要私有制度还没有消灭,只要人们还没有彻底改变自己的狭隘性、盲目性和奴性主义,还没有彻底确立最为科学的现代观念,类似阿Q所患的“精神上的胜利法”就依旧会存在下去”(林非)当今的中国亦是还存在着,社会上的各种“被平均”现象何尝不是一种政府的“精神胜利法”。人民生活不尽如意没有达到他们所谓的目标,便把社会总资产拿来除以人口。那些打工月薪也就1500左右的也被平均为3000,但这上涨的一倍是虚拟的。就像考试30分平均分60分,这样能代表30分的已经及格了吗?平均完就当做国民生活水平成倍增长,然后喜滋滋的向上级汇报。所以说阿Q的精神胜利法至今也还是存在,国民性的劣性依旧存在。 《祝福》里鲁镇人们的看客形象也是印象极深的。对祥林嫂的悲剧始终是看笑话的心态,重复的问,将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身上。这确确实实是从古至今根深蒂固的劣根!是历代的统治者的剥削压榨,在封建社会的底层人民麻木不仁,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恻隐之心好像在就被尘封了一样。鲁迅弃医从文的直接原因也是那次幻灯片时间令鲁迅深知国民是灵魂上出了问题,看着自己的同胞被强杀,围观的国民眼睛里的是麻木还是麻木一潭死水没有一丝涟漪,像看待杀猪杀狗而已。只要不涉及自己的利益都能视为一个故事这样看,我想这也是社会主义理想社会难以实现的原因。历史上中国的公社化那段时期,想要达到共产主义,在大饭堂吃饭大家一起劳动共享劳动成果。但是事实证明根本做不到,每个人都抱着看别人做事的心理,自己独享好处,然后拖着一家老小到公社饭堂吃饭,然后这次革命又失败了。

鲁迅对中国现代文学的贡献

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就是新生命的方向。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鲁迅是我国的现代文学巨匠,主要基於兩個理由,一是從現代文學史的地位上看,魯迅可以說是現代文學的靈魂。魯迅一方面是現代散文最早的作者之一,另一方面也是現代小說最重要的開拓者。自《新青年》1918年開闢“隨感錄”專欄後,魯迅的雜文就顯示出尖銳而深刻、巧妙而生動的獨特個性,並且,從此之後,雜文就與魯迅的名字聯繫在一起了。有人認爲,中國的現代雜文基本上是由“隨感錄作家群”和“語絲派”這兩個前後承接的散文流派開闢的,而魯迅既是“隨感錄作家群”的主將,又是“語絲派”

的壇主。也有人曾經將散文分出兩條不同的“語體線索”,即“閒話散文”和“獨語散文”,而魯迅在這兩種散文創作中都取得了開創性的成果。在新文學初期,散文被公認爲最有成就的文體,而魯迅正是這時期散文創作最高成就的代表。而在新文學初期的小說創作中,魯迅更是一枝獨秀,不僅最早顯示出新文學的“實績”,而且在文體上進行了廣泛而卓有成就的實驗,成爲了各種現代小說文體的先驅和榜樣。也可以這麽說,魯迅小說標誌著中國現代小說的誕生,也標誌著中國現代小說的成熟。此外,自現代文學誕生的第一天起,在文壇上就論爭不斷,而幾乎每次重要的論爭幾乎都與魯迅有關。在這個意義上,我們可以說,掌握了魯迅,也就基本上掌握了半部現代文學史,这就更加突出鲁迅在中国现代文学上的地位。所谓的现代文学是“用现代文学语言与文学形式,表达现代中国人的思想、感情、心理的文学”。而研究现代文学,主要包括:思想的现代化,文学的继承、借鉴与创新,文学语言与形式的更新。

中国近现代作家综合实力排行榜

中国近现代作家综合实力排行榜 常言道:文无第一,武无第二。以下排名,仅供参考。 【第50名】张炜 张炜(1956—),山东龙口人,原籍山东栖霞。 代表作品:《你在高原》(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古船》《九月寓言》等。 【第49名】铁凝女 铁凝(1957—),河北赵县人。 代表作品:《玫瑰门》《无雨之城》《大浴女》《哦,香雪》等。 【第48名】三毛女 三毛(1943—1991),原名陈平,生于重庆。1948年,随父母迁居台湾。 代表作品:《撒哈拉的故事》《梦里花落知多少》 《背影》《雨季不再来》《温柔的夜》《我的宝贝》等。 评价:

三毛散文取材广泛,不少散文充满异国情调,文笔朴素浪漫而又独具神韵,表达了作者热爱生命、热爱自由和大自然的情怀。其记游散文融知识性,趣味性,艺术性为一体,具有较高的文化审美价值。叙述哀情的散文风格沉郁,淡泊,显得炉火纯青,更具耐读性。 【第47名】白先勇 白先勇(1937-),回族,台湾作家,国民党高级将领白崇禧之子。代表作品:《孽子》《台北人》《游园惊梦》《纽约客》等。 【第46名】阿城 阿城(1949-),原名钟阿城。原籍重庆江津,生于北京。 代表作:《棋王》《芙蓉镇》 【第45名】余光中 余光中(1928—),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泉州,1949年随父母迁香港,次年赴台。 代表作品:《余光中诗歌选集》《余光中散文选集》《乡愁》等。 评价: 余光中文学语言繁复善变,力求在“在中国文字的风火炉中”,炼出一颗丹来。他是个“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者”,作品风格极不统一。他的诗风是因题材而异的,表达意志和理想的诗,一般都显得壮阔铿锵,而描写乡愁和爱情的作品,一般都显得细腻而柔绵。

浅谈鲁迅知识分子题材小说的现代性(1)(精)

浅谈鲁迅知识分子题材小说的现代性(1) 论文关键词:鲁迅小说知识分子题材现代性论文摘要:知识分子题材在鲁迅小说创作中占到了很大的比重,鲁迅以其“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体现着知识分子题材小说的现代性,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确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18年5月,《新青年》第4卷第5号上发表了鲁迅的《狂人日记》。“这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用现代体式创作的白话短篇小说,它以‘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内容与形式上的现代化特征,成为中国现代小说的伟大开端,开辟了我国文学(小说)发展的一个新的时代。”鲁迅在小说集《呐喊》和《彷徨》中塑造了一系列的知识分子形象,按一般的说法,大体上可以分成三类:第一类是封建制度的受害者和牺牲者,如《孔乙己》中的孔乙己、《白光》中的陈士成等。他们深受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一心想求得功名,充满旧式文人的酸腐气味,结局十分悲惨。作者对他们既有批判,也有同情。第二类是封建制度的维护者和追随者,如《肥皂》中的四铭、《高老夫子》中的高尔础等。他们的灵魂已经完全腐朽,表面上道貌岸然,实际上满肚子男盗女娼,或是封建道德的卫道士、假道学,或是不学无术的文人垃圾、文人败类。作者对他们只有批判和嘲讽。第三类是封建制度的破坏者和反抗者,如《狂人Et记》中的狂人、《在酒楼上》中的吕纬甫、《孤独者》中的魏连殳、《伤逝》中的涓生和子君,以及《药》中的夏瑜、《长明灯》中的疯子等。鲁迅知识分子题材小说现代性的描写,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表现出“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在思想内容上:其一,知识分子题材的选择体现出了现代性。中国古代小说的“主角是勇将策士,侠盗赃官,妖怪神仙,佳人才子,后来则有妓女嫖客,无赖奴才之流”,像《儒林外史》那样以古代知识分子被科举制度扭曲的人生和人性为题材的小说可谓凤毛麟角。 “‘五四’以后的短篇里却大抵是新的智识者登了场。”《呐喊》和《彷徨》两部小说集共有25篇小说,知识分子题材的小说占到了15篇,可见鲁迅身为知识分子对知识分子问题的关注程度。鲁迅对于知识分子的关注,不再停留在《儒林外史》中对知识分子被古代科举制度扭曲的人生和人性的表层描写,而是力图去探讨知识分子在现代生活中生存的状态和深究其原因。从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成为其牺牲品的孔乙己、陈士成,到曾有满腔大志最终却成为失败者的吕纬甫、魏连殳,再到为革命和理想献身却不被世人所了解的夏瑜,鲁迅在选择他们作为自己小说的主角,描写他们的命运、刻画他们的性格的同时,更多的是在关注他们的精神状态和人生的走向,以及挖掘造成他们命运的根本原因。这恰好印证了研究现代文学的学者对现代文学的定义:“现代文学即是用现代文学语言与文学形式,表达现代中国人的思想、感情、心理的文学。”其二,知识分子题材小说中启蒙思想的贯穿、反封建主题的高扬体现了现代性。鲁迅小说的创作是抱着启蒙的目的的。他曾说:“说到‘为什么’做小说罢,我仍抱着十多年前的‘ 启蒙主义’,以为必须是‘为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生。”1840年的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闭关锁国的大门,在世界特别是在西方面前,古老的中国和她的子民显现出了贫穷、落后和愚昧。有着满腔爱国热忱的知识分子都在寻求着让中国走向富强的道路。康梁的变法,洋务的实业,孙文的“三民主义”,却都只是自上而下的改革,没有民众的觉醒和参与,中国人依然不会改变他愚弱子民的地位。留日学医的鲁迅在“幻灯片事件”后深深地认识到:“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201910真题(含解析)

2019年10月全国自学考试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考试试题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已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1921年12月至1922年2月《晨报副刊》以连载的形式刊出的鲁迅小说是 A.《阿Q正传》 B.《铸剑》 C.《彷徨》 D.《狂人日记》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阿Q正传》以连载的形式发表于1921年12月至1922年2月的《晨报副刊》,小说成功塑造了阿Q这一艺术典型。P25 2.下列各项,关于小说《春风沉醉的晚上》表述正确的是 A.最早表现知识分子和产业工人具有共同命运的小说 B.最早表现女性冲出家庭,实现婚姻自由的小说 C.最早表现留学生活的小说 D.最早表现北京市民日常生活的小说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春风沉醉的晚上》写于1923年,是最早表现知识分子和产业工人具有共同命运的小说。小说里的“我”和女工人陈二妹同住在贫民窟里,两人由相识、猜疑最后走向相互了解相互同情。P34 3.小说《萧萧》描述的生活场景所在地城是 A.东北农村 B.江南农村 C.湘西农村 D.广州郊区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萧萧》写于1929年,表现的是湖南湘西农村的生活场景。小说塑造了萧萧这一悲剧的形象。P52 4.小说《春蚕》揭示造成农村经济崩溃的根本原因是 A.地主阶级对农民的压榨和盘剥 B.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压垮民族工业经济 C.民族资本家对农村自有经济的破坏 D.农民自身的懒惰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春蚕》反映了“一·二八”战争后江南农村经济凋敝、农民貧困化的现实,形象地揭示了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压垮民族工业经济,是造成农村经济崩渍的根本原因。P65 5.被茅盾称赞为“冷静地谛视人生,客观地,写实地,描写着灰色的卑琐人生”的作家是 A.废名 B.路翎 C.台静农 D.叶圣陶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茅盾曾称赞叶圣陶:“冷静地谛视人生,客观地,写实地,描写着灰色的卑琐人生。”借助人物自身动作和心理过程,在冷静的描写中寄寓着讽刺、批判的含义,这是小说的另一艺术特色。P44 6.小说《断魂枪》中,王三胜的性格特征是 A.固步自封,偏执狭隘 B.豪爽磊落,与时俱进 C.争强好胜,目光短浅 D.老成持重,处事周全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王三胜是沙子龙的大徒弟,性格外露,争强好胜,是其性格的主要特征。他对武艺没有超功利的追求,只是拿武艺混饭吃,当武艺“被狂风吹走了”之后,他便在土地庙拉开了场子,练起了武艺,但不白练。他对沙子龙由崇拜、吹嘘到后来的贬低、蔑视,目的都是为了自己。对沙子龙前后态度的变化中表现了他们肤浅短视的一面。P86 7.小说《小城三月》中翠姨的性格特征是

经典摘记:鲁迅论中国国民性

经典摘记:鲁迅论中国国民性 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 ——《呐喊·自序》(1922) 昏乱的祖先,养出昏乱的子孙,正是遗传的定理。民族根性造成之后,无论好坏,改变都不容易的。 ——《热风·随感录三十八》 中国人的不敢正视各方面,又瞒和骗,造出奇妙的逃路来,而自以为正路。在这路上,就证明着国民性的怯弱、懒惰,而又巧滑。一天一天地满足着,即一天一天地堕落者,但却又绝得日见其光荣。 ——《坟·论睁了眼看》 这是因为中国人底心理,是很喜欢团圆的,所以必至于如此,大概人生现实的缺陷,中国人也很知道,但不愿意说出来;因为一说出来,就要发生“怎样补救这缺点”的问题,或者免不了要烦闷,要改良,事情就麻烦了……所以凡是历史上不团圆、没有报应的,给他报应,互相骗骗,这实在是关于国民性的问题。 ——《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 最初的革命是排满,容易做到的,其次的改革是要国民改革自己的坏根性,于是就不肯了。所以此后最要紧的是改革国民性,否则,无论是专制,是共和,是什么什么,招牌虽换,货色照旧,全不行的。 ——《两地书·第一集(八)》(1925年) 中国国民性的堕落,我觉得并不是因为国家,他们也未必为“家”设想。最大的病根,是眼光不远,加以“卑怯”与“贪婪”,但这是历史养成的,一时不容易去掉。我对于攻打这些病根的工作,倘有可为,现在还不想放手,但即使有效,也恐很迟,我自己看不见了。 ——《两地书·第一集(十)》(1925) 中国人但对于羊显凶兽相,而对于凶兽则显羊相,所以即使显着凶兽相,也还是卑怯的国民。 ——《华盖集·忽然想到(七)》 中国一向就少有失败的英雄,少有韧性的反抗,少有敢单身鏖战的武人,少有敢抚哭叛徒的吊客;见胜兆则纷纷聚集,见败兆则纷纷逃亡。 ——《华盖集·这个与那个》 暴君的臣民,只愿暴政暴在他人头上,他却看着高兴,拿“残酷”做娱乐,拿“他人的苦”做赏玩,做慰安。自己的本领只是“幸免”。 ——《热风·随感录六十五》 我们中国人总喜欢说自己爱和平,但其实,是爱斗争的,爱看别的东西斗争,也爱看自己们斗争。任他们斗争着,自己不与斗,只是看。 ——《伪自由书·观斗》(1933) 乡下人捉进知县衙门去,打完屁股之后,叩一个头道:“谢大老爷!”这情形是特异的中国民族所特有的。 ——《从胡须说到牙齿》(1925年) 造化赋给我们的腰和脖子,本是可以弯曲的,弯腰曲背,在中国是一种常态,逆来尚须顺受,顺来自然更当顺受了。所以我们是最能研究人体,顺其自然而用之的人民。脖子最细,发明了砍头;膝关节能弯,发明了下跪;臀部多肉,又不致命,就发明了打屁股。 ——《花边文学·洋服的没落》(1934年)

汉语言文学专业学士论文:从鲁迅小说看其“改造国民性”

毕业论文(设计) 题目从鲁迅小说看其“改造国民性” 思想的深刻性与价值 专业汉语言文学年级 2009级

从鲁迅小说看其“改造国民性”的 深刻性与价值 汉语言文学专业 【摘要】鲁迅在小说中揭露了当时的社会下的国民思想精神病态,一针见血的批判了国民性的麻木,冷血,愚昧,看客心态。他通过社会原因和历史原因对国民性进行的挖掘和分析,揭示出了国民性产生的根源在于封建思想上的洗脑和制度上的长期压迫。其目的在于揭露中国“吃人的社会”,来挽救社会的堕落。,在当今社会,依然存在他所抨击的国民性,因此,鲁迅的“改造国民性”思想依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封建制度封建社会国民性深刻性现实意义

目录 绪论 (1) 本论 (1) 一鲁迅作品中所批判的“国民性”内涵 (1) (一)何为“国民性” (1) (二)麻木,愚昧,冷血,看客心态 (1) (三)典型的阿Q式“精神胜利法” (4) 二国民劣根性探源 (5) (一)思想上的洗脑.................... . (6) (二)制度上的压迫 (7) 三国民性思想的现实意义和理想性格 (8) (一)国民性思想的现实意义 (8) (二)理想的国民性格 (9) 结论 (10) 参考文献 (11) 致谢 (12)

四川大学锦江学院毕业论文(设计) 绪论 我国对于鲁迅的研究,自鲁迅在世时就已开始,迄今已经有九十年。他是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家,革命家代表。1987年9月,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关于国民性批判研究的第一本著作—《文化批判到国民性改造》,郑欣森著。之后,国民性批判研究的论文百花齐放,陈鸣树,谭德晶,冯骥才,阎玉刚,荣挺进等都对其批判国民性的价值,特别是当代意义进行了探讨。绍兴文学院和鲁迅研究所等高校以及三联周刊,新浪等媒体也对此进行了积极的探讨,加深了对于鲁迅的认识,丰富了鲁迅的形象,完整了鲁迅作品中的国民性。 但同时,我们也看到进入20世纪以后,起了一阵“贬鲁”之潮。茅盾指出,“鲁迅研究中有不少形而上学,把鲁迅神化了,把真正的鲁迅歪曲了。”①此后,很多作家从反对神化鲁迅变成过分苛责鲁迅,走向了一个“贬鲁”的极端。1985年,《杂文报》发表《何必言必称鲁迅》,将鲁迅的遗产称为“鲁货”。冯骥才,王朔,陈漱渝等都对鲁迅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批判。国民性思想过时了吗?鲁迅思想在现代社会还有没有意义?对此,我认为我们可以回到作品中,回到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去认识鲁迅,研究鲁迅。 一、鲁迅作品中所批判的“国民性”内涵 (一)何谓“国民性”? “国民性”一词产生于清末,当时中国人内忧外患,国内有清王朝的压迫,军阀混战,国外是帝国主义的侵虐凌辱。而反动统治者对外软弱,奴颜媚骨,一味的逆来顺受,人民大众愚昧麻木,忍气吞声,敢于挺身而出的,有远见的,为数不多。 “国民性”即“国民劣根性”,就是国民在社会背景下的不自觉产生并习以为常的司空见惯的不健康的思想特质。一般来说,表现为:麻木,安于现状,冷血,愚昧,充满奴性,等负面的精神状态。 (二)麻木,冷血,愚昧,看客心态 在鲁迅的小说中,不管是人物数量还是对于人物的描写程度,麻木,冷血,愚昧,安于现状的人物形象都是很重要的一种。几乎出现在他的每一篇小说之中。 《祝福》,是鲁迅小说集《彷徨》的开卷之作,在《祝福》中,鲁迅刻画了一个平凡而悲惨的人物形象,祥林嫂。

浅析鲁迅小说的现代思想与艺术特色

浅析鲁迅小说的反封建思想与艺术特色 文章摘要: 鲁迅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著有多篇小说、杂文、散文及散文诗。《呐喊》《彷徨》是他的两本著名的小说集,收录多篇脍炙人口的小说,如《狂人日记》《阿Q正传》《孔乙己》《故乡》《祝福》等,以彻底的反封建思想和卓越的小说艺术,奠定了现代中国小说的基础。 关键词: 鲁迅小说反封建思想艺术特色 鲁迅,中国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作为五四文化文学的先驱,他向封建主义发动猛烈的攻击,先后发表《狂人日记》、《孔乙己》、《药》、《故乡》、《阿Q正传》等多篇小说,后收录进《呐喊》、《彷徨》两部小说集,以彻底的反封建思想和卓越的小说艺术,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奠定了现代中国小说的基础。 鲁迅小说的反封建思想 《狂人日记》是鲁迅第一篇,也是现代中国第一篇白话小说,是现代中国小说伟大奠基工程的第一块基石。同时,《狂人日记》还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最早以文艺形式出现的彻底反对封建主义的战斗檄文。 《狂人日记》描写的是一个迫害狂症患者的心理过程,狂人出身于封建士大夫家庭,深受封建礼教的压迫,造成了对社会的恐惧心理,他认定现实是个吃人的世界,而他自己正处于即将被吃掉的危险之中,半夜起来查看历史,却看见满纸都写着吃人。小说通过对狂人的精神状态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揭露了封建礼教在仁义道德掩盖下的“吃人”本质,抨击了封建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对人的迫害。 《狂人日记》深切的思想主要表现为它对封建主义“吃人”的实质性内容的彻底揭露。小说将“吃人”与“仁义道德”并提,有其深刻的含义:“吃人”是指对人肉体的蚕食和精神的虐杀,体现着封建专制主义的凶残;“仁义道德”则是对封建专制及其礼教道德的美化,体现着封建蒙昧主义的虚伪。而专制主义和蒙昧主义的交相使用,就构成了封建主义“吃人”的实质性内容。因此,《狂人日记》对封建主义的揭露,并非局部或枝节性的,而是具有总体的或根本的性质。 从对封建主义的彻底揭露与否定中,升华其对新的理想社会的向往,是《狂人日记》的又一重要思想内涵。当狂人洞察一切后,就开始规劝、警告吃人者们不得继续“吃人”,预言将来“容不得吃人的人,活在世上”。 《孔乙己》是鲁迅又一篇具有反封建思想的小说。它写的是一个传统的知识分子被吃的悲剧。 《孔乙己》讲述了一个没有考上秀才的读书人的悲惨道路,主人公孔乙己是一个心地善良的人,但他在科举制度毒害下除了满口之乎者也之外,一无所能。穷困潦倒却自命不凡的孔乙己,成了人们的笑料,为生活所迫,他偶尔做些小偷小窃的行为,终于被打断了腿,在生活的折磨下默默死去。 孔乙己是一个被吃者,是被一套制度,被一套游戏规则给吃掉了,具体地说是被走到穷途末路的科举制度给吃掉了。孔乙己的悲惨命运造就了他的愚蠢、可怜、可悲,所以说孔乙己的生与死是科举制度决定的,那么这个制度的本质已经深入孔乙己的灵魂深处,孔乙己在潜移默化中成了旧时代的殉葬品。 小说通过对孔乙己悲惨命运的描写,揭露了没落的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和人民大众的毒害。孔乙己一次次的参加科举考试,却连秀才都未曾考上,浪费了自己一生的宝贝光阴;而愚昧的人民大众因孔乙己是读书人却碍于贫困只能和

中国现代文学名家名作尔雅答案

鲁迅的《呐喊》《彷徨》(一):《呐喊》《彷徨》的底色和基调 1.《狂人日记》的作者是()。 A、胡适 B、鲁迅 C、巴金 D、老舍 正确答案:B 2.《祝福》收录在()。 A、《呐喊》 B、《彷徨》 C、《而已集》 D、《坟》 正确答案:B 3.《呐喊》《彷徨》的取材与写作意向是()。 A、对封建制度和伦理道德的批判与揭露 B、对辛亥革命历史经验的总结及提出改造国民性的问题 C、对知识分子道路和命运的探索 D、以上都是 正确答案:D 4.《彷徨》是鲁迅的短篇小说集,共.篇。() 正确答案:√ 鲁迅的《呐喊》《彷徨》(二):《呐喊》《彷徨》的取材与写作意象 1.鲁迅创作的第一篇白话小说是()。 A、《狂人日记》 B、《孔乙己》 C、《祝福》 D、《故乡》 我的答案:A 2.鲁迅写作的爱情题材的小说是()。

B、《在酒楼上》 C、《伤逝》 D、《祝福》 正确答案:C 3.华老栓是下列那篇小说的主人公() A、《狂人日记》 B、《孔乙己》 C、《祝福》 D、《药》 我的答案:D 4.《药》采用了双线交错的结构,直指国民劣根性。√ 5.《狂人日记》表现了对封建制度和封建伦理道德的批判和揭露。√ 鲁迅的《呐喊》《彷徨》(三):鲁迅小说的艺术格局和语言创新 1.从结构上看,《呐喊》《彷徨》有三分之二均采用了()结构。 A、草蛇灰线 B、双线交错 C、横截面 D、意识流 我的答案:C 2.下列选项中采取独幕剧方式的是()。 A、《祝福》 B、《狂人日记》 C、《伤逝》 D、《风波》 正确答案:D 3.下列选项中采取仿传记体形式的是()。 A、《故乡》 B、《阿Q正传》 C、《祝福》

浅谈鲁迅笔下的国民性

浅谈鲁迅笔下的国民性 精品文档,仅供参考

浅谈鲁迅笔下的国民性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作家,世界公认的中国新文学最杰出的代表。作为一位作家,他那被郭沫若同志誉为现代文化上的金字塔似的作品,值得后人研究和探寻的东西很多.这里仅就鲁迅作品中的看客形象谈谈它的典型意义及鲁迅改造国民性的文艺观。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关于浅谈鲁迅笔下的国民性,以供大家参考! 浅谈鲁迅笔下的国民性 摘要:鲁迅笔下的国民性,主要是指国民的劣根性。这里有愚昧卑怯的群氓,他们包括愚昧的受压迫者、卑怯的精神胜利者和迂腐的知识分子;有麻木冷漠的看客,他们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把革命者的牺牲作为津津有味的谈资和故事。鲁迅在暴露国民的弱点的同时,也为我们塑造了一些具有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的中国国民的形象,他们才是民族的希望和脊梁。 关键词:鲁迅国民性愚昧麻木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2-2139(2009)-14-0009-02 国民性一词出现于清末。当时的中国人民,在封建王朝的剥削压迫和帝国主义的侵略凌辱下,或者愚昧无知,或者麻木不仁,敢于挺身而出者几乎没有。面对这一情况,当时向西方寻找真理的先进分子和部分思想家在焦虑下深深思

索,提出了国民性问题。国民性,一般包含两个层面的意义:一是指民族文化的精神特质的概念和体现;二是指国民群体的人格特性。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统治,使国民在精神上受到极大的压制和毒害,造成民众的愚昧、麻木和冷漠。鲁迅的一生都在致力于改造国民性,可以说,改造国民性思想是鲁迅整个思想的重心所在。 鲁迅笔下的国民性,主要是指国民的劣根性。他弃医从文,目的是要改变愚弱国民的精神状态,唤醒铁屋子里面熟睡的人们,使他们不再一样是强壮的体格,而显出麻木的神情;他写小说,意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1)他的杂文创作,也还是为了攻打这些病根。鲁迅的整个文学创作是以改造国民性为己任的。 鲁迅对国民性的研究和探索非常深广,他笔下的国民性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愚昧卑怯的群氓 鲁迅在《〈呐喊〉自序》中说: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这里的愚就是愚昧,弱就是卑怯。国民的愚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愚昧的受压迫者。代表人物是《祝福》里的祥林嫂,祥林嫂的一生坎坷悲惨,封建四权的绳索有如千斤铁链,紧紧地捆缚着祥林嫂,戕害着祥林嫂:夫权要她守节,族权不允许她守节,政权和神权又惩

最新尔雅《中国现代文学名家名作》课后题及答案

1.1鲁迅的《呐喊》《彷徨》(一):《呐喊》《彷徨》的底色和基调 1.《祝福》收录在《彷徨》第一篇 2.《狂人日记》的作者是鲁迅 3.《呐喊》《彷徨》的取材与写作意向是:D A对封建制度和伦理道德的批判与揭露 B、对辛亥革命历史经验的总结及提出改造国民性的问题 C、对知识分子道路和命运的探索 D、以上都是 4.《彷徨》是鲁迅的短篇小说集,共11篇。 1.2鲁迅的《呐喊》《彷徨》(二):《呐喊》《彷徨》的取材与写作意象 1鲁迅创作的第一篇白话小说是()。 A、《狂人日记》 B、《孔乙己》 C、《祝福》 D、《故乡》 我的答案:A 2华老栓是下列那篇小说的主人公?() A、《狂人日记》 B、《孔乙己》 C、《祝福》 D、《药》 我的答案:D 3《药》采用了双线交错的结构,直指国民劣根性。√ 4《狂人日记》表现了对封建制度和封建伦理道德的批判和揭露。√ 1.3鲁迅的《呐喊》《彷徨》(三):鲁迅小说的艺术格局和语言创新 1从结构上看,《呐喊》《彷徨》有三分之二均采用了()结构。 A、草蛇灰线 B、双线交错 C、横截面 D、意识流 我的答案:C

2下列选项中采取仿传记体形式的是()。 A、《故乡》 B、《阿Q正传》 C、《祝福》 D、《药》 我的答案:B 3鲁迅的小说创作是清醒的开放型现实主义。√ 4鲁迅对《红楼梦》的评价甚高,认为《红楼梦》敢于如实描写,并无伪饰。√1.4鲁迅的《呐喊》《彷徨》(四):鲁迅小说的风格构成 1有学者认为,()是一篇更多尔雅课程答案,加群284541604类诗体,寓言体小说。 A、《伤逝》 B、《阿Q正传》 C、《狂人日记》 D、《药》 我的答案:C 2鲁迅小说的风格是()。 A、剑拔弩张,忧愤深广 B、精粹警拔,自然朴实 C、横眉冷对,忧国忧民 D、怨愤满溢,哀嘶不止 我的答案:B 3鲁迅小说完成了语言上的革命,小说的语言是纯粹的白话文。× 1.5鲁迅的《呐喊》《彷徨》(五):爱情题材的小说 1《伤逝》收录在()。 A、《呐喊》 B、《彷徨》 C、《朝花夕拾》 D、《坟》 我的答案:B 2子君和涓生是鲁迅哪一部小说的主人公?() A、《狂人日记》 B、《风波》

鲁迅小说国民性和群众麻木

(一)鲁迅小说艺术性研究 1.鲁迅小说人物形象的塑造——“看客”的深刻体验 “群众,尤其是中国的,永远是戏剧的看客。” [16] 正是这些麻木的、不觉醒的国民 所构成的铁屋让鲁迅深感空虚的悲凉,鲁迅先生在创作中对这些以他人痛苦为自己欢乐的民众给予了精辟的批判,并把这一类冷眼的旁观者定义为“看客”,让这群看客成为 这个民族的深刻的精神烙印。对中学生而言,学习鲁迅小说,对“看客”形象的理解和 批判,无疑,对他们的人生经历中,会潜移默化地起到不可或缺的教育意义。 真实的现实生活、鲁迅个人的经历是“看客”这一群体形象的重要来源,看客促使 鲁迅的人生及他看待我们这个民族的态度发生了重大转折。早在仙台求学时,“幻灯片” 事件,让鲁迅深感这个民族的耻辱、麻木而冷漠的病态存在。《药》这篇小说应该说是 最直接的对“幻灯片”事件的注解,同样是刑场,同样是围观,杀人的、被杀的、看杀 人的与被杀的,都是愚弱的同胞,更具讽刺意味的是,夏瑜被杀是为拯救看客,看客围观仅为取乐与满足看杀头的快感,这使得鲁迅《药》的主旨陷入了极浓郁、极深厚的悲哀之中。民族的忧患,个人的强烈的责任感,使他毅然弃医从文,去探索国民病根之源,以“立人”为启蒙文学立场,医治国民劣根性的灵魂,因而这些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 和看客便成了鲁迅先生批判的对象,这一形象在鲁迅的许多作品中成为一个永恒的话题。正是鲁迅才使“看客”这一群体形象上升为针砭我们民族延续数千年时弊的艺术经 典。 纵观这些描写看客的作品,“看客”似乎无处不在,触痛了鲁迅的灵魂。围观者的 姿态,是这个民族的生存巨大现实困境,看客的存在是人性的悲剧、社会的悲剧,看客就是这种艺术化的悲剧对象 (二)鲁迅小说思想性研究 1.沉重的“隔膜” 现实中的鲁迅,与我们所听到、从作品中看到的鲁迅并不是完全一致的,鲁迅的思 想从始至终都和许多人是发生冲突的,有时甚至很严重,在论战中,有从敌方战壕投来的明枪,但更多的是让鲁迅感受到的由革命阵营内部射来的暗箭,其中不乏他信任者,最为突出的就是鲁迅和徐懋庸的矛盾。鲁迅死后,徐懋庸写了挽联:“敌乎,友乎?余 惟自问。知我,罪我——公已无言。”以此来表达深重的无奈和遗憾。事实上,鲁迅的 论敌,几乎没有私敌,都是为了思想和主张的不和而挑起论争。但很多人因此而在公开场合刁难鲁迅,甚至以告密的方式来要挟鲁迅,让鲁迅深感人性的阴暗。无论后来给鲁迅冠以何种称号,但鲁迅首先是一位作家、学者,所以,有许多时候,这种争论仅是因为政治主张或是文艺思想的偏差,鲁迅是抓住黑暗不肯放松的,因此便让很多人不理解,转而将其视为敌人群起攻之。在对付一而再,再而三的恶意中伤中,耗费了鲁迅相当多的精力,无论标榜正义的一方,还是反动势力的帮凶文人,都将他视为异端,这样的状况,让鲁迅深感人与人之间的深重的隔膜。作为思想者,鲁迅并没有因为外界对他的不理解抛弃现世,也未因外界对他的恶意中伤而消沉,这反而促使他挖掘人与人之间的隔膜根源,进而触发了他对社会对人生的深入思考。 从数量上看,小说这一文体只占鲁迅作品较小的一部分;然而从思想性和艺术性方 面来衡量,鲁迅小说的内涵是无比丰富的。因而,隔膜,这一具有永恒性的话题,也许只是鲁迅小说的冰山一角,但即使就是这一个角,也会在鲁迅小说精神中放射出不朽的

鲁迅作品赏析

鲁迅作品赏析 传媒学院0802 倪海琳220803013 1918年,鲁迅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了他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也是中国最早的现代白话小说,标志着中国小说的发展已经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它通过“狂人”之口,把几千年的中国封建专制的历史痛斥为“吃人”的历史,向沉滞落后的中国社会发出了“从来如此,便对么?”的严厉质问,大声疾呼:“救救孩子!”继《狂人日记》之后,鲁迅一发而不可收,连续发表了多篇短篇小说。 中国的小说,只有到了鲁迅那里,才把目光集中到社会最底层这个更广大的题材领域,描写这些底层人民的日常生活状况和精神状况,这是与鲁迅的创作目的分不开的。这种表现人生、改良人生的创作目的,使他描写的主要是孔乙己、华老栓、单四嫂子、阿Q、陈士成、祥林嫂、爱姑这样一些最普通人的最普通的悲剧命运。这些人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最需要周围人的同情和怜悯、关心和爱护,但在缺乏真诚爱心的当时的中国社会中,人们给予他们的却是侮辱和歧视,冷漠和冷酷。在《阿Q正传》中,别人欺侮阿Q,阿Q则欺侮比自己更弱小的小尼姑;在《祝福》中,鲁镇的村民把祥林嫂的悲剧当作有趣的故事来欣赏……所有这一切,让人感到一股透骨的寒意。夏瑜为社会而牺牲,茶客们说他“疯了”,华老栓则用他的血来治自己儿子的病;《在酒楼上》中的吕纬甫,《伤逝》中的子君和涓生,都曾为社会,为自己,追求过,奋斗过,但在沉滞落后的中国社会,经历的都是悲剧的命运。为了揭示不同生活画面和不同人物命运的不同的意义,鲁迅的小说结构是多变的,几乎一篇有一篇的样式,一篇有一篇的写法。鲁迅的小说是小说,也是诗,意境幽深,外冷内热,其运用民族语言的功力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在他的杂文集中,鲁迅把笔触伸向了各种不同的文化现象,各种不同阶层的各种不同的人物,其中有无情的揭露,有愤怒的控诉,有尖锐的批判,有辛辣的讽刺,有机智的幽默,有细致的分析,有果决的论断,有激情的抒发,有痛苦的呐喊,有亲切的鼓励,有热烈的赞颂,笔锋驰骋纵横,词采飞扬,形式多样,变化多端。它彻底打破了中国古代散文“温柔敦厚”美学风格的束缚,更自由、大胆地表现现代人的情感和情绪体验,为中国散文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更加宽广的道路。鲁迅杂文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是不容抹煞的。 鲁迅的《野草》在思想上以书写内心、解剖心灵为主要特色,也有部分针砭现实之作。反映了鲁迅战斗、探索、彷徨、苦闷的内心感受。但是,着重表现的是黑暗重压下的战斗精神、追求精神、牺牲精神。如《秋夜》中枣树可贵的韧性战斗精神,正是鲁迅精神富有诗意的形象表现。《死火》、《腊叶》、《过客》中虽有矛盾的思想,但是更多的表现出鲁迅的战斗精神和牺牲精神。《雪》和《好的故事》是绚烂明丽的,体现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光明理想的向往。《野草》中,《影的告别》、《希望》、《墓碣文》等篇章,重点袒露了作者内心的矛盾和苦闷彷徨,更显示了鲁迅敢于解剖自己的精神。最后两篇《淡淡的雪痕》、《一觉》,可以看出作者已经脱离了苦闷和彷徨,格调明朗,洋溢着乐观、昂扬的战斗精神。《野草》在艺术上多采用象征主义手法,以创造有物质感的形象来表现复杂的内心感受,构思奇特,境界奇幻。同时,作者也注重写实手法、抒情手法的并用。语言精致形象、饱含深情,具有音乐美、绘画美的特点。《野草》以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