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西风胡杨

9.西风胡杨
9.西风胡杨

9.西风胡杨

基础过关

一、读拼音,写字词。

1.张叔叔忍受着烈日的zhìkǎo( ),弯着腰在kāi kěn( )荒地,虽然地面热得像zhēng lóng( ),但是他仍然jiān rèn( )不拔地在劳作。

2.这cuīgān lièdǎn( )的风沙向我们吹来,但不xiǔ( )的胡杨却挡住了它们的侵袭。

二、在括号里的错别字下面画“____”。

根(经茎) 身(驱躯)

滋(润闰) 人(娄类)

三、请将下列句中画线的内容用恰当的词语代替。

1.身后是城市,是村庄,是青山绿水,是并不了解它们的众多的平常人,可它们不在乎。( )

2.我祈求所有一天到晚吃得饱饱的,无所事事的人们背着行囊在大漠中静静地走走,哪怕就三天。( )

3.被感动的上苍猛然看到这一大片美丽忠直、满身都是像鱼鳞一样密集的创伤的树种。( )

四、写出下面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

1.你们是谁?烈烈西风中会有无数声音回答:我们是胡杨!( )

2.胡杨的精神还在,生命还在,苍天还在。( )

3.胡杨也有哭的时候。( )

4.夏天,这一棵棵胡杨就像绿伞一样遮盖着大地。( )

5.你难道不敬佩水渠里的这一棵棵胡杨吗?( )

五、按要求写句子。

1.胡杨,是最坚韧的树。(仿写句子)

胡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西北沙漠严重缺水。胡杨在沙漠里顽强地生长。(用关联词语把两句话合成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胡杨不怕

..

侵入骨髓的斑斑盐碱,不怕

..

铺天盖地的层层黄沙。(用带点的词语写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探究应用

六、阅读课内片段,完成练习。

西风胡杨(节选)

胡杨,是最无私的树。胡杨是挡在沙漠前的屏.( )障,身后是城市,是村庄,是青山绿水,是并不了解它们的芸.( )芸众生,可它们不在乎。它们将一切浮华虚名让给了牡丹,让给了桃花,让给了所有稍纵即逝的奇花异草,而将这摧肝裂胆的风沙留给了自己。

1.给短文中加点的字注音。

2.短文的结构是( ),按照文段的结构,可以把短文分成________层。请用“//”给短文分层。

3.用“”画出短文的中心句。

排比是一种修辞手法,它利用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和语气相同的词组或句子并排(三句或三句以上),达到一种加强语势的效果。排比手法的其他效果为:1.用排比写人,

可将人物刻画细致;

2.用排比写景,可将景物描写得细致入微;

3.运用排比抒情,可使语言节奏和谐,显得感情洋溢。

4.短文主要使用了________的修辞手法。请摘抄一个,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短文主要赞扬了胡杨________的品质。我是从这个句子体会到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课外阅读。

____________

我喜欢露珠,我赞美它。

每年夏秋之际,我喜欢早起到野外散步。在万道霞光中,一个美妙的、崭新的世界便(呈现出现)在我眼前。看,那无边的绿叶上,闪动着无数颗晶莹的露珠,一颗、两颗……千颗……万颗……啊!像夜空璀璨的繁星,像碧波上撒满了的宝石,像千百双闪光的眼睛。露珠!这就是极普通又被人们所喜爱的露珠。

露珠的身形极小,生命也很短暂,但它却是不平凡的。当夜幕笼罩的时候,它像慈母用乳汁哺育婴儿一样滋润着禾苗;当黎明到来的时候,它又最早睁开它那不知疲倦的眼睛;它白天隐身于空气中,夜晚则无声地在黑暗中工作。它不像暴雨挟风雷和闪电以(炫耀夸耀)它的威力,更不像冰雹那样对一切(残酷残暴)无情。它默默地工作,又默默地逝去;它把短暂的一生献给禾苗,而对禾苗却从来无所求。它多么像辛勤的园丁,培育着祖国的花朵;多么像我们敬爱的老师,灯下伏案夜以继日地工作,把毕生的心血滴洒在孩子们的心田上。

我爱露珠,它比珍珠更珍贵,比宝石更晶莹,比群星更璀璨。我赞美它,露珠精神将永远在我心头闪动。

1.给短文加个合适的题目,写在文前的横线上。

2.用“\”划去短文括号里不恰当的词语。

3.用“____”画出短文中与“我喜欢露珠,我赞美它”相照应的句子。

4.这篇短文所写的________是实实在在的事物,而“园丁”和“老师”是由露珠引发的________。

5.指出下列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

(1)当黎明到来的时候,它又最早睁开它不知疲倦的眼睛。( )

(2)它比珍珠更珍贵,比宝石更晶莹,比群星更璀璨。( )

6.“露珠”精神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作者写露珠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1.炙烤开垦蒸笼坚韧 2.摧肝裂胆朽二、经驱闰娄三、1.芸芸众生 2.饱食终日

3.遍体鳞伤四、1.设问、拟人 2.排比 3.拟人

4.比喻

5.反问五、1.最顽强的树 2.虽然西北沙漠严重缺水,但是胡杨在沙漠里顽强地生长。 3.胡杨不怕刮风,也不怕下雨。六、1.píng yún 2.总分式两 3.

胡杨,是最无私的树。 4.排比胡杨是挡在沙漠前的屏障,身后是城市,是村庄,是青山绿水,是并不了解它们的芸芸众生,可它们不在乎。 5.无私它们将一切浮华虚名让给了牡丹,让给了桃花,让给了所有稍纵即逝的奇花异草,而将这摧肝裂胆的风沙留给了自己。七、1.露珠赞 2.出现夸耀残暴 3.我赞美它,露珠精神将永远在我心头闪动。 4.露珠联想 5.(1)拟人(2)排比 6.默默无闻、无私奉献赞扬具有“露珠”精神的人

《西风胡杨》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西风胡杨》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龙塘镇井领小学五(1)班执教者:杨卫玲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了解课文中介绍的胡杨的特点, 体会作者对胡杨的热爱、赞美之情。 3、理解句子的意思,体会作者对胡杨命运的同情关注。 教学重点: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胡杨的特点及其精神内涵,感受作者对胡杨的赞美、关注之情。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方法:讲授法、合作探究法。 学法:交流法、小组合作学习法。 教具:小黑板、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今天我和大家一起走进新疆,去领略那异域风情,去观赏那美丽的西风胡杨。(板书课题《西风胡杨》) 2、读题质疑:看到这个课题,大家想知道什么呢? 二、文本对话,走进胡杨,感悟品格。 (一)学习课文第一段。 1、全班齐读第一段。边读边想你从第一段中知道了到什么?结合插图告诉大家。 2、找出最能体现西风胡杨特点的两个词语。 教师相机板书:最美丽、最古老 3、小黑板出示句子:“在那里,一边是世界第二大的三十多万平方千米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一边是世界第一大的三千八百平方千米的塔里木胡杨林。

(1)、指名朗读这句话。 (2)、想一想:你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了什么?(胡杨的生存环境十分恶劣,并且对人类的帮助是很大的,它的生命力是十分顽强的。)(3)、全班一起朗读这句话。 4、小结段意。 (二)、学习课文第二段。 1、指名分段朗读这三个自然段。 2、学生简单地评价朗读情况,是否通顺、连贯、有一定的感情? 3、你从这三个段落中,体会到了胡杨的什么特点? 板书:最坚韧、最无私、最悲壮 (1)讨论交流:你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了胡杨的这些特点? (2)感受品格,教师引读:“胡杨,是最坚韧的树”——(生接读“胡杨的根茎……层层黄沙。”)“胡杨,是最无私的树”——(生接读“胡杨是挡在沙漠前的屏障,……留给了自己。”)“胡杨,是我平生所见最悲壮的树”——(生接读“胡杨生下来千年不死,……仍坚定地挺立着。”) 4、这三个自然段用的是什么写作方法?(总分,就是先用一句话概括出胡杨的特点,接着具体来说明这个特点,并且是围绕第一句话来说明的。今后同学们在向人介绍一种事物特点的时候,也可以采用这样的方法,不但可以把特点说明白,并且让人详细地、真实地体会到了事物的特点。) 5、小结段意。 (三)、学习课文第三段。 1、指定两个小组朗读5、6自然段。 2、小黑板出示学习提纲: (1)、哪句话写出了胡杨在人类文明史上的重要作用?用“~~~”画出。

西风胡杨评课稿

新课改,听课心得体会 崔春丽 10月24日,我们六年级语文老师去工业路小学听了李采杰老师的一堂语文观摩精品课,还有老师的一堂随堂课《花边饺子里的爱》。李老师执教的是s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的《西风胡杨》。整堂课教师设计科学、合理,体现了以读为本的教学理念。听后,受益匪浅。 主要优点: 1、引导学生对课题进行质疑。培养了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和良好的读书习惯。 2、小组合作学习有序、有效。教师能抓住易错的字指导学生认清字形。 3、学生读书的层次性强。从初读感知文本,了解文章内容,到细读文本,体会感悟胡杨的品质,一环紧扣一环。 4、以读为本的教学理念体现较好。教师善于抓住重点的词语、句子,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胡杨的精神;并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感情朗读,体现了朗读的指导过程。朗读形式多样,自由读、默读、男女对读、引读、配乐读等,整堂课书声琅琅。 建议: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读”在语文课堂上也越来越"热”。这比以前的阅读教学多分析、少朗读的情形要好,但朗读的目的性不强;读悟分家,朗读的层次性不够.应该让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读来感受文本,品味文章的语言,进一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听了李老师的课,我既学到了新知,也找到了自己的不足,确定了自己努力和前进的方向。 今后努力方向: 1、必须不断地学习。 我们常说,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首先自己要有一桶水,而现在仅有一桶水已经不够了,教师要有不断流淌的源头活水,这源头活水来自哪里,这就需要我们老师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充电。新课程实施后,对老师的要求越来越高看,要求教师要专业化发展,要学习新课程理论,转变教学观念,改革课堂结构,加强自己的教学基本功训练,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而所有这些,都离不开学习,我们要学习新课程理论,要走理论加实践的道路,要让新课程理论来指导我们的教学实践,要把新的理念渗透到所有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去,做一名新课程理念的忠实践行者。 2、要转变教学观念。

语文S版五年级上册《西风胡杨》同步达标训练

同步达标 第九课 西风胡杨 轻轻松松训训练练营营 一、读拼音,写汉字。 Ji ān r èn zh ì k ǎo sh è sh ì p ò li è ( ) ( ) ( ) ( ) cu ī c án zh ēng f ā sh ī r ùn sh ēn q ū ( ) ( ) ( ) ( ) 二、补充词语。 ( )( )众生 ( )天( )地 ( )( )终日 ( )花( )草 稍纵( )( ) ( )体( )伤 三、下面的句子用的是什么修辞手法。 1.被感动的上苍猛然看到这一大片美丽忠直、遍体鳞伤的树种,问:你们是谁?烈烈西风中会有无数声音回答:我们是胡杨!( ) 2.我祈求上苍的泪,哪怕仅仅一滴;我祈求胡杨,请它们再坚持一会儿,哪怕几十年;我祈求所有饱食终日的人们背着行囊在大漠中静静地走走,哪怕就三天。( ) 3.胡杨也有哭的时候,每逢烈日蒸蒸,胡杨树身都会流出咸咸的泪。( ) 四、选词填空。 挚爱 热爱 1. 胡杨树生前为保卫所( )的热土战斗到最后一刻。 2. 我是那么强烈地( )这我的祖国。 快快乐乐加加油油站站 五、按要求写句子。 1.随地乱扔垃圾是一种不文明的人。(修改病句) 2.胡杨,是最无私的树。(改为反问句) 3.蝴蝶在花丛中飞来飞去。(改为拟人句) 六、课文直通车。 胡杨,是最( )的树。胡杨是( ),身后是( ),是( ), 是( ),是( )的芸芸众生,课它们不在乎。它们将一切 ( )让给了牡丹,让给了桃花,让给了所有( ) 而将这( )留给了自己。 1.按课文原句在括号里填空。 2.本段应用的修辞手法有( )。请你也用这种修辞手法写一个句子。

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九课.西风胡杨教案

语文新课程标准S版五年级上册第九课 《西风胡杨》教学设计 李唯一 一、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 2、 3、4自然段中的一段; 2、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了解课文中介绍的胡杨的特点,体会作者对胡杨的热爱、赞美之情; 3、理解句子的意思,体会作者对胡杨命运的同情、关注。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胡杨的特点及作者对胡杨深情的爱。 难点:理解作者对胡杨命运的同情及对环保事业的关注。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上节可我们了解到胡杨是一种最古老、最美的树。今天,我们就再次走进新疆的塔里木,走进胡杨,感受它不死的生命、永存的精神!(板书课题) (二):设立目标,自主学习 请同学们看自学提示(课件出示) 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思考: 1 胡杨在你眼中究竟是一种怎样的树? 2 胡杨的那个特点给你的印象最深?

画出感受最深的句子,边读边体味 (三)交流学习 (学生交流解决自学1) (1、生命力强 2、谦虚不求名利 3、胡杨很坚强,死了也不倒……) 同学们你们说的真棒,那么用课本上的话来说胡杨的那个特点给你的印象最深?(解决自学2) 说说自己从哪些词句体会出胡杨这一个特点的? (全班交流) (1)“它能在()的炙热中耸立,能在()的严寒中挺拔,不怕()的(),不怕()的()。 孩子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说说自己从所填词语中仿佛看到了什么景象,听到了什么声音? (学生交流) 孩子们让我们饱含着敬佩与赞美之情朗读这个句子。 指导朗读 (2)“胡杨是挡在沙漠前的屏障,身后是城市,是村庄,是青山绿水,是并不了解它们的芸芸众生,可它们不在乎。它们将一切浮华虚名让给了牡丹,让给了桃花,让给了所有稍纵即逝的奇花异草,而将这摧肝裂胆的风沙留给自己。”

西风胡杨 教案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西风胡杨》是一篇精读课文,作者以充满激情和哲理的语言,描述了胡杨的高贵品格,抒发了对胡杨深情的爱,对胡杨命运的深切同情以及对胡杨品格的赞美,表达了他环境保护事业的关注。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 2、 3、4自然段中的一段。 2、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了解课文中介绍的胡杨的特点,体会作者对胡杨的热爱、赞扬之情。 3、理解句子的意思,体会作者对胡杨命运的同情关注。 4、学习课文中的生字和新词。 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了解课文中介绍的胡杨的特点,体会作者对胡杨的热爱、赞扬之情。 2、理解句子的意思,体会作者对胡杨命运的同情关注。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上网收集胡杨、塔里木、罗布泊、楼兰、西域等有关资料。 2、按课后思考题以及指南针的要求,指导学生预习课文。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让学生观看胡杨的图片(录像),结合自己收集到的资料,谈谈胡杨有什么特点。 二、读课文,解决生字词。 1、自由朗读课文,画出课文中的生字词,不会读的请教同学,难度的多读几遍。 2、指名学生独生字,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给予适当的指导。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学生默读课文,然后谈对胡杨的印象。 四、精读课文,深入了解课文内容。 (一)理解胡杨是一种怎样的树(学习1、2、3、4自然段)。 1、快速阅读课文,找出直接描写胡杨是一种怎样的树的有关段落。 2、学生读自己喜欢的段落,说说从中体会到什么。 (1)从第一自然段体会到胡杨是一种最美而又最古老的树,它生长在塔里木。引导学生理解有关的数据(一亿三千万年前、百分之九十九、三千八百平方千米) (2)从第二自然段体会到胡杨是一种最坚忍的树。 引导学生理解有关的数据(深达二十米、零上四十摄氏度、零下四十摄氏度)和词句:穿透去寻深深植根不怕不怕 (3)从第三自然段体会到胡杨是一种最无私的树。 引导学生理解有关词语:屏障芸芸众生句子:它们让给,让给,让给而将留给 (4)从第四自然段体会到胡杨是一种最悲壮的树。 引导学生理解有关句子:①胡杨生下来千年不死,死后千年不倒,倒下去千年不朽。②它们生前死后 3、引导学生理解写法。 (二)理解胡杨的过去和现在。(学习5、6自然段)。 1、指名朗读5、6自然段。 2、胡杨的过去怎样? 3、胡杨的现在怎样?引导学生理解:胡杨也有哭的时候 五、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湘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胡杨》教案

《胡杨》教案设计 课前组织学生微课预习 一、导入 1.板书课题,读题。 2.回顾课文主要内容,谈自己对胡杨的了解。 二、欣赏胡杨,感悟品格 (一)借助媒体,了解胡杨生存环境。 播放视频(胡杨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孤独守望的情景) 教师解说:在亚欧大陆的中央地带,有一片黄色的荒原——塔里木盆地。这是一个风沙主宰的世界。极度的干旱让塔克拉玛干沙漠成为地球上最荒凉的角落。胡杨却以自己的方式在这里演绎着生命的传奇。一个曾经生活在温暖湿润的海边的树种,当烈日把沧海变成沙漠,当风让沙漠一天天长大,它仍然在沙丘间守望。在漫长的风和水的争夺过程中,当河流消失,当风沙湮没,当人类放弃家园,胡杨仍然执著地守候着生命最后的希望。 这就是胡杨的生存环境,我们来看看课文中的介绍。出示: 胡杨,秋天最美的树……一边是世界第一大的三千八百平方千米的塔里木胡杨林。 自己读一读这段话,从这段话中,你了解到什么?通过你的读告诉大家。 (二)品词析句,感悟胡杨品格,加入朗读技巧指导 1.自主阅读,发现特点

(1)找出描写胡杨特点的段落,自由地读一读,想一想胡杨是一种什么样的树?把你想到的记在书上。(坚韧、无私、悲壮)(2)讨论交流:你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了胡杨的这些特点? (3)教师引读:“胡杨,是最坚韧的树”——(生接读“胡杨的根茎……层层黄沙。”)“胡杨,是最无私的树”——(生接读“胡杨是挡在沙漠前的屏障,……留给了自己。”)“胡杨,是我平生所见最悲壮的树”——(生接读“胡杨生下来千年不死,……仍坚定地挺立着。”)怎样读好这一段?通过微课播放选取朗读技巧。 此处要注意“停连”这个技巧的运用,“最坚韧、最无私、最悲壮”这些词要注意重读。 2.展开想象,感受品格 (1)出示: 胡杨,是最坚韧的树。胡杨的根茎很长,能深达二十米,穿透虚浮漂移的流沙,去寻找地下的泥土……不怕铺天盖地的层层黄沙。 ①(指名读)你这样读是想告诉大家什么?(重读能告诉大家什么) ②联系实际理解二十米的根有多深,零上四十度的炙热和零下四十度的严寒是什么样的滋味?学习作者列数字的写作方法。 教师补充介绍:夏季沙漠的地表温度最高可达零上八十度,胡杨为减少水分蒸发变种,树干下面长柳树叶子,树冠长杨树叶子。为了寻找泥土和水源,不但长出深达二十米的垂直根,还长出了像网一样蔓延几十平方米的水平根。

语文S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西风胡杨》教案

语文S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西风胡杨》 教案 一、教材简析 《西风胡杨》是一篇精读课文,作者以充满激情和哲理的语言,描述了胡杨的高贵品格,抒发了对胡杨深情的爱,对胡杨命运的深切同情以及对胡杨品格的赞美,表达了他环境保护事业的关注。 二、设计理念 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作用,让学生感受云南丽江的奇特风貌以及丽江神奇的自然景观,培养学生以读为主,读中想象,读中悟情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2、3、4自然段中的一段。 2.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了解课文中介绍的胡杨的特点,体会作者对胡杨的热爱、赞扬之情。 3.理解句子的意思,体会作者对胡杨命运的同情关注。 4.学习课文中的生字和新词。 四、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了解课文中介绍的胡杨的特点,体会作者对胡杨的热爱、赞扬之情。 2.理解句子的意思,体会作者对胡杨命运的同情关注。

五、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上网收集胡杨、塔里木、罗布泊、楼兰、西域等有关资料。 2.按课后思考题以及“指南针”的要求,指导学生预习课文。 六、教具准备:课件 七、教学时间:2课时 八、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今天,让我们一起去游览新疆的异域风情,一起去看看那里的胡杨。 (板书课题:西风胡杨) 二、初读课文 1.自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学生齐读全文,想想西风胡杨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三、检查预习情况 1.指名分段朗读课文。要求学生读得正确、流利,不读破词破句。其余学生用笔画出本课的生字以及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生共同评价朗读情况。 3.老师出示本课生字。

4.指名认读生字,并做到口头组词。 5.学生轻声自由朗读课文,找出让自己最感动的句子,并在句子旁边写上自己的感受。 6.全班交流:学生读被感动的句子,并说说为什么。 四、学习前4个自然段 1.师:同学们,我们先来看一个画面。(老师出示沙漠视频)看到了什么?(生回答沙漠)通过大家在课下的了解,对沙漠你有什么认识或看法? 2.生谈看法。(干旱、荒无人烟、难以生存……) 3.师:能在这种环境中生存的植物,你知道的有哪些?(生列举:仙人掌、胡杨) 生快速默读课文,想想为什么我们的周围见不到胡杨? 4.师:文中的哪句话告诉了我们原因?(第一自然段中第一句话)一个“只”字也让我们感受到了胡杨的珍贵和与众不同。从这段话中你还知道了什么? 5.引导学生了解 ①胡杨最美、最古老; ②胡杨的生长地、数量。 师:你们对塔里木和塔克拉玛干熟悉吗?想了解他们怎么办? 指导学生要学会看书,可通过课后的“学习链接”,了解塔里木和塔克拉玛干大沙漠。

西风胡杨

一,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了解课文中介绍的胡杨的特点,体会作者对胡杨的热爱、赞美之情。 3、理解句子的意思,体会作者对胡杨命运的同情关注。二,教学重点: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胡杨的特点及其精神内涵,感受作者对胡杨的赞美、关注之情。 三,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教学方法:讲授法、合作探究法。学法:交流法、小组合作学习法。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今天我和大家一起走进新疆,去领略那异域风情,去观赏那美丽的西风胡杨。(板书课题《西风胡杨》) 2、读题质疑:看到这个课题,大家想知道什么呢?文本对话,走进胡杨,感悟品格。 (一)学习课文第一段。 1、全班齐读第一段。边读边想你从第一段中知道了到什么?结合插图告诉大家。 2、找出最能体现西风胡杨特点的两个词语。教师板书:最美丽、最古老 (二)、学习课文第二段。 1、读课文2-4自然段,用横线画出令你感动的地方,说说胡

杨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学生简单地评价朗读情况,是否通顺、连贯、有一定的感情? 3、你从这三个段落中,体会到了胡杨的什么特点?板书:最坚韧、最无私、最悲壮 3,读课文2-4自然段,用横线画出令你感动的地方,说说胡杨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4、这三个自然段用的是什么写作方法?(总分,就是先用一句话概括出胡杨的特点,接着具体来说明这个特点,并且是围绕第一句话来说明的。今后同学们在向人介绍一种事物特点的时候,也可以采用这样的方法,不但可以把特点说明白,并且让人详细地、真实地体会到了事物的特点。) 5、小结段意。 (三)、学习课文第三段。 1、指定两个小组朗读5、6自然段。 2、哪句话写出了胡杨在人类文明史上的重要作用?用“~~~”画出。 (四)、学习课文第四段。 1、齐读第四段,说说“祈求”是什么意思?(恳切希望) 2、作者恳切希望的是什么? 3、小结段意。 三、总结全文,赞美胡杨,延续精神。1、学习了这课,你受到了什么启发?板书:爱护环境、保护大自然 五,、布置作业: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优秀教案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案 徐丽芳 资料链接: 走进罗布泊:罗布泊(Lop Nor),蒙古语称罗布诺尔,意为“汇入多水之湖”。古称蒲海、盐泽、洛普池、泽。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里木盆地东部、若羌县东北部。孔雀河从北面注入。呈葫芦形,面积3 006平方公里,湖面海拔768米。由于河流改道及上游灌溉引水,湖水逐渐枯浅和干涸。沿岸盐泽广布。――《辞海》 关于文体:1.本文是一篇报告文学。报告文学兼有文学和新闻两种特点。新闻的特点要求真实,文学的特点则要求艺术加工,讲究形象性、抒情性。报告文学不同于调查研究报告,是富有文学性的。 关于作者:吴刚,报告文学作家,代表作《善待家园---中国地质灾害忧思录》获2001年中国最佳报告文学。 目标 知识目标:1、学会、积累重点字词,把握字词的音形义。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罗布泊的过去 和现在及其消失的原因。 3、品读课文,揣摩语句,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筛选信息、概括要点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运用课文的理念,联系现实,思考关注环境问题,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环境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引导学生关注生态问题。 教学重点:1、了解罗布泊的过去和现在及其消失的原因。 2、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环境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引导学生关注生态问题。 一、课前预习:自读课文,查阅有关资料,工具书,完成以下问题。 1、我的生字词:把握音、形的有 把握含义的有 2、文题“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能告诉我们什么信息 、 3、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读完文章,你知道了什么?

语文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第9课《西风胡杨》同步练习

语文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第9课《西风胡杨》同步练习姓名:_____________ 年级: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 一、xx题 (每空xx 分,共xx分) 一、基础运用 1.我是拼写小能手。 jiān rèn zhì rè suìxiè shēn qū zī rùn qí qiú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2.火眼金睛,辨字组词。 茎________ 烈________ 垦________ 傲________ 摧________ 肝________ 经________ 裂________ 恳________ 熬________ 催________ 杆________

3.在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 ________的身躯 ________的河床 ________地挺立 ________的胡杨 ________的呵护 ________地挣扎 4.根据意思写词语。 ①孤独地、凄凉悲伤地立在那里。________ ②讲究表面上的华丽或阔气,不顾实际。________ 5.用下列词语造句 ①赐给 ②怜悯 二、问答题 6.阅读课文《西风胡杨》选段,回答问题 胡杨也有哭的时候,每逢烈日蒸(zhēng)熬,胡杨树身都会流出咸咸的泪。它们想求人类,将上苍原本赐(cì)给它们的那一点点水留下。上苍每一滴怜悯的泪,只要洒在胡杨林的沙土上,即便是入地即干,也会让这批战士继续屹(yì)立在那里奋勇杀敌。我看到塔里木与额济纳旗的河水在骤减,我听见上游的人们要拦水造坝围垦(kěn)开发,我怕他们忘记曾经呵护他们爷爷和爷爷的爷爷的胡杨,我担心他们的子孙会重温那荒漠残城的噩(è)梦。 胡杨哭了,他为谁而哭,是为自己吗? 三、阅读理解 7.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去年,我家院子里种了许多牵牛花。她的嫩叶、花朵缀满了篱笆,把院子打扮得像一座美丽的别墅。 牵牛花最乐于攀登,勇敢地越过障碍,向着高处攀登。她那纤细而坚韧的茎蔓,在篱笆上千方百计地穿过缝隙,围着篱笆杆缠哪缠,盘哪盘,把篱笆编织得不透风。就像巧姑娘在用竹篾编织花篮,又似在飞针走线制作美丽的刺绣。距篱笆不远处有一棵挺拔的柏树。牵牛花探出头,竟爬上了树干,一直爬到树梢,然后又围着树冠缠绕。慢慢地,她竟盘踞了整株柏树。 牵牛花的攀登,是脚踏实地的。她把自己的身体全部缠绕在篱笆上,一点儿也不游离。她缠住葵花秆儿时,随着葵花的生长,竟把葵花秆儿勒下一道道深沟。多大的缠劲和韧劲哪! 牵牛花一生一直在攀登。直到霜打叶落,生命到了最后一息才罢休。到了深秋,她虽然枯萎了,却给人留下了那一粒粒饱满的种子,黑如乌金,白似碎玉——这是一味治疗疾病的良药。 牵牛花是平凡的。她奋斗一生,把花朵和果实留给人类。不屈不挠的牵牛花,多像一位不畏艰险、攀登不止的勇士啊!这样可爱的花,怎能不让人喜爱呢? (1) 给划线的字选择正确读音 别墅________(yē shè shù)不屈不挠________(ráo náo) (2) 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 ①盘踞:________ ②千方百计:________ ③不屈不挠:________ (3) 用“________”画出文中的比喻句,用“________”画出反问句。 (4) 仔细阅读短文,总结出牵牛花“攀登”的特点。

《西风胡杨》教案设计

《西风胡杨》教案设计 一、教材简析: 《西风胡杨》是语文S版五年级上册中的一篇精读课文,作者以充满激情和哲理的语言,描述了胡杨的高贵品格,抒发了对胡杨深情的爱,对胡杨命运的深切同情以及对胡杨品格的赞美,表达了他对环境保护事业的关注。 二、设计理念: 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作用,让学生产生直观的感受。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感受胡杨的美丽与伟大,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进而教育学生要增强环保意识。并使学生感受西风胡杨的伟大品格,领会作者的西风胡杨精神喜爱与赞美的情感。 三、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了解课文中介绍的胡杨的特点,体会作者对胡杨的热爱、赞扬之情; 3、理解文中重点句子的意思,体会作者对胡杨命运的同情关注; 4、学习课文中的生字和新词。 四、重点: 1、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了解课文中介绍的胡杨的特点; 2、体会作者对胡杨的热爱、赞扬之情。 五、难点: 1、理解重要句子的意思; 2、理解作者对胡杨命运的同情及对环保事业的关注。 六、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 2、了解沙漠。 七、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八、教学时间:2课时 九、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今天,让我们一起去游览新疆的异域风情,一起去看看那里的胡杨。(板书课题:西风胡杨) 二、初读课文 1、自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学生齐读全文,想想西风胡杨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三、检查预习情况 1、指名分段朗读课文。要求学生读得正确、流利,不读破词破句。其余学生用笔画出本课的生字以及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生共同评价朗读情况。 3、老师出示本课生字。 4、指名认读生字,并做到口头组词。 5、学生轻声自由朗读课文,找出让自己最感动的句子,并在句子旁边写上自己的感受。 6、全班交流:学生读被感动的句子,并说说为什么。 四、练习朗读 1、边读边画出自己不懂的词句。 2、同桌互读。 3、小组内交流,试着解决不懂的问题。 4、小组汇报交流结果。 五、总结 老师根据课堂上的学习,结合本课的学习要点加以适当的小结。 第二课时 一、导入 1、师:同学们,我们先来看一个画面。(老师出示沙漠视频)看到了什么?(生回答沙漠)通过大家在课下的了解,对沙漠你有什么认识或看法? 2、生谈看法。(干旱、荒无人烟、难以生存……) 3、师:能在这种环境中生存的植物,你知道的有哪些?(生列举:仙人掌、

五年级上册语文课堂实录-课文9西风胡杨|语文S版

西风胡杨(课堂实录) 授课人:伊川县西场学校吴灵欣 一、激趣导入 1、师:同学们,我们先来看一个画面。(老师出示沙漠视频)看到了什么?(生回答沙漠)通过大家在课下的了解,对沙漠你有什么认识或看法? 2、生谈看法。(干旱、荒无人烟、难以生存……) 3、师:能在这种环境中生存的植物,你知道的有哪些?(生列举:仙人掌、胡杨) 4、引入课题。师:仙人掌不仅沙漠中有,在你的周围见过吗?而胡杨呢?这是为什么?让我们从课文中找答案。课下我们初读了西风胡杨,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描写胡杨的文章。请同学们伸出右手和老师一起书写课题。(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翻开课文的第42页选择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自由读课文,想想为什么我们的周围见不到胡杨? 2、师:文中的哪句话告诉了我们原因?(第一自然段中第一句话) 师:一个“只”字也让我们感受到了胡杨的珍贵和与众不同。 师:刚才我们已经读过文章了,那么请同学们想一想,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生:赞美胡杨(好,请坐,还有补充吗?)2同情胡杨3作者想帮助胡杨4担心胡杨(还有没有)5敬佩胡杨(你们真是作家的知音啊)师:那好,咱们就深入理解课文去体会作者的这些感情 3、学习第一自然段 师:请同学们小声的读一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请你想一想通过这一自然段的学习,你对胡杨都有了哪些了解,开始吧!(生读) 生:1、胡杨是秋天最美的树(真好)

2、胡杨是一亿三千……(嗯) 3、全世界百分之九十的胡杨在中国新疆的塔里木(好) 4、一边是世界第二大的三十多万平方米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真不错) 5、对面是塔克拉玛干大沙漠 师:想见见它的庐山真面目吗?不过老师可没法带大家到沙漠中去看,我们来欣赏几张图片。(师出示课件展示图片)看,这就是秋天里的胡杨。它的枝叶——(生接说茂盛、茂密等),它的颜色——(生接说灿烂夺目、金灿灿等),它的生命力——(生接说旺盛等),充满了勃勃生机。美吗?这样的金黄之美让我们陶醉,所以称它为(生:秋天最美的树) 4、师、那么在这一段文字中,作者已经把它对胡杨的那种赞美流露出来了,其实在文章中作者还集中笔墨赞美了胡杨,那么请你找一找文章哪些段落是在赞美胡杨 生:2——4自然段重点赞美胡杨 师:赞美胡杨了哪些特点(坚韧无私悲壮) 生:请把你刚才说的这三个词语写在黑板上 师:好,我找三组同学来把这三个自然段来给大家读一读,咱们再来温习一下师:你读第二自然段 2 3 师:咱们大家认真听 师:请你从这3个段落中选一段自己最喜欢的,按照老师屏幕上的自学提示去学习 (屏幕出自学提示) (1)这一段落赞美了胡杨什么?是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出来的? (2)把自己的理解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表现出来。 (3)找出不明白的问题标在书上。 师:我找一位同学把屏幕上的自学提示读一读 师:好,按照自学提示自己学习,你读懂了就在书上画出来加上批注。 生:自读

2021年语文S版五年级上册《西风胡杨》教案下载

2021年语文S版五年级上册《西风胡杨》教案下载 2021年语文S版五年级上册《西风胡杨》语文教案 学习目标 1.引导学生自主识字,掌握本课生字新词,积累好词佳句。 2.读懂课文内容,理清文章脉络,抓住关键词句,了解胡杨的特点,领悟胡杨的精神内涵,体会作者对胡杨的热爱、赞美之情及对胡杨命运的同情与关注。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2、3、4自然段中的一段。 学习重点 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胡杨的特点及其精神内涵,感受作者对胡杨的赞美、关注之情。 学习难点 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理解作者对胡杨命运的同情及对环保事业的关注。 知识链接 罗布泊: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南部湖泊,意为多水汇集之湖。由于形状宛如人耳,罗布泊被誉为地球之耳,又被称作死亡之海。先秦时的地理名著《山海经》称之为幼泽,在塔里木盆地东部,海拔780公尺左右,位于塔里木盆地的最低处,塔里木河、孔雀河等汇集于此,为中国第二大咸水湖。公元330年以前湖水较多,西北侧的楼兰城为著名的丝绸之路咽喉,之后由于气候变迁及人类水利工程影响,导致上游来水减少,直至干涸,现仅为大片盐壳。

楼兰遗址:楼兰是西域古国名,是中国西部的一个古代小国,国都楼兰城(遗址在今中国新疆罗布泊西北岸)。楼兰名称最早见于《史记》,曾经为丝绸之路必经之地,由于塔里木河下游改道,失去水源而逐渐废弃,5世纪时已成废墟,现只存遗迹,地处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若羌县北境,罗布泊的西北角、孔雀河道南岸的7公里处。 学习过程(3课时) 预习检测 1.根据拼音写词语。 jiān r n zhēng o xī y ()()() cuīgānli dǎn zh r zī r n ()()() 2.辨字组词。 逝( ) 摧( ) 垦( ) 折( ) 催( ) 恳( ) 裂( ) 朽( ) 祈( ) 烈( ) 亏( ) 祁( )

《西风胡杨》教学设计杨月霞

《西风胡杨》教学设计 第九课《西风胡杨》 执教:利通区第十一小学杨月霞 一、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 2、 3、4自然段中的一段; 2、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了解课文中介绍的胡杨的特点,体会作者对胡杨的热爱、赞美之情; 3 、理解句子的意思,体会作者对胡杨命运的同情、关注; 4、辅导学生认识本课10个生字,会写15个字,掌握12个词语; 5、帮助学生学会质疑。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胡杨的特点及作者对胡杨深情的爱。 难点:理解作者对胡杨命运的同情及对环保事业的关注。 三、课前准备: 1、阅读课后“指南针”,在“指南针”指导下进行质疑; 2、阅读课后“学习链接”,查找有关塔里木、罗布泊、楼兰、西域等资料,搜集胡杨林的一些照片。 四、教学时间:3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导入 1、同学们,老师看了一篇震撼人心的散文,是写一种生长在沙漠中的生命。请大 家观看胡杨的图片,以及相关的资料,(屏幕,出示胡杨图片1)生下来一千年不死, 死了后一千年不倒,倒下去一千年不朽!这就是潘岳笔下的《西风胡杨》,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描写胡杨的文章。师生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西风胡杨》。 2、了解作者。(课件2) 3、出示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2、3、4自然段中的一段; (2)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了解课文中介绍的胡杨的特点,体会作者对胡杨的热爱、赞美之情; (3)理解句子的意思,体会作者对胡杨命运的同情、关注。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认真听课文朗诵,看你从课文中了解到什么?(课件3)(或:学生默读全文,然后谈对胡杨的印象。)

西风胡杨教案教学设计

西风胡杨教案教学设计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西风胡杨教案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西风胡杨》是一篇精读课文,作者以充满激情和哲理的语言,描述了胡杨的高贵品格,抒发了对胡杨深情的爱,对胡杨命运的深切同情以及对胡杨品格的赞美,表达了他环境保护事业的关注。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 2、 3、4自然段中的一段。 2、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了解课文中介绍的胡杨的特点,体会作者对胡杨的热爱、赞扬之情。 3、理解句子的意思,体会作者对胡杨命运的同情关注。 4、学习课文中的生字和新词。 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了解课文中介绍的胡杨的特点,体会作者对胡杨的热爱、赞扬之情。 2、理解句子的意思,体会作者对胡杨命运的同情关注。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上网收集胡杨、塔里木、罗布泊、楼兰、西域等有关资料。 2、按课后思考题以及“指南针”的要求,指导学生预习课文。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让学生观看胡杨的图片(录像),结合自己收集到的资料,谈谈胡杨有什么特点。 二、读课文,解决生字词。 1、自由朗读课文,画出课文中的生字词,不会读的请教同学,难度的多读几遍。 2、指名学生独生字,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给予适当的指导。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学生默读课文,然后谈对胡杨的印象。 四、精读课文,深入了解课文内容。 (一)理解胡杨是一种怎样的树(学习1、2、3、4自然段)。 1、快速阅读课文,找出直接描写胡杨是一种怎样的树的有关段落。 2、学生读自己喜欢的段落,说说从中体会到什么。 (1)从第一自然段体会到胡杨是一种最美而又最古老的树,它生长在塔里木。引导学生理解有关的数据(一亿三千万年前、百分之九十九、三千八百平方千米) (2)从第二自然段体会到胡杨是一种最坚忍的树。

西风胡杨

西风胡杨 西风胡杨 潘岳 胡杨(注:维吾尔语,最美丽的树),生在西域。在那里,曾经三十六国的繁华,曾经英雄逐霸的故事,曾经狂嘶的烈马,腾燃的狼烟,飞旋的胡舞,激奋的羯鼓,肃穆的佛子,缓行的商队,以及那六百里加急飞奔的长安信使……都已被那浩茫茫的岁月风沙洗礼得苍凉斑驳。仅仅一千年,只剩下白白的沙,蓝蓝的天,残破的烽台与荒凉的城,七八匹悠然的骆驼,三五杯血红的酒,一支天边飘忽的羌笛。当然,还剩下胡杨,还剩下胡杨簇簇金黄的叶。这醉人心魄的金黄之美令人震撼无声。 金黄之美,属于秋天。凡秋天最美的树,皆在春夏时节显得平淡无奇。人们会忽视他,会忘记他,会在偶不经意时抬头一看,哦,那只是几棵绿树。可当严冬来临时,一场凄雨击打,跟着一场霜风。棵棵秋树积聚饱满的美,突然迸发出最鲜活最丰满的生命。那金黄,那鲜红,那刚烈,那凄婉,那裹着红云顶着青天的娇艳,那如泣如诉如烟如雾的摇曳,会使你在夜里借着月光去抚摸隐约朦胧的花影,会使你在清晨踏着雨露去感触沙沙的落叶。你会凝思,你会倾听,你会去当一个剑者,披着一袭白衫,在飘然飞起的片片飞黄中遥遥劈斩,从零零落红中挥出悲凉的弧线。这便是秋天的树。如同我喜爱夕阳。太阳每天挂在当空十几个小时,并不让人觉得特别。惟有傍晚,惟有坠落西山的瞬间,太阳变红了,金光变柔了,道道彩霞喷射出万朵莲花,整个天穹被泼染得绚丽缤纷。使这最后的挣扎,最后的拼搏,抛洒出最后的灿烂。人们开始突然明白他的存在,人们开始追忆他的辉煌,人们开始探寻他的伟大,人们开始恐惧黑夜的来临。这秋树,这夕阳,成了人们心中的诗,成了人们梦中的画,而金秋的胡杨,便是这诗画中的绝品。 胡杨,是一亿三千万年前遗下的最古老树种,只生在沙漠。能在零上40的烈日中娇艳,能在零下40的严寒中挺拔,不怕侵入骨髓的斑斑盐碱,不怕铺天盖地的层层风沙,他是神树,是生命的树,是不死的树,是长得最美的树。全世界百分之九十的胡杨在中国,中国百分之九十的胡杨在新疆,新疆百分之九十的胡杨在塔里木。我去了塔里木。在这里,一边是世界第二大的32万平方公里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一边是世界第一大的3800平方公里的塔里木胡杨林。两个天敌彼此对视着,彼此僵持着,整整一亿年。在这两者中间,是一条历尽沧桑的古道,它属于人类,那便是丝绸之路。想想当时在这条路上络绎不绝、逶迤而行的人们,一边是空旷的令人窒息的死海,一边是鲜活的令人亢奋的生命;一边使人觉得渺小而数着一粒粒流沙去随意抛逝自己的青春,一边又使人看到勃勃而生的绿色去挣扎走完人生的旅程。太多心中的疑惑,使人们将头举向天空。天空中,风雨雷电,变幻莫测。人们便开始追求,开始探索,开始感悟,开始有了一种冲动,便是想通过今生的修炼而在来世登上白云去了解天堂的奥秘。如此,你就会明白,佛祖释迦牟尼,是如何从这条路上踏进中国的。 胡杨,是我平生所见最坚韧的树。那种遇强则强,逆境奋起,一息尚存,绝不放弃的精神,使所有真正的男儿热血沸腾。霜风击倒,挣扎爬起,沙尘掩盖,奋力撑出。虽断臂折腰,仍死挺着那一副铁铮铮的风骨;虽痕伤遍体,仍显现着那一腔硬朗朗的本色。就像红军,就像无数倒下去又站起来的共产党人,就像一切为理想的天国而付出生命的中国人。 胡杨,是我平生所见最无私的树。胡杨是挡在沙漠前的屏障,身后是城市,是村庄,是青山绿水,是喧闹的红尘世界,是并不了解他们的芸芸众生。背后的芸芸众生,是他们生下来活下去斗到底的惟一意义。他们不在乎,他们并不期望人们知道他们,他们将一切浮华虚名让给了牡丹,让给了桃花,让给了月季,让给了所有稍纵即逝的奇花异草,而将这摧肝裂胆的风沙留给了自己。 胡杨,是我平生所见最包容的树。包容了天与地,包容了人与自然。胡杨林中,有梭梭、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课文9西风胡杨|语文S版

9《西风胡杨》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西风胡杨》是一篇精读课文,作者以充满激情和充满哲理的语言,描述了胡杨的高贵品格,抒发了对胡杨深情的爱,对胡杨命运的深切同情以及对胡杨品格的赞美,表达了作者对环境保护事业的关注。 【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具备了学习语文的能力,有了初步的语文素养。但在实际教学中考虑到偏远山区学生,或达不到大的阅读量,或没有宽泛的资源,由于生活经验的缺乏,根本不知胡杨具体形态,所以,感官的直接调动和想象能力的运用,都成为学习的障碍,并且学生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有一定的难度。 【教学目标】 1.抓住关键词句,了解胡杨的特点,领悟胡杨的精神内涵,体会作者对胡杨的热爱、赞美之情。 2.初步学习总分结构的写作方法,体会列数字的说明方法的作用。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2、3、4自然段中的一段。 【教学重点】 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胡杨的特点及其精神内涵,感受作者对胡杨的赞美。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查找有关塔里木、罗布泊、楼兰、西域等资料,搜集一些胡杨林的图片。 2.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出示图片,谈话导入 同学们我们先来看一个画面(老师出示沙漠图片)看到了什么?你的印象中沙漠是怎么样的?能在这种环境中生存的植物,你知道有哪些?胡杨到底是怎样的一种树?让我们从课文中找答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九课《西风胡杨》(板书课题:西风胡杨) 二、精读课文,感悟理解 (一)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教师朗读第一自然段(出示课件),学生边听边思考:你了解到了什么?感悟到了什么? 2.出示“一亿三千万年前、百分之九十、三千八百平方千米”生谈感悟? 3.指名读最后一句话。生思考:从这句话你体会到了什么? 过渡:在沙漠这个天敌彼此对视,彼此僵持了一亿三千万年的胡杨,想见见它的庐山真面目吗?让我们来欣赏几张图片, (二)细读课文2、3、4自然段,体会感悟。 1.学生自由朗读读第2、3、4 自然段自主发现了胡杨是怎么样的一种树? 过渡:作者是怎么样把胡杨的这三个特点写具体的呢?请看学习要求。(出示学习提示) 2.学习第二自然段 ⑴你从哪些语句体会到胡杨的坚韧?(板书:列数字) ⑵引导学生体会列数字说明方法的作用法。通过这些数字,我们能进一步感受到胡杨的生长环境恶劣,胡杨的坚韧,我们称这种写作手法是 ⑶比较句子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 出示句子 ●它能在零上四十摄氏度的炙热中耸立,能在零下四十摄氏度的严寒中挺拔,不怕侵入骨髓的斑斑盐碱,不怕铺天盖地的层层黄沙。 ●它能在的炙热中耸立,能在严寒中挺拔,不怕斑斑盐碱,不怕层层黄沙。

西风胡杨

西风胡杨 潘岳 漫漫的黄沙,孤零零的驼队,还有那倚在烈烈西风中的胡杨,构成了茫茫大漠里一幅醉人心魄的画。而金秋的胡杨,更是这画中的绝品。 胡杨,秋天最美的树,是一亿三 千万年前留下的最古老树种,只生在 沙漠。全世界百分之九十的胡杨在中 国,中国百分之九十的胡杨在新疆, 新疆百分之九十的胡杨在塔里木。在 这里,我看到一边是世界第二大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一边是世界第一大的三千八百平方公里的塔里木胡杨林。两个天敌彼此对视着,彼此僵持着,整整一亿年。 胡杨,是我平生所见最坚韧的树。胡杨的根很长,竟能深达二十米,穿透虚浮漂移的流沙,去寻找沙下的泥土,并深深植根于大地。它能在烈日中耸立,也能在严寒中挺拔。不怕侵入骨髓(suǐ)的斑斑盐碱(jiǎn),不怕铺天盖地的层层黄沙,遇强更强,逆(nì)境奋起,绝不放弃。它是神树,是生命的树,是不死的树。 胡杨,是我平生所见最无私的树。 胡杨是挡在沙漠前的屏障,身后是城 市,是村庄,是青山绿水,是并不了 解它们的芸(yún)芸众生。它为人们生 下来,活下去,斗到底,可它们并不期 望人们知道自己,它们不在乎!它们将 一切浮华虚名让给了牡丹,让给了桃花,让给了所有稍纵(z?n g)即逝的奇花异草,而将这摧(cuī)肝裂胆的风沙留给了自己。 胡杨,是我平生所见最悲壮的树。胡杨生下来千年不死,死了后千年不倒,倒下去千年不朽。这不是神话。亿万棵宁死不屈的枯杨,生前为所挚爱的热土

战斗到最后一刻,死后仍坚定地挺立 在敌人与战友之间。奇形怪状的枯杨 林里,演绎着多少悲壮的故事…… 胡杨曾孕育了整个西域文明。两 千年前,西域为大片葱郁的胡杨覆 盖,河水长流不息,滋润出楼兰、龟 [qīu]兹[cí]等三十六国的西域文明。然而,拓(tu?)荒与征战,使水和文明一同消失在干涸(hé)的河床上。滚滚的黄沙卷地而来,埋葬了辉煌的古国,埋葬了灿烂的西域文明,也埋葬了伴随它们一起倒下的胡杨…… 英雄有泪不轻弹,胡杨哭了。烈日蒸熬下,胡杨树身流出咸咸的泪,它们乞求人类,将上苍原本赐给它们的那一点点水留下。上苍每一滴怜悯(mǐn)的泪,只要洒在胡杨林的沙土上,即便是入地就干,也能汇成漫天的甘露,化出沸腾的热血,让这些“战士”前赴后继,继续屹立在那里奋勇杀敌。可是,我看到养育胡杨的河水在骤减,我听见上游的人们要拦水造坝、围垦开发,我怕 他们忘记曾经呵护他们爷爷的胡杨, 我担心他们的子孙会重温那荒漠残城 的恶梦。 我站在这孑(jié)然凄立的胡杨 林中。我祈(qǐ)求上苍的泪,哪怕仅 仅一滴;我祈求胡杨,请它们再坚持 一会儿,哪怕几十年;我祈求所有的 人们背上行囊(nán g)在大漠中静静地走走,哪怕就三天。我想哭,想为那些仍在继续拼搏的战士而哭,想为那些倒下去的伤者而哭,想为那死而不朽的精神而哭。但是,我不会哭。因为胡杨还在,胡杨的精神还在,生命还在,苍天还在,苍天的眼睛还在。那些伤者将被治疗,那些死者将被祭奠,那些来者将被激励。 直到有一天,被感动的上苍猛然看到这一大片美丽忠直、遍体鳞伤的树种问:你们是谁?烈烈西风中会有无数的声音回答:我们是胡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