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谷崎润一郎的唯美主义对郁达夫创作的影响

论谷崎润一郎的唯美主义对郁达夫创作的影响
论谷崎润一郎的唯美主义对郁达夫创作的影响

论谷崎润一郎的唯美主义对郁达夫创作的影响

摘要:谷崎润一郎是日本近现代文学史上的唯美主义小说名家,文学创作上倾向颓废,追求强烈的刺激、自我虐待的快感和变态的官能享受。郁达夫在日本留学期间曾受到谷崎润一郎的唯美主义影响,但由于作家所受传统文化和所处社会环境的不同,郁达夫对谷崎润一郎的唯美小说有了突破,并非不是全盘照抄。

关键词:日本唯美主义;性受虐和性施虐;恋物癖;突破和超越

日本的唯美主义在20世纪初日本自然主义文学运动的全盛时期作为反自然主义的一翼出现,又称耽美主义其直接渊源是日本的浪漫主义。唯美主义是反道德反社会的,日本的唯美主义虽然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但是在代表作家谷崎润一郎、永井荷风等的作品中可以看到,他们的“美”和道德完全无关,在作品中的描写对象常常是一些令人作呕的行为,把那些在常人看来十分变态的行为进行穷形尽相的大篇幅的描写,以丑为美,有赤裸裸的肉欲和享乐。他们的作品是对当时道德观价值观的一个反叛。他们用自己的方法,在作品中将自己对当时的黑暗社会的抨击、对政府禁锢思想的不满,还有对于“为艺术而艺术”的追求表达出来。日本的唯美主义是纯粹肉体上的官能享乐,甚至是令人作呕的变态的恶魔主义,他们的“美”通常蕴涵在常人无法理解的事情中。在谷崎的世界中,美是与善无关的,是反道德,反理性的。[1]

谷崎润一郎是日本近代文学史上的唯美派作家,他以独特的智慧和执着的追求铺就了自己的创作道路。文学创作上倾向颓废,追求强烈的刺激、自我虐待的快感和变态的官能享受。在日本唯美主义文学家永井荷风的提携下,谷崎登上文坛,并成为日本唯美主义文学的两大代表之一,他的创作对当时的中国现代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谷崎不但在整个日本文学中独树一帜,占有重要地位,深刻影响着文坛后辈,而且在我国的现代作家中也产生过较大影响,比如郁达夫表现‘性的苦闷’的官能主义作品就带有明显的谷崎文学的痕迹。”[2]

郁达夫早年曾留学日本,虽然没有直接与谷崎润一郎有过直接交往,但对谷崎润一郎其人、其作非常了解,这从以后他的文论、日记、书信都能看出来。提到自己阅读谷崎的作品大约有三次:“晚上读谷崎润一郎氏小说《痴人之爱》。”[3] “午前在床上,感觉得凉冷,醒后在被窝里看了半天《痴人之梦》。早餐后做《迷羊》,写到午后,写了三千字的光景。”[4] “第一部看的,是谷崎润一郎的《食蓼之虫》。三数年来,和谷崎的笔墨,疏远得也很长久了。这一次得到了春阳堂发行的这一册小本小说,真使我寝食俱忘,很快乐地消磨了一个午后,和半夜的炎热的时季。文笔的浑圆纯熟,本就是这一位作家的特技,而心理的刻划,周围环境的描摹,老人趣味和江户末期文化心理的分析,则自我认识谷崎,读他的品以来,从没有见到比这一部《食蓼之虫》更完美的结晶品过。这一部分,以我看来,非但是谷崎一生的杰作,大约在日本的全部文学作品里,总也可以列入到十名以内的地位中去的。我很希望中国的爱读谷崎氏的作品者,马上能够把它翻译出来,来丰富丰富我们中国的翻译文学。”

[5]赞美之意,洋溢于字里行间。

在抗日战争时期,郁达夫也曾在1939 年2 月写过一篇《日本的侵略与作家》的文章,痛斥那些为虎作伥者以及原来左翼进步作家中如佐藤春夫、菊池宽、林房雄之流做了军部吹鼓手的蜕变者。他回顾了大正昭和易代之际,日本文坛正当自然主义没落,在苦闷虚无状态中,一些左翼作家中意志坚强者大抵到现在还在牢里;另一部分就缄守沉默入乡卖菜去了。再有任何时候都不愿混入潮流的所谓高蹈派,也严守沉默不失故度,如志贺直哉、谷崎润一郎等。行文中对志贺直哉、谷崎润一郎表示了由衷的赞美与钦佩。

正是由于有了以上的推崇文字,加之笔者通过两位作家的文论的阅读,发现他们都受到西方唯美主义思潮的影响,而且发现郁达夫的几篇小说中的细节描写也类似于谷崎润一郎的笔法。创作上的雷同之处,一方面可以说明谷崎对郁达夫的影响是确实存在的,另一方面也说明二人具有共同的审美倾向,因此笔者认为两位大家的比较亦成为可能。由于谷崎曾一度属于日本唯美派,其作品唯美气息浓厚,郁达夫受其影响的亦是此“唯美”成分,所以本文的内容亦有意关注于此,并探讨郁达夫对这种“唯美”的突破与超越。

一、谷崎润一郎唯美主义对郁达夫的影响

(一)性受虐和性施虐的影响

谷崎经常选用古怪而有悖常理的题材,渲染一种浓艳毒烈的色彩,营造一种梦幻般飘渺的神秘氛围。他把人生与文学游离开来,主张“艺术第一,人生第二”。他塑造了众多的性施虐狂和受虐狂形象。[6]性受虐狂,是指那些喜欢接受所爱对象的虐待,而身体上自甘于被箝制,与精神上自甘于受屈辱的性心理的人。施虐狂是指喜欢向所爱的对象加以精神上或身体

上的虐待或痛楚的性的情绪的人。心理学上也将这种两性关系中的这种施虐和受虐的心理及行为称为“虐恋”。谷崎润一郎乐于表现那种被美女所吸引的男人们执着的恋情,及由这种恋情而引起的主人公的性受虐或性施虐心理及行为。他肯定、赞美恶的力量,并尝试着把这种恶魔般的美从生活中分离开来,在艺术世界里再形成一个感性的世界,以此表示出自己对日本自然主义文学的反抗。

谷崎润一郎的《春琴抄》中的主人公春琴和佐助更是一对典型的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的无夫妻之名但行夫妻之实的具有性施虐和性受虐心理倾向的师傅。春琴虽年岁比佐助还小,但因为富家出身和处于师傅的身份,动辄就对佐助大发雷霆、厉声咒骂、拳打脚踢。佐助虽然也有过啜泣的时候,但暗恋春琴的白皙柔滑的肌肤和高贵脱俗的美貌,不仅没有“伴师如伴虎”的感觉,相反却把这一切当作师傅春琴的一种恩赐。不但没有离开春琴,反而更加爱她,而且有了私生子。后来春琴遭人陷害,毁了容貌,她不让佐助看她丑陋的脸,佐助就把自己的眼睛刺瞎了,目的是让春琴在自己心目中的形象永远美丽。出于对春琴的尊重与崇拜,佐助深刻地体会到自己瞎了之后,少却了许多尘世的烦恼,可以凭耳朵去听,用心却体会师傅的琴艺了。试想,佐助若不是具有受虐者的异常心理,无论如何是不会有如此举动的,也是难以忍受这样的境遇的。

郁达夫的小说《过去》(1927)是深受谷崎润一郎“性虐”类小说影响的一篇。主人公“我”暗恋老二,对她的苛刻毫不在意,反而以此为荣耀、快乐。“我当一个人在默想的时候,每把这些琐事回想出来,心里倒反非常感激她,爱慕她。后来甚至于打牌的时候,她要什么牌,我就非打什么牌给她不可。万一我有违反她命令的时候,她竟毫不客气地举起她那只肥嫩的手,啪啪的打上我的脸来。而我呢,受了她的痛责之后,心里反感到一种不可名状的满足,有时候因为想受她这一种施与的原因,故意地违反她的命令,要她来打,或用了她那一只尖长的皮鞋脚来踢我的腰部。若打得不够踢得不够,我就故意的说:‘不痛!不够!再踢一下!再打一下!’她也就毫不客气地,再举起手或脚来踢打。我被打得两颊绯红,或腰部感到酸痛的时候,才柔柔顺顺地服从她的命令,再来做她想我做的事情。”[7]有一次,她让“我”到她姊姊房里给她拿鞋并给她穿上,“我”因为穿慢了,她就开始打“我”,她“举起手来,向我的伏在她小腹前的脸上头上脖子上乱打起来。我替她穿好第二只的时候,脖子上已经有几处被她打得青肿了。”到最后,“我”不仅不怒,反而微笑着对她嘘寒问暖,当她说一只鞋子有点紧时,“我”居然还对她说:“踢两脚吧!踢得宽一点,或者可以好些!”[8]老三“有时见了老二打我太狠,或者嘲弄我太难堪的动作,也着实为我打过几次抱不平,极婉曲周到地说出话来非难过老二。而我这不识好丑的笨伯,当这些时候心里头非但不感谢老三,还要以为她是多事,出来干涉人家的自由行动。”[9]由此可见小说中“我”的以受对方折磨为乐的另类的爱的感受和谷崎的《饶太郎》的主人公饶太郎的心理和行为极为相似,是一个典型的具有性受虐心理的人。

郁达夫留学日本之时,谷崎润一郎在日本文坛已经成名。爱好文学参与帝国大学文学社团活动的郁达夫对谷崎及作品肯定已经有所了解。正是有了以前的了解,所以回国后才会继续关注,遇上书店有谷崎的《食蓼之虫》卖才赶紧买来拜读,边读边评价。如果把郁达夫的友人的介绍材料和郁达夫的日记中的材料结合起来,笔者认为郁达夫作品中的人物的不同于常人的心理描写与谷崎润一郎笔下的人物非常相似,这种相似决不是巧合造成的,而是受到了谷崎作品的直接影响。

生活中喜欢心仪异性“虐待”自己或自己“虐待”对方的感觉的人也大有人在,当然这种“虐待”应是善意的、适可而止的。性施虐和受虐的心理会通过多种多样的方式表现出来。在我们的观念中,痛苦和快乐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情感,但在我们的生活中,却常常有以痛为快、苦乐混同的经验。性心理学家霭理士[10]早就有过精辟的论述:“受虐者的本心也不在挨痛或受罪。受虐者和性的屈服者一样,在接受对方种种作践的时候,同样地感觉到愉快,而在受虐者,甚至于极度的愉快”[11]。所以对照《饶太郎》、《痴人之爱》、《春琴传》中的饶太郎、河合让治、佐助和《过去》中的“我”的习惯和心理,发现他们都是典型的具有性受虐心理的人。

(二)“丑”中求美的恋物癖的影响

医学心理学上把那些对某个或某类人或物异常地崇拜、爱恋,从而发展到对对方身上的某个部位或对方用过的某件物品如痴如醉,想方设法占为己有,从而引起性兴奋的心理和行为通称为恋物癖。谷崎润一郎和郁达夫两位作家作品中的主人公,便都是通过寻求异性用过的手帕等满足自己变态的性欲,暂时忘却现实生活中的苦恼和虚无感的。

谷崎润一郎在其名作《恶魔》中,写主人公佐伯到东京求学,爱上了表妹照子,又没有勇气光明正大地恋爱,偶然捡到照子丢失的揩过鼻涕的手帕,便激动得浑身战栗。另一篇小说的主人公清吉既是一个受虐狂,也是一个恋物癖。

谷崎润一郎非常偏爱从丑恶中寻求恶意快感的感觉,他在《感觉性的“恶”行》一文中说,自己从歌舞伎戏剧当中所体味到“丑恶”的情绪,几乎都是这等“行为”上的恶趣。提起“行为上的恶趣”,“于我而言,培育了一种美好难尽的幻想。换言之,毕竟在那里存在着恶意的快感嘛!”作者坦言自己生来便有着病态般的性欲,承认自己对

“恶”的力量予以肯定,加以赞美,是出于自己的趣味;承认自己具有恶魔主义倾向,曾极其隐秘地过着病态的官能生活;坦言自己内心在思索艺术时,往往憧憬恶魔之美。

留学时期的郁达夫,正处于性发育成熟时期,但生活的贫困和弱国子民的身份,使得他非常苦闷。通过阅读所接触到的西方唯美主义者和日本当红作家谷崎的“以恶为美”的作品,强化了郁达夫在丑恶中蕴含着美的认识。他也希望通过自己的笔表现出如他一样的青年在成长过程中所受到的“挤压”及“扭曲”,所以他一度也很热衷于描写这种“恶之花”式的美。不厌其烦地、绘声绘色地描写那些我们常人不敢启齿的东西,比如同性恋、通奸等。如《茫茫夜》中于质夫和吴迟生的那种令人肉麻的同性恋关系,还有《迷羊》中的王介成,《她是一个弱女子》中的李文卿等的扭曲变态的爱欲等。《茫茫夜》中的于质夫更是一个患有恋物怪癖的“恶魔”式的人物的典型。他留日归国后,到A 地的政法学院做教员,工作之余难耐蠢蠢欲动的性欲。一天在出城找“猎物”无果之后,跑到一家卖香烟洋货的店铺,见店主是一位娇小且颇有点动人之处的女人,趁对方专心算账之时,像饿狼似地贪看了数分钟之后,提出买新针换“熟针”。再佯称还需一块女人用旧的手帕煮药所用。在如愿以偿得到两件“宝物”之后,作者是这样来描写于质夫的种种变态心理及变态举动的:

质夫得了她的用旧的针和手帕,就跌来碰去的奔跑回家。路上有一阵凉冷的西风,吹上他的微红的脸来,那时候他觉得爽快极了。回到了校内,他看看还是未曾熄灯。幽幽的回到房里,闩上了房门,他马上把骗来的那用旧的针和手帕从怀中取了出来。在桌前椅子上坐下,他就把那两件宝物掩在自家的口鼻上,深深地闻了一回香气。他又忽然注意到了桌上立在那里的那一面镜子,心里就马上想把现在的他的动作一一的照到镜子里去。取了镜子,把他自家的痴态看了一忽,他觉得这用旧的针子,还没有用得适当。呆呆的对镜子看了一二分钟,他就狠命的把针子向颊上刺了一针。本来为了兴奋的原故,变得一块红一块白的面上,忽然滚出了一滴同玛瑙珠似的血来。他用那手帕揩了之后,看见镜子里的面上又滚了一颗圆润的血珠出来。对着了镜子里的面上的血珠,看看手帕上的腥红的血迹,闻闻那旧手帕和针子的香味,想想那手帕的主人公的态度,他觉得一种快感,把他的全身都浸遍了。

专寻女人用旧的熟针和手帕,用心去闻其所谓的“香味”而不觉其恶心,边用针扎边自得其乐地观察渗出的圆润的血珠而丝毫不觉得疼痛,于质夫变态的心理得到了异乎寻常的满足。郁达夫的带血的手帕和谷崎的带鼻涕的手帕,前者让主人公去“闻”,后者让主人公去“舔”,以丑为美、以恶为美的表现手法极其相似。[12]

二、、郁达夫对谷崎润一郎唯美主义的突破和超越

郁达夫的不少作品描写了爱的欲望、性的苦闷,但他的描写又不同干谷崎润一郎的追求官能的享乐。厨川白村认为,艺术创作是苦闷的象征,“生命力受了压抑而生的苦闷懊恼乃是文艺的根抵”[13]。郁达夫在日本留学期间所感受到的压抑、苦闷必然会反映到其创作中来,《沉沦》的主人公“他”的人生的“最纯最美的七八年”是在“无情的岛国”里度过的,因而,尽管心中产生了爱的要求却无法得到,甚至连处在社会最底层的妓女也要鄙视他,只因为他是一个来自贫弱的中国的青年!在郁达夫后来的一篇散文《雪夜》中,作家曾深有体会地指出过:“而国际地位不平等的反应,弱国民族所受的侮辱与欺凌,感觉得最深切而亦最难受的地方,是在男女两性,正中了爱神毒箭的一刹那。”

[14]因此,这种青年的苦闷情绪,因求爱不能实现而产生的性的苦闷、性的悲哀,不应该被认为是色情的、低级的趣味,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祖国的贫穷使弱子受人欺凌,因此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与社会意义。作者认为:“种种的情欲中间,最强而有力,直接摇动我们的内部生命的,是爱欲之情。诸本能之中,对我们的生命最危险而同时又最重要的是性的本能。”,[15]因而,作者在作品中大胆描写主人公对这种本是最重要的却被看作不合道德的情欲的追求,无疑具有反对虚伪的封建旧道德的性质,其积极意义是值得肯定的。这种对虚伪旧道德的反抗在郁达夫回国初期所写的《茫茫夜》、《秋柳》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在A地当教员时,为打发寂寞无聊,于质夫常出入于鹿和班,当同事倪龙庵问他:“你真好大的胆子,万一被学生撞见了,你怎么好”时,于质夫答道:“色胆天样的大。我教员可以不做,但我的自由却不愿意被道德来束缚。学生能漂,难道先生就漂不得么?那些想以道德来攻击我们的反对党,你若仔细去调查调查,恐怕更下流的事情,他们也在那里干哟!”对那种表面道貌岸然,暗地里男盗女娟的极端虚伪的旧道德,郁达夫以对两性关系的大胆、真率的描写表示了强烈的抗议,正如前文中郭沫若所言,郁达夫这种大胆的描写,大胆的自我暴露,“把那些假道学、假才子们震惊得至于狂怒”。

而谷崎润一郎,虽然他的不少作品,如《文身》、《痴人之爱》、《春琴抄》等,多描写男主人公被女主人公的肉体美所征服,拜倒在女性的脚下,这些崇拜女性美的作品对于日本这个男性中心的社会来说,无庸置疑有一种反传统、反既定道德的意义,但其作品中过多的肉欲成分又不免有矫枉过正之嫌,而且,谷崎润一郎是个典型的唯美主义者,认为“艺术就是性欲的发现。所谓艺术的快感,就是生理的官能的快感,因此艺术不是精神的东西,而完全是实感的东西’,颐。对官能快感的追求,对女性肉体美的过分沉迷,必然会走向极端,走上了享乐主义的道路。谷崎润一郎对思想的排斥,对艺术美的绝对追求,尤其是对颓废的变态的所谓美的大胆而露骨的描写,不可避免地削弱了其作品对社会的批判力量。

再次,谷崎润一郎作为日本唯美主义的代表作家,追求超然于现实生活的所谓纯粹的美,把对美的追求作为艺术至高无上的目的,沉溺于对女性美所作的官能性描写之中,而认为艺术不受伦理价值与道德规范的约束,把美与道德伦理割裂开来。谷崎润一郎的自传性小说《异端者的悲哀》的主人公即标榜自己“天生就是道德性麻痹的狂人”,对官能性、肉体性快感的向往,对道德感的丧失,使《文身》中的清吉不顾艺妓的身心痛苦而在其身上刺上蜘蛛,使《恶魔》中的主人公用舌头舔恋人手帕上的鼻涕,更使《滋干少将之母》中的平中因对情人的思恋而舔其便盆中的“排泄物”,使左大臣时平毫无廉耻地公然夺走伯父大纳言国经之爱妻。谷崎润一郎笔下的这些人物正体现了日本唯美主义追求女性美与官能美,否认思想与感情,排斥道德伦理的主张。

而郁达夫“承认美的追求是艺术的核心”[16],但并非一个唯美主义者,对文艺与道德的关系,他既不赞同像希腊罗马的批评家那样以道德为文艺的唯一重要内容,也不赞成唯美派那种以罪恶之花为文学之美的主张。郁达夫的《文艺与道德》一文即表明了他对文艺与道德这一问题的看法,郁达夫肯定文艺的伦理价值,认为判断一部文学作品有无伦理价值应着眼于作品是否“暴露社会的罪恶,指出人性的弱点,拥护大多数的人的利益,暗示将来的去路等等’。读郁达夫的小说,不难发现,其作品蕴含着深刻的道德伦理内涵,展现了人物内心的道德意识与情欲本能之间强烈的矛盾冲突,在其小说中,郁达夫多把主人公置于男女爱情尤其是两性关系问题上来展现主人公的道德意识,其主人公多是一些背负着沉重的道德意识的人物,使他们在灵与肉、理性与欲望的搏击中不致于丧失理性,显示了强大的道德力量。《怀乡病者》中的于质夫在黄昏时的心情就像落日一样消沉,满怀思乡情绪,在百无聊赖中追忆故乡,追忆少年时代的恋人,但在中国酒馆对那个中国女孩的酒后失态却能坐怀不乱,反而替她整理好衣裳,扶她坐在椅子上,显得非常理智、冷静。在诸如《空虚》、《春风沉醉的晚上》、《过去》等小说中,面对眼前的女性,主人公的内心都经历了激烈的灵魂与情欲的搏.斗,以坚强的意志与道德感战胜了情欲的冲动,从而使灵魂得以净化。《春风沉醉的晚上》的“我”面对单纯、朴实的陈二妹,忽然产生了一种想伸出手拥抱她的冲动,可理性却命令他:“你莫再作孽了!你可知道你现在处的是什么境遇!你想把这纯洁的处女毒杀了么?恶魔,恶魔,你现在是没有爱人的资格呀!”当主人公把这种冲动压制下去之后,“我觉得我的周围,忽而比前几秒钟更光明了”。正因为郁达夫如此重视小说中人物的道德感,因此,当他笔下的人物一旦成为欲望的俘虏之后,他们灵魂深处的道德意识便会涌现出来,使他们陷入深深的愧疚、自责之中,《秋柳》中,身处A地的于质夫因为孤独,也因为欲望的冲动跟随同事到鹿和班漂妓,事后却在内心里痛骂自己:“我是违反道德的叛逆者,我是戴假面的知识阶级,我是着衣冠的禽兽!”东方民族特有的那种道德自省力在郁达夫笔下的人物身上得到了深刻的表现。[17]

参考文献:

[1]罗姣. 日本唯美主义文学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以郁达夫为例[J]. 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09(4)。

[2]曾真.论谷崎润一郎唯美主义文学特质[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7(5):69。

[3]郁达夫:《芜城日记》(1921年11月3日),《郁达夫文集》第9卷,花城出版社,1984年版,第9页。

[4]郁达夫:《劳生日记》(1926 年11月4 日),《郁达夫文集》第9 卷,花城出版社,1984年版,第9页。

[5]郁达夫:《在热波里喘息》(1932年7 月),《郁达夫全集》第6 卷,浙江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第31页。

[6] 倪祥妍. 日本小说家与郁达夫[J]. 苏州大学【网络出版年期】2010(6)。

[7]郁达夫:《过去》,《郁达夫集》(小说卷),花城出版社,2003 年版,第249-250 页。

[8]郁达夫:《过去》,《郁达夫集》(小说卷),花城出版社,2003 年版,第250 页。

[9]郁达夫:《过去》,《郁达夫集》(小说卷),花城出版社,2003 年版,第252 页。

[10]霭理士(Henry Havelock Ellis,1859-1939),英国性心理学家,文学评论家。著有七卷本的《性心理学研究录》。

[11] [英]霭理士:《性心理学》,潘光旦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 年版,第247 页。

[12] 倪祥妍. 日本小说家与郁达夫[J]. 苏州大学【网络出版年期】2010(6)。

[13] 《<苦闷的象征)引言》,《鲁迅全集》第十卷,第232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

[14] [15] [16]《五六年来创作生活的回顾》,((郁达夫全集》第五卷,第338、183、340--341、256、370、266、66页,浙江文艺出版社1992年。

[17]蔡伟清. 论日本文学对郁达夫创作的影响[J]. 汕头大学学报, JOURNAL OF SHANTOU UNIVERSITY, 编辑部邮箱, 1997年03期【DOI】CNKI:SUN:RWST.0.1997-03-004

郁达夫《沉沦》赏析教案

沉沦 一、重点难点 1.重点:“惊人”的选材,大胆的描写。 2.难点:性苦闷的描写折射出的时代病。 二、背景材料 郁达夫(1896—1945),名文,字达夫,浙江富阳人。幼时曾在嘉兴、杭州读中学。1913年留学日本,1922年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经济科。曾和郭沫若、成仿吾等发动组织“创造社”。1922年回国,先后主编过《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月刊》和《洪水》等,并在北 京大学、武昌大学、中山大学等学校任教。1928年与鲁迅合编《奔流》。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32年参加中国民权保障同盟。 抗战爆发后他投身救亡活动,1938年在香港、南洋群岛一带从事抗日宣传活动。太平 洋战争爆发后,任新加坡华侨抗敌动员委员会执委兼文化界抗日联合会主席,主编《星州日报》。后流亡苏门答腊,坚持抗日斗争。1945年9月17日,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 郁达夫是五四以来很有影响的一位作家。1921年出版了第一部短篇小说集《沉沦》。小说代表作有《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等。他的作品大多采用第一人称的“自叙传”的写法,表现出反对封建道德和抒发爱国思想的主题。散文成就较高,文笔优美,感情 真挚,格调清丽。游记散文笔墨清婉,常将写景状物与抒发忧国忧民的情怀结合起来。现存十二卷本《郁达夫文集》行世。 三、内容分析 1.主题。 作品大胆描写了一个留日学生寻求爱情和友谊而不得,身处异域感受到民族歧视,因 此产生孤独、忧郁、苦闷和变态的心理状态,反映了主人公的自卑、屈辱及希望祖国早日富 强的迫切愿望。 2.人物形象 《沉沦》的主人公是一个典型的“零余者”形象。一方面,他有个性解放、民族复兴和 社会进步的要求与愿望;另一方面,他的性格之中又有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诸多弱点,染有一定程度的“时代病”,这使他终于由精神上的沉沦而走向生命的毁灭。 这一人物形象的意义主要表现在: 第一,社会现实对于富于正义感及合理愿望的主人公的“压迫”是其“忧郁症”产生的主要原因,这种“忧郁症”无疑包含着对社会黑暗的强烈不满; 第二,主人公个体的情感苦闷和不幸遭遇与对祖国贫弱的哀伤紧密交织,表现了强烈 的爱国主义思想; 第三,作品展现了主人公孤芳自赏、耽于忧郁、空有愤激、短于行动的性格弱点,对“五四”时期以及之后对知识分子都有一定的警策作用。

郁达夫研究综述汇总

2004-2013年郁达夫研究述评 摘要 2004—2013年关于郁达夫的研究成果显然是不及20世纪80年代丰硕的,但就总体而言还是沿着上阶段的方向在进展,没有出现严重断代现象,研究成果也尚属丰富。从研究内容和方法上看,在保持传统研究习惯的前提下,因研究队伍的不短壮大,一些以往的蒙尘领域得到开掘、理论方法也在某种程度上得到更新。本文搜集了近十年关于郁达夫研究的论文,根据研究内容以及方法的异同,粗略地进行整理分类。 关键词小说散文旧体诗比较文学心理学社会学 一、小说 一直以来对于郁达夫小说方面的研究是取得成果最丰富,也是研究视域最宽广的,可以说近十年的研究依然保持了这一特色。下面主要从比较文学、心理学、社会学等视角对郁达夫小说研究成果进行简单分类。 1、比较文学 郁达夫出生在浙江富阳“一个县城里的书香世家,在洪杨之后不曾发迹过的一家破落乡绅的家里”,①应该说郁达夫在未留学日本之先已接受了良好的中国传统教育,留日之后又受到西方思想的熏陶,正如郁达夫在其自传里所说:“伊孛生的问题剧,艾伦凯的恋爱与结婚,自然主义派文人的丑恶暴露论,富于刺激性的社会主义两性观,凡这些问题,一时竟如潮水似的杀到了东京,而我这一个灵魂洁白,生性孤傲,感情脆弱,主意不坚的异乡游子,便成了这洪潮上的泡沫,两重三重的受到了推挤,涡旋,淹没,与消沉。”②在其文章中也曾多次提起屠格涅夫、佐藤春夫对他文学创作的影响。因此用比较文学的方法来考察郁达夫的小说是科学的也是必要的。 正如郭沫若所说:“中国文艺是深受日本洗礼的。”易国定的《郁达夫的“自我小说”与日本“私小说”之比较》(《东北亚论坛》,2004年5月,第13卷第3期)中认为:“郁达夫由于独特的性格、气质和遭际,对于日本“私小说”的接受尤为深刻。”该论文在借鉴日本文学和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新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对郁达夫的“自我小说”与日本“私小说”之影响关系的探讨以及对两种文

谈谈郁达夫早期小说艺术风格——自我暴露(精)

谈谈郁达夫早期小说艺术风格——自我暴露 [关键词]郁达夫艺术风格自我暴露 郁达夫早期小说常常以自己的遭迹、经历作为小说的素材,充实的勾勒了自己纯真的生活。正如他所主张的那样:“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作家的个性,是无论如何,总须在他的作品里头保留的。郁达夫早年作品如《银灰色的死》。 郁达夫对于生活,尤其是自己的亲身体验,心理活动都毫无保留地予以大胆的自我暴露,这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充分保留了弱国子民在异国他乡遭受的种族歧视及忧闷和孤独 郁达夫早期作品,主要写了中国留学生在日本所受的歧视和侮辱,并对主人公的无限忧郁予以彻底的暴露。《沉沦》就描写了一个患“忧郁症”的留日中国学生。对其忧郁性格和变态心理惊醒细致的刻画。抒写了“弱国子民”在异邦所受到屈辱冷遇,以及渴望纯真的友谊和爱情而终不可得的失望与苦闷,同时也表达了盼望祖国早日富强起来的热切心愿。这是一个染有当时“时代病”的青年典型,他酷爱自由,多愁善感,关于生活在无限的幻想之中,他热爱生活却又不被人理解,才华横溢却又无所作为,希望麻醉自己而有良心永不死亡,他是一个苦闷的失去任何大小依托的人。 二、暴露的生活的贫困和失业的悲哀,愤怒的诅咒罪恶的社会制度 “一踏上上海的岸,生计的问题就逼近到我的眼前来。缚在我周围的命运的铁锁圈,就一天一天扎紧起来了。”(郁达夫《茑萝行》)。郁达夫1922年回国,他开始体验到贫困和失业的痛苦。在《血泪》中,主人公“我”是个东洋留学生,遇到了一个卖文赚钱的差事,然而却遇到了问题,当外套的二角钱和六七个铜板,若买了纸币,就不得不饿肚写小说,若吃了饭,又没有买纸笔的钱。可见主人公生活的极端贫困和凄惨。民以食为天。吃饭问题是最大问题,郁达夫就是将吃饭问题的艰辛,社会制度的罪恶,失业的悲痛,饥寒交迫的滋味,一一如实地暴露在读者的面前。钱杏邨在《<达夫代表作>后序》中写道:“从他的创作里头,我们可以看到现在的社会经济,是不容青年存在的。” 三、以惊人的坦率来暴露爱情的苦闷和个性解放的要求 郁达夫在其《日记九种》中写道:“名誉、金钱、女人都同时地三角联盟来向我进攻!悲哀啊!真是说不出来的悲哀!” 五四时期是一个要求个性解放和个性自由的时代。然而,封建军阀的和黑暗统治和帝国主义铁蹄的蹂躏,使这种思想失去了现实的土壤,变成一种无望的痛苦。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郁达夫以自己的大胆和直率,对爱情的追求,性苦闷以及妓院生活等,做了惊人的自我暴露和毫不掩饰的刻画。 郁达夫小说关于爱情的追求性苦闷的暴露作为一个社会问题提出来的。钱杏邨先生把这个社会其归结为人生理问题。(《<达夫代表作>后序》)是有些简单化的。郁达夫小说的主人公失去了一切人间温暖时才进入妓院大门的,而他们都不是把女性作为泄欲工具,而是把它们当做一个“人”,在欣赏,关心和爱怜的。这些妓女形象如海棠,碧桃,翠云等,全无一点淫污之感,他是借碧桃,此宣泄

日本文学对郁达夫的影响

日本文学对郁达夫创作的影响摘要:郁达夫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独具魅力并产生巨大影响的作家。他的早期创作比较明显地受到了日本自然主义的影响,这充分体现在其作品中的自叙传色彩自我告白的行文方式以及富有日本传统物之哀韵味的感伤情绪上。同时郁达夫又超越了日本自然主义非社会的狭隘的自我世界发出了对社会、时代的呐喊。关键词:郁达夫在日本多年受日本文尤其是日本自然主义文学的影响是十分明显的。日本的自然主义文学大致兴起于明治末期,其作品主要取材于家个人的私生活注重表现日常活的消极、阴暗面反对概括集中和典型化强调按照生活本来的样子平板地摹写抛弃一切人工的修饰,赤裸裸地展露人的野性和丑恶。郁达夫对日本自然主义的代表作家田山花袋、葛西善藏等屡有论及,对他们那种描写上事无巨细、坦露自我的文风可谓深得要领无论在他的小说取材和具体的描写方法上我们都能够很容易地看出受其影响的痕迹。郁达夫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之一他生前命途多外身后毁誉不一,至今在文学史上似乎仍未能给他一个恰当的地位。但郁达夫的作品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可谓独具风格,独树一帜,曾经产生过很大影响。最近几年,不断有研究和评介郁达夫作品的论文问世,使人耳目一新。郁达夫那种鲜明的创作个性和独特的艺术风格,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呢?很多论文都探讨了这一重要问题,有人将之归为作家的个人气质;有人说他受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影响。笔者认为除了上述原因以外,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原因,那就是郁达夫受日本自然主义文学运动,特别是“自我小说”这一日本所特有的文学形式的影响,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文学风格。本文试就这一问题谈一些浅见,以供研究时参考.达夫正在日本留学。关于《沉沦》的写作过程,郁达夫曾说: 写《沉沦》各篇的时候,我已在东京的帝大经济学部里了。那时候生活程度很低,学校的功课很宽,每天读小说之暇,大半就在咖啡馆找女孩喝酒,谁也不愿意用功,谁也想不到将来会以小说吃饭.所以《沉沦》里的三篇小说,完全是笔墨游戏,既无真生命在内,也不曾加以推敲,经过琢磨的.记得《沉沦》那一篇东西写好之后,曾给几位当时...... 文学的交流总是双向的。中日双方的学者都承认,中国文学对日本文学的影响很大,但同时,我们也不应该否认这一事实,即日本文学也对中国文学产生过影响,尤其是在“五四”时期,这种影响更为明显。郭沫若就指出过:“中国文坛大半是日本留学生建筑成的。创造社的主要作家都是日本留学生,语丝派的也是一样……就因为这样,中国的新文艺是接受了日本的洗礼的。”①可以说,中国现代文学正是在中外文学猛烈撞击的情况下建立起它的大厦的,中国现代文学中的许多作家都曾留学国外,不同程度地接受了各国文学的影响,郁达夫也不例外。综观他的小说创作,不难发现,他所受的外国文学的影响是广而杂的,俄、德、英、法等国的文学都曾对他的创作产生过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还有来自日本文学的影响。日本作家葛西善藏、谷崎润一郎、佐藤春夫等人都曾是郁达夫喜爱的作家,备受其推崇。从1911年到1922年,郁达夫在日本度过了十余年的青春岁月。在日本的这段生活和体验,给他的小说创作带来了深刻而久远的影响。时值日本大正时代(1912—1926),从时间上来说,日本大正时代大致相当于中国“五四”前后;从思想方面来看,这也正是要求“两性解放”的呼声日益高涨,同时世纪末的各种文艺思潮此消彼长、竞相争妍之际。耳濡目染,郁达夫的小说创作明显地受到日本大正文艺思潮的影响,从而带有日本大正都市文化的品格。他的小说不是从中国农村土壤里生长出来的,而是从大学生课堂的周围生出来的。这一事实规定了他小说创作的特性。从这个意义上说,郁达夫的文学创作实践是日本东京帝大出身者的文学,是日本大正时期都市文化的产物。日本大正时期,自然主义文学思潮风行。但是,日本自然主义不同于欧美的自然主义。在输入的过程中,日本学者与作家误解了自然主义一词的本来含义,发展成了貌似写实主义实质却是浪漫主义的一种文学思潮。“私小说”是日本自然主义文学思潮影响下出现的最典型的日本式的文学样式。“私”是日语中“我”的中文字,由此引出了“自我小说”的概念。简单的说,所谓“自我小说”就是作者把自己......(郁达夫自小孤独,十八岁独身一人在日本求学,过着一种思乡受歧视的生活。郁达夫曾说:“因别离而生的那一种无可奈何之情,因贫困而来的那一种优郁哀伤之感,更因孤独而起的那一种离合幻妙之思,竟

论郁达夫早期小说的悲剧性

论郁达夫早期小说的悲剧性 提要:“逃避沉沦”,率性而为的年轻作家,用生存的真实、用亲生感受创作了一段伤感的往事,一个悲情的时代,一个风雨飘摇的旧中国。悲剧来自时代,来自悲剧性产生的社会根源,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知识分子失意、苦闷,社会底层民众苦不堪言,造就了郁达夫小说浓郁的悲剧色彩。 关键词:郁达夫;早期小说;悲剧性;沉沦 郁达夫(1896.12.7--1945.8.29) 原名郁文,字达夫,幼名阿凤,浙江富阳人,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诗人。1911年起开始创作旧体诗,并向报刊投稿。1914年7月留学日本进入东京第一高等学校预科后开始尝试小说创作,广猎外国文学,深受近代欧洲、日本各种社会思潮和文艺作品的熏陶。1921年6月,与郭沫若、成仿吾、张资平、田汉、郑伯奇等人在东京酝酿成立了新文学团体创造社。1922年3月回国,先后编辑《创造季刊》、《创造月刊》、《洪水》《大众文艺》等刊物。抗日战争爆发后,赴武汉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并到南阳参加新加坡文化界战时工作团,文化界抗日联合会的工作。后流亡到苏门答腊,坚持抗日斗争,1945年9月被日本宪兵杀害。[1]郁达夫的主要小说作品有短篇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中篇小说《出奔》、《她是一个弱女子》、《茫茫夜》等。作家在这些作品中将自己的苦闷、颓废作为一种反应当代知识分子共性问题的“时代病”提出来,由感伤而转为憎恨,不同程度地控诉了那个时代的罪恶,公然地向封建道德和社会现实大胆宣战,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同时,作家的颓废,苦闷也正是社会现实的真实反应,下层知识分子无助的悲号、糟糕的生活,更带有一定的悲剧性。 郁达夫认为:“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2]十年的异国生活,饱受屈辱和歧视的现实处境,贫困而落魄的生活困境,苦闷而失意的感情生活,既激发了作家的爱国热忱,也形成了他忧伤、愤世、颓废而近于病态的心理,这些心理在他的早期小说创作中得以充分的展露。 作家早期的作品主要是以自传的形式,抒写下层知识分子坎坷命运的短篇小说,这些作品情节简单,人物形象少,往往取材于主人公经历的一段往事,利用生活中的一两个片段,毫不掩饰的对病态、畸形的性心理进行了直白的描写,真实而细致地再现生活。如完成于1921年5月的《沉沦》,1924年8月的《薄奠》和后来的《春风沉醉的晚上》等。这些作品由写“性的苦闷”转向写“生的苦闷”,由浪漫主义转向现实主义,由写知识分子转向写社会底层民众。但这些作品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悲剧性。这种悲剧性有别于“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的悲剧,这种悲剧是一个时代,准确地说是一个畸形的社会的反映。郁达夫作品的悲剧性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出来: 一、糟糕黑暗的社会现实赋予作品难以摆脱的悲情色彩 二十世纪初的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畸形社会环境,丑恶的生活现实本身就是铸就悲剧的深渊。作家郁达夫的少年时期,就生活在这样一个水深火热、黑白颠倒的时代。在郁达夫的笔下,他所处的这个军阀混战的时代,是最黑暗、最糟糕、最不人道、最无趣味,最无价值的时代,也当然就是最可憎恶的时代。[3] 早期的郁达夫如当时许许多多的知识分子一样,苦苦探寻着中国的光明和出路,他们的觉醒是超前的,但他们的奋斗却是艰辛和曲折的,甚至不乏苦闷、彷徨,以至沉沦和毁灭!

赏析--郁达夫《北平的四季》

赏析——郁达夫《北平的四季》 文章的首句“对于一个已经化为异物的故人,追忆起来,总要先想到他或她的好处;随后再慢慢的想想,则觉得当时所感到的一切坏处,也会变作很可寻味的一些纪念,在回忆里开花。”以人生阅历来说,我是不能与郁达夫先生相较的,我却也能在自己已走过的日子中品出个中滋味。 以我这种狂妄的年纪是很容易说狠话的,也易感情用事,相互争吵过的同学,老师也是一定有几个的。现在想来,已没了当初的愤与怨,只有嘴角的笑意能代表我此时的想法。因此,我是没有真正讨厌过一个人的。现在在我脑中留下的,只是那时的几个画面,让我回味。 先生虽未在北平久住,但对它的感情确是最深的。他说他当时的北平是典丽堂皇,悠闲清妙的。初读时,以为这两个词是不应同用的,在思维中已形成了两词是对立的观念,多读几遍,便觉得十分合适。 “典丽堂皇”显而易见是向着故宫,颐和园等皇家建筑而言。帝已老去,而城依然。也许是王者之气浸染着这些建筑,现在在游览这些地方时,在富丽堂皇的外表下,还能感受到浓重的肃穆气息。 北平的四合院是十分“悠闲清妙”的,喝喝酒,吃吃茶,即使在寒冷的冬天,也不会有一丝寒意。记得先生在《江南的冬景》中有写道:凡在北国过过冬天的人,总都道围炉煮茗,或吃煊羊

肉,刨花生米,饮白干的滋味。而有地炉,暖炕等设备的人家,不管它门外面是雪深几尺,或风大如雪,而躲在屋里过活的两三个月的生活,却是一年中最有劲的一段蛰居异境。1 文题为《北平的四季》,但又何止是四季,简直就让我们把北平都了解了个大概。北平的人事品物,北平物质的供应,北平房屋的防寒装置等等,从细微处描写景物,文字平易,却有言简意远,朴拙幽深的意境2。让我这个从未在北平呆过的人也能把北平游览一遍。 北平的春,“来也无信,去也无踪”;北平的夏,让你“骤然间身入到这一个淡绿色的海洋涛浪里去一看”一般;北平的秋,有一种“悲哉秋之为气3”以及“胡笳互动,牧马悲鸣4”的哀感,因此先生才说:北平的秋,是真正的秋;北平的冬,应是先生最喜爱的,是“室内饮食奄息的时期”。 北平的四季美景如斯,先生却在提醒我们,这是“我的对这日就沦亡的故国的哀歌”,一切美景都是为了唤起人们的爱国之情5。其实先生也与鲁迅先生一样,是“用笔杆战斗的人”。 注释: 1.选自郁达夫《江南的冬景》。 2.选自《大学语文》第155页。 3.原为“悲哉,秋之为气也”选自战国宋玉《九辩》。 4.选自西汉李陵《答苏武书》。 5.选自《大学语文》第156页,有改动。 关键词:北平四季郁达夫赏析先生 09206203304 董佳

从抗战政论杂文看郁达夫及其人格精神

从抗战政论杂文看郁达夫及其人格精神 郁达夫的一生虽然是复杂的,但其人生的轨迹,思想历程贯穿在其五十年的年轮中。却是鲜明的。他是用一支永不生锈的笔来组合起其生命元素的,自他懂事起仿佛就和书和笔和写作联系在了一起,而构成了他生命的全部。 但我们也可以看到,尽管人们已经意识到,郁达夫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而且也是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即使在经历了其殉难之后至今的五十多年的风风雨雨之后,人们对于郁达夫的认识,已从偏执的、狭隘的窨中走出来,开始全面剖析郁达夫作为一个人的全部经历和思想及作为独特的郁达夫所带给人们的种种有益启示时,依然不能非常融洽地把文学家和爱国者这种双重身份融合在郁达夫身上。查阅有关资料,在国内出版的郁达夫著作中,小说散文诗词成为出版热点,而政论、杂文等著作大概只有胡风编的《郁达夫海外文集》了。而有关专门研究其政府、杂文的论文或论著也几乎没有,可查找互的也只有新加坡的方修为《郁达夫抗战论文集》所作的序以及刘尊棋为《郁达夫海外文集》所作的序和胡风在《郁达夫海外文集》一书编后承受笔《盖棺论定的晚年》中有所论及。 其实,我们以现代人的目光回头再来检索郁达夫的一言一行,不难发现,郁达夫在从抗战爆发直到其生命终结的八年间是一个相当突出的时期,如果在无意中割断了这一段历

史,也便会在无意中割裂了郁达夫的人格精神的完整性。是一九三九年到一九四一年这短短三年间所作的时评、政府、杂文为我们提供了有力地论证郁达夫人格精神力量的依据,其出色的精神演绎,让每一个有意于了解郁达夫的人感受到,郁达夫不仅是一个正直的文人,而且还是一个出色的战士。 一、高屋建瓴,审时度势的战略家 笔者有时会呆想,郁达夫何不能冠以“战略家”的称号呢?夏衍就曾说:如果郁达夫从政,肯定是一位出色的政治家。而笔者又从他的政府杂文中看到了他的战略眼光。 郁风说:“他不但注视国内战场的每一变化,而且熟知欧洲军事地理和政治历史,凭他所掌握的资料和正义的洞察力,抓住每一对我有利因素,……对复杂的国际局势常能作出正确的判断。”(1)刘尊棋也说:“对于敌情的分析,他独具慧眼地揭露日本在每一个转折点中的弱点,击中敌人要害!”(2) 笔者以为,如果说鲁迅是拿着匕首投枪在前线冲锋陷阵的勇士,那么抗战时期的郁达夫则是以高高瞻远瞩的眼光审时度势的战略家。尤其是在一九三九年至一九四一年这三年间,郁达夫在新加坡前后一共负责主编过十一种报纸副刊和杂志,最多时同时编八种,最少时也有三种,而且都是亲自动手。正如他自己所说,他此次南来的目的是:“当国内烽烟

郁达夫与《沉沦》

郁达夫与《沉沦》 郁达夫与创造社 代表性作家,代表性作品 通过郁达夫了解创造社,通过《沉沦》来了解郁达夫;精读作品-作家——社团 多产,游记、旧体诗,小说 两种方式:当时影响;经典作品 《沉沦》从当时影响看,与狂人日记对比,沉沦出来后,对整个青年一代,都有影响,故事(买沉沦的故事) 经典地位:自叙传的文学,自我抒发,自我分析的感伤色彩的代表作,首推沉沦,从影响从内含价值看,沉沦都是那个时期最有影响的作品,司马长风,鲁迅、郁达夫,鲁迅……流派色彩;而郁达夫则是创造社。 一个作品最基本的阅读方法,分两个方面:思想内容,风格艺术特点;五四的总体的思潮:个性解放,反封建,当然,沉沦会打上那个时代的烙印,与五四思潮一致,体现了个性,写的是个人,反对封建主义,那么这个个人是谁呢?那么大家看看这个主人公是谁?小说一个是第三人称,一个是第一人称,沉沦必然的属于第一人称,是不是所有的以第一人称叙事的小说都是一样,沉沦中的我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文言小说中的余,通俗小说中以我叙述也不少,那么我们先看看小说,他分几节,他的性格特点…… 鲁迅《苦闷的象征》——写我的苦闷:生的苦闷,青春期的我,性的苦闷。生和性的苦闷,结合就是一个人青春苦闷。 对我的生活的自我暴露,这种暴露有他的某种自然状态,如自慰等,然后又极端的自责。没钱,最大安慰的是浪漫派诗歌,纵酒、嫖娼,特殊的表达的方式,精神的狂飙突进向上,社会的现实压着人向下,现在看来做作,实际上在当时时一种自然。 各种苦闷,对一个意志力不强的青年人来说,是一种压力。这个人不是一个英雄,“我”是一个个人化私人的东西,理解五四,并不是了解每一像战士一样的人物,这种我,如果写成日语,就成“私”,我个人的私人的小说写成,而私小说又恰恰是那个时期,佐藤春夫,谷启润一郎,而郁达夫又是中国那时期的人的中国私小说。 《沉沦》还有一个文本,那就是《沉沦》集,沉沦既是一部小说,《沉沦》在《沉沦》集中最有代表性,《沉沦》在郁达夫的作品中代表,郁达夫又在创造社中最有代表性。 读文学要由点——线——面,五四的面,又上下运动,从古代到现当代。 不仅要讲单个作品的意义,小说集的意义,作家、流派、时期、文学发展的长河的东西。方法论:由作品-作家-流派-时代-整个史,看他如何承前启后,讲沉沦,是要讲一部活的文学史。 总结八节的内容,小说没有故事,思想,情绪,漫游的行踪,小说的时间(让学生去弄)八节,八个人,穿起来。简洁。十个字概括。文字不是越多越好。历史的本领,俗称史笔,有力量。无名的,符号的。整个小说,都是“我”,“我”的小说。形象和主题产生的方法。 艺术上讲,私小说,个人的小说,个人发展到青春期,必然会有苦闷,如何慰藉,一个自然,一个是哭,泪的文学。郁达夫的感伤,是自然,找爱情,找了文字,文学,找了应该浪漫主义的诗人,我们找浪漫主义,总要找积极浪漫主义,如鲁迅的拜伦,反抗,恶魔的;还有消极浪漫主义,代表人物就是华兹华斯,他们都有浪漫,浪漫主义就是反抗,狂人的反抗,狂

论郁达夫小说的宗教意味

≮分恶篡慧差怒 论郁达夫小说的宗教意味 ■杨剑龙 郁达夫的小说《南迁>、《胃病>、《马缨花开的时候>都有着或浓或淡的宗教色彩,同病相怜之爱的情节、寻求爱而不得的悲哀结局、寻求基督的慰藉摆脱苦恼,成为这些作品的一种倾向。这些小说塑造了受难者、拯救者两类具有宗教意识的人物形象,丰富了中国现代文学的人物画廊。郁达夫两次进入教会学校的经历、具有基督教色彩外国文学作品的阅读对其小说的悲剧基调、忏悔色彩、拯世意识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郁达夫;基督教文化;小说创作 【中圈分类号】120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18X(2008)10—0094—05 杨剑龙(1952一),男,教育部入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上海师范大学都市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市重点学科都市文化学成员、文学博士、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文化学、文艺学研究。(上海200234) 总之我们是沉沦在 悲苦的地狱中的受难者, 我们不得不拖了十字架, 在共同的命运底下, 向永远的灭亡前进! ——郁达夫《(茑萝集)献纳之辞》“五四”时期的文学创作中,有不少作家的创作中流溢出浓郁的宗教色彩,尤其充满着基督教文化的意味,无论是许地山、王统照、冰心,还是郭沫若、张资平、庐隐,他们都有一些作品或描写基督徒的生活,或揭示教会中的阴暗面,从而形成了“五四”时期独特的文学现象。郁达夫的小说《南迁》、《胃病》、《马缨花开的时候》都有着或浓或淡的宗教色彩,或写基督徒养病期间的遭遇,或写胃病患者漫步教堂的感受,或写教会医院里94砑面病人与牧母的交往,在写教徒、教堂、教会医院的故事中,使这些作品具有宗教色彩,在主人公“不得不拖了十字架”的生活遭际中,表达人物追求中的悲哀与伤感,突出了“一个无为的理想主义者的没落”11】(P149)本文将通过分析郁达夫小说与基督教的关系,来探讨其小说的宗教意味。 钱杏邮将郁达夫初期创作思想概括为黄金、爱情、名誉三种欲望,认为郁达夫初期创作的“沉沦时代”,“这些差不多完全是描写青年的性苦闷,把青年从性的苦闷中所产生的病态心理,变态的动作,性的满足的渴求,恶魔似的全部表现了出来,完成了青年的性的苦闷的一幅缩照”【:脚)。与《沉沦》集中的《沉沦》、《银灰色的死》相比较,《南迁》、《胃病》、(-5缨花开的时候》并不将主要笔力

郁达夫故都的赏析2球

郁达夫《故都的秋》赏析-2 (2009-11-15 08:56:47) 转载 分类:文学历史资料 标签: kk文化 文化 作者进而又古今中外,旁征博引,在比较和议论中进一步感叹出:“可是这秋的深味,尤其是中国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可见,作者把自己对秋之情无疑又渲染到一个更新的高度。 作者用心中之秋写笔下之秋。从五个方面刻画故都的秋的景象,景象无不留有作者心的痕迹:北国院内赏秋景、北国槐下知秋物、北国蝉底听秋声、北国雨后感秋意、北国秋清话秋果。至于传统的文章里明秋情的内容,是联想的展开,不在景物描写之内容。作者围绕着故都之秋,文不离题,一唱三叹,或聚或散,或叙或议,文武之道,一张一弛,字里行间,由首至尾无不融情于景,情景交汇,情感的波澜如长江后浪推前浪,层层递进,层层迭起,通篇洋溢着一股恋秋的主旋律。 《故都的秋》主要写作方法是写景、叙事、抒情、议论融为一体,绘景色用描写的方法,如“碧绿的天色”,“驯鸽的飞声”,“牵牛花的蓝朵”,“槐树的落蕊”“秋蝉的残声”等;写游踪用记叙的方法,如“从杭州赶上青岛”“从青岛赶上北平”这是记游踪,它是游记的一个必备因素和特点;开发深味用议论笔调,如“可是这秋的深味,尤其是中国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将抒情渗透在叙事、写景、议论之中,如“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不用浓墨重彩,一篇《故都的秋》满写着赞美、眷念的韵味的和幽远、落寞的情怀。故都的秋早已都被作者涂抹了一层清、静、悲凉的色彩。郁达夫笔下的故都的秋究竟在哪里呢?在秋院的破壁腰,在秋槐的落蕊旁,在秋蝉的残鸣中,在秋雨滑落下,在秋果的成熟里,也在那故都闲人充满了京腔京韵的互答时。在现实的人生里,作家的内心被过早地投下了忧郁、落寞的阴影。正因为这样,他笔下的秋境、秋味儿,被鲜明地笼上了一层郁达夫式的主观色彩。但故都的秋又并没有因为作家的情感体验而受到扭曲,以致失却了它固有的特征。在物

郁达夫《沉沦》论文

摘要:《沉沦》中郁达夫强烈的自卑心理一览无遗,无论是面对爱情,人群,甚至生命。同样,从作品中也展现出郁达夫的救赎意念。 关键字:自卑沉沦救赎生命 引言:可能出生于同一方水土,对郁达夫有特殊的亲近之感。又因自小周围人就常常谈起郁达夫,于是耳濡目染,也就知道了一些东西。借着思念,想写点什么,为郁达夫也为自己。 郁达夫的小说在艺术殿堂里占据了重要地位,《沉沦》更成为了他的代表作,艺术造诣早已得到学者评论家的肯定。从郁达夫的小说中,我们不难寻找到作者自己的影子,也能从各个人物身上窥探出作者自卑与救赎的强烈意念。从《沉沦》主人公的身上,也可见一般。 《沉沦》主人公是一个留学日本的穷学生,因为身处异国,常常被同学及身边的人嘲笑,本就内向的性格变得孤僻沉闷,甚至还患上了忧郁症。内心极度压抑的他,渴望异性的爱情,希冀从中得到解脱。可天不从愿,他小小的爱情需求在当时竟变得异常困难,这让他逐渐尚失生活的追求,只是如和尚撞钟,过一天是一天。但青春的萌动及内心的燥热让他难以忍受,于是他窥视旅馆女儿洗澡,偷听别人幽会,入肆寻妓。但这些并没有使他得到心灵的解放,也没有得到精神的慰藉,当然也不可能寻觅到他要的平凡爱情。经历了一系列的尝试,他的忧郁症比先前更严重了,在内心深处更泛起一股强烈的自责以及忏悔。这样一来,他的精神压力更加沉重,当他意识到自己无力支撑时,他放弃了生命,投海自尽。 郁达夫在写这篇小说时,显然倾注了自己大量的情感,在其中我们能够轻易找寻到作者的影子,因此学术界把这部小说归入“自叙传小说”的行列。郁达夫自己也不止一次地强调,“文学家的作品,多少总带有自传的色彩”。[2]确实,这样的定位是恰当的。在小说的的第三部分中,我们阅读到一段小说主人公的家世自白。了解或只是听说过郁达夫的人,都能够体味出这段家世独白的深意。这分明就是郁达夫在自道家世。 郁达夫的故乡,就是富春江上的一个小市—富阳。他的家就在江边,可以日夜相对“一川如画”的富春江,在他小小书房里,贴着一位私塾老师写的四个大字。郁达夫的家庭本是一个中产之家,但父亲的病故,家庭生活变得困苦不堪。全家六人,靠母亲勤俭持家度日,当时郁达夫眼看着家庭清苦以及母亲的劳苦工作,而束手无策。性格开始变得抑郁,情感也相当脆弱。虽然家庭贫苦,母亲却坚持让孩子上学,郁达夫在六岁即开始念私塾,在富阳念完小学后,先后辗转于杭州,嘉兴等地,之后又因不满于学校的各种制度,辍学在家。在此期间,他一直研读各类书籍,这为他之后的写作奠定了坚实的文学基础。大哥前往日本考察,把郁达夫也带到了日本,希冀他能有个更好的前途。没过多久,大哥因公事先回国了,只剩下他一个人留在日本。郁达夫从小就敏感内向,情感非常脆弱,在无亲无故的环境中,孤独之感油然而生,随之而来的还有自卑。当时的中国正满目疮痍,国力衰弱,承受着各国的侵略,而日本也是其中之一。留学日本的学生,常常被冠之以“支那人”的称号,同学的嘲笑,路人的轻视接踵而来。面对这样的情境,内心孤独的郁达夫急需一个突破口,于是阅读大量外国文学作品。这段时间的阅读,使郁达夫滋生出对文艺的浓厚兴趣,最终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筑就了《沉沦》的问世。

论郁达夫小说的艺术风格

湖北大学广播电视大学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 题目论郁达夫小说的艺术风格 姓名何志美学号 1342001259984 专业年级汉语言文学 指导老师文少雄职称老师 2015年 5月 27日

浅谈郁达夫小说的艺术风格 何志美 内容摘要:郁达夫小说以其坦率的自我暴露、感伤的浪漫抒情格调、结构的散文化和流丽、清新的文笔 著称,开创了20世纪20年代主观抒情小说的先河。这种风格形成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传统的古典文学教育造就了他的诗人气质;二是留日经历让他开始冲破道德的禁区探询人性的真实;三是郁达夫生活的时代造就了他作品忧郁感伤的基调。本文就郁达夫小说的艺术风格及其形成原因、影响来进行探讨与分析。 关键词:郁达夫小说;艺术风格;影响 郁达夫他以惊世骇俗的“自我暴露”的小说而闻名遐迩,人们对他的作品也是众说纷纭,这种独特的艺术风格,使得他的作品几十年来遭受冷落,也是这种风格,使他的作品对于读者有一种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现在就让我们从不同角度来探讨一下郁达夫小说的艺术风格。 郁达夫小说的主要艺术风格 郁达夫(1896年12月7日—1945年9月17日),原名郁文,字达夫,是以专情而放任的矛盾形象留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重要影响的作家。他以代表作《沉沦》而闻名于世,也引起了诸多争议。褒之者认为他真正的抒写了青年的时代病,开创了自我写真的小说新体式,称其作为较成功的“私小说”。贬之者攻击他为色情、下流。说郁达夫是“颓废文人”。无论争议结果如何,郁达夫作品所体现出的强烈的抒情色彩、坦率大胆的自我暴露、“感伤主义”的格调、病态的人物描写、“零余者”典型形象的选择、“自叙传”的形式构成了郁达夫小说区别于他人的独特魅力。任何一个作家的创作风格都不是单一的,尤其像郁达夫这样复杂的作家更是如此。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探讨郁达夫小说创作的艺术风格: (一)坦率的自我暴露 郁达夫小说的作品,有着卢梭的风范。他的作品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把自己的喜怒哀乐、爱憎态度,甚至内心深处一刹那的猥亵念头,全彻底地暴露在读者面前。这种赤裸裸的自我暴露式的内心描写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是罕见的。郁达夫早期小说《沉沦》、《血泪》、《茑萝行》等常常以自己的遭迹、经历作为小说的素材,充实的勾勒了自己纯真的生活。正如他所主张的那样:“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作家的个性,是无论如何,总须在他的作品里头保留的。郁达夫对于生活,尤其是自己的亲身体验,心理活动都毫无保留地予以大胆的自我暴露,这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充分保留了弱国子民在异国他乡遭受的种族歧视及忧闷和孤独。郁达夫早期作品《沉沦》就描写了一个患“忧郁症”的留日中国学生。对其忧郁性格和变态心理惊醒细致的刻画。抒写了“弱国子民”在异邦所受到屈辱冷遇,以及渴望纯真的友谊和爱情而终不可得的失望与苦闷,同时也表达了盼望祖国早日富强起来的热切心愿。这是一个染有当时“时代病”的青年典型,他酷爱自由,多愁善感,关于生活在无限的幻想之中,他热爱生活却又不被人理解,才华横溢却又无所作为,希望麻醉自己而有良心永不死亡,他是一个苦闷的失去任何大小依托的人。 暴露的生活的贫困和失业的悲哀,愤怒的诅咒罪恶的社会制度。郁达夫1922年回国,他开始体验到贫困和失业的痛苦。在《血泪》中,主人公“我”是个东洋留学生,遇到了一个卖文赚钱的差事,然而却遇到了问题,当外套的二角钱和六七个铜板,若买了纸币,就不得不饿肚写小说,若吃了饭,又没有买纸笔的钱。可见主人公生活的极端贫困和凄惨。民以食为天。吃饭问题是最大问题。“一踏上上海的岸,生计的问题就逼近到我的眼前来。缚在我周围的命运的铁锁圈,就一天一天扎紧起来了。”(郁达夫《茑萝行》)。郁达夫就是将

郁达夫抒情小说的影响及其意义

郁达夫抒情小说的影响及其意义 李海龙 20102410314 10级汉语言文学3班我们都知道,郁达夫是中国现代白话小说的代表人物,他的小说以自我抒情小说为主,代表了自我抒情小说的最高成就,其在1921年10月于创作社成立后出版的小说《沉沦》,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小说集,也是其著名的代表作之一,在本书中,作者大胆的抒发了“性的苦闷”,抒写出人的本能欲望得不到正当满足的苦痛,借此抨击了封建的陈腐的道德对人性合理发展的压抑。本篇小说采用自叙传的形式,作者在此着重抒发自己的情感,整篇小说充满着感伤的抒情格调,开掘了人的灵魂深层的感情。那么郁达夫的抒情小说究竟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呢?它的影响和意义又何在呢?我们且先来看看他的抒情小说的特点,总结如下: 一、采用自叙传的写法,大胆的进行自我暴露,思想真诚,言语坦承,内容透明。 如在《沉沦》中,作者毫不掩饰的书写着人的性欲,情欲,用酣畅的笔调表现出人的本能,用这样的方式追求人的性欲的解放,用感伤的语言抨击封建道德的伪善性,将人的自然本能和心理透明的展现在世人面前。 二、文章结构不以情节变化为线索,而以情感变化为依托。 郁达夫大部分小说为抒情小说,这就决定了其小说的结构依据人的情感变化来安排,通过情感的变化反映社会的凄凉和人的悲哀。郁达夫在《沉沦》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并不具体,但却通过抒情的手法成功的塑造了一个个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将内心的所悟所感进行了淋漓尽致的宣泄。 三、语言的感情色彩浓烈。 郁达夫在小说的写作中使用大量的感叹词放纵感情的流淌,在语言上不讲究含蓄,不讲究节制,不注意分寸,只要能抒发情感,任何语言都是其小说创作所必需的,如《沉沦》最后主人公自杀前的话语“祖国呀祖国,我的死是你害我的!你快富起来吧!强起来吧!你还有许多儿女在哪里受苦呢!”集中体现了郁

论郁达夫小说中的自我形象

目录 一、题目 (2) 二、内容摘要 (2) 三、关键词 (2) 四、外文摘要 (2) 五、外文关键词 (2) 六、郁达夫小说的典型特点 (4) 1、主观性和抒情性突出 (4) 2、情欲描写大胆、赤裸 (5) 七、郁达夫小说中的“自我”形象 (5) 1、多愁善感、学识渊博 (6) 2、孤僻自卑、心理病态 (6) 八、郁达夫小说风格的成因 (7) 1、自身的成长经历及个性 (7) 2、新旧交替的社会时代背景 (8) 九、注释 (9) 十、参考文献 (9) 十一、致谢 (10)

论郁达夫小说中的自我形象 摘要:郁达夫的小说具有浓厚的自传式色彩,他的小说描绘了一个被时代遗弃、孤独、迷惘、苦闷的自我形象,同时也成功地塑造了一个身处时代困境中的觉醒的知识分子形象。透过作者自身的经历和特殊的时代背景,我们会看到这个自我形象逐渐鲜活,郁达夫正是用自己的生命和鲜血谱写了艺术世界中的另一个真实的自我。 关键词郁达夫小说自我形象 Abstract: Yu Dafu's novel has a strong autobiographical,His novels depict an era of abandonment, loneliness, confusion, depression and self-image,Also succeeded in shaping the image of a living in the era of the plight of the awakening of intellectuals. Through the author's own experience and the special background, We will see this self-image gradually fresh,Yu Dafu precisely in the art world with their own lives and blood to write a another true self. Key words :Yu Dafu's novel self image 郁达夫的小说个性突出,他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大多都是自传式的、苦闷的、忧郁的、孤独的。小说总是用第一人称“我”来叙述自己,如《茑萝行》、《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过去》、《青烟》;或者虽然采用第三人称叙述,写的仍然是自己的化身,称之为“他”。比如在《银灰色的死》、《沉沦》、《南迁》、《茫茫夜》、《怀乡病者》、《采石矶》里,里面的人物形象无不染上作者的影子。郁达夫以独特的“自叙传”叙述方式,为我们描绘出了一个极具感染力、异常生动的人物形象。他认为:“作家要保留自己的个性就是要写出作家自

关于郁达夫研究的回顾

关于郁达夫研究的回顾 从1921年郁达夫出版处女作--短篇小说集《沉沦》(包括《银灰色的死》、《沉沦》、《南迁》三篇短篇小说)到他1945年在印尼被害为止,他一生共创作了小说约50篇以及大量的诗歌、散文、文艺理论,总计500多万字。 半个多世纪以来,我国学术界对他的研究,随着中国社会的风风雨雨,走过了坎坷曲折的历程。我们在对郁达夫浪漫主义文学与日本浪漫主义文学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之前,不妨先把它梳理一下,以求对郁达夫的文学及其学术研究有总体上的了解。 第一,20至40年代,褒贬不一,毁誉参半。 首先是对《沉沦》的争议。1921年10月,《沉沦》一出版,立刻引起轩然大波,一方面是受到青年读者的热烈欢迎,另一方面也招来了非议,“所受的讥评嘲骂,也不知有几十百次”。于是有“五四”文学运动的主将之一周作人出来为《沉沦》说话,他认为《溶液》“虽然有猥亵的分子而并无道德的性质”,《沉沦》的价值“在于非意识的展览自己,艺术地写出升华的色情,这也就是趋势与普遍的所在”,并明确指出《沉沦》“是一件艺术的作品”。由于击作人当时在文坛的地位,影响和分析的有理有据,终于澄清了封建卫道士们所强加于《沉沦》的“诲淫”、“不道德”的罪名。 1932年10月,郁达夫的《茑萝集》问世,又马上引来一批评论文章。对之持肯定态度的,有萍霞的《读〈茑萝集〉》、胡梦华的《读〈茑萝集〉的读后感--覆郁达夫的一封信》,他们都中肯地指出郁达夫小说积极入世的思想倾向和浪漫率真的特点。但是,持批评意见也不少,如徐志摩、殷公武等人就认为郁达夫是“故意在自己身上造些血脓糜烂的创作来吸引过路人的同情”。 从20年代中期到30年代中期,是郁达夫创作的又一个旺盛期。他先后创作了《春风沉醉的晚上》、《秋柳》、《寒宵》等小说。随着作品的大量问世,郁达夫成了当时文坛的热点,几乎每年都有数篇有份量的专题评论出现。如仅1931至1933年,就先后出版了素雅(李赞华)编的《郁达夫评传》、贺玉波编的《郁达夫论》、邹啸(赵景深)编的《郁达夫论》三本郁达夫研究专集。一个作家能够受到同时代人的如此关注,这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是极为罕见的。 对郁达夫的思想和创作总体上持肯定意见的,有郑伯奇的《〈寒灰集〉批评》、黎锦明的《达夫的三时期:〈沉沦〉--〈寒灰集〉--〈过去〉》、钱杏村的《〈达夫代表作〉后序》、贺玉波的《论郁达夫的转变》、秀子(寇冰华)的《郁达夫的作品和思想》等等,他们既肯定郁达夫的“伟大”和他的作品的“无上的价值”,又指出他的“感伤极重”和“情感颓废”。他们的观点对后来的郁达夫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至今仍为郁达夫研究者广为引用。不过,随着30年代初左翼文艺运动高潮的到来,郁达夫也遭到了社会各界的严厉批评,特别是华汉(阳翰笙)的《中国文艺运动》、苏雪林的《郁达夫论》,几乎否定了郁达夫

浅谈郁达夫的成长经历对其作品的影响

浅谈郁达夫的成长经历对其作品的影响 专业:汉语言文学师范班别:AS10011 学号:AS1001140 姓名:邹土娇内容摘要:郁达夫的创作独树一帜,其小说或是散文,都充满着这种令人窒息的忧郁情绪。本文重点探讨郁达夫个人的成长经历对其小说中主人公的忧郁性格的联系,以及对其小说特点形成的原因。分别从他的童年和成年后的经历进行论述。 关键词:郁达夫小说忧郁成因童年经验留学日本 每个作家的经历对其文学创作起到不可磨灭的影响,没有哪位作家的作品是凭空想象的,完全不依赖以生活实际。尤其是小说,一部成功感人的小说必定是由生活真实上升到艺术真实,我们相信小说中的主人公必定以现实生活中的某个真实人物为原型,小说中的事件也是以生活中的某事为原型而进行创作,因此小说才会令读者感动并产生共鸣,那么更何况一直主张小说都带有作家自叙传的郁达夫。 郁达夫“自叙传”小说独树一帜,给予了读者苦闷、伤感、不幸、悲哀、绝望及颓废的另类视角,因为小说中涉及两性关系的小说比例相当高,甚至不少有对性苦闷、性压迫、性变态的心理描写,小说中的主人公大多是多愁善感、愤世嫉俗而又意志薄弱、精神委顿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他们反复地叙说自己的不幸,经济上受压迫,政治上不得志,生活上遭冷遇,失望、苦闷、惆怅、贫困、病痛、死亡,几乎充斥了所有作品。其实郁达夫的这类小说,都是在描写着自己的真实生活,叙说着他自己的内心。为什么这样说呢?我现在从他的童年、成年的经历简单的分析一下。 郁达夫有一个极不幸的童年,他本人也将自己的出生阐释为“悲剧的诞生”,他一出生便面临严峻的生存环境,才长不到一岁,就因营养不良患上肠胃病。在他出生后第三年的春夏之交,父亲郁企就因劳累过度而病逝,抛下了妻子儿女。过早的失去父亲,使童年的郁达夫变得沉默孤苦。另外,郁达夫的童年也是孤独的。用他自己的话讲“儿时的回忆,谁也在说,是最完美的一章,但我的回忆,却尽是些空洞”。由于父亲早丧,从此他的母亲在他的生活中不仅充当了母亲形象,也充当了父亲形象。两兄长都比郁达夫大好几岁,都到离家很远的书塾念书,家中还有一个几十年吃斋念佛不问尘世的老祖母,从他的家庭情况,我们就足可以想象得到郁达夫的童年是何其的孤独。 郁达夫的童年可以说是童年的缺失。童年缺失,其实就是童年经验的缺失。所谓童年经验,是指一个人在童年(包括从幼年到少年)的生活经历中所获得的心理体验的总和,包括童年时的各种感受、印象、记忆、情感、知识、意志等。童年缺失对作家的创作的影响有如下几点:(一)作家的体验生成与他的童年经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二)童年经验对作家的个性铸造有重要意义;(三)痛苦的童年经验常使作家具有敏感的心灵和博大的同情心,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四)童年的痛苦体验对作家的影响是深刻的、内在的,它造就了作家的心理结构和意向结构,作家一生的体验都要经过此结构的过滤和析光。正是童年的缺失,形成了郁达夫后天孤寂、自卑、懦弱、敏感、多愁伤感的忧郁性格。郁达夫小说中的主人公形象也多是敏感懦弱、自尊且自卑、忧郁且旷达、愤世嫉俗的知识分子,也正类似郁达夫本人的性格特点。 郁达夫“悲剧的诞生”后,成年后也并非一帆风顺,而是又一出悲剧的上演。如果说童年缺失是一首哀乐的前奏,那么成年后的经历及际遇便是乐曲的高潮。郁达夫所在的社会是腐败的,时代是黑暗的。郁达夫十八岁后,东渡日本留学,其中的经历和给予更是郁达夫一生中最漫长的挫折和苦痛。在日本留学时,作为中国弱国子民,使身处异国他乡的郁达夫受尽了白眼和歧视,精神上受到很大的打击,使他在与日本人的交往中极度自闭,也使得他变得更加的敏感、苦闷、多愁善感甚至产生了厌世情绪。在郁达夫自传中他曾回忆到,因受日本国民的轻视与虐待,以致寻求去妓馆发泄,很显然他将受尽轻视与白眼这种弱国子民的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