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漠化监测与评价研究进展

荒漠化监测与评价研究进展
荒漠化监测与评价研究进展

荒漠化监测与评价研究进展

牛 星1,高 永1,邢铁鹏2,张宝珠3,刘万才3

(1.内蒙古农业大学生态环境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19;2.华能伊敏煤电有限责任公司环境管理科,内蒙古 呼伦贝尔 021134;3.内蒙古鄂温克族自治旗林业局,内蒙古 呼伦贝尔 021100)

摘 要: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恶化,荒漠化越来越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进行荒漠化动态监测与评价具有

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综合阐述了国内外荒漠化动态监测、评价及其评价信息系统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提出

了荒漠化监测与评价研究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荒漠化;荒漠化监测;荒漠化评价

中图分类号:S28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 4066(2010)03 51 05

Research P rogress of Desertification M onitoring and Assess m ent

N I U X i n g1,GAO Yong1,X I N G T ie-peng2,Z HANG Bao-zhu3,LI U W an-cai3

(1.Co llege of Ecology and E nviron m ent a l Science,Inner M ongoli a Agr icultural Universit y,H ohho t010019,Ch i na;2.Environ m ental M anage m ent S ection of H ua N eng Yi m in Coal and Pow er Co.L t d.,H ulunbeier021134,Ch i na;3.F orestry Bureau of Ew enke A utono m ous C ount y,Inner M ongoli a,H ulunbeier021100,China)

Abst ract:As t h e g lobal env ironm ent degradation,m o re and m ore attentions w ere pa i d to the desertification i n w orldw ide.The constituti o n of dyna m ic m on itori n g and assess m ent syste m o f desertification w ere co m prehensively analyzed and i n troduced.Through co m parison,researches on desertification dyna m ic m onitori n g,assess m en,t a ch i e ve m ent o f i n fo r m ation syste m at ho m e and abr oad w ere elaborated.The trends of desertification m onitori n g and assess m ent w ere put for w ar d also.

K ey w ords:desertificati o n;desertification monitori n g;desertifi c ation assess m ent

根据 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荒漠化是指包括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在内的多种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及亚湿润干旱区的土地退化。荒漠化是全球性的环境问题之一,对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构成严重的威胁。 联合国荒漠化公约组织的调查表明,不当的人类活动,如过度耕地、放牧、砍伐森林、不良的灌溉,以及气候变化使目前全球110多个国家、超过10亿人口正遭受土地荒漠化的影响,全球每年因土地荒漠化造成的经济损失超过420亿美元[1]。千年生态系统评估(MA)项目针对荒漠化问题编写的 生态系统与人类福祉:荒漠化综合报告指出:除南极洲以外的其他各洲均存在荒漠化土地,荒漠化是旱区居民满足基本生存需求的主要障碍,它已被列为当今世界具有局地与全球效应的最为严重的环境问题。荒漠化监测与评价的研究是荒漠化研究领域的核心内容之一,掌握荒漠化发生的动态和机理,及时准确地监测和评价荒漠化发生的程度,对指导荒漠化防治、管理及决策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1 荒漠化监测研究

1.1 荒漠化监测的目的

荒漠化监测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随着 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的签署而兴起的一个新兴领域,世界各国都在积极进行探讨和研究。荒漠化监测主要是通过定期调查,掌握荒漠化土地的现状、动态及控制其发展所必需的信息,分析自然和人为因素与荒漠化过程的相互关系,为保护、改良和合理利

第36卷 第3期 内 蒙 古 林 业 科 技 V ol 36 No 3 2010年9月 Journa l o f Inner M ongolia Fo restry Sc ience&T echnology S ept 2010

*收稿日期:2010 09 06

基金项目:内蒙古农业大学科研创新团队(NDTD2010-11)

作者简介:牛星(1981 ),男,内蒙古鄂尔多斯人,在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土壤学。

通讯作者:高永(1962 ),男,内蒙古包头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荒漠化防治研究。

用国土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基础资料,为防治荒漠化提出对策与建议[2,3]。

1.2 荒漠化监测的主要内容

依据荒漠化定义,荒漠化监测是对包括气候、人为活动在内的整个土地系统的监测。因此,荒漠化监测所包括的内容可归纳为生物物理和社会经济2个方面,具体包括:

土壤方面:包括土壤类型,土层厚度,土壤结皮,土壤质地,土壤结构,土壤p H值,土壤含盐量,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N、P、K含量,土壤风蚀量;

植被方面:包括植被类型,群落种类组成与结构,覆盖度,生产力,生物量,指示性植物;

水文方面:包括水源补给,水质,地下水水位,土壤含水量,地表水域,沼泽化程度,排水能力;

地质地貌因子:包括地貌类型,基岩出露与类型,沉积物质,海拔高度,坡度、坡向,侵蚀与地表流沙分布状况等;

气候及气象要素:包括温度(平均温度、极端温度、积温),湿度,风(平均风速、起沙风速、大风及沙尘暴日数),降水(平均降水量、降水变率、干旱、大雨或暴雨),蒸发量等;

社会经济因子:包括土地利用状况(农林牧比例、灌溉及耕作方式),土地利用强度(土地利用率、土地生产力、人口密度、牲畜数量、土地垦殖率、防护措施),能源交通条件,人民生活水平,受教育程度。

1.3 荒漠化监测的方法

荒漠化监测是防治荒漠化的一项基础工作,主要通过定期调查掌握荒漠化土地的现状、动态及控制其发展所必需的信息。在监测方法上,国内外的研究者已达成共识:主要采用基于人工地面观察、测量和建立生态监测站的和基于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全球定位系统(GPS)技术(统称3S技术系统)的方法进行监测,每种方法都有其特点和优越性。研究人员对荒漠化所涉及的领域进行的大量资源调查工作多是采用常规监测方法,该方法为荒漠化研究提供更为详细的土地荒漠化成因、过程、发展动态、治理成效等基础数据。对于具有不同空间尺度的复杂的荒漠化监测、必须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和最新的研究成果,逐步提高监测水平,扩展监测内容;多种监测信息源相结合,航天、航空和地面调查相结合;宏观监测和微观监测相结合;点和面相结合。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和技术的不断发展,运用3S技术研究荒漠化问题越来越广泛被大家接受和采纳[4]。

最早利用遥感(RS)进行荒漠化监测是在1975年联合国和国际自然资源联合会资助下对苏丹南部撒哈拉南缘的沙漠入侵和生态退化状况的评价,该项目通过空间数据和地面调查相结合的方法确定了植被和沙漠的分界线,并将误差控制在5km。20世纪80年代,国内外利用遥感对土地荒漠化的监测主要处于目视解译阶段,即通过室内判读航片、卫片与编绘荒漠化草图,结合野外关键地带路线的考察最终成图。目前由联合国有关机构提出的3种使用于不同地区的土地退化评价与监测理论,即全球人为作用下的土地退化(GLASOD)、南亚及东南亚人为作用下土地退化(ASSOD)和俄罗斯科学院提出的评价方法(俄国),在实践上均以目视解译为主、依靠常规技术支持的经验性指标体系来完成。20世纪90年代以来,SPOT、T M、M SS、NOAA等多种空间分辨率遥感数据开始广泛用于荒漠化研究,遥感图像图像处理软件ERM apper、PC I、ERDAS、ENV I和一些GIS软件如ARCG I S、MAPGIS、GEOSTAR、MGE也逐步集成使用。3S信息技术作为定量化遥感发展的方向,实现了从信息获取、信息处理到信息应用的一体化技术系统,具有获取准确、快速定位的现实遥感信息的能力,实现数据库的快速更新和在分析决策模型的支持下,快速完成多元、多维复合分析,使遥感对地观测技术跃上一个新台阶,同时有力地推动了空间技术应用的发展,从而使基于3S的荒漠化监测技术路线也得到迅速发展[5]。

在国内,荒漠化监测方法经历了实地考察、遥感调查到抽样与!3S?技术联合调查。1959年,中国科学院成立治沙队,围绕!查明沙漠情况,寻找治沙方针,制定治沙规划?的任务,连续3年对我国沙漠戈壁进行了多学科考察,基本查明了我国沙漠戈壁的面积、分布等情况;20世纪80年代初,水利部组织了全国土壤侵蚀调查,采用遥感方法,对全国范围内的包括风蚀、水蚀和冻融在内的土壤侵蚀状况进行了调查,编制了1#50万到1#100万的土壤侵蚀图; 80年代中期,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应用遥感方法对全国土地资源进行评价,查明了全国盐渍化土地、退化土地及土地利用状况,编制了1 #100万土地资源图;随后农业部门组织科研人员对中国南、北方草场资源情况进行了调查,此外,还完成了许多与荒漠化有关的资源调查,如全国土地详查、土壤普查、森林资源清查等。90年代中期,林业部组织技术人员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沙漠、戈壁及沙化土地普查,并采用地面调查与最新TM影像核

52 内 蒙 古 林 业 科 技 第36卷

对的方法,首次全面系统地查清了我国的沙漠、戈壁及沙化土地面积、分布现状和最近几年来的发展趋势,为防沙治沙和防治荒漠化提供了非常有用的信息数据。调查方法上的不断进步,使得荒漠化调查周期越来越短,调查数据的现实性更强,数据的精度也更高。傅蓉分析了G I S技术在我国荒漠化监测工作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及其广阔前景[6]。王妍认为GPS是进行荒漠化监测不可缺少的主要技术手段之一,可用于固定样线位置与遥感解译标志的确定及信息采集[7]。吴波等认为遥感技术可提高荒漠化监测的准确性和时效性[8]。李晓琴等以T M/ETM 为主要信息源,通过密度分割、植被信息提取、光谱角分类法(SAM)结合G I S空间分析方法,对格尔木土地荒漠化遥感动态监测研究[9]。赵玲等利用RS 与GIS技术对新疆昌吉市的荒漠化土地进行监测分析,采取卫星数据解译结合现地调查及抽样方法获取昌吉市荒漠化现状[10]。高会军等利用3S技术,对晋陕蒙接壤地区、东胜市和榆林地区的沙质荒漠化进行了动态监测[11,12]。高志海等以武威市为例,应用3S技术的综合与集成,构建了以矢量数据为主要数据结构的荒漠化空间数据处理和管理系统,进行了基于3S技术的荒漠化监测技术系统研究,用于对荒漠化要素进行综合分析与动态监测[13]。

由荒漠化监测的发展趋势分析,今后需加强遥感图像数据、地面数据和历史资料的融合,应进一步提高荒漠化遥感监测的精度,采用高光谱遥感信息,同时应建立智能化荒漠化监测与预警系统[14]。

2 荒漠化评价研究

2.1 荒漠化评价的概念

荒漠化评价简单的讲就是对分布于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区的退化土地进行类型的划分和程度的分等定级,或者说是从退化的角度对荒漠化土地进行质量的定势。荒漠化评价从根本上属于土地资源评价或土地质量评价的范畴,是为土地利用服务的。荒漠化评价的对象是土地的质量,说明土地目前的质量状况,远离未退化状态的程度。研究退化土地的空间分布规律,指出造成土地退化的原因和总体危险程度。

土地评价是按照一定的目的,对土地性状进行估计的过程,它包括对地形、土壤、植被、气候和土地其他方面的调查和分析说明,使所考虑的土地利用与该地区的自然、经济和社会条件相适应,找到最合适的土地利用类型。而荒漠化评价过程是按照一定的评价指标体系,对所利用的土地的质量进行分级划等,确定各级退化土地的分布范围,并且说明目前土地利用的合理性,经营措施是否得当,为合理利用土地,提高生产力服务。所以荒漠化评价在一定意义上是属于土地评价的范畴,同时又有一些区别[15]。

2.2 荒漠化评价的目的

荒漠化评价的目的在于说明土地荒漠化的原因、荒漠化过程和荒漠化发展程度及速率,自然环境的脆弱性等,应满足于预测土地荒漠化的发展和拟定防治荒漠化措施的要求,说明目前土地利用类型和土地特性的适宜程度、土地经营和改良措施的效果等。荒漠化评价可以说明目前土地的质量优劣,土地利用的适宜程度,经营措施的合理性,为确定土地经营方向、管理措施、采取的改良方法等提供决策依据。荒漠化评价的另一个目的是要说明土地退化的原因。比如草场退化,不仅要说明草场退化的程度,而且要说明造成退化的原因是气候干旱,还是放牧的结果,放牧是牲畜超载,还是牲畜结构不合理。只有完成这一任务,荒漠化评价才有真正的生产意义,才能为防治荒漠化提供科学的依据[16]。

2.3 荒漠化评价内容

荒漠化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掌握一定区域荒漠化现状及发展趋势如何、成因以及危害状况、治理效果等。因此荒漠化评价具体内容包括荒漠化现状评价、灾害评价、发展速率和发展趋势评价、治理效益评价等内容[17]。

荒漠化现状评价:是指在一定时间和地域条件下,以土地单元为对象,对其退化程度进行分级评定。荒漠化现状评价是荒漠化评价的核心,荒漠化现状评价的最终成果是荒漠化现状分布图。

荒漠化灾害评价:是指由于荒漠化的影响,对区域社会经济和环境造成的各种损失及破坏。

荒漠化发展速率评价:是指在一定(单位)时间内荒漠化土地面积扩大或减小及程度变化。一般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时期的荒漠化现状情况比较获得。

荒漠化发展趋势评价:荒漠化发展趋势评价实质上是一种综合评价。它是在综合荒漠化成因、发展规律、目前状况和发展速率的基础上,考虑自然条件的脆弱性和环境压力的大小而进行的预测性评估,包括荒漠化产生的可能性,荒漠化可能达到的程度等。

荒漠化防治工程效益评价:就是对荒漠化治理

53

第3期 牛 星,等:荒漠化监测与评价研究进展

情况进行综合全面评价。包括投资、治理措施、法律体系、治理效果以及全社会参与状况等。

2.4 荒漠化评价的原则

荒漠化发生发展的地域分异规律是进行荒漠化程度判定与分区的基本依据。荒漠化过程的影响因子多,涉及面广,要求其程度判定与分区须通过综合分析,以核心指标为主进行,具体进行荒漠化程度判定与分区时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18]:

(1)综合性荒漠化是一个动态过程,其现有程度是荒漠化长期发展结果在现时段的表现,只有综合考虑其现有状态与近期发展速率才能反映出其现实状况的真正程度。因此,荒漠化程度取决于区域内沙漠化现有状态和发展速率2个方面,影响因子众多,只有予以综合分析,才能对其有一个完整、客观的评价。

(2)主导性荒漠化程度的影响因子较多,若采用单因子评价必会影响其程度的判定精度,若一一概括限于数据采集又不现实,故只能在地理系统的局地级序(地理方域区)水平上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主导指标建立一个科学、完整的程度判定与评价指标体系,才能既简便又客观地进行荒漠化程度的判定与分区。

(3)行政区域完整性行政组织对于荒漠化防治担负着决策、指导、贯彻执行的责任,因而,荒漠化程度判定与分区应基本上保持一定行政区的完整性,以便为国家制定和贯彻宏观沙漠化防治规划与决策提供理论依据。同时研究数据也只能按行政区域来统计。由于荒漠化土地分布的非连续性与程度的非同一性,基本行政单元进行荒漠化程度判定所得结论并不代表其全域内土地已全部荒漠化并均达到某一程度或均为同一程度,仅表明该区域内的实有各类荒漠化土地的综合影响达到了某一程度,对此应有足够认识和严格区分。

2.5 荒漠化评价的方法

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后,特别是1994年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签署后,很多学者尝试创立一些综合的方法进行荒漠化评价。1995年, Kuehl等从土壤、植被和光谱特性方面构建出一个综合荒漠化评价指标体系,并以美国科罗拉多高原的草地、灌丛和针叶林为对象开展动态评估研究[18]。Tri p athy利用MSS和I R S数据,选取反射率、NDV I、土地侵蚀速率和土壤水分4个指标,通过GIS融合地面信息,完成对印度Gulbarga的荒漠化评价[19]。1999年,美国环保局提出了环境监测和评价的压力2响应指标体系方法[20]。2000年,I m e son使用Kos m as等提出的!关键指标?的概念,采用水分调节功能丧失指数、生态系统恢复功能丧失指数和水土保持功能丧失指数等3类关键功能响应指标来评价土地退化。2002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启动的!旱地退化评价(LADA)?项目也采用了生态系统退化的压力响应评价方法[21,22]。

胡孟春等以景观学为指导,采用要素评价,他们依据风蚀风积微地貌占地百分比、植被盖度、沙土含水量、沙土有机质,然后以主导因素法确定土地沙漠化类型,应用模糊综合评判法对科尔沁沙地进行了分类定量指标评价。将荒漠化土地分为严重荒漠化、强烈发展、正在发展和正在沙漠化四大类别[23]。董玉祥在总结国内外研究工作的基础上建立了包括内在危险性、人畜压力、系统综合条件、荒漠化状态、荒漠化发展速率及危害等子体系的多层次的荒漠化指标体系。他在评价中国沙漠化危险度时又提出内在危险性、现状、速率、人口压力和牲畜压力,共5个方面的指标体系[24]。朱震达等提出利用地理景观及土地沙漠化发展判断沙漠化程度的指标为沙漠化土地扩大率;从生态角度判断则以植被盖度大小作为沙漠化程度的参考指标;从地表形态发展阶段划分沙漠化发展状况,综合遥感和地面实查,区别全国各种程度的沙漠化的主要标志[25]。高尚武等结合遥感卫星影像通过线性回归法筛选出由植被盖度、裸沙地占百分比、土壤质地等指标,采用De l p h i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将荒漠化分为轻度、中度、强度、极强4级,构成了沙质荒漠化现状综合评价体系。他们是通过3个不同气候区域的野外调查,采用特尔裴法,确定各因子的权重,综合得分得到的,该分级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具有量化性质[26]。范建容选取地貌切割密度、坡度、土壤厚度、土壤有机质、植被指数作为评价指标,提出了干热河谷土地荒漠化评价指标体系,评价云南元谋县干热河谷荒漠化现状[27]。高志海基于遥感和调查数据建立植被的降水利用效率模型,并以其作为评价指标[28]。这一指标消除了降水变化对植被波动的影响,可操作性强,对民勤绿洲的荒漠化现状进行评价效果较好。

3 结语

荒漠化已成为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重要障碍,荒漠化的监测与评价是荒漠化研究领域的重要内容。为了有效地防治荒漠化,必须在局地至全球的各级层次上对当前的生态系统管理方式、习惯

54 内 蒙 古 林 业 科 技 第36卷

行为和政策做出重大调整,同时最好是将工作重点放在预防上,因为试图修复荒漠化区域不仅成本昂贵,而且往往收效甚微。为了更好地认识荒漠化的本质,当前亟待在全球尺度上建立准确一致的荒漠化本底数据库和评估指标体系,并对科学认知方面的一些不确定性进行深入研究。其中,急需开展的研究包括:

(1)弄清生态系统中生物物理因素、社会因素和经济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揭示荒漠化过程的阈值特征;

(2)弄清减贫和防治荒漠化在政策方面的各种联系,不能仅仅局限于经济价值方面的简单联系;

(3)弄清旱区城市对来自旱区和旱区之外的生态系统服务的依赖程度,评估城市发展对防治荒漠化的潜在贡献[29]。

参考文献:

[1] 卢琦.中国的荒漠化灾害评估及防灾减灾对策[A].中国科协

第三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资源环境科学与可持续发展技术)[C].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

[2] 张克斌,申元村,王贤.荒漠化[M].北京: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2.

[3] 杨维西,李梦先.我国的荒漠化监测[J].中国林业,1999,(2):

21-23.

[4] 林进,周为东.中国荒漠化监测技术综述[J].世界林业研究,

1998,11(5):58-63.

[5] 龚新梅.新疆土地荒漠化时空变化特征及驱动因子分析[D].

乌鲁木齐:新疆大学,2007.

[6] 傅蓉.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在荒漠化监测中的应用[J].林业资

源管理,2001,(4):63-67.

[7] 王妍.GPS测量在荒漠化监测中的应用前景阴[J].中国林业,

2006,(4):41-42.

[8] 吴波,苏志珠,杨晓晖,等.荒漠化监测与评价指标体系框架

[J].林业科学研究,2005,18(4):490-496.

[9] 李晓琴,张振德,张佩民.格尔木土地荒漠化遥感动态监测研

究[J].国土资源遥感,2006,(2):61-77.

[10] 赵玲,胡文英.新疆昌吉市土地荒漠化监测与评价分析[J].

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6,18(4):31-34.

[11] 高会军,邱少鹏.基于3S技术的沙质荒漠化动态监测[J].陕

西环境,2001,8(4):39-42.

[12] 高会军,谭克龙,姜琦刚,等.!3S?技术在沙质荒漠化土地动

态监测中的应用[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2005,16(2):182

-184.

[13] 高志海,魏怀东,丁峰.基于3S技术的荒漠化监测技术系统

研究[J].遥感技术与应用,2002,17(6):39-42.

[14] 吴彤,倪绍祥.土地荒漠化监测方法研究进展[J].国土资源

科技管理,2005,22(5):73-76.

[15] 刘玉平,慈龙骏.毛乌素沙地草场荒漠化评价的指标体系

[J].中国沙漠,1999,18(4):366-370.

[16] 贾丹.基于RS和G I S的北京康庄地区荒漠化现状评价及防

治[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6.

[17] 张克斌.荒漠化评价与监测研究-以盐池县荒漠化评价监测

为例[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3.

[18] 刘玉平.荒漠化评价的理论框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1998,12(3):75-76.

[19] Ku eh lR O,Brecken lri dge R P,PandaM.In t egrate dres ponse

p lot des i gn s for i ndicators of deserti fi cati on[A].Proceed i ngs of

t h e In t ernational Sy m posi um and W ork s hop i n Tucs on,Ariz ona,

VSA[C].1994.

[20] T ri pat hy G.K.,et a l.M on it ori ng of desertifi cati on process i n

Karnatakas t ate of Ind i a us i ng m u lti-te m poral re m ote sensing

gandancillary i n for m ati on u si ng G IS[J].I NT.J.R e mo te

Sens i ng,1996,17(12):2243-2257.

[21] Hun s aker C T,C arp enterD E.E cological i nd i cators f or t h e envi

ronm entalm on it ori ng and assess men t p rogra m[R].US EPA O f

fice of Res earch and Devel op m en t,Research Triangle Park,

NCEPA600P3290P060,1990.

[22] I m eson A C.Ind i cators of l and degradati on in theM ed iterran ean

[A].E nne G,Zanolla C,Pet er D.Desertifi cati on i n E urope,

M i ti gati on S trategies,Land U se and P l ann i ng[C].EUR19390.

2000:47-58.

[23] Kos m as C,K i rkby M,G ees on N.M anual on key i nd icat ors of

desertification and m app i ng environm en t all y sens iti ve areas to de

serti fi cati on[A].E urop ean C o mm i ss i on,E nergy,E nvironm ent

and Su stai nab le Devel opm en t[C].EUR18882.1999:87. [24] 胡孟春.科尔沁土地沙漠化分类定量指标初步研究[J].中国

沙漠,1991,11(3):57-60.

[25] 董玉祥,李森,董光荣.雅鲁藏布江流域土地沙漠化现状与成

因初步研究-兼论人为因素在沙漠化中的作用[J].地理科

学,1992,19(1):35-41.

[26] 朱震达,陈广庭,等.中国的沙质荒漠化[M].北京:科学出版

社,1994.

[27] 高尚武,王葆芳,朱灵益,等.中国沙质荒漠化土地监测评价

指标体系[J].林业科学,1998.34(2):1-10.

[28] 范建容,刘淑珍,钟样浩.沙江干热河谷土地荒漠化评价方法

研究[J].地理科学,2002,22(2):25-27.

[29] 高志海,魏怀东,丁峰.基于3S技术的荒漠化监测技术系统

研究[J].遥感技术与应用,2002,17(6):201-207.

[30] 张永民,赵士洞.全球荒漠化的现状、未来情景及防治对策

[J].地球科学发展,2008,23(3):306-311.

55

第3期 牛 星,等:荒漠化监测与评价研究进展

最新煤矿0.6Mta技改整合工程水土保持监测总结报告

1 Array目录 1 建设项目及项目区概况············· 1.1 项目概况··················· 1.2项目区概况·················· 1.3工程水土流失特点··············· 2 监测实施··················· 2.1 监测目标与原则················ 2.1 监测工作实施情况··············· 3 监测内容与方法················ 3.1监测内容 (17) 3.2监测方法与频次 (20) 3.3监测时段 (24) 3.4监测点布设 (24) 4 不同侵蚀单元侵蚀模数的分析确定 (26) 4.1 侵蚀单元划分 (26) 4.2. 各侵蚀单元侵蚀模数 (26) 5 水土流失动态监测结果与分析 (30) 5.1 防治责任范围动态监测结果 (30) 5.2弃土弃渣动态监测结果 (31)

5.3地表扰动面积动态监测 (32) 5.4 土壤流失量动态监测结果 (32) 6 水土流失防治动态监测结果 (35) 6.1水土流失防治措施动态监测结果 (35) 6.2 水土流失防治效果、动态监测结果 (37) 6.3 运行初期水土流失分析 (38) 7 结论与建议 (40) 7.1 水土保持措施评价 (40) 7.2 监测工作中的经验与问题 (41)

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特性表

1 建设项目及项目区概况 1.1 项目概况 0000000000振兴煤矿位于内蒙古自治区0000000000境内,行政区划隶属0000000000纳林陶亥镇。其地理坐标为:东经:110°20′26″~110°22′13″,北纬:39°23′29″~39°24′49″。煤矿由原来的通达煤矿、新光煤矿和一部分扩区整合而成,矿区面积3.7371km2。煤矿地质资源储量为4.47Mt,可采储量3.66Mt,设计生产能力为0.6Mt/a,设计服务年限5.68年。工程设计总投资6550.81万元,方案设计施工期为2007年12月~2008年5月。 矿区交通以公路为主,汽车运输。矿区位于0000000000原新庙镇西南,距新庙镇约5km,距包府公路约9km。矿井距包神铁路沙圪台集装站约40km,距陕西省大柳塔镇集装站约20km,向北距鄂尔多斯市东胜区约60km,交通运输条件比较方便。 煤矿工程特性见下表:

全球和中国荒漠化现状(DOC)

全球和中国荒漠化现状 一、全球荒漠化现状 (一)全球荒漠化现状 根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对全世界荒漠化作出的评估(1992):全球约有10亿人口受到荒漠化的影响,全球2/3的国家和地区受到荒漠化的危害,全球陆地面积的1/4(全球干旱区、半干旱地区的70%)即35.92亿公顷土地受到荒漠化的威胁。 (二)全球荒漠化变化趋势 根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对全世界荒漠化作出的评估,全球荒漠化土地还在扩大,从1984年的34.75亿公顷增加到1991年35.92亿公顷,增加了3.4%。全世界每年有5万-7万平方千米的土地沦为荒漠化土地,由于荒漠化每年将损失耕地6百万公顷。 二、中国荒漠化现状 中国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区面积331.7万平方米,占国土总面积的34.6%。我国荒漠化主要分为风蚀荒漠化,水蚀荒漠化,冻融荒漠化及土壤盐渍化四种类型。据1999年第二次全国荒漠化监测结果,中国荒漠化土地面积为267.4万平方千米,占可能发生荒漠化面积的80.6%,占国土面积的27.9%。 三、中国荒漠化的成因 (一)土地利用粗放,导致土地荒漠化 在我国荒漠化地区,以旱作农业为主,水浇地面积仅占域耕地总面积的36.4%。而内蒙古沙区水浇地只占总耕地面积的18.9%,山西北部只占12.4%,陕西北部仅占6.2%。 (二)草场经营管理不善,重用经养 建国以来,我国牧区家畜由2900万头(只)增加到9000多万头(只),草场却因垦殖、沙化等原因面积不断萎缩,生产力下降。 (三)乱砍滥樵,破坏植被 薪炭林每年能提供的薪材,仅占实际消耗薪材总量的14%左右,缺口巨大,农牧民为了生存只得通过砍伐其他林种的森林和收割草地植被来解决烧柴短缺的 问题。

中国沙漠治理现状2019

中国沙漠治理现状2019 近年,中国通过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石漠化治理、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等重点工程,启动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和沙漠公园建设,荒漠化和沙化治理成效显著。 2012年至今,治理沙化土地面积超过1400万公顷,封禁保护面积174万公顷。三北工程区沙化土地面积年均缩减1183平方公里。京津风沙源工程在内蒙古、陕西、河北、北京已建成6条生态防护林带和成片森林带。 通过多个重点工程建设、多种措施综合防治,近年中国北方地区每年发生沙尘天气过程不超过10次,强度偏弱,次数与强度均低于近20年同期均值,影响范围较小。 在保护优先前提下,沙区特色产业成为农民收入的增长点。不完全统计,3年来,北方12个沙区省份的贫困人口减少了1000多万人。 尽管荒漠化防治取得显著成绩,但中国仍然是世界上荒漠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荒漠化土地面积占陆地国土面积的1/4,石漠化面积10万平方公里。 中国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表示,将认真落实《沙化土地封禁保护修复制度方案》,加快防沙治沙步伐。健全沙地用途管制和沙区植被保护制度,加大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力度,严格管控沙区开发建设活动。(完)

现状: 2017年1月22日,国务院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中国荒漠化防治有关情况。林业局副局长张永利在发布会上表示,近年来我国采取一系列重大举措推进荒漠化防治,取得了巨大成效。监测结果显示,2014年与2009年相比,全国荒漠化和沙化面积分别减少12120平方公里和9902平方公里;荒漠化和沙化程度均呈现由极重度向轻度转变的良好趋势,中国荒漠化防治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为根治荒漠化开出了“中国药方” 土地荒漠化: 土地荒漠化是指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等因素,使干旱、半干旱和具有干旱灾害的半湿润地区的土地发生了退化,即土地退化,也叫“沙漠化”。在人类诸多的环境问题中,荒漠化是最为严重的灾难之一。它给人类带来贫困和社会不稳定。 沙漠化: 沙漠化(desertification)是由于干旱少雨、植被破坏、大风吹蚀、流水侵蚀、土壤盐渍化等因素造成的大片土壤生产力下降或丧失的自然(非自然)现象。荒漠化最终结果大多是沙漠化,中国是世界上荒漠化严重的国家之一。 治理措施: 合理利用水资源 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 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人脸识别技术的应用背景及研究现状

1.人脸识别技术的应用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以及各方面对于快速有效的自动身份验证的迫切要求,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在近几十年中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作为人的一种内在属性,并且具有很强的自身稳定性及个体差异性,生物特征成为了自动身份验证的最理想依据。当前的生物特征识别技术主要包括有:指纹识别,视网膜识别,虹膜识别,步态识别,静脉识别,人脸识别等。与其他识别方法相比,人脸识别由于具有直接,友好,方便的特点,使用者无任何心理障碍,易于为用户所接受,从而得到了广泛的研究与应用。除此之外,我们还能够对人脸识别的结果作进一步的分析,得到有关人的性别,表情,年龄等诸多额外的丰富信息,扩展了人脸识别的应用前景。当前的人脸识别技术主要被应用到了以下几个方面:(1)刑侦破案公安部门在档案系统里存储有嫌疑犯的照片,当作案现场或通过其他途径获得某一嫌疑犯的照片或其面部特征的描述之后,可以从数据库中迅速查找确认,大大提高了刑侦破案的准确性和效率。 (2)证件验证在许多场合(如海口,机场,机密部门等)证件验证是检验某人身份的一种常用手段,而身份证,驾驶证等很多其他证件上都有照片,使用人脸识别技术,就可以由机器完成验证识别工作,从而实现自动化智能管理。 (3)视频监控在许多银行,公司,公共场所等处都设有24小时的视频监控。当有异常情况或有陌生人闯入时,需要实时跟踪,监控,识别和报警等。这需要对采集到的图像进行具体分析,且要用到人脸的检测,跟踪和识别技术。 (4)入口控制入口控制的范围很广,既包括了在楼宇,住宅等入口处的安全检查,也包括了在进入计算机系统或情报系统前的身份验证。 (5)表情分析根据人脸图像中的面部变化特征,识别和分析人的情感状态,如高兴,生气等。此外,人脸识别技术还在医学,档案管理,人脸动画,人脸建模,视频会议等方面也有着巨大的应用前景。 2.人脸识别技术在国外的研究现状 当前很多国家展开了有关人脸识别的研究,主要有美国,欧洲国家,日本等,著名的研究机构有美国MIT的Media lab,AI lab,CMU的Human-Computer I nterface Institute,Microsoft Research,英国的Department of Engineerin g in University of Cambridge等。综合有关文献,目前的方法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模板匹配 主要有两种方法,固定模板和变形模板。固定模板的方法是首先设计一个或几个参考模板,然后计算测试样本与参考模板之间的某种度量,以是否大于阈值来判断测试样本是否人脸。这种方法比较简单,在早期的系统中采用得比较

水土保持监测总结报告

湖北省远安县杨柳矿区麻坪矿段磷矿详查—勘探坑探工程水土保持监测总结报告 建设单位:湖北宜安联合实业有限责任公司 编制单位:湖北友好生态工程咨询有限公司 二零一九年四月

湖北省远安县杨柳矿区麻坪矿段磷矿详查—勘探坑探工程 水土保持监测总结报告责任页 编制单位:湖北友好生态工程咨询有限公司 批准:赵春华高级工程师 审查:龚建华高级工程师 校核:刘华丽工程师 项目负责人:刘华丽工程师 编写人员:王超助理工程师(第三、四章) 李腾飞助理工程师(第一、二章) 张姝玄助理工程师(第五、六、七章) 向翱助理工程师(附件、附图)

目录 1建设项目及项目区概况 (1) 1.1项目概况 (1) 1.2项目区概况 (6) 1.3区域水土流失现状 (12) 1.4水土保持工作情况 (14) 1.5监测工作实施情况 (15) 2监测内容和方法 (23) 2.1监测内容 (23) 2.2监测方法 (26) 3重点对象水土流失动态监测 (30) 3.1防治责任范围监测结果 (30) 3.2建设期扰动土地面积 (31) 3.3土石方监表测结果 (32) 3.4监测土石方平衡情况 (33) 4水土流失防治措施监测结果 (34) 4.1工程措施及实施进度 (34) 4.2植物措施及实施进度 (39) 4.3临时措施及实施进度 (41) 5.土壤流失情况监测 (45) 5.1水土流失面积 (45) 5.2土壤流失量 (45) 5.3水土流失危害 (49) 6水土流失防治动态监测结果 (50) 6.1扰动土地整治率 (50) 6.2水土流失总治理度 (50) 6.3拦渣率 (51) 6.4土壤流失控制比 (51) 6.5林草植被恢复率 (52) 6.6林草覆盖率 (53) 6.7运行初期水土保持分析 (53) 7结论 (55)

人脸识别技术的应用背景及研究现状

人脸识别技术的应用背景及研究现状 1.人脸识别技术的应用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以及各方面对于快速有效的自动身份验证的迫切要求,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在近几十年中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作为人的一种内在属性,并且具有很强的自身稳定性及个体差异性,生物特征成为了自动身份验证的最理想依据。当前的生物特征识别技术主要包括有:指纹识别,视网膜识别,虹膜识别,步态识别,静脉识别,人脸识别等。与其他识别方法相比,人脸识别由于具有直接,友好,方便的特点,使用者无任何心理障碍,易于为用户所接受,从而得到了广泛的研究与应用。除此之外,我们还能够对人脸识别的结果作进一步的分析,得到有关人的性别,表情,年龄等诸多额外的丰富信息,扩展了人脸识别的应用前景。当前的人脸识别技术主要被应用到了以下几个方面:(1)刑侦破案公安部门在档案系统里存储有嫌疑犯的照片,当作案现场或通过其他途径获得某一嫌疑犯的照片或其面部特征的描述之后,可以从数据库中迅速查找确认,大大提高了刑侦破案的准确性和效率。 (2)证件验证在许多场合(如海口,机场,机密部门等)证件验证是检验某人身份的一种常用手段,而身份证,驾驶证等很多其他证件上都有照片,使用人脸识别技术,就可以由机器完成验证识别工作,从而实现自动化智能管理。 (3)视频监控在许多银行,公司,公共场所等处都设有24小时的视频监控。当有异常情况或有陌生人闯入时,需要实时跟踪,监控,识别和报警等。这需要对采集到的图像进行具体分析,且要用到人脸的检测,跟踪和识别技术。 (4)入口控制入口控制的范围很广,既包括了在楼宇,住宅等入口处的安全检查,也包括了在进入计算机系统或情报系统前的身份验证。 (5)表情分析根据人脸图像中的面部变化特征,识别和分析人的情感状态,如高兴,生气等。此外,人脸识别技术还在医学,档案管理,人脸动画,人脸建模,视频会议等方面也有着巨大的应用前景。 2.人脸识别技术在国外的研究现状 当前很多国家展开了有关人脸识别的研究,主要有美国,欧洲国家,日本等,著名的研究机构有美国MIT的Media lab,AI lab,CMU的Human-Computer I nterface Institute,Microsoft Research,英国的Department of Engineerin g in University of Cambridge等。综合有关文献,目前的方法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水土流失监测实习报告

《水土流失与荒漠化监测与评价》 课程实习 姓名:王丽娇 专业名称: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 年级: 2007 级 学号: 070407008 指导教师:杨志坚 成绩: 二Ο一一年一月

专题一:坡地径流小区的设计及观测方法 一、实习目的 水土流失与荒漠化监测实习是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专业课程教学实习与生产实践和科学实践的有机结合,目的是使学生能够通过水土保持监测的野外训练,巩固所学知识,进一步提高学生独立工作和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以适应社会的需要。通过加强对坡地径流场小区的建设、维护管理、数据采集和审核整编等环节的控制,为精确合理的水土保持定点监测数据的获得提供了全面的保障,做好数据整编与成果分析发布,为生态环境建设提供科学可靠的数据依据。 二、实习时间 2011年1月4日——1月10日 三、实习地点 福州金山水土保持科教园、 四、实习主要内容 (1)坡地径流小区如何选址径流场应选择在地形、坡向、土壤、地质、植被、地下水和土地利用情况有代表性的地段上。坡面尽可能处于自然状态,不能有土坑、道路、坟墓、土堆等影响径流流动的障碍物。径流场的坡面应均匀一致,不能有急转的坡度,植被覆盖和土壤特征应一致。植被和地表的枯枝落叶应保存完好,不应遭到破坏。径流场应相对集中,交通便利,以利于进行水文气象观测,同时也利于进行人工降雨试验。其它因素的考虑。(2)坡地标准径流小区的设计与实施在我国,坡地标准径流小区是选取垂直投影长20m、宽5m、坡度为5o或15o的坡面,经耕耙整理后,纵横向平整,至少撂荒1年,无植被覆盖。以坡度15o为准。

径流小区各组成示意图 (2)因子径流场的设计与实施 根据试验的需要,参照坡地标准径流小区的设计与实施方法进行。实地考查分析。 (3)径流和泥沙的观测方法 A、径流量观测方法 流观测方法可根据径流场可能产生的最大、最小流量选定,一般常用的方法有体积法、量水计法、溢流堰法、混合法 观测仪器:水尺、浮子式水位计、超声波水位计、量水计、分水箱等 B、泥沙取样和测定方法 泥沙的取样方法最为常用的是在观测室蓄水池或流水中人工取样,或利用泥沙自动取样测定含沙量。取样器可以采用瓶式或其他形式.用体积法观测径流时可在雨后一次取样,取样前先测定蓄水池中的泥水总体积,然后对泥水进行搅拌,分层取样。取样后在室内过滤、烘干、称重,计算泥沙含量。 (4)降雨量等小气候的观测方法 用雨量计观测,主要仪器有雨量筒、虹吸式雨量计、翻斗式雨量计。 五、实习结果与分析 (1)径流场建设 根据近年来的建设,在坡地径流场径流小区设计建设方面尤其要注意以下几方面事项: 1.1 选址 水土保持定位监测站点的合理选址是监测数据质量控制的首要条件,坡地径流场的选址除了要严格执行SL277-2002《水土保持监测技术规程》的要求外,仍需注意其他有关细节。在坡地径流场选址确定以后,要尽可能在同一坡向、同一坡位建设径流场所包含的若干径流小区,避免由于地形不同引起降雨或土层厚度等对流失量的影响:小区的选址要符合便于步道建设的原则,步道最好贯通所有径流小区。 1.2 小区设计 径流小区是水土流失定点监测的最基本单元,小区设计和建设的标准直接影响到观测数据的精度。径流小区主体包括小区护埂、集流槽、引水管、量水设备(分流桶和集流桶)4部分。小区护埂应采用砖砌结构高标砂浆抹面,护埂宽0.15 m,基础深0.30 m,高出地面0.30m,基础两侧的同填土一定要夯实,防止径流渗漏。护埂顶部做成有一定倾角的单面刃形斜坡,斜面朝外,如果小区相连,相连护埂应做成V字型,便于排水。同时需要注意避免踩踏而造成护埂破损,防止护埂处的降雨因滴溅进入小区内部,影响观测精度。 分流桶和集流桶是降雨产流后承接径流的常用量水设备,其容积大小和分流系数应根据径流小区的面积和会流特点,按50 a一遇洪水标准来确定[3]。北京地区分流桶常用9孔分流,部分小区分流孔都是均匀地布设在分流桶周同,其中1孔承接到集流桶。为此,分流桶是否摆放水平就直接影响到分流的均匀性通过近年来观察,分流不均匀(部分分流孔不出流)可造成观测数据非常大的误差。所以,要经常校核分流桶水平性。为了消除分流桶非水平造成的分流误差,可将分流孔均匀布设在对接集流桶的一侧。这样即使分流桶保持不了水平,也会大大减小分流的非均匀性,提高观测数据的精度。 (2)径流场管理维护

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设施验收自验报告示范文本、监测总结报告

附件1 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设施自验报告示范文本 前言 简要介绍项目背景、立项和建设过程、水土保持后续设计、自验情况等。 1 项目及项目区概况 1.1 项目概况 1.1.1 地理位置 说明项目在行政区划中所处的位置。点型工程介绍到乡(镇),线型工程应说明起点、走向、途经县(市)、主要控制点和终点。 1.1.2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包括建设性质、规模与等级等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1.1.3 项目组成及布置 说明项目组成(主要建设内容)、主要建(构)筑物、工程布置等。 1.1.4 施工组织及工期 介绍土建施工标段划分、施工场地布置、施工道路、工期等。 1.1.5 工程投资

包括工程概算总投资、土建投资、投资方等。 1.1.6 工程占地 介绍工程实际永久占地、临时占地面积及类型。 1.1.7 土石方情况 介绍工程实际发生的土石方挖填数量。建设生产类项目还应说明年排放灰渣(矸石、尾矿等)量及利用情况。 1.1.8 拆迁(移民)安置与专项设施改(迁)建 简要说明拆迁(移民)安置、专项设施改(迁)建内容、规模和实施单位。 1.2 项目区概况 1.2.1 自然条件 简要介绍项目涉及区域的地形地貌、气象、水文、土壤、植被等情况。点型工程介绍到县;跨省的线型项目介绍到省,不跨省的线型项目介绍到市。 1.2.2 水土流失及水土保持情况 介绍项目所涉及区域的水土保持分区、水土流失类型、容许土壤流失量等,点型工程介绍到涉及县(市)所属全国水土保持区划中的三级区,线型工程介绍到全国水土保持区划中的二级区。介绍涉及的国家及省级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和重点治理区,崩塌、滑坡危险区和泥石流易发区。 2 水土保持方案和设计情况 2.1 主体工程设计

土地荒漠化的现状与治理方法

土地荒漠化的现状与治理方法 土地沙漠化的危害与治理措施 摘要:治理措施土地沙漠化不仅是一个重大的生态环境问题,也是我国所面临的一个非常严峻的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我国的沙漠及沙漠化土地面积约为160.7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6.7%。当前我国沙漠化土地面积正以每年2460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而且还有加速扩大的趋势。沙漠学专家、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研究员樊胜岳对此颇为关注。他在近日接受记者采访时提出:久治效不显,措施要反思,应拓展沙漠化治理的新思路,努力形成沙漠化防治的生态经济模式。 关键词:土地沙漠化;危害;引言: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所构成的一个人地系统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人类对土地的利用方式和程度上。由于人口增加和科技进步, 人类对自然资源利用之需求的增加成为必须和可能, 因而逐渐在人地关系中提升了人类活动的主观能动性和调控力。在许多情况下, 这是人类在有效利用资源方面的进步。但也因不合理利用的方式, 不同程度地作用于资源环境的变化过程, 引起乃至控制着资源环境的不良渐变或突变, 如温室效应气体增加、大河断流、火灾、库区地震、水土流失等, 而土地沙漠化则是更为明显的一例。

1 土地沙漠化现状及危害 1.1现状。我国现有沙漠化土地168.9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7.6%,其中沙漠面积为48.32万平方公里,戈壁面积为71.07万平方公里,风蚀残丘面积为3.2万平方公里。主要分布在西北12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西藏自治区。 1.2危害。土地沙漠化是我国当前最为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它恶化生态环境,破坏生存条件,加剧自然灾害发生,制约经济发展,加深了贫困程度,严重影响社会稳定,给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造成了极大的危害。据测算,我国每年因土地沙漠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540亿元,相当于西北五省(区)年财政收入的3倍,沙区每年因风蚀损失土壤有机质及氮、磷钾等达5590万吨,折合2.7亿吨化肥,受风沙危害,全国每年少养5000多万只,每年粮食减产30多亿吨,全国有2.4万多个村庄和城镇经常受风沙危害,有些甚至成为诱发民族矛盾、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沙漠化还威胁大中城市、交通运输、水利设施和工矿企业 。 2 土地沙漠化产生原因 2.1自然因素。在自然状态下,主要有水蚀和风蚀两个方面。由 于一些省份气候干旱、大风频繁,这是沙化产生的一个主要原因。

语义图像检索研究进展

语义图像检索研究进展 【摘要】本文探讨了基于语义图像检索相关技术,并且通过对语义图像检索技术的了解,我们讨论了语义图像检索存在的问题与其的发展方向。本文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同时为语义图像检索的发展起到启迪的作用。 【关键词】语义;图像检索;研究;进展 一、前言 在当今社会发展不断快捷的今天,人们有时候需要快速地检索出自己需要的图像,但是现在的图像信息是巨大的,这时候我们就需要某项技术能够帮助人们更快的找到我们需要的图像,基于语义的图像检索技术就是检索图像的方式之一,相信通过对其的研究能够达到更好的图像检索效果。 二、基于语义图像检索相关技术 1、图像语义模型 由于人们对图像内容的理解有着不同的层次,有人从图像的颜色去理解,有人从图像的对象去理解,也有人从图像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去理解,也就是说图像的语义是具有不同层次的。王惠锋、孙正兴在他们的文章中给出了一个图像语义层次模型所示。他们把图像的语义定义为六个层次,从上到下依次为,特征语义,是指图像低层物理特征(颜色、形状、纹理)及其之间的相互组合,如蓝色的天空、红色的太阳;对象语义,是指图像当中出现的具有一定意义的对象,如一条狗、一座山;空间关系语义,是指图像各个对象之间的空间关系,如人旁边有条狗,狗旁边有只猫;场景语义,是指所有图像中对象所在的背景环境,如学校、森林;行为语义,是指图像内容所表现出的某种行为。 2、图像语义表示 如何描述图像的语义对语义的提取以及检索的效率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语义的表示不仅要把图像的内容准确而客观的描述出来,对不同的内容有着不同的抽象,而且表示形式应当尽量简单、直观,同时考虑不同用户的不同需求。目前图像语义的表示方法大概有以下几种。 (1)文本形式。文本形式是最简单,也是最直观的图像语义表示方法。它是用关键字对整幅图像或图像的区域进行注解,另外还可以利用WordNet[26]将关键字之间的语义关系联系起来,而且它具有一定地同义词解析以及模糊匹配的能力。目前大多数的图像检索系统都是采用这种方法来表示图像语义的,比如IRIS 系统。但其不足之处也相当明显,它对具有复杂丰富内容的图像显得无能为力,而且自动获取这些关键字也存在着相当大的困难。 (2)知识表示方法。它是基于人工智能中的一些知识表示方法,如语义网

我国土地荒漠化现状及解决对策

我国土地荒漠化现状及解决对策 土地荒漠化简单地说土地荒漠化就是指土地退化,也叫“沙漠化”。狭义的沙漠化是指在脆弱的生态系统下,由于人为过度的经济活动,破坏其平衡,使原非沙漠的地区出现了类似沙漠景观的环境变化过程。土地沙化是环境退化的标志,是环境不稳定的正反馈过程。 一、造成土地荒漠化的原因 1、人为活动 人口增长对土地的压力,是土地荒漠化的直接原因。干旱土地的过度放牧、粗放经营、盲目垦荒、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过度砍伐森林、不合理开矿等是人类活动加速荒漠化扩展的主要表现。乱挖中药材、毁林等更是直接形成土地荒漠化的人为活动。另外,不合理灌溉方式也造成了耕地次生盐渍化。 2、地理环境因素和气候因素 干旱、半干旱及亚湿润干旱地区深居大陆腹地,是全球同纬度地区降水量最少、蒸发量最大、最为干旱脆弱的环境地带。当气候变干时,荒漠化就发展,气候变湿润时,荒漠化就逆转。近年来频繁发生于我国西北、华北(北部)地区的沙尘暴,更加剧了这些地区的荒漠化过程。 二、我国土地荒漠化现状 中国荒漠化形势十分严峻根据1998年国家林业局防治荒漠化办公室等政府部门发表的材料指出,中国是世界上荒漠化严重的国家之一。根据中国沙漠、戈壁和沙化土地普查及荒漠化调研结果表明,中国荒漠化土地面积为262.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27.4%,近4亿人口受到荒漠化的影响。据中、美、加国际合作项目研究,中国因荒漠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为541亿人民币。 三、土地荒漠化对我国造成的危害 1、可利用土地资源减少 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已有67万公顷耕地、235万公顷草地和639万公顷林地变成了沙地。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盟后山地区、阿拉善地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里木河下游、青海省柴达木盆地、河北省坝上地区和西藏自治区那曲地区等地,沙化地区平均增加4%以上。由于风沙紧逼,成千上万的牧民被迫迁往他乡,成为“生态难民”。 中国国家林业局提供的资料显示,20世纪末,沙化每年以3436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每5年就有一个相当于北京市行政区划大小的国土面积因沙化而失去利用价值,全国受沙漠化影响的人口达1.7亿。 2、土地生产力严重衰退 土壤风蚀不仅是沙漠化的主要组成部分,而且是首要环节。风蚀会造成土壤中有机质和细粒物质的流失,导致土壤粗化,肥力下降。据采样分析,在毛乌素沙地,每年土壤被吹失5?7厘米,每公顷土地损失有机质7700公斤,氮素387公斤,磷素549公斤,小于0.01毫米的物理粘粒3.9万公斤。中国科学院测算,沙漠化致使全国每年损失土壤有机质及氮、磷、钾等达5590万吨,折合化肥2.7亿吨,相当于1996年全国农用化肥产量的9.5倍。 3、自然灾害加剧

中国沙漠治理现状2019

沙漠治理: 沙漠治理指通过以水治沙等技术手段扼制沙漠蔓延的态势。荒漠化扩展的主要原因是人类的不合理活动,干旱缺水、植被稀少、风力助推作用。因此,如果能从缓解水资源短缺、增加荒漠区地表植被、降低风力助推作用等方面寻找突破口,沙漠治理就能迎刃而解。 中国沙漠治理现状2019: 记者30日从全国林业和草原工作会议上了解到,2019年中国治理沙化土地面积226万公顷,完成石漠化治理25万公顷。荒漠化和沙化面积已连续3个监测期实现“双缩减”;岩溶地区石漠化土地总面积年均减少38.6万公顷,年均缩减率为3.45%。 近年,中国通过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石漠化治理、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等重点工程,启动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和沙漠公园建设,荒漠化和沙化治理成效显著。 2012年至今,治理沙化土地面积超过1400万公顷,封禁保护面积174万公顷。三北工程区沙化土地面积年均缩减1183平方公里。京津风沙源工程在内蒙古、陕西、河北、北京已建成6条生态防护林带和成片森林带。 通过多个重点工程建设、多种措施综合防治,近年中国北方地区每年发生沙尘天气过程不超过10次,强度偏弱,次数与强度均低于近20年同期均值,影响范围较小。

在保护优先前提下,沙区特色产业成为农民收入的增长点。不完全统计,3年来,北方12个沙区省份的贫困人口减少了1000多万人。 尽管荒漠化防治取得显著成绩,但中国仍然是世界上荒漠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荒漠化土地面积占陆地国土面积的1/4,石漠化面积10万平方公里。 中国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表示,将认真落实《沙化土地封禁保护修复制度方案》,加快防沙治沙步伐。健全沙地用途管制和沙区植被保护制度,加大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力度,严格管控沙区开发建设活动。

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总结报告示范文本

附件2 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总结报告示范文本 前言 简述项目情况、水土保持监测过程及成果等,并附水土保持监测特性表(见附表)。 1 建设项目及水土保持工作概况 建设项目概况 项目基本情况 简要介绍项目地理位置、建设性质、工程规模与等级、项目组成、投资、建设工期、占地面积、土石方量等。 项目区概况 简要介绍项目区地形地貌、气象、水文、土壤、植被、容许土壤流失量、侵蚀类型与强度、国家和省级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划等情况。 水土保持工作情况 简要说明建设单位在项目建设过程中防治水土流失情况。包括建设单位水土保持管理,“三同时”制度落实,水土保持方案编报及变更,水土保持监测意见的落实情况,监督检查意见落实及重大水土流失危害事件处理情况等。 监测工作实施情况

监测实施方案执行情况 对照监测实施方案,说明水土保持监测技术路线、布局、内容和方法等执行情况。 监测项目部设置 监测任务委托、进场及技术交底时间,监测项目部组成及技术人员配备等。 监测点布设 监测点的位置、类型、数量及影像资料等。 监测设施设备 包括固定观测设施的建设情况,监测设备投入使用情况等。 监测技术方法 简要介绍应用的一般监测方法(包括遥感监测、实地测量、地面观测、资料分析等),重点介绍针对项目特点采用的先进监测技术和方法,如无人机、实时监控等。 监测成果提交情况 包括监测实施方案、监测记录表、监测意见、季度报告、年度报告等成果的提交时间、对象(建设单位和水行政主管部门)等。 2 监测内容和方法 扰动土地情况 列表说明扰动土地情况(包括扰动范围、面积、土地利

用类型及其变化情况等)的监测频次与方法。 取料(土、石)、弃渣(土、石、矸石、尾矿等)列表说明取料(土、石)、弃渣(土、石、矸石、尾矿等)(以下简称取料、弃渣)的监测内容(包括取料场、弃渣场及临时堆放场的数量、位置、方量、表土剥离、防治措施落实情况等)、监测频次与方法。 水土保持措施 列表说明工程措施、植物措施、临时防护工程等水土保持措施的监测内容(包括措施类型、开工与完工日期、位置、规格、尺寸、数量、林草覆盖度、郁闭度、防治效果、运行状况)、监测频次与方法。 水土流失情况 列表说明水土流失情况(包括水土流失面积、土壤流失量、取料弃渣潜在土壤流失量和水土流失危害等)的监测频次与方法。 3 重点对象水土流失动态监测 防治责任范围监测 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 分别说明水土保持方案确定的防治责任范围和监测的 防治责任范围,并对比说明变化情况及原因。 背景值监测 运用遥感技术,获取大型弃渣场(弃渣量50万m3以上)、

全球荒漠化现状及防治对策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b616471167.html, 全球荒漠化现状及防治对策 作者:张永民 来源:《西部大开发》2016年第05期 荒漠化是指“包括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在内的多种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干燥的半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而土地退化是指旱区的生物或经济生产力下降或丧失。目前,荒漠化在世界各地的旱区均有发生,具有局地和全球效应。而且可能导致部分地区生态系统服务的增长以及人类福祉的改善趋势发生逆转。荒漠化已成为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重要障碍,预防荒漠化对提高人类福祉水平和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荒漠化的现状 荒漠化是当今世界具有局地与全球效应的最为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除南极洲以外的其它各洲均存在荒漠化土地,但是全球尺度上的荒漠化研究工作却十分欠缺,迄今为止仅开展过3次全球范围的土地退化评估。 荒漠化的区域与全球效应。荒漠化具有区域与全球尺度的环境效应,有时会对远离荒漠化区域数千公里的其它地区产生不利影响。荒漠化的有关过程,比如植被减少,会促进气溶胶和尘埃的形成。反过来,这些变化又会对云的形成、降水格局、全球碳循环以及生物多样性产生影响。例如,北京春季的大气能见度常常受到来自戈壁荒漠的沙尘暴的不利影响,而且起自中国境内的大规模的沙尘暴有时会对朝鲜半岛和日本、甚至北美的空气质量造成影响。 荒漠化产生的社会和政治效应也会扩展到旱区之外。如旱灾频发以及土地生产力的丧失,已经成为人口由旱区向其它地区迁移的主要原因。外来移民的大量涌入,将会削弱当地人口对生态系统服务的持续利用能力。同时,这种移民方式还会加剧城市的扩张,而且由于对稀缺自然资源的争夺,还会引发内部和跨界的社会、种族及政治冲突。因此,荒漠化引起的移民,会对局地、区域乃至全球政治与经济的稳定性造成不利影响,进而可能招致外来干预。 荒漠化的未来情景 未来的变化情景。荒漠化是由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这些因素既包括土地利用模式、习惯行为和气候变化等直接驱动力,同时还包括人口压力、社会经济和政策因素以及国际贸易等间接驱动力,而且间接驱动力与直接驱动力都随时间和空间发生变化。在间接驱动力的作用下,如果当地的土地使用者对稀缺的自然资源进行不可持续地利用,就会造成荒漠化的发生,再加上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荒漠化过程可能进一步加剧。相反,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如果旱区居民按照可持续利用的方式改善其农耕习惯和提高放牧的迁移率,则会避免土地退化的发生。总体来讲,气候因素与人为响应之间的互动可以产生一系列不同结果,最终出现何种结果,关键在于土地使用者采取的生态系统管理方式。

水土保持监测总结报告(2018)

前言 简述项目情况、水土保持监测过程及成果并附水土保持监测特性表 1 建设项目及水土保持工作概况 1.1 建设项目概况 1.1.1 项目基本情况 项目地理位置(点型工程介绍到乡级,线性工程应说明起点、走向、途径县级名称)、建设性质(新建或改建)、工程规模与等级、项目组成、投资(概算总投资、土建投资)、建设工期(开工与完工时间、总工期)、占地面积、土石方量(挖方、填方、借方、弃方)等。 1.1.2 项目区概况 简要介绍项目区地形地貌(地形特征、地貌类型)、气象(气候类型、将数量、雨季时段、风速及主导风向、风季时段、冻土深度)、水文(水系、水功能区划)、土壤(土壤类型)、植被(植被类型与林草覆盖率)、容许土壤流失量、侵蚀类型与强度、国家(省级)防治区划等情况。 项目区点型工程按乡(镇)或县级行政区域确定,线型工程按县或地市级行政区域确定。 1.2 水土保持工作情况 建设单位在项目建设过程中防治水土流失情况,包括建设单位水土保持管理(机构设置及制度建设),“三同时”制度落实,水土保持方案编报,水土保持设计及施工过程中变更、备案,水土保持监测意见的落实情况,监督检查意见落实及重大水土流失危害事件处理情况等。

1.3 监测工作实施情况 1.3.1 监测实施方案执行情况 对照监测实施方案,说明水土保持监测技术路线、布局、内容和方法等实施情况。 1.3.2 监测项目部设置 接受委托时间、监测进场及技术交底时间、监测项目部组成及技术人员配备等。 1.3.3 监测点布设 监测点的位置、类型、数量及影像资料等。 1.3.4 监测设施设备 包括固定观测设施的建设情况,监测设备投入使用情况等。 1.3.5 监测技术方法 简要介绍一般监测方法(包括遥感监测、实地测量、地面观测、资料分析等)类型,重点介绍针对工程特点采用的监测方法,如无人机、实时监控等。 1.3.6 监测成果提交情况 包括监测实施方案、记录表、水土保持监测意见、监测季度报告、监测年度报告、监测总结报告等成果的提交时间、对象(建设单位和水行政主管部门)等。

全球和中国荒漠化状况

一、全球荒漠化现状 (一)全球荒漠化现状 根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对全世界荒漠化作出的评估(1992):全球约有10亿人口受到荒漠化的影响,全球2/3的国家和地区受到荒漠化的危害,全球陆地面积的1/4(全球干旱区、半干旱地区的70%)即35.92亿公顷土地受到荒漠化的威胁。 (二)全球荒漠化变化趋势 根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对全世界荒漠化作出的评估,全球荒漠化土地还在扩大,从1984年的34.75亿公顷增加到1991年35.92亿公顷,增加了3.4%。全世界每年有5万-7万平方千米的土地沦为荒漠化土地,由于荒漠化每年将损失耕地6百万公顷。 二、中国荒漠化现状 中国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区面积331.7万平方米,占国土总面积的34.6%。我国荒漠化主要分为风蚀荒漠化,水蚀荒漠化,冻融荒漠化及土壤盐渍化四种类型。据1999年第二次全国荒漠化监测结果,中国荒漠化土地面积为267.4万平方千米,占可能发生荒漠化面积的80.6%,占国土面积的27.9%。 三、中国荒漠化的成因 (一)土地利用粗放,导致土地荒漠化 在我国荒漠化地区,以旱作农业为主,水浇地面积仅占域耕地总面积的36.4%。而内蒙古沙区水浇地只占总耕地面积的18.9%,山西北部只占12.4%,陕西北部仅占6.2%。 (二)草场经营管理不善,重用经养 建国以来,我国牧区家畜由2900万头(只)增加到9000多万头(只),草场却因垦殖、沙化等原因面积不断萎缩,生产力下降。 (三)乱砍滥樵,破坏植被 薪炭林每年能提供的薪材,仅占实际消耗薪材总量的14%左右,缺口巨大,农牧民为了生存只得通过砍伐其他林种的森林和收割草地植被来解决烧柴短缺的 问题。 (四)水资源开发利用缺乏统一管理,用水不当 一方面上游过量灌溉造成大片土地次生盐渍化,另一方面由于上游过量用于造成河流下游流量减少甚至断流,河流下游地区荒漠植被由于地下水位的下降而衰退,甚至成片枯死,造成土地沙化。 四、荒漠化对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缩小了中华民族的存和发展空间。导致土地生产力严重衰退。导致自然灾害加剧,沙尘暴频繁。加深了沙区人民的贫困程度,扩大际区间的差距。严重影响着大中城市环境,威胁工矿企业、国防要地、交通设施和国家大型水利设施的正常生产和安全经营。荒漠化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据专家测算,近几年来我国每年因荒漠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540亿元。 五、加强荒漠化防治的必要性 1.荒漠化防治是保护、拓展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空间的需要 2.荒漠化防治是保持社会稳定,增进民族团结的需要 3荒漠化防治是实施西部大开发的需要 六、中国荒漠化变化趋势 1.加强依法治沙,将抑制人为破坏活动

我国土地荒漠化现状及其治理方案

我国的土地荒漠化及其治理 1 我国土地荒漠化的现状 我国干旱区地域辽阔,我国是世界上受荒漠化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分别有风蚀荒漠化、水蚀荒漠化、冻融荒漠化、土镶盐渍化等4种类型的荒漠化土地,荒漠化土地面积大,分布范围广。日益加剧的土地沙漠化,致使生态环境恶化,不断吞噬着人们的生存空间,严重制约了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第三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监测结果表明(2005年公布),我国荒漠化土地总面积263.6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27.46%。其中,风蚀荒漠化土地面积183.94万平方公里,占荒漠化土地总面积的69.77%;水蚀荒漠化土地面积25.93万平方公里,占9.84%;盐渍化土地面积17.38万平方公里,占6.59%;冻融荒漠化土地面积36.37万平方公里,占13.80%。 2土地荒漠化发展的原因 2.1荒漠化发展的气候因素 干旱缺水是土地荒漠化发生、发展的主要因素。一是受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加剧了旱程度,在客观上加速了沙漠化发展;二是年降雨量分布更加不平衡,春旱时间加长,春旱连接夏旱的现象增多,我国北方地区春旱的频率在55%以上,影响了干旱、半干旱地区的植被恢复,增加了春季沙尘暴发生的频率,极易产生土地沙漠化;三是降雨量总体趋减,加剧了土地沙漠化;四是我国北方地区受季风气候影响,冬春季节西北风盛行,与大片农耕地裸露、失去植被保护时间同步,为土地沙漠化发展提供了外营力条件。 2.2荒漠化发展的人为因素 2.1.1人口增长过快,对环境的压力增大 我国北方沙漠化发展较快地区与人口的过快增长有密切关系,如河北省坝上地区1949年人口约40万人,到1997年该区人口已增长到87?3万人,其他地区也有类似情况。由于人口的过快增长和落后的生产方式,加上长期缺乏对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造成了对资源的掠夺式开发,出现了草场超载放牧、陡坡开荒、广种薄收、乱砍滥伐等问题。这些现象对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构成了很大威胁,造成了土地生产能力的消退,从而加剧了土地荒漠化进程。 2.1.2区域生态系统功能定位不准,造成环境恶化,土地荒漠化严重 自然生态系统有其本身固有的特点,在没有人类活动影响的前提下,其平衡不会失调。由于人类对其功能认识不清,长期违反自然规律进行生产活动,造成了生态恶化,大自然同样无情地惩罚了人类。如河北省坝上地区属干旱与半干旱地区、农区与牧区的过渡带,也是内陆河流域与外流域的交界带。这种特有的自然地理环境,构成了景观生态和系统层次结构简单、食物链短、自我调节能力差的脆弱环境系统,这种生态系统很容易被打破。 2.1.3水资源调配和开发利用不合理,引起土地荒漠化发展 干旱半干旱地区沙漠化的原因首先在于其生态环境非常脆弱,人为因素则往往是诱发和推动因素。例如:近10 a北方的干旱化,其原因主要是降雨的减少,但对这一地区来说水资源的利用不当,地表水在上游被劫夺和对地下水的严重超采可能成为主因。 2.1.4全社会对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较差 人类需求和土地资源保护的矛盾始终没有得到较好的解决,在发展经济和增加收入的同时,缺乏对土地资源和环境的保护意识,也是导致荒漠化土地发展的原因。人口增长和对粮食的需求,使耕地挤占了牧场,草原面积缩小;牧畜数量增加,使草场严重超载;草场超载的结果导致草场严重退化,加上牲畜的反复践踏,引起草原沙漠化的迅速发展。 3 我国土地荒漠化的特点 3.1 荒漠化土地面积大、分布广

基于内容的图像检索方法研究现状

基于内容的图像检索方法研究现状 【摘要】本文对基于内容的图像检索方法做了较详细的总结,其中主要讨论了空间域图像检索算法,基于颜色、形状、纹理、频率域的图像检索算法,进行研究比较。 【关键词】图像检索方法;颜色图像检索算法、形状图像检索算法、纹理图像检索算法、频率域的图像检索算法 一、引言 为了解决基于文本关键字的图像检索存在的问题,基于内容的图像检索方法成为图像检索的研究热点。基于内容的图像检索方法就是在将图像存入图像库的同时,自动提取反映该图像内容的特征向量,并存入与图像库相连的特征库。在进行图像检索时,对每一幅给定的查询图像自动提取该图像的特征向量,通过将该图像特征向量与特征库中的特征向量进行匹配,并根据匹配结果到图像库中搜索,就可提取出与所查询图像最相似的图像。 二、空间域图像检索算法 随着基于内容图像检索算法为人们所逐渐重视,空间(像素)域图像检索算法被广泛研究。所谓空间域图像检索是指直接在数字图像矩阵上提取图像特征,对图像进行相似性匹配,提取特征为颜色,形状和纹理信息。 2.1基于颜色的图像检索方法 颜色具有一定的稳定性,是图像最直观而明显的特征,因此成为检索中最常用的视觉特征。基于颜色的图像特征一般采用直方图来描述,其算法基本上都是以颜色直方图相交算法为基础而设计。用色彩特征进行图像检索可以追溯到Swain和Ballard提出的色彩直方图的方法。主要可以分为两类:全局色彩特征索引和局部色彩特征索引。 1、全局色彩特征索引 全局色彩特征索引方法目前采用最多的是色彩直方图的方法。Pass等人提出以图像的色彩聚合矢量CCV来作为图像的索引,它是图像直方图的一种演变。Stricker和Orengo提出了累计色彩直方图方法,并提出了色彩矩的方法,认为色彩信息集中在图像色彩的低阶矩中。他们对每种色彩分量的一阶、二阶和三阶矩进行统计。Rickman和Stonham提出了色彩元组直方图的方法,将一幅图像中的所有色彩用一些色彩元组来表示,这些色彩元组特征形成了一个特征编码簿,然后对一幅图像中特定位置的n个采样点所对应的色彩元组的特征值在特征编码簿中出现概率进行统计,就形成了一个色彩元组的直方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