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原子的结构第一课时说课稿

课题原子的结构第一课时说课稿
课题原子的结构第一课时说课稿

课题原子的结构-第一课时说课稿

————————————————————————————————作者: ————————————————————————————————日期:

?

课题2 原子的结构第一课时说课稿

我说课的题目是《原子的结构第1课时》。下面我就从以下几个不同的方面来给大家演绎本节课:

【一】教材、学情分析

我说课的内容选自第三单元课题2《原子的结构》第一课时。

中学生对许多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已由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本节将继续深入探讨原子核的结构以及核外电子排布规律,并运用原子结构知识解释某些元素部分性质。这遵循了由具体到抽象由现象到本质的认知规律。

同时,原子结构也是认识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和分子结构的基础,因此本节教材在学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分析,我确立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

引导学生认识原子核的结构,掌握构成原子的微粒间的关系;掌握核电荷数、质子数、中子数、质量数之间的相互关系。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构成原子的微粒间的关系等问题的探讨,培养学生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尝试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的质量、电性的认识,了解微观世界的物质性,从而进一步认识物质世界的微观本质;通过原子中存在电性不同的两种微粒的关系,认识原子是矛盾的对立统一体。

(2)、通过人类探索原子结构的历史的介绍,使学生了解假说、模型等科学研究方法和科学研究的历程,培养他们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体验科学研究的艰辛与喜悦。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原子的结构。难点:构成原子的微粒间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

学案教学法;自主参与、合作探究、展示交流。

【五】教学过程(基于以上分析,我对本节课的安排如下:)

一、预习自学探究新知

(一)原子的构成

1、阅读课本 53页原子的构成,看课本 53 页图 3-9 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问题一:原子是由哪些粒子构成的?

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带电的和核外带电的构成的。

问题二:原子核又是由哪些粒子构成的?

带电荷

原子核

(带电情况)

问题三:看课本 53页表3-1,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从何而来?质子数与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数(即核电荷数)有何关系? 质子数与核外电子数有何关系?质子数与中子数有何关系?

1、核电荷数==;

2、原子中质子数等于中子数;

3、不是所有原子的原子核中都有,一般的氢原子无。

问题四:原子核和核外电子都带电,为什么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原子核带电,核外电子带电,它们所带的电荷,电性 ,所以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问题五:不同类原子的内部构成有什么不同?

也就是原子的种类由决定。

二、小组合作相互研讨

同位的或前后的为一个小组,对上述问题进行研讨,订正错误。

三、交流展示巩固知识

四、反馈测评强化知识

1、以氧原子为例说明构成原子的粒子有几种?它们是怎样构成原子的?为什么整个原子不

显电性?

2、在原子结构中不一定含有的粒子是()

A 、质子B、中子 C 、电子 D、.原子核

3、某些花岗石材料中含有放射性元素氡一种氡原子质子数为 86,中子数为 136, 这种氡原子核外电子数为 ( )

A、50 B、86 C、136 D、222

4、决定原子种类的是( )

A、质子数 B、中子数C、电子数D、原子核

5、不显电性的一组粒子是()

A.质子、中子、电子B.原子核、原子、分子

C.中子、电子、原子

D.中子、原子、分子

五、归纳总结知识拓展

1、知识拓展

一个质子的质量和一个中子的质量大约相等,一个电子的质量大约是一个质子质量的1/1836

小结:决定原子质量的主要是______数和_______数。

2、本节课学到的知识主要有哪些?知识间存在哪些联系?

【六】、结束语(教学效果分析)

在本节课的整个教学设计中,我侧重让学生获得亲身参与探究的体验,让学生自我感知,学会分享与合作。我将这片“舞台”让给学生,他们尽情发挥、表演,自己扮演他们的学习

合作伙伴,为他们获取知识提供服务。(我相信,团结协作的优良品质将增强他们在社会中的竞争力,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方法将使他们终生受益无穷。)

课题2原子的结构说课稿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原子的结构》。本课题,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分析、学法指导、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后反思六个方面谈谈我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题处于初中化学第三单元第2课题,包括原子的构成和相对原子质量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重点介绍原子的构成,同时介绍了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然后又形象的介绍了原子的大小,以及原子中各部分的大小和运动情况。第二部分介绍相对原子质量,由于原子的质量太小,书写和使用都很不方便,于是采用相对原子质量来表示原子的质量。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要求和学生实际,为了切实突出重点,体现全面性,综合性和发展性。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

(2)初步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

(1)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图、表等资料,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化抽象为直观,初步学会运用类比、想象、归纳、概括等方法获取信息并进行加工;

(2)通过讨论与交流,启发学生的思维,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

(1)激发学生对微观世界的探究欲和学习化学的兴趣;

(2)对学生进行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可分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学习。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构成原子的粒子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形成

二、教法分析(展示):

鉴于本单元知识比较抽象,理论性较强,涉及的实验较少,因此在教学中采用探究讨论法、情景教学法、分析比较法与指导学生阅读、组织学生讨论相结合来进行教学。

三、学法指导(展示):

在教师引导和帮助下,学生通过开展阅读、讨论、推理、交流、总结等活动,逐步形成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科学学习方法。

四、教学过程:

根据微观知识的特点和学生认识过程中易出现的问题,我的教学过程主要通过阅读化学史实资料、多彩的原子构成图片、生动的比喻、多种活动形式以及内容活泼的教学课件设计,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牢固记忆。具体教学分以下几个阶段设计:1、温习旧知;2、提出猜想,引入新课;3、师生互动,探究新知;4、巩固练习,拓展思维;5、分享收获,强化思想。

(一)温习旧知

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我以展示水分解的例题开头,让学生回忆前面学过的分子,原子的概念,以及化学变化的实质。用这样的设计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二)提出猜想,引入新课

由化学变化的实质,提出以下猜想,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那么它是否就是构成物质的最小粒子呢?有关未知世界的问题,能够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欲和求知欲。

(三)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第一部分教学——原子的构成

1、学生讨论:1)、原子核还能再分吗?如果能再分,它又是由什么粒子构成的呢?这些粒子有区别吗?2)、原子核带电吗?电子带电吗?整个原子显电性吗?为什么?设计这样的2个问题,引导学生开始探究原子的结构,初步教会学生怎样探讨,从哪些方面探讨。

2、趁学生的求知欲望高涨,展示动画,让学生直观地认识原子的构成。老师引导学生发现:原子已经很小了,其中的原子核更小,就象书中比喻,原子如果是一个大的体育场,那么原子核就是里面的一只蚂蚁,电子就在这个相对广阔的区域内运动。在这里老师要强调,原子核并不是一剖为二,一半是质子,一半是中子,并且在不同的原子中,质子、中子本身都一样,区别在于,不同中所含的质子、中子数目不同。

3、学生通过自学和动画直观的认识,回答以上2个问题。老师和学生一起总结归纳,得出以下结论:1)原子一般都是由质子、中子、核外电子构成,但有一种氢原子中只有一个质子和一个核外电子,没有中子,即并不是所有原子里都有中子2)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但不一定等于中子数)由于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正电荷总数等于负电荷总数,所以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4、介绍一些原子方面的科学家的资料。通过这些资料,可以让学生了解原子结构的演变历史;还可以通过修正各种观点使刚学过的知识得以应用和巩固升华,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并且还可以通过各位科学家的成就,了解科学的发展是在不断修正和补充中进行的,对学生进行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

第二部分教学——相对原子质量

1、展示一些原子的质量,学生观看展示后,发现原子有质量,只是很小。这样用具体的数据直观地告诉学生原子的质量到底有多小。然后提出问题:1、原子的质量如此小,无论书写、记忆、还是使用都极不方便。原子的质量又该怎样衡量呢?

2、什么叫相对原子质量?它是如何来表示原子的质量的?带着这样的问题,让学生阅读教材,得出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和计算公式。这样的设计能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帮助学生建立相对的概念。

2、提问:相对原子质量和实际质量的区别在哪里?学生讨论后回答:相对质量是一个倍数关系,单位是一;实际质量是称量出来的真实质量,单位是千克。这样由学生自己找出区别,对相对原子质量的理解会更深刻。

3、出示构成原子的各种粒子的质量,让学生观察后得出结论:跟质子、中子相比,电子质量很小,通常忽略不计,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4、出示部分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和质子数、中子数,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培养学生分析、比较的能力。

(四)巩固练习、拓展思维

借题让学生学会查阅相对原子质量表;说明现已发现一百多种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精确的相对原子质量有效数字可高达八位,一般的化学计算多采用它的近似值(整数或1位小数)。

(五)分享收获,强化思想

1.原子的构成

2.相对原子质量

3.课后作业。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在这节课题的教学设计中,我本着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全面发展、主动发展这一素质教育的要求,并把它渗透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去,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充分体现。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以探索者的角色出现,使教学过程成为一个再发现、再创造的认识过程,把所学知识转化为解决问题的能力。我将不断努力,创设自己的教学特色。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请各位老师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高中物理选修3-1说课稿(全)讲解

第一节我们周围的磁现象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本节从我国古代磁学研究的成就引入,指出指南针的发明对世界文明有重大影响。然后依次展现了三个三级主题:“无处不在的磁”、“地磁场”、“磁性材料”。这样地结构贴切地体现了本节的主题---“我们周围的磁现象”。 根据如上分析,可确定出本节教学的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列举磁现象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 2、了解地磁场的知识,知道磁性材料的概念及主要用途。 3、了解我国古代在磁现象方面的研究成果及其对人类文明的影响,关注与磁相关的现代技术发展。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实物、收集资料,初步了解我们周围的磁现象,培养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2、通过收集磁性材料应用实例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交流、合作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回顾我国磁学研究的光辉篇章,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爱国情怀,树立振兴中华 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2、通过了解磁现象在生活与生产中的广泛应用,使学生更加明确科学与技术、科学与社会 的密切联系。 3、通过对地磁场成因的探讨及对“信鸽认家”现象的实验研究,培养学生尊重事实的科学 态度与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 重点、难点分析: 知道磁现象,了解地磁场和磁性材料是重点 二、说教法、学法 本节作为全章的起始节,避免涉及枯燥抽象的概念,力求从生活生产中的磁现象入手,引起学生研究的兴趣与激情。因此,教学中应尽可能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他们解决参与举例、讨论、探究等学习活动,逐步建立关于磁现象的感性认识,为进一步研究磁现象做好准备。 三、说程序 1、新课引入(复习初中知识) 磁性:能够吸引铁质物体的性质 磁体:具有磁性的物体叫磁体。 磁极:磁体上磁性最强的部分叫磁极。 小磁针静止时指南的磁极叫做南极,又叫S极;指北的磁极叫做北极,又叫N极。磁极间的相互作用:同名磁极相斥,异名磁极相吸。变无磁性物体为有磁性物体叫磁化,变有磁性物体为无磁性物体叫退磁. 2、新课教学 (1)让学生阅读课文,列举身边的磁现象 (2)地磁场 地球是一个巨大的磁体. 地磁的北(N)极在地理的南极附近,地磁的南(S)极在地理的北极附近. 地磁场:地球由于本身具有磁性而在其周围形成的磁场叫地磁场.

课题2--原子的结构.(教案-人教版)(新)

课题2 原子的结构 教学目标 1. 知道原子的构成,以及构成粒子之间的关系;了解原子结构示意图是一种模型化的方法。 2. 了解原子核外的电子是分层排布的;了解典型元素(稀有气体、金属和非金属)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特点。 3. 以氯化钠为例,了解离子形成的过程,知道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4. 知道相对原子质量的含义,并学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5. 了解化学在宏观物质与微观粒子之间建立联系的途径和特点。 教学重点 1. 原子的构成、相对原子量的概念 2. 了解原子核外的电子是分层排布的;了解典型元素(稀有气体、金属和非金属)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特点。 知道相对原子质量的含义,并学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教学难点 原子核外的电子是分层排布的;典型元素(稀有气体、金属和非金属)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特点。 课时安排 4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播放1964年10月16日我国成功爆炸第一颗原子弹的资料短片,然后教师简要结合国际形势“朝鲜核武器实验”,指出“核力量”是一个国家国防实力的象征。 为什么原子弹的爆炸会产生如此巨大的能量呢?要了解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弄清原子结构的奥秘。 二、新课教学 1. 原子的体积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科书和图3-8,让学生了解原子的大小。 明晰:原子的体积很小。如果将一个原子跟一个乒乓球相比,就相当于将一个乒乓球跟地球相比。 原子之间能够结合成分子的奥秘,正是人们在研究这小小的原子的结构时被逐步揭示出来的。 2. 原子的构成 19世纪以前,原子一直被认为是坚硬的不可分割的实心球体。1897年,汤姆生发同是寒窗苦读,怎愿甘拜下风! 1

现了电子,从此叩开了原子的大门,人们开始揭示原子内部的秘密。之后卢瑟福通过实验证明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两部分构成的。 1911年卢瑟福等人为探索原子的内部结构又进行了下面的实验:用一束带正电的、质量比电子大得多的高速运动的α粒子轰击金箔,结果发现:①大多数α粒子能穿透金箔而不改变原来的运动方向;②一小部分α粒子改变了原来的运动方向;③极少数粒子反弹回来。 α粒子轰击金箔 设问: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 ①大多数α粒子能穿透金箔而不改变原来的运动方向。说明原子内部有很大的空间。 ②一小部分带正电的α粒子改变了原来的运动方向。说明原子核带正电,α粒子途经金原子核附近时,受到斥力而改变了运动方向。 ③极少数粒子反弹回来。说明原子中有一个很小的原子核,原子核很小,但集中了较大的质量。 原子核居于原子中心,比原子小得多。原子核的半径只有原子半径的几万分之一,如果把原子比作一个庞大的体育场,而原子核只相当于一只蚂蚁。因此,原子里有很大的空间,电子就在这个空间里做高速运动。 结论: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可参见教科书图3-9)提问:原子核还能不能再分呢? 分析: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原子弹爆炸正是利用原子核裂变时产生的巨大能量,这说明原子核还能再分。科学家通过不断的实验探究,获得了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结论。每个质子带1个单位的正电荷,每个电子带1个单位的负电荷,中子不带电。 原子种类质子数中子数核外电子数相对原子质量氢101 1 碳66612 氧88816 钠11121123 氯17181735 思考:原子中存在带电的粒子,为什么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分析:由于原子核内质子所带电荷与核外电子的电荷数量相等,电性相反,因此,原子不显电性。可见,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数(核电荷数)就等于核内的质子数,也等 同是寒窗苦读,怎愿甘拜下风! 2

原子的结构说课稿

原子的结构说课稿Revised on November 25, 2020

《原子的结构》说课稿 源潭中学苏哲一、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课题包括原子的构成和相对原子质量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重点介绍原子的构成,同时介绍了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第二部分介绍相对原子质量。原子的构成是“物质构成的奥秘”这一主题下的最重要的内容,是学习物质结构理论和认识元素的基础。本课题的内容既能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又是对前面内容的一个深入和延续。因此本课题对于学生的学习十分重要。 教学目标根据课标要求和学生实际,为了突出重点,体现全面性,综合性和发展性。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知道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 ②逐步提高抽象思维的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图、表等资料,借助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初步学会运用类比、想象、归纳、概括等方法获取信息并进行加工。 ②在分析原子结构时,鼓励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①对学生进行物质可分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 ②结合原子构成的资料,对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精神的教育。

教学重、难点 根据本课题的内容和地位,我确定本课题的重点是原子的构成。难点是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二、学情分析初中生易于接受宏观的感性认识,而对于微观的抽象知识则难以理解。本课题之前学生对微观世界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但空间想象能力较差,对原子的构成认识起来将十分困难。因此要用视频、图片来激发学生的思考,从而架起从宏观到微观的桥梁。 二、教学策略 1.由于本课题比较抽象,学生难于理解,因此,本课题我分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学习原子的构成,第二课时学习相对原子质量。我今天说第一部分。2.由于学生的认知结构不同,男女同学的空间想象力也不同,因此本节课我增加了英国化学家卢瑟福所做的α粒子散射实验视频,设置情境,让学生了解电子、原子核的由来。展示原子的模型,电子行星模型图片等,使缺乏微观想象力的学生理解起来更容易一些。 三、学法指导:在教师引导和帮助下,学生通过开展阅读、讨论、推理、交流、总结等活动,逐步形成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科学学习方法。 四、教学过程: 根据微观知识的特点和学生认识过程中易出现的问题,具体教学分以下几个阶段: 1、创设情境,复习旧知; 2、提出猜想,引入新课; 3、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4、巩固练习,拓展思维;

课题2原子的结构

《课题2 原子的结构》教学设计 榆林市第十三中学李彦平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 (2)初步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并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2、过程与方法: (1)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图、表等资料,借助模型、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化抽象为直观,初步学会运用类比、想像、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2)通过讨论与交流,启发学生的思维,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对微观世界的探究欲和学习化学的兴趣; (2)对学生进行世界的物质性、物质可分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教学资源分析】 本课题包括“原子的构成”、“相对原子质量”两部分内容。此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分子、原子的概念,初步探索了物质构成的奥秘,但他们并不满足,还想知道原子是否可以再分?原子的质量有多大?等等。本课题学习原子的构成,就是回答这些问题的。由于本课题教材的特点是内容较抽象,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故教材编排简洁扼要,内容浅显,而且较多地穿插了图、表等资料,既增强了直观性,一目了然,又便于进行类比、分析,启发学生的想像。

【教学策略分析】 对于“原子的构成”这部分,由于微观粒子看不见、摸不着,学生缺乏感性认识,所以教学时尽可能使用模型、多媒体动画片等辅助手段,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教材中穿插了多张图、表,让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进行分组讨论与交流,既可以初步培养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的能力,又可以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原子的内部结构、相对原子质量。 难点:对“原子不显电性”的理解。 【教学准备】 1、将教材中的图、表复印放大、剪下; 2、原子结构的发现史的资料、原子结构的放大模型、原子内部运动的动画片; 3、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类比想象,模型展示。 1、(投影) 同学们,请你们想象一下:如果把一个原子跟一个乒乓球放在一起,你们有什么感想呢? 2、(讲解)那就相当于乒乓球跟地球体积之比。(对照投影。) (设计意图:借身边的事物进行类比,引导学生从熟悉的宏观世界步入充满神奇色彩的微观世界,激起无穷的想象。) 3、(问)原子这么小,还能不能再分呢? (投影)原子结构的发现史。学生阅读思考。

初中化学八年级《原子的结构》说课稿

初中化学八年级《原子的结构》说课稿 【说教材】 一、教材简析 《原子的构成》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化学》全一册第二单元第三节的内容。它是继水分子的运动、水的分解与合成之后对微观世界的再认识。从内容上看,本节知识比较抽象、晦涩,对学生的理解能力是一个挑战。从内涵上看,从认识原子构成的起始实验开始,可以帮助引领学生走进科学探究的领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对学生形成良好的科学思维观价值较大。 二、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应体现“三维目标”的设计导向,有利于学生自主、合作、体验、探究学习方式的形成。既注重引导学生反思所学内容,借用已有经验,又注重培养学生体验、探究能力,还注重引发学生在探究中阅读中的情感体验,然后从中获得有益的启示。因此,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认识原子的构成;知道核电荷数、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的关系。 2.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 3.体验科学研究的方法,培养科学研究的科学态度。 【说学法、教法】 教学方法的选择应该为学习方法服务,本文围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主要采用讨论式、体验式的教学法。因为课堂讨论是以自主学习为前提,通过合作学习实现优势互补,最终达到探究目的的方

式,有助于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形成 【说教学设计】 新课程强调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因学论教。本文的教学设计就力求以让学生充分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为宗旨,以让学生形成科学思维观为目的,关注学生,尊重学生,积极倡导切实有效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一、学生充分体验 本节内容以对卢瑟福a粒子散射实验的思考和讨论为核心,通过与学生一起感受文本、探究实验过程、分析实验现象、合作提升等方式,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和科学的发展进程,特别是针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反思,有利于学生深入思考现象背后的实质,体会到科学思维的价值,并逐步形成科学探究精神,让科学探究成为一种素养。 二、教师参与互动 由于本机内容的抽象性,决定教师引导的重要性。在课堂教学中,作为合作、探究的主要方式——讨论交流尽管是以学生为主体的,但老师的主导作用却不容忽视。从议题的设计到讨论的评价,教师不是一个旁观者,而是一个参与者,应该深入其中与学生平等互动。(一)探究议题的确立 〔本文议题〕 1、原子还能再分吗? 2、你从卢瑟福实验的三个现象得到什么启示?

课题2 原子的结构

课题2 原子的结构 第1课时原子的构成相对原子质量 一、学习目标: 1.知道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 2.理解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 3.初步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学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重点:原子的构成,相对原子质量 难点: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的关系,相对原子质量概念的形成。 【课前预习】 1.分子与原子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2.原子是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是不可分割的实心小球呢?如果不是,那你想象中的原子是什么样的呢? 【情境导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4.10.16新疆罗布泊),原子弹的巨大威力是如何产生的呢? 【阅读】课本第70页原子的构成一段文字,观察图4-1 1.同桌互相描述一下原子的结构。(提示:可从位置、电性、所占体积等不同角度描述。) 2.分子、原子都在不断地运动着,想象一下,构成原子的原子核和电子是如何运动的呢? 【观察】教师播放的动画:原子内部的运动,概括原子的结构。 【分析思考】分析教材第70页表4—1、4—2,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构成原子的三种粒子的电性、质量如何?整个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哪部分? 2.原子中有带电的粒子,那么整个原子是否带电?为什么? 3.是否所有原子核内都有中子? 4.同种原子核内的质子数和中子数有何特点? 5.不同种类原子的内部结构有何不同? 【交流讨论】你对原子的结构了解多少? 体会原子的体积之小。表 1 【阅读】教材第71页的相关内容。 1.结合表1体会为什么采用相对原子质量。 2.请用公式的形式表示出原子的实际质量与相对原子质量的关系。 3.运用这个式子,计算一下表1中任意两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交流讨论】 1.相对原子质量有没有单位? 2.两种原子的质量之比与其相对原子质量之比是何关系? 2 【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收获了什么? 【我的收获】

原子的结构说课稿

原子的结构说课稿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原子的结构》第一课时说课稿 高艳艳【说教材、学情】 本节课内容选自人教版第三单元课题2《原子的结构》第一课时。重点介绍原子的构成,同时介绍了原子不易显电性的原因,然后又形象地介绍了原子的大小,以及原子中各部分的大小和运动情况。接着介绍了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以及金属、非金属、稀有气体原子核外电子层结构的特点与化学性质的关系,为下一课时将要学习的离子作铺垫。因此,本课时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对分子、原子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且知道了分子、原子都能构成物质,而且分子都是由原子构成的。这些基础知识都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因此本节课的学习符合学生的发展特点。 【说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教材、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 2. 知道原子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懂得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含义。 3. 了解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与化学性质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1.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图、表等资料,借助模型、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化抽象为直观,初步学会运用类比、想象、归纳、概括等方法获取信息并进行加工。 2.观察部分原子结构示意图,归纳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与化学性质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对微观世界的探究欲和学习化学的兴趣。 2.对学生进行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可分性的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 【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构成原子的粒子间的关系。 难点:原子最外层电子运动的特点以及最外层电子数与化学性质之间的关系。 【说教学方法】 鉴于本节课的内容特点,我采用先学后教、导学的教学模式,使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讲授相结合的方法。 【说教学流程】 一、导入 本节课由原子的概念导入,既复习了前面所学,又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原子的结构说课稿

《原子的结构》说课稿 源潭中学苏哲一、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课题包括原子的构成和相对原子质量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重点介绍原子的构成,同时介绍了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第二部分介绍相对原子质量。原子的构成是“物质构成的奥秘”这一主题下的最重要的内容,是学习物质结构理论和认识元素的基础。本课题的内容既能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又是对前面内容的一个深入和延续。因此本课题对于学生的学习十分重要。 教学目标根据课标要求和学生实际,为了突出重点,体现全面性,综合性和发展性。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知道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 ②逐步提高抽象思维的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图、表等资料,借助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初步学会运用类比、想象、归纳、概括等方法获取信息并进行加工。 ②在分析原子结构时,鼓励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①对学生进行物质可分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 ②结合原子构成的资料,对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精神的教育。 教学重、难点 根据本课题的内容和地位,我确定本课题的重点是原子的构成。难点是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二、学情分析初中生易于接受宏观的感性认识,而对于微观的抽象知识则难以理解。本课题之前学生对微观世界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但空间想象能力较差,对原子的构成认识起来将十分困难。因此要用视频、图片来激发学生的思考,从而架起从宏观到微观的桥梁。 二、教学策略 1.由于本课题比较抽象,学生难于理解,因此,本课题我分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学习原子的构成,第二课时学习相对原子质量。我今天说第一部分。2.由于学生的认知结构不同,男女同学的空间想象力也不同,因此本节课我增加了英国化学家卢瑟福所做的α粒子散射实验视频,设置情境,让学生了解电子、原子核的由来。展示原子的模型,电子行星模型图片等,使缺乏微观想象力的学生理解起来更容易一些。 三、学法指导:在教师引导和帮助下,学生通过开展阅读、讨论、推理、交流、总结等活动,逐步形成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科学学习方法。 四、教学过程: 根据微观知识的特点和学生认识过程中易出现的问题,具体教学分以下几个阶段: 1、创设情境,复习旧知; 2、提出猜想,引入新课; 3、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4、巩固练习,拓展思维; 5、分享收获,反馈评价。 (一)创设情境,复习旧知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我展示水分解的动画,让学生回忆

《原子结构》说课稿

《原子结构》说课稿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新人教版选修三第一节《原子结构》第一课时的内容,我将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我的说课,分别是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 首先是教材的地位与作用,这章是选修三物质结构与性质的开篇第一章,属于物质结构理论的范畴,而物质结构作为整个化学教材的重点。通过本节教材的学习,学生能够系统的掌握原子结构的知识,并且在原子的水平上认识物质构成的规律,并能运用原子结构的知识解释一些生活当中的现象。 作为选修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不止要让学生理解物质的结构决定物质性质,更要培养学生的兴趣,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根据考试大纲以及结合高中化学的内容标准,我把教学目标分为以下几点—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 价值观,注重知识内容的连贯性,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 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我把重难点设定了以下并重视重难点的突破。 第二大点,说教法,结合了内容,我运用了多媒体展示法,利用视频、图片、模型去加深学生对这些抽象的微观物质的理解。类比归纳法—能层类比楼层、能级类比阶梯。情景导入法,设置疑问,引入讨论。 第三个方面,说学法,结合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学生在必修二当中已有了原子结构的基础,在新课的学习上,注意与必修二

的知识做好衔接,如何把已有的知识应用在新知识当中,如何由浅及深引入。 利用导学案课前导学,图文和模型加深印象,利用小组讨论总结规律,从而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 第四部分介绍一下我的教学过程以及重难点突破。 主要是三个内容。 在引入的时候,设置疑问,我们都知道物质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而在化学反应中最小的微粒为原子,那你知道原子是怎么诞生的吗? 播放《生活大爆炸》主题曲《The big Bang Theory Theme》《生活大爆炸》这首歌当中介绍了140亿完年宇宙的爆炸,从而从这个角度去介绍宇宙的诞生,1932年勒梅特首次提出了现代宇宙大爆炸理论,认为我们所生的宇宙诞生于一次大爆炸,大爆炸后约两小时,诞生了大量的氢、少量的氦以及极少量的锂。其后,经过或长或短的过程,氢、氦原子间发生原子核的熔合反应,分期分批的合成其他元素。 通过阅读书本,学生回答问题 宇宙中最丰富的元素是? 宇宙年龄有多大?地球年龄有多大? 第二部分对人类认识原子过程的介绍,课前布置任务,分小组收集资料,上课请人起来回答问题,不同时期人类认识的原子有哪些模型呢?

课题2 原子的结构知识点

课题2 原子的结构知识点 Point1.原子的构成 (1)原子的构成 原子 (2)构成原子的粒子间的关系 原子序数= = = 整个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 不同原子 不同,即 决定元素的种类。 所有元素中 没有中子数,即中子数为零。 Point2.核外电子排布 1.电子层:核外电子的运动有自己的特点,在含有多个电子的原子里,有的电子能量较低, 通常在离核较近的区域运动;有的电子能量较高,通常在离核较远的区域运动,为了形象说 明,通常用电子层来表示 2.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 (1) 核外电子在不同的电子层内运动的现象叫做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 (2) 电子层数 K L M N O P Q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3) 原子结构示意图:第一层最多容纳2个电子,第二层最多容纳8个电子,最外层不超过 8个电子 画出下列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Li Be Na Mg Al H B C N O F Si P S Cl He Ne Ar 3.离子 (1)定义: ,带正电的原子叫 做 ,如Na +,2Mg +,3Al +; 叫做阴离子;如2S -,Cl - ,24SO -等。

(2)离子化合物:由阴离子和阳离子直接构成的化合物叫做离子化合物,如氯化钠(NaCl)(3)离子符号的书写及意义 2 2Mg+表示: Cl-表示: Point3 相对原子质量 1.原子的质量很小。国际上规定:以一种碳原子质量的为标准,其它原子的质量跟它相比所得的值就是该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表达式为,相对原子质量≈+ 。相对原子质量是一个比值,单位为,一般省略不写。 2.某原子实际质量为a kg,作为标准的碳原子的质量为b kg,则该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原子的构成说课稿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第四章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1原子的构成 原子的构成说课稿 各位领导、考官好,我是陈俣希。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四单元课题一 ------《原子的构成》。下面我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与教学法指导、教学设计、板书设计及课后练习等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本课题处于初中化学第四单元第一课题,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是双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单元基本概念集中,这些概念是全书的一个重点,所以本单元对于学生十分重要,它既是今后学习的理论基础,又是必不可少的工具。而本课题包括原子的构成和相对原子质量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重点介绍原子的构成,同时介绍了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然后又形象的介绍了原子的大小,以及原子中各部分的大小和运动情况。第二部分介绍相对原子质量,由于原子的质量太小,书写和使用都很不方便,于是采用相对原子质量来表示原子的质量。教材还通过介绍张青莲教授的事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二、【学情分析】 本课题内容又较抽象,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因此课堂上需要老师尽可能的多提供一些信息,帮助学生突破难点。好在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分子原子的概念,初步探索了物质构成的奥秘。不过,他们并不知道原子是否就是构成物质的最小粒子,它的质量到底有多大,本课题就是要解决学生的这些问题。 三、【教学目标】 1.充分发挥学生的空间想象力,了解原子由质子、中子、电子构成,知道质子数、核电荷数、电子数的关系。 2.让学生初步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知道中子数只和原子的质量有关,并学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3.通过比较、讨论、归纳等方法,逐步提高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重点:1。原子的构成 2.相对原子质量 难点:原子结构和相对原子质量概念的形成【教学媒体】 在现有的教学条件下,原子这种微观粒子只能靠分析宏观现象去诱发想象,因此在教学中我尽量使用多媒体、投影仪、挂图来诱发学生想象,加强对知识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 1、探究讨论法新的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探究讨论促进学生多渠道地获取知识。师生不断问答,学生积极讨论,老师适当点拨和评价。这种教学方法有益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和学习策略。教学中我主要采用这种教学方式。 2、情景教学法 心理实验表明,人在满怀兴趣的状态下学习,注意力集中,思维最活跃,接受最快,记忆最好。所以在教学中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相当重要。本课题内容抽象,对学生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激活学生思维,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 3、分析比较法 让学生分析原子构成的表格,比较相对原子质量和实际质量以达到提高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和训练学生整理资料的技能两个目的。 4、采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学习热情,促进知识的理解和巩固,同时扩大教学容量 五、【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引入新课教师展示水分解的动画设计意图:用情景教学法去激发学生学习

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说课稿

《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说课设计 高二年级化学组xx 一、教学分析: (一)分析教材 本节课是在必修2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选修3第一章第一节《原子结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在复习原子结构及元素周期表相关知识的基础上,从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特点出发,结合元素周期表进一步探究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与原子结构的关系。按照课程标准要求比较系统而深入地介绍了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为后阶段学习元素周期律和分子结构奠定了基础。尽管本节内容比较抽象,学生学起来有困难,但教科书在内容编排上注重了由易到难层层深入,能够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分析学生 1、知识技能方面:学生已学习了原子结构及元素周期表的相关知识和元素的核外电子排布、元素的主要化合价、元素的金属性与非金属性变化等知识,为学习本节奠定了一定的知识基础。 2、学法方面:在必修2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的学习过程中已经初步掌握了理论知识的学习方法——逻辑推理法、抽象思维法、总结归纳法,具有一定的学习方法基础。根据以上两个分析,我确定本课教学目标如下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规律。 2、进一步认识元素周期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问题探究和讨论交流,进一步掌握化学理论知识的学习方法──结构决定性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在问题探究的过程中,同时把自己融入科学活动和科学思维中,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和认知的规律性,在认识上和思想方法上都得到提升。根据以上两个分析,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四)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元素的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的关系 2、教学难点:元素周期表的分区为了有用地达成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突破难点,我准备采用以下教学策略,下面说教学策略的设计 三、教学策略: (一)教学模式 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采用“复习引入——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巩固练习”的教学模式。 (二)教学方法与手段讲授法与讨论法相结合,其中运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 (三)教学流程图 教学策略是有针对性的,必须把例外的教学策略运用到相应的教学环节中,要想使一堂课优化,只有把有用的教学策略恰当地运用到优化的教学过程中,才能更有用地达成教学目标下面,我重点说教学过程的设计。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温故导新1.创设情景:展示门捷列夫的第一张元素周期表和例外形式排列的几种元素周期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扩展学生知识面。 2.温故导新:通过复习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如何?元素的原子结构与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有什么关系等问题?很自然的导入新课。 (二)活动探究、探索新知为了让学生参与活动探究,使生疏的化学概念变得栩栩如生,易于理解,同时也使学生对化学学习,尤其是微观领域的学习

原子结构说课稿

《原子结构》第一课时说课稿 我说课的题目是《原子结构第1课时》。下面我就从以下几个不同的方面来给大家演绎本节课: 【一】教材、学情分析 我说课的内容选自人教版第三单元课题2《原子结构》第一课时。 中学生对许多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已由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本节将继续深入探讨原子核的结构以及核外电子排布规律,并运用原子结构知识解释某些元素部分性质。这遵循了由具体到抽象由现象到本质的认知规律。 同时,原子结构也是认识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和分子结构的基础,因此本节教材在学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分析,我确立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 引导学生认识原子核的结构,掌握构成原子的微粒间的关系;掌握核电荷数、质子数、中子数、质量数之间的相互关系。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构成原子的微粒间的关系等问题的探讨,培养学生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尝试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的质量、电性的认识,了解微观世界的物质性,从而进一步认识物质世界的微观本质;通过原子中存在电性不同的两种微粒的关系,认识原子是矛盾的对立统一体。 (2)、通过人类探索原子结构的历史的介绍,使学生了解假说、模型等科学研究方法和科学研究的历程,培养他们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体验科学研究的艰辛与喜悦。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原子的结构。难点:构成原子的微粒间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 学案教学法;自主参与、合作探究、展示交流。 【五】教学过程(基于以上分析,我对本节课的安排如下:) 一、预习自学探究新知 (一)原子的构成 1、阅读课本 53 页原子的构成,看课本 53 页图 3-9 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问题一:原子是由哪些粒子构成的? 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带电的和核外带电的构成的。 问题二:原子核又是由哪些粒子构成的? 带电荷 原子核 (带电情况)

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3单元 课题2 原子的结构说课稿 新人教版

《课题2 原子的结构------ 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说课稿 教材分析 本课题是在学习原子结构和元素概念的基础上,继续学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得失电子形成离子的过程。本课题难点比较集中,有微观表征:电子的分层排布、离子的形成;有化学用语:原子结构示意图、离子符号;也有把宏观与微观架起桥梁的知识: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化学性质的关系。这些内容是引领学生把学习注意力由宏观世界转到微观研究的重要过渡,为学生探求宏观物质变化的奥秘打开了一个微观领域的窗口,是引发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和向往,是培养学生对微观世界学习兴趣的一个很好的素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1.知道原子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难点)2.了解离子的形成,初步认识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重点) 3.了解原子结构示意图涵义及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想象、猜想→探索证明→归纳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 2.观察l~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归纳小结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3.探究分析NaCl的形成过程,了解离子的形成,初步认识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对微观世界学习的兴趣。 2.唤起学生对科学的好奇与向往。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教师富有感情地朗读学生作品──科普小论文《漫游原子世界》,巩固原子结构的知识。 附文:我是一个小小的电子,我在原子里围绕着原子核不停地转动,虽然空间很大,但我和我的同伴总想挣脱原子核的吸引。可是原子核这个小老头很有能耐,虽然只占原子的一丁点空间,里面却由质子和中子构成,中子不带电,质子带正电,正好把我身上的负电深深吸引。 2.设问:原子核外电子是如何运动的呢?它们能否挣脱原子核的吸引呢? 二、引导探究核外电子的排布 1学生猜想:核外电子是如何运动的? 2.学生交流:向你的同学说一说你想象中核外电子如何运动? 3.探究证明假设:阅读课本图文。(把图4-9“核外电子分层排布示意图” 制作成挂图,借此引导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理解电子分层排布) 4.归纳结论: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 5.教师启发:科学家在探索原子核外电子运动时,也经历了假设、猜想的阶段,然后通过科学的手段、借助先进的仪器进行实验测定、检验而得到真理的。那么电子为什么有的排在第一层?有的排在第二层?各电子层上电子数目有什么规律?(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后,进一步启发学生对电子排布的通想,提醒学生到高中后还会有更深入的研究,有兴趣的同学可自己查阅有关资料) 6.学习原子结构示意图表示的意义: 7.练习巩固:向你的同桌说一说下列原子结构示意图的意义: 8.展示挂图: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学生观察、互相讨论、归纳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目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元素最外层电子数元素化学性质稀有气体元素 8个(He为 2) 比较稳定金属元素少于4个不稳定 非金属元素多于4个不稳定 9.教师设问:稀有气体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8(He为2),达到稳定结构,故化学性质比较稳定。金属元素原子和非金属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未排满,

最新《原子结构的模型》优秀说课稿

《原子结构的模型》说课稿 一、说教材 《原子结构的模型》是浙教版八年级下册科学下第一章第三节的内容。在此之前, 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物质的特性,知道了分子的概念,并初步形成通过建模的方法来研究一些复杂或微小的事物。这些内容的学习为本节课奠定了知识基础。本节通过对原子结构模型的建立与修正的学习,让学生体验科学家提出问题、建立假设、修正模型的研究方法。另一方面,学好本节课也为后续的元素的性质、周期表、化合物的形成及化合价的学习做好铺垫,所以本节课在整个教材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原子的构成、原子核结构模型及其在历史上的发展过程,体验建立模型的思想。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原子结构模型的建立和修正”的探究学习,了解原子的结构,体验建模方法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及勇于质疑、探索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原子结构模型的建立与修正过程,原子的内部结构 教学难点 由于原子本身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学生在生活中方也缺乏相应的感性认识,再说学生对于建模方法的运用还不是很熟悉,所以,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难点确定为:原子模型的建立与修正过程

为了突破教学重难点,实现预设的教学目标,下面我说说本节课的教法学法:根据教材内容特点以及八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我采用启发式、问题讨论多媒体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通过创设轻松、愉快、和谐的课堂氛围,最大限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中,通过实验、合作、讨论、交流等多种学习方式自主建构知识,培养能力。体验科学学习的方法。 下面我将对如何体现教材的重要性、突破教学重难点以及把握教法学法上做具体的说明,也就是本次说课的最主要环节: 二、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一开始,我首先出示中科院北京真空物理实验室用硅原子组成的两个最小的汉字——中国的图片 并提出问题:你知道图片上两个字的实际大小吗?知道是怎样形成的吗? 通过师生互动、解释图片上文字的有关内容自然引出今天的课题《》。 [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为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可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比起复习引入新课具有更好的效果。] (二)合作学习、探索新知 关于原子结构模型的建立过程,我并没有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单纯去记忆原子结构模型的发展史,而是让学生也经历像科学家一样的探究过称,具体的教学设计是这样的:我首先进行提问:你知道原子是谁发现的?当时认为原子是什么形状? (这样做的目的是:通过复习旧知识,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好铺垫)接着我再讲述:后来在1897年汤姆生发现原子里有带负电子,而整个原子是电中性的,引导学生进行推测:说明原子里还有什么?为什么? 在学生推理的基础上,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再让学生给汤姆生的原子

课题2原子的结构

课题2 原子的结构 一、原子的构成 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和核外电子构成。 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二、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1、分层运动 能量:低高 离核:近远 层数:第一层………………………….第七层 表示:M N O P Q R S 2、规律 (1)核外电子排布时,先排第一层,排满第一层再排第二层,…… (2)各个电子层最多能容纳电子数为:2N2(N为电子层数) (3)最外层电子数不得超过8个(第一层为最外层不超过2个),次外层不得超过18个。 3、原子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可用原子结构示意图简单表示(如下图)。 上图表示的是铝原子的结构——核电荷数为13,核外第一电子层上有2个电子,第二电子层上有8个电子,第三电子层(也叫最外层)上有3个电子。 4、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结论: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 离子 1、定义:带电的原子(或原子集团) 2、表示----离子符号 表示方法:在元素符号的右上方,用数字和符号来表示离子所带的电荷数(数字在前,符号在后,1可以省略) 3、意义:见下图所示(数字“2”的意义)。 、离子与原子的区别 1、离子化合物(由离子构成)--阴阳离子通过静电作用而形成的化合物 特征:金属—非金属元素组成 2、共价化合物(由分子构成)--以共用电子对结合成分子的化合物 特征:非金属—非金属元素组成 三、相对原子质量 1、定义:以一种碳原子(碳12)质量的1/12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与它相比较得到的比。 2、理解:○1相对原子质量不是原子的实际质量 ○2由于原子中电子的质量非常小,可近似认为: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3、归纳:原子中“等式”及“决定” 二个等式:1、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2、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三个决定:1、质子数决定原子种类 2、质子数和中子数决定原子相对原子质量; 3、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原子的结构》说课稿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原子的结构》说课 稿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课题2《原子的结构》,下面我分别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说预期效果等几个方面说说本节课的教学设想 一、说教材 本单元在教材中的地位、作用:本单元教材是双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单元基本概念较集中,这些概念是中学化学中最核心的一些概念。所以本单元是全书(甚至是整个中学段)的一个重心,是基础。所以本单元教材对于学生十分重要,它既是今后学习的理论基础,又是必不可少的工具。而本课题包括原子的构成、相对原子质量两部分内容。此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分子、原子的概念,初步探索了物质构成的奥秘,但他们并不满足,还想知道原子是否可以再分,原子的质量有多大等等。本课题学习的原子的构成,就是回答这些问题。关于原子质量,书上给出了氢原子和氧原子的绝对质量,并指出它们数值太小,不便于记忆、书写和计算,只能使用相对质量。考虑到此时学生尚无同位素的知识,不便提元素相对原子质量是按各种天然同位素原子所占的一定百分比计算出来的平均值,所以此处只能要求学生对相对原子质量做含糊的、初步的了解。将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作为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使用。 本课的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阐述原子、原子核的构成,

并解释整个原子呈电中性的原因。2.能说出核电荷数、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的关系,并能进行简单的计算。3.简述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学会查找相对原子质量。过程和方法1.通过对“原子进一步可分”的讨论,进一步提高抽象思维能力和微观想象能力。2.在学习原子的结构、相对原子质量等问题时,设计出一个个问题情境(见教学过程),带着问题看录像,阅读课文、思考讨论,自然的得出结论。3.在分析原子结构时,鼓励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原子可分,原子核也可分”的讨论,渗透物质的无限可分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教学重点:1、知道原子的构成 2、通过阅读和做练习,在头脑中形成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教学难点:对原子不显电性的理解 二、说学情 学生目前的学习状况是,刚刚学习化学一个月,对化学有了一点非常有限的认识,虽然刚学过了第三单元的《分子和原子》,对微观化学知识有了初步的肤浅的印象,但关于原子内部的微观结构非常抽象,看不见,摸不着,学起来会感到非常吃力,特别是内部的相关规律理解起来更是吃力。所以,立足学情,应该尽量用形象的语音引领学生进行抽象的思维。 三、说教学方法 1、探究讨论法 新的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

原子的结构说课稿.

《原子的结构》说课稿(第一课时) 新庆初级中学卢周龙 一、说教材 (一)、教学内容的地位与作用 原子的构成是在前面初步学习了分子、原子概念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本课时包含“原子的构成”、“相对原子质量”两部分知识,是后面学习“离子”以及“化学计算”的必备知识基础。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原子是由质子、种子和电子构成的。 (2).认识相对原子质量的意义,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2.过程与方法 学会从史料、图片中运用观察、分析归纳的方法获取信息,并对收集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提高自主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增强用探究的方法学习化学的兴趣,感受探究学习的历程,树立学习的自信心。(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原子的结构。 难点:相对原子质量的理解。 二、说学情 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分子、原子的概念,初步探索了物质构成的奥秘。但是,我县位于偏远地区,学生课外知识有限,而本课题内容较为抽象,远离学生生活经验,因此在课堂上需要老师尽可能的多提供一些信息,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三、说教法 由于本科内容的抽象化程度很高,所以在课堂上尽可能地运用图片、动画创设情景,通过形象的描绘、科学的推理、史料的佐证,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将原子的结构直观而形象地展示出来。 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然后创设情景,通过探究活动去发现知识,让学生学习科学的探究方法,并形使用科学探究方法的习惯。 四、说学法 学生在教师创设的各种情景下,分组进行学习活动,并进行猜想,然后观看多媒体动画、图片及史实介绍,通过讨论、交流、领悟、相互补充等一系列小组探究方式来逐步完善对原子结构的认识。 主要采取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对比分析与归纳相结合的方法。 五、说教学程序 (一)、教学过程设计 1.创设情景,激发问题 教师播放两个短片:我国第一课原子弹爆炸的图片资料;长崎、广岛原子弹爆炸后的废墟图景。学生为原子弹的爆炸威力之大而惊奇,心中产生疑问:为什么原子弹的爆炸会产生如此巨大的能量?教师导入主题:要知道其中原理。我们首先要弄清原子结构的奥秘。 设计意图:发挥了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利于下面的探究活动深入下去。 2.大胆猜想 教师要求学生进行大胆猜想:“我想象中的原子结构”。学生积极参与讨论,然后自由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