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李词艺术风格对比分析

二李词艺术风格对比分析
二李词艺术风格对比分析

二李词艺术风格对比分析

引言

婉约派作为古代词学流派之一,在中国传统文学历史上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一说到词,许多人第一反应想到的便是“宋词”。李煜和李清照是宋词中婉约派的代表人物,他们在两宋词坛上,自出机杼,形成了独特的艺术写作手法,别具一格,为后人留下的华美辞赋流传至今。数百年来,许多专家学者对他们的词作极其推崇和敬佩,他们的词作在后人中流传甚广、具有极大的影响力。明代杨慎在《词品》中说:“宋人中填词, 李易安亦称冠绝。”1清代沈谦在《填词杂说》中云:“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便是当行本色。”2由此可见,二李的词作研究价值极高。

从现有的文献资料来看,研究二李生平经历和词风前后期变化的文献较多,大多数学者主要是研究二李前后期词作风格的变化及思想感情,研究二人作品意境、深度的资料并不多见。笔者通过搜索关键词、查阅文献时发现,李清照在词作上和李煜是有联系的,她比较欣赏李煜,在词句方面及叠词的运用上对李煜都是有所继承并创新发展的,对后人的创作有深远影响。

后人谈起词,都会称李煜和李清照为“词中二李”。要去探究其中原因,笔者认为大概是参考二人生活和创作的共性倾向而言的。这些共性倾向包括以下几点:其一,“二李”在婉约派中具有极高的地位,属于代表词人;其二,二人的经历都很相似。生活在一个悲剧时代:由繁荣到衰败;戏剧性的人生遭遇:都经历了国破家亡的悲痛以及悲剧的人生经历。由于他们社会的地位、生活的环境和个人的命运都发生了大起大落的变化,因而二人的词作整体看来分化较明显:呈前后两期。具体比较这两个时期的作品,不难发现在情感和风格上又都发生了转变,前后两期的作品存在很大的差异,截然不同。其三,二人后期的作品中都流露了怀国之哀、失家之痛,词风一致。其四,二人都善用白描手法,细读他们的词作,不难发现他们在运用语言和塑造形象上都达到了超凡入圣的地步。综述上面相似之处,可以发现他们之间存在的共性较多,但认真研读二人的词作,还是不难发现二人的词实际上各有特色,各具韵味,在抒情风格、艺术风格和语言运用等方面都同中趋异,异曲同工。本文拟就李煜、李清照二位词人在词作的创作方面作一比较。

1杨慎.词品[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40.

2沈谦.填词杂说[M].北京:中华书局,1986:103.

第一章“二李”词的艺术风格特点

为了分析、研究二李词艺术风格的异同点,笔者打算分别从李煜和李清照前后期作品入手,进行区分研究,从而找出二李前后期作品各具的特点,方便下文的对比研究,得出观点。

1.1李煜词的艺术风格特点

1.1.1李煜前期词的艺术风格

1.1.1.1绮丽柔糜,不脱花间习气

南唐后主李煜自小在宫廷之中长大,本无意于王位,心中只有与大小周后的缠绵悱恻,但事与愿违,他成了南唐最后一任君主。王国维也认为他“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是后主为人君所短处”,他虽有愧于国,是历史上的亡国之君,但是他心思细腻婉约,在文学上确是一个天生的文人。前期生活安定幸福,他恣意享受着宫廷的奢侈生活,词作的用词取材也是寻常人家不可见之物,极尽奢靡。大概是因为他特殊的地位和生活环境,他这一时期的作品多是充满着香艳的脂粉气息,难脱“花间”的樊篱。如《一斛珠·晓妆初过》(绣床斜凭娇无那)这是一首描写男女欢愉的作品,全词描绘了一个女子从化妆到出场的全过程。“沈檀”一句细致的描绘了歌女点唇的动作和神态,下阙通过“罗袖”“杯深”等词描绘了女子和情郎调笑欢会的画面,女子艳情姿态描绘的格外传神,具有浓厚的花间习气。李渔《窥词管见》曾批评说:“此娼楼倚门腔,梨园献丑态也。”3全词着重描绘了歌女姿态的艳丽,反映了词人早期寄情歌舞、放浪形骸的生活,格调委实较低。还有《菩萨蛮》一词,主要描绘了女子幽会的场景,“花明月暗笼轻雾”渲染了当时那种朦胧浪漫的气氛,女子的动作、神态、语言是描绘的也是极具特色。因而詹安泰先生也曾评价李煜早期的作品是:“内容充实而意味不够深厚, 描写精细而笔触未能沉着”,继而点明“这和他在这时期的生活实践是有密切关系的”。4

1.1.1.2思想内容艺术性较强,价值不高

因为李后主前期主要生活在宫廷之中,一直过着纸醉金迷、奢华的宫廷生活,因此所创作出来的题材较窄,几乎离不开欢愉享乐的宫廷生活,词作中语言的运用及情境的描绘所表现出的艺术性极强。早期作品《玉楼春》中用“晚妆”“明肌雪”等次描写了明艳动人艳丽美妙的宫女形象,随即就是歌舞登场的场面,“笙箫吹断水云间”则展现了当时宴会之上音乐的悠扬和器物的华美,细致形象的展

3李渔.窥词管见[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508.

4詹安泰.李璟李煜词[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17.

现了当时奢靡华丽的宴会场景;下阕则是描写宴会结束后的情景:曲终人散、踏月醉归,词人宴会之后余兴未尽,便纯任得得马蹄,踏着一路月色归去。“谁更”“醉拍”将作者的醉态展现出来的活泼表现得淋漓尽致。全词笔法自然奔放,语言明丽畅快,艺术描绘生动逼真,充分显示了作者高妙的艺术造诣。《浣溪沙》(红日已高三丈透)一词也是极为代表性的作品,这首词可以说是帝王奢华、享乐生活的真实写照。词中生动描绘宫廷生活的豪奢、纵情声色的场面,刻画了富丽堂皇的宫殿以及舞女们轻盈的舞步和妩媚的姿态。画面感极强,但是表现出了词人此情此景的小得意,也反映出了南唐朝廷的腐朽。

1.1.2李煜后期词的艺术风格

1.1.

2.1直抒胸臆,无丝毫做作

在后期的作品中,李煜作为南唐末代帝王,身份从一个养尊处优的帝王沦落成被囚禁的“违命侯”,面对这巨大的落差,他悲痛欲绝。李煜在这时创作的词作风格发生了一定的改变,前期作品中的花间习气在这时难寻踪迹。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5哀痛国家的衰忘却又无可奈何,怀念之前华丽的宫廷、奢华的生活,将心中对于国破家亡后的无奈、愤懑、悲痛都融进了作品中。他从未掩饰过自己的真实情绪,甚至被囚的那段时间也是夜夜吟唱绝命词。在后期作品的创作中他直抒胸臆的成分增多,常将自己的悲痛哀婉的情感借助作品来宣泄出来。如《临江仙》(樱桃落尽春归去)一词,词人借“蝶翻”来反写,映衬出主人公内心的孤苦。下片以“寂寥”起首,承接上片,“空持罗带”“回首”等词刻画了一个孤苦无依、难遣忧愁的形象。就像王国维先生说的:“主观之诗人不必多阅世,阅世愈浅则性情愈真,李后主是也。”6《望江南》(多少恨)是词人亡国后被囚创作的一首词,“多少恨”“昨夜梦魂中”抒发了梦中重温旧时光的欢乐和梦醒之后的悲恨。

1.1.

2.2悲怆沉重,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面对国家破碎的境遇,李后主词作中的情感色彩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表现欢愉享乐的词少了,在这时创作的作品中转变为悲伤的情感的宣泄,在艺术风貌方面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一种全新的艺术审美特征——深沉、哀伤带着血色悲情,成为了后期词作的艺术趋势。7李煜成为亡国之君后,一首堪称绝命词的《虞美人》引起了广泛的共鸣。“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勾起了作者物是人非的惆怅,在意境的勾勒下衬托出了他心中的悲苦愤慨,还有被囚禁的哀愁,其

5王国维.人间词话[M].北京:中华书局,2009:8.

6同上p9.

7刘姝麟.李煜与李清照词作中的艺术世界[D],2012:15.

中又夹杂了些许的悔恨之意;“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诗人将今朝与往昔进行对比,美景和悲情相结合,淋漓尽致的抒发了心中的苦闷,“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是这篇词的最后一句,作者用生动的喻体来比喻自己的“愁”,江水是绵延不绝、汹涌沸腾的,生动形象而又富有感染力的展现了心中愁苦的多和重,赋予了“愁”力量感。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道:“尼采谓一切文学, 余爱血书者。后主之词, 真所谓血书者也”。8词人在《子夜歌》(人生愁恨何能免)中也说道:“人生的愁恨怎能免得了呢?”借助梦境来抒发自己对现状的愁恨之情。

1.1.

2.3语言凝练,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性

因李煜自小的生活环境的特殊,他晓音律,工书画,可以说是一位多才多艺的文学艺术家。前期生活过于安乐欢愉,后期作品中用字意境的营造达到了少有人能企及的高度。如他的《蝶恋花·春暮》(遥夜亭皋闲信步),以“遥夜”“亭皋”开篇,交代了当时的时间地点,点明了当时的背景是夜晚,词人漫步在一个依水而筑的亭子旁,用短短简洁凝练的四个字,就营造出了当时的意境,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也为下文作者借春暮这个时令来感慨自己往昔岁月的流逝做了铺垫,美好的岁月一去不复返。这首词含蓄委婉,无奈之情别出。《采桑子》中“亭前春逐红英尽”以“春逐”“红英尽”展现了亭子前红花飘落,春色消逝的场景,借一个少妇来抒发伤春怀人、难遣愁思的情绪。

1.2李清照词的艺术风格特点

1.2.1李清照前期词的艺术风格

1.2.1.1率真自然,富有感染力

李清照出生于一个书香气息浓厚,充满艺术氛围的家庭,从小受家庭的熏陶,知书明理,家庭生活温馨。第一任丈夫是赵明诚,二人婚后生活十分恩爱,琴瑟和谐,幸福美满。正如《碧鸡漫志》中所说:“自少年即有诗名,才力华瞻”,李清照少年就已经成名,这充分对李清照年少的成名进行了肯定。9在这期间,她创作的词一般都是描绘的女孩家闺阁时的趣闻还有和丈夫赵明诚夫妻恩爱的日常生活,淋漓尽致的展现了一个活泼可爱、天真烂漫的少女形象。如早期作品中的一首词:《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生动刻画了一个少女醉酒后可爱憨态的形象。在野外溪边的亭子喝酒,一不留神已是黄昏时分,但女词人游兴沉酣,乐而忘返。醉到一定程度,但又有酣乐之意。回去途中,乘着酒兴奋力争渡,一不小心酒后发劲,小船误入藕花丛中,惊起一群在滩涂休息的白鹭。语言平淡朴实,

8王国维.人间词话[M].北京:中华书局,2009:9.

9唐圭璋编.词话丛编·碧鸡漫志[M].北京:中华书局,1986:88.

生动有趣。读完这首词,少女醉酒后可爱憨态的形象跃然纸上,十分具有画面感,给人以美的享受,展现了词人早期生活中的生活态度、心境情趣,表达了她天真烂漫、无忧无虑、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李清照与丈夫离别时,所作的《一剪梅》(红藕香残玉覃秋)中的“才上眉头,却下心头”,语句结构工整,表现手法也十分巧妙,“思”已化为“愁”,与丈夫分别,难遣深愁。

1.2.1.2雅俗相济,富有表现力

李清照善用白描手法,即以浅俗平易的口语来进行词的创作,而这些口语绝不是信手拈来,而是经过精心提炼、富有表现力的,包蕴着作者丰富的意绪和真挚的情思。虽有俗的外形,却具有雅的神韵和旨趣,形成一种俗中见雅、雅俗相济的独特语言风格。10脍炙人口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中,“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词人醉酒后余兴未尽,回去途中奋力划船,许是力道太大,不小心惊起了在滩涂上休息的鸥鹭。取寻常语度入音律的艺术特色,这首词,在艺术手法上完全是采用了白描的手法,景色优美,浅显易懂,静中有动,语言平淡朴实,生动有趣,言尽而意不尽,篇幅虽短,却读着饶有兴趣。

1.2.1.3形神兼备,富有形象性

正如高尔基所说:“文学就是用语言来创造形象、典型和性格。”11李清照在刻画人物形象中最为突出。她有着女性的细腻,在创作作品的时候,细心地选取有代表性的语言、动作、表情来勾勒出具有鲜明特征、形神具备的艺术形象。前期的《点绛唇·蹴罢秋千》一词刻画了一位少女遇见爱情时的娇羞模样,真实而生动形象。以“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开篇,描绘出了一个少女自在欢快的形象,通过“见客人来,袜划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等几个连续性的动作描写,恰似镜头般的描写,成功刻画了一个天真活泼、娇羞少女的形象。节奏轻松,短短四十一个字就展示了少女的个性和形象。词人在《渔家傲》(雪里已知春信至)中巧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勾勒了寒梅孤傲清高的形象,点染其形象、神态美,同时也表现了女词人鄙弃世俗的胸襟。

1.2.2李清照后期词的艺术风格

1.2.2.1幽愤深沉,极富感染力

李清照在经历了一系列接踵而来的打击之后,在面对国家衰亡、丈夫离世、遭张汝州的欺骗,她后期所创作的词作普遍都是在表达对国家的担忧、南宋当权者不作为的愤懑以及对自己独守空闺的孤独、惆怅、哀怨之情。《永遇乐·落日熔金》中,作者写了北宋汴京和南宋临安元宵节的情景,将南渡前过元宵佳节的

10黄晓娟.论李清照词的语言芝术特色[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01):59. 11高尔基著.益昌等译.论文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332.

欢乐之前与如今寓居异乡凄凉的处境进行对比,想赏今夕的繁华来重温旧时的欢乐,但又担心面对元宵盛大的场景会触动自己心中时过境迁的悲凉之情,抒发了自己对故国的思念,同时也委婉的表达了对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的不满。更为直接的作品如《临江仙》,“试灯无意思,踏雪没心情”以口语入词,通俗明了,准确、深刻的表达出了词人孤居的心酸以及国家衰亡带来的悲愤。

1.2.2.2巧用叠字,极富音乐美

李清照对音律有极深的造诣,叠词的运用可以说是李清照词的一大特色。运用叠词,在意境的构造、摹声、抒情等方面进行修饰,描写十分细致生动。代表作《声声慢》一词中,首句巧妙运用“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七个叠词,富有音韵,读起来有一种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感觉,反复吟唱,便能体会到词人心中的婉转凄楚。

再如词作中的“庭院深深深几许”连用三个“深”,前两个“深”为形容词,第三个即为动词,强调了深。不仅点明了庭院的深邃,也起到了复沓、跌宕、回环的效果。从侧面说明了词人幽闭不愿出门,面对如今处境,词人十分忧郁。1.2.2.3色彩搭配,极具美感

词人在自己的创作实践中,十分懂得字、词之间的联系,对色彩搭配有自己的见解,创作新颖别具一格。在《如梦令》(绿肥红瘦)中,选用绿色和红色两个具有鲜明特征的颜色,显得既有生气又特别,后面又分别搭配“肥”“瘦”,以极简的语言刻画出了暮春时节,一场大雨过后,绿叶繁茂,鲜花凋谢的场景,同时词人借春天的离去,花儿的凋零来自喻,传达出女词人惜春、惜花、惜人的哀伤之情。《摊破浣溪沙》中以黄金来比作桂花,绿叶则如碧玉一般,黄绿搭配,再加上词人生动、贴切的描绘,加以想象画面,令人心旷神怡。词人借花形、花态来抒发心中的感慨。

第二章“二李”词艺术风格的异同分析

基于二人生活经历、词风变化等方面具有相同之处,且李清照对李煜在修辞、叠词等方面又有继承,二人的词作对后世影响颇深。但纵观前学者的文献资料,研究二李生平经历和词风前后期变化的文献较多,研究二人作品意境、深度的资料并不多见。因此,我将从二人用词的手法、意境铺展、思想深度等方面来分析二人在艺术风格方面的异同。

2.1“二李”词艺术风格的相同点

2.1.1委婉含蓄,真情自然流露

二李同为婉约派著名词人,在前期,二李的词作都是无忧无虑、享受生活的感情基调,而后期,二人都经历了国破家亡的惨遇。无论是前期的儿女情长还是后期的家仇国恨,二人创作的词都是真实流露的情感。

李煜早期词《菩萨蛮》(花明月暗笼轻雾)传说是为小周后所作,描绘出了自己与小周后在宫廷中幽会的场景,少女的轻盈步履,顾盼神情跃然纸上。情真景真,动人情思。描写虽比较猥亵,但是情感表露大胆、率真;李清照与丈夫赵明诚成婚后,幸福美满。《减字木兰花》(卖花担上),女词人抓住几个简单的动作:买花、赏花、戴花等,从侧面再现了当时新婚生活的场景,俏皮生动的展现了夫妻间的调侃,女词人将新婚时期的甜蜜表露得一览无余,透过字里行间,便能感受女词人心中的甜蜜、喜悦。

二李在后期作品中更是真情流露。李后主成为赵匡胤的阶下囚后,往日繁荣不再,一首堪称绝命词的《虞美人》引起了广泛的共鸣。“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往事不再,今昔对比,引发了作者物是人非的愁怅以及如今为阶下囚的悲愤之情,心中满是悲苦愤慨还有悔恨之意;“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诗人将今朝与往昔进行对比,美景和悲情相结合,借机宣泄自己内心的苦闷悲愤,在这篇词的最后“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以生动的“水”来比喻自己心中的“愁绪”化无形为有形。绵延不绝的江水、汹涌澎湃,极具感染力的展示了愁的多、重以及力量感;再如《破阵子》:诗人回顾一生做了自我的反思和忏悔。对于自己之前贪图享乐也毫不掩饰,敢于指出自己的无知和懦弱无能,最后导致了国家的灭亡。李易安的早期生活以及和丈夫赵明诚生活的时候是幸福美满,在靖康之难后,与赵明诚的分离以及之后他的离世,她的作品不见早期的欢快,转为沉郁凄婉的风格。《声声慢》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作之一。这首词起句连用七组叠词“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富有音律美,几个叠词细腻深刻的写出了诗人心情的悲苦凄戚,独自一人的彷徨,末尾“怎一个,愁字了得!”以“愁”归结,词人的愁情之重都无法估量;词人中年时孤身一人所作的《武陵春》,更是非一般的闺怨词所能比。词人炼字造句功底深厚,这首词简炼含蓄,如“风住尘香花已尽”:既点出了经历风吹雨打后、落花遍地的情形,又说明了现在已雨过天晴,同时又道出了作者惜春伤感的情感。之后“欲语泪先流”简单五个字看似平常,却又表露了词人满腹的忧愁,感人肺腑、动人心弦。

2.1.2凄怆悲愤,意境深远

二李经历了相似的人生变故后,词风统一一转凄凉悲愤,悲痛在很大程度上能激发人的心灵的深处,从而创作出震慑人心的作品。

李后主囚于汴京期间时所作的《浪淘沙》(往事只堪哀),全词以一个亡国之君的角度和思想感情来回忆往昔。将眼前景、象征景、想象景相结合:“往事只堪衰”起句,奠定了全词的感情基调,后以“藓侵阶”来写出庭院的空旷、凄凉之景。下阙又以“金锁已沉埋”来悼念国家破灭,几个方面结合来表现自己的凄凉处境、抒发亡国之痛。在《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作者以“四十年”“三千里”等数量词展现了对故国疆土的自豪与留恋。下阙“一旦”承接了上阕最后的“几曾”,一转笔锋,心中对故国不再、江山逝去的哀痛之意更甚,同时也对自己的无用表示痛恨;女词人李易安在《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中,以“落花”等词渲染了凄凉的氛围,借助这些意象展现了一个孤苦无依的女性形象。“物是人非事事休”时过境迁,光阴不再,一股悲伤涌上心头,“只恐双溪蚱蜢舟, 载不动许多愁。”词人说小舟都载不动自己的愁绪,化无形为有形,将“愁苦”具体化,用这种夸张的比喻来形容自己的悲伤、愁苦,从侧面也衬托出心中愁苦的“重”“厚”,表现了词人的深沉哀婉,对故国的担忧、愤懑和对故人的思念,作品意境内容深远。再如作者婚后的作品《醉花阴》,作者通过描述重阳节赏花的情景,烘托了一种凄凉寂寥的氛围。结尾三句以黄花来比喻人的憔悴,用瘦来衬托出相思之深,言有尽而意无穷。

2.1.3用词精炼,善用白描

二李因为生活环境的原因,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在用词方面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对于字词之间的联系也把握的十分准确,有独特的洞察力。

如李煜早期的作品《蝶恋花·春暮》(遥夜亭皋闲信步),便可以体现其用词的精炼,开篇用“遥夜”“亭皋”两个词,直接明了的交代了时间地点,词人漫步在一个依水而建的亭皋旁,语言简练,点明了当时的背景是夜晚,短短四个字,便将当时的意境营造了出来,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些意象的运用实则也是作者以此来衬托自己的无奈之情。不光这首词,李后主的“流水落花”“一江春水”等也是极具代表性的白描手法,经词人手法的运用、点化,便能达到很高的艺术境界。李清照的白描手法在宋词中十分出众,很多脍炙人口的作品在民间流传甚广。如她后期的《声声慢》“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独自怎生得黑”,《醉花阴》“人比黄花瘦”,《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绿肥红瘦”,语言通俗明了,并且词人虽用寻常之物“黄花”等入笔,但经她构思创作,词作都能够化俗为雅,勾勒出凄凉寂寥的意境。对于她这种创作方法,明人杨慎也赞许道:“山谷所谓以故为新,以俗为雅,易安先得之矣。”12

12唐圭璋.词话丛编[M].北京:中华书局, 1986:450-451.

浅析柳永词中的

浅析柳永词中的“雅” 摘要:柳永是北宋专力于写词的大家,他的词可以分为俗词和雅词两大类。其中,他的雅词独特,在雅情雅境中融入俗语,往往呈现出一种雅俗交错的面貌,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柳词。他的雅词之“雅”主要表现在题材、表现手法和语言等三个方面,本文主要从这三个方面来分析柳永词中的“雅”。 关键词:柳永;词;“雅”;题材;表现手法;语言 柳永是我国北宋词坛上一位杰出的词作家。他前期流连于市井坊曲、秦楼楚馆,接触的多是底层百姓,尤其是歌妓舞女,词的描写内容也常常以他们为主;在表现手法上,他善于使用铺叙,叙事抒情不求含蓄、袒露直率;在语言上,他采用大量通俗易懂的民间口语和俚语。因此人们普遍认为他的词多为俗词,显得俗艳妩媚。然而,他的词还有“雅”的成分存在。 “雅”作为一个文学和美学中的概念,最早见于《诗经》,它本是《诗经》六义之一。《诗经》之大、小雅是区分音乐的。雅,本指高,《毛诗序》称:“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王朝首都所在地的歌诗称为雅,进而政治等级的最高层,发号施令的权利中心即为雅的引申义。[1]至魏晋南北朝时期,“雅”才逐步成为文艺理论的一个重要范畴,如曹玉曾把“辞义典雅”视为不朽之作的标志,刘勰《文心雕龙?体性》篇列文章风格为八种,首列“典雅”。综合起来看,雅者,指内容雅正或高雅,语言典丽含蓄,长于比兴等。下面笔者将分别从题材、表现手法、语言三个方面来谈论柳词之“雅”。 一、从题材看柳词之“雅” 柳永的词作常取材于日常生活,根据词作的内容,可以将他的词分为怀古词、羁旅词、写景词、咏物词和都市词五大类。而笔者认为柳词之“雅”更多地隐藏于羁旅词、写景词、都市词这三类中。 1.羁旅词 柳永一生仕宦失意,命运多舛,他一方面喜欢过自由浪漫、饮酒听歌的生活,另一方面又不能放弃对功名的幻想和追求,不得不为求名利而浪迹四方,因此创作了大量的羁旅行役词。这类题材成为柳永后期词作的主要内容。 如《八声甘州》中:“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词中“霜”、“关河”等意象分别对应“凄紧”、“冷落”、“残照”等无一不带有词人强烈感情色彩的词,长期的漂泊让他对霜风、关河、残阳等极为敏感,叹时光流逝、岁月蹉跎。词的下片有两组对比,排列得极有情韵:不忍看眼前景色,不愿想“年来踪迹”!尖锐的心理矛盾加深了“归乡”情结,把无法解脱矛盾的抒情主人公,推向伤感的极顶—“归思难收”,宦途的步履更难收!万般无奈之下,还得寻求另外一种排解方式:只有想想那位期待慰藉的“她”了,可是,在最后一组对比中,词人却不得不失望的告诉自己:世上实在不可能有人真正体悟我这个仕进无门的落魄文人!在这种尖锐的矛盾冲突中,词人的心灵得到了一种真正的属于自己的升华。清代冯煦在《蒿庵论词》中评道:“耆卿词,曲处能直,密处能疏,奡处能平,状难状之景,达难达之情,而出之以自然,自是北宋巨手。”其羁旅行役词大多喜欢以秋暮意象为核心,形成了一个独特的审美空间。在这样一个枯寂萧索的意境中,渗透着词人失志落魄的、漂泊凄楚的人生感怀,隐含着他对人生道路的反思,对个体生命的忧患意识,反映了人生的无常。 2.写景词 作者在羁旅途中,也描写沿途景色,写景细致清丽,极有层次性,写出了眼前真切的感受,没有一句陈腐滥言,柳永词作中没有单纯的写景词,而是在词中附带有作者的悲凉和感

朱自清散文艺术特点

目录 写作提纲: 一、朱自清散文在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二、朱自清散文的清幽细密的语言艺术特点 三、朱自清的散文如诗写出了情致 四、朱自清散文的总体风格特点 五、结论 参考文献

论文题目: ____谈朱自清散文的特点___________ 内容提要 朱自清先生散文语言优美流畅,朴素简洁,清新隽永。细腻委婉的景致观察和描写,精雕细刻的语言锤炼,多种多样的艺术手法,新颖别致的布局构思,融情于景,创造了一种情趣之美、景趣之美、希望之美,为新文学运动作出了重要贡献,推动了白话散文的发展。重点表现在开创了新时期语化散文的先河为后期白话文及现代文学的创作和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他是继冰心之后出现的另一位美文家,他的散文写作,细致华美,具有诗歌之美。朱自清散文中的语言艺术对后来的创作具有深远影响。 关键字:朱自清,缜密构思,语言艺术,文学地位

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点 一、朱自清散文在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朱自清先生是一个正直的知识分子,成为一个进步的教授;由一个旧社会的狷者,成为一个民主的斗士。他走过了自己曲折的道路,毛泽东称赞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号召我们“写朱自清颂”。朱自清先生是“五四”新文学的拓荒者和创业者之一,他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作出杰出的贡献,尤其在散文创作方面取得了极高的艺术成就,成为现代文学史上有数的散文大师。先生精美的散文作品,已成为至今值得珍视的一份文化遗产。中国现代散文的发展,以“五四”时期的成就为最高,影响最大,而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创作,又是这一时期实绩最大,成就最高的。 朱自清先生从小深受私塾教育熏染,家教严格,养成其温和规矩的性格。他好读书不好交际,大学毕业后,长期在师范和中学教书,过的是平静清平而又师道尊严的生活,即使在成了大学教授之后也脱不了“土气”(叶圣陶、陈竹隐皆提到这点)。先生的生活缺少大波大澜,缺少激烈地情感撞击,缺少灵魂撕咬的痛切,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是“日常生活的中和主义”,是“中性人生观”,这跟中国古代的“温良恭俭让”、“发乎情,止乎礼”很近似。山水校园、诗酒唱和、教书着文,是朱自清先生一生典型的生活方式。先生的诗太过平凡与他的生活与性情太过平实相关,其成就在散文,实因五四新文学诸文体中惟散文与旧文学冲突最小,与他性情较为相融。朱自清先生一生勤奋,共有诗歌、散文、评论、学术研究着作26种,约二百多万言。遗着编入《朱自清集》、《朱自清诗文选集》等。 二、朱自清散文的清幽细密的语言艺术特点 从语言上说周作人的散文语言是朴实——朴实得近乎平淡。欣赏周作人的散文就像听一个老人在那里絮语但不是絮叨其中渗透着丰富的生活体验和世态炎凉。朱自清的散文语言是高度提纯的相当隽永有一种清新、自然、典雅的美特别是他的写的散文可以说通篇都是诗——形式是散文的意境是诗的。 1、独到的修辞手法的运用朱自清的散文注意修辞语言优美用字遣词功夫颇深。如《荷塘月色》中用“泻”形容如流水一般自上而下普

西方艺术发展简述

西方艺术史简述 一、西方艺术史基本脉络 1、分期:埃及美术、希腊罗马美术、中世纪美术、文艺复兴、巴洛克、罗可可 2、艺术中心随经济中心的演变而转移:希腊、亚平宁半岛、弗罗伦萨、罗马、威尼斯、 巴黎、纽约 埃及美术: 一般指公元前332年以前的埃及美术。它的形成和发展主要经过了史前期、早期王朝、古王国、中王国、新王国和后期王朝时期。埃及美术的产生和发展与埃及人的宗教信仰、墓葬习惯和王权思想有很大关系。他们认为,人的生命和宇宙万物是永 恒的,死者是可复活的。相应地,陵墓作为人的永久住宅,它的修建和装饰,也受到重视。这些原因导致了金字塔、雕刻、墓室壁画等一系列艺术品的产生。埃及美术 的一般特点是:建筑宏伟壮观;雕刻朴素写实,整体性强,表现方法遵守正面律; 绘画线条流畅优美,色彩丰富,人物表现采用正、侧面混合法。 希腊美术: 希腊美术发源于地中海的克里特岛,早期希腊文明被称为“爱琴文明”,希腊文明一直延续到罗马帝国占领希腊各地,希腊艺术按照时间可以如下分期:1.爱琴文化时 期、2.荷马时期、3.古风时期、4.古典时期、5.希腊化时期。希腊人创造了神,在希腊人的心目中最完美的人就是神,因此希腊人尊重人,神和人同形同性。希腊美术 最重要的方式是神殿等建筑、雕刻和少量壁画。希腊美术的主要特点是无所不包的 和谐与规律性,还有庄严与静穆。 罗马美术: 罗马美术吸收了希腊美术成就,继承了埃特鲁斯坎美术传统,而将美术更加推向实用主义,在内容上侧重描绘享乐性的世俗生活,在形式上追求宏伟壮丽的风格,在 人物表现上强调个性化。其突出成就主要反映在建筑、肖像雕刻和壁画方面。 中世纪美术: 自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到15世纪文艺复兴运动开始的一段时期,史称中世纪。 它包括拜占庭美术、爱尔兰-撒克逊和维金美术、奥托美术、加洛林美术、罗马式美 术和哥特式美术等。在公元313年,罗马皇帝君士坦丁颁布米兰敕令,承认基督教 会的合法地位。由于基督教的影响占有统治地位,决定了艺术浓厚的宗教色彩。位 于东方的拜占庭美术,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古希腊美术的保存者与传播者,并与当地 民族美术相融和,而自成体系。西欧其他诸国基督教美术,也都带有本民族原始艺 术的明显烙印。中世纪美术最重要的成就是建筑的发展。无论是拜占庭式教堂高大 的圆穹,还是哥特式教堂火焰般的尖券,既充分显示出封建宗教的权威,也体现出 当时工匠们的创造才能。同时与教堂建筑一起应运而生的装饰性雕塑、镶嵌壁画与 彩色玻璃窗画,以及圣经、文学作品的插图画和各种小型艺术等,又赋予中世纪美 术以丰富多彩的面貌。 文艺复兴美术: 文艺复兴是指十四世纪到十六世纪西欧与中欧国家在文化思想发展中的一个时期。 “文艺复兴”的原意就是指“在古典规范下,文学和艺术的复兴。”在经历了封建教会势力的千年统治之后,人们开始挣脱精神上的奴役,被禁锢多年的古典文化又引 起人们的重视。文艺复兴首先发端于意大利,然后逐渐传播到欧洲其他国家。其变 化的基础就是思想基础关怀人、尊重人,以人为本的世界观。在人文主义思潮的影

徐冰 作品分析

徐冰作品分析(全改写加自发)这个反一下,绿色是抄袭的 徐冰在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游戏感,足以显示其足智多谋。 他在装置作品中,对观念,材料和制作上各层次结合的丝丝入扣,让人惊叹不已。 1986年,徐冰创作了自己的硕士毕业创作《五个复数系列》(找一下) 徐冰在其作品中将真实的情感和自己的心路历程传化为一种哲学的艺术创作方法,启发观众从中反思自己的生活经验。 《天书》与《猪》的作品从材料上看完全是风马牛不相及,淡淡其实它们所表现的都是文化对人的限制,以及这种限制所带给人的别扭心理关系的问题。它们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现存文字创作的遗憾。 《猪》动物是没有被“文化”过的象征物,我们的别扭,不适应之所以会产生,都是因为我们有“文化”。“文化”让我们逐渐淡忘了事物的本质,忘记了我们创作“文化”的初衷。 《鬼打墙》是一件用宣纸来拓印长城的艺术作品。被堪称为另一件“无意义”的时代的代表作品。 作品将长城的城墙和烽火台拓印了下来,当人们看到这巨大,等尺寸比列的作品裱合在一起,在博物馆展示的时候,这又是一种无形的震撼。 这对长城“肌肤纹理”的拓印,无疑是将长城与之相互维系了无数个春秋的沙漠、黄土、古战场相脱离,它在这没有背景烘托得气氛中,活活变成了一个“细胞标本”,这种细节的复制,反而颠覆了长城原本的面貌。 这种哀伤的气氛,有一次烘托了徐冰作品中,祭祀式的庄重与“无意义”的意义。 1990年,当徐冰《鬼打墙》的作品照片在美国展出时,国外的艺术家们被徐冰另类的版画手法、语言以及材料的运用所为之震惊。 长城就是世界地图上最大的一幅版画。 拓印其实是一种很真实的记录手段。 《新英文书法——教育系统》又是徐冰到美国生活了一段时间之后的艺术结晶。作品是对人类过往惯性经验和思维方式的挑战,同《天书》如出一辙。 美国生活的语言障碍,让他无法表达自己内心成熟的思维想法,这种尴尬成就了他《新英文书法》创作的源泉。 徐冰的作品都是与概念有关,他善于把人们原有的概念打混,让人们重新反思,将中国的文化与西方的文化相呼应,以此也弘扬了中国的艺术文化。 这同时也是一种对无国界道路的寻求。

浅谈柳永在词史上的地位和贡献

浅谈柳永在词史上的地位和贡献 平玉霞张瑞静 内容提要柳永虽然社会地位低微,但他扩展并发展了慢词,开拓了词的题材,并丰富了词的表现手法,大量吸收市井口语入词,对推动宋词的转变和发展,做出了伟大的贡献。 关键词柳永慢词铺叙贡献 柳永,出身于福建崇安县世代官宦之家,从小就受到文学艺术的熏陶,不到20岁就作出《望海潮·东南形胜》这样脍炙人口的名篇。但他落拓不羁,常出入于秦楼楚馆,与妓女、乐工交往。因此屡试不第,还落了个“奉旨填词柳三变”的称号。 对柳永词的评价,历来众说纷纭。我们认为,惟有用文体发展的眼光,在北宋前期两种词风的对立并存之中,考察柳词从内容到形式所体现的革新意义,才能恰当地评价它在词史上的地位和发展贡献。 一、从形式上看,柳永的贡献首先在于把不少小令扩展为慢词,并发展了慢词,使词调构成发生了重要转变 从敦煌曲子词看,慢词早就在民间流行,但文人却很少染指。柳永长期生活在市民阶层中,接受了当时歌妓、乐工们的影响,大量地创制慢词。他一方面“变旧声,作新声”,将旧调名翻新,由小令、中调衍为慢词;另一方面“奏新曲,谱新词”,自己创制了大量新调慢词。这就为词家在小令之外提供了可以容纳更多内容的新形式。翻检一下《乐章集》,与唐五代词同调名的词作不少,但篇幅却长得多。如《定风波》,在敦煌曲子词中是六十字的小令,柳词“自春来惨绿愁红”已衍为一百字的长调。《女冠子》由原来的四十一字衍为一百十一字。他的《夜半乐》词描写“绣阁轻抛,浪萍难驻”的惆怅心情,就可以在长达一百四十四字的篇幅中,大开大阖,恣意铺张。属于这种情况的还有《十二时》、《长相思》、《望远行》等。柳永还因精通音律,能自创新调。如《笛家弄》、《满朝欢》、《迎新春》、《解连环》诸调,都是柳永新制的慢词。他还在单调、双调之外,创造了三叠的形式,如《戚氏》、《夜半乐》等,可说是词体中的“鸿篇巨制”。但是,柳永的贡献更在于,他通过自己的创作实践,把慢词的艺术表达功能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慢词因篇幅长,字数多,在表现手法上自然要有别于小令。一般说,小令以含蓄蕴藉、言简意丰见长,慢词则以铺叙取胜。 慢词铺叙之法,在后来周邦彦和豪放派苏、辛等人手中,得到充分发展,但作为第一个大量写作慢词的词人,柳永实在是功不可没。在柳永的带领下,词人们才大量创作慢词,并取代了旧有小令的地位。 二、开拓了词的题材 词从晚唐以来,主要作为娱宾遣兴的工具,其内容总不出男欢女爱、离别相思。北宋前期词坛,文人填词大致承袭唐五代花间词风,而以晏殊、欧阳修为盟主。与晏、欧几乎同时,以柳永为代表的“歌者之词”,却另辟蹊径,把汉魏乐府中游子思妇题材同唐五代词中男女情爱与离愁别绪的描写结合起来,从词的内容、表现手法到语言风格,都令人耳目一新,给文人词输进了新鲜的血液。 首先,柳词多写当时市民的生活情景,涉及时事政治与人民疾苦者很少。但他或抒

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征

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征 导读:篇【1】: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色主要有以下几点: 1、构思缜密,布局精巧。 散文的艺术魅力,集中地体现在艺术构思方面。朱自清的散文在构思上是十分讲究的。缜密而严谨,新奇而精巧,营构合理。“设眼有致”。 散文具有“文眼”,这是我国古代散文一条传统的艺术经验。唯有“眼”题旨才会有隐显意境,才会有虚实,剪裁才会有详略,结构才会有疏密。 朱自清的散文是十分注重“眼”的安设的。并且充分地使之成为构思的“焦点”。也成为将作品的思想与艺术辩证统一起来的“凝光点”。 ②、抒情与描写相结合,追求一种“绘画美”。 在朱自清的散文中,偏重于借景抒情的作品占较大的比重。在这些作品中,他善于用重彩工笔描绘各种风景画、风俗画,他重视以形传神,尤重形似,主张“以形为本”,“不求形似就无所谓逼真”,孜孜以求的是一种绘画的美。他的写景作品确实也做到了“融情入景”。秦淮歌月,荷塘月色,梅雨瀑布(《绿》),悠悠春风,潇潇春雨,青青春草,艳艳春花(《春》)------经过作者感情的融注,都带上了“个人”的色彩,现出一种绘画美,使感情的抒发也愈具真切、细致。《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写景散文的代表作品,作于一九二七年

七月。当时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全国,中国陷入空前的黑暗之中。在现实面前,作者彷徨了,他明白“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但两条路他都不愿走,于是走中间道路,以求暂时逃避现实。这篇作品借谈月色掩映下的荷塘景色,来反映作者自己体味的“独处的妙处”,摆脱现实烦恼,追求刹那间的宁静以求超脱。 3、清新、自然、悠美、典雅的艺术语言。 朱自清散文的语言基调是朴素的,有一种清新、自然、悠美、典雅的美。 篇【2】:朱自清散文《春》赏析 朱自清散文《春》赏析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长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绵软软的。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花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外国美术史

外国美术简史 一、史前美术、古代美术 1、史前美术 西班牙阿尔塔米拉洞窟壁画《受伤的野牛》 法国拉斯科洞窟壁画 (奥地利)威伦道夫的维纳斯像:人们对母性 的崇拜和祈求繁衍生育的愿望 (英国)斯通亨奇巨石阵 2、古代美术 两河流域:(巴比伦)汉谟拉比法典 古埃及美术:【建筑】(新王国时期)卢克索神庙、卡纳克神庙 【壁画】(正面律:人物头部为正侧面,眼为正面,肩为正面, 腰部以上为正面;横带状排列结构,用水平线划分画面。) 爱琴美术、古希腊美术: 【建筑】雅典卫城-巴特农神庙(多利安式、爱奥尼亚式、科林斯柱式)【瓶画】东方风格、黑绘风格、红绘风格 【雕刻】米隆《掷铁饼者》 《米洛岛的阿芙罗蒂德》 《萨莫色雷斯的胜利女神》 《拉奥孔群像》 古罗马美术: 【建筑】科洛西姆斗兽场万神殿凯旋门图拉真纪念柱 二、欧洲中世纪美术(公元476年-15世纪) 1、早期基督教美术(公元2世纪-5世纪) 圣彼得教堂 2、拜占庭美术(公元5世纪-15世纪) (土耳其)圣索菲亚大教堂 3、罗马式美术(公元10世纪-12世纪) (德)圣基列阿达教堂

(意)比萨教堂 特点:结构上广泛运用拱券,教堂前后配有塔楼 4、哥特式美术(公元12世纪-15世纪) (法)巴黎圣母院夏尔特大教堂 (德)科隆大教堂 (意)米兰大教堂 特点:平面是“十字架”形;外部多用高高的尖塔楼; 内部轻盈、空旷;窗户多是五彩的玻璃镶嵌画 图案。 三、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美术(13世纪末-16世纪) 1、早期文艺复兴时期美术 思想基础:关怀人、尊重人,以人为本位的世界观。强调人性, 反对神性;强调人权,反对神权;强调个性自由,反对人身依附。(意大利)乔托“欧洲绘画之父”代表作:《哀悼基督》《逃亡埃及》 2、文艺复兴时期美术 【佛罗伦萨】建筑师布鲁内莱斯基发现直线透视结构原理 雕塑家多纳太罗青铜雕刻《大卫》 画家马萨乔(第一位将解剖学、透视学运用于绘画) 代表作《出乐园》《纳税钱》 画家巴奥洛·乌切洛《圣罗马诺之战》 画家波提切利《春》《维纳斯的诞生》 【意大利】达·芬奇《最后的晚餐》《蒙娜丽莎》《岩间圣母》 米开朗基罗雕塑《大卫》《被束缚的奴隶》《昼》《夜》《晨》《昏 壁画《创世纪》《最后的审判》 拉斐尔《西斯廷圣母》《雅典学院》 【威尼斯】乔尔乔涅《三个哲学家》《田园合奏》《入睡的维纳斯》 提香《酒神节的狂欢》《乌尔比诺的维纳斯》《戴荆棘冠的基督》 《花神》 丁托列托 【尼德兰】扬·凡·埃克《根特祭坛画》《阿尔诺芬尼夫妇像》

柳永词的特点

柳永词的特点 柳永词的特点: 柳永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也是真正开启宋词天地的重要词人。他以一落魄文人,流连坊曲,采纳市井新声,为文人词作输入新鲜血液,并自觉地以市民情调取代贵族情调,变“雅”为“俗”,从而改变了词的审美内涵和审美情趣,在词中开拓出另外一番境界。 (1)、扩大了词的题材范围 第一,在描写男欢女爱的传统题材时,柳词从达官显宦的峻台重阁转向了平民百姓的市井青楼,具有浓厚的市民气息。这类词作有的表现了世俗女性大胆泼辣的爱情意识,有的表现了惨遭遗弃的平民女子的痛苦心声,有的抒写了处于社会下层的伶工乐伎的不幸遭遇和美好愿望,皆透露出新的时代气息。第二,工于羁旅行役,他把这些本来多入于诗的言志抒情内容一并移入词中,用来描写江湖流落的索寞,抒发别离相思的况味,此类作品达到了比较完美的艺术境界。 第三,展现了北宋承平之世繁华富庶的都市生活与多彩多姿的市井风情,这在柳永之前的词作中是不曾见过的。 (2)、发展了词的长调体制 柳永精通音律,或利用民间原有的曲调,或把小令扩展为慢词,或旧曲新翻,或自创新调,使慢词的曲牌大为丰富,词的体式至此相当完备,这样就增加了词的表现容量,扩大了词的表现能力。长调蔚然成为一代风气,倡导之功不能不归于柳永。 (3)、丰富了词的表现手法 柳永把六朝小赋的作法移植于词,创造了铺叙展衍、恣意渲染的艺术手法,写景状物备足无余,叙事抒情淋漓尽致;与铺叙相配合,他还长于白描,不加藻饰而

又生动传神;此外,构思细密,布局完整,章法委婉,层次分明也是柳词的重要艺术特征。 (4)、革新了词的语言表达方式 柳永也能以清丽的语言写传统的雅词,但他贡献最大的却是使用极其生动、浅近的语言写出的俚词。他一扫晚唐五代词人的雕琢习气,充分吸收日常生活中的俗语、口语入词,以通俗流利的语言取代雅致绮丽的修辞。正是在柳永手中,俚词才具备了和传统雅词分庭抗礼的资格。 作为第一位对宋词进行全面革新的词人,柳永对后来词人沾溉甚深,许多大家都受惠于他,柳词不仅促进了宋代俗文学的发展,也为金元曲子开启了先河,以至有人称他为“曲祖”。 苏轼词的特点 苏轼以诗为词,打破了词的传统限制,成为了豪放词的主要代表人物。但这并不意味着他的词仅仅停留在豪放风格上,而是他的词的豪放与婉约的特征是相互交融,相互渗透的,共同形成了苏轼词的旷达,富含理趣的特点. 且先看苏轼的豪放词,[念奴娇]《赤壁怀古》应该是其代表作,“大江东去浪 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开篇就为我们描绘了广袤的空间,开阔的时间,使人眼前一亮,豁然开朗。紧接着,穿空的乱石,拍岸的惊涛,以及卷起的千堆雪,共同形成了一幅奇异的景象,而且“乱”“拍”“惊”“穿”这些动词的运用从声音,形状等方面描绘了赤壁的景色,也客观的说明了古战场的险要地势。气势宏大,意境豪放,更显其“旷”的特点。而“江山如画”这两句,使词自然的由古代战场过渡到了古代英雄人物。下片中抒写古人的英雄气概,塑造了“雄姿英发”的英雄人物,从咏古到咏怀,融入自己的感情,是对英雄人物的敬佩以及“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的感慨。这首词中将壮丽雄奇的自然风光与雄姿英发的人物以及个人理想结合在一起,并且与开阔的时空相结合,饱含历史观与宇宙观以及忠义奋

装置艺术的特征

装置艺术的特征 是一个能使观众置身其中的三度空间,包括室内和室外,但主要是室内 是艺术家根据特定展览地点特地设计和创作的艺术整体 要求相应独立的空间,在视觉、听觉等方面不受其它作品的影响和干扰 观众介入和参与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所创造的环境促使甚至迫使观众由被动观赏转换成主动感受,除了积极思维和肢体介入外,还要使用所有的感官: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甚至味觉 不受艺术门类的限制,自由地综合使用绘画、雕塑、建筑、音乐、戏剧、诗歌、散文、电影、电视、录音、录像、摄影、诗歌等任何能够使用的手段 刺激感官的因素往往经过夸张、强化或异化 一般供短期展览,不是供收藏的艺术 是可变的艺术,既可以在展览期间改变组合,也可在异地展览时增减或重新组合 在帝门艺术中心一间灯光昏暗的展室里,《中国美术馆》月刊的英文编辑唐泽慧和她的一个伙伴相隔4米对坐在两只雪山模型似的椅子上。她们的头上各戴着一顶接有电极和电线的由金属条编成的帽子,看起来就像在接受医疗检查。 她们眯着双眼,两手自然地放在大腿上,身体一动不动,仿佛已进入佛教徒那种忘我的禅定状态,而身前的地板上,由上方投影下来的满池碧水中的粉红色莲花在荷叶间忽大忽小、忽开忽灭。 大约3分钟后,两个人结束了游戏。“不分胜负啊。”站在房间一侧的林书民走过来笑道,“你们心无旁骛的程度旗鼓相当。” 唐泽慧和她的伙伴参与体验的游戏实际上是林书民正在展示的一件互动性影像装置作品,名为《内功》。它的目的是通过侦测参与者的脑波活动状况来探讨人们面对外界不同情况时的内心活动轨迹,其表现是,靠近心境杂乱一方的莲花会快速生灭,而另一方的莲花则格外壮硕。“这就像是两个武林高手在相距甚远的两座雪山上用意念比拼内功。”林书民说。 林书民是旅居美国的华裔影像装置艺术家,作品在过去10年间曾获得过日本ARTEC95双年展杰出奖、美国席瓦特艺术创作奖最高奖金和2002年南斯拉夫双年展首奖等国际奖项。帝门艺术中心总经理陈绫蕙说,该中心之所以选择《内功》这样的作品展览,是希望能为北京带来不一样的视觉经验,让人们欣赏到不同艺术家探讨人与人、人与环境关系的不同视野。

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色

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色 【内容摘要】:朱自清是“五四”新文学的拓荒者和创业者之一,他在散文创作方面取得了极高的艺术成就,散文集有《背影》、《你我》、《欧游杂记》、《伦敦杂记》等。他的散文主要是叙事性和抒情性的小品文,从思想内容上看大体可分为两类:一是战斗性较强的,以社会现实生活为题材的作品,如《生命的价格—七毛钱》、《白种人—上帝的骄子》等。二是描述个人家庭生活,抒发自我感情以及描绘大自然景致的散文,如《背影》、《绿》、《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 朱自清散文真挚、自然、朴实,在结构上注重“文眼”的安设,并且充分地使之成为构思的“焦点”。也成为将作品的思想与艺术辩证统一起来的“凝光点”。体现了漂亮缜密的特点;在抒情上善于创造情境交融、以形传神的艺术境界。因作品的立意和题材的不同,而显示出浓郁的抒情色彩;在语言上对口语进行大胆的艺术锤炼,读起来明白如话,通俗平易,又形象生动,浓缩隽永。 【关键词】:朱自清散文(缜密真意情致文美清秀)特色朱自清原是一位诗人,所写散文自然不失其诗人本色,郁达夫曾经在《中国文学大系·散文集·导言》里说到:“朱自清虽则是一个诗人,可是他的散文仍贮满着那一种诗意。文学研究会的散文作家中,除了冰心女士之外,文章之美,就算他了”①。朱自清的散文确实有着超乎寻常的美的感染力,大体说来,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色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构思缜密,布局精巧 散文的艺术魅力,集中地体现在艺术构思上,十分注重“文眼”的安设。 所谓“文眼”,是散文艺术构思的“焦点”,它是作者经过艺术的概括与集中,把作品的思想与形象辩证地统一起来的“凝光点”。围绕这个“焦点”,或者说是“文眼”,把零散的材料有机地组织起来,成为一个整体,或者把纷繁的内容集中到某一点上,使作品所表达的思想高度凝聚。清人刘熙载云:“揭全文之旨,或在篇首,或在篇中,或在篇末。在篇首则后顾之,在篇末则前必注之,在篇中则前注之,后顾之。顾注,抑所谓文眼者也”②,惟有“文眼”,主旨才会鲜明突出,意境才会有虚实;惟有“文眼”,剪裁才会有详略,结构才会有疏密严整。

彭吉象艺术学概论第一章.艺术的本质与特征重点总结

第一章艺术的本质与特征 第一节艺术的本质 一、关于艺术本质的主要看法 1、客观精神说 2、主观精神说 3、模仿说和再现说 1、客观精神说 代表人物:古希腊…柏拉图(哲学家) 从他的客观唯心主意说法,柏拉图认为,理念世界是第一性的,物质世界是第二性的,而艺术世界是第三性的,艺术世界是“影子的影子”“摹本的摹本”,和真实个这三层。 于柏拉图的客观精神说相仿,是德国…古典美学的集大成者:黑格尔(哲学家) 黑格尔对美学的定义“美就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2、主观精神说 代表人物:德国古典美学的鼻祖康德(思想家…哲学家) 康德认为艺术不涉及任何功利,没有任何目的,无功利性和无目的性是艺术的特征。 康德认为,艺术是自我意识的表现,是生命本质的冲动,是一种自由自觉的活动。 3、模仿说和再现说 代表人物: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哲学家、逻辑学家、科学家) 古希腊学者认为,人类模仿鸟儿的啼叫,所以人类要唱歌;人类模仿蜘蛛织网,所以人类要织布;人类模仿燕子的筑巢,所以人类要盖房子。 亚里士多德也认为艺术就是模仿,戏剧里面的好人就是在模仿生活中的好人,戏剧里面的坏人就是在模仿生活中的坏人。 中国美学界泰斗朱光潜先生认为亚里士多德的模仿论,在西方雄霸了2000年,产生了巨大影响。 这种影响一直持续到19世纪,俄国:民主主义者:车尔尼雪夫斯基(文艺理论家)提出了“美是生活” 理论 车尔尼雪夫斯基从“美是生活”的理论出发,认为:艺术就是对于现实生活的再现。 除以上几种主要观点外,中外艺术史上还有“形象说”“情感说”“表现说”“形式说”等多种颇有影响的说法。

二、艺术本质的科学理论基础 关于艺术本质的问题,我们认为德国:马克思(革命家、社会学家、经济学家)的 “艺术生产”理论奠定了科学理论基础。 马克思认为:人类的生产活动可以分为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而艺术生产是精神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艺术生产”理论的启示 第一,艺术生产理论揭示了艺术的起源、性质和特点。 从艺术的起源来看,艺术生产本身是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才从物质生产中分化出来的,人类最初的艺术作品,常常是同物质生产劳动有着直接的联系。早在原始社会,人们的装饰品往往都和生产劳动有关。从艺术的性质和特点来看,艺术作品必然包括艺术家的主观能动创造和客观现实生活的反应,这样两个组成部分。所以艺术作品既有主观的因素,又有客观的因素,艺术作品应该是主客观的有机统一。 第二,艺术生产理论阐明了两种生产的“不平衡关系”。 也就是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 19世纪的俄国,是两种不平衡生产又一个鲜明的例证,经济上非常落后,政治上非常黑暗,是沙皇统治最黑暗的时期。 但是19世纪的俄国,出现了著名的诗人,普希金; 小说方面,出现了列夫·托尔斯泰,写下了《战争与和平》、《复活》、《安娜·卡列尼娜》。戏剧方面,出现了果戈理、契科夫等。 在音乐上,出现了柴可夫斯基,以及以穆索尔斯基为首的“强力集团”。 在美术上,出现了列宾《伏尔加河上的纤夫》、苏里科夫等为代表的“巡回展览画派”。 在舞蹈上,出现了《天鹅湖》《睡美人》等优秀的芭蕾舞作品。 别林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杜勃罗留波夫合称“别车杜” 第三,艺术生产理论揭示了艺术系统的奥秘。 艺术生产指出艺术包括:艺术创作—艺术作品—艺术鉴赏 实际上从生产理论来看,也应该包括:生产—产品—消费 第二节、艺术的特征 一、形象性二、主体性三、审美性 1.艺术形象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 一、形象性 2.艺术形象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3.艺术形象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

徐冰的天书

徐冰的天书“五解” 关于徐冰的《析世鉴——世纪末卷》,自两度展出以来,见诸于报刊的文字已经很不少。其反响之强烈,其褒贬之不一,在近年画坛尚属少见。尽管有评家认为“空前的赞扬”已经够多,但我依然觉得言犹未尽,还想说一点什么。因为在我看来,这件作品的潜在影响还远未显示出来。 从“音义符号”转向“视觉符号” 《析世鉴》何以能产生如此反响,值得认真研究,不能简单看作是‘评家一窝蜂”。当今画坛,有几位画家的作品曾牵动评家峰拥而至呢?实在数不出多少。有的评家认为,徐冰的作品来自于谷文达的“文字系列”和吴山专的“红色幽默”,因此,“从原创性说,徐冰的天书没有超越谷文达、吴山专。”我以为,这是一个十分表面的认识。徐冰的《析世鉴》与谷、吴二位采用文字的作品有着质的不同。谷文达是将文字作传统的“替身”来玩弄、亵读,来发泄他的叛逆情绪。他像一个弄潮儿,随手拣拾起中国汉字,翻来复去地摆弄、审视、嬉戏、玩耍、嘲讽;他通过“错误的标点符号与文法逻辑、错字、倒字、反字、无意义字、综合的字、重叠的字、分解的字、漏字、偏旁互借的字,以及标点符号与文字偏旁非常识性的结合等等”⑴,作为“审美过程”去“自由自在地创造”。“在审美的陈述中找回失去的直觉整一性的把握”,“通过非陈述性的文字”、“取消或部分地取消了陈述‘真理’的义务”,从而“把文字的意义推进到一个遥远而又陌生的世界”⑵。但是,他的“非陈述性”实际还是陈述的。因为他虽然做着将文字分解、破坏的“文字游戏”,但却并未放弃对字音、字义和语义的利用,所以他的探索并非纯视觉和纯绘画的。看他的画,依然需要“阅读”,需要从文字的阅读中理解其创作动因。同样,吴山专的“红色幽默”也仅是借助于荒诞的语言表达了一个荒诞的现实,将不相关的词语随意组合以表现“文化革命”所带来的“文化赤字”。他并没有对作为其视觉语言的构成因素的“文字”本身做任何思考,因此,他作品中的文字,依然是一种“音义符号”。 而徐冰作品中的文字则排除了这种“音义”性,他对于“文字”的再造完全是出于语言的需要。他既非原封不动地借用“文字”,目的也不在嘲弄文字本身。他不同于谷文达,故意把字写错、写反、写倒、写漏。不能把他刊刻的近两千个方块字看作是“ 错字”,因为其中没有一个“不错”的字。他是通过对字型的重组和再造完成了一个巨大的工程——从音义符号向视觉符号的全盘转化。除了标题,他没有在作品中运用一个现成汉

柳永研究综述

柳永研究综述 柳永,字耆卿,北宋著名词人,是第一位对宋词进行全面革新的词人,也是两宋词坛上创用词调最多的词人,对宋词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由于柳永对宋词的深远影响,关于他的研究成果也是硕果累累。薛瑞生《柳永的被理解与被误解》(《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13年第2期)提到,新世纪伊始,学术界掀起了一股“柳永热”,研究成果呈井喷之势。近几年,柳永研究又有了新的发展,现将有关研究成果综述如下: 一、柳永词的题材内容与风格的分析 目前学术界一般把柳永词分为两种,一类是为士大夫填的雅词,一类是市井传唱的俗词。谢慧明《柳永词之“雅”、“俗”考辩》(《群文天地》2012年第24期)一文对柳永词进行了深刻剖析。谢文认为,随着时代的变化对柳永词的评价发生了此消彼长的变化,从俗到雅俗并存再到以雅为主。柳永词的俗主要表现在描写女性大胆意识和下层歌妓的言行,多用俗言描写市井之事并不符合宋代文人雅士的审美,被视为轻浮。文章分析《雨霖铃》一词,认为柳永词用俗言却不落俗套,词中感情自然流露,使读者感同身受,艺术造诣高超,可谓之雅。孙雪霄在《以赋为词:柳永的市井之“俗”》(《河北学刊》2011年第一期)一文中提出了对柳永词雅俗兼备原因的独到见解。孙文认为,柳永出身儒学传统的仕宦之家却屡试不中,长期与市井人物相处,对雅俗之别不像其他文人一样泾渭分明,而是具有一种朴素的平等精神,正是这种精神让柳永作词时不避俗,甚至有意趋俗,作品中充斥着大量俚语。这一点也跟北宋的文化氛围息息相关,蒋金芳《柳永词社会内涵研究》(《剑南文学》2013年第1期)指出,宋代文化本质上是一种俗文化,这种文化是繁荣的经济和膨胀的市民阶级促生的。 对柳永词的内容的研究,葛蕾《也谈柳永歌妓词中的情感》(《文学研究》2014年第1期)一文分析的很有代表性。葛文将柳永的歌妓词分为两大类,一类以歌妓本身为主体,或描述歌妓的美貌,或展示她们的内心世界,第一次向社会较为全面地展示了歌妓这一社会群体,勾画出形象鲜明的歌妓群体。另一类以词人为主体,表达词人对歌妓的思念、追忆,情感真切,感人至深。文章还提到在柳永的一部分词对男女情事和床笫之欢的描述极为香艳露骨,难登大雅之堂,而这也成为上层士大夫不齿柳永的一大原因。学术界普遍认为柳永是婉约词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近几年对柳永的豪放词研究却大有进展。王立厚《柳永才是豪放词的创始者》提出柳永在词作风格、意境等方面对豪放词的问世和风行做出了开拓性的贡献,为苏、辛派豪放词人提供了经典创作模板。张爱良《温婉背后的豪情》(《哈尔滨学院学报》2011年第3期)对柳永豪放词的特点做出了概述:意境壮阔高远,以景写情;思想旷达感情沉郁悲壮,有感而发;用词简练有气骨,炼字讲究。 二、柳永思想人格的探讨 对柳永思想人格的评价是柳永研究的一个热点和焦点,也是争议最大的一个问题。许璟璇《雅俗异势下的角色错位与困境突围》(西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1年)一文谈到,柳永的人格精神与当时的整个社会时代是充满矛盾的,他渴望成为士大夫阶层,却屡试不第,尽管写下了鄙弃功名的词作,但骨子里仍是且乐太平的,长期的市井生活冲淡了他身上的士大夫气息,他代表的新兴市民阶层意识与当时的士大夫价值取向大相径庭。柳永的超然,实际上是郁郁不得志的无奈。 薛瑞生《柳永的被理解与被误解》(《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13年第2期)一文对柳永的思想人格进行分析,薛文认为,柳永的思想人格是复杂的,而对他的研究与评价陷入了棒杀与捧杀两种极端;察柳永应察其全,不能偏执一端,肆意涂抹。薛文反对将柳永研究小说化,人物脸谱化,认为将柳永塑造成一个完人不利于柳永研究。薛瑞生对柳永思想人格评价为“殆不出儒家规范,却又不划地自囿,如此而已”。柳永是市民文化兴起潮流下催生的一个词人,也仅仅只是一个词人。

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点

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点

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点 内容提要]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点 真真实的思想真切的情感真实的自我美意境美语言美 真和美结合构成朱自清散文的艺术格调和风采。 朱自清散文艺术的真 一、真实的思想。朱自清先生散文思想内容中的进步倾向形成了艺 术上的现实主义创作特色。他主张散文创作要提倡写实要求深入观察生活崇尚革新。竭力提倡写实的文学。 二、真切的情感。治学严谨的态度。观察的细致入微感受的细微用 心使朱自清的散文有着极其动人的真切的情感。 三、真实的自我。直抒胸臆平淡描述把自己的观点内心的变化 直接告诉读者使读者看其散文就像朱自清在和自己静静谈心真率 温馨纯美。 朱自清散文艺术的美 一、意境美。意境是散文的艺术表现形态。优美的意境能深深地激动 人心使读者如临其境心驰神往。1抒情和叙事相融合创造一种情景交融物与我浑的妙境2、抒情和议论相结合显示一种将人生的彻悟历史的开掘理性的思考都融会于一体的艺术境界。 二、语言美。1、朴素自然平中见奇2、精彩动人的修辞3、富于变 化的句式善于运用迭字、迭词[即得叠字、重叠词]。4、朱自清先生还有意避免“是”字句“有”字句和“在”字句打破了常规句式的沉闷。 [关键词]真美

朱自清先生的散文用真和美去概括最合适不过了。 真是朱自清散文的艺术核心真实的自我真切的情感真率的话 语真实的思想构成了朱先生散文的艺术格调和风采美朱先生的散 文意境美语言美如诗如画给人美的享受。 一、朱自清先生散文艺术的真。 朱自清先生散文思想内容中的进步倾向形成了艺术上的现实主义创 作特色。他主张散文创作要提倡写实要求深入观察生活崇尚革新竭 力提倡写实的文学。所以读朱自清先生的散文里面叙述的人、事、还有景致给人的感觉都是真实的好像朱先生就我们在身边给我们讲 着他自己的故事他的父亲他的爱人他的儿女他的朋友他的见闻、美景等等。 如《背影》、《儿女》、《择偶记》、《给亡妇》等都记录了先生 和家人的真实生活。这些散文虽然写法不同表现格调也不一样有的 欢快有的低沉有的朴实有的幽默。但是里面写的内容都是真实感 人的。你看不能忘怀的父亲的背影妻子和孩子的生活小事那么平凡 那么有乐趣。甚至心中的烦恼、“丑事”也不遮不掩的展示在读者面前。 特别在《儿女》一文“我结婚那一年才十九岁有了阿九二十三岁 又有了阿菜。那时我正像一匹野马那能容这些累赘的鞍鞯辔头和缰 绳摆脱也知是不行的但不自觉地时时在摆脱着。现在回想起来那些 日子真苦了这两个孩子真是难以宽宥的种种暴行呢”[1]其中朱先 生描述了自己由年轻时烦孩子、经常打骂孩子逐渐自己人到中年了成 熟了会爱会疼孩子了也能从家里平凡的日常生活中享受到生活的乐

漫谈徐冰版画创作中的情感表达

漫谈徐冰版画创作中的情感表达 发表时间:2018-06-13T16:29:01.893Z 来源:《知识-力量》2018年5月下作者:李燕[导读] “版画作为间接性绘画,它是通过艺术家依创作意图对媒介物进行规定性处理,经过印刷的间接过程,使该媒介物转化成痕迹的形式呈现为画面。(西南民族大学,四川成都 610000) 摘要:“版画作为间接性绘画,它是通过艺术家依创作意图对媒介物进行规定性处理,经过印刷的间接过程,使该媒介物转化成痕迹的形式呈现为画面。由于痕迹的出现来源于同一媒介物,这使版画原作的产生具有可重复性,使其成为‘具有复数性的绘画’。关键词:复数性情感表达痕迹 徐冰于1981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毕业后留校任教,1987年毕业于中央美院版画系研究生,获硕士学位。他属于改革开放后的第一批大学生,在现今的中华大地上这一批毕业生成为中国各个行业的中流砥柱,掌握着这个国家的命脉。徐冰入学前期到大学期间积累了丰富的传统版画经验。例如作品集:《山花烂漫》、《玉碎集》、《五个复数系列》都是能反应徐冰传统版画功底的作品。他本人也曾因为这样扎实的传统艺术功底炫耀:靳尚谊曾经赞扬他画的大卫,美国的版画家曾经称赞他调制油墨的水准。不过徐冰对于版画艺术的贡献不是因为他的传统艺术功底而是因为他的版画观念,他的观念始终保持对版画观念和实践的反省与修正。 早年,徐冰的创作题材和乡土版画比较靠近,据作者说这是因为早年上山下乡做知青的生活经验决定的,这恐怕不仅仅是他一个人的特殊经历,对于有过知青经验的大部分人来讲,不论酸甜苦辣,“泥土”都在他们的生活经验里刻下了重重的划痕。徐冰后来在自序《复数与痕迹之路》一文回忆这时期的创作时这样评价:“这些旧作现在看来真的是很‘土’的,不管是观念上,还是技法上,都比不上今天的许多刻木刻的学生。但好在它们是老老实实的,反映了一个人在一个时段内所做的事情。”徐冰的回忆不仅反映了一位艺术家客观反省评价自己的诚恳态度,其中关键是他表明了这一时期的作品是老老实实的作品,从艺术家的创作态度来看这是他的一贯风格,结合这一时期徐冰的创作来讲,他这一段时期的创作确实是老老实实的创作,完全的学院派技法,没有任何观念,取材于自身的生活经验。创作时,从对版画的感性判断出发;从感性的生活经验出发来展开自己的创作,许多版画家都是从这个角度开始自身的版画创作并且从这个角度结束自己版画创作的,徐冰得利于自身实事求是善于反思的性格优点突破了前代版画家这样的鬼打墙的艺术生涯。 1987年徐冰在中央美院版画系完成了自己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对于中国的艺术学子来讲,毕业季里毕业创作和毕业论文是最关键的任务,这不仅关系到毕业证、学位证,对于徐冰这样实在的学生来讲这一年的毕业论文和毕业创作也是对自身前一阶段学习成果的总结,就是在这一年他发表了关于版画观念的重要论文《对复数性绘画的新探索与再认识》,创作了颠覆性的版画作品《五个复数系列》。他的论文和作品是相辅相成的,《对复数性绘画的新探索与再认识》为徐冰理清了版画作为一种艺术门类的特殊价值在于复数性和痕迹,文章开宗明义,直接对版画的根本观念做出了规定,作者认为:“版画作为间接性绘画,它是通过艺术家依创作意图对媒介物进行规定性处理,经过印刷的间接过程,使该媒介物转化成痕迹的形式呈现为画面。由于痕迹的出现来源于同一媒介物,这使版画原作的产生具有可重复性,使其成为‘具有复数性的绘画’。复数及规定性印痕是版画别于其它画种的关键所在。”徐冰通过多年学习版画的经验从差异化的角度开发了版画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门类拥有的独特艺术语言,这样的观念为不仅刷新了中国既有的版画观念而且为中国版画实验另辟蹊径、开疆扩土,在一个众人鬼打墙的摸索真理的黑暗日子里,打破僵局引入第一缕阳光的实践活动总是显得激动人心,徐冰在这方面的探索为中国版画观念提炼了一个从语言角度理解版画的路径。当时中国艺术界不仅有传统的主流艺术思想,而且已经发生了“无名画派”、“星星美展”、“85美术运动”等一些在野艺术家组织的当代艺术活动,这些艺术实践为中国艺术的演化提供了重要资源,但是却鲜有以传统艺术门类为资源从语言角度切入改良的艺术实践,也许这和徐冰本人来自知识分子家庭有很大关系,当然,在成绩面前这些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徐冰个人的艺术观念为其他兄弟门类提供的启发和参照价值,夸张的说,这样的启发用在中国社会变革的实践中一样会得到令人咋舌的效果。《五个复数系列》是在论文《对复数性绘画的新探索与再认识》这篇论文的基础上进行的创作,之所以说创作是以论文为基础的并不是基于两者发表时间上的先后,而是因为任何创作都要在明确的创作意图下才能生效。徐冰在《对复数性绘画的新探索与再认识》这篇文章中这样描述自己的创作:“在研究生毕业创作中我试图用尽可能纯粹的版画手段进行创作。其中有两组木刻系列。第一系列是由四小组、共12张组合而成的一幅巨大的作品。在这里,我极力发挥版画印刷中印痕及复数性所能产生的效果,使用重复印刷,由浅至深印刷,局部叠印,错位,补充印刷,正拓反印等手段使整幅作品构成特有的节奏和强烈的视觉效果,第二系列由十一幅画面排列而成。十一幅画面,同是一块板为媒介物印刷的结果这里我采用边刻边印的又一种复数形式。第一幅是未刻之前全板的印刷,第二幅画面出现最初的刀痕,从第三幅起,刀痕增多,逐渐显出形象,至第六幅为习惯概含上完整的画面;在此基础上,继续边刻边印,于是画面形象开始消失,直至第十一幅除边缘几处隐约刀痕外,已为白纸本身。”徐冰研究生时期的毕业论文和毕业创作相辅相成,整体反映了艺术家对版画本体语言的觉醒,在他看来版画的基础语言是复数性和规定性痕迹,这样的艺术观念导致了他在版画创作道路上另辟蹊径,《五个附属系列》这件作品印制的是刻版画的过程,这件作品颠覆了版画的复数性,使这件使用传统木版技法创作的唯一作品与历史上的版画作品既保持了血缘上的亲近,同时也疏离了历史上的版画创作,至此,他为版画艺术实践打开了一扇广阔的大门。 依创作意图对媒介物进行规定性处理,经过印刷的中间过程,使该媒介物转化成痕迹的形式呈现为画面。由于痕迹的出现来源于同一媒介物,这使版画原作的产生具有可重复性,使其成为‘具有复数性的绘画’。复数及规定性印痕是版画区别于其他画种的关键所在。只有追寻这条线索,才能探寻到版画艺术的本质特征。”确实,这件作品在观者看来就是长城的影子,是长城的痕迹。这两件作品揭示了版画的一个重要语言——实物的痕迹转印。 徐冰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版画创作为版画实践开拓了前人从未触碰过的领域,他观点明确的把版画创作的视角转移到本体语言上来,从版画的本体语言出发拓展了版画语言,同时也扩大了版画转印媒介的范围。这样的认识直接引领了20世纪90年代中国当代版画发展的大方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