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物流与物流管理.

第五章物流与物流管理.
第五章物流与物流管理.

第五章物流与物流管理

学习目标

1.了解物流理论的产生、发展及其所涵盖的传统行业。

2.理解流通、商流及物流三者之间的关系。

3.熟练掌握物流与物流管理的基本概念,掌握物流管理的基本内容、物流的分类特点。本章重点

理解流通、商流及物流三者之间的关系。

本章难点

在了解物流理论的产生及其发展的基础上理解流通、商流及物流三者之间的关系。

第一节物流的产生与发展

一、物流概念的形成过程

1.我国的物流概念起源于日本,而日本的物流定义则来自于美国

1956年日本到美国考察美国的physical distribution(以下简称PD),美国的PD即是日本所讲的“流通技术”,日本考察团回国后就用美国的PD替代“流通技术”的称谓。通过介绍和宣传,PD在日本产业界引起了高度重视,遂于1964年将PD改为“物&流”,1965年将“物&流”进一步简称为“物流”。1979年6月中国物资经济学会派代表团参加在日本举行的第三届国际物流会议,回国后首次引进了“物流"概念。2001年中国制定出《物流术语》国家标准,首次给出了官方的“物流”定义版本。

2.“物流”——一个善意的错误

在英汉词典中,logistics是军事上后勤的意思,但现在无论在理论界还是产业界,几乎一致把它翻译为物流。这是为什么呢?这还得从美国的变化说起。

1985年,美国将1963年成立的(美国)全国物流管理协会更名为物流管理协会,并重新定义了物流。从这里可以看出,物流发源地美国的主流派别已经将“物流"一词用logistics 取代了过去的physical distribution(即PD)。

美国发生这一变化以后,日本随后出现了两种情况,一种是继续用“物流”来翻译“logistics”,即英文用词已经变化但其翻译没有变化,这以企业为代表。而另一种则直接根据“logistics”的英文读音用日文的“片假名”拼写出来,一些日本学者认为(主要以物流专业协会为代表)这才是“原汁原味”的“logistics”。

我国的情况则有些特殊,因为我国很早就有“后勤”一词(英文为logistics),而其含义与“物流”的意思大相径庭;而且经过大力宣传,“物流”一词已深人人心,不宜用其他词汇替代。因此,继续用“物流”来翻译“logistics”,即英文用词已经变化但其翻译没有变化。这与日本的第一种情况一样。

根据上述事实,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logistics”对应的汉语翻译应该是“后勤”而不是“物流”,将其翻译成“物流”是不妥当的,这是一种善意的错误。国外的用词及相应的翻译已经发生了变化,但是我们没有变。现在,我国无论在理论界还是产业界,“物流”均指“logistics”而不是“physical distribution”。

【思考5—1】“logistics”与“physical distribution”有什么区别?

【解析】“logistics”与“physical distribution"的区别见表5—1。

的目标是:在机器安装设置成本和由于不确定的产品需求而引起的库存持有成本之间取得平衡。“经济批量”规则也为现代存货控制理论奠定了基础。这些理论给企业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效益,但由于他们的视角是面向生产,着重于生产的有效性,因而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的局限性。而这种面向生产的观点在随后的半个世纪在美国一直占据主导地位,束缚了高层管理人员和库存经理的视角,使得他们处理问题时不能着眼于整个公司库存管理的有效性。

这种局面几乎维持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当时出现了两种各自分离的情况。其中之一出现于企业内部。Goodyear(固特异轮胎)公司董事长鲍尔·里奇非德提出:在企业组织内部新创一个角色,他的职责是协调需求与供给,并对物品的所有投资负全部责任,具体活动包括销售预测、平衡预期销售量和生产计划日程、运输管理、仓库管理。这种在总经理和物料

经理控制之下的组织成为迈向现代物流管理的第一步。另一种情况出现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负责生产战略防御物资的公司。由于这些公司物品运动的特殊性,它们的物料供应和产品销售有别于其他公司,称为实体供应(physical supply)和实体配送,可以说带有强烈的战争色彩。实体供应和实体配送经理负责对军火的运输、补给、囤积进行全面管理,确保美军战略物资的及时供应。但在当时,美国还只是着重于实体配送(销售物流)的研究,而对实体供应(供应物流)的研究相对较少,当时的物流也称为实体配送。

总括早期物流(实体配送)的发展,主要呈现三个特点:第一,制造业内部的实体配送管理被认为是一个分离的组织功能或领域。第二,实体配送只是作为运输部门的附加职能。第三,最初建立实体配送部门的目标也仅仅是降低实体配送成本。

2.物流部门的设立和实践阶段(1946~1956年)

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时候,有些行业的企业已经具有一些重要部门,这些部门主要掌管交通运输、仓库和物料控制等。这些部门职责的扩展促成了实体配送部门的纷纷建立,如1945年的莱福兄弟公司、H.J.Heinz公司;1948年的Gerber Products公司;1949年的Sunshine饼干公司;1952年的Amour&Company以及International Latex公司(实体配送部门事实上就是物流部门,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美国一直把它称为实体配送部门,直到20世纪80年代logistics替代原来的PD称作后勤)。

1954年,一个具有真正意义的实体配送部门在H.J.Heinz公司创立。先前,H.J.Heinz 公司已经存在一个运输仓库部门,负责交通运输、物料处理、私有运输设备及仓库地产的规划和管理。而后,在这些职责的基础上又加入了客户订单处理、产成品存货控制、内部订单处理、制造规划职能,从而形成了一个现代物流意义上的实体配送部门。这个部门仍由先前的运输仓库经理管理,并直接向企业的执行副董事负责。

同年,在美国波士顿工商部门召开的第26次波士顿流通会议上,鲍尔·D.康柏斯发表了题为“市场营销的另一半”的演讲。他指出,无论是学术界还是实业界都应该提高认识,研究市场营销中的物流,真正从战略的高度来管理、发展物流。

此后,由于宏观经济的衰退市场萧条,尤其是现代市场营销观念的形成,使企业意识到顾客服务成为经营管理的核心要素。其他公司纷纷重组原来的实体配送部门,加入了客户服务的功能,组建新的意义上的实体配送部门。这些新组建的部门的首要目标是降低运输、储存、存货的成本,其次是提高客户服务水平。

3.物流的迅速发展阶段(1957—1978年)

1956年,霍华德·T.莱维斯、吉姆斯·W.克林顿和杰克·D.斯蒂勒三人撰写的《航空货运在物流中的作用》一书的发行成为物流发展的里程碑。书中指出:尽管航空货运的费用较高,但是由于它可以加快客户的订单处理速度,因而节约了货物持有成本和仓库管理成本,从而在存货成本和订单处理成本之间存在一个权衡问题。为此,霍华德等第一次引入了总成本概念,提出应当从物流费用总体的角度评价运输手段的优劣。他们的研究深化了物流活动的内容。

总成本概念虽然在理论上非常新颖并且很吸引人,但是由于运输成本的不可分割性、不连续性,使得总成本最优化缺乏实践可操作性。

然而,由于原材料的多样性,生产和仓储地点的广泛分布,众多的消费点,季节性周期性的需求,库存持有成本的上升,多项目的生产线以及在客户需求和物流成本之间建立平衡的需要等这些外部环境的变化,使得1956年之后,物流管理上还是出现了一些新的特征:某些行业的物流发展远远快于其他行业;物流管理组织的概念已被大多数厂商所接纳;物流管理部门的数量大大增加;一旦物流成本降低,提高客户服务水平在物流规划中就显得更为重要了。期间,行业内部厂商之间也在不断交换物流管理方面的思想观点,物流管理技术的变化排浪式地在各个行业之间出现。为了维持已有的竞争力,许多厂商的执行官员感到一种

需对物流活动进行重组的迫切压力。为了便于交流物流管理思想,1962年,由来自工业部门和学院的七个代表团在路易斯州举行圆桌会议,成立了一个重要的中介组织——全美物流管理协会(National Council of Physical Distribution Management,NCPDM),其目的是通过年会、地区会议、学术会议和出版物,为跨行业的企业提供交流的渠道。

4.物流理论的成熟与现代化阶段(1979—1985年)

20世纪70年代,专家学者纷纷出版学术著作,探讨物流理论。出版的著作大都称为“商业后勤管理”(如“the management of business logistics”),他们研究的重点开始从企业内部物流转向从原材料的产出点到最后消费品的整个物流活动。1976年,全美物流管理协会也修改了1962年对物流的定义,认为物流是“对原材料、在制品、产成品和相关信息从产出源点到消费点的流动和储存进行规划、实施和控制的过程”。此时的物流理论已较成熟。

70年代末,美国政府也制定了一些法规、法案。如1977年到1978年《航空规制缓和法》加速了航空产业的竞争,从而对货主和运输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1980年又通过了汽车运输法案和铁路法案,运输公司可灵活决定运费和服务;1984年,随着海运法案的通过,运输市场全面实现自由化。这些规制为物流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这一时期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随着物料需求计划(MRP)、制造资源计划(M RPⅡ)、配送需求计划(DRP)、配送资源计划(DRPⅡ)以及准时制(JIT)等先进管理方法的开发和在物流管理领域上的应用,人们已认识到需要从流通生产的全过程看待物流,物流也已被提高到一个战略的高度,得到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的充分重视。最有意义的是:1985年全美物流管理协会将名称从National Council of Physical Distribution Management改为National Council of Logistics,从而标志着物流观念的确立。

5.物流理论和物流实践的深化发展阶段(1986年至今)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人们对物流管理认识的提高,经济环境、产业结构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物流理论和实践开始向纵深发展。人们已认识到物流不仅与生产密切相关,物流与营销也紧密相连,成为支撑企业竞争力的三大支柱之一。人们从理论和实践上开始认识到现代物流活动对于创造需求具有相当大的作用,原有的营销组合已不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而有必要强调营销与物流的再结合。这一理论对现代物流的本质给予了高度总结,也推动了物流顾客服务战略和供应链管理战略的研究。

80年代后期,物流技术和物流软件的发展也十分迅猛。一方面,EDI和专家系统的利用不仅提高了信息传递的效率和准确性,也带来了交易方式的变革,为物流纵深化发展奠定了技术基础。另一方面,POS系统、条形码技术在物流上也开始广泛使用,它们保证了物流信息采集的标准化和准确性,从而提高了物流管理的整体效率和管理水平。

90年代末,美国运输部部长罗纳德·斯拉特提出了《美国运输部1997—2002年财政年度战略规划》,全文约20万字,由14个部分组成。这一规划的大概意思是:在1997年至2002年作为跨越20世纪到21世纪桥梁的5年里,美国将面对全球化的市场、环境的挑战、跨越国界的安全威胁和通信与信息革命等环境要素的变化。面对这些挑战与变化,美国要重建一个全世界最安全、方便、经济和有效的运输系统,为美国人民提供机会,给他们灵活的选择。无疑,这个规划是美国物流管理发展的又一新的里程碑。

(二)物流在日本的发展

日本物流发展的历史不长。虽然物流的概念于20世纪50年代才从美国传人,但日本物流发展速度之快、规模之大、整体现代化程度之高及惊人的物流效率,为世界瞩目。物流对日本经济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日本物流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

1.物流概念的引进和实践阶段(1956—1973年)

1956年,日本生产本部首次组派了“物流专业考察团”到美国各地考察。在其考察报告中,首次应用了“PD”这一概念,经若干年后定译为“物的流通”简称“物流”,这一概

念被日本产业界普遍接受。

值得一提的是,物流概念引入日本的过程中,物流一词的内涵同当时美国的物流概念有所差异。日本学者认为物流包含了运输、配送、装卸、保管、包装、流通加工和信息传递等活动,突出显示了物流的综合行为,是一种综合活动。

这一时期,日本生产技术不断进步,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产品销量猛增,日本经济呈高速增长的发展态势。但是基础设施和运输力量的不足严重阻碍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物流设施的建设已成为了全社会的迫切需要。日本政府开始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东海道新干线及高速公路的相继建成为物流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同时企业内部的物流作业也广泛采用铲车、自动仓库等机械化装卸设备和仓储设备,这些设备的使用提高了物流作业的效率。信息化建设方面表现为物流联网系统的积极推广、开发配车系统等物流软件,它们为物流管理的信息化和现代化奠定了基础。可以说这一时期是物流建设的大发展时期。

2.物流管理合理化阶段(1974—1984年)

1973年,爆发了席卷全球的石油危机。世界范围内原材料价格的猛涨和人工费用支出的不断增加,使世界各国靠廉价原材料、燃料、劳动力而获利的传统盈利方式面临挑战,日本也不例外。这时,人们又开始重新关注物流对企业盈利的价值。美国著名销售学家帕尔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物流是节约费用的广阔领域”的论断再次得到证明。著名经济学家杜拉卜指出:物流是“经济的黑色大陆”,物流费用的节约对发达国家在石油危机后稳定经济、防止危机的扩大,起到了巨大作用。这些所谓的“物流利润学说"揭示了现代物流的本质,把物流管理推到了一个战略高度。

日本正是在这一宏观经济背景下,积极推进物流管理合理化的。为了推进订货、发货等业务的快速化,他们削减物流人员,降低劳动力成本,全国范围内的物流联网蓬勃发展,以大型量贩店为中心的网上订货、发货系统在这一时期最为活跃。同时,有些物流公司还开发了一些新的物流服务项目,如开展城市间和市内的送货、路线配送、集中配送等,这些措施大大提高了物流业的服务水平,扩大了物流管理的外延。

3.物流向纵深发展时期(1985年至今)

进入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日本国内消费开始出现饱和,为了扩大外需,积极开拓国际市场,贸易立国被日本确立为基本的立国方针。这时的物流呈现两个特点:一方面,物流量大幅度增加,物流已面向国际化;另一方面,生产倾向于轻、薄、短、小的商品开发,这就使得市场的不透明度增加,减少在库货物数量、减少库存成本的观念越来越强,物流管理也相应地从集货物流向多频度、少量化、进货短的方向发展。

为拓展销路,物流服务也得到了日本各界的广泛重视,如高附加值物流、准时制(JIT)物流。但与此同时也带来了一个问题——物流成本上升。如何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成为20世纪90年代日本物流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

1997年,日本政府制定了一个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综合物流大纲》,目标是力争到2001年实现能够提供亚洲太平洋地区一流的快捷物流服务的发展目标。其内容包括加强物流基地、交通设施等基础设施的新建、扩建和改建;修改有关的内贸规章制度,发展货物联运;放宽有关物流政策,停止执行原有的供需调整五年计划,重新认识原有的完全法规。这个大纲是日本物流现代化、纵深化发展的重要纲领,对日本物流管理的发展具有重要历史意义。

(三)物流在中国的发展

物流理论和实践在国外蓬勃发展,具有几十年的历史了。在我国,虽然新中国建立以来储运、仓储行业(物流业的雏形)已经形成并有所发展,但管理方式十分粗放。20世纪70年代,我国引进了物流的概念,物流也开始作为一门学科在部分高校里得到研究,但由于我国长期处于短缺经济状态,企业一直以粗放式经营为主,物流的战略地位还未显露,物流实践的发展仍很缓慢,得不到政府和企业界应有的重视。

90年代中期以后,我国政府和企业逐渐认识到作为“第三利润源”的物流的价值和战略地位,广泛开展物流的理论研讨和实践,也涌现出众多第三方专业性物流公司,物流产业化开始出现了苗头。但我国物流与发达国家比较,在基础设施、经营管理、理论研究、物流技术方面都还比较落后。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物流的发展可分为四个阶段。

1.物流初期发展阶段(1949—1965年)

1949年至1952年是我国经济的恢复时期。工业生产和交通运输逐步在恢复和建设。为了配合物流业务的需要,开始修建和购置一些基本的物流设施。在企业内部建立储运部、汽车队,在各大区或省、市建立了少数仓储公司或储运公司,但这些物流企业大多从属于各专业公司。

1952年,工业生产和交通运输基本上已全面恢复,进入正常生产阶段。当年,我国开始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工农业生产如火如荼,全国经济呈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随着社会商品物资的增多,流通部门相继在一些大中城市建立了储运公司、仓储公司、外运公司等“商物分离型”、专业化的大中型物流企业,以及附属于各专业公司、批发站的储运部、中转站、仓库等“商物合一型”的小型物流企业,形成了覆盖全国的物流网络,出现了最早批物流企业。

2.物流停滞阶段(1966—1977年)

1966年,“文化大革命”全面爆发,经济出现停滞和倒退,物流业和其他行业一样,陷入停滞状态。

3.物流较快发展阶段(1978~1992年)

1978年,我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经济建设加快了步伐。随着国内商品流通和国际贸易的不断扩大,物流业取得长足的发展。专业物流公司数量不断增加;企业内部也开始重视物流问题,设置了物流研究室、物流技术部等,还发展了一些集体和个体物流企业;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显著成果,新建了铁路、公路、港口、码头;物流技术得到了改进,开展了集装箱运输、散装运输和联合运输等业务。物流已逐步打破部门、地区的界限,向社会化、专业化、现代化方向发展。

4.现代物流起步阶段(1993年至今)

1992年,我国正式确立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随着市场规则的逐渐完善,营造了一个相对自由、宽松的市场经济环境,经济增长迅速,买方市场逐渐形成,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零售企业、连锁商业企业在市场中的主导地位加强。外商大举进入我国日化、家电等生产领域,并引进了现代物流观念和物流网络体系,中国越来越多的生产企业已经认清物流在市场竞争中的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一批“三资”储运、物流企业产生,传统的储运企业开始向综合物流企业发展,也产生了一批新的民族物流企业。在这种情况下,一些生产、零售企业开始退出物流领域,不再新建仓库,转向市场寻求合格的物流代理商。至此,标志着我国现代物流业的起步。

各级政府也开始重视物流业的发展,并予以积极的扶持。1999年,在我国召开了现代物流发展国际研讨会。在21世纪,现代物流业将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已成为人们的共识,物流业发展问题也已经列人了各级地方政府工作的议事日程。目前北京、天津、上海、深圳等地方政府正积极进行物流方面的基础准备工作,并致力于制定本地区物流发展的产业政策。

【思考5—2】对物流理论产生的五点理解。

【解析】①物流理论起源于确保美国军队战略物资及时供应的军事后勤管理;②物流理论从军队发展到一般企业是由于企业对经济效益的追求;③物流理论得到迅速发展是由于企业迫于降低成本的压力和科技迅猛发展产生的动力;④物流(logistical)是从实体配送(physical distribution)引申发展而来的;⑤我国物流概念是20世纪70年代末从日本引入的,而日本又

是在20世纪50年代从美国引入的。

三、物流发展的方向

1.物流管理模式的发展方向——供应链管理(supply chain management,SCM)

供应链(supply chain)是生产及流通过程中,为了将产品或服务交付给最终用户,由上游与下游企业共同建立的网链状组织。供应链管理(supply chain management)是对供应链涉及的全部活动进行计划、组织、协调与控制。

通常,供应链中的各个企业都按照自我成本最小、效益最优的原则组织生产。下游企业直接面对消费客户,它们对市场需求作出精心预测,而后根据自己的库存策略作出生产计划和采购计划。这些计划往往十分完善,使得企业内部达到资源配置的最优。但若不及时与上游企业联系,一旦上游供货企业未及时供货,企业往往措手不及,导致库存下降,生产停滞,顾客流失,效益下降,给企业带来损失和外部风险。同样地,若上游企业不及时了解下游企业的生产情况,只一味按照自己的最优化原则进行生产,则往往作出的生产计划与实际市场需求互相脱节,最后导致库存积压,资金周转缓慢,效益下降。这些问题对于处在整个供应链上的企业都存在,即产牛效益悖反困境:单个企业的运作效率可能是较高的,但整个供应链系统的效率往往低下,最终损害供应链中每个企业的利益。

针对这个问题,人们提出了供应链管理理论,它摒弃了局部管理的思想,利用系统的观念和方法对物流系统进行整合,以达到整个系统的最优。

【思考5-3】供应链管理的目标是什么?

【解析】供应链管理的目标是:降低客户的购买成本,更好地为客户服务,以获取竞争优势。

供应链上的原材料厂商、制造厂商、批发站、零售店结成战略联盟,共生共荣,共御市场风险。整个供应链系统的最优化所带来的效益,按照一定的原则,在各企业间进行分配,使每个企业都能分享供应链管理带来的好处。可以预见:未来市场上的竞争将不再是单个企业间的竞争,而是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

2.物流运作方式的发展方向——第三方物流(third party logistics,TPL)

TPL是物流专业化的一种形式。前文提到供应链管理是企业间高效的物流管理模式,它着重于物流信息的管理,具体物流的运作还需企业各自完成。然而,TPL作为物流服务的专业提供者,具有快捷、安全、服务水准高、成本低的特点,它可以整合整个供应链上的物流进行统一运营,降低整个物流系统的作业成本。供应链上的企业通过合同、契约的方式,形成长期稳定的战略伙伴关系,同时TPL经营者与供应链上的服务对象也需建立长期合同关系。只有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才能拥有稳定、高效的物流系统,从而获得长远的竞争

优势。

【思考5一4】TPL的服务对象是谁?

【解析】TPL的服务对象不仅仅是供应链上的企业,它可以为任何其他企业、个人提供物流服务。TPL是将各个不同企业的物流整合起来进行管理运作,它在实现自身效益最大化的同时,事实上也实现了社会物流的合理化。

第二节物流与物流管理

一、物流概述

(一)物流的定义

物流的历史和人类的历史一样久远,当社会出现了商品交换,便有了原始的物流。物流概念的产生经历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回顾物流的形成与发展,物流的定义也有多种观点。

1.美国的物流定义

美国物流管理协会1963年对物流的定义是:物流是为了计划、执行和控制原材料、在

制品及制成品从供应地到消费地的有效率的流动而进行的两种或多种活动的集成。

1985年的定义是:物流是对货物、服务及相关信息从供应地到消费地的有效率、有效益的流动和储存进行计划、执行和控制,以满足客户需求的过程。

从以上两个定义来看,前者定义了具体的物流活动,后者采取了更为灵活的表述,因此后者所适应的领域更为广泛;前者强调“有效率”的流动,后者强调“有效率的、有效益的”流动;前者的目的是“有效率的流动”,后者的目的是“满足客户需求”。这些区别体现了现代物流的核心价值,反映了美国物流界对物流认识的深入以及物流内涵和外延的变化。美国物流管理协会的物流定义在世界上影响较大,具有代表性,许多国家和地区的物流定义都是美国物流管理协会定义的翻版或变种。

2.加拿大的物流定义

1967年成立的加拿大物流管理协会基本上采用了美国物流管理协会的定义,后来的定义只是把美国物流管理协会前后两次的定义进行了综合。该协会1985年的定义是:物流是对原材料、在制品库存、产成品及相关信息从起运地到消费地的有效率的、成本有效益的流动和储存进行计划、执行和控制,以满足客户需求的过程。该过程包括内向(inbound)、外向(outbound)和内部流动。

3.欧洲的物流定义

欧洲物流协会于1994年发表的《物流术语》中将物流定义为:物流是在一个系统内对人员或商品的运输、安排及与此相关的支持活动的计划、执行与控制,以达到特定的目的。

欧洲物流协会的这个术语标准已经成为欧洲标准化委员会(The European Normalization Committee)的物流定义。欧洲物流协会对此术语标准每隔三年修改一次,每次都要吸收成员国内的物流定义,争取成为欧洲的物流规范。

4.日本的物流定义

日本日通综合研究所1981年在《物流手册》上对物流的定义是:物流是物质资料从供给者向需要者的物理性移动,是创造时间性、场所性价值的经济活动。从物流的范畴来看,包括包装、装卸、保管、库存管理、流通加工、运输、配送等诸种活动。如果不经过这些过程,物就不能移动。

5.澳大利亚物流定义

澳大利亚成立于1997年11月26日的综合物流网络把物流定义为:物流就是关于货物从原点到终点移动和处理的全过程及其活动。

6.我国的物流定义

2006年12月新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物流术语(GB/T 18354--2006)》(以下简称《国家标准物流术语》)从2007年5月1日起实施。《国家标准物流术语》把物流(logistics)定义为物品及其信息流动提供相关服务的过程,即物品从供应地向接收地的实体流动过程。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回收、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实施有机结合。这也是本书采纳的物流定义。

虽然各国对物流的定义不尽相同,但还是可以从时间上大致将其划分为三个阶段,即早期的PD阶段、近期的logistics阶段和现在融人的供应链阶段。

(二)物流的内涵

从以上物流的定义可知,物流具有以下内涵。

(1)物流是一种经济活动。

【思考5—5】哪些活动不属于物流研究范围?

【解析】如河水、空气等自然、物理运动不属于物流研究对象;另外,不带有经济性质的社会活动也不是物流研究范围。

(2)物流是物品从供应地向接收地的流动过程。

(3)物流包括运输、搬运装卸、储存、包装、配送、流通加工等基本功能。

(4)物流是一种创造价值的活动。

【思考5—6】物流活动创造了哪些价值?

【解析】时间价值(储存实现);空间价值(运输实现);加工附加价值(流通加工实现)。

(5)物流是物品有效率、有效益的流动。物流管理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从而最终提高物流效益。

(6)物流是不断满足客户需求的过程。满足客户需求是物流管理追求的根本目标。只有当顾客在他希望进行消费的时间和地点拥有所希望数量和要求的产品时,产品才有价值,为此物流企业应按照“5R”的要求为客户企业提供优质的物流服务。

【思考5-7】“5R”是什么?

【解析】“5R”是指把好的产品(right product)在规定的时间(right time)、规定的地点(right place)、适当的数量(right quantity)、合适的价格(right price)提供给客户,是物流企业优质服务的共同标准。

二、流通与物流

物流存在于不同的领域,诸如生产领域、军事领域、生活领域、流通领域。我们这里研究的物流是指流通领域中的物流活动。

(一)流通的概念

商品流通是指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过程。流通的概念可以分为广义的流通和狭义的流通。广义的流通指所有可以流动的要素的流动,如资金的流通、商品的流通、物品的流通、信息的流通、文化观念的流通等。这些要素的流通往往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交织在一起。如在某些品牌商品的流通过程中,同时也传播了该品牌所蕴涵的理念、审美观和价值观等,这在宏观上表现为文化观念的流通。

狭义的流通只包括商品的流通。

(二)流通活动的组成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生产分工越来越细,生产规模越来越大,尤其随着市场开拓与国际贸易的发展,产品的消费分布也越来越广,从而在商品的生产与消费之间出现了日益扩大的三种间隔(如图5—1所示)。

图5-1 流通的经济机制

【思考5—8】在商品的生产与消费之间出现的三大间隔通过什么活动来克服?

【解析】在商品的生产与消费之间出现的三种间隔必须通过流通活动来克服。流通就是通过买卖消除所有权间隔;通过运输消除场所间隔;通过储存保管来消除时间间隔,以实施所有权和物品的转移(如图5—2所示)。

(2)商流与物流的分离有其可能性

商流与物流分离的根本原因是,两者流通的实体——资金流与物资流有相对独立性。物资受到实物形态的限制,其运动形式、运动渠道与资金流有很大的不同。资金流可以由银行

间的结算系统通过划账方式瞬时完成,从而完成了买卖交易,实现了所有权的转让。但是相应物资的转移还要经过运输、存储、配送等一系列漫长的过程来实现。

【思考5—9】商流与物流分离的表现形式有哪些?

【解析】(1)物流在前,商流在后。主要有以下三种形式。

①赊销。赊销是指卖者预先将货物转给买者,经一段时间后取得相应货款的一种购销方式。

②先发货后付款的结算方式。为了促销商品,打开市场,卖方有时采用先发货后付款的结算方式。

③分期付款。买方首先支付部分货款,取得商品的所有权,然后通过延期或分期付款的方式将所余货款结清。买方通常是消费者,如买车购房、购置大额耐用消费品大多采用这种方式。

(2)商流在前,物流在后。主要有以下两种形式。

①预购。预购和赊销正好相反,预购是指买者预先将货款支付给卖者,经一段时间后取得相应货物的一种购销方式。

②款到发货的结算方式。为了避免结算风险,大多卖方企业采用款到后发货的结算方式。这种方式下,买方预先支付全部或部分货款,卖方收到货款后才发货。

(3)商流与物流分离的特点

①保管。取消公司总部仓库和门店营业仓库的分散保管方式,而代之以配送中心集中保管。

②输送。原先是从供应商仓库至公司总部仓库,再到零售店,是商物合一的两段输送。而在商物分离模式中是由供应商仓库至配送中心,然后直接送至零售店的商物分离的两段输送。

③配送。原先是向各零售店送货,现改为回路配送。

④信息系统。不再由公司总部、供应商、门店分头处理,而是以信息中心集中处理方式,用现代化通信系统进行各环节的控制。

(4)商流与物流分离的优点

①为了营业方便,公司总部可以设在都市的繁华地区,而配送中心可以设在郊外,从而降低成本。

②配送中心的仓库规模大,物流作业集中。同一地点处理的物流量大,便于采用机械化、自动化的保管设施和装卸机械,大幅度地提高了物流活动生产率,同时也可以降低物流成本。

③配送中心实行回路配送,提高了运输设备利用率,降低了运输费用,对门店的服务质量也可得到改善。

④商物分离使各部门的职能单纯化,可以提高工作效率。

【思考5—10】实现商物分离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吗?

【解析】实现商物分离必须创造一定的条件,如商品标准化、合同标准化等,还应该建设完善信息系统,保证总公司总部、供应商、配送中心以及门店之间的信息交换协同统一。

(5)商流与物流分离的方式

①订货活动与配送活动相互分离,把自备卡车与委托运输或共同运输联系在一起,降低运输费用并压缩同定费用开支;

②在同一系统内负责一定范围的物流据点合并,加强物流管理一元化,达到压缩流通库存,减少交叉运输,便于供应商大批量运货,提高物流工作效率;

③减少物流中间环节,流通路线可以实施从供应商仓库流经配送中心再到门店,可以大大提高效率。

三、物流的分类

(一)根据物流活动的业务性质划分

1.生产物流(production logistics)

生产物流亦称“制造物流”,是指工业企业在产品生产制造过程中,原材料、在制品、半成品、产成品在工厂范围内的流动,包括仓库与车间、车间与车间、车间内各工序之间各种物料的流动。

2.供应物流(supply logistics)

供应物流是指为下游客户提供原材料、零部件或其他物品时所发生的物流活动。

为了保证生产企业的物品供应,通过采购行为,使物品从供货方流转到采购方形成了供应物流,它与生产物流的输入端相连接。

3.销售物流(distribution logistics)

销售物流是指生产企业、流通企业在出售商品过程中所发生的物流活动,包括产品直销和间接销售两种形式。

以上所说的供应物流和销售物流是对同一个生产企业而言的。对不同的生产企业而言它们是统一的,供货企业的销售物流就是购货企业的供应物流。

4.回收物流(returned logistics)

回收物流是指退货、返修物品和周转使用的包装容器等从需方返回供方所引发的物流活动。

商品生产和流通过程中,可以回收利用的物品,经过储存、保转、加工和运输形成回收物流,如生产中的边角废料、金属屑等。另外还有退货形成的回收物流。

对许多企业而言,还需要管理回收物流渠道,该渠道可利用全部或部分前向物流渠道,或者需要进行单独设计。随着产品完成最终处理,物流管理才告结束。

5.废弃物流(waste material logistics)

废弃物流是指将经济活动中失去原有使用价值的物品,根据实际需要进行收集、分类、加工、包装、搬运、储存等,并分送到专门处理场所的物流活动。

(二)按物流活动的社会范围划分

1.社会物流(external logistics)

社会物流,即宏观物流,亦称为“大物流"。它是指全社会范围内,各企业相互之问错综复杂的物流活动的总称。

2.企业物流(internal logistics)

企业物流,即微观物流,亦称为“小物流”,是指货主企业在经营活动中所发生的物流活动,包括生产企业物流和流通企业物流两大类。

(三)按照物流活动的地域范围划分

1.国际物流(international logistics)

国际物流是指跨越不同国家或地区之间的物流活动。国际物流非常复杂,但随着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它受到普遍重视。

2.国(区)内物流

国(区)内物流是指发生在一个国家或地区范围内的物流。国家或地区的各项法律、方针、政策以及行业规范、标准在该国所辖范围内普遍适用。

3.区域物流

区域物流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范围不同区域内的物流。该区域划分方式很多,如根据行政区域划分,分为华北、东北、西南等地区;也可以按经济区域划分,如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等。

(四)按照物流活动的特性划分

1.一般物流

一般物流是相对于特殊物流之外的具有普遍性的物流。一般物流研究的着眼点在于物流的一般规律,建立普遍适用的物流标准化系统。

2.特殊物流

特殊物流是指发生在具有特殊要求的特殊领域、范围、行业内的物流。如根据劳动对象的特殊性有水泥物流、石油及其制品物流、煤炭物流、易腐物品物流、危险品物流等;又如特殊领域的军事物流等。

(五)按照物流活动的主体划分

1.自营物流

自营物流是指由物品供应企业或接收企业自己对供应或接收的物品所实施的物流活动。该物流组织形式是计划经济时代企业“大而全、小而全”的产物,有较大的局限性。

2.第三方物流(Third—part logistics)

第三方物流是由供方与需方以外的物流企业提供物流服务的业务模式。

(六)按物品运动方式划分

1.流通业物流

流通业物流是指发生在流通领域内,为了克服产品生产和消费之间存在的空间和时间上的间隔而产生的一种物流形式。

流通业物流主要通过运输、储存、包装、搬运装卸、配送、流通加工等物流运作手段来创造价值,满足客户的需求。

流通业物流的运作对象一般是产成品,在流通业物流中一般不改变物品自身形态,而只发生空间上的位移和时间上的延迟。

2.制造业物流

制造业物流是指发生在生产企业内,为了将各种物料从原始形态转变成特定的产品形态而产生的一种物流形式。

制造业物流中,物品形态随着生产加工的进行而不断变化,直至最后成为特定形态的产品。

四、物流管理概述

(一)物流管理定义

物流管理是为了以最低的物流成本达到客户所满意的服务水平,对物流活动进行的计划、组织、协调与控制活动。

换句话说,物流管理是对原材料、半成品和成品等物料在企业内外流动的全过程所进行的计划、实施、控制等活动。这个全过程,就是指物料经过的包装、装卸搬运、运输、储存、流通加工、物流信息等物流运动的全部过程。

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根据物质资料实体流动的规律,应用管理的基本原理和科学方法,对物流活动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和监督,使各项物流活动实现最佳的协调与配合,以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和经济效益。

(二)物流管理的内容

(1)对物流活动诸要素的管理,包括运输、储存、装卸、配送等环节的管理。

(2)对物流系统诸要素的管理,即对其中人、财、物、设备、方法和信息六大要素的管理。

(3)对物流活动中具体职能的管理,主要包括物流计划、质量、技术、经济等职能的管理等。

(三)现代物流管理的特征

1.现代物流管理以实现顾客满意为第一目标

现代物流是基于企业经营战略基础上从顾客服务目标的设定开始,进而追求顾客服务的

差别化战略。在现代物流中,顾客服务的设定优先于其他各项活动,并且为了使物流顾客服务能有效地开展,在物流体系的基本建设上,要求物流中心、信息系统、作业系统和组织构成等条件的具备与完善。

2.现代物流管理以企业整体最优为目的

现代物流所追求的费用最省、效益最高,是针对物流系统最优而言的。

3.现代物流管理注重整个流通渠道的商品运动

现代物流的管理范围包括了从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到消费者的供应链之间的物资流及相关的信息流、资金流的管理。

4.现代物流管理既重视效率更重视效果

原来的物流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为重点,而现代物流不仅重视效率方面的因素,更强调的是整个流通过程中的物流效果。也就是说,从成果的角度来看,有些活动虽然使成本上升,但如果它有利于整个企业战略的实现,那么这种物流活动仍然是可取的。

5.现代物流管理是对商品运动的全过程管理

现代物流是将从供应商开始到最终顾客整个流通阶段所发生的商品运动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的,因此,这对管理活动本身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具体讲,伴随着商品实体的运动,必然会出现“位置移动”和“时间推移”这两种物流现象,其中,时间推移在当今产销紧密联系、流通整体化、网络化的过程中,已成为一种重要的经营资源。现代经营不仅要求物流活动能实现经济效率化和顾客服务化,而且还必须及时了解和反映市场需求,并将之反映到供应链的各个环节,以保证生产经营决策的正确和再生产的顺利进行,所以,缩短物流时间,不仅决定了流通全过程的商品成本和顾客满意,同时通过有效的商品运动,能为生产提供全面、准确的市场信息。任何局部问题的解决都无法从根本上实现时间的效率化,这就要求物流活动的管理应超越部门和局部的层次,实现高度的统一管理,现代物流所强调的就是如何有效地实现全过程管理,真正把供应链思想和企业全体观念贯彻到管理行为中。

6.现代物流管理重视以信息为中心

现代物流活动不是单个生产、销售部门或企业的事,而是包括供应商、制造商、批发商、零售商等所有关联企业在内的整个统一体的共同活动,因而现代物流通过这种供应链强化了企业间的关系。伴随着这种经营方式的改变,在经营管理要素上,信息已成为物流管理的核心,没有高度发达的信息网络和信息技术的支持,如条形码、EDI(electronic data inter—change,电子数据交换)、GIS(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地理信息系统)、GPS(global position system,全球定位系统)等,现代物流活动很难顺利进行。

(四)物流管理的原则

1.服务性原则

物流业属于服务业,物流管理必须以用户为中心。随着商品经济的纵深发展,用户对物流活动更重视高效率、低消耗的效果,所以现代物流业必须满足用户多样化的需求。这种情况往往不是企业自备物流机构能做到的,必须有一个精干的物流机构支持,尤其在经济发达地区,都由专业物流企业承担。它们的服务与用户的需要配合得分毫不差,这充分体现了物流的服务性。

2.通用性原则

随着现代物流业全球性的发展,不仅要求设施与设备的通用,而且要求包括商务单证、手续规则的通用等,这些也是现代物流业发展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

3.合理化原则

在物流的作业环节中,存在着相互制约问题,即“悖反现象”。物流管理应遵循合理化的原则,要进行周密的考察,衡量各方面的利害关系、影响程度等,确定矛盾双方各自应该具有的水平,得到较折中的处理方法,使综合效益最大。

【思考5—11】人们常说,物流水平代表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程度,物流管理体现各个国家民族特性和经济模式的差异,那么各国的物流管理到底有什么差别?

【解析】日本注重物流成本的测算,以不断降低物流成本为目标。日本积累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物流管理经验——通过物流成本管理,提高物流效益。成本核算涉及各个领域,如供应物流、生产物流、销售物流、退货物流、废弃物流等,具体到每一个环节、每一个项目,日本物流界都有严格的考核办法。

英国致力于构筑综合性物流体制,以全面规划物资的流通业务。这一模式强调为用户提供综合性的服务。在这一思想下建立的综合物流中心向社会提供以下几类业务:送物中心,办理海关手续,提供保税和非保税仓库,货物担保,道路和建筑物的维护,铁路专用线,代办税收等。多功能综合物流中心的建立,对整个欧洲的影响很大,也形成了英国综合性的物流体制。

美国则以物流机械的现代化作为物流管理的切入点。为提高运输效率,降低运输成本,美国不断加大车辆载重量,一级长途营运企业汽车平均载重量从1950年的5吨逐年增加到现在的30~40吨。美国还注重专用车辆的发展,有可运送温度低至—185℃~—235℃压缩气体的保温液罐车,运送温度高达205℃沥青的液罐车等。美国在物流管理领域已实现了高度的机械化、自动化和计算机化。

五、物流管理变化的驱动力

20世纪50年代,技术与经济的结合在物流实践中引起巨大的变化,并且持续至今。在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期,由于一些公司通过综合物流,获得了卓越绩效,它们成了运用物流新概念的成功典范,同时在经济的压力下,使得综合物流的思想在全球快速流行起来。有许多因素驱动各个公司进行物流改革,其中主要的因素有:规章制度的变化、信息技术物流领域的应用、全面质量管理概念的普及、贸易伙伴间合作关系的加强。下面将简要地讨论每一种变化对物流管理发展的影响,这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当前公司的物流实践处于何阶段,并判断公司的物流未来发展方向。

1.规章制度的变化

规章制度变化的基本思想是创造一种运输改革的环境。运输规章中的一些重大变化,会对物流业产生巨大的影响,如解除运输管制,进一步放松公共承运人和契约承运人提供的有关服务、价格及承担义务方面的限制,这都促进了运输业自由市场体系的形成。

2.信息技术在物流领域的应用

信息技术对物流管理产生了重大影响。例如,在20世纪80年代,物流业开始试验用条形码技术来改善物流表现;开始使用电子数据交换(EDI)。方便商务数据传输;各种类型的电子扫描和传输的出现,可以为物流企业提供及时、可靠的信息;许多厂商开始与顾客和供应商进行计算机联网,有助于及时、精确地传输信息和存取数据。所以,信息技术提供了提高物流性能的途径,同时也使存货量降低到最低限度。

3.全面质量管理概念的普及

物流变化的一个最重要的驱动力之一,就是整个行业普遍采用的全面质量管理(total quality management,TQM)。面对全球激烈竞争的挑战,工业化国家被迫认真地考虑利用质量来参与竞争,从而使产品和服务中的“零缺陷概念”迅速地在物流作业中蔓延开来。厂商们开始认识到,在其他方面都有出色表现的产品,一旦交付延迟或损坏,都是不可接受的。这就是说,劣质的物流表现毁灭了产品的质量创新理念。

4.贸易伙伴间合作关系的加强

20世纪80年代的10年间,发展伙伴关系和联盟关系的思想已成为最佳的物流实践的基础。近几十年来,企业间业务关系的特点已由建立在权力基础上的对手间谈判转变为开发合作的潜力。合作的最基本的形式是发展有效的组织间的作业安排,厂商们甚至更进一步考

现代物流管理基础知识(下)

第五章企业物流 一、单项选择题 ()1、供应物流是生产物流系统中相对独立性 B 的子系统,同时和生产系统、财务系统等企业各部门 以及企业外部的资源市场、运输部门有紧密联系。 A.较弱 B.较强 C.一般D.不相关 ()2、供应物流是企业为保证生产节奏,不断组织原材料、零部件、燃料、辅助材料供应的物流活动,这种活 动对企业生产的正常、高效率进行发挥着 C 作 用。 A.基础 B.重要 C.保障D.一定 ()3、传统的企业供应物流,差不多上以 D 为调节企业外物流的结点。 A.大门 B.车间 C.指挥中心D.企业仓库 ()4、企业的供应物流有 B 种组织方式。

A.2 B.3 C.4 D.5 ()5、第三方物流企业所从事的供应物流,要紧向买方提 供了服务,同时也向销售方提供服务,在客观上协 助 C 扩大了市场。 A.卖方 B.买方 C.销售方 D.企业自身 ()6、企业在组织供应的某些种类物品方面,可能有一些 例如设备、装备、设施和人才方面的优势,如此, 由本企业组织自己的供应物流也未尝不可,关键还 在于技术经济效果的综合评价和是否会阻碍自身的 C 。 A.物流不平 B.经济利益 C.核心竞争力 D.获利能力 ()7、 B 是按照用户的要求,在设计的时刻内或在 用户随时提出的时刻内,实现用户所要求的供应。 A.即时供应方式 B.准时供应方式 C.到线供应方 式 D.零库存方式 ()8、看板方式是准时方式中的一种简单有效的方式,也

称为“传票卡制度”或“卡片”制度,是日本 B 公 司首先采纳的。 A.索尼 B.丰田 C.本田 D.松下 ()9、销售物流的起点,一般情况下是生产企业的 D 通 过分销物流,完成长距离、干线的物流活动,再通 过配送完成市内和区域范围的物流活动,到达企业、 商业用户或最终消费者。 A.生产车间 B.运输车辆 C.原材料仓库 D.产成品仓库 ()10、销售物流有 C 种要紧的模式。 A.2 B.3 C.4 D.5 ()11、生产企业自己组织销售物流,能够对销售物流的成 本进行大幅度的调节,充分发挥它的 C 的作用。 A.利润中心 B.操纵中心 C.成本中心 D.物流中心 ()12、 D 是企业生产物流系统的终点,也是销售物 流系统的起点。 3 / 50

北邮现代物流管理系统阶段作业

一、多项选择题(共20道小题,共100.0分) 1.现代物流的特征有()。 A.物流手段现代化 B.物流组织网络化 C.物流经营市场化 D.物流信息电子化 E.物流功能集成化 知识点: 第一章 学生答案: [A;B;C;D;E;] 标准答案: A;B;C;D;E 得分: [5] 试题分值: 5.0 提示: 2. 3.现代物流的特征有() A.物流反应快速化 B.物流功能集成化 C.物流服务系列化 D.物流作业规范化 E..物流目标系统化 知识点: 第一章 学生答案: [A;B;C;D;E;] 标准答案: A;B;C;D;E 得分: [5] 试题分值: 5.0 提示: 4. 5.(错误) 电子商务中的任何一笔交易,都包含着几种基本的“流”,即()。 A.信息流 B.商流 C.资金流 D.物流 知识点: 第一章 学生答案: [A;C;D;] 标准答案: A;B;C;D 得分: [0] 试题分值: 5.0 提示:

6.物流系统分析程序包括()。 A.界定范围 B.确定目标 C.收集资料 D.建立模型 E.系统最优化 知识点: 第二章 学生答案: [A;B;C;D;E;] 标准答案: A;B;C;D;E 得分: [5] 试题分值: 5.0 提示: 7. 8.物流系统分析的特点有()。 A.以整体为目标 B.以特定问题为对象 C.运用定量的方法 D.凭借价值判断 E.自动化 知识点: 第二章 学生答案: [A;B;C;D;E;] 标准答案: A;B;C;D;E 得分: [5] 试题分值: 5.0 提示: 9. 10.物流系统化的目标有()。 A.服务性 B.快捷性 C.有效地利用面积和空间 D.规模适当化 E.库存控制 知识点: 第二章 学生答案: [A;B;C;D;E;] 标准答案: A;B;C;D;E 得分: [5] 试题分值: 5.0 提示: 11. 12.物流按活动作用的空间范围可分为()。

中级经济师工商-第五章物流管理练习题

第五章物流管理 一、单项选择题 1、关于单一品种大批量型生产物流特征的说法,正确的是()。 A、生产过程对物料很难控制 B、生产过程中采购物流不易控制 C、生产过程中只能粗略估计物料消耗的定额 D、生产重复程度高,容易制订相关的物料需求计划 2、下列不属于推进式模式下企业生产物流管理特点的是()。 A、在管理手段上,大量运用计算机系统 B、在生产物流的组织上,以物料为中心 C、在生产物流计划编制和控制上,围绕物料转化组织制造资源 D、强调物流平衡,追求零库存 3、以最终用户的需求为生产起点,强调物流平衡,追求零库存,可以真正做到“按需生产”的生产模式的是()。 A、单一品种大批量生产模式 B、多品种大批量生产模式 C、作坊式手工生产模式 D、拉动式精益生产模式 4、下列不属于企业采购功能的是()。 A、促进产品开发功能 B、生产供应控制功能 C、产品质量控制功能 D、调节供给需求功能 5、关于企业采购管理的说法,正确的是()。 A、企业采购管理不包含设备维护等服务的采购 B、企业采购管理是将物料转换为产成品的过程 C、企业采购管理的基本作用是将资源从供应商转移到企业 D、企业采购管理不属于企业经济活动 6、下列关于企业采购管理原则的表述错误的是()。 A、采购量越大,价格越便宜,因此采购越多越好 B、从采购的立场看,通常是要求“最适”的品质,而不是“最好”的品质

C、企业采购管理要遵循适时原则 D、从降低产销成本的目的来看,适当的价格应是最好的选择 7、在企业采购管理流程中,处于第一环节的是()。 A、选择供应商 B、进行采购谈判 C、办理付款申请 D、提出采购申请 8、在货物入库的业务程序中,编制仓储计划,安排仓容,确定堆放位置等工作属于()环节。 A、收货准备 B、货物接运 C、货物验收 D、货物入库 9、大量无包装散粮的最佳库存方式是()。 A、货架堆放 B、散堆 C、成组堆放 D、垛堆 10、把秋季集中产出的大米储存起来,起到稳定大米价格的功效,这是仓储的()功能。 A、供需调节 B、价格调节 C、调节货物运输能力 D、配送和流通加工 11、下列关于企业供应物流管理的表述错误的是()。 A、企业供应物流是指企业生产所需的一切物料在供应企业与生产企业之间流动的一系列物流及其管理活动 B、企业供应物流的基本任务是保证适时、适量、适价,以及齐备成套、经济合理地供应企业生产经营所需的各种物资 C、通过采购、交换等方式获得企业所需的物料,是实现供应物流正常运转的前提条件 D、企业供应物流的过程模式不同,导致基本流程不同 12、大米在出产的季节大量收购所建立的库存是()。

现代物流管理。范围。重点。

第一章现代物流导论 1.物流定义、特征、价值?P17. P17-18 P20-21 定义:物流是供应链运作的一部分,是以满足客户要求为目的,对货物、服务和相关信息在产出地和消费地之间实现高效且经济的正向和反向的流动和储存所进行的计划、执行和控制的过程。 特征:1)、物流过程一体化 2)、物流技术专业化 3)、物流管理信息化 4)、物流活动社会化 5)、物流活动国际化 物流价值:1)物流创造时间效用:○1缩短时间;○2弥补时间差;○3延长时间差。 2)物流创造空间效用: ○1从集中生产场所流入分散需求场所创造价值 ○2从分散生产场所流入集中需求场所创造价值 ○3在低价值地生产流入高价值地需求创造场所价值 3)物流创造形质效用(加工附加价值) 2.效益悖反含义P26 “效益悖反”学说表明在物流系统中的功能要素之间存在着损益的矛盾,也即物流系统中的某一个功能要素的优化和利益发生的同时,必然会存在系统中的另一个或另几个功能要素的利益损失,这是一种此涨彼消、此盈彼亏的现象,往往导致整个物流系统效率的低下,最终会损害物流系统的功能要素的利益。 3.物流管理定义、目标P28.P31 定义:指为达到既定的目标,对物流的全过程进行计划、组织、协调与控制。 目标:○1快速反应○2最小变异○3最低库存○4整合运输○5产品质量○6生命周期支持 第二章供应链物流管理 1.供应链定义、特征P37-38 ○1定义:供应链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模式。 ○2特征:复杂性、增值性、动态性、快速响应性、面向用户需求、交叉性 2.供应链物流管理定义、原理、目标、方法P50.P51.P52-5 3..P55-61 定义:供应链物流管理——指将供应链中的上下游企业作为一个整体,通过相互合作、信息共享,实现库存的合理配置,提高物流的快速反应能力,降低物流成本的一种物流管理方式。原理:要结合供应链的特点,综合采用各种物流手段,实现物资实体的有效移动,既保障供应链正常运行所需的物资需要,又保障整个供应链的总物流费用最省、整体效益最高。 目标:总成本最小化、客户服务最优化、总库存最小化、总周期时间最短化、物流质量最优化 方法:(一)供应商管理用户库存(VMI) 实施步骤:1)建立客户情报信息系统 2)建立销售网络系统 3)建立供应商和分销商的合作框架协议 4)组织机构的变革 (二)联合库存管理(JMI) 实施策略:1)、建立供需协调管理机制

物流管理学第一章习题测试

物流管理学第一章习题测试 一、单项选择题 1、商流能解决生产和消费之间出现的()间隔。 A.所有权 B. 空间 C.场所 D.时间 2、物流的概念源于() A.日本 B.德国 C. 美国 D .中国 3、物流发展的高级阶段是() A.传统物流管理阶段 B.产成品配送阶段 C.综合物流管理阶段 D.物资储存阶段 4、以下要素中,处于物流主要功能要素地位的是() A.装卸搬运 B.运输保管 C.流通加工 D.包装配送 E.信息处理 5、现代物流管理是建立在()的科学基础之上的 A.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 B.系统论、控制论、决策论 C.信息论、对策论、决策论 D.信息论、模糊论、对策论 6、现代物流目前使用的领域为() A.军事领域 B.生产领域 C.流通领域 D.整个供应链 7、JIT理论产生于() A.分销物流学阶段 B.现代物流学阶段 C.物流概念的孕育阶段 D.物流配送阶段 8、柔性化特征体现了()的思想 A.以顾客为中心 B.商流与物流合一 C.系统论 D. 信息论 二、多项选择题 1、物流最基本的构成因素是() A.流体、载体 B.流向、流量 C.流程、流速 D.信息流、资金流 2、商品流通过程是四流合一,即() A.商流 B.物流 C.信息流 D.资金流 3、在国际物流中,物流经营者面临着“4D”壁垒。即() A.距离 B.需求 C.多样性 D.单证 4、现代物流的特征包括 A.信息化 B.自动化 C.网络化 D.智能化 E.柔性化 5、按作用分,物流可以分为() A.供应物流 B.销售物流 C.生产物流 D.回收物流 E.废弃物流 6、物流管理学的特点表现为() A.系统性 B.综合性 C.工程性 D.应用性 7、关于“第三利润源”理论说法正确的是() A.第一源是降低物资消耗 B.第二源是降低人力资源消耗 C.物流作为第三利润源 D.商流为第三利润源。 8、供应链管理理论体现了() A.集成化管理 B.整体性观点 C.整体效率的最优化 D.生产制造的最优化 三、判断题 1、物流活动只是在流通领域发生() 2、商流与物流分离是一种必然趋势() 3、商流是对象物所有权转移的活动,物流是对象物从供应方向需求方转移的活动。() 4、物流外包和第三方物流的产生,进一步导致物流专业化、技术化和集成化。() 5、物流管理的目标是以最低的成本把货物送到目的地。()

第五章物流管理修改

第五章物流管理修改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was revised on the afternoon of December 13, 2020

第五章物流管理 第一节企业物流管理概述 一、物流、企业物流的基本概念 (一)物流的概念 物流是一个物品的实体流动过程,在流通过程中创造价值、满足顾客及社会性需求。 物流的本质是服务。 (二)企业物流的概念 企业物流主要是指制造业物流,即企业在生产运作过程中,物品从供应、生产、销售以及废弃物的回收及再利用所发生的运输、仓储、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物流信息处理等多项基本活动。 企业物流是继降低劳动力成本和物资消耗之后的“第三利润源泉”。 第一利润源泉:降低资源消耗。 第二利润源泉:提高劳动生产率。 二、企业物流的内容、分类和作业目标 (一)企业物流的内容 “物”:是指一切可以进行物理性位置移动的物质资料和物流服务。 物质资料包括物资、物料和货物。 物流服务包括货物代理和物流网络服务。 “流”:是物品的实体位移和时间的流转。 实体位移包括短距离的搬运、长距离的运输。 时间的流转主要指通过储存来调节物品的使用时间。 物流的功能:运输、仓储、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物流信息和配送。 1.运输 运输的任务是对物资进行较长距离的空间移动。物流部门通过运输解决物资在生产地点和需要地点之间的空间距离问题,从而创造商品的空间效益,实现其使用价值,以满足社会需要。 运输的主要方式有铁道运输、汽车运输、船舶运输、航空运输和管道运输。 运输是物流的中心环节之一,可以说是物流最重要的一个功能。 2.仓储 仓储(保管)在物流系统中起着缓冲、调节和平衡的作用,是物流的另一个中心环节。 仓储的目的是克服产品生产与消费在时间上的差异,使物资产生时间上的效果。它的内容包括储存、管理、保养、维护等活动。 仓库应具有以下的功能: (1)储存和保管的功能; (2)调节供需的功能; (3)调节货物运输能力的功能; (4)配送和流通加工的功能。 3.装卸搬运 装卸搬运是指在同一地域范围内进行的、以改变物的存放状态和空间位置为主要内容和目的的活动,具体说,包括装上、卸下、移送、拣选、分类、堆垛、入库、出库等活动。 装卸搬运是伴随输送和保管而产生的必要的物流活动,本身不产生任何价值。 物流的主要环节,如运输和储存等是靠装卸、搬运活动联结越来的,物流活动其他各个阶段的转换也要通过装卸搬运联结起来。 装卸、搬运不仅发生次数频繁,而且其作业内容复杂,又是劳动密集型的作业,它所消耗的费用在物流费用中也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物流管理部部门职能及岗位设置

物流管理部职能定位、组织架构及岗位职责(草案) 背景: 根据公司发展战略规划要求,重新定位物流管理部的职能,使其由运作型部门向管理型部门转变。由其整合公司的所有物流资源,进行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管理,逐步形成集约高效并能适应未来扩张发展的物流运营体系。 物流管理部职责: 物流管理部是负责公司网络物流营运计划制订与实施,物流业务运作规划、管理、监督、协调、服务的职能部门;是提高物流运作资源有效配置和效率水平、保障运作质量、控制运作成本、提升运作能力的物流营运体系决策和管理指挥中心。 其主要工作职责是: 1.负责公司物流运作类规章制度的制定和实施。 2.负责公司物流运作标准的组织制定与监督实施,包括:运作流程标准、运作 资源配置标准、运作质量标准、作业量化标准、成本定额标准等。 3.负责制订与实施公司经营产品的仓库库存与配送计划,优化库存结构,减少 资金占用,降低物流费用。 4.负责公司物流网络运作资源的规划与配置、内部协作及利用。 5.负责公司物流运作资源投入的可行性审核,并对其营运效果进行跟踪、分析 和评价。 6.负责公司物流业务分包的采购,组织实施外协供应商的评估与考核,对核心 外协供应商的培植与管理。 7.负责公司订单中心的建设和管理,监控公司信息系统中物流业务的订单完成 情况,建立运作预警机制。 8.负责公司物流业务运作管理信息的采集与统计分析,寻求与实施工作改进措 施。 9.负责建立公司运作成本数据中心,包括公司物流业务运作成本数据和市场货 运、仓储价格信息。

10.负责公司物流项目运作的启动组织,包括:确定运作要求、配置资源、成立 运作团队、制作项目操作手册(SOP)、发布项目运作通知书、举办运作培训、 支持与指导项目启动初期操作等。 11.负责公司物流业务运作监控,配送中心、供应商、承运商、门店、经销商等 之间的物流运作协调,运作意外事件应急预案的拟订及实施。 12.负责公司物流业务运作效果的回顾、优化,不断提高运作水平。 13.负责运作经验的总结和模式的推广,及新运作模式的开发。 14.负责物流新装备和新技术的引进。 15.负责公司网络物流营运绩效考核体系的建立与实施。 16.负责公司采购与销售计划的制订与实施,结合公司发展规划不断开发新品 种,对市场进行拓展策化与实施,提高产品的销售量。 17.负责公司物流费用和采购费用的审核与结算。 18.负责公司物流发展规划的编制与规划的年度滚动修订和公司年度物流运作 计划的制定。 19.负责公司物流营运体系的安全生产管理工作。 20.根据公司领导要求或工作需要,开展其它工作。 组织架构: 物流管理 部 计划管理 组运作管理 组 费用结算 员采购专员供应商管 理专员 区域物流 专员 计划专员日常运作 质量监督 专员 外协供应 商 第三方物 流、配送中 心、门店 第三方物 流、配送中 心、门店 产销协调 与客户服 务组 驻厂办专 员 物流项目 组 第三方物 流 订单专员

企业物流管理核心知识点

1、物流定义:物流是供应链过程的一部分,是对货物、服务及相关信息在起始地与消费地之间有效且有效率的正向与反向流动和储存所进行的规划、执行与控制,目的是满足顾客需求。 2、物流“衔接黑洞” 衔接黑洞是指在物流诸环节中,货物到达不同经济体之间的交接点或停顿点后没有人关注他们在何时应该运往何地。“衔接黑洞”地带往往造成物品停留时间的不确定,增加了库存成本,如果有一个人能够适时知晓货物经过的所有地点和时间,愿意且有能力掌控节奏,“衔接黑洞”现象就不会出现。 3、物流重复与迂回物流 “物流重复”常见的现象是随着物品所有权的转移,物品的储存位置也从买房仓库转移到买方仓库中,物品从真正进入到制造环节或销售环节之前分别在两个仓库停留,买卖双方都要设置仓库,且都要达到足够的容量,这会增加装卸、仓储、和包装费,这些物流成本最终都要加到销售价格上,降低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4、效益背反原理 物流诸多活动之间的成本和收益上,存在在此消彼长的关系。 仓储成本与运输成本、库存资金成本与缺货成本,存货成本与订货成本。 5、物流集成的目标 1)、物流集成的低级阶段(最低程度) 有一个人有权力组合核心物流活动并能够掌控物流的节奏。 2)、中级阶段(中级程度) 物流的核心活动甚至部分外围活动都被整合在一个实体组织内,如一些大型企业的物流事业部、物流公司等。 3)高级阶段(高级程度) 一个组织有能力使用自己的和社会的物流网络借助于现代通讯技术,随时构建物流系统并控制它。 6、物流集成者的主导地位 有能力实施集成的组织将会成为一个物流系统的集成者,被集成到物流系统充当要素的组织就是被集成者。集成者通过利益分配机制享有被集成者所拥有的物流要素的使用权和协调权。 7、网络溢出效益的获得者 谁先想到将物流要素整合在一个系统中,更重要的是谁有能力操作物流要素的整合。(一个组织内——物流要素的上一级管理层;数个组织之间——核心企业) 8、企业物流集成 物流元活动在企业内部的整合,供应物流、生产物流、销售物流和废弃物物流。 集成:物流要素集成化是指通过一定的制度安排,对物流系统中的活动要素、信息要素、空间要素及物品要素等进行统一规划和管理,追求要素之间的协调和配合使所有要素能够像一个整体在运作,以达到物流系统整体最优的目标。 9、客户服务的定义 客户服务是使销售的产品增加顾客价值的所有活动。 10、客户价值 客户价值是指产品在客户心目中的价值,或者说是客户宁愿付出这些货币也不愿放弃该产品的价格。 11、物流服务对提升客户价值的作用

第五章物流信息管理(附答案)

第五章、物流信息管理习题 一、单选题 1.将工厂生产的商品运到物流中心、厂内或其它工厂的仓库入库这一部分属于生产企业物流的哪一部分?(B) A. 采购物流 B. 厂内物流 C. 退货物流 D. 废弃物与回收物流 2、以下哪一个是企业生产活动的中心环节?(A) A. 企业生产物流 B. 企业采购物流 C. 企业销售物流 D. 企业退货物流 3.( A )是物流管理信息系统设计的最重要环节。 A.需求分析 B.组织结构与功能分析 C.业务流程分析 D.数据流程图

4、建立新的物流管理信息系统主要是确定新系统的(B )。 A.总体目标 B.功能模块与管理模型 C.业务流程 D.外部接口 5.在设计物流信息管理系统时,技术内容集中在(D )方面。 A.数据流程图设计 B.代码设计 C.数据库设计 D.B和C 6、物流企业信息化的层次关系是(A )。 A.物流作业信息系统→物流业务信息平台→企业外部网→物流公共信息平台 B.Intranet→Extranet→SCM c.物流功能子系统→物流一体化管理平台→物流行业信息平台→政府信息平台 D.企业内部信息系统→电子数据交换系统→企业外部交易网→政府

职能部门信息平台 7、( D )不属于基本物流服务的内容。 A运输功能 B库存功能 C包装功能 D 满足特殊顾客的订货功能 8、按照EAN-13条码的规定是( B)。 A、国家的代码由三位数字组成,制造厂商代码由五位数字组成,商品代码由四位数字组成,校验码由一位数字组成 B、国家的代码由三位数字组成,制造厂商代码由四位数字组成,商品代码由五位数字组成,校验码由一位数字组成 C、国家的代码由三位数字组成,制造厂商代码由三位数字组成,商品代码由六位数字组成,校验码由一位数字组成 D、国家的代码由二位数字组成,制造厂商代码由四位数字组成,商品代码由六位数字组成,校验码由一位数字组成 9、全球定位系统的简称是(D )。 A、GIS B、POS

现代物流管理第一章作业课后答案

现代物流管理(第一章) 一、思考题 1.香港为什么能成为亚太地区乃至全世界的物流中心? ①世界级的基础建设和懂两文三语的IT专才 ②地理优势和税率低 ③通讯网运营成本相当低 ④完善的软件系统 ⑤特区政府良好的规划是自由港发展的前提,政府的政策支持 ⑥拥有完善的海陆空运输设施和配套设施以及全世界最繁忙的集装箱码 头 ⑦对物流人才的重视 ⑧区位优势使香港成为内地最大贸易伙伴的必然条件 ⑨香港是一个地区乃至全世界的交通和物流中心 2.香港物流业发展中哪些方面值得内地借鉴? ①由于从业人员素质不一,对物流的认识大部分还仅停留于运输,送快递的基础上,导致了当前我国物流行业的种种弊端,对物流专才的重视度和物流方面的教育事业 ②香港机场货运中心之所以能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内地的交通运输的建设与完善 ③政府对物流行业的补贴和投入(支持) ④完善物流的互联网系统 ⑤香港作为全球零关税自由贸易区,非常适合物资的集散,物流的大环境比内陆宽松。内地也可以在国内推行一些适合物流业发展的方针

二、名词解释 物流:指物品从供应地向接收地的实体流动过程,根据实际的需要,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有机结合,形成完整的供应链,为用户提供多功能、一体化的综合性服务。 流通加工:指产品已经离开生产领域进入流通领域,但还未进入消费的过程中,为了销售和方便顾客而进行的加工 三、填空 1.物流中的储存,主要是指生产储存和流通储存。 2.日本自1956年从美国引入物流的概念。 四、单选 1.物流的最终职能是--D----- A.增加产品数量 B 提高产品质量 C 增加产品附加值D提供综合性服务 2.为美国物流发展提供重要的实证依据是---A--- A 军事后勤活动B企业生产C商品流通 D 交通运输 五、多项选择 1、物流信息管理的内容有--ABCD---- A 订单处理 B 客户关系管理 C 市场信息收集和需求分析 D 物流动态信息传递 2、物流是一个系统,强调的是---AB---- A 综合性 B 整合性 C 时间最短 D 成本最低 六、简答 1、物流合理化的目标是什么? 答:距离短、时间少、整合好、质量高、费用少、安全准确环保 2、物流的作用有哪些? 保值、节约、缩短距离、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和提高服务水平、加快商品流通和促进经济发展、保护环境、创造社会效益和附加价值 七、论述 1论述我国在本世纪初出现物流热的原因 我国加入了WTO后充满了机遇与挑战,我国在世界市场的分工多了与我国的经

企业物流管理办法

企业物流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本企业物流管理工作,规范物流运作,发挥物流规模效应,降低物流总成本,提高物流管理工作的有效性和效率,确保物流服务有效地保障企业的生产经营,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本企业的物流管理。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物流,是指企业生产经营所需物资及其相关信息从供应商到最终用户的正向和反向流动过程。 第四条物流管理的原则 (一)必须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 (二)必须维护国家和企业的利益,满足企业运营发展的需要,降低企业物流总成本。 (三)实行管理精确化、流程标准化、操作规范化。 (四)实行有计划的集中配送和回收,发挥物流的规模效益。 第五条企业物流管理的总目标是物流合理化,要通过建立集中的物流配送中心、充分利用第三方物流服务商的配送资源、建设集成的供应链信息系统、优化企业物流从业人员结构、整合利用各方面资源,达到现有条件下的最佳运作效果。 第二章管理组织架构及职责

第六条物流涉及物流管理部门、物流需求部门、采购实施部门、库存物资日常管理部门和物流配送部门。 第七条上级物流管理部门为本企业上级采购供应中心;本企业物流管理部门为本企业采购供应中心。 第八条本企业采购供应中心职责: (一)负责贯彻执行上级企业物流管理制度,接受上级采购供应中心的业务指导及管理。 (二)负责本企业的物流管理工作,拟订本企业物流管理实施细则、工作流程及操作手册,制订本企业物流管理工作总体目标和工作计划。(三)负责组织建立本企业物流管理工作体系和物流服务网络。(四)负责制订本企业物流实施方案并组织实施。 (五)负责配合建设物流管理信息系统,收集、统计、分析、上报物流管理信息。 (六)负责对企业物流成本进行监控。 (七)负责对物资供应商的物流服务质量进行考核,为物资供应商的评选并提供专业意见 (八)负责企业第三方物流服务商的管理工作;配合上级企业对年度物流服务商进行服务考核、意见反馈工作。 (九)负责处理本企业物流服务方面的投诉。 第九条物流需求部门是指提出物资配送或回收需求的物资使用部门,正向物流时通常为采购需求部门,逆向物流时则指回收物资的归属部门。其具体职责如下:

物流管理 试题及答案

第一章现代物流导论 一、名词解释 1.物流 2.回收物流 3.物流管理 4.流通加工 5.销售物流 6.运输 7.包装 8.供应物流 9.废弃物物流 10.生产物流 二、填空题 1.社会经济活动由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三大领域组成。 2.物流的基本构成包括运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信息处理。 3.从物流作业执行者的角度分类,可将物流分为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4.供应物流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5.从物流活动发生主体的角度分类,可将物流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非营利性组织物流和废品回收企业物流。 6.生产物流是指在生产过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7.物流价值主要表现为创造__________、__________两个方面。 8.物流学是研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的科学。 9.第一利润源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10.第二利润源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11._________________是指在物流系统中的功能要素之间存在着损益的矛盾。 12.物流管理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对物流活动进行的计划、组织、协调与控制。

物流管理第5章

第5章 一、填空题 1.供应物流管理的内容包括三个方面、和。2.供应物流管理的业务性活动包括、、 3.现代企业面临一个需求多样化与个性化相结合的市场时代,于是生产过程对物料 的、需求就体现在物料采购与供应环节中。 4.在传统的采购模式中,采购的目的是为了,在供应链管理的环境下,采购活动是以进行的。 5.备料包括两项工作,即和。 6.在有些企业里,供应物流管理部门设立下料工段,进行。 7.在企业经营过程中会出现某种物品的临时短缺。为了保证生产经营活动的顺利进行,可以用来代替,但必须经过一定的手续。 二、单项选择 1.橡胶汽油类属于_______。 A.产品材料 B.非产品材料 C.转卖品 正确答案:A 2.润滑油属于_______。 A.产品材料 B.非产品材料 C.转卖品 正确答案:B 三、判断题 1.供应商的选择标准一般为商品质量合适、价格水平低、交易费用少等,其生产能力和经营理念能否配合公司的成长环境,这点不重要。错误 2.供应商的选择方法有直观判断、考核判断、招标选择、协商选择。正确 3.在考核选择供应商时要深入调查了解供应商,主要了解供应商的生产能力水平。错误4.考察考核供应商时,一定要更实际更严格,要运用一系列评价指标,如产品质量合格率、交货差错率、交货破损率、价格水平、进货费用水平、信用度、配合度等,进行综合评估。正确 四、名词解释 1.供应物流 供应物流:是指企业提供原材料、零部件或其他物品时,物品在提供者与需求者之间的实体流动。 2.供应物流管理 供应物流管理:指为了保质、保量、经济、及时地供应生产经营所需各种物品,对采购、储存、供料等一系列供应过程进行计划、组织、协调与控制,以确保企业经营目的的实现。

《现代物流管理》学位课程考试复习资料整理

上海交通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学位课程考试大纲 考试题型及分值: 单项选择题10×1分=10分 多项选择题10×3分=30分 名词解释3×4分=12分 简答题3×8分=24分 论述题1×12分=12分 计算或案例分析1×12分=12分考试时间:2小时 第一篇绪论 物流的定义 物流是供应链过程的一部分,是以满足客户要求为目的,对货物、服务和相关信息在产出地和消费地之间实现高效且经济的正向和反向的流动和储存所进行的计划、执行和控制的过程。 物流的作用 1,保值 2 , 节约3,缩短距离4 ,增强企业竞争力,提高服务水平 5 加快商品流通,促进经济发展6.保护环境7 创造社会效益和附加价值 物流的价值:时间价值,空间价值,加工附加价值 物流的职能 主体职能:运输、储存和配送辅助职能:包装、装卸搬运和流通加工 现代物流管理的形成和发展 第一阶段:物流概念的孕育阶段(20世纪初—50年代中期):Logistics和Physical Distribution 并存 第二阶段:分销物流概念阶段(20世纪50年代中期—80年代中期):Physical Distribution 第三阶段:现代物流概念阶段(20世纪80年代中期—现在):Logistics 物流合理化目标 一.距离短二、时间少三、整合好四、质量高五、费用省六、安全、准确、环保 物流系统合理化的基本思想:均衡---不仅注意局部的优化,更注重整体的均衡 第二章物流系统 系统的概念 是指由产品、相关设施设备、人员及通信联系等若干要素所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物流系统的构成 1.物流硬件系统 2 物流作业系统 3 物流管理系统 4 物流信息系统 硬件系统包括:基础设施,运输工具,物流中心 物流系统的特征:复杂性,动态性,广泛性

企业物流管理的内容

企业物流管理 企业物流管理的含义 企业物流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一个分支,是对企业内部的物流活动(诸如物资的采购、运输、配送、储备等)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和监督的活动。通过使物流功能达到最佳组合,在保证物流服务水平的前提下,实现物流成本的最低化,这是现代企业物流管理的根本任务所在。 企业物流管理的内容 (一)从物流活动诸要素的角度分析物流管理内容包括: ①运输管理。主要内容包括:运输方式及服务方式的选择;运输路线的选择;车辆调度与组织等。 ②储存管理。主要内容包括:原料、半成品和成品的储存策略;储存统计、库存控制、养护等。 ③装卸搬运管理。主要内容包括:装卸搬运系统的设计、设备规划与配置和作业组织等。 ④包装管理。主要内容包括:包装容器和包装材料的选择与设计;包装技术和方法的改进;包装系列化、标准化、自动化等。 ⑤流通加工管理。主要内容包括:加工场所的选定;加工机械的配置;加工技术与方法的研究和改进;加工作业流程的制定与优化。 ⑥配送管理。主要内容包括:配送中心选址及优化布局;配送机械的合理配置与调度;配送作业流程的制定与优化。 ⑦物流信息管理。主要指对反映物流活动内容的信息,物流要求的信息,物流作用的信息和物流特点的信息所进行的搜集、加工、处理、存储和传输等。信息管理在物流管理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⑧客户服务管理。主要指对于物流活动相关服务的组织和监督,例如调查和分析顾客对物流活动的反映,决定顾客所需要的服务水平、服务项目等。 (二)从对物流系统诸要素的角度分析物流管理的内容包括: ①人的管理。人是物流系统和物流活动中最活跃的因素。对人的管理包括:物流从业人员的选拔和录用;物流专业人才的培训与提高;物流教育和物流人才培养规划与措施的制定等。 ②物的管理。“物”指的是物流活动的客体即物质资料实体。物的管理贯穿于物流活动的始终。它涉及物流活动诸要素,即物的运输、储存、包装、流通加工等。 ③财的管理。主要指物流管理中有关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等方面的内容,它是物流管理的出发点,也是物流管理的归宿。主要内容有:物流成本的计算与控制;物流经济效益指标体系的建立;资金的筹措与运用;提高经济效益的方法等。 ④设备管理。指对物流设备管理有关的各项内容。主要有:各种物流设备的选型与优化

《现代物流基础》第五章参考答案

第5章 5.1节开篇案例:流通加工 做一做:补充运输,包装,信息处理 做一做:(1)50万(2)10万(3)B 做一做:(1)飞机(2)火车(3)轮船(4)汽车(5)火车 5.2节开篇案例:物流园区(logistics park)是指在物流作业集中的地区,在几种运输方式衔接地,将多种物流设施和不同类型的物流企业在空间上集中布局的场所,也是一个有一定规模的和具有多种服务功能的物流企业的集结点。 基础知识回顾 1.物流活动是指物流功能的实施与管理过程。物流活动由物资的仓储、运输、装卸搬运、包装、配送、流通加工和信息处流等项工作构成。上述构成也常被称之为物流活动的基本职能。其中: (1)运输是用设备和工具,将物品从一地点向另一地点运送的物流活动。其中包括集货、分配、搬运、中转、装入、卸下、分散等一系列操作。 (2)仓储保护、管理、贮藏物品,为了调整生产和消费之间的时间差而实行的(3)包装是为在流通过程中保护产品、方便储运、促动销售,按一定技术方面而采用的容器、材料及辅助物等的总体名称。 (4)装卸是在同一场所内,对物品实行装上卸下或者水平移动为主的物流作业。 为产品的货物运输和保管的需要而实行的作业。 (5)配送是以现代送货形式实现资源最终配置的经济活动 (6)流通加工是为了提升物流速度和物品的利用率,在物品进入流通领域后,按客户的要求实行的加工活动。 2.物流结点又叫物流节点,是物流网络中连接物流线路的结节之处,他包括物流枢纽、物流园区 、物流中心、配送中心、货运场站。 本章练习 一、选择题 1.物流活动是指物流功能的实施与管理过程,不包括(D)。 A.仓储 B.运输 C.配送 D.销售 2.在物流七大活动中,运输和(D)关联最为密切。 A.信息处理 B.包装 C.流通加工 D.仓储 3.物流配送中心的经营目的主要是(A ) A.配送 B.销售 C.储存 D.采购 4.(A)是物流网络货流重要集散中心,是保证物流网络畅通、实施宏观调控的关键。 A.物流枢纽 B.物流园区 C.物流中心 D.配送中心 5.以最终消费者为主要客户群的物流结点是(D )。 A.物流枢纽 B.物流园区 C.物流中心 D.配送中心 二、判断题 1.物流线路广义指所有能够行使和航行的陆上、水上、空中路线(√ ) 2. 货运场站处于物流网络最底层,是物流网络的一般节点,功能比较单一,设施设备配置比较简单(√ ) 3. 在地理位置上,运输枢纽地处两种及以上的运输方式衔接地区或客货流重要集散地(√ ) 4.物流信息是指与物流活动相关的一切信息(√)

电子商务物流第五章答案

案例分析题 1。分析广东邮政配送服务有限公司的物流配送的成功经验。 一.有坚定的服务方向和宗旨 以发展为主线、以改革为动力、以管理为手段、以利益为目标的发展方针,坚持统一品牌、统一形象、统一规范、统一管理、实现规模经营。 二.有独特的竞争能力 (1)网点多,运输能力强 物流配送是一个整体。它不可以各自为政、规模小、功能单一、又比较分散。广东邮政是个大整体,遍布城乡的网点和强大的运输能力使其迅速成长。 (2)利用优势,发展区域性物流配送中心 广东邮政物流拥有以汽车为主、多种运输数段相结合的、组织严密、规模庞大的实物运输网络,省内以“一纵、三横、三环”的干线运输体系结全省,珠江三角洲快速邮路贯通28个县市;邮路总线路近1300条,总里程27万多公里;拥有13个邮件处理中心,邮政处理生产场地200多万平方米,仓储100多个。 (3)具体实物网、信息网、金融网三网合一的独特优势 广东邮政的邮件处理中心不但是全国的一级中心局,同时也是我国三大国际邮件交换局之一,它通过一级干线连接全国,直接和世界60多个国家地区互换邮件。4200多个营业网点、3000多辆车辆、12000多名投递员,540多万个投递点构成遍布全省城乡,连接千家万户的接收送递网络。功能强大的邮政综合计算机网络。可对经营信息及生产作业组织进行计算机网络化管理,辅以覆盖全省的185邮政客户服务中心,极具特色的183邮政电子商务网站,为客户提供了营业执照网点、电话和互联网等广泛的接入手段和完善的信息查询服务。2.本案例中的YCC提供了哪些服务? (1)同城、省内商务快递服务。 (2)邮政商务专递:可以寄递单据、配件、杂货、电器、鲜活等。 (3)为电子商务网站、电视电话购物频道提供长期安全准时的物流配送服务。 (4)为用户代购、代送礼品的礼仪专送。 (5)为机关企事业单位、公司工厂的等机构在规定时限内有偿送递各类资费单、消费卡。(6)代投广告、收投报刊、连锁配送。 (7)邮政社区服务包月。 习题 1.电子商务下的物流模式可以分为哪几种? 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为了以较低的交付成本、更好的物流服务在国内、国际市场中赢得竞争优势,纷纷在减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服务水平上下功夫,物流战略的制订越来越成为企业总体战略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目前,我国企业主要有以下几种物流模式:企业自营物流模式、第三方物流模式和物流联盟模式。 2.简述自营物流的优势和劣势。 优势: 1.掌握控制权:通过自营物流,企业可以对物流系统运作的全过程进行有效的控制。 2.盘活企业原有资产:企业选择自营物流的模式,可以在改造企业经营管理结构和机制的基础上盘活原有物流资源、带动资金流转、为企业创造利润空间。 3.降低交易成本:企业通过内部行政权力控制原材料的采购和产品的销售,可不必就相关的运输、仓储、配送和售后服务的泳镜问题进行谈判,避免多次交易花费以及交易结果的

物流管理的组织结构

第二章物流管理的组织结构 一、重难点解析 (一)物流组织机构的发展 第一阶段:初级阶段 组织结构不完善,非正式手段沟通、协调 第二阶段:过渡阶段 设一名高级主管专门负责相关物流活动 第三阶段:物流活动全面一体化阶段 建立起协调各项活动的有一定职权范围的组织机构,物流活动完全一体化 第四阶段:供应链管理阶段 物流组织包括物流活动的全面一体化,还包括生产过程中的物流活动 第五阶段:高级阶段 对整个供应渠道中各独立法人实体之间的物流活动进行管理 (二)非正式物流组织的形式有哪些? 1、建立某种形式的成本节约分享机制 2、建立激励机制 3、总裁亲自考察物流决策和物流运作 4、建立协调委员会 (三)组织结构的取向 1、生产战略:以最高效率将处于原材料状态的货物通过加工转化成产成品为目标; 2、市场策略:对跨越多部门或多经营单位的一组有限的物流活动进行管理; 3、信息战略:组织结构将超越各职能部门、分支机构及经营单位的范围,以便得到尽量详尽的信息。 (四)集中式管理与分散式管理的优缺点 1、集中式管理 优点:可以密切控制各项物流活动,将整个公司的物流活动集中由一人领导,从而享受大规模运作带来的高效率; 缺点:反应速度较慢。 2、分散式管理

优点:可以对客户的需要作出更快、更个性化的反应; 缺点:不能通过仓库共享、共同采购和数据共享提高效率。 (五)直线式管理与咨询式管理 1、直线式物流组织结构 优点:物流经理全权负责所有的物流活动,先前出现的相互牵制现象不再出现,物流活动效率较高,职权明晰 缺点:物流经理的决策风险较大 2、咨询式结构 物流部门在企业中只是一种咨询的角色,对具体的物流活动没有管理权和指挥权;物流活动的具体运作管理仍然是由各自所属的原部门负责。 (六)超组织理论 超组织就是一个企业群组,其中的企业有密切的纵向和横向关联,但又都是独立的法人,且在各自独立的决策中享有共同的利益 (七)战略联盟的含义 两个或多个第三方物流企业,或其他公司的自营物流部门,为了适应市场需求、实现资源共享、发展企业规模等特定的战略目标而签订的长期互利的协作关系。 (八)战略联盟的基本特征 合作、依赖性、普遍提高竞争能力和竞争效率、获得收益、跨地区配送、明确自身决策和优势 (九)建立战略联盟的好处 1、可以使物流资源和信息在各联盟企业间共享,降低“ 牛鞭效应” 2、可以把分散在现代物流各个环节上具有比较优势的企业联合起来,实行分工合作 3、可以最大限度的发挥企业各自的特点,扬长避短 (十)建立战略联盟应注意的问题 1、选择合适的联盟伙伴 2、企业文化 3、转变观念 4、在结成战略联盟后,要保持稳固的信任关系 (十一)第三方物流供应商 第三方物流是指生产经营企业把原来属于自己处理的物流活动,以合同方式委托给专业物流服务企业,同时通过信息系统与物流服务企业保持密切联系,以达到对物流全程的管理和控制的一种物流运作与管理方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