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脑电图在病毒性脑炎的临床应用价值

探讨脑电图在病毒性脑炎的临床应用价值
探讨脑电图在病毒性脑炎的临床应用价值

探讨脑电图在病毒性脑炎的临床应用价值

摘要】目的探讨病毒性脑炎的临床特点及脑电图对病毒性脑炎初期的诊断价值。方法病毒性脑炎患者的临床表现和脑电图、脑脊液及影像学检查等作比较分析。结果对病毒性脑炎患者进行脑电图检查明显优于脑脊液及影像学,其阳性率高。结论脑电图检查较CT和MRI检查更敏感,优于脑脊液检查,脑电图对病毒性

脑炎早期诊断具有重要的价值。

【关键词】病毒性脑炎脑电图脑脊液影像学

病毒性脑炎(virus encephalitis, VE)是一种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易造

成不同程度的神经系统后遗症,是严重影响世界公共卫生的主要疾病之一。引起病

毒性脑炎的病毒种类较多,目前国内外报道有130多种病毒可引起脑炎病变。随着

传染病防控力度的加大和病毒学研究的进展,全世界报道的病毒性脑炎正呈现新的

流行趋势。

现将大庆油田总医院神经内科2011年12月~2012~6月诊治的50例病毒性脑炎的临床资料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统计2011年12月~2012年6月治疗的病毒性脑炎患者50例,其中男34例,

女16例;最小5岁,最大67岁;5~17岁37例, 18~67岁13例。从发病到住院

的平均时间为4d。

1.2 临床表现

均为急性起病,有上感史者35例(70%),腮腺肿大病史9例,有头面部带状疱疹

者5例,有水痘感染者1例;发热45例(90%),头痛49例(98%),恶心21例(42%),呕

吐18例(36%),行为及人格改变21例(42%),意识障碍4例(8%),癫发作4例(8%)。

1.3 实验室检查

50例均在住院24h内行脑电图及腰穿检查。腰穿脑压升高,白细胞数(0~450)×106/L,蛋白0.15~0.75g/L,糖、氯化物正常。脑电图50例均异常。

2 结果

2.1 脑电图异常率与程度分析

50例病人首次脑电图检查均异常,其中轻度异常(慢波5~7级)5例占10%,中度异常(慢波8~10级)11例占22%,高度异常(慢波11级以上,α波消失)34例占68%。

2.2 脑电图与CT对比分析

50例病人做了CT检查,结果CT异常的19例,阳性率占38%。而脑电图全

部显示异常,不但能显示弥漫性异常改变而且能显示局限性异常灶,与CT定位

相等。从而说明对病毒性脑炎患者进行脑电图检查明显优于CT,其阳性率高,定

位准确。

3 讨论

病毒性脑炎(VE)是指由病毒感染造成脑实质病变,并引起一系列相关临床表

现的传染病。临床上病毒性脑炎大多数急性或亚急性起病,以头痛、发热、呕吐或

行为异常及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等为首发症状,其早期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早期鉴

别诊断困难。病程大多 2~3周,多数完全恢复,但少数遗留肢体瘫痪、智能障

碍等后遗症,重症脑炎易在急性期死亡。

脑电图是反映大脑功能状态的指标,是对脑功能最直接的反映,无论感染因

图表神经病学:脑病和脑炎的定义和诊断评估

图表神经病学:脑病和脑炎的定义和诊断评估 脑病是指脑功能紊乱,不是直接的结构紊乱或炎症过程,而是通过代谢过程介导的精神状态改变、意识错乱、定向障碍、行为变化或其他认知障碍,可由中毒、全身器官功能障碍(如肝脏、胰腺)、物质滥用、代谢疾病或脑以外的全身性感染等引起。 脑炎是指与神经功能障碍相关的脑实质炎症。脑炎的病因可分为感染性因素(直接或间接)和非感染性(如自身免疫性)因素。国际上脑炎定义为持续精神状态改变(如精神行为异常、意识水平下降、性格改变)超过24h,并排除由其他原因引起的脑病;同时符合其他3条标准:(1)出现临床表现前或后72h发热≥38℃;(2)癫痫发作不完全归因于已存在的癫痫;(3)新发的局灶性神经系统表现;(4)脑脊液白细胞计数≥5个/μL;(5)神经影像学提示新出现的脑实质异常;(6)与脑炎一致的脑电图异常。值得注意的是,个别情况下头痛、发热、脑脊液细胞增多等脑炎的预期表现可能会不存在,另本定义中脑脊液白细胞≥5个/μL是成人标准,还应注意不同年龄段标准不同,如新生儿≥20个/μL,婴幼儿≥10个/μL。根据病情轻重,又可分为轻、重度脑炎,重症脑炎符合以下条件之一:(1)频繁惊厥或持续状态;(2)意识障碍,Glasgow评分分;(3)

肢体瘫痪,精神行为异常;(4)脑干症状;(5)严重或持续颅内压增高;(6)多器官功能受损至衰竭。重症脑炎多遗留后遗症。 表1 脑病与脑炎的诊断标准脑病①症状持续超过24小时②精神状态改变:如嗜睡、躁动、性格改变、行为异常等,无其他病因可解释脑炎(感染性或自身免疫性)脑病+以下至少2条(1)发热≥38℃(2)癫痫发作(3)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4)脑脊液细胞数增多(≥5个/μL)(5)神经影像学可见新发(急性期出现)提示脑炎的脑实质异常(6)符合脑炎的脑电图异常,无其他病因可解释

病毒性脑炎异常脑电图研究

病毒性脑炎异常脑电图研究 (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摘要】目的探讨脑电图(EEG)在病毒性脑炎的诊断与预后估计方面的临床价值。方法本文对43例病毒性脑炎患者的异常EEG和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在43例病毒性脑炎患者中,31例为EEG异常,异常率为72.1%。其中,轻度异常13例(41.9%),中度异常11例(35.5%),重度异常7例(22.6%)。治疗1个月后,13例轻度异常EEG全部恢复正常;18例中、重度EEG异常者,有13例复查EEG,其中恢复正常11例,轻度异常和中度异常各1例。结论 EEG作为一种实验室检查手段,对病毒性脑炎的临床诊断和预后估计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病毒性脑炎;脑电图 病毒性脑炎是由多种病毒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常常伴有脑电图(EEG)的异常,以青少年多见,起病急骤,病变直接损害脑细胞功能。在不同的病期可有不同的EEG表现,其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尤其在早期没有特异性。脑电图应用为临床上病毒性脑炎的诊断提供了参考,由于它无创、安全、方便、价格适中,也易被患者接受,可作为临床诊断和观察病情变化的一种有效的检查评价方法。现将

200801~200902我院收治并确诊为病毒性脑炎的患者共43例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43例,男26例,女17例;年龄3~22岁,4~14岁35例,>14岁8例。临床上有发热、头痛、呕吐、脑膜刺激征阳性,以及表情淡漠、反应迟钝、烦躁不安、嗜睡、昏迷、抽搐及肢体瘫痪等不同表现。本组病例中,有4例伴有精神症状,大部分有感冒、发热前驱症状,均经实验室血象、脑脊液检查,确诊为病毒性脑炎。 1.2 方法本组采用国产16导联EEG仪,按国际EEG学会标定的10~20系统电极安放法,时间常数为0.3,虑波为60Hz,标准电压50UV=5MM。每例进行单极和双极导联记录,单极导联描记以平均电极作为参考电极,清醒患者作睁闭眼三次,过度换气3min,描记时间不少于20min。 2 结果 EEG 43例中,正常EEG 12例,占27.9%,在31例(72.1%)异常EEG中,轻度异常13例(41.9%),表现为α波节律性减弱,5~7 Hzθ波呈短程发放,偶有局灶性2~3 Hzδ波活动,以前半球明显;中度异常11例(35.5%),表现为α波节律解体,4~7 Hzθ波活动呈广泛性、弥漫性出现,部分杂以少量2~3 Hz δ波活动及少量局限性棘波、尖波、棘(尖)慢复合波;重度异常7例(22.6%),表现

探讨脑电图在病毒性脑炎的临床应用价值

探讨脑电图在病毒性脑炎的临床应用价值 发表时间:2013-07-31T11:13:29.57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22期供稿作者:闫雪丹侯景秋李克枢陈淑华赵建英[导读] 有研究认为[1],脑电图对病毒性脑炎有早期诊断意义,而CT/MRI则具有定位意义。 闫雪丹侯景秋李克枢陈淑华赵建英 (黑龙江省大庆油田总医院中西医结合科 163001) 【中图分类号】R737.3+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3)22-0112-01 【摘要】目的探讨病毒性脑炎的临床特点及脑电图对病毒性脑炎初期的诊断价值。方法病毒性脑炎患者的临床表现和脑电图、脑脊液及影像学检查等作比较分析。结果对病毒性脑炎患者进行脑电图检查明显优于脑脊液及影像学,其阳性率高。结论脑电图检查较CT和MRI检查更敏感,优于脑脊液检查,脑电图对病毒性脑炎早期诊断具有重要的价值。 【关键词】病毒性脑炎脑电图脑脊液影像学 病毒性脑炎(virus encephalitis, VE)是一种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易造成不同程度的神经系统后遗症,是严重影响世界公共卫生的主要疾病之一。引起病毒性脑炎的病毒种类较多,目前国内外报道有130多种病毒可引起脑炎病变。随着传染病防控力度的加大和病毒学研究的进展,全世界报道的病毒性脑炎正呈现新的流行趋势。 现将大庆油田总医院神经内科2011年12月~2012~6月诊治的50例病毒性脑炎的临床资料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统计2011年12月~2012年6月治疗的病毒性脑炎患者50例,其中男34例,女16例;最小5岁,最大67岁;5~17岁37例, 18~67岁13例。从发病到住院的平均时间为4d。 1.2 临床表现 均为急性起病,有上感史者35例(70%),腮腺肿大病史9例,有头面部带状疱疹者5例,有水痘感染者1例;发热45例(90%),头痛49例(98%),恶心21例(42%),呕吐18例(36%),行为及人格改变21例(42%),意识障碍4例(8%),癫发作4例(8%)。 1.3 实验室检查 50例均在住院24h内行脑电图及腰穿检查。腰穿脑压升高,白细胞数(0~450)×106/L,蛋白0.15~0.75g/L,糖、氯化物正常。脑电图50例均异常。 2 结果 2.1 脑电图异常率与程度分析 50例病人首次脑电图检查均异常,其中轻度异常(慢波5~7级)5例占10%,中度异常(慢波8~10级)11例占22%,高度异常(慢波11级以上,α波消失)34例占68%。 2.2 脑电图与CT对比分析 50例病人做了CT检查,结果CT异常的19例,阳性率占38%。而脑电图全部显示异常,不但能显示弥漫性异常改变而且能显示局限性异常灶,与CT定位相等。从而说明对病毒性脑炎患者进行脑电图检查明显优于CT,其阳性率高,定位准确。 3 讨论 病毒性脑炎(VE)是指由病毒感染造成脑实质病变,并引起一系列相关临床表现的传染病。临床上病毒性脑炎大多数急性或亚急性起病,以头痛、发热、呕吐或行为异常及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等为首发症状,其早期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早期鉴别诊断困难。病程大多 2~3周,多数完全恢复,但少数遗留肢体瘫痪、智能障碍等后遗症,重症脑炎易在急性期死亡。 脑电图是反映大脑功能状态的指标,是对脑功能最直接的反映,无论感染因子是什么,能导致中枢神经系统炎症性疾病者均可产生以弥漫性非特异性慢波为主的电活动。有病毒性脑炎时,病毒感染通过免疫机制产生变态反应,使神经元受损,其病理学改变显示脑组织有炎症变化及神经纤维脱髓鞘改变,从而导致病变部位脑细胞电位差异常,脑电图改变,出现节律异常,慢波增多。 本组50例全部显示异常的脑电图,多数表现为弥漫性异常及高功率慢波区,也有近半数的病例表现为在弥漫性异常基础上伴有局灶性慢波功率增高区。而CT对病毒性脑炎检查的阳性率占38%,从而说明脑电图对脑炎检查相对于CT具有独特的价值,明显优于CT。因为CT 只能分辨脑结构有无异常,不可能代替分辨脑功能有无异常的脑电图。脑电图所记录的电活动是大脑皮层神经细胞(大锥体细胞)产生的,因在炎症的早期脑组织结构未发生变化时,神经细胞已发生功能紊乱,表现为脑电活动的改变,并常表现为非特异性弥漫性的慢波。脑电图直接反映了大脑神经细胞的功能状态,凡中枢神经系统病变或多或少都会伴有脑电图的异常改变。 有研究认为[1],脑电图对病毒性脑炎有早期诊断意义,而CT/MRI则具有定位意义。因脑电图具有非创伤性、价格低、可反复检查,易被患者和家属接受等优点,对腰穿检查有禁忌者、不合作者或难以沟通者尤受欢迎[2]。因此,脑电图对病毒性脑炎早期诊断具有重要的价值。 参考文献 [1] 王琳,谢兵.病毒性脑炎的脑电图和相关问题的诊断意义探讨[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1,23(10):1253. [2] 陈华容,刘仲初,曾光华.病毒性脑炎125例的临床与脑电图分析. 现代医药卫生 .2010.26.7.

各种临床指南精简版(珍藏版)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 急性期诊断与治疗 一、评估和诊断 (一)病史和体征 1.病史采集:询问症状出现的时问最为重要。 2.一般体格榆查与神经系统体榆:评估气道、呼吸和循环功能后,立即进行一般体格检查和神经系统体检。 3.可用脑卒中量表评估病情严重程度。常用量表有: (1)中国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量表。 (2)美国国立卫生院脑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tcalth Strok|(NIHss)是目前国际上最常用量表。 (3)斯堪的纳维亚脑卒中量表(ScandinavianStmke Seale,SSS)。 (二)脑病变与血管病变检查 脑部病变检查:1 平扫CT,疑似脑卒中首选检查;2 多模式CT;3 标准MRI;4多模式MRI。 血管检查:1 颈动脉双功超声;2 TCD;3 MRA、CTA、DSA (三)实验室及影像检查选择 所有患者都应做的检查:①平扫脑cT或MRl;②血糖、肝肾功能和电解质;③心电图和心肌缺血标志物;④全血计数,包括血小板计数;⑤凝血酶原时问(Frr)、国际标准化比率(INR)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问(AHT);⑥氧饱和度;⑦胸部x线检查。 部分患者必要时可选择的检查:①毒理学筛查;②血液酒精水平;③妊娠试验;④动脉血气分析(若怀疑缺氧);⑤腰穿(怀疑蛛网膜下腔出血而cT末显示或怀疑脑卒中继发于感染性疾病);⑥脑电图(怀疑癫痫发作)。 (四)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可根据: (1)急性起病; (2)局灶件神经功能缺损,少数为全面神经功能缺损; (3)症状和体征持续24 h以上(溶栓可参照适应证选择患者); (4)排除非血管性脑部病变; (5)脑CT或MRI排除脑出血和其他病变,有责任缺血病灶。 (五)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断流程应包括如下5个步骤 (1)是否为脑卒中,排除非血管性疾病。 (2)是否为缺血性脑卒中,进行脑CT或MRI检查排除出血性脑卒中。 (3)脑卒中严重程度,根据神经功能缺损量表评估。 (4)能否进行溶栓治疗,核对适应证和禁忌证(见溶栓中相关内容)。 (5)病因分型参考TOAST标准,结合病史、实验窜、脑病变和血管病变等检查资料确定病因。 推荐意见:(1)对所有疑似脑卒中患者应进行头颅平扫CT或MRI检查(I 级推荐)。(2)在溶栓等治疗前,应进行头颅平扫CT检查(I级推荐)。(3)应进行上述血液学、凝血功能和生化检查(I级推荐)。(4)所有脑卒中患者应进行心电图检查(I级推荐)。(5)用神经功能缺损量表评估病情程度(Ⅱ级推荐)。(6)应进行血管病变检查(Ⅱ级推荐),但在症状出现6 h内,不过分强调此类检查。(7)根据上述规范的诊断流程进行诊断(I级推荐)。

脑电图的基本知识

脑电图的基本知识、录像脑电图和24小时脑电图 脑电活动的性质和电磁波一样有四个基本因素即频率、波幅、波形和位相(极性)。除此之外脑电活动又有其本身的特殊性,脑电图不是记录某一点的电位,而是在头皮上记录大脑两半球各个部位的电活动,因此还存在各个部位之间的差异及特殊性的问题。脑电活动是随机非线性电信号,因此还有出现方式的不同。人脑功能与外界和本身内在环境的变化密切相关,对各种刺激的反应性也是应该注意的问题。这些都是判断脑电图是否正常以及何种程度异常的基础。 频率 频率(Freguency)是每秒种以基线为准波动的次数。其单位为C/S(次/秒),亦即Hz (Hertz)。每一次波动的起点和止点在基线上的跨度叫时限(Duration)其单位为毫秒(ms,1ms=1/1000秒)。频率与时限互为倒数。如某一脑电活动的时限为100ms即1/10秒,其频率为10Hz;亦即一个5Hz的波,其时限为200ms。在脑电图的描述中常用频率而少用时限。在Hans Berger首次描述脑电活动时使用频率的概念延续至今。用频率的不同划分脑电活动为若干段,仅在形容非常慢的脑电活动时才使用时限。 脑电活动的测量应从一个波的起点量到终点即“从谷到谷”。可以用公尺测量,测出波的宽度的毫米数,然后可用下列公式换算为频率: 频率=30/波宽(mm) 或用时限(ms)数除1000ms即为频率。但用公尺测量常不够精确,如不易区分8Hz及7Hz 的波,因8Hz相当于3.75mm,7Hz相当于4.26mm。但区分这两者是有实际意义的。 最好用专用尺测量。这种尺的刻试以纸速30mm为1秒作标准。按频率数每一长方格分为3等份,4等份以至于30等份,代表每秒3次,4次以至30次的频率。测量时将尺在脑电图纸上移动,直到某一波的起止点正好在某一频率刻度之间。此频率就是个波的频率数。 人类脑电活动的频率在0.5-30Hz间。分为若干频率组叫频带(Frequency band)。用希腊字母为代表。 δ频带(Delta band) 0.5-3Hz θ频带(Theta band) 4-7Hz α频带(Alpha band) 8-13Hz σ频带(Sigma band) 14-17Hz β频带 (Beta band) 18-30Hz γ频带(Gamma band) >30Hz 在临床上常将α、β及γ频带统称β频带。这些频率的波均可见于正常人。因此仅就频率本身而言并无正常与否的含义。考虑到不同频带在头颅各区的分布及所占的百分比(指数,Index),再加波幅的差别,才能区分正常与否。 波幅 波幅(Amplitude)是电位差的大小,也就是电压的高低。单位为微伏(μV),1μV=10-6V。所以脑电活动是非常微小的电位。其测量应从波顶引一垂直于基线的直线到波谷,其高度与定标的高度比较即可得出微伏数,即“从峰到谷”。一般常用的定标为5mm=50μV,即1mm=10μV此时用测出波高的毫米数乘以10即为此波的波幅数。如波高为6mm,波幅为60μV。如用1mm=7μV的定标,则波高6mm时波幅为42μV。就临床脑电图而言,波幅的具体数值不易准测定。临床上将波幅分为高、中、低三级: 低波幅 <25μV 中波幅 25-50μV或25-75μV

病毒性脑炎的临床诊疗及病历分析

病毒性脑炎的临床诊疗及病历分析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郭冬梅 病毒进入神经系统及相关组织可以引起炎症性的和非炎症性的改变,我们称之为神经系统的病毒感染。根据病原学中病毒核酸的特点,病毒可以分为 DNA 病毒和 RNA 病毒,能够引起神经系统感染的病毒很多,具有代表性的有 DNA 病毒中的单疱病毒、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巨细胞病毒等, RNA 病毒中的常见的有脊髓灰质炎病毒和柯萨奇病毒等等。 病毒性脑炎其发病机制有三种。病毒性脑炎的发病机制为:病毒性脑炎的发病机制为急性病毒脑炎病毒直接经过血流神经轴索或细胞到细胞的传递方式侵犯脑基质,造成脑的炎症。感染后脑炎是由于病毒感染后机体免疫的变化造成静脉周围的神经纤维的脱髓鞘样改变。 病毒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可以引起急性脑炎或脑膜炎综合征,也可形成潜伏状态或者持续性的感染状态,早复发性和慢性转移。 病毒性脑炎临床有一些共同的特点,比如说它的病原都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症状前驱症状都有类似呼吸道感染的症状,也有的可以发热、全身不适等,随着疾病的进展,脑实质受累的症状比较突出,癫痫发作、意识障碍、精神症状、或者肢体的活动功能障碍等等。 在体征上我们可以查到脑炎的病人意识的障碍、肌力及肌张力的改变,椎骨受损害等等,脑适质受损的体征。脑脊液检查,颅内压正常或者可以轻度升高,脑脊液白细胞改变以淋巴细胞为主的白细胞轻到中度增多。脑脊液蛋白可以轻度增高,脑脊液的糖的含量一般正常。这和其他细菌性感染是有区别的。病毒性脑炎的实验室检查,通过血清以及脑脊液的病毒抗体检测,可以有阳性的改变。病毒性脑炎还有一个确诊的依据,就是经过脑活检可以发现非特异性的炎性的改变,而且细胞核内可以出现嗜酸性的包含体,电镜下可以发现细胞内的病毒颗粒,这也是我们确诊的依据。

脑电图临床应用价值

脑电图临床应用价值 The manuscript was revised on the evening of 2021

脑电图的临床应用价值 20世纪20年代末德国学者Hans Burgerg在前人动物实验的基础上首次在人的头皮上放置电极描记到电位变化。这个技术的出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到目前为止脑电图仍然是唯一可以实时、连续监测脑功能变化的方法。 脑电图(EEG)是从颅外头皮或颅内皮质及深部核团记录到的神经元电位变化,可以反映脑功能的变化或损伤的程度。具有敏感性高、特异性差的特点。因其特异性所以不能作为诊断病因的依据。 1. 脑电图的基本概念 频率(次/秒,Hz)。见表1。 表1 脑电图的频率 波幅(μV) 成人,高波幅>100μV,中波幅50—100μV,低波幅<50μV。 儿童,高波幅>150μV,中波幅50—150μV,低波幅<50μV。 位相 以基线为准向上为负相,向下为正相。 波形 正弦样波:棘波(上升支陡峭,下降支稍缓,下降到基线以下而后逐渐恢回至基线,时宽<70ms);尖波(波形与棘波形似,仅时限为70—200ms);棘慢复合波;尖慢复合波;三相波(沿基线有三次上下的偏转,形成负—正—负三相)。 出现方式 波单个波 节律频率和波形基本恒定的波连续出现。波幅可有变化。 暴发一组突出于背景,突然出现、突然终止的脑电活动。 出现部位

限局性、一侧性、广泛性。 健康人群的脑电图 从出生到老年脑电图特点随年龄变化,不同年龄组有不同的正常范围。健康成年人的脑电图:α频段占75%左右,以9—10Hz为主。波幅为50—100μV,β频段占10%左右,慢波(θ及δ)占15%左右。α频段在双枕部数量最多,节律性最好,波幅最高,头两侧同步对称。生理刺激(如:声、光)时,α节律消失代之以低波幅β波。 2. 癫痫的电脑图 癫痫为发作性疾病,其病理生理基础为神经元异常超同步化放电,因此脑电图变化对癫痫的诊断、鉴别诊断、分型、随访均有重要参考价值。 发作间期脑电图 可以记录到单个的癫痫样波或短程爆发。常规脑电图的出现率为40%左右,长程脑电图可达85%。但是脑电图记录到癫痫样波(棘波、尖波、棘慢复合波、尖慢复合波)不能与癫痫这个临床疾病划等号。因为健康人群中%~3%有癫痫样波,非癫痫性疾病也有癫痫样波。 发作时脑电图 癫痫发作时脑电图均有不同于背景的变化。包括节律性癫痫样发放、节律性慢波、节律性快波、低电压脑电图、电静息及癫痫募集节律(10Hz)。 3. 癫痫发作类型与脑电图的关系 单纯部分性发作,发作间期为与症状相关区的限局性癫痫样波;发作期与发作间期相似,涉及范围扩大,持续时间长。 复杂部分性发作,发作期间为限局性癫痫样波,在颞叶内侧癫痫常为双层前颞(包括蝶骨电极)非同步性棘波;发作期为双侧额颞叶或两侧半球癫痫样发放。 部分性发作继发全身性发作,发作期间与部分性发作相同;发作期癫痫样波始于某一限局区域,迅速扩散到两半球。 全面性发作,发作期间及发作期为两侧半球同步对称癫痫发放,后者持续时间长。 4. 颅内电极(硬膜下皮质电极及深部植入电极)用于癫痫外科治疗前定位。临床症状与头皮脑电图难以明确定位者 颞叶癫痫及额叶癫痫的定测及确切定位 脑电图与神经影像学定位不一致者 5. 脑电图在ICU的应用

病毒性脑炎动态脑电图和常规脑电图对照分析

病毒性脑炎动态脑电图和常规脑电图对照分析 目的对照分析动态脑电图和常规脑电图对病毒性脑炎的诊断意义。方法回顾性研究,将我院收治的163例病毒性脑炎患者的脑电图资料进行归纳分析,所有患者均先行常规脑电图检测,后行动态脑电图检测,将患者行常规脑电图检查的资料归为对照组,将患者行动态脑电图检查的资料归为实验组,分析两组脑电图的异常情况。结果实验组患者的脑电图检查轻度异常率为30.7%(50/163),中度异常率为37.4%(61/163),重度异常率为25.8%(42/163),总异常率为93.9%,相比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态脑电图对于病毒性脑炎患者的临床诊断率明显高于常规心电图,有助于病毒性脑炎的早期诊断,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标签:病毒性脑炎;动态脑电图;常规脑电图 病毒性脑炎是临床上常见病、多发病之一,属于神经内科疾病范畴,是由病毒感染侵袭脑实质继而发生的一系列炎性疾病,常见的病毒有肠道病毒、腮腺病毒、疱疹病毒等,典型的临床表现为发热、头痛及脑膜刺激征,各个年龄层均可发病,多见于儿童。病毒性脑炎患者早期一般症状无明显特异性,导致诊断困难,延误治疗,容易并发后遗症,甚至病情危重发生死亡,因此对于病毒性脑炎患者的早期诊断值得深入研究[1]。脑电图检查阳性率较高,对病毒性脑炎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意义[2]。笔者通过对我院收治的163例病毒性脑炎患者分别进行常规脑电图和动态脑电图监测,研究发现动态脑电图对于病毒性脑炎的诊断效果显著。现将成果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将我院2011年12月~2013年12月收治的163例病毒性脑炎患者的脑电图资料进行归纳分析,所有患者均先行常规脑电图检测,后行动态脑电图检测,将患者行常规脑电图检查的资料归为对照组,将患者行动态脑电图检查的资料归为实验组,其中男性87例,女性76例,年龄8个月~41岁,平均年龄(2 2.4±2.8)岁,病程5h~2d,有2例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两组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 1.2 病例纳入标准①符合七版《内科学》教材中病毒性脑炎的诊断标准; ②无严重心肺等器质性疾病;③无结核或化脓性脑膜炎病史。 1.3方法所有患者均先行常规脑电图检查,后行动态脑电图检查,首先采用由贵州奥华康经贸有限公司生产的常规脑电图仪器检测,按国际标准10/20系统放置头皮电极,并分别进行单极、双极描记,描记30min/次,部分患者可行闪光诱发、过度换气及睁眼闭眼实验,对其脑电图进行记录,并将其收集的资料归为对照组。其次采用由北京中科新拓仪器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NT9200系列动态脑电图仪检测,按国际标准10/20系统放置头皮电极,进行24h描记,部分患者可行闪光诱发、过度换气及睁眼闭眼实验,时间为当天9点开始,隔天9点结束,

阿尔茨海默病诊疗指南

2010年欧洲神经病学联盟阿尔茨海默病诊疗指南 一、概述 (一)目的 2008年成立工作组的目的是修改前一版欧洲神经病学联盟(EFNS)的 阿尔茨海默病(AD)诊疗指南。前一版指南采用了第4版诊断和统计手册(DSMⅣ)及美国国立神经病学、语言障碍和脑卒中研究所一阿尔茨海默病及相关疾病学会(NINCD-ADRDA)对痴呆综合征和AI)的诊断标准。本次修改的指南特别强调疾病生物标记物依据,如磁共振成像(MRI)、18F一脱氧核糖葡萄糖正电子扫描(PET)和脑脊液(CSF)检测等技术所获取的进一步证据,以提高临床诊断的可信度。此外,特别注意了近期在疾病认知和行为方面的AD临床试验结果。由于AD是该指南所关注的焦点,非AD型痴呆,如血管性痴呆(VaD)、额颢叶变性(FTLD)、帕金森病痴呆(PDD)、路易体痴呆(D1,B)、皮质基底节变性(CBD)、进行性核上性麻痹(PSP)、皮质一纹状体一脊髓变性痴呆(CJD)及其 他痴呆将另述。本指南足指导临床工作的理想标准,但并不一定适用于所有情况,还应该考虑每个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可用资源。该指南未讨论经济学效益,因为各国差异较大,不同国家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二)背景 痴呆患者在65岁及以上人群中占5.4%,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不断升高,其中以AD为主。欧洲痴呆研究协会与欧洲AI)协会合作研究发现,目前在欧洲有845万人患有AD。痴呆给社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负担,整个欧洲每年为此花费约1410亿欧元,其中56%为非正式护理花费。

每年痴呆患者的花费为21 000欧元,因病致残约为350/10万人,相比之下,糖尿病为247/10万人。随着人类寿命的延长,预计未来30年痴呆患者数将成倍增长。早发型AD(年龄<65岁)值得特别关注,因为这种情况遗传易感性强。具有不同的临床和认知表现,与晚发型病例比较。其病程进展更快。另外患者可能仍处在劳动和生育年龄。因此对早发型AD需要特殊处理。患者在临床AD之前常先经过一个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CI)时期。此时一个或多个认知域出现主观和客观障碍,但仍能保持日常活动(ADL)能力。专家组决定不对MCI综合征进行详细总结,因为MCI的疾病分类学及其与AD的关系尚在讨论中。 (三)检索及评价策略 本指南的循证依据来自于考科蓝图书馆(Cochrane Library)资料库、荟萃分析和系统综述及通过联机医学文献分析和检索系统(Medline)数据库检索到的2009年5月之前期fu中发表的原始科学论文。专家组根据科学可靠性水平评价证据(证据分级I、Ⅱ、Ⅲ和Ⅳ),并采用EFNS 手册中的定义依据可靠性水平划分推荐等级(A、B或C)。对于尚无证据的重要临床问题,则根据经验和专家工作组的共识给出最佳实践建议。 二、临床诊断:病史、实验室检查、神经系统检查和躯体检查患者和知情人提供的病史应该集中在受损的认知领域、疾病进展过程、日常生活能力的损害及任何相关的非认知症状。既往病史、伴随疾病、家族史和教育史是病史的重点。神经系统检查和全身体检对于区分AD 与其他原发性退行性和继发性痴呆及伴随疾病尤为重要。虽然目前尚

病毒性脑炎诊疗指南

病毒性脑炎诊疗指南 【概述】 病毒性脑炎是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有多种病毒感染对中枢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造成严重损害,包括肠道病毒、单纯疱疹病毒、EB病毒、水痘-带状疱疹病毒、腮腺炎病毒、麻疹病毒、乙脑病毒、巨细胞病毒、HIV等。病毒感染主要累及脑实质,若同时累及脑膜,且脑膜炎的表现较为明显则称为病毒性脑膜脑炎。临床表现为急性起病,感染中毒症状一般不严重,病程相对自限,以不同程度的发热、颅内压增高、意识障碍、行为异常、惊厥、瘫痪、弥漫性或局灶性神经体征为主要表现。重症可留下不同程度神经系统后遗症。 【病史要点】 1.流行病学询问当地有无水痘、腮腺炎、麻疹、乙脑、手足口病等流行,有无相关疫苗预防接种史。 2. 前驱感染如单纯疱疹感染时,有无口周疱疹的前驱感染征象。 3.临床表现询问起病缓急,体温高低及热型,意识障碍出现的时间、特点、程度及变化。头痛、呕吐、惊厥的发生时间,发作情况,与热程的关系。病程中有无肢体瘫痪或精神行为异常。

【体检要点】 1、全面的神经系统检查,判断意识障碍程度,检查脑膜刺激征,病理征,及颅内高压征(婴幼儿前囟饱满及紧张度)存在与否,腹壁反射、提睾反射、膝反射等减弱、消失或亢进变化,四肢肌力、肌张力变化,眼球活动与瞳孔变化。呼吸节律变化。球结膜是否水肿。 2、一般体检中注意体温、呼吸、心率,有无皮疹、腮腺肿大、耳、鼻、咽、肺和其它部位有无感染灶。 【辅助检查】 1、血常规病毒感染时外周血象WBC常正常或下降,以淋巴细胞为主,但乙脑病毒感染时血象白细胞总数可达(10~20)×109/L或更高,分类以中性粒细胞为主。 2、脑脊液检查脑脊液中白细胞计数正常或数十成百增高,多以单核细胞为主,蛋白含量正常或轻度增高,糖和氯化物正常。HSV脑炎早期及乙脑早期常以多核细胞为主,HSV感染时脑脊液可有出血性改变。 3、脑电图背景常为弥漫性中高幅慢波活动,或局灶性慢波活动增多;部分患儿可见痫性放电波。 4、头颅影像学脑CT和MRI显示颅内病灶可呈多灶性分布,伴弥漫性脑水肿征象。脑干脑炎或小脑炎者见脑干、小脑部位病灶。HSV脑炎可见颞叶底部或额叶病变,可呈出血坏死型脑炎,或继发脑梗塞。

各种临床指南精简版(珍藏版)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 急性期诊断与治疗 一、评估和诊断 (一)病史和体征 1.病史采集:询问症状出现的时问最为重要。 2.一般体格榆查与神经系统体榆:评估气道、呼吸和循环功能后,立即进行一般体格检查和神经系统体检。 3.可用脑卒中量表评估病情严重程度。常用量表有: (1)中国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量表。 (2)美国国立卫生院脑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tcalth Strok|(NIHss)是目前国际上最常用量表。 (3)斯堪的纳维亚脑卒中量表(ScandinavianStmke Seale,SSS)。 (二)脑病变与血管病变检查 脑部病变检查:1 平扫CT,疑似脑卒中首选检查;2 多模式CT;3 标准MRI;4多模式MRI。 血管检查:1 颈动脉双功超声;2 TCD;3 MRA、CTA、DSA (三)实验室及影像检查选择 所有患者都应做的检查:①平扫脑cT或MRl;②血糖、肝肾功能和电解质;③心电图和心肌缺血标志物;④全血计数,包括血小板计数;⑤凝血酶原时问(Frr)、国际标准化比率(INR)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问(AHT);⑥氧饱和度; ⑦胸部x线检查。 部分患者必要时可选择的检查:①毒理学筛查;②血液酒精水平;③妊娠试

验;④动脉血气分析(若怀疑缺氧);⑤腰穿(怀疑蛛网膜下腔出血而cT末显示或怀疑脑卒中继发于感染性疾病);⑥脑电图(怀疑癫痫发作)。 (四)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可根据: (1)急性起病; (2)局灶件神经功能缺损,少数为全面神经功能缺损; (3)症状和体征持续24 h以上(溶栓可参照适应证选择患者); (4)排除非血管性脑部病变; (5)脑CT或MRI排除脑出血和其他病变,有责任缺血病灶。 (五)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断流程应包括如下5个步骤 (1)是否为脑卒中,排除非血管性疾病。 (2)是否为缺血性脑卒中,进行脑CT或MRI检查排除出血性脑卒中。 (3)脑卒中严重程度,根据神经功能缺损量表评估。 (4)能否进行溶栓治疗,核对适应证和禁忌证(见溶栓中相关内容)。 (5)病因分型参考TOAST标准,结合病史、实验窜、脑病变和血管病变等检查资料确定病因。 推荐意见:(1)对所有疑似脑卒中患者应进行头颅平扫CT或MRI检查(I 级推荐)。(2)在溶栓等治疗前,应进行头颅平扫CT检查(I级推荐)。(3)应进行上述血液学、凝血功能和生化检查(I级推荐)。(4)所有脑卒中患者应进行心电图检查(I级推荐)。(5)用神经功能缺损量表评估病情程度(Ⅱ级推荐)。(6)应进行血管病变检查(Ⅱ级推荐),但在症状出现6 h内,不过分强调此类检查。(7)根据上述规范的诊断流程进行诊断(I级推荐)。 二、一般处理

病毒性脑炎动态脑电图和常规脑电图对照研究

病毒性脑炎动态脑电图和常规脑电图对照研究目的:对比研究REEG(常规脑电图)和AEEG(动态脑电图)在临床上 诊断病毒性脑炎的应用效果。方法:择取笔者所在医院于2012年6月-2015年9月收治的120例疑似病毒性脑炎患者,分别采用REEG和AEEG进行病毒性脑炎的诊断,对其检测的结果和癫痫放电现象的情况进行对比 分析。结果:AEEG诊断发生癫痫样放电现象的概率低于REEG诊断,AEEG确诊率显著优于REE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较于常规脑电图,动态脑电图在病毒性脑炎的临床诊断中,确诊率更高,且不易发生癫痫样放电,在临床中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标签:病毒性脑炎;常规脑电图;动态脑电图;对照研究 病毒性脑炎是一种临床上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其病因是受到多种病毒的感染所致,患者的病情程度通常有所差异,病情轻者能够自行缓解,而病情严重者其病程呈急性,若无法得到及时的治疗,就会导致患者出现后遗症或死亡[1]。笔者所在医院择取120例疑似患者分别采用REEG和AEEG进行病毒性脑炎的诊断,对其检测的结果和癫痫放电现象的情况进行对比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择取笔者所在医院于2012年6月-2015年9月收治的120例疑似病毒性脑炎患者,其中男66例,女54例,年龄5~64岁,平均(37.9±1.7)岁。所选患者的意识清晰,少数患者并发脑髓液异常和癫痫发作,其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1)患者产生脑实质受损现象,疑似原因为病毒感染;(2)患者的脑髓液无论是否出现炎症性的变化迹象,均无法检查到出现细菌感染的有关依据;(3)患者的脑部CT和核磁共振断层扫描(MR)结果均无占位性病变的现象;(4)患者在接受一段时间的免疫球蛋白、激素和抗病毒药物的治疗后,病情稍有缓解现象;(5)排除患有神经系统病变、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如多发性硬化及慢性病毒感染。 1.3 方法 对择取的120例疑似病毒性脑炎患者分别采用REEG和AEEG进行病毒性脑炎的诊断,对其检测的结果和癫痫放电现象的情况进行对比分析。REEG:使用南昌高腾科技有限公司的常规脑电图仪对120例患者分别进行单极描记和双

探讨脑电图在病毒性脑炎的临床应用价值

探讨脑电图在病毒性脑炎的临床应用价值 摘要】目的探讨病毒性脑炎的临床特点及脑电图对病毒性脑炎初期的诊断价值。方法病毒性脑炎患者的临床表现和脑电图、脑脊液及影像学检查等作比较分析。结果对病毒性脑炎患者进行脑电图检查明显优于脑脊液及影像学,其阳性率高。结论脑电图检查较CT和MRI检查更敏感,优于脑脊液检查,脑电图对病毒性 脑炎早期诊断具有重要的价值。 【关键词】病毒性脑炎脑电图脑脊液影像学 病毒性脑炎(virus encephalitis, VE)是一种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易造 成不同程度的神经系统后遗症,是严重影响世界公共卫生的主要疾病之一。引起病 毒性脑炎的病毒种类较多,目前国内外报道有130多种病毒可引起脑炎病变。随着 传染病防控力度的加大和病毒学研究的进展,全世界报道的病毒性脑炎正呈现新的 流行趋势。 现将大庆油田总医院神经内科2011年12月~2012~6月诊治的50例病毒性脑炎的临床资料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统计2011年12月~2012年6月治疗的病毒性脑炎患者50例,其中男34例, 女16例;最小5岁,最大67岁;5~17岁37例, 18~67岁13例。从发病到住院 的平均时间为4d。 1.2 临床表现 均为急性起病,有上感史者35例(70%),腮腺肿大病史9例,有头面部带状疱疹 者5例,有水痘感染者1例;发热45例(90%),头痛49例(98%),恶心21例(42%),呕 吐18例(36%),行为及人格改变21例(42%),意识障碍4例(8%),癫发作4例(8%)。 1.3 实验室检查 50例均在住院24h内行脑电图及腰穿检查。腰穿脑压升高,白细胞数(0~450)×106/L,蛋白0.15~0.75g/L,糖、氯化物正常。脑电图50例均异常。 2 结果 2.1 脑电图异常率与程度分析 50例病人首次脑电图检查均异常,其中轻度异常(慢波5~7级)5例占10%,中度异常(慢波8~10级)11例占22%,高度异常(慢波11级以上,α波消失)34例占68%。 2.2 脑电图与CT对比分析 50例病人做了CT检查,结果CT异常的19例,阳性率占38%。而脑电图全 部显示异常,不但能显示弥漫性异常改变而且能显示局限性异常灶,与CT定位 相等。从而说明对病毒性脑炎患者进行脑电图检查明显优于CT,其阳性率高,定 位准确。 3 讨论 病毒性脑炎(VE)是指由病毒感染造成脑实质病变,并引起一系列相关临床表 现的传染病。临床上病毒性脑炎大多数急性或亚急性起病,以头痛、发热、呕吐或 行为异常及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等为首发症状,其早期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早期鉴 别诊断困难。病程大多 2~3周,多数完全恢复,但少数遗留肢体瘫痪、智能障 碍等后遗症,重症脑炎易在急性期死亡。 脑电图是反映大脑功能状态的指标,是对脑功能最直接的反映,无论感染因

病毒性脑炎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 护理疾病查房记录表(一) 查房题目:病毒性脑炎的护理 姓名: 周XX 年龄:4Y3M 住院号:诊断:病毒性脑炎、肠炎 查房时间:2016.06.17 主查者及职称:李玉华护师 查房目标: 1.了解病毒性脑炎的病因与病理,发病机制 2.熟悉病毒性脑炎的定义及临床表现 3.掌握病毒性脑炎的护理要点 重点分析内容: 1. 病毒性脑炎的临床表现 2. 病毒性脑炎的护理要点 拟提问题: 1,病毒性脑炎的临床表现 2,病毒性脑炎的急性期护理 3,腰穿的术后护理 4,颅高压三主征 小结: 呼吸科极少收治此类疾病的患儿,通过本次护理查房,使全体护理人员熟悉病毒性脑炎定义及临床表现,掌握病毒性脑炎的护理要点,以便日后护理工作更有效的进行。

护理疾病查房记录表(二) 一、简要病史资料 1、一般资料: 患儿,周XX,男,4Y3M,因“头痛呕吐伴发热1天余”拟“病毒性脑炎”于2016-06-05 14:05收住入院。 2、病史: 患儿1天前无明显诱因下在家中出现头痛不适,持续发作,伴有烦躁不安及呕吐,呈非喷射状呕吐,为胃内容物数次,未见胆汁及咖啡渣样物,后有发热,体温波动于38.5°左右,无寒战畏寒,无惊厥抽搐,无嗜睡/精神差等明显改变,无腹痛腹泻,至当地医院就诊,诊断为“扁桃体炎、头痛原因待查”,血常规提示感染,予“青霉素、舒普深”静滴、未见明显改善,前来我院就诊,予甘露醇对症处理后症状有缓解,进一步查腰穿、脑电图提示异常,今为求进一步诊治,门诊拟“脑炎”收住入院。 3、既往史: 否认手术外伤史;否认过敏史;否认重大疾病和治疗史。 4、个人史: 出生地:临安 长期居住地:临安 胎产次:G1P1足月破腹产 出生体重:3.75Kg 难产史:否认产伤窒息史 喂养史:混合喂养,目前普食 生长发育史:生长、发育同同龄儿童 预防接种史:按卡接种 5.家庭史: 家中类似疾病:无 家族遗传病:无

脑电图的基本知识

脑电图的基本知识

————————————————————————————————作者: ————————————————————————————————日期:

脑电图的基本知识、录像脑电图和24小时脑电图 脑电活动的性质和电磁波一样有四个基本因素即频率、波幅、波形和位相(极性)。除此之外脑电活动又有其本身的特殊性,脑电图不是记录某一点的电位,而是在头皮上记录大脑两半球各个部位的电活动,因此还存在各个部位之间的差异及特殊性的问题。脑电活动是随机非线性电信号,因此还有出现方式的不同。人脑功能与外界和本身内在环境的变化密切相关,对各种刺激的反应性也是应该注意的问题。这些都是判断脑电图是否正常以及何种程度异常的基础。 频率 频率(Freguency)是每秒种以基线为准波动的次数。其单位为C/S(次/秒),亦即Hz (Hertz)。每一次波动的起点和止点在基线上的跨度叫时限(Duration)其单位为毫秒(ms,1ms=1/1000秒)。频率与时限互为倒数。如某一脑电活动的时限为100ms即1/10秒,其频率为10Hz;亦即一个5Hz的波,其时限为200ms。在脑电图的描述中常用频率而少用时限。在Hans Berger首次描述脑电活动时使用频率的概念延续至今。用频率的不同划分脑电活动为若干段,仅在形容非常慢的脑电活动时才使用时限。 脑电活动的测量应从一个波的起点量到终点即“从谷到谷”。可以用公尺测量,测出波的宽度的毫米数,然后可用下列公式换算为频率: 频率=30/波宽(mm) 或用时限(ms)数除1000ms即为频率。但用公尺测量常不够精确,如不易区分8Hz及7H z的波,因8Hz相当于3.75mm,7Hz相当于4.26mm。但区分这两者是有实际意义的。 最好用专用尺测量。这种尺的刻试以纸速30mm为1秒作标准。按频率数每一长方格分为3等份,4等份以至于30等份,代表每秒3次,4次以至30次的频率。测量时将尺在脑电图纸上移动,直到某一波的起止点正好在某一频率刻度之间。此频率就是个波的频率数。 人类脑电活动的频率在0.5-30Hz间。分为若干频率组叫频带(Frequency band)。用希腊字母为代表。 δ频带(Delta band) 0.5-3Hz θ频带(Theta band) 4-7Hz α频带(Alpha band)8-13Hz σ频带(Sigma band)14-17Hz β频带 (Beta band)18-30Hz γ频带 (Gamma band)>30Hz 在临床上常将α、β及γ频带统称β频带。这些频率的波均可见于正常人。因此仅就频率本身而言并无正常与否的含义。考虑到不同频带在头颅各区的分布及所占的百分比(指数,Index),再加波幅的差别,才能区分正常与否。 波幅 波幅(Amplitude)是电位差的大小,也就是电压的高低。单位为微伏(μV),1μV=10-6V。所以脑电活动是非常微小的电位。其测量应从波顶引一垂直于基线的直线到波谷,其高度与定标的高度比较即可得出微伏数,即“从峰到谷”。一般常用的定标为5mm=50μV,即1mm=10μV此时用测出波高的毫米数乘以10即为此波的波幅数。如波高为6mm,波幅为60μV。如用1mm=7μV的定标,则波高6mm时波幅为42μV。就临床脑电图而言,波幅的具体数值不易准测定。临床上将波幅分为高、中、低三级: 低波幅 <25μV 中波幅 25-50μV或25-75μV

小儿脑炎症状

小儿脑炎症状 脑膜炎是人人听了都畏惧的病,凡孩子发热,又有头痛和呕吐都要想到脑内有病变。特别是加上抽风,家长们就十分惊慌,见到医生就要问孩子是不是患了脑膜炎或脑炎,那么脑炎和脑膜炎是不是一回事呢?下面就谈谈流脑和乙脑。 一、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 脑炎和脑膜炎是有区别的,脑膜炎是由于细菌感染导致大脑表面的膜子发生炎症,由此脑性细菌所致者叫化脓性脑膜炎,由结核菌引起者叫结核性脑膜炎,由霉菌所致者叫霉菌性脑膜炎等。化脓性细菌又有多种,如肺炎双球菌、脑膜炎双球菌、大肠杆菌等等。其中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叫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这种病主要损害人的大脑和脊髓外面那层膜子(即脑、脊髓膜),充血、水肿并化脓,病人则出现一系列症状,这种脑膜炎具有感染性,且传播快。它主要在冬春季节流行,2~4月为流行高峰,大人、小孩都可以患病,10岁以下儿童患病最多,占总数的75%,起病急、病情重、流行广、死亡率较高,故人们不可掉以轻心。 那么流脑有哪些症状呢?这个病开始就像感冒一样,发热全身不适,大孩子会述头痛,还可有轻微咳嗽、鼻塞和流涕等现象,故有的家长认为是感冒,随便给点药让孩子吃,甚至根本不重视。这时医生也可能当感冒来医治,殊不知有的病儿病情急剧恶化,很快出现高热、剧烈头痛、恶心、呕吐,呕吐常呈喷射状,随着病情进一步发展,病儿可出现抽风、昏迷,甚至休克。如果是婴幼儿患了流脑,多表现为嗜睡、易惊跳、不吃奶、高声尖叫,以后双眼直,有的可没有明显发热,仅有脖子发硬,皮肤、粘膜有出血点或瘀斑,因此遇到孩子在流行季节有发热、头痛和呕吐,特别是脖子发硬就要想到流脑的可能,应及早到有条件的医院去就诊治疗。 二、乙型脑炎(简称乙脑) 乙型脑炎是由乙型脑炎病毒引起大脑炎质发炎的一种严重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