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1:第23课 隆中对

隆中对

一、教学目标

掌握文言实词

把握诸葛亮这个人物形象

理解隆中对策的影响

学习古人说理叙事的方式

学习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

二、教学重点

掌握文言实词

把握诸葛亮这个人物形象

理解隆中对策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

理解隆中对策的影响

四、教学设计: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过程

(一)导入语:诸葛亮是家喻户晓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现在流传着许多与他有关的故事:火烧新野,火烧博望坡,草船借箭、借东风、七擒孟获、空城计等,透过这些故事我们所见到的是一个神仙般的人物,那么在史学家眼中的诸葛亮是一个什么人物呢?我们带着这个问题来学习一下《隆中对》。

(二)通过范读、齐读,规范字音、句读、语气。

(三)通过自读,基本熟悉文章的内容。

(四)解释重点实词。

(五)明确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简述诸葛亮的为人。

第二部分:(2)写徐庶向诸葛亮推荐诸葛亮。

第三部分:(3-4)写刘备三顾茅庐,着重写隆中对策。

第四部分:(5)写刘备对诸葛亮的信赖。

(六)作业:熟读文章。

第二课时

一、教学过程:

(一)、复习实词

(二)、上节课,我们把《隆中对》这篇文章的基本大意做了一个基本疏通,同学们基本上能了解这篇的内容,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这篇文章。《隆中对》这篇文章出自史书《三国志》,是《诸葛亮前传》的一部分文字,是节选的,题目是编者加的,有的地方也作《草庐对》

这篇文章是人物传记,这篇塑造了一个具有雄才大略、远见卓识的光辉形象:诸葛亮。

要了解诸葛亮这个人物形象,离不开对他有知遇之恩的刘备,当时刘备正在做什么呢?文中第二段有这样一句话:“时先主屯新野”同学们现在放飞自己的想象,让我们的心去贴近古人的心,设想研究一下在1700多年前驻扎在新野这个小地方的刘备心情是怎样的?

学生回答。相机指导

明确:“时先主屯新野”这简短的六个字,却含有丰富的内容,我觉得在1700多年前,驻扎在新野的刘备他的心不应该像湖水一样平静,而应像海水一样波澜起伏,我觉得他很伤感、焦急、苦闷。

刘备和其他的割据势力一样也是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起家的,他也有兵有将,但他兵少,只几千人,当时他算不上割据势力,为了生存,总依靠别人,他先投靠公孙赞、陶谦、曹操、袁绍、后投靠刘表,刘表不能容纳他,把他派到荆州边塞的小城新野,他的前半生,到处流浪,一筹莫展,所以他很伤感,感叹自己一事无成,有几句诗比较贴切的勾勒了他前半生的经历,同学们听一下,老师读一下:“楼桑玄德本皇孙,义结关张愿扶主。东西奔走恨无家,将寡兵微做羁旅”他连家都没有了,混到了流浪汉的地步,所以他很伤感。

他也很焦急,心急如焚呀,因为他是有志向的人,曹操评价刘备是“人中之龙”,只是生平“未尝得水”他得志向在本文流露出来了:“欲信大义与天下”也就是要兴复汉室,可当时是是二分天下得形势,他想兴复汉室,希望很茫远。所以他又很苦闷。

他伤感、焦急、苦闷,他英雄无用武之地,他壮志难酬,怎么办?怎么办?怎么办?

此时徐庶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刘备三顾茅庐终于拜见了诸葛亮,诸葛亮得一翻言语让刘备豁然开朗,下面我们看诸葛亮说出了怎样得对策?

(三)、同学们齐读第四段,思考诸葛亮对策得核心是什么?

学生回答。

明确:这个对策得核心是“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

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隆中对策得核心规定了在内政方面应怎样?在外交方面应怎样?在进军路线上应怎样?我们一起分析一下:

在内政方面应“内修政理”;外交上应“外结好孙权”;将来进军路线是:出秦川,向宛、洛。

这些战略方针得非常难得呀,但他得实现必须又一个前提,那就是先找个家呀,先建立自己得根据地,诸葛亮认为这个家应该安在荆州和益州。

诸葛亮这个英明得决策不是随心所欲得异想天开,而是在正确得分析天下形势得情况下做出得,他先分析了四个割据势力

北方的曹操:军事优势“今操已拥百万之众”

政治优势“挟天子而令诸侯”

结论“不可与争锋”

江左的孙权:地理优势“国险”

内部团结“民附”和“贤能为之用”

结论“可以为援而不可图”

荆州的刘表:军事优势:用武之国,兵家必争之地

弱点:其主不能守

益州的刘彰:经济优势:天然的粮仓

地理优势:自古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地势险要。

弱点:“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还分析了刘备,政治优势:“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除此之外,一无所有。

经过分析,我们认为北方、东方、荆州、益州都是成就霸业的地方,可是刘备夺取北方兴吗?好象不行,是不是可以发扬一下明知山有虎便向虎山行的英雄主义精神呢?好象那是飞蛾扑火自取灭亡,清醒的诸葛亮意识到了这一点,避其锋芒,击其弱处,先取荆州后取川。

隆中对时,诸葛亮才26岁,却准确的把握了当时的形势对未来做出了天才半的预见,后来天下三分局面的出现充分的印证了诸葛亮的英明,在很大程度上没有诸葛亮就没有天下三分的出现,就没有蜀汉政权的建立,隆中对策后来被定为蜀汉的国策,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诸葛亮有政治家的远见和军事家的谋略。

(四)很遗憾后来荆州失手了镇守荆州的是关羽,他恃才傲物,致使吴蜀关系破裂,

在这种情况下他有贸然发动了襄樊战役,北击曹操,孙权手下大将吕蒙乘机袭取荆州,荆州失守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用人不当,荆州是个易攻难守的战略要地,夺取较易,而守住比较难,

同学们觉得应派什么样的人物去守荆州呢?当时蜀汉有三个很著名的人物:关羽、张飞、赵云,同桌间可以讨论一下。

学生回答。

明确:关羽易骄傲,张飞易急噪,赵云很谨慎,关羽和张飞属于进攻型的人才,而赵云属于防守型的人才,应派赵云去较好。

(五)更大的遗憾是:荆州失守后,刘备伐吴失败,诸葛亮六出祁山北击曹操失败,由于连年征战蜀汉民不聊生,又由于宦官专权,政治腐败,蜀汉出现了人才不继,青黄不接的局面,有一句蜀地俗语反映了这易情况:“朝中无大将,廖化做先锋”廖化算什么人,三国时连五等将军也算不上,再后来蜀汉灭亡了。

根据老师刚才的介绍,我们做一个假设,假设你就是当时蜀汉的当权者,应怎样避免这个悲剧的发生呢?怎样才能实现刘备的兴复汉室的大业呢?同桌间探索一下这个问题。

学生回答。

明确:下面让我们听一下毛泽东对《隆中对》的一个评价,希望同学们能够从中获得更多于这个问题有益的启示。

老师读一下,同学们认真听,看能否听的懂。

隆中对是诸葛亮未出茅庐之时向刘备提出的谋取天下、复兴汉室的战略建议。诸葛亮为刘备策划的战略目标是恢复汉室,统一天下。具体步骤分两步走,第一步是占据荆州、益州,建立根据地:第二步是兵分两路,进取中原。毛泽东评点说:“其始误于隆中对,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其终则关羽、刘备、诸葛亮三分兵力,安得不败。”

意思是说:蜀汉灭亡的源头开始于隆中对时诸葛亮二分兵力的战略构想,即北击曹操,一出秦川,一出宛、洛。在当时的条件下,交通很不发达,使两支队伍配合作战是不太可能的,又由于蜀汉本来就很弱小,却分散了兵力,犯了兵家的大忌,怎么能不败呢?

由此我们发现诸葛亮的隆中对策除了问题,看来只有研究和探索才会发现问题。

老师有一个问题想问问同学们,“外结好孙权”可能长久吗?

同桌间讨论一下

学生回答

明确:荆州,战略要地,曹操看着,孙权想着。刘备占据着然后对孙权说我们永远是好

朋友,这只是一相情愿的设想,很难实现,鱼和熊掌怎能兼得呢?

诸葛亮是个谨慎的人,事无巨细都要亲自过问,普通士兵犯点错也要管,他太累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但他这种作风又抑制了人才得涌现

也许同学们从刚才老师的分析分析中知道怎样才能把蜀汉建设好了。但历史毕竟不能再现,可是历史的经验事值得注意的,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希望同学们从这篇文章里能够获得很多有用的东西。也希望同学们能够对诸葛亮这个家喻户晓的人物有一个新的认识。

(六)同学们齐读第四段,思考一下这段文字是通过什么方法来刻画诸葛亮这个人物的?

明确:正面描写,语言描写,这篇文章采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式同学们找找?

学生回答。

明确:自比管仲,乐毅,正面描写

徐庶对诸葛亮的评价,侧面描写

(七)叙事简洁,祥略得当

凡三往,乃见

仅五字,交代了三顾茅庐的故事,而《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叙述这个故事却用了不到两万个字,这个地方之所以简洁主要是因为他与表现诸葛亮的远见卓实关系不大,而与此有关的第四段却写的很详细,文章在叙事上做到了祥略得当,

(八)简笔勾勒人物

关羽、张飞不悦

展现了两个人的嫉妒心理

总结

今天陈寿的《隆中对》我们就学习完了,但这篇文章所包含的东西很多很多,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学完的,在以后漫漫的人生路上,希望同学们认真体会这篇文章,它将给你很多有用的东西。

(九)板书略

2021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23 三顾茅庐(名师教案)教案与反思

23 三顾茅庐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卫灵公》 翰皓学校陈阵语 【教学目标】 1.疏通文意,把握小说情节,理解人物形象。 2.学习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 3.通过古典小说的学习,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初读课文,疏通文意。 2.把握小说情节,初步感知人物形象。 【课前预习】 1.阅读《三国演义》中与本文情节有关的章节(第三十七回)。 2.扫清字词障碍(可参见《)P241“字词清单”),对照注释和参考资料翻译文中“隆中对策”部分。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播放《滚滚长江东逝水》歌曲影像资料。 师:大江裹挟着浪花奔腾而去,英雄人物随着流逝的江水消失得不

见踪影,一曲《滚滚长江东逝水》豪放中有含蓄,高亢中有深沉。今天,我们学习的《三顾茅庐》,就如滚滚长江东逝水中的一朵最美丽的浪花,让我们“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设计意图】引进相关课程资源——《三国演义》电视剧片头曲,那熟悉的歌词、熟悉的旋律和大气磅礴的影像资料可振奋学生精神,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迅速进入课堂学习状态。 二、资料链接,检查预习 1.资料链接 (1)作者简介。 课件出示: 罗贯中,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小说家、戏曲家,生卒年不详,是中国章回体小说的鼻祖,代表作《三国演义》;其他主要作品有小说《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等。 (2)《三国演义》简介。 课件出示: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我国第一部章回体长篇历史演义小说,全名《三国志通俗演义》。该书以东汉末年到西晋建立期间的社会历史为背景,着重叙述魏、蜀、吴三国的兴衰过程。全书在广阔的历史舞台上,上演了一幕幕气势磅礴的战争场面,塑造了曹操、刘备、诸葛亮等众多的历史人物形象。 (3)介绍刘备三顾茅庐的背景。 课件出示:

第23课《隆中对》教案(苏教版初三下)doc初中语文

第23课《隆中对》教案(苏教版初三下)doc初中 语文 教学目的: 1.通过课文,了解当时的天下形势,诸葛亮提出的政治蓝图,计策及策略。 2.明白得时年27岁的诸葛亮的远见卓识、极其锐利的战略眼光。 教学重点:当时的天下形势,诸葛亮提出的政治蓝图,计策及策略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 放录音歌曲?滚滚长江东逝水?。青山仍旧夕阳仍旧,英雄生命已逝,但却活在后世人的经历里,诸葛亮确实是如此一个英雄。今天我们要通过?隆中对?这篇文章来了解他,在学习之前,咨询一咨询学生,了解哪些关于诸葛亮的词语、对联、诗歌、故事? 二、检查预习,学生齐读课文。 三、老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找出文中所有的人物名字。 四、学生讨论回答: 亮、管仲、乐毅、崔州平、徐庶元直、先主〔刘备〕、董卓、曹操、袁绍、孙权、高祖、刘邦、刘表、刘璋、张鲁、关羽、张飞 五、如此众多的人物,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他们的身份、地位是如何样?请同学们分成四人小组,探讨那个咨询题,记得提供原文依照。 诸葛亮:隐居隆中,种田人。〔〝亮躬耕陇亩〞〕 管仲、乐毅:春秋战国有名的将相,辅佐国君成霸业,诸葛亮自比二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崔州平、徐庶元直:是诸葛亮的朋友〔〝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先主〔刘备〕:是帝室的后代,其父中山靖王刘胜是汉景帝刘启的亲小孩,以光复汉室为由屯兵新野,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什么缘故?请在原文中找答案。 〔〝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短浅,遂用猖撅,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董卓:杀死东汉少帝刘辩,独掌大权,导致天下大乱。〔〝自董卓以来……不可胜数〕 曹操:开始没有名声,兵力也弱,现在有百万军队,挟持皇帝号令诸侯。〔〝曹操比于袁绍……挟天子而令诸侯〕 袁绍:汉末冀州牧,几十万军队与几万人作战,大败〔老师补充官渡之战〕。 孙权:继承父兄之业占据江东,是江东之主。〔〝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 高祖:刘邦,西汉开国皇帝。

23、《隆中对》导学案

23、《隆中对》导学案 新华路初中九年级备课组主备人:高艳萍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作品、背景,准确翻译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2、品味课文中的人物描写,感受人物的性格特征,学习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 方法。 3、学习诸葛亮的谋略,对天下形势的分析。立志成为有抱负的人。 ●课前预习: 1、了解作者、作品、背景。 2、标示段落序号,将课下注释中的注音移到文中该字上边,试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停顿。 给画线的字注音: 乐毅()徐庶()诣()因屏人()度德量力()欲信大义()遂用猖獗() 挟天子()沔()殆() 存恤()帝室之胄()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作品、背景,准确翻译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2、品味课文中的人物描写,感受人物的性格特征,学习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 方法。 3、学习诸葛亮的谋略,对天下形势的分析。立志成为有抱负的人。 二、学习提纲: 1、了解作者、作品、背景。 2、标示段落序号,将课下注释中的注音移到文中该字上边,试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停顿。 3、结合注释和资料,翻译课文。 学法指导:结合课下注释和资料,采用批注法,完成以上问题。 自学要求:独立完成,时间为20分钟。 三、学生自学,如有疑问,小组内交流解决。 四、展示自学成果,以加分的形式进行。 五、回顾目标 六、达标测评: 《前沿》第73页“课前预习”的第1、2、3题,第一课时的1、2、3、4、5、

6、7题。 第二课时 一、复习提问: 本文的作者、出处、重点词语、句子。 二、出示学习提纲: 1、理清文章结构。 2、思考:(1)找出文中所有的人物名字。 (2)如此众多的人物,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他们的身份、地位是怎样?请同学们分成四人小组,探讨这个问题,记得提供原文根据。 (3)人物的身份、地位现在都清楚了,对于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的刘备来说,哪些人特别重要? (4)诸葛亮替刘备设计的政治蓝图是什么? (5)诸葛亮为达到这个目标提出了什么战略方针?根据是什么? (6)赏析本文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学生细细体味,同桌之间交流。 学法指导:结合课下注释和资料,抓住重点词语和句子,圈点勾画,完成以上问题。 自学要求:细读课文,思考10分钟,小组交流2分钟,然后展示。 三、学生自学,如有疑问,小组内交流解决。 四、展示自学成果,以加分的形式进行。 五、回顾目标 六、达标测评: 下面的对联是什么意思? 一对二表三分鼎,六出七纵八阵图 明确:一对:《隆中对》; 二表:前、后《出师表》; 三分:分为魏蜀吴三国; 六出:六出祁山北伐; 七纵:七擒七纵孟获; 八阵图:孔明所设军阵。 概括诸葛亮一生功绩。 课后反思

北京市顺义区大孙各庄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23课《隆中对》

第23课《隆中对》教案 教学课题总课时:1 第1 课时 教 学 目 标 教学重点 理解隆中对策的主要内容,领会诸葛亮提出的政治蓝图、战略方针及其根据,把握其决策的 准确性和科学预见性。 教学难点 理解隆中对策的主要内容,领会诸葛亮提出的政治蓝图、战略方针及其根据,把握其决策的 准确性和科学预见性。 教学方法讲解法讨论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设计学生活动设计设计意图时间安排一、导入新课,细数风流人物 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歌《滚滚长 江东逝水》。“滚滚长江东逝水, 浪花淘尽英雄”,同学们,相信大 家在小说和电视上都或多或少地 看过《三国演义》,里面确实出现 了不少的英雄,那么你能说说你最 喜欢的英雄是谁,为什么喜欢他? (请两三个学生阐述自己意见) 课件展示杜甫的《蜀相》,同学们, 知道这两句诗说的是三国里的哪 (生答)对,他就是诸葛亮。 课件展示概括诸葛亮功绩的对 联“一对二表三分鼎,六出七 纵八阵图”,并请学生对应说出 他的内涵。 学生认真倾听,仔细领悟文章 的写作背景 勾划生字词及难理解的字词, 说说什么是“对” 熟读课文,并试着用现代汉语 说说文中每句话的意思,不断 创设学习情 境,激发学生 的学习兴趣 通过背景资料 的介绍,让学 生能够更全面 地了解股市的 时代背景 让学生初步了 解文章内容 培养学生的小 3分 4分 8分 8分 8分 8分 5分

个人吗?诸葛亮出山之后鞠躬尽瘁地做出了很多卓有功勋的大事,那么他是怎么出山的呢,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隆中对》会告诉大家的。“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让我们也来笑谈一回《隆中对》吧。 二、背景介绍,等闲识得当时面东汉末年,天下大乱,豪杰并起。大家所熟悉的曹操在官渡之战中以少胜多击败了袁绍,几乎统一了黄河流域。南方的孙权,因为已历三世经营,已经牢固地占有了长江下游地区。而帝室之胄刘备兵力甚少,又没地盘,他有心兴汉,却无计安邦,为了改变这种局面他决定从寻求谋士入手。 三、五读五说,横看成岭侧成峰(一)通读全文,了解作者及文章的出处 (二)听读全文,注意朗读的字音、语气及感情,检查自己的字音预习,说说在这篇文章里,你又新学到了哪些字词。(教师播放视频朗读文件)去丰满这个故事 跳读课文,寻找比较难理解的 字词句,并在小组里大胆地说 出来,同时对小组其他同学提 出的问题也可以试着说出你的 见解 小组代表发言 小组同学说出课文里重要的地 方 学生讨论发言 指明发言 学生找出文中相关的语句回答 问题 最后再次欣赏全文,说说此时 诸葛亮在你心目中是个什么样 的人物形象,分析作者是怎样 刻画诸葛亮这一人物形象的 组合作能力 加深对文言词 语的理解 让学生学会品 读课文,探究 文章结构严 谨、主次分 明的说理方法 提高学生品析 语言的能力 解决文章的重 点与难点

新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隆中对》多媒体教案

人教社课标版语文九年级上册多媒体教学课件第六单元第23课隆中对详细配套教案 人教社课标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2课隆中对 陈寿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 2、把握文章脉络,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重难点 1、朗读 2、诸葛亮对天下大势的分析 课时安排:2课时 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歌 滚滚长江东逝水 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 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 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 都付笑谈中 隆中对视频欣赏 文学常识简介《隆中对》选自: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 《三国志》的作者是: 陈寿 陈寿(233——297),字承祚(zuò),晋朝安汉(现在四川南充)人,史学家,所著《三国志》六十五卷,记载三国时期(220——280)魏、蜀、吴三国的历史。 诸葛亮,字孔明,琅琊阳都(今山东省沂水县)人。,三国时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中国历史上的名相,写了为人称道的《出师表》。现在,“诸葛亮”这个名字已经成为了“智慧的象征”。 文学常识当堂检测 《隆中对》的作者是:______________历史学家______________,著有《三国志》。 本文节选自《____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______,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朝安汉人______________家,所著《______________》共______________卷,记载三国时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历史。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 西晋 陈寿 陈寿 承祚 晋 史学

23《隆中对》导学案

《隆中对》导学案 编写人:徐发虎审核人:编写时间:2014-09-22 班级:组别:组名:姓名: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 2、了解文章大义,翻译文言文。 3、学习本文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刻画人物的方法。 【学习重点】 1.理解隆中对策的主要内容,把握其要旨及战略方针。 2.学习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体味精练的语言。 【学习难点】 学习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体味精炼的语言。 【学法指导】 朗读法、探究讨论法 【知识链接】 一、陈寿及《三国志》简介 陈寿(233—297),西晋史学家。字承祚,安汉(今四川南充)人。主要著作有《三国志》,《三国志》是记载魏、蜀、吴三国对峙时期历史事件较为完整的一部史书,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并称为“前四史”。 二、背景介绍 中平六年(189),灵帝崩,少帝即位。大将军何进与司隶校尉袁绍谋诛宦官,太后不从。进乃召董卓(时任并州牧)带兵到京,欲以胁迫太后。卓未至,何进为宦官所杀。卓将兵迎少帝于北邙,随后又废黜少帝,立灵帝少子刘协为帝(即汉献帝)。各地割据势力于是借反对董卓为名,纷纷拥兵自立,形成了大分裂局面。《隆中对》的故事,发生在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十月。这时军阀混战虽然尚未停息,但曹操和孙权独霸一方的大势已定,二分天下的局面已基本形成。对此,念念不忘“兴复汉室”,而且颇有争霸诸侯,统一中国之雄心的刘备,当然不能善罢甘休。于是他便积极搜罗人才,以期共济大事。于是三顾茅庐,问计于诸葛亮。诸葛亮被刘备的三顾之情所打动。这篇《隆中对》,就是诸葛亮当时纵谈天下大事的一段记载。【学习过程】 激情导入,营造气氛 三国故事大家谈(人物、战争、传说、歇后语等)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独立预习、质疑、合作探讨) 1、读准字音、正确断句。(学生可适当补充、小组讨论解决疑难) ①用”/”给下面语句标出正确的的停顿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②正确注音 好.()为《梁父.()吟》遂诣.()亮屏.()人倾颓 ..() 度.()德量力信.()大义猖獗 ..()吴会.()殆.()存恤.()民殷.()国富帝室之胄.()诸. 戎.()箪.()食壶浆乐毅 ..()汉沔.() 2、结合注释、联系上下文掌握重点文言语汇。(学生可适当补充、小组讨论解决疑难)(1)、一词多义: 谓谓为信然()谓先主日() 已然志犹未已()自董卓已来()已历三世() 信谓为信然()信义著于四海()欲信大义于天下() 然谓为信然()然志犹未已() 用遂用猖獗()贤能为之用()此用武之国() (2)、词类活用(学生可适当补充举例) 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箪:壶:) (3)、特殊句式(翻译出来)(学生可适当补充举例) 判断句:诸葛孔明者,卧龙也 省略句:君与俱来。 倒装句:时人莫之许也 二、再读课文,分析隆中对及人物形象(文中勾画、小组合作完成) 1、诸葛亮对天下形势有怎样的分析?诸葛亮为刘备提出了什么策略? 曹操:今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之争锋 孙权: 刘表: 刘璋: 张鲁: 2、诸葛亮替刘备设计的政治蓝图是什么? 3、诸葛亮为达到这个目标提出了什么战略方针?根据是什么?

赵子山隆中对教学设计

课题:第23课隆中对 编著人:赵子山 【教材分析】 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篇教学设计旨在立足文本本身,教师适度的引导,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完成教学任务。 《隆中对》出自陈寿的《三国志》,是人物传记的节选。文章对刘备、诸葛亮二人会面的经过写得相当简略,核心部分是一篇才华横溢的对策──诸葛亮对刘备为“信大义于天下”而问“计”所作的回答。这种“记言”的写法降低了文章故事的情节性,但却使诸葛亮“未出茅庐已知天下三分”的远见卓识在汉末“豪杰并起”的纷乱局势中得到彰显。诸葛亮智者的形象是深入人心的,九年级的学生能够知道不少和他有关的成语、俗语、故事,这给教学带来了方便。但文中涉及的历史常识、文言形式则给学习制造了障碍。 【教学目标】 1.了解陈寿及《三国志》的文学常识,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 2.通读课文,了解当时的天下形势、诸葛亮提出的政治蓝图、计谋及策略;赏析本文刻画人物的描写方法,理解诸葛亮的远见卓识、极其锐利的战略眼光。 3.认识诸葛亮的非凡才能和卓越见识,培养报效祖国之志。 【教学重难点】 1.积累文中实词“为、图、利、信、将、国、遂、好”等文言实词,虚词“之、以、”等的用法。初步了解文言文中一词多义、倒装等语言现象。 2.学习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体味精练的语言。 【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陈寿及《三国志》的文学常识,,借助工具书,读懂文章,疏通文意。 2.积累文中实词“为、图、利、信、将、国、遂、好”等文言实词,虚词“之、以、”等的用法。初步了解文言文中一词多义、倒装等语言现象。

教学设计1:第23课 隆中对

隆中对 一、教学目标 掌握文言实词 把握诸葛亮这个人物形象 理解隆中对策的影响 学习古人说理叙事的方式 学习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 二、教学重点 掌握文言实词 把握诸葛亮这个人物形象 理解隆中对策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 理解隆中对策的影响 四、教学设计: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过程 (一)导入语:诸葛亮是家喻户晓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现在流传着许多与他有关的故事:火烧新野,火烧博望坡,草船借箭、借东风、七擒孟获、空城计等,透过这些故事我们所见到的是一个神仙般的人物,那么在史学家眼中的诸葛亮是一个什么人物呢?我们带着这个问题来学习一下《隆中对》。 (二)通过范读、齐读,规范字音、句读、语气。 (三)通过自读,基本熟悉文章的内容。 (四)解释重点实词。 (五)明确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简述诸葛亮的为人。 第二部分:(2)写徐庶向诸葛亮推荐诸葛亮。 第三部分:(3-4)写刘备三顾茅庐,着重写隆中对策。 第四部分:(5)写刘备对诸葛亮的信赖。 (六)作业:熟读文章。

第二课时 一、教学过程: (一)、复习实词 (二)、上节课,我们把《隆中对》这篇文章的基本大意做了一个基本疏通,同学们基本上能了解这篇的内容,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这篇文章。《隆中对》这篇文章出自史书《三国志》,是《诸葛亮前传》的一部分文字,是节选的,题目是编者加的,有的地方也作《草庐对》 这篇文章是人物传记,这篇塑造了一个具有雄才大略、远见卓识的光辉形象:诸葛亮。 要了解诸葛亮这个人物形象,离不开对他有知遇之恩的刘备,当时刘备正在做什么呢?文中第二段有这样一句话:“时先主屯新野”同学们现在放飞自己的想象,让我们的心去贴近古人的心,设想研究一下在1700多年前驻扎在新野这个小地方的刘备心情是怎样的? 学生回答。相机指导 明确:“时先主屯新野”这简短的六个字,却含有丰富的内容,我觉得在1700多年前,驻扎在新野的刘备他的心不应该像湖水一样平静,而应像海水一样波澜起伏,我觉得他很伤感、焦急、苦闷。 刘备和其他的割据势力一样也是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起家的,他也有兵有将,但他兵少,只几千人,当时他算不上割据势力,为了生存,总依靠别人,他先投靠公孙赞、陶谦、曹操、袁绍、后投靠刘表,刘表不能容纳他,把他派到荆州边塞的小城新野,他的前半生,到处流浪,一筹莫展,所以他很伤感,感叹自己一事无成,有几句诗比较贴切的勾勒了他前半生的经历,同学们听一下,老师读一下:“楼桑玄德本皇孙,义结关张愿扶主。东西奔走恨无家,将寡兵微做羁旅”他连家都没有了,混到了流浪汉的地步,所以他很伤感。 他也很焦急,心急如焚呀,因为他是有志向的人,曹操评价刘备是“人中之龙”,只是生平“未尝得水”他得志向在本文流露出来了:“欲信大义与天下”也就是要兴复汉室,可当时是是二分天下得形势,他想兴复汉室,希望很茫远。所以他又很苦闷。 他伤感、焦急、苦闷,他英雄无用武之地,他壮志难酬,怎么办?怎么办?怎么办? 此时徐庶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刘备三顾茅庐终于拜见了诸葛亮,诸葛亮得一翻言语让刘备豁然开朗,下面我们看诸葛亮说出了怎样得对策? (三)、同学们齐读第四段,思考诸葛亮对策得核心是什么? 学生回答。 明确:这个对策得核心是“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

23〈隆中对〉学案

《隆中对》学案 杨俊彦 学习目标 1.疏通文意,了解课文大意。 2.通过阅读课文,了解当时的天下形势,明确诸葛亮提出的政治蓝图,计谋及策略。 3.能够结合课文及历史典籍对诸葛亮作出恰当的评价 4.了解诸葛亮的远见卓识以及锐利深刻的战略眼光。 第一学习时间自主学习不读不讲 学习任务: 1、作者作品及时代背景简介。 2、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3、译读课文,疏通文意。 4、自学检测: (1)给下列划横线的字注音。 陇亩( ) 倾颓() 猖獗( ) 存恤( ) 夷越( )(2)解释下列划横线词语的意思。 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谓()为信然 时人莫之许()也时先主屯()新野凡()三往 先主器()之谓先主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 因屏人()曰汉室倾颓()遂用猖獗()然志犹未已()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 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利()尽()南海此殆()天所以资将军高祖因之以成()帝业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 内修()政理箪食壶浆() (3).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欲信大义于天下() 自董卓已来() (4).翻译下列句子。 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 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 。 然操遂能克绍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

此殆天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 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 如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第二学习时间合作探究不议不讲 学习任务: 1、梳理文意,理解课文。 2、分组合作,探究交流。 探讨以下问题: 1、课文可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徐庶说诸葛亮是“卧龙”有什么含义?他为什么要刘备亲自去拜访诸葛亮? 3.刘备第三次拜访诸葛亮时态度和心情怎样?从哪些行动和语言里能看出来? 4.为什么要先分析曹操?摆了哪些事实?得出了什么结论? 5.本文从哪几个方面分析了孙权?结论是什么? 6.对刘备来说,荆州有哪些有利条件?诸葛亮是怎样暗示刘备的? 7.为什么要分析益州?诸葛亮认为益州有哪些优越条件? 8.这番对策表现了诸葛亮怎样的才能? 9.在诸葛亮眼中刘备是个怎样的人? 五、积累迁移 1.你还知道有关诸葛亮的其它故事吗? 2.熟读课文。 第三学习时间质疑问难不疑不讲 学习任务: 1、根据以前内容的自交流,你还有哪些不懂的问题,提出后小组交流。 2、小组不能解答的师生共同解答。 第四学习时间积累运用不练不讲

初中语文_22隆中对23 出师表整合复习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九上《隆中对》《出师表》整合复习学案 复习目标: 1、掌握文中的文言实词、虚词。 2、拓展阅读,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3、积累与诸葛亮有关的文学文化常识。 复习过程: 一、导入复习: 二、文言积累 (一)自主复习 (二)自我检测 1.生难字注音。 屏.()人度.()德量力箪.()食壶浆驽.钝.( ) 裨.( )补阙.()漏崩殂.( ) 妄自菲.( )薄陟.() 罚臧否 ..() 2.重点实词解释。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4.名句默写 (1)孤之有孔明,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不宜异同。 (3)苟全性命于乱世,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5.翻译句子 (1)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2)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3)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4)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 三、阅读提升 阅读【甲】【乙】两文,完成下面的题目。 【甲】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乙】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①则不能励精②,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迟,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③,悲守穷庐,将

广东省仁化县第一中学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23 隆中对教案 新人教版

23 隆中对 教学目标 (一)读一读、写一写,记住下列字词的读音、写法和意义。 陇:通“垄”。田地分界的稍稍高起的小路,在耕地上培成一行一行的土埂,在上面种植农作物。本文中的“陇”与“亩”结合在一起,泛指田地。 好:喜欢。 颍:注意不要写成“颖”。 诣:去,到,一般用于到上级或所尊敬的人的地方去。 屏:这里是命人退避的意思。 颓:崩坏,倒塌。 度:估计、衡量。 胜:尽。 数:计算。 挟:挟持,控制。 沔:水名。 会:指会稽郡,今浙江北部。 殆:大概。 暗:昏暗,愚昧。 殷:富裕。 (二)积累常识 1、关于《三国志》 《三国志》是记载魏、蜀、吴三国对峙时期历史事件较为完整的一部史书,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并称“前四史”。 2、关于陈寿 陈寿(233~297),西晋史学家。字承祚,安汉(今四川南充)人。年轻时好学,拜同郡人谯周为师,曾任蜀汉观阁令史。蜀亡后,仕晋任著作郎,平阳侯相,累官至治书侍御史。他博采旧闻,综合当时各国史料,进行考核取舍,著《三国志》《古国志》《益部耆旧传》,编有《蜀相诸葛亮集》等。 课堂活动 第一课时 (一)积累知识 1.《隆中对》节选自,作者,是朝家,所著本书共六十五卷,记载三国时期,,三国的历史。 2、文章《隆中对》中的“隆中”是地名,在现在湖北襄樊;“对”是的意思。 (二)研习课文 1.整体感知 (1)听两位同学示范朗读,进行评议。 评议标准如下:①读准字音;②读清句读,特别是句中语意停顿;③读出重音,特别是逻辑重音;④读出人物不同的语气。 (2)概述课文大意。

2.字词句过关 (1)指出下列句子的通假字,并解释。 欲信大义于天下。 董卓已来。 (2)辨析古今异义。 ①将军宜枉驾顾.之。 古义:。今义:。 ②凡.三往。 古义:。今义:。 ③孤.不度德量力。 古义:。今义:。 ④此殆.天所以资将军。 古义:。今义:。 ⑤抑.亦人谋也。 古义:。今义:。 ⑥此可.攀为援而不可图也。 古义:。今义:。 (3)一词多义 ①谓:A、谓为信然。( ) B、谓先主曰。( ) ②然:A、谓为信然。( ) B、然志犹未已。( ) ③信:A、谓为信然。( ) B、信义著于四海。( ) C、欲信大义于天下。( ) ④为:A、谓为信然。( ) B、贤能为之用。( ) C、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D、好为《梁父吟》。( ) ⑤因A、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 B、因屏人曰。( ) ⑥诚:A、此诚不可与争锋。( ) B、诚如是,则霸业可成。( ) (4)句子翻译 ①诸葛孔明者,卧龙也。 ②君与俱来。 ③时人莫之许也。 ④欲信大义于天下。 ⑤孤不度德量力。 ⑥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第二课时

第23课隆中对

第23课隆中对 23 隆中对 教材分析 《隆中对》节选自《三国志》,不同于小说《三国演义》的艺术演绎,它以历史的方式客观记录了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相助的历史佳话,着力写诸葛亮为刘备所作的对策,集中表现了他“未出茅庐已知天下三分”的精辟分析能力和卓越政治远见。学习此文,除了疏通文言词句,读懂文章内容,还要善于激发学生探讨评价和拓展延伸的兴趣,引导学生通过对核心部分——隆中对策的分析,感受诸葛亮“中华民族智慧化身”的杰出才能,了解刘备与诸葛亮如鱼得水的君臣关系,品析陈寿裁减史料、突出重点、塑造人物的史家笔法,增加对三国历史和诸葛亮其人的认识,加大文化积累,为《出师表》的学习打下基础。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借助文言知识积累和相关注释疏通文章词句。 2.概括分析诸葛亮隆中对策的形势推断和战略方针。 能力目标 1.学习文章突出重点裁剪材料的笔法。

2.领会运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塑造人物的妙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诸葛亮的才能与人格魅力,培养博学善思、胸怀天下的志趣追求。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解和概括诸葛亮对天下形势的分析和提出的策略与方针。 突破方法:隆中对策是阅读分析的重点,涉及人名、地名和历史知识颇多,学生读通、读懂有一定难度,可利用手绘地图弄清地理方位和地方领主的形式化难为易,饶有兴味地展开学习。总结隆中对策可引导学生利用原文词句提取概括,培养其提炼概括的语文能力。 难点领会本文塑造人物的方法和叙事的精妙之处。突破方法:本文塑造诸葛亮的形象采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可运用寻找“亮点”的方式让学生捕捉一切表现人物的字句和细节,通过分析归纳解读写法。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话说诸葛,导入新课 诸葛亮是家喻户晓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现在流传着许多与他有关的故事:火烧新野,火烧博望坡,草船借箭、借东风、七擒孟获、空城计等,透过这些故事我们所见到的是一个神仙般的

龙湖实验中学九年级语文教案2隆中对1

23、隆中对 初三备课组主备课人:郭晓聪 审核人:李平 授课时间:第三周 教学目的: 1、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翻译并掌握重点语句意义。 2、分析课文内容,了解当时的天下形势,诸葛亮提出的政治蓝图,计谋及策略。 3、简析人物形象,认识诸葛亮的远大抱负、非凡才能和卓越见识;学习本文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刻画人物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1、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翻译并掌握重点语句意义。 2、分析课文内容,了解当时的天下形势,诸葛亮提出的政治蓝图,计谋及策略。 难点:理清诸葛亮对当时形势的分析及其提出的政治蓝图,计谋及策略。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学习 诸葛亮,一位历史上著名的谋臣,你们了解他多少呢?能否讲出与他相关的一个故事?(空城计、草船借箭、六出祁山、七擒孟获三气周瑜、火烧赤壁……) 请用一个成语概括刘备与诸葛亮之间发生的一个故事。(三顾茅庐)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与此故事密切关联的课文《隆中对》。 二、出示学习目标: 1读顺课文:掌握文中生字词读音、书写。 2 疏通1-3段文意,把握重点文言词语,结合注释翻译重要语句。 三、了解《三国志》及其作者,事件背景: 1、出示自学指导: 结合课本193页注释1和下列补充资料完成《全品·听课手册》79页作家作品,并自主了解《三国志》及其作者,还有事件背景。 时间:4分钟 补充资料: 1/本文选自晋朝史学家陈寿著的纪传体史书《三国志》。作者陈寿,主要著作有《三国志》、《古国志》、《益都耆旧志》。他博采旧闻,综合当时各国史料,进行考核取舍,著《三国志》,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合称“前四史”。 2/“对”,对策。古代臣子回答君王所问的政治、军事、经济方面的策略叫“对策”。《隆中对》是汉献帝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十月刘备第三次访问诸葛亮时,诸葛亮针对刘备所提的问题陈述其对策,当时诸葛亮只有27岁。此后,诸葛亮即出山辅佐刘备,做刘备的军师(后为丞相),帮助刘备建立蜀汉政权。

九年级语文《隆中对》教案

九年级语文《隆中对》教案九年级语文《隆中对》教案(精选5篇) 九年级语文《隆中对》教案篇1 (一)教学背景分析 这节课是在新课程理念下设计的,围绕新课标,教师转变传统的文言文教学观念,冲破文言文的考试评价体系的规囿,构建新的教学模式(问题——活动教学模式),按照“见仁见智”的阅读原理,实行“师与生、生与生”的多向交流,先让学生各抒已见,再由教师相机点拨,从而让学生在“读读议议”中撞击阅读心得的火花。这也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精神,尊重了学生的个体差异,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允许学生有自己的见解。尊重学生并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积极的进行学习。 (二)教材分析 《隆中对》出自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3课,这篇课文是人物传记节选,但它的核心部分却是一篇才华横溢的对策——诸葛亮对刘备“信大义于天下”而问“计”所作的回答。因为对策的地点在诸葛亮的隐居地隆中,所以后人称之为“隆中对”。这是诸葛亮在精辟分析当时形势的基础上得出的结论,是对战略形势所作的天才预见。人们常说“未出茅庐已知天下三分”,就是指这篇对策而言。 因此,学习这篇文章,既可以感受到诸葛亮作为“智慧之化身”的聪明才智,也可以体会到刘备做为一代枭雄的非同寻常的气质,更可以借此感受整个的三国文化,还可以为下一课《出师表》的学习垫定基础。 (三)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应该学什么?他们与七、八年级学生最大的区别是什么?我想一是知识容量的拓宽,二是学习深度的增加。对于九年级的文言文教学,仅仅围绕一篇课文对字词意义和句子翻译,是无法满足他们的学习要求的。文言文教学应该有更广阔的视野和更深入的思考。同时,九年级课文文言文课文较长,“句句串讲,字字落实”的模式高耗低效,效果不明显。学生“只是用耳,用手,耳听手记,惟独不用口与心,思维禁锢了,积极性压抑了,学习能力泯灭了”只有找到一个教学新的教学模式才能适应九年级学生学习文言文的需要。 (四)教学重点及确定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3《隆中对》教学设计(新版)新人教版

23《隆中对》 一、教材分析 《隆中对》是一篇自读文言文,编排为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的第三篇课文,前有《陈涉世家》、《唐雎不辱使命》;后有《出师表》和《词五首》。第六单元共五篇课文。《隆中对》是人物传记节选,但它的核心局部却是诸葛亮为刘备“信大义于天下”所作的对策。因为对策的地点在诸葛亮的隐居地隆中,所以后人称之为“隆中对”。这是诸葛亮在精辟分析当时形势的根底上得出的结论,是对战略形势所作的天才预见。人们常说“未出茅庐确定天下三分”,就是指这篇对策而言。 新课标对初中生学习文言文的要求:“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根本内容。”学习这篇文章,既要让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根本内容,又要让学生感受到诸葛亮作为“才智之化身”的机智才智,体会到刘备做为一代枭雄的非同寻常的气质,更可以借此感受完全的三国文化,还可以为下一课《出师表》的学习奠定根底。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经历了七、八年级两个学年度的学习,接触过了多篇文言文,已经具备必需的文言文根底学问,参照课下注释及工具书能根本理解课文内容,但是学生的开展是不均衡的,他们的整体水平存在差异,在学习本课时,要兼顾各方面:既要引导较差的学生文对字词意义和句子翻译,又要拓宽较好学生的视野和加深他们深化的思索。以促进学生的整体开展。 三、教学目标 1、驾驭局部文言实词的用法,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内容〔学问目标〕 2、理解隆中对的课文构造,理清作者思路〔实力目标〕 3、体会刘备礼贤下士、求贤假设渴的精神〔情感目标〕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驾驭局部文言实词的用法,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内容难点:理解隆中对的课文构造,理清作者思路 五、教学过程

隆中对说课稿

23 《隆中对》 一、教材分析 《隆中对》,它是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3课。第六单元的文章大部分选自历史著作,学习这些文章,不但能增长历史知识,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还可以感受到古人的智慧、勇气和节操方面的感染和激励,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 《隆中对》在纪传体文章《陈涉世家》和国别体文章《唐雎不辱使命》之后,理解了前两篇文章的体例与内容,就能更好的理解纪传体国别史《隆中对》,同时通过学习《隆中对》,了解诸葛亮,可以更好的理解下一篇文章《出师表》诸葛亮的内心世界。更可以借此感受整个的三国文化,把智、诚做为我们后人终身追求的典范。 二、学情分析 作为初三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文言文基础知识,对照课下注释及工具书能基本理解课文内容,但是学生的发展是不均衡的,他们的整体水平存在差异,在学习本课时,我要兼顾各方面,以促进学生的整体发展。 三、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掌握部分文言实词的用法,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内容 能力方面:理解隆中对的课文结构,理清作者思路 情感方面:体会刘备礼贤下士、求贤若渴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隆中对所体现出来的诸葛亮的卓越才能。 (设计意图:初中阶段是打基础的阶段,文言词语的量的积累,为以下的课外文言文的阅读打下基础。结合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积累词汇,疏通全文,反复诵读,体会刘备礼贤下士、求贤若渴的精神。) 四、学法指导 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学生是课堂的主人的指导原则,在教学方法上,主要采用:诵读法、讨论法、归纳法 (设计意图:新课程中要求教师应有的教学观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所以教学中我,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努力将现代学习的方式的特点体现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使学生从感知到理解,从感性到理性,从学会到会学,学生既学到知识,又提高能力。) 五、教学流程 (一)、导入 请学生猜一个谜语:“先生晦迹卧山林,三顾那逢圣主寻。鱼到南阳方得水,龙飞天汉便为霖。这首诗写的是谁?他第一次的才智展示是一件什么事? (设计意图:这样将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用孔子的话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范读。放录音,学生认真听,标注重点字音及节奏。 2、自由读课文,进一步巩固熟练。 3、思考:用一句话概述本文描写了一件什么事? (设计意图:本文较长,要整体感知文章内容,需要指导学生抓住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要素去概括,培养学生概括总结能力。) (三)研读课文,归纳词语 (1)师生逐段齐读。 (2)小组合作学习,结合课下注释及工具书疏通文义,把疑难问题写在黑板上,集体讨论解决,教师予以指导。

山东省泰安市岱岳区马庄镇回民中学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第23课 隆中对导学案 新人教版

第23课隆中对 ★★★【重点难点】 1、朗读文言课文。 2、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 3、学会翻译文言文,了解文章大义。 4、了解诸葛亮的卓越才能。 ▲▲▲积累∙欣赏 《蜀相》唐·杜甫·七律诗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学习路径】 ☆☆导入课文:《三国演义》开篇有一首词《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青山依旧夕阳依旧,英雄生命已逝,但却活在后世人的记忆里,诸葛亮就是这样一个英雄。今天我们要通过《隆中对》这篇文章来了解他。 ▲▲▲基础练习: 1、读课文,画出生字,结合注释及工具书解释: 欲信大义于天下信,通“”意思是 自董卓已来已,通“”意思是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齐读课文,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躬陇亩好每时莫之许友善信然屯器谓……曰与俱来就见屈致枉教师学生批注栏: 【翻译】丞相的祠堂要到哪里寻找?在锦官城外柏树繁茂的地方。映着石阶的绿草自成一片春色,隔着树叶的黄鹂徒有好听的声音。三顾茅庐频繁讨论天下大计,两朝的开创与辅佐老臣竭尽忠心。出师还没有取得最后的胜利就先病死了,常使后世的英雄泪满衣襟。 【赏析】诗人游览武侯祠,描写了武侯祠周围的景色,抒发了对诸葛亮崇敬的心情及深切的缅

驾顾由是遂诣凡乃见因屏汉室倾颓窃命孤度德量力信用猖獗已计安已来不可胜数众寡非临…,抑亦谋挟令诸侯争锋国险而民附援囹利尽此用武之国殆资险塞天府之土因暗弱殷存恤胃信义著总揽岩阻戎夷越修政理身箪食壶浆诚如是日 ▲▲▲思考练习 1、一词多义: 谓谓为信然谓先主曰 已然志犹未已自董卓已来已历三世 信谓为信然信义著于四海欲信大义于天下 然谓为信然然志犹未已 用遂用猖獗贤能为之用此用武之国 2、词性活用 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箪:壶: 3、句式(翻译出来) (1)判断句。诸葛孔明者,卧龙也 (2)省略句。君与俱来。 (3)倒装句。时人莫之许也 4、诸葛亮怎样分析当时形势?为刘备提出了什么策略?(用怀。而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更让诗人倍感惋惜。全诗内涵深刻,感人至深。 1.陈寿著《三国志》,与《史记》《前汉书》《后汉书》合称《四史》,南北朝时宋裴松之为它作注,亦颇有名。2.“对”,对策。古代臣子回答君王所问的政治、军事、经济方面

初中语文《隆中对》教学设计一等奖2篇

4、初中语文《隆中对》教学设计一等奖 【教学依据】 “三顾频烦天下计,一番晤对古今情。”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草堂献策,一段千古佳话青史留名。陈寿《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就记载这段佳话。文章在介绍了卧龙怀才不遇,刘备思贤如渴的基础上详尽地叙述了二人会面的对话,对会面的经过则一笔带过,借诸葛亮之口道出东汉末年军阀割据、群雄逐鹿的形势,同时也展现出一位身处荒野但胸怀天下、未出草堂但乾坤已定的出色政治家、军事家形象。这种“记言”的写法极好地实现了对历史人物的精神风貌的重现,是我国史传文学的一个传统与特色。 “三顾茅庐”的故事和诸葛亮的形象虽千百年来广为人们传颂,但正史丹青与故事传说的笔触是各有千秋的。本文是史书中极早记载诸葛亮的篇段,它为后人生发故事提供了借鉴和依据。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7—9年级要“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并提倡教师“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这些都为本课教学提供了极好的思路指导。 【教学目标】 1、体会“记言”的史传写法 这篇文章对刘、诸二人会面的经过写得相当简略,大部分笔墨都用来写二人的对话,这种“记言”的写法是我国史传的特色,它降低了文章故事的情节性,但却将故事中的人物的精神和思想浮映得清晰明了。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体会这种特点。 2、理解诸葛亮特有的精神个性

“记言”写法有效地突出了诸葛亮的宏韬伟略和超群才干。他身居乡野而指点江山、定鼎天下,是中国古代优秀知识分子的杰出代表。教学中,要能领会这种杰出人物的非凡之处,欣赏和追慕历史天空永恒星座的光彩。 3、学习阅读浅易文言文方法 教学中应教会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积累古代词语,尝试和练习辨析词的古今意义的差别,辨析相同词语在不同语言环境下的不同意义,在把握大体内容的基础上,对精彩环节和重点内容要能够复述甚至诵记,以不断增强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教学方式】 1、推动合作学习 文言文的学习要加强诵读,要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这个过程可以同伴互助的互教、互读、互评、互议等方式实现相互促进、提高学习效率。在教学中,教师要努力推动学生形成合作学习习惯,指导多种方式的互助学习。 2、组织阅读比较 通过史传文学《隆中对》和小说《三国演义》(片断)的比较阅读,让学生在对照中辨别和体会史传文学的特点,了解它对小说等其他语言艺术方式的影响。 3、启发思考感悟 学习者是学习者的学习,而不应该是教师的灌输和给予。学生的主动探究是实现学习目标的关键,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学习过程中应该不断为学生创设情境,启发学生针对性的思考和感悟。 【教学过程】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