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基因工程疫苗国家重点室开放课题申请书

动物基因工程疫苗国家重点室开放课题申请书
动物基因工程疫苗国家重点室开放课题申请书

动物基因工程疫苗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

题申请书

课题名称:

申请人:

工作单位:

通信地址:

邮政编码:

电话:

传真:

E-mail : 申请日期:

基本情况表

DNA疫苗技术

第25卷第5期2011年10月 白城师范学院学报 Journal of Baicheng Normal University Vol.25,No.5Oct.,2011 DNA 疫苗技术 陆 印1,朱晶平 2 (1.白城师范学院生物系,吉林白城137000;2.洮南市第八中学,吉林洮南137100) 摘要: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 DNA 疫苗的研究也进展迅速.DNA 疫苗就是将重组的带有外源的抗原基因的质粒或病毒DNA 直接注射到动物体内,从而使外源基因在活体内表达,产生的相应的抗原激活机体的免疫系统,引起免疫反应.DNA 疫苗多价疫苗相对于一 二代疫苗具有更加安全、 稳定、可同时诱导广泛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应答及不受母源抗体的影响等一系列优点.随着对DNA 疫苗研究的不断进步, DNA 疫苗在21世纪第三代疫苗免疫预防方面将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着重介绍DNA 疫苗的进展与动态. 关键词:DNA 疫苗;免疫;制备中图分类号:Q7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3118(2011)05-0018-03收稿日期:2011-09-07 作者简介:陆印(1959———),男,白城师范学院生物系副教授,研究方向:动物学;朱晶平(1967———),女,洮南市第八中学教师. 1990年Wolff 等将含有外源基因的重组表达 载体注入小鼠的骨骼肌中,结果在一部分肌细胞中检测到了重组表达载体上的基因表达,并且该基因 的表达产物诱导机体免疫应答产生了抗体,[1] 就是这一偶然发现宣告了DNA 疫苗的诞生, 这个发现被报道后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并在此后DNA 疫 苗的研究发展迅速, 成为了一种新型的免疫技术.正是由于DNA 疫苗的研究进展,在抗HIV 、流感、甲肝乙肝病毒和肿瘤相关抗原等还没有被发现之前却有了关于这些疾病的疫苗的报道,它们被称为第三次疫苗革命,是继减毒疫苗、基因工程疫苗之后的第三代疫苗. 1DNA 疫苗的免疫机制 DNA 疫苗通过不同的方式导入机体后,带有 目的基因的载体上的启动子在适宜情况下可以启动转录翻译,游离的核糖体上结合在mRNA 上对目的基因进行翻译,合成外源性抗原蛋白.合成的外源性抗原蛋白主要分为三部分来发挥作用:1.其中一部分抗原蛋白结合泛肽之后被呈递到蛋白 酶, 蛋白酶将抗原蛋白分解为多肽,然后抗原蛋白多肽在内质网腔内与MHC -Ⅰ类分子聚合以聚 合体的方式进入高尔基体, 最后在到达细胞膜表面可以特异性激活CD8+T 细胞应答反应,使其分化 为细胞毒淋巴细胞和记忆T 细胞, 这样就可以产生细胞记忆和识别攻击含有特定抗原的靶细胞.2.另外一部分抗原蛋白在溶酶体中水解为多肽之后与MHC -Ⅱ分子结合,形成聚合体之后也到达细 胞膜表面和CD4+T 细胞反应, 引发细胞免疫应答.3.还有一部分被酶分解的抗原多肽与B 细胞 结合后B 细胞自身活化, 产生特异性抗体,诱发体液免疫.这三条途径所诱导的免疫反应既有体液免疫,也有具有长记忆时间和较强细胞杀伤力的细胞免疫反应.DNA 疫苗诱导的免疫反应的基本机制是相同的,但是它比蛋白质抗原或病毒抗原的作用 机理要复杂的多. [2] 2 DNA 疫苗的制备 2.1 目的基因的选择 DNA 疫苗的研制首先要明确具有免疫活性的 特定抗原DNA 编码序列, 并且要具有准确的读码框架,就是说能够代表某个病原体全面的抗原特性.目的基因必须剔除多余的内含子,因为目的基 因的不同功能区对基因疫苗的免疫应答有重要影 响, 可以对其进行优化组合改变其细胞内的定位以及编码抗原的表位结构,从而增强抗原提呈和免疫原性.此外有无稀有密码子以及在哺乳动物细胞中能否正确剪切等因素也要考虑在内,最大限度内保 8 1

基因工程习题

第二章基因工程习题 一、选择题 1. 基因工程的单元操作顺序是【】 A增,转,检,切,接 B切,接,转,增,检 C接,转,增,检,切 D检,切,接,增,转 E切,接,增,转,检 2. 根据当今生命科学理论,基因工程的用途是【】 I 分离纯化基因II 大量生产生物分子III 构建新型物种IV 提高基因重组效率AI + II + III BI + II + IV CI + III + IV DII + III + IV EI + II + III + IV 3. 根据基因工程的定义,下列各名词中不能替代基因工程的是【】 A基因诱变 B分子克隆 CDNA重组 D遗传工程 E基因无性繁殖 4. 下列有关基因的叙述,错误的是【】 A蛋白质是基因表达的唯一产物 B基因是DNA 链上具有编码功能的片段 C基因也可以是RNA D基因突变不一定导致其表达产物改变结构 E基因具有方向性 5. 天然Pst I 限制性内切酶的来源是【】 A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

BEscherichia coli CHaemophilus influenzae DProvidencia stuartii EStreptomyces lividans 6. 下列黏性末端属于同种内切酶切割而成的是【】 A ①② B ①③ C ①④ D ②③ 7. 若载体DNA 用M 酶切开,则下列五种带有N 酶粘性末端的外源DNA 片段中,能直接与载体拼接的是【】 M N AA/AGCTT T/TCGAA BC/CATGG ACATG/T CCCC/GGG G/GGCCC DG/GATCC A/GATCT EGAGCT/C G/AGCTC 8. T4 -DNA 连接酶是通过形成磷酸二酯键将两段DNA 片段连接在一起,其底物的关键基团是【】 A2' -OH 和5' -P B2' -OH 和3' -P C3' -OH 和2' -P D3' -OH 和5' -P E5' -OH 和3' -P 9.下列哪一种酶作用时需要引物?

人教版高中生物选修二3.3《生物技术药物与疫苗》word学案

第3节生物技术药物与疫苗 【学习目标】 1.简述生物技术药物的概念。 2.举例说明基因工程药物、细胞工程药物的生产原理和意义。 3.举例说明生物技术疫苗的生产原理和意义。 4.进一步体验科学技术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及理解科学、技术、社会三者间的关系。 【学习过程】 1.搜集SARS的相关材料 2.利用以前所学的知识,分析SARS的结构。参考以下图像。 3总结生物技术药物的种类. 5.绘制植物、动物细胞培养过程流程图 6.疫苗的种类(说出你见到的、听说过的疫苗)

【知识梳理】 【典题解悟】 1. 采用基因工程技术将人凝血因子基因导入山羊受精卵,培育出了转基因羊。但是,人凝血因子只存在于该转基因羊的乳汁中。以下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人体细胞中凝血因子基因编码区的碱基对数目,等于凝血因子氨基酸数目的3倍 B.可用显微注射技术将含有人凝血因子基因的重组DNA 分子导入羊的受精卵 C.在该转基因羊中,人凝血因子基因存在于乳腺细胞,而不存在于其他体细胞中 D.人凝血因子基因开始转录后,DNA 连接酶以DNA 分子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mRNA 解析:认识高等真核生物真核生物的基因编码区主要有外显子和内含子两个区域,能够转录且能控制蛋白质合成的只有外显子区域,因此凝血因子氨基酸的数目要小于3倍。在转基因过程中,我们选择的受体是受精卵或者是卵细胞,转基因羊的所有体细胞,都是有一个受精卵经有丝分裂产生的,所以所含的细胞核内的遗传物质相同。人凝血因子基因开始转录后,DNA 连接酶以DNA 分子两条链为模板合成mRNA ,但实际控制合成凝血因子的只是其中一区段的凝血因子的一条链为模板。所以选B 。 2. 科学家通过基因工程把人的生长激素基因转移给了鲤鱼的卵细胞,成功培育出转基因鲤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转基因鲤鱼只生长,不会产卵 生物技术 药物和疫苗 生物技术药物 生物技术疫苗 基因工程药物 细胞工程药物 基因工程过程 常见基因工程药物:胰岛素、干扰素 细胞工程过程 细胞工程常见的药物 基因工程疫苗 核酸疫苗 DNA 疫苗

基因工程疫苗的研究进展及应用

基因工程疫苗的研究进展及应用 摘要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基因工程疫苗的研究不断深入,传统疫苗一出现诸多缺陷,利用基因工程开发新疫苗是当前解决这个问题的最好途径之一。目前开发的主要有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基因工程活载体疫苗,核酸疫苗,合成肽疫苗,转基因植物可食疫苗,独特性疫苗。本文对新型疫苗的研究进展和应用情况作一综述。 关键词基因工程疫苗生物制品免疫系统病毒样颗粒基因工程疫苗应用 1 基因工程疫苗的概念 使用DNA重组生物技术,把天然的或人工合成的遗传物质定向插入细菌、酵母菌或哺乳动物细胞中,使之充分表达,经纯化后而制得的疫苗。应用基因工程技术能制出不含感染性物质的亚单位疫苗、稳定的减毒疫苗及能预防多种疾病的多价疫苗。如把编码乙型肝炎表面抗原的基因插入酵母菌基因组,制成DNA重组乙型肝炎疫苗;把乙肝表面抗原、流感病毒血凝素、单纯疱疹病毒基因插入牛痘苗基因组中制成的多价疫苗等。 基因工程疫苗是将病原的保护性抗原编码的基因片段克隆入表达载体,用以转染细胞或真核细胞微生物及原核细胞微生物后得到的产物.或者将病原的毒力相关基因删除掉, 使成为不带毒力相关基因的基因缺失苗。 2 各种基因工程疫苗简介 目前利用基因基因工程技术已经使用和正在研制开发生物新型疫苗主要有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基因工程活载体疫苗,核酸疫苗,合成肽疫苗,转基因植物可食疫苗,独特性疫苗等。这些疫苗统称为基因工程疫苗。 2.1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 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又称生物合成亚单位疫苗或重组亚单位疫苗,指只含有一种或几种抗原而不含有病原体的其他遗传信息。能利用体外表达系统大量表达病原体主要保护性蛋白作为免疫原。因此具有良好的安全性便于大规模生产。 在研制亚单位疫苗时,首先要明确免疫原活性的目的DNA片段。其次还必须选择合适的表达系统用来表达基因产物。迄今研制出的亚单位疫苗有预防毒性和细菌性疾病的,也有激素类亚单位疫苗。比较成功的重组亚单位疫苗有人乙型肝炎病毒亚单位疫苗(酵母表达系统)口蹄疫病毒亚单位疫苗,牛瘟病毒亚单位疫苗,猪细小病毒亚单位疫苗等。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分为三类:细菌性疾病亚单位疫苗,现已研制出预防产肠毒素大肠埃希氏菌,炭瘯菌,链球菌等都能对相应的疾病产生有效的保护作用[1];病毒性亚单位疫苗,病毒病原体只编码少数几种基因产物,大部分分析类病毒基因组已被克隆测序。目前已商品化和中试验阶段的病毒性疾病亚单位疫苗主要有乙型肝炎、口蹄疫、狂犬病等十几种亚单位疫苗;激素类亚单位疫苗。动物的生长受生长激素的调节。而生长激素的分泌受生长抑制素的抑制。所谓生长抑制素疫苗是以生长抑制素作免疫原,使免疫动物的生长抑制素水平下降,生长激素释放增多,使牛、羊等家畜获得显著的增重效果[5]。 2.2 基因工程活载体疫苗 基因工程活载体疫苗可以是非致病性微生物通过基因工程的方法使之表达某种特定病原物的抗原决定簇基因,产生免疫原性。也可以是致病性微生物通过基因工程的方法修饰或去掉毒性基因但仍保持免疫原性。在这种疫苗中,抗原决定簇的构像与致病性病原体抗原的构象相同或者非常相似,兼有活疫苗和死疫苗的优点。在免疫力上很有优势。主要有基因突变疫苗和复制性活载体疫苗。基因突变体疫苗,这类疫苗是认为的将病原体的某个或某些基因全部或部分删除,使其毒力下降不在引起临床疾病但仍能感染宿主并诱发保护性免疫力[2]。这种疫苗的突出特点是不易返祖而重新获得毒力。缺失的基因可以作为一种遗传标志用于建立鉴别诊断方法。虽然到目前为止这类疫苗的成功例子还不多,但的确是研制疫苗的一

基因工程疫苗

基因工程疫苗 -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基因工程疫苗概述 1 绪论 现代意义的疫苗,就是一种使用抗原、通过诱发机体产生特异免疫反应、预防和治疗疾病或达到特定医学目的的生物制剂。目前用于人类疾病防治的疫苗有20多种,根据预防对象可分为病毒疫苗和细菌疫苗,根据技术特点则分为传统疫苗和新型疫苗。传统疫苗主要包括减毒活疫苗、灭活疫苗和亚单位疫苗;新型疫苗以基因工程疫苗为主,主要包括:基因工程疫苗(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基因工程载体疫苗、核酸疫苗、基因缺失活疫苗及蛋白工程疫苗)、遗传重组疫苗、合成肽疫苗、抗独特型抗体疫苗以及微胶囊可控缓释疫苗等。 人类自1796年第一次成功使用疫苗到现在已经制备了近60余种不同的疫苗(表1),这些疫苗使人类最终免除了天花的灾难,同时每年还使数以百万的人免遭多种疫病的侵害。 表1 主要人用疫苗的发明时间及成份 时间疫苗成份 1796 年天花疫苗异源病毒 1885 年狂犬病疫苗灭活病毒 1897 年鼠疫疫苗弱毒/灭活细菌 1920 年伤寒疫苗灭活细菌或多糖 1923 年白喉疫苗灭活毒素 1926 年百日咳疫苗灭活毒素 1927 年卡介苗弱毒菌 1927 年破伤风疫苗灭活毒素 1935 年黄热病疫苗弱毒病毒 1936 年流感疫苗灭活病毒 1955 年脊髓灰质炎注射疫苗灭活病毒 1962 年脊髓灰质炎口服疫苗弱毒病毒 1964 年麻疹疫苗弱毒病毒 1967 年腮腺炎疫苗弱毒病毒 1970 年风疹疫苗弱毒病毒 1981 年乙肝疫苗蛋白质 1985 年流感嗜血菌疫苗多糖 1990 年甲肝疫苗灭活/弱毒病毒 2基因工程疫苗

动物的基因工程技术及其意义

动物的基因工程技术及其意义
第 23 卷
第6期
临沂师范学院学报 2001 年 12 月 动物的基因工程技术及其意义 高 翔, 刘京贞
(临沂师范学院生物与农林科学系,山东临沂 276005) 摘 要:动物的基因工程技术(或遗传工程技术)目前已发展了三大类,包括动物转
基因技术、克隆技术及 转基因克隆技术.它们具有重大的应用价值和科学意义,有着诱人的发展前景,必将 成为 21 世纪全球范围内生物工程领域竞争的热点.b5E2RGbCAP 关键词:转基因动物技术; 中图分类号:Q789 克隆动物技术; 文献标识码:A 转基因克隆动物技术 文章编
号:1009-6051(2001)06-0065-02p1EanqFDPw 1 动物基因工程技术概述,值.而把转基因技术与克隆技术结合,.
.也就是说此动物体的基因组中,.其原理是:从某种动物分离提取,重建和扩增,再 将加工好的这种目的基因导入另外一个同种或,使其稳定地整合到受体细胞的基因组中, 再将此受精卵移入代孕母体子宫内,发育成成熟的幼体产出.这种方式产生的动物即携 带有外源目的的基因,称转基因动物.常用的转基因动物技术方法有 3 种.即原核内显微 注射法,转染色体技术和细胞载体技术等.DXDiTa9E3d 克隆技术(Mammaliancloning),又称核移植或无性繁殖技术.也是通过特殊的人工 手段(如显微镜操作仪,电融合等)对动物特定发育阶段的核供体(胚胎分裂球或体细胞
1/8

核)及相应的核受体(去核的原核胚或成熟的卵母细胞)不经过有性繁殖过程,进行体外 重构,形成重构胚,并通过胚胎移植(移入代孕母体子宫内)发育成新个体,这种新个体的 动物基因型与核供体的动物基因型相同.如“多莉羊”是由绵羊乳腺上皮细胞的细胞核 作核供体“,多莉”的基因型即与该绵羊的基因型相同.中国西北农业大学培育成的山 羊“阳阳”,核供体是山羊耳朵上的一个细胞核(体细胞核)“阳阳”,的基因型即与此 山羊的基因型相同.“多莉”和“阳阳”都没有亲生父母,它们的遗传基因仅来自一个 成年羊的体细胞,相当于此成年羊 RTCrpUDGiT (cloned)羊(即细胞核移植羊).“克隆”(细胞核移植)一词很快就成为一个专门的 科学的复制品,因此人们称它为“克隆”5PCzVD7HxA 术语,频繁地出现在科学及新闻文献中. “多莉”和“阳阳”的出生充分证明,高级哺乳动物已分化的体细胞核移植后,可 获得正常的克隆动物.由此引起了全世界的轰动,有人提出要克隆人,并声称已掌握了克 隆人的技术,由此引起了全球有关克隆人及其人类伦理学方面的争论.人的克隆技术将 会危及到人类的家庭观念和夫妻关系,并可造成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混乱和社会的动荡. 于是,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纷纷制定了禁止克隆人研究和实验的法律和法规.但目 前美英等国已放宽了对人类克隆的限制,允许治疗性克隆(即用于治疗疾病的克隆)的研 究,禁止繁殖性克隆(即用于繁殖人的克隆)的研究.jLBHrnAILg 转基因克隆动物是转基因动物技术与克隆动物技术的有机结合.它是以体细胞(包 括动物成体体细胞、胎儿成纤维细胞等)为受体 xHAQX74J0X ,将目的基因以 DNA 转染的方式导入能进传代培养的动物体细胞,再以这些体细胞 为核供体,进行动物克隆.转基因动物克隆是指在获得转基因动物的基础上再进行动物
2/8

动物基因工程课程论文

青岛农业大学 动物基因工程课程论文 题目:转基因动物生物反应器的构建及应用 姓名: 学院:动物科技学院 专业: 班级: 学号: 任课教师:闵令江 二〇一一年十月二十三日

转基因动物反应器的构建与应用 兽医专业刘朝霞 任课教师指导老师:闵令江 摘要:21世纪是生命科学突飞猛进的时代,生命科学在人类生活中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一是生命科学的发展促进了其他学科的发展;二是生命科学发展带动的产业将推动世纪经济的发展近年来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取得的显著进展终于使这种幻想成为现实。基因工程应用技术之一的基因重组,可用于对不同生物遗传物质的体外人工剪切、组合、拼接,使遗传物质重新组合,然后,通过载体,如微生物、病毒等转入微生物或细胞内,进行"无性繁殖",并使所需基因在细胞内表达出来,产生人类所需的物质或创造新的物种。根据目的蛋白表达部位的不同可分为乳腺生物反应器、血液生物反应器、卵生物反应器、尿生物反应器、精囊腺生物反应器、唾液腺生物反应器等。 关键词:转基因分子生物学生物反应器

Transfers animals biological reactor construction and application Student maioring in:Veterinary professional name:liuzhaoxia Tutor name:minlingjiang Abstract:21 century is the life science by leaps and bounds times, life science in human life has very important position. One is the development of life science promoted the development of other disciplines; 2 it is life science development of industry will push to driv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conomy of the century in recent years in biology and molecular biology significant progress finally make this fantasy become a reality. Genetic engineering application of the technology of genetic restructuring, which can be used on different biological genetic material of in vitro artificial shear, combined, joining together, make new combination of genetic material, and then, through the carrier, such as microorganisms, virus into the microbial or within cells, for "asexual reproduction", and make required in a cell gene expression, produce human needs corporeal or create new species.According to the purpose of protein expression can be divided into different parts of the mammary gland bioreactor, blood bioreactor, eggs bioreactor, urine biological reactor, the seminal vesicle gland bioreactor, salivary gland bioreactor, etc. Keywords: Genetically modified Molecular biology Biological reactor

植物基因工程真题资料

植物基因工程真题(2011-2013) 一、名词解释 1. Southern blotting:是指通过吸附或电泳方法将经凝胶电泳分离的大分子物质从胶上转移到固相载体上,再与特定的探针反应从而达到检测或鉴定这些大分子物质的过程。 2. cis-acting elemen t顺式作用元件,存在于基因旁侧序列中能影响基因表达的序列,包括启动子、增强子、调控序列和可诱导元件等。它们的作用是参与基因表达的调控,本身不编码任何蛋白质,仅仅提供一个作用位点,要与反式作用因子相互作用而起作用。 3. subcloing: 4. Gene libray 5. Yeast Two-Hybrid Assays: 6. qRT-PCR 7. Shuttle plasmid vector 8. insert in activati on 9. cDNA library 10. RNAi 11. Gene kn ockout 12. Tran sducti on and tran sfect ion 13. DNA probe 14. En zyme-li nked immuno sorbe nt assay 15. Tran spositi onal recomb in ati on 16. EST

17. Fluoresce nee in situ hybridizati on 18. q-per 19. SNP 1. Per 反应原理和步骤;基本反应过程有哪些;反应体系与反应条件?简要介绍 温度和时间设臵间的关系? PCR 反应原理:DNA 的半保留复制是生物进化和传代的重要途径。双链 DNA 在多种 酶的作用下可以变性解旋成单链,在 DNA 聚合酶的参与下,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复制成 同样的两分子挎贝。在实验中发现, DNA 在高温时也可以发生变性解链,当温度降低后又 可以复性成为双链。因此,通过温度变化控制 DNA 的变性和复性,加入设计引物, DNA 聚合酶、dNTP 就可以完成特定基因的体外复制。 步骤:由变性--退火--延伸三个基本反应步骤构成: ①模板DNA 的变性:模板DNA 经 加热至(90-96C )左右一定时间后,使模板DNA 双链或经PCR 扩增形成的双链 DNA 解离, 使之成为单链,以便它与引物结合,为下轮反应作准备;②模板DNA 与引物的退火(复性): 模板DNA 经加热变性成单链后,温度降至( 25-65C )左右,引物与模板 DNA 单链的互补 序列配对结合;③引物的延伸:DNA 模板--引物结合物在(70-75C )、DNA 聚合酶(如TaqDNA 聚合酶)的作用下,以 dNTP 为反应原料,靶序列为模板,按碱基互补配对与半保留复制原 理,合成一条新的与模板 DNA 链互补的半保留复制链,重复循环变性--退火--延伸三过程就 可获得更多的 ?半保留复制链?,而且这种新链又可成为下次循环的模板。每完成一个循环 需2?4分钟,2?3小时就能将待扩目的基因扩增放大几百万倍。 标准的反应体系: 10 X 扩增缓冲液 4种dNTP 混合物 引物 模板DNA Taq DNA 聚合酶 Mg2+ 加双或三烝水至 5ul 各 200mol/L 各 10?100pmol 0.1 ?2 ig 1?2 U 1.5?2.0mmol/L 50 il 反应条件:为温度、 时间和循环次数。 温度和时间设臵间的关系: 基于PCR 原理三步骤而设臵变性-退火-延伸三个温度点。 在 标准反应中采用三温度点法,双链 DNA 在90?95 C 变性,再迅速冷却至 40?60 C,引物 退火并结合到靶序列上,然后快速升温至 70?75 C,在Taq DNA 聚合酶的作用下,使引物 链沿模板延伸。对于较短靶基因(长度为100?300bp 时)可采用二温度点法, 除变性温度外、 退火与延伸温度可合二为一, 一般采用94 C 变性,65 C 左右退火与延伸(此温度Taq DNA 酶 仍有较高的催化活性)。 ① 变性温度与时间:变性温度低,解链不完全是导致 PCR 失败的最主要原因。一般情 况下,93 C ?94 C lmi 足以使模板DNA 变性,若低于93 C 则需延长时间,但温度不能过高, 因为高温环境对酶的活性有影响。此步若不能使靶基因模板或 致PCR 失败。 ② 退火(复性)温度与时间:退火温度是影响PCR 特异性的较重要因素。 变性后温度快速 简单题 PCR 产物完全变性,就会导

简述基因工程疫苗的研究

简述基因工程疫苗的研究 自从1796年Edward Jenne 医生发明第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疫苗—天花疫苗至今,人类已研制出了上千种疫苗,并在各种疾病的预防和控制中广泛应用,疫苗已成为人类同疾病斗争的一种必不可少的重要武器。传统疫苗的研制和生产主要是通过改变培养条件,或在不同寄主动物上传代使致病微生物毒性减弱,或通过物理、化学方法将其灭活来完成的。随着人类知识的不断进步,传统疫苗的局限性也日益显露出来:①动物和人类的病毒需要在动物细胞中培养,这使得疫苗生产的成本很高;②疫苗中的致病物质在疫苗生产过程中有可能没有完全杀死或充分减毒,这会导致疫苗中含有强毒性致病物质,进而使得疾病在更大的范围内传播;③减毒菌株有可能会发生突变;④有些疾病(例如艾滋病)用传统的疫苗防治收效甚微等。因此,开发和研制更加安全、高效的疫苗显得十分必要和紧迫。20世纪80年代随着现代生物学技术的兴起,特别是DNA重组技术的出现,为研制新一代的疫苗提供了崭新的方法。目前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已经和正在研制开发的新型疫苗主要有亚单位疫苗、活载体疫苗、核酸疫苗、肽疫苗等,这些疫苗统称为基因工程疫苗或重组疫苗。基因工程疫苗还具有如下优点:第一,可降低生产成本,更廉价更大批地生产;第二,易于区分感染动物和免疫动物。通过检测野毒中含有、而基因工程疫苗中没有的病毒蛋白的抗体,可以方便地从免疫动物中区分出野毒感染者。第三,利用活载体可方便地制成多价联合疫苗,达到一针防多病的目的。第四,应用重组DNA技术还有可能为目前尚无有效疫苗防治的

某些特殊疾病,研制生产出有效的疫苗,从而达到预防这些传染病的目的。 1.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 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subunit vaccine)又称生物合成亚单位疫苗或重组亚单位疫苗,是指它只含有病原体的一种或几种抗原,而不含有病原体的其他遗传信息。原则上讲,用这些疫苗接种动物,都可使之获得抗性而免受病原体的感染。亚单位疫苗不含有感染性组分,因而无须灭活,也无致病性。自1981年成功地将口蹄疫病毒的抗原性多肽基因VP3克隆到大肠埃希氏菌内并制成用于牛和猪的疫苗之后,这种方法又成功地应用于猫白血病疫苗以及预防仔猪腹泻病的K88疫苗等的研制。国外在20世纪80年代初将乙型肝炎病毒(HBV)S基因的一个835bp片段克隆在表达载体上,在酵母中表达出了HbsAg 蛋白,使之成为第一种利用真核表达系统生产的基因工程疫苗。酵母表达系统现在已经大规模生产供给人类使用的第一代重组肝炎疫苗。迄今,已研制出许多亚单位疫苗,有病毒性疾病的和细菌性疾病的,也有激素类的亚单位疫苗。亚单位疫苗是利用单一蛋白质抗原分子来诱导免疫反应的。因此,在研制亚单位疫苗时,首先要明确编码具有免疫活性的特定抗原的DNA。一般选择病原体表面糖蛋白编码基因;而对于易变异的病毒(如A型流感病毒)则可选择各亚型共有的核心蛋白的主要保护性抗原基因序列。其次,应用重组DNA技术研制亚单位疫苗,还必须有合适的表达系统用于生产克隆基因产物。每一系统的目标都是为了达到所需基因产物的高水平表达。因此,研究和了

动物转基因技术及其应用

动物转基因技术及其应用 摘自(作者:幸宇云任军江西农业大学来源:《百名专家谈转基因》) 转基因是指利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将某些生物的基因导入到其他物种中,由于导入基 因的表达,引起这些物种性状发生可遗传的变化。转基因动物就是利用转基因技术获得的、具 有正常表达和可稳定遗传外源基因的动物。自1982年第一只转基因动物——一只因导入大鼠 生长激素基因而使生长速度倍增的转基因鼠诞生以来,各种转基因动物,如鱼、兔、猪、牛、 羊等先后问世,1997年,举世轰动的“多莉”克隆羊的诞生使转基因克隆动物成为现实,转 基因动物研究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生产转基因动物的方法有很多,如:显微注射法、精子载体法、逆转录病毒载体法、胚胎 干细胞介导法、体细胞克隆介导法、人工染色体介导的基因转移法等,这些方法各有其优缺点,在转基因动物生产中有着不同程度的应用。 显微注射法是动物转基因技术中最早使用的方法。1982年,美国人Gordon就是利用这种 方法获得了名噪一时的转基因鼠。其基本原理是在显微镜下直接将目的基因注射到受精卵细胞 的原核内,在目的基因与胚胎基因组融合后进行体外培养,最后移植给受体母畜“借腹怀胎”。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可靠性高,重复性好,目的基因的整合效率相对较高,导入基因片段的大 小和类型不受限制,转基因在世代之间可以稳定遗传。该方法也有其缺点,主要体现在导入基 因整合的随机性和不可见性,这样会导致基因表达不稳定及可能出现不希望的插入突变。该方 法成功的范例很多,如:美国科学家Hammer等在1985年获得一批转基因兔、绵羊和猪;荷兰 科学家KrimPenfort等于1991年获得了转基因牛;1985年,我国朱作言院士等成功获得了世 界上首例转基因鱼;由中国农业大学李宁院士领导的课题组于2008年获得了一头导入人CD20 抗体基因的转基因奶牛——贝贝。 有的学者另辟蹊径,创立了精子载体转基因法。该方法是将精子与目的DNA进行预培养后,使精子具有携带目的基因进入卵子的能力,精子与卵子结合后,该基因被整合到受精卵的DNA 中。同显微注射法相比,该方法有几个明显的优点:无需显微注射操作,不会对胚胎造成损伤,整合率高,成本很低,不需要对动物进行胚胎移植手术处理等。但该方法成功率不高、效果不 稳定,有待科研人员进一步探索和改进。与显微注射法相比,该方法成功的例子不多。1989 年意大利Lavitrano等首次报道利用精子载体法获得转基因鼠;1996年意大利Sperandio科 研小组报道了采用该方法生产转基因牛和猪。 谈到病毒,人们往往面容失色,殊不知病毒在科学上有很多妙用。逆转录病毒是一种RNA 病毒,在转基因技术中有着独特的应用。人们将目的基因结合到逆转录病毒上,通过病毒感染 可将目的基因插入到宿主基因组中去。该方法具有可同时感染大量胚胎、不需要昂贵的显微注 射设备等优点,但也存在插入外源DNA大小有限、外源基因易发生重排和丢失、逆转录病毒的 序列可能干扰转基因表达等缺点。应用该方法,美国人Salter等(1987)生产出转基因鸡; 德国学者Hofmann等获得绿色荧光蛋白转基因猪(2003),随后又生产出转基因牛(2005); 来自冷泉港实验室的Michael获得能够发荧光的山羊(2006)。 胚胎干细胞是生命体中保留的未成熟细胞,具有再分化形成其他细胞和组织器官的潜力, 被称为“万能细胞”。利用胚胎干细胞生产转基因动物的原理是将外源基因导入分离好的胚胎 干细胞,然后将转基因的胚胎干细胞注射于受体动物胚胎后,参与宿主的胚胎融合形成嵌合体,从而得到转基因动物。这一方法的优点是可以对胚胎干细胞进行特定选择。缺点是目前只有小 鼠干细胞系比较成熟,而家畜干细胞系还未完全建立,有不少问题尚待解决。 体细胞克隆介导的转基因是动物转基因技术中的“高级版本”。说到体细胞克隆,很多人都会想到一位“动物明星”——多莉羊,它是于1997年由英国Wilmut等获得的杰作。转基因 克隆技术是转基因技术和动物克隆技术的有机结合,其基本原理是将目的基因导入动物体细胞

基因工程疫苗

基因工程疫苗概述 1 绪论 现代意义的疫苗,就是一种使用抗原、通过诱发机体产生特异免疫反应、预防和治疗疾病或达到特定医学目的的生物制剂。目前用于人类疾病防治的疫苗有20多种,根据预防对象可分为病毒疫苗和细菌疫苗,根据技术特点则分为传统疫苗和新型疫苗。传统疫苗主要包括减毒活疫苗、灭活疫苗和亚单位疫苗;新型疫苗以基因工程疫苗为主,主要包括:基因工程疫苗(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基因工程载体疫苗、核酸疫苗、基因缺失活疫苗及蛋白工程疫苗)、遗传重组疫苗、合成肽疫苗、抗独特型抗体疫苗以及微胶囊可控缓释疫苗等。 人类自1796年第一次成功使用疫苗到现在已经制备了近60余种不同的疫苗(表1),这些疫苗使人类最终免除了天花的灾难,同时每年还使数以百万的人免遭 多种疫病的侵害。 表1 主要人用疫苗的发明时间及成份 时间疫苗成份 1796 年天花疫苗异源病毒 1885 年狂犬病疫苗灭活病毒 1897 年鼠疫疫苗弱毒/灭活细菌 1920 年伤寒疫苗灭活细菌或多糖 1923 年白喉疫苗灭活毒素 1926 年百日咳疫苗灭活毒素 1927 年卡介苗弱毒菌 1927 年破伤风疫苗灭活毒素 1935 年黄热病疫苗弱毒病毒 1936 年流感疫苗灭活病毒 1955 年脊髓灰质炎注射疫苗灭活病毒 1962 年脊髓灰质炎口服疫苗弱毒病毒 1964 年麻疹疫苗弱毒病毒 1967 年腮腺炎疫苗弱毒病毒 1970 年风疹疫苗弱毒病毒 1981 年乙肝疫苗蛋白质 1985 年流感嗜血菌疫苗多糖 1990 年甲肝疫苗灭活/弱毒病毒 2基因工程疫苗

即DNA 疫苗(遗传工程疫苗),是用重组DNA技术克隆并表达保护性抗原基因,利用表达的抗原产物或重组体本身(多数无毒性、无感染能力、有较强免疫原性)制成的疫苗。基因工程疫苗就是用基因工程方法或分子克隆技术分离出病原的保护性抗原基因, 将其转人原核或真核系统使其表达出该病原的保护性抗原, 制成疫苗或者将病原的毒力相关基因删除掉或进行突变,使成为不带毒力相关基因的基因缺失苗或突变苗,基因工程疫苗只含有病原的部分组成,而常规疫苗往往是一个完整的病原体,因此基因工程疫苗的最大优点是安全性好, 对致病力强的病原更是如此。与传统疫苗相比,基因工程疫苗还具有以下优点:第一,可以降低生产成本,更廉价更大批地生产。第二,易于区分感染动物和免疫动物, 由于荃因工程苗中只含有病原的1-2 种蛋白成份,或者缺失某一蛋白成份, 因此通过检测野毒中含有, 而基因工程疫苗中没有的病毒蛋白的抗体可以方便地从免疫动物中区分出野毒感染者。第三,利用活载体可制成多价疫苗,达到一针防多病的目的。 目前用于防制人和动物传染病的疫苗,无论是灭活苗、弱毒苗,还是亚单位苗,其研制都是以大量培养致病微生物为基础的,这不仅给疫苗的制造带来了局限性,同时在疫苗的安全性、免疫性能、产量及保存等诸多方面存在缺陷, 如病原微生物灭活不彻底,导致强毒散播;致弱的疫苗返强等。近几年发展起来的基因工程技术为研制新的更为有效的疫苗带来了希望, 已成为目前生物技术的热点之一。 根据基因工程疫苗研制的技术路线和疫苗组成的不同,目前可分为四大类:①基因工程亚单位苗;②基因缺失苗或突变苗;③活载体苗;④DNA疫苗。各种基因工程疫苗的性质见表2。 表2 几种基因工程苗的特性比较 项目基因工程亚单位苗基因缺失或突变苗活载体苗DNA疫苗 免疫效果较差好好较好 免疫次数多次一次一次二次 佐剂需要不需要不需要需要 安全性好好较好好 稳定性强强较强较强 保存期长长较长较长 研制周期较长较长长短 亚单位疫苗

基因工程疫苗

基因工程疫苗 发布时间:2012-03-09 | 基因工程疫苗是用基因工程方法或分子克隆技术,分离出病原的保护性抗原基因,将其转入原核或真核系统使表达出该病原的保护性抗原,制成疫苗,或者将病原的毒力相关基因删除掉,使成为不带毒力相关基因的基因缺失苗。 戊肝疫苗研制 基因工程疫苗是用基因工程方法或分子克隆技术,分离出病原的保护性抗原基因,将其转入原核或真核系统使表达出该病原的保护性抗原,制成疫苗,或者将病原的毒力相关基因删除掉,使成为不带毒力相关基因的基因缺失苗。包括多肽或亚单位疫苗、颗粒载体疫苗、病毒活载体疫苗、细菌活载体疫苗、基因重配疫苗以及基因缺失疫苗如乙肝疫苗等。 2012年1月11日——一个原本并不特殊的日子,却因一份捷报而注定要被载入史册。科技部在这一天宣布:由厦门大学和养生堂万泰公司联合研制的“重组戊型肝炎疫苗(大肠埃希菌)”已获得国家一类新药证书和生产文号,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用于预防戊型肝炎的疫苗。 这是50年来,人类在经受了10余次万人以上的戊肝重大疫情后等来的一份捷报。 14年“磨”出世界第一 戊肝疫苗的成功研发,标志着我国在生物制药原始创新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它的面世让中国在基因工程病毒疫苗的原始创新上实现了零的突破。11.3万人、30余万针次的研究显示,该疫苗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保护性。 2月28日,疫苗研发团队的核心成员——厦门大学国家传染病诊断试剂与疫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夏宁邵教授,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重组戊肝疫苗是迄今唯一使用大肠杆菌表达系统研制的病毒疫苗。它的成功研制扭转了国际医药界中‘原核系统不能用于病毒疫苗研制’的传统认识。” “传统的疫苗研制方法主要有两种途径。一种是将病毒放在细胞内进行大量培养、灭活,再辅以佐剂,用这种方法制成的疫苗叫灭活疫苗;第二种是将病原体在体外反复传代,去除其致病性,但保留其免疫原性,用这种方法制成的疫苗叫减毒活疫苗。而我们这次是采用的基因工程技术。”夏宁邵告诉记者,“与传统灭活疫苗和减毒活疫苗比较,基因工程疫苗的研发不依赖于病原体的培养,因此对于大量尚未建立成熟体外培养技术的病原体也能进行疫苗的研制。在生产过程中,基因工程疫苗完全不涉及病原体,消除了由于病原体灭活不彻底或减毒不完全导致的安全性问题。不仅如此,基因工程疫苗的研发还可通过精心设计的纯化过程实现对生产过程中伴随的各类杂质的高效清除和残余成分的高度可控,降低了由于杂质导致的各类接种副反应的风险,提高了疫苗的安全性和耐受性,同时还能提高不同疫苗生产批次间的均一性。” 从1998年开始,时任国家试剂与疫苗中心主任、厦门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院长的夏宁邵便带领着他的团队,着手进行戊肝疫苗的研发。与所有的新药研发一样,重组戊肝疫苗的研发并非一路坦途。 历经14年艰苦研发,由厦门大学国家传染病诊断试剂与疫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的200余名科研人员组成的课题组,在基础研究领域、应用基础研究领域和应用研究领域,取得了保护性抗原识别及结构表征、病毒颗粒组装机制等多项发现成果,并突破了原核表达类病毒颗粒、高效纯化及体外自组装等一系列关键技术障碍,创建出具有多项全球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体系。 夏宁邵告诉记者,该体系的关键技术已在14个主要国家申请了12项发明专利,对我国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疫苗并高起点地参与国际竞争具有深远意义。基于该体系关键技术,团队研

基因工程方法生产乙肝疫苗

重组乙肝疫苗的研制生产过程、理化性质、生物学活性、临床应用 国际上先后研制出了第一代血源性乙肝疫苗和第二代基因工程乙肝疫苗。第一代乙肝疫苗主要运用乙肝病毒携带者血清中提取纯化出的的乙肝病毒表面抗原,先后经过减毒处理和添加佐剂后注入人体预防接种。但是由于对血源性疫苗安全性存在顾虑,人们进一步着手开发第二代乙肝疫苗,也就是基因重组疫苗。 第一步是分离目的基因,获得目的DNA片段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直接从细胞基因组中分离,二是人工合成。 第二步是将DNA片段和载体在体外连接重组,成为重组DNA分子,多采用连接酶的方法连接。 第三步是基因克隆,即将重组体DNA分子,引进合适的宿主细胞(大肠杆菌、酵母)中增殖。根据所用载体的不同,可选用转化(以质粒作载体时,重组体DNA分子以此种方式进入感受态的宿主细胞,以获得转化子菌落)、转染(λ噬菌体作载体时,构成的重组体DNA分子,以此种方式进入宿主细胞,可转染得到噬菌斑)、转导(λ噬菌体DNA与外源DNA组成的重组体DNA分子,与噬菌体蛋白组装成具有感染力的噬菌体颗粒,即人工包装的噬菌体颗粒,引入宿主细胞)的方法,往宿主细胞引入重组体DNA分子。 第四步是目的基因克隆的筛选与鉴定,即从大量携带重组体DNA分子的细胞中分离出带目的基因的细胞。因为不是所有的细胞都能获得重组体DNA分子,为了获得摄取了重组体DNA分子细胞,需经筛选,才能将其与未摄取重组体DNA分子的细胞区别开来,并作进一步鉴定。筛选含有重组体DNA分子细胞的方法,一般都是以载体DNA 及目的基因的遗传标记及分子特征为依据,并结合受体细胞的基因表型而建立起来的。由于许多质粒都具有抗生素等药物的抗性标记,因此,在含有一定浓度抗生素的选择培养基上,可以很容易地把摄取了重组体DNA分子,因同时也获得了抗生素抗性的细胞辨认出来。但药物筛选只是一个方面,依据它只能判断质粒载体是否进入了受体细胞,还不能确定受体细胞是否摄取了含有目的基因的重组体DNA分子。 对于重组体DNA分子的鉴别,通常是在抽提出重组质粒DNA后,用凝胶电泳法或电镜观察其分子大小,用限制酶酶解,观察其酶切图谱进行。还可采用菌落原位杂交法来进行鉴定,即将菌落从最初生长的平板上转移到硝酸纤维素滤膜上,用碱裂解滤膜上的菌落,使DNA分子游离,变性,并固定在滤膜上,随即用同位素标记的与目的基因互补的DNA或RNA探针杂交,最后通过滤膜的放射自显影鉴定菌落,并从最初生长的平皿上挑选出放射自显影呈阳性的菌落。 第五步是基因表达,这是指宿主细胞在大量繁殖过程中外源DNA在宿主细胞中的转录和翻译,表达生成的产物(蛋白质),最好在细胞内不被分解,而分泌到细胞外面。表达产物若为较小的多肽,或是对细菌蛋白酶极为敏感的蛋白质,形成后,通常即被迅速降解。为了保证外源基因表达产物能分泌到细胞外而不被降解,通常可以把外源基因插入在载体的某些结构基因中间,在这种情况下,表达产物是融合蛋白质,融合蛋白质可以抵抗内源蛋白酶的降解,又可以在细胞信号肽的引导下分泌到细胞外。

转基因植物生产基因工程疫苗技术

第23卷 第2期 中 国 预 防 兽 医 学 报 Vol.23, No.2 2001年3月 Chinese Journal of Preventive Veterinary Medicine Mar. 2001 转基因植物生产基因工程疫苗技术 吴建祥,周继勇,于 翠 (浙江大学动物预防医学研究所,杭州 310029) 摘要 用转基因植物生产有用的外源蛋白是一个有吸引力的廉价生产系统,它可能替代传统的外源蛋白生产体系。通过外源基因的瞬时表达或稳定表达方式,多种基因工程疫苗已在植物中表达成功,并保持良好的免疫原性。本文概要介绍了国内外利用转基因植物生产疫苗的研究现状,并对转基因植物生产疫苗的潜在优势、存在的问题及其相关技术作一综述。 关键词 转基因植物; 外源蛋白; 基因工程疫苗; 载体 中图分类号 Q78;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8-0589(2001)02-0157-03 转基因植物生产疫苗是Mas on于1992年提出的。该技术是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把重组的疫苗基因导入植物,并使植物能够大量表达的一类生物技术。利用该技术国外至今已获得成功的有乙型肝炎表面抗原、不耐热的肠毒素B亚单位(LT-B)、诺沃克病毒外壳蛋白(N orwalk virus)、流感病毒血凝素和艾滋病病毒抗原、口蹄疫病毒抗原和鼻病毒抗原、疟疾抗原等10多种疫苗[1~7]。国内在利用转基因植物或病毒载体生产疫苗的研究方面还远远滞后于其它国家,有关论文报道甚少[8~11]。 1 植物作为制备基因工程疫苗生物反应器的优势 1.1 原核表达系统不能对表达产物进行准确的翻译后加工和蛋白糖基化,而植物与动物细胞表达系统,可对表达产物进行糖基化、酰氨化、磷酸化、亚基的正确装配等转译后加工,使表达产物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和生物活性。 1.2 细菌在发酵过程中常产生一些不溶性聚合物,其要重新溶解并折叠成天然蛋白质则需要很高的成本,且发酵需要庞大设备投资;转基因植物则不存在这类问题,且植物所需要的仅是阳光和来自土壤或肥料的矿物质营养及水分。1.3 与动物细胞培养相比,植物细胞培养条件简单,成本低廉,且具有全能性,能再生植株,基因一旦稳定整合便可长期使用。另外,植物细胞中绝对不会含有潜在的动物或人类病原。 1.4 转基因植物中的外源基因可通过植物杂交的方法进行基因重组而达到在植物体内积累多基因的目的。 1.5 重组基因工程疫苗可长期稳定的储存于植物器官或组织,有利于保存和运输。 1.6 利用转基因植物生产口服疫苗,可减去纯化过程,降低生产成本,使用方便。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批准号:30070570) 收稿日期:2000-09-252 转基因植物生产疫苗技术 分离克隆的抗原基因必须通过适当的方法转移到植物中才能生产植物疫苗。所以,将外源基因稳定的导入农作物体内(即植物遗传转化)是植物基因工程疫苗生产的关键。外源基因一般不能主动转移到植物细胞中,需要适当的转化方法,并借助恰当的载体才能转移到植物的基因组中。转化成功与否以及转化效率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良好受体再生系统的建立,同时对不同物种也要采用不同的转化方法[12,13]。因此,植物遗传转化的受体系统、载体系统和遗传转化方法是转基因植物基因工程疫苗生产技术的关键。 2.1 植物遗传转化的受体系统及其特性 2.1.1 植物组织受体系统: 受伤的细胞容易受到病毒或质粒的感染。这些病毒或质粒上的某些DNA通过各种不同的方式转移到受伤的植物细胞,并形成愈伤组织。愈伤组织可以培养成完整的转化植株。该受体系统转化率高,可获得较多的转化植株,取材广泛、适用性广。但再生植株无性系变异较大,转化的外源基因稳定性差,嵌合体多。 2.1.2 植物细胞原生质体: 是植物细胞除去细胞壁后的部分,是一个质膜包围的“裸露细胞”。原生质体在合适的条件下具有分化、繁殖并再生成完整植株的能力,具有全能性。原生质体在体外比较容易完成一系列细胞操作或遗传操作,互相之间可以发生细胞融合,而且还可以直接高效的捕获外源基因。但缺点是嵌合体少,遗传稳定性更差,培养周期长,难度大,再生频率低。 2.1.3 生殖细胞受体系统: 是以植物生殖细胞如:花粉细胞、卵细胞为受体细胞进行基因转化的系统。目前主要以两个途径利用生殖细胞进行基因转化:一是利用组织培养技术进行花粉细胞和卵细胞的单倍体培养,诱导愈伤组织细胞,进一步分化发育成单倍体植株,从而建立单倍体的基因转化系统;二是直接利用花粉和卵细胞受精过程进行基因转化,如花粉管导入法、花粉粒浸泡法、子房微针注射法等。由于该受体系统与其它受体系统相比有许多优点,如:具有全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