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三国至隋唐)

古代中国(三国至隋唐)
古代中国(三国至隋唐)

第三讲古代中国之魏晋隋唐时期

一.时空定位:(公元220年~907年)

1.魏晋南北朝时期(220~589年)

2.隋唐时期:(581年~907年)

注:581年,隋朝建立;589年隋文帝统一全国

二.阶段特征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封建国家的大分裂和民族融合时期。

政治上,从分裂走向统一;九品中正制和士族门阀制度兴盛,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遭到破坏。

经济上,北方经济遭破坏,实行屯田制和均田制恢复;江南经济得到开发。

文化上,科技成就领先世界;道教和佛教等兴盛;文学艺术成就各具特色,反映了当时的时代特征。

隋唐时期是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

?政治上,全国统一,政局稳定,三省六部制等完善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科举制使选官制度发生重大变化。

?经济上,封建经济继续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商业进一步发展,特别是城市经济功能的增强,赋税政策发生重大变化,土地兼并更加集中。

?文化上,由于政治统一,经济繁荣,民族融合和对外交流频繁,唐代文化的全面繁荣,影响亚洲,促进世界文明发展。

三.考点整理:

(一)经济:

1、农业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隋唐时期的铁制农具和灌溉工具、大运河的开凿。

◆均田制(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的一种表现):必修二P6 (还要注意“知识链接”)

◆注意土地兼并现象

2、手工业发展:

◆必修2纺织业P12第三、四段、冶金业P14第四段、陶瓷业P15第三段

3、商业的发展:

◆商业的发展:必修2 P17第三段(水陆商运活跃:商船规模大、利润可观,海上丝绸之路发达)

◆商业都会的发展:必修2 P20第三段

◆市的发展:必修2 P18第四、五段

◆唐政府“抑商”的表现:必修2 P22第三段和P23最后一段

(二)政治:隋唐的政治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日趋完善

◆中央制度——三省六部制

◆地方制度——道、州、县三级

◆御史台作为监察机构行使监察权

◆选官制度:魏晋实行九品中正制;隋朝创立科举制,唐朝完善科举制(必修1P15最后一段,必修3P11“科举制的文化影响”)

(三)思想:必修3 P13第一、二段

◆魏晋时期:佛教盛行和道教广为流传;“三教并行”冲击了儒学的正统地位;士人群体的形成。

◆唐朝:儒学进一步吸收佛、道教义,得到新的发展,“三教合一”,儒学复兴(韩愈成为北宋的儒学复兴和理学创立的先声);

(四)科技与文化:

1、魏晋时期

◆绘画:士大夫画家活跃

◆书法:由隶书衍生出来的楷书、行书、草书三大书体臻于成熟;

出现王羲之(《兰亭序》“第一行书”)。

2、隋唐时期

◆绘画: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中国画”的艺术形式逐渐成熟。王维以诗入画,被奉为文人画的鼻祖。

◆科技:①雕版印刷:雕版印刷868年《金刚经》;②火药发明、应用于军事;

③造纸术:公元8世纪,阿拉伯人开始用中国技术和设备造纸,并传欧洲。

◆文学:唐代是中国诗歌鼎盛时期,李白、杜甫和白居易的诗是唐诗发展繁荣的丰碑;

◆书法:唐代楷书步入盛世,欧体、颜体、柳体;

草书大家张旭、怀素,潇洒奔放,尽显时代气息。

◆教育:科举制度推行;

四.重难点及易错易混点、练习

1.唐朝三省六部制的主要职权和作用

(1)三省,尚书省──最高行政机构,负责执行国家的重要政令。门下省──审议机构,负责审核政令。中书省──决策机构,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的诏令。

(2)六部:吏部──主管官吏的考核和任免。户部一一主管户口、赋税等。礼部──主管国家的礼仪制度。兵部──主管军政.刑部──主管刑法。工部──主管国家的工程建设。

(3)历史作用:①三省六部职权有分工,也有合作,相互牵制和监督,从而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②三省分工使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三省的长官大都品级较低,这就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③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完备,是中国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此后,历朝基本上沿袭这种制度。

2.科举制度产生的原因、根本目的、演变过程及评价

科举制是我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科是考试科目;举是举荐.由地方分科举人参加考试选拔。

(1)产生原因:①经济条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庶族地主的经济势力也得以增强,形成了一种社会力量,要求在政治上得到应有地位。②政治条件:士族势力虽然渐趋衰落,但他们由于在政治经济上的特权地位,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隋唐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隋唐统治者为了进一步抑制士族势力,削弱地主割据势力而采取科举制,以加强中央集权的统治。

③阶级关系:隋唐时期随着士族和庶族力量对比的变化,原先以门第高低为主要标准的选官制度已经不能适应新的社会条件。隋唐统治者让庶族参与政权,扩大封建统治的阶级基础,也是科举制采用的一个因素。

(2)根本目的:唐朝的科举制是在隋朝基础上加以发展完善的,以后被历代封建王朝沿用,作为选拔封建人才的重要途径。因此,科举制是一种代表地主阶级利益的选官制度,其根本目的是为维护封建统治服务的。

(3)演变过程:①开创于隋朝:隋文帝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隋炀帝时,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形成;②完善于唐朝:唐贞观时,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武则天时,大量增加科举取士的人数,还首创了武举和殿试;唐开元年间,由高官主持考试,以后成为定制;③发展改革于北宋:北宋初期发展,中期王安石变法加以改革;④僵化于明清:明清时期演变为八股取士;⑤改造于戊戌变法:废八股,改试策论;⑥结束于1905年。

(4)评价:科举制度作为一种以考试入仕为官的选官制度,在明清之前积极作用占主导地位,至明清时期消极作用占主导地位。

积极作用:①开放考试,吸收了不少寒士进入政权,有益于扩大和巩固封建统治的政治基础,改变了封建社会前期世族门阀把持朝政的局面,将选举用人权集中于中央,加强中央集权。

②广大庶族地主通过科举入仕做官,给封建政权注入了生机和活力。

③选拔官吏从此有了文化知识水平的客观依据,有利于形成高素质的文官队伍,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选贤任能的公平竞争性。

④科举制把读书、考试和做官联系起来,把权、位与学识结合起来,营造了中华民族尊师重教的传统和刻苦勤奋读书的氛围。

⑤促进了文学的繁荣,如唐时以诗赋取士,促进唐诗的繁荣。到明清时,其积极作用日消殆尽。

消极作用:①明清实行八股取士,从内容到形式严重束缚应考者,使许多知识分子不讲求实际学问或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②八股取士所带来的脱离实际的学风,对学术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消极的影响。③清末科举制度严重阻碍了科学文化的发展,是导致中国自然科学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④科举制度不利于知识创新和创新人才的培养。

科举制对中国及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法国、美国、英国等国家的选拔官吏的政治制度也都直接受到中国的科举制度的作用和重要影响。西方现代的文官选拔制度,我国现代的教育制度和干部选拔制度都是中国科举制度的继承和发展。因此,孙中山先生曾充分肯定中国科举制度是“世界各国中所用以拔取真才之最古最好的制度”(《五权宪法》)。西方人将中国的科举制度称之为“中国第五大发明”(《五权宪法》)。

3.汉唐对外交往的不同特征及原因

不同特征:

①汉代以陆路为主,唐朝水陆并举。西汉张骞沟通西域后,“丝绸之路”开通,中国同西亚欧洲的商贸关系开始发展起来。唐朝“丝绸之路”仍然是中西重要商道。而且新开辟了登州、扬州,东至朝、日,广州至西亚、欧洲的海上商道。

②汉代以商贸为主,唐朝使臣、商贸交往、文化交往全面展开。西汉没有使臣交往。东汉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未成功。166年,大秦安敦王朝派使臣从海道来中国,才有了中西使臣的往来。唐朝时与朝鲜、日本、印度、大食都互有使者往来通好。

③汉代以丝和丝织品为主,唐代丝绸、瓷器、纸张、茶叶等商贸物品大为增多。

④汉代商贸具有单向性,唐代中外交往具有双向性,不仅传播文化,而且广泛吸取各国经济文化成果,促进唐的繁荣。

原因:

①汉代江南经济较为落后,还不具备打通海上通商条件。

②唐朝南北统一,国力强盛,经济文化处于世界先进地位,南方经济繁荣,造船业发达。因此,中外交往出现前所未有盛况。

4.对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评价:

(1)“世官制”将官职限定在贵族范围内,由贵胄子继承祖上的权位。此选官制度使官吏来源被贵族垄断,不利于有用人才的选拔。

(2)察举制:是由官吏察访合适的人才,向中央推荐予以任用的选官制度。此制度虽在当时看来比较完善,但各方面都体现出封闭的特征。其形式都是以官举士,权操于上,百姓不

得参与,民意无从体现。

(3)科举制: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扩大了统治阶级的基础;提高了行政效率;促成了普遍持久的读书风尚,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从追求公平公正的角度看,也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它是一种文化专制,到明清时发展为八股取士,被选拔的多是缺乏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的人,不利于人才培养和科技进步。

1.白寿彝《中国通史》指出:“自北魏产生,经历隋唐的均田制,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国家所有的田制。”在这一“田”制下()

A.土地全部归国家所有B.土地都可以自由买卖

C.农民只需向国家缴纳赋税D.无主荒地由国家重新分配

2.北朝推行均田制,规定年满15岁男子依照制度占有一定数量的耕地,按户缴纳赋税,并要求男子达到15岁、女子达到13岁,必须嫁娶,不得拖延。均田制的目的是() A.抵制土地兼并B.促进人口增长

C.增加财税收入D.稳定个体小农

3.唐代某诏令批评当时存在“恣行吞并,莫惧章程”和“口分永业(国家授予的田地),违法卖买”的现象。这表明当时()

A.井田制瓦解B.均田制受到破坏

C.分封制恢复D.“市”突破空间限制

4.下列是从古诗“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中读出的信息,其中错误的是()

A.农民生活艰辛B.土地兼并严重

C.农副产品进入流通领域D.小农业和小手工业紧密结合

5.文献与考古表明,唐代中后期,“波斯锦”“胡锦”“番锦”通过丝绸之路,不断输入中国,内地也生产“胡式锦”。这表明()

A.外来文化改变了唐代的社会生活B.唐代中后期手工业趋于衰落

C.外来的丝织技术超过了唐朝D.中外文化交流互动日益深入

6.文献记载“钢铁是杂炼生(生铁)鍒(熟铁)为刀镰者。”此文献提到的金属冶炼技术发明于()

A.春秋战国时期B.两汉时期

C.魏晋南北朝时期D.隋唐时期

7.隋唐时期商业经济较之前代有很大的发展,但仍有许多阻碍其进一步发展的因素,其中有()

A.废除五铢钱B.市坊分区

C.实行两税法D.草市兴起

8.唐前期规定“诸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后期则规定:“中县户满三千以上,置市令一人、史二人,其不满三千户以上者,并不得置市官。若要路须置,旧来交易繁者,听依三千户法置”。由此可见唐后期()

A.市的建置制度已有所调整B.县不满三千户绝不许设市

C.市的交易不再受官府监管D.只有州县所在地才许设市

9.在唐诗和唐三彩中骆驼和胡人逐渐成为流行的文化符号,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①民族融合的加强②丝绸之路的畅通③文化政策的开放④古代商帮的推动

A.①②④B.②③④

C.①②③D.①③④

10.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高宗时,打破宰相任用资历限制,允许三省中四品以下官员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名义行宰相权,参预朝政。其目的是()

A.重用人才,推行科举取士B.分割相权,加强君主专制

C.分工协作,提高行政效率D.缓和矛盾,抑制朋党之争

11.某学者评唐朝三省制时指出:“凡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未经政事堂议决副署,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在当时是被认为违制的,不能为下属机关所承认。”这里所谓“违制”的论断,主要指皇帝背离了()

A.诏令须由政事堂议决的制度B.门下省执掌诏令草拟的职能

C.中书省监察地方政务的惯例D.尚书省负责执行诏令的定制

12.隋唐以前,官府设有谱局,考定父祖官爵、门第。此后该现象逐步消失,主要原因是() A.宗法制的终结B.察举制的完善

C.三省六部制的设立D.科举制的推行

13.唐代否定了按门第选官的九品中正制及等额推荐的察举制,实行分科考试、差额录取的科举制,这反映出唐代()

A.官员特权受到否定B.君主集权得到强化

C.选才注重知识水平D.选官重视思想品德

14.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来唐武宗又大规模地“灭佛”。这反映出唐代()

A.皇帝的好恶决定宗教兴亡B.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

C.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D.佛教的社会基础薄弱

15.书法以自由多样的线条艺术表现情感和意境。下列作品把书法的写意性发挥到极致的是()

A B C D

16.唐玄宗时,令宫女为前方将士缝绵衣。一兵士于短袍中得诗:“沙场征战客,寒苦若为眠。战袍经手作,知落阿谁边。蓄意多添线,含情更着绵。今生已过也,结取后身缘。”

玄宗得知后,将作诗宫女嫁给该兵士,这一故事主要反映的是当时()

A.佛教因缘观念影响深入B.诗歌成为表达爱情的方式

C.官营手工业因战争衰败D.社会风气比较开放

17.西晋杜育的《荈赋》是我国第一篇以茶为主题的文学作品。某班兴趣小组以此为题材对茶的起源问题进行探究后,形成了以下四种意见,其中最合理的是()

A.文学作品不具有史料价值,不能以此确定茶的起源

B.文学作品虽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仍不能据此确定茶起源于晋代

C.唐代《茶经》是中国第一部关于茶的专著,应据此确定茶起源于唐代

D.传说神农氏发现了茶,可据此确定茶起源于神农氏时期

18.据叶德辉《书林清话》,五代后唐时,在宰相冯道主持下,开始将儒家“九经”校勘后刻版印刷。宋初国子监有书版四千,至真宗景德二年,书版剧增至十万。此外中央崇文院、司天监、秘书监等机构也都大量刻书。宋朝书坊遍及全国各地,所售书籍大多精雕细校。由此推断()

A.宰相冯道发明雕版印刷术B.活字印刷已取代雕版印刷

C.雕版印刷得到了广泛应用D.雕版印刷限用于官方刻书

19.著名学者余英时指出:科举不是一个单纯的考试制度,它将社会结构紧密地联系了起来,形成一个多面互动的整体,一直发挥着无形的统合功能。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夫固无如之何。既可(科举),……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

——吕思勉《中国制度史》请回答: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晋时期的选官制度,并通过与上述选官制度的比较,说明科举制的历史进步性。(8分)

材料二渐渐地,这些考试(指科举)开始集中于文学体裁和儒家正统观念,最后的结果是形成一种制度,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尊敬和羡慕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只要中国仍相对地孤立在东亚,它就会继续提供稳定性和连续性。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举制所具有的政治、思想以及整体的统合功能。(6分)

材料三作为一种上千年的文化存在,科举显然有其客观的历史合理性,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其存在的持久性。……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3)根据材料三,说明科举制对于现代人才选拔的历史借鉴价值。(6分)

2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自唐代中叶以后,海上丝路取代陆上丝路而成为中西交通的主要通道。……唐代海上丝路的繁荣与广州的极盛,是与中国安定团结的统一局面的出现,经济的发展,东西方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密切相关的……隋代开辟的沟通南北的的大运河成为唐代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唐代又不断完善驿道设施,广州与长安相距数千里,快马3日可达,尤其是开元四年凿辟大庚岭道,把控粤赣咽喉的险峻山路,整治成浩浩落荡的坦途,使运河的南北大通道经赣江、北江而南伸至广州,大大缩短了丝绸之路的启发港广州与内地联系的路程。——叶显恩《海上丝绸之路与广州》

(1)据材料一,指出唐代中叶以后中国对外贸易路线发生的变化,(1分)并分析其原因。(3分)

21.(14分)世界各地区文明不断交流、相互碰撞相互借鉴,推动人类社会发展进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印刷术、火药、指南针这三种发明已经在世界范围内把事物的全部面貌和情况都改变了。?——(英)培根《新工具》

?中国人的发明天才,很早就表现在多方面。中国人的三大发明:航海罗盘(司南),印刷术,火药,对欧洲文明的发展,提供异乎寻常的推动力。?

——英国近代汉学家麦都思(1)概括材料一主要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5分)

1.【考点】农业的土地制度

【解析】均田制规定露田归国家所有,不能自由买卖,受田农民死后归还国家,桑田可以传给子孙。均田制下,受田农民除了缴纳赋税,还必须服役。排除ABC。

【答案】D

2.【考点】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均田制

【解析】材料显示政府是分散土地经营,不是抵制土地兼并,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提及对人口增长的相关信息,故B项错误;材料中?按户缴纳赋税??必须嫁娶,不得拖延?说明政府鼓励一家一户小农经济生产,以此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故C项正确;材料中说明是发展个体小农,不是稳定,故D项错误。

【答案】C

3.【考点】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均田制

【解析】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走向瓦解,唐代已经不存在井田制,谈不上瓦解,故A项错误;唐代出现?口分永业(国家授予的田地),违法卖买?的现象,唐代国家授予的田地指的是均田制,由此可以看出唐代均田制受到破坏,故B项正确;唐代没有实行分封制,故C项错误;宋代打破坊市的界限,唐代对?市?仍有严格的限制,故D项错误。【答案】B

4.【解析】题干材料中的?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反映了农民生活的艰辛,A项正确。?卖新丝??粜新谷?,反映农副产品进入流通领域,C项正确。?新丝?是手工业品,?新谷?是农作物,反映小农业和小手工业紧密结合,D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提及土地问题,故B项错误。

【答案】B

5.【考点】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发展——纺织业;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唐代商品经济发展(丝绸之路)

【解析】?胡锦?输入唐朝,并不可能改变唐代的社会生活,故A项错误;?内地也生产‘胡式锦’?说明唐朝手工业技术提高而不是衰落,故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显示中外纺织技术的对比的信息,故C项错误;?‘波斯锦’等通过丝绸之路,输入中国?说明中外文化交流的加深,故D项正确。

【答案】D

6.【解析】阅读材料所说冶炼方法为灌钢法,这一冶炼技术出现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答案】C

7.【解析】隋唐时期城市中,实行严格的坊市制阻碍了商业的发展。

【答案】B

8.【考点】古代中国的商业——唐代?市?的变迁与城市的发展

【解析】对于市的建置制度,唐朝前期不准设市,后期必须要满足一定的条件(中县户满三千以上),可见随着经济的发展,该制度做了相应的调整,故A项正确;从题中?其不满三千户以上者,并不得置市官?,可知县不满三千户不许设市官,而不是不许设市,故B项错误;官府对于市的监督相对宽松要到宋朝以后,故C项错误;?若要路须置,旧来交易繁者,听依三千户法置?,可知除了依据户口设市外,也可以通过市场交易的繁荣程度来设市,故D项错误。

【答案】A

9.【解析】四选项古代大商帮的出现主要是在明清时期,而且与题干联系不大。故④不选。【答案】C

10【解析】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相权一分为三;高宗时打破宰相任用资历限制,允许三省中四品以下官员行宰相权,宰相的权力进一步被分割,这些措施都达到分割相权,加强君主专制的目的。【答案】B

11.【考点】唐朝三省六部制

【解析】考查对材料信息的理解和所学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唐朝三省制下,中书省负责起草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尚书省执行。三省制下,皇帝命令必须经政事堂审议副署才可以。由此可知BC表述错误。D表述正确,但与题意要求不符。因此正确答案选A.。【答案】A

12.【解析】从试题题干中的信息可知,隋唐以前官府用人须查考谱籍,看祖上有何官爵,这实际上是在九品中正制的基础上形成的。A项宗法制在春秋战国时崩溃,但其影响深远,故排除;B项察举制主要在汉朝实施,时间不符;C项三省六部制是中央官制与此地关,故选D项。

【答案】D

13.【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唐代科举制

【解析】科举考试并不是当时唯一的选官途径,官员特权只是受到限制而不是否定,故A

项错误;科举制是扩大官吏来源,对君主集权效果不明显,故B项错误;材料中?分科考试、差额录取?说明科举制注重才学,故C项正确;重视思想品德是察举制的选官标准,故D项错误。

【答案】C

14.【考点】唐代三教合一潮流

【解析】?决定宗教兴亡?表述过于绝对,唐武宗大规模地?灭佛?之后,佛教并没有走向消亡,故A项错误;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不符合?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统治者对佛道思想的态度的变化,再结合汉代以后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可得出唐代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故C项正确;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思想广泛传播,故D项错误。

【答案】C

15.【考点】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

【解析】考查学生读图能力和知识迁移运用能力。注意题干关键信息?写意性?的限制条件。中国书法有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五种书体,其中最具有写意性的是草书。选项A属于行书,B属于隶书,C属于篆书,D属于草书。故答案为D。

【答案】D

16.【考点】古代中国的文学成就

【解析】考查对材料的阅读理解能力,材料讲宫女给士兵写情书,皇帝成全士兵和宫女,思想风气比较开放和自由,故选D。佛教因缘观念不是故事的主题,排除A。材料所表达并非爱情,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官营手工业的兴衰,排除C。

【答案】D

17.【解析】文学作品不能作为信史,但能反映当时的社会生活,具有一定史料价值,排除A,《荈赋》是以茶为主题的作品,出现在西晋,所以排除C,传说不可以作为史实,排除D。

【答案】B

18.【考点】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四大发明(雕版印刷术)

【解析】唐朝就已经出现了雕版印刷的书籍,在此之后的五代后唐时期的人不可能发明雕版印刷术,故A项错误;题中材料并没有提到活字印刷,材料也不能反映出活字印刷已取代雕版印刷,故B项错误;雕版印刷从官方的?剧增?、?大量?到?书坊遍及全国各地,所售书籍大多精雕细校?,可知雕版印刷得到了广泛应用,故C项正确;?宋朝书坊遍及全国各地,所售书籍大多精雕细校?,可知雕版印刷不仅仅限用于官方刻书,故D 项错误。

【答案】C

19.(1)选官制度:察举制;九品中正制。

进步性:有利于破除结党营私之弊;限制了徇私舞弊的发生;

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特权;扩大了官员的来源;提高了从政人员的文化素质。(2)功能:加强中央集权;保证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正统);维护文明的稳定性和连续性。(3)借鉴价值:人才流动机制;客观公平理念;人才激励机制。

20.【答案】(1)变化:海上丝绸之路成为中西交通的主要通道。(1分)

原因:政治上的统一;经济的发展;大运河的开通;完善的交通系统;广州港在对外贸易中发挥重要作用。(3分,任意三点即可)

21.【考点】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

【解析】(1)第一小问据材料一中?这三种发明已经在世界范围内把事物……都改变了?、?中国人的三大发明……对欧洲文明的发展,提供……推动力?这些关键信息可以概括出主要观点;第二小问,在第一小问基础上,可以结合所学举例说明。

【答案】(1)观点:中国古代科技发明推动了世界文明发展。(2分)

说明:火药摧毁了封建城堡帮助欧洲资产阶级战胜了骑士阶层;指南针促成了新航路开辟和世界市场的形成;印刷术的传播推动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3分)

大学本科 中国古代文学史 唐宋文学名词解释25个

唐宋文学名词解释(25个) 1,文章四友——指初唐时的崔融、李峤、苏味道、杜审言,世号“崔李苏杜”。四人以文章齐名,人称“文章四友。”文章四友创作了大量的近体诗,探讨了近体诗的格律、声病、对仗等因素,对近体诗格律形式的完成做出了贡献。四友中成就最高的是杜审言。 2,初唐四杰——指初唐时期(武后、高宗时),王勃、杨炯、卢照邻和骆宾王等四位诗人。他们同时以文词齐名,号为“四杰”。主要成就:他们把诗歌从宫廷推向市井都市,题材扩大,思想严肃;五律由他们开始有了初步的定型,别具特色的歌行在他们手中,显得纵横奔放,激越飞扬,笔调灵活。其中以王勃成就最高。四杰的作品在题材、感情及艺术上都发生了重要变化,声律风骨兼备的唐诗,从他们手中开始形成。 3,盛唐山水田园诗派——又称盛唐山水田园诗派。他们活动于盛唐诗坛上,以王维、孟浩然最为著名,故名。其他代表诗人有储光羲、常建、祖咏、裴迪等。他们的诗歌创作,多标举隐逸,啸傲山水,寄情田园;艺术风格都相似,力求清新自然,多写五律和绝句,提高了诗歌表现自然景物的艺术技巧。其中以王孟的成就最高。 4,盛唐边塞诗派——指盛唐时期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一个诗歌流派。该派诗人以军旅生活为描写对象,是盛唐边关战争状况的艺术再现。此派诗人还有王昌龄、王之涣等人。 5,西昆体——西昆体以《西昆酬唱集》一书得名。《西昆酬唱集》是杨亿、刘筠、钱惟演等十几个御用文人点缀升平的诗歌总集。其诗的

内容或咏宫廷故事、或咏官僚生活、或咏男女恋情、或咏事咏物。艺术上片面发展了李商隐诗追求形式美的倾向,因而缺乏真实的生活感受,内容单薄、感情虚假、好搬弄典故。“杨刘风采,耸动天下”,西昆体诗在宋初诗坛风靡了数十年之久。 6,苏门四学士——指北宋文学家秦观、黄庭坚、晁补之、张耒等四人,他们都出自苏轼门下,故时人以“苏门四学士”相称。其中秦、黄的成就最大。秦观,字少游,以词著名,为婉约正宗,有《淮海居士长短句》;其词主情致,清丽婉约,情韵兼胜。黄庭坚,字鲁直(人称黄九),以诗称世,开创江西诗派,有《山谷集》;其诗讲究修辞造句,追求奇拗硬涩的风格,对后世影响很大。 7,江西诗派——南北宋之交的诗坛上出现了以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为代表的一个诗歌流派,因其开创者黄庭坚及该派的大多数诗人是江西人,故称江西诗派。该派诗人以学习杜甫相号召,但没有很好地继承杜甫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精神,而片面强调杜甫诗句法、用典等方面的艺术技巧,愈来愈走向形式主义的道路。江西诗派是宋代诗坛上最具实力、最具影响的诗派。 8,一祖三宗——元代学者方回《瀛奎律髓》一书以杜甫为江西诗派之祖,以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为江西诗派的三个代表。故称一祖三宗。一祖三宗是对江西诗派诗学渊源和代表人物的概括。 9,中兴四大诗人——指南宋初期的四大诗人陆游、杨万里、范成大和。语出元人方回《跋遂初尤先生尚书诗》(,内云:“自中兴以来,言诗者必称尤、杨、范、陆。”后人遂称此四人为“中兴四大诗人”。)

人教部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同步练习: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姓名: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魏晋以前盛行钟、鼓、罄一类的敲打乐器,此类乐器使用往往用来显示主人身份等级。 魏晋时期,钟、鼓、罄等乐器已经失去了昔时的辉煌,活跃于社会上的大多是可携带的乐器,如古琴、长笛、筝、琵琶等。这一变化表明魏晋时期() A.市民阶层壮大冲击等级秩序 B.传统伦理观遭到了严峻挑战 C.情感表达的个性化趋向增强 D.儒学丧失社会正统思想地位 2.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来唐武宗又大规模地“灭佛”。这反映出唐代() A.皇帝的好恶决定宗教兴亡 B.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 C.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 D.佛教的社会基础薄弱 3.唐代诸帝大都爱好书法。唐穆宗召见柳公权说:“我于佛寺见卿笔迹,思之久矣。”即拜为右拾遗兼翰林侍书学士。下列书法作品由柳公权创作的是() ①《秦始皇廿六年诏铭》②《汉汲黯传》③《丧乱帖》④《玄秘塔碑》 A.① B.② C.③ D.④ 4.李白《少年行》有“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岑参《送颜真卿使赴河陇》有“君不闻胡笳声最悲,紫髯绿眼胡人吹”。诗中的“胡人”当指() A.印度人 B.大秦人 C.新罗人 D.中亚人 5.唐朝时,蔬菜品种日益丰富,开始出现原产于地中海的莴苣、印度的刀豆、波棱国《今尼泊尔)的菠菜。这一情况透露出唐朝() A.农业生产的发达 B.对外交流的繁荣 C.西域都护的设置 D.泉州口岸的开放 6.据《隋书·乐志》载:“始开皇初定令,置《七部乐》:一曰《国伎》,二曰《清商伎》,

中国古代文学史唐宋部分重点知识点

隋朝: 薛道衡:被认为是隋代艺术成就最高的诗人。作品《昔昔盐》 卢思道:代表作《从军行》 杨素:代表作《出塞》 初唐诗坛: 贞观后期上官仪形成上官体。 王绩散文作品《野望》成为唐代最早的合律诗。 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主张拜托齐梁诗风。 歌行体:李白杜甫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刘希夷《代悲白头翁》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盛唐诗坛: 山水田园诗人: 孟浩然:唐代第一个大力写作山水诗的诗人。《宿建德江》 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山居秋暝》《鸟鸣涧》田园诗《渭川田家》 王维孟浩然并称为“王孟” 边塞诗人: 高适:成就最高《燕歌行》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王昌龄:“七绝圣手”《出塞》十分著名,誉为“唐人绝句压卷之作” 李颀:《古从军行》,盛唐诗坛上把难以名状音乐描绘生动具体第一人。 王之涣:《凉州词二首》《登鸛雀楼》 崔颢:唐人七律第一,《黄鹤楼》晴川历历汉阳树 王翰:《凉州词》二首,葡萄美酒夜光杯。 浪漫主义诗人李白:《行路难》 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登高》“沉郁顿挫” 中唐诗坛: 元洁:强调诗文的“美政”,主张是白居易现实主义诗歌理论的先声,被认为是新乐府运动的先驱。 顾况 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自诩为“五言长城” 韦一物:《滁州西涧》 大历十才子:卢纶成就最高。代表风格是羁旅、赠别和山水景物诗。 李益:中唐边塞诗代表,代表作《塞下曲》 白居易、元稹:新乐府运动 白居易:《秦中吟》,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是新乐府五十首,《秦中吟》十首,感伤诗《长恨歌》《琵琶行》。讽喻诗:《卖炭翁》

元稹:《连昌宫词》,最具特色的是艳情诗和悼亡诗。《离思五首》其四 中“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张籍:《野老歌》《山头鹿》 王建:既有新题乐府又有古题乐府。 李绅:与传统古题乐府区别开来是第一人。《悯农》三首。 韩愈和孟郊被称为韩孟诗派。 孟郊:《游子吟》,奇险艰涩,精思苦吟。 韩愈:《岳阳楼别窦司直》,奇绝险怪。 贾岛:苦吟诗人,郊寒岛瘦。《寻隐者不遇》《剑客》 姚合:与贾岛并称“姚贾” 李贺:浪漫主义诗人,《金铜仙人辞汉歌》 刘禹锡:《竹枝词》,咏史怀古之作最为人称道。《西塞山怀古》。 柳宗元:空旷孤寂的意境,《江雪》 晚唐诗坛: 杜牧:《泊秦淮》《赤壁》,风格特征“俊,爽”,长于七绝。 李商隐:晚唐最出色的诗人。《马嵬》。朦胧形态表现复杂变换内心情绪是他对中国诗歌一大贡献。 温庭筠与李商隐并称为“温李” 宋朝: 晏殊:《珠玉词》,“富贵词人” 《蝶恋花》: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浣溪沙》: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欧阳修:《集古录》 《生查子》: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蝶恋花》: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范仲淹: 《范文正公集》 《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苏幕遮》:明月高楼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张先: 《张子野词》 柳永; 北宋第一个专业词人,大量创作慢词的大家。对婉约词影响直接,宋词分为雅俗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

古代文学史一测验1 1.单选题 1.1 以下作品包含在《九歌》中的有 a《哀郢》 b《河伯》 c《抽思》 d《怀沙》 1.2《大雅》中的五篇史诗是反映哪代人的历史的 a夏人 b商人 c周人 d秦人 1.3 《左传》写人主要表现在 a性格化人物明显多于类型化人物 b是史传文学人物塑造成熟的标志 c把人物置入矛盾冲突的环境中塑造 d注意刻画人物的心理 1.4荀子是先秦最后一位 a阴阳家大师 b兵家大师 c法家大师9 d儒家大师 1.5李益写得最多最好的诗为 a边塞诗 b山水诗 c田园诗 d唱和诗 1.6下列作品中,属于王符《潜夫论》的是 a《谏营昌陵疏》 b《艺增篇》 c《抑谶重赏疏》 d《实贡篇》 1.7东汉《北征赋》的作者是 a赵壹 b班固 c张衡 d班彪 1.8杜牧诗歌中最受推崇的诗体是 a五言古诗 b七言律诗 c五言绝句 d七言绝句 1.9下列作品中属于女诗人蔡琰创作的是 a《娇女诗》 b《艳歌行》 c《悲愤诗》 d《美女篇》 1.10 汉书》不同于《史记》的体例特点是 a取消“列传” b保留“书” c不设“世家” d保留“表” 1.11《诗经》中的赋、比、兴与风、雅、颂原本合称a六艺 b六能 c六体 d六诗 1.12《小雅·十月之交》属于 a婚恋诗 b史诗 c农事诗 d政治讽喻诗 1.13《诗经》收录的诗歌的时限 a夏商周 b春秋至战国 c西周晚期至战国初期 d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 1.14汉代传授《诗经》的曾有四家,而后来独行于世的只有 a鲁诗 b齐诗 c韩诗 d毛诗 1.15对于韩非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战国末燕国公子 b韩非死于韩国狱中 c著有《五蠹》、《孤愤》 d与荀卿俱事李斯为师 1.16以下表述符合《国语》一书是 a《国语》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b《国语》以记事为主 c《国语》完整系统地叙述历史事件 d《国语》作者相传是左丘明 1.17谢灵运诗歌追求的是 a清水芙蓉之美 b典丽华赡之美 c热烈明畅之美 d刚健雄放之美 1.18以下对《诗经》抒情性描述正确的一项是 a《诗经》的作品基本是抒情诗和叙事诗,而以叙事诗占多数。 b《诗经》抒发情感的方式是较为含蓄的。 c象征化的抒情和情感化的叙事,形成了《诗经》抒情与写实的统一。 d叙事性的诗作中也饱含着作者的真挚感情。 1.19 《郑风·将仲子》属于《诗经》婚恋诗中的哪类诗 a抒发恋爱和相思的甜蜜 b表现恋爱的曲折和苦恼 c描写夫妻间真挚情爱 d弃妇诗 1.20韦应物后期诗歌的风格是 a沉郁顿挫 b闲淡简远 c刚健明朗 d雄奇奔放 1.21《庄子》中所谓“卮言”指的是 a名人的话 b奇幻谲诡的故事

(完整版)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论述题汇总

中国古代文学名词解释、论述题题库 第二章《诗经》 一、名词解释 1、《诗三百》:即《诗经》。《诗经》在先秦时不称“经”,而是称“诗”或“诗三百”,如《论语》引《诗》评《诗》即是如此。《诗经》本有305篇,举其整数,故称“诗三百”。西汉初成为官学,被尊为经,始称《诗经》,后世也有沿称“诗三百”的。 2、风雅颂:是《诗经》的三个组成部分,也是根据地域和音乐的不同对《诗经》的分类。风也叫国风,是带有诸侯各国地方特色的乐歌,共有十五国风,160篇,多是民歌,少数是贵族作品。雅是周王朝京都地区的乐歌,分大雅、小雅。大雅31篇,多朝会宴享之作;小雅74篇,多个人抒情之作。雅诗中也有部分民歌。颂是王室宗庙祭祀或举行重大典礼时的乐歌,分周颂、鲁颂、商颂三颂,共40篇。 3、四家诗:指汉初出现的传授《诗经》的齐、鲁、韩、毛四家诗。前三家属“今文诗”,西汉时立于学官,分别亡于三国、西晋和宋时。《毛诗》属“古文诗”,东汉时立于学官,训诂多用《尔雅》,事实多本《左传》,流传至今。 4、毛传郑笺:汉代毛亨、毛苌为《诗经》所作的注解名为《毛诗故训传》,简称“毛诗”。东汉郑玄又为“毛诗”作笺注,名为《毛诗传笺》,简称“郑笺”。 5、赋比兴:《诗经》常用的三种艺术表现手法。赋指的是铺陈直叙事物的方法。比即比喻或比拟。兴即托物起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2、谈谈《诗经》的艺术成就。 参考答案:《诗经》的艺术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其一,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诗经》从各个方面主要描写了我国西周数百年的社会现实生活,真实、深刻、广泛而多彩,尤其是其中的民歌,“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直接真实地反映了下层人民的劳动和生活、喜爱和憎恨、痛苦和希望。这些诗歌,不仅主题和题材广泛多样、真实深刻,同时还以惊人的艺术概括力,把握和揭示出当时社会生活中一些本质矛盾。其二,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赋指的是一种铺陈直叙事物的方法,如《七月》由春至冬记述了农奴一年的劳动过程。比,即比喻或比拟。《诗经》中用比的地方很多,形式也多种多样,有明喻、暗喻、借喻、博喻等。这些比喻,都能紧扣诗中的情、事、景,十分贴切。兴,就是托物起兴,先用他物起头,然后借以联想,引出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兴句多在一首诗的开头,或起协调韵律的作用,或起创造意境、烘托气氛的作用,或起象征、联想、比拟的作用。《诗经》常常将三种手法结合运用。其三,复沓的章法和以四言为主的句式。复沓的章法又叫重章叠句,即各章词句基本相同,只是更换中间的几个字,反复吟唱。其作用在于深化主题,渲染气氛,加深情感,增强音乐性和节奏感。在具体的字词的更换中,或用递增法,或用递减法等,总是曲尽其妙,如《王风·采葛》。《诗经》的句式虽然也有二言、三言、五言、六言、七言、八言等,但用四言最多,占全诗的90%以上。其四,丰富、生动、简练、形象的语言。《诗经》大约使用了近三千单字,其中有名词、动词,也有形容词,丰富多彩、生动准确地表现了各种事物及其变化特征。如表示动植物的名词有373种,读之可使人博物多识。此外,《诗经》中还用了大量的动词、形容词及双声字、重叠字、叠韵字,写景状物,拟形传声,细致传神,使诗歌富于形象美和音韵美,增强了诗歌语言的艺术魅力。 3、简述《诗经》对后代文学的影响。 参考答案:《诗经》对后代文学的影响非常深远,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首先是它开创了我国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其“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创作精神,启发和推

人教版(2019)中外历史纲要上同步练习:第8课三国至隋唐五代的文化(含答案解析) (1)

第8课三国至隋唐五代的文化 (时间:30分钟满分:50分)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0小题,共30分) 1.魏晋时期,老庄思想盛行,贵族士流兢习老庄。晋殷仲堪说“三日不读《道德经》,便觉舌本间 强”,这话当时是有代表性的。由此推断出( ) A. 社会动荡致道教流行 B. 儒家思想遭到冲击 C. 信仰多元化倾向严重 D. 道家思想成为正统 2.下表是北宋两位史学家写的《唐鉴》。他们共同认为唐代祸乱的根源是 A. 潘镇割据,地方权大 B. 不重儒家的伦理纲常 C. 实行君主专制制度 D. 君权与相权严重对立 3.唐诗“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赞誉了一种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这种非物质文化遗 产是() A. “唐三彩”制造技艺 B. 青瓷制造技艺 C. 釉下彩绘瓷制造技艺 D. 白瓷制造技艺 4.“历历开元事,分明在眼前。无端盗贼起,忽已岁时迁。巫峡西江外,秦城北斗边。为郎从白首, 卧病数秋天。”(杜甫《历历》)据此,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文学作品是时势及其变迁的反映 B. 表现了杜甫诗作浪漫主义的特征 C. 可作为研究当时历史变迁的旁证 D. 作品表现出凝重沉郁的艺术风格

5.有人认为,杜甫之所以成为诗圣,关键是他有宽广、伟大的“诗圣的襟怀”。这在“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南国旱无雨,今朝江出云”等诗句中得到了明显的体现。据此分析,“诗圣的襟怀”的含义是 A. 对社会动乱的感伤 B. 爱国忧民的情怀 C. 对农业生产的关心 D. 热爱和平的态度 6.魏晋以降,外来宗教佛教在中国盛行,广泛传播。佛教盛行,广修寺庙,耗费了大量的钱财,很 多劳动力不事生产,严重影响了政府的利益。下列君主在位时期进行过大规模灭佛运动的有 ①北魏孝文帝②北周武帝③唐德宗④后周世宗 A. ①② B. ②④ C. ③④ D. ①②③④ 7.唐代思想家、文学家柳宗元虽仕途失意,但在唐宋时期,他的思想和文学成就均得到极高评价。 明代“唐宋八大家”提法出现后,世人则多将他视为文学家,对其思想成就关注较少。据此得出的认识,正确的是 A. 对其思想评价受到明代通俗文学左右 B. 对其成就评价受制于特定历史条件 C. 政治成败决定了对其文学成就的评价 D. 明代对其成就的评价比唐宋更全面 8.唐诗及其以前的文体大多属于精英文学,深沉庄重,简洁精炼;宋词及以后的文体更倾向于平民 文学,寄兴遣情,娓娓道来。出现这种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 A. 社会生活去纲常化带来的大众情感愉悦 B. 商品经济趋向繁荣促进市民阶层的壮大 C. 印刷术等技术创新利于彰显平民的审美要求 D. 古代文明发展和文明交流等因素的综合结果

完整版中国古代文学史单项选择题及答案

第一部分单项选择题 1.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D) A.《山海经》 B.《乐府诗集》 C.《楚辞》 D.《诗经》 2. 《诗经》被称为“经”是在(C) A. 先秦 B. 秦代 C. 汉代 D. 南北朝 3. 《诗经》全书共有(D)。 A. 100篇 B. 105篇 C. 300篇 D. 305篇 4. 最早提出“孔子删诗说”的是(C)。 A. 孟子 B. 荀子 C. 司马迁 D. 班固 5. 《诗经》在当时被划分为“风、雅、颂”,其划分的主要标准是(C)。 A. 地域 B. 社会作用 C. 音乐 D. 内容 6. 《诗经》用作宗庙祭祀舞曲的是(D)。 A. 国风 B. 小雅 C. 大雅 D. 颂 7. “风、雅、颂”是《诗经》的(A)。 A. 分类 B. 表现手法 C. 思想内容 D. 特征 8. 汉代“四家诗”指(B)。 A. 齐鲁郑毛 B. 齐鲁韩毛 C. 齐郑韩毛 D. 齐鲁韩郑 9. 我们今天所看到的通行的《诗经》属于(D)。 A. 齐诗 B. 鲁诗 C. 韩诗 D. 毛诗 10,《诗经》最基本的句式是(A)。 A. 四言 B. 五言 C. 杂言 D. 七言 11. 《诗经》中写男青年对河边采集荇菜的一位女子的相思,想象着和她相爱的诗篇是(C)。 A. 《召南·摽有梅》 B. 《郑风·褰裳》 C. 《周南·关睢》 D. 《邶风·静女》 12. 《诗经》中描绘了一个美丽清泠、朦胧迷茫的抒情境界,刻画诗人徘徊追思的形象, 借助景物和意象含蓄委婉地表达相思和追怀之情的诗篇是(D)。 A. 《邶风·静女》 B. 《周南·关睢》 C. 《陈风·月出》 D. 《秦风·蒹葭》 13. 《七月》是一首(B)。 A. 表现周人政治生活的诗歌 B. 农事诗 C. 反映婚姻问题的诗歌 D. 反映上层社会生活的诗歌 14. 汉代儒学家中为“毛诗”作笺的是(C)。 A. 毛苌 B. 毛亨 C. 郑玄 D. 班固 15. 《论语》是一部(D)。 A. 纪传体史书 B. 长篇论文 C. 杂记 D. 语录体著作 16. 道家学派开创者是(C)。 A. 孔子 B. 孟子 C. 老子 D. 庄子 17. 《庄子》今存(D)。 A. 2O篇 B. 30篇 C. 33篇 D. 52篇 。)D先秦最后一位儒学大师是(18. A. 孟子 B. 子夏 C. 颜渊 D. 荀子. 19. 《劝学》的作者是(D)。

人教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8课 三国至隋唐五代的文化知识点总结

第8课三国至隋唐五代的文化 一、儒道佛的融合 (一)过程: 1. 儒家独尊:汉武帝时,确立“儒家独尊”的地位; 2. 佛教东传:东汉初期,佛教传入,汉明帝重视发展,于洛阳修筑白马寺; 3. 道教发展:东汉末期,道教在民间开始形成并发展,如:五斗米道、太平道; 4. 儒道合流:魏晋之际,道家思想上浮,与儒家合流,形成玄学; 5. 佛道交融:南北朝时期,佛道首先交融。(设问:佛道为何能够首先交融?一是思维方式比较接近,习惯于直观性思维;二是有共同的沟通话题,佛家的“空”与道家的“道”可以相互理解;三是都带有一定的神秘性)佛教时而尊崇,如梁武帝四度出家,隋文帝和隋炀帝广造石像、普著佛经;时而备受打击,如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北周武帝宇文邕、唐武宗李炎、周世宗柴荣。 6. 三家交融:唐朝统治者奉老子为祖先,道教发展迅速,以茅山道为代表;武则天时,尊崇佛教,佛教社会地位显著提高;唐中期,韩愈、李翱和柳宗元等人掀起了儒学复兴的运动。(设问1:儒佛交融的进程为何困难重重?一是儒家独尊地位及其深厚的理论基础,佛教难以轻易撼动,缺乏文化基础,即使某一阶段佛教备受重视,仍难以企及;二是受“华夷”思想影响,从心理抵制外来文化,佛教传播缺乏心理基础;三是儒家始终没有宗教化,世俗特征明显文化的产物,佛教缺乏社会基础) 7. 儒家兼容:两宋时期,儒家吸收佛、道思想,形成哲学范式的“理学” (二)特点: 1. 儒家思想始终在中国封建社会占据主导地位; 2. 儒佛关系:佛教的发展经历了从魏晋南北朝时期对儒家思想的屈从到隋唐时期取得坚实的理论基础,形成独立的宗派体系; 3. 道佛关系:道佛之间从魏晋南北朝时的道佛互用转为隋唐时期道佛争宠,并最终形成三家交融现象,孕育出中国封建社会最完备的官方正统哲学—理学。 (三)影响: 1. 经济上:强化了农业社会所必需的身心内外合谐的价值取向——即人与人和自然的和谐; 2. 思想上:强化了儒家思想在中国封建社会中的统治地位,出现了政治、哲学、宗教和伦理等交融的局面; 3. 政治上:为统治者提供了多重治理国家的范本,一定时期内都有利于维系政治的稳定和国家的统一。 二、兴盛的文学艺术 (一)文学概况: 1. 魏晋时期: (1)建安文学。以曹氏父子为核心,诗歌、辞赋和散文均有发展,是社会分裂到逐步统一的产物,形成了高扬政治理想、哀叹人生苦短、追求个性特点和浓郁悲剧色彩的文学特征。 (2)正始文学。以阮籍、嵇康为代表。因社会环境危机四伏和哲学思考的探索,形成了避开现实,以哲学眼光,从广袤时空中理性思考现实的风格。 2.南北朝时期: (1)南朝文学。以鲍照、谢灵运等为代表。民歌偏多,多描绘男女爱情,兼论自然风景和朋友之谊。(2)北朝文学。以温子升、邢劭等为代表。现留存作品较少,以《敕勒歌》为代表。 3.隋唐时期: (1)隋朝文学。以虞世基和隋炀帝等为代表,重视边塞诗歌。 (2)初唐文学。以王勃、杨炯、卢照邻和骆宾王等为代表,诗歌内容从宫廷生活到江河山川,处于文学新旧过渡阶段。 (3)盛唐文学。形成了以李白为代表的浪漫诗派;岑参、王昌龄为代表的边塞诗派;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诗派;杜甫为代表的现实主义诗人。

中国古代文学史

中国古代文学史 一、文学流派或团体的归类。 1、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 2、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有:老子、庄子。 3、墨家的代表人物有:墨子。 4、法家学派化人物有:韩非子。 5、屈宋:指战国时期的屈原、宋玉。 6、扬马:指西汉扬雄、马司相如。 7、三曹:指曹操、曹植、曹丕。 8、建安七子:指孔融、王粲、陈琳、刘桢、徐干、阮禹、应玚 9、沈诗任笔:指南朝齐梁间的沈约和任昉。 10、初唐四杰:指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11、沈宋:指初唐武后时期著名的宫延诗人沈全期和宋之问。 12、唐代诗人属于边塞诗派的有:王昌龄、岑参、高适、王之涣、李颀。 13、张王乐府:指张籍、王建所写的乐府诗。 14、郊寒岛瘦:苏轼语,是对中唐诗人孟郊、贾岛诗风的形象概括。 15、元白:指中唐诗人元稹和白居易。 16、南唐二主:指五代时南唐的两个皇帝,中主李璟和后主李煜。 17、三苏:是苏轼、苏洵、苏辙。 18、唐宋八大家:指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轼、苏洵、苏辙 19、宋代词人中属于豪放派的有:苏轼、辛弃疾。 20、宋代词人中属于婉约派的有:柳永、李清照。

21、元代元曲四大家:指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 22、明代后七子:指宗臣、李攀龙、王世贞、谢榛、梁有誉、涂中行、吴国伦23、唐宗派:是明代前后七于的反对派作家有:王慎中、唐顺之、归有光 24、公安派三袁:指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 25、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指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 26、南施北宋:指清初著名诗人施闰章和宋琬。 27、宋诗派:即清代“同光体”诗人,代表作家是陈三立、陈衍。 28、浙西词派:清初词派,以浙江秀水(今嘉兴市)人朱彝尊为代表。 29、阳羡词派:清初词派,以江苏省宜兴人陈维崧为代表。 30、常州词派:清中叶词派,代表人物是张惠言。 31、桐城派:清中叶最著名的一个散文流派,主要作家有方苞、姚鼐。 32、苏州作家群:清初戏曲家群体,代表人有李玉、朱素臣、朱佐朝。 33、南洪北孔:指清初著名的戏剧家洪异和孔尚任。 34、南社:成立于1909 年,发起人为陈去病、高旭和柳亚子。 二、作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的归类。 1、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2、孟子是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主要代表。 3、庄子是老子之后道家的主要代表。 4、屈原是我国古代第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 5、苟于是战国末期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6、韩非于是战国末期法家思想员著名的代表。 7、李斯是秦代散文作家中的代表人物。 8、曹操是建安文坛的领袖,开风气之先,影响一代诗风。 9、曹植是建安时期最负盛名的作家。

中国古代文学史唐宋部分习题(1)

一、填空题(每空格1分,共20分) 1.王维兼擅山水诗画,苏轼誉之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2.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描绘塞外奇丽雪景的传世佳句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王昌龄《出塞》诗的前两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概括了千年来塞上战争不断,万里戍边,代代依然的历史事实。 3.唐代最早写新乐府的作家是杜甫。而“新乐府”一名是由白居易提出来的,其自号香山居士,着有《白氏长庆集》。 4.“唐宋八大家”中的“三苏”是苏洵、苏辙,苏轼父子三人。 5.“欧梅”是指宋代诗人欧阳修和,“张三影”是宋代词人张先,“贺梅子”是宋代词人欧阳修和梅尧臣。 6.“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是陆游《临安春雨初霁》中的诗句。 7.武后时代的初唐诗人陈子昂举起了诗歌革新的旗帜,明确地提倡“”和“”,反对“”的齐梁诗风,端正了唐诗发展的方向。 8.白居易《长恨歌》、陈鸿《长恨歌传》,前者是诗,后者是传奇小说, 互为经纬,歌咏李隆基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 9.柳宗元的诗大部分作于贬官永州、柳州时期,柳宗元和韦应物在山水诗的创作上齐名,故被人称为“韦柳”。 10.中唐时期诗人李贺偏爱描写鬼魂,故有“鬼才”之称。其诗独特,谓之“诗鬼”。 11.“唐宋八大家”有六人属于宋代,他们是“三苏”、欧阳修、曾巩和柳宗元。 12.咏梅诗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出自宋代诗人林逋的诗《山园小梅》。13.“唯秦今代词手,七,黄九尔,唐诸人不逮也”中的“秦七”是秦观,黄九是黄庭坚 14.“二窗”是指词人吴文英和周密,吴文英号梦窗,周密号草窗。 15.中兴四大诗人是指:尤袤、杨万里、范成大、陆游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 1.上官仪生活在初唐 2.“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是指李白的诗歌美。 3.“语不惊人死不休”是(杜甫)的诗。 4.与词相配的音乐是(燕乐(宴乐))。 5.唐代传奇创作的繁荣期是在(中唐)。 6.“苏黄”是苏轼在诗歌上与(山谷)的并称。 7.慢词体制的开创者是(柳永)。 8.《小山词》的作者是(晏几道)。 9.秦观的词集名(《淮海集》)。 10.着有《使金记事诗》七十二首绝句和《四时田园杂兴六十首》的诗人是范成大 11.“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的作者为(孟浩然)。 12.盛唐诗人中,惟一做到高官而封侯的是(高适)。 13.《秋兴八首》是杜甫在(夔州)时所作。 14.《花间集》由(赵崇祚)编辑而成。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八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练习题及答案

高中历史必修1《三国至隋唐文化》练习题及答案 1.北魏广建佛窟,石刻艺术宝库龙门石窟便开凿于这个时期:南方佛法兴盛,后人称“南朝四百八十寺”。北周皇帝却下令灭佛。这反应了南北朝时其() A.外来文化成为主流思想 B.中外思想冲突不断 C.神权与王权的矛盾尖锐 D.佛教影响力较大 2.魏晋时期门阀士族在文化上崇尚玄学。他们主张自然是木,名教 (儒学)是末,有的猛烈地批判名教礼法。出现这一社会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社会思想格局的重大变化 B.受早期民主思想的影响 C.社会精神信仰的全而缺失 D.集权政治的控制力减弱 3.唐太宗在诏令中明确规定,道士冠位在僧侣之前;唐高宗追尊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唐玄宗把《老子》《庄子》等书列为科举考试内容; 唐朝好几个皇帝还把道士请入皇宫炼丹。这些举措() A.冲击了儒学的统治地位 B.使道教成为唐正统思想 C.使道教势力超过了佛教 D.表明了儒学被统治者摒弃 4.唐长孺先生在《读〈桃花源记旁证〉质疑》中认为,桃花源隐喻的是躲避赋役的农民在豪强率领下逃入山林脱离政府控制的情况,而 “桃花源”中的土地实际上被豪强占据,随其逃人的农民成为豪强的依附性人口。据此可知() A.文学作品可以直接说明历史问题 B.历史研究应该得到文学作品卬证

C.《桃花源记》有着极强的史实依托 D.《桃花源记》可作为史料确证史实 5.韩愈认为儒家的道“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 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他还说:“使其道由愈而粗传,虽灭死万万无恨”这反映出韩愈() A.具有继往开来的使命感 B.对古代先贤的赞美之情 C.贬低孟子在儒家中的地位 D.吸收了道家的本体论 6.贾思勰所著《齐民要术》共九十二篇,其中涉及饮食烹饪的有二十五篇,包括造曲、酿酒、制盐、做酱、造醋、做豆豉、做乳酪做菜肴和点心等。据材料可知《齐民要术》() A.介绍了当时食品加工的方法 B.汇集了当时最高超的烹饪技术 C.是北方民族交融在文化上的反映 D.是实用价值很高的综合性著作 7.魏晋之际,统治阶级内部的政治残杀非常频繁,社会上出现了逃避现实政治斗争、崇尚老庄的玄学,玄学家宣扬“无”是产生万物的根本。由此可知,玄学() A.崇尚神学迷信 B.吸收了道家的学说 C.倡导学以致用 D.动摇了儒学的传统 8.文献与考古表明,唐代中后期,“波斯锦”“胡锦“番锦”通过丝绸之

中国古代文学史(隋唐宋文学)试题

中国古代文学史(隋唐宋文学)试题(一) 一、填空(每空1分,共7分): 1 、白居易把自己的诗歌分为讽喻、感伤、闲适、杂律四类,《卖炭翁》属于其中的 ___ 类,《长恨歌》属于其中的____ 类。 2 、唐诗有古体、近体的分类,杜甫的《丽人行》属于____ 体诗,李商隐的《无题》(相见 时难别亦难)属于_____ 体诗。 3 、宋代新鲜活泼的“诚斋体”诗风是由诗人_____ 创立的。 4 、柳永描写城市风貌的词作名篇是_____ ,苏轼登临怀古的词作名篇是_____ 。 二、指出下列语句所自篇目或作者(每小题 1分,共7分): 1 、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 2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 3 、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 4 、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5 、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6 、石吾甚爱之,勿遣牛砺角。 7 、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 5分,共10分) 四、简答题:(每小题 5分,共40分) 五、论述题:(每小题 12分,共36分) 答案: 一:1 、讽谕;感伤。 2 、古体;近体。 3 、杨万里。 4 、《望海潮·东南形胜》。 二:1 、杜甫(《丽人行》) 2 、白居易(《长恨歌》) 3 、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 4 、秦观(《踏莎行·雾失楼台》) 5 、辛弃疾(《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 6 、黄庭坚(《题竹石牧牛》) 7 、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 三、名词解释:

1、易安体:这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创作的一种词风,因她号易安而得名。其具体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情感真实动人。真实地袒露了自己的内心世界,大胆而又真切。第二,语言浅显自然,却又韵味无穷。第三,情感表现形象具体而富有美感。 2、辛派词人:这是南宋受辛弃疾的影响而产生的一个词派。主要有陈亮、刘过、刘克庄等。他们在辛弃疾的影响下,用词来抒发爱国情感,豪放慷慨如辛弃疾,但题材不如辛词广,风格不如辛词多样。多以议论为词,以文为词,过于直率,不如辛词蕴藉。 四、简答题 1、宋词繁荣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参考答案:宋词的繁荣与宋代特殊的时代背景和词的文体特点有密切的关系。词产生于民间,本身就带有浓厚的娱乐色彩。宋代由于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文官享受的待遇非常优厚。宋太祖在“杯酒释兵权”时,就公开鼓励大臣们“多买歌儿舞女”。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于是整个社会形成了竞相追求享乐的风气。又由于宋代(特别是北宋)社会相对安定,政局相对稳定。词这种带着浓厚的娱乐色彩,几乎没有传统的政治、道德负荷的文学形式,在宋代终于找到了最为适宜的生长环境,所以便以异乎寻常的速度发展起来了。 2、宋词发展的大致过程是怎样的? 参考答案:宋词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北宋与南宋两个时期。北宋初中期的词沿袭了唐五代词的特点,在形式上以小令为主,内容多写男女爱情、离愁别恨,艺术上多用白描手法。代表词人主要有柳永、张先、欧阳修、晏殊、晏几道等,其中成就最高的是柳永。北宋后期的词,最大的特色是词的诗化,主要词人有苏轼、秦观、周邦彦、贺铸等。南宋前期的词强烈地表现了爱国主义精神,主要词人有李清照、张孝祥、张元干等。南宋后期的词分为两派:一派以辛弃疾及其追随者为代表,多表现爱国精神;一派以姜夔、吴文英等为代表,主要在艺术上精雕细刻。 3、柳永词在内容上主要有哪几类?其主要的代表作是什么? 参考答案:主要有三类:第一类主要表现男女爱情、离愁别恨。代表作是《雨霖铃》。第二类着重表现羁旅行役之苦。这一类可以《八声甘州》为代表。第三类是描写城市风光。《望海潮》(东南形胜)是这一类的代表作。 4、柳永词从风格上分为哪几类?其主要的特点是什么? 参考答案:从风格来说,柳永的词可分为两类:一类是雅词,一类为俗词。近代著名学者夏敬观说:“耆卿词当分雅俚二类。雅词用六朝小文赋作法,层层铺叙,情景交融,一笔到底,始终不懈。俚词袭五代淫波之风,开金元曲子之先声,比于里巷歌谣,亦复自成一格。”(《手评乐章集》)指出了柳永词两种不同风格的词的特点。所谓雅词,主要是内容多写男女恋情,但语言比较典雅,表现含蓄,表现了文人士大夫的审美情趣。所谓俗词,主要是语言通俗,内容多写男女恋情,但为了迎合下层市民的审美趣味,往往写得大胆直露,体现了下层市民的审美要求。

统编人教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8课三国至隋唐五代的文化知识点总结.docx

统编人教2019 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8 课三国至隋唐五代的文化知识点总结第 8 课三国至隋唐五代的文化 一、儒道佛的融合 (一)过程: 1.儒家独尊:汉武帝时,确立“儒家独尊”的地位; 2.佛教东传:东汉初期,佛教传入,汉明帝重视发展,于洛阳修筑白马寺; 3.道教发展:东汉末期,道教在民间开始形成并发展,如:五斗米道、太平道; 4.儒道合流:魏晋之际,道家思想上浮,与儒家合流,形成玄学; 5.佛道交融:南北朝时期,佛道首先交融。(设问:佛道为何能够首先交融?一是思维方 式比较接近,习惯于直观性思维;二是有共同的沟通话题,佛家的“空”与道家的“道” 可以相互理解;三是都带有一定的神秘性)佛教时而尊崇,如梁武帝四度出家,隋文帝和 隋炀帝广造石像、普著佛经;时而备受打击,如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北周武帝宇文邕、唐 武宗李炎、周世宗柴荣。 6.三家交融:唐朝统治者奉老子为祖先,道教发展迅速,以茅山道为代表;武则天时,尊 崇佛教,佛教社会地位显著提高;唐中期,韩愈、李翱和柳宗元等人掀起了儒学复兴的运动。(设问 1:儒佛交融的进程为何困难重重?一是儒家独尊地位及其深厚的理论基础,佛教难以轻易撼动,缺乏文化基础,即使某一阶段佛教备受重视,仍难以企及;二是受“华夷”思想影响,从心理抵制外来文化,佛教传播缺乏心理基础;三是儒家始终没有宗教化,世俗特征明显文化的产物,佛教缺乏社会基础) 7.儒家兼容:两宋时期,儒家吸收佛、道思想,形成哲学范式的“理学” (二)特点: 1.儒家思想始终在中国封建社会占据主导地位; 2.儒佛关系:佛教的发展经历了从魏晋南北朝时期对儒家思想的屈从到隋唐时期取得坚实 的理论基础,形成独立的宗派体系; 3.道佛关系:道佛之间从魏晋南北朝时的道佛互用转为隋唐时期道佛争宠,并最终形成三 家交融现象,孕育出中国封建社会最完备的官方正统哲学—理学。 (三)影响: 1.经济上:强化了农业社会所必需的身心内外合谐的价值取向——即人与人和自然的和 谐; 2.思想上:强化了儒家思想在中国封建社会中的统治地位,出现了政治、哲学、宗教和伦 理等交融的局面; 3.政治上:为统治者提供了多重治理国家的范本,一定时期内都有利于维系政治的稳定和 国家的统一。 二、兴盛的文学艺术 (一)文学概况:

第8课 三国至隋唐五代的文化

第8课三国至隋唐五代的文化 【唯物史观】 通过学习,运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理论,理解认识佛、道对儒家思想的冲击,理解科技、文学艺术与社会环境的关系,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时空观念】 通过《三国至隋唐五代的文化》教科书和配套课件,认识三国至隋唐五代的文化所处的特定的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 【史料实证】 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设置悬念,解读印证魏晋至隋唐儒学思想特点及地位的变化,提高学生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历史解释】 引导学生运用本课教材中文献资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认识“三教合一”的局面,但儒家思想始终占统治地位,培养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 【家国情怀】 通过教学让学生认识三国到隋唐时期文化的多元化与繁荣发展的特征,培养中华民族爱国爱家情怀。 1.重点: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 2.难点:儒学的新发展、佛教的发展 【课堂导入】 通过相关图片,导入本课学习。

请同学们观察上面两幅图片,左图是河南洛阳的白马寺,反映了佛教传入中国,右图是三教合一图,反映了儒、佛、道三教合一。大家思考一下,汉唐时期儒学、道教与佛教是如何发展的?三国至隋唐五代的文化成就还有哪些其它表现?这些正是我们这节课所要探讨的主题。 【讲授新课】 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问题情境 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内容,指出汉代儒学地位如何?原因何在? 自主学习 地位:汉武帝时期,儒学独尊地位确立,儒学呈现繁盛之势。 原因: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统治者的大力提倡。 问题情境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内容,指出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状况?除了儒学、道教与佛教之外,玄学是如何形成的? 自主学习 (1)儒学:中国本土宗教道教在民间广为传播,外来宗教佛教在中国盛行,作为主流统治思想的儒学自身开始吸收佛教和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 (2)道教与佛教:这一时期,道教受到儒学的影响,主张“贵儒”和“尊道”,佛教也吸收儒学的精髓,渐趋中国本土化。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思想活跃,宗教呈现多元特征。 (3)玄学:魏晋之际,统治阶级内部的政治残杀非常频繁,社会上出现了逃避现实政治斗争、崇尚老庄的思潮玄学。玄学家用老庄的思想解释儒家易经,主张虚无的“道”,宣扬“无”是产生万物的根本。他们认为,政治上应当“无为”,生活作风上要任其“自然”,社会风气上崇尚“清谈”。竹林七贤是魏晋时期玄学的代表。 材料情境

中国古代文学史(唐代)教学文案

中国古代文学史(唐) 第一讲:唐代文学概述 一.唐代文坛出现百花盛开、全面繁荣的局面。 1.诗歌成就突出。诗体大备,名家辈出,流派众多,题材开阔,作品丰富,流传广泛。 2.散文方面,以韩愈、柳宗元为首的古文运动,将散文的创作推到一个新的阶段。 古文运动的内容一是提倡文以致用,从以前的空言明道走向参预政治、参预现实生活,扩大了散文的表现领域;二是虽言复古实为创新,大大丰富了散文的艺术表现技巧。大批文人的努力,使散文代替骈文占据了文坛的主要地位。 3.由六朝志怪和杂史杂传演变发展成的传奇小说的出现,标志着我国文言小说作为一种文体开始成熟。 4.唐代讲唱艺术和话本的出现,为我国文学开辟了新的领域。 5.晚唐开始出现词这种新的文体,这是文学史上的一件大事。 二、唐代文学繁荣的原因 首先,从外部条件来说。 1.唐代国力强大、政治安定,既给文学发展以物质基础,又使士子充满积极向上的精神,文学表现出坚实的思想风貌。 2.统治者的重视提倡,特别是科举考试以诗取士,促进了诗歌的繁荣。 “或问唐诗何以胜我朝?唐以诗取士,故多专门之学,我朝之诗所以不及也。”(严羽《沧浪诗话》) 3.文化上打破士族门阀垄断的局面,寒素登上文坛,创作群的扩大也带来了文学表现内容的扩大。 4.社会思想开放活跃,文坛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5.其他艺术门类如音乐、绘画、雕塑、书法的繁荣,也影响到文学。 其次,从文学自身的发展来说。 唐以前文学创作经验的积累为唐文学的发展提供了借鉴。尤其是魏晋南北朝文学为唐文学的发展繁荣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1.在内容上,注重个人情感的抒发。 2.在形式上,追求辞采声律之美。 3.文章体裁变化扩展,新的文体不断出现。《文心雕龙》论及的文体就有81种。 另外,唐代作家的大胆创新精神,迎来了唐代文学的繁荣。 三、在众多文学形式中,成就最突出的还是诗歌。 “一般人爱说唐诗,我却要讲‘诗唐’。诗唐者,诗的唐朝也。” (闻一多) 唐诗繁荣的表现 1.作家作品数量极多且大师辈出。 2.唐诗作者,上自帝王将相、后嫔宫女,下至贩夫走卒、倡优释道,几乎包括了社会各个阶层。 3.诗歌被运用到生活的各个领域。 闻一多说:“凡生活中用到文字的地方,他们一律用诗的形式来写,达到任何事物无不可以入诗的程度。” 4.从诗体的完备与成熟来看,唐诗不仅具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等形式,还在齐梁新体诗的基础上正式形成五、七言近体诗。

第8课 三国至隋唐五代的文化 知识点总结

第8课三国至隋唐五代的文化 【内容提要】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学、书法、绘画、雕塑、音乐和舞蹈艺术大放光彩的时代。佛教、道教和儒家思想相互交融、促使儒家思想走向哲学化阶段,宋明理学成为影响南宋后期封建统治的官方正统哲学;中印、中日之间的佛学研讨,彰显着唐朝多元化的文化特征;民族融合与中外文化的交流,造就了许多书画名家,更创造了举世闻名的石窟艺术和繁荣的丝绸之路盛举。 【知识体系】 一、儒道佛的融合 (一)过程: 1.儒家独尊:汉武帝时,确立“儒家独尊”的地位; 2.佛教东传:东汉初期,佛教传入,汉明帝重视发展,于洛阳修筑白马寺; 3.道教发展:东汉末期,道教在民间开始形成并发展,如:五斗米道、太 平道; 4.儒道合流:魏晋之际,道家思想上浮,与儒家合流,形成玄学; 5.佛道交融:南北朝时期,佛道首先交融。(设问:佛道为何能够首先交融?一是 思维方式比较接近,习惯于直观性思维;二是有共同的沟通话题,佛家的“空”与道家的“道”可以相互理解;三是都带有一定的神秘性)佛教时而尊崇,如梁武帝四度出家,隋文帝和隋炀帝广造石像、普著佛经;时而备受打击,如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北周武帝宇文邕、唐武宗李炎、周世宗柴荣。 6.三家交融:唐朝统治者奉老子为祖先,道教发展迅速,以茅山道为代表; 武则天时,尊崇佛教,佛教社会地位显著提高;唐中期,韩愈、李翱和柳宗元等人掀起了儒学复兴的运动。(设问1:儒佛交融的进程为何困难重重?一是儒家独尊地位及其深厚的理论基础,佛教难以轻易撼动,缺乏文化基础,即使某一阶段佛教备受重视,仍难以企及;二是受“华夷”思想影响,从心理抵制外来文化,佛教传播缺乏心理基础;三是儒家始终没有宗教化,世俗特征明显文化的产物,佛教缺乏社会基础) 7.儒家兼容:两宋时期,儒家吸收佛、道思想,形成哲学范式的“理学” (二)特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