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时期的青铜器

西周时期的青铜器
西周时期的青铜器

西周时期的青铜器

历史与社会学院 2010级博物馆学林金涅(20100510238)

摘要:西周是中国古代铜器发展的重要时期。在此期间,青铜冶铸技术继续发展,铜器的数量有较大的增长,但种类有一个较明显的淘汰和更新过程。西周时期的青铜器主要包括青铜礼器,乐器,兵器,工具和其他日用杂器等。西周时期有许多铸工精湛,造型雄奇的重器传世,且多有长篇铭文,它是研究西周社会历史,文化,艺术等的重要资料。

关键词:青铜器,西周,青铜铸造,祭祀

西周是中国古代铜器发展的重要时期。在此期间,青铜冶铸技术继续发展,铜器的数量有较大的增长,但种类有一个较明显的淘汰和更新过程。西周时期有许多铸工精湛、造型雄奇的重器传世,且多有长篇铭文,它是研究西周社会历史、文化、艺术等的重要资料。西周时代由于礼乐制度的发展,青铜器铸造业较商代更为兴旺发达,这时不但数量较商代更多,而且在青铜器铸造业上的许多方面都达到了更高水平。从青铜器本身特点上看,西周初年多沿袭商代后期特征,而中、后期则更多地出现了本时代的特色。

西周青铜器大多用以祭祀。西周青铜器被用来维护和体现等级制度,各级奴隶主必须使用和他们地位相称的礼器,青铜礼器使用的数量和规模与奴隶主地位高低成正比。鼎是礼器中的主要器物,西周时代出现的列鼎制度规定了天子用九鼎,诸侯用七鼎,

卿大夫用五鼎,地位较低的士用三鼎。一直到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中的日常生活用器逐渐增多,礼器便失去了昔日的灿烂与辉煌。

西周青铜器的风格较夏商时期比起来,由奇诡转为典雅。周代早期的青铜酒器减少食器增多,而长篇铭文又是青铜礼器的重要特点。如陕西临潼临口乡出土的《武王征商》,铭文记载了武王征商的历史,造型端庄典雅,腹与方座上的纹可看作是商代风格的延续,而器下的方座则是商代所未见的。除此之外,还有陕西扶风出土的《史墙盘》。《史墙盘》为盥洗器,双附耳,圈足,腹饰垂冠分尾长鸟纹,圈足饰窃曲纹,腹内底有铭文284个字,字体均秀美且规整,为典型的西周青铜器。

吸西周青铜器的早期是商代铜器的继承发展期。此期虽有新的因素,但总体上商代铜器的传统仍然极为强烈,很难在商周之际画出截然的界限。具体断代只能分出商末周初式和西周早期式。可确定为西周早期各王世的重器很多,武王时代有天亡,成王时代有何尊,保,保尊,方鼎等。西周早期常见的青铜礼器,食器有鼎,方鼎,鬲,等;酒器有爵,角,盉,尊,壶等;水器有盘等;其他器类有陈器用的禁;乐器有钟等。鼎基本上保持口沿立耳,浅腹,柱足的商式模样,但方鼎的柱足已向细长发展,方座的双耳或四耳为本期特有的形式。广泛流行,成组相配的定式也比商晚期稳定。总之,西周早期的青铜器形制庄重典美,花纹凝重静谧,代表了中国青铜器鼎盛阶段的发展水平。

西周早期的铜器种类有较明显的淘汰和更新趋势,酒器的斛,爵,角等趋于减少和退化,同时出现了自铭“饮壶”的新型饮酒器。食器有很大发展,列鼎制度最迟在本期形成。鼎的形制出现蹄形足,鼎腹发展成扁长方形的变化趋势,的发展也很快,不仅在形制上与列鼎相配,而且形制也出现敛口有盖,圈足下承三短足的新型式。编钟也在此期普遍形成。花纹趋于简朴,早期流行的花纹或已淘汰,或变形简化。常见的花纹有兽面纹,花冠顾首龙纹,分尾的鸟纹及新出现的直条纹,波曲纹和鳞带纹等。铭文记事性质更强,篇目更长,内容亦多格式化,早期族徽铭文已罕见,或有已与记事铭文相配。字体多古朴,端庄,平齐无波嵥。

西周晚期的青铜器中,铜礼器延续了中期形制和纹饰简朴化得变化,淘汰了中期保留的早期因素。常见的器种有鼎,,鬲,壶,尊,盘等,品种明显减少。

但西周时期的青铜器制作工艺和夏商时期相比较,最重要的差别就是体现在纹饰上。西周时期许多青铜器上的纹饰,在布局上还出现了几种纹饰并存的局面。有的上面饰窃曲纹,中间为三角纹和窃曲纹,腹部为凤鸟纹或龙纹,圈足是窃曲纹,十分复杂,在手法上,主要采用虚实,纵横,疏密等排比方法,使图案变化丰富多彩,但是对称性很强。另外,西周时期纹饰的特点还有一点,这就是主次纹饰的应用,即在西周时期青铜器上的纹饰一般都有几种,但只有一种纹饰是主体,其特点很明显,一般都占据着显著的位置,且面积很大。目前市场上有很多仿制的西周青铜

器,但大多都不得其精髓。

除此之外,青铜器是历史上一项伟大的发明,它是红铜和锡,铅的合金,也是冶铸史上最早的合金。青铜发明后,立刻盛行起来,从此人类历史也就进入了新的阶段——青铜时代。而西周又是青铜器发展的鼎盛时代。

不仅如此,从西周中期开始,中国青铜艺术出现一个比较大的转变。这一转变是由民族文化、意识形态和社会习俗所致。西周中晚期,青铜工艺开始由鼎盛期的豪华精丽向端庄厚重转变,器形的简洁实用和纹饰的朴实简约相得益彰。食器在这一时期有较大的发展,出现了一些新的器形,酒器逐步消失,列鼎和编钟制度确立。花纹由具象转变为抽象,并且,西周后期青铜器制作朴素,铭文书体娴熟奔放,其内容更是极为珍贵的史料。

西周的青铜铸造不仅是珍贵的艺术品,到了西周,青铜器的铸造和农业使用率也比商使用的更加广泛。这大大的提高了生产力水平。也使人类在不久后就进入了农耕时代。

西周青铜器从器形之间看,由于西周时期的青铜器制作方法同夏、商时期一样,没有太大的变化,都是陶范制作,且一器一范,手工制作,这样就不能铸造出相同的陶范,所以,在西周时期也是没有完全相同的青铜器造型,如果有,肯定有一件是伪器,或二者皆伪。

从纹饰之间看,由于同夏、商时代一样为陶范铸成,一范一器,几乎没有完全相同纹饰或刻痕的青铜器,除了个别

用单范铸造成器的有相同的纹饰,不过这样的纹饰在西周时期很少见。

从铜铁合铸上看,近年来的考古发现新材料证明,在商代晚期和西周早、中期,这类铜铁合铸器所使用的铁都是陨铁,那么究竟什么时候出现人工冶铁?这是一个相当重要的时间

推定问题,因为,只要这个时间铆定了,我们才可以知道从

商代晚期到什么时候属于陨铁和铜材料结合成器存在的时间?而什么时候又是人工冶铁和铜结合器存在的时间。1990年,河南三门峡西周晚期虢国贵族墓地出土了一把玉茎铜芯柄铁剑,为铜铁合铸的典型器物,且是人工冶铁,被称之为“中

华第一剑”,是我国迄今发现最早的人工冶铁实物,由此我

们可以推定,中国历史上铜和陨铁合铸的时代是从商代晚期

到西周晚期。而人工冶铁与铜合铸成器的时代至迟在西周晚

期技术上已经成熟。

从铸范种类上看,西周时期除了陶范法冶铸外,也还延续了夏商时期用石范铸造青铜器小件和不复杂器物的传统。由

于石范法只能制造一些简单的工具和武器类青铜器,所以到

西周时期石范铸造青铜器的方法,基本上没有得到发展,在

西周时期绝大多数青铜器的铸造还是采用陶范法铸造,只有

极少数的青铜器是用石范铸法铸造,我们在鉴定这一类石范

法铸造的青铜器时,就要和陶范法铸造青铜器的鉴定要点区

分开来,如石范法铸造的青铜器,存在着器形和纹饰之间相同的现象。

西周青铜器的历史意义在于,它的鼎盛使得农业和手工业的生产力水平普遍得到了提高,除此之外,它还是中国早期重要的历史文物,同时也是珍贵的艺术品。

迄今所知,西周青铜器的分布北起内蒙古、辽宁,南到湖南、江西、四川,东起山东半岛,西到甘肃、宁夏,其中以王畿所在的陕西、河南出土最多。王臣铸作的铜器占西周青铜器的很大比例。诸侯国的铜器也有发现,但多属姬、姜两姓的诸侯国,如燕、鲁、卫等,反映了西周社会宗法分封制的特点。边远地区如巴蜀、吴越等古国的西周时期铜器,多带有一定的地方特点,其礼器和乐器的形制与制度受中原周器的影响较大,但兵器、工具和杂器等多保留本地土著的传统。

由此可见,西周时期的青铜器分布地域之广,可见其繁盛,它不仅宣示着中国古代物质文化的繁荣,更宣示着中国历史发展的悠久。它是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文化的见证。

参考文献:郭沫若:《西周金文辞大系》,容庚:《商周彝器通考》,马承源:《中国青铜器》,陈梦家:《西周铜器断代》,唐兰:《西周青铜器铭文史征》

中国青铜器发展史之灿烂的山西青铜文化

中国青铜器发展史中国古代青铜器源远流长,绽放着绚丽璀璨的光芒,不仅在中国是价值连城的瑰宝,在世界上也享有盛名。它代表的是中国的光辉,也见证了历史留给泱泱大国的鼎盛。 青铜器的发展早在原始社会后期就开始萌芽,在夏代初步发展,商周鼎盛,在春秋战国繁荣,至秦汉则变革,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走向衰败,宋元明清是便可仿古和作伪。 在古代,青铜器的主要功能就是烹饪和盛装食物与美酒。在越来越发达的社会,人们不仅仅的功能用途上发展,美观也变成了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其中商、周时代的青铜器,就以种类繁多,造型新奇,纹饰精美而著称。鼎盛时期的青铜器主要分为礼乐器、兵器及杂器。乐器也主要用在宗庙祭祀活动中。礼器是古代繁文缛节的礼仪中使用的,陈于庙堂,或用于宴饮、盥洗,还有一些是专门做殉葬的明器。青铜礼器带有一定的神圣性,是不能在一般生活场合使用的。所有青铜器中,礼器数量最多,制作也最精美。礼乐器可以代表中国青铜器制作工艺的最高水平。西周和春秋的青铜器,名目更加繁多,除部分袭用商器之外,常见的有鼎(圆形三足)、鬲、匜卣、瓿、壶、盘、盂、甑、钫、敦、鉴等。另外还有属于兵器的戈、矛,属于乐器的钟、铙、等。其中包括盛酒器、饮酒器、煮食器、盛食器、盛水器、和取水器等。各个不同时期的制作,不论是器形或纹饰,都有程度不同的变化。商、周青铜器制作特点,主要表现在器形和纹饰的构成上,是运用对称、连续等富有装饰性的艺术手法,用变化多样的曲线、弧线,构成各种形象的浮雕、线刻。不论是器形整体或是纹

饰部分,都显示出浑朴、庄重的性格和精致、瑰丽的气质,但同时也具有威严、神秘的气氛,从分反映了当时奴隶主阶级的阶级意识和审美观点。中国古代青铜器有着极度庞大的数目,但是享有盛誉并非以数量取胜,关键在于它的质量。中国青铜器精品极多。尤其在商周时期,中国青铜器制造处于顶峰阶段。此时的青铜器精品极多,以其制作精湛、形制瑰异、花纹繁缛、富丽堂皇而体现了中国古代青铜铸造技术的高超水平和精湛的工艺。也就是这样,中国的青铜器在历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一页篇章,也留给了中华炎黄子孙丰富的瑰宝,留下了感叹和敬佩。历史的成就是在中国工艺的充分体现,也是中国工艺的伟大能量在历史的见证 黄河哺育了中华民族,也孕育了灿烂的民族文化。地处黄河中游的山西,由于其特有的自然条件与历史原因,有幸保留了极为丰富的古代文化遗存。青铜器是古代劳动者在长期生产实践中的伟大发明,它不仅标志着人类生产技术的发展,同时也凝聚着极为深厚的文化内涵。 ——绛县横水墓地。2004年,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在绛县横水发现了西周墓葬群。经过数年田野考古,发掘了1299座墓葬,出土了数以千计的青铜器,其中铸有铭文的青铜器多达百件。 ——黎城墓地。山西东南部的黎城,早年就有商代至西周青铜器发现的零星报道,科学的考古调查也证实了黎城县的城西分布有商至西周

西周的青铜文化(二)

春秋时期的青铜文化 春秋时期中国古代社会从奴隶制开始向封建制过渡,社会处于大动荡、大变革的时代,周王室衰微,各诸侯国兴起,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等相继称霸。此时,铁器开始逐步应用,随着各诸侯国地方经济的发展,各地方的青铜文化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逐步形成了各具风格的地方性的青铜文化。到了春秋晚期和战国初期,中国古代青铜文化的发展出现了第二次高峰,青铜工艺灿烂辉煌,分铸法有了高度发展,失蜡法出现,镶嵌金银及红铜等工艺也有所提高。媵(yìnɡ,随嫁)器铭文有了较大发展,反映现实生活的宴乐、狩猎及水陆攻战纹出现。并且列国城市,尤其是各大诸侯国的都城都有所扩展。 不仅如此,在春秋时期诞生了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创立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儒学,同时还产生了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等,这些都是中国古代青铜文明在精神文化方面的杰出成就。 一铁器开始逐步应用 前面我们已经提到,在商代已经发现了用陨铁加热锻打制作的铁刃铜钺,这是中国古代人民对铁的最初认识与利用。根据考古发现,到了西周末期和春秋初期,人工冶炼制造的铁器开始出现。例如1990年河南三门峡上村岭虢国墓地出土的玉茎铜芯铁剑,经北京科技大学中国冶金史研究室检测鉴定,确认是人工冶铁制品,系用块炼法锻制而成。又如1978年在甘肃灵台景家庄春秋初期墓葬中出土的铜柄铁剑,剑叶残长9厘米(原长约20厘米),亦为块炼法制成。块炼法是将铁矿石在约1 000℃的较低的温度下,在固体状态下,用木炭进行还原而得到铁的方法,需要再经锻打除去杂质才能制作器物。到了春秋晚期,出现了用白口铸铁制作的铁器。例如1976年湖南长沙杨家山春秋晚期墓葬中出土的铁鼎,残高6.9厘米,经鉴定为白口铸造生铁。白口铸铁是用铁矿石在1 146℃的高温下,在液态状态下,用木炭进行还原得到的铁,一般含碳量在2%以上。白口铸铁的出现是与当时青铜冶铸业的高度发展分不开的。白口铸铁的产生具有重大意义,它能用来铸造各种铁器,使铁器开始能够较广泛地用于生产和生活之中,在推动生产发展上发挥了重大作用。上述考古发现说明,中国使用生铁的时间比欧洲早1800余年,这也是中国古代人民对世界文明发展的一大贡献。此外,在长沙杨家山同墓中还出土了一柄铜格铁剑,残长38.4厘米。经金相鉴定,系含碳约0.5%的中碳钢,组织比较均匀,十分坚硬,可能经过高温退火处理,说明当时已产生了块炼渗碳钢。总之,春秋晚期铁器的开始逐步应用,尤其是坚硬的钢铁工具的出现,不仅极大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而且给各种手工业,包括青铜冶铸业提供了坚韧的工具,促使各种手工业,包括青铜冶铸业有了新的飞跃。 二青铜工艺的灿烂辉煌 春秋时期,尤其是到了春秋中、晚期,青铜冶铸业的规模与技术有了一次新的巨大的发展。首先,青铜的产量有了很大的提高。在前面我们已经介绍了湖北大冶铜绿山矿冶遗址,已采用竖井与平巷等结合进行回采,每座冶铜炉日产铜300公斤以上。根据遗存的炼渣估计,这里曾冶炼出8万—12万吨铜。据此推论当时全国的铜产量当是十分巨大的。 其次,范铸法有了新的发展。青铜器胎壁变薄,趋于轻巧。1959年开始发掘的山西侯马牛村古城南晋国铸铜作坊遗址,面积达20万平方米,发现有房屋、熔铜炉、烘范窑、工作场地、水井、窖穴等;出土陶模、陶范五万余块,其中配套的达百余件,有鼎、壶、鉴、钟、、戈、带钩、车及货币空首布等。通过研究发现此时陶模与陶范多系分制、组装而成,外范上的花纹也是采用一块单元花纹的陶模在外范上连续印制而成,这样不仅使产品规格化,而且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并且,此时分铸法有了很大的发展。分铸法就是将器物的附件,例如耳、足、提梁等预先铸好,然后将其嵌入器身的范中,最后再浇铸器身,使附件和器身铸合在一起。或是先铸好器身,然后再在其上铸接出附件。春秋莲鹤方壶(河南新郑出土)分

博物馆高清藏品,西周时期铜器篇

博物馆高清藏品,西周时期铜器篇 陕西省历史博物馆 这是一组西周时期的柞钟,于1960年于陕西扶风县齐家村出土。钟,青铜打击乐器,分特钟和编钟两种,单独悬挂的叫“特钟”,大小相次排列的的叫“编钟”,西周早期一组三枚,以后发展为十几枚,柞钟为一组八枚,是迄今为止已发现西周编钟枚数较多的。钟主要敲它的下部和中间部分,圆钉主要起调节音律的作用,不过当时的编钟只能发五种音,即:do re mi so la 没有fa 和xi ,这也是现在词语“五音不全” 的来历。西周早期鱼季卣 1980年出土于宝鸡市茹家庄M4号墓,通梁高27.3厘米,口径12.8×15.6厘米,卣盖、卣身两处饰带状夔龙、夔凤纹,纹饰细密,这种装饰风格在西周铜器中非常罕见,更奇特的是支承卣体的是四个扁形兽足而不是通常所见的圈足,这在西周青铜器中也属于孤品。西周中期茹家庄车马坑出土车器西周中期几父壶 1960年出土于扶风县齐家村西周青铜器窖藏,高59厘米,口径16厘米,腹深44厘米,重16.7公斤。盖上置圈形把手,把手中心饰团鸟纹,外壁饰弦纹,盖沿饰共目仰伏夔龙纹,盖匣子口深长。颈饰连波宽带纹,上下腹部亦饰有峰有谷的宽体连波环带纹,谷处填饰大兽面,山凹处增饰连

尾双夔龙。圈足饰斜角夔纹。腹上有铺首衔环,铺首为兽首,饰二螺角,环体饰鳞形纹。颈内壁铸铭文57字。几父壶的形制规整,造型大气,尤为特异的是腹部的波曲纹凸棱有力,在西周青铜器中极为少见。饮酒用爵(西周早期)西周中期师丞钟 1974年出土于扶风县黄堆镇强家村西周青铜器窖藏,通高76.5厘米,甬长25.5厘米,铣间43厘米,鼓间29.5厘米,舞修35.5厘米,舞广25厘米,重90公斤。饰兽面纹,旋似环形。舞饰窃曲纹,篆间饰斜角鸟纹,鼓间饰云纹及立鸟纹。钲与鼓间铸48字铭文。 铭文比较简单,大意就是师丞为祭祀先祖,作出大钟,用以祈求长寿多福。但这件青铜钟是迄今为止国内最大的一件西周青铜钟,仅仅比现存纽约的大镛钟小一点。双耳铜杯,酒器。西周时期,两边是对称的镂空云纹耳。 以下内容由情枭的黎明于2012-7-28 17:32 补充1965年出土于西安市长安区张家坡村西周墓地,通高14厘米,口径8.5厘米。直口,腰部微束,中有一道箍棱。两侧有对称的镂空云纹耳。置极繁于极简之中,具有独特的设计感。 饕餮纹四足鬲lì 商代晚期,通高23.41厘米。1981年陕西城固县龙头镇出土,烹饪器。直口,宽沿外折。四足鬲鼓腹分为四裆,形成

先秦时期青铜器艺术发展史

青铜器艺术 在中国古代早期的工艺美术中,如果说陶器是原始社会新石器时期的象征,那么青铜工艺便可成为奴隶社会工艺美术的典型代表。 青铜器的起源、冶炼和铸造 中国的青铜器发端于黄河流域,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龙山文化和齐家文化阶段,即出现了红铜或黄铜锻打而成的刀、锥、凿、铲等工具和青铜铸造的铜镜。到夏、商、周时代,青铜冶炼成为最重要的手工业生产部门,因此这一阶段有青铜时代之称。青铜是红铜加锡的合金。青铜较之红铜,有熔点低和硬度大等优点。 春秋以后,除了模铸法之外,还逐渐发展了失蜡法、焊接法、冷锻法和热锻法等,并应用了金银错、蚌泡镶嵌、髹漆彩绘等新型装饰工艺。 青铜器的品种、用途和青铜器礼制 商代晚期已形成了较完备的青铜器种类:

青铜器形制与纹饰的发展 夏代(公元前2070—前1600年)是奴隶社会的形成期,也是青铜器时代初 期。 代表器型: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青铜器有戈,戚,爵,铃, 嵌绿松石的兽面纹饰牌。 该时期特点:青铜器种类不多,器型较小,质地单薄,纹饰尚不发达。 商代(公元前1600—前1046年)是奴隶社会的重要发展阶段,也是青铜艺 术由成熟到鼎盛的时期。 代表器物:郑州杜岭出土饕餮乳钉纹方鼎 该时期特点:造型规整庄重,器壁较薄,纹饰简洁疏朗。 商代后期,青铜器的铸造工艺更加精湛,器型丰富,流行的纹饰有:饕餮纹(或称兽面纹)、云雷纹、夔纹、龙纹、象纹、鹿纹、牛头纹、蝉纹、人面纹等。通常在云雷纹、地纹上再加浮雕式的主题纹样,铭文简短,多系几个字的族徽图像。 代表器物:饕餮乳钉纹方鼎,司母戊方鼎,龙虎纹尊,四羊方尊,人面纹方鼎,虎耳四足大铜鬲瓦 该时期特点:气魄雄伟,种类丰富。形制凝重结实,纹饰繁丽雄奇。 西周(公元前1046—前771年)是奴隶社会的鼎盛时期,青铜工艺沿袭商 代后期凝重典雅的风格,纹饰加深了写实的程度,威严气势逐渐减弱,酒 器稍减,食器增多,铭文加长。

古代青铜器图解

青铜器图解 青铜器的器类 按用途分:食器、酒器、水器、乐器、兵器、量器、工具、车马器等八类(1)食器 a、烹煮盛食器: 鼎盛行于商、周。用于煮盛物品,或置于宗庙作铭功记绩的礼器。统治者亦用作烹人的刑具,三足两耳,和五味之宝器也。——《说文解字》 毛公鼎后母戊鼎鬲lì用于烧煮或烹炒的锅,特指类似于鼎状的炊具。“古鼎中有三足皆空,中可容物者,所谓鬲也。”——宋·沈括《梦溪笔谈》 甗yǎn、中国先秦时期的蒸食用具,可分为两部分,下半部是鬲,用于煮水,上半部是甑,两者之间有镂空的箅,用来放置食物,可通蒸汽。 簋g uǐ、是中国古代用于盛放煮熟饭食的器皿,也用作礼器,流行于商朝至东周。 利簋 在对武王克商年代的天文学推算中,有一件青铜器的铭文提供了重要依据,这就是有西周第一青铜器之誉的利簋。利簋,1976年3月出土于陕西临潼县。簋高28厘米,口径22厘米。深腹,双耳有珥,作兽首口衔鸟头状,圈足下有方座。器腹及方座饰兽面纹、龙纹,圈足饰龙纹,均以雷纹为地,方座平面四角饰蝉纹。簋腹内底铸铭文4行32字,大意是:周武王征伐商纣,在甲子那天岁星当头的早晨灭亡了商。辛未那天武王在阑地,赏赐青铜给有司(官名)利,用来作祭祀祖先檀公的宝器。这段铭文的重要意义在于印证了《尚书·牧誓》、

《逸周书·世俘》及《史记·殷本纪》等古代文献中关于武王克商在甲子日,又恰逢岁星当空的记载。官员利因参与克商之役受赐而作此器,时间在克商后的第七天,故利簋是现存最早的一件西周青铜器。此器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簠fǔ、古代祭祀和宴飨时盛放黍、稷、粱、稻等饭食的器具,《周礼·舍人》:"凡祭祀共簠簋。" 簠的基本形制为长方形器,盖和器身形状相同,大小一样,上下对称,合则一体,分则为两个器皿。簠出现于西周早期,主要盛行于西周末春秋初,战国晚期以后消失。 西周伯公父簠丰白簠盨xǔ、古代盛食物的铜器,椭圆口,有盖,两耳,圈足或四足。 兽叔盨“伯多父”盨 敦duì、古代用来盛放黍、稷、粱、稻等饭食的器皿。就饪食器总体的发展变化而言,与鼎中盛肉食相配套的盛饭食的器物,西周是簋,春秋是敦,战国以后则是盒。《礼·名堂位》载:“有虞氏之两敦。”说明其很早就已经从盛储器演变成为礼器。 豆盛食器和礼器。像高脚盘,本用来盛黍稷,供祭祀用,后渐渐用来盛肉酱与肉羹。 铺pù铜器名。豆属。其上为一平的直壁浅盘。铺与豆的区别在于它没有细长的把柄,在盘下连铸一较宽的高圈足 瑚古宗庙盛黍稷的礼器 b、抑取器 匕挹取食物的匙子,考古发现匕常与鼎、鬲同出。青铜匕最早见于

商周时期青铜器夔龙纹样

商 周 时 期 青 铜 器 夔 龙 纹 样 报 告 姓名:张恒 学号:1501801010 班级:15级视觉传达2班

商周时期青铜器夔龙纹样 摘要:夔龙纹在商周青铜器中是仅次于饕餮纹的主要纹样之一。它直接反应出了商周时期人神交感的巫术观、吉祥祈愿的美好祝愿、君权神授的力量感和凝重古朴的审美观。 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作为我国极具民族特色的器物种类,具有古朴典雅,神秘凝重的艺术特点。夔龙纹是商周时期青铜器主要纹样之一,以它独特的审美面貌地位仅次于饕餮纹,比文字更加直观的反映商周时期的历史风貌和审美意味,有助于我们深入的了解当时的社会政治制度和人文思想。 一、夔龙纹的艺术形态: 夔龙是传说中单脚的龙。《说文》:“夔,即魅也,如龙一足,从文,象有角手人面之行”等。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中:“夔,神魅也,如龙一足”。也有称夔龙为“肥遗”。又传说夔龙是虞舜时期两位大臣的名字,夔为乐官,龙为谏官,因此,夔龙不仅是作为一种象征权力的神兽,同时还象征着受人们崇拜的正直有才干的大臣。从纹样上来看,夔龙是一种单脚龙形的怪兽。 商代夔龙纹饕餮纹 夔龙属于龙类,夔龙纹是龙纹的一种形式。在商代早期,由于社会、军事和宗教因素,饕餮纹一直作为主体地位出现在青铜器上,起到祭祀天地神明、标榜君权神授、震慑百姓的作用。这个时期夔龙纹作为辅助图形,是在饕餮纹两侧经常出现的两个蛇形的适合纹样,这种图案经常是长条、单足、头部向下、嘴巴张开,这就是夔龙纹的雏形,有稚拙感,在其中多填以云雷纹。随着社会的发展,青铜器纹饰开始有了复杂的变化,到商周中后期,夔龙纹渐渐从辅助转为一种单独的纹饰,以长条形的身躯为主,两唇上卷或一上卷一内卷,一足,当侧面描写时,四足则表现为两足,两足表现为一足,这个时期的夔龙纹装饰繁缛而富丽。而到了西周时期,由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青铜器功能的变化,西周时期雕刻夔龙纹的青铜器数量明显多于商时期。兽面纹逐渐退出了青铜器的历史舞台,而这一时期夔龙纹便越来越多的活跃在青铜器上面,样貌则变化为回首形,呈S状。

商、西周青铜器异同

商代青铜器与西周青铜器的异同 商代分为商代前期和后期,这两个时期的差别很大,必须分开说 商代到西周时期青铜器合金成分变化一览表 商代前期: 容器 锡青铜:含锡量较夏代增长但仍属中等 三元青铜:锡铅含量较低或中等。高铅存在。铜器中铅含量高多高于锡 工具:(仅盘龙城一件)含锡量中等,铅较低 商代后期: 容器: 锡铜器:为主要成分,以含锡量高与中高等偏高者为多 三元青铜:地位次于锡青铜,其中以高锡与含锡量中等偏高为绝大多数,铜器锡含量多高于铅 铅铜器:少量,含铅量多较高 武器: 锡青铜:为主要成分。含锡量中等偏高者为多 三元青铜:较少,含锡量多较低 铅青铜:为另一主要成分。高铅与含铅量中等者为多 工具: 锡青铜:较少,含锡量高 三元青铜:为主要成分。含锡量高而含铅量低者为多 西周 容器: 锡青铜:地位次于三元青铜,以含锡量高与中等偏高者为多 三元青铜:为主要成分。高锡与含锡量中等偏高者为多,铜器锡含量多高于铅武器: 锡青铜:教师和,含锡量皆中等 三元青铜:为主要成分,含锡量较低或中等,含铅量较低、中等或高 铅青铜:较少。含铅量皆高。 从器类、文饰、铭文等来看,商代青铜器分早中晚三期 商早期: 器类:爵、斝、盉、觚、鼎、盘、罍、鬲 文饰:饕餮纹为主纹 饕餮尾部上卷细线条,线条简单,平雕效果 粗线条(类似浅浮雕) 有乳丁 文饰风格: 简单质朴 单层花纹 浮雕 高浮雕牺首装饰

铭文:出土文物尚无铭文 商代中期:(武丁之前) 器形:鼎、斝、爵、觚、罍、瓿、卣、盘、(新器类是卣和瓿) 文饰:纹饰向细密、繁复方向发展 出现了高浮雕 继承商早期的线条 新出现了鱼纹、龟纹 商代晚期:(武丁以后) 器形:新出现器形甗、尊、斗 文饰:饕餮纹为主,渐渐流行尾部下卷的饕餮纹 出现蝉纹、勾连云雷纹、夔纹、小鸟纹 文饰风格:前段饕餮纹与蝉纹等图案开始用云雷纹衬地作底,中段文饰细密化,出现“三层花纹”(即地纹、浮雕和浮雕上的花纹),器身饰扉棱,办扳部、提梁两端饰兽首 铭文:包括祭祀的日名、庙号、族名和作器者名 西周青铜器 器形: 西周早期: 鼎、簋、爵、觯、觚、尊、卣、 斝觚由必出到少见,罍亦不多见 爵觯是西周早期墓葬中独特的组合形式 西周中期:爵、觯、尊、卣已经不见,壶成为唯一酒器 单纯的食器组合中,鼎簋组合成为主流 西周晚期:簠、盨出现,反映了食器的分工更加细 匜出现并取代了盉 文饰: 西周早期早段:继承商代特点 早期晚段:向素朴发展 中期早段:出现S形顾龙纹、大型凤鸟纹、网纹等新文饰 中期晚段:素朴风格,商代繁复的扉棱减少,集群纹饰演变为文饰带 铭文: 字数量增多,内容多为克商建邦、平乱、分封、征伐等政治内容,字数最多的青铜器毛公鼎就属西周晚期,499字

商周时期青铜器是如何铸造的

商周时期青铜器是如何铸造的? 商周的先民,采用范铸法铸造出了许许多多青铜器,在学界没有争议。采用范铸法的工艺概念,是在陶模上夯制泥范,在学界似乎也没有争议。明显有争议的问题在于,模是什么样的模?是整体雕塑的模?还是分型制作的模?整体模在商代有没有这种雕塑技术?分型制模又是怎样分型?纹饰是怎样制作的?是制作在模面还是制作在范面?这些问题到目前为止,在对商周青铜器范铸工艺的研究中,并没有共识。 商代早期至西周早期的青铜器,由于表面纹饰多是凸起较高亦较为复杂,因此被看作是较高的艺术品。其纹饰的制作技术,也被看作是具有高超绘画或雕塑技艺的人制作的。包括笔者在内,并无人否认这些青铜器为精美的艺术品。但问题在于,商周时期的范铸工匠,真的都具有雕塑与绘画的高超艺术技能吗? 为了探索商早期至西周青铜器的造型方法,以及青铜器表面的纹饰制作技术, 2007年4月-2009年4月,我们断绪对商早期斝、商晚期鼎、簋及西周早期尊做了范铸模拟实验,共历时两年。制作模具数十个,制作泥范数百块。 在这里,首先需要明确范铸模拟实验的概念性问题,模拟实验的目的,是为澄清当时的工艺技术,以及工艺技术与铸件的关系,不是为复制出一模一样的青铜器。这就意味着范铸模拟实验必须从零开始,不能用出土的商周青铜器当模翻制。如果我们在出土的青铜器表面翻制,不论采用何种工艺进行铸造,都属于复制,即使我们铸得与出土原件一模一样,也说明不了任何问题。这是因为,器物的型是商周的先民创造的,我们没有经过原始的造型,无从认识商周先民是怎么一步步制作出模的型,也就无从了解先民的造型思想,后面翻范的工艺就更没有实际的意义。这样翻制的纹饰,亦是商周先民的创造,我们又没有经过纹饰创造的制作过程,将同样解释不了商周青铜器纹饰的制作工艺。所以,这种实验充其量只是属于复制性质,不能从根本上说明商周范铸工艺中的问题。 为了探索商周的范铸工艺,我们不在出土实物上拓模,完全从零开始设计器物的几何形状,采用当时具备的工艺技术,从制作原始模【1】开始,经翻阴模、翻阳模到夯制泥范及在范

1西周青铜器的装饰纹样

1西周青铜器的装饰纹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2推动棉纺业发展的元代女工艺家是___________。 3四神纹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国原始陶器的成型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康熙时彩瓷最重要的品种是________,雍正时彩瓷最有成就的品种是 ________。 6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玉璜、玉琥被古人称为“六器”。 7明代的工艺美术体系,明显地形成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大体系。 8唐三彩主要采用_____、______、______三种色釉,此外也有涂______色釉的。9汉代铜灯的形式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清代五大名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写出以马为题材的两件工艺美术作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仰韶文化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主要代表。 13元代的丝织品中织金最为著名,称为_____________。 14宋代五大名窑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5宋代民间瓷窑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答案:1.饕餮纹几何纹云雷纹 2.黄道婆 3.青龙白虎朱雀玄武 4.用手捏塑法泥条盘筑法轮制法 5.五彩粉彩 6.玉璧玉圭玉琮玉璋 7.实用的民间工艺美术观赏的宫廷士大夫工艺美术 8.黄白绿黑 9.豆形灯、雁足灯、人形灯、兽首形 10.苏(顾)绣湘绣粤绣蜀绣瓯绣 11.马踏飞燕舞马衔杯银壶 12.人面鱼纹盆鹳鸟鱼石斧

先秦青铜器的发展状况简介

四川音乐学院戏剧影视文学系11级2011-2012学年下期 《美术欣赏》课程试卷 戏文系系(院)2011 年级戏文专业 姓名:夏强学号:20111510057(11326) 授课教师:周昊试卷类型:A卷(√)B卷() 先秦青铜器的发展状况简介 内容摘要:先秦青铜器在夏代初步形成,经过商代前期迅猛发张,在商代晚期至西周时代达到巅峰,而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分工的扩大以及王室的衰微,诸侯争霸,奴隶制的瓦解,青铜铸造不再为王室所垄断,因此形成了不同的地方风格,这才是真正的“青铜时代”的到来。 关键词:青铜器、发展状况、时代特色 一夏朝青铜器 公元前21世纪~17世纪,是夏代奴隶社会的形成期,也是青铜器的形成期,这是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局限,因此这个时期的青铜器种内不多,从现在出土情况来看,对以戈、戚、爵为主,而且器型较小,质地单薄,纹饰尚不发达。 夏代早期的青铜器尚处于祖型于陶器的阶段,还没有形成自身独立的审美特征。到了夏代后期,青铜器则相对精巧,造型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如在二里头文化遗址发现的一些青铜爵造型的陶器特征显著减退,在注重实用的同时,还十分讲究形式感,设了距离很近且具有装饰性的两乳钉状柱,三足分布规矩,接近于等腰三角形,同时这时期的纹饰以动物纹和几何纹为主。 夏代青铜器由于工艺技术的演进而极大地促进了先民们审美理想的物化,在各类器物造型和纹饰的审美设计中,充分吸收夏王朝这个全新社会形态中的精神内涵和生活习俗,将社会各阶层,尤其是统治阶层的意识形态形象化抽象化地熔铸于这一高贵典雅的青铜器物之中,从而形成了独具时代特色的青铜艺术风格:简约、庄重、厚实。 二、商代青铜器 到了公元前17世纪~11前世纪的商代则是奴隶社会的重要发展阶段,也是青铜艺术从成熟走向鼎盛的时代。除制造工具、武器外、还制造大量的青铜礼乐器,商代前期的青铜器以郑州的二李岗为代表,如出土的饕餮乳丁纹方鼎,造型庄重,器壁较薄,纹饰简洁疏朗,为商代前期代表作,商代后期随着铸造工艺的进步,器形丰富,比夏代的纹饰上有了更多的内型, 这一时期最杰出的代表作品便数四羊方尊了,朝晚期偏早青铜器。属于礼器,

春秋战国青铜器

春秋战国青铜器 继西周青铜器后,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青铜器铸作的又一个高潮期。那么你是否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器呢?今天在这里为大家介绍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器,欢迎大家阅读。 春秋时期青铜器概述:周王室衰弱后,列国竞相发展自已的势力,出现了国内卿大夫室家逐渐兴盛的政治形势。代表各地区文化的青铜器在此基础上高度发展,它新颖的器型、精巧富丽的装饰风格和卓越的范铸技术,反映了当时中国青铜器新风格的崛起。 青铜工艺在春秋早期承袭了西周晚期的一些特点。到了中期以后,随着社会制度的剧烈变革,青铜工艺从内容到形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变化表现为:原王室的器变为各诸侯自铸的器,诸侯国青铜器占据当时青铜器的主要地位,或成为社会的商品;原来的“礼器”变为了士大夫阶级生产享用的器,或成为象征个人财富的财物。为了满足社会新兴势力钟鸣鼎食的奢侈生活需要,青铜器的制造加强了实用性。在纹饰上,商、周以来的兽面纹、夔龙纹等纹样,变为华丽的、富有生活气息的图案;在造型上,由庄严厚重变为轻巧多样。春秋时期的青铜器主要是各诸侯国及各国内卿大夫所制,因此这一时期的金文多反映了诸侯、大夫的社会活动及其典章制度,无论是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表现出了浓厚的地域性特征,就此形成了前所未有的丰富多彩的局面。

春秋战国青铜器简介:春秋中期以后的青铜器以蟠螭纹的流行为标志,山西侯马所出的陶范和旧著录中的晋公?等器物上都有细密的平面蟠螭纹。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 青铜器纹饰发展成浮雕状,繁复的镂空花纹则达到了东周时期青铜器制作的顶峰。代表器物有河南新郑铜器群,安徽寿县蔡侯墓铜器群,山西浑源李峪村铜器群以及辉县山彪镇和琉璃阁,河南淅川、长治分水岭,湖北随县擂鼓墩等地出土的铜器群等。到了战国中晚期,许多铜器都变成素面的,而且服御器、日用器大量增加。代表器物有长沙、寿县等地出土的楚器,陕县后川出土的魏器等。 春秋战国青铜器的特点:①列国器物大量出现。 西周的有铭青铜器属周王室和王臣制作的占大多数,诸侯国的为数甚少。到了春秋时期,王室、王臣的礼器几乎消失,代之而起的是列国诸侯、卿大夫甚至卿大夫家臣铸造的器物。这和当时王室衰微而诸侯、大夫及家臣势力不断壮大的形势相吻合。 ②地域风格的形成。 大体上呈现以三晋为中心的中原、以秦国为中心的西方和以楚国为中心的南方三足鼎立的格局。此外,北方、西南方、东南方等几处少数民族区域也各有其独特风格。 ③各地区之间逐渐交流。 例如吴越地区流行的细线云雷纹在楚地也时有发现,而原先用于北方的带钩也传播到了南方,从物质文化角度反映出东周时期走向统一的历史趋势。

西周青铜器 长子口铜簋形觥

西周青铜器长子口铜簋形觥 河南省博物院-西周长子口铜簋形觥 河南省博物院-西周长子口铜簋形觥 西周早期,1998年鹿邑长子口墓出土。重5公斤。由盖与器身组成。此器造型奇特,圆雕、高浮雕和浅浮雕相结合,明快疏朗。 长子口墓位于河南鹿邑县太清宫镇。1997年,为寻找"老子生活时代的有关遗迹"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会同周口地区文化局等单位对太清宫西侧的隐山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发现西周初年的大墓,墓葬平面形状为有两个斜坡墓道的中字形大墓,全长47.75、最宽处7、墓底距地表深8米,有南墓道、北墓道、墓室三部分组成,方向24°。墓内出土有几十件带有长子口三字铭文的铜器,因此将该墓主人定为"长子口"。 长子口墓为中字形大墓,有南北两个墓道。从己发掘的商周墓葬材料看,一般带墓道的墓主身份都比较高,如殷墟发现两条墓道的有三座,一般认为应是王室成员。山东苏埠屯一号大墓也为两墓道,有人推测墓主人为薄姑氏国君。西周早期大墓发现较少,其中北京琉璃河1193号大墓可能为一代燕侯。这些墓葬大部分属于方国贵族或封君,长子口墓无论墓葬形制还

是棺梓制度都比较接近,其身份也应接近。长子口墓带有明显的商代晚期特征,在商代晚期墓葬中带腰坑的习俗比较盛行,西周时期有腰坑者较少,个别的西周早期墓虽有腰坑,但没有发现腰坑内殉人的现象,殷人统治下的方国,在周初仍沿用此习俗。由此反映出墓葬中带腰坑这一习俗在商周时期从盛行到消失的过程。长子口墓内不但有腰坑,而且内殉一人一狗,仍是商代的埋葬习俗。 墓葬中有无人殉、人牲也是区分商周墓葬的一个重要标志。人殉、人牲是商代贵族墓中常见的现象,在已发表的资料中,带墓道的商代墓,保存较好的都有人殉、人牲。学术界普遍认为古代东方的夷人集团流行殉人风气,如山东苏埠屯、前掌大等地都是商代时期山东地区的东夷古国,甚至在西周至春秋时期殉人之风在夷人活动区域内仍然盛行。上述现象在西周墓葬中就很少见到。长子口墓内有殉人13人之多,是目前发现的西周大墓中所仅见,可见长子口墓有着较多的商代遗风及东夷集团的风俗,一方面说明墓主人与商王室关系密切,同时也反映出它与东夷集团之间存在着较深的渊源关系。 长子口墓是近年来发现的保存完整的商周大型墓葬,出土器物种类多,数量大,有些器物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为该墓的断代提供了重要资料。在长子口墓出土的器物中,有些与商代晚期同类器物相同或相似,有的与西周初年的同类器物相同或相似。陶器则表现了显著的地方特征。长子口墓出土的

中国青铜器发展史

中国青铜器发展史 中国古代青铜器源远流长,绚丽璀璨,有着永恒的历史价值与艺术价值,享誉世界久已。 传世和近年发现的大量青铜器表明,青铜器自身有着一个完整的发展演变系统。大体说,青铜器在原始社会后期开始萌芽,夏代初步发展,商周鼎盛,春秋战国繁荣,秦汉则变革、中兴,两晋南北朝至隋唐走向衰落,宋元明清仿古和作伪。 一、原始社会后期青铜器的萌芽 1.原始社会后期青铜文明的发生 (1)出现铜器 原始社会后期,出现了金属器物,这种金属器物最先是铜制品。铜器的出现不仅标志着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而且也表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最终也引起了生产关系的巨大变革,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因此,冶铜术的发明,铜器的制作和使用,在人类历史发展中有着划时代的重要意义。 (2)发明冶铜术的物质基础 ①社会大分工 新石器时代晚期,由于农业的发展,农业经济在人们的生活中越发占有重要的地位;随着劳动效率的提高,人们可以创造出更多的剩余产品,这就引起了社会大分工,首先是农业与畜牧业的分离,这是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其次是农业与手工业的分离,这是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在考古发现中,大汶口文化和比之稍晚的龙山文化,都反映出了贫富分化和私有财产的占有情况。 由于生产力的提高,人们对生产工具的锋锐与坚硬必然提出更高的要求;同时,由于剩余产品的增多,给人们追求美的愿望提供了更多的物质条件,这是原始社会末期出现金属工具和小件装饰品的重要原因之一。 而农业、手工业的分工,使金属制造业与制陶、玉石、纺织一样,成为独立的手工业部门,因此,向青铜文明迈进的步伐更大了。 ②冶炼铜矿石 我国原始社会晚期,人们为了制作石制农具、工具和武器,在开采和选择石料的过程中,逐渐发现和认识了含有铜质的石头和自然铜,或铜锡混合的矿石。为了能从矿石中冶炼出铜,人们把长期烧制陶器的生产经验用在冶铜上。烧制陶器的温度一般在950℃-1050℃,而铜的熔点在1080℃,两者的温度相当接近,这就为冶炼铜矿石提供了重要的燃烧条件。 ③熟练掌握磨光和钻孔等技术 原始社会后期,人们能制作多种工具、武器与生活用具,娴熟地掌握了磨光和钻孔等技术,并且造型准确。特别是在玉器的制作上,已经运用了切割、雕琢、磨等一整套技术,反映了高超的制作工艺水平,这为铜器的制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原始社会后期铜器的主要特征(举例) (1)铜片: 1956年在西安半坡、1973年在临潼姜寨的仰韶文化遗址里,各发现了一个铜片,两个遗址依碳-14测定分别距今为6000多年和5000多年。半坡的铜片为薄长条形,姜寨的铜片为薄圆形,经有关方面测定,前者为含镍20%的白铜;后者为含锌25%的黄铜。 (2)铜刀: 1977年在甘肃东乡林家马家窑遗址和1975年在甘肃永登连城蒋家坪马长遗址各出土了一件铜刀,前者年代为公元前3000年;后者年代为公元前2300年至公元前2000年。东乡

东周时期青铜器

东周时期青铜器 我国青铜器早在夏代的二里头文化时期就出现了,其实以工具和小件饰品来说,在原始社会就有了。那么你是否了解东周时期的青铜器呢?今天在这里为大家介绍一下东周时期青铜器,欢迎大家阅读。 东周时期青铜器:定义这一时期的青铜工艺有很大发展,礼器种类有明显变化,商代和西周盛行的酒器大量减少,爵、、觯、觚、角、觥、尊、、卣等均被淘汰;蒸饪器与盛食器数量增多,鼎和均成组使用。东周铜器中,以各国诸侯和卿大夫的礼器数量最多,地位高,享用数量越多。 东周时期青铜器:简介东周青铜器,魅力无比,特点很多,具有历史悠久、数量庞大、体型丰满、珍品荟萃、铭文优美、工艺精良等优势。我国青铜器早在夏代的二里头文化时期就出现了,其实以工具和小件饰品来说,在原始社会就有了。从数量上讲,到了难以测算的程度,据不完全统计,从汉代至今,出土有铭文的就有1万多件。关于工艺,无论采用什么办法铸造,均是精益求精,绝无粗制滥造的现象,因为青铜器在古代逐渐由一般用具演变为代表国家社稷的象征和奴隶主身份的标志,是当时宗法礼制的化物,总之,东周青铜器具有众多的文人墨客为之倾倒的无限魅力。 东周时期青铜器:器类和器形东周铜器种类很多,就礼器而言,按用途可分作蒸饪器:鼎、鬲、盛食器,豆、敦;酒器、壶、舟,水

器,盆、鉴、盘、等。鼎又可分专为蒸饪的镬鼎,供席间陈设牲肉的升鼎及备加餐的羞鼎。当时贵族举行宴飨时用鼎之数有一定制度,按主人地位而定。地位最高的用大牢九鼎,其次是七鼎或五鼎,最低三鼎。用则须根据鼎数配备,一般是九鼎配八、七鼎配六五鼎配四、三鼎配二。这种制度出现于西周,东周时代虽继续沿用,但各级贵族皆恶其束缚自己而竞相越,这反映出维护贵族统治制度的周礼,正在逐步走向崩坏。 东周时代的青铜乐器,主要有编钟、编和于,也有铙、铎,但为数很少。钟分甬钟、钮钟两钟,皆递次减小,各自成组,每组为9件至14件不等。在器中有甬钟两组各9件,铜4件。汲县山彪镇1号墓出土钮钟14件。近些年来南方出土乐器较多,保存也较好,如、信阳、随州都出土了成组的甬钟、钮钟和铜。山东地区主要出土于,但也曾出土过几组编钟。信阳楚墓钮钟和随州曾侯乙墓编钟的测试表明,当时的青铜乐器制造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生活中的青铜用具,最能反映当时工艺水平的是和。带钩的形式有琵琶形、兽形、棒形等多种。带钩既是服具又有装饰意义,因此贵族们所用带钩的工艺特别考究,其制作有鎏金错银、镶珠嵌玉等金属细工,有些是非常珍贵的艺术品。战国时期制镜工艺以楚国最为发达。北方战国墓很少有以镜随葬的,南方楚墓出铜镜的较多。早期铜镜作桥形钮,窄平边缘,一般多饰蟠螭纹,钮座外缘有一道贝纹带。中期铜镜作三弦钮,花纹分为地纹和主纹两层,以羽纹或蟠螭纹作地纹,衬托山字、花叶和凤鸟等纹。晚期铜镜多以云雷纹为地纹,其上饰蟠联

西周青铜器的研究

西周青铜器的研究 西周青铜器研究 西周青铜器是指,西周时期铸造的青铜器,包括出土器物和传世藏品。是中国早期重要的历史文物,同时也是珍贵的艺术品。 目录 一、概念 二、铸造特点 三、纹饰特点 四、铭文特点 五、发现及研究 六、年代与分期 七、鉴定 八、图片展示 九、参考书目 十、活动总结 一、概念 主要包括青铜礼器、乐器、兵器、工具和其他日用杂器等。西周是中国古代铜器发展的重要时期。在此期间,青铜冶铸技术继续发展,铜器的数量有较大的增长,但种类有一个较明显的淘汰和更新过程。西周时期有许多铸工精湛、造型雄奇的重器传世,且多有长篇铭文,它是研究西周社会历史、文化、艺术等的重要资料。 迄今所知,西周青铜器的分布北起内蒙古、辽宁,南到湖南、江西、四川,东起山东半岛

西周青铜器 ,西到甘肃、宁夏,其中以王畿所在的陕西、河南出土最多。王臣铸作的铜器占西周青铜器的很大比例。诸侯国的铜器也有发现,但多属姬、姜两姓的诸侯国,如燕、鲁、卫等,反映了西周社会宗法分封制的特点。边远地区如巴蜀、吴越等古国的西周时期铜器,多带有一定的地方特点,其礼器和乐器的形制与制度受中原周器的影响较大,但兵器、工具和杂器等多保留本地土著的传统。 二、铸造特点 从器形之间看,由于西周时期的青铜器制作方法同夏、商时期一样,没有太大的变化,都是陶范制作,且一器一范手工制作,这样就不能铸造出相同的陶范,所以,在西周时期也是没有完全相同的青铜器造型,如果有,肯定有一件是伪器,或二者皆伪。 从纹饰之间看,由于同夏、商时代一样为陶范铸成,一范一器,几乎没有完全相同纹饰或刻痕的青铜器,除了个别用单范铸造成器的有相同的纹饰,不过这样的纹饰在西周时期很少见。 从铜铁合铸上看,近年来的考古发现新材料证明,在商代晚期和西周早、中期,这类铜铁合铸器所使用的铁都是陨铁,那么究竟什么时候出现人工冶铁,这是一个相当重要的时间推定问题,因为,只要这个时间铆定了,我们才可以知道从商代晚期到什么时候属于陨铁和铜材料结合成器存在的时间,而什么时候又是人工冶铁和铜结合器存在的时间。,,,,年,河南三门峡西周晚期虢国贵族墓地出土了一把

春秋战国青铜器的特点

春秋战国青铜器的特点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春秋战国青铜器的特点》的内容,具体内容: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大变革、大动荡时期,思想活跃不仅带来了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巨大发展,也造成了文化艺术上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那么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器有什么样的特点呢?随我来看看吧!...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大变革、大动荡时期,思想活跃不仅带来了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巨大发展,也造成了文化艺术上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那么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器有什么样的特点呢?随我来看看吧! 之:造型特征 春秋早期的青铜器的形制虽然是承袭西周晚期体系,但是也出现了几种新的器形。首先出现的是盆,传世的如曾大保盆。考古发现的有鲁故城201墓的一式盆、陕县太仆乡的日夭盆等,而在西周晚期的墓葬材料中,却没有见到有出土过这类青铜盆的明确记录。其次是椭杯的出现,这是一种横向两侧有耳的长圆形杯,其较深的有的称其为,如蔡大师。称为舟(即尊彝的器座)的器,实际上是一种饮器,山东曲阜鲁故城春秋早期墓中都出土有数件此种器。一种很多见的狭颈、宽肩、深腹的平底扁壶,大约也出现在此时,大仆乡器群中就出土有这样的壶。春秋早期的罍和,大都颈短、宽肩而器体较低与西周晚期器体偏高的有较大的区别。 春秋中期的青铜器与西周中期的青铜器有某些类似的地方,即具有早期到晚期过渡的特点。

盂鼎类的器盛行时,除了沿用圆底的兽蹄足或垂腹的兽蹄足常见的式样外,还出现了浅腹平盖的盂鼎。双耳弇口的盖簋仍然继续流行使用,但是器体上的横列沟条纹有的已经不再采用了。已经不再出现,但簠仍然在继续流行使用,器形上有所变化,在口上另外竖一道宽阔的边。食器中敦的频繁出现是一个较大的变化,这时的敦有三小足和圈耳,盖可却置,还没有发展为上下对称的形式。敦这种器物是之前很少见到的。这一时期的壶类出现一种器口较宽的短颈壶,沂水刘家店子春秋墓的公铸壶、信阳平桥春秋墓的樊夫人壶等,都是这类器形。此外,形盉也有个别的发现。 春秋晚期的青铜铸造业在生产技术、艺术水平及器物的种类等许多方面,都呈现出了崭新的面貌,在青铜器发展史上形成了第二个高峰。鼎开始以组合的形式出现,在造型和器腹的大小比例方面有所变化。 食器中的簋,传统的式样已经非常少见了,但是在诸侯的礼器中还是可以看到某些旧式的方座簋,当然在造型风格方面也需要适应于同一组合的其他器物,与旧的不全相同,典型的有蔡侯申方座簋。簋的数量总的来说减少得很多,有的地区在中期已经没有人使用了。 之:装饰与花纹 春秋早期的纹饰与西周晚期的较为相似,但是也存在微小的变化,即出现了龙类相交缠的纹饰。前文已经提到过,颂壶上已有交龙纹出现,上村岭虢国墓地也出土有这类纹饰的青铜器。春秋早期交龙纹与其他纹饰一样都显得粗糙稀疏,可能是春秋早期中较晚的新式样。 春秋中期的青铜器纹饰也存在着新旧交替的情形。"∽"形与""形的变形动物纹、波曲纹等继续流行使用,但是已逐渐改变了粗犷的风格,显得愈

西周时期的青铜器

西周时期的青铜器 历史与社会学院 2010级博物馆学林金涅(20100510238) 摘要:西周是中国古代铜器发展的重要时期。在此期间,青铜冶铸技术继续发展,铜器的数量有较大的增长,但种类有一个较明显的淘汰和更新过程。西周时期的青铜器主要包括青铜礼器,乐器,兵器,工具和其他日用杂器等。西周时期有许多铸工精湛,造型雄奇的重器传世,且多有长篇铭文,它是研究西周社会历史,文化,艺术等的重要资料。 关键词:青铜器,西周,青铜铸造,祭祀 西周是中国古代铜器发展的重要时期。在此期间,青铜冶铸技术继续发展,铜器的数量有较大的增长,但种类有一个较明显的淘汰和更新过程。西周时期有许多铸工精湛、造型雄奇的重器传世,且多有长篇铭文,它是研究西周社会历史、文化、艺术等的重要资料。西周时代由于礼乐制度的发展,青铜器铸造业较商代更为兴旺发达,这时不但数量较商代更多,而且在青铜器铸造业上的许多方面都达到了更高水平。从青铜器本身特点上看,西周初年多沿袭商代后期特征,而中、后期则更多地出现了本时代的特色。 西周青铜器大多用以祭祀。西周青铜器被用来维护和体现等级制度,各级奴隶主必须使用和他们地位相称的礼器,青铜礼器使用的数量和规模与奴隶主地位高低成正比。鼎是礼器中的主要器物,西周时代出现的列鼎制度规定了天子用九鼎,诸侯用七鼎,

卿大夫用五鼎,地位较低的士用三鼎。一直到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中的日常生活用器逐渐增多,礼器便失去了昔日的灿烂与辉煌。 西周青铜器的风格较夏商时期比起来,由奇诡转为典雅。周代早期的青铜酒器减少食器增多,而长篇铭文又是青铜礼器的重要特点。如陕西临潼临口乡出土的《武王征商》,铭文记载了武王征商的历史,造型端庄典雅,腹与方座上的纹可看作是商代风格的延续,而器下的方座则是商代所未见的。除此之外,还有陕西扶风出土的《史墙盘》。《史墙盘》为盥洗器,双附耳,圈足,腹饰垂冠分尾长鸟纹,圈足饰窃曲纹,腹内底有铭文284个字,字体均秀美且规整,为典型的西周青铜器。 吸西周青铜器的早期是商代铜器的继承发展期。此期虽有新的因素,但总体上商代铜器的传统仍然极为强烈,很难在商周之际画出截然的界限。具体断代只能分出商末周初式和西周早期式。可确定为西周早期各王世的重器很多,武王时代有天亡,成王时代有何尊,保,保尊,方鼎等。西周早期常见的青铜礼器,食器有鼎,方鼎,鬲,等;酒器有爵,角,盉,尊,壶等;水器有盘等;其他器类有陈器用的禁;乐器有钟等。鼎基本上保持口沿立耳,浅腹,柱足的商式模样,但方鼎的柱足已向细长发展,方座的双耳或四耳为本期特有的形式。广泛流行,成组相配的定式也比商晚期稳定。总之,西周早期的青铜器形制庄重典美,花纹凝重静谧,代表了中国青铜器鼎盛阶段的发展水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