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强名校高考语文备考_苏轼的人生哲学观

百强名校高考语文备考_苏轼的人生哲学观
百强名校高考语文备考_苏轼的人生哲学观

苏轼的人生哲学观

苏轼的人生哲学观

苏轼的人生哲学观

在中国文学史上球星闪耀的苍穹中,苏轼不能不算是一颗耀眼的巨星。他的降生,曾一度使蜀地的山川秀水相形之下黯然失色。是蜀地的丰草沃土孕育了他博大的文人气质,也造就了他的伟大。

苏轼在诗词文三方面都达到了极高的造诣,堪称北宋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山色空蒙雨亦奇”,“春江水暖鸭先知”透露了渺焉入无形的“物之妙”。苏轼的词,开创了一代豪放派新风,“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江城子.密州出猎》)。“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更是“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费。(1)“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江城子.十年生死》)开创了悼亡词之首创。

苏轼虽才学满天下,仕途却非常坎坷,多次遭贬折。在他的诗词中,也常常流露出人生不得意的抑郁之情,甚至于“欲乘风归去”,然而多数情况下他的抑郁之情都是短暂的,笔锋一转又回到现实中。他一生坎坷,却始终能保持那种乐观积极的态度。这种豁然,这种旷达不是每个文人都能到达的境界。所以苏轼那种“进退自如,宠辱不惊”的人生态度一直为后世文人所敬仰。

素食知识渊博,思想豁达,在北宋三教合一的思想气氛中如鱼得水。苏轼不仅对儒释道三种思想都欣然接受,而且认为他们本来都是相同的。他曾说过:“庄子盖住孔子者”,庄子对孔子的态度是“阴挤而阳助之”(《庄子祠堂记》)。他又认为“儒释不谋而同”,“相反而相为用”(《南华长老题名记》)(2)这种以儒学体系为根本而浸染释、道思想时速是人生哲学观的基础。

苏轼其人,不仅后来的士大夫问人喜欢他,而且当今的人们也喜欢他。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其作为典范的魅力,每每激发和启迪我们从而去激发传统文化社会中的辩证运动。不仅如此,通过苏是人生哲学的研究,我们还可以领悟到,在出仕与隐退,理想与现实,宇宙与人生的矛盾中,一个诗人的灵魂是怎样挣扎,解脱,回旋和升腾的。

一.出仕与隐退.苏轼服膺儒家经世济民的政治理想,他22岁中进士,26岁又中

制科优入三等,入仕后奋力有用世之态.他为人坦荡,讲究风节,有志于朝政且勇于进言.长时间在宦海沉浮,反复面临人生抉择.尤其是感到失落以及政治上受挫,遭遇贬谪时,儒家的入世思想是他的'主心骨'.在与王安石同朝而仕中,由于注重政策的实际效果,他在王安石厉行新法时持反对态度,当司马光废除新法时又持不同意见,结果多次受到排挤和打击.他在外任时勤于正事.他先后在杭州、徐州、湖州任地方官,灭蝗灭灾,抗洪筑堤,政绩卓越。甚至在贬到惠州时,他还捐助修桥两座,只要环境允许,苏轼总是尽力有所作为。按照古代文人士大夫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处世哲学,处在被疏或自疏的境地,必将坚守独善之道了,但苏轼那种“致君尧舜”的积极入世却是从小就扎根在心里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历史责任感总是促使他不自觉地“居庙堂之上则忧其君,处江湖之远则忧其民”。即使是“处江湖之远”他也不单单是

只忧其民,而总是找机会为国家出谋献策。他44岁遭遇“乌台诗案”,险遭不测。在离开黄州而往汝州途中,他会晤了王安石,因为他看到当时大兵大狱连年不解,恐怕重到汉唐灭亡的覆辙,请求王安石向皇帝出言相救。王安石却本着“在朝则言,在野则不言”的侍君之道,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苏轼这时说道:“上所事君者非常礼,公所事上者,又岂可以常礼呢?”王安时闻言大呼:“安石须说”(3)。不难看出,苏轼在艰难困顿中不忘国事,并不是象许多失意文人仅仅流露于慨叹身世的辞赋中,而是在捕捉可能的机会,为国家和民众做一点切实的事情,哪怕是间接的方式。实际上是对“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思想的批判,也是对“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处世哲学思想的批判。他毫不畏惧权贵,勇于进言,始终坚持自己的思想、观点和立场。从而证明,其灌之始终的人生之道,正是自强不息的儒家弘毅之士的精神。

早年“致君尧舜,此事何难”(《沁园春.密州早行马上寄子由》),对事功的向往和追求,然而日久而事功无多,便渐渐恬退,“搔首赋归欤,自觉功名懒更疏”,“几时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仕途的曲折和险恶,“三十三年,漂流江海,万里烟浪云翻”,隐退的内在要求格外强烈,而朝廷一旦“放归”,却又想到功业未建不由慷慨悲歌起来,“老去君恩未报空回首,弹铁悲歌”。可见词人仍在出入仕之间徘徊。

苏轼常言:“学佛老者,本期于静而达,静似懒,达则放”。静就意味着审物静思。达似放而非放,其精髓在于顺应自然,莫强求,莫胶滞,莫“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苏轼之谏神宗,所谓“镇之以静,待物之来,然后应之”正体现了这种无为而治的观念。一言蔽之,审物静思,顺应自然是他的思维模式。或穷或达,事无大小,他都以这种方式去推理。(4)

苏轼虽然谨守儒家教义,但其思想意识的归依,还在于释道。从苏轼立身处世的实践就不难发现,他的人生毕竟是积极的、乐观的。这种旷达乐观,其立身处世的心理准则,还是体现着儒家的精神。那么,释、道的精神对他的深刻影响,又体现在何处呢?熙宁中,他不能见容于新党,几遭诬陷,于是自请外放;元佑中,又不能见容于旧党,结果依旧是自请外放。两次都是自己要求的,可见他并非不识时务。元丰年初,被贬黄州时,其身份是”罪废“,政治上的失意引起生活上的急剧下降。家眷到来,“债负山积”(《与张淳书》),直此之际,他在给秦观的信中说:“至时别作经画,水到渠成,不须顾虑,从此胸中都无一事”。显而易见这仍旧是“待物之来,然后应之”的态度。(5)这种无为而为,顺应自然的态度,自然容易使人们把他看作是道家精神统摄的人物。

由于受老庄思想的影响,苏轼作品中往往流露出虚无主义的逃避现实的情绪。政治上的分裂和冲突,使他只能用禅宗的般若空观淡化和消解。“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表达了一种逃避现实的情绪。然而苏轼毕竟是苏轼,他虽声称“知陶者,苏轼也”。但他还是不会学陶渊明去做一位采菊东篱下的隐士。在苏轼的诗中,人生如梦的主题常伴随着深沉的慨叹,并不轻松达观,尽管看破红尘,却难舍红尘。“四十七年真一梦,天涯疏落泪斜横”(《天竺寺》)。苏轼是按照自己的需要来吸收佛理,所谓“时取其粗浅假说以自洗濯”。正是因为苏轼始终未脱根尘,才使他的诗在旷达诙谐之外,保持着生活的热情,别具一番咏叹的情调。

二.理想与现实。词人尽管怀抱着“致君尧舜”的理想,但现实却难尽如人意:烦冗的宦务与频繁的调动使他身不由己:“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

营?”(《临江行》)抱怨不能按照自己的理想去生活,对这种为名利而忙碌奔走生活的不满。他的漂泊感,沦落感也油然而生:“人生到处萍漂泊”,“天涯同是伤沦落”。乌台诗案,黄州及岭南两度被贬,都曾使词人的理想破灭,“宦游处,青山白浪,万事千迭”。词句中饱含着曲折和难言的苦衷。《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宋神宗九年苏轼在密州所作。当时他政治上处于不得意,和胞弟又是七年没有团聚,心情抑郁,可想而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起舞弄清影”虽然写了月,写了酒,写了舞,却没有丝毫的欢乐和半点的自信。“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东坡在词中寄托的是尚未确定的矛盾状态——既不敢信心百倍地上,又不肯死心塌地的下;时而天上,时而人间;一会儿理想,一会儿现实。借中秋明月抒发出来的矛盾精神,借骨肉离情体现出来全缺观念。全是理想境界的现象,缺是现实生活的反映。可贵的是在抒情起伏过程中,诗人始终能以高贵旺盛的乐观主义来对待残缺的现实,并坚持完美的理想。(6)一轮灿烂的明月,从篇始照到篇末,从现实照到理想世界。作者虽又有犹豫,并无悲哀;虽有怨恨,并无颓唐;虽没有良宵佳节的欢乐,但对未来生活也没有失掉信心。

在苏轼所处的年代,朝廷党争争斗不休,再加上国力贫弱,国策保守,决定了苏轼“道大难容,才高见嫉”的命运。对理想与现实的种种矛盾,苏轼的回答是:淡化功名意识,守着“用舍由时,行藏在我”的随机应变的人生哲学,抱定“乐天知命”的处世态度。追求富贵利禄本是封建社会知识分子的普遍思想,在苏轼看来,荣枯如电与风一般过眼即逝,富贵只是一种哲学现象,没有必要留恋。《送千乘千能两侄还乡》云:“治生不求富,读书不求官,譬如饮而不醉,陶然有余欢”。苏轼虽也是“一肚子不合时宜”,但却能安时处顺,乐观旷达。经过乌台诗案,黄州生涯,苏轼更加深感人生的虚幻性。“人生如梦”只不过是抵抗忧患贫穷的麻醉剂,也是对待富贵荣华的“醒汤药”。绍圣元年,苏轼贬谪岭南,禅宗思想更成为他的精神支柱,是他随缘自适得人生态度的思想基础。他的《四月十一日初食荔枝》:人间何者非梦幻,南来万里真良图。建中靖元,苏轼遇赦北归,他以平静的心情来对待人生的又一次戏剧性转机。“回视人世间,了无一事真”(《用前韵再和孙志举》),诗人在对人生的这种大彻大悟中得到了解脱。

三.宇宙与人生。“阎苑先生须自责,蟠桃动是千秋,不知人生苦厌求”。苏轼在带有神话色彩的奇想中触及了宇宙无穷与人生短暂的深刻矛盾。有见于此,他对于日居月诸时不我待异常敏感:“人世凄凉,回首便他年”。这种对于人生短暂的慨叹,他在《赤壁赋》中就宏观角度提出了一种达观的诠释:“自其不变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他在词作中常常表现出对生活、对人生的热爱就是与这种达观的态度相表里。他不止一次地感叹“人生如梦”(《念奴娇.赤壁怀古》)、“笑劳生一梦”(《醉蓬集》)。所谓“人生如梦”,既指命运如梦般地难以自己把握,即《临江仙》词所说的“长恨此身非我有”。

苏轼虽然深切感到人生如梦,但并未因此而否定人生,而是力求自我超脱,始终保持着顽强的信念和超然自适的人生态度。对于人生现实,他采取以不退避为退避的原则。“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定风波》),不为风雨而狼狈,不为晴朗而欣慰,既不信人生会有坎坷,也不信人生会有坦途。因为不管风雨还是晴朗,都不过是“人生到处何相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哪复计东西”(《和子由渑池怀旧》)。乐观进取的精神,旷达超脱的情怀,使苏轼在自我体验中感到轻松释然的意味。

苏轼是天生的乐天派,他率真旷达,又在庄子的逍遥思想浸渍下,早年便怀齐物志。对现实保持着不即不离,能入能出的关系。在官四十载,近一半时间在贬谪中度过,若是其他人,可能早就愤世嫉俗了。韩愈贬潮州,柳宗元贬柳州,作诗多为凄苦之音。然而,当苏轼被贬惠州时,却作诗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食荔枝二首》)。又如“白云左绕,青江右回,重门洞开,林峦岔入”,哪里是被贬流徒,分明是神仙来了。

苏轼为后人所景仰的人生态度,不仅表现在逆境中的从容,又表现为顺境中的淡泊。元丰末年至元年,苏轼时来运转,甚至有过“未满周岁而阅三宦”的殊遇。“人在玉堂深处”时,却怀念黄州东坡雪堂“受植堂前桃李,无限绿荫青子”,他还告戒自己:“居士,居士,莫忘小桥流水”。苏轼这种在顺境中的淡泊自守的品格也是难能可贵的。

东坡词作的人生思考超出凡俗,一个原因是他汲取了儒、释、道三家的积极因素。儒家的入世和有力,引导他热爱生活和人生;道家的无为特别是庄子的齐物论,又使他淡泊名利,再逆境中也显得从容自如;佛家的静达圆通,启迪他走向圆融和通达。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作者对审美的人生境界的追求,企图达到对人生功利境界的超越。

[参考文献]

(1)刘逸生,《宋词小札》,广州,广州出版社,1998年第1次,第87页。

(2)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三卷),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8月第1版,第66页。

(3)韩经太,《心灵现实的艺术透视》,北京,现代出版社,1997年8月第1版,第196页。

(4)朱刚,《唐宋四大家的道论与文学》,北京,东方出版社,1997年10月第1次印刷,第113页。

(5)《东坡诗论丛书》,苏轼研究文集.第二辑.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年9月第1版,第89页.

(6)刘逸生,《宋词小札》,广州,广州出版社,1998年第1次,第93页。原文链接

苏轼的人生哲学观

苏轼的人生哲学观 在中国文学史上球星闪耀的苍穹中,苏轼不能不算是一颗耀眼的巨星。他的降生,曾一度使蜀地的山川秀水相形之下黯然失色。是蜀地的丰草沃土孕育了他博大的文人气质,也造就了他的伟大。 苏轼在诗词文三方面都达到了极高的造诣,堪称北宋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山色空蒙雨亦奇”,“春江水暖鸭先知”透露了渺焉入无形的“物之妙”。苏轼的词,开创了一代豪放派新风,“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江城子.密州出猎》)。“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更是“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费。(1)“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江城子.十年生死》)开创了悼亡词之首创。 苏轼虽才学满天下,仕途却非常坎坷,多次遭贬折。在他的诗词中,也常常流露出人生不得意的抑郁之情,甚至于“欲乘风归去”,然而多数情况下他的抑郁之情都是短暂的,笔锋一转又回到现实中。他一生坎坷,却始终能保持那种乐观积极的态度。这种豁然,这种旷达不是每个文人都能到达的境界。所以苏轼那种“进退自如,宠辱不惊”的人生态度一直为后世文人所敬仰。 素食知识渊博,思想豁达,在北宋三教合一的思想气氛中如鱼得水。苏轼不仅对儒释道三种思想都欣然接受,而且认为他们本来都是相同的。他曾说过:“庄子盖住孔子者”,庄子对孔子的态度是“阴挤而阳助之”(《庄子祠堂记》)。他又认为“儒释不谋而同”,“相反而相

为用”(《南华长老题名记》)(2)这种以儒学体系为根本而浸染释、道思想时速是人生哲学观的基础。 苏轼其人,不仅后来的士大夫们喜欢他,而且当今的人们也喜欢他。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其作为典范的魅力,每每激发和启迪我们从而去激发传统文化社会中的辩证运动。不仅如此,通过苏轼人生哲学的研究,我们还可以领悟到,在出仕与隐退,理想与现实,宇宙与人生的矛盾中,一个诗人的灵魂是怎样挣扎,解脱,回旋和升腾的。 一.出仕与隐退.苏轼服膺儒家经世济民的政治理想,他22岁中进士,26岁又中制科优入三等,入仕后奋力有用世之态.他为人坦荡,讲究风节,有志于朝政且勇于进言.长时间在宦海沉浮,反复面临人生抉择. 尤其是感到失落以及政治上受挫,遭遇贬谪时,儒家的入世思想是他的'主心骨'.在与王安石同朝而仕中,由于注重政策的实际效果,他在王安石厉行新法时持反对态度,当司马光废除新法时又持不同意见,结果多次受到排挤和打击.他在外任时勤于正事.他先后在杭州、徐州、湖州任地方官,灭蝗灭灾,抗洪筑堤,政绩卓越。甚至在贬到惠州时,他还捐助修桥两座,只要环境允许,苏轼总是尽力有所作为。按照古代文人士大夫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处世哲学,处在被疏或自疏的境地,必将坚守独善之道了,但苏轼那种“致君尧舜”的积极入世却是从小就扎根在心里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历史责任感总是促使他不自觉地“居庙堂之上则忧其君,处江湖之远则忧其民”。即使是“处江湖之远”他也不单单是只忧其民,而总是找机会为国家出谋献策。他44岁遭遇“乌台诗案”,险遭不测。在离开黄州而往汝州

百强重点名校高考备考_高考作文临考问题应急策略(完美整理版)

高考作文临考问题应急策略作文素材及指导 0627 1539 : 高考作文临考问题应急策略 源自高考作文

高考临场作文常发生意外的情况,对此有一个心理准备,掌握一些应急措施很有现实意义。 问题一:看到作文题目心里就发慌 措施: 1、保持心理平衡 2、闭目养神做个深呼吸,让全身放松,冲淡紧张情绪 3、反复默念考试题目,及时记下头脑中迸也的思维火花。 问题二:担心跑题,心里没底 措施: 1、将话题背景材料,内容要点一一进行分解 2、把题目中暗示的内容补充出来 3、确定哪些要点是主要的 4、将话题关键词语扩展成一个判断句,以此为作文中心 5、在作文中反复出现话题中心词 问题三:一时不知如何拟题 措施: 1、从话题材料中找一个关键词或关键句作为标题,最好是能反映材料的主旨的 2、用文章的观点作标题,语言要简洁 3、暂定一个题目,等文章写好后再做修改 4、用切合文章主题的诗文名句做标题

问题四:不知选择哪一种文体 措施: 1、选择自己最擅长的文体 2、选择自己有材料储备的文体 3、平等条件下优先考虑记叙文 问题五:难以开头 措施: 1、记叙文从悬念起笔 2、议论文从观点起笔 3、从简明材料引述中起笔 4、用设问引出话题起笔 问题六:找不到所需要的材料 措施: 1、从课本中找材料,特别是语文、历史、政治等人文学科 2、从最近看到的电视、听到的新闻中找材料 3、从家庭生活中找材料 4、从身边生活中找材料 5、从语文教材中找材料 6、从眼前的语文试卷中找材料 问题七:想所创新,怕出差错

措施: 1、选择新鲜材料,给评卷老师以创新感 2、选择与众不同的表现形式。如日记、书信、小小说等 3、换一个角度思考。一般人总是从正面表现话题主旨,你可以试着从侧面出击 4、从一个新的角度引述分析材料 5、表述同一个意思,如果换一种廉洁,可以增添新意 问题八:不知语言如何出彩 措施: 1、采用短句子,句子过长容易拖沓,并且容易产生语病,短句显得精炼 2、多用修辞句,比喻、拟人、排比、对偶、反问、综合使用最好 3、多用对称句。注意骈散结合,显示抑扬顿挫 4、多用流行语。流行语活在广大群众的口语中,有亲切感,新鲜活泼 5、多引格言警句。名人名言、格言警句,经过反复锤练,具有哲理性 6、多引古诗词 7、多用典故 8、多用描写。在记叙文中描写句多,语言就富有形象感,就会显得生动,有文学味道 9、多用抒情句 问题九:担心说理绝对,不深刻 措施: 1、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既看到事物的这一面,又看到事物的那一面。在肯定某一观点时,兼及一下其他角度上的看法,附带一笔,注意不要自相矛 盾

2020年高考语文二轮文言文专题复习--苏轼作品专练

苏轼作品专练 李氏山房藏书记 苏轼 象犀、珠玉,怪珍之物,有悦于人之耳目,而不适于用;金石草木丝麻,五谷六材,有适于用,而用之则弊,取之则竭。悦于人之耳目而适于用,用之而不弊,取之而不竭,贤、不肖之所得各因其才,仁智之所见各随其分,才分不同而求无不获者,惟书乎! 自孔子圣人,其学必始于观书。当是时,惟周之柱下史老聃为多书。韩宣子适鲁,然后见《易象》与《鲁春秋》。季札聘于上国,然后得闻诗之《风》《雅》《颂》。而楚独有左史倚相,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士之生于是时,得见《六经》者盖无几,其学可谓难矣!而皆习于礼乐,深于道德,非后世君子所及。自秦汉以来,作者益众,纸与字画日趋于简便,而书益多,士莫不有,然学者益以苟简,何哉?余犹及见老儒先生,自言其少时,欲求《史记》《汉书》而不可得;幸而得之,皆手自书,日夜诵读,惟恐不及。近岁市人转相摹刻诸子百家之书,日传万纸。学者之于书,多且易致如此,其文词学术,当倍蓰于昔人;而后生科举之士,皆束书不观,游谈无根,此又何也? 余友李公择,少时读书于庐山五老峰下白石庵之僧舍。公择既去,而山中之人思之, 之心也。 余既衰且病,无所用于世,惟得数年之闲,尽读其所未见之书,而庐山固所愿游而不 为一言,使来者知昔之君子见书之难,而今之学者有书而不读为可惜也。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用之则弊弊:通“敝”,破损 B.而皆习于礼乐习:反复操练 C.然学者益以苟简简:怠慢 D.皆束书不观束:系,捆绑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悦于人之耳目而适于用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B.当倍蓰于昔人而君幸于赵王 C.此又何也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D.而山中之人思之填然鼓之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虽是为好友李公择书房题记,但是文章却从书的宝贵写起,全文主要采用了议论与叙述相结合的写法,在议论中运用了对比、衬托等手法。 B.作者列举了孔子、老子、韩宣子、季札、倚相等人,说明那个时代求书很难,学习条件很差,但是那时候的读书人却学习得很好。 C.第二段苏轼用老儒先生自言欲求《史记》《汉书》而不可得,亲手抄录、日夜苦读的事,与现在读书人作对比,重点批评现在科举之士功利性太强,不爱读书。 D.苏轼颂扬了李公择藏书于僧庐以供后来人阅读的善举和无私的品质,同时趁写记的机会,规劝今之学者要爱惜书本,改变有书不读的毛病。既与前面论述相呼应,又体现了作记劝学的目的。 (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公择既已涉其流探其源采剥其华实而咀嚼其膏味以为己有发于文词见于行事以闻名于当世矣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将以遗来者,供其无穷之求,而各足其才分之所当得。 ②盖将老焉,尽发公择之藏,拾其余弃以自补,庶有益乎? 【分析】(1)本题是考查文言实词的使用,除了在平时学习中多积累之外,我们还要注意结合句子的上下语境,对实词的意义进行揣测。 (2)本题是考查的文言虚词的意义与用法。做好这类题,前提是我们必须熟知整个文言句子的含义,还必须熟悉语法。 (3)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注意将选项与原文作细致比较。 (4)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该题可以根据文意、虚词和结构判断。

大学语文复习资料(全)

大学语文复习资料 第一部分:文学常识 1.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诗经》 2.《诗经》中的风、雅、颂是按(音乐的性质)来划分的。 3.《诗经》的表现手法是:赋、比、兴。 4.《诗经》中保存民歌最多的是:国风 5.“在水一方”象征着:世间各种可望而不可即的人生际遇。 6.屈原的代表作有《离骚》、《天问》、《九歌》、《九章》。 7.《湘夫人》选自《九歌》,《九歌》是楚地民间祭神的乐歌,共有11篇。 8.先秦诸子百家中影响最大的四家是:儒家、道家、墨家、法家 9.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孔子 10.《论语》是先秦时期一部(语录体)散文集。 11.“子曰:不学诗,无以言。”意思是说:不把诗学好,就无法与人沟通、交流。 12.先秦诸子百家中,被称为“显学”的是:儒家、墨家 13.提出“兼爱”“非攻”思想的是:墨家。 14.法家的集大成者是:韩非 15.“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出自:《孟子》 16.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语出:《道德经》 17.提出“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的是:老子 18.提出“民贵君轻”思想的是:孟子

19.先秦诸子散文中,文学性最强、最富有浪漫色彩的是:《庄子》 20.先秦诸子中,文章写得汪洋恣肆,并多采用寓言形式来说理的是: 《庄子》 21.在教育上,孔子主张“有教无类”。 22.先秦诸子散文主要以(议论 )为主。 23.“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句话用了( 顶真 )的修辞手法。 24.“欲摘故纵,请君入瓮”是( 孟子 )惯用的论辩手法。 25.被称为“上古之书”的中国第一部历史散文集是:《尚书》 26.《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27.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书是:《史记》。 28.成语“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出自:《李将军列传》 29.“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是(司马迁)提出来的。 30.《上邪》是汉乐府中一首情歌,开头采用了(呼告)手法,“上邪”的意思是“天啊”。 31.被誉为“五言之冠冕”的是: 古诗十九首 32.《古诗十九首》最早收录于南朝梁(萧统)编集的《文选》。 33.《古诗十九首》的主题是:游子羁旅之情;思妇感伤之怀。 34.钟嵘《诗品》评价《古诗十九首》“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35.“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使用了(比兴)手法,以鸟兽眷恋乡土的本性比拟怀恋故乡的感情。 36.阮籍是“竹林七贤”之一,他的代表作是《咏怀》诗82首。 37.“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语出: (南朝)江淹的《别赋》 38.我国文学史上最早大量写作田园诗的诗人是:陶渊明。

百强重点名校高考备考_等(完美整理版)

等 原创 20080606 1559 等 执子之手,与之偕老。 ——《诗经》 千年的等待尽管终难扼心中的悲叹,但西湖岸边、烟雨迷蒙之中,许仙的油布纸伞却成了永恒的景观,阔大的西湖染上凄美的意韵:是一个书生的魅力还是人之性灵的定格? 千年的等待,只盼那西湖岸边的高耸的雷峰塔的倒掉,为的不是许仙、白娘子儿子的显贵,因的却是人心对爱的亘古不变的期许。世人等了千年,白娘子在塔下镇了多年,一个凄美的传说引了世人无尽牵挂。等,要等呀。 唐婉的眼泪终未能拉回陆游的坚守,一个伟大的男人却不能承载一个弱女子的爱,却担不起一个孝子的迂腐,尽管他能心怀天下,尽管他能忧虑时局。 一曲《钗头凤》唱尽了爱的叹歌,也唱断了爱的坚守、等待的梦幻。佳人香消玉损、黯然逝去,留下令人扼腕的的悲歌,也留给下了陆游终生的遗憾。千古沈园因为唐婉的苦苦煎熬、苦苦等待多了太多凄凉的色彩,千年沈园因为陆游的软弱、徘徊徒添了多少慨叹。等,要等呀。 尾生一个令今人可笑又令今人感叹的名字,“抱柱”终成了坚守的勋章; 望夫台上翘首期盼的的少妇化成了石头也未改变凝眸的方向; 翻飞的蝴蝶告诉我们坚守是什么,它们也在吟咏着李白的名句“长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梁祝的忠贞不渝铸成了一个千古不变的神话。不弃不离不再是骗人的谎话。 发达了,先进了,没人是傻瓜了,没有人在“千年等一回”,没人再创造“经典神话”,大街上到处飘着“有些人永远不必等”“你身上飘着别人的香水味”“爱与被爱都是伤害”的鬼话。信不必写了,有电子邮件了,可发了吗?家不必回了,有可视电话了,可电话了吗?于是乎,“常回家看看”成了奢望的呼唤,“执手偕老”变成今生最浪漫的八卦。

重点名校高考作文备考--考:议论文写作中的例证分析法(论文、学案、课件等)(精校完美打印版)

高考语文备考:高考作文备考:议论文写作中的例证分析法(论文、学案、课件等) 高考语文备考:高考作文备考:议论文写作中的例证分析法(论文、学案、课件等)新高考 高考语文备考:高考作文备考 议论文写作中的例证分析法 (论文、学案、课件等) 资料来源:“四川高中语文教师团队超级群” 一、因果分析法 在叙述事例之后,说明事例的原因或结果与论点的关系。当事例带有结论性时,就分析其根源,即由果溯因;当事例带有缘由性时,就分析其结果,即由因求果。例如:法国著名数学家费尔马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陪伴着会议厅,研究数学只是他的业余爱好。但他却在数论、概率论、解析几何等多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为什么费尔马在政坛勤奋一生,却没能结出硕果,而在数学方面成绩斐然呢?这是由于他没有搞政治的天赋和特长,在数学方面却具备非凡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由此看来,门捷列夫所说的“终生努力,便成天才”并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努力与成功》片段) 在叙述事例之后,先用一个“为什么”把问题引向深处,接着用“这是由于”透彻地揭示了费尔马资质的优劣,最后用“由此看来”得出结论。这样的分析使论证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充分显示出了论证的力度。 二、假设分析法 在列举事实论据之后,紧接着提出与论据相反的假设,并引出相应的结果,从而证明原论点的正确性。例如: 有人把科学家有重大发现、发明的原因归结为偶然的机遇,这实在是一个谬论。法国著名微生物学家巴斯德指出:“在观察的领域里,机遇只偏爱有准备的头脑。”试想,如果弗莱明不是一个细菌学专家,或者对葡萄糖没有历经数十年的研究,或者粗心大意,把发霉的培养液随手倒掉,那他还能成为青霉素的发明者吗?(《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片段)文中用“试想”“如果……不是……”的思路,对事例从反面加以剖析,从而有力地证明了原论点“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的正确性,方法巧妙。 三、条件分析法 在叙述事例之后,分析论据存在的条件,从而揭示论据与论点的逻辑关系。例如: 邰丽华等人……经历重重磨难,表演出了震撼人心的《千手观音》。这是何等的坚强啊!其实,坚强就是要用柔弱的双肩担负起命运不公的重担。只有坚强地面对,才能在无声的世界中,克服常人所不能想象的困难,舞动出音乐的旋律,表演出绝美的舞姿。(《坚强的力量》片段) 文章先用一句“这是何等的坚强啊!”提出论点,紧接着作了较为到位的分析,最后用“只有……,才能……”的句式,进一步分析了事例存在的条件,将分析引向深处。 四、意义分析法 在叙述事例之后,用精练的语言评判事例中人物的思想品质、精神境界或其所作所为的价值、意义等。例如: 舍弃应该舍弃的,你便是智者。世界文豪高尔基在他的房间失火时,没有顾及衣物、家具、财产,甚至没有顾及生命,他从熊熊大火中救出的是几箱书籍。他舍弃了凡夫俗子眼中的财富,守住的是启迪心志、净化心灵的真正财富。正确的舍弃,使他的人格独具魅力。(《舍

2020年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专题复习--苏轼作品

苏轼作品专练 渔家傲 苏轼 金陵赏心亭送王胜之【注】龙图。王守金陵,视事一日移都。 千古龙蟠并虎踞,从公一吊兴亡处。渺渺斜风吹细雨。芳草渡,江南父老留公住。公驾飞车凌彩雾,红鸾骖乘青鸾驭。却讶此洲名白鹭。非吾侣,翩然欲下还飞去。【注】王胜之:为官清廉,颇有声望。元丰七年,苏轼自黄州赴汝州途中,经过金陵,恰逢王胜之调任,因作此词。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千古”两句点明金陵作为虎踞龙盘之地,见证了朝代兴衰,诗人以历史的沧桑感为送别友人蓄势。 B.“渺渺”三句写老百姓不顾斜风细雨,在芳草渡口挽留友人,既渲染了别情,也突显了王胜之的声望。 C.“公驾”两句虚实结合,写朋友离开时,由青鸾驾车、红鸾陪乘越过彩雾,想象奇特,极具浪漫色彩。 D.“非吾侣,翩然欲下还飞去”写词人想象友人翩然未歇、便飞向别处,以此为全词作结,充满了意趣。 2.本词表达了词人对友人的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能力。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考生解答时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2)本题考查把握诗歌情感态度的能力。答情感题,不仅要借助诗词的字、词、句和所用意象来分析诗歌的感情,还要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准确理解所用典故等,进行综合解读。 【解答】(1)C.“‘公驾’两句虚实结合”错误,“公驾飞车凌彩雾,红鸾骖乘青鸾驭”,联想想象的手法,写王胜之离去乘飞车,凌彩雾,以青鸾驾驶,有红鸾陪乘。(2)上片写到细雨蒙蒙,斜风习习,景中弥漫着愁绪。“芳草渡,江南父老留公住”,说江南父老在芳草渡口殷勤地把你挽留。这里采用侧面描写的手法,通过写父老挽留友人来间接写自己对友人的不舍。 友人能让百姓殷切挽留,从侧面展现了他一心为民的精神。下片通过自己想象友人驾着飞车穿越多彩的云霞,仙游似地以鸾鸟为陪乘者,一路凌风驭虚来喻指友人高洁的品性。这是对友人的赞美之情。尾句“非吾侣,翩然欲下还飞去”是说这里虽好,却不是久居的理想之地。结合注解可知,此时友人要调离金陵,这里是诗人对友人的宽慰劝勉。 答案: (1)C (2)①对友人的不舍之情,上片以斜风细雨渲染离情别绪,以江南父老留友人侧面表现自己对友人的不舍; ②对友人的赞美之情,以江南父老留友人,赞美其执官为民;以乘鸾车、凌彩雾,赞美友人品性高洁; ③对友人的宽慰之情,金陵虽为形胜之地,但“非吾侣”说明此地不算友人的理想居地,以此宽慰友人。

大学语文复习资料及参考答案(1)

大学语文复习资料 一.单项选择题: 1. 《诗经》中保存民歌最多的是() A.国风 B.小雅 C.大雅 D.颂 2. 《诗经·采薇》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历来被传诵,主要因为其写法上的 独特之处() A.以乐景写哀情 B.以哀景叙哀情 C.以赋法来叙事 C.以“比”法来抒情 3. 下列作品中属于编年体历史着作的是() A.《国语》B.《战国策》 C.《左传》D.《史记》 4.汉乐府的“乐府”本来是() A.词牌 B.音乐机构 C.诗歌总称 D.地域名称 5..曹操《短歌行》的主旨是() A.感慨人生苦短,忧从中来 B.感伤亲朋离散,孤苦无依 C.感叹功业无成,借酒浇愁 D.渴望招纳贤才,建功立业 6.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出自《诗经·郑风·子衿》,曹操在《短歌行》(其一)中引用,借以表达的心情是( ) A.思慕贤才 B.对贤才无所依托的思虑 C.礼遇贤才 D.与贤才久别重逢的欣慰 7. 《短歌行》中引用《诗经》成句“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所表达的是() A.对贤才处境的关切B.优礼贤才的态度 C.对贤才命运的忧虑D.求贤不得的苦闷 8.曹操诗歌的风格特点是________。 A.苍凉悲壮 B.豪放飘逸 C. 沉郁顿挫 D. 清新淡雅 9.《秋水》开头有一段河水和海景的描写,其主要作用是() A.赞美河海的雄伟壮观B.表现作者的宽广胸怀 C.增强行文说理的磅礴气势D.暗示两种不同的认识境界 10.在《秋水》中,庄子用“夏虫不可以语于冰”作喻来说明() A. 人的认识受空间限制 B. 人的认识受时间限制 C. 人的认识受先天素质限制 D. 人的认识受后天教育限制 11.庄子《秋水》中代表庄子观点的人物是() A.庄子 B.河伯 C.北海若 D.河伯和北海若 12.下列成语中,从庄子的话语中引申出来的是() A. 唇亡齿寒 B.四面楚歌 C.井底之蛙 D.缘木求鱼 13.《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章》所描写的人物中,性格直率而自负的是() A子路B曾皙C冉有D公西华 14.《史记》中篇目最多的是() A. 本纪 B. 表 C. 列传 D.世家 15.下列各句中“于”表被动的是() A.将虢是灭,何爱于虞B.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C.不似豪末之于马体乎D.然今卒困于此

百强重点名校高考备考_近义词汇编(完美整理版)

近义词汇编 基础知识 0825 1620 : 危、董、耿、鲠、廉、謇、端、雅、正、直、谠、耿介正,正直,纠正,端正 徒、特、顾、唯、惟、但、乃、第、直、止、只,仅只 典、知、干、秉、莅、掌、董、押、司、提点、知主管,掌管 比、及、逮、须、俟(sì)、迨(dài)、洎(jì)等到 皆、悉、咸、举、具、俱、胥(xū)、佥(qiān)都 按、案、履、考、录、鞫、讯、谳(yàn)、廉审查,审讯,查办行、披、案、掠、徇、巡、按、巡按、按视巡视 脱、其、使、向、诚、即、苟、令、今、若如果 相乘、相属、相续、相仍、相率、相随属连续不断,接二连三 弥、艾、已、寝、息、止、止息、戢(jí)停止 类、伦、辈、属、徒、等、曹、侪(chái)同类的人 穷、殚、竭、罄、极、尽、胜、屈(ju?)用尽 乌、恶、焉、奚、安、曷、盍、胡、何怎么 穷、厄、困、病、蹇(jiǎn)、蹙(cù)困窘 乞身、乞骸骨、致事(仕)、还印绶告老还乡 让、诮、诮诃(hē)、责、谯(qiáo)责备 资、赀、币、贿、赂、货、贽(zhì)财产,钱财 官、廨(xia)、公廨、听事、万事官署、办公处赞、诩、弼、摄、资、辅、佐、助辅佐,帮助 其、即、诚、苟、脱、向、使、今如果 副、辅、弼、摄、相、赞、佐、资帮助 瘳(chōu)、差(chài)、间、愈病愈,痊愈 脏污、赃秽、臧罪,贪污、臧污贪赃枉法 康义、夷晏、安集、清明、安静太平安定 矜、伐、尚、诩、夸、侈(chǐ)夸耀 坐、当、论、报、劾、科、具定罪,判罪 庸、宁、独、其、顾、讵、岂难道 权、假、守、署、摄、领、行代理 娴、闲、工、善、擅、习、便精通 课、科、考、稽、计、功课考核官吏 科、课、课程、收敛(liǎn)征税v./税n.捐不暇、不及、不遑(huáng)没有时间 凶、荒、俭、饥、馑(jǐn)荒年

苏轼哲学思想

从苏轼的文学作品看他的哲学思想 苏轼简介: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自号道人,世称苏仙。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宋代重要的文学家,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宋仁宗嘉祐(1056—1063)年间进士。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又工书画。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 所谓?诗必李杜,词必苏辛?由此可见苏轼在文学界的地位,但是苏轼的文学不仅仅是文学,他的文学中包含着更深层次的哲学。先概括地说苏轼的哲学可谓是?融通三教?,也就是对国人影响最大的?儒,释,道?三教,那么接下来我们就先介绍苏子最先接触的儒教思想。 佛 苏轼接触和学习儒家思想主要是父母家教以及古代的各种圣贤书,他的儒教思想核心为?忠君爱国??以民为本??慎思笃行?和?止于至善?。在他的思想里忠君就是爱国,这也是古代人的思想限制所在,苏轼生活的时代并不是北宋王朝内忧外患的时代,而是一个发展的时代,虽然也少有战事,但基本是和平的,所以他的诗词中强烈的爱国主义的作品不多但是情感也是很强烈的,我们大家都熟知的一首词《江城子.密州出猎》中的?西北望,射天狼?就是表达苏子对灭亡西夏的雄心壮志。下面我们来说一说?以民为本?体现在那首诗中。看这首《山村五绝》他是怎样为民请命的: 杖藜裹饭去匆匆,过眼青钱转手空。赢得儿童语音好,一年强半在城中。 这首诗是说一个老人拄着拐杖带着吃食领着孙子去城里交?夏税?和?秋税?,还要数次去请贷并偿还青苗钱,缴纳助役钱,结果劳作整年而手无分文,但是农民要在城里白白耗费半年的时间,唯一的收货就是跟着去的儿童学会了城里的口音。这首诗很明显是批评当时的青苗法和免疫法,自然成为?乌台诗案?的?重要证据?。这也直接的显示了苏轼以民为本,重视民生,敢于进言的传统士大夫形象。 除了政治方面的表现,还有?纯文学?方面的,在写诗作文方面,他对自己的作品(办公公文除外)要求尽善尽美,他描写老农,文人,豪士和自己的生活都相当细致到位,一下子就抓住了事物本质。他说过这样一句话?诗从肺腑出,出则肺腑愁?为什么呢?因为它不仅仅要求自己的作品细致准确还要传神,文学或者艺术作品最终的不就是传神吗?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百强重点名校高考备考_2014高考作文真题命题特色分析与写作指导1(完美整理版)

2014高考作文真题命题特色分析与写作指导1 作文素材及指导 0624 0928 : 2014年高考作文真题命题特色分析与写作指导 转自一松柏纵观这几年的高考试题,作文改革一直在进行着。今年高考结束后,不少专家认为今年的题目亮点不少。大家普遍认为,今年的高考作文从命题上至少有三大特色。 首先,与去年相同,今年的材料作文一统天下。 湖北省语文特级教师胡道明认为,我国的作文题从最初的命题作文,到后来的材料作文,再到现在来到“后材料作文”时代,也就是所给出的材料其中就已经包含了话题。同时,材料的呈现形式也不仅仅是文字,同时还有漫画。“这种变化给考生的自由度更高了。考生在写作时能有…三自?,也就是自主命题,自主立意,自定体裁。”胡道明说。 “自由度高了,更有利于考生的发挥,但不见得就比命题作文要容易,因为阅读分析材料、寻找自己适合题目的过程,就是在考查发现问题和破题的能力了。”温儒敏说。 不过,温儒敏指出,这几年高考作文采用的材料作文方式越来越多,几乎是一边倒了。这也是一种值得注意的趋向。 今年作文命题第二个明显特色是更向理性靠拢了。 去年高考后,温儒敏曾在《》发文评述高考作文,就主张多一些理性思维,不要停留于叙事抒情。 胡道明也提出了类似的观点,过去我们作文的考查方向过于狭窄了,更多考查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而从今年的情况看,越来越多的省份开始注意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以及思辨能力了。这也符合新课标的要求。 温儒敏分析,今年全国各省区市作文命题有两种类型,一是给出的材料多是名言、寓言和哲理故事等,属于哲理类;另一是贴近现实的素材,属于时事类。无论哪一类,都是引出话题,需要考生自己来选择和确立写作的题目。而基本走向,都是论述性的,要展开思路,阐述观点;要围绕所提供的材料,又要有自己的理解和提升,或者要凝聚为某一观点。 “今年的出题能往理性靠拢,这有利于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温儒敏说,写作训练,当然要着力于语言表达,但根本上又是一种思维能力的学习。传统的语文教育不太注重思维训练,应试教育也不利于思维训练,目前的作文教学几乎成为应试技巧的培训了。“现今作文题往理性靠拢,是有利于扭转当下语文教学的弊病的。”

百强重点名校高考备考_论语背诵带答案(完美整理版)

论语背诵带答案 课件教案 0831 0717 : 《<论语>选读》名句背诵集锦 (选自十篇重点课文) 01、为政以德(会考重点篇目) 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 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⑵陈力就列,。(不能则止) ⑶,,则将焉用彼相矣?(危而不持,颠而不扶) ⑷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⑸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⑹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⑺,不令而行;其身不正,。(其身正/虽令不从) ⑻,。草上之风,必偃。(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 ⑼临之以庄,则敬;,;举善而教不能,则劝。(孝慈,则忠) 02、克己复礼 ⑴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⑵非礼勿视,,非礼勿言,。(非礼勿听/非礼勿动) ⑶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⑷名不正则言不顺,,事不成则礼乐不 兴,,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言不顺则事不成/礼乐不兴) ⑸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 ⑹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⑺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04、知其不可而为之(会考重点篇目) ⑴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⑵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⑶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⑷欲洁其身,。(而乱大伦) ⑸长幼之节,;君臣之义,?(不可废也/如之何其废之) 05、仁者爱人(会考重点篇目) ⑴弟子,出则弟,谨而信,。(入则孝/泛爱众而亲仁) ⑵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⑶夫仁者,,己欲达而达人。(己欲立而立人) ⑷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06、君子之风 1.志于道,,依于仁,。(据于德/游于艺)

论苏轼作品的宇宙人生意识-3

论苏轼作品的宇宙人生意识 □新化县科头乡中心学校罗筱冰 【摘要】苏轼是我国北宋以来杰出的文学家。他一生坎坷,仍保持豪迈旷达的心态;宦海沉浮,仍对社会怀抱一腔热情。是矛盾的人生和对儒释道思想的融通以及对审美人生境界的不懈追求,形成了他充盈着淡泊、通达、恒永的宇宙、人生观意识,并成就了他遗世独立的人格力量和作品。 【关键词】苏轼文学作品宇宙人生意识形成融通彰显 笔者与苏轼生活的年代相隔九百年左右,但少年时代起就拜读这位古代文学巨匠的诗词散文书法。解读他超脱人生忧患的物我浑然;欣赏他在苦难中体验生命价值的深沉;甚至效颦他那凡人难以步趋的潇洒和从容;服膺他由高贵品性和苦难人生历程锻炼出的宁静和澄明;更钦敬他饱经忧患仍对人生与社会保持热情的豪迈与旷达。读这位才情卓绝、心境高明的文学巨匠的作品,笔者感受得最多的是,作品中那一个或显或隐、贯穿始终的基调—-持续不断的对宇宙、人生的思考。 一、充满矛盾的人生形成苏轼的宇宙、人生意识 (一)、入世与出世的矛盾 苏轼早在26岁时即踏上仕途,长时间在宦海浮沉,反复地面临着人生抉择,尤其是在感到失落以及在政治上受挫,遭致贬窜之时。儒家入世思想本是他的“主心骨”,早年“致君尧舜,此事何难”的豪言壮语,最能代表他对事功的向往和追求。然而日久而事功无多,便渐渐倾向恬退:“搔首赋归欤,自觉功名懒更疏”(《南乡子·自述》);“清夜无尘,月色如银。酒斟时,须满十分。浮名浮利,虚苦劳神。叹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虽抱文章,开口谁新。且陶陶,乐尽天真。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行香子·清夜无尘》)。在经历了宦海浮沉之后,词人更体悟到仕途的曲折与险恶:“三十三年,飘流江海,万里烟浪云帆。”其退隐的内在要求自然格外强烈。而一旦被朝廷“放归”却又想到功业未建不由慷慨悲歌起来:“老去君恩未报”、“空回首,弹铗悲歌。”

百强重点名校高考备考_高考作文考前必读时文(完美整理版)

高考作文考前必读时文 作文素材及指导 0424 1328 : 高考作文考前必读时文 理性自信包容开放 3月14日,温家宝总理在答记者问时说:“只有开放包容,才能使国家强大。”更早一点,2月1日,在中共中央、国务院举行的春节团拜会上,总理说:“中国人民将以更加理性、自信、包容、开放的心态面向世界,走向未来。”温家宝这番话不长,却对我国国民应有的心态做了全面而又简明的表述。 总理把“理性”放在第一位,这是很有道理的。当今世界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其变化之大,影响之深远,都是人类历史上罕见的,而中国是推动世界变化的重要因素。 中国的崛起是十三亿人在崛起,这在人类经济发展史上是没有先例的。面对正在崛起的中国,有人高兴,有人沮丧,有人恐惧。我们需要理性地对待上述反应。所谓理性,首先是要认识到出现各种反应是必然的,是一定会发生的,因为变化太大了。第二要冷静。尽管反应中有的包含一定敌意,但是世界再回到上世纪的大搏斗、大厮杀、打世界大战已经不可能了。第三要有平常心。人家赞扬我们,我们不必欣喜若狂,可能有些表扬是言过其实的;人家批评我们,我们也不必太过在意,有些还可以促进我们思考。 自信,就是要有主心骨。要坚信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和平发展、互利共赢,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这是唯一能够把中国引向繁荣富强的道路。这条路顺应了时代的潮流,符合中国的国情。 任何国家在综合国力上升的时候,民族自信心都会增强,这是无可厚非的。但是我们在自信心增强的时候,要坚持大小国家一律平等的原则,不能有丝毫看不起小国、穷国、弱国的表现。 包容,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特点,中华民族历来是一个包容性很强的民族。孔子在2500年前就提出了“和而不同”的理念。在中国历史上没有爆发过宗教战争,就是明证。全世界有200多个国家,2000多个民族,5000多种语言,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世界的丰富多彩,在本质上是由于文化多样性造成的。所谓包容,就是我们要发扬中华文明的传统,欢迎文明多样性。

高考语文必背古诗文-苏轼《赤壁赋》

高考语文必背古诗文:苏轼《赤壁赋》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举酒属客, 诵明月之诗, 歌窈窕之章。 少焉, 月出于东山之上, 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 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 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 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 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 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 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 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 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 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 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 莫取。 惟江上之清风, 与山间之明月, 耳得之而为声, 目遇之而成色, 取之无禁, 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 既白。


百强重点名校高考备考_《外国小说欣赏》前四单元(完美整理版)

《外国小说欣赏》前四单元 未 1218 1847 《外国小说欣赏》前四单元 班级:姓名:得分: 积累与体验(共33分) 一、字词句积累(共13分) 1、给下面句子中的加点字注音,并找出句子中的错别字(不用纠正)。(4分) 大炮仿佛瞥见了他,根本不屑把身子转过来,就用一种劈斧似的速度向后到退,朝汉子冲过来。 注音:()()()错别字: () 2、选择正确的词语填在句中横线上。(3分) (1)它自豪地讲述着第一个牧羊人的故事,这个牧羊人离开了他的羊群,去追逐一个他曾(偶尔\偶然)做过两次的梦。(《炼金术士》) (2)一切仿佛是隐藏在我们所谓生命的物体里的那种恶性突 然(爆发\暴发)了出来;它那样子像是发了脾气,正在进行一种古怪的神秘的(抱负\报复)。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或俗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昨天上午9时,温州市消防部队的600余名消防官兵在同一时间召开追悼会,深切缅怀衡阳“11·3”灭火抢险救援中临危受命的张晓成等20名烈士。 B.《家庭现场急救》软件用了近500幅插图、动画及AVI小电影,演示了各种自救与互救的方法,让您身临其境,体会在关键时刻如何妙手回春。 C.汉字构词能力很强,认识了常用字便认识了许多词,其中许多可以望文生义,易学易记;而英文则没有中文的这个有点。

D.我把他当作最知心的朋友,而他却利用我对他的信任窃取了我公司的商业秘密以牟取私利,真是身在曹营心在汉啊!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二00五年一月,叶成丰被光荣地抽调前往参加印度洋海啸受灾地区受灾情况的新闻报道工作。 B.著名歌唱家宋祖英,曾做客中央电视台,向人们讲述了她少年时代如何克服困难,青年时代如何进取,如何一步步地攀登歌唱艺术的高峰。 C.我国煤炭生产的宏观调控,不仅有助于我国的煤炭出口,同时也将对国内正在实施的煤炭走向市场的战略举措,起到了极好的推动作用。 D.澳门基本法规定:政府“除使用中文外,还可使用葡文,葡文也为正式语言”。两种语言文字,哪种为主,从“还可”两字就可以看出。 二、文学常识积累(共14分) 5、写出下列条件中对应的作家、作品。(2分) (1)迷惘的一代《太阳照样升起》美国对应的作 家: (2)娜塔莎史诗般的巨著列夫·托尔斯泰对应的作品: 《》 6、下列作家中不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的是()(3分) A、川端康成 B、海因里希·伯尔 C、高尔基 D、泰戈尔 7、下列文学常识连线对应正确一项是()(3分) A.保罗·戈埃罗——巴西“继马尔克斯之后,最受世人欢迎的拉美”作家——《炼金术士》 B.伍尔芙——俄国“意识流小说”代表作家——《墙上的斑 点》 C.雨果——法国“现实主义”代表作家——《巴黎圣母院》 D.蒲宁——英国“现实主义”代表作家——《安东诺夫卡苹果》 8、在人类文明的演进中,文学创作异彩纷呈,有些生活哲理和思想情感穿越时空而经久不衰,如“生与死”、“爱与恨”、“美与丑”、“善与恶”等,

对人生的执着和超越_谈苏轼词的人生哲学

13 摘要:苏轼词气象高远,豪迈奔放。他的词作表现词人对人生执着的追求,体现其人生哲学。苏轼词的内在气质和外在形式都受其哲学思想的影响。苏轼吸收了儒释道思想的精华,形成自己独特非凡的思想体系。 关键词:苏轼;词;人生;哲学中图分类号:I207.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346(2005)01-0013-02 苏东坡的文学创作,代表着北宋文学发展的最高峰。他的词作突破传统,形成自己独特的豪迈奔放气象高远的风格,开创了一代词风,创立了豪放词派。 南宋胡寅5题酒边词6云:/及眉山苏氏,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而逸怀浩气,超然乎尘垢之外,于是花间为皂隶,而柳化为舆占矣。0 文学表现生活,文学创作描绘生活中的人、事、物的客观情貌,也传达作家对一定社会生活的认识,表达他对人、事的主观情意。文学作品既演绎出作家的心路历程,同时也际会着时代风云。苏轼词作在某种程度上反映着其政治理想、人生哲学、文艺思想及其穷达多变的人生经历。解读苏轼的词作, 无疑应首先解读苏轼 本人,并解读其生活所处的北宋王朝的政治风雨。苏轼的生活态度和文学创作与他从小接受儒道两家思想和后来接触的道家思想以及他一生坎坷不平的生活道路有关。苏轼从小就从他母亲那里接受了儒家的正统教育。他十岁时就很佩服东汉的名臣范滂(5宋史#苏轼传6)。但同时他又接受了道家思想,八岁就跟天庆道观士学道,而且十分醉心于养生之术。不过,这时的苏轼并没有把道家思想作为立身之本。到了青年 时代,苏轼充满建功立业的理想。他与弟弟苏辙一起进京游宦时踌躇满志,曾说:/当时共客长安,似二陆初来俱少年。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0可见,苏轼早年的生活态度是积极进取的,/致君尧舜0是他的伟大理想。考上进士后,他从这一理想出发,自觉站在儒家立场上,排斥佛老思想。他早年写的5进策6、5进论6就是尊儒抑佛的。如5策别十八6中说:/天 子有七庙,今又饰老佛之宫而为之祠,固已过矣。0在5子思论6中文说:/嗟夫!夫子之道不幸,而有老聃、庄周、杨朱、墨翟、田骈、慎到、申不害、韩非之徒,各持其私说以攻乎其外,,0在5韩非论6中他否定了老庄的虚无主义,/昔周之衰,有老聃、庄周、列御寇之徒,更为虚无淡泊之言,而治其猖狂浮游之说,纷纷颠倒,而卒归于无有。0这些话表明苏轼尽管在早期已接触了道家思想,但从建功立业、/致君尧舜0的理想出发,有意独尊儒术,排斥佛老。但是,苏轼从政之后,仕途一直很不幸,先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而被通判杭州,以后又转知密、徐、湖三州。元丰二年因/乌台诗案0被贬到黄州。到/旧党上台0,他又被召回京城,但又与司马光政见不合,被迫出任杭州。元佑六年又调回中央,可立即又受政敌打击,被迫离京,转颖州,又移扬州。元佑七年九月 收稿日期:2004-08-19 作者简介:李红萍(1970-),女,福建南安人,福建电大泉州分校教学处讲师。 对人生的执着和超越 )))谈苏轼词的人生哲学 李红萍 (福建电大泉州分校,福建泉州362000)

百强重点名校高考备考_2014届许昌市一模语文学科作文总结及高考作文备考(完美整理版)

2014届许昌市一模语文学科作文总结及高考作文备考 原创 1105 1428 备受全市各界关注的许昌市一模考试已经胜利落下帷幕。在我们阅卷过程中,考生反映出的问题可谓形形色色,有共性也有个性,足以为我们提供相当的素材来总结我们的教学,改进我们的备考。现在我就作文部分作一点简要分析并对作文备考谈几点浅显的看法。 一、关于市一模考试作文 本次模考语文试卷作文题按说审题立意并不难,全面把握材料的基础上,很容易看出来是三类人面对生活的、外界的困难挫折的态度或说心态,何况材料中核心句子就是结尾:追求成功的人心中从满阳光。关键是弄明白“阳光”这个比喻,明确点出“阳光”的本体是什么。分析不难看出,此处“阳光”是喻体,本体就是“积极的心态”(坚持、执着、乐观、不坐等、不抱怨、勤总结、善于思考、善于寻找出路)。 但写作部分问题也比较集中,此次作文阅卷,我们参照了高考阅卷标准,一类卷立意正确且文笔卷面皆佳5258分,立意正确但语言稍欠的4751分,立意正确但文笔卷面差者4046,立意偏离的40分以下,字数不足400字1020分,一个错别字扣一分。 附: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雨后,一只蜘蛛艰难地向墙上已经支离破碎的网爬去,由于墙壁潮湿,它爬到一定的高度,就会掉下来,它一次次地向上爬,一次次地又掉下来…… 第一个人看到了,他叹了一口气,自言自语:我的一生不正如这只蜘蛛吗,忙忙碌碌而无所得。于是,他日渐消沉。 第二个人看到了,他说:这只蜘蛛真愚蠢,它从旁边干燥的地方绕一下就能爬上去,我以后可不能像它那样愚蠢。于是,他变得聪明起来。 第三个人看到了,他立刻被蜘蛛屡战屡败的精神感动了,并从这里得到启示,于是,他变得坚强起来。 上述材料启发人们明白一个道理:追求成功的人心中从满阳光。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