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间歇性低氧训练对自由基代谢的影响

论间歇性低氧训练对自由基代谢的影响
论间歇性低氧训练对自由基代谢的影响

《运动疗法学》复习题2

《运动疗法学》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抗阻力运动:在治疗师用手或利用器械对人体施加阻力的情况下,由患者主动地进行抗阻力的活动. 2、助力运动:通常由徒手、健肢或通过滑轮装置等对患肢的主动运动施加辅助力量,兼有主动运动和被动运动的特点. 3、肩肱节律:肩关节的运动时各关节间的协调运动,肩肱关节运动时肩胸连接处随之运动,此协调运动称为肩肱节律. 4、体位转移:是指人体从一种姿势转移到另一种姿势的过.程. 5、牵伸技术:是指拉长挛缩或缩短软组织的治疗方法,其目的是增加组织的伸展性和ROM. 6、关节松动技术:关节松动术是治疗师在关节的生理运动和附属运动范围内完成的一种被动关节运动. 7、关节的附属运动:是关节在解剖结构允许范围内进行的运动,它不能主动完成,可以通过他人或对侧肢体帮助完成 8、关节的生理运动:是关节在生理范围内的运动,主动和被动都可以完成,是关节活动评定的主要内容,可以完成所有的关节运动形式,如屈、伸、内收、外展、内旋、外旋 9、治疗平面:是一个垂直于一条由旋转轴至关节凹面中心线的平面 10、肌力:是指肌肉收缩时产生的最大力量 11、肌肉耐力:肌肉耐力是指有关肌肉维持进行某项特定人任务(作业)的能力.其大小可以用从开始直到出现疲劳时以收缩的总次数或所经历的时间来衡量. 12、离心性收缩:当肌肉收缩时肌力小于阻力(外力),使原先缩短的肌肉被动地延长,肌肉的止点和起点相互远离 13、向心性收缩:当肌肉收缩时肌力大于阻力(外力),肌肉的长度缩短,肌肉的止点和起点相互靠近 14、牵引疗法:是应用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原理,并将这一对方向相反的力量作用于脊柱或四肢关节,达到分离关节面、牵伸周围软组织和改变骨结构之间角度或列线等目的的一种康复治疗方法 15、平衡:是指人体无论处在何种姿势,如静止,运动或受到外力作用的状态下,能自动调整姿势并维持稳定的一种能力. 16、支撑面:支撑面是指人体在各种体位时能稳定的支持身体的重量所依靠的接触面. 17、步行:它是一个复杂的生理过程,人体通过中枢命令,身体平衡和协调控制,涉及足,髋,膝,躯干,颈,臂的肌肉和关节的协调运动,来共同完成正常的步行行为. 18、步态:是指人体步行时的姿势,包括步行和跑两种状态. 19、社区性步行:是指可以借助踝-足矫形器,手杖或甚至不用,可以在室外和所在社区内行走。 20、反射性抑制:是专门抑制异常运动和异常的姿势反射而设计的一些运动模式. 21、Raimiste现象:在仰卧位,健侧下肢抗阻力外展或内收时,患者髋关节可出现相同动作,下肢的这种联合反应。 22、技巧性活动 23、PNF:采取刺激人体组织的各种感受器-本体感觉,来激活共和募集最大量的运动单位参与活动,同时激发其潜力来促进神经肌肉的恢复这种方法简称本体促进法. 24、运动再学习:它以生物力学、运动科学、神经科学和认知心理学等为理论基础,以作业与功能为导向,在强调患者主观参与和认知重要性的前提下,按照科学的运动学习方法对患者进行再教育以恢复其运动功能的一套完整的方法。 25、心功能康复:指应用多种协同的,有目!的各种干预措.施包括康复评估,运动训练,指导饮食,指导生活习惯,规律服药,定期监测各项指标和接受健康教育等使患者改善生活质量,回归正常社会生活,预防心血管疾病事件发生。 26、有氧运动:有氧运动是指人体在氧气充分供应的情况下进行的体育锻炼。 27、引导式教育:引导式教育是通过教育(教学)的方式使功能障碍者的异常功能得到改善或恢复正常,尤其是通过其特有的“节律性意向”,诱导儿童以积极的态度主动参与教学过程,让儿童能在相互学习情况下相互激励,克服困难,完成教学任务,达到全面康复的目标。 28、MDT(麦肯基力学诊疗技术):是针对人体脊柱和四肢疼痛和/或活动受限的力学原因进行分析和诊断,并应用恰当的力学方法进行治疗的独特的体系 29、强制性运动疗法:在生活环境中限制脑损伤患者使用健侧上肢,强制性反复使用患侧上肢。 30、运动想象疗法:是指为了提高运动功能而进行的反复运动想象,没有任何运动输出,根据运动记忆在大脑中激活某一活动的特定区域,从而达到提高运动功能的目的。 二、简答题 1、简述改善关节活动范围的常用技术和方法?1)防止关节周周软组织挛缩造成的关节功能障碍2)防止神经肌肉性挛缩造成的关节活动障碍3)防止软组织粘连形成的关节活动障碍 (1).主动运动:用主动运动恢复关节活动,动作宜平稳缓慢,尽可能达到最大幅度,然后稍加维持,以引起轻度疼痛感为度;(2)被动运动;由治疗师或患者自己用健肢协助进行.其对挛缩组织的牵张,活动到最大幅度也宜作短时间维持,应根据疼痛感觉控制用力程度,切忌施行暴力,以免引起新的损伤.(3)助力运动:通常由徒手,健侧或通过滑轮装置等对患肢的主动运动施加辅助力量,兼有主动运动和被动运动的特点.(4)关节功能牵引法:按需要扩大活动关节运动方向作持续一定时间的重力牵引,使挛缩及粘连的纤维产生更多的塑性延长,以取得更好的联系效果.在其远端肢体上按需要方向用沙袋

低氧训练前后有效意识时间的测定

低氧训练前后有效意识时间的测定 适应是指机体在内外环境的变化中,通过改变调节自身的机能、形态和结构以适应其变化,从而更好地生存下去。已有研究报告,不同程度的持续性低氧对机体会产生不同程度的损伤,可是合理的间歇性低氧对缺氧机体却有很好的保护作用,被称为间歇性低氧适应(intermittent hypoxia adaptation)[1]。小鼠经重复密闭缺氧4次后,脑组织匀浆提取液可显著增强未经处理的小鼠对缺氧的耐受能力[2,3]。为探讨间歇性低氧训练对人的感知、工效的影响,本研究对入我院疗养的歼击机飞行员进行了低氧训练前后有效意识时间的测定并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在我院健康疗养的歼击机男性飞行员32名,年龄23~25岁,飞行时间230~380 h。年度大体检身体健康,飞行合格。无低氧习服及高原作业史。受训者在整个训练期间生活规律,每次训练前4 h不食用任何含咖啡因或其他刺激性物质的食品或饮料。 1.2训练设备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航空医学研究所研制的DY-84型低氧混合仪,Eagle 3000型多功能监护仪,YM-6505加压供氧面罩,TK-A飞行保护头盔,99.5%的医用氧气和99.9%的纯氮气,气体压力不低于 2.9×103 kPa。 1.3有效意识时间测定[4] 有效意识时间测定通常指被试者在极度严重缺氧条件下能够坚持完成一定质量工作(如对刺激信号的应答反应、书写实验等)的时间。用DY-84型低氧混合仪配制氧含量为7.1%(相当于 7 500 m高空环境)混合气,让受试者吸入,即按下秒表记录时间,同时令受试者从1 000开始依次递减1进行倒写数字,直至受试者书写数字发生错误,本人不知更改,或字迹出现紊乱,书写速度显著变慢,甚至出现停止书写。此时迅速打开应急供氧开关吸入纯氧,同时记录时间,此段时间即为有效意识时间。测定过程中同步监测SpO2。 1.4间歇性低氧训练受试者每天上午于同一时间段进入模拟3 500 m高空环境(氧含量为13.1%),每次低氧吸入25 min,共持续15 d。以低氧训练前1 d 测定的有效意识时间作为训练前,间歇性低氧吸入15 d后第16天测定的有效意识时间作为训练后。 2结果 2.1有效意识时间间歇性低氧训练后的有效意识时间比训练前明显延长,所得数据以平均值±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进行评价,训练前后有效意识时间有非常显著性的差异(P<0.001)。

循环训练法

一、间歇训练法的类型 间歇训练法的基本类型主要分为三种,即:高强性间歇训练方法、强化性间歇方法和发展性间歇训练方法 间歇性训练法是在平原借助低氧仪让受训人员间歇性地吸入低于正常氧分压的气体,造成体内适度缺氧,从而导致一系列有利于提高有氧代谢能力的抗缺氧生理、生化适应,以达到高原训练的目的。在运动实践中,间歇性低氧训练作为一种辅助训练手段,与常规训练穿插进行,能使受训人员机能潜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全面提高机体的代谢能力。 1、高强性间歇训练方法的运用 特点:一次练习的负荷时间较短(40秒之内);负荷强度大心率多在190次左右;间歇时间及不充分,以心率将至120 次为开始,下一次练习的确定依据;练习内容多为单个技术或组合技术,练习的动作结构基本稳定;能量代谢主要启用磷酸盐系统以下糖酵解功能系统。 2、强化性间歇训练方法的应用 特点:对体能主导类运动项群来讲,一次练习的负荷时间略长于主项比赛时间(约在100到300秒之间),负荷强度通常略低于主项比赛强度的百分之十到百分之五),心率控制在每分钟180或170次左右即可,间歇时间以心率降至120次为开始下一-次练习的确定依据,动作结构前后稳定。 3、发展性间歇训练方法的应用 特点:一次练习的负荷时间较长,负荷时间至少应在5分钟以上,负荷强度控制在平均心率在160次/分左右,间歇时间以心率降至120次为开始下一次练习的确定依据,一次持续的练习动作种类可以单一,亦可多元,供能以有氧代谢性为主。 4、青少年专项训练中,间歇训练模式有着较强的可塑性,同时还可以根据不同阶段的训练进行科学调配。间歇训练模式能够有效开发青少年运动的潜在能力,同时还能够为武术事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二、循环训练法的定义 根据训练的具体任务,建立若干练习站或练习点,运动员按规定顺序、路线,依次循环完成每站所规定的练习内容和要求的训练方法。是一种综合形式的练习方法,比较生动活泼,能提高运动员的练习情绪和积极性。循环通常应包括6-14个身体不同部位的练习,每个运动练习间歇为45-60秒钟,每个循环间歇为2-3分钟。一次训练课可安排一一个或几个循环训练,这种练法对初练者较为适宜。 循环训练法的特点 1.全面地影响身体各器官,系统,提高身体素质,增长肌肉力量和耐力。 2.可消除枯燥感,肌肉的局部负担不重,不易疲劳,能调动训练者的积极性,激发训练的兴趣。 3.可根据各人的体质和训练水平逐渐增加运动量。 4.开始时先练一个循环,过2一3周再增加一个循环,逐渐增加到3-4个循环,但最多不得超过5个循环。 循环练习法的类型及其组织形式 1.循环重复训练------流水式 流水式循环训练法 建立若干练习站点后,运动员按一定的秩序,一站接一站地周而复始的进行单个练习。 作用:可以有效的全面发展多种运动能力,并可使机体各个部位以及内脏器官得到训练。2.循环间歇训练------轮换式 轮换式循环训练法

重复法与间歇法的主要区别

运动训练学作业: 重复训练法与间歇训练法 的主要区别

运动人体科学专业 09级2班 赵乐 09060202 目录 一、重复训练法与间歇训练法的基本涵义-------- 3 二、重复训练法与间歇训练法的功能-------- 3

三、重复训练法与间歇训练法的基本类型及其特点-------- 5 四、重复训练法与间歇训练法的应用-------- 6 五、重复训练法与间歇训练法的训练方案-------- 9 一、重复训练法与间歇训练法的基本涵义 1、重复训练法的基本涵义 这是一种要求在不改变动作结构及其外部运动负荷数据的情况下,按照既定要求,反复进行练习,各次练习间的间歇时间较充分并能使机体基本恢复的训练方法。也即下一次练习是在上一次练习完全恢复或超量恢复的情况下进行的训练法。构成重复训练法的主要因素有:单次(组)练习的负荷量、负荷强度及每两次(组)练习之间的休息时间。通常采用静止、肌肉按摩或散步等休息方式。 2、间歇训练法的基本涵义 “间歇训练法”是一种对练习动作结构和运动负荷强度、间歇时间具有严格的要求,以使机体处于不完全恢复状态下,反复进行训练的练习方法。

间歇训练法受五种因素制约,即每次练习的时间和距离、练习重复的次数和组数、每次练习的负荷强度、每次(组)练习的间歇时间、间歇时的休息方式的影响。 重复训练法要在间歇时间里,使运动员在机体基本恢复的状态下进行,并遵守原要求,目的是发展各种身体素质,提高身体训练水平,改进与提高运动技术与战术,培养运动员顽强、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而间歇训练法每次重复练习之间的间歇时间有严格规定,是在运动员机体未恢复时,就进行下一次练习,且每次练习的时间不长,重复练习的距离或负荷可有一定变化,增大运动负荷,对提高呼吸和心血管系统的机能,发展速度和速度耐力等有显著作用。 二、重复训练法与间歇训练法的功能 1、重复训练法的功能 重复训练法的主要功能集中体现为:通过同一动作的多次重复,经过不断强化运动条件反射的过程,有利于运动员掌握和巩固技术动作;通过相对稳定的负荷强度的多次刺激,可使机体尽快产生较高的机能适应,有利于运动员发展和提高身体素质;通过不同类型的重复训练,可分别促使磷肌氨酸系统(ATP-CP)、乳酸能系统(LA)、(ATP-CP、LA)混合代谢系统的供能能力得以发展和提高。通过不同类型的训练课,有助于分别提高竞技能力的各个因素水平或整体水平。 重复训练法多用于训练的竞赛期,竞赛期的主要任务是提高专项素质,进一步发展专项能力,保持良好的的竞技状态。其特点是运动量相对减少,强度逐渐增大。在此期间,重复训练法是发展速度、速度耐力、专项能力的重要手段。同时,还可以培养运动员在竞赛时的节奏感和速度感。 2、间歇训练法的功能

间歇性训练法类型

间歇性训练 一,间歇训练法释义 间歇训练法是指对多次练习时的间歇时间作出严格规定,使机体处于不完全恢复状态下,反复进行练习的训练方法。通过严格的间歇训练过程,可使运动员的心脏功能得到明显的增强;通过调节运动负荷的强度。可使机体各个机能产生与运动项目相匹配的适应性变化;通过不同类型的间歇训练,可使糖酵解代谢供能能力或磷酸盐与糖酵解混合代谢的供能能力或糖酵解与有氧代谢混合供能能力或有氧代谢供能能力得以有效的发展和提高;通过严格控制间歇时间,有利于运动员在激烈对抗和复杂困难的比赛环境中稳定、巩固技术动作;通过较高的负荷心率的刺激,可使机体抗乳酸能力得到提高,以确保运动员在保持较高强度的情况下具有持续运动的能力。 二、间歇训练法的类型 间歇训练法的基本类型主要分为三种,即:高强性间歇训练方法、强化性间歇方法和发展性间歇训练方法 间歇性训练法是在平原借助低氧仪让受训人员间歇性地吸入低于正常氧分压的气体,造成体内适度缺氧,从而导致一系列有利于提高有氧代谢能力的抗缺氧生理、生化适应,以达到高原训练的目的。在运动实践中,间歇性低氧训练作为一种辅助训练手段,与常规训练穿插进行,能使受训人员机能潜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全面提高机体的代谢能力。 1、高强性间歇训练方法的运用 特点:一次练习的负荷时间较短(40秒之内);负荷强度大心率多在190次左右;间歇时间及不充分,以心率将至120次为开始,下一次练习的确定依据;练习内容多为单个技术或组合技术,练习的动作结构基本稳定;能量代谢主要启用磷酸盐系统以下糖酵解功能系统。 2、强化性间歇训练方法的应用 特点:对体能主导类运动项群来讲,一次练习的负荷时间略长于主项比赛时间(约在100到300秒之间),负荷强度通常略低于主项比赛强度的百分之十到百分之五),心率控制在每分钟180或170次左右即可,间歇时间以心率降至120次为开始下一次练习的确定依据,动作结构前后稳定。 3、发展性间歇训练方法的应用 特点:一次练习的负荷时间较长,负荷时间至少应在5分钟以上,负荷强度控制在平均心率在160次/分左右,间歇时间以心率降至120次为开始下一次练习的确定依据,一次持续的练习动作种类可以单一,亦可多元,供能以有氧代谢性为主。 三、结合游泳专项来分析

体能分类及训练

第六章运动员体能及其训练 班级人数时间 教学任务与要求:了解体能训练的分类;正确理解体能训练的意义和作用;掌握各种各 种素质在实践中的正确应用。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什么是体能训练、体能是怎样分类的?各种素质的概念和训练方法。 难点:如何在训练实践中正确应用各种素质训练的实质。 教学步骤 第一节运动员体能训练概述 一、体能训练释义 (一)运动员体能及其构成 运动员体能指运动员机体的基本运动能力,是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重要构成部分。(二)体能训练的重要意义 一一良好的体能训练是技、战术训练和提高运动成绩的基础; ——良好的体能训练是运动员承受大负荷训练和高强度比赛的基础; ——良好的体能训练是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中保持稳定、良好的心理状态的基础; ——良好的体能训练有助于预防伤病,延长运动寿命。 体能训练分为一般体能训练和专项体能训练,一般体能训练是专项体能训练的基础。进行一般体能训练时,采用多种多样的非专项的身体练习,改造运动员身体形态、增进身体健康、提高身体机能和全面发展运动素质。 进行专项体能训练时,则根据专项的需要采用与专项有密切联系的专门性的身体练习,发展和改善与专项运动成绩有直接关系的专项运动素质莉专项所必需的身体形态、机能。二、体能训练的基本要求 (一)合理地安排一般体能训练和专项体能训练。安排一般体能训练可全面地发展 运动员的力量、耐力、速度、灵敏和柔韧等运动素质,提高运动员各个器官系统的机能,并使运动员身体各个部位得到均衡的发展。一般体能训练,可为提高专项运动所需要的身体能力打下基础。 (二)体能训练应与技术、战术、心理和智能训练有机结合,选择体能训练手段 应力求与专项技术动作形式私生物力学特征相近似。 (三)体能训练在整个训练中所占的比重,以及一般体能训练和专项体能训练的比例 的确定,要因时、因项、因人而异。 (四)体能训练的主要内容是运动素质训练。 (五)在体能训练中运动员常常会感到非常疲劳。 第二节身体形态及其训练 一、身体形态释义 (一)身体形态及其结构

(完整word版)HIIT——高强度间歇性训练〔史上最全:三合一〕

HIIT——高强度间歇性训练【推荐给想控制体重和增加爆发力 的人们】 篇一:什么是HIIT 通过HIIT(High Intensity Interval Training,此处译为“高强度间歇性训练”),你可以在家里或者健身房花较少的时间燃烧更多的脂肪。以下我会说明如何在这种新颖、前沿的心血循环系统训练中达到最好的效果。 如果我告诉你可以在少量的有氧运动当中燃烧更多的脂肪,你是否会感到怀疑?然而,通过HIIT你就能办到,在健身房花少量的时间燃烧更多的脂肪。在这篇文章当中,我会说明如何在这种新颖、前沿的心血循环系统训练中达到最好的效果。 和我们大多数人一样,你可能被告知为了燃烧最大量的脂肪就得完成20~60分钟中等强度的有氧训练。这种方法确实会消耗掉脂肪,但是HIIT是一种更高效的,运动员友好(athlete-friendly)的训练方式,并且同时也消除体内脂肪。 HIIT的工作原理 使用HIIT,将会比你平时选择使用有氧器械更费劲,但只会使用常规有氧训练1/4到一半的时间。HIIT是一种无与伦比的强烈和高效的有氧训练,因此你只需花15~20分钟。 和有氧运动方法不同的是,HIIT每次的运动时间仅10—20分钟,能达到的最大心率为160—190次/分钟。由于在高负荷运动后,人体的新陈代谢会飞速加快,并且维持的时间也比一般有氧运动代谢加快的时间长,所以HIIT的减脂效果会比传统有氧运动的效果好。通常HIIT20分钟的训练比在跑步机上连续跑一个小时还要有效。这种训练方式会让你在20分钟之内耗尽100%的体力。 HIIT的好处 通过一项由加拿大魁北克的Laval 大学进行的研究发现,HIIT有氧运动帮助受训者减掉9倍于采用传统方式(中速跑20~60分钟)训练的脂肪。在你的减重计划中结合HIIT,你将会提升你的新陈代谢达到顶点。 HIIT成功的原因: 当人体在高强度状态下训练,每磅体重将会燃烧更多的热量总量。 高强度锻炼,比如重量训练和HIIT会促进荷尔蒙分泌。 在全天时间内提高人体新陈代谢率!这对你意味着什么?每天消耗的热量越多,你就能减去更多的重量。即使降低体重不是你的最终目标,HIIT也适合你。通过HIIT,运动员将会发现与传统有氧运动截然不同的更好的收获。 除非你在为马拉松作训练,你不必在运动中保持不变的速度。所有的运动,不管是足球还是橄榄球,甚至垒球或者篮球,都具备一点,就是你需要不断的变换速度,并且达到全速奔跑。 HIIT不仅仅对心血管循环系统有益,也对无氧A TP/CP系统有帮助;不仅仅会增加你心肺功能的耐力,更会提高你的初速度和爆发力! 什么是ATP?

间歇性运动法

怎样用间歇式训练提高你的新陈代谢 我在健身房里曾经接触过成百上千的人,他们都喜欢进行每次30-60分钟的有氧训练,每周3-5次,尽管坚持了至少一年,可是体型还是老样子,没有多大的变化。如果您也是采用这种方式减肥,那么您一定也感到困惑,为什么这种锻炼方法并没有达到您想要达到的目标。 我知道,很多的健身教练都喜欢给他们的顾客安排每周6-7个小时的有氧训练计划,几个月之后,他们的顾客如果抱怨这种方式效果不大的时候,这些教练唯一能做的就是告诉顾客坚持这种训练方法,或者增加有氧训练的时间。 那么结果如何呢?这种方法真的消耗更多的卡路里了么?当然没有!做更多的有氧训练并不能提供更多的帮助。你也许会感到惊讶,因为每周6-7个小时的有氧训练并没有提高您的新陈代谢,相反的,它降低了您的新陈代谢。 弄糊涂了吧?其实对于有氧训练,大家都有很多的误解。大部分的人都相信,有氧训练是减轻体重的秘密武器。其实在有氧训练的过程中,还有不为人们所知的副作用。因为有氧训练并不是减轻体重的方法!!忘记那些漫长的,缓慢的,枯燥的有氧训练吧。它绝对不会给你想要的那六块腹肌。 我将向您解释,为什么人们长年相信最有效果的减肥方法(例如30-60分钟的慢跑)并不是真正减轻体重的方法。

让我们看一组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如果你拿最好的长跑选手(那些可以持续跑几个小时的人)和最好的短跑选手(跑动过程低于一分钟)。这两种人,您认为那一种人会比较瘦?答案当然是短跑运动员。 其实当您做得越来越好,您的心脏和肺部也变得越来越强壮,这允许您能够跑更长的路程。然而!当您做更多的有氧训练的时候,也就是您的内脏器官变得越来越强壮的时候,您的身体也会更加有效的消耗脂肪(这就意味着您的身体将消耗更少的脂肪)。这也意味着如果您运动30分钟可以消耗300卡路里的热量,那么当您身体变得强壮的时候,您必须运动45分钟,才能消耗同样的卡路里。您觉得花更多的时间做有氧训练,仅仅消耗同样的卡路里有意义么? 事实上,当您开始做更多的有氧训练试图消耗更多的卡路里的时候,您的身体却已经在向肌肉寻求能量了。这就意味着您的身体将开始分解肌肉组织来提供额外的能量。您的肌肉会被转化为葡萄糖(血糖)来支持您进行有氧训练。这意味着什么呢?那就是,您在进行一种减少脂肪消耗的运动,那就是降低了新陈代谢! 记住!坚持稳定的有氧训练,并不是锻炼肌肉,反而做得更多的就是消耗您的肌肉! 那么如果稳定的有氧训练对于减脂没有帮助的话,什么才是减脂的有效方法呢?

耐力训练的分类、原则与训练方法

耐力训练的分类、原则与训练方法 耐力训练的分类 根据运动中氧代谢的特征,可分为有氧耐力、无氧耐力及有氧-无氧混合耐力。 根据肌肉工作的力学特征,可分为静力性耐力(如立姿步枪射击时臂的用力)及动力性耐力。根据竞赛及体育活动持续的时间,可分为短时间耐力(短于 2 分钟)、中等时间耐力(2-8 分钟)和长时间耐力(长于 8 分钟)。 根据耐力对运动员竞技能力的作用,可分为一般耐力与专项耐力。 根据器官系统的机能,可分为肌肉耐力、心血管耐力。 根据参加主要工作的肌群数分为局部耐力(如上、下肢等)、全身耐力。 耐力训练的原则 (1)耐力训练中应与运动员的意志品质的培养,思想作风的培养和心理方面的训练与调控结合起来。 (2)耐力训练要注意针对专项的特点,从专项的需要去发展专项耐力。如摔跤、柔道运动员需要发展力量耐力和心血管耐力;长跑运动员着重发展有氧耐力;中跑运动员发展有氧无氧混合耐力和无氧耐力;游泳运动员要注意无氧耐力训练等。 (3)耐力训练中要注意呼吸的科学性。尤其要注意呼吸的节奏,呼吸的频率,呼吸的深度和呼吸的方法等。 (4)在发展无氧耐力的同时,注意协调地发展有氧耐力,有氧耐力是无氧耐力的基础,他们之间存在良性的迁移关系,有氧耐力的提高有利于运动员氧输送能力和氧利用能力的提高。 (5)耐力训练应注意全年系统的安排。在准备期应以一般基础耐力为主,赛前阶段、比赛期和准备期的第二阶段(专门准备阶段)应以比赛性的专项耐力为主。 (6)耐力训练中应注意加强医务监督,采取各种恢复措施,消除疲劳,并注意减轻体重,尽力消除肌肉中过多的脂肪。 耐力训练的方法 (一)持续跑的方法这种方法的基本特点是距离长、匀速的公路跑。 (二)重复跑的方法这与训练速度的重复训练法不同。重复训练法对中长跑和短跑训练很有效的。重复跑是发展速度和专项耐力的重要手段,还可以培养跑的速度感和节奏。一般比赛期采用较多。重复跑训练的距离范围很宽,50米至1000米、2000米、3000米、4000米,直到最长的8000米等。在训练中可使用变化距离或相同距离的重复跑训练。例如:5×200米2",休息5';或者2×150米21",休息3';3×200米27",休息5';2×150米20",休息 3'。距离虽可以改变,但要掌握总的强度要接近,同时距离的变化不宜过大。采用重复跑练习,选择的段落应短于专项距离为主。例如:800 米运动员,以400-600米为主;1500米运动员,以700-1200米为主;3000 米运动员,以1000-2000米为主;5000米运动员,以1000-4000米为主;10000米运动员,以1000-6000米为主。在长跑训练中,基本

速度素质的分类及训练方法

速度素质的分类及训练方法 速度素质是指人体快速运动的能力。快速运动反映着机体运动的加速度和最大速度的能力。分为反应速度、动作速度和移动速度。 一、反应速度是指人体对各种信号刺激(声、光、触等)快速应答的能力。由于运动员对不同类型信号的反应时是不同的,训练中往往根据不同项目的特点测定运动员对特定信号的反应时。如短跑、游泳等周期性竞速项目运动员主要接受听觉信号,而乒乓球运动员则主要通过接受视觉信号作出技战术反应。 二、动作速度是指人体或人体某一部分快速完成动作的能力。动作速度是技术动作不可缺少的要素,表现为人体完成某一技术动作时的挥摆速度、击打速度、蹬伸速度、踢踹速度等,此外还包含在单位时间里连续完成单个动作时重复的次数 (即动作频率)。运动员机体任何部位动作速度的快慢,主要取决于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引起该部位运动的肌肉力量大小,以及技术动作的合理性。 三、移动速度是指人体在特定方向上位移的速度。以单位时间内机体移动的距离为评定指标。从运动学上讲,是距离(S)与通过该距离所用的时间(t)之比。在体育运动中,常常是以人体通过固定距离所用的时间来表示,如男子100米跑10秒,100米自由泳50秒等。移动速度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步长和步频。 发展速度素质的方法多种多样,以下根据教学训练的体会,提供一些发展速度素质的方法,供大家参考。 一、反应速度 1、反应性游戏

(1)两人拍击两人面向开立,听到开始口令后,设法拍击对方背部,而又不被对方击中自己,在规定时间内(每次1分钟左右),拍击对手多者为胜。 (2)反应起跳练习者围圈面向圈内站立,圈内1至2人,站在圆心附近手持小竹竿(竿长超过圈半径)。游戏开始,持竿者将竹竿绕过站圈人脚下划圆,竿经谁脚下即起跳,不让竿打上脚,被打即失败进圈负持竿者,持竿者可突变划圈方向,训练其反应。 (3)捉鸭子把游戏者分成“猎人”和“鸭子”两队。猎人站圈外,鸭子站圈内,1猎人手持排球。猎人在圈外用球掷鸭子,被击中的鸭子退出游戏,鸭子在圈内闪避来球。猎人可以用传球袭击鸭子,直至把鸭子打尽。互换角色。规则:猎人不能进圈,不能击野鸭头部。 (4)喊数抱团练习者绕圈跑,听老师口令,几人组合,练习者即几人成组,不符合组合人数者为失败,失败者罚做俯卧撑、高抬腿等练习或表演节目。 (5)起动追拍两人一组前后相距2-3米慢跑,听到信号开始加速跑,后者追前者,追上并拍击他背部就停止,要求在20米内追上有效。也可在追赶时,老师发出第二个信号,让其后转身互换追赶。 (6)抢球游戏用球围成一个圆圈,球数比练习人数少一,游戏开始,练习者绕球圈外慢跑,听到信号各人就近抢球谁没有抢到积一分,继续进行,游戏结束后看谁得分多为败。 2、反应练习 (1)听口令做对应的相反动作听教练叫立正,练习者做稍息;叫向左转、练习者做向右转等等。 (2)听信号起动加速跑慢跑中听信号后突然加速冲跑10米。反复进行。 (3)小步跑、高抬腿跑接起动加速跑做原地或行进间的小步跑或高抬腿跑,听到信号后突然加速冲跑10-20米。反复练习。 (4)转身起跑背对前进方向站立,听信号后迅速转体180度,起动加速跑10米。 以上练习一般每组练习2-3组,重复2-3组,组间休息5分钟。 (5)听枪声及口令起跑蹲踞式或站立式起跑10米。组数及每组次数根据学生水平而定,组间休息3-5分钟。

如何理解间歇训练法和重复训练法 及在田径专项中的运用

如何理解间歇训练法和重复训练法 及在田径专项中的运用 间歇训练法: 间歇训练法定义:是指对动作结构和负荷强度、间歇时间提出严格的要求,以使机体处于不完全恢复状态下,反复进行练习的训练方法。训练方法之一。20世纪50年代、德国心脏学家赖因德尔和教员倍施勒提出间歇训练理论,认为训练对心率达170—180次/分钟,间歇后到心率达100—125次/分钟时再进行训练,这样有利于增强心泵功能。因此、间歇训练法又称为格施勒一赖因德尔定律。该训练法优点在于练习期间及中间间歇期间均能使心率持在最佳范围之内,改善心泵功能。90年代初应用扩大、效果显著。 间歇训练法作用和形式:通过严格的间歇训练过程,可使运动员的心脏功能得到明显的增强;通过调节运动负荷的强度,可使机体各机能产生与有关运动项目相匹配的适应性变化;通过不同类型的间歇训练,可使乳酸能系统的供能能力、磷酸盐与乳酸能混合代谢系统的功能能力、乳酸能系统与有氧代谢系统的混合供能能力、有氧代谢供能能力等有效地发展和提高;通过严格控制间歇时间,有利于运动员在激烈对抗和复杂困难的比赛环境中,稳定、巩固技术动作;通过较高负荷心率的刺激,可使集体耐酸能力得到提高,以确保运动员在保持较高运动强度的情况下具有持续运动的能力。间歇训练法的基本类

型主要分为三种:高强性间歇训练方法(是发展乳酸能系统的功能能力、磷酸盐与乳酸能混合代谢系统的供能能力的一种重要训练方法)、强化型间歇训练方法(是发展乳酸能代谢系统与有氧代谢系统混合供能能力以及心脏功能的一种重要训练方法)和发展性间歇训练方法(是发展有氧代谢系统供能能力、有氧代谢下的运动强度以及心脏功能的一种重要训练方法)。高强性间歇训练、强化性间歇训练(A、B型)、发展性间歇训练。高强性间歇训练时间小于40秒,心率190次/分钟恢复为120——140次/分钟,强度大,间歇很不充分。强化性间歇训练A 型训练时间小于40——90秒,心率180次/分钟恢复为120——140次/分钟,强度大,间歇不充分;B型训练时间小于90——180秒,心率170次/分钟恢复为120——140次/分钟,强度较大,间歇不充分。发展性间歇训练时间大于5分钟,心率160次/分钟恢复为120次/分钟,强度中等,间歇不充分。间歇方式均为走和轻跑。 重复训练法 重复训练方法是按指定的时间,多次重复某一距离的方法,间歇时间的控制应使呼吸和心率基本恢复。它的目的是发展速度、速度耐力、肌肉力量,还可以培养比赛速率。学习分配体力,感受比赛技术,增加经验。重复训练是以强度训练为中心的训练方法,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与抑制的转换、大脑皮层也肌肉的协调能力要求较高。运用重复训练法可以提高无氧酵解的供能能力和对乳酸的缓冲能力、耐受乳酸的能力,使无氧能力得到提高。

间歇训练法在篮球训练中的运用2

第13卷第3期1999年9月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Jour nal of Nanjin g Ins titu te of Physical Edu cation Vol.13.No.3 Sept.1999 ●运动训练 间歇训练法在篮球训练中的运用 蒋 荣X 摘 要 间歇训练法常用于周期性项目训练中。通过其在篮球运动训练中的运用,探讨间歇 训练法对呼吸与心血管系统、篮球专项身体素质、篮球基本技术与战术3方面的积极作用,进 一步拓宽间歇训练法的运用范围。 关键词 间歇训练法;篮球;训练 1 前言 所谓间歇训练法是指“规定重复动作之间的休息时间的训练法”。[1]间歇训练法一般常用于周期性运动项目的训练,如:跑、游泳等。目前国内外许多优秀教练员对间歇训练法在周期性运动项目中的运用,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与实践,并取得了高质量的研究成果。据文献反映,教练员在非周期运动项目训练中常用重复训练法与变换训练法,对间歇训练法是否能运用于非周期性运动项目训练缺乏深入的研究。本文通过设计具有篮球运动训练特点的间歇训练方案,并在训练实践中加以运用,以探索间歇训练法运用在篮球训练中的基本规律。 2 实验对象与方法 实验对象:江苏盐城师范学院体育系97级男生。 实验时间:1998年9月~1999年2月。 2.1 实验方法 开学第1周在97级学生中随机抽取32名男生,进行全场运球投篮(30分);原地纵跳(20分);3角移动(20分)3项测试和“3打3”技评(30分),技评标准见《篮球》教学大纲。将32名学生分成对照组与实验组(各16人),两组学生素质测试与技评成绩经检验无显著性差异。 2.2 设计篮球间歇训练法方案 方案一:限制区外连续跳投(自投自抢)。时间为1min(至少跳起20次),然后罚球。采用心率控制,当心率恢复到130次/min左右时,再进行下一组练习(3组)。 方案二:连续全场“1攻1”练习。要求进攻队员每组投进4球,进攻队员采用心率控制,当心率恢复到130次/min左右时,再进行下一组练习(3组)。 方案三:“3打2”快攻练习,要求进攻队员每组成功5次,采用心率控制,当心率恢复到130次/min 左右时,再进行下一组练习(3组)。 以上3种间歇训练方案安排在实验组每次篮球实践课结束前进行训练。 对照组按照上述三种方案进行一般性重复训练。 学期结束前2周,测试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呼吸系统与心血管系统功能的指标(肺活量、脉搏比、哈X盐城师院体育系

米跑间歇训练法和重复训练法效果的比较研究

米跑间歇训练法和重复训练法效果的比较研究

————————————————————————————————作者: ————————————————————————————————日期:

田径中400米跑间歇训练法和重复训练法 142012013002曾海波体育教育(3)班 【摘要】:400米运动项目特点及各阶段的训练任务与要求,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针对运动员的具体情况和个人特点,制定训练计划,选择有较训练方法手段, 恰当安排训练负荷强度与运动量。 【关键词】:400米、训练计划、训练方法?400米跑是一项要求较高的速度体能类项目,要求运动员有良好的速度耐力,我国运动员在此项目上与世界水平差距较大,反映在对此项目研究不深,所以在训练过程中,应遵循青少年的生理、心理变化规律,合理而科学安排运动负荷量和强度是至关重要的。因此要结合400米运动项目特点及各阶段的训练任务与要求,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针对运动员的具体情况和个人特点,制定训练计划,选择有较训练方法手段,恰当安排训练负荷强度与运动量。不可避免地带来一定主观性和盲目性,本文认为应选用科学的训练手段来发展运动员的专项素质—速度耐力.。 本人多年负责带队高三体育考生的训练工作,我校凌立彪同学400米专项考生历年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多次参加市、县级比赛成绩较好,成绩达到国家二级运动员的标准。 尽管每个教练400米的训练方法都有所不同,但是都有达到最好成绩的共同规律。现在我校高三体育考生选400米专项的成绩取得比选其他专项成绩好,是因为我训练方法有其特殊之处。现谈谈我对400米跑间歇训练法和重复训练法效果的比较及研究以下.以期共同提高训练的成效,供广大同仁参考: ?一、在400米跑训练中要理解认识间歇训练法及重复训练法的类型及应用特点 1、间歇训练法 间歇训练法是指对多次练习时间的间歇时间作出严格规定,使机体处于不完全恢复状态下,反复进行练习的训练方法.通过严格的间歇训练过程,可使运动员的心脏功能得到明显的增强;通过调节运动负荷的强度,可使机体各机能产生与有关运动项目匹配的适应性变化;使运动员糖酵解代谢供能能力或磷酸盐与糖酵解混合代谢的供能能力或糖酵解与有氧代谢混合供能能力或有氧代谢供能能力得以有效的发展和提高;通过严格控制间歇时间,有利于运动员在激烈对抗和复杂困难的比赛环境中稳定\巩固技术动作;通过较高负荷心率的刺激,可使机体抗乳酸能力得到提高,以确保运动员在保持较高强度的情况下具有持续运动的能力。 间歇训练法的基本类型主要分为三种:高强性间歇训练方法,强化性间歇训练方法和发展性训练方法。 (1)高强性间歇训练方法的应用 高强性间歇训练方法是发展糖酵解供能系统的供能能力、磷酸盐与糖酵解供能混合代谢系统的供能能力的一种重要训练方法.是提高体能类速度性和耐力性运动项群的主要训练方法之一,高强性间歇训练方法的应用特点:一次练习的负荷时间较短(40秒之内);负荷强度大,心率多在每分190次左右;间歇时间极不

400米跑间歇训练法和重复训练法效果的比较研究

田径中400米跑间歇训练法和重复训练法142012013002 曾海波体育教育(3)班 【摘要】:400米运动项目特点及各阶段的训练任务与要求,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针对运动员的具体情况和个人特点,制定训练计划,选择有较训练方法手段,恰当安排训练负荷强度与运动量。 【关键词】:400米、训练计划、训练方法 400米跑是一项要求较高的速度体能类项目,要求运动员有良好的速度耐力,我国运动员在此项目上与世界水平差距较大,反映在对此项目研究不深,所以在训练过程中,应遵循青少年的生理、心理变化规律,合理而科学安排运动负荷量和强度是至关重要的。因此要结合400米运动项目特点及各阶段的训练任务与要求,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针对运动员的具体情况和个人特点,制定训练计划,选择有较训练方法手段,恰当安排训练负荷强度与运动量。不可避免地带来一定主观性和盲目性,本文认为应选用科学的训练手段来发展运动员的专项素质—速度耐力.。 本人多年负责带队高三体育考生的训练工作,我校凌立彪同学400米专项考生历年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多次参加市、县级比赛成绩较好,成绩达到国家二级运动员的标准。 尽管每个教练400米的训练方法都有所不同,但是都有达到最好成绩的共同规律。现在我校高三体育考生选400米专项的成绩取得比选其他专项成绩好,是因为我训练方法有其特殊之处。现谈谈我对400米跑间歇训练法和重复训练法效果的比较及研究以下.以期共同提高训练的成效,供广大同仁参考: 一、在400米跑训练中要理解认识间歇训练法及重复训练法的类型及应用特点 1、间歇训练法 间歇训练法是指对多次练习时间的间歇时间作出严格规定,使机体处于不完全恢复状态下,反复进行练习的训练方法.通过严格的间歇训练过程,可使运动员的心脏功能得到明显的增强;通过调节运动负荷的强度,可使机体各机能产生与有关运动项目匹配的适应性变化;使运动员糖酵解代谢供能能力或磷酸盐与糖酵解混合代谢的供能能力或糖酵解与有氧代谢混合供能能力或有氧代谢供能能力得以有效的发展和提高;通过严格控制间歇时间,有利于运动员在激烈对抗和复杂困难的比赛环境中稳定\巩固技术动作;通过较高负荷心率的刺激,可使机体抗乳酸能力得到提高,以确保运动员在保持较高强度的情况下具有持续运动的能力。 间歇训练法的基本类型主要分为三种:高强性间歇训练方法,强化性间歇训练方法和发展性训练方法。 (1)高强性间歇训练方法的应用 高强性间歇训练方法是发展糖酵解供能系统的供能能力、磷酸盐与糖酵解供能混合代谢系统的供能能力的一种重要训练方法.是提高体能类速度性和耐力性运动项群的主要训练方法之一,高强性间歇训练方法的应用特点:一次练习的负荷时间较短(40秒之内);负荷强度大,心率多在每分190次左右;间歇时间极不充分,以心率降至120次为开始下一次练习的确定依据;有效地提高运动员的速度耐力与力量耐力。

以间歇训练法促进体能训练的几点浅见

以间歇训练法促进体能训练的几点浅见 南昌陆军学院共同基础教研室助教刘海龙 间歇训练法是运动训练基本具体操作方法的一种,指对动作结合和负荷强度、间歇时间提出严格要求,以使机体处于不完全恢复状态下,反复进行练习的训练方法。 间歇训练法分为高强性间歇训练法、强化性间歇训练法和发展性间歇训练法,其类型特点见表一。 表一:间歇训练法基本类型及其特点 间歇训练法对受训者体能素质提高有极大促进作用,通过严格的间歇训练过程,可使受训者心脏功能得到明显增强;通过较高负荷心率的刺激,可使受训者耐酸能力得到提高,以确保受训者在保持较高运动强度的情况下持续运动的能力,亦可增强受训者战胜自我的意志品质;通过不同类型的间歇训练,还可使乳酸能系统地供能能力、磷酸盐与乳酸能混合代谢系统地供能能力、乳酸能系统与有氧代谢系统地混合供能能力、有氧代谢供能能力等有效发展和提高。 从间歇训练法的构成要素不难看出,其关键是要控制好负荷心率、

负荷强度、间歇时间。在组织体能训练时,要采用间歇训练法,使训练组织更加科学有效,主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科学确定训练编组 不同水平的受训者,其所能承受的训练负荷是不一样的,应按照受训者体能水平的优劣划分不同训练组,但简单的甲乙丙组区分并不能体现训练的针对性。因为,即使在同一训练组中,有的受训者可能耐力较弱、有的受训者可能力量较弱,由于某一项素质短板导致其综合体能素质表现较差。所以,在制定训练计划时确定的内容、强度不一定能适合该组每名受训者。在人体五大素质中,力量、耐力、速度是影响受训者体能水平的三个决定性因素,因此在分组时针对受训者素质短板分为耐力训练组、速度训练组、力量训练组,具体的测定可选取各素质具有代表性的项目,如耐力以5000米跑测定;速度以100米、60米跑测定;力量以引体向上、俯卧撑、仰卧起坐等测定,在不同训练组中,再区分强化或补差划分为2-3个小组,如力量强化组、力量补差组。在确定编组训练一个周期或一个阶段之后要及时监测调整,通过循环强化几大素质,实现综合素质的不断提升。 2.有效监测训练过程 在训练中搞好过程监测,对于经验丰富的教练员,可以通过观察受训者的外在表现判断训练负荷是否恰当,如肤色、呼吸、步伐、身体姿态等,但更为准确且较为简便的方法是心率测定法。心率测定法的运用,第一种是最大心率法,具体为:首先计算最大心率,最大心率=220-年龄。而后进行训练进程中的心率监测,可采取抽样法测定

训练十大方法

一,模式训练法:是一种按具有高度代表性的规范式目标模型的要求组织和把握运动训练过程的控制性方法。 操作程序:1解析影响运动竞技水平的各种因素。2 获取各影响因素的指标参数。3 建立影响运动员竞技水平的因素结构模型4以因素结构模型的评价标准数值为评定标准对运动员竞技水平变化的结构状态进行阶段性检查评定。5将检查评定的结果反馈于运动训练过程的各个环节,以找出产生偏离状态的原因。6对运动训练过程相应环节的组织实施发出调节指令。7改进训练工作,使训练的阶段结果不断逼近模式目标。 基本结构:模式训练法由训练的目标模型、检查手段、评定标准、和训练方法四种构件组成。 目标模型: 检查手段: 评定标准: 训练方法: 模式训练法的特点:具有信息化特点、具体定量化特点。 1信息化特点: 2定量化特点: 模式训练法的应用过程:教练员指导-训练模型、训练手段-运动员训练-检测信息-评定结果-调控信息-教练员指导。 二,.程序训练法:是按照训练过程的时序性和训练内容的系统性特点,将多种训练内容有序且逻辑性地编制成训练程序,按照预定程序组织训练活动,对训练过程实施科学控制的方法。 基本结构:训练程序、检查手段、评定标准、训练方法。 基本特点:系统化特点、定性化特点、程序化特点。 系统化特点: 定性化特点: 程序化特点: 应用过程:训练程序、训练手段-运动员训练-评定标准-教练员指导――=训练程序、训练手段。 三,分解训练法:是指完整的技术动作或战术配合过程合理分成若干环节或部分,然后按环节或部分分别进行训练的方法。 类型应用及特点:1单纯训练法:首先把训练内容分成若干部分,分别学习。掌握各个部分或环节内容,再综合各部分进行整体学习。特点:分解的技术动作和战术配合相对复杂;分解后的各个部分可以独立训练。 2递进分解训练法:需要训练内容分成若干部分。先训练第一部分;掌握后再训练第二部分;掌握后再将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合成起来训练;掌握后两部分后再训练第三部分;掌握后将三部分合起来训练。 3顺进分解训练法:需要训练内容分成若干部分,先训练第一部分,掌握后再训练第一部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