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五律122首(整理精校版)

王维五律122首(整理精校版)
王维五律122首(整理精校版)

王维五律122首

语文学习

0211 2145

王维五律122首

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潺。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夏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王维《寄荆州张丞相》

所思竟何在,怅望深荆门。举世无相识,终身思旧恩。方将与农圃,艺植老丘园。目尽南飞雁,何由寄一言。王维《冬晚对雪忆胡居士家》

寒更传晓箭,清镜览衰颜。隔牖风惊竹,开门雪满山。洒空深巷静,积素广庭闲。借问袁安舍,翛然尚闭关。王维《尹谏议史馆山池》

云馆接天居,霓裳侍玉除。春池百子外,芳树万年馀。洞有仙人箓,山藏太史书。君恩深汉帝,且莫上空虚。王维《奉和杨驸马六郎秋夜即事》

高楼月似霜,秋夜郁金堂。对坐弹卢女,同看舞凤凰。少儿多送酒,小玉更焚香。结束平阳骑,明朝入建章。王维《酬比部杨员外暮宿琴台朝跻书阁率尔见赠之作》旧简拂尘看,鸣琴候月弹。桃源迷汉姓,松树有秦官。空谷归人少,青山背日寒。羡君栖隐处,遥望白云端。王维《酬虞部苏员外过蓝田别业不见留之作》

贫居依谷口,乔木带荒村。石路枉回驾,山家难候门。渔舟胶标浦,猪火烧寒原。唯有白云外,疏钟闻夜猿。王维《酬严少尹徐舍人见过不遇》

公门暇日少,穷巷故人稀。偶值乘篮舆,非关避白衣。不知炊黍谷,谁解扫荆扉。君但倾茶碗,无妨骑马归。王维《酬张少府》

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王维《酬贺四赠葛巾之作》

野巾传惠好,兹贶重兼金。嘉此幽栖物,能齐隐吏心。早朝方暂挂,晚沐复来簪。坐觉嚣尘远,思君共入林。王维《送丘为落第归江东》

怜君不得意,况复柳条春。为客黄金尽,还家白发新。五湖三亩宅,万里一归人。知祢不能荐,羞称献纳臣。

王维《送李判官赴东江》

闻道皇华使,方随皂盖臣。封章通左语,冠冕化文身。树色分扬子,潮声满富春。遥知辨璧吏,恩到泣珠人。王维《送严秀才还蜀》

宁亲为令子,似舅即贤甥。别路经花县,还乡入锦城。山临青塞断,江向白云平。献赋何时至,明君忆长卿。王维《送张判官赴河西》

单车曾出塞,报国敢邀勋。见逐张征虏,今思霍冠军。沙平连白云,蓬卷入黄云。慷慨倚长剑,高歌一送君。王维《送封太守》

忽解羊头削,聊驰熊首轓。扬舲发夏口,按节向吴门。帆映丹阳郭,枫攒赤岸村。百城多候吏,露冕一何尊。王维《送岐州源长史归》

握手一相送,心悲安可论。秋风正萧索,客散孟尝门。故驿通槐里,长亭下槿原。征西旧旌节,从此向河源。王维〈送张道士归山〉

先生何处去,王屋访茅君。别妇留丹诀,驱鸡入白云。人间若剩住,天上复离群。当作辽城鹤,仙歌使尔闻。王维〈同崔兴宗送衡岳瑗公南归〉

言从石菌阁,新下穆陵关。独向池阳去,白云留故山。绽衣秋日里,洗钵古松间。一施传心法,唯将戒定还。王维〈送钱少府还蓝田〉

草色日向好,桃源人去稀。手持平子赋,目送老莱衣。每候山樱发,时同海燕归。今年寒食酒,应是返柴扉。王维〈送丘为往唐州〉

宛洛有风尘,君行多苦辛。四愁连汉水,百口寄随人。槐色阴清昼,杨花惹暮春。朝端肯相送,天子绣衣臣。王维〈送元中丞转运江淮〉

薄赋归天府,轻徭赖使臣。欢沾赐帛老,恩及卷绡人。去问珠官俗,来经石砝春。东南御亭上,莫使有风尘。王维〈送崔九兴宗游蜀〉

送君从此去,转觉故人稀。徒御犹回首,田园方掩扉。出门当旅食,中路授寒衣。江汉风流地,游人何岁归。王维〈送崔兴宗〉

已恨亲皆远,谁怜友复稀。君王未西顾,游宦尽东归。塞迥山河净,天长云树微。方同菊花节,相待洛阳扉。王维〈送平澹然判官〉

不识阳关路,新从定远侯。黄云断春色,画角起边愁。瀚海经年到,交河出塞流。须令外国使,知饮月氏头。

绝域阳关道,胡烟与塞尘。三春时有雁,万里少行人。苜蓿随天马,蒲桃逐汉臣。当令外国惧,不敢觅和亲。王维《送赵都督赴代州》

天官动将星,汉地柳条青。万里鸣刁斗,三军出井陉。忘身辞凤阙,报国取龙庭。岂学书生辈,窗间老一经! 王维〈送方城韦明府〉

遥思葭菼际,寥落楚人行。高鸟长淮水,平芜故郢城。使车听雉乳,县鼓应鸡鸣。若见州从事,无嫌手板迎。王维〈送李员外贤郎〉

少年何处去,负米上铜梁。借问阿戎父,知为童子郎。鱼笺请诗赋,橦布作衣裳。薏苡扶衰病,归来幸可将。王维〈送贺遂员外外甥〉

南国有归舟,荆门溯上流。苍茫葭菼外,云水与昭丘。樯带城乌去,江连暮雨愁。猿声不可听,莫待楚山秋。王维〈送友人南归〉

万里春应尽,三江雁亦稀。连天汉水广,孤客郢城归。郧国稻苗秀,楚人菰米肥。悬知倚门望,遥识老莱衣。王维〈送梓州李使君〉

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汉女输潼布,巴人讼芋田。文翁翻教授,不敢倚先贤。王维《送张五归宣城》

五湖千万里,况复五湖西。渔浦南陵郭,人家春谷溪。欲归江森森,未到草婆婆。忆想兰陵镇,可宜猿更啼。王维〈送杨长史赴果州〉

褒斜不容幰,之子去何之。鸟道一千里,猿声十二时。官桥祭酒客,山木女郎祠。别后同明月,君应听子规。王维〈送杨桂州〉

铙吹喧京口,风波下洞庭。赭圻将赤岸,击汰复扬舲。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明珠归合浦,应逐使臣星。王维〈送宇文三赴河西充行军司马〉

横吹杂繁笳,边风卷塞沙。还闻田司马,更逐李轻车。蒲类成秦地,莎车属汉家。当令犬戎国,朝聘学昆邪。王维〈送孙二〉

郊外谁相送,夫君道术亲。书生邹鲁客,才子洛阳人。祖席依寒草,行车起暮尘。山川何寂寞,长望泪沾巾。王维〈送崔三往密州觐省〉

南陌去悠悠,东郊不少留。同怀扇枕恋,独念倚门愁。路绕天山雪,家临海树秋。鲁连功未报,且莫蹈沧洲。

杜门不复出,久与世情疏。以此为良策,劝君归旧庐。醉歌田舍酒,笑读古人书。好是一生事,无劳献子虚。王维〈初出济州别城中故人〉

微官易得罪,谪去济川阴。执政方持法,明君照此心。闾阎河润上,井邑海云深。纵有归来日,各愁年鬓侵。王维〈与卢象集朱家〉

主人能爱客,终日有逢迎。贳得新丰酒,复闻秦女筝。柳条疏客舍,槐叶下秋城。语笑且为乐,吾将达此生。王维《登裴秀才迪小台》

端居不出户,满目望云山。落日鸟边下,秋原人外闲。遥知远林际,不见此檐间。好客多乘月,应门莫上关。王维《游李山人所居因题屋壁》

世上皆如梦,狂来止自歌。问年松树老,有地竹林多。药倩韩康卖,门容尚子过。翻嫌枕席上,无那白云何。王维《过崔驸马山池》

画楼吹笛妓,金碗酒家胡。锦石称贞女,青松学大夫。脱貂贳桂醑,射雁与山厨。闻道高阳会,愚公谷正愚。王维《过福禅师兰若》

岩壑转微径,云林隐法堂。羽人飞奏乐,天女跪焚香。竹外峰偏曙,藤阴水更凉。欲知禅坐久,行路长春芳。过香积寺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听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王维《过感化寺昙兴上人山院(与裴迪同作)》

暮持筇竹杖,相待虎溪头。催客闻山响,归房逐水流。野花丛发好,谷鸟一声幽。夜坐空林寂,松风直似秋。王维《夏日过青龙寺谒操禅师(与裴迪同作)》

龙钟一老翁,徐步谒禅宫。欲问义心义,遥知空病空。山河天眼里,世界法身中。莫怪销炎热,能生大地风。王维《登辨觉寺》

竹径从初地,莲峰出化城。窗中三楚尽,林上九江平。软草承趺坐,长松响梵声。空居法云外,观世得无生。王维《黎拾遗昕裴秀才迪见过秋夜对雨之作》

促织鸣已急,轻衣行向重。寒灯坐高馆,秋雨闻疏钟。白法调狂象,玄言问老龙。何人顾蓬径,空愧求羊踪。王维《慕容承携素馔见过》

纱帽乌皮几,闲居懒赋诗。门看五柳识,年算六身知。灵寿君王赐,雕胡弟子炊。空劳酒食馔,持底解人颐。

《乡村生活、田园风光》作文指导课教案(精)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 《乡村生活、田园风光》作文指导课教案 设计者宋晓晶 教学目标: 1.能有顺序地介绍乡村景物。 2.试着运用积累的优美词句。 3.学会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 教学流程: 一、文始激情情始生 1、课前背诵关于田园的诗词(形式多样 2、组织教学 我们班的课堂口号是:听要——认真说要——清楚 3、创设情境,直观激趣 播放田园风光图片,学生边看边回顾其中的场景。指名交流自己的所见所想。 二、佳作导航促文思 1、看了刚才的优美图片,老师也想展示一下自己的创作——(边出示剪画作品边介 绍六一儿童节那天,老师想亲手为小朋友们制作一份礼物,想来想去,我决定用一幅剪画来表达老师对小朋友们的节日祝贺,于是我就拿起剪刀完成了这幅作品。

同学们,在“走进田园,热爱乡村”这一单元的学习中,我们了解了乡村生活,积累了好多描写田园风光的素材,那么怎样围绕中心 其实,写好作文很简单,只要做到两点就够了,一、记住自己看过的好词佳句。二、读文章时能总结出文章的写作方法。现在,老师就来做一个思维训练,你看到的这些词语,看谁能在20秒内记下来。 嫩绿油绿 浅黄金黄 粉红桔红 炊烟袅袅树木葱郁 稻香扑鼻麦浪金黄 瓜果飘香五谷丰登 鸟语花香鸡犬相闻 同学们的记忆力真是非同一般,让老师佩服。前几天我在看报纸的时候,无意间发现了一篇小美文,因为也是写的田园风光,所以很感兴趣,今天拿过来跟大家分享。看看同学们在总结文章写法上有没有绝招? 现在,你拿出手中的文章,跟同桌一起读,边读边总结它的写作特点。 1.佳作欣赏 2.章法导写 大家讨论一下,这篇文章中有什么可取之处? 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汇报:

唐诗三百首-五言律诗:次北固山下

唐诗三百首-五言律诗:次北固山下 次北固山下 唐代: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译文 旅途在青山外,在碧绿的江水前行舟。 潮水涨满,两岸之间水面宽阔,顺风行船恰好把帆儿高悬。 夜幕还没有褪尽,旭日已在江上冉冉升起,还在旧年时分,江南已有了春天的气息。 寄出去的家信不知何时才能到达,希望北归的大雁捎到洛阳去。 注释 次:旅途中暂时停宿,这里是停泊的意思。 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北,三面临长江。 客路:旅途。 潮平两岸阔:潮水涨满时,两岸之间水面宽阔。 风正:顺风。 悬:挂。 海日:海上的旭日。

残夜:夜将尽之时。 江春:江南的春天。 归雁:北归的大雁。大雁每年秋天飞往南方,春天飞往北方。古代有用大雁传递书信的传说。 青山:指北固山。 乡书:家信。 王湾 王湾作为开元初年的北方诗人,往来于吴楚间,被江南清丽山水所倾倒,并受到当时吴中诗人清秀诗风的影响,写下了一些歌咏江南山水的作品,《次北固山下》就是其中最为著名的一篇。尤其其中“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两句,得到当时的宰相张说的极度赞赏,并亲自书写悬挂于宰相政事堂上,让文人学士作为学习的典范。由此,这两句诗中表现的那种壮阔高朗的境象便对盛唐诗坛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直到唐末诗人郑谷还说“何如海日生残夜,一句能令万古传”,表达出极度钦羡之情。 赏析 从海日东升,春意萌动,放舟于绿水之上,联想起“雁足传书”的故事,表达了淡淡的乡思愁绪。全诗和谐而优美。此诗载于《全

唐诗》卷一百一十五。下面是中华诗词学会、中国唐代文学学会副会长霍松林先生对此诗的赏析。 这首《次北固山下》唐人殷璠选入《河岳英灵集》时题为《江南意》,但有不少异文:“南国多新意,东行伺早天。潮平两岸失,风正数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从来观气象,惟向此中偏。” 王湾是洛阳人,生中,“尝往来吴楚间”。“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市以北,三面临江。上引《江南意》中首二句为“南国多新意,东行伺早天。”其“东行”,当是经镇江到江南一带去。诗人一路行来,当舟次北固山下的时候,潮平岸阔,残夜归雁,触发了心中的情思,吟成了这一千古名篇。 诗以对偶句发端,既工丽,又跳脱。“客路”,指作者要去的路。“青山”点题中“北固山”。作者乘舟,正朝着展现在眼前的“绿水”前进,驶向“青山”,驶向“青山”之外遥远的“客路”。这一联先写“客路”而后写“行舟”,其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飘泊羁旅之情,已流露于字里行间,与末联的“乡书”、“归雁”,遥相照应。 次联的“潮平两岸阔”,“阔”,是表现“潮平”的结果。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人的视野也因之开阔。这一句,写得恢弘阔大,下一句“风正一帆悬”,便愈见精采。

王维送别阅读答案

篇一:王维送别阅读答案 篇二:王维送别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送别王维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古别离孟郊欲别牵郞衣,“郎今到何处?不恨归来迟,-高三语文-魔方格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送别王维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古别离孟郊欲别牵郞衣,“郎今到何处?不恨归来迟,莫向临邛①去!”〔注释〕①临邛qióng,即今四川省邛崃县,也就是汉代司马相如在客游中,与卓文君相识相恋之处。(1)请从以上两首诗中,分别找出一个最能体现主人公对送别之人的深厚情意的字,并作简要分析。(4分)答:(2)这两首诗都是送别诗,但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情感不同。它们各自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请结合诗歌内容加以分析。(4分)答:(1)王维诗中的“问”,问君到哪里去,这一质朴无华的问语,表露了作者对友人的爱护与关心。孟郊诗中的“牵”,表明女主人公舍不得丈夫离去,希望即将远行的丈夫能停一停,好静静地听一听自己的话,情真意切,质朴感人。(2)王维的诗,写友人之间的离别,既有对友人不得意的安慰,又有自己对友人即将隐居南山的歆羡。最后说你只管去吧,我不再苦苦寻问了,似乎还带有一种无可奈何的情绪。孟郊的诗,写夫妻之间的离别,“不恨归来迟,莫向临邛去”,重在写妻子对丈夫的叮嘱,怕丈夫移情别恋的担心。略马上分享给同学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送别王维下马饮君酒,问君..”主要考查你对古诗词阅读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考点名称:古诗词阅读古诗词阅读:古诗词是中文独有的一种文体,有特殊的格式及韵律。1、诗按音律分,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古体诗和近体诗是唐代形成的概念,是从诗的音律角度来划分的。(1)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歌”“歌行”“引”“曲”“呤”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2)近体诗:与古体诗相对的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是唐代形成的一种格律体诗,分为两种,其字数、句数、平仄、用韵等都有严格规定。①一种称“绝句”,每首四句,五言的简称五绝,七言的简称七绝。②一种称“律诗”,每首八句,五言的简称五律,七言的简称七律,超过八句的称为排律(或长律)。(3)词:又称为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乐府等。其特点: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字数不同可分为长调(91字以上)、中调(59~90字)、小令(58字以内)。词有单调和双调之分,双调就是分两大段,两段的平仄、字数是相等或大致相等的,单调只有一段。词的一段叫一阕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阕、上阕、上片,第二段叫后阕、下阕、下片。(4)曲:又称为词余、乐府。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兴起于金,兴盛于元,体式与词相近。特点:可以在字数定格外加衬字,较多使用口语。散曲包括有小令、套数(套曲)两种。2、按内容来分类: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史诗)、咏物诗、悼亡诗、讽谕诗。(1)诗眼:“诗眼”一词最早见于北宋。苏轼诗云:“天工忽向背,诗眼巧增损。”诗眼是诗歌中最能开拓意旨和表现力最强的关键词句。诗眼是理解诗歌的一把钥匙,抓住了诗眼,明白了主旨,可以有效地帮助解题。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用“绿”字而不用“到”“过”“入”“满”等字,是取“绿”字的色彩,增强了文章的形象性。(2)炼字:炼字,修辞方法之一,即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其目的在于以最恰当的字词,贴切生动地表现人或事物。古人作诗,常常出现“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的意境。(3)意象: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在比较文学中,意象的名词解释是:所谓“意象”简单说来,可以说就是主观

王维鹿柴赏析

王维鹿柴赏析 本文是关于王维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导语: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王维鹿柴的赏析,欢迎大家阅读。鹿柴·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赏析一】 这是王维后期的山水诗代表作──五绝组诗《辋川集》二十首中的第四首。鹿柴(zhài寨),是辋川的地名。 诗里描绘的是鹿柴附近的空山深林的傍晚时分的幽静景色。第一句“空山不见人”,先正面描写空山的杳无人迹。王维似乎特别喜欢用“空山”这个词语,但在不同的诗里,它所表现的境界却有区别。“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山居秋暝》),侧重于表现雨后秋山的空明洁净;“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鸟鸣涧》),侧重于表现夜间春山的宁静幽美;而“空山不见人”,则侧重于表现山的空寂清泠。由于杳无人迹,这并不真空的山在诗人的感觉中竟显得空廓虚无,宛如太古之境了。“不见人”,把“空山”的意蕴具体化了。 如果只读第一句,也许会觉得它比较平常,但在“空山不见人”之后紧接“但闻人语响”,却境界顿出。“但闻”二字颇可玩味。通常情况下,寂静的空山尽管“不见人”,却非一片静默死寂。啾啾

鸟语,唧唧虫鸣,瑟瑟风声,潺潺水响,相互交织,大自然的声音其实是非常丰富多彩的。然而,现在这一切都杳无声息,只是偶而传来一阵人语声,却看不到人影(由于山深林密)。这“人语响”,似乎是破“寂”的,实际上是以局部的、暂时的“响”反衬出全局的、长久的空寂。空谷传音,愈见空谷之空;空山人语,愈见空山之寂。人语响过,空山复归于万籁俱寂的境界;而且由于刚才那一阵人语响,这时的空寂感就更加突出。 三四句由上幅的描写空山传语进而描写深林返照,由声而色。深林,本来就幽暗,林间树下的青苔,更突出了深林的不见阳光。寂静与幽暗,虽分别诉之于听觉与视觉,但它们在人们总的印象中,却常属于一类,因此幽与静往往连类而及。按照常情,写深林的幽暗,应该着力描绘它不见阳光,这两句却特意写返景射入深林,照映的青苔上。猛然一看,会觉得这一抹斜晖,给幽暗的深林带来一线光亮,给林间青苔带来一丝暖意,或者说给整个深林带来一点生意。但细加体味,就会感到,无论就作者的主观意图或作品的客观效果来看,都恰与此相反。一味的幽暗有时反倒使人不觉其幽暗,而当一抹余晖射入幽暗的深林,斑斑驳驳的树影照映在树下的青苔上时,那一小片光影和大片的无边的幽暗所构成的强烈对比,反而使深林的幽暗更加突出。特别是这“返景”,不仅微弱,而且短暂,一抹余晖转瞬逝去之后,接踵而来的便是漫长的幽暗。如果说,一二句是以有声反衬空寂;那么三四句便是以光亮反衬幽暗。整首诗就象是在绝大部分用冷色的画面上掺进了一点暖色,结果反而使冷色给人的印象更加突出。

(精)作文指导:作文思维训练选择题

作文思维训练 体会言论思辨哲理(一) 1.对下面材料中划线句子蕴含的哲理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作家余华与一位餐馆老板聊天,谈到读书时,餐馆老板深有同感:“我常让厨师去品尝其他餐馆美食来提高自己的厨艺,我发现总挑别人菜肴缺点的,没有进步;总夸别人菜肴优点的,倒成了好厨师。” A要成为优秀的厨师,更要学习别人菜肴的优点。 B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做出评价,应全面公正。 C世间万物缺陷难免,多吸收其优点,才有长进。 D.读书做菜,都要既找别人缺点,也学别人优点。 2对下面这段话蕴含的哲理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如果人能把自己的烦恼拿到市场上交易,任何人在看到别人的烦恼后,都宁可把自己的烦恼拿回家。 A.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B人都会将自己身上的不幸无限放大。 C.人应该乐观面对自己的烦恼。 D.人应该同情他人的不幸。 3作家马尔克斯在《告别信》中说:“我会用泪水浇灌玫瑰,以此体味花刺的痛苦和花瓣的亲吻。”对这句话蕴含的哲理的理解,最贴切的一项是() A.幸福和痛苦是把双刃剑,人生是逃避不了的。 B.人当勇敢地面对困境,直面苦难,迎接挑战。 C.人当感悟痛苦的磨难,从中品尝幸福的滋味。 D.不要把幸福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要同情弱小。 4对下面这段话蕴含的哲理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没有一个民族可为他们中间出现了这样一个对人类文明发展贡献巨大的人而骄傲起来,因为民族骄傲完全是一种无聊的癖好,在像哥白尼这样一位内心独立的人面前,是难以站得住脚的。 A.哥白尼的贡献巨大,但没有任何一个民族因此而骄傲起来。 B哥白尼内心独立,他不想让某一民族为他所取得的巨大贡献而无聊地骄傲。 C哥白尼的巨大贡献是属于全人类的,而不是属于某一个民族。 D.哥白尼的贡献巨大,不值得所有民族骄傲起来,因为民族骄傲完全是无聊的 5.对下面这段话蕴含的哲理的理解,最贴切的一项是() 路是永远有的,即使走到前面无路了,你还可以在那无路处开辟出新路来。而村,并不是都有的。有的人,昏昏然走了一辈子路,到头来还是没找到那柳暗花明处的村。人人都能找到那个村子,悲哀则无 A.唯有开辟新路,才能于无路处寻觅到精神的家园。 B.只有迈开双脚,奋力前行,才能走到柳暗花明处。 C人生的悲哀,不在于无路可走,而在于无村可依。 D.柳暗花明处的村,常常隐藏在山重水复的困顿处 6.对下面这首小诗蕴含的哲理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不顾一切捕捉蝴蝶 蝴蝶飞向了远方 静静地欣赏蝴蝶 蝴蝶落在你的肩上 A得也是失,失也是得,有失必定会有得。B机遇产生于静静等待中,可遇不可求。 C.要力戒贪婪,与其占有美,不如欣赏美。 D.尊重对手,化敌为友,共建和谐的社会。 7.“小时候,责任是一张暖暖的小床,我在里头,父母在外头;长大后,责任是块黑板,我在下头,老师在上头;后来呀,责任是一张暖暖的小床,我在外头,女儿在里头。”这首小诗蕴含的哲理是()

王维《送别》古诗原文及赏析

王维《送别》古诗原文及赏析 【诗句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出处】唐·王维 《送别》。 【翻译】 你尽管放心地走吧!我也不必再向你详细追问究竟要到那里去?你只 要知道那要去的地方,正有绵延不尽的白云,在天空中飘荡就可以了;另外一种 说法是隐喻送别友人的交情,正如天上白云永无穷尽。 这是描写离别时落寞情怀的诗句。相传这首诗是为送别孟浩然 归襄阳而作,最后劝慰友人归隐山林,悠然自适。 清沈德潜 《唐诗 别裁集》 卷一: “白云无尽,足以自乐,勿言不得意也。” 高步瀛 《唐 宋诗举要》卷一评这两句为 “妙远”。 【全诗】 《送别》 [唐]·王维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 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赏析】 这首诗,以浅白的语言,抒写送别的深情。 前两句,写置酒话别,殷殷相问,字里行间融进一片真情。中间两句由问而 答,转写归隐。友人“不得意”的感喟看似寻常,实际表达了十分复杂的情绪。 他有心用世,但失意不满; 心怀激愤,又无能为力。正是这种极度的痛苦,这种 难以排遣的愁绪,迫使他徜徉山水,隐逸终南,不得已而为之。这两句,既点出 别离的原因,也深化了诗的主题。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这是诗人得知友人“不得意”的心情后,发 自内心的劝慰。 诗人的意思是说, 只管去吧, 朋友, 何必为“不得意”伤怀生愁,

功名利禄终有尽,只有隐逸的情趣如悠悠白云,无尽无休,足供你排遣享受。这 番话蕴含着丰富的感情。作为朋友,他对友人的处境十分同情,友人的感慨也道 出了他的难言之隐。可在这临别的时刻,又说什么好呢?只好托出白云来宽解。 但愿那空明澄澈的云天, 带来安宁闲适的慰藉; 那白云飘忽的景象, 送去前路珍 重的祝福。全诗以这动人的写景结句,含不尽之意于言外,耐人寻味。 在这首诗中,我们几乎看不到诗人的用力之处,看不到谋篇布局的匠心,看 不到什么奇思妙想,仿佛是信手写来,不思而得。但细细体味,它平中见奇,词 浅情深。特别是最后两句,诗人将外景与内情融为一体,以“白云无尽”的景象 涵盖了复杂的感受,给人以无尽的联想,别情依依,余韵悠悠。

王维【鹿柴】的诗意解读

王维【鹿柴】的诗意解读 【鹿柴】 作者: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译文】 空寂的山中,看不見人,只隐约听到远处有人说话的声音; 阳光返照,光线射入林中深处,又映照在青苔上面。 【诗意 1】 这首诗写出了作者在山间别墅所观察到的山空林深、夕阳返照的黄昏景致。 前两句写接近傍晚的时候,空旷的山间已经看不见人的踪影,只是从树林深处, 还隐约能听到一些断续的话语声。这里的“响”,不是喧闹的意思,而是声音的 意思。用一个“响”字衬托,更显出空山深林的幽静。后两句写夕阳的余辉,横 斜地透过浓密的树林, 重新照射在贴近地面的青苔上。 由于林深树密, 绿荫如盖, 白天的阳光无法穿透。 一个“复”字透出只有早晚横射的光线才能进入林中。 这 样一形容,更增添了一种寂静幽深的感觉。 【诗意 2】 空旷的山中,因无人烟而显得格外的寂静,可又能听见人说话的声音,利用 反衬的手法突出表现出山的静, 这与写房间的肃静时加上钟表咔咔的走动声有异 曲同工之妙。 到了傍晚, 夕阳西下, 微弱的光线斜射在深林中, 露出斑驳的树影, 在这万籁俱寂的时刻,树影与青苔,就像情一人一样幽会着,相互眷恋着,更有 火红的夕阳,黑色的树影,绿绿的青苔,色彩鲜明,相映成趣,闲静之中交织着 光彩和情趣,这更加突出了王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高超写法,与此同时 更体现了王维的画家才能。 空旷的山中因偶尔的“人语响”而更显寂静, 诗人因久居宽阔的庄园中心灵 受到洗涤和陶冶而达到佛道思想的境界,更显豁达,超然,心无杂念。山空,心 空,突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山空,心空,并陶醉于山中傍晚这样寂静但又 不失趣味和美感的景色中, , 表现出了诗人对庄园中怡然自乐的生活的一种喜爱 与满足,更突出表现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唐诗300首之五言律诗讲课教案

唐诗300首之五言律 诗

唐诗300首之五言律诗(80首)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唐代: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送梓州李使君 唐代:王维 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汉女输橦布,巴人讼芋田。文翁翻教授,不敢倚先贤。 汉江临眺 唐代:王维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终南别业 唐代:王维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终南山 唐代:王维 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酬张少府 唐代:王维 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过香积寺 唐代: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唐代:王维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馀落日,墟里上孤烟。(馀一作余)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山居秋暝 唐代: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归嵩山作 唐代:王维 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 次北固山下 唐代: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云阳馆与韩绅宿别 唐代:司空曙 故人江海别,几度隔山川。 乍见翻疑梦,相悲各问年。 孤灯寒照雨,深竹暗浮烟。 更有明朝恨,离杯惜共传。

中考半命题作文审题指导及 训练(精)

中考半命题作文审题指导及训练 (一半命题作文的命题形式 1.命前半题:如《___我的梦想》; 2.命后半题:如《告别___》; 3.命中间部分:如《给___的一封信》; 4.命首尾部分:如《___,别再让我__》。 (二半命题作文的补题策略 ①补题前先要准确把握已给命题文字中的概念。 ②所补词语宜“小”不宜“大”,力求“小”中见大,“小”中见深。 ③所补词语要亮出文学色彩或哲理色彩。例如:《那一抹晚霞触动了我的心灵》、《我美丽,因为我有伤痕》等。 ④补填的文字不仅要“准”,而且要力求“新”。例如:“最美丽的___”大多数同学在横线上填上“风景”、“心灵”、“一瞬”等词语,从正面选材演绎题旨,有的同学别出心裁,在横线上填“苍蝇”一词,以童话的形式讲述三只苍蝇作选美表演最后都死于蝇拍之下的故事,告诉读者:邪恶的东西,即使看上去很美,也总是人们的敌人,必须毫不留情地除掉它。作者避开了“正面”、“赞美”这样的常规思维,巧选“反面”、“讽刺”这一鲜有考生涉及的角度选择事物,新人耳目。有个作文题“走近___”,有位学生填入“老鼠的幸福生活”,造成悬念。这种创新手法与上述的笔法异曲同工。当然创新不等于怪异,“新”必须以真善美为前提。半命题作文“青春因___而精彩”,少数考生写“青春因早恋而精彩”、“青春因恶作剧而精彩”,就是把“创新”误为“出格”,把“精彩”误为“搞笑”甚至低俗的典型例子。

(三半命题作文补题技巧 个性化,是创新思维的一个最基本特征。半命题作文获得高分,固然像其它形式的作文考题一样,取决于考生的作文是否有多个“亮点”,是否张扬了个性,而拟一个切旨、切体,又求真、求趣的“亮丽”标题是十分重要的。 拟标题,是考生遗词造句、概括能力等语文素质和能力的重要体现,要补出富有创意的标题,必须打破惯有的思维定势,积极进行发散思维、逆向思维,必须多方位、多角度“出击”。常见的有如下几种补题技法: ①具体事物拟题法。这种以具体事物入题的方式可以以小见大,使选材新颖具体。如半命题作文《难忘的___》,可填上“一条红丝带”,叙写关爱他人,关注生命的动人一幕;《当我面___时候》,可填上“那片绿叶”,托物言志,抒写自己愿做绿叶、无私奉献的情操;也可填上“那座荒山”,呼吁绿化荒山,爱护家园,加强环境保护。此外,像《我好想早点结束这堂课》、《我好想有一个温暖的家》、《寻找爱的猪》等,均为具体事物拟题法。 ②抽象事物拟题法。这种拟题方式是化具体为抽象,便于抒写自己内心复杂的情感。以《当我面对___的时候》为例,可以《当我面对虚荣的时候》为题,敞开心扉抒写自己对心灵的拷问;可以《当我面对她的唠叨的时候》为题,叙写自己对母爱的独特感受。《感悟___》则可以《感悟初三生活》为题,抒写对紧张、忙碌的“冲刺阶段”的学习生活的种种体验;可以《感悟春天》为题,豪情满怀地谱写充满勃勃生机的春的乐章。此外,像《寻找心灵的伊甸园》、《寻找人生的方程解》、《我好想有一片蓝天》等用的也是此种拟题法。 ③特定情景拟题法。这种拟题方式新颖别致,能创设一种特定氛围,给人一个让思絮飘逸、遐想的空间,极易引发人们丰富的联想。如《我好想再看你一眼》、《我好想当一天老师的“好学生”》、《当我面对心灵

鹿柴(王维)

鹿柴(王维) 空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影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注解 1、鹿柴:以木栅为栏,谓之柴,鹿柴乃鹿居住的地方。 2、返影:指日落时分,阳光返射到东方的象。 山中空空荡荡不见人影, 只听得喧哗的人语声响。 夕阳的金光射入深林中, 青苔上映着昏黄的微光。 一 动衬静,以局部衬全局,清新自然,毫不做作。落笔先写空山寂绝人迹,接着以但闻一转,引出人语响来。空谷传音,愈见其空;人语过后,愈添空寂。最后又写几点夕阳余晖的映照,愈加触发人幽暗的感觉。 赏析二 描写鹿柴傍晚时分的幽静景色。诗的绝妙处在于以动衬静,以局部衬全局,清新自然,毫不做作。落笔先写空山寂绝人迹,接着以

但闻一转,引出人语响来。空谷传音,愈见其空;人语过后,愈添空寂。最后又写几点夕阳余晖的映照,愈加触发人幽暗的感觉。 这首诗是王维五言绝句组诗《辋(wǎng)川集》二十首中的第五首。鹿柴,是辋(wǎng)川的地名。 第一句空山不见人,先正面描写空山的杳无人迹。王维特别喜欢用空山这个词语,但在不同的诗里,它所表现的境界却有区别。空山新后,天气晚来秋(《山居秋暝》),侧重于表现雨后秋山的空明洁净;人闲桂落,夜静春山空(《鸟鸣涧》),侧重于表现夜间春山的宁静幽美;而空山不见人,则侧重于表现山的空寂清泠。由于杳无人迹,这并不真空的山在的感觉中显得空廓虚无,宛如太古之境。不见人,把空山的意蕴具体化了。 如果只读第一句,读者可能会觉得它比较平常,但在空山不见人之后紧接但闻人语响,却境界顿出。但闻二字颇可玩味。通常情况下,寂静的空山尽管不见人,却非一片静默死寂。啾啾鸟语,唧唧虫鸣,瑟瑟声,潺潺水响,相互交织,大自然的声音其实是非常丰富多彩的。然而此刻,这一切都沓无声息,只是偶尔传来一阵人语声,却看不到人影(由于山深林密)。这人语响,似乎是破寂的,实际上是以局部的、暂时的响反衬出全局的、长久的空寂。空谷传音,愈见空谷之空;空山人语,愈见空山之寂。人语响过,空山复归于万籁俱寂的境界;而且由于刚才那一阵人语响,这时的空寂感就更加突出。 三四句由上幅的描写空山中传语进而描写深林返照,由声而色,

唐诗三百首-终南山·太乙近天都-五言律诗

唐诗三百首-终南山·太乙近天都-五言律诗 作者:王维朝代:唐代 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终南山》译文及注释译文 巍巍的太乙山临近长安城,山连着山一直蜿蜒到海边。 白云缭绕回望中合成一片,青霭迷茫进入山中都不见。 中央主峰把终南东西隔开,各山间山谷迥异阴晴多变。 想在山中找个人家去投宿,隔水询问那樵夫可否方便?注释 1.终南山,在长安南五十里,秦岭主峰之一。古人又称秦岭山脉为终南山。秦岭绵延八百余里,是渭水和汉水的分水岭。 2.太乙:又名太一,秦岭之一峰。唐人每称终南山一名太一,如《元和郡县志》:"终南山在县(京兆万年县)南五十里。按经传所说,终南山一名太一,亦名中南"。 3.天都:天帝所居,这里指帝都长安。 4.青霭:山中的岚气。霭:云气。 5.海隅:海边。终南山并不到海,此为夸张之词。 6 分野:古天文学名词。古人以天上的二十八个星宿的位置来区分中国境内的地域,被称为分野。地上的每一个区域都对应星空的某一处分野。 7.壑:山谷。“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这两句是说终南山连绵延伸,占地极广,中峰两侧的分野都变了,众山谷的天气也阴晴变化,各自不同。

8.人处:有人烟处。《终南山》赏析艺术创作,贵在以个别显示一般,以不全求全,刘勰所谓“以少总多”,古代画论家所谓“意余于象”,都是这个意思.。作为人兼画家的王维,很懂得此中奥秘,因而能用只 有四十个字的一首五言律诗,为偌大一座终南山传神写照。首联“太 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先用夸张手法勾画了终南山的总轮廓。这 个总轮廓,只能得之于遥眺,而不能得之于逼视。所以,这个联显然 是写远景。“太乙”是终南山的别称。终南虽高,去天甚遥,说它 “近天都”,当然是艺术夸张。但这是写远景,从平地遥望终南,其 顶峰的确与天连接,因而说它“近天都”,正是以夸张写真实。“连 山接海隅”也是这样。终南山西起甘肃天水,东止河南陕县,远远未 到海隅。说它“接海隅”,固然不合事实,说它“与他山连接持续, 直到海隅”,又何尝符合事实?不过这是写远景,从长安遥望终南,西 边望不到头,东边望不到尾。用“连山接海隅”写终南远景,虽夸张 而愈见真实。次联写近景,“白云回望合”一句,“回望”既与下句“入看”对偶,则其意为“回头望”,王维写的是入终南山而“回望”,望的是刚走过的路。诗人身在终南山中,朝前看,白云弥漫, 看不见路,也看不见其他景物,仿佛再走几步,就能够浮游于白云的 海洋;不过继续前进,白云却继续分向两边,可望而不可即;回头看, 分向两边的白云又合拢来,汇成茫茫云海。这种奇妙的境界,凡有游 山经验的人都并不陌生,而除了王维,又有谁能够只用五个字就表现 得如此真切呢?“青霭入看无”一句,与上句“白云回望合”是“互文”,它们交错为用,相互补充。诗人走出茫茫云海,前面又是蒙蒙 青霭,仿佛继续前进,就能够摸着那青霭了;不过走了进去,却不但摸 不着,而且看不见;回过头去,那青霭又合拢来,蒙蒙漫漫,可望而不 可即。这个联诗,写烟云变灭,移步换形,极富含孕。即如终南山中 千岩万壑,苍松古柏,怪石清泉,奇花异草,值得观赏的景物还多, 一切都笼罩于茫茫“白云”、蒙蒙“青霭”之中,看不见,看不真切。唯其如此,才更令人神往,更急于进一步“入看”。另一方面,已经 看见的美景仍然使人留恋,不能不“回望”,“回望”而“白云”、“青霭”俱“合”,则刚才表现于眉睫之前的景物或笼以青纱,或裹 以冰绡,由清晰而朦胧,由朦胧而隐没,更令人回味无穷。这个切,

唐诗:王维《送别 山中送别》原文译文赏析

唐诗:王维《送别山中送别》原文译文赏析《送别/山中送别》 唐代:王维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明年一作:年年) 【译文】 在深山中送走了好友,夕阳西坠把柴门关闭。 待到明年春草又绿的时候,朋友啊你能不能回还? 【注释】 掩:关闭。柴扉:柴门。 明年:一作“年年”。

王孙:贵族的子孙,这里指送别的友人。 【赏析】 全诗含蓄深厚,曲折别致,独具匠心,耐人寻味。这首送别诗,不写离亭饯别的依依不舍,却更进一层写冀望别后重聚。这是超出一般送别诗的所在。开头隐去送别情景,以“送罢”落笔,继而写别后回家寂寞之情更浓更稠,为望其再来的题意作了铺垫,于是想到春草再绿自有定期,离人回归却难定。惜别之情,自在话外。意中有意,味外有味,真是匠心别运,高人一筹。 诗的首句“山中相送罢”,在一开头就告诉读者相送已罢,把送行时的话别场面、惜别情怀,用一个看似毫无感情色彩的“罢”字一笔带过。这里,从相送到送罢,跳越了一段时间。而次句从白昼送走行人一下子写到“日暮掩柴扉”,则又跳越了一段更长的时间。诗人在把生活接入诗篇时,剪去了在这段时间内送行者的所感所想,都当作暗场处理了。 对离别有体验的人都知道,行人将去的片刻固然令人黯然魂消,但一种寂寞之感、怅惘之情往往在别后当天的日暮时会变得更浓重、更稠密。在这离愁别恨最难排遣的时刻,要写的东西也定必是千头万绪的;可是,诗只写了一个“掩柴扉”的举动。这是山居的人每天到日暮时都要做的极其平常的事情,看似与白昼

送别并无关连。而诗人却把这本来互不关连的两件事连在了一起,使这本来天天重复的行动显示出与往日不同的意味,从而寓别情于行间,见离愁于字里。读者自会从其中看到诗中人的寂寞神态、怅惘心情;同时也会想:继日暮而来的是黑夜,在柴门关闭后又将何以打发这漫漫长夜呢?这句外留下的空白,更是使人低回想象于无穷的。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从《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句化来。但赋是因游子久去而叹其不归,这两句诗则在与行人分手的当天就惟恐其久去不归。唐汝询在《唐诗解》中概括这首诗的内容为:“扉掩于暮,居人之离思方深;草绿有时,行人之归期难必。”而“归期难必”,正是“离思方深”的一个原因。“归不归”,作为一句问话,照说应当在相别之际向行人提出,这里却让它在行人已去、日暮掩扉之时才浮上居人的心头,成了一个并没有问出口的悬念。这样,所写的就不是一句送别时照例要讲的话,而是“相送罢”后内心深情的流露,说明诗中人一直到日暮还为离思所笼罩,虽然刚刚分手,已盼其早日归来,又怕其久不归来了。前面说,从相送到送罢,从“相送罢”到“掩柴扉”,中间跳越了两段时间;这里,在送别当天的日暮时就想到来年的春草绿,而问那时归不归,这又是从当前跳到未来,跳越的时间就更长了。 王维善于从生活中拾取看似平凡的素材,运用朴素、自然的语言,来显示深厚、真挚的感情,令人神远。这首《山中送别》

“精当选材”作文指导

“精当选材”作文指导 一、预习目标 1.能够明确选材的重要性,有意识地积累素材。 2.掌握精当选材的标准。 3.学会精当选材,并运用到写作之中。 二、预习指导 1.作文的材料从何而来? 2.你选材的标准是什么? 三、探究预习 1.探究精当选材的标准 (1)探究一: 训练①:以老师为写作对象,如果题目是“辛勤的园丁”,下面材料中选取哪些合适?如果题目是“我要说声谢谢你,老师”,又该如何处理材料的取舍? 1、每天的作业,老师都仔细批改,作业本上,经常画满了老师做的符号和提醒。 2、老师资助家庭经济条件不好的“我”。 3、小明生病了,老师送他去医院。 4、李雷迷上了网络,老师反复教导他,多次做他的思想工作,使他迷途知返。 5、我有不懂的问题询问老师,老师顾不得吃饭,一直讲到我懂为止。 6、在数学竞赛中,我错过了报名时间,老师千方百计帮我补救。 7、我上课看课外书,被老师批评。 8、老师每天都是第一个到班,最后一个离开。 训练②:下面一则片段,是习作《我渴望一个属于自己的假期》的前半部分,你觉得这样写,选材是否得当?如果修改,需要如何调整? 每到星期五,同学们个个欢天喜地、手舞足蹈,可我却偏偏和他们相反。我多么希望不要放假啊! 为什么?因为我的假日比平常辛苦。整天关在家里做作业,做不完的作业,不仅要完成各科老师布置的,还要完成老妈追加的。一会儿是《数学新思维》,一会儿是《火星英语专题训练》,从早上做到中午,从中午做到晚上。 我自己想做的事情,看看电视啦,踢踢足球啦,全都在老妈禁止之列。这样的假期,如同梦魇。 我的修改意见: 总结:精当选材要做到 (2)探究二: 训练①:阅读下面一篇作文,说说你对这一片段的评价。 今年中考那天,我体会到了母爱的伟大……在考场门口,我摸了摸口袋,突然发现2B铅笔忘了带……母亲小声说:“别急,我到对面的商店去买。”说着,她小跑着横穿马路。我看着她的背影,在一辆辆飞驰而过的车流中跳动……时间飞逝,我站在马路对面焦急等待着……就在开考前的几分钟,我终于看见母亲了,她手里高举着一支2B铅笔,飞快地向我跑来……就在还差几步远的时候,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一

唐诗300首之五言绝句

唐诗300首之五言绝句(共29首) 行宫 唐代:元稹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登鹳雀楼 唐代: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新嫁娘词 唐代:王建 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 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 相思 唐代:王维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杂诗三首·其二 唐代: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鹿柴 唐代: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竹里馆 唐代: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送别/ 山中送别/ 送友唐代:王维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问刘十九唐代:白居易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哥舒歌 唐代:西鄙人 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 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 静夜思 唐代: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怨情 唐代:李白 美人卷珠帘,深坐颦蛾眉。 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 乐游原/ 登乐游原 唐代:李商隐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听筝 唐代:李端 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 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 渡汉江 唐代: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八阵图 唐代:杜甫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名成一作:名高)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宿建德江 唐代: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春晓 唐代: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春怨/ 伊州歌 唐代: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江雪 唐代: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秋夜寄邱员外/ 秋夜寄丘二十二员外 唐代:韦应物 怀君属秋夜,散步咏凉天。 空山松子落,幽人应未眠。 终南望余雪 唐代:祖咏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宫词·故国三千里 唐代:张祜 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 寻隐者不遇/ 孙革访羊尊师诗 唐代: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送崔九 唐代:裴迪 归山深浅去,须尽丘壑美。 莫学武陵人,暂游桃源里。 送灵澈上人 唐代:刘长卿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听弹琴 唐代:刘长卿 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 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送方外上人/ 送上人 唐代:刘长卿 孤云将野鹤,岂向人间住。 莫买沃洲山,时人已知处。 玉台体 唐代:权德舆 昨夜裙带解,今朝蟢子飞。 铅华不可弃,莫是藁砧归。

鹿柴王维

鹿柴王维 《鹿柴》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作品。这首诗写一座人迹罕至的空山,一片古木参天的树林,意在创造一个空寂幽深的境界。第一句先正面描写空山的杳无人迹,侧重于表现山的空寂清冷。之后紧接第二句境界顿出,以局部的、暂时的“响”反衬出全局的、长久的空寂。第三、第四句由上幅的描写空山传语进而描写深林返照,由声而色。作品原文 鹿柴1 赵玄荒院士楷书刻石拓片《鹿柴》 赵玄荒院士楷书刻石拓片《鹿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2。 返景入深林3,复照青苔上4。 名家点评 《王孟诗评》:无言而有画意。顾云:此篇写出幽深之景。 《批点唐诗正声》:不言处反胜有,言复不佳。 《唐诗广选》:李宾之曰:诗贵淡不贵浓,贵远不贵近。如杜诗“钩帘宿鹭起,丸药流莺转”、李诗“桃花流水杳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与摩诘“返景”二语,皆淡而浓、近而远,可为知者道,难与俗人言也。 《唐诗直解》:无言而有画意,“复照”妙甚。 《唐诗训解》:不见人,幽矣;闻人语,则非寂灭也。景照青苔,冷淡自在。摩诘出入渊明,独《辋川》诸作最近,探索其趣,不拟其词。如“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喧中之幽也;“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幽中之喧也。如此变化,方入三昧法门。 《唐诗选注》:玉遮曰:只四语,令人应接不暇。 《唐诗笺要》:景到处有情,情到处生景,可思不可象,摩诘真五绝圣境。 《而庵说唐诗》:此首眼目在“空山”二字。右丞笔下直是大光明藏,无有一字在也。 《唐贤三昧集笺注》:五绝乃五古之短章,最难简古浑妙。唐人此体,右丞可称妙手。 《唐诗别裁》:佳处不在语言,与陶公“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同。

《唐诗笺注》:“不见人”、“闻人语”,以林深也。林深少日,易长青苔,而反景照入,空山阒寂,真麋鹿场也。诗细甚。 《诗法易简录》:人语响,是有声也;返景照,是有色也。写空山不从无声无色处写,偏从有声有色处写,而愈见其空。严沧浪所谓“玲珑剔透”者,应推此种。沈归愚谓其“佳处不可语言”,然诗之神韵意象,虽超于字句之外,实不能不寓于字句之间,善学者须就其所已言者,而玩索其不言之蕴,以得于字句之外可也。 《唐贤清雅集》:空而非空,宛而不宛,闲淡入妙。 《唐人万首绝句选评》:写出幽深。 《诗境浅说续编》:深林中苔翠阴阴,日光所不及,惟夕阳自林间斜射而入,照此苔痕,深碧浅红,相映成采。此景无人道及,惟妙心得之,诗笔复能写出。

排比段作文指导及精修订

排比段作文指导及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GGQT-GX8G08Q8-GNQGJ8-MHHGN#

“排比段”巧构美文 用排比段式结构展开话题,这样能使文章的条理清楚。 把内容相关、结构相同或相近、语气连贯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语句连起来用,叫排比。它可由词组构成,也可由句子构成。它可以句与句间构成排比,也可段与段间构成排比。它既可以用来议论,又可以用来记叙、抒情、描写。在各种修辞中,它是使用最多的一种。排比句如运用得恰当,可极有力地增强文章的气势。 一、以四季为时间顺序,用诗句过渡,增加文采。 四季之乐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飘飞的柳絮说:“春回大地了。”轻轻松松换上春装,潇潇洒洒打

个电话:“三月,我们去踏青。”带上心情,换上春装,我们去追寻春的倩影。蜂喧蝶舞,树笑花闹,我们去那快乐老家。笔奏响了清流,脚步惊醒了春草,心情感染了万物。春风里,我们心情跳舞。景美好,心好乐,情好悦。“咯嚓”,友人定格下我灿烂的笑容。阳春美景令人陶醉,是春风唤醒了我刚刚经历冬眠的快乐。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炎炎夏日,夹一本书,我躲进了竹林,眼睛旅行在竹林的小道上,心灵便开始散步在美妙的故事中。曼妙的自然之景里,我放任着;美妙的书本之旅上,我忘情着。情飘着,心也荡着,直到山那边的快乐王国。蝉的大联唱中,昭君出塞时的黄沙,貂蝉月下轻舞时的团扇,玉环华清池洗浴时的白绫,西子浣纱时

的波纹,已是潜意识里的另一种快乐!让人慨叹的乐,原来在夏日阴下的书页里。 “一片梧桐一声秋,一支芭蕉一分愁。”然而,愁云散尽乐不尽,秋至喜随亦未知。梧桐结出了黑黑的籽,枫叶换上了红红的衣。于是快乐便装满了梧桐籽,夹满了枫叶片。月上柳梢头,我独自吹笛黄昏后。一种意境,朦胧着;一支乐曲,飘荡着。邀我共舞,月无语,惟有清辉悠悠,送我一分清幽之乐。有点儿枯败的柳枝不想扫我的兴,送我一段婆娑舞。我吹着,它舞着,月夜里,这儿有一幅欢乐的秋愉图。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冬雪将兆出一个丰年,呼唤出丰年竹篮里的风情。雪花飘飘,如白蝶舞空,似仙鹤蹈云。房白了,树白了,人也白了。粉妆玉砌的世界里,孩子们在嬉戏,我也在嬉

唐诗三百首-五言律诗:月夜

唐诗三百首-五言律诗:月夜 月夜 唐代: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译文 今夜鄜州月亮,一定同样清圆,遥想闺中妻子,只能独自观赏。 可怜幼小的儿女,怎懂思念的心酸? 蒙蒙雾气,或许沾湿了妻子的鬓发;冷冷月光,该是映寒了妻子的玉臂。 何时才能团圆相见,倚靠薄帷共赏明月。那时一定月色依旧,就让月光默默照干我们的泪痕。 注释 鄜(fū)州:今陕西省富县。当时杜甫的家属在鄜州的羌村,杜甫在长安。 闺中:内室。看,读平声kān。 怜:想。 未解:尚不懂得。 香雾云鬟(huán)湿,清辉玉臂寒:写想象中妻独自久立,望月怀人

的形象。香雾:雾本来没有香气,因为香气从涂有膏沐的云鬟中散发出来,所以说“香雾”。望月已久,雾深露重,故云鬟沾湿,玉臂生寒。云鬟:古代妇女的环形发饰。 清辉:阮籍诗《咏怀》其十四:“明月耀清晖。” 虚幌:透明的窗帷。幌,帷幔。 双照:与上面的"独看"对应,表示对未来团聚的期望。泪痕:隋宫诗《叹疆场》“泪痕犹尚在。”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赏析 这首诗借看月而抒离情,但抒发的不是一般情况下的夫妇离别之情。字里行间,表现出时代的特征,离乱之痛和内心之忧熔于一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