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锡永 译释三自性判定

谈锡永 译释三自性判定
谈锡永 译释三自性判定

《三自性判定》略释

世亲论师造论

谈锡永译释

中华佛典宝库

梵名:Trisvabhava-nirdesa[注1]

[1] 本论仍有梵文原本存世,,此有日本学者御牧克己、立川武藏及汤山明的整理本〔Katsuni Mimaki,Musashi Tachikawa & Akira Yuyama,eds,Three Works of Vasubandhu in Sanskrit Manuscript:the Trisvabhavanirdesa,the Vimsatika with its Vrtti,and the Trimsika with Sthiramati's Commentary.(Tokyo:The Centre for East Asian Cultural Studies,1989)〕;梵本的英译,见Stefan Anacker,Seven Works of Vasubandhu (Delhi:Motilal Banavsidass,1986),页181-190。此外,尚可参考Jay L.Garfield,Empty Words:Buddhist Philosophy and Cross-Cultural Interpretation(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2),页128-151;Ake Boquist,Trisvabhava:A Study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hree-nature-theory in Yogacara Buddhism (Sweden:University of Lund,1993),页116-132。]

藏名:Rang bshin gsum nges pa bstan pa

前言

弥勒瑜伽行据《解深密经》而建立,此为三转法轮说教,经言,无上无容非诤论立足处,故为了义。其为了义,非但说唯识,以其立基於法相,证果为如来藏,唯识则为道上之所依,基道果井然,然後始能说为了义。

故知法相即是了义基,亦可说三性、三无性为了义基之基。

世亲此论,无自释论,其弟子亦未为此论造释论,或乃因此论无世亲口授故。若然,则此论当为世亲晚年所造,故其义理实深於《唯识二十颂》、《唯识三十颂》等。全论次第而说无二,已与龙树所说之四重缘起合拍,第35颂更强调现证三自性智,离功用而解脱,是即由证三自性智而触证真如。故若未重视三无性而只多说三性,即於三自性智有所忽略。

今春译此论竟,入夏,住大拈蒲湖留漏楼,再细读此论及瑜伽行诸论,侍儿阿品请法,因略为之疏释颂义并加标题,俾瑜伽行之了义得能显扬。

一.总说

1 遍计与依他以及圆成性

安立为三性具智者须知[注2]

[2 梵:kalpitah paratantras ca parinispanna eva ca/ trayah svabhava dhiranam gambhiram jneyam isyate//]

〔释〕标举遍计性、依他性、圆成性,是为三自性。行人於悟入缘起复超越

缘起时,由现证而得决定之三自性相,谓“具智者须知”,现证而得决定即是“具智”。

二.建立

2 依缘转起者唯成遍计事

能现为依他所似现遍计[注3]

[3 梵:yat khyati paratantro'sau yatha khyati sa kalpitah/pratyayadhina vrttitvat kalpanamatra bhavatah//]

〔释〕世间一切法本皆由缘起,此是法尔,是即依他性。然凡庸不知一切法缘生,乃於缘生诸法上,由其相、其名唯加以遍计(分别),此即令一切法成遍计性。故一切法之“能现”为依他自性;“所似现”则为遍计自性。

不名之为“所现”而名之为“所似现”,以其为“似义显现”故。遍计成立名言,名言成立概念(佛家名相称之为“相”),此概念非是实义,故名为似义。一切法由遍计故,即如其似义而成显现。

3 能现之似现必为无所有

以实无变异圆成即可知[注4]

[4 梵:tasya khyatur yatha khyanam ya sadavidyamanata/jneyah sa parinispannah svabhavo'nanyathatvatah//]

〔释〕能现之依他虽因遍计而成似现,而诸法实相则并未因之而变异,由无变异即可知一切法圆成性。此即所谓本净、本寂。

此本净本寂境界,亦即如来藏,具圆成性。此如《大乘庄严经论》所云——一切无别故得如清净故

故说诸众生名为如来藏[注5]

[5 依波罗颇蜜多罗译,大正·三十一,no.1604,页604c。]

一切无分别(即不因遍计而成分别),是即无有变异;得清净如,即是法性本净、本寂,此於众生心性中亦无变异。

4 凡遍计所现皆似二显现

彼中无有此即彼无二法[注6]

[6 梵:tatra kim khyaty asat kalpah kayam khyati dvayatmana/tasya ka nastita tena ya tatradvaya dharmata//]

〔释〕由能取、所取二者,成立似义显现,於中似有二取,是为“似二显现”,即依二取而似。无此即成无二,无二取故。

《辨法法性论》颂云——

法能相者谓虚妄遍计似二显现及名言显现

无而显现故说为虚妄计度无境故说为遍计[注7]

[7 藏:de la chos kyi mtshan nyid ni/gnyis dang ji ltar mngon brjod

par/snang ba yang dag ma yin pa'i/kun rtog pa ste med snang phyir/des na yang dag ma yin pa'o/de yang thams cad don med cing/rtog tsam yin pas kun rtog pa'o//]

5 无而遍计者是名分别心

实无能遍计亦无所遍计[注8]

[8 梵:asat kalpo'tra kas cittam yatas tat kalpyate yatha/ yatha ca kalpayaty artham tathatyantam na vidyate//]

〔释〕《摄大乘论》谓:“当知意识是能遍计。”遍计即分别,故能遍计之意识即分别心。又云:“说名遍计颠倒生相者,谓是能生虚妄颠倒所缘境相。自相

实无者,实无彼体,唯有遍计所执可得者,唯有乱识所执可得。”[注9]此即以由错乱分别而成之变异为所遍计。

[9 依玄奘译,大正·三十一,no.1597,页341。]

能所二者,皆由错乱而成立,是故皆无自性。

6 以具因与果故许心为二

是即为藏识及转识七种[注10]

[10 梵:tad dhetu phala bhavena cittam dvi vibhavisyate/yad alayakhya vijnanan pravrtya khyam ca saptadha//]

〔释〕《摄大乘论》云:“复有何义,由此一识成一切种种识相貌?”释云:“一识谓一本识,本识变异为诸识故。”[注11]

[11 此依真谛译(大正·三十一,no.1595,页188a);於笈多、行矩之译本,此句作“何别道理於一识体为一切种种识体相貌也?阿梨耶识识体为彼余生起识种种相貌,应知为彼缘相生起故。”(大正·三十一,no.1596,页288a)。玄奘译本则缺此句。]

此本识即阿赖耶识(藏识),变异为余七识。以由变异而起且复能变异,故名转识。由是阿赖耶识即为因,七转识为果。如是即说心有二分。

7 杂染种子聚初者故名心

常转诸行相次者故得名[注12]

[12 梵:samklesa vasana bijais citatvac cittam ucyate/cittam adyam dvitiyam tu citrakara pravrttitah//]

〔释〕初谓藏识、次谓转识。

《解深密经·心意识相品》云——

於中最初一切种子心识成熟,辗转和合、增长广大,依二执受——一者、有色诸根及所依执受;二者、相名分别言说戏论习气执受。有色界中具二执受,无色界中不具二种。[注13]

[13 依玄奘译,大正·十六,no.676,页692。下引同。]

此即谓本识(根本识)实为“最初一切种子心识”。及其起用,即依其功用而有三名,一者、经云——

广慧,此识亦名阿陀那识。何以故,由此识於身随逐执持故。

所谓“於身随逐执持”,即是“增长广大”。

二者、经云——

亦名阿赖耶识。何以故?由此识於身摄受藏隐,同安危义故。

所谓“於身摄受藏隐,同安危义”,即是“辗转和合”。

三者、经云——

亦名为心。何以故?由此识,色声香味触等积集滋长故。

所谓“色声香味触等积集滋长”,即是“依二执受”。

今颂文但说阿赖耶识,实已同时隐括阿陀那识及心。故当了知,根本识实具此三种功用。

复次,经云——

广慧,阿陀那识为依止,为建立故,六识身转。

正以其“於身随逐”时能转起六识,故始说为“增长广大”。如来藏是依、是持、是建立,阿陀那识亦为依止(止即是持)、为建立,故知二者相应。故可说言二者同一,亦有相异。由其异故,於法性则名之为如来藏,於心性则名之为阿陀那。

故论颂云——

阿陀那识甚深细一切种子如瀑流

我於凡愚不开演恐被分别执为我

此“恐被分别执为我”之说,亦见於说於如来藏时所说,故知二者之依、持、建立实同一意趣。

8 遍计为虚妄须知三行相

异熟与异执以及似显现[注14]

[14 梵:samasati 'bhuta kalpah sa caisa trividho matah/vaipakikas tatha naimittiko'nyah pratibhasikah//]

〔释〕由三行相知遍计为虚妄。一者、异熟行相,此即《摄大乘论》所说之“我见熏习差别”;二者、异执行相,此即《摄大乘论》所说之“名言熏习差别”;三者、似显现行相,此即《摄大乘论》所说之“有支熏习差别”。

9 初者根本识具异熟体性

余者为转识转能见所见[注15]

[15 梵:prathamo mulavijnanam tad vipakatmakam yatah/anyah pravrttivijnanam drsya drg vitti vrttinah//]

〔释〕此释前颂。知遍计为虚妄之三行相,异熟行相缘於根本识;余二行相缘於七转识。转起能见,成异执行相;转起所见,成似显现行相。

三.三自性相

10 有无与二一杂染清净等

能相所差别此自性甚深[注16]

[16 梵:sadasattvad dvayaikatvat samklesa vyavadanayoh/laksanabheda tas cesta svabhavanam gambhirata//]

〔释〕有与无、二与一、杂染与清净,即是三自性相之差别。

欲了知此三自性相,须先了知“能相”与“所相”。三自性相为“三能相”,由是即有相应之“三所相”。由能相有差别,故所相即有差别。

能相者,即所相之所依,是故能相之定义便即成所相之定义,以能相为因法,所相为果法故。

《摄大乘论》说“三能相”为——一者,以依处为能相,此即说依他自性能相;二者,以遍计为能相,此即说遍计自性能相;三者,以法性为能相,此即圆成自性能相。

由是“三能相”亦可视为观察一切法之三种见,由见而成立者即是“所相”(通常但名之为“相”)。故《摄大乘论》云——

彼转识相法,有见、有相,识为自性。[注17]

[17 大正·三十一,no.1597,页346c。]

是即谓“三能相”皆“转识相法”,以识为自性而转起见与相。见不同,转起之相即亦不同,故遍计见所转起者,即成遍计自性相,依遍计而成立一切法相;依他见所转起者,即成依他自性相,依依他而成立一切法相;依圆成见所转起者,即成圆成自性相,依圆成而成立一切法相。

谓“三能相”具有与无、二与一、净与染等差别,乃就三自性而说,然若深一层探讨,“三能相”皆无非以心识与外境为缘起,由浅至深,即成三重缘生自性,是故可说为有如是等差别,亦无如是等差别。下来诸颂,即分别对此作说。今且一说此三自性何以为三重缘起。

心识与外境相依,为自性之根本,此即谓心识依外境而起用、外境依心识而变现,由是而成立心识与外境之自性。

若於此自性上,执相与名言而横加分别,则内识与外境都成遍计而有。能离遍计,则能认知依他。此依他者亦有三种,说外境与心识相依,即是相依缘起,《摄大乘论》以灯光与灯炷作喻,喻阿赖耶与污染之相依,即说此重缘起;复次,依内外说如来藏与阿赖耶,即是相对缘起,此非一非异,《摄大乘论》以染衣为喻,若将衣作结,颜色为一,作结後入染器,染後解结,衣色则成为异,如是以明相对;又次,依内外说法性与法,即是相碍缘起,《摄大乘论》喻为金藏土中而成地界,地土现时由虚妄相显现,若经无分别智火烧炼,金相显现,是为真实显现,此喻即说法性为法所碍,於相碍中,离碍则为圆成自性相。

上来所说即“三能相”之差别,以含四重缘起故,说为甚深自性。

甲.有无

11 所显现似有实极无所有

故於遍计性许有相无相[注18]

[18 梵:sattvena grhyate yasmad atyantabhava eva ca/svabhavah kalpitas tena sadasal laksano matah//]

〔释〕此说遍计自性能相,亦有相、亦无相。

“所显现似有”,即由虚妄分别而成之“遍计有”,亦即“分别有”;超越凡庸见,即知其实为“极无所有”。此即证成“遍计有”之空性。

12 错乱体性有似现则无有

故於依他性许有相无相[注19]

[19 梵:vidyate bhranti bhavena yatha khyanam na vidyate/paratantro yatas tena sadasal laksano matah//]

〔释〕无论依业因缘起成业因有、依相依缘起成相依有、依相对缘起成相对有,皆依“错乱体性”而成为有。此如世亲《佛性论》云——

依他性体,有而不实。由乱识根境,故是有;以非真如,故不实。何以故?因缘义无倒故,是以对分别性故名为有,对後真性故非实有。[注20]

[20 真谛译,大正2三十一,no.1610,页794c。]

此即云,凡由缘起成立之有,都是乱识乱根所转起之乱境,但相对於虚妄分别之遍计自性,以因缘非是颠倒,故可说为有自性,唯相对於真如,则非实有自性。

如是成立“依他自性能相”之有自性相与无自性相,故知其所以为有,实依缘起而有;其所以为无,则为对缘起之超越。

13 二则毕竟无无二而为有

故於圆成性许有相无相[注21]

[21 梵:advayatvena yac casti dvayasyabhava eva ca/svabhavas tena nispannah sadasal laksano matah//]

〔释〕圆成自性相离业因、相依、相对,故说“二则毕竟无”;而此离缘起之“无二”则为有。此即如《摄大乘论》颂言——

若知诸义唯是言即住似彼唯心理

便能现证真法界是故二相悉蠲除

体知离心无便物由此即会心非有

智者了达二皆无等住二无真法界[注22]

[22 大正·三十,no.1597,页353c。《摄论》所引,名为“五现观伽他”。“伽他”者,即gatha(偈颂)。今只引其二。]

上来三颂,已显示三自性能相皆具有、无自性相,唯有无之层次则有所不同,

翻译原则:翻译的忠实性原则教学教材

翻译原则:翻译的忠 实性原则

翻译的忠实性原则 在古今中外的翻译活动中,“忠实性”始终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法国著名翻译家和翻译理论家爱德蒙·加里说过,翻译的“忠实性”问题像一条主线贯穿了数千年的翻译历史,有关翻译的种种争论都是因“忠实性”而起的。当今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家奈达就曾经说过,翻译的实质在于用最贴切最自然的语言等效地传达原语的信息;首先是内容,其次是形式。在我国,著名的翻译家严复在《天演论》译著中提出了“信、达、雅”的翻译标准。从以上的例子不难看出,翻译理论家或者翻译家,无论中西,都遵循着“忠实性”的原则。因此,忠实性原则在翻译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这个原则进行进一步分析: 一、直译与意译 直译和意译是两种基本的翻译方法,其目的都是为了忠实地表达原作的思想内容,再现原作的艺术效果。所谓直译就是既保持原文内容又保持原文形式的翻译方法或翻译文字。所谓意译,就是只保持原文内容,不保持原文形式的翻译方法或翻译文字。如果译文的语言与原文的语言常常拥有相同的形式来体现同样的内容,并能产生同样的效果,这样的情况下采用直译好些。例如: 例1:“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译文:The moon is bright,the star is scattered./The crows fly south…(直译)

The stars are dimmed by the brightness of the moon, /southward fly a flock ravens. (意译) 许多人都会认为这样的文体采用意译会好得多。但是不难看出,直译的译文不仅与原文的格式相同,还能让读者感受到那种月光皎洁的星空,能让人身临其境。而意译的译文表面上看起来文字是比较优美,但是却很难让人感受到那种氛围,效果不如直译来得好。 例2:He's poor as a church mouse. 译文:他穷得像教堂的老鼠。(直译)他穷得像叫花子。(意译) 从字面意思看来,这两种翻译都可以。“教堂的老鼠”跟“叫花子”都是来形容他的穷的。但是,在西方,教堂比较普遍,几乎所有的人都知道。而在我们中国,教堂并不常见,有些人就不能理解教堂的老鼠跟穷有什么直接的关联,这样就不能让读者理解这句话的真正含义。而叫花子却人人皆知,这样对于理解穷成什么样就简单多了。 二、功能的忠实性 功能的忠实性就是要使译文忠实于原文,关键要在功能上忠实于原文,即原文具有什么样的功能,译作也尽量具有这种功能。英国比特·纽马克认为语言有六种功能:(1)表情功能,表达信息源(作者、说话者)的思想感情;(2)信息功能,反映语言以外的现实世界;(3)祈使功能,使读者去感受、思索、行动,换言之,它使读者作出文本所期望的反映;(4)美感功能,使感官愉悦;(5)应酬功能,

认知语言学概念化视角下的翻译主观性

认知语言学概念化视角下的翻译主观性 摘要:本文以Langaeker的“意义概念化”为理论基础,论述了在识解实现过程中翻译的主观性体现。本文以《荷塘月色》的四个英语译文作为语料,通过对比分析,揭示了主观性在翻译认知活动中的主要体现。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概;概念化;翻译主观性;《荷塘月色》 所谓翻译,是在译语中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源语的信息,首先是意义,其次是文体。奈达这一经典的对翻译的定义揭示了“意义”在翻译中的重要性。翻译可以理解为译者将一种语篇所表达的意义通过认识和理解后用另外一种语言表达出来的一个思维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最为关键的两个部分就是意义以及理解意义的过程。 Langaoker于1987年提出“意义概念化”这一观点,强调了人的因素,解释了翻译的主观性。为解释概念化,Langacker提出了“识解”这一表达认知能力的概念。在《认知语法基础》一书中,他将“识解”定义为“用不同方法理解同一事态的能力”,包括辖域、背景、视角、凸显、详略度等五个方面。在译者确定不同的辖域与背景,选择不同视角,凸显不同焦点且利用不同详略度来翻译原文时,译文就会在不同程度上存在差异,这也就是翻译主观性的体现。在写景散文中,由于其自身行文特点,这种差异存在的情况更为普遍。本文选择以杨宪益和戴乃迭、朱纯深、李明以及王椒升四位翻译学家之《荷塘月色》的译本为预料,通过对比分析,探析主观性在翻译认知活动中的主要体现。 一、辖域和背景 辖域是指表达式所涉及的相关经验和被激活的概念域配置。理解一个表达式的意义或结构需要相关的经验,并且需要另外一个或者多个表达式的意义或结构作为背景,与我们常说的百科知识常识有关。在《荷塘月色》四个译文中,对辖域和背景的主观性体现主要在对以下词汇的翻译上: (1)我悄悄批上大衫,带上门出去。 对于此处的“带”字的理解不仅需要通过上下文寻找信息,还需要了解散文撰写时期“带上门”的含义。“带上门”在现在可以理解为两个意思,一为关门,二为将门虚掩。通过上下文猜测,若为关门,则可能发出较大的声响,而作者使用了“悄悄地”这一副词来修饰“带”,表明作者极有可能只是将门虚掩,以防关门的声音吵到妻儿。在四个译本中,有两个译本使用的是“close the door”,另外两个使用的是“leave the door Dn the latoh”,说明后者可能更熟悉作者当时的生活情景。 (2)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此处根据上文的意思,“热闹”是指在这个安静的夜晚,“树上的蝉”和“水里

图里描述翻译学研究述评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b718742447.html, 图里描述翻译学研究述评 作者:张建青岳靖凡 来源:《新西部下半月》2009年第03期 (1.浙江工业大学浙江杭州310024;2.西安工业大学陕西西安 摘要图里倡导的描述翻译学目的是建立实证的科学翻译学,其研究以译文为导向,通过对翻译规范的深入研究,提出了两大尝试性翻译规律。其理论扩展了翻译研究的范围,有助于人们全面系统研究翻译,大大促进了翻译研究学科地位的确立。国内外对其理论也有质疑与批评,但其中有些显然未能理解图里理论的初衷和特点,实为“苛求”之论。 关键词图里;描述翻译学;规范 图里是描述翻译学的领军人物,《描述翻译学及其他》则为其理论的总结和升华。 一、描述翻译学的特点 首先,描述翻译学的目的是建立实证的科学翻译学。图里指出:“寻求普遍规律是任何学科的不变目标和首要追求,没有它们,则任何的所谓理论和科学活动都不可信”。他认为一门实证学科如果没有一个描述性分支就不能称其为完整和(相对)独立的学科。 另外,其研究的出发点为多元系统文化理论。描述翻译研究以译文为导向,最重要的是将翻译置于译入语文化的社会和文学系统之中,正是这一系统中的位置最终决定了译者的翻译策略。科学的翻译研究方法“应当是描述性和系统性的;应该重目的和功能;应当研究影响译文产生的接受的规范(norm)和限制(constraint),研究翻译与其他文本处理之间的关系,研究翻译在某一特定文学中的地位与作用,研究在不同文学之间相互影响种翻译的地位与作用。”描述翻译学构建的方法论可归纳为三个步骤: 一是把文本置于译入语文化系统内,检验其重要性和可接受性; 二是比较源语文本与译入语文本,辨识译入语文本偏离源语文本的动因,从而抽象概括出翻译行为规范; 三是把所概括的规范确立为规约未来翻译行为的规律。利用前两步对文本进行多次检验和比较,使析出的规范在类属、时间、作者等方面不断丰富,为探索订立影响翻译行为的普遍性规律提供依据。这些规律便是图里描述翻译学孜孜以求的的一般理论形态。

英汉翻译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英汉翻译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翻译是信息交流过程中极其复杂的社会心理现象。语言知识是翻译的基础。此外,翻译还涉及到推理、判断、分析和综合等复杂的心理认识过程。翻译的方法和技巧是翻译工作者在长期的实践中根据两种语言的特点总结归纳出来的一般规律。这些规律可以指导我们的翻译实践,使我们能更自觉、更灵活地处理翻译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语言现象。下面就英译汉中的一些方法和技巧结合翻译实例作一概述。 1.词义的选择 ? 一词多义和一词多类是英汉两种语言都有的一种语言现象。因此,在平日的翻译练习和测试中,我们在弄清原文句子结构后,务必注意选择和确定句中关键词的词类和词义,以保证译文的质量。通常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考虑词义选择: 1)根据词在句中的词类来选择词义 例如:Censorship is for the good of society as a whole. Like the law, it contributes to the common good. [译文]:审查是为了整个社会的利益。它像法律一样维护公众利益。 [注释]:本句中like作介词,意为"像……一样"。但like作动词用,则意为"喜欢;想要"。例如:He likes films with happy endings. (他喜欢结局好的电影。)又如:Would you like to leave a message (你要不要留个话儿)此外,like还可以作形容词用,意为"相同的",如:Like charges repel; unlike charges attract.(电荷同性相斥,异性相吸。) 2)根据上下文和词在句中的搭配关系选择词义 例1According to the new school of scientists, technology is an overlooked force in expanding the horizons of scientific knowledge. [译文]:新学派的科学家们认为,技术在扩大科学知识范围过程中是一种被忽视的力量。 [注释]:school一词常被误译为"学校",其实,school还有一个词义"学派"。可见,正确选择词义对译文质量有重要影响,而文章的上下文和逻辑联系是翻译中选择词义的重要依据。 例2Now since the assessment of intelligence is a comparative matter we must be sure that the scale with which we are comparing our subjects provides a "valid" or "fair" comparison. [译文]:既然对智力的评估是比较而言的,那么我们必须确保,在对我们的对象进行比较时,我们所使用的尺度要能提供"有效的"和"公平的"比较。

翻译原则:翻译的忠实性原则

翻译的忠实性原则 在古今中外的翻译活动中,“忠实性”始终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法国著名翻译家和翻译理论家爱德蒙·加里说过,翻译的“忠实性”问题像一条主线贯穿了数千年的翻译历史,有关翻译的种种争论都是因“忠实性”而起的。当今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家奈达就曾经说过,翻译的实质在于用最贴切最自然的语言等效地传达原语的信息;首先是内容,其次是形式。在我国,著名的翻译家严复在《天演论》译著中提出了“信、达、雅”的翻译标准。从以上的例子不难看出,翻译理论家或者翻译家,无论中西,都遵循着“忠实性”的原则。因此,忠实性原则在翻译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这个原则进行进一步分析: 一、直译与意译 直译和意译是两种基本的翻译方法,其目的都是为了忠实地表达原作的思想内容,再现原作的艺术效果。所谓直译就是既保持原文内容又保持原文形式的翻译方法或翻译文字。所谓意译,就是只保持原文内容,不保持原文形式的翻译方法或翻译文字。如果译文的语言与原文的语言常常拥有相同的形式来体现同样的内容,并能产生同样的效果,这样的情况下采用直译好些。例如: 例1:“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译文:The moon is bright,the star is scattered./The crows fly south…(直译)

The stars are dimmed by the brightness of the moon,/southward fly a flock ravens. (意译) 许多人都会认为这样的文体采用意译会好得多。但是不难看出,直译的译文不仅与原文的格式相同,还能让读者感受到那种月光皎洁的星空,能让人身临其境。而意译的译文表面上看起来文字是比较优美,但是却很难让人感受到那种氛围,效果不如直译来得好。 例2:He's poor as a church mouse. 译文:他穷得像教堂的老鼠。(直译)他穷得像叫花子。(意译) 从字面意思看来,这两种翻译都可以。“教堂的老鼠”跟“叫花子”都是来形容他的穷的。但是,在西方,教堂比较普遍,几乎所有的人都知道。而在我们中国,教堂并不常见,有些人就不能理解教堂的老鼠跟穷有什么直接的关联,这样就不能让读者理解这句话的真正含义。而叫花子却人人皆知,这样对于理解穷成什么样就简单多了。 二、功能的忠实性 功能的忠实性就是要使译文忠实于原文,关键要在功能上忠实于原文,即原文具有什么样的功能,译作也尽量具有这种功能。英国比特·纽马克认为语言有六种功能:(1)表情功能,表达信息源(作者、说话者)的思想感情;(2)信息功能,反映语言以外的现实世界;(3)祈使功能,使读者去感受、思索、行动,换言之,它使读者作出文本所期望的反映;(4)美感功能,使感官愉悦;(5)应酬功能,使交际者之间保持接触,也反映交际者之间的关系;(6)原语音功能,指语言解释或命名自身特点的功能。

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六招制胜

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六招制胜 易错题诊断 文言翻译,高考试卷中要求直译,也就是字字落实。所谓字字落实,主要是判断每一个虚词、实词的用法和意义,找出通假字、古今异义字、活用词等,并做准确解释,还要把握句式特点和句子的语气。 具体来说,应从“留”“换”“补”“删”“调”“贯”六个方面进行。“留”,凡指朝代、年号、人名、地名、官职等专有名词,皆保留不动。“换”,将单音词换成现代汉语双音词,将词类活用词换成活用后的词,将通假字换成本字……凡该换的,一律换之。“补”,即补出古代简练说法省略或隐含的内容,特别是对省略句。“删”,指删去那些无意义或没有必要译出的虚词。“调”,指把文言句中特殊句式按现代汉语要求调整过来。“贯”,指文言句中带修辞方法的说法,用典用事的地方,根据上下文灵活、贯通地译出。 可记住口诀: 文言翻译重直译,把握大意斟词句。 人名地名不必译,古义现代词语替。 倒装成分位置移,被动省略译规律。 碰见虚词因句译,领会语气重流利。 1.(湖北卷把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二世祖讳伍,有善行,称善人公。……好施予,岁时勤力活家,人产计口给食,余悉以贩乡里贫乏者。门前植槐一株,枝叶扶疏,时作糜哺饿者于其下。……高祖讳重光,字廷宣。……丁巳,肃皇新三殿,求大木,取办贵竹。公至,彝人争以所知异木走报公。公深入其阻。冲风瘴疠,勤事以死。事闻,特加恩恤,赐祭葬。壬戌秋,三殿告成,以公前绩诏赠太仆寺少卿。公性孝友,为颖川公次子,方龀而母沈安人亡。三事继母常、岳、卢,如所生。两弟早夭,抚其遗孤,不殊己子。居乡,恂恂退让,君子也。遇事慷慨,不避艰险。及卒,无一语及家事。世庙谕祭文,有“忠勤报国”之褒,故称忠勤公焉。 【解析】 (1扶:古代的长度单位,四寸为扶。“枝叶扶疏”是说枝叶相距很近,意译为“枝叶繁茂”。“时作糜哺饿者于其下”既承前省主语(善人公,又是介宾短语(“于其下”后置。翻译时既要“补”——补出主语,又要“调”——把“于其下”放到谓语“作”前。参考译文:家门前种有一棵槐树,枝叶繁茂,(善人公时常在树下煮粥给饥民吃。 (2所知异木:知道的奇异树木。走:跑。从文意通顺的角度应放到“争”的后面。参考译文:忠勤公到后,彝人争着跑去把他们知道的奇异树木告诉他。 (3“孝友”是两个单音节词,应“换”为双音节词。参考译文:忠勤公天性孝顺父母、友爱兄弟,是颖川公的二儿子,刚换牙时母亲沈安人就去世了。 2.(福建卷阅读下面文言文,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孟子去齐,充虞①路问曰:“夫子若有不豫色然。前日虞闻诸夫子曰:‘君子不怨天,不尤人。’”曰:“彼一时,此一时也。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由周而来,七百有余岁矣;以其时考之,则可矣。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吾何为不豫哉?”(《孟子·公孙丑下》 [注]①充虞:孟子弟子。

描写翻译学派

摘要:本文介绍了当今西方翻译研究的一个重要的学派——描写学派的起源、成长与成熟的过程,以及这个学派的特点。文章论述了描写翻译学派对中国翻译理论研究的现实意义。文章认为描写学派可以为各种各样的翻译定位、拓宽翻译研究的领域并丰富翻译实践的手段。 关键词:规范;描写;翻译研究 Abstract: This paper traces the origin, growth and development of des criptive translation studies, one of the most influential schools of thought in translation studies in the West today. Following a brief des cription of its major characteristics, the paper dwells on the school?s relevance to the Chinese translators. The point is made that the des criptive theory can explain the orientation of all kinds of translations, broaden the scope of the field of study and enrich the practice of translation in China. Key words: pres criptive; des criptive; translation studies 翻译研究,从一开始的归纳式的经验总结,如严复的信、达、雅,即用自己从翻译实践中得来的经验,浓缩成警句式的“标准”,传授给后人,让别人照着去做;到后来的演绎式的科学研究,如奈达的动态对等,即利用语言学的一些基本原理。对翻译过程进行严格(rigorous)的描述,对翻译的终极产品进行严格的鉴定,用四个语义单位、七个核心句、五个逆转换步骤,细细地规定出翻译的全过程,用以指导翻译实践。这种种研究翻译的方法,都是“规范性”(pres criptive)的。规范性翻译研究的显著特点是,定出一个规范(norm),让所有译者,不分时代(timeless),不分工作对象,不分译者、读者的认知环境(cognitive environment),在他们的翻译实践中一律遵照执行。若有违反便叱之为“不忠实”或“结构笨重”(heavy structure)、“误导读者”(misleading)等等。美国知名的描写翻译学者Maria Tymoczko认为,规范性翻译理论根源在于把翻译看作一种纯粹的语言艺术,用一些超越时间的语言规则来加以考察。(As a language art, translation has often been considered from the viewpoint of timeless linguistic rules (which has led to a normative tendency in the theory)…)①[作为一种语言艺术,翻译常常被人用一些超越时间(或译成“永远有效”)的语言规则来加以考察(这种做法造成了理论研究中的规范倾向)]。 规范性的翻译理论,无论在中国还是在海外,一直是翻译界不可动摇的指导方针,这种局面一直延续到上世纪50年代。长期以来也一直没有人提出过质疑。人们似乎认为理论的作用就是规范行为,统一思想,是天经地义的事。如果没有了那些规范性标准,翻译界岂不要天下大乱。 然而,一个不争的事实是,翻译界早就已经是“乱”得可以。且不说直译意译之争,时断时续,绵延不断,且不说林纾的翻译到底是译文还是“译写”、庞德翻译的汉诗到底是不是翻译,就拿翻译的核心问题“忠实”来说,也是众说纷纭。夏济安翻译霍桑的“古屋杂忆”,故意把“母牛”翻成“乌鸦”,以衬托凄凉氛围,有人说译者与原作用“达到了一种心灵上的契合”,②有人则嗤之以鼻,认为译文连最起码的“忠实”都没做到,③再举古爱尔兰英雄史诗厄尔斯特故事Ulster cycle的翻译为例,更是朴朔迷离。古爱尔兰语早已失传,“原文”已几乎无人可以读懂,“忠实”根本无从谈起,加上后世的译者为了民族解放斗争的需要,添枝加叶或削足适履。或增或删可以说把“原文”弄得面貌全非。但是,这些译作在爱尔兰民族解放斗争中的确起到过举足轻重的作用。④说

许渊冲与庞德英译诗歌的忠实性对比研究

许渊冲与庞德英译诗歌的忠实性对比研究 0 引言 “忠实”与“通顺”是目前翻译界普遍认同的翻译标准,1898年,严复在《天演论》中说:“译事三难,信、达、雅。”用今天的话来说,“信”即是忠实准确,“达”就是通顺流畅,“雅”就是文字古雅。根据许渊冲先生的理解,“雅”字在现在应该是指注重修辞的意义了。这三点几乎已成为中国翻译界乃至世界翻译的标准。 从中国古代的“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到严复的“信”到波斯盖特的“忠实性是衡量翻译成败的最高标准”(谭载喜,182)翻译必须忠实于原作,对于这个忠实,学术界又一直有争议。到底是忠实于原文的内容还是形式,抑或风格?而且还有度的问题。中国古诗翻译作为翻译中特殊的一类,由于中外思想文化的差异、历史背景的不同,这个忠实性的度又如何把握? 1 许渊冲和庞德的“创造性翻译” 许渊冲先生是中国翻译界的大家,被称为是“诗译英法惟一人”,提出了文学翻译再创论的艺术翻译方法,在中国翻译界引起了极大反响,在将中国古文化特别是古典诗歌向世界传播的进程中功不可没。国外也有译者进行中诗英译介绍中国文化的,比如庞德(Ezra Pound)。庞德主张采取灵活的方法对中国古典诗歌进行创新性地翻译,其英译的中国古典诗歌在英语诗歌发展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成为20世纪西方翻译理论家多元发展的先声,如译作《华夏集》、《诗经》等。对于许氏“再创论”和庞德“创意翻译法”这两种看似都有违“忠实性”标准的理论,在中国的遭遇如此不同,到底这两者有何异同? 这两者都是对中西方坚持的单一的“忠实”论的挑战,开创了文学翻译之新局面。许氏“再创论”提出:好的翻译等于创作。“施展你文辞的技巧,用探索和联想去字斟句酌……这样揣摩、选择、提炼、再创造,你不仅会得到一篇好的译诗,而且会使你赢得无上的快乐和久久的陶醉,甚至忘乎所以,以为这竟是自己的新作。”(《翻译的艺术》,162)如杜牧的《清明》中,“清明”二字,对于没有扫墓习惯的英美读者来说,是无论如何都不好理解的。于是,许氏提出,“用通俗的英语,在创造一个‘清新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境界’”(《翻译的艺术》,162),即再创造,译成“on the day of mourning for the dead”.庞德对翻

最新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

对点专练4特殊句式译到位 1.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王方庆,雍州咸阳人也。方庆年十六,起家越王府参军。尝就记室任希古受《史记》《汉书》。希古迁为太子舍人,方庆随之卒业。拜广州都督。管内诸州首领,旧多贪纵,百姓有诣府称冤者,府官以先受首领参饷,未尝鞫问。方庆乃集止府僚,绝其交往,首领纵暴者悉绳之,由是境内清肃。当时议者以为有唐以来,治广州者无出方庆之右。 (选自《旧唐书·列传第三十九》) (1)尝就记室任希古受《史记》《汉书》。希古迁为太子舍人,方庆随之卒业。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王方庆)曾经跟随记室任希古学习《史记》《汉书》。任希古升迁做了太子舍人,王方庆也因此终止了学业。 解析要点:“就”“受”“卒”。 (2)百姓有诣府称冤者,府官以先受首领参饷,未尝鞫问。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有到官府诉冤的百姓,府中官员因为事先接受了首领的贿赂,不曾审问。 解析要点:“以”“鞫问”,定语后置句。 (3)方庆乃集止府僚,绝其交往,首领纵暴者悉绳之,由是境内清肃。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王方庆就约束府僚,断绝他们与各州首领的私人交往,放纵残暴的首领均受到法律的制裁,由此境内清明整肃。 解析要点:“集止”“绳”“清肃”,“首领纵暴者”定语后置。 参考译文 王方庆是雍州咸阳人。他十六岁,就被任命为越王府参军。(王方庆)曾经跟随记室任希古学习《史记》《汉书》。任希古升迁做了太子舍人,王方庆也因此终止了学业。王方庆官拜广州都督。他所管辖之内的各州首领,过去多贪婪放纵,有到官府诉冤的百姓,府中官员因为事先接受了首领的贿赂,不曾审问。王方庆就约束府僚,断绝他们与各州首领的私人交往,放纵残暴的首领均受到法律的制裁,由此境内清明整肃。当时人们认为唐以来治理广州的官员没有谁能超出王方庆的。 2.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李乂,字尚真,赵州房子人。第进士、茂才异等,累调万年尉。迁中书舍人、修文馆学士。韦氏之变,诏令严促,多乂草定。进吏部侍郎,仍知制诰。景云元年,迁吏部侍郎,与宋璟等同典选事,请谒不行,时人语曰:“李下无蹊径。”改黄门侍郎,封中山郡公。制敕不便,

翻译的基本方法

文言文翻译方法指导 (一)要求: 1、信:要使译文准确无误,忠实原文意思,如实恰当地运用现代汉语把原文翻译出来。 2、达:就是要通顺畅达,要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及用语习惯,字通句顺,没有语病。 3、雅:就是指译文要优美自然,要使译文生动、形象,完美地表达原文的写作风格。 (二)文言文翻译的原则: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 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其不足之处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 (三)坚持四个步骤: 1、审:看清文句中的关键词语和重要的语法现象,如省略、倒装、活用等。 2、切:以词为单位把句子切开,然后用下面介绍的六种方法逐一加以解释。

3、连:再把解释好的词义按照现代的汉语习惯连缀成一个语义通畅的句子。 4、誊:翻译完毕,带回原文,仔细检查,誊上卷子;要注意字迹工整,笔画清晰,不写错别字。 (四)熟悉六种方法: 1、对译---将已由单音节发展成双音节的词对译出来。对译时主要有下面两种情况: (1)在原来的单音词前面或者后面加一个同义词或者近义词,合成一个双音词(原来的词语作为语素之一)。 例如: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译文:因为心中有足够快乐的事情,不知道吃的穿的不如别人。(2)换为完全不同的另一个词。 例如:吾但使国家无逋赋,吾职尽矣,不能复念尔民也。(07江西卷)译文:我只要使国家没有人拖欠赋税,我的责职就尽到了,不能再考虑你们百姓了。 2、保留——凡是有古今意思相同的词语,以及专有名词,如国号、年号、帝号、冠名、地名、人名、器物明、书名等都可以保留下来,没有必要作变动。 例1、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译文: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降职到巴陵郡做太守。 例2: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陈涉世家》) 将军和都尉都是官名,照录不翻译。

切斯特曼翻译规范论

切斯特曼翻译规范论介绍韩江洪 \摘要:本文探讨切斯特曼翻译规范论的主要思想。他认为,翻译规范是由翻译理念因子演变而来。他把规范分为期待规范和专业规范,后者又细分为责任规范、交际规范和关系规范。他系统地描述了规范对具体翻译活动的影响;指出“明晰”、“真实”、“信任”、“理解”四种价值观是翻译规范的基础和依据。他的翻译规范论是对图瑞描述性翻译规范研究的拓展和深化。 1·引言 近二十年来,翻译规范的描述性研究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第一个较为系统地对翻译规范进行描述性研究的当推图瑞,他的《描写翻译学及其它》系开山之作。在他之后,不少译论者都涉足这一研究领域,并均有建树,赫曼斯和切斯特曼是其中的代表人物。图瑞和赫曼斯的理论近来国内译界已有评介,如赵宁(2001)和廖七一(2000),而切斯特曼的规范论尚未见介绍。切斯特曼在图瑞和赫曼斯的理论基础之上,对有关翻译规范的一些基本问题,如规范的来源、规范对具体翻译活动的影响、规范背后的价值观等等,首次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讨,进而构建了自己的翻译规范理论。他的规范论为翻译规范理论之河注入了一股活水,标志着翻译规范研究又朝前迈进了一步。 2·翻译规范的来源 切斯特曼致力于把不同时期从不同角度对翻译的理论和看法纳入一个宏观的框架之下。他借用了社会生理学中的一个词meme。meme是社会生理学家岛金斯(Dawkins)在1976年写的一本书《自私的基因》(“Selfish Gene”)中首次提出来的,他的这个概念在原书里是用来描述文化现象的进化。meme来源于希腊语词根mimeme,岛金斯把mi-去掉,是为了使它看上去更像gene。岛金斯认为meme是文化传播的单位。切斯特曼把岛金斯的meme概念引入到翻译研究中来,他认为翻译中的meme指的是翻译理论和观念(切斯特曼1996:63-71; 2000a: 1-17)。我们据此姑且译meme为“理念因子”。它不可避免地影响译者的思维方式和翻译。所有的翻译理念因子构成了庞大的理念因子库(meme-pool),其中有些翻译理念因子没有最终赢得普遍接受便悄无声息地消失了,另外一些曾经非常风行却最后又让位于其他的翻译理念因子,还有一些理念因子生命力很旺盛,似乎坚不可催。不同的翻译理念因子在不同的时期,占据了不同的地位。一旦某种翻译理念因子占据了主导地位,即变成翻译规范(Chesterman1997a)。翻译理论的发展与翻译理念因子的演变密切相关。在西方翻译史上,翻译理念因子的演变过程分为八个阶段(切斯特曼1995:253-268):1.单词阶段———词是翻译的基本单位;2.“上帝之词”阶段———全方位忠实源语文本。源语文本中的语法形式不可改变,语法形式负载有意义;3.修辞阶段———译者的忠实转向读者,强调译文流畅。4.逻各斯阶段———译者的创造性和语言的塑造力被置于重要地位;5.语言学阶段———注重两种语言系统之间的差异和关系;6.交际阶段———强调信息的功能和语用等方面;7.目标阶段———关注译本在目标语文化中发挥功能的方式,或遵循规范、或打破规范;8.认知阶段———该阶段把我们带回翻译操作中心,也即译者的头脑,探究译者翻译时作出的决定及其理由。每个阶段都可视为一个特别的理念因子或因子群。每个阶段都有一些概念和见解,其中有的概念和见解能够持久生存并进入随后的阶段,它们其实也就是规范。这些阶段本身也可被视为规范的发展演变过程。这些阶段各自的顶峰在时间上约略有先后顺序,但阶段之间也有许多重叠,它们逐一累积而并非严格地前后相继,从根本上说,它们代表着思想簇而不是历史时期。 3·翻译规范的分类 图瑞较早地对翻译规范作出分类,他区分了三种翻译规范:初级规范,起始规范和操作规范。初级规范是指那些决定文本选择的因素以及整个多元体系中的翻译策略。起始规范制约译者个人的倾向,译者在这种规范的制约下选择重源语文本或者重目标语文本,或者是选择某

论翻译的忠实性

论翻译的忠实性 【摘要】忠实性原则是,用一种语言(target language,TL)表达另一种语言(source language,SL)时,保持与原文的对等(equivalence)。在忠实的内涵上又包括形式上及意义上的忠实。但翻译是错综复杂的特定的语言创造活动,绝对的忠实只是译界一直追求的重要标准之一。本文从传统的翻译理论入手,将不同学者对忠实的标准比较分析,进一步引出对此标准具有冲击的理论,并最终以哲学思辨的角度,提出用相对性与动态看待翻译中忠实性的标准。 【关键词】忠实性原则相对性动态发展文化差异 本文通过东西方翻译理论的对照,力图阐明翻译中忠实性标准的局限性,并进一步分析文化差异对译者的影响,力图说明译者无法忠于原文的原因,最终引出应用动态发展与相对忠实的角度看待翻译。 1.传统忠实标准及局限 忠实性标准一直是翻译中最重要的标准,两千多年的翻译史上译者无不遵循这一原则,然而,忠实到底指什么,实质是什么,简单来说,就是翻译者在把原语言转化为另一语时尽量保证对原语言的意义,形式等不改变。以下就是东西方学者对忠实性的表述。 1.1 传统忠实标准(东西方不同的表述) 1.1.1 传统忠实标准之论述。 早在一百多年前,严复先生在《天演论·译例言》中就提出了”信、达、雅”的翻译标准。”斯论一出,直如石破天惊,使译界学人近百年来几乎不敢越雷池一步”,此现象成了”西方学人或学界难以明白的学术奇观”。而且自提出之日起,一百多年来,它在国内翻译界一直处于主流地位,具有极大的影响。这一经典翻译标准把”信”置于首位,充分体现了对”忠实”的推崇。严复的翻译观虽被奉为译学圭臬,但持不同意见的也大有人在。上个世纪30年代,由鲁迅、梁实秋、瞿秋白和叶公超参与的有关翻译标准的争论达到了空前的高潮,此次论战其实可以说是一场”直译”和“意译”之争。鲁迅先生坚持”宁信而勿顺”,提出了易解、丰姿双标准:力求易解和保存原作丰姿,就是既要通顺也要忠实。这其实是对”忠实”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忠实于原作的内容,而要忠实于形式。到了五六十年代,继傅雷提出”神似说”后,钱钟书又提出”化境说”--”文学翻译的最高标准是’化’。把作品从一国文字转变成另一国文字,既不能因语文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不能完全保存原有的风味,那就算入于’化境’”。这种“忠实”可以说是对原作最大程度的忠实,但过分强调艺术性,可望而不可及。 1.1.2 西方学者对忠实的论述。

对从规范走向描写的翻译研究(精)

对从规范走向描写的翻译研究 作者:未知https://www.360docs.net/doc/b718742447.html, 毕业论文2010-11-16 0:39:12 关键词:规范;描写;翻译研究 摘要:本文介绍了当今西方翻译研究的一个重要的学派——描写学派的起源、成长与成熟的过程,以及这个学派的特点。文章论述了描写翻译学派对中国翻译理论研究的现实意义。文章认为描写学派可以为各种各样的翻译定位、拓宽翻译研究的领域并丰富翻译实践的手段。 关键词:规范;描写;翻译研究 Abstract: This paper traces the origin, growth and development of descriptive translation studies, one of the most influential schools of thought in translation studies in the West today. Following a brief description of its major characteristics, the paper dwells on the school’s relevance to the Chinese translators. The point is made that the descriptive theory can explain the orientation of all kinds of translations, broaden the scope of the field of study and enrich the practice of translation in China. Key words: prescriptive; descriptive; translation studies 翻译研究,从一开始的归纳式的经验总结,如严复的信、达、雅,即用自己从翻译实践中得来的经验,浓缩成警句式的“标准”,传授给后人,让别人照着去做;到后来的演绎式的科学研究,如奈达的动态对等,即利用语言学的一些基本原理。对翻译过程进行严格(rigorous)的描述,对翻译的终极产品进行严格的鉴定,用四个语义单位、七个核心句、五个逆转换步骤,细细地规定出翻译的全过程,用以指导翻译实践。这种种研究翻译的方法,都是“规范性”(prescriptive)的。规范性翻译研究的显著特点是,定出一个规范(norm),让所有译者,不分时代(timeless),不分工作对象,不分译者、读者的认知环境(cognitive environment),在他们的翻译实践中一律遵照执行。若有违反便叱之为“不忠实”或“结构笨重”(heavy structure)、“误导读者”(misleading)等等。美国知名的描写翻译学者 Maria Tymoczko认为,规范性翻译理论根源在于把翻译看作一种纯粹的语言 艺术,用一些超越时间的语言规则来加以考察。 (As a language art, translation has often been considered f rom the viewpoint of timeless linguistic rules (which has le d to a normative tendency in the theory)…)①[作为一种语言艺术,翻译常常被人用一些超越时间(或译成“永远有效”)的语言规则来加以考察(这种做法造成了理论研究中的规范倾向)]。

最新 论“翻译即解释”在普遍诠释学时期的含义-精品

解释即翻译”指的是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当努力消除源语和目标语之间因时间距离和语言差异所造成的误解,浅论“翻译即解释”在普遍诠释学时期的含义是? 一、“翻译即解释”的由来 诠释学,英文为Hermeneutics,德语为Hermeneutik,希腊文为Hermeneutike。对Hermeneutics的译名学界尚未形成统一意见,界将其译成诠释学、解释学、释义学等,界多是将其称为阐释学。 最早出现的诠释学是神学诠释学和诠释学,经历德国的宗教改革后,诠释学研究的范围开始面向一般的世俗文本,语文学诠释学由此开始,诠释学作为一种理解与解释的技艺为人们熟知。19世纪,经过施莱尔马赫的改造,诠释学以理论的形式确立下来,成为理解与解释文本的方法论。后又经过狄尔泰、海德格尔和伽达默尔等人的不断努力,诠释学上升到了实践哲学的层面,从方法论上升到了本体论。 无论哪一种诠释学,都是一种意义指向的理论。同样,翻译也是对意义的追寻,对文本信息的获取。16世纪牛津大学神学教授L.汉弗雷(L.Humphery),在其著作《诠释方法》一书中,把希腊文Hermeneutik解释为“翻译”,这是“翻译即解释”这一命题的首次提出。17世纪,法国学者休特(P.D.Huet)《论解释卷二》中,进一步论述了“翻译即解释”这一命题,他不仅肯定了汉弗雷的观点,而且将翻译与诠释、译者与解释者并列起来进行讨论。休特认为:“翻译者(解释者)在进行翻译——诠释时,既不能对作者在作品中所体现出来的个性特征所减损,也不可增补,应该完全忠实地描绘出作者的性 格。”[1](P43) 美国学者帕尔默也认为翻译是诠释学的应有之义:“翻译是‘产生理解’的基本诠释过程的一种特殊形式。在这种形式下,人们将异质的、陌生的或难以理解的东西携入自己语言的媒介中……翻译行为并非一种寻找同义词的单纯机械性收集整理的事情。”[2](P43) 二、“翻译即解释”在施莱尔马赫诠释学中的表现 施莱尔马赫认为,正确的理解不是直接的,而是必须通过解释,理解与解释是同一的,解释是理解的表现形式,理解与解释的目的是重构作者的意图。在特殊诠释学时期,学者们认为,直接理解是正常情况,误解是偶尔的异常情况,所以解释相对于理解是辅助性。施莱尔马赫则为,诠释学的出发点是误解,而这种误解是普遍的,不是个别的,解释是为了避免那种由于无视规则的理解尝试而产生的误解,所以解释是理解的必要手段。 施莱尔马赫在长期注释《圣经》的实践中,发现了教义的解释与语义的解释之间的矛盾:《圣经》在不同时代由不同作者写成,如果仅从语义出发,这些不同时代的语言所撰写成的文本之间就会有很多语义上的矛盾之处,从而难以形成一个整体的观念,现有的基督教共同信仰就会被破坏;如果仅从教义出

论文题目翻译的一般方法与原则

论文题目翻译的一般方法与原则 论文题目的英文翻译在论文中一方面反映论文的主要内容,使不懂中文的读者对论文有个初步的印象,其英译质量对论文的传播程度和影响因子有决定作用;另一方面,论文题目的英译是进行国际化科研检索论文的重要媒介,是一篇完整的学术论文不可缺少的部分,是学术期刊走向国际化的途径以及衡量其国际化程度的一个标准。所以,论文题目的英译除了应忠实于原文外,还必须符合英文写作的习惯和学术期刊的相关要求。因此,在知识国际化进程中,如何处理好学术期刊论文题目的英译,就成了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为此,笔者通过实例分析,并基于国际化的视角,从以下几方面研讨论文题目英文翻译方法。 (一)吃透题目的基本内容。 一般而言,论文题目的翻译与论文全文的翻译过程一样,都要经过理解和表达的过程。 在论文题目的翻译实践中,理解是表达的前提,不能正确的理解就谈不上确切的表达。要准确地英译论文的题目,首先要吃透题目的基本内容,这涉及到理解题目的主题、立意、内在与外在的含义、作者的观点以及研究的方法和内容等。为了透彻理解论文题目原意,译者往往得联系上下逻辑关系,仔细推敲,分析来龙去脉,有时甚至要细读全文或与作者本人交流,了解题目的真正内容,方可落笔成文。例如: 论《野草》 On Ye Cao (Wild Grass)Written byLuXun(1881-1936) 若根据汉语拼音翻译成On Ye Cao ,外国读者会不知所云,所以,英译论文题目应吃透其基本内容和含义,仔细玩味,尊重论文作者的思想,而不可望文生义、草率落笔。 (二)找准题目的中心词。 英译论文题目,首先要找准中文题目中的中心词,并突出其显着位置。由于汉语论文题目常有一大堆修饰、说明或限制的词或词组置于中心词之前,采用偏正结构的词组形式。而英译时需先将中心词提前,再附加一些限制、修饰语,并将与这个中心词有关的词和词组找出来,用连词或介词连结成为一个短语。例如: 翻译教材中译例的编选原则(上海科技翻译,2004.3) Principles of Illustrative Examples in Com-pilingTranslation Textbooks 首先找准该中文题目的中心词是“原则”,英译时译出中心词principles置于首位;而“原则”是属于“译例的原则”,即principles of IllustrativeExamples,然后译出附加语“编写翻译教材中”为in compilingtranslation textbooks. 智能车光电传感器和摄像头的选择(扬州职业大学学报,2011.4) Choice of Photoelectric Sensor and Camerain Intelligent Car (三)注重题目的简单明了。 由于受汉语语言习惯的影响,期刊汉语论文题目中常带有“……研究”、“……探讨”、“……一瞥”、“漫谈……”、“试论……”、“浅议……”、“略说……”等谦词,这既是我国汉语作者行文谦逊,也是在学术研究上留有余地的体现。根据忠实原文的翻译标准,一直以来人们往往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