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公转对气候的影响

地球公转对气候的影响
地球公转对气候的影响

地球公转对气候的影响练习题

一、填空题

1、关于地球形状与气候的关系说法正确的是()

A、由于地球具有球状的表面,因而地球上各地的太阳辐射相同

B、赤道附近太阳高度总是全球最大的,太阳辐射最强

C、太阳直射的地方,太阳辐射最强

D、地球上,纬度越高,太阳高度越大,太阳辐射越强。

2、张澜澜同学是位天文爱好者,她通过长时间的观察发现,在同一时间,学校旗杆的影子冬季比夏季长得多,你认为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A、地球是一个巨大的球体

B、地球自转

C、地球公转

D、黄赤交角

3、世界上热带面积最大的洲是()

A、欧洲

B、亚洲

C、非洲

D、大洋洲

5、划分五带的主要依据是()

A、有无太阳的直射和斜射

B、有无明显的季节变化

C、获得太阳光热的多少

D、有无极昼极夜现象

6、天安门广场的升旗时刻与日出同时,下面几个节日中升旗最晚的应该是()

A、元旦

B、“三八”妇女节

C、“六、一”儿童节

D、“十、一”国庆节

7、影响全球气温分布的最主要因素是()

A、纬度因素

B、地形因素

C、海陆因素

D、人类活动

8、我国北回归线以北的地区,白昼最长季节是()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9、地球上只有一个地方全年都是昼夜平分,这个地方在()

A、赤道上

B、北极点

C、南极点

D、中纬度地区

10、如图反映了欧洲传统民居自大西洋沿岸向东至俄罗斯的墙壁厚度变化规律,形成该规律的主要原因是欧洲自西向东( )

A.气温年较差越来越大

B.纬度越来越高

C.太阳光热逐渐减弱

D.年降水量逐渐增多

11、有关全球变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全球气候变暖导致的直接结果之一是海平面下降

B.地震和火山喷发是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

C.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是抑制全球变暖的主要措施

D.中国等发展中国家是抑制全球变暖的主要承担者

12、下列漫画最能反映全球气候变化的是( )

二、综合题

1、将下列气候现象与其相应的影响因素连起来

气候现象 影响因素

江西庐山是夏季避暑胜地 : 纬度位置

海南岛是我国南方旅游避寒胜地 : 海陆位置

天津的年降水量比乌鲁木齐多 : 地形地势

安第斯山南段西侧降水多于东侧 : 人类活动

城市热岛效应:

2、读地球公转示意图,完成下列要求。

(1)当地球位于B位置时,太阳光直射的纬线是,此时我国昼夜的长短情况是。

(2)北极地区有极昼现象时,地球位于 )点。

(3)11月11日地球位于公转轨道

上和之间,武汉的昼夜长短变化趋势是

3、读“地球上的昼和夜示意图”,回答问题。

(1)图中A、B两地中,处于白天的是。

(2)由图可知,由于地球的自转产生了现象。

(3)此时为北半球的(夏、冬)季,太阳光直射

在线上,这一天是月日前后,称日。

4、图中是太阳光直射点在地球表面一年内的运动轨迹和东西半球示意图,读图回答(1)(2)小题

(1)当太阳光直射到②位置时,图中表示的节气是()。

A.春分

B.夏至

C.秋分

D.冬至

(2)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当太阳光由①向②移动的过程中北半球白昼逐渐变长且到达②位置时白昼最长

B.当太阳光直射到④位置时黄冈地区的河流进入汛期,人们忙于防洪

C.当太阳光直射到③位置时,全国人民都忙于十一国庆节的筹备工作

D.图中经线a的经度是西20°W

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对人类的影响

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对人类的影响(练习) 一、选择题 1.关于全球变暖造成的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A.全球变暖不会影响社会经济生活B.全球变暖会引起海平面的上升 C.全球变暖会引起全球范围内的干旱现象D.全球变暖使得高纬度地区适宜亚热带作物生长 2.全球平均气温升高后对世界各地气候的影响是() A.北半球高纬度和中低纬度大部分地区的降水将会减少B.热带气旋的强度和频率将会明显减少C.大部分干旱、半干旱区域则因蒸发增强变得更加干燥D.大部分热带沙漠将会消失 3.下列气体中不属于温室气体的是() A.甲烷B.氟氯烃C.二氧化碳D.氮氧化物 4.全球变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正确的是() A.将改变植物群落的结构B.造成生物多样性的增加 C.物种不易患病,抗害虫袭击的能力提高D.植物的生产率会有一定幅度的降低 5.由于温室效应,全球气候有变暖的趋势,到那时,我国可能出现的情况是()A.一月0℃等温线将移到秦岭-淮河以南B.东北山区河流春季水量比现在大 C.珠穆朗玛峰的永久性积雪冰川界线将下移D.台湾岛的面积将比现在大 6.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与日俱增的原因正确的是() A.海平面的上升B.臭氧大量减少 C.燃烧煤、石油等,不断向大气排放二氧化碳和氧化氮所致D.森林被砍伐 7.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含量增加将会产生的后果是() ①海面上升②温带草原地区气候变干③腐蚀建筑物④皮肤癌发病率上升 A.①②B.①③C.①④D.②④ 8.下列关于大气环境保护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全球变暖会使降水增加,农作物增产②积极开发氟利昂的代用品以及研制新型制冷系统,是保护臭氧层的有效措施③对煤炭中疏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有效措施④保护大气环境,需要全球合作A.①②B.①③C.②④D.①④ 6.读“世界各大洲工业二氧化碳排放示意图”、“世界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多的十国柱状图”及有关资料,回答:(1)图中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多的三个大洲是______、______、______。 (2)图中所示十国中,二氧化碳人均排放量最多的国家是____,最少的亚洲国家是____。 (3)二氧化碳排放量居世界第二位的国家是____,其能源消费结构以______为主。 (4)在工业发达国家中,二氧化碳人均排放量 法国仅为英国的52.5%、为德国的56%,从法国能源消费结构分析,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你认为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多,将会给世界沿海城市带来说明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要降低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你认为可以采取哪些措施?(至少写两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地球运动对气候的影响

第四章第三节影响气侯的主要因素 (地球公转对气候的影响) 浏阳市集里中学张琴鑫 ■教学目标 1.掌握晨昏线、昼弧、夜弧的判读方法,利用日照图,能够分析一个地区的昼夜长短情况。 2.了解地球公转的真实形态,理解地轴与公转面呈固定夹角绕日公转,导致了太阳直射点的变化。 3.理解并能归纳太阳直射点移动对一个地区昼夜长短变化的影响。 4.掌握两分两至日分别对应的日期、直射点位置和昼夜长短情况。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掌握晨昏线、昼弧、夜弧的判读方法,利用日照图,能够分析一个地区的昼夜长短情况。 2.理解并能归纳太阳直射点移动对一个地区昼夜长短变化的影响。 3.掌握两分两至日分别对应的日期、直射点位置和昼夜长短情况。 【教学难点】 1.地球绕日公转时,地轴与公转面成固定夹角,导致太阳直射点有规律的移动。2.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对昼夜长短变化的影响。 ■教学方法 【教法】 多媒体演示法讨论法读图分析法 【学法】 情景感受法、地图观察法、问题探究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教师:圣诞节快到了,大家一定都很期待吧!因为可以收到圣诞老人送的礼物。大家知道圣诞老人是在哪一天的什么时候送礼物吗? 学生:平安夜的晚上。 教师:对了,是在平安夜的晚上送!圣诞老人每一年的这天晚上都要给北京和悉尼的小朋友们送礼物,他依据经验,发现在这一天北京的夜晚很长,而悉尼的夜晚很短,所以他每次都是先去给悉尼的小朋友送礼物。那我们不依据经验,能否用地理知识分析出一个地区的昼夜情况呢? 1、昼半球、夜半球晨昏线、昼弧、夜弧的概念 利用12月24日的日照图,判读五根纬线上的昼夜长短,分析北京和悉尼的昼夜情况,得出结论,应该先给悉尼的小朋友送礼物,因为悉尼夜晚时间较短。 对比6月22日的日照图,判断长沙的夜晚时间比较短。 转承:通过圣诞老人送礼物,我们发现同一个地区,比如北京,在不同日期昼夜长短是不一样的,12月24日昼短夜长,而6月22日昼长夜短。这是为什么呢? 【板书】地球公转对气候的影响 2、太阳公转的真实形态

自然带与气候及特殊气候类型

自然带与气候及特殊气候类型 一、自然带 1、自然带:地球上自然属性一致的条带状区域。不同自然带环境特征差异较大。2 3、世界自然带的地域分异 4、垂直自然带(高山植物区)的一般规律: ①相对高度越大,纬度位置越低的山地,自然带数量越多。 ②山麓的自然带与山地所在地的水平自然带(基带)一致,从山麓到山顶的自然带更替与纬度地带性相似。

③同一自然带阳坡的分布高度一般比阴坡高 ④雪线高度副热带地区最高,纬度高雪线低;迎风坡低于背风坡;阴坡低于阳坡 5、非地带性: 、气候 1影响气候的因素

2、气候类型判断 A.以温定球一一判断所属南北半球。(1月、7月) B.以温定带一一根据最冷月或最热月均温值(指北半球),确定热量带 C .以水定型一一根据降水量和降水季节分配(主要雨季)确定降水类型 ⑴年雨型(热带雨林、温带海洋气候)、⑵夏雨型(热带草原、季风,亚热带季风、温带大陆气候)、⑶冬雨型(地中海气候)、⑷少雨型(两种沙漠气候类型、寒带气候) 3、气候类型特例 ⑴、远离赤道的热带雨林气候一一“来自海洋的信风十山地迎风坡十沿岸暖流” 非 洲马达加斯加岛东部、澳大利亚东北部、巴西高原东南部和中美洲东北部。 ⑵、赤道地区的热带草原气候一一“地势高” 东非高原地势较高,改变了此处的气温和降水状况, 从而形成热带草原气候。 ⑶、东岸的温带大陆性气候一一“西风带内山脉的背风坡” 南美巴塔哥尼亚高原位于安第斯山脉东侧,东面距海洋较近,并处于西风带内,但该地处于安第斯山脉东侧的背风地带,受山地阻挡而降水稀少,因此形成了干燥少雨的温带大陆性气候。 ⑷、大陆东岸的温带海洋性气候(海洋影响大) 澳大利亚东南部及新西兰南北二岛、火地岛的温带海洋性气候。 ⑸、南北美洲西海岸气候的分布范围仅局限于沿海地带,并呈现南北延伸、东西更替的分布特征,其原因主要是受高大的南北走向的科迪勒拉山系的影响,气候分布不能深入内地而 局限于太平洋沿岸地带。 4、特殊的气候、水文形成因素:⑴南半球主要城市及其气候类型: 南非--开普敦:地中海气候;比勒陀利亚、约翰内斯堡:热带草原气候。澳大利亚--悉尼、堪培拉: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珀斯、阿德莱德:地中海气候。墨尔本、塔斯马尼亚岛:温带海洋气候 巴西--巴西利亚、里约热内卢、圣保罗:热带草原气候。 秘鲁--首都利马:热带沙漠气候。 智利--首都圣地亚哥:地中海气候。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 马达加斯加岛受岛上山脉、马达加斯加暖流及东南信风的影响,东部为热带雨林带,西部为热带草原带。 @* 受东非高原的影响,非洲赤道地区,西部刚果盆地为热带雨林带,东部为热带草原带。 @* 受安第斯山脉的影响,南美南部大陆西岸为温带落叶阔叶林,东部为温带草原。 ⑵ 南半球的主要河流及丰水期:巴拉那河——夏季;(12月、 1 月、2月)赞比西河 ——夏季;(12月、 1 月、2月)墨累——达令河——夏季为主,河口附近冬季水量相较大。(注:地中海气候区河流冬季为丰水期,夏季为枯水期。这是由雨热不同期气候所致。) 三、干旱地区气候类型成因 1.温带沙漠 -- 塔克拉玛干(卡拉库姆)沙漠形成的原因:深居大陆内 部,远离海洋,地形封闭,海洋水汽难以进入;降水稀少,蒸发旺盛。 变式:南美洲南部巴塔哥尼亚沙漠的成因:地处温带,盛行西风,在安第 斯山脉的东侧,处于背风坡,降水稀少。(非地带性) 2.热带沙漠——撒哈拉(维多利亚)沙漠形成的原因:常年受副热带高压或信风

全球气候变化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

柴达木盆地气候正由暖干化向暖湿化转型。 柴达木盆地地处青藏高原北部,其主体位于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境内,为阿尔金山、祁连山、昆仑山所环绕,总面积25万多平方公里,是中国四大盆地之一,境内蕴藏着各类丰富的矿产资源,被誉为中国的“聚宝盆”。但这个“聚宝盆”长期被水资源短缺所困扰,生态和经济发展均受制约。 最新气象研究表明,中国西部“聚宝盆”柴达木盆地气候正在由暖干化向暖湿化转型。2009年,盆地内的地下水量新增了2亿多立方米,相当于16个杭州西湖的水量。青海省气候监测评估中心近日发布的《柴达木盆地候变化评估报告》中称,柴达木盆地是青藏高原乃至全国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最为显著的地方,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升温和降水量的持续增加。 在气温升高的同时,柴达木盆地降水量也在持续增多。据青海省气候中心高级工程师戴升介绍,柴达木盆地大部分地区从1998年以来降水量持续增加,增加趋势明显大于青海省其他地区。卫星遥感表明,近年来柴达木盆地湖泊面积不断增大、水位明显上升,其中2008年哈拉湖面积比2005年增大7.38平方公里。 气象专家预测,未来10年至20年,柴达木盆地的气温将继续上升,可能比20世纪90年代平均值偏高左右;降水还将继续增加,与20世纪90年代的平均值相比将偏多5%-19%左右;柴达木等河流的径流量比20世纪90年代的平均值将偏多10%左右。中国“聚宝盆”气候暖湿化的趋势还将在未来表现得更为明显。 气候变化规则将重塑全球产业结构 第一,能源消费成本的提高将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不同生产要素之间的构成,进而影响全球产业的布局。不同产业的碳密度、不同国家同一产业的碳密度差异很大。比如,能源业的碳密度大约是服务业的10倍,发展中国家的碳密度大约是发达国家的4倍以上。因此,减排所引发的能源成本提高,对不同产业和不同国家的压力差异是非常明显的。 第二,化石能源与清洁能源的消费成本比价变化有可能会改变全球能源供求的格局。气候变化规则虽不能改变清洁能源与化石能源的生产成本比价,但可以改变两者间的消费成本比价。一旦确立全球气候变化规则,清洁能源的发展将不再受制于化石能源的价格波动,因为每个国家(企业)都将面临减排额度的制约。这样,化石能源的现行供求格局将不可避免地受到冲击。 第三,围绕减排所开展的技术创新将成为产业技术进步的方向之一。国际气候变化规则既为减排技术创新提供动力,也将不可避免带来压力。未来产业发展的空间越来越取决于碳密度的高低,企业盈利的空间也将越来越取决于减排的能力大小,因而产业技术进步与碳密度会有越来越高的关联度。很多产品的性能和功效没有发生本质的改变,但由于其

高一地理上册《气候类型及自然带》教案

河北省隆化存瑞中学高一地理上《气候类型及自然带》教案 一、气候类型及自然带 1.世界气候类型的特点、成因及分布

A.离亦道的热带雨林气候——“来自海洋的信风十地形迎风坡十沿岸暖流” 热带雨林气候大致分布在赤道南北纬10°之间的地区,受纬度位置及大气环流的影响,具有终年高温多雨的气候特征,主要位于非洲刚果河流域、南美亚马孙河流域及亚洲印度尼西亚等地。那些远离赤道的地区,只要气温、降水量等达到一定数值也可以形成热带雨林气候。这样的地方在地球上有四处,即非洲马达加斯加岛东部、澳大利亚东北部、巴西高原东南部和中美洲东北部。它们虽然远离赤道,但由于处于来自海洋信风的迎风地带,附近洋面又有暖流的加温加湿作用,从而使上述地区不但气温较高,降水也较为丰富,符合形成热带雨林的条件,所以发育形成了热带雨林气候。

B.道地区的热带草原气候——“地势高” 热带草原气候大致分布于南北纬10°至南北回归线之间,位于热带雨林气候的两侧,因处在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的交替控制之下而形成。赤道穿过东非高原,本地区理应为热带雨林气候,但由于东非高原地势较高,改变了此处的气温和降水状况,从而形成热带草原气候。 C.风带内的温带大陆性气候——“西风带内安第斯山脉的北风坡” 温带大陆性气候一般分布于温带大陆的内陆地区,距海洋较远,干旱少雨。南美巴塔哥尼亚高原位于安第斯山脉东侧,东面距海洋较近,并处于西风带内,但该地处于安第斯山脉东侧的背风地带,受山地阻挡而降水稀少,因此形成了干燥少雨的温带大陆性气候。 D.陆东岸的温带海洋性气候 从“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上可以看到,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在南北纬40°~60°之间的地区。主要分布在西欧、北美及南美大陆西岸狭长地带,许多人误以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只分布于南北纬40°~60°大陆西岸。事实上,只要是温带地区,又能受到西风的影响,终年有暖湿空气从海洋面上吹来,就可以形成温和多雨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如澳大利亚东南部及新西兰南北二岛、智利火地岛的温带海洋性气候。 另外,从“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上可以看到,南北美洲西海岸气候的分布范围仅局限于沿海地带,并呈现南北延伸、东西更替的分布特征,其原因主要是受高大的南北走向的科迪勒拉山系的影响,气候分布不能深入内地而局限于太平洋沿岸地带,从而具有了上述特征。 3.气候类型的判断 1)气候类型判断思路 2)判断方法(以温定带,以水定型)

湘教版地理公开课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教学设计与反思

湘教版地理公开课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材分析:《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从影响全球气候的基本因素——太阳辐射入手,总结出了,由于地球在宇宙中的状态(形状、运动)造成了各地太阳辐射的不同,进而出现了从低纬度向高纬度气候的纬度变化规律;知识处理上,主要采用地图和思考题相结合的形式,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考与分析能力,避免提供给学生枯燥的结论。 设计理念: 摆脱通常的教学模式,不再是单纯的地理课,而是在学科中穿插了物理、化学课中才有的实验,综合了物理、化学、数学等学科知识,充分体现新课程的学科整合和关联。 从学生身边的环境切入,把抽象的问题变成具体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让学生感受到地理知识无处不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课堂设计以实验、小组讨论为主,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在满足学生表现欲的同时,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究意识。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学会分析地球形状、地球运动、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地势等因素对气候的影响。2、了解地球运动对天气、气候的影响,并能举例说明。 过程与方法:结合实际生活分析影响气候的各种因素。 在教师的演示中培养观察能力和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使学生认知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统一。 2、了解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树立气候变化的全球观念及关心环境从我做起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教学重点:学会分析地球形状、地球运动、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地势等因素对气候的影响。了解地球运动对天气、气候的影响,并能举例说明。 教学难点:地球运动对天气、气候的影响。 教学时间:5课时 1---3课时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出示“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说出赤道和两极气温和降水方面的不同。 (赤道地区气温高降水多;两极地区气温低降水少。)设问:大家想一想,是什么原因造成了世界气候的千差万别呢? 一、地球的形状与气候 目标要求:让学生明白正是由于地球的形状导致了各地太阳高度的不同,从而造成了纬度位置不同的地方获得太阳辐射的不同,则气候条件不同,如果地球为一平面则不然。师:从早晨到中午到晚上感受到的气温变化怎样?生:早晨冷、中午热、晚上冷。 师:为什么早晨、晚上冷,中午热? 活动:想一想早上我们影子的长短和感觉到的气温高低与中午时有什么不同?(早上影子长,气温低;中午影子短,气温高。) 演示:观察手电筒照射到黑板上的情况,比较直射与斜射照射面积的大小和明亮程度——直射时照射的面积小但明亮度大。 做一做:动手在练习本上画出近似为平行直线的太阳光照射到球面上,观察每条光线与球面交角的大小。(平行的太阳光照射到球面上时,各地的太阳高度角不同,获得的太阳热量不同,气温高低不同。) 讨论:假如地球不是球体而是平面,太阳照射时,各地照射角度的大小有区别吗?各地的气温高低会有不同吗?

初中地理《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地球的运动)》优质教案、教学设计

金斗中学七年级地理上册 课题: 第三节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第二课时) 上课时间: 年 月 日 班级: 课前导入: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学习目标: 学生姓名: 了解地球运动造成地球表面太阳辐射的时间和空间分布差异,理解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极昼极夜现象、四季更替、五带形成,能举例说明地球运动对气候的影响。 学习重难点: 太阳高度的变化对气温的影响、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及对气候的影响(地球公转与四季的形成)。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认真阅读课本这一框题,解决以下问题) 1. 地球的自转 方向: ;影响:产生 现象,影响天气变化。 2. 公转 (1) 地轴倾角:地轴与 成 的固定倾角。 (2) 太阳直射点的变化:一年内太阳直射点在 之间移动,各地正午的 也随之发生变化。 (3) 昼夜长短的变化:除了赤道,地球上其他地方一年中都有昼夜长短的变化,在南北极圈内, 出现 和 现象,中纬度有明显的 。 (4)

(阅读教材 P80 页图 4-21 地球公转示意)二分二至日:同桌合作 四季划分:春季( 、 、 月)、夏季( 、 、 月) 秋季( 、 、 月)、冬季( 、 、 月) (5)五带的划分 ①依据: 多少及是否有太阳光线的 ,是否有 和 现象。 ②名称: 、北温带、 、 、南寒带。 ③界线: 和 。填表:

(二)合作探究:(合作交流,展示) 【探究问题】探究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及对气候的影响 【教师精讲点拨】 (1)自转:老师利用手电筒和地球仪来演示地球的自转所产生的地理现象,强调:地球自转形成了昼夜交替,并设问:地球自转对气候造成了什么影响呢? (2)公转:动态图演示地球的公转,根据角色扮演记住二分二至日的相关知识,归纳总结出地球公转所产生的地理现象.设问:地球公转对气候造成了什么影响? 【探究结论】 1、自现象:昼夜交替 转影响:一日中天气变化 2、公现象:昼夜长短的变化 转影响:寒带的极昼极夜现象、中纬度的四季更替现象、热带地区的太阳直射现象。【学以致用,拓展延伸】 我们生活中的很多现象,往往蕴含了各种地理知识,下列现象中,哪些与自转有关,哪些与公转有关。 1. 正午时,学校操场上旗杆的影子总是指向北方,且在不同的季节长短不同。 2. 学校在冬季和夏季采用不同的作息时间,夏季起床时间比冬天早。 3. 小明凌晨从床上爬起来观看南非世界杯足球赛现场直播。 4. 我们山东四季分明,春暖、夏热、秋凉、冬冷。 随堂训练:(巩固练习) 1.10 月1 日以后,太阳直射点逐渐接近的地方是()。 A.赤道 B.北回归线 C. 南回归线 D.北极圈 2.既没有阳光直射,也没有极昼极夜现象的地带是() A.北寒带和南寒带 B.北温带和南温带 C.热带和北温带 D.热带和南温带 读地球在公转轨道上两分两至位置示意图,回答3~4 题。

(完整版)世界各种气候类型的成因及特点

世界各种气候类型的成因及特点 一、热带雨林气候 1、位置:主要分布在赤道附近 纬度位置:大致在南北纬10度之间 海陆位置: 1、非洲的刚果盆地;2、南美的亚马孙平原;3、亚洲的马来群岛等。 2、气候成因 终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盛行上升气流,多对流雨 3、气候特征:终年高温多雨 4、该气候条件下所形成的陆地自然带:热带雨林带 该气候条件下所分布的植被类型:热带雨林 该气候条件下所分布的典型动物:猩猩、河马 该气候条件下所形成的典型土壤:砖红壤 5、该气候区内的农业活动情况: 随时播种随时收获,以热带经济作物为主(天然橡胶、椰子、咖啡、胡椒、剑麻、油棕) 二、热带草原气候 1、位置: 纬度位置:南北纬10度至南北纬23.5之间 海陆位置:1、非洲中部大部分地;2、澳大利亚的北部和东部;3、南美的巴西高原 2、气候特点(特征):全年高温,有明显的干、湿季,湿季多雨。 3、气候形成原因: 受赤道低气压带(湿季)和信风带(干季)交替控制 4、该气候条件下所形成的陆地自然带:热带草原带 该气候条件下所分布的植被类型:热带草原 该气候条件下所分布的典型动物:长颈鹿,羚羊 该气候条件下所形成的典型土壤:燥红土 5、该气候区内的农业活动情况: 畜牧业发达,耕作业以小麦为主,湿季播种,干季收获 三、热带季风气候 1、位置: 纬度位置:北纬10度至北回归线之间的大陆东岸 海陆位置:主要分布在亚洲的印度半岛、中南半岛、海南岛(只分布在亚洲) 2、气候特点(特征):全年高温,有明显的旱、雨两季 3、气候形成原因: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和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影响 (其中夏季风是由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向北移动,越过赤道后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向右偏而形成西南风。) 4、该气候条件下所形成的陆地自然带:热带季雨林带 该气候条件下所分布的植被类型:热带季雨林 该气候条件下所分布的典型动物:象,孔雀 该气候条件下所形成的典型土壤:砖红壤 5、该气候区内的农业活动情况:以水稻、茶叶、甘蔗、小麦为主。雨季播种,旱季收获 四、热带沙漠气候 1、位置: 纬度位置:南北回归线上南北纬30度的大陆内部和西岸 海陆位置:非洲北部的撒哈啦大沙漠,南部的纳米布沙漠。亚洲的阿拉伯大沙漠,南亚的塔尔沙漠,澳大利亚的维多利亚大沙漠,北美的亚利桑那沙漠,南美的阿塔卡马沙漠。 2、气候特点(特征):终年高温少雨(全年炎热干燥)。 3、气候形成原因:受副热带高压带或信风带控制

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对人类的影响

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对人类的影响 编制人审核人 班级小组姓名 必修一第四单元第三节 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对人类的影响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不同时期的全球气候变化,及引起气候变化的原因 2.理解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及影响,理解人类活动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 3.面对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我们应采取那些措施。 【技能目标】 利用不同图表资料分析气候变暖的原因及其对人类的影响,并提出有效措施。 【情感目标】 通过正确认识全球变暖原因影响,树立节能减排保护环境的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 【过程与方法】 1、结合历史知识,分析气候变化与古代文明兴衰的关系。

2、收集、分析、整理相关资料,了解全球变暖的影响。 【重难点】 1、正确认识全球变暖原因 2、理解全球变暖的影响、措施 【课时】1 【学法指导】 注意深入思考学案中每一个问题,循序渐进,探究过程尽量自己独立完成,不要只记最后的结果,疑惑点可以与同学探讨; 【学习过程】 【情景设置】教材引言 一、过去的全球气候变化 探究一.阅读教材,结合图4-3-2,过去的全球气候 变化的情况。 (1)你认为哪些因素能引起全球气候变化? 、、、 (2)研究过去气候变化通常划分哪几个时期? 、、 (3)读图4-3-2,你能总结出15万年以来地球气候变化的特点吗? ①、“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表现为期和期交替,

大致以年为周期。冰期时,冰川从向,从向推进,气候 明显变;间冰期时冰 课前评价ABCD课后评价ABCD 川,气候变。当前地球气候正处于中。 ②、“人类历史时期”的气候也发生过显著变化, 大量史料表明,500年来我国气候的变化表现为15、17、19世纪的期和16、18、20世纪的期交替出现。 ③、百余年来,仪器观测时期的全球气温变化,也 是冷暖交替,19世纪末到20世纪40年代,是时期;从20世纪初到20世纪____年代全球气候逐渐_____,此后30多年全球气候有所变____,从20世纪____年代末开始,全球气温又逐步______,并呈现加速态势。 【自我小结】对该部分内容做个自我总结吧: 过去全球气候处于不停的中,全球气候受多种因素 影响很复杂,如受、、、等因素影响。地质时期的气候 变化状况总体表现为的期和的期交替,当前地球气候正 处于的期。 二、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 探究二:气候变暖是近现代气候变化的主要特征, 原因是什么呢?阅读教材结合图4-3-3思考: 1、二十世纪50年代以来全球二氧化碳含量有何变 化趋势?同期全球气温有何变化趋势?特别是(时间)以

初中地理_地球运动对气候的影响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 《地球运动对气候的影响》 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三节第二课时 课标分析 1.举例说明纬度位置(太阳辐射)对气候的影响 2.用地理现象说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部分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太阳直射与斜射下太阳辐射强弱的差异,掌握简单的三球仪观测实验技能。 过程与方法:了解地球运动造成地球表面太阳辐射的时间和空间分布差异,能举例说明地球运动对天气、气候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对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好奇心,提高学习地理的兴趣,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科学观点。 教学重难点 重点地球运动产生的现象与气候的关系 难点地球公转造成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随纬度和季节的变化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师生活动设计意图 导入师:请学生欣赏一组有关青岛一日和一年气候 景观的图片,同时齐读一首老师写给学生的地 理诗,思考导致这些气候现象的主要原因? 生:观看图片,齐读地理诗并思考。 师:这些现象是由于地球运动造成的,这节课 我们一起来学习地球运动对气候的影响。 课前导入 通过一首 切合学生 的诗,使 学生更有 代入感, 展现青岛 一天一年 的美景, 增强学生 对家乡的 热爱与自 豪感。 自转及其对气候的影响【自学合学,质疑解疑】 联系学生 生活实际 进行设 问,引导 学生思考

公转及其对气候的影响生:①椭圆轨道,②66.5°,③太阳直射点的 位置变化存在疑问,不是特别明确。 模拟演示一:观察太阳直射点位置(小组合作) 师:学生利用三球仪,观察太阳直射点的位置。 生:发现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 进而影响各地正午太阳高度。 探究二:正午太阳高度与气温的关系 师:播放正午太阳高度变化flash,以青岛为例 引导学生探究正午太阳高度与气温的关系? 生:正午太阳高度增大时,太阳辐射增强,地 让学生利 用三球仪 来探究太 阳直射点 移动的规 律,让学 生在活动 中自主地 感悟到其 中的奥 秘,同时 也是为了 培养学生 良好的动 手操作能 力。 运用图解 法,将教 材中文字 和复杂的

全球气候变化影响

概要: 人类依赖自然生存和发展,同时,他又在自身发展过程中,不断地对自然施加影响。早期人类基本上依赖自然而生存和发展。人类大规模的利用和改造自然是在工业革命后开始的。至此以后环境问题出现了怎么样的变化,对此人类有怎样的态度和措施。 关键字:全球变化气候变化措施 一、具体表现: (1)影响固体物质搬运 人类利用机械、炸药及其他手段,可以把地表固体物质,包括土壤、岩石等进行搬运。使地表破坏、土壤侵蚀加强、水土流失加剧。 (2)改变水循环 人类大规模的修建水库、渠道,改变了水循环。水库改变小气候,提高地下水位,引起沼泽化。缺水地区实施人工灌溉引起盐碱化。灌溉水携带的溶解物质沉淀与土壤中,导致土壤中盐分增加;同时亦使地下水位上升,再加上地表强烈的蒸发作用使盐类在土壤的表层逐渐积累,使作物无法生长。过量开采地下水,使地面发生沉降。 (3)破坏生态平衡 森林的砍伐、草场的过度放牧和开垦、鱼类的滥捕等起着破坏生态平衡的作用。此外,人类从地壳和水中提取元素,又通过各种途径,把这些元素重新分配到地表、大气和水体之中,造成大气中的CO2 增加、酸雨、土质污染、水污染,而CO2 的排放、燃料燃烧释放热量计下垫面性质的改变造成了温室效应、热岛 效应等,从而改变地球表层的热量平衡。 二、全球变化及其内容 全球变化是指由于自然和人为的因素而造成的全球性的环境变化,是全球性的环境恶化如温室效应和全球增暖、臭氧层破坏森林锐减和物种灭绝土地退化和淡水资源短缺等,主要包括大气组成变化、气候变化以及由于人口、经济、技术和社会的压力而引起的土地利用的变化。 全球变化学是研究地球系统整体行为的一门科学。它把地球的各个层圈(如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地球系统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变化规律和控制这些变化的原因和机制,从而建立全球变化预测的科学基础,并为地球系统的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全球变化科学的产生和发展是人类为解决一系列全球性环境问题的需要,也是科学技术向深度和广度发展的必然结果。 具体来说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海平面上升,海岸带被淹:表现为:海岸带地下水位上升,土壤盐渍化;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在宇宙中的状态(形状、运动)造成了各地太阳辐射的不同,进而出现了从低纬度向高纬度气候的纬度变化规律;知识处理上,主要采用地图和思考题相结合的形式,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考与分析能力,避免提供给学生枯燥的结论。 摆脱通常的教学模式,不再是单纯的地理课,而是在学科中穿插了物理、化学课中才有的实验,综合了物理、化学、数学等学科知识,充分体现新课程的学科整合和关联。 从学生身边的环境切入,把抽象的问题变成具体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让学生感受到地理知识无处不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课堂设计以实验、小组讨论为主,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在满足学生表现欲的同时,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究意识。 教学目标: 、学会分析地球形状、地球运动、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地势等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2、了解地球运动对天气、气候的影响,并能举例说明。 、使学生认知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统一。 2、了解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树立气候变化的全球观念及关心环境从我做起的情 感、态度、价值观 球运动对天气、气候的影响,并能举例说明。 课时 1---3课时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出示“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说出赤道和两极气温和降水方面的不同。(赤道地区气温高降水多;两极地区气温低降水少。) 设问:大家想一想,是什么原因造成了世界气候的千差万别呢? 一、地球的形状与气候 目标要求:让学生明白正是由于地球的形状导致了各地太阳高度的不同,从而造成了纬度位置不同的地方获得太阳辐射的不同,则气候条件不同,如果地球为一平面则不然。 师:从早晨到中午到晚上感受到的气温变化怎样? 生:早晨冷、中午热、晚上冷。 师:为什么早晨、晚上冷,中午热? 活动:想一想早上我们影子的长短和感觉到的气温高低与中午时有什么不同?(早上影子长,气温低;中午影子短,气温高。) 演示:观察手电筒照射到黑板上的情况,比较直射与斜射照射面积的大小和明亮程度——直射时照射的面积小但明亮度大。 做一做:动手在练习本上画出近似为平行直线的太阳光照射到球面上,观察每条光线与球面交角的大小。(平行的太阳光照射到球面上时,各地的太阳高度角不同,获得的太阳热量不同,气温高低不同。) 讨论:假如地球不是球体而是平面,太阳照射时,各地照射角度的大小有区别吗?各地的气温高低会有不同吗? 小结:太阳光线垂直照射的地方,太阳高度角大,太阳辐射强;太阳斜射的地方,太阳高度低,太阳辐射弱。由于地球是个不规则的球体,所以同一时间内各地太阳高度角不同,所获得的太阳辐射不同,气温高

地球的运动与气候

地球的运动与气候 教学目标:1、了解地球的运动对天气、气候的影响。 2、通过学生演示、画图、探求成因,培养学生的 思考与分析能力,能举例说明。 3、培养学生的探究、小组合作精神,建立对地理 学科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导入:大家回想一下,地球的运动有哪两种方式?地球是怎样运动的?请生表演。(板书课题) 讨论:地球自转、公转的方向、周期及产生的现象?(填表) 二、新课: (一)演示昼夜更替现象 1、生看书(P68)活动2请生演示 2、师补充:昼半球、夜半球、晨昏线的概念,并演示清晨→中午→晚上→子夜的变化,设问:你一天当中是怎样感受天气的变化的? (二)用人体演示地球公转 1、生看图(P69)“地球公转示意图”,并着手准备。师巡回指导。 2、大家刚才都观察了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及变化,能否在赤道、南北回归线的平面示意图上绘出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及移动方向呢? 3、从图中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4、讨论完成表格 5、观察图4-20地轴与地球公转轨道面的交角是多少? 6、观察图4-19夏至日时北极圈内是昼还是夜?南极圈 内呢?冬至日时北极圈内是昼还是夜?南极圈内呢? (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之为“极昼”、“极夜”现象) 7、练习:P70第1、2、3题 小结:地球的公转产生了昼夜长短的变化(赤道地区除外),使各地获得的热量不同,在中纬度地带产生了明显的四季更替现象。 (生举例) (三)地球上的五带 1、人们根据各地获得太阳光热的多少,是否有直射、“极昼”、 “极夜”现象,将地球表面划分为“五带”。 2、生完成P70第4、5、6、7题 三、小结: 地球的形状不同纬度带气温:低纬高、高纬低 地球的运动气候的差异降水:赤道多、两极少 质疑:我们感觉不到地球在转动,却看到太阳、星星每天东升西落,好像它们都在围绕地球转。你能解释这种现象吗? 附:板书设计 地球的运动与气候 一、演示昼夜更替现象 二、用人体演示地球公转 三、地球上的五带 第1页共1页

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对人类的影响教案教案

《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对人类的影响》 ——以全球变暖对自然和人类的为例 一、教材分析 本课为鲁教版第一册第四单元《从人地关系看资源与环境》第三节内容第二课时。本课以全球气候变暖为案例,说明自然界外部条件的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的经济活动及生存的影响都已初露端倪,是当今世界各国及科学界十分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课标要求:根据有关资料,说明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学习的重点是要了解全球气候变化的客观规律,学会分析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特别是近一百年以来全球气候变化的特点、原因,培养学生利用资料、图标分析全球气候变暖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回顾三个时间尺度的全球气候变化规律,使学生明白目前地球正处于一个温暖的间冰期内,人类活动对全球气候变暖只是起到了加剧作 用。 2.理解全球气候变暖给人类活动带来的影响并探讨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案例分析,理解地球气候变暖的事实。 2.利用事实材料,分析地球气候变暖给人类活动带来的不利影响。 3.以活动形式,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讨论,寻求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关注地球,关注人类的人文关怀精神。 2. 培养学生协作精神、科学精神。 三、教学重点 1.人类活动对全球气候变暖起到了加剧作用。 2.全球气候变暖给人类活动带来的影响并探讨这一问题的办法。 四、教学难点 全球气候变暖给人类活动带来的影响。 五、教学设计思路 全球变暖问题是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大气环境问题,为了拓宽知识面,培养学生的探究性精神,可利用图片的直观效应,让学生通过阅读资料、读图表得出结论,而不是教师把结论直接告诉学生。 六、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搜集的材料 七、教学方法 归纳法、分组讨论法,运用多媒体教学,感受全球气候变暖带来的影响。通过分组讨论等方式,调动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积极性。 八、课时:1课时 九、教学过程: 图片展示:漫画流汗的企鹅;右图是加拿大环境学家在北极拍摄到的令人震撼的一幕:两只北极熊小心翼翼地站在浮冰之上,进退两难;两只北极熊的新年愿望。

地球气候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摘要 迄今为止,地球上的气候自始至终都在不停地变化。气候变化具有周期性和波动性,包括偶然性和突发性波动的基本特征。在漫长的气候史上,地球气候经历过冷暖交替的冰河期和间冰期的巨大的变化。在最冷的冰河期里,地球表面的平均气温比现在约低 7–9 °C;在最温暖的间冰期里,平均气温比现在约高8-12 °C。影响地球气候变化的自然因素主要包括:太阳辐射变化,地球轨道参数的改变,大气物质成分变化,大气气溶胶的变化,云的变化,大气下垫面的特性,海水温度的变化,地表冰雪覆盖面积的变化,等等;人为因素主要包括:砍伐森林,开垦荒地,开发工业区,扩大城市范围,燃烧大量化石燃料等活动。 关键词:气候变化地球

ABSTRACT So far, the global climate has been changing from time to time, which is basically characterized by the cycling and fluctuating, among which it is including accident, or erupted fluctuation. On the history of the global climate, the global climate has been undergoing the very large change, which included glacial period and interval-glacial period that both were alternately changing by the cold and warming. In the cold glacial period, the average temperature of global surface was about 7–9°C lower than that in the modern time, and in the warming interval-glacial period, the average temperature of global surface was about 8–12 °C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modern time. The natural factors that impact the global climate mainly include the sun radiation, the parameters of the earth moving orbit, the atmospheric substance, the atmospheric aerosol, the cloud, the features of the bottom surface of the atmosphere, the temperature of the sea water, the covering arias of the ice and snow of the global surface, and so on. And the anthropogenic factors include the deforestation, bringing the barren land under cultivation, developing the industry zones, extending the range of the cities, and burning of the large amount of the fossil fuels, and so on. Keywords: climate change, globe

气候类型与自然带

气候类型与自然带 热带雨林气候热带雨林带赤道地区10度之间 热带草原气候热带草原带10度纬度和回归线之间 热带沙漠气候热带荒漠带回归线和30度纬度之间的大陆中、西部热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雨林带(现在地理书上此带归入热带雨林带与热带草原带的过渡带,与热带草原带合称热带疏林草原带)回归线和10度纬度之间的大陆东部 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气候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25度-35度之间的大陆东部或30度-40度纬度之间的大陆东部 地中海气候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30度-40度纬度之间的大陆西部 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落叶阔叶林带40度-60度纬度之间的大陆西部 温带季风气候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温带大陆的东部 温带大陆性气候(这个比较复杂)(外围温带草原带,内部温带荒漠带)温带大陆的内部 温带草原气候----温带草原 温带沙漠气候----温带荒漠 亚寒带针叶林气候-亚寒带针叶林带(泰加林带)极圈地区 苔原气候-苔原带 冰原气候-冰原带 高山高原气候---高山植物区(垂直自然带) 特殊情况: 自然带与气候类型不完全对应的情况 自然带与气候类型、植被是紧密联系的。气候是形成自然带的最主要因素,植被则是自然带的最明显的标志。所以有什么气候类型必有相应的什么自然带;有什么的自然带一定也有对应的植被类型。故而很多自然带与气候类型、植被类型的名称是完全一致的,如热带雨林气候—热带雨林带—热带雨林、热带沙漠气候—热带沙漠带—热带沙漠、热带草原气候—热带草原带—热带草原、苔原气候—苔原带—苔原等等,这就使我们较易掌握这部分内容。但也有一些例外,在教学中需特别注意。 一、热带季风气候区有两类自然带—热带季雨林带和萨瓦纳带(热带稀树草原)。 热带季风气候降水地区差异显著。在降水多的地区如南亚的东北部、印度半岛西岸、中南半岛东西两侧和菲律宾群岛北部,都处在迎风坡,降水很丰富,植被以高大茂密的森林类似热带雨林,只是在旱季时,不少树木有落叶现象(如抽木)所以叫热带季雨林(我国云南的西双版纳也属之)。 而在内陆或背风坡的平原低地,降水较少,有的年降水量甚至不足100mm,如印度的中部、德干高原内地、缅甸中部、泰国中部东部等处,植被以热带稀树草原(即萨瓦纳带)。这里也就成了亚洲唯一分布有热带稀树草原的地区(我国海南岛西南部也有分布)。

未来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影响研究

未来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影响研究 摘要: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对社会与自然系统产生的影响已日益受到全世界各国政府与广大民众的关注。与天气和气候有关的灾害给人类生命财产造成的损失日益增大,社会与生态系统似乎变得日趋脆弱。人们关心过去的20世纪的天气与气候发生了什么变化,更希望了解未来的21世纪人类居住的地球会出现什么样的气候情景。根据一些国家和地区的观测记录、研究成果以及科学家们对气候变化的评估与预测展望,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进行概括:近百年来全球平均气温上升了0.55℃,全球平均降水量增加了21mm。根据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将来温室气体和气溶胶的排放构想,预计到下个世纪末全球平均地面气温将比1990年上升1~3.5℃,降水增加3%~15%。那么影响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是什么,未来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生存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将什么样的的影响,我们应该如何面对这个严峻的考研,本文将参考前人的研究围绕这几个个问题对全球气候变化进行初步探讨。 关键词:全球气候变化原因影响应对措施 前言:自工业化以来大气中CO2、CH4和N2O等温室气体的浓度分别增加了30%、145%和15%,这种上升趋势主要是由于自然原因与人为原因引起的,自然原因主要包括火山运动。人为原因主要包括农业、工业发展的作用。未来全球气候的上述变化将对全球温度、降水量、农业和自然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社会基础设施和人类健康、世界经济等方面产生种种影响。在当今人口膨胀、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形势下,未来百年间全球气候变化影响问题已引起各国政府、科学组织和科学工作者的高度重视,近年来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开展了全球气候变化影响研究工作。本文仅就这一研究领域研究内容、取得的成果和存在的问题做初步介绍,希望对以后全球化研究提供有用的参考。 一、全球气候变化及其趋势 全球气候变化(Climate change)是指在全球范围内,气候平均状态统计学意义上的巨大改变或者持续较长一段时间(典型的为10年或更长)的气候变动。气候变化的原因可能是自然的内部进程,或是外部强迫,或者是人为地持续对大气组成成分和土地利用的改变。 在地质历史上,地球的气候发生过显著的变化。一万年前,最后一次冰河期结束,地球的气候相对稳定在当前人类习以为常的状态。地球的温度是由太阳辐射照到地球表面的速率和吸热后的地球将红外辐射线散发到空间的速率决定的。从长期来看,地球从太阳吸收的能量必须同地球及大气层向外散发的辐射能相平衡。大气中的水蒸气、二氧化碳和其他微量气体,如甲烷、臭氧、氟利昂等,可以使太阳的短波辐射几乎无衰减地通过,但却可以吸收地球的长波辐射。从长期气候数据比较来看,在气温和二氧化碳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目前国际社会所讨论的气候变化问题,主要是指温室气体增加产生的气候变暖问题 二、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 全球气候系统非常复杂,影响气候变化因素非常多,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自然原因涉及太阳辐射、火山活动、海洋、陆地和人类活动等诸多方面,对气候变化趋势,在科学认识上还存在不确定性,特别是对不同区域气候的变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