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十三五物流业发展规划

济南十三五物流业发展规划
济南十三五物流业发展规划

济南市“十三五”物流业发展规划

济南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2016年12月

目录

第一章发展基础与面临的形势 (1)

一、发展状况 (1)

二、发展优势 (4)

三、存在问题 (5)

四、面临形势 (7)

第二章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 (10)

一、总体思路 (10)

二、基本原则 (10)

三、发展目标 (11)

第三章园区空间布局规划 (14)

一、规划基本原则 (14)

二、空间布局与功能定位 (15)

第四章物流平台建设 (20)

一、交通网络平台 (20)

二、信息网络平台 (21)

三、标准和技术平台 (23)

第五章发展重点 (25)

一、培育壮大物流企业 (25)

二、扩大物流产业投资规模 (26)

三、加快重点物流领域发展 (27)

四、加快物流信息化和标准化建设 (30)

五、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 (31)

六、推进区域物流协调发展 (31)

第六章保障措施 (33)

一、强化组织领导 (33)

二、强化项目支撑 (33)

三、强化人才保障 (33)

四、完善政策体系 (33)

五、加大金融支持 (34)

六、规范物流统计 (34)

七、推进诚信建设 (34)

八、健全应急保障 (35)

九、理顺管理体制 (35)

第七章规划依据 (36)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历史关键节点,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时间节点,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按照“打造四个中心,建设现代泉城”的发展战略,加快推进我市全国区域性物流中心建设,做大做强现代物流业,促进济南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走在全省前列的奋斗目标,特制订济南市“十三五”物流业发展规划。

第一章发展基础与面临的形势

一、发展状况

“十二五”是济南发展史上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我市物流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为全国重要区域性物流中心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物流总量快速增长。“十二五”期间全市现代物流业有了长足的发展,社会物流总额由2010年的1万亿元增长至2015年的1.9万亿元,社会物流总额、物流业增加值年均增长8%和7%左右。2015年实现物流业增加值424亿元,高于全省平均增幅,占全市GDP和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为6.9%和12.3%。2015年全市快递服务企业业务收入完成23.3亿元,同比增长62.5%;业务量完成18781.5万件,同比增长66.9%。

2、物流企业发展壮大。到2015年底,全市各类物流企业1万多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89家、3A级以上物流企业19家(5A 级企业3家、4A级企业11家)、主营业务收入过亿元企业22家。涌现出一大批代表性物流企业,2015年盖世物流获评中国驰名商标,被国家发改委、国土资源部、住建部授予首批“国家级示范

物流园区”;佳怡物流、奔腾物流处于全国零担物流领先地位,山东高速、济南钢铁、山东交运、山东烟草、山东能源、国药控股等国企纷纷进军物流领域,韩都衣舍、三际电子等电商物流发展迅速,海天物联成为首家在创业板上市的物流企业,普洛斯、巴夫洛、丰树、传化、嘉里大通、大润发、菜鸟、苏宁等一批国内外知名物流企业相继落户济南,冷链物流、医药物流、保税物流及相关产业物流均得到较好发展;顺丰、“四通一达”等全国性快递企业均在济南设立区域分拨中心,全市快递企业达到84家。呈现出国有、集体、个体、中资、外资等各种所有制物流企业相互依存、同台竞争、相互促进的多元化局面。以传化泉胜为代表的公路港模式,以普洛斯、巴夫洛为代表的现代物流地产模式,以瑞康医药、九州通医药为代表的高端医药物流模式,以盖世物流、零点物流港等为代表的大桥路总部基地模式,以佳怡物流等为代表的供应链物流模式等全面推进,呈现出高端、高质发展态势。

3、物流基础设施日趋完善。2015年末,全市公路通车里程13103.9公里,境内高速公路418.9公里,“一环八射”的高速公路网格局基本形成,通达全国的货运专线达1800多条。公、铁、空运输的全面协调发展,进一步强化了我市在全国综合运输体系中的枢纽地位,立体化、枢纽型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为现代物流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基础保障。

4、物流信息化和新技术应用取得较大进展。信息化投入超过500万元的物流园区有4个,其中投入超过1000万元的园区有2个。随着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普及和发展,30%以上的中小物流

企业应用了以车源、货源匹配为主要功能的信息系统,初步实现了能够满足各类用户物流少批量、多频率、快速度、低成本的需求。物联网、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开始应用,重点物流企业建立了信息管理系统,物流信息平台建设快速推进。医药物流、速递物流等领域企业均采用条形码、射频识别自动分拣技术和全自动立体仓储技术。省会城市群经济圈物流信息平台建成并运营,兰剑科技物流发展成为全国知名的第四方物流企业。

5、物流产业集聚初步形成。目前已形成大桥路、临港开发区和崔寨物流集聚区,润华汽车物流园、郭店钢铁物流企业群、广友物流茶叶批发市场等专业化物流园区逐渐成型。传化公路港物流项目落户我市,将吸引千家中小物流企业入园发展。机场物流中心和海关一级监管库建成启用,空港物流中心已有中邮集团等多家物流企业入驻。综合保税区增加了保税物流功能,中远洋、中外运等一批知名物流企业落户综保区。

6、物流业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国家出台了《物流业中长期发展规划(2014-2020)》、《全国物流园区发展规划》等,把物流业确定为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产业;山东省出台了《全省物流业转型升级实施方案》等支持物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我市相继出台了《物流产业集聚发展的指导意见》、《关于加快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实施意见》和《物流业转型升级指导意见》等政策措施,加大了对重点物流项目和重点物流企业的扶持力度。

7、物流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完善。省会城市群经济圈物流公共信息平台2014年12月启动上线;全国第一家物流特色专业银行

于2015年3月27日正式挂牌;物流统计、物流理论研究、物流人才培养等行业基础性工作取得一定成效,济南物流与供应链学会批准成立,物流中介组织作用得到进一步加强。

二、发展优势

1、交通区位优势。济南是山东省省会和省会城市群经济圈核心城市,是全省政治、经济、科技、文化、金融和商贸中心。北连京津冀协同发展区,南接长江三角洲经济区,西靠内陆腹地并与山西、河南等能源基地相通,东临青岛、烟台、日照等港口群与东北亚地区相连,处于南北衔接、东西贯通、国内外交流的三重枢纽地位。济南是全国21个物流节点城市、29个国家一级物流园区布局城市、45个公路主枢纽、37个国家级流通节点城市和16个首批综合运输服务示范城市之一,是华东与华北、东部沿海与西部内陆地区客货交汇中心。京沪、胶济铁路交汇于济南,邯济铁路连接京九、京广两干线。济南国际机场已开通120余条国内国际航线。物流辐射范围和空间广阔,发展成为全国区域性物流中心的条件十分突出。

2、产业基础优势。济南及周边地区经济基础比较雄厚,2014年济南市、省会城市经济圈社会物流总额分别达到1.73万亿元和7.6万亿元,济南及其有效辐射周边地区的年物流总额估计可达十万亿元。济南工业基础较为雄厚,产业门类多,现已初步形成了交通装备、电子信息、冶金钢铁、石化化工、机械装备、食品药品等优势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济南市商贸流通业相对发达,已成为全省重要的商贸中心和商品集散地。相对发达的工商业为发展现代物流业奠定了坚实的产业基础。

3、要素保障优势。济南是首批国家级软件名城和智慧城市试点,拥有以浪潮为代表的多家计算机和软件开发商及云计算、大数据服务商,信息产业发展基础较为雄厚。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新兴产业发展水平较高,为物流业和信息产业融合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以重汽、轨道交通、中集集团、兰剑科技、润豪托盘等为主的物流装备制造集群已形成规模,支撑作用明显增强。成立了物流特色专业银行,设立了物流产业基金,物流金融体系初步形成。

4、产业体系优势。济南物流业涵盖工业、农业、商贸服务业等领域,目前已形成了仓储、运输、流通加工、物流设备、包装、分拨、配送、信息、快递、电商、保税、冷链、物流金融等门类较为齐全的现代物流产业体系,物流业的贡献能力、发展规模、载体建设、主体培育和信息化水平等不断提高,已成为全市新的经济增长点。

5、技术和人才优势。济南市有本科院校21所、高职高专51所,是全省物流人才培养的主要地区,形成了高职、本科、硕士、博士层次完备的物流人才培养体系,从事物流理论及物流技术研究的人才实力雄厚,为物流业转型升级和区域性物流中心建设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和人才保障。

三、存在问题

1、产业布局缺乏统筹规划。济南物流业发展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衔接不够紧密。物流产业园区选址缺乏合理约束和有效指导,低水平建设和无序发展比较严重。土地利用粗放,集约化程度较低,吸引产业集聚能力明显不足。

2、物流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尚未建立起布局合理、衔接顺畅、高效便捷的综合运输服务体系,公路、铁路、航空及水路联运能力有待提高。物流园区现代化仓储、多式联运转运支撑能力不强,运行质量、经济效益及对周边区域、产业的吸引力和竞争力亟需提高。

3、产业层次水平亟待提高。物流企业“小、散、弱”问题突出,专业化、精细化服务能力不强。现有规模以上物流企业189家,只占全市物流企业的1.8%,有实力的专业化第三方、第四方物流企业较少;大多数物流企业规模偏小、业务单一,组织模式、信息化水平比较落后;多数物流企业仅能提供简单的运输、仓储等业务,缺乏能够提供集现代化运输、配送、仓储、流通加工、包装、物流信息、物流金融、物流规划等于一体的物流供应链服务企业。

4、支撑服务体系不够健全。物流技术装备水平较低,物流信息化和标准化体系建设滞后,不衔接、不配套、不兼容等问题突出。物流社会信用体系不够健全,市场秩序急需改善。物流人才培养体系不健全,高层次专业化人才、复合型人才匮乏。土地制约因素明显、有效投入不足,影响全市物流项目的引进和已有项目的扩张。中小物流企业融资渠道单一,融资难问题依旧突出。

5、制造业物流社会化程度较为薄弱。制造业物流外包意识淡薄,剥离外包进程缓慢,物流效率低,物流管理普遍粗放。第三方物流企业和制造业还没有形成良性互动和融合发展,制造业物流占全社会物流总额不到40%,远远低于全省78%的平均水平。

6、物流业发展外向度较低。国际货运航班货运量不足,进出

口货物偏少;济南作为重要的铁路枢纽中心,尚未有铁路国际货运监管场站,而青岛、临沂、潍坊、滨州等市均已开通中欧铁路货运班列。省会城市群经济圈物流没有统一规划,重复建设严重,同质化竞争明显,资源整合及有效利用不足,制约了区域物流一体化的发展。济南综合保税物流园区发展缓慢,对周边地区特别是省会城市群经济圈辐射带动能力有待提升。

7、物流管理机制体制不完善。物流业发展牵扯的部门多、行业广,属于“多头管理”。长期以来,条块分割、自成体系的多部门管理体制所形成的固有利益格局,已成为对物流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和一体化运作的重要障碍,已不适应新物流格局下的发展要求,需要建立较完善的物流业发展管理机制体制。

四、面临形势

受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影响,物流业也已进入“新常态”发展阶段,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物流业“新常态”及国际物流发展新趋势为加快济南区域性物流中心建设提出了艰巨的挑战,也提供了战略机遇。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要准确把握物流业发展新趋势、新特点和区域性物流中心的内涵特征,切实增强机遇意识、忧患意识、担当意识,不断更新发展理念,跳出济南、跳出物流行业来,高起点、大格局谋划济南“十三五”物流业发展,在抢抓机遇中实现济南物流业发展的新跨越。

1、物流需求快速增长迫切需要建立更加快捷顺畅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随着我市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加速推进并且深度融合,产业结构调整、居民消费升级和城乡一体化步伐不断加快,物流需求越来越大、要求越来越高,制造业物流、

商贸物流、电商物流、城乡配送物流等快速增长,迫切需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供应链物流支撑系统。随着我省“一圈一带”(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和西部经济隆起带)战略加快推进,济南被赋予的“一个核心、一个高地”作用凸显,对区域物流量的聚集作用和对周边地区的辐射作用日益增强,迫切需要解决大宗货物进出流转的物流通道,构建快捷顺畅的区域物流网络体系。同时,区域一体化发展进程加快,打通了区划界限,打破了条块分割,也为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创造了条件。

2、要素制约日趋强化迫切需要建立更加绿色高效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随着社会物流规模快速扩大,能源消耗增多、环境污染加重、交通压力加大,燃料、土地、劳动力等要素成本居高不下,资源环境约束矛盾日益突出,传统的物流运作模式已经难以为继,迫切需要转型升级,大力发展绿色高效物流。而由于我市物流行业的组织化、标准化和信息化程度较低,运行效率低、物流成本高,不但阻碍了物流行业自身加快发展,也严重影响了经济运行的质量,迫切需要转变传统物流运作模式,不断提高信息化、标准化和智能化水平,促进物流一体化运作和网络化运营。

3、区域性物流中心建设和物流业发展的新趋势对现代物流服务体系建设提出了新要求。转型发展、集约发展、整合发展、联动发展、创新发展、绿色发展是物流业发展的总趋势,物流业“一体化运作、网络化经营、信息化整合、专业化提升”的新特点要求加快物流资源有效整合,通过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模式创新、集成创新、制度创新等来打造战略竞争新优势,整合优化、创新驱动、供应链转型将成为未来物流业发展的动力源泉。这对物流

业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也带来了新的机遇。

4、新技术新业态不断涌现为加快建立现代物流服务体系提供了有力支撑。随着“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等国家战略实施,新业态替代传统业态、创新模式替代传统模式趋势愈发明显。信息技术和供应链管理不断发展并在物流行业得到广泛应用,线上线下资源加快整合共享,商流、资金流、信息流和物流相互融合统一,供应链管理能力不断提升,第三方、第四方物流业态快速兴起,为生产流通企业提供了越来越低成本、高效率、多样化、精益化的物流服务,推动制造业专注核心业务和商贸业优化内部分工,以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为核心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日已形成。

第二章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

一、总体思路

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按照市委市政府“打造四个中心、建设现代泉城”的战略部署,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立足山东“两区一圈一带”区域发展战略,主动对接融入“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充分发挥济南区位交通和资源优势,以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创新物流模式为核心,以物流园区建设和物流企业培育为重点,以深化改革、项目建设和资源整合为抓手,加快推进物流园区规划建设,着力改善物流发展环境,大力发展新兴特色物流,培育壮大物流企业,全面提升物流专业化、社会化、规模化和信息化水平,促进区域物流一体化发展,形成物流大格局,成为全市重要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极,为建设与山东经济文化强省相适应的现代泉城提供物流服务保障。

二、基本原则

1、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强化政府在制定和实施物流业发展战略、规划、政策、标准及维护市场秩序、提供公共服务等方面的职责,大力培育发展物流市场主体。

2、深化改革,理顺体制。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深化物流行业管理体制机制改革,破除政府部门职能交叉、政出多门、多头管理问题,建立分工明确、权责统一、协调高效

的物流业管理体制,构建社会化物流服务体系。

3、创新驱动,协同发展。顺应时代发展新要求,统筹推进科技创新、管理创新、业态创新、市场创新和运作模式创新,推动新技术、新产品、新装备综合集成应用,提高物流信息化、智能化和供应链管理水平,实现产业联动、产城融合、区域协同发展。

4、整合存量,优化增量。打破行业、部门和地区分割,统筹城市与乡村、国际与国内物流体系建设,有序、高效推进区域物流资源整合和优化配置,加快传统物流业转型升级,着力培育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物流企业,加快提升物流产业规模和发展水平。

5、节能减排,绿色发展。加快推进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建设,鼓励采用节能环保技术装备和交通运输装备,提升物流组织化、网络化运作水平,构建集约高效运输组织体系,降低物流总体能耗和污染物排放水平,促进物流业绿色、循环、低碳发展。

6、实施标准,提高效率。积极引导物流企业建立健全物流标准体系,鼓励实施物流相关的国家、行业和地方标准,实现物流作业各环节、各类物流设施设备以及物流信息的衔接配套,促进物流服务体系规范、高效运转。

三、发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

到2020年,基本建成布局合理、技术先进、信息通畅、管理规范、绿色环保、安全有序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全面建成区域性物流信息交易中心、资金结算中心、总部集聚中心、货物集散中心,成为立足省会城市群经济圈、服务全省及周边区域、面向全国乃至全球的重要物流节点城市和全国区域性物流中心城市;

现代物流业实现更高层次、更高水平、更大规模发展,成为济南经济发展的新兴支柱产业和重要增长极。社会物流总额达到3.54万亿元,列全省第2位,在全国副省级城市位次前移2位。规模以上物流企业达到500家,其中营业收入过亿元企业50家;国家3A级以上物流企业超过40家,其中国家5A级物流企业达到10家。

(二)具体指标

1、规模总量指标。全市物流业保持持续快速增长,综合实力和区域竞争力不断提升,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和支撑能力及周边区域的辐射带动能力显著增强。

全市物流产业规模总量指标一览表(2016-2020)

2、发展水平指标。全市物流业迈向中高端水平,发展质量和

效益显著提高,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率不断提升,成为全市重要的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极。

全市物流产业发展水平指标一览表(2016-2020)

3、产业集聚度指标。全市物流业集聚效应日益凸显,主要经济指标增幅高于全省、位次不断前移,区域性物流中心地位得到强化,对全省的辐射带动作用显著增强。

全市物流产业集聚度指标一览表(2016-2020)

第三章园区空间布局规划

一、规划基本原则

目标:基本建立起布局合理、高效生态、集约利用、功能完善、特色突出的现代物流产业集聚区。

1、现有园区的整合与升级改造。针对物流园区建设滞后、低层次发展等现状,整合规范、提升改造现有园区,进一步明确功能定位,做到规范提升一批、搬迁改造一批(主要是布局在市区的批发、交易市场等)、整合建设一批(主要是新的产业型物流园区、快递物流园区)。

2、依托重大交通枢纽和主要产业布局,规划建设功能完备的产业物流、综合物流园区。针对现有物流园区功能较为单一、区位布局及结构不合理现状,有计划地布局建设货运枢纽型、生产服务型、商贸服务型、口岸服务型和综合服务型物流园区,以及农产品、农资、钢铁、煤炭、汽车、医药、出版物、冷链、快递等专业类物流园区。

3、适应城市发展空间和区域发展战略需要,规划建设辐射带动力强的物流园区或物流中转基地(物流通道)。在济南东部、西部、黄河两岸,规划建设辐射周边区域的大型物流基地;在高新区或保税物流园区,规划建设立足省会城市群经济圈,面向全国、辐射海外的大宗商品交易平台和资源型产品物流集散中心,实现

各类平台之间的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在城市和制造业基地周边规划建设现代化配送中心,在城市社区和村镇布局建设共同配送末端网点,优化城市商业区和大型社区物流基础设施的布局建设,加快农村物流和电商物流发展,形成层级合理、规模适当、需求匹配的物流仓储配送网络。

二、空间布局与功能定位

(一)总体布局

依托重大交通枢纽,结合济南城市空间发展战略和产业布局,规划布局“一横两纵三枢纽三基地多园区”的物流空间布局体系,如图所示。

“一横”,就是依托“携河发展战略”,重点在黄河北岸打造生态物流产业带(物流通道)。“两纵”,就是以重点产业集聚区为依托,沿东西绕城高速打造特色物流节点。“三枢纽三基地多园区”,就是重点规划建设桑梓店、董家镇公铁货运枢纽中心和机场航空多式联运货物集疏运中心;规划建设大桥路大型综合物流基地、崔寨综合物流基地和济钢现代综合物流基地;规划建设多家不同类型、不同功能的物流园区,如保税物流园、电商物流园、快递物流园、农产品物流园、冷链物流园、医药物流园、汽车及机械装备产业物流园、高端国际物流园等,更好地服务于生产和城乡居民生活需要。

(二)空间布局

1、大桥路综合物流片区

该片区是目前全市规模最大的物流产业集聚区。目标是将该区域打造成为立足省会城市群经济圈、服务全省及周边区域、面

成都市现代物流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附件 成都市现代物流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征求意见稿) 现代物流业是以信息技术和供应链管理为核心,融合运输、仓储、货代、信息等产业的复合型服务业,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性和先导性产业。大力推进成都现代物流业发展,有利于增强对“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的支撑保障作用,对改善城市投资环境、促进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增强经济运行效率、提升城市发展品质、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国务院《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14—2020年)》、《四川省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15—2020年)》和《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等,制定本规划。规划期为2016—2020年。本规划是指导成都市现代物流业未来五年发展的重要依据和行动纲领。 一、发展现状与形势 (一)发展现状。 1.物流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十二五”期间,我市物流产业发展提速增效,产业规模和质量显著提高,社会物流成本占GDP比率进一步下降,服务能力和水平显著提升。2015年全市社会物流总额比2010年增长 2.13倍,年均增长16.3%;物流业实现增加值

比2010年增长2.19倍,年均增长17%,;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 比重为16.6%,低于全国1.4个百分点。 2.物流枢纽功能不断增强。目前,成都已通航城市198个,开通航线257条,其中国际(地区)航线88条(国际定期直飞航线41条),2015年客货吞吐量分别达到4224万人次和55.7万吨,继续巩固国内航空第四城地位。“蓉欧+”战略深入实施,全面启动国际铁路港规划建设;“蓉欧快铁”双向稳定加密开行,班列干线逐步向欧洲腹地延伸,库特诺海外办事处挂牌成立;中亚班列和成都至国内枢纽城市互联互通班列稳定开行;成都集装箱中心站吞吐量继续保持全国首位。累计开通300余条公路货运班线,形成覆盖全国各大中城市的快速公路货运班车网络。 3.口岸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初步形成设施先进、布局合理的空、铁、公立体口岸开放体系,双流机场口岸吞吐量在西部地区排名第一,率先在中西部地区实现7×24小时通关,青白江铁路口岸获批国家临时开放口岸,为国际货运量大幅度增长奠定基础,龙泉公路口岸完成搬迁,服务能力迈上新台阶;海关特殊监管区快速发展,成都高新综合保税区(包括高新、双流园区)进出口总额在全国排名前列,空港保税物流中心(B型)已投入运行,铁路保税物流中心(B型)获得国家立项批复并正在加快建设,为沿海产业转移和国际贸易发展起到了支撑作用;口岸功能不断完善,双流空港已具备进口药品、植物种苗、冰鲜水产品、食用水生动物指定口岸资格,正在加快建设进口水果指定口岸,国际铁路港

旅游城市推进旅游业发展工作计划

旅游城市推进旅游业发展工作计划 旅游城市推进旅游业发展工作计划 摘要: 一、指导思想全市旅游工作的指导思想是: 以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针,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41 号、省委11号、市委9 号文件和全市经济工作会议、全省旅游工作会议精神,按照中华文化游主题年活动要求和市委市政府的总体部署,以XX 一、指导思想 全市旅游工作的指导思想是: 以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针,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41号、省委11号、市委9 号文件和全市经济工作会议、全省旅游工作会议精神,按照中华文化游主题年活动要求和市委市政府的总体部署,以XX山为龙头,以XX湖为引擎,以三区三线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以项目为支撑,以科学发展为主题,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旅游发展理念,转变旅游发展方式,努力推动旅游业突破性大发展,为开创山水一体大旅游新格局,把旅游业培植成为全市第二大支柱产业打好坚实基础。 二、工作目标 全市旅游工作的主要目标是: 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突破18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突破11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5%和32%以上,其中境外游客13万人次,外汇收入4290万美元,同比分别增长20唏口29.8%;新增和提档升级A级旅游区5家,新增和提档升级星级饭店和星级农家乐100 家,全市旅游直接从业人员突破12 万人; 旅游投诉结案率和满意率力争均达到100%,旅游安全生产责任死亡事故为零。 三、主要任务 为实现上述工作目标,重点抓好以下八个方面工作: 抓项目建设,加快推进景区配套设施建设

1、抓好旅游项目规划和实施。按市政府即将批复的《XX市十二五旅游发展规划》筛选旅游重点项目,积极申报,争取纳入省和国家项目库。 2、加快重点项目建设。全力支持加快XX等重点项目建设,确保XX 新区重点项目全部开工,基本完成十大重点工程建设;完成XX XX修复、XX码头等十大工程,启动XX—级客运站等十大工程,形成东中西三大旅游板块。 3、配套完善一批项目。重点推进XX等项目建设,配套发展XX国际大酒店、XX大酒店等一批高星级酒店项目。高质量做好环一江两山旅游交通标识标牌二期建设工程。 抓政策引导,力推三线游持续快速升温 1、继续做好旅游一卡通发行。力争累计发行旅游一卡通达6万张。 2、完善三线游奖励政策。力争将原《实施细则》关于三线游的奖励标准由每人 1 0元调整到每人20 元,奖励资金纳入市政府旅游专项资金。 3、切实做好三线游促销等工作。精心策划包装三线游主题线路,充分发挥旅行社在拓展客源市场的主体作用,鼓励旅行社招徕外地游客,选择部分旅行社全力推介。创新制作三线旅游宣传品,继续抓好宣传品进宾馆工作。指导各县市区举办各类旅游节庆活动,培育三线旅游热点。 抓理念创新,积极推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 1、大力推进旅游与多产业融合发展。坚持用发展旅游的理念统筹相关产业的发展,用发展旅游的思路谋划社会事业的发展,主动把工作触角延伸到工业、农业当中去,把移民的内安后靠与旅游名镇、名村创建紧密结合起来,大力开展生态文化旅游名镇、工业旅游示范点和星级农家乐等创建工作。 2、加强旅游产品深度开发。深入挖掘道教养生、道教音乐及吕家河民歌等地方文化资源,打造一批精品文化旅游节目。探索发展旅游房车、游艇、露营地旅游等旅游新业态。 3、推动旅游商品纪念品研发生产上水平上规模。巩固全市旅游商品大赛成果,对首

汉中市十三五中药产业发展规划

汉中市“十三五”中药产业发展规划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医药健康服务规划(-)》精神,按照《陕西省中药材保护和发展实施方案(-)》的要求,结合《汉中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发展规划》,为加快我市中药产业发展,依据产业发展实际,制定汉中市“十三五”中药产业发展规划。 一、“十二五”全市中药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十二五”期间,按照“科技引领、龙头带动、市场运作、项目支撑、突出优势、循环发展”的原则,通过实施六大工程和推进两大体系建设,我市中药产业总体实现增规模、调结构,促进中药产业产值稳步增长的规划目标。 . 中药产业快速发展,结构稳步优化 “十二五”期间,我市中药产业体系趋于完善,产业链逐步壮大,调结构成效显著。我市中药材种植规模和标准化工程建设居全省首位,汉中天麻、汉中猪苓规范化种植技术全国领先,天麻、元胡、附子个单品种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以上,“强力定眩片”实现单品药品销售过亿元。年,中药产业总产值达到亿元,是年的倍,年均增长。我市中药产业优势与特色更加凸现,产业结构逐步优化。 . 中药材种植业稳步发展,推动农业倍增贡献明显

“十二五”末,我市中药产业收入占农业收入的%,较“十一五”增加个百分点;中药材种植业收入亿元,较年增长;中药材种植户超过万户,药农户均收入万元,比“十一五”增加万元。中药材种植面积约万亩,其中天麻、附子、元胡、猪苓等草本菌类品种种植面积约万亩,山茱萸、杜仲、银杏、厚朴等木本品种种植面积约万亩,采收面积万亩。建成山茱萸、天麻、西洋参、杜仲、猪苓、元胡、附子等优势中药材种植示范基地个,规范化种植面积达万亩以上,中药材种植企业达家。中药种植已成为农民脱贫致富的主要增收途径之一。 . 中药加工工业进一步发展,集聚效应初步显现 年,我市中药加工企业个,规模以上医药企业家,实现工业总产值亿元,年均增长。其中药品制剂生产企业家,个剂型、条生产线通过认证;国药准字批准文号个,中药保护品种个;中药饮片生产企业家。“十二五”期间,我市中医药工业园区累计投入资金约亿元,已有汉王药业等余户制药企业进驻医药园区,生产药品剂型种、品种个。年实现销售额约亿元,利税亿元。中药加工工业比较效益明显,产业发展潜力巨大,集聚效应初步显现。汉王药业生产的“天麻片”获全国银奖,“强力定眩片”获陕西省科技进步奖,“汉王”商标被国家工商总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汉江药业合作研发二类新药“肾炎消”进入临床试验阶段,“丙酰奋”通过了认证。城固振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开发皂素中间体产品种,成为国内最具规模的甾体激素医药中间体生产和供货商,

物流行业发展规划

2017年物流行业发展规划 发展现代物流业,对于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经济发展速度,增强经济综合实力和企业竞争力都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局遵循现代物流业的发展规律,在对我县现代物流行业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和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结合我县实际,特制定原阳县现代物流发展规划。 一、指导思想 紧紧围绕落实县委、县政府加快原阳经济发展的战略部署,以服务原阳经济发展为中心,以现代物流理念为指导,以信息技术为手段,以降低社会物流成本为目的,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坚持走“政府引导、企业运作、逐步发展”的路子。通过积极培育物流市场,整合各类物流资源,构建技术支撑平台,形成社会化、专业化、现代化的物流服务体系,促进我县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和城市综合竞争力的进一步提升。 二、规划原则 1、市场为导向。发挥市场机制在优化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按市场需求确定发展重点,推进资源的优化重组。 2、企业为主体。企业是物流业务经营主体、投资主体和利益主体。建设和经营要落实到企业,行业管理部门侧重

于引导、推动和扶持。 3、协调发展。物流发展规划要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相一致,与城镇总体规划的功能、布局相协调,与产业布局规划相配套,服务于商贸带动和工业强县战略的实施。 4、信息化带动。物流的信息化,是现代物流与传统物流的重要区别之一。建设好企业内部物流信息系统,实现与社会公共物流信息网络平台相连接,做到内部互联、外部互通,信息共享,风险共担,以信息化带动物流业的现代化。 5、物流连锁化。物流发展要立足本地,面向全省,走向全国。积极顺应发展现代物流业的潮流,运用好省内物流资源,加快与省内、外物流大公司的合作,提高竞争力。 三、总体目标 充分发挥我县区位、交通、资源和商贸等方面的优势,全面整合社会物流资源,尽快构建现代化的物流基础设施、公共信息平台,培育发展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物流企业,形成多层次、社会化和专业化的现代物流网络体系。到2020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物流成本占全县GDP的比重比“十二五”末降低4个百分点,物流业增加值的年均增长幅度高于全县生产总值增长幅度3个百分点,基本形成以第三方物流为主的市场主体。“十三五”期间,基本建成一个综合物流园区和一个专业物流中心、配送中心,形成城乡现

2022年中国旅游业发展的预测分析

2018-2022年中国旅游业发展的预测分析 影响因素分析 一、有利因素 (一)行业发展规划发布 2016年12月,国务院发布了《“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发展规划》提出“十三五”旅游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1、旅游经济稳步增长。城乡居民出游人数年均增长10%左右,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11%以上,旅游直接投资年均增长14%以上。到2020年,旅游市场总规模达到67亿人次,旅游投资总额2万亿元,旅游业总收入达到7万亿元。 2、综合效益显著提升。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的综合贡献度达到12%,对餐饮、住宿、民航、铁路客运业的综合贡献率达到85%以上,年均新增旅游就业人数100万人以上。 3、人民群众更加满意。“厕所革命”取得显著成效,旅游交通更为便捷,旅游公共服务更加健全,带薪休假制度加快落实,市场秩序显著好转,文明旅游蔚然成风,旅游环境更加优美。 4、国际影响力大幅提升。入境旅游持续增长,出境旅游健康发展,与旅游业发达国家的差距明显缩小,在全球旅游规则制定和国际旅游事务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明显提升。 (二)旅游需求持续增长 当前,我国人均GDP超过8,000美元,正处于旅游消费需求爆发式增长时期,大众旅游时代刚刚开始。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居民收入增加、消费升级加快,我国居民的旅游消费能力、旅游消费需求和旅游消费群体都将大幅度持续增长。 目前旅游消费者主要是中、青年旅游者。随着老年群体数量的增加,中国开始向老年社会转化,相当多的老年人由于身体好、收入稳定、闲暇时间充足,纷纷产生了出国旅游、飞机旅行、外出度假和参加各种专题旅游活动的愿望。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收入的提高,中国广大农民出游的势头非常强劲。无论是出游人数还是出游消费,都保持着高速增长。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约为45%,农村旅游市场是中国旅游业未来发展的巨大客源市场。 (三)公共服务更加完善 以“515战略”为引领,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为抓手,我国旅游公共服务与治理供给侧改革全面推进。以大数据、旅游扶贫、文明旅游与旅游厕所革命为重点的旅游公共服务供给侧改革深入推进。更讲法制与规范的治理准则,更加多元与专业的治理同盟,更为科学与合理的治理架构,成为2016年我国旅游治理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标志。 截至2016年11月底,全国已完成新改建旅游厕所43,663座,累计完成厕所革命三年行动计划(共5.7万座)的76.6%。以“综合协调+专项保障”为特征的旅游发展委员会、旅游警察、旅游巡回法庭、工商旅游分局“1+3”旅游治理体制改革在全国范围内陆续展开。截至2016年年底,设立旅游发展委员会的省区市达到20个,超过了全国省区市的半数以上;13个设区市、34个县成立了旅游警察,5个设区市和9个县成立了旅游工商分局,5个设区市和44个县成立了旅游巡回法庭。目前国家旅游局先后公布了2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名单,共计500个,逐步建立全域旅游示范的全国布局,推动全域旅游发展。 (四)成为投资热点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许多行业投资增长乏力。在巨大的消费需求推动下、有利的宏观政策引领下、良好的发展环境支撑下,旅游投资逆势上扬,成为社会投

旅游业发展规划范本

上海市浦东新区“十一五”旅游业发展规划 纲要版 第一章本规划编制的背景、任务、作用与目的 一、规划背景 浦东新区功能定位及相关产业发展面临新的历史转折和机遇。上海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战略、浦东在更高起点上实现快速发展的要求和“一个作用、三个区”的新定位为现代服务业在更高能级上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作为现代服务业的先导性产业、同时作为浦东“1+4+4”现代服务业格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业发展同样面临着新的机遇。而另一方面,浦东旅游业经过“九五”、“十五”期间市场驱动下的超常规发展后也开始进入平稳期,并同时暴露出超常规发展所伴随的一些问题,旅游业自身也有借助新的机遇实现能级提升和开拓性增长的内在要求。基于对上述背景的认识开展本规划的编制工作。 二、规划项目 《浦东新区“十一五”旅游发展战略规划》,其中包括住宿业发展规划(参见《上海市浦东新区旅游住宿业发展专项规划》)。 三、作用与目的 根据前瞻性和可操作性原则,指导浦东旅游产业发展、引导社会旅游资源配置、决策重大旅游项目安排;确定浦东旅游产业发展的方向、目标、产业布局、规模、速度以及具体对策、措施,为未来五年内浦东新区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宏观指导性意见。

第二章浦东新区旅游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分析 一、发展现状与成绩 1、成绩和经验 初步确立了旅游业产业地位。2005年,浦东新区旅游业景点、旅行社和宾馆三大行业共接待游客1650万人次,“十五”期间年均增长7.5%。2005年,三大旅游行业实现营业收入57.71亿元,“十五”期间年均增长22%。2005实现旅游总收入202亿元,根据市统计局提供的经验数据,浦东旅游增加值约占GDP比重为3.6%(低于当年上海市相应比重6.4%),占新区第三产业比重超过7%,基本实现了“十五”旅游规划确定的第三产业中的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的目标定位。 形成了良好的旅游接待能力。截至2005年底,在浦东注册的旅行社83家,其中国际旅行社13家,国内旅行社70家,分别约占上海市总数的11.9%和20.72%。共有各类宾旅馆470家,客房23524间,床位40,076张。其中高星级宾馆28家,客房8626间,占上海市总量27.5%。拥有万豪、凯悦、洲际、喜达屋、雅高、香格里拉等6家全球知名的国际酒店管理集团旗下共13个国际著名酒店品牌。拥有14个主要旅游景点,其中国家4A级景点4家,占上海市总量23.5%。形成了良好的旅游接待能力。 建成了相对成熟的陆家嘴—花木都市综合旅游会展板块。经过“十五”期间的继续开发,陆家嘴-花木地区基本形成了景点相对集中、旅游服务设施比较齐全、能在空间上产生集聚效应的旅游板块。同时区域集中专业会展场馆和高星级宾馆为主的会展场馆面积已超过15万多平方米,形成了相对完备的会展基础和接待设施体系。2005年,该区域接待游客近1500万人次,举办各类会议1500多次,出租展览面积237.87万平方米,占上海市总量63%,奠定了作为重要会展城区

“十三五”中国物流行业发展方向和发展重点

“十三五”中国物流行业发展方向和发展重点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常态,对我国物流业发展提出了新要求。 一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中高速增长的新要求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要求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重心将从追求速度规模向质量效益转变。物流业作为新兴的服务产业,对于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具有重要意义。进一步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将成为“十三五”时期物流业发展的总基调。 二是新型工业化和产业转型的新要求 国务院发布《中国制造2025》战略,提出力争用十年时间,迈入制造强国行列。我国逐步从工业化中后期向工业化后期过渡,突出特点是从传统资源密集型产业向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变,从产业链中低端向中高端延伸。物流业作为重要的生产性服务业,是服务型制造的重要转型方向,中高端的产业链需要中高端的物流服务相配套。 三是新型城镇化和消费升级的新要求 我国城镇化仍将处于快速发展区间,将释放巨大的投资和消费潜力。消费升级对经济增长贡献度增加,也对物流服务的精细化、响应度和一体化水平有更高的要求。中投顾问发布的《2016-2020年中国物流行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表示,“十三五”时期,专业化、个性化、多样化的解决方案需求旺盛,城乡物流一体化、末端服务体验将成为竞争焦点。 四是区域协调发展和产业转移的新要求 国家“三大战略”进入实质性推进阶段,新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发展空间格局正在形成,将对物流设施、运输方式和交通网络的连通性提出更高的要求。区域物流大通道建设、战略性物流枢纽节点的布局调整,物流园区等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多式联运、甩挂运输服务体系的构建,是区域物流协调发展的必备条件。 五是创新驱动和科技革命的新要求 国家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打造发展新引擎。国务院出台“互联网+”行动指导意见,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信息技术与传统物流业态深度融合,已经和正在带来物流领域的深刻变革。“十三五”时期,创新将摆在物流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重点是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加快实现发展动力转换。 六是开放型经济和全球化的新要求

“十三五”全国旅游信息化规划

“十三五”全国旅游信息化规划 为认真贯彻《“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加快全国旅游信息化发展,制定本规划。 第一章形势与要求 一、面临形势 “十三五”时期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也是我国从粗放型旅游大国向比较集约型旅游大国发展的关键时期,旅游信息化面临重大发展机遇。 (一)信息化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显著特征。信息化代表了新的生产力和发展方向,“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当今世界,信息技术日新月异,信息化浪潮风起云涌。全球信息化已进入全面渗透、跨界融合、加速创新、引领发展的新阶段,正在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近年来,我国信息化产业体系已逐步完善,信息技术应用不断深化,“互联网+”异军突起,经济社会数字化、网络化转型步伐不断加快,信息化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引领作用日益凸

显。 (二)我国旅游业将迎来新一轮黄金发展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旅游业全面融入国家战略体系,走向国民经济建设的前沿,成为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十三五”期间,我国旅游业面临重大发展机遇,将呈现消费大众化、需求品质化、发展全域化、产业现代化、竞争国际化的发展趋势。旅游业发展对信息化有了新的需求,需要用信息技术推进旅游生产方式、管理模式、营销模式和消费形态的转变,全面提升产业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实现旅游经济稳步增长、综合效益显著提升、人民群众更加满意、国际影响力大幅提升的目标。 (三)旅游信息化加快发展的基础已经形成。近年来,特别是旅游“515”战略实施以来,我国旅游信息化取得长足进展,旅游信息化管理初见成效,旅游公共信息服务设施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旅游在线市场初具规模,全覆盖式旅游宣传营销格局基本形成,旅游电子政务稳步推进,旅游信息化对旅游业支撑保障作用明显增强,为“十三五”时期旅游信息化加快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发展要求

济南市区域经济发展分析

【摘要】:本文通过运用区域规划理论中的增长极理论与比较法对济南区域经济发展进行研究,重点通过比较法对济南的产业结构进行了分析,得出第三产业是济南市的优势产业,并以南部山区的规划发展为例对此加以说明,最后运用增长极理论就如何加快和完善第三产业的发展及如何利用优势产业加快济南市区域经济发展的对策提出几点意见与分析 【作者单位】:曲阜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 【关键词】:济南市区域规划经济发展理论与方法 0:序言 增长极的形成,应具有历史、技术经济和资源优势三个方面的条件。从历史条件看,不同形式的集聚范围内,基础设施、劳动力素质、社会文化环境如果具有了优势条件,就有利于增长极的形成。从技术经济条件看,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在技术和制度方面具有较强创新和发展能力的区域,更适合于增长极的产生和发展。从资源条件看,在原料、能源以及水源等资源优势的区域,新的增长极更有利于形成。 经济增长极作为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的新的经济力量,它自身不仅形成强大的规模经济,对其他经济也产生着支配效应、乘数效应和极化与扩散效应。这三种效应的产生,充分显示了经济增长极的重大意义。 比较法是国际和地区间进行经济交流和合作的基础,是在经济区域化和全球化条件下各国能互利和双赢的基础。各国、各地区生产和出口自己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或劳务,进口自己不具有优势的产品和劳务,不仅对自己有利,而且也对别人有利,更对地区和全球有利。抓住比较优势,就是最落后的发展中地区也能成功地抓住机遇。对于大多数地区经济的发展,具有较高的现实指导意义。本文就是采用增长极理论与比较法,对济南市的产业结构进行了分析研究。 1:济南概括 济南地理位置与资源

北京十三五物流发展规划-

北京市“十二五”时期物流业发展规划 (修改稿) 北京物资学院 2010年12月

目录 序言 (1) 第一部分规划背景 (2) 一、北京市“十一五”期间物流业发展的回顾与总结 (2) (一)物流空间格局初步形成,基础设施日益完善 (2) (二)物流产业规模增长快速,物流效率不断提升 (3) (三)城市物流体系逐渐完善,城市保障能力显著提高 (5) (四)对外经济数量质量同步发展,国际物流服务能力逐步提升 (5) (五)物流企业主体不断壮大,市场集中度大幅提升 (5) 物流领域的对外开放不断深入,国际化水平大幅度提高 (6) (六)物流业发展政策环境良好,发展环境不断优化 (6) 二、“十二五”时期北京物流发展面临的形势 (7) 经济总量稳步增长,物流需求显著提升 (7) (一)国际化进程加快,迫切需要面向国际贸易、服务世界城市建设的国际物流系统 (7) (二)新兴和优势产业快速发展,迫切需要面向先进制造业的供应链物流支撑系统 (8) (三)消费型城市特征显现,迫切需要面向高效运行的末端物流保障系统. 9第二部分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10) 一、指导思想 (11) 二、基本原则 (11) (一)统筹规划促进协调发展 (11) (二)科技引领实现创新发展 (11) (三)功能提升增强保障能力 (11) (四)结构调整带动高端发展 (11) 三、发展目标 (12) (一)总体目标 (12) (二)预期指标 (12) 第三部分空间布局 (13) 一、布局依据 (13) 二、“立体化、多组团”的布局 (15) 第四部分发展任务 (17) 一、优化空间布局,完善物流基础设施建设 (17) 二、大力发展面向国际贸易、服务世界城市建设的国际物流系统 (18) 三、大力发展面向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供应链物流及物流总部基地 (19) 四、大力发展面向商贸流通企业和消费者的城市配送物流 (19) 五、强化区域物流合作,拓展首都物流圈服务功能 (19) 第五部分重点工程 (20) 一、共同配送试点工程 (20) 二、电子商务物流工程 (20) 三、农产品物流配送工程 (20) 四、食品冷链物流工程 (20)

现代农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现代农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现代农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十三五”时期是推进“四个全面”的关键时期,也是农业转变发展 方式,加速现代农业发展的攻坚期。为明确“十三五”农业发展的目 标任务和方向重点,进一步夯实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基础,根据 **市“十三五”规划编制要求,对接上级主管部门规划,制定《**市 现代农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本规划期为2016-2020年。 一、现实背景 “十二五”以来,我市坚定不移地把农业放在旅游兴市、城市发展、产业支撑总体工作布局的突出位置,深入贯彻“一核一极三区三基地”总体部署,扎实推进城乡一体,大力发展优势特色效益农业、生态 农业和观光休闲农业,我市整体上已经迈过农业现代化的起步阶段,保持了农业农村经济快速建康发展的良好势头。 ——主导产业加快发展。在保持粮油生产稳定的基础上,深入推进中药材、生姜产业两个“**第一市”建设,倾力打造现代农业示范 园区,强力抓好城郊商品蔬菜生产,奋力推进特色水果向“一村一品”发展,曾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省粮食生产“丰收杯”奖,成功 争创**省现代农业建设重点县,农业产业结构和经营效益明显提升。2015年,粮食总产万吨,油料总产万吨,种植中药材万亩,生姜万亩,建立城郊商品蔬菜基地万亩、场镇商品蔬菜基地万亩,发展“一 村一品”特色水果万亩;初步形成东北部低山区中药材、生姜基地, 东南部和西南部丘陵区优质粮油基地,中部浅丘区商品蔬菜和特色 水果基地三大板块;农产品品质不断提升,累计通过“三品一标”认 证种植业基地面积万亩。 ——新型主体快速成长。坚持走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发展道路,大力培育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 到2015年底,全市农业龙头企业达到家,其中省级重点家、**市级家,产值过亿元的家,农民专合社家,家庭农场拥有各类农业产业

济南市现代物流业发展的SWOT分析

济南市现代物流业发展的SWOT分析 济南市现代物流业发展的SWOT分析通过SWOT分析,预期可以得到以下结果:(1)研究分析济南市现代物流发展综合实力和竞争力;(2)分类评价济南市现代物流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等影响因素;(3)通过整个评价结果,可以确定济南市现代物流发展战略,以及提出与之有关的对策和保障措施。 1 济南市现代物流业发展的优势条件(S)分析 1.1 区位优势较为明显,为现代物流业发展提供了肥沃土壤 济南市是东部地区的一个中心城市,也是一个理想的物流中心。山东省省会及山东省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金融和商贸流通中心是济南,同时作为全国21个物流节点城市之一,其发展现代物流业具有独当一面的优点。 1.2 交通运输体系不断完善,为现代物流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基础设施 济南市的陆路、航空交通十分发达,完全可以满足现代物流产业需求。公路交通方面,通过济南,将华东与华北相连,也是东部沿海与中西部内陆地区客货交流的中心,是国家45个公路主枢纽城市和山东省公路网络中心之一。铁路交通方面,济南站、济南西站同为全国36个特等火车站之一,济南的铁路枢纽的地位在高铁时代也变得越发重要。航空交通方面,遥墙机场的运营参数也在华东地区占到第八。1.3 产业优势不断扩大,为现代物流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1.3.1 产品物流基础雄厚 济南的工业在汽车、机械、钢铁、化工、纺织、轻工、食品、建材等方面均占有一席之地,农业水土资源也十分优秀,蔬菜种植传统源远流长,名优土特农副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知名度也较高。济南还是区域性金融中心。 1.3.2 物流总额较快增长 2016年上半年,济南市的社会物流总额为10 997.6亿元,相同情况下提升12.1%;物流相关产业固定资产总共有225.4亿元投资,提升116.3%,在山东是增长最快的。济南市的物流企业总共有1万多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89家、3A级以上企业19家(5A级企业3家)、收入过亿元企业20家。 1.4 特色物流企业迅速成长,为现代物流业发展提供了可靠的营运载体 这些年来,济南物流业的规模不断扩大,物流服务质量不断上升,后续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 (1)本土物流企业发展势头强劲。盖世物流园是首批国家级示范物流园区之一,在全国通用仓储企业40强、全国冷藏仓储企业30强均占有一席之位;佳怡物流、零点物流、宇佳物流、同元泰和大舜医药均为A级综合类物流企业。 (2)物流园区加快建设。现在,济南市已建成综合服务型4个物流集聚区,它们是:大桥路商贸服务型、桑梓店货运枢纽型、崔寨生产服务型、济南保税区,总共有3 000余家企业进驻。盖家沟物流基地、

康乐县现代物流业“十三五”发展规划

康乐县现代物流业“十三五”发展规划 (2016-2020) 康乐县商务局 2015年4月30日

目录 一、康乐县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基本现状………………………………………………(一)发展成效……………………………………………………………………………………………………….. 1、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突破……………………………………………………………………… 2、物流园区和物流/配送中心规划与建设取得新进展……………………………………… 3、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助推并拓展了物流市场需求……………………………………………. 4、各级政府对发展现代物流业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二)存在的问题……………………………………………………………………………………………………… 1、对现代物流的认识有待提高……………………………………………………………………….. 2、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亟待加强………………………………………………………………......... 3、现代物流发展环境有待于进一步改善……………………………………………….………… 4、物流企业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有待提高……………………………………………………. 5、从事物流技术与管理的高端人才缺乏………………………………………………………… 二、康乐县“十三五”现代物流业发展的环境条件……………………………(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二)交通区位优势的不断凸显与提升………………………………………………………………….. (三)新型产业、新型城市化及新农村建设所带来的旺盛物流需求……………………. (四)群众良好的经商传统为康乐县物流业的快速发展奠定了社会基础…………….. (五)与周边省份的紧密合作为康乐县物流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信息基础…….. 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一)指导思想…………………………………………………………………………………………………………(二)基本原则…………………………………………………………………………………………………………. 1、市场配置资源,政府营造环境………………………………………………………………………. 2、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分步实施………………………………………………………………….. 3、整合物流资源,提升现有物流设施的功能……………………………………………………. 4、创新物流服务方式,促进物流业协调发展……………………………………………………. (三)发展定位………………………………………………………………………………………………………….

《安徽省“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解读

《安徽省“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解读 近日,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安徽省“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提出“十三五”期间,我省旅游业将以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推进旅游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实施全域旅游和“旅游+”等战略,全面打造“幸福旅游、美丽旅游、智慧旅游、信用旅游”,冲刺万亿元产业,基本建成旅游强省,在中部崛起中闯出旅游新路。 根据《规划》,“十三五”时期,我省将统筹推进皖南示范区、合肥都市圈休闲旅游区、大别山自然生态旅游区和皖北文化生态旅游区四大板块旅游目的地建设,加快建设一批国际水准的旅游精品景区,打造一批国际化旅游精品线路,创造一批顺应世界潮流的旅游业态,发展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特色旅游商品,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经营实力的领军企业。培育5个至10个世界级文化旅游品牌,力争2020年,国内外游客接待量突破8.8亿人次,其中入境游客达到8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超过1万亿元。 为实现《规划》目标,我省将实施“1+1”(一计划一工程)旅游强省决策部署,“一计划”即:5年累计完成旅游项目投资1万亿元,打造山地旅游、湿地旅游、农业旅游、旅游装备制造、会议会展旅游、文化创意旅游、温泉旅游、中医药养生旅游、乡村旅游、体育旅游等10大类产业集聚区,实现省旅游总收入达1万亿元的“111计划”;“一工程”即:重点推进一批国际和国内旅游示范工程,具体包括黄山旅游可持续发展、“万里茶道”旅游兴农、遗产文化旅游等3个国际典范工程和“四个旅游”特色化、黄山国家公园体系建设试点、环巢湖国家旅游休闲区、大别山旅游精准扶贫、皖北塌陷区生态旅游、全球孔子学院研学体验基地、“幸福安徽”大众游、中国新型城镇化旅游、乡村旅游分类施策全域推进、生态旅游试点、低碳全域旅游、旅游商品品牌建设、中医药养生旅游等13项国内试点示范工程。 “十三五”时期,我省将打造系列重点旅游项目,建立5A级景区备选名单遴选制度,推动巢湖中庙景区、亳州古城景区、皇藏峪景区、寿州古城-八公山旅游区、焦岗湖风景区、

山西省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

山西省“十一五” 旅游产业进展总体规划 (审定稿) 山西省人民政府 托付单位:山西省旅游局

编制单位:国家发改委国土地区经济所旅游规划中心 北京中科景元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领导小组成员名单: (请山西省旅游局填写) 编制组专家成员名单: 总顾问:魏小安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国家旅游局原司长组长:石培华国家发改委国地所旅游中心主任、教授、博士助理:江五七国家发改委国地所旅游中心访问学者、硕士、讲师 杨宏伟山西大学商学院旅游系主任助理、讲师、硕士 毛成刚山西财经大学讲师、硕士 魏诗华北京中科景元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助理专家:李南中国旅游协会常务理事、报刊协会秘书长全华东北财经大学旅游系主任、博士后、教授 董恒年北京联合大学都市与环境学院,博士,副教授 丁刚国家发改委对外经济研究所所长助理,博士,研究员 郭亚军西北大学旅游系,讲师,主任助理

张豪禧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 付磊北京同和时代旅游进展研究院,院长,博士 宋建军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所,研究员,博士 陈龙桂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所,研究员,博士 朱世铭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所,研究室副主任 鲜宏利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所,访问学者,高工 专项规划组 组长:石培华国家发改委国地所旅游中心主任、教授、博士常洪林北京中科景元城乡规划设计院总规划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 成员:邱于皙北京中科景元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高级规划师 常华北京中科景元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高级规划师 王振清北京中科景元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师 贺素雯北京中科景元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高级规划师 方磊北京中科景元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高级规划

全国种植业结构调整规划(2016-2020年)

全国种植业结构调整规划(2016-2020年) 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 种植业是农业的重要基础,粮棉油糖菜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产品。“十二五”时期,我国粮食连年增产,种植业持续稳定发展,为经济发展和改革大局提供了有力支撑。“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面临的形势更加复杂、发展的任务更加繁重。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种植结构,全面提高发展质量,全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特制定本规划。 本规划调整的主要作物为粮食、棉花、油料、糖料、蔬菜及饲草作物,规划期为2016-2020年。 一、种植业结构调整的必要性紧迫性 “十二五”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高度重视“三农”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出台了一系列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有力促进了粮食和种植业持续稳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农业生产能力稳步提升。粮食产量连续五年超过5.5亿吨,连续三年超过6亿吨,综合生产能力超过5.5亿吨。同时,果菜茶等园艺作物稳定发展,棉油糖等工业原料作物单产水平进一步提高。已建成一批粮、棉、油、糖等重要农产品生产基地,“米袋子”“菜篮子”的生产基础不断夯实。农业基础条件持续改善。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到9.86亿亩、占耕地总面积的54.7%,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2;新建一批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农田,耕地质量有所改善。科技支撑水平显著增强。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56%,主要农作物特别是粮食作物良种基本实现全覆盖;农机总动力达到11亿千瓦,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63%。生产集约程度不断提高。承包耕地流转面积达到4.03亿亩、占家庭承包经营耕地面积的30.4%;农民专业合作社128.88万家,入社农户占全国农户总数的

济南市物流业发展空间布局计划研究

济南市物流业发展空间布局规划研究 尹清忠 【摘要】:济南是山东省的省会,发展现代物流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研究制定适应全市物流业发展的总体战略和物流业空间布局规划,对于增强济南市物流业的总体竞争能力,促进全市物流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本文从济南市发展现代物流业的基础条件、总体战略构想、空间布局规划和建设运营方案等方面,对济南现代物流业发展和空间布局规划进行了研究。 (1>从区位交通条件、发展基础等方面,分析提出了济南市加快现代物流产业发展的基础条件,同时对当前物流业发展中的主要问题和制约因素进行了客观分析。 (2>通过对济南市的区位条件、交通网络条件、产业发展基础的综合分析,得出的基本结论是:济南是我国为数不多的、最适宜发展现代物流的城市之一,完全有条件建设成为我国重要的区域性物流中心城市和国内外现代物流业发展的重要枢纽,济南市应着力把现代物流产业培育成为重要的主导产业之一。并在此基础上,研究提出了物流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发展思路。 (3>按照一级物流节点和二级物流节点分层次进行合理布局的总体思路,通过对济南市城市发展、经济布局和交通条件的分析研究,提出在济南市建设位于担山屯附近的西部物流园区、位于郭店附近的东部物流园区和位于盖家沟附近的北部物流园区的主骨架布局选址方案,并根据空间和产业发展需求,研究提出了物流中心布局规划方案,以及各物流园区的规划建设规模方案和投资规模。并从建设条件、功能定位和建设思路与重点等方面,研究提出三大物流园区和四个重点物流中心的规划建设方案。 (4>从投融资模式、建设发展模式、开发模式和经营模式等方面研究提出了济南市物流园区和物流中心的建设运营建议方案。 【关键词】:现代物流物流业规划布局[济南]【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F259.27 【DOI】:CNKI:CDMD:2.2008.189752 【目录】: ?摘要9-10 ?ABSTRACT10-11 ?第1章绪论11-27 ? 1.1 现代物流基本概念11-13 ? 1.1.1 物流的定义11-12 ? 1.1.2 现代物流的定义和内涵12 ? 1.1.3 现代物流的基本功能12-13 ? 1.2 国内外物流业发展的历程及趋势13-19 ? 1.2.1 国外现代物流发展历程13-15 ? 1.2.2 国外现代物流发展趋势15-17 ? 1.2.3 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现状17-19

十三五物流行业发展方向和发展重点

十三五物流行业发展方 向和发展重点 Company number【1089WT-1898YT-1W8CB-9UUT-92108】

“十三五”中国物流行业发展方向和发展重点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常态,对我国物流业发展提出了新要求。 一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中高速增长的新要求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要求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重心将从追求速度规模向质量效益转变。物流业作为新兴的服务产业,对于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具有重要意义。进一步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将成为“十三五”时期物流业发展的总基调。 二是新型工业化和产业转型的新要求 国务院发布《中国制造2025》战略,提出力争用十年时间,迈入制造强国行列。我国逐步从工业化中后期向工业化后期过渡,突出特点是从传统资源密集型产业向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变,从产业链中低端向中高端延伸。物流业作为重要的生产性服务业,是服务型制造的重要转型方向,中高端的产业链需要中高端的物流服务相配套。 三是新型城镇化和消费升级的新要求 我国城镇化仍将处于快速发展区间,将释放巨大的投资和消费潜力。消费升级对经济增长贡献度增加,也对物流服务的精细化、响应度和一体化水平有更高的要求。中投顾问发布的《2016-2020年中国物流行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表示,“十三五”时期,专业化、个性化、多样化的解决方案需求旺盛,城乡物流一体化、末端服务体验将成为竞争焦点。 四是区域协调发展和产业转移的新要求 国家“三大战略”进入实质性推进阶段,新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发展空间格局正在形成,将对物流设施、运输方式和交通网络的连通性提出更高的要求。区域物流大通道建设、战略性物流枢纽节点的布局调整,物流园区等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多式联运、甩挂运输服务体系的构建,是区域物流协调发展的必备条件。 五是创新驱动和科技革命的新要求

浙江省十三五农业和农村科技发展规划

浙江省“十三五”农业和农村科技发展规划 “十三五”时期是浙江省率先建成高水平全面小康社会和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时期。为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提升农业科技创新和支撑引领农业发展的能力,根据《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和《浙江省“十三五”科技创新规划》,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基础与形势需求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农业和农村科技工作,“十二五”期间,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支持科技创新的政策,农业科技工作成效显著,为“十三五”农业科技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支撑产业发展能力双双提升。浙江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成果转化率和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分别达到62%、59%和97%;选育具有新品种保护权和生产技术标准的新品种(系)180个,其中100多个成为生产主导品种。农业传统产业、农业高新产业快速发展。十大农业主导产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比重升至67%,多个产业继续位居全国前列;粮食种植面积、单产与总产量均保持稳定;农业生物技术、农业信息技术、农产品加工与物流技术装备、生物质能源、生物质材料、现代农业装备与设施、设施农业、蓝色(海洋)农业等农业高新技术产业正加速形成。农业创新体系、农业科技政策更加健全。涉农高校、院所与企业合作不断深化,农业高新园区、涉农省级

重点实验室、企业研究院等农业创新平台建设稳步推进;基层农技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和农产品质量监管“三位一体”的农业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农业与农村科技政策支持力度和经费投入力度不断加大,科技特派员工作成效显著。 当前,世界经济和科技发生重大变革,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浙江省提前迈入依靠创新驱动的新阶段,农业农村科技发展出现新的趋势。 农业科技孕育新的突破。前沿基础性研究正在加速推进,不同领域的交叉融合正在广泛展开,科技创新将深度融合并广泛渗透到农业农村发展的方方面面,成为推动“四化同步”、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和主导力量。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先进制造技术、生态环境技术、纳米科技和新材料等领域的突破将催生一大批农业新业态,形成竞争新优势。抢占农业科技发展制高点、把握发展主动权成为当务之急。农业产业面临重大变革。农业生产从单功能、低效益和高资源依存型向多功能、高效益和高科技依托型转型。农业领域从农产品生产向食品营养与健康、动植物生物医药、生物质能源与生物基材料、微生物资源应用、智能化海洋农业技术与装备、农业工程与装备等拓展。农业的使命从保障食物安全向缓解能源危机、应对气候变化、提供优美环境等延伸。农村经济进入崭新阶段。传统农村进入新型城镇化(中心镇)和“美丽乡村”建设协同推进期。传统农民进入城镇市民转换期。经营主体向集约化、规模化、商业化的新型经营主体转变。生产主体向高素质、专业化的职业农民转变。生产方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