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1

名词解释1
名词解释1

一、名词解释(5*4)

1.绿色GDP:传统GDP-自然环境部分的虚数-人文部分的虚数。 (要自己组织成一句话)p138

2.劳动力人口:具备从事社会劳动的能力,包括适龄就业人口、未成年劳动者或未成年就业者、老年劳动者或老年就业人口、求业人口、就学人口、家务劳动人口、军队服役人口、其他人口。p87-88

3.区域科学:区域科学是用各种近代计量分析和传统区位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由区域或2空间的诸要素及组合所形成的差异和变化的分析入手,对不同等级和类型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等问题进行研究的一门应用科学。p9

4.区域分析:主要是对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背景特征及其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区域内部各自然及人文要素和区域间相互联系的规律。p11

5.区域规划: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对未来一定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建设以及土地利用的总体部署。p235

6.自然资源:在一定的时间、地点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和条件。p17

7.人口容量:一国或一地区在可以预见的时期内,利用该地的能源和其他自然资源及智力、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p95

8.物质生活质量指数(PQLI):是由一些容易获得并能够反映大多数人的不同基本需要的一系列指标组成的较为简便的综合指数。p141

9.人类发展指数:是测算人类发展水平的概要指标,它衡量了一个国家在三个人类发展的基础方面的发展水平,包括健康状况、受教育程度、生活标准。p141

10.国家竞争力:是在一定的体制下,一国家经济、政治和文化等诸多因素在全球性国际竞争中相互结合而展现出来的一种综合性国家实力。p148

11.区域(城市)竞争力:是指一个地区在竞争和发展过程中与其他地区相比较所具有的吸引、争夺、拥有、控制和转化资源,争夺、占领和控制市场以创造价值,为其人民提供福利的能力。p152

12.区域优势:就是指某个区域在其发展过程中,所具有的特殊有利条件,由于这些条件的存在,使该区域更富有竞争能力,具有更高的资源(包括社会、自然资源等)利用效率,从而使区域的总体效益保持在较高水平。p167

13.区域发展战略:是指对区域整体发展的分析、判断而做出的重大的、具有绝对全局意义的谋划。它的核心是要解决区域在一定时期的基本发展目标和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

14..区域投资环境:指的是影响投资主体进行投资决策的各种区域因素的组合。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区域投资环境包括区域自然环境、区域经济环境、区域政策环境以及区域社会文化环境。而广义的区域投资环境还包括与区域相连的周边地区投资环境、国家投资环境以及大的国际投资环境。

15.土地利用集约度:指单位土地面积上投放劳动力、资金、技术等的数量,是反映土地利用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

16.综合运输网:是指由多种运输方式的线路、港站和枢纽共同组成的,彼此协作、相互补充、紧密联系的交通运输网络。

17.土地利用分区:又可称为土地用途分区,是指以土地利用现状和土地资源的适宜性为基础,结合社会发展、国民经济和环境保护的需要,按土地利用方向的不同,将规划地区划分出不同的用地区域。

18.增长极(布德维尔):是指在城市区配置不断扩大的工业综合体,并在其影响范围内引导经济活动的进一步发展。

19.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经济要素的相对区位关系和分布形式,它是在长期经济发展过程中人类经济活动和区位选择的累积结果。

20.区域文化:既包括反映地方特色的文化典籍、文学艺术、建筑风格、风俗习惯,也包括在长期历史积淀中形成的地方性社会意思、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21.技术进步:是指科学技术通过对客观世界认识的扩大与深化来改造自然,使之更好的满足人类社会的物质和精神需求所取得的进化和革命。

22.土地利用:是指人类通过一定的行为,以土地为劳动对象,利用土地的特征。来满足自身需要的过程。

23.土地人口承载力: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土地资源,在一定的投资水平下持续利用时的食物生产能力及其所能供养的一定营养水平的人口数量

二、选择题(10*1)

1.区域分析的主要内容P14-15

①区域发展条件分析②区域发展状况评价及存在问题诊断③区域发展方向及策略研究

2.区域历史分析(75页,自己看书)

3.区域规划的内容:P239

(1)区域发展定位与发展目标(2)经济结构与产业布局(3)城镇体系和乡村居民点体系规划

(4)基础设施规划(5)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规划(6)环境治理和保护规划

(7)区域空间管治(8)区域发展政策

4.区域发展政策主要内容:P241

劳动力政策资金政策企业区位控制政策产业政策

5.区域规划的由来与发展(选择题):详见书P245-250

6. 三次产业的划分看一下P203

7.区域历史基础分析P75

三、简答题、论述题(5-6,45-50)

区域的概念及其本质特征P2

概念:是一个空间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

本质特性:整体性(或系统性)、结构性、动态性。

区域科学研究内容和任务P10(了解)

①对对影响区域发展的各种要素(社会经济、自然环境、文化心理……)及其综合效益进行分析,从而研究各种社会经济现象的时空规律

②研究区位、聚落、城市化地区和全球性区域系统以及人类居住方式、经济活动、资源有效利用在自然环境背景下所有活动的地域差异

③对存在于区域内的各种行为单位利益及价值观念的矛盾和冲突以及区域的社会、政治、经济活动与生态环境间的相互影响进行分析,并系统地探讨解决区域发展中出现的各类问题的方法,提出区域发展的优化模式。

自然资源三个特性P18

(1)有限性,自然资源的有限性是指自然资源的数量供应与人类不断增长的需求存在矛盾,即用经济学的观点看自然资源存在稀缺性。

(2)区域性,任何一种资源在地球上的分布都是不均衡的,无论在数量上或质量上都有显著的地域差异。(3)整体性,每一个区域的各种自然资源要素彼此有生态上的联系,形成一个整体,即自然资源生态系统。

(4) 多用途性,大部分的自然资源都具有多重功能和用途。

(5)社会性,自然资源或多或少人类劳动的印记。

自然资源对区域发展的影响P20

1、自然资源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前提和物质基础。

a.自然资源是区域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b.自然资源是区域生产发展的必要条件。

c.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自然资源的范畴也在不断地扩大,但自然资源仍是区域生产力发展的自然物质基础。

2、自然资源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a.自然资源的数量多寡影响区域生产发展的规模大小。

b自然资源的质量及开发利用条件影响区域生产活动的经济效益。

c.自然资源的地域组合影响区域产业结构。

区域自然资源评价的方法

1.自然资源的质的评价。

对于自然资源的质的评价,主要是考察自然资源的可利用价值和对一定生产部门的适合程度。考虑以下方面:①技术上的可能性、②经济上的合理性(为利用资源所付出的代价为人们接受的程度)③需求上的迫切性。并据此建立质量评价的标尺,并用此标尺来进行自然资源对一定生产部门适合程度的评价。只有这样,才能得出客观的切合实际的结论。

2.自然资源量的评价。

对自然资源量的评价主要目的是确定自然资源的开发规模和自然资源对一定生产部门或区域经济发展与布局的保证程度。考虑两个方面:①自然资源满足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当前需要量的程度,亦即自然资源在合适的开发利用强度下的服务年限。②对远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俞生产力布局需求量的保证程度,即预测资源的远景需求量。

步骤:①要搞清区域各类自然资源的绝对数量,研究其可能的开发规模和开发后可能产生的经济价值以及对区域发展的作用,明确区域主要自然资源,即筛选出开发规模大,开发后能产生重大经济价值,并对区域发展产生重要的带动影响作用的几种资源。②对于已开发利用的资源,则应研究其数量对现状生产的保证程度,并根据保证程度和现状生产在区域经济中的地位来研究其区域自然资源的优势与潜力。③在前面分析的基础上,分析自然资源相对量,进一步明确自然资源对需求的保证程度和开发利用的潜力。④分析比较区域主要几类资源在数量上的比例关系,以明确区域各类资源的数量配合情况以及对区域产业结构及发展方向的保证程度。

3.关于自然资源的地理分布特征与地域组合特征的评价。

①自然资源的地理分布影响到其被开发利用的先后次序和开发利用的成本及利用的效率。

②自然资源的地域组合还是影响地域产业结构的重要因素。对自然资源地域组合的分析,必须搞清主导资源与辅助资源、优势资源与限制资源,分析自然资源组合对一定产业(部门)结构的适合或保证程度

4.自然资源的可能的开发利用方式或方向,以及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技术经济前提的评价。

5.关于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效应的评价。

产业布局指向内涵:(68页,大家自己看下后面的例子)

1.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指向

2.原料指向

3.消费市场指向

4.劳动力指向

5.高科技指向

6.交通枢纽指向

区域经济特色的表现形式(68页)

1.区域产业结构特色

2.区域产业布局特色

区域文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73页)

1.区域文化中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潜在因素,决定着经济发展道路的选择,市场经济规律只有与一定的社

会环境相联系,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2.区域文化发展与经济变革相适应的程度,决定着区域经济发展的速度。

3.区域文化与社会现代化相适应的程度,决定着经济发展的水平。

4.区域文化的增长力,可以不断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

我国的区域文化背景与区域经济(74页,阐述,大家自己归纳)

从世界范围来看,19-20世纪发源与欧洲的工业文化“征服”其他各洲的历史。在这过程中,我们看到同样的工业种子,在不同的文化土壤上却结出了形态各异的果实,有点文化土壤甚至没有给工业文化任何适合的养料。因此我们可以说21世纪的竞争,无论是全球性的还是区域性的,归根结地都是文化的竞争。在世纪各文化圈中,中华文化的核心是儒家思想,儒家的中庸、凡事不走极端就是中华文化的显著特点。可见与世界上以德意志民族为代表的“精确”文化、以及印度为代表的“精神”文化相对照,我们可以发现,中华文化正处在它们中间。中国这种不走“极致”的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优势,同时也是劣势。就优势而言,它具有相对大的开放性,可以吸纳各种不同的文化养料,对不同文化特质的行业都能露上两手;也就是说易于施行文化战略,进行文化改造。但是,它的劣势也是明显的,中国人在一定时期里,没有北欧人、德国人那么理性、严谨与认真,在制造业上会次于他们,但又略强于印度人。总之,在世界的产业链中,中国拥有与自己文化特质相符的产业环节。但是,中华文化也要汲取世界文化的优点,取长补短,发展自己,提高自己。

人口对区域发展的作用

1.区域劳动人口的数量影响区域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规模——生产规模的大小

2.区域人口的素质影响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和区域产业的构成状况

3.人口的迁移与分布影响区域生产的布局

人口迁移与分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人口的数量及其增长影响区域市场的规模、劳动力资源的供给及扩大再生产的投资的供给。

2.人口的素质影响区域消费结构,进而影响区域生产结构。

3.人口的迁移及分布影响消费市场的分布。

人口自然增长的四种类型和特点:

①原始型:两高一低,即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人口死亡率按近出生率,使人口自然增长率很低,总人口增长缓慢,甚至长期停滞不前。

②年轻型。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死亡率下降,但出生率还保持在原始型水平上,使出生率显著地高于死亡率,自然增长率大大提高,人口总量迅速增多,年龄构成趋于年轻。

③成年型。死亡率进一步下降,大致稳定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上,出生率比过去有了明显降低,人口进入低速增长阶段,年龄构成由年轻化向老年化演变。

④衰老型。由于人口的老化,死亡率由低水平回升,出生率继续下降,终于跌到死亡率以下,自然增长率为负数,人口数量逐渐减少。

技术扩散的形式和途径(126页,看一下)

技术扩散可以分为空间梯度型、跳跃式和双向式等三种类型。

技术扩散模型(127页,看一下)

国家竞争力的发展阶段:(147页)

(1)第一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国家竞争力主要以比较经济竞争实力为主,以反映工业经济活动、自然资源等作为基本内容。评价指标全部是硬指标,而且指标体系比较庞大,指标间关系松散,研究对象主要是工业化国家。

(2)第二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国际竞争力理论和评价方法疾病软泥确立起来,并逐步发展完善。这主要体现在竞争力概念、评价原则、软指标的全世界调查、8大要素评价体系的建立和成熟发展,而且在实践中把国际竞争力评价从工业化国家范围逐步扩展到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以及发展中国家、转型经济国家的世界总体范围,是国际竞争力评价真正成为世界各国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公共竞争信息平台。(3)第三阶段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国际竞争力的应用得益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大大促进了世界主要国家创新体系的形成,以及社会结构优化调整,推动了以人为本、终身学习、价值观和企业价值互动等新的竞争力结构的形成。

国家竞争力评价的指标体系:(148-151页)

(1)IMD(瑞士国际管理发展学院)世界国际竞争力评价因素:经济表现、政府效率、企业效率、基础设施。

(2)WEF(世界经济论坛)

区域竞争力评价的指标体系:(153-156)

(1)三大竞争力评价的指标体系:(因素)经济实力、经济管理水平、涉外能力、科技竞争力、基础设施和国民素质。

(2)省级区域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因素)区域经济实力、产业竞争力、区域基础设施状况、区域投资能力状况、科技实力、对外经济发展状况、居民生活水平、人口素质社会发展。

(3)城市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因素)经济竞争力、基础设施竞争力、金融竞争力、科技竞争力、对外开放度、人口竞争力、生活质量、政府效率。

罗斯托的经济成长理论(p160,后面具体的大家看书)

国家或区域经济增长的六个阶段:

1.传统社会阶段

2.为起飞创造的前提阶段

3.起飞阶段

4.成熟阶段

5.高额消费阶段

6.追求生活质量阶段

霍夫曼的经济发展阶段理论(P163)

霍夫曼系数= 消费资料工业总产值

资本资料工业总产值(反映了工业化程度,判断阶段)P139

恩格尔系数= 食品支出

消费总支出(反映消费状况,判断阶段)

所谓的“霍夫曼定理”,就是在工业化的进程中,霍夫曼比例不断下降的规律。霍夫曼根据霍夫曼比例的变

化趋势,把工业化的过程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比例是5(+/-1);第二阶段的比例是2.5(+/-1);第三阶段的比例是1(+/-0.5);第四阶段比例是1以下。

区域优势类型(169页)

1.有形区域优势与无形区域优势

2.绝对区域优势和相对区域优势

3.局部优势和全局优势

4.空间优势与时间优势

5.现实优势与潜在优势

6.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

确定区域发展优势的原则:(171页,里面的内容要看)

①区域发展优势必须与国家的总体发展战略目标相一致。

②区域发展优势要通过对区域内全部生产发展的有利与不利条件进行综合评价后才能确定。

H-O理论:(181页,自己看书理解下)

代表人物:瑞典的经济学家赫克歇尔和俄林

H-O理论认为各国要出口那些密集使用他们充裕的生产要素的产品,并且进口那些密集使用他们稀少的生产要素的产品。要理解这个模式,首先需定义何为要素充裕和要素密集:一个国家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如果其资本与其他要素的比率较高,则可称该国是资本充裕的;如果一种产品的资本成本占其价值的份额比其他产品的资本成本占其价值的份额较大,这称该产品是资本密集型的。

区域农业产业化的内涵(P354)

1、在生产组织上,按照农业经济再生产的规律,将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诸多产业链通过利益纽带连接为一个完整的产业系统。

2、在经营方式与内容上,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实行种养加、产供销、农工贸一体化经营。

3、在经营目的上,要提高产业化组织整体经营利润的基础上,使农业的增值能力和比较效益得到提高,逐步形成农业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机制,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财政增加的目的。

4、在实施中,农业产业化具体表现为产业专业化、布局区域化、经营一体化、服务社会化、管理企业化。区域农业生产化基本组织形式(P356)

1、“公司+农户”模式(即龙头企业与农产品基地的农户联系,企业收购农户的产品,主要通过市场进行交易,价格随行就市。农户阻力组织生产,要承担生产和市场的风险。)

2、“公司+合作组织+农户”模式(即以专业开发公司为龙头,以农民专业协会为纽带,以众多的专业农户为基础,通过有效的利益连接机制,结成经济共同体。)

3、“专业批发市场+农户”模式

钢铁工业的布局形态(P361)

钢铁工业是原材料工业中主要组成部分,也是国民经济工业化中重要支柱工业。在生产过程中需要大量铁矿石、炼焦煤、动力煤和多种辅助原材料,虽然现代大型钢铁工业所需原燃料单耗有所降低,但总需用量大。因此,这类企业布局首先要考虑资源和能源条件。此外,这类工业,在规划布局中属原料指向和能源指向性工业,往往与采掘业或能源工业相结合共同组成生产基地。

在具体的规划布局中,一般将这类工业与采掘业及加工制造业共同布置在一起,组成从矿山开采——初步加工——制成品生产的联合企业,并构成区域工业生产综合体,形成区域经济的主导部门,也可以以采掘业为依托就地进行初步加工并围绕资源综合利用形成区域原材料工业基地,更可以按区域内条件特别是在大型港口地区结合港口建设和与港口有关的工业共同组成临港工业区。

加工制造业生产布局要求(P365)

1.在区域规划布局:首先可以使某一类型的企业摆脱地方原料的局限。可根据区域经济发展需要进行布局;其次,使另一类型企业的布局与原料基地的关系更加紧密,使生产与原料在空间上得到最优结合;再次,扩大了区域间的地域分工,使各区域的优势发挥得更加充分。

2.加工业不仅要有一批技术较熟练的劳动力,而且应有培养技术人才,提供高水平设备和工艺方案的科技条件。因此,大城市区域就成为加工制造工业布局最佳区域。

3.在区域规划布局时,对较大噪声、振动干扰的企业,除在设备的技术上降低其影响处理外,对声源地区应采取绿化隔离措施,对废水、污水处理要求达标后排放。

影响加工制造工业布局的因素(P366)

1.原料供应状况。2.市场需求。3.专业化协作。4.技术基础。

加工制造业发展布局趋势(P368,一定要好好看)

①是全球集中生产型,即将生产集中在一个区域或国家,通过销售网络,将产品销往世界各地市场。

②是专业化生产型,即按制造业产品市场的专业化分工要求,将各零部件分散到各国家或区域,服务于区域或世界市场。

③是市场地生产型,即在需求地建立制造业企业,由于市场的局限,规模一般不大,而多生产适合需求的费标准产品。

港址选择(P438)

1.考虑以下条件:港区地质、地貌、水文、气象、水深等自然条件;港口总体布置(如防波堤、码头、进港航道、锚地、回转池等工程设计)的技术上可能性和施工上便利性(建材和基础设施等);建港投资和港口管理、运营的经济性。

2.港址选择一般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区域范围内的港址选择,从地理位置、后方疏运系统、港口体系、港口腹地经济发展水平、结构与联系程度、城市依托条件等分析比较进行初选;第二阶段进行城市范围内的港址选择比较,考虑港区自然条件、岸线状况及岸线使用现状、航行和停泊条件,筑港和陆域条件及与城市总体规划布局等因素,进行综合评定,最后确定港口位置所在。

港口规划中的几个问题。(P438)

①是要准确预测腹地范围和港口吞吐量。

②是腹地范围内经济发展水平,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及其经济潜力,是影响港口吞吐量最直接的因素,必须作出合理而科学的预测,作为港口规划的基本依据。

③要从港口体系的角度选择港址,使各港口之间形成分工合理、联系密切的港口群体,避免一城一港、重复建设。

④要研究港口与腹地之间的集疏运条件,充分发挥港口的区域服务功能。

⑤自由贸易港的选址应与吸引外资的投资环境相结合。

主导产业一般具有如下几个显著特征:P220

第一,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获得与新技术相关联的新的生产函数,能够实现“产业突破”。

第二,具有持续的部门增长率,并高于区域整体经济增长率。

第三,具有很强的关联效应,能广泛地采取多种手段带动或启动其他产业的增长;对其他产业的增长产生广泛的直接和间接影响。

第四,具有显著的产业规模和良好的发展潜能,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柱和主导。

第五,在时间上具有阶段性,随经济发展进入不同阶段而不断转换。

主导产业的概念及其对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的意义(为什么要确定主导产业)(P221)

1.主导产业是指能引导、带动国家和区域全部经济发展的产业。

2.国家和区域的主导产业是随着国内外产业结构演变趋势和市场变动而有不同发展阶段的。

3.主导产业一般具有当时阶段最高的技术装备,在开发产品、开辟市场方面应走在最前头。

4.主导产业一般应领先增长。

产业集聚的原因P291

A.相同的产业指向;

B.特殊的区位优势产生的吸引力;

C.因产业的关联性而聚集在一起;

D.企业外部的集聚效益。

产业分散的原因P291

A.同类产业的排异性;

B.产业的区位指向;

C.产业在区域间的转移;

D.经济活动过分集中产生的推力;

E.小企业的游散经济效益。

从集中走向分散的原因

A.新的团体机构在原市区没有适合的位置,或因新机构在密集的城市空间找不到理想位置,或因郊外地

价便宜,纷纷落点郊区;

B.居住空间的社会分异,富人追求别墅和豪宅,纷纷迁居郊区;

C.铁路的建设和家庭小汽车的发展,郊区通达性得到改善,与中心区有了便捷的联系。

另外,过度集中会使集聚效益降低,迫使一部分活动走向分散,同样,当分散区位的生态承载力大于其分散活动强度时,分散的过程也会继续。

增长极对周围区域的影响效果:P302

增长极对周围区域的经济发展会产生正负影响效果。

1.增长极对周围区域产生的负效果是极化作用的结果。增长极主导产业的由于发展,具有相对利益,产生吸引力和向心力,使周围区域的劳动力、资金、技术等要素转移到核心地区,剥夺了周围区域的发展机会,使核心地区与周围区域的经济发展差距扩大。这种负效果被称为极化效果。极化效果,从两方面加以说明,第一是规模经济效应,第二是聚集经济效应。(极化效果也叫回流效应)

2.增长极对周围地区产生的正效果是扩散作用的结果。(扩散作用是由于核心地区的快速发展,通过产品、资本、技术、人才、信息的流动,对其他地区的促进、带动作用,提高其他地区的就业机会,增加农业产出,提高周围地区的边际劳动生产率和消费水平,引发周围地区的技术进步。)(扩散效果也叫涓滴效应或者波及效果)

(特别是极化效果要注意,从两方面加以说明p302)

扩散作用所以能够发生的原因:(p303要掌握)

1.极化中心的带动和促进作用。

2.极化中心的经济“外溢”作用。

3.政府的调节。

增长极理论的评价(结合实例即我们的规划)p308

增长极理论是区域开发中不均衡开发理论的一个典型。它强调据点开发,强调集中开发、集中投资、重点建设、集聚发展、政府干预、注重扩散等,使它具有广泛的应用性。增长极理论强调经济结构的优化,着重发展启动型工业,也强调经济地域空间结构的优化,以发展中心带动整个区域。

具体分析实例是需要围绕以下内容:

1.是增长极与城镇的关系。不能把增长极与城镇等同起来。增长极一般要依托城市,或在城市附近建立,但并不是所有的城镇都是增长极。增长极是指具有发动型工业的产业集聚点,它能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起到经济集聚与扩散的作用,同地方经济融合为一体。只有具备发动型或启动型工业的城镇才能算是区域的增长极。

2.是增长极类型与规模的选择。要根据当地的资源、对外经济联系条件和社会经济基础,根据市场的变动趋势,选择启动型工业,确定适合本区域发展的主导部门和发展规模。

3.是选择适宜的地点培植增长极。增长极通常不是布置在原有相当规模的城镇建成区中,而是在原有城镇的附近或边缘,在不发达的较低层次的发展轴线上。这样既可以使增长极有充分的发展余地,又能使一定区域获得增长极带来的社会经济效益。

4.是充分发挥增长极的功能。增长极最主要的功能是启动型的工业,核心是建立强大的工业系统。但增长极也应该是创新中心、社会交往和信息集聚中心和服务中心。因此,增长极既要大力培育启动型工业,也要大力发展满足区域发展多种社会职能的服务设施。

5.是增长极的体系。要从城镇体系发展的要求出发,考虑增长极的体系问题。应该有全国一级的增长极,相当于省、区级的增长极,也要有省内地区级增长极,县内增长极。增长极形成体系,必然要考虑增长极的分工与联系。

6.是对增长极要集中投资。完善增长中心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建立相应的经济体制,创造有利于增长极发育成长的软环境,产生较高的投资效果。

核心--边缘理论是什么以及发展阶段与阶段特点(p311)

核心-边缘理论是普洛夫提出解释经济空间结构演变模式的一种理论。该理论试图解释一个区域如何由互不关联、孤立发展,变成彼此联系、发展不平衡,又由极不平衡发展变为相互关联的平衡发展的区域系统。(一)前工业化阶段

生产力水平低下,区域经济结构以农业为主,工业产值比重小于10%,,各地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比较小,城镇的产生和发展速度慢,各自成独立的中心状态。

(二)工业化初期阶段

城市开始形成,工业产值在经济中的比重在10%-25%之间,核心区域与边缘区域济增长速度差异扩大。(三)工业化成熟阶段

快速工业化阶段,工业产值在经济中的比重在25%-50%之间。核心区发展很快,核心区域与边缘区域之间存在不平衡关系。

(四)空间相对均衡阶段(P314)

后工业化阶段,出现资金、技术、信息等从核心区域向边缘区域流动加强。整个区域成为一个功能上相互依赖的城镇体系,形成大规模城市化区域,开始了有关连的平衡发展。

核心边缘理论在规划中的应用(海西的发展战略是如何体现核心边缘理论的)p313

1任何一个区域都要重视核心的发展,形成和壮大区域的中心城镇。

2要重视大城市卫星城镇和农村小城镇的发展。

3要合理确定城镇的发展规模

4中心城市的工业和一些服务业,要有步骤的主动向外围扩散.

区域发展战略研究,要着重解决如下几个关键问题:(详见p265,具体看,不要混)

(一)战略目标

战略目标是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战略思想的集中反映,一般表示战略期限内的发展方向和希望达到的最佳程度。战略目标按期限可分短期、中期、长期目标。战略目标的制定要注意:

1.目标要适中:既要有难度,又要有竞争性并现实可行。

2.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战略目标的定性描述,通常表现为区域发展的总体要求和总体发展方向。发展目标量的规定,是区域部门分析、预测、平衡和调整方案的主要依据之一。

3.各时期各部门目标相互衔接。

4.突出重点,不包罗万象:战略目标是人们为实现战略目的所设想的标准。它既体现着战略所追求的方向,又预示着战略活动所要达到的结果。要突出重点,抓纲挚领,没有重点,就没有战略。

(二)战略重点

战略重点是指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战略任务,它是关系到区域全局性的战略目标能否达到的重大的或薄弱的部门或项目。战略重点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是在区域发展中较长时期能发挥作用的部门或地域,同时具有阶段性,不同时期各地区面临的主要矛盾不同引起战略重点的调整。

战略重点通常在如下几方面考虑:

1.竞争中的优势领域。

2.经济发展的基础性建设:通常会在农业、能源、教育、交通等部门中选择战略重点。

3.区域发展中的薄弱环节:对区域发展的薄弱环节,在资金、劳动力和技术方面进行重点投入,整个区域的发展力度就可以大大提高。

4.经济转折时期的关键问题或扭转区域局面的关键因素。

(三)战略方针

战略方针是指实现战略目标的总的策略,总的原则,是规范地区发展行动的指南。1.简明、扼要,使人们容易掌握要领;2.切忌公式化、一般化。战略方针越具体,对指导战略的实施越有利。

(四)战略措施

战略措施是实现战略目标的步骤和途径,是实施战略的手段。制订战略措施,就是把比较抽象的战略目标、战略方针进一步具体化的过程。区域发展战略措施通常包括实施战略的相应的组织机构、资源分配、资金政策、劳动政策、产业政策以及经济发展的控制、激励、协调等手段。

空间发展战略的基本要求(p293 看下帮忙答别的题)

四、材料读图(2,15-20)

1.

P217

A、部门优势分析图:以区域部门优势PD ij(即P ij与D ij之和,反映j部门总的增长优势,为横坐标,以份额分量N ij为纵坐标建立关系。图3-1中是8个扇面(S1,S2,…,S8)反映了在总增量、部门增长优势方面的几种不同类型:

a、较好部门,指处在第1、2扇面中的部门,为具有部门优势的增长部门。

b、一般部门,指处于第3、4扇面中的部门,其中处于第3扇面者为虽具有部门优势,但却为衰退部门,处于扇面4为增长部门,却不具有部门优势。

c、较差部门,指处于第5、6扇面中的部门,这些部门,在总量上都为负增长,扇面5中虽为增长部门,扇面6中虽具部门优势,但都不足以消除因部门优势或全国性衰退造成的负贡献。

d、最差部门,指处于第7、8扇面中的部门,为既无部门优势,又为衰退部门。

B、部门偏离分量分析图:以竞争偏离分量D ij为横轴,以结构偏离分量P ij为纵轴,建立坐标系。图3-2中各扇面代表的含意如下:

扇面1:原有基础很好,竞争力较强好部门;

扇面2:竞争力很强,原有基础较好的较好部门;

扇面3:基础差但发展快的较好或一般部门;

扇面4:基础较好但地位处于下降的较好或一般部门;

扇面5:基础较好但竞争力很差的较差部门;

扇面6:基础很差但发展很快的较差部门;

扇面7、8,基础差,且缺乏竞争力的最差部门。

2.

(读图分析理解几个过程、阶段)p316

(简单的回答):区域先形成增长极,后通过交通线,形成新的轴线,轴线一经形成,吸引人口、产业向轴线的两侧聚集,通过点轴扩散渐进辐射,进而带动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校考卷整理仅供参考)

(具体的回答):

(1)生产力水平低下,社会经济发展极端缓慢的农业社会阶段,生产力是均匀的分布的。

(2)工业化初期,随着手工业的发展和矿产资源的开发,以及农业商品经济的发展,首先在资源丰富、区位条件优越的地方,出现工矿居民点和城镇,并在它们之间建设了交通线,以满足其经济和社会联系的需要。

(3)由于集聚效益的作用,资源和各种公用服务设施将维持在地区的中心城镇或工矿点集中,地方中心城镇有更多的工业企业和各种类型的经济企业和社会团体,联接城镇之间的交通沿线变成了交通线、能源供应线、通讯线、供气、供水等线状基础设施束。在沿线及城镇周围,由于利益分配的矛盾,或有中介机会,必然出现新的集聚点,同时交通线得到相应延伸。

(4)以后,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那些发展条件好、实力雄厚、效益高、人口和经济集中的城市会形成更大的集聚点,它们之间的线状基础设施也会变得更加完善,新的集聚点变成为次级经济中心,并延伸出次级发展轴线,构成中心和轴线系统。这种模式不断演变下去,整个区域将形成由不同等级的城镇和不同等级发展轴线组成的“点-轴系统”为标志的空间结构。

当代文学2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伤痕文学 在七八十年代,“文革”是中国人无法回避的事件,也是作家思考表达的焦点。由此产生了伤痕文学,无情地揭露了文革造成的社会问题,极力伸张人道精神,努力恢复人在文学创作中的主体地位。伤痕文学是新时期最先出现的文学创作潮流。 反思文学 反思文学是略晚于伤痕文学出现的一种文学思潮。它是伤痕文学在社会内容上的扩展和深化。它把个人命运与社会历史道路的曲折过程联系起来,深刻揭示建国以后社会发展的经验和教训。 改革文学 改革文学是以社会政治经济的改革为题材的作品。因为长期存在的弊端和不能忍受的落后状况,使人们在反思的同时迫切要求实行改革。所以改革文学是新时期改革开放的必然产物,是与“伤痕文学”和“反思文学”相继出现的文学现象。 元小说“元小说”就是有意暴露叙事行为或者虚构性的小说。由于马原的小说 而引起注意。 全景式报告文学是在中长篇报告文学或系列报告文学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 犹如某一专题的小型百科全书,以其视野开阔、信息量大、现象剖析渗透等特点引起读者重视。以钱刚、李延国的作品为代表 文化散文源于贾平凹在1992年首次提出的大散文。这类散文多以对历史文化 的反思和对人类生命意义的求索为主要内容。以文化氛围的宏大和思想意蕴的恣肆为特征。呈现出深邃、阳刚、博大、沉雄的气概。以余秋雨、马丽华为代表。 新写实小说新写实小说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产生与作者作家自发的写 作,明确提出来自1989年《钟山》杂志的卷首语。其创作特点是:特别注重现实生活原生形态的还原,真诚直面现实、直面人生。代表作家有方方、池莉、苏童、刘恒等。 新历史小说最早可追溯到80年代中后期,以新历史主义为其主要历史观的 文学形式。是先锋小说或新写实小说中诸多现代主义或后现代主义观念在关于历史的文学叙述中的投射。代表作家苏童、刘震云、叶兆言 朦胧诗派又称“新诗潮”诗歌。因其在艺术形式上采用总体象征的手法,具有 不透明性和多义性。以舒婷、北岛、顾城、梁小斌、杨炼、江河、食指、芒克、多多等为代表。朦胧诗孕育于文革中的地下文学,1980年前后,朦胧诗迅速成为一股诗歌潮流,产生巨大影响 新潮小说又称先锋小说,出现于80年代前期。其创作的核心观念是表现自我,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及参考答案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参考答案 1、献诗说:关于《诗经》的编辑主要有献诗说、采诗说两种。据《国语》、《左传》等先秦等古籍记载,《诗经》主要来自公卿列士的献诗,公卿列士通过献诗的方式进行讽谏或赞颂。现在一般认为,《诗经》中《大雅》《小雅》和《国风》中的许多诗可能便是通过献诗的途径搜集出来的。 2、采诗说:关于《诗经》的编辑主要有献诗说、采诗说两种。汉代学者明确提出采诗说,认为周代有采诗制度,周王朝及各诸候国的乐官到民间采集诗歌,借以了解民情。现在一般认为,《诗经》中《国风》的大部分可能是通过采诗的途径汇集起来的。 3、孔子删诗说:孔子删诗说最早出自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认为《诗经?原有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复,取可施于礼仪”,删定为三百五篇。删诗说长生在汉代,在传统社会一直影响很大。但现代学者一般认为,孔子删诗说不够可靠。 4、四家诗:《诗经》的传授在汉代主要有四家,一是鲁诗,其创始人为鲁国人申培;二是齐诗,出自齐人辕固;三是韩诗,出自燕人韩婴,四是毛诗,出自鲁人毛亨、毛苌。鲁、齐、韩三家早出,属今文学家,故称“今文三家”。毛诗晚出,属古文学家。 5、六诗说:始自《周礼》,六诗为风、雅、颂、赋、比、兴。《周礼》六诗产生的时代主要用诗于典礼、讽谏、言语,人们还没有注意到《诗经》的表现技巧,六诗的目的也主要是传授用诗的方法。风即《国风》,主要是各地方民歌;雅包括《大雅》、《小雅》,主要是周王朝京畿地区的歌曲;颂包括《鲁颂》、《商颂》、《周颂》,主要是宗庙祭祀的舞曲。 6、六义说:源自《毛诗序》,六义说实本于《周礼》,六义为风、雅、颂、赋、比、兴。风即《国风》,主要是各地方民歌;雅包括《大雅》、《小雅》,主要是周王朝京畿地区的歌曲;颂包括《鲁颂》、《商颂》、《周颂》,主要是宗庙祭祀的舞曲。 7、四始说:始自西汉司马迁《史记》,认为《关雎》为《风》之始,《鹿鸣》为《小雅》

合同管理名词解释和简答题答案

四、名词解释: 1、法人:法人是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组织。P2 2、合同:合同是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P21 3、抵押:抵押是指债务人或者第三人向债权人以不转移占有的方式提供一定的财产作为抵押物,用以担保债务履行的担保方式。P10 4、定金:定金是指当事人双方为了担保债务的履行,约定由当事人一方先行支付给对方一定数额的货币作为担保。P12 5、仲裁:仲裁亦称“公断”。是当事人双方在争议发生前或争议发生后达成协议,自愿将争议交给第三者作出裁决,并负有自动履行义务的一种解决争议的方式。P47 6、索赔:索赔是当事人在合同实施过程中,根据法律、合同规定及惯例,对不应由自己承担责任的情况造成的损失,向合同的另一方当事人提出给予赔偿或补偿要求的行为。P177 7、建筑工程一切险:建筑工程一切险是承保各类民用、工业和公用事业建筑工程项目,包括道路、桥梁、水坝、港口等,在建造过程中因自然灾害或意外事故而引起的一切损失的险种。P14 8、固定价格合同:固定价格合同是指在约定的风险范围内价款不再调整的合同。这种合同的价款并不是绝对不可调整,而是约定范围内的风险由承包人承担。P109 五、简答题: 1、①什么是要约②要约的有效要件有哪些③要约与要约邀请的区别有哪些P27 答:①要约是希望和他人订立合同的意思表示。 ②要约应当具有以下条件:1.内容具体确定;2.表明经受要约人承诺,要约人即受该意思表示约束。 ③要约邀请是希望他人向自己发出要约的意思表示。它是当事人订立合同的预备行为,在法律上无须承担责任。这种意思表示的内容往往不确定,不含有合同得以成立的主要内容。 2、①招标人编制资格预审文件的目的是什么P56 ②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对资格预审文件审查的重点是什么P54 ③对投标人的资格审查必须满足哪些条件P57 答:①资格预审的目的主要考察该企业总体能力是否具备完成招标工作所要求的条件。公开招标设置资格预审程序:一是保证参与投标的法人或组织在资质和能力等方面能够满足完成招标工作的要求;二是通过评审优选出综合实力较强的一批申请投标人,再请他们参加投标竞争,以减小评标的工作量。 ②1、不得以不合理条件限制或排斥潜在投标人;2、不得对潜在投标人实行歧视待遇;3、不得强制投标人组成联合体投标。 ③投标人必须满足的基本资格条件:1、必要合格条件通常包括法人地位、资质等级、财务状况、企业信誉、分包计划等具体要求,是潜在投标人应满足的

名词解释1

一、名词解释 一价定律:同质商品与服务在相同市场上出售,不限制销售与无运输成本,则两个市场中该商品的价格相同。 绝对购买力平价:如果一价定律成立,汇率可以从任何单一价格中获得 相对购买力平价:一定时期内两国物价的相对变化决定了该时期内汇率的变化。 外汇远期交易:是指外汇买卖成交后客户可以在将来的某一段时期(通常是一个半月)内的任何一天按约定的汇率要求办理交割 经常项目:指本国与外国进行经济交易而经常发生的项目,是国际收支平衡表中最主要的项目,包括对外贸易收支、非贸易往来和无偿转让三个项目。 直接投资:指投资者将货币资金直接投入投资项目,形成实物资产或者购买现有企业的投资,通过直接投资,投资者便可以拥有全部或一定数量的企业资产及经营的所有权,直接进行或参与投资的经营管理。 二、简答题 1.资产证券化的定义和特点: 资产证券化(ABS):是将资产收益权以证券的形式在资本市场发行并流通的过程。 适合进行证券化的资产特点: (1)、产生稳定未来收益 (2)、期限较长 (3)、流动性差 2、货币期权定价的敏感度 (1)远期汇率变动影响 (2)即期汇率变动影响 (3)时间价值或者期限的影响 (4)波动率的影响 (5)利差的影响 (6)不同的期权执行价格的影响 3.外汇市场的三个层次 (1)银行与顾客之间的外汇交易 (2)银行同业间的外汇交易 (3)商业银行与央行间的交易 4.国际生产要素最优组合 (1)垄断优势理论 (2)区位理论 (3)生命周期理论 (4)内部化理论 (5)国际折中理论 5.直接投资产品周期理论 该理论将产品生命周期划分为创新、成熟和标准化三个阶段,说明在产品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各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不同,并把企业的区位选择与海外生产及出口结合起来进行系统的动态分析。该理论将世界各国大体上分为三种类型,即创新国(一般是发达国家)、次发达国家和欠发达国家(一般为发展中国家)。 6.外国债券与欧洲债券的区别 1)外国债券的面值货币限定为发行地国家货币,欧洲债券发行人可根据具体因素,选择用某种第三国货币标明债券面值。

当代文学-名词解释1

一、名词解释 1.第一次文代会:1949年7月2日,在北京召开了第一次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来自解放区和国统区的文学艺术工作者出席会议。开幕式上,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先后讲话。最后,大会通过了《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章程》,确定了文艺为人民服务并首先是为工农兵服务的总方向,成立了中华全国文艺学术界的联合会,选举郭沫若为主席,茅盾、周扬为副主席,会后又成立了全国文联下属的各个协会,完成了文艺工作者、作家的组织化。这个大会揭开了中国文学艺术发展史新的一页,是中国当代文学历史的伟大开端。 2.1958年“两结合”创作方法:1958年3月,毛泽东提出“两结合”(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内容应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对立统一”;第三次文代会认为“两结合”的创作方法应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学“最好的创作方法”,“不只适用于文艺创作,也适用于文艺批评。” 3.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是文学创作的方法之一,作为苏联文学与苏联文学批评的基本方法,要求艺术家从现实的革命发展中真实地、历史地和具体地去描写现实。同时,艺术描写的真实性和历史具体性必须与用社会主义精神从思想上改造和教育劳动人民的任务结合起来。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保证艺术创作有特殊的可能性去发挥创造的主动性,去选择各式各样的形式、风格和体裁。 4.第二次文代会:1953年9月23日至10月6日,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二次代表大会召开,将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更名为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郭沫若。会议期间,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陈云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会议代表。第二次文代会对建国四年来的文艺工作做出了总结;确立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为未来中国文艺创作和文艺批评的最高准则。 5.百花文学:1956年和1957年上半年,文学思想和创作出现了一些重要的变革。这在当时的"社会主义阵营"中,是带有普遍性的现象。在中国,毛泽东在1956年5月提出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口号,给潜在于各个领域的强大的变革要求以推动和支持。文学界遂出现了突破僵化教条的、类似于当时苏联文学的那种"解冻",在1956年和1957年上半年,各地文学刊物纷纷发表在思想、艺术上得探索性作品,它们或者在题材、主题上有新意,或者提供了新的观点和表达方式。文学界将这些文学作品称之为“百花文学”。王蒙《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宗璞《红豆》、郭小川《一个和八个》、《在桥梁工地上》等 6.《红豆》:《红豆》通过写1949年某教会大学的大学生江玫与齐虹由于生活态度和政治立场的分歧而导致的爱情悲剧。讲述了一个在时代巨变面前的知识分子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的故事,表现了知识分子在人生十字路口进行选择的艰难和选择成功的欢乐。思想和艺术贡献:知识分子的主题;人物塑造没有观念化的痕迹;诗意化的意境和散文化的笔法;倒叙的手法。 7.历史剧:以历史人物或事件为题材的戏剧。不论何种戏剧形式或剧种,都可以运用历史人物和事件来展示情节,创作故事。在历史剧的创作中,有两种不同的倾向:一种强调历史的真实性,要求言必有据,事皆可证,这样就容易妨碍作者的创造性,戏剧效果不强;一种是只取一点历史因由,随意创造,这样又缺乏历史真实感。五六十年代历史剧的创作,涉及话剧、京剧、昆曲等多种戏剧样式。以话剧而言,数量约在20部之间。它们的作者主要是老一代的剧作家,如郭沫若、田汉、曹禺等。这些作家在处理他们所不熟悉的现实生活题材时,往往生硬而捉襟见肘;比较而言,“历史”使他们获得更多的想象空间。

管理学名词解释及简答题

第一章 名词解释 管理管理就是界定组织的使命,并激励和组织人力资源及其他资源去实现这个使命的过程 管理职能管理职能是管理过程中各项行为的概括,是人们对管理工作应有的一般过程和基本内容所作的理论概括 技术技能指使用某一专业领域内有关的工作程序,技术和知识完成组织任务的能力 人际技能指与处理人事关系有关的技术,即理解,激励他人并与他人共事的能力 概念技能指综观全局,认清为什么要做某事的能力,也就是洞察企业与环境相互影响之间复杂性的能力 简答题 简述管理的本质 管理的本质是一种追求组织使命的实践活动 管理人员是如何分类的 (1)根据管理者在组织中所处的不同层次可以将管理者划分为高层,中层和基层管理者 (2)根据管理者所负责的领域差异,可以将管理者划分为综合管理者和专业管理者 高层管理者同基层管理者在执行管理职能上有何区别? 高层管理者是对整个组织管理负有全面责任的人,他们的主要职能是制定组织的总目标,总战略,掌握组织的大政方针并评价整个组织的绩效 基层管理者的主要职责是给下属作业人员分配具体任务,直接指挥和监督现场作业活动,保证各项任务的有效完成 管理人员应具备什么样的管理技能 技术技能人际技能概念技能 第二章 名词解释 企业环境企业环境是指影响组织生存与发展的各种内外因素的结合 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企业内部环境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 学习组织学习型组织不存在单一的模型,它是关于组织的概念和雇员作用的一种态度或理念,是用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对组织的思考 柔性组织柔性组织是指与动态竞争条件相适应的具有不断适应环境和自我调整能力的组织

企业社会责任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在其商业运作时对其利益相关者应负的责任 简答题 简述企业环境的构成 企业环境由宏观环境,中观环境及微观环境构成 简述企业文化的结构 核心的精神层中间的行为层外在的形象层 简述企业文化的功能 积极功能:导向功能激励功能凝聚功能规范功能创新功能辐射功能 消极功能:组织变革的障碍文化多样化的障碍兼并和收购的障碍 试述企业环境的新变化 全球一体化信息技术化的发展知识经济及企业社会责任意识的兴起 试述企业如何管理环境 (1)树立正确的环境管理观念 (2)选择合适的环境管理分析方法 (3)遵循科学的环境管理程序 (4)对不同的环境采用不同的管理方法 试述企业管理环境的一般方法 广告舆论联合或联盟制定战略 第三章 名词解释 程序化决策指那些例行的,按照一定的频率或间隔重复进行的决策 非程序化决策指那些非例行的,很少重复出现的决策 德尔菲法这是一种对方案进行评估和选择的方法,通过综合专家们各自的意见来对方案作出评估和选择 简答题 什么是决策?决策的特征有哪些? 决策是为了实现某一目的而从若干个可行方案中选择一个相对满意方案的分析判断过程 特征(1)决策要有明确目标,没有目标就不存在决策 (2)决策方案要考虑可行性 (3) 决策的关键和实质是比较和选择

名词解释(1)

名词解释 货币是在商品交换中,从商品界中自发地分化出来的,并起着一般等价物作用的特殊商品。”价值尺度货币发挥价值尺度的职能,就是衡量和表现商品的价值。所谓衡量商品的价值,就是评价商品包含多少社会劳动; 所谓表现商品的价值,就是把社会承认的劳动量表示为一定数量的货币。 流通手段货币发挥流通手段的职能,就是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货币发挥流通手段职能,使直接的物物交换变成以货币为媒介的间接交换,这种间接交换被称为商品流通。 支付手段当货币作为价值的独立形态,进行价值单方面转移时执行支付手段的职能。 贮藏手段当货币由于各种原因,暂时退出流通领域,被持有者当作独立的价值形态和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而保存起来时,这时货币就停止流通,发挥贮藏手段职能。 世界货币当货币在国际交往中充当一般支付手段、一般购买手段和特定条件下的价值转移工具时,便执行世界货币的职能。 货币制度:简称“币制”,是一个国家以法律形式确定的该国货币流通的结构、体系与组织形式。系统的货币制度是在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产生之后形成的 无限法偿:法律规定的无限支付能力,不论每次支付数额有多大,不论属于何种性质的支付(购买商品、支付劳务、结清债务、缴纳税款等),支付的对方均不得拒绝接受。 有限法偿:在一次支付行为中,超过一定的金额,收款人有权拒收;但在法定限额内,拒收则不受法律保护。 平行本位金银这两种货币均按其所含金属的实际价值流通。其特点是,国家对两种货币不加规定,而由市场上生金银的比价自由确定金币银币的比价。 双本位金币与银币同为本位币,都可以自由铸造、流通、熔化及输出入,但二者的交换比率由国家规定的一种货币制度。简金银这两种货币按一定的法定比价流通。双本位制是金银复本位制的主要形式 良币:实际价值高于名目价值,实际价值较高。 劣币:实际价值低于名目价值,实际价值较低。 “劣币驱逐良币”规律的定义:在两种实际价值不同,而面额价值相同(即比率相同)的通货同时流通的制度下,实际价值较高的通货(所谓良币)必然会被人们熔化、输出而退出流通领域,而实际价值较低的通货(所谓劣币)反而会充斥市场。 金本位制:又称金单本位制,他是以黄金作为本位货币的一种货币制度,有三种形式:金币本位制、金块本位制、金汇兑本位制。 金币本位制就是由国家以法律规定,铸造成一定形状、重量和成色的金币,作为具有无限法偿效力的本位币来流通的制度。简以黄金作为货币金属,实行金币流通的一种货币制度。 金块本位:又称生金本位制,即国家发行代表一定重量黄金的纸币来流通,但纸币不能自由地兑换黄金,居民只可按规定的含金量在一定数额以上、一定用途之内向银行兑换金块的一种金本位制。 金汇兑本位,又称“虚金本位制”。实行这种货币制度的国家,货币单位仍有含金量的规定,但国内并不铸造和使用金币,只同另一金本位制国家的货币保持固定比价,并在该国存放外汇准备基金,居民可按固定比价用本国银行券兑换该国货币,再向该国兑换黄金。 货币需要量:是指一定时期(如一年)商品流通所必需的货币数量,是对某一计划时期客观所需要的货币数量的估算 货币流通量:是指在流通中实际存在的货币数量 信用:是以偿还和付息为条件的价值单方面的暂时让渡或转移,其不发生所有权变化。也

现当代名词解释

名解 1,朦胧诗 朦胧诗是一个独特的诗学概念,它指的是以舒婷,顾城,江河,杨朔,芒克,食指,多多,梁小斌等为代表的一批“文革”中成长的青年诗人具有探索性的新诗潮。它孕育于“文革”时期的“地下文学”,当时食指,芒克,多多等在“文革”中就已经开始新的探索,他们的诗以手抄形式流传。朦胧诗的思想核心是对人的自我价值的确认,对人道主义和人性复归的呼唤,对人的心灵奥秘的探险。朦胧诗的审美艺术特征是:①打破现实主义审美模式,由写实转向写意,由具体转向抽象,由物象转向意象,由明晰转向模糊,不再侧重一个场景,一个过程的具体描摹和对一种政治情绪的表现或“升华”,而是重于表现多变,曲折和复杂的主体世界②主体的多义性和情感的多向性代替了过去的平面的状态,在结构上实现了真正的“自由”,即外在的形式完全决定于内在情绪的节奏,特征与状态③采用近似于早期象征主义的艺术手法,运用象征,通感,抽象词与具象词的巧妙搭配和超现实想象等多种艺术手法,使意象叠合,寓于暗示性。北岛《回答》,《宣告》,《迷途》《一切》,舒婷《致橡树》《双栀船》《会唱歌的鸢尾花》,顾城《一代人》《远和近》《我是个任性的孩子》,江河《纪念碑》,梁小斌《中国,我的钥匙丢了》,杨朔《大雁塔》 2,政治抒情诗(特点,局限性,作家,代表作) 特点:①“诗人”会以“阶级”的代言者的身份出现,来表达对当代重要政治事件,社会思潮的评说和情感反应,这种评述和反应一般说来不可能出现多种视角和声音,因为其精神上的“资深”,来自当时对现实历史所作的统一叙述②在诗体形态上,表现为强烈的情感宣泄和政论式的观念叙说的结合,即“实际上是抽象的思想,抽象的概念,但用了形象化的语言来表达”③政治抒情诗一般都是长诗,通常采用大量的排比句式是所要表现的观念和情绪进行渲染,铺陈,讲求节奏鲜明,声韵铿锵。 郭小川《望星空》,诗集《投入火热的斗争》,叙事诗集《将军三部曲》,《致大海》《白雪的赞歌》《深深地山谷》,贺敬之《东风万里》《十年颂歌》,诗集《放歌集》 局限性: 3.第一次文代会(时间,地点,意义,内容) 1949,4,2在北平,由郭沫若提议召开, 意义:①第一次文代会实现了党对文学的全面领导,确立了新生政权与文学艺术家之间领导和被领导的关系②确立了以毛泽东“讲话”为新中国文艺的总方针③确立了今后文学的总方向,为工农兵服务④成立了一个组织:文联(中华全国文学艺术联合会),会后成立下属协会(作家协会,戏剧家协会) 内容:周扬总结解放区文艺运动,作题为《新的人民的文艺》的报告,矛盾总结国统区文艺运动,作题为《在反动派压迫下斗争和发展的革命文艺》的报告。会议成立了以郭沫若为主席,矛盾,周扬为副主席的全国文艺界组织——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文联)。 4.新写实小说的特点 原生态:注重现实生活原生形态的还原 ●理性批判精神的缺席:表现现实生活的荒诞、丑恶、灰暗或无奈,创作主体往往对现实 采取一种无奈的认同态度,缺少强烈的理性批判精神。 ●“零度”叙述:大多采用客观化的叙述态度,是一种缺乏价值判断的冷漠叙述。

名词解释答案

边际替代率:在维持效用水平不变的前提下,消费者增加一单位某种商品的消费数量时所需要的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消费数量。 边际技术替代率:在维持产量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增加一单位某种生产要素投入量时所减少的另一种要素的投入数量。 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在连续等量地把某一种可变生产要素增加到其他一种或几种数量不变的生产要素上去的过程中,当这种可变生产要素的投入量小于某一特定值时,增加该要素投入所带来的边际产量是递增的;当这种可变要素的投入量连续增加并超过这个特定值时,增加该要素投入所带来的边际产量是递减的。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在一定时间内,在其他商品的消费数量保持不变的条件下,随着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消费量的增加,消费者从该商品连续增加的每一消费单位中所得到的效用增量。 博弈均衡:指博弈中的所以参与者都不想改变自己的策略的这样一种相对静止的状态。 吉芬商品:需求量与价格成同方向变动的特殊商品。 恩格尔曲线:表示消费者在每一收入水平对某商品的需求量。 收入效应:由商品的价格变动所引起的实际收入水平变动,进而由实际收入水平变动所引起的商品需求量的变动。 替代效应:由商品的价格变动所引起的商品相对价格的变动,进而由商品的相对价格变动所引起的商品需求量的变动。 寡头市场:又称寡头垄断市场,是指少数几家厂商控制整个市场的产

品的生产和销售的这样一种市场组织。 古诺解:在分析两个寡头厂商的产量和价格决定问题上,假定两个厂商都准确了解市场的需求曲线,生产成本为零,并在已知对方产量的情况下,各自制订能够使得自身利润最大化的产量,双寡头竞争的最终结果是每个厂商生产市场容量的三分之一,市场的这一产量称为古诺解 规模报酬的变化: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企业内部各种生产要素按同比例变化时带来的产量变化。 规模经济:在企业生产扩张的开始阶段,厂商由于扩大生产规模而使经济效益得到提高。 基尼系数:在洛伦兹曲线图中,不平等面积与完全不平等面积之比,称为基尼系数。它是衡量一个国家贫富差距的标准。 机会成本:指生产者所放弃的使用相同的生产要素在其他生产用途中所能得到的最高收入。 价格歧视:以不同价格销售同一种产品。 二级价格歧视:要求对不同的消费数量段规定不同的价格。 三级价格歧视:垄断厂商对同一种产品在不同的市场上(或对不同的消费群)收取不同的价格。 纳什均衡:在一个纳什均衡里,任何一个参与者都不会改变自己的最优策略,如果其他参与者均不改变各自的最优策略。 生产函数:表示在一定时期内,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生产中所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数量与所能生产的最大产量之间的关系。

管理学名词解释简答题答案

管理学名词解释简答题 答案 Standardization of sany group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

管理学 一、名词解析 1、管理(P4): 管理是指组织为了达到个人无法实现的目标,通过各种职能活动,合理分配、 协调相关资源的过程。 2、概念技能(P7): 是指产生新想法并加以处理,以及将关系抽象化的思维能力。 3、标准化原理(P11): 要使工人掌握标准化的操作方法,使用标准化的工具、机器和材料,并使作业 环境标准化,这就是所谓的标准化原理。 4、等级链(P13): 指“从最高的权威者到最低管理人员的等级系列”。 5、伦理(P21): 伦理,是人之所以为人,即单个的人具有同体本质的人,用管理学家的话语 说,就是单个人成为“组织人”的理性和原理。 6、功利主义道德观(P23): 这种观点认为,能给行为影响所及的大多数人带来最大利益的行为才是善的。 这是一种完全根据行为结果即所获得的功利来评价人类行为善恶的道德观。P23 7、问题强度(P28): 指该问题如果采取不道德的处理行为可能产生后果的严重程度。 8、社会责任(P31): 是企业追求有利于对社会长远目标实现的一种义务,它超越了法律与经济对企 业所要求的义务。 9、头脑风暴法(P88): 又称智力激励法,是指针对解决的问题,相关专家或人员聚在一起,在宽松的 氛围中,敞开思路,畅所欲言,寻求多种决策思路的倡导创新思维的方法。

10、风险型决策(P94): 如果决策问题涉及的条件中有些是随机因素,它虽然不是确定型的,但我们知道它们的概率分布,这类决策就称为风险型决策。 11、市场细分(P114): 指将一个总体市场划分为若干个具有不同特点的顾客群,每个顾客群需要相应的产品或市场组合。 12、核心能力(P117): 是组织内的集体知识和集体学习,尤其是协调不同生产技术和整合多种多样技术流的能力。(它是企业成长的基础。一项能力能够成为企业的核心能力必须通过三项检验:用户价值,独特性,延展性。) 13、组织柔性(P135): 是指组织的各个部门、各个人员都是可以根据组织内外环境的变化而进行灵活调整和变动的。 14、负强化(P211): 所谓负强化,就是惩罚那些不符合组织目标的行为,以使这些行为削弱甚至消失,从而保证组织目标的实现不受干扰。 15、战略性计划(P111): 指应用于整体组织的,为组织未来较长时期(通常为5年以上)设立总体目标和寻求组织在环境中的地位的计划。 16、建设性冲突(P175): 是指组织成员从组织利益角度出发,对组织中存在的不合理之处提出意见等。 17、定规维度(P195): 代表领导者构建任务、明察群体之间的关系和明晰沟通渠道的倾向,或者说,为了达到组织目标,领导者界定和构造自己与下属的角色的倾向程度。 18、管理幅度(P146): 也称组织幅度,是指组织中上级主管能够直接有效地指挥和领导下属的数量。 19、组织文化(P177):

英美文学名词解释(1)

Epic: A long narrative poem telling about the deeds of a great hero and reflecti ng the values of the society from which it originated. The style of epic is grand宏伟的 and elevated高尚的. John Milton wrote three great epics:Paradise Lost,Paradise Regained and Samson Agonistes. Sonnet(十四行诗 A sonnet is a lyric consisting of 14 lines, usually in iambic pentameter restricted to a definition rhyme scheme Renaissance the activity, spirit, or time of the great revival复活 of art, literature, and learning in Europe beginning in the 14th century and extending to the 17th century, marking the transition过渡from the medieval to the modern world.the essence of the Renaissance is Humanism The Renaissance Period A period of drama and poetry. The Elizabethan drama is the real mainstream of the English Renaissance. Humanism人文主义 Humanism is the essence of the Renaissance. 2>it emphasizes the dignity of human beings and the impo rtance of the present life.Humanists voiced their belie fs that man was the center of the universe and man did not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词解释全(现当代)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词解释 现代文学 新青年: 中国现代文学史、文化思想上最重要的刊物。1915年创刊于上海,原名《青年杂志》,陈独秀主编。"五四"前后以《新青年》为主要阵地,同时进行了新文化运动和文学改革运动。创刊号发表的《敬告青年》提出了民主、科学的反封建思想的革命主张,1917年初发表了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正式掀起文学革命。1918年5月,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发表于其上。该刊还广泛译介外国文学。1920年9月,它成为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机关刊物,1926年终刊。 文学改良刍议: 1917年发表于《新青年》,是倡导文学革命的第一篇理论文章,对文学革命在理论上作出了重要贡献。提出文学改良应从"八事"入手:须言之有物、不摹仿古人、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呻吟、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文章宣扬的是一种反拟古主义的现实主义文学思想,从不同角度针贬了旧文坛的复古主义和形式主义流弊,粗浅的触及了文学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文学的时代性与社会性以及语言变革等问题,初步阐明了新文学的要求和推行白话文的立场。 "人的文学": 1918年12月,《新青年》刊登了周作人的《人的文学》,对当时的文学革命影响很大。周作人从个性解放的要求出发,充分肯定人道主义,强调一种"利己而利他,利他即是利己"的"理想生活",提出以"人道主义为本,对于人生诸问题,加以记录研究的文字,便谓之人的文学",认为新文学即人的文学,应充分表现"灵肉一致"的人性。这深深影响了五四时期表现个性解放主题的创作,"人的文学"成为五四时期文学的一个中心概念。在《平民文学》中,周作人进一步阐述"人的文学"的主张,强调文学须应用于人生上,提出"普遍"与"真挚"的原则,并申明"以真为主,以美即在其中"的文学观念,这对五四时期尤其是为人生派的创作影响很大。 双簧信:

名词解释答案

名词解释答案 1、网络广告 是指利用互联网这种载体,通过图文或多媒体方式发布的,旨在推广产品、服务或站点的信息传播活动,是一种由广告主自行或者委托他人设计、制作,在网络上发布的有偿信息传播。2.电子支付 是指以金融电子化网络为基础,以商用电子化机具和各类交易卡为媒介,以计算机技术和通讯技术为手段,以电子数据形式存储在银行的计算机体统中,并通过计算机网络以电子信息传递形式实现流通和支付。 3.客户关系管理(CRM) 是利用信息科学技术,实现市场营销、销售、服务等活动自动化,使企业能更高效地为客户提供满意、周到的服务,以提高客户满意度、忠诚度为目的一种管理经营方式。它既是一种管理理念,又是一种软件技术。 4、移动电子商务 是指移动用户利用移动接入设备(手机、笔记本式计算机)通过无线网络连接到Internet 上从事的网上商务(电子交易)活动,是与无线上网技术相结合所构成的一个电子商务体系,用户可以获取信息服务,进行购物、交易、交纳各种费用等。 5、EDI 是指将商业或行政事务按照一个公认的标准形成结构化的事务处理或文档数据格式,以及从计算机到计算机的电子传输的方法。简而言之,也就是按照商定的协议,将商业文件标准化或格式化,并通过计算机网络,在贸易伙伴的计算机网络系统之间进行数据交换或自动处理。 6、支付网关 是网上银行和Internet间的接口,是将Internet上传输的数据转换为网上银行金融机构内部数据的设备,通常由第三方商家提供。 7、网络证券 是指投资者利用互联网资源,获取国内外各交易所的即时报价,查找国际国内与投资者相关的经济金融信息,分析市场行情,并通过互联网上的开户、委托、支付、交割和清算等证券交易全过程,实现实时交易。 8、物流管理 是指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根据物质资料实体流动的规律,应用管理的基本原理和科学方法,对物流活动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各监督,使各项物流活动实现最佳的协调与配合,以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和经济效益。

管理学名词解释+简答题答案

管理学 一、名词解析 1、管理(P4): 管理是指组织为了达到个人无法实现的目标,通过各种职能活动,合理分配、协调相关资源的过程。 2、概念技能(P7): 是指产生新想法并加以处理,以及将关系抽象化的思维能力。 3、标准化原理(P11): 要使工人掌握标准化的操作法,使用标准化的工具、机器和材料,并使作业环境标准化,这就是所谓的标准化原理。 4、等级链(P13): 指“从最高的权威者到最低管理人员的等级系列”。 5、伦理(P21): 伦理,是人之所以为人,即单个的人具有同体本质的人,用管理学家的话语说,就是单个人成为“组织人”的理性和原理。 6、功利主义道德观(P23): 这种观点认为,能给行为影响所及的大多数人带来最大利益的行为才是善的。这是一种完全根据行为结果即所获得的功利来评价人类行为善恶的道德观。P23 7、问题强度(P28): 指该问题如果采取不道德的处理行为可能产生后果的重程度。 8、社会责任(P31): 是企业追求有利于对社会长远目标实现的一种义务,它超越了法律与经济对企业

所要求的义务。 9、头脑风暴法(P88): 又称智力激励法,是指针对解决的问题,相关专家或人员聚在一起,在宽松的氛围中,敞开思路,畅所欲言,寻求多种决策思路的倡导创新思维的法。 10、风险型决策(P94): 如果决策问题涉及的条件中有些是随机因素,它虽然不是确定型的,但我们知道它们的概率分布,这类决策就称为风险型决策。 11、市场细分(P114): 指将一个总体市场划分为若干个具有不同特点的顾客群,每个顾客群需要相应的产品或市场组合。 12、核心能力(P117): 是组织的集体知识和集体学习,尤其是协调不同生产技术和整合多种多样技术流的能力。(它是企业成长的基础。一项能力能够成为企业的核心能力必须通过三项检验:用户价值,独特性,延展性。) 13、组织柔性(P135): 是指组织的各个部门、各个人员都是可以根据组织外环境的变化而进行灵活调整和变动的。 14、负强化(P211): 所谓负强化,就是惩罚那些不符合组织目标的行为,以使这些行为削弱甚至消失,从而保证组织目标的实现不受干扰。 15、战略性计划(P111): 指应用于整体组织的,为组织未来较长时期(通常为5年以上)设立总体目标和寻

1名词解释

1名词解释 ●天然对比度:人体组织可概括分为骨骼、软组织、脂肪和气体四类,由不同 组织间天然存在的密度差别所显示的对比,称为天然对比。 ●X线的荧光效应:X线作用于荧光物质,使波长短的X线转换成波长较长的 荧光(肉眼可见),这种转换叫荧光效应。 ●CT值:是表达组织密度的单位。CT值是以单位容积的X线吸收系数(衰减 系数)同水的衰减系数对比换算出来的。 ●窗宽:CT图像上显示的CT值范围。 ●T1WI:用短TR(<500ms)和短TE(<25ms)而显示长T1低信号(黑)和短 T1高信号(白)的成像。 ●T1弛豫:质子在受到射频脉冲激励后,吸收能量。射频脉冲停止,纵向磁 化开始,并释放能量,T1弛豫即纵向磁化恢复的过量和时间。 ●螺旋CT:利用滑环技术的CT机,在扫描过程中X线管球作连续旋转,同时 扫描床自动作匀速进床,从而在病人体表上的扫描线呈螺旋状,故称螺旋CT。 ●高分辨CT ●动态增强扫描 填空 ●X线产生的具备条件:_自由活动的电子群_____电子群高速运行__高速运行 的电子群撞击靶物质_ ●X线之所以能人体在荧屏上或胶片上形成影像,一方面基于X线的特性___ 穿透性___荧光效应_摄影效应____电离效应___,另一方面是基于人体组织__密度_____和厚度的差别。 ●CT检查方法有:平扫___造影增强扫描___造影扫描__ ●自旋回波脉冲序列使用了两个角度的脉冲_90°脉冲____180°脉冲__ ●决定MR图像的组织参数有三个:_质子密度_T1弛豫时间T2弛豫时间 ●MRI设备中主要有:_磁体__梯度系统__射频系统__计算机系统__射频屏 蔽和磁屏蔽__ ●根据异物特性分为不透X线异物及透X线异物。 ●医学影像学包括_超声成像__、_γ闪烁成像_、__X线计算机体层成像_、_ 磁共振成像_、__发射体层成像_。 ●X线与CT成像基础是靠相邻组织间的__密度__差别,而MRI则是靠MR_ 信号__差别。 ●人体组织结构的密度可归纳为三类_高密度_、__中等密度_、_低密度_。 ●CT是___Hounsfield__1969年设计成功。 ●磁共振是一种__核物理__现象。 ●在放射术语中,通常用密度的_增高__和__减低__表达影像白与黑。 ●造影剂反应可以分为两类__过敏反应__和__中毒反应__。 ●X线是一种波长很短的电磁波。 ●观察异常X线表现,应注意观察它的部位和分布、数目、形状、大 小、边缘、密度及其均匀性与器官本身功能变化和病变的邻近器官组织的改变。 ●HRCT主要技术要求: ⑴薄层面1~1.5mm

现当代名词解释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词解释 有考南师大文学院的请联系qq:309875834 (现代部分) 1917年1月,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并提出“八事主张”:“一曰,须言之有物;二曰,不摹仿古人;三曰,须讲求文法;四曰,不作无病之呻吟;五曰,务去滥调套话;六曰,不用典;七曰,不讲对仗;八曰,不避俗字俗语。以进化论的眼光断定白话文为中国文化之正宗,并旗帜鲜明的反对拟古主义和摹仿主义。 1917年2月,陈独秀发表文章《文学革命论》,明确提出“三大主义”:“曰推到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曰推到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曰推到愚昧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通俗的社会文学。”这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提出文学改革的主张,态度比胡适更为坚决。 1918年周作人发表《人的文学》一文,提出新文学应是“人的文学”,反对封建的“非人的文学”。他所谓的“人的文学”,是以合乎人性的人的灵肉一致的生活为文学。周作人的“人的文学”的主张,对新文学第一个十年的理论建设和文学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成为这一时期文学创作的重要特色。 指的是清末民初专写才子佳人题材的文学派别。又名礼拜六派(因鸳鸯蝴蝶派刊物中以《礼拜六》影响最大而得名),始于20世纪初,1912—1917年为其繁盛期,直至1949年才基本消失。主要作家有包天笑、徐枕亚、周瘦鹃、李涵秋、李定夷等。主要刊物有《礼拜六》、《小说时报》、《小说新报》、《小说大观》等。文学主张是把小说作为“游戏”和“消遣”的工具。这一类文学以言情小说为骨干,总体特征是情调和风格偏于世俗、媚俗。代表作品有:徐枕亚《玉梨魂》、李涵秋《广陵潮》、包天笑《上海春秋》等。 其主流为言情小说,有坏的支流如黑幕小说等。鸳鸯蝴蝶派小说内容多为才子佳人恋爱婚姻,接触到婚姻制度不合理,但又常囿于礼教。其中好的有一定社会、艺术价值,但也有许多作品以营利为目的而粗制滥造。这一流派在小说形式、技巧方面有承前启后作用。文学研究会对其游戏、消遣的文学观进行过批判。 1921年1月,于北京成立。代表人物:周作人、郑振铎、茅盾(沈雁冰)、王统照、许地山、叶绍钧(叶圣陶)、朱自清、冰心、庐隐、俞平伯、老舍、丰子恺等。《小说月报》为代用会刊,还编印了《文学旬刊》及《诗》、《戏剧》月刊等刊物。 宗旨是:“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 信仰:“相信文学是一种工作,而且又是于人生很切要的一种工作。”注重文学的社会功利性。以倡导“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文学为其主要倾向;文学研究会倡导和创作的反映各种社会问题的“问题小说”、“问题剧”和反映现实人生的“乡土文学”盛极一时;文学研究会注重翻译,以俄、法及北欧的现实主义名著居多。

名词解释题库及答案

1.《诗经》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开端,也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反映了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诗经》最初只称为“诗”或“诗三百”,到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才称为《诗经》。全篇按《风》、《雅》、《颂》三类编辑。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对后世影响深远。 2.《楚辞》 楚辞是屈原创作的一种新诗体,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楚辞”的名称,西汉初期已有之,至刘向乃编辑成集。原收战国楚人屈原、宋玉等人辞赋共十六篇。后增入《九思》,成十七篇。全书以屈原作品为主,其余各篇也是承袭屈赋的形式。以其运用楚地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和风土物产等,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故名《楚辞》,对后世诗歌产生深远影响。 3.古文运动 古文运动是指唐代中期以及宋朝提倡古文、反对骈文为特点的文体改革运动。因涉及文学的思想内容,所以兼有思想运动和社会运动的性质。“古文”这一概念由韩愈最先提出。他把六朝以来讲求声律及辞藻、排偶的骈文视为俗下文字,认为自己的散文继承了两汉文章的传统,所以称“古文”。韩愈提倡古文,目的在于恢复古代的儒学道统,将改革文风与复兴儒学变为相辅相成的运动。在提倡古文时,进一步强调要以文明道。除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外,宋代的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等人也是其中的代表。 4.《红楼梦》 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首,清代作家曹雪芹创作的章回体长篇小说,共一百二十回,是一部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人情小说作品,举世公认的中国古典小说巅峰之作,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小说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婚姻故事为主线,通过家族悲剧、女儿悲剧及主人公的人生悲剧,揭示出封建末世的危机。《红楼梦》对宫廷官场的黑暗、封建贵族的腐朽等社会现实及道德观念都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具有极其深远的影响。 5.《呐喊》 鲁迅的第一部小说集,1923年8月首次出版。收1918年4月至1922年10月期间的作品共14篇。包括《狂人日记》、《孔乙己》、《故乡》、《阿Q正传》等著名作品。《呐喊》显示了鲁迅对传统文学和外来文艺的有机结合,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典型形象,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民族特色,代表了鲁迅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它的出版,改变了文学革命初期仅有理论建树而创作不丰的局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