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性遗传

从性遗传
从性遗传

学案:二轮复习遗传专题一

从性遗传

问题引入:

问题一:白化病由常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A\a控制的疾病,若双亲均为杂合体,后代子女可能出现的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_____。

问题二(17年全国卷)某种羊的有角和无角由位于常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N/n)控制,公羊中基因型为NN或者Nn的表现为有角,nn无角;母羊中基因型为NN的表现为有角,nn或Nn无角。双亲均为杂合体的公羊与母羊杂交,则理论上,子一代群体中母羊的表现型及其比例为________;公羊的表现型及其比例为__________。

思考1:羊的有角和无角是否遵守基因的分离定律?

思考2:问题一和问题二中的双亲均为杂合体,为什么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有差异?

羊的有角和无角这对常染色体控制的相对性状中,杂合子Nn在不同的性别中表现出不同的性状,这种现象在遗传学中称为从性遗传。

从性遗传是指相同基因型在不同的性别中表达不同的表现型的现象。它与伴性遗传的区别是,控制从性遗传的基因一般位于常染色体,而不是性染色体上。往往是由于受到性激素和酶等环境因素的影响,基因在不同性别中表达不同。常见的从性遗传现象有人类的秃顶遗传、食指长短遗传以及绵羊角的遗传等。

例1(2010年天津卷)食指长于无名指为长食指,反之为短食指,该相对性状由常染色体上一对等位基因控制(TS表示短食指基因,TL表示长食指基因。)此等位基因表达受性激素影响,TS在男性为显性,TL在女性为显性。若一对夫妇均为短食指,所生孩子既有长食指又有短食指,则该夫妇再生一个孩子是长食指的概率为

A.1/4

B.1/3

C. 1/2

D. 3/4

例题2(2011年全国卷)人类中非秃顶和秃顶受常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B、b)控制,其中男性只有基因型为BB时才表现为非秃顶,而女性只有基因型为bb时才表现为秃顶。控制褐色眼(D)和蓝色眼(d)的基因也位于常染色体上,其表现型不受性别影响。这两对等位基因独立遗传。回答问题:

(1)非秃顶男性与非秃顶女性结婚,子代所有可能的表现型为_______。

(2)非秃顶男性与秃顶女性结婚,子代所有可能的表现型_______。

(3)一位其父亲为秃顶蓝色眼而本人为秃顶褐色眼的男性与一位非秃顶蓝色眼的女性结婚。这位男性的基因型为_______或_______,这位女性的基因型为

_______或_______。若两人生育一个女儿,其所有可能的表现型为_______。

变式1:从性遗传与常染色体自由组合考察

上题中,假若一位其父亲非秃顶白化病(由等位基因A\a控制)而本人为秃顶不白化的男性,与一位其母亲为秃顶白化病而本人为非秃顶不白化的女性结婚,现向你遗传咨询婚后生育孩子可能的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_____。

变式2:从性遗传与伴性遗传结合考察

母性遗传与细胞质遗传并非一回事

母性遗传与细胞质遗传并非一回事 摘要细胞质遗传一般表现为具母系遗传的特征。随着DNA分了标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人们己发现在动物及植物中均存在有低频的线粒体DNA单亲父系遗传及双亲遗传的现象。对质体DNA遗传的研究表明,被了植物的质体DNA大多表现为母系遗传,而裸了植物的质体DN A则卞要表现为父系遗传的方式,同时也发现存在其它的遗传规律。 关键词细胞质遗传母系遗传线粒体DNA 质体DNA 本世纪初,在孟德尔定律被重新发现后的1909年,德国学者科伦斯(Co rren s)和鲍尔(B au r)分别在紫茉莉(lVl irabilis jalapa)和天竺葵((Pelargonium zonale)中发现叶色的遗传不符合孟德尔定律,而表现为细胞质遗传现象。这一发现是对孟德尔定律的挑战和补充。研究表明,大多数物种的细胞质性状表现为母系遗传的特征。进而有些学者甚至某些遗传学教科书中也将细胞质遗传与母系遗传这两种现象混为一谈,将这两个概念等同起来,并认为细胞质遗传即为母系遗传。 80年代以来,随着分了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将DNA分了标记应用于细胞质遗传研究,从DNA分了水平上研究细胞质遗传物质的变异,使得人们对细胞质遗传现象有了更进一步深入的认识。下面就细胞质遗传的卞要物质基 础线粒体DNA和叶绿体DNA的遗传研究进展作一概述,使我们重新认识细胞质遗传这一现象和概念。 在遗传学教学中,经常会遇到:个体表现型与母木性状一致的现象。其遗传方式是否是细胞质遗传呢?下面就以具体一例进行分析。 1紫茉莉枝条颜色的遗传 紫茉莉花斑植株的杂交结果 分析:从上述杂交实验的结果可以看出,紫茉莉F,植株的颜色,完全取决于种子产生于哪一种枝条,而与花粉来自哪一种枝条无关。也就是说,不论正交还是反交,F,的性状与母木表现型一致,即母系遗传。为什么会出现上述现象呢?研究表明,紫茉莉枝条的正常绿色是因为它们的细胞内含有正常的叶绿体;白色

兰的母系遗传

兰的母系遗传 1909年,遗传学家柯伦斯(Correns)和鲍尔(Baur)分别发现了细胞质的遗传现象。他们认识到某些植物的叶绿体的遗传是通过细质的。柯伦斯和鲍尔的这一发现为今天的缟艺君子兰(简称缟兰)的母系遗传奠定了理论基础。 我们在缟兰的杂交繁殖过程中发现,采用不同叶色的君子兰(绿兰、缟兰)作父母本,其F1代叶色的遗传规律是不同的。如果人们把缟兰的花粉授到绿兰的雌蕊上,其子代都是绿兰;若把绿兰的花粉授到缟兰的雌蕊上,其子代出现绿兰、缟兰、纯白化苗。纯白化苗长到一叶,种胚贮藏的营养即已耗尽,它因无叶绿素不能进行光合作用,自身无法制造养分而自然死亡。 缟艺君子兰、绿色君子兰杂交一览表。(见下表) 表中F1代君子兰的叶色遗传性状表明,只有当母本是缟兰,其F1代才能出现大量缟兰,从而说明了缟兰色彩的这种遗传是来自母系的,即细质的。这种遗传现象在其他植物繁殖中也有相似的情况。 通过现代遗传学我们知道,君子兰有22个染色体,数以万计的遗传基因,君子兰子代的遗传基因一半来自父体,一半来自母体,这些遗传基因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来自于父本的配子--花粉主要是细胞核,花粉粒的细胞质极少,而来自母本的配子--卵子是由细胞核和细胞质组成,这就是说受精卵的细质几乎是卵子的细胞质。在缟兰的繁殖过程中,只有母本是缟兰,繁育出的F1代才会出现缟兰,说明缟兰的细胞质具有遗传物质。这种来自母体的细胞质遗传物质,产生不利于叶绿素正常发育的生理状态,阻碍了叶绿素的产生,部分细胞出现白化,植株叶面形成不同宽度条状分布的白化质体和含叶绿素的质体,两种质体的比例和强度分布不同,使缟兰叶面呈现出白、黄、绿等多种条状色道。 缟兰的母系遗传具有不稳定性,不仅表现在色道的色彩、位置、宽度方面,在缟兰的繁殖实践中,缟兰出现比例有很大的随机性和人工授粉的因素影响。缟兰作母本产生的F1代出现分离现象,有纯白化苗、缟兰、绿兰,各种叶色君子兰的比例不稳定。这是因缟兰母系繁殖细胞在分化过程中产生三个复等位基因(纯白化、缟艺、绿色),每个繁殖细胞只能获得一个等位基因,子代中出现哪种叶色的君子兰是随机的。 缟兰的出现比例因缟兰母本而异,并受人工授粉因素的影响。不同植株的缟兰,其子代出现缟兰的比例不同。同一株缟兰母本花箭、小花柄及花箭周围叶子彩道出得比较好的时候,其子代出现缟兰的比例就高;彩道比较少或无彩道时,其子代缟兰的出现比例就低。若在缟兰母本的花箭、小花柄及花箭周围叶子彩道出得很好的情况下,再人工授上彩道比较好的花粉,其子代缟兰的出现比例增加,同时纯白化苗的比例也随之增加;授上彩道比较差的花粉,其子代缟兰出现比例会减少,纯白化苗的比例也随之减少。为了减少无价值的纯白化苗,在缟兰的实际繁殖中,要根据花箭、小花柄和花箭周围叶的彩道色彩强弱表现情况,采用"强弱互补"的授粉原则减少纯白化苗,提高缟兰子代的成苗率。 笔者认为,缟兰的这种条状白化彩道与来自于母系繁殖细胞的细胞质的遗传物质有关,这种遗传物质会阻碍叶绿素的产生,使缟兰叶面呈现出条状白化彩道。这种显性的白化彩道具有母系遗传的特性,能够直接遗传给F1代。子代中缟兰的出现机率有很大的随机性和人工授粉的因素,根据缟兰母本彩道的条状色彩的强弱采用"强弱互补"的授粉原则是提高缟兰繁殖率的关键。

细胞质基因遗传与母系遗传现象

细胞质基因遗传与母系遗传现象 摘要:细胞质遗传的主要特点是母系遗传和后代的性状不会出现一定的分离比。 因此,很多师生在遇到有关细胞质遗传的问题时,都会不加思索地认为:细胞质遗传一定是母系遗传。然而据有关资料表明,细胞质遗传并非都是母系遗传。但是随着20世纪80年代DNA分子生物技术、以及相继的电镜和抗DNA免疫电镜技术等的技术的发展发现细胞质遗传中也存在着低频的父系遗传与双亲遗传。并且目前的大多数学者公认为现在没有任何一种简单的理论可以概括解释这种现象,细胞质遗传的内容也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在不断地扩充丰富着。 关键词:细胞质基因母系遗传父系遗传线粒体DNA 叶绿体DNA 细胞质遗传一般表现为具母系遗传的特征。随着DNA分子标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人们已发现在动物及植物中均存在有低频的线粒体DNA单亲父系遗传及双亲遗传的现象。对质体DNA遗传的研究表明,被子植物的质体DNA大多表现为母系遗传,而裸子植物的质体DNA则主要表现为父系遗传的方式,同时也发现存在其它的遗传规律。 一、母系遗传现象 母体遗传可区分为迟延遗传和细胞质遗传二类。所谓迟延遗传,例如在蚕卵的颜色、田螺壳的右旋、左旋等所见的现象。虽然这些性状本身是由细胞核基因决定的,表现出明显的孟德尔式遗传,但是作为卵细胞质的性质却是在母体内形成的,因此子代的表型常常和母亲的基因型相同。这样在F2中基因型虽以3∶1比例分离,但表型并不分离,与母体的性状完全一样,延迟一代后,在F3中表型才以3∶1的比例分离。细胞质遗传一般也称为偏母遗传。真核生物的绝大多数遗传物质存在于细胞核染色体中,但有少量遗传物质DNA存在于细胞质的细胞器中,如线粒体和叶绿体中,为小型环状DNA 结构,一般含几千个碱基。这种细胞质中的基因控制某些遗传性状,如水稻雄性不育症状。在受精过程中,卵细胞中的细胞质基因完全遗传给子代,而精子由于本身缺乏细胞质,所以细胞质遗传表现为母系遗传。 二、细胞质遗现象 (一) 常见的细胞质遗传 (1). 高等植物叶绿体的遗传 有几种高等植物有绿白斑植株,如紫茉莉、藏报春、加荆介等。1901年柯伦斯在紫茉莉中发现有一种花斑植株,着生绿色,白色和花斑三种枝条。在显微镜下观察,绿叶和花斑叶的绿色部分其细胞中均含正常的叶绿体,而白色或花斑叶的白色部分,细胞中缺乏正常的叶绿体,是一些败育的无色颗粒。

试从母系遗传角度分析现代中原居民的源流

试从母系遗传角度分析现代中原居民的源流 作者:baiyueren 2016-12-01 最近在人类学论坛上讨论古代山东人的mtDNA。突然想到可以根据现有的古DNA测试数据分析一下朱泓所说的各种古代北方人种类型的mtDNA类型构成情况。如果这方面能得出比较明确的结果,就可以从这个角度分析出中原居民的早期聚合过程。于是我搜集了吉大相关的硕士毕业论文,和一部分已发表论文中的古DNA数据。并根据最新的mtDNA系统树进行重新分型。下面简要介绍一下我的分析思路。

一、古代人种类型的母系遗传特征 1. 古华北类型 选取了庙子沟、朱开沟、龙头山遗址的mtDNA数据(见下),这些遗址的人骨经研究属于古华北类型,且没有其它种系混杂的明显迹象。 将这三个遗址的古DNA数据重新分型后,合并统计各单倍群的比例如下。可以看出古华北类型的特征单倍群是:A(×A5)、C、M9a和M10。

2. 古西北类型 选取了最有代表性的属于卡约文化的青海上孙家寨遗址的古DNA数据。青海喇家村的古DNA 数据因为整体质量不高所以没有采用。 上孙家寨mtDNA各单倍群的比例统计如下。可见古西北类型的特征单倍群是:D4、C、M10。另外G单倍群下游的一些分支类型也比较常见。

3. 古蒙古高原类型(1)井沟子古DNA数据

(2)新店子mtDNA数据 选取了井沟子和新店子墓地的古DNA数据(见下表)。结果发现两组数据差别很大:井沟子属于D单倍群的样本最多,但新店子是以C单倍群的数量最多。可能是因为古代迁徙到东亚大陆边缘地带的族群在人口扩张时出现强烈的奠基者效应造成的。 据有关资料显示:中部和南部西伯利亚人群中最常见的单倍型类群是C 型,并且在西伯利亚南部人群中具有最高的分布频率(47.6%)。C型的分布频率向南逐渐递减,但在蒙古人群中仍然比较常见(14.6%)。 这说明井沟子和新店子人骨虽然同属古蒙古高原类型,但可能有不同的起源。同时也说明体质特征经过较长的时间跨度后会受自然选择而发生变化,不一定与某种单倍群有必然的关联性。因此要想更精准地分析现代族群的源流,最好是从群体遗传方面入手。 将这两个遗址的古DNA数据重新分型后,汇总统计各单倍群比例如下。从两组古mtDNA数据类型构成的共性来判断:古蒙古高原类型的特征单倍群主要是D4和C。 G单倍群虽然在汇总后的数据中占一定比例,但只能在井沟子数据中看到。另外,通过比对现代北亚人种各族群的数据,发现G也是只在一部分北亚人群中较为常见,因此不具有典型意义。

第四章 连锁遗传和性连锁遗传学课后答案

第四章连锁遗传和性连锁 1.试述交换值、连锁强度和基因之间距离三者的关系。 答:交换值是指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间有关基因的染色体片段发生交换的频率,或等于交换型配子占总配子数的百分率。交换值的幅度经常变动在0~50%之间。交换值越接近0%,说明连锁强度越大,两个连锁的非等位基因之间发生交换的孢母细胞数越少。当交换值越接近50%,连锁强度越小,两个连锁的非等位基因之间发生交换的孢母细胞数越多。由于交换值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所以通常以这个数值表示两个基因在同一染色体上的相对距离,或称遗传距离。交换值越大,连锁基因间的距离越远;交换值越小,连锁基因间的距离越近。 2.在大麦中,带壳(N)对裸粒(n)、散穗(L)对密穗(l)为显性。 今以带壳、散穗与裸粒、密穗的纯种杂交,F1表现如何?让F1与双隐纯合体测交,其后代为: 带壳、散穗 201株裸粒、散穗 18株 带壳、密穗 20株裸粒、密穗 203株 试问,这2对基因是否连锁?交换值是多少?要使F2出现纯合的裸粒散穗20株,至少应中多少株? 答:F1表现为带壳散穗(NnLl)。 测交后代不符合1:1:1:1的分离比例,亲本组合数目多,而重组类型数目少,所以这两对基因为不完全连锁。 交换值% =((18+20)/(201+18+20+203))×100%=8.6%

F1的两种重组配子Nl和nL各为8.6% / 2=4.3%,亲本型配子NL和nl各为(1-8.6%) /2=45.7%; 在F2群体中出现纯合类型nnLL基因型的比例为: 4.3%×4.3%=18.49/10000, 因此,根据方程18.49/10000=20/X计算出,X=10817,故要使F2出现纯合的裸粒散穗20株,至少应种10817株。 3. 在杂合体ABy/abY,a和b之间的交换值为6%,b和y之间的交 换值为10%。在没有干扰的条件下,这个杂合体自交,能产生几种类型的配子;在符合系数为0.26时,配子的比例如何? 答:这个杂合体自交,能产生ABy、abY、aBy、AbY、ABY、aby、Aby、aBY 8种类型的配子。 在符合系数为0.26时,其实际双交换值为: 0.26×0.06×0.1×100=0.156%,故其配子的比例为:ABy42.078: abY42.078:aBy2.922:AbY2.922:ABY4.922:aby4.922:Aby0.078:aBY0.078。 3.设某植物的3个基因t、h、f依次位于同一染色体上,已知t-h 相距14cM,现有如下杂交:+++/thf×thf/thf。问:①符合系数为1时,后代基因型为thf/thf的比例是多少?②符合系数为0时,后代基因型为thf/thf的比例是多少? 答:①1/8 ②1/2 5.a、b、c 3个基因都位于同一染色体上,让其杂合体与纯隐性亲本测交,得到下列结果:

连锁遗传和性连锁

第四章连锁遗传和性连锁 一、连锁与交换 1、连锁遗传及解释 (1)性状连锁遗传的发现 性状连锁遗传现象是Bateson和Punnett(1906)在香豌豆的杂交试验中首先发现的 (2)连锁遗传的解释 Bateson和Punnett未能对性状连锁遗传现象作出解释。Morgan等(1911)以果蝇为试验材料,通过大量遗传研究,对连锁遗传现象作出了科学的解释 两对基因: 眼色红眼-显性(pr+) 紫眼-隐性(pr) 翅长长翅-显性(vg+) 残翅-隐性(vg) P pr+ pr+ vg+vg+ ?prprvgvg ↓ 测交F1pr+prvg+vg♀?prprvgvg♂ ↓ Ft pr+prvg+vg 1339 prprvgvg 1195 pr+prvgvg 151 prprvg+vg 154 P pr+pr+vgvg ?prprvg+vg+ ↓ 测交F1pr+prvg+vg♀?prprvgvg♂ ↓ Ft pr+prvg+vg 157 prprvgvg 146 pr+prvgvg 965 prprvg+vg 1067 从相引组和相斥组结果看: (1)F1虽然形成四种配子,但其比例不符合1:1:1:1 (2)两种亲型配子多,两种重组型配子-少 (3)两种亲型配子数大致相等,两种重组型配子数也大致相等

Morgan解释:控制眼色和翅长的两对基因位于同一同源染色体上。减数分裂时部分细胞中同源染色体的两条非姊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交换,形成重组型配子 2、完全连锁和不完全连锁 连锁遗传:在同一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连在一起而遗传的现象 完全连锁:同一同源染色体的两个非等位基因之间不发生非姊妹染色单体之间的交换,则二者总是连系在一起而遗传的现象 不完全连锁:同一同源染色体上的两个非等位基因之间或多或少地发生非姊妹染色单体之间的交换,测交后代中大部分为亲本型,少部分为重组型的现象 3、交换及其发生机制 交换:同源染色体的非姊妹染色单体之间的对应片段的交换,从而引起相应基因间的交换与重组 100个孢母细胞内 发生有效交换者7个: 7?4=28个配子14亲型配子 14重组型配子 不发生交换者93个93?4=372个配子 372亲型配子 重组率= 14/400 = 3.5 % 某两对连锁基因之间发生交换的孢母细胞的百分数,恰恰是重组型配子(又称交换型配子)百分数的2倍 二、交换值及其测定 1、交换值 严格地讲是指同源染色体的非姊妹染色单体间有关基因的染色体片段发生交换的频率就一个很短的交换染色体片段来说,交换值就等于重组率 在较大的染色体区段内,由于双交换或多交换常可发生,因而用重组率来估计的交换值往往偏低 交换值(%)=重组型配子/总配子数?100 (1)测交法玉米 3.6 % P CCShSh ? ccshsh

遗传名词解释

1、医学遗传学:运用遗传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人类遗传病的病因、病理、诊断、预防和治疗的学科。 2、遗传病:疾病的发生需要有一定的遗传基础、并通过这种遗传基础安一定的方式传于后代发育形成的疾病。 3、再发风险率:病人的发生需要有一定的遗传基础、并通过这种遗传基础按一定的方式传于后代发育形成的疾病。 4、家族性疾病:疾病的发生具有家族聚集性,即一个家庭具有两个以上成员罹患同一种疾病。 5、群体负荷:遗传病在群体中的严重程度。通常用发生率来表示。 6、体细胞遗传病:体细胞中遗传物质的改变所致的疾病。体细胞遗传病的DNA异常仅发生于特定的体细胞,因此一般不发生上下代垂直传递,但可传给子细胞,由此引起疾病,如肿瘤 7、先天性疾病:婴儿出生时就表现出的疾病。8单基因病: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而发生的遗传性疾病 8、系谱:从先证者或索引病例开始,追朔调查其家族各个成员的亲缘关系和某种遗传病的发病情况等资料,用特定的系谱符号按一定的方式绘制而成的图解。 9、证者:家族中第一个就诊或被发现的患病成员10、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致病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且为显性基因,该基因所控制的遗传病11、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致病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且为隐性基因,该基因所控制的遗传病12、X连锁显性遗传病:致病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且为显性基因,该基因所控制的遗传病。 13、Y连锁遗传:决定某种性状或疾病的基因位于Y染色体上,随Y染色体而在上下代之间惊醒传递,称为Y连锁遗传,又称为全男性遗传。 14、交叉遗传:男性的X染色体及其连锁的基因只能从母亲传来,又只能传给女儿,不存在男性到男性的传递,这种遗传方式成为交叉遗传。 15、近亲婚配:在3-4代以内有共同祖先的个体间的婚配。 16、亲缘系数:两个近亲个体在某一基因座位上具有相同基因的概率。 17、外显率:在一定条件环境下,群体中的某一基因型个体表现相应表型的百分比。 18、遗传异质性:一种遗传性状可以有多个不同的遗传改变所引起。 19、从性遗传:位于常染色体上的基因,由于性别的差异而显示出男女性分布比例上的差异或基因表达程度上的差异。 20、限性遗传:位于常染色体上的基因,由于基因表达的性别限制,只在一种性别表现,而在另一种性别则完全不能表现。 21、不完全显性:杂合子Aa的表型介于显性纯合子AA和隐形纯合子aa之间的一种遗传方式。 22、共显性:一对等位基因之间,没有显性和隐性的区别,在杂合子个体中两种基因的作用都完全表现出来。 23、拟表型:由于环境因素的作用使个体产生的表型恰好与某一特定基因所产生的表型相同或相似,这种由环境因素引起的表型称为拟表型。 24、质量性状: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呈不连续变异的性状。 25、数量性状:由多对等位基因控制的呈连续变异的性状。 26、易感性:在相同环境下,完全由基因决定的个体患病的风险,即有遗传基础决定个体患病的风险。 27、易患性:多基因遗传病中,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共同决定的个体患某种遗传病的可能性。 28、阈值:由易患性所导致的多基因遗传病发病最低限度称为阈值。在一定条件下,阈值代表患病所必需的、最低的易患基因的数量。 29、遗传度:又称遗传率,多基因遗传病的发病受遗传因数的和环境因素的双重影响,其中遗传因素所起的作用大小。 30、微效基因:在多基因遗传中,每对控制基因的效应微小,故称微效基因。 31、累加效应:多基因遗传中,不同的微效基因可以累加作用,形成一个明显的表型效应。 32、主基因:多基因遗传中,对表型决定起主要作用的基因。33群体:指生活在同一地区并能够相互交配,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个体。 34、群体遗传学:是研究群体的遗传组成及其变换规律的学科,即研究群体的基因分布、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的维持和变化规律的学科。 35、基因频率:指某一基因在群体出现的频率,即一种等位基因占该座位全部等位基因的比率。 36、基因型频率:指特定基因型的个体在群体中所占的比率。近亲婚配:由于近亲婚配,子女中得到相同等位基因的概率。 37、适合度:在一定环境条件下,个体能够生存并把他的基因传给下一代的能力。用相对生育率来表示。38选择系数:由于选择作用下适合度降低的程度,用S表示。 39、遗传漂变:小群体中或隔离人群中,基因型频率的随机波动的现象。 40、基因流:随着群体迁移,两个群体混合并相互婚配,导致等位基因跨越种族或地界的渐进混合的现象。 41、遗传负荷:由群体中导致适合度下降的所有有害基因的构成。 42、异质性:同一个体、组织或细胞内同时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类型的mtDNA,称为异质性。 43、线粒体病:以线粒体DNA结构或功能异常为主要因素的一大类疾病称为线粒体病。 44、阈值效应:异质性细胞的表现性依赖于细胞内突变型和野生型mtDNA的相对比例,能引起特定组织器官功能障碍的突变mtDNA的最少数量称为阈值。 45、母系遗传:在精卵结合时,卵细胞内拥有上百万拷贝的mtDNA,而精子中只有很少的线粒体,受精时几乎不进入受精卵,因此,受精卵中的线粒体DNA几乎全都来自于卵子,来

连锁遗传和性连锁

连锁遗传和性连锁 第五章连锁遗传和性连锁 (一)名词解释: 1.交换:指同源染色体的非姊妹染色单体之间的对应片段的交换,从而引起相应基因间的交换与重组。 2.交换值(重组率):指同源染色体的非姊妹染色单体间有关基因的染色体片段发生交换的频率。 3.基因定位:确定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主要是确定基因之间的距离和顺序。 4.符合系数:指理论交换值与实际交换值的比值,符合系数经常变动于0—1之间。 5.干扰(interference):一个单交换发生后,在它邻近再发生第二个单交换的机会就会减少的现象。 6.连锁遗传图(遗传图谱):将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各个基因的位置确定下来,并绘制成图的叫做连锁遗传图。 7.连锁群(linkage group):存在于同一染色体上的基因群。 8.性连锁(sex linkage):指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所控制的某些性状总是伴随性别而遗传的现象,又称伴性遗传(sex-linked inheritance)。 9.性染色体(sex-chromosome):与性别决定有直接关系的染色体叫做性染色体。 10.常染色体(autosome):性染色体以外其他的染色体称为常染色体。同配性别 11.限性遗传(sex-limited inheritance):是指位于Y染色体(XY型)或W染色体(ZW型)上的基因所控制的遗传性状只限于雄性或雌性上表现的现象。 12.从性遗传(sex-influenced inheritance):常染色体上基因所控制的性状,在表现型上受个体性别的影响,只出现于雌方或雄方;或在一方为显性,另一方为隐性的现象。 13.交叉遗传:父亲的性状随着X染色体传给女儿的现象。 14.连锁遗传:指在同一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连在一起而遗传的现象。 (二)是非题: 1.雄果蝇完全连锁是生物界少见的遗传现象。这仅指X染色体上的连锁群而言。因为它的X 染色体只有一条,所以,不会发生交换。(-) 2.基因连锁强度与重组率成反比。(+) 3.基因型+C/Sh+的个体在减数分裂中有6%的花粉母细胞在Sh和C之间形成一个交叉,那么,所产生的重组型配子++和Sh C将各占3%。(-) 4.如果某两对基因之间的重组率达到50%,则其F2表型比例与该两对基因为独立遗传时没有差别。(+) 5.在某一植物中,AABBDD×aabbdd的F1再与三隐性亲本回交,回交后代中:ABD60株;abd62株;abD58株;ABd61株;Abd15株;aBD16株;aBd14株;AbD15株;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ABD三个基因座位都是连锁的。(-) 6.两个连锁基因之间距离愈短并发率愈高。(-) 7.伴性遗传是指性状只能在一种性别中表现的遗传(-) 8.基因

分析细胞质遗传与母系遗传

试析细胞质遗传和母系遗传 生命科学学院2012级3班毛莉222012317011045 摘要:细胞质遗传一般表现为具母系遗传的特征。随着DNA分子标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人们已发现在动物及植物中均存在有低频的线粒体DNA单亲父系遗传及双亲遗传的现象。对质体DNA遗传的研究表明:被子植物的质体DNA 大多表现为母系遗传,而裸子植物的质体DNA则主要表现为父系遗传的方式,同时也发现存在其它的遗传规律。 关键词:细胞质遗传母系遗传父系遗传线粒体 有关研究表明,大多数物种的细胞质性状表现为母性遗传的特征,加上细胞质雄性不育在育种实践中取得巨大成就,使更多的人接受了细胞质遗传就是母系遗传的观点。有些学者在教科书中把细胞质遗传等同于母系遗传,认为细胞质遗传即为母系遗传。80年代以来,利用DAPI荧光染色显微技术和RFLP限制性内切酶技术进行细胞质遗传分析,揭示了细胞质新的遗传规律和新现象,从分子水平研究细胞质遗传物质的变异,使得人们对细胞质遗传现象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主要认为细胞质遗传表现为多种形式,包括母系遗传、父系遗传和双亲遗传,母系遗传是细胞质遗传的主要特征,而不能代表细胞质遗传的全部内容。 一、细胞质遗传 的细胞质基因几乎全细胞质遗传会引起正反交结果不一致。是因为子代F 1 部来自卵细胞,其基因组成及表现性状完全取决于母本的基因型。如紫茉莉枝条的颜色由细胞质中质体控制,将白色枝条与绿色枝条相互授粉,白色枝条所结种子长成植株颜色为白色,绿色枝条所结种子长成植株颜色为绿色,即植株颜色取决于种子产生于哪一种枝条的颜色。而与提供花粉的枝条颜色无关,表现了母系

遗传的特点。 细胞质遗传实质就是细胞质基因(叶绿体基因和线粒体基因)的遗传。由于受精卵中细胞质基本由卵细胞提供,因而细胞质遗传一般表现为母系遗传。在所有的高等真核生物中,线粒体DNA一般表现为母系遗传的特征,包括人及其他哺乳动物、两栖动物、鱼类及高等植物。但又发现,老鼠、衣藻、被子植物的月见草属、大麦和黑麦的属间杂种、甘蓝型油菜、北美红杉等生物体中的线粒体基因是父系遗传。而对植物叶绿体DNA 进行研究发现,在被子植物中,大多数植物表现为母系遗传,而其中20%物种中存在有双亲遗传的现象,紫花苜蓿、胡萝卜等植物表现为典型的父系遗传特征,与被子植物相比,大多数裸子植物的质体基因表现为父系遗传。 1.1被子植物的质体遗传方式 母系遗传是大多数被子植物质体DNA遗传的显著特征[2-5]。在被子植物中,对近600个物种的质体DNA的遗传研究,发现大约80%表现为母系遗传特征,而其中20%的物种中存在双亲遗传的现象[6-7]。1989年Hagemann将被子植物的花粉传递分为3类:第1类为月见草属型,表现为明显的母系传递特性;第2类为天竺葵属型,表现为双亲传递特性;第3类为苜蓿属型,表现为明显的父系传递特性。被子植物质体DNA父系遗传的最典型的例证,是1989年Schumann 与Hancock报道了第1例用RFLP分析发现紫花苜蓿的质体DNA表现为父系遗传的特征)[8]。但在被子植物中只有少数种具这种遗传方式。迄今只在苜蓿属(Medicago)、胡萝卜属(Daucus)、牵牛属(Pharbitis)[9]、猕胡桃属(Actinidia )、番茄属[Ipomoea]和时钟花属(Turnera)[10]获得父系质遗传的证据。 1.2裸子植物的质体遗传方式

第五章 连锁遗传和性连锁《遗传学》

第五章连锁遗传和性连锁 本章习题 1.试述交换值、连锁强度和基因之间距离三者的关系。 答:交换值是指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间有关基因的染色体片段发生交换的频率,或等于交换型配子占总配子数的百分率。交换值的幅度经常变动在0~50%之间。交换值越接近0%,说明连锁强度越大,两个连锁的非等位基因之间发生交换的孢母细胞数越少。当交换值越接近50%,连锁强度越小,两个连锁的非等位基因之间发生交换的孢母细胞数越多。由于交换值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所以通常以这个数值表示两个基因在同一染色体上的相对距离,或称遗传距离。交换值越大,连锁基因间的距离越远;交换值越小,连锁基因间的距离越近。 2.试述连锁遗传与独立遗传的表现特征及细胞学基础。 答:独立遗传的表现特征:如两对相对性状表现独立遗传且无互作,那么将两对具有相对性状差异的纯合亲本进行杂交,其F1表现其亲本的显性性状,F1自交F2产生四种类型:亲本型:重组型:重组型:亲本型,其比例分别为9:3:3:1。如将F1与双隐性亲本测交,其测交后代的四种类型比例应为1:1:1:1。如为n对独立基因,则F2表现型比例为(3:1)n的展开。 独立遗传的细胞学基础是:控制两对或n对性状的两对或n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不同的同源染色体上,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每对同源染色体上的每一对等位基因发生分离,而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基因之间可以自由组合。 连锁遗传的表现特征:如两对相对性状表现不完全连锁,那么将两对具有相对性状差异的纯合亲本进行杂交,其F1表现其亲本的显性性状,F1自交F2产生四种类型:亲本型、重组型、重组型、亲本型,但其比例不符合9:3:3:1,而是亲本型组合的实际数多于该比例的理论数,重组型组合的实际数少于理论数。如将F1与双隐性亲本测交,其测交后代形成的四种配子的比例也不符合1:1:1:1,而是两种亲型配子多,且数目大致相等,两种重组型配子少,且数目也大致相等。 连锁遗传的细胞学基础是:控制两对相对性状的两对等位基因位于同一同源染色体上形成两个非等位基因,位于同一同源染色体上的两个非等位基因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各对同源染色体中非姐妹染色单体的对应区段间会发生交换,由于发生交换而引起同源染色体非等位基因间的重组,从而打破原有的连锁关系,出现新的重组类型。由于F1植株的小孢母细胞数和大孢母细胞数是大量的,通常是一部分孢母细胞内,一对同源染色体之间的交换发生在某两对连锁基因相连区段内;而另一部分孢母细胞内该两对连锁基因相连区段内不发生交换。由于后者产生的配子全是亲本型的,前者产生的配子一半是亲型,一半是重

性连锁遗传

第二节性连锁遗传 一、摩尔根关于果蝇伴性遗传的研究 为什么父亲的血友病基因不会传给儿子只会传给女儿?为什么芦花斑羽母鸡与非芦花公鸡交配的子一代的公鸡一定是芦花斑羽?在印第安人群中多见的一种毛耳缘性状为什么只遗传给男性?解开这些谜要归功于20世纪初遗传学的深入研究。 1908年美国遗传学家T.H.Morgan发现黑腹果蝇是一种十分有利于遗传学研究的材料。这种双翅目昆虫体小(3~4mm),饲养简便、经济,凡能发酵的食料都能成为它的良好培养基。在夏季它们大量出现于水果摊上,故名果蝇。野生的果蝇有一对深红的复眼,灰褐色身体,一对长翅膀,全身具有直立的刚毛。它的繁殖力强,每只雌蝇平均每天可产20个卵,最高可产80个卵;生活周期短,恒温25℃一个世代平均约10d。在以后的研究中,人们又陆续发现黑腹果蝇的染色体数目只有4对,而且形态特点十分明显;突变种类多,为各式各样的杂交提供了丰富的材料。 1909年,摩尔根从他们自己培养的黑腹果蝇的群体中发现了第一个他称为“例外”的白眼睛的雄蝇。他牢牢抓住了这个“例外”,用它做了一系列精巧设计的实验,其中有3个实验是最能说明问题的。 1.将这只白眼雄蝇和它的红眼正常姊妹杂交,F1都是红眼,可见红眼对白眼为显性。而F2的4 252只果蝇中,白眼果蝇大量出现,但只限于雄蝇,实得结果如下: 如果考虑隐性的白眼果蝇的生活力较低,那么,可以认为上述F2的比率接近2∶1∶1。 在这个实验中最引人注意的一点应是:隐性的白眼性状只在雄蝇中出现,所有的雌蝇都为红眼。这显然不是简单的孟德尔分离定律所能解释的,大有进一步研究的必要。 2.事实上,在得到F2之前,摩尔根已经开始了他的第二个实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