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系遗传药物性耳聋与线粒体ND5T12338C突变的关系_褚雪莲

母系遗传药物性耳聋与线粒体ND5T12338C突变的关系_褚雪莲
母系遗传药物性耳聋与线粒体ND5T12338C突变的关系_褚雪莲

非综合征性耳聋基因检测20141226

【新品速递】——非综合征性耳聋基因检测 一、背景介绍 耳聋是一种常见的,严重影响生存质量的疾病。据多国统计,每1000个新生儿中就有1~3例聋儿;我国现有听力残疾者约2780万,居各类残疾之首,其中0~6岁听障儿童约13.7万,且每年以2.3万的数量递增。2011年,中央财政投入19.43亿元,计划“十二五”期间为16865个中低收入家庭聋儿免费植入人工耳蜗,为18000名聋儿免费配戴助听器,截至目前,我国累计约有37万名听障儿童得到不同程度的康复服务。 根据致病原因,耳聋可分为遗传性和非遗传性(表1),前者是因为遗传物质发生改变而引起的,后者则是环境因素(如感染、药物中毒等)所导致的,一般认为两者各占50%,但也有人认为遗传性耳聋应占到60%左右。其中,70%的遗传性患者除耳聋外不伴有其他症状,成为非综合征性耳聋(nonsyndromic hearing impairment,NSHI)。这一人群不仅在遗传性耳聋中所占比例高,而且极具有遗传异质性,发病率高,且无有效的药物和常规手术治疗方法,是耳科临床诊治上的世界性难题。 表1 耳聋的病因 减少耳聋的发生重在早期的预防与干预,对于环境因素导致的耳聋,可以通过预防感染、加强孕期围产期保健、改善产科和新生儿医学的整体医疗水平、避免应用耳毒性药物、加强职业防护等措施有效防护;而对于遗传性耳聋的预防及干预,明确其遗传学病因是关键。在

遗传性耳聋中,综合征性耳聋以及显性遗传耳聋,大都可以通过其特征性家族史和临床表型等得以确定其遗传学病因,但对占大多数的非综合征性耳聋的病因诊断,则更多依赖于耳聋基因诊断。 二、检测基因 目前,已知有很多基因都与非综合征性耳聋有关,其中的一个或几个基因存在突变,或一个基因中的不同位点存在突变,都会引起耳聋。但在不同种族,甚至同一种族不同地区的人群中,耳聋基因及其突变位点不尽相同。有文献研究表明,在来自中国28个省市地区聋哑人的DNA样本3564例中,发现21%的聋人带有GJB2基因突变;14.5%的聋人带有SLC26A4基因突变;另外分别有3.4%和0.6%的聋人带有线粒体DNA A1555G和C1494T 突变;而GJB3的复合杂合突变能导致隐性非综合征性耳聋。另有文献研究发现,在不同的发病和就诊年龄组中,GJB2、SLC26A4基因突变的最高阳性检出率均发生与0~10岁的耳聋群体中;GJB2基因突变在极重度耳聋患者中的阳性检出率最高(24.67%),而SLC26A4基因突变在重度耳聋组患者中的阳性检出率最高(48.67%),线粒体DNA 1555/1494位点突变在极重度耳聋组患者中的检测率为2.91%。 1、GJB2基因 GJB2编码链接蛋白(Connexin 26),负责细胞间信号介导和离子传递,突变的GJB2可能导致产生不正常的连接蛋白,进而干扰细胞间隙连接(Gap Junction)的功能,引起内耳钾离子回收障碍而致聋。在欧美地区,非综合征性遗传性耳聋中70%属于常染体隐性遗传,而发生在GJB2基因的突变导致了约50%的非综合征常染体隐性遗传性耳聋,这证明GJB2基因和它所编码的Connexin 26对维护耳蜗的正常功能非常重要。中国的资料显示GJB2基因突变在中国遗传性耳聋中也占有相当比例,在中国人中,儿童语前聋的26%-33%为GJB2基因突变所致,约占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耳聋的28%。 中国人群的GJB2基因热点突变为235delC,有文献研究表明,对约500例耳聋患者的全序列分析结果显示,GJB2基因的235delC突变约占所有GJB2病理性突变的75%以上,是中国人群中绝对的热点突变,90%的GJB2基因相关性耳聋携带至少一个GJB2 235delC 的等位基因。 2、线粒体基因 线粒体DNA(mtDNA)是唯一存在于人细胞质中的DNA分子,是独立于细胞核染色体外的基因组,具有自我复制、转录和编码功能,但同时受到核DNA的调控。线粒体遗传属于母系遗传。研究发现线粒体12S rRNA上的1494C>T和1555A>G的点突变可通过改变

(完整word版)医学遗传学习题(附答案)第6章 线粒体遗传病

第六章线粒体遗传病 (一)选择题(A型选择题) 1.下面关于线粒体的正确描述是______。 A.含有遗传信息和转译系统 B.线粒体基因突变与人类疾病基本无关 C.是一种完全独立自主的细胞器 D.只有极少量DNA,作用很少 E.线粒体中所需蛋白质均来自细胞质 2. 关于线粒体遗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______。 A.线粒体遗传同样是由DNA控制的遗传 B.线粒体遗传的子代性状受母亲影响 C.线粒体遗传是细胞质遗传 D.线粒体遗传同样遵循基因的分离规律 E.线粒体遗传的表现度与突变型mtDNA的数量有关。 3.以下符合mtDNA结构特点的是______。 A.全长61569bp B.与组蛋白结合 C.呈闭环双链状 D.重链(H链)富含胞嘌呤 E.轻链(L链)富含鸟嘧啶 4.人类mtDNA的结构特点是______。 A. 全长16.6kb,不与组蛋白结合,为裸露闭环单链 B. 全长61.6kb,不与组蛋白结合,分为重链和轻链 C. 全长16.6kb,与组蛋白结合,为闭环双链 D. 全长61.6kb,不与组蛋白结合,为裸露闭环单链 E. 全长16.6kb,不与组蛋白结合,为裸露闭环双链 5.下面关于mtDNA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______。 A.mtDNA的表达与核DNA无关 B.mtDNA是双链环状DNA C.mtDNA转录方式类似于原核细胞 D.mtDNA有重链和轻链之分 E.mtDNA的两条链都有编码功能

6.线粒体遗传属于______。 A.多基因遗传 B.显性遗传 C.隐性遗传 D.非孟德尔遗传 E.体细胞遗传 7. 线粒体中的tRNA兼用性较强,tRNA数量为______。 A.48个 B.32个 C.64个 D.61个 E.22个8.mtDNA编码线粒体中______。 A. 全部呼吸链-氧化磷酸化系统的蛋白质 B. 约10%的蛋白质 C. 大部分蛋白质 D. 线粒体基质中的全部蛋白质 E. 线粒体膜上的全部蛋白质 9. 目前已发现与mtDNA有关的人类疾病种类约为______。 A. 100余种 B. 10多种 C. 60多种 D. 几十种 E. 种类很多10.UGA在细胞核中为终止密码,而在线粒体编码的氨基酸是______。 A.色氨酸 B.赖氨酸 C.天冬酰胺 D.苏氨酸 E.异亮氨酸11.每个线粒体内含有mtDNA分子的拷贝数为______。 A.10~100个 B.10~20个 C.2~10个 D.15~30个 E.105 12.mtDNA中编码mRNA基因的数目为______。 A.37个 B.22个 C.17个 D.13个 E.2个 13.关于mtDNA的编码区,描述正确的是______。 A.包括终止密码子序列 B.不同种系间的核苷酸无同源性 C.包括13个基因 D.各基因之间部分区域重叠 E.包括启动子和内含子 14.关于mtDNA的D环区,描述正确的是______。 A.是线粒体基因组中进化速度最慢的DNA序列 B.具有高度同源性 C.包含线粒体基因组中全部的调控序列 D.突变率较编码区低 E.是子代H链在复制过程中与亲代H链发生置换的部位 15.mtDNA中含有的基因为______。 A. 22个rRNA基因,2个tRNA基因,13个mRNA基因

长沙健路医学检验所有限公司-九项遗传性耳聋基因检测试剂性能验证报告(全血修改)

长沙健路医学检验所有限公司九项遗传性耳聋基因检测试剂性能验证报告

目录 一、验证目的 二、验证内容和方法 1.对象 2.内容与方法 3.设备 4.实验要求 5.操作程序 三、验证结果 1.阳性符合率 2.阴性符合率 3.空白验证 4.检测重复性 5.检测灵敏度 四、结果说明 五、验证结论

一、验证目的 本实验室计划使用北京博奥生物集团有限公司晶芯?九项遗传性耳聋基因检测试剂盒(微阵列芯片法)[国食药监械(准)字 2013 第 3401518 号]开展相关检测项目,根据《ISO15189:医学实验室-质量和能力的专用要求》,为保证实验室按照厂家所提供的试剂盒或检测系统说明书使用时,能复现生产厂家所宣称的检测性能,按照实验室质量管理计划,对生产厂家提供的试剂盒和检测系统进行了性能验证,报告如下。 二、验证内容与方法 1.对象 1.1晶芯?九项遗传性耳聋基因检测试剂盒(微阵列芯片法) 1.2基因组 DNA 提取试剂盒为北京康为世纪有限公司血液基因组非柱式提取试剂盒(CW0544) 1.3样本:人全血,适用抗凝剂为 EDTA 或枸橼酸钠等,不得以肝素抗凝。不分病种、检测目的、性别、年龄。 1.4质控品:该试剂盒中均包含正常野生型质控品,同时实验室提供4个已知突变的阳性质控品,以保证结果的准确可靠。 2.内容与方法 根据产品说明书标示的性能指标,验证以下内容: 1.1阳性符合率:已经测序确定为特定突变的核酸4(4例,每种类型突变一例)例,由本实验室使用待评价试剂盒进行测试,结果应与已知结果一致,阳性符合率应达到100%。 1.2阴性符合率:已经测序确定为野生型的核酸2(2例,正常人)例,由本实验室使用待评价试剂盒进行测试,结果应与已知结果一致,阳性符合率应达到100%。

耳聋基因检测与诊断的意义

耳聋基因检测与诊断得意义 我国科学家1998年成功克隆了人类遗传性感音神经性聋疾病基因GJB3、近年研究证实,先天性颞骨畸形(主要为大前庭水管综合征)与SLC26A4基因突变显著相关。国内耳聋遗传资源收集网络调查研究表明,GJB2突变最为常见,其次就是SLC26A4突变,前者突变检出率为21%,明确该基因突变致聋约15%;后者突变检出率约15%,明确该基因突变致聋约12%。迟发性显性遗传性聋患者虽然出生即携带致病突变,但幼年时听力可完全正常,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出现听力减退,进行性加重。?目前已经应用于临床得耳聋基因常规检测项目主要有线粒体DNAA1555G基因、GJB2基因、PDS基因、GJB3基因等、耳聋基因筛查对先天性或遗传性聋得诊断具有一定参考价值。线粒体DNA A1555G基因突变与氨基糖甙类药物引起耳聋有关;GJB2基因被认为我国最常见得致聋基因,患儿GJB2基因阳性,应考虑先天性或遗传性聋得可能性;PDS基因突变可以导致大前庭水管综合征,PDS全序列扫描可作为分析诊断大前庭水管综合征得客观指标;还有比较常见得GJB3基因得538C>T为目前已知可诱发耳聋得致病基因、GJB3基因得538C>T纯合突变,提示目前已经耳聋或以后发生耳聋得机率非常大;而GJB3基因得538C>T杂合突变,提示以后可能发生耳聋或不发生耳聋得可能性均存在,因此需要长时期听力监测。必须强调指出,目前得耳聋基因检测仍处于非常初级得阶段,影响因素多,临床意义有限,某个项目一次或多次得检测值异常并不一定能得出耳聋病因得肯定性结论。而且,耳聋基因检测只就是提示

在耳聋病因中占很少数得先天性或遗传性聋得可能性,对在耳聋病因中占大多数得后天获得性感音神经性聋诊断仅具有排除性诊断方面得参考意义。?由于耳聋基因在正常人群中也有较高得携带率,如GJB2、SLC26A4突变在听力正常人群中携带率均为3%,线粒体DNA1555与1494突变携带率约为1/300,听力正常得育龄夫妇携带至少一种基因突变得几率为6。3%。因此我们认为在有生育要求但无耳聋家族遗传史得听力正常育龄夫妇中进行常见耳聋基因筛查,在此基础上对携带耳聋基因突变得夫妇提供遗传咨询,这一前瞻性防治策略将阻止较大比例得先天性隐性遗传性耳聋得出生,其意义远远大于对已生育聋儿得正常夫妇进行耳聋遗传咨询与产前诊断,从根本上为预防遗传性耳聋发生提供了理论依据与方法。因此耳聋基因筛查与产前诊断可以产生巨大得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从而真正达到提高人口质量,优生优育得目得。 一、预防避免耳聋发生或通过及时治疗延缓听力下降 药物性耳聋密切相关得母系遗传线粒体DNA12SrRNA突变相关性耳聋。突变基因携带者对氨基糖甙类抗生素敏感,这就就是在携带此突变得个体中使用氨基糖甙类抗生素可以导致或者加重耳聋得原因。如果携带该突变得个体通过基因检测预知自己与家族成员携带这种突变,避免接触氨基糖甙类药物则完全可以避免耳聋得发生,这也正就是耳聋基因检测得意义所在。不仅为聋人明确病因,还要为耳聋易感个体提供个体化得遗传咨询与预防措施、 另外一种可以通过有效手段延缓听力下降得耳聋类型就是由

遗传性耳聋简介

遗传性耳聋包括非综合征性耳聋(nonsyndromic hearing impairment,NSHI)和综合征性耳聋(syndromic hearing impairment,SHI)。NSHI是指除听力受损外基本无其他异常,SHI是指听力障碍只是构成全身多处临床症状之一的遗传综合征。 几乎所有NSHI和绝大部分SHI是孟德尔单基因遗传病,极少数NSHI和SHI是母系遗传的线粒体基因突变引起的,极个别罕见的SHI是由于大的染色体异常。发达国家60%的耳聋由遗传缺陷引起,新生儿重度以上的先天性耳聋一半是遗传因素所致。遗传性聋具有非常高的遗传异质性,据估计NSHI耳聋基因可能超过100个,SHI基因可能更多。 另外,老年性聋是多基因遗传病,由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引起。近5 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和分子遣传学的迅猛发展、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实施和完成及生物信息学这一新兴学科的出现,耳聋的基因研究取得了飞速发展。 一、遗传性非综合征性耳聋(NSHI) 非综合征性耳聋(NSHI) -般只表现单一的听觉症状。NSHI按遗传方式可分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常染色体隐性遗传、X连锁遗传及线粒体遗传。在学语前NSHI 的致病因素中,遗传因素占50%~60%,其中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占75%~80%,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占20%~25%,X连锁遗传占1%~1.5%。 常染色体显性、隐性和X连锁遗传性耳聋分别以前缀DFNA、DFNB和DFN表示,根据定位的先后次序分型。有些基因位点有两个致聋基因,有些致聋基因与常染色体显性和隐性遗传NSHI都有关。在这些已克隆的耳聋基因中,最重要的基因是GJB2 (Cx26)基因,约so%的非综合征性耳聋病人是由该基因突变引起的。1.常染色体显性遗传NSHI (DFNA) 在非综合征性耳聋中,DFNA占15%~20%,绝大部分表现为学语后进行性感音神经性聋。DFNA1和DFNA6首先出现低频听力减退,其余以高频听力减退开始,逐渐发展为所有频率中一重度聋;DFNA3、DFNA8和DFNA12表现为学语前中一重度聋,听力保持稳定或轻微进行性下降,其余类型听力减退与年龄和频率有关,1000Hz以上频率每年T降1~5dB,1000Hz以下频率每年下降0. 2~0.5dB。我国学者夏家辉等克隆出了DFNA2的致病基因GJB3。 2.常染色体隐性遗传NSHI (DFNB) DFNB约占NSHI病人的80%,绝大部分表现为学语前非进行性重度以上的感音神经性聋。接近一半的DFNB患者是GJB2 (Cx26)基因突变,该基因在高加索人种中的突变热点是第35位氨基酸(鸟苷酸)缺失(命名为35deIG)。但该突变的频率在不同地区的白种人中也有较大变化,在欧洲地区,35delG占GJB2突变从28%~88%不等,北欧最低,从中欧向南欧逐渐增高。北欧人口中35delG的杂合突变携带率为1/75,而在南欧为1/35,即35delG的携带率随地域有很大变化。在犹太人种中,GJB2基因最常见的突变是167delT。在日本人中,最常见的突变是235delC。在不同人种中GJB2基因的突变热点被认为是先证者效应(founderef-fect),即由共同的祖先遗传下来。国内郑文波等报道来自浙江的耳聋病人GJB2基因235delC占总突变率的76%;王萍等报道235delC在东北散发先天性聋病人中的突变率为33.0%,在遗传性先天性聋中为26. 7%。DFNB1基因GJB2在儿童语前聋中占20%,在儿童NSHI中占40%。PDS突变的DFNB4患儿中50%表现有前庭导水管扩大,而内听道、耳蜗、前庭、中耳、听骨链无异常。该类突变在儿童先天性聋中占10%。

耳聋基因检测

耳聋基因检测 中国耳聋现状 2006年中国第二次残疾人抽样调查显示,全国残疾人总数高达8000多万,听力语言残疾者达2780万人,其中单纯听力残疾2004万,占残疾人总数的24.16%,听力言语残疾者中7岁以下的聋儿达80万人并以每年新增3万聋儿的速度在增长。 3月3日是我国“爱耳日”。2011年(第12次)“爱耳日”的主题是“康复从发现开始—大力推广新生儿听力筛查”。 中国新生儿耳聋现状 先天性耳聋是导致语言交流障碍的常见致残性疾病之一,已成为全球关注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 新生儿中双侧先天性耳聋发生率约在1-3‰,在目前可筛查的出生缺陷中发病率最高,以我国每年出生1900万人口计算,平均每年大约要新增2万至6万名。 目前已在西方发达国家及我国部分城市实施的新生儿听力筛查证明,早期发现、诊断和早期干预康复,90%以上的先天性听力障碍患儿可以获得正常交流的能力和健康人一样生活。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https://www.360docs.net/doc/c26557190.html, 2010年10月25日来源:新华社 耳聋分类 按发病原因分为:遗传性耳聋(占50-60%)和非遗传性耳聋 根据病变部位分3类:传导性、感音神经性、混合型耳聋 根据发病时间分:先天性和迟发性耳聋

根据有无伴发疾病:综合症(占1/3)和非综合征性(占2/3)耳聋 以语言功能发育程度分为:语前聋和语后聋 耳聋遗传方式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占80%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10%-20% 性连锁遗传:1%-2% 线粒体基因突变:主要是母系遗传 耳聋致病基因 目前已鉴定的相关基因至少44个 最常见的致病基因是GJB2(connexin 26),碱基缺失与先天性中至重度耳聋有关,位于13q11-12 SLC26A4(PDS),突变与大前庭水管综合征有关,位于7q22-31.1 12SrRNA,突变与药物性耳聋有关,位于mtDNA 干预措施 GJB2耳聋:电子耳蜗移植(重度耳聋),进行早期听力恢复 大前庭水管综合征患儿:不适合剧烈体育活动,一旦头部受伤,就可能引起听力突然下降 线粒体基因突变者:用药警示,避免氨基糖苷类药物

线粒体遗传病

线粒体疾病的遗传 一、线粒体的功能: ?是细胞有氧呼吸的基地和供能的场所,供应细胞生命活动95%的能量 ?线粒体的主要功能是把氧化各种底物产生的自由能转化为可被细胞直接利用的形式 ——ATP ?细胞氧化(细胞呼吸) ?无氧酵解:1分子葡萄糖→2ATP 线粒体有氧呼吸:1分子葡萄糖→36~38ATP 二、mtDNA的遗传特点: 1、具有复制半自主性。(M染色体,25号染色体) 线粒体内含有DNA分子,被称为人类第25号染色体,是细胞核以外含有遗传信息和表达系统的细胞器,其遗传特点表现为非孟德尔遗传方式,又称核外遗传。 2、部分遗传密码与核DNA不同。 3、母系遗传。(不符合经典遗传定律)。 精卵结合时,受精卵中的线粒体DNA几乎全都来自于卵子,来源于精子的mtDNA 对表型无明显作用,这种双亲信息的不等量表现决定了线粒体遗传病的传递方式不符合孟德尔遗传,而是表现为母系遗传(maternal inheritance),即母亲将mtDNA传递给她的儿子和女儿,但只有女儿能将其mtDNA传递给下一代。 4、在细胞分裂间期经过复制和分离。 细胞分裂时,突变型和野生型mtDNA发生分离,随机地分配到子细胞中,使子细胞拥有不同比例的突变型mtDNA分子。 5、具有阈值效应。 在克隆和测序的研究中发现一些个体同时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类型的mtDNA,这是由于mtDNA发生突变,导致一个细胞内同时存在野生型mtDNA和突变型mtDNA,称为“杂质”(heteroplasmy)。野生型mtDNA对突变型mtDNA有保护和补偿作用,因此,mtDNA突变时并不立即产生严重后果。 突变所产生的效应取决于该细胞中野生型和突变型线粒体DNA的比例,只有突变型DNA达到一定数量(阈值)才足以引起细胞的功能障碍,这种现象称为阈值效应。阈值效应的一个表现就是在某些线粒体遗传病的家系中,有些个体起初并没有临床症状,但随年龄增加由于自发突变、环境选择等原因,突变型DNA逐渐积累,线粒体的能量代谢功能持续性下降,最终出现临床症状。 6、突变率极高(比核基因大10-20倍)。 A、突变率高的原因: ?mtDNA中基因排列紧凑,任何突变都可能会影响到其基因组内的某一重要功能区域 ?mtDNA是裸露的分子,不与组蛋白结合

基因芯片技术对非综合征型耳聋基因突变的检测

基因芯片技术对非综合征型耳聋基因突变的检测 发表时间:2013-07-24T14:34:00.013Z 来源:《医药前沿》2013年第15期供稿作者:阿曼古丽·牙生朱有森杨立 [导读] 遗传性耳聋的致病基因及同一基因的突变位点在不同种族,甚至同一种族不同地区的人群中不尽相同,有很强的种族特异性阿曼古丽·牙生朱有森杨立 (通讯作者) (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医学检验中心新疆乌鲁木齐 830011) 【摘要】目的:应用遗传性耳聋基因芯片对非综合征型耳聋患者进行分子病因学检测,评估其在遗传性耳聋快速基因诊断中的可行性。方法:采集96例耳聋患者外周血,提取基因组DNA,遗传性耳聋基因芯片检测中国人中常见的4个耳聋相关基因的9个突变,即GJB2(35delG,176dell6bp,235delC及299delAT)、GJB3(C 538T)、SLC26A4(IVS7—2A>G、2168A>G)和线粒体DNA 12S rRNA(A1555G、C1494T)。结果:96例耳聋患者共检出16例携带致聋突变(16.67%)。其中GJB2基因突变9例(9.38%)、SLC26A4基因突变7例(7.29%)、未检出GJB3基因突变和线粒体DNA 12S rRNA基因突变。结论:遗传性耳聋基因芯片技术对中国人常见耳聋相关基因热点突变的检出率高,具有快速、准确、高通量、低成本等特点,能够满足临床耳聋基因检测的要求,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关键词】耳聋基因突变基因芯片 【中图分类号】R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15-0041-01 耳聋是最常见残疾之一, 我国现有耳聋人数约2004万, 新生儿耳聋的发生率为0.1%~0.3%[1], 其中约50%属遗传性耳聋[2]。在70%-80% 的遗传性耳聋患者中可发现致聋基因突变[3]。国内耳聋分子流行病学研究表明,我国大部分遗传性耳聋主要由为数不多的几个基因突变引起,如GJB2、GJB3、SLC26A4以及线粒体12S rRNA 等[4、5]。由于遗传性耳聋遗传异质性强、突变位点多,以及人群患病率及携带致病基因比例高,建立快捷、高通量的基因诊断方法十分必要,传统的检测方法(如RFLP、DHPLC、测序等)均很难做到同时检测不同基因或同一基因的不同突变位点。而基因芯片技术以其固有的平行高效的检测特点,有望成为一种极具潜力的耳聋基因诊断和筛查工具。在本次研究中,我们使用了遗传性耳聋基因芯片检测试剂盒检测96例非综合征型耳聋者,以评价基因芯片技术应用在遗传性耳聋基因快速检测的实用性和可行性。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研究对象全部来自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共96例,全部为非综合征型耳聋患者,年龄从1岁-55岁。经知情同意后,对所有研究对象进行病史调查,包括患者一般信息、耳聋发病年龄、家族史、个人史(耳聋前传染病史,耳毒性药物应用情况,头部外伤史等)、患者母亲孕期情况和体格检查等。晶芯九项遗传性耳聋基因检测试剂盒、微阵列芯片扫描仪及相应的遗传性耳聋基因芯片判别系统等均为博奥生物有限公司产品,全血基因组DNA提取试剂盒为QIAGEN公司提供。 1.2 方法 1.2.1 标本:采集外周静脉血5ml(枸橼酸钠抗凝),用全血核酸提取试剂盒提取全血基因组DNA。 1.2.2 PCR反应:9个突变位点的9组引物分成A和B两个反应体系分别进行多重PCR,在每个反应体系中加入待测全血基因组DNA(浓度100-200ng/u1)3ul,扩增引物混合物12.5ul,扩增试剂混合物4.5ul。PCR反应程序:37℃ 10min,95℃15min,96℃1 min预变性,94℃30s、55℃30 s、72℃45s共32个循环,70℃ 45s,60℃l0min。 1.2.3 杂交:PCR产物95℃变性10min后,立即浸入冰水混合物中冰浴3min。从同一样品模板的两个不同扩增体系管(A、B)中各取2.5 ul PCR产物加入到10 ul杂交缓冲液管中。将14 ul杂交混合液加到芯片的微阵列区域,加盖玻片,封闭杂交盒,然后放入50℃预热杂交箱中保温l h。 1.2.4 洗片:取出芯片在42℃洗涤液I中摇床洗涤2 min,取出放入已经预热42℃洗涤液Ⅱ中洗涤2 min后甩干。 1.2.5 结果判定:用晶芯针LuxSeanTM 10K/B微阵列芯片扫描仪对芯片进行扫描,每次试验均设正常对照及空白对照各一份。 2 结果 96例标本中共检出16例携带致聋突变,阳性率为16.67%。其中9例(9.38%) GJB2基因突变,包括2例235 del C纯合突变,1例35delG /235delC复合杂合突变,4例235 del C单杂合突变,1例35delG纯合突变, 1例176 del16 杂合突变;7例(7.29%)SLC26A4基因突变,包括2例IVS7—2 A>G纯合突变,3例IVS7—2 A>G单杂合突变,1例2168 A>G单杂合突变,1例2168A>G/IVS7-2A>G复合杂合突变。 3 讨论 耳聋是影响人类健康和造成人类残疾的常见原因之一,我国听力语言残疾者达2057万以上,并以每年新生3万聋儿的速度增长,其中50%以上与遗传因素有关,而70%的遗传性耳聋表现为非综合征型耳聋(Non-Syndromic Deafness, NSHI)。NSHI 具有高度的遗传异质性,其遗传方式有常染色体显性、隐性遗传,X 连锁遗传和线粒体DNA突变的母系遗传,不同的遗传方式涉及多个基因突变。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实施和完成,耳聋致病基因的发现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遗传性耳聋的致病基因及同一基因的突变位点在不同种族,甚至同一种族不同地区的人群中不尽相同,有很强的种族特异性[5]。国内进行的耳聋分子流行病学调查显示,21%的耳聋患者带有GJB2基因突变14.5%的患者带有SLC26A4基因突变、3.8%和0.6%的患者分别带有线粒体DNAA1555G和C1494T突变。这一调查结果确定了GJB2、SLC26A4、线粒体基因是导致中国大部分遗传性耳聋发生的最常见的3个基因[5]。在本次研究中,用基因芯片检测了96例耳聋患者,共检出16例突变,其中GJB2基因突变9例,SLC26A4基因突变7例,线粒体基因突变1例,携带率分别为9.38%和7.29%,该芯片检测结果与全国范围内进行的聋病分子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并不完全相符,是否GJB2 基因突变不是广东地区遗传性耳聋的主要致病基因还有待进一步调查。 本研究表明,遗传性耳聋基因芯片对中国人中常见耳聋相关基因突变位点检出率高,可满足临床耳聋基因检测的要求,结合产前诊断技术能有效预防耳聋患者的出生,减少家庭负担,该技术还具有快速、高准确性、高通量、平行高效等优点,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张华,刘宇清,王幼勤等.遗传性耳聋基因芯片检测及其临床意义[J].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09,23(22):1032-1035.

可治性罕见病—非综合征性耳聋

可治性罕见病—非综合征性耳聋 一、疾病概述 耳聋是一种最常见的人类感觉系统缺陷,在新生儿中的发生率达1%。~3%[1]。耳聋按病因可分为遗传性和非遗传性,60%以上的新生聋儿是由遗传因素导致[2]。遗传性耳聋根据是否伴有耳外组织的异常或病变可将其分为综合征性耳聋( syndromic hearing loss,SHL)和非综合征性耳聋(non-syndromic hearing impairment,NSHI)。NSHI为发病个体唯一的遗传性疾病,其他器官无遗传性损害,约占遗传性聋的70%[3]。 二、临床特征 NSHI由于是发病器官唯一的遗传性疾病,其他器官无遗传性损害,故仅仅表现为听力下降。其临床特征取决于发病时间和发病位置。 根据发病时间可表现为先天性遗传性耳聋和遗传性进行性耳聋。前者耳聋于出生后即已发生,且出生后不再发展的遗传性聋属先天遗传性聋;后者出生时耳的各部分均正常发育,听力正常,而于出生后某一年龄阶段方始出现进行性听力下降,最后发展为严重的耳聋。 发病位置不同亦可造成临床表现的差异。病变位于外耳和(或)中耳,引起传导性耳聋,如耳廓发育不全、外耳道狭窄或闭锁、听小骨畸形、耳硬化症等。病变位于内耳,引起感音神经性耳聋。病变累及外耳和(或)中耳和内耳者,则引起混合性耳聋,此型比较少见。 内耳病变根据迷路的解剖特征,可分成4种基本类型[4]: 1.Michel型(发育不全型) 这是最严重的内耳畸形,其特征是部分或整个迷路不发育(包括耳蜗和前庭),偶可见残余膜迷路结构。蜗神经及前庭神经可存在或缺如,一般无听觉。 2.Mondini型(骨及膜迷路的各种畸形) 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耳蜗前庭发育不全,耳蜗可能部分发育,通常只有基底部的1周半或2周,球囊、椭圆囊及半规管可呈发育畸形,蜗神经及前庭神经及其神经节通常存在或部分存在。患者可有残余听力,但很少有可用的言语听力。 3.Scheibe型(膜迷路畸形型)

什么是耳聋基因检测

什么是耳聋基因检测 我国有两千多万聋哑人,其中遗传性耳聋占50%以上。 遗传性耳聋多为隐性遗传病,即夫妻双方均为携带者时,自身听力正常,但子女有25%的机会为聋儿;而仅当夫妻中一方为携带者时,子女听力不受影响。目前正常人群中携带遗传性耳聋突变基因的比例是5-6%,因此听力正常的夫妻生出聋儿的现象时有发生,新生儿中耳聋发病率已达1-3‰。 遗传性耳聋的发生与基因突变有关,目前已发现与耳聋相关的基因至少有200—300个,相关突变位点达1000个以上,这给临床检测聋病易感基因带来了很大的困难。而对中国人而言,80%的先天性耳聋患者其致病基因为:GJB2基因235delC、SLC26A4基因919-2 A>G、线粒体12Sr RNA基因1555A>G和1494C>T。进行这四种基因的检测,可以明确大部分遗传性耳聋的原因。 进行耳聋基因检测,对于个人、家庭及下一代都十分重要。 (1)避免“一针聋”: 原本听力正常的人,在使用抗生素药物后,出现听力下降或者耳聋俗称“一针聋”。既往人们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引起,现已经明确是由携带线粒体基因被氨基糖甙类药物损伤所致。 抗生素用于预防感染和抗炎治疗,氨基糖甙类抗生素如庆大霉素、链霉素、丁胺卡拉霉素等,因其价格便宜和疗效好的原因,在临床被广泛应用,用药途径包括静脉、肌肉和局部,抗生素都均有一定的副作用,氨基糖甙类抗生素可导致耳聋,其中一部分患者(线粒体DNA A1555G基因突变)对上述药物极其敏感,少剂量短时应用此类抗生素后也有可能发生耳聋,所谓“一针致聋”。在用药前进行耳聋基因检测是非常必要的。除了明确耳聋的病因,尚可指导携带线粒体DNA A1555G基因突变但未发病母亲家族中的亲属用药,避免他们因使用氨基糖甙类药物也发生耳聋的悲剧。 (2)减缓耳聋的发展。 PDS基因突变导致大前庭水管综合征,此类患者应尽量避免头部外伤等原因引起颅压增高,损伤内耳,从而可减缓耳聋的发展;GJB2、GJB3基因突变可导致双侧感音神经性耳聋,部分婴儿出生就会耳聋,还有部分在幼儿或青少年时期发生耳聋。 ????

线粒体疾病的遗传

第七章线粒体疾病的遗传 一、教学大纲要求 1.掌握线粒体遗传、线粒体疾病、异质性、阈值效应等基本概念。 2.掌握线粒体DNA的结构与遗传特点。 3.熟悉线粒体基因组与核基因组的关系。 4.了解线粒体DNA的复制、转录特点。 二、习题 (一)A型选择题 1.mtDNA指 A.突变的DNA B.核DNA C.启动子顺序 D.线粒体DNA E.单一序列 2.下面关于mtDNA的描述中,那一项是不正确的 A.mtDNA的表达与核DNA无关B.mtDNA是双链环状DNA C.mtDNA转录方式类似于原核细胞D.mtDNA有重链和轻链之分E.mtDNA的两条链都有编码功能 3.mtDNA中编码mRNA基因的数目为 A.37个B.22个C.17个D.13个E.2个 4.线粒体遗传不具有的特征为 A.异质性B.母系遗传C.阈值效应D.交叉遗传E.高突变率5.mtDNA中含有 A.37个基因B.大量调控序列C.内含子 D.终止子E.高度重复序列 6.受精卵中的线粒体 A.几乎全部来自精子B.几乎全部来自卵子C.精子与卵子各提供1/2 D.不会来自卵子E.大部分来自精子 7.线粒体疾病的遗传特征是 A.母系遗传B.近亲婚配的子女发病率增高 C.交叉遗传D.发病率有明显的性别差异 E.女患者的子女约1/2发病 8.最早发现与mtDNA突变有关的疾病是 A.遗传性代谢病B.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C.白化病 D.分子病E.苯丙酮尿症 9.最易受阈值效应的影响而受累的组织是 A.心脏B.肝脏C.骨骼肌D.肾脏E.中枢神经系统10.遗传瓶颈效应指 A.卵细胞形成期mtDNA数量剧减B.卵细胞形成期nDNA数量剧减 C.受精过程中nDNA.数量剧减D.受精过程中mtDNA数量剧减 E.卵细胞形成期突变mtDNA数量剧减

耳聋基因的遗传特性

一、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聋 在两组染色体中,只要有一组有聋的成分,就会表现出耳聋。 1.父母双方有一方是聋人,他(她)们的子女出现耳聋的可能性为50%;如果父母均是聋人,则子女出现耳聋的可能性为75%。 2.耳聋子女的下一代仍可能是聋人,不聋子女的下一代不会再出现遗传性聋。 3.这种遗传性聋,没有性别差异。 二、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聋 这种遗传性聋的特点是:只有来自父母双方的染色体均含有致聋信息时,才表现耳聋。如果只有一组染色体有问题,并不出现耳聋,而成为携带者。 1.如果父母双方不聋,但均为携带者,那么,其子女出现耳聋的可能性为25%,成为携带者的可能性为50%,完全正常的可能性为25%。如果一方是聋人,另一方为正常人,则其子女均不出现耳聋,但均是携带者。如果双方均是聋人,则其子女出现耳聋的可能性为100%。 2.耳聋的子女如果同正常人结婚,其下一代不会出现耳聋,但均是携带者。不聋的子女的下一代是否会出现耳聋,则要看他(她)本人是否为携带者,同时还要看他(她)的配偶的情况,也就是说,不聋的子女的下一代,也可能会有聋儿产生。 3.这种耳聋没有性别差异。 三、伴性遗传性聋 前面曾提到过,在人的23对染色体中,有一对决定性别的染色体称为性染色体,如果致聋因素位于这一对染色体上,当然也会向下传递,这种遗传性聋称伴性遗传性聋。这种耳聋的特点是,在一个家族中,耳聋的发生有明显的性别差异。在整个遗传性聋中,这种耳聋所占的比例较少,大约为1%左右。 四、多基因遗传性聋与染色体异常性聋 多基因遗传性聋与环境因素造成的聋不易区分。链霉素中毒性聋具有明显的家族易感性。有人认为,这种家族易感性就属于多基因遗传。染色体异常性聋多伴有智力和其他方面的发育障碍,在临床上易于发现,另外,这种耳聋可以通过化验检查发现。 以上四种情况,前三种占遗传性聋的绝大部分。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也可以了解近亲结婚出现耳聋子女的可能性较大的原因,那就是由于男女双方有较近的血缘关系,出现相同特征染色体的可能性比非近亲结婚者大得多,有害染色体相组合的机率也高得多。据理论分析,表兄妹结婚生出先天性聋子女的可能性比非近亲结婚的人多7.8倍。因此,应严格禁止近亲结婚,以确保优生优育。

耳聋的遗传咨询word-袁慧军

遗传性耳聋研究进展及遗传咨询要点 一、引言 耳聋是一大类遗传性疾病,非常常见。据WHO统计2005年全球听力残疾人数达2.78亿,占世界总人口4.6%。根据2006年12月公布的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结果,我国现有听力言语残疾者达2780万,占残疾人总数的33.52%。据各国统计,每1000个新生儿中就有1-3名聋儿,其中超过50%的新生聋儿由遗传因素致聋。 二、遗传方式 以耳聋为唯一症状的非综合征型耳聋占遗传性耳聋总数的70%。非综合征型耳聋为孟德尔单基因遗传病,按遗传方式分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DFNA)、常染色体隐性遗传(DFNB)、X-连锁(DFNX)和线粒体遗传,命名上后面的数字表示基因定位时间上的顺序(DFNA1、DFNA2、DFNA3等)。DFNA占遗传性耳聋的15%~18%,DFNB占80%,DFNX占1%,线粒体遗传<1%。 三、临床表现 1、非综合征型耳聋 1)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多为语后感音神经性聋(DFNA3、DFNA8 、DFNA12和DFNA19例外),在家系中呈垂直遗传,每代均有患病个体,发病年龄可从几岁至五十几岁,大多数病例从高频听力开始下降,进行性加重累及多个频率,多不伴眩晕,同一家系不同患者间起病时间和症状可能有差异。有少数为低频或中频感音神经性耳聋,一般病程进行缓慢,患者常能保持言语能力。 图1. DFNA患者听力曲线特征

2)常染色隐性遗传:多为先天性语前感音神经性聋(DFNB8例外),耳聋程度多为重度或全聋;也可为迟发性,与DFNB4关系密切的大前庭水管综合征(EVAS)是一种常见的内耳发育畸形,即联系前庭和颅腔的管道变得异常扩大。患儿出生后或年幼时出现进行性波动性的听力下降,多数为双耳发病,一部分患者出生时可能听力正常,听力下降程度在不同的个体具有较大的差别,从听力完全正常至中重度乃至极重度听力损失均有可能,伴或不伴头痛、耳鸣、眩晕,少数患者可有耳周围沉重感、麻木感,轻微的头部外伤、增加颅内压的运动、上呼吸道感染、气压的改变均会导致患儿突然的听力下降,亦存在无明显诱因而发生听力下降的情况。发病形式可突然或隐匿,也可在从出生到青春期的任何时期发病,随后听力可部分恢复,但易反复发生,波动性耳聋患儿会造成言语发育迟缓,只有少数患者伴有前庭功能障碍,CT或MRI可见前庭水管或内淋巴囊扩大(图3)。 图2. DFNB患者听力曲线特征 图3. EVAS患者颞骨CT示双侧前庭导水管扩大呈喇叭口状 3)X-连锁:可为语前聋或语后聋,其中,DFNX2型表现为镫骨固定的混合性聋,内听道和前庭异常扩大,小耳蜗,其感音神经性聋可呈进行性下降,CT示蜗轴异常,蛛网膜下

线粒体遗传与线粒体疾病

第十三章线粒体疾病 广义的线粒体病(mitochondrial disease)指以线粒体功能异常为主要病因的一大类疾病。除线粒体基因组缺陷直接导致的疾病外,编码线粒体蛋白的核DNA突变也可引起线粒体病,但这类疾病表现为孟德尔遗传方式。目前发现还有一类线粒体疾病,可能涉及到mtDNA与nDNA的共同改变,认为是基因组间交流的通讯缺陷。通常所指的线粒体疾病为狭义的概念,即线粒体DNA突变所致的线粒体功能异常。 第一节疾病过程中的线粒体变化 线粒体对外界环境因素的变化很敏感,一些环境因素的影响可直接造成线粒体功能的异常。例如在有害物质渗入(中毒)、病毒入侵(感染)等情况下,线粒体亦可发生肿胀甚至破裂,肿胀后的体积有的比正常体积大3~4倍。如人体原发性肝癌细胞癌变过程中,线粒体嵴的数目逐渐下降而最终成为液泡状线粒体;缺血性损伤时的线粒体也会出现结构变异如凝集、肿胀等;坏血病患者的病变组织中有时也可见2到3个线粒体融合成一个大的线粒体的现象,称为线粒体球;一些细胞病变时,可看到线粒体中累积大量的脂肪或蛋白质,有时可见线粒体基质颗粒大量增加,这些物质的充塞往往影响线粒体功能甚至导致细胞死亡;如线粒体在微波照射下会发生亚微结构的变化,从而导致功能上的改变;氰化物、CO等物质可阻断呼吸链上的电子传递,造成生物氧化中断、细胞死亡;随着年龄的增长,线粒体的氧化磷酸化能力下降等等。在这些情况下,线粒体常作为细胞病变或损伤时最敏感的指标之一,成为分子细胞病理学检查的重要依据。 第二节线粒体疾病的分类 根据不同的角度,线粒体疾病可以有不同的分类。从临床角度,线粒体疾病主要涉及心、脑等组织器官或系统;从病因和病理机制角度,线粒体疾病有生化分类和遗传分类之别。 一、生化分类

耳聋基因检测与诊断的意义

耳聋基因检测与诊断的意义 我国科学家1998年成功克隆了人类遗传性感音神经性聋疾病基因GJB3。近年研究证实,先天性颞骨畸形(主要为大前庭水管综合征)与SLC26A4基因突变显著相关。国内耳聋遗传资源收集网络调查研究表明,GJB2突变最为常见,其次是SLC26A4突变,前者突变检出率为21%,明确该基因突变致聋约15%;后者突变检出率约15%,明确该基因突变致聋约12%。迟发性显性遗传性聋患者虽然出生即携带致病突变,但幼年时听力可完全正常,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出现听力减退,进行性加重。 目前已经应用于临床的耳聋基因常规检测项目主要有线粒体DNAA1555G基因、GJB2基因、PDS基因、GJB3基因等。耳聋基因筛查对先天性或遗传性聋的诊断具有一定参考价值。线粒体DNA A1555G 基因突变与氨基糖甙类药物引起耳聋有关;GJB2基因被认为我国最常见的致聋基因,患儿GJB2基因阳性,应考虑先天性或遗传性聋的可能性;PDS基因突变可以导致大前庭水管综合征,PDS全序列扫描可作为分析诊断大前庭水管综合征的客观指标;还有比较常见的GJB3基因的538C>T为目前已知可诱发耳聋的致病基因。GJB3基因的 538C>T纯合突变,提示目前已经耳聋或以后发生耳聋的机率非常大;而GJB3基因的538C>T杂合突变,提示以后可能发生耳聋或不发生耳聋的可能性均存在,因此需要长时期听力监测。必须强调指出,目前的耳聋基因检测仍处于非常初级的阶段,影响因素多,临床意义有限,某个项目一次或多次的检测值异常并不一定能得出耳聋病因的肯定

性结论。而且,耳聋基因检测只是提示在耳聋病因中占很少数的先天性或遗传性聋的可能性,对在耳聋病因中占大多数的后天获得性感音神经性聋诊断仅具有排除性诊断方面的参考意义。 由于耳聋基因在正常人群中也有较高的携带率,如GJB2、SLC26A4突变在听力正常人群中携带率均为3%,线粒体DNA1555和1494突变携带率约为1/300,听力正常的育龄夫妇携带至少一种基因突变的几率为6.3%。因此我们认为在有生育要求但无耳聋家族遗传史的听力正常育龄夫妇中进行常见耳聋基因筛查,在此基础上对携带耳聋基因突变的夫妇提供遗传咨询,这一前瞻性防治策略将阻止较大比例的先天性隐性遗传性耳聋的出生,其意义远远大于对已生育聋儿的正常夫妇进行耳聋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从根本上为预防遗传性耳聋发生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方法。因此耳聋基因筛查和产前诊断可以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而真正达到提高人口质量,优生优育的目的。 一、预防避免耳聋发生或通过及时治疗延缓听力下降 药物性耳聋密切相关的母系遗传线粒体DNA12SrRNA突变相关性耳聋。突变基因携带者对氨基糖甙类抗生素敏感,这就是在携带此突变的个体中使用氨基糖甙类抗生素可以导致或者加重耳聋的原因。如果携带该突变的个体通过基因检测预知自己和家族成员携带这种突变,避免接触氨基糖甙类药物则完全可以避免耳聋的发生,这也正是耳聋基因检测的意义所在。不仅为聋人明确病因,还要为耳聋易感个体提供个体化的遗传咨询和预防措施。 另外一种可以通过有效手段延缓听力下降的耳聋类型是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