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经济学的数学公理化方法

金融经济学的数学公理化方法
金融经济学的数学公理化方法

摘自史树中《金融经济学十讲》

从数理经济学到数理金融学的百年回顾

本文写于2000年

一般经济均衡理论和数学公理化

1874年1月,在瑞士洛桑大学拥有教席的法国经济学家瓦尔拉斯(L.Warlas,1834-1910)发表了他的论文《交换的数学理论原理》,首次公开他的一般经济均衡理论的主要观点。虽然通常认为数理经济学的创始人是法国数学家、经济学家和哲学家古诺(A. A. Cournot,1801-1877),他在1838年出版了《财富理论的数学原理研究》一书,但是对今日的数理经济学影响最大的是瓦尔拉斯的一般经济均衡理论。尤其是,直到现在为止,一般经济均衡理论仍然是唯一的对经济整体提出的理论。

所谓一般经济均衡理论大致可以这样来简述:在一个经济体中有许多经济活动者,其中一部分是消费者,一部分是生产者。消费者追求消费的最大效用,生产者追求生产的最大利润,他们的经济活动分别形成市场上对商品的需求和供给。市场的价格体系会对需求和供给进行调节,最终使市场达到一个理想的一般均衡价格体系。在这个体系下,需求与供给达到均衡,而每个消费者和每个生产者也都达到了他们的最大化要求。瓦尔拉斯把这一思想表达为这样的数学问题:假定市场上一共有l种商品,每一种商品的供给和需求都是这l种商品的价格的函数。于是这l种商品的供需均衡就得到l个方程。但是价格需要有一个计量单位,或者说实际上只有各种商品之间的比价才有意义,因而,这l种商品的价格之间只有l-1种商品的价格是独立的。为此,瓦尔拉斯又加入了一个财务均衡的关系,即所有商品供给的总价值应该等于所有商品需求的总价值。这一关系目前就称为“瓦尔拉斯法则”,它被用来消去一个方程。这样,最后瓦尔拉斯就认为,他得到了求l-1种商品价格的l-1个方程所组成的方程组。按照当时已为人们熟知的线性方程组理论,这个方程组有解,其解就是一般均衡价格体系。

瓦尔拉斯当过工程师,也专门向人求教过数学。这使他能把他的一般经济均衡的思想表达成数学形式。但是他的数学修养十分有限。事实上,他提出的上述“数学论证”在数学上是站不住脚的。这是因为如果方程组不是线性的,那么方程组中的方程个数与方程是否有解就没有什么直接关系。这样,从数学的角度来看,长期来,瓦尔拉斯的一般经济均衡体系始终没有坚实的基础。这个问题经过数学家和经济学家们80年的努力,才得以解决。其中包括大数学家冯·诺依曼(J. von Ncumann,1903-1957),他曾在20世纪30年代投身到一般经济均衡的研究中去,并因此提出他的著名的经济增长模型;还包括197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列昂惕夫(W. Lcontiev,1906-1999),他在20世纪30年代末开始他的投入产出方法的研究,这种方法在实质上是一个一般经济均衡的线性模型。分别获得1970年和197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萨缪尔森(P. Samuelson,1915—)和希克斯(J. R. Hicks,1904-1989),也是因他们用数学方式研究一般经济均衡体系而著称。而最终在1954年给出一般经济均衡存在性的严格证明的是阿罗(K. J. Arrow,1921—)和德布鲁(G. Debreu,1921—)。他们对一般经济均衡问题给出了富有经济含义的数学模型,利用1941年日本数学家角谷静夫(KakutaniShizuo,1911—)对1911年发表的荷兰数学家布劳威尔(L. E. J. Brouwer,1881—1966)提出的不动点定理的推广,才给出一般经济均衡价格体系的存在性证明。他们两人也因此先后于1972年和1983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阿罗和德布鲁都以学习数学开始他们的学术生涯。阿罗有数学的学士和硕士学位,德布鲁则完全是主张公理化方法的法国布尔巴基学派培养出来的数学家。他们两人是继冯·诺依曼以后,最早在经济学中引入数学公理化方法的学者。阿罗在1951年出版的《社会选择与个人价值》一书中,严格证明了满足一些必要假设的社会决策原则不可能不恒同于“某个人说了算”的“独裁原则”。这就是著名的阿罗不可能性定理。而德布鲁则是在他与阿罗一起证明的一般经济均衡存在定理的基础上,把整个一般经济均衡理论严格数学公理化,形成了1959年出版的《价值理论》一书。这本114页的小书,今天已被人为是现代数理经济学的里程碑。

经济学为什么需要数学公理化方法是一个始终存在争论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德布鲁的回答是:“坚持数学严格性,使公理化已经不止一次地引导经济学家对新研究的问题有更深刻的理解,并使适合这些问题的数学技巧用得更好。这就为向新方向开拓建立了一个可靠的基地。它使研究者从必须推敲前人工作的每一细节的桎梏中脱身出来。严格性无疑满足了许多当代经济学家的智力需要,因此,他们为了自身的原因而追求它,但是作为有效的思想工具,它也是理论的标志。”在这样的意义下,我们才能正确理解现代数理经济学、数理金融学的发展究竟意味着什么。当然,这并非意味着通过对各种现象、实例、故事的描述、罗列、区分,使人们从中悟出许多哲理来的“文学文化”的认识方法不能认识经济学、金融学的一些方面。但是认为经济学、金融学不需要用公理化方法架构的科学理论,而只需要对经济现实、金融市场察言观色的经验,那将更不能认识经济学、金融学的本质。

从“华尔街革命”追溯到1900年

狭义的金融学是指金融市场的经济学。现代意义下的金融市场至少已有300年以上的历史,它从一开始就是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但是现代金融学通常认为只有不到50年的历史。这50年也就是使金融学称为可用数学公理化方法架构的历史。从瓦尔拉斯-阿罗-德布鲁的一般经济均衡体系的观点来看,现代金融学的第一篇文献是阿罗于1953年发表的论文《证券在风险承担的最优配置中的作用》。在这篇论文中,阿罗把证券理解为在不确定的不同状态下有不同价值的商品。这一思想后来又被德布鲁所发展,他把原来的一般经济均衡模型通过拓广商品空间的维数来处理金融市场,其中证券无非是不同时间、不同情况下有不同价值的商品。但是后来大家发现,把金融市场用这种方式混同于普通商品市场是不合适的。原因在于它掩盖了金融市场的不确定性本质。尤其是其中隐含着对每一种可能发生的状态都有相应的证券相对应,如同每一种可能有的金融风险都有保险那样,与现实相差太远。

这样,经济学家们又为金融学寻求其他的数学架构。新的数学架构的现代金融学被认为是两次“华尔街革命”的产物。第一次“华尔街革命”是指1952年马科维茨(H. M. Markowitz,1927—)的证券组合选择理论的问世。第二次“华尔街革命”是指1973年布莱克(F. Black,1938-1995)-肖尔斯(M. S. Scholes,1941—)期权定价公式的问世。这两次革命的特点之一都是避开了一般经济均衡的理论框架,以致在很长时期内都被传统的经济学家们认为是“异端邪说”。但是它们又确实在以华尔街为代表的金融市场引起了“革命”,从而最终也使金融学发生根本改观。

马科维茨研究的是这样的一个问题:一个投资者同时在许多种证券上投资,纳闷应该如何选择各种证券的投资比例,使得投资收益最大,风险最小。对此,马科维茨在观念上的最大贡献在于他把收益与风险这两个原本有点含糊的概念明确为具体的数学概念。由于证券投资上的收益是不确定的,马科维茨首先把证券的收益率看作一个随机变量,而收益定义为这个随机变量的均值,风险则定义为这个随机变量的标准差(这与人们通常把风险看作可能有的损失的思想相差甚远)。于是如果把各证券的投资比例看作变量,问题就归结为怎样使证

券组合的收益最大、风险最小的数学规划。对每一固定收益都求出其最小风险,那么在风险—收益平面上,就可画出一条曲线,它称为组合前沿。马科维茨理论的基本结论就是:在证券允许卖空的条件下,组合前沿是一条双曲线的一支;在证券不允许卖空的条件下,组合前沿是若干段双曲线段的拼接。组合前沿的上半部称为有效前沿。对于有效前沿上的证券组合来说,不存在收益和风险两方面都优于它的证券组合。这对于投资者的决策来说自然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

马科维茨理论是一种纯技术性的证券组合选择理论。这一理论是当他在芝加哥大学的博士论文中提出的。但在论文答辩时,另一位当时已享有盛名、后来也以他的货币主义而获得197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弗里德曼斥之为:“这不是经济学!”为此,马科维茨后来不得不引入以收益和风险为自变量的效用函数,来使他的理论纳入通常的一般经济均衡框架。马科维茨的学生夏普(W. F. Sharpe,1934—)和另一些经济学家,则进一步在一般经济均衡的框架下,假定所有投资者都以这种效用函数来决策,而导出全市场的证券组合的收益率是有效的以及所谓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夏普因此与马科维茨一起荣获1990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另一位198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托宾(J. Tobin,1918-2002)在对于允许卖空的证券组合选择问题的研究中,导出每一种有效证券组合都是一种无风险资产与一种特殊的风险资产的组合(称为二基金分离定理),从而得出一些宏观经济方面的结论。

在1990年与马科维茨和夏普一起分享诺贝尔奖的另一位经济学家是米勒(M. H. Miller,1923-2000)。他与另一位在1985年获得诺贝尔奖的莫迪里阿尼(F. Modigliani,1918-2003)一起在1958年以后发表了一系列论文,探讨“公司的财务政策(分红、债权/股权比等)是否会影响公司的价值”这一主题。他们的结论是:在理想的市场条件下,公司的价值与财务政策无关。后来他们的这些结论就被称为MM定理。他们的研究不但为公司理财这门新学科奠定了基础,并且首次在文献中明确提出无套利假设。所谓无套利假设是指在一个完善的金融市场中,不存在套利机会。因此,如果两个公司将来的价值是一样的,纳闷他们今天的价值也应该一样,而与它们的财务政策无关;否则人们就可通过买卖两个公司的股票来获得套利。达到一般经济均衡的金融市场显然一定满足无套利假设。这样,MM定理与一般经济均衡框架是相容的。但是直接从无套利假设出发来对金融产品定价,则使论证大大简化。这就给人们以启发,我们不必一定要背上沉重的一般经济均衡的十字架,从无套利假设出发就已经可为金融产品的定价得到许多结果。从此,金融经济学就开始以无套利假设作为出发点。

以无套利假设作为出发点的一大成就也就是布莱克—肖尔斯期权定价理论。所谓期权是指以某固定的执行价格在一定的期限内买入某种资产的权利。期权在它被执行时的价格很清楚,即:如果股票的市价高于期权的执行价格,那么期权的价格就是市价与执行价格之差;如果股票的市价低于期权规定的执行价格,那么期权是无用的,其价格为零。现在要问期权在其被执行钱应该怎样用股票价格来定价?为解决这一问题,布莱克和肖尔斯先把模型连续动态化。他们假定模型中有两种证券,一种是债券,它是无风险证券,也是证券价值的计量基准,其收益率是常数;另一种是股票,它是风险证券,沿用马科维茨的传统,它也可用证券收益率的期望和方差来刻画,但是动态化以后,其价格的变化满足一个随机微分方程,其含义是随时间变化的随机收益率,其期望值和方差都与时间间隔成正比。这种随机微分方程称为几何布朗运动。然后,利用每一时刻都可通过股票和期权的适当组合对冲风险,使得该组合变成无风险证券,从而就可得到期权价格与股票价格之间的一个偏微分方程,其中的参数是时间、期权的执行价格、债券的利率和股票价格的“波动率”。出人意料的是这一方程居然还有显式解。于是布莱克—肖尔斯期权定价公式就这样问世了。

但是与马科维茨的遭遇类似,布莱克—肖尔斯公式的发表也困难重重地经过好几年。与市场中投资人行为无关的金融资产的定价公式,对于习惯于用一般经济均衡框架对商品定价的经济学家来说很难接受。这样,布莱克和肖尔斯不得不直接到市场中去验证他们的公式。

结果令人非常满意。有关期权定价实证研究结果先在1972年发表。然后再是理论分析于1973年正式发表。与此几乎同时的是芝加哥期权交易所也在1973年正式推出16种股票期权的挂牌交易(在此之前期权只有场外交易),使得衍生证券市场从此蓬蓬勃勃地发展起来。布莱克—肖尔斯公式也因此有数不清的机会得到充分验证,而使它成为人类有史以来应用最频繁的一个数学公式。

布莱克—肖尔斯公式的成功与默顿的研究是分不开的,后者甚至在把他们的理论深化和系统化上作出了更大的贡献。默顿的研究后来被总结在1990年出版的《连续时间金融学》一书中。对金融问题建立连续时间模型也在近30年中成为金融学的中心。这如同连续变量的微分学在瓦尔拉斯时代进入经济学那样,尽管现实的经济变量极少是连续的,微分学能强有力地处理经济学中的最大效用问题;而连续变量的金融模型同样使强有力的随机分析更深刻地揭示了金融问题的随机性。不过用连续时间模型来处理金融问题并非从布莱克—肖尔斯—默顿理论开始。20世纪50年代,萨缪尔森就已发现,一位几乎被人遗忘的法国数学家巴施里叶(L. Bachelier,1870-1946)早在1900年已经在他的博士论文《投机理论》中用布朗运动来刻画股票的价格变化,并且这是历史上第一次给出的布朗运动的数学定义,比人们熟知的爱因斯坦1905年的有关布朗运动的研究还要早。尤其是巴施里叶实质上已经开始研究期权定价理论,而布莱克—肖尔斯—默顿的工作其实都是在萨缪尔森的影响下,延续了巴施里叶的工作。这样一来,数理金融学的“祖师爷”就成了巴施里叶。对此,法国人很自豪,最近他们专门成立了国际性的“巴施里叶协会”。2000年6月,协会在巴黎召开第一届盛大的国际“巴施里叶会议”,以纪念巴施里叶的论文问世100周年。

谁将是下一位因研究金融而成为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布莱克—肖尔斯公式的成功也是用无套利假设来为金融资产定价的成功。这一成功促使1976年罗斯(S. A. Ross,1944—)的套利定价理论的出现。APT是作为CAPM的替代物而问世的。CAPM的验证涉及对市场组合是否有效的验证,但是这在实证上是不可行的。于是针对CAPM的单因素模型,罗斯提出目前被统称为APT的多因素模型来取代它。对此,罗斯构造了一个一般均衡模型,证明了各投资者持有的证券价值在市场组合中的份额越来越小时,每种证券的收益都可用若干基本经济因素来一致近似地线性表示。后来有人发现,如果仅仅需要对各种金融资产定价的多因素模型作出解释,并不需要一般均衡框架,而只需要线性模型假设和“近似无套利假设”:如果证券组合的风险越来越小,那么他的收益率就会越来越接近无风险收益率。这样,罗斯的APT就变得更加名副其实。从理论上来说,罗斯在其APT 的经典论文中更重要的贡献是提出了套利定价的一般原理,其结果后来被称为“资产定价基本定理”。这条定理可表述为:无套利假设等价于存在对未来不确定状态的某种等价概率测度,使得每一种金融资产对该等价概率测度的期望收益率都等于无风险证券的收益率。(关于这条定理的详细论证参见附录)1979年罗斯还与考克斯(J. C. Cox)和鲁宾斯坦(M. Rubinstcin)一起,利用这样的资产定价基本定理对布莱克—肖尔斯公式给出了一种简化证明,其中股票价格被设想为在未来若干时间间隔中越来越不确定的分叉变化,而每两个时间间隔之间都有上述的“未来收益的期望值等于无风险收益率”成立。由此得到期权定价的离散模型。而布莱克—肖尔斯公式无非是这一离散模型当时间间隔趋向于零时的极限。

这样一来,金融经济学就在很大程度上离开了一般经济均衡框架,而只需要从等价于无套利假设的资产定价基本定理出发。由此可以得到许多为金融资产定价的具体模型和公式,并且形成商学院学生学习“投资学”的主要内容。1998年米勒在德国所作的题为《金融学的历史》的报告中把这样的现象描述成:金融学研究被分流为经济系探讨的“宏观规范金融学”和商学院探讨的“微观规范金融学”。这里的主要区别之一就在于是否要纳入一般经济

均衡框架。同时,米勒还指出,在金融学研究中,“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之间的界限倒并不很清晰。无论是经济系的“宏观规范”研究还是商学院的“微观规范”研究一般都少不了运用模型和数据的实证研究。不过由于金融学研究与实际金融市场的紧密联系,“微观规范”研究显然比“宏观规范”研究要兴旺得多。

至此,从数理经济学到数理金融学的百年回顾已可基本告一段落。正如米勒在上述报告中所说,回顾金融学的历史有一点方便之处,就是看看有谁因金融学研究而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我们的回顾同样利用了这一点。恰好在本文发稿期间,传来2000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消息:获奖者为两位美国经济学家赫克曼和麦克法登,以表彰他们在与本文主题密切相关的微观计量经济学领域所作出的贡献。那么还有谁会因为其金融学研究在21世纪获得诺贝尔奖呢?

从我们的叙述中来看,似乎罗斯有较大希望。但是在米勒的报告中,他更加推崇他的芝加哥大学的同事法玛。法玛的成就首先是因为他在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的市场有效性方面的研究。所谓市场有效性问题是指市场价格是否充分反映市场信息的问题。当金融商品定价已经建立在无套利假设的基础上时,对市场是否有效的实证检验就和金融理论是否与市场现实相符几乎成了一回事。这大致可以这样来说,如果金融市场的价格变化能通过布朗运动之类的市场有效性假设的检验,那么市场就会满足无套利假设。这时,理论比较符合实际,而对投资者来说,因为没有套利机会,就只能采取保守的投资策略。而如果市场有效性假设检验通不过,那么它将反映市场有套利机会,市场价格在一定程度上有可预测性,投资者就应该采取积极的投资策略。业间流行的股市技术分析之类就会起较大作用。这样,市场有效性的研究对金融经济学和金融实践来说就变得至关重要。法玛在市场有效性的理论表述和实证研究上都有重大贡献。法玛的另一方面影响极大的重要研究是最近几年来,他与弗兰奇等人对CAPM的批评。他们认为,以市场收益率来刻画股票收益率,不足以解释股票收益率的各种变化。他们建议,引入公司规模以及股票市值与股票账面值的比作为新的解释变量。他们的一系列论文引起金融界非常热烈的争论,并且已开始被人们广泛接受。虽然他们的研究基本上还停留在计量经济学的层次,但势必会对数理金融学的结构产生根本的影响。

法玛的研究是金融学中典型的“微观规范”与实证的研究。至于“宏观规范”的研究,我们应该提到关于不完全市场的一般经济均衡理论研究。由无套利假设得出的资产定价基本定理以及原有的布莱克—肖尔斯理论实际上只能对完全市场中的金融资产唯一定价。这里的完全市场是指作为定价出发点的基本资产能使每一种风险资产都可以表达为它们的组合。实际情况自然不会是这样。关于不完全证券市场的一般经济均衡模型是Radner于1972年首先建立的,同时他在对卖空有限制的条件下,证明了均衡的存在性。但是过了三年,Hart举出一个反例,说明在一般情况下,不完全证券市场的均衡不一定存在。这一问题曾使经济学家们困惑很久。一直到1985年,Duffie和Schafer指出,对于“极大多数”的不完全市场,均衡还是存在的。遗憾的是,他们同时还证明了,不完全市场的“极大多数”均衡都不能达到“资源最优配置”。这样的研究结果的经济学含义值得人们深思。Duffie和Schafer的数学证明还使数学家十分兴奋,因为他们用到例如格拉斯曼流行上的不动点定理那样的对数学家来说也是崭新的研究。此后的十几年,沿着这一思想发展出一系列与完全市场相对应的各种各样的反映金融市场的不完全市场一般均衡理论。在这方面也有众多贡献的Magill和Quinzii 已经在世纪末为这一主题写出厚厚的一卷专著。这些数理经济学家作为个人对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竞争力可能不如罗斯和法玛,但是不完全市场一般经济均衡作为数理经济学和数理金融学的又一高峰,攀上这一高峰的人显然是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强有力候选者。

补记(2003年10月)

本文发表至今已经有三年多。期间诺贝尔经济学奖又颁发了三次,并且都与金融学有关。但是既没有颁给罗斯,也没有颁给法玛,更没有颁给不完全市场理论。看来人们认为经典的金融学已经告一段落,而非经典的金融学必须考虑比均衡、无套利等更有活力的因素。这类因素之一是金融市场中的信息传递,之二是人们在金融市场中的决策心理,之三是金融市场的非均衡状态。它们正是2001年到200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三个主题。

2001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三位美国经济学家阿克洛夫(G. A. Akerlof,1940—),斯彭斯(A. M. Spence,1943—)和斯蒂格利茨(J. E. Stiglitz,1943—)以奖励他们对具有不对称信息的市场的分析。所谓具有不对称信息的市场是司空见惯的。当前中国令人深恶痛绝的假冒伪劣商品市场就是有不对称信息的市场:卖方做了手脚,买方则蒙在鼓里。在信息不对称的市场中,价格会发生畸变。或者劣等品卖了好价钱,或者优等品被贱卖。而金融市场中的信息尽管比其他商品市场更透明,但仍然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尤其是像在我国这样历史较短的证券市场中,大户操纵、散户跟风现象曾经比比皆是。即使是像美国那样的成熟市场,近年来也出现了大做假账的“安然事件”。在这种情况下,用均衡和无套利来为金融资产定价显然是不合理的。于是市场有效性就成了大问题。

斯蒂格利茨的一项得奖工作就是针对市场有效性的。1980年他与格罗斯曼一起提出有关市场有效性的“格罗斯曼-斯蒂格利茨悖论”:如果市场价格已经反映了所有有关的市场信息,那么经济活动者就没有必要去搜集市场信息;但是如果所有经济活动这都不去搜集市场信息,那么市场价格怎么可能反映所有有关的市场信息?这样,经典的市场有效性理论就受到了严重挑战。关于这一悖论的研究对金融经济学的影响极大。其主要解决方案是在市场的一般均衡模型中需要引入有成本的信息,引进掌握不同信息的交易者。这一来就走出了经典金融学的无套利框架。

2002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被授予美国-以色列心理学家卡尼曼和美国经济学家史密斯,以奖励他们在实验经济学和行为经济学方面的开创性工作。对卡尼曼是奖励他“对把心理研究融入经济科学,特别是有关在不确定环境下人们的判断和决策,有完整见解”。对史密斯是奖励他“在经验经济分析中,特别是在备选市场机理研究中,建立了实验室试验”。这里与金融学关系比较密切的是卡尼曼的工作。

卡尼曼完全是位心理学家,但是他现在已经与另一位已故的心理学家特韦斯基被公认为是行为经济学的倡导人。他们两人于1979年发表的论文已成文《计量经济学》有史以来被引证最多的经典。他们研究的问题是人们在不确定环境下的判断和决策。在此以前,人们运用的传统理论是冯·诺依曼和摩根斯特恩1944年提出的期望效用函数理论。这一理论用数学公理化的方法证明,每个人在不确定环境下的决策可通过求他的一个效用函数的均值的最大值来描述。虽然它在数学论证上无可挑剔,但是它所依据的公理则长期受到质疑。尽管如此,由于期望效用函数在理论上简洁易用,它在经济学研究中始终处于主导地位。而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待同样的问题,思路几乎完全不同。他们要考虑感知、信念、情绪、心态等许多方面,以至决策变为一个复杂的交替过程。这两位心理学家就是出于这样的考虑提出他们的所谓“小数定律”(人们根据少量经验就进行推理)、“展望理论”(不追求期望效用最大的一种决策过程的描述)等等。不过,这并不是说他们的理论与期望效用函数理论完全对立,而是说前者代表人们在不确定环境下决策的完全理性行为;从长远来说,人们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其行为会越来越接近于这种理想化。后者则代表人们在复杂的现实条件下可能有的“非理性”行为,它可能在许多情况下更接近于人们的实际行为。这样的区别对于建立适用于长期稳定状况的理论框架来说,或许并不重要,但是对于瞬息万变的金融市场来说,则提供了一种说明短期异常的有力手段。所谓“行为金融学”就在卡尼曼—特韦斯基的研究的推动下,蓬蓬勃勃地发展起来。

2003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杯授予美国经济学家恩格尔和在美国工作的英国经济学家格

朗杰,以奖励他们对于分析经济时间序列的方法上的贡献。这两位经济学家都是典型的计量经济学家。他们的贡献主要是方法论上的,而不是经济思想上的。恩格尔提出了所谓“自回归条件异方差”(ARCH)方法,而格朗杰则提出了所谓“协整”方法。这两种方法针对的都是经济数据随时间的变化不那么平稳的情形。拿经典的马科维茨理论和布莱克—肖尔斯期权定价理论作为例子,我们可以看到,当年他们都假定所涉及的股票的平均收益率和收益率的方差都在一个时期内是常数。于是在具体作实证分析时,就把一个时期的每天或每周的收益率都看作是同一个随机变量的样本,对它们求样本均值和方差,就可用来对理论进行实证分析。这样做仅仅在股市非常平稳的时期才比较有效。但是当股市变化很激烈的时候,这样做就很难反映股市现实。恩格尔的ARCH模型就是一个能够反映方差随时间变化的自回归模型。这种方法以及随后发展起来的各种各样的推广对于研究随时间变化的证券金融市场就非常有用。格朗杰的协整方法则是另外一种考虑,它认为当经济数据随时间变化很不平稳时,那就不应该直接处理它的时间序列,而是应该找出有类似的不平稳变化的经济数据之间的关系。经济数据之间的这种关系就是所谓“协整关系”,它使得一些有同类不平稳变化的经济数据的组合变为有平稳变化的经济数据,从而可用通常的方法来处理。这种处理方法对于金融市场来说,当然也十分重要。这两位经济学家的得奖似乎在暗示着法玛还有可能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因为法玛近年来的贡献也正是用类似的方法大量分析金融市场的各种变化。所不同的只是他的着眼点不是方法,而是现实的金融市场的“时变”现象。

从这三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的颁奖来看,人们在力求走出过于理想的一般均衡框架。考虑不对称信息、非理性行为、非均衡时变都是其中的重要手段。它们都在一定条件下,能说明市场中的一些“反常现象”。然而,我们也可看到,这些新理论的提出,并没有“彻底摧毁”原有的一般均衡框架或者经典的金融经济学。事实上,直到现在为止,如果最终仍然要回答某个时期金融商品是如何定价的,那么某种稳定的均衡状态仍然是需要的。否则哪里还有什么相对稳定的价格或价值可定。区别仅在于市场中的经济活动者可能由于个人的信息、信念、心态、偏好等等的不同,由于时间演变的不同,使得结果与经典的讨论有较大的差异。既然如此,理论上应该还可能在一个更大的框架上把它们统一起来。

这里特别要提一下柯克伦(J. H. Cochrane)于2001年出版的《资产定价》一书。这本专著企图在更高的层次上建立也适用于信息经济学和行为金融学的金融经济学的框架。虽然该书的基本理论仍然类同于罗斯的资产定价基本定理,并且许多理论推导也都已在以前问世,但是把它明确表达和总结为适用于金融学经典和各种新发展的形式,应该说是该专著的贡献。这里所说的统一框架是指文中提到的无套利假设的更确切的数学形式。尤其是金融经济学的研究发展已经发现,资产定价问题的答案虽然由于引入“信息”、“行为”、“时变”等有所变化,但是有一条基本法则没有改变,那就是线性定价法则(见附录),即一个(未来价值不确定的)资产组合的价值应该等于其组合成分的价值之和。所谓MM定理其实说的就是这件事,它比完全的无套利要求要低一些,即在这一线性定价法则下,仍然可能有一个未来值钱的资产组合,当前可能不值钱;也就是说,套利仍然可能存在。而更令人惊奇的是,可以证明,马科维茨证券组合理论和资本资产定价模型都是与线性定价法则等价的,即在一个金融资产市场上,如果有一条为金融资产定价的线性定价法则,那么它等价于市场上存在某条组合前沿,或者存在对某个无风险证券和某个“市场组合”,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成立;反过来也一样,组合前沿的存在或者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成立,也等价于某条线性定价法则的成立。不过,这里不包括布莱克—肖尔斯期权定价理论,后者仍然需要完整的无套利假设,或者按目前的术语说,它服从的是某种“正线性定价法则”。

这样一来,“新金融学”与“经典金融学”之间的差别仅仅是线性定价法则的具体定价差别,或者说差别仅在于“基本金融资产”的“单价定价差别”,而在定价的数学形式上,它们都是一致的,并且经典金融学的许多结论仍然保持。这种“具体定价差别”表现为一个

随机折现因子,即任何未来价值不确定的金融资产的当前价值等于其(随机)未来价值与随机折现因子的乘积的期望值。而不管是经典经济学,还是信息经济学、行为经济学,对资产定价理论的应用都归结为如何确定这个随机折现因子。理论的实证研究也同样如此。这样的新框架令人耳目一新。它至少使人不再对层出不穷的“非理性理论”感到无所适从。确实,至今我们还没有看到过针对“买十送一”之类的“非线性定价理论”。当然,正如该专著所指出,随机折现因子理论本身只是一个空洞的框架。其经济学内容仍然需要对经济学现实进行深入研究才能得到。

总之,在这21世纪初的前三年,这三届诺贝尔经济学奖和这本专著,给我们带来信息、行为、时变和随机折现因子这几个关键词。看来我们应该密切注意这几个关键词对金融经济学发展的深远影响。

金融经济学的基本思想

金融经济学简史及其基本文献

●阿罗-德布鲁一般经济均衡存在定理

Arrow,K. and G. Debreu(1954),“Existence of an equilibrium for a competitive economy. ”

Econometrica 22: pp. 265-290.

●马科维茨投资组合选择理论

Markowitz,H. (1952),“Portfolio selection. ” Journal of Finance 7: pp. 77-91.

Markowitz,H. (1959,1991 Second ed.),Portfolio Selection: Efficient Diversification of Investment. Cambridge: Basil Blackwell.

●MM定理

Modigliani,F. and M. Miller(1958),The cost of capital,corporation finance,and the theory of investment,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48: pp. 261-297.

●资本资产定价模型

Sharpe,W.(1964),“Capital asset prices:a theory of market equilibrium under conditions of risk. ” Journal of Finance 19: pp. 425-442.

Lintner,J.(1965),“The valuation of risk assets and the selection of risky investments in stock portfolios and capital budgets. ”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47: pp. 13-37.

Mossin,J.(1966),“Equilibrium in a capital asset market. ”Econometrica34: pp. 768-783.

●有效市场理论

Fama,E. F.(1970),“Efficient capital markets:A review of theory and empirical work. ”

Journal of Finance 25: pp. 383-417.

●Black-Scholes期权定价理论

Black,F.and M. Scholes(1973),“The pricing of options and corporate liabilities. ”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81: pp. 637-654.

Morton,R.(1973),“The theory of rational option pricing. ” Bell 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Science 4: pp. 141-183.

Morton,R. C.(1992),“Continuous-Time Finance. ” Rev. cd.,Oxford: Blackwell.

●套利定价理论

Ross,S. A.(1976),“The arbitrage theory of capital asset pricing. ” Journal of Economic Theory 13: 341-360.

Ross,S. A.(1978),“A simple approach to the valuation of risky streams. ” Journal of Business 51: pp. 453-475.

数学公理化方法及其有关争论

现代数理经济学是以1954年阿罗-德布鲁一般经济均衡存在定理的出现为标志的。1959年,德布鲁把他的学位论文以《价值理论》为标题正式出版,从此开创了数理经济学的一个新纪元。这一新纪元的特征在于它完全采用了数学公理化方法,把经济学的结论分为两类:一类是“公理”,它们是被假定成立的理论出发点;另一类是“定理”,它们是前者的逻辑推论。如果你承认“公理”是正确的,那么你必须承认“定理”也是正确的,除非你认为这个世界根本无逻辑可言。为使这种论证方法可行,首先需要对一个具体的理论问题建立数学模型。这个模型可以很简单,也可以很复杂。在那些复杂的金融数学模型中几乎涉及所有现代数学学科,尤其是微分方程、数理统计、随机分析、非线性分析等学科。但是作为初学者,我们也可通过简单的数学模型来理解其中的经济思想,并把它们用到各种金融问题中去。当然,如果真要对金融经济学深入研究,甚至仅仅是具体运用那些理论成果,艰深的数学工具是必不可少的。

这样的数学公理化方法对于经济学研究究竟起什么作用是一个长期引起争论的问题。这里争论的并非是数学对经济学有没有用,对此人们基本上已有共识:一些起码的数学工具对于任何性质的经济学研究几乎都是必要的。问题在于经济学是否一定需要纯而又纯的数学公理化框架,以及由此引起一系列必须用专业数学家掌握的高深工具才能进行的研究。对于这个问题的正面回答是德布鲁的话:“坚持数学严格性,使公理化已经不止一次地引导经济学家对新研究的问题有更深刻的理解,并使适合这些问题的数学技巧用得更好。这就为向新方向开拓建立了一个可靠的基地。它使研究者从必须推敲前人工作的每一细节的桎梏中脱身出来。严格性无疑满足了许多当代经济学家的智力需要,因此,他们为了自身的原因而追求它,但是作为有效的思想工具,它也是理论的标志。”反对者则主要指责数学公理化脱离实际。他们引用凯恩斯1936年所说的话:“目前过多的数理经济学只是一种大杂烩,和它所依赖的初始假设一样不精确,它使作者在矫揉造作的,无用的符号的迷宫中丧失了对现实世界的复杂性和相互关系的洞察力。”并且指出:“所有这些根本不是把数学运用于现实的经济问题,相反,是把高度精确,复杂的数学运用于完全想象中的、幻想的经济学的美妙的理想国。”

作者的态度

对于这一问题的态度,很容易发现,参与争论的人们似乎很难摆脱由其自身知识结构所带来的(正面或负面的)影响。本讲义的作者原本是专业数学工作者,若干年前进入金融领域,自然很希望进行“把高度精确、复杂的数学运用于完全想象中的,幻想的经济学的美妙的理想国”那样的研究。这可以使你大可不必每天都要关注变化无常的股市行情,日新月异的金融变革,以及叫人心烦意乱的大千世界,而只需关在美妙的“理想国”中做自幼就热衷的数学题。但是如果我们要把回答金融现实提出的问题作为己任,或者至少要明白这个“理想国”并非完全是太虚幻境,那么久必须指出“理想国”的实在含义。这一问题显然不能简单地用“德布鲁等这样的研究者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或者“在美国一流经济学杂志上的许多论文都是那样的”来回答。

首先,我们赞同德布鲁的说法,即数学公理化方法是一种“有效的思想工具,它也是理论的标志”。这里不涉及对新古典主义经济学本身是否赞同的问题。其实有些对数理经济学的批评并非针对数学公理化方法,而更多的是针对新古典主义经济学本身。对此,我们应该

把它们区分开来。为什么数学公理化方法是“有效的思想工具”和“理论的标志”?这又涉及我们在此不能详尽论述的什么是科学理论的问题,我们对这一问题谈一些粗浅的认识。我们认为,尽管人们对波普尔的批判理性主义有各种各样的看法,但是他对什么是科学理论的论述还是可以作为一种“理论的标志”来接受的。波普尔认为,科学理论是一种“全称陈述”,因而是一种“记号或符号的系统”。“系统必须表述得足够清楚和明确,使得我们易于辩认出每一个新假定是一种系统的修改”。因此,“一个严密的系统的形式被作为目的来追求”。“这种形式”就是所谓“公理化系统”。“公理或者可以被看作是约定,或者可以被看作是经验的或科学的假说”,“在一个理论系统内,我们可以区别属于各种普遍性水平的陈述。普遍性最高的陈述是公理;较高水平的经验陈述相对于从它们演绎出来的较低水平的陈述来说,总是具有假说的性质”(波普尔,1999)。而科学与伪科学、非科学的划界在于它的“可检验性”和“可证伪性”,其中最重要的是“通过能从理论推导出的结论的经验应用来检验理论”以及“经验的科学系统必须有可能被经验反驳”。波普尔在这里强调的是:科学研究的逻辑是演绎逻辑,不是归纳推理;而一个科学理论必须能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并且在检验中不断发展。在这一意义下,数理经济学正是经济学向科学化发展的一个标志。我们经常援引的据说是马克思的名言“一种科学只有成功地运用数学时,才算达到了真正完善的地步。”也可使人们得到进一步的理解。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全盘接受波普尔哲学,而仅仅是在“理论的标志”这点上接受波普尔所提出的要求。对此,我们在这里不得不提到弗里德曼于1953年提出的观点。弗里德曼认为:“把理论看作实质性假说的一个整体,理论应该通过对它试图‘解释’的现象类的语言能力来加以判断。只有实际证据才能表明它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或更确切地说,是试验性地‘被接受’为有效,还是‘被拒绝’。”

这段话在精神上与波普尔相当一致,但弗里德曼说他当时对波普尔的主张并不熟悉。然而,由于弗里德曼认为对理论的假设前提的检验是不必要的,甚至声称假设前提的虚假不仅不是一个缺点,而且是实证经济学的一个优点。这就在经济学界引起了一场大论战。弗里德曼的观点也被冠以“工具主义”,并且还被当作整个芝加哥学派的主要思想。对弗里德曼的工具主义不但有包括萨缪尔森在内的许多有影响的经济学家的批评,其漫画式的夸张,更是常常成为人们用来讽刺经济学家的笑料。

对此,我们的第二点看法是许多假设前提很难检验的经济理论实际上是人们认识事物的一个阶段。弗里德曼工具主义与其说是一种经济学方法论,不如说是当代经济学的相当大部分的无可奈何的现实。在人类的认识仅仅达到目前的水平时,工具主义的态度可能是对人们阶段性认识的一种自我解嘲式的辩护。如果不把它们无限夸大,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可接受的。就拿一般经济均衡理论作为主体的新古典主义经济学来说,其假设前提都很难经得起实践的检验(你能验证你的日常消费遵循“效用最大化原则”吗?)。但是直到现在为止,一般经济均衡框架依然挺立在经济学王国的土地上。而所有企图取代它的理论框架对这挺立了一个多世纪的越来越复杂的大厦来说还是相形见绌。这是很难仅仅用学术界的“惰性”来解释的。前面说过,“直到现在为止,一般经济均衡理论仍然是唯一的对经济整体提出的理论。”也就是说,虽然已经有不少“反均衡”、“非均衡”之类的“经济理论”,但是如果以上面理解的“理论的标志”来衡量是否够得上“科学理论”,那么“一般经济均衡理论仍然是唯一的对经济整体提出的理论”,其他“理论”都未达到那样的高度。尽管一般经济均衡理论在“可检验”、“可证伪”上并不令人十分满意,但是基本上还是相容的。至于金融经济学中的弗里德曼工具主义似乎比别的经济学分支中更为浓重。夏普在其有关CAPM的经典论文中,就明确提出他的研究假定是high restrictive和undoubtedly unrealistic,但其逻辑推论是“可接受的”。这就是一种弗里德曼式的态度。布莱克-肖尔斯-默顿理论的建立也同样不是其假设前提的可检验性,而是理论本身的逻辑结构及其广泛的可应用性。

第三,我们愿意在一定程度上接受“多元主义”的认识论。如果我们以认识在多大程度上“合乎逻辑”来作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衡量标准,那么除了极为简单的事物以及力学或其他自然科学的某些分支以外,各种感性-理性程度的认识对于人们把握事物、作出判断都是有益的。它们都在某个侧面反映了现实世界。这里极端的“感性认识”以仰望天上的白云,引起无限遐想为例;而极端的“理性认识”则是“理想国”数学公理化体系中的推理。人类的文化也许也可这样从极端的“文学文化”到极端的“科学文化”来进行归类。当然,我们这里并不是要抹杀现象与本质的区别。但是对于像经济、金融那样复杂的系统,当人们的认识能力还不足以用足够完整的反映本质的“理论体系”来把握它时,那么必须通过搜集、列举大量现象“案例”来进行补充。介于他们之间的是福尔摩斯式的(不完整)推理、统计分析等等。我们不应该像那几个各摸着大象的一部分的瞎子那样,声称只有自己摸到的那部分才是大象,而是应该把各自摸到的一部分相互补充,以综合成一个较为完整的大象形象(这比喻绝了。作者一直强调我们的认知是狭小的,现实也确实如此。反映了作者谦卑的做学问的态度)。一般来说,偏于“文学文化”的思维方式往往整体外观较强,但较少考虑内在的逻辑联系;而偏于“科学文化”的思维方式则有时会相反。遗憾的是,由于在学科领域上、在社会活动范围上的局限,不同文化圈的学术工作者经常会互相排斥。在这里,也许可以说,商学院是一个很特殊的地方,它似乎能够成为一个各种“感性-理性程度”的文化大熔炉。商学院的学生应该接受各种类型的文化熏陶。

金融经济学理论其实比它的先驱框架一般经济均衡理论要幸运得多。说一般经济均衡理论是空中楼阁,似乎还真是那么一回事。但是要说金融经济学理论是空中楼阁,那是站不住脚的。马科维茨证券组合理论在基金管理中是常规武器;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的检验虽然有很大争论,但是无论是理论还是实际应用,CAPM可谓无处不在;MM定理尽管也显得有点脱离实际,但是毫无疑问,它奠定了公司财务这一学科的基础;罗斯的套利定价理论有点牵强附会,但不失为一种非常有用的工具;至于布莱克-肖尔斯期权定价公式与现实吻合得如此之好,不但是它最终问世的主要原因之一,更由于它久经考验,使人们对它的成立已经深信不疑。相反,人们还常常认为,当布莱克-肖尔斯公式不成立时,并非是它的过错,而是“市场出了错”。事实上,正是布莱克-肖尔斯理论推动了衍生证券市场的迅速发展,并促使无数金融机构聘用数学、物理博士去为他们计算衍生证券、对冲策略的价值。即使信息经济学、行为金融学等方面的研究正在不断用“反常现象”的实证分析来冲击经典金融经济学的一些基本论断,金融经济学的基本框架也仍然没有动摇。在这样的情况下,人们不但应该把金融经济学的研究成果作为一些分析技术方法来掌握,更应该寻根问底地对它们问个为什么,以求更好地发挥这些工具的作用。

数学公理化方法的优势和缺陷

今天的金融经济学理论对于认识金融现实仍然是远远不够的。对于目前金融理论研究的一些热点,短期内对它们的研究深度似乎还很难够得上我们前面所提到的“理论的标志”。我们这里所指的是涉及所谓行为金融学、信息经济学范畴的一些问题。关于这些问题,我们可以从逻辑的角度来考虑。

我们首先要注意到,波普尔对科学理论的第一个要求是它必须用演绎逻辑,而不是归纳推理,因为归纳推理是靠不住的。波普尔把演绎逻辑作为科学理论的要求就已经在学术领域中排除了许多学科的“理论”。尽管如此,这并不是说人们应该排除归纳推理来作为认知手段。事实上,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用得最多的是归纳推理。有时还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例如,这个人看起来和善可亲等)。在金融领域中,案例调查、统计分析、计量经济学模型等等,所使用的都是归纳推理。更不用说,股评家们所使用的“大盘将出现冲高震荡走势,短

线操作应以观望为主”之类的语言。对于使用归纳推理的见解不能说一定没有价值。但是从逻辑的角度来看,它们的可靠程度是不一样的。

其次,如果把演绎逻辑就归结为数学公理化方法,那么这种逻辑至少对于金融经济学来说是远远不够的。直到现在为止,这种方法(至少是人们通常使用的方法)基本上是所谓“一阶谓词演算”,或者简单地说,是一种一阶逻辑。它考虑的是一些逻辑客体之间的同一层次的相互关系(即所谓“谓词”)。而不太考虑(或者说还不太清楚怎样来考虑)不同层次的相互关系。后一种逻辑就是所谓高阶逻辑。这里我们举例来说明高阶逻辑意味着什么。其实最简单的二人博弈问题中就已包含高阶逻辑问题。两人下棋,棋手通常并不是只考虑目前的局势下,最好的一着是什么,而是还要考虑对手是怎么想的,以及对手是怎么想我怎么想的,对手以为我这样想又会怎么想的,如此等等。这样的逻辑就不是我们通常运用的数学公理化方法的逻辑。目前在博弈论中常规的处理方法常常是把它归结为一阶逻辑力所能及的问题来考虑,例如,只考虑有限种情形,利用极小极大策略等等。另外的方法还有贝叶斯统计推断等。但是我们会感到这样的做法实际上是很笨拙的,这是因为我们会用的数学和逻辑工具只有这些。希望更切题的工具还有待数学和高阶逻辑演算的发展。从金融经济学来看,正式由于工具上的限制,使我们对许多重要问题的研究还显得力不从心。最司空见惯的“炒股心理学”问题,正如凯恩斯所说的那样,如同一个“选美”问题:你不是要选一个你认为最美的人,而是要选一个大家认为最美的人。它就是一个高阶逻辑推理问题。著名的格罗斯曼-斯蒂格利茨悖论的粗浅说法是:如果市场价格已经反映了所有信息,那么投资者为什么还要去搜集信息?但是如果所有投资者都不去搜集信息,那么市场价格又怎么可能反映所有信息?其实这也是因为涉及高阶逻辑问题。一个私下谁都知道的消息与它被正式颁布的作用是很不一样的。于是“公共知识”在信息经济学和金融经济学中成为很重要的概念。但是传统的数学方法还不太会处理这样的概念,这使得目前很热门的行为金融学、金融市场微观结构理论之类的金融经济学分支虽然也用点数学,却很难给出全面的公理化框架,而只能满足于简单的代数方程图标分析等等。因此,不要以为数学在金融中已经用得太多,实际上,数学的发展还大大赶不上金融的需要。

最后,还要注意的是数学公理化方法用的是外延逻辑,而不是内涵逻辑。所谓外延逻辑是指它所涉及的对象和集合都是由它们的外延(即由它们的成员)来确定的。两个集合由同样的成员所组成,就认为它们之间没有区别。一个集合中的两个元素被认为它们有同样的性质,它们之间可以互相替代。同一个元素在任何场合都可以替代它自身。但是内涵逻辑则要对这些根据对象规定的内涵,根据不同的场合加以区别。例如,在证券组合选择理论中,证券被抽象为仅仅用一个代表证券收益率的随机变量来刻画。如果两种证券的收益率完全一样,那么在理论中就导致它们没有区别。但是如果把这样的研究结果直接去应用时,那就会发现,在很多情况下是行不通的。现实中的两种证券,即使它们的收益率几乎完全一样,一般也是不能互相替代的,因为这两种证券还有许多不同的内涵(基本面分析)要考虑。投资策略与投资组合在内涵上当然相当不同,但是在外延上,由于它们都对应同样的量,经常被认为是同样的集合。期权定价理论中的基本方法是用基本证券的组合来“复制”期权。于是在外延上,期权与证券组合是可以互相替代的。但是在内涵上,这两者绝对不是一回事。以前遇到这样的问题时,我们常常简单地归结为理论与实际的矛盾,或是抽象与具体的矛盾。于是有时会以为通过把模型做得更细,增加更多的参数,情况会有所改善,很少想到这里其实有逻辑上的根本困难。内涵逻辑的研究目前尚处于初步阶段,除了少数专家以外,极大多数的研究者都对它很陌生。但是对于行为金融学、信息经济学研究来说,这将是一种人们期待的逻辑工具。而与它相比,外延逻辑的局限性也是显而易见的。

附录

二期证券市场的基本模型和线性定价方法 对金融资产定价的一种朴素的想法是:把金融资产的未来价值看作一个随机变量,那么这个随机变量的数学期望就可当作该金融资产的当前价值。这种想法如同概率论这门学科本身一样古老。但是,在金融经济学发展中走出的最重要的一步是否定了这样的想法,而提出用无套利假设来定价。“线性定价法则”是层次较低的无套利假设,可用来概括布莱克—肖尔斯期权定价理论以前的金融经济学的几乎所有主要结果。

基本模型1 假设模型中有K 种证券,证券i 的未来价格为i x ,i x 用随机变量来描述。K 种证券的总

体()12,,T K x x x x = 。证券组合或投资策略表示为()12,,K θθθθ= ,其中i θ表示持有证券i 的数量,i=1,2,…,K 。其可以是确定的量,也可以是随机变量。但为简便起见,在这里只考虑确定的量。这样,θ的全体是实数域上的K 维空间K

R 。一个组合的未来价值是: 1

K i i i x x θθ=?=∑

证券市场M 表示为()

,K M x =R 。M 中的组合的未来随机价值所形成的随机变量全体U 称为可交易的未定权益,即

{}|,K y y x θθ=?∈=?R U

“未定权益”是指未来价值是不确定的,“可交易的”是指这一未定权益可以与市场M 中的某个组合相对应。在所研究的问题的一定框架下,如果所涉及的未定权益都是可交易的,这种市场就是“完全市场”。这时,如果有线性定价法则(定义在后面描述),那么每一未定权益都可通过基本证券的定价来定价。

模型假设。

带不确定性的无套利假设定价的五个层次2: 1个人以为模型的建立是最困难的,如何让一个模型符合前面提到的“科学的标志”真的非常难,需要博览群书,对各种理论都有深刻的见识,还需要有极强的概括能力和很高的数学思维的要求。这相当于建立一个较小的统一场理论。而模型的求解则是不重要的,它只需要一定的数学技巧和逻辑推理,而且复杂问题往往没有显式解。模型的求解必定能随着数学和逻辑学等学科的发展得到解决。 2无套利假设的精确数学定义,而不是模糊的经济学的定义。要注意的是,每一层次的假设都可以单独存在,也可以联合存在。在某些假设下,都能推出一些定价结论。线性定价法则只是基于假设(4)推出的一系列结论。当然,假设(4)若成立,假设(1)(2)(3)也必然成立。假设(5)是比假设(4)更严格的假设,它是完整的无套利假设。我们通常说的经济学的无套利假设定义就是指假设(5)。后面的假设实际上是前面所有假设的充分条件。

1) (可定价法则)存在定价函数p :→R U 。

2) (正齐次定价法则)p 是正齐次函数,即对于任何正实数0λ>,有

()()p y p y λλ=,y ∈U 。

3) (齐次定价法则)p 是齐次函数,即对于任何实数λ,有()()p y py λλ=,y ∈U 。

4) (线性定价法则)p 是线性函数,即对于任何实数,λμ和任何,y z ∈U ,有

()()()p y z p y p z λμλμ+=+。

5) (正线性定价法则)p 是正线性函数,即p 是线性函数,并且当0x >时,()0p x >。

模型的解

在正式求解之前发一点我的牢骚。正如前面所说,个人认为模型的解是非常不重要的,模型的建立是非常重要的。经济学的学习其实应该是模型的建立的学习,数学的学习则是模型的求解的学习。在实际学习中,正好本末倒置了。模型的建立往往一笔带过,甚至连基本的假设和模型的结构都搞不清楚,然后就涛涛不绝地讲模型的求解。有时候为了弥补数学知识的缺陷,用一些毫无必要的非常巧妙的数学技巧,注意,只是适用于特定问题的单纯的数学技巧,而不是具有普遍适用性的数学技巧(如关键更新定理)。这样,不就是为了解题而解题了吗?个人认为,模型的求解不应该是经济学课上讲的内容,而应该不予讲授,直接看书或自己推就行了。如果确实掌握了求解该模型的数学知识,模型的求解应该是水到渠成的。那么为什么我们在学习某些模型的时候搞不懂呢?并非是因为模型的求解非常复杂,用到的数学知识非常高深,而是因为我们连最基本的模型定义都没有搞清楚,而这一部分是因为我们对模型定义的忽视,很大一部分也是因为课堂讲授时老师对模型定义的忽视,对模型求解和模型建立本末倒置的讲授,对模型假设条件含糊其辞的说明,没有给模型建立清晰明确的理论框架。比如MM 定理,每一本教材都有不同的版本,毫无例外的,在每一本教材中都没有关于MM 定理明确的理论框架,而是一些含糊其辞的说明。再看莫迪利亚尼和米勒的“The Cost of Capital,Corporation Finance ,and the Theory of Investment”原文,上面有关于其理论的明确的模型定义和明确的模型假设,这对于一个理论来说已经足够,结论其实不是那么重要,因为它其实已经隐含在模型建立中了。模型的求解其实只是在写八股文而已。在至今为止学过的所有模型中,我们用到的最高深的数学知识没有超过线性代数、概率论、随机过程、farkas 引理的范围。这些都是最基本的也应当掌握的数学工具。而数学工具的掌握程度对模型的建立也是具有重大意义的。比如无套利定价只是数学的一个简单应用而已。我不知道为什么老师上课时为什么还要避开这些数学工具,而给我们强加一些含糊其辞的结论(比如MM 定理的饼图模型)。而这些结论为什么成立,我们一无所知。明明用初等数学就可以求解的模型,不仅没有给出明确的模型框架,还直接给出一些毫无根据的结论。这让我们学得云里雾里。所以,在学习一个理论时,最重要的是明确模型的建立。至于模型的求解,可有可无。我们只需要知道一些重要结论(类似于定理)即可。结论的推导过程不应当是课堂讲授的重点。在大学四年的学习过程中,金融学的内容其实少得可怜,讲来讲去也就那么几个模型。而我们之所以学那么久,存在几个原因:其一就是上面讲过的模型定义不清

楚,一直学得云里雾里。其二是很多课程的内容重复了,它们都涉及到几乎同样的一些模型,而在讲这些模型时,都只是停留于表面,泛泛而谈。其三,存在这样一种教授方法,就是在低年级的时候稍微涉及某个模型,在高年级的时候再涉及这个模型,以为这样就可以循序渐进地理解这个模型了。事实正好相反,由于在一开始接触这个模型的时候就没有搞清楚它的基本框架,根本学不懂(因为模型已经被简化得面目全非了),再次接触它的时候,存在一种抵触心理。更要命的是,高年级的时候也没有把模型的完整框架呈现出来,还是模模糊糊的。这不是相当于把一个“伪真理”(说它是伪真理,是说模型在一定的假设下是成立的,但在讲授中并没有把这些假设明确,或者说假设没有清晰的定义)强加于同学们吗?这种教授方法,不仅不利于我们的学习,还破坏了做学问的严谨性,更扼杀了我们的创造性,把做学问的态度扭曲为一种投机取巧的解数学题的态度。

基于上述讨论,我们给出假设、结论和证明(很多内容是不必要的,只是为了能让读者容易理解)。其实这里的假设应该归于模型的建立部分。但实际上上面的基本模型和下面讨论的模型是不同的,为了解得有意义的结果,必须提出更多的限制性假设。所以下面的模型是上面的基本模型的特例。上面的模型是更一般的模型。又可以从另一个方面说,下面的解是基本模型的一个特解。随着数学的发展,可能会在未来得出不同于下面的特解的基本模型的一般解,但基本模型却没有改变。一般解和特解可能天差地别3。不同于经济学课上的含糊其辞的证明(个人非常反感),这里的证明是严格的、数学化的。

预备知识Hilbert 空间4 设X 是一个线性空间,定义运算(),x y 表示,x y X ∈之间的内积,称X 为内积空间,如果内积满足:

1)

()(),,x y y x =; 2)

,λμ?∈ ,(),(,)(,)x y z x z y z λμλμ+=+; 3) ()(),0,,=00x x x x x ≥?=且。

定义内积空间中,x 的范数(即通常意义下的长度)x =

,x 与y 的距离为x y -,x 与y 的夹角α定义为(),cos x y x y α=。若(),x y =0,称x 与y 垂直或正交。点列{}k x 的极限是a ,是指0k x a -→。闭集是指其中每一个有极限的点列的极限也在其中。开集指一个闭集的余集。

内积空间有两个重要性质

3比如,考虑模型:求和1(1)

n i i =-∑。这个模型并未指出n 的取值。若假设n 有限,则其值为1或-1,这是

该模型的一个特解。若n 为无限,其和可以取任意实数,这也是该模型的一个特解。一般解是两者的并集。它与n 有限时的特解有本质的区别。

4更好地理解有必要看《泛函分析》。

i. 柯西不等式:

(),x y x y ≤

该性质保证了夹角的定义有意义。证明如下: 由内积的性质(3),2,0x y

λλ?∈-≥ 。再由内积的性质(1)、(2),有

()22

,(,)(,)(,)2(,)(,)0

x y x y x y x x y y x y x x x y y y λλλλλλλλ-=--=---=

-+≥ 上式对任意λ成立,其判别式必须不大于0,则 ()

()()2,,,x y x x y y ≤,

即 (),x y x y ≤

ii. 三角不等式: x y x y +≤+

证明:()()()()2,,2,,x y

x y x y x x x y y y +=++=++ ()()2

2222

2,2x x y y x x y y x y ≤++≤++=+

完备性的定义: 对于内积空间X ,若序列{}n x X ∈满足,lim 0n m n m x x →∞

-=,那么x X ?∈,使得 lim 0n n x x →∞

-=。即空间X 中任何一个柯西序列都收敛到此空间中的某个元素,即它们与某个元素的范数差的极限为0。

如果一个内积空间是完备的,那么称之为Hilbert 空间。

Hilbert 空间中的正交性:对一个Hilbert 空间中的元素来说,如果(),0x y =,则称x 与y 正交。两个集合互相正交则是指一个集合中的任何一个元素与另一个集合中的任何一个元素都正交。

正交分解定理设X 为一个Hilbert 空间。Y X ?是它的一个闭子空间,并且Y X ≠。那么X 一定可以分解为Y 与另一个与Y 正交的线性子空间Y ⊥

的直和: X Y Y =⊕⊥

即对于任何x X ∈,存在唯一的x y Y ∈和x y Y ∈⊥⊥,使得x x x y y =+⊥。

证明任何有下界的非空数集必有下确界(证明见任何一本数学分析)。Y 中元素与x 的距离的集合是一个非空数集,且有下界(0就是一个下界)。设该数集的下确界为d 。d 为

一个聚点或直接存在x x y d -=,不管怎样,都可以找到一个点列{}n x y Y ?,使得

n x x y d -→。我们指出该点列是一个柯西列,即,lim 0n m x x n m y y →∞

-=。首先,我们可直接验证下列“平行四边形法则”成立:

()22222x y x y x y

++-=+

从而当,n m →∞时, ()()()

2222

2

2222222()40n m n m x x x x n

m n m x x x x y y x y x y y y x y x y x d d d -=---??+=-+--- ???→+-= 因此,根据完备性,n x y 有极限x y 。由于Y 是X 的闭子空间,故x y Y ∈。 另一方面,令x x y x y =-⊥

,我们指出,

(

),0x x y y =⊥。事实上,对于任何y Y ∈有x x y x y -≤-,从而对于任何y Y ∈和任何0t >,(x y ty Y +∈,从而x 到x y ty +的距离不小于x 到x y 的距离)有 ()()22222,(,)2,x x x x x x x x x y x y x y x y ty

x y ty x y ty x y t x y y t y

-=--≤--=----=---+

因此,对于任何y Y ∈和0t >有 ()2,2

x t x y y y -≤ 因为t 可任意接近零,y 又可取为Y 中的任何元素,所以x x y -必定与Y 中的任何元素正交,

即x x y x y Y =-∈⊥

⊥。

下面证唯一性。若不唯一,则

x x

x x x y y x y y =+''=+⊥

⊥,

联立得:

x x x x y y y y ''-=-⊥⊥

易验证x x y y Y '-∈,x x y y Y '-∈⊥⊥⊥,故

(,=0x x x x y y y y ''--⊥⊥)

由内积的性质(3),得=0x x x x y y y y ''-=-⊥⊥,证毕。

Hilbert 空间中的Riesz 表示定理:黎斯表示定理指出,Hilbert 空间上的连续线性函数一定可通过某个元素对其他元素的内积来表示。

Riesz 表示定理设X 是一个Hilbert 空间。如果:f X → 是一个连续线性函数,那么存在唯一的f x X ∈,使得对于任何x X ∈,有()(,)f f x x x =。

证明

先证存在性。

设{}|()0Y x X f x =∈=。当f 是非零泛函时,Y X ≠,0Y ≠⊥,因此z Y ?∈⊥,使得

()0f z ≠。对任何x X ∈,

(()())()()()()0f f x z f z x f x f z f z f x -=-=,故

()()f x z f z x Y -∈

所以

()()f x z f z x z -⊥,

()2()(),()()(,)0f x z f z x z f x z f z x z -=

-=, 22()()()(,),f z zf z f x x z x z z ??=

= ? ??? 当f 恒为零时,对任何x X ∈,(0,)0()x f x ==。

再证唯一性。

若存在12,x x X ∈,使得对于任何x X ∈,有

1()(,)f x x x =

2()(,)f x x x =

则x ?,有

()()()1212,,,0x x x x x x x =?-=

令12x x x =-,则120x x -=?12x x =。

扩展前面的可交易的未定权益集合,定义未定权益空间Ω(前面定义的U 包含于这里定义的Ω),Ω是一个线性空间,即如果,y z ∈Ω,则对于任何实数λμ,,y z λμ+∈Ω,其元素是未定权益。定义“基本证券”是一个包含于Ω的集合,而“可交易的未定权益”是指它是某些基本证券的线性组合(事实上就是前面定义的U )。

如果线性定价法则成立,而“基本证券”又都可以定价,那么所有可交易的未定权益也都可以唯一定价。如果可交易的未定权益的全体就等于整个未定权益空间,那么所有未定权益都可以唯一定价,此时称该证券市场是完全市场,否则称不完全市场。

为了求得比较好的结果,必须对上述基本模型提出更多的约束条件。 假设1:假设未定权益的方差有限(这一般也符合现实)。

假设2:对于任何,y z ∈Ω,定义它们的内积为,y z 的二阶矩()E yz ,那么它就形成一个内积空间。再进一步假定该内积空间是完备的,则它是一个Hilbert 空间。证明如下: 只需证明上述定义下的Ω是内积空间即可。首先说明上述内积的定义是有意义的。对

λ?∈ ,()2222()()2()0E y z E y E yz E z λλλ??-=-+≥??

,故 ()()()22222var()()var()()E yz E y E z y E y z E z ????≤=++????,由假设1,未定权益的方

差有限,则期望也有限(不然无法定义方差),则()E yz 也是有限的。所以内积的定义是有意义的。又容易验证该内积的定义满足内积的三个要求。故Ω是内积空间。证毕。

假设3:如果未定权益空间是由有限个基本证券生成时一定是Hilbert 空间。这是因为这时生成的空间是有限维的,它一定是完备的。但我们有时要讨论无限维的未定权益空间,如APT 理论,这时,还需要假定,线性定价函数:p → Ω为连续函数。讨论APT 时将涉及这一问题。

假设条件总结如下:

假设1未定权益空间Ω是一些方差有限的随机变量形成的向量空间。

假设2 如果对于任何,y z ∈Ω,定义它们的内积为,y z 的二阶矩()E yz ,那么Ω是Hilbert 空间。(存不存在另外的Hilbert 空间构造方法?)

假设3定价函数:p → Ω为非零线性连续函数。

定理(随机折现因子定理)在上述基本假设下,存在唯一的非零m ∈Ω,使得对于任何y ∈Ω,有[]()p y E my =。

这是Riesz 表示定理的直接推论。这里的m 是未定权益空间中的元素,即它本身也可以看作一种证券组合的未来价值。它称为Ω中的随机折现因子。

至此,线性定价理论已经介绍完毕。下面的部分都是不必要的,它只是该理论的应用。线性定价理论看起来很复杂,写了很多,其实它只是Riesz 表示定理的一个推论而已,非常

简单。只要明确了模型的建立,模型的求解直接是一个定理的推论。所以说我们应该把重点放在模型的建立上,而不是求解上。这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在学习的时候,要充分反复地学习模型的结构、假设条件等,确保理解无误。二是,在接触了实际问题后,要能提炼出实际问题的数学公理化框架,自己能建立模型。模型的应用是千变万化的,可能是无法在短时间内掌握的,但是万变不离其宗,如果不把模型的建立搞清楚,谈何应用。

在金融经济学的资产定价理论框架中,任何定价法则,只要它是线性定价法则,那么它就一定对应一个随机折现因子。如,公平赌博的随机折现因子是1;布莱克-肖尔斯期权定价理论中,期权价格是期权的未来价值对某种等价概率鞅测度的数学期望,由此可定义出某种对“客观概率测度”的随机折现因子;其他如每个投资者对市场上的各种基本证券都有根据自己掌握的信息以及偏好的定价,这种定价其实也是给出了一个具有该投资者特征的随机折现因子;行为金融学中的许多讨论也不过是给出与经典讨论不同的随机折现因子。

随机折现因子的初步讨论

金融资产的定价方法是相对定价方法。通常用无风险债券作为资产定价的一个相对计量单位。无风险证券是指未来取得确定价格1的未定权益。无风险债券记为1。

存在唯一的非零m ∈Ω,使得对于任何y ∈Ω,有

[]()p y E my = (1)

令()()p y E y =,它符合线性连续的要求,那么存在唯一的非零1∈ΩΩ,使得对于任何y ∈Ω,有

[]()1E y E y =Ω (2)

当1∈Ω时,显然11=Ω。 当1?Ω时,11≠Ω,

此时称1Ω为无风险证券的“模仿组合”(实际上它是1作为比Hilbert 空间更大的元素在空间Ω上的射影,具体见泛函分析教材)。且()()10,1E ∈Ω。

这是由于:将1y =Ω代入(2)式,得2[1][1]E E =ΩΩ,

2222[1][1],var(1)[1][1][1][1]0E E E E E E ==-=->ΩΩΩΩΩΩΩ,()()10,1E ∈Ω。

这非常有意思,在一个没有无风险证券的市场中,有一个期望收益严格小于无风险利率的无风险证券的替代物,这对于实证研究有很大启发。

在(1)式中,令1y =Ω,则(

1)(1)()p E m E m ==ΩΩ,这说明折现因子的期望收益等于“无风险证券”的价格。记()1/f r E m =,它不一定等于无风险利率,只有当市场存在无风险证券时才等于无风险利率。这样,(1)式可改写为

公理化和形式化

公理化和形式化axiomatization and formalization 研究演绎科学理论和构造演绎系统的两种方法。它们被广泛应用于现代逻辑和数学研究中。 公理化 把一个科学理论公理化,就是用公理方法研究它,建立一个公理系统。每一科学理论都是由一系列的概念和命题组成的体系,公理化的实现就是:①从它的诸多概念中挑选出一组初始概念,即不加定义的概念,该理论中的其余概念,都由初始概念通过定义引入,即都用初始概念定义,称为导出概念;②从它的一系列命题中挑选出一组公理,即不加证明的命题,而其余的命题,都应用逻辑规则从公理推演出来,称为定理。应用逻辑规则从公理推演定理的过程称为一个证明,每一定理都是经由证明而予以肯定的。由初始概念、导出概念、公理以及定理构成的演绎体系,称为公理系统。其中,初始概念和公理是公理系统的出发点。 公理方法经历了从古代的实质公理学到现代的形式公理学的发展过程。 公理系统相应地区分为古典公理系统、现代公理系统或称形式公理系统。最有代表性的古典公理系统是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在《几何原本》一书中建立的。第一个现代公理系统是D.希尔伯特于1899年提出的。他在《几何基础》一书中,不仅建立了欧几里得几何的形式公理系统,而且也解决了公理方法的一些逻辑理论问题。 古典公理系统的对象域即公理系统所研究的对象,是先于公理而给定的,概念是对象的反映,公理则反映对这些对象的认识,表达这类对象的重要性质和关系。古典公理系统的初始概念和公理都有直观的具体内容,而系统的公理和定理是关于这对象域的真命题。从认识的发展来看,现代形式公理系统虽然一般也是从某种直观理论得到的,并且通常有预先想到的解释。但是,系统自身并不给初始概念予直观的具体内容,它们的意义完全由公理规定,对初始概念和公理可以给予不同的解释,可以刻划多个不同的对象域,即有多个不同的对象域都可以使得一个公理系统的公理和定理为真,它们在不同的解释下成为不同对象域的真命题。 公理系统要满足某些一般要求,包括系统的一致性、完全性和范畴性,以及公理的独立性。其中一致性是最重要的,其他几个性质则不是每个公理系统都能满足的,或可以不必一定要求的。 形式化 公理系统的进一步形式化不仅可以有不同的解释,而且需要应用专门设计的人工符号语言,使一个理论更为精确化和严格化,也就是运用人工的表意符号语言陈述所要形式化的理论。这种人工语言称为形式语言。把一个理论形式化就是把理论中的概念转换为形式语言中的符号,命题转换为符号公式,定理的推演转换成符号公式的变形,并把一个证明转换成符号公式的有穷序列。形式语言的符号和它们所表示的概念之间的对应是确定的,符号公式的结构反映它们的意见。把一个理论形式化后,就可以暂时完全撇开原来理论中的概念、命题的意义,而只从语言符号、公式结构(符号组合的形状)方面研究。意义是抽象的,往往不容易精确理解和掌握。而符号和公式是有穷的具体的对象,能够对其作更精确、更严格的研究,从而通过对具体对象的研究把握抽象的东西。 形式系统 把一个理论形式化的结果是建立形式系统。形式系统是形式化了的公理系统,它包括以下3个部分:①形式语言。规定一个形式语言,首先要列出各种初始符号,它们是形式语言的字母,其中一部分是初始概念,包括逻辑概念;然后再列出一组形成规则,形成规则规定怎样由初始符号组合起来的符号序列是系统中的合式公式,只有合式公式才是有意义的命题,而不合式的符号序列则是无意义的。②形式系统的公理。公理是挑选出来作为出发点的一组合式公式,它们经解释后可以是真的命题。③一组变形规则,也称为推导规则。变形规则规

数学的公理化

数学的公理化 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数学已发展成为一门庞大的学科,经典的数学部门已经建立起完整的体系:数论、代数学、几何学、数学分析。数学家开始探访一些基础的问题,例如什么是数?什么是曲线?什么是积分?什么是函数?……另外,怎样处理这些概念和体系也是问题。 经典的方法一共有两类。一类是老的公理化的方法,不过非欧几何学的发展,各种几何学的发展暴露出它的许多毛病;另一类是构造方法或生成方法,这个办法往往有局限性,许多问题的解决不能靠构造。尤其是涉及无穷的许多问题往往靠逻辑、靠反证法、甚至靠直观。但是,哪些靠得住,哪些靠不住,不加分析也是无法断定的。 对于基础概念的分析研究产生了一系列新领域—抽象代数学、拓扑学、泛函分析、测度论、积分论。而在方法上的完善,则是新公理化方法的建立,这是希尔伯特在1899年首先在《几何学基础》中做出的。 十九世纪八十年代,非欧几何学得到了普遍承认之后,开始了对于几何学基础的探讨。当时已经非常清楚,欧几里得体系的毛病很多:首先,欧几里得几何学原始定义中的点、线、面等不是定义;其次,欧几里得几何学运用许多直观的概念,如“介于……之间”等没有严格的定义;另外,对于公

理系统的独立性、无矛盾性、完备性没有证明。 在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德国数学家巴士提出一套公理系统,提出次序公理等重要概念,不过他的体系中有的公理不必要,有些必要的公理又没有,因此他公理系统不够完美。而且他也没有系统的公理化思想,他的目的是在其他方面——想通过理想元素的引进,把度量几何包括在射影几何之中。 十九世纪八十年代末期起,皮亚诺和他的学生们也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皮亚诺的公理系统有局限性;他的学生皮埃利的“作为演绎系统的几何学”,由于基本概念太少而把必要的定义和公理弄得极为复杂,以致整个系统的逻辑关系极为混乱。 希尔伯特的《几何学基础》的出版,标志着数学公理化新时期的到来。希尔伯特的公理系统是其后一切公理化的楷模。希尔伯特的公理化思想极深刻地影响其后数学基础的发展,他这部著作重版多次,已经成为一本广为流传的经典文献了。 希尔伯特的公理系统与欧几里得及其后任何公理系统的不同之处,在于他没有原始的定义,定义通过公理反映出来。这种思想他在1891年就有所透露。他说:“我们可以用桌子、椅子、啤酒杯来代替点、线、面”。当然,他的意思不是说几何学研究桌、椅、啤酒怀,而是在几何学中,点、线、

现代公理化方法的奠基人——希尔伯特

现代公理化方法的奠基人——希尔伯特 1900年8月6日,第二届国际数学家代表大会在法国巴黎召开。一位38岁的德国数学家神采奕奕地走上了讲台,他向与会者,也向国际数学界提出了横跨数学领域的尚待解决的23个数学问题,预示了20世纪数学的发展进程,他就是20世纪世界最伟大的数学家之一——希尔伯特。 希尔伯特于1862年1月23日生于哥尼斯堡,1943年2月14日在哥廷根逝世。他于1880年入哥尼斯堡大学,1885年获博士学位。希尔伯特的数学贡献是巨大的,他典型的研究方式就是直攻数学中的重大问题,开拓新的研究领域,并从中寻找普遍性的方法。1899年希尔伯特在汲取前人工作的基础上,完成了他著名的《几何基础》一书,第一次给出了完备的欧几里德几何公理体系——希尔伯特公理体体系,从而彻底结束了两千多年来,人们对欧几里德《几何原本》的补充、整理工作。在《几何基础》中,希尔伯特仍使用欧几里德的传统语言和叙述方法,首先补充了欧氏体系中缺少的公理,建立起欧几里德几何的完备公理集,从这个公理集可以无缺陷地推出欧氏几何中的所有定理,并精确地提出了公理系统的相容性、独立性和完备性,因而希尔伯特被誉为现代公理化方法的奠基人。 希尔伯特的数学贡献也是多方面的,他所研究的领域遍及代数学,几何学、分析学、数学基础及物理学许多方面,并取得了举世公认的伟大成就。他眼光深邃,精力充沛,富于创造、献身科学事业的信念使他深深地埋头科学研究,以致几乎考察了数学领域的每一个王国,超凡的才、学、识使他能以卓越的远见和洞察力提出了新世纪数学所面临的难题,从而推动了半个多世纪以来众多数学分支的发展。据统计,从1936——1974年,被誉为数学界诺贝尔奖的菲尔兹国际数学奖的20名获奖者中,至少有12人的工作与希尔伯特的问题有关。 希尔伯特的成功固然有其特定的社会因素,但也是与他本人的勤奋努力、顽强拼搏分不开的,在他的回忆录中,他承认自己小时候并非天才,而是一个愚钝的孩子,他的亲友也没人提到过希尔伯特的能力曾受到人们的注意,但他顽强的精神,却给周围人留下极深刻的印象:不论面对多么繁重的计算,他都具有计算到底的毅力,有一股不达目的绝不罢休的劲头。

数学公理化方法

数学公理化方法 在一个数学理论系统中,从尽可能少的原始概念和一组不加证明的公理出发,用纯逻辑推理的法则,把该系统建立成一个演绎系统的方法,就是公理化方法。它是随着数学和逻辑学的发展而产生的。 公元前6世纪前后,希腊数学家泰勒斯(Thales)开始了几何命题的证明,开辟了几何学作为证明的演绎科学的方向。毕达哥拉斯学派的欧多克斯于公元前4世纪在处理不可通约量时,建立了一公理为依据的演绎方法。爱奥尼亚学派的芝诺(Zeno)在论辩术中运用了归谬法。伯拉图阐明了许多逻辑原则。亚里士多德在其著作《分析篇》中,对公理方法作了系统总结,指出了演绎证明的逻辑结构和要求,从而奠定了公理化方法的基础。 公元前3、4世纪之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德在总结前人积累的几何知识基础上,把形式逻辑的公理演绎方法应用于几何学,运用他所抽象出的一系列基本概念和公理,完成了传世之作《几何原本》,标志着数学领域中公理化方法的诞生。由于《几何原本》在第五公设的陈述和内容上复杂而累赘,引起人们对这一公设本身必要性的怀疑。在此后的2000多年间,人们试图给出一个第五公设的证明,但所有的尝试都失败了。19世纪,俄国年轻的数学家罗巴切夫斯基吸取前人失败的教训,从反面提出问题,给出了一个新的公理体系,创立了非欧几何学。这是公理化方法的进一步发展。 1899年,德国数学家希尔伯特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著《几何基础》一书,解决了欧氏几何的欠缺,完善了几何公理化方法,创造了全新的形式公理化方法。为了避免在数学中出现悖论,希尔伯特认为要设法绝对的证明数学的无矛盾性,致使他从事“证明论的研究”,于是希尔伯特又把公理化方法推向一个新阶段,即纯形式化发展阶段,这就产生了纯形式公理化方法。 几何学的公理化,成为其它学科及分支的楷模。相继出现了各种理论的公理化系统,如理论力学公理化,相对论公理化,数理逻辑公理化,概率论公理化等。同时,纯形式公理化方法推动了数学基础的研究,并为机算机的广泛应用开阔了前景。

几何学公理化

几何学公理化 除了极少数的著作之外,没有人知道那些伟大的古希腊先哲们究竟在思考什么。关于这些先驱的生平,人们只能从《欧德斯摩摘要》一书中了解极为粗略的情况。然而正是在这些吉光片羽的文字中,保留了古希腊关于数学的最光辉的思想。 从泰勒斯(Thales)到欧几里得的三百多年历史中,数学稳步而又迅速地发展着。泰勒斯开始了命题的证明,毕达哥拉斯学派进一步将数学从具体中抽象出来,并把算术和几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公元前387年左右,柏拉图(Plato,公元前426-347)在雅典创建了哲学学园,主张通过几何学习培养逻辑思维能力。他的学生亚里士多德(Aristotel,公元前384-322)则是形式逻辑的奠基者。这个学派的另一个重要人物欧多克索斯(Eudoxus,公元前460-357)创立了比例论。他用公理化的方法建立理论,使得比例的适用范围从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可通约量扩大至不可通约量。 到了公元前4世纪时,古希腊无论是在几何学还是逻辑学上都日臻成熟,公理化思想也是由来已久,一个严密而又完整的几何体系已是呼之欲出。这个重任就落在了欧几里得的肩上。 1.欧几里得的贡献 欧几里得(Euclid,约公元前300年左右),古希腊著名的数学家。他的《几何原本》直到现在,依然是几何学入门的最佳读本。两千年来,这部巨著令许多数学家的努力与文字黯然失色。《原本》一书中的数学思想与方法,深刻地影响了整整两千多年的数学与自然科学的发展历程。 欧几里得的最大贡献并不是发现了多少深奥的定理,而是对过去所有数学知识的总结。他的《几何原本》不仅奠定了西方几何学的基础,并且提供了一整套的公理化方法的范例。在他之前,也曾有人设想过如此计划。但正如《欧德斯摩摘要》一书中所说的,“把几何学原理联系到一起,把欧多克索斯的许多定理有次序地安排起来,把铁塔斯的许多定理加以完善化,并对前任未经严谨证明的许多东西给以无可争辩地阐明”的,乃是欧几里得。 《几何原本》共有十三卷(也有十五卷的版本,最后二卷为后人增补)。在第一卷中,欧氏列出了23个“定义”,接着是5条“公设”和5条“公理”(现代数学并不区分公设和公理,都以公理称之),然后循序渐进地用推理、证明、演绎的方法推导出了全书所有的命题。这就是《原本》一书为何直到现代依然被认为是研究几何学的入门书的最主要的原因:得益于其严密的逻辑与演绎。 然而,正是在看似严密的逻辑推理之下的欧氏几何公理体系中,却存在着非常严重的漏洞。虽然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不断地有人诟病于它,但它的影响却是一直到两千年之后才反映出来,也由此铸成了一场几何学的革命。 2.第五公设的尴尬

九年级数学公理与定理

2.3公理和定理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公理、定理的含义,初步体会公理化思想,并了解本教科书所使用的定理。 2、通过介绍欧几里得的原本,使学生感受公理化方法对数学发展和促进人类文明进步的价值。 二、教学重点、难点: 公理和定理的区别和联系 三、教法:引导发现法 四、教具准备:投影仪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想一想 如何通过推理的方法证实一个命题是真命题呢? 在数学发展史上,数学家们也遇到过类似的问题。 公元前3世纪,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将前人积累下来的几何学成果整理在系统的逻辑体系之中。他挑选了一部分不定义的数学名词(称为原名)和一部分公认的真命题(称为公理)作为证实其他命题的起始依据,定义出其他有关的概念,并运用推理的方法,证实了数百个有关的命题,使几何学成为一门具有公理化体系的科学。 二.回顾总结 通过长期实践总结出来,并且被人们公认的真命题叫做公理。例如,欧几里得将“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直角都相等”等五条基本几何事实作为公理。通过推理得到证实的真命题叫做定理。 本教科书选用如下命题作为公理:

此外,等式的有关性质和不等式的有关性质都可以看作公理。例如“在等式或不等式中,一个量可以用它的等量来代替”,简称为“等量代换”。 三.应用举例 由上面给出的公理,可以证明如下命题的正确性:等角的补角相等。 已知:∠1=∠2,∠1+∠3=180,∠2+∠4=180。 求证:∠3=∠4 证明:∵∠1+∠3=180,∠2+∠4=180(已知), ∴∠3=180-∠1,∠4=180-∠2 (等式的性质) ∵∠1=∠2 (已知), ∴∠3=∠4 (等式的性质)。 这样,我们便可以把上面这个经过证实的命题称作定理了。已经证明的定理可以作为以后推理的依据。 证明一个命题的正确性,要按照“已知”、“求证”、“证明”的顺序和格式写出。其中“已知”是命题的条件,“求证”是命题的结论,而“证明”则是由条件(已知)出发,根据已给出的定义、公理、已经证明的定理,经过一步一步的推理,最后证实结论(求证)的过程。四、巩固练习: 课本随堂练习2、习题1、2

第一讲逻辑与公理化系统

第一讲数理逻辑与公理化系统 逻辑是人通过概念、判断、推理、论证来理解和区分客观事物的思维过程,逻辑思维,人们在认识过程中借助于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能动地反映客观现实的理性认识过程,又称理论思维。它是作为对认识着的思维及其结构以及起作用的规律的分析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只有经过逻辑思维,人们才能达到对具体对象本质规定的把握,进而认识客观对象。它是人的认识的高级阶段,即理性认识阶段。 概念是反映事物内的本质属性及其分子的的思维形式,是抽象的、普遍的想法、观念或充当指明实体、事件或关系的范畴或类的实体。其特征是概念的内涵(内容)和外延(包含在概念中的事物); 判断的特征是对事物有所断定且有真假; 演绎推理的特征是如果前提真,则结论真;(数学的逻辑推理通常是演绎推理) 定义是揭示概念内涵的逻辑方式,是用简洁的语词揭示概念反映的对象特有属性和本质属性。定义的基本方法是“种差”加最邻近的“属”概念。 定义的规则:一是定义概念与被定义概念的外延相同;二是定义不能用否定形式;三是定义不能用比喻;四是不能循环定义。 划分是明确概念全部外延的逻辑方法,是将“属”概念按一定标准分为若干种概念。划分的逻辑规则:一是子项外延之和等于母项的外延;二是一个划分过程只能有一个标准;三是划分出的子项必须全部列出;四是划分必须按属种关系分层逐级进行,不可以越级。 数学中的逻辑除了上述特点之外,更重要的是定量的刻画客观事物,在这一过程中,集合是一个基本的概念,它通过集合中的一些关系将事物量化。 将具有某种确定的特性的事物的全体称为一个集合。 在数学中,在逻辑量化过程中,会用到量词。 量词是命题中表示数量的词,分为全称量词和存在量词。全称量词断定所有的个体都具有相关谓词所表示的性质或关系,相当于自然语言中的“一切”、“所有”、“凡”等;存在量词断定存在(即至少有一个,但不一定是每一个)个体具有相关谓词所表示的性质或关系,相当于自然语言中的“有的”、“有”、“至少有一个”、“找得到一个”等。 符号表示为?(任一)表示全称量词,?(存在)表示存在量词,在数学中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x F ?表示任一x具有性质F; ,x ) ( x?表示存在x具有性质F(满足条件F); F ,x ( ) y x? ?表示任一x和任一y具有关系G(满足条件G); G ( , ) ,y x x,具有关系G(满足条件G); y x? ?表示对任一x,存在y,使得y G , ) ( ,y x x,具有关系G(满足条件G); y x? G ?表示存在x,对任一y,使得y ( ) , ,y x

《公理化体系》

公理化方法 公理化方法公理化思想任何真正的科学都始于原理,以它们为基础,并由之而导出一切结果来随着假设演绎模型法的进一步发展,经济学日益走向公理化方法。公理化是一种数学方法。最早出现在二千多年前的欧几里德几何学中,当时认为“公理’(如两点之问可连一直线)是一种不需要证明的自明之理,而其他所谓“定理” (如三对应边相等的陌个三角形垒等)则是需要由公理出发来证明的,18世纪德国哲学家康德认为,欧几里德几何的公理是人们生来就有的先验知识,19世纪末,德国数学家希尔伯特(David Hilbert)在他的几何基础研究中系统地挺出r数学的公理化方法。 简介 恩格斯曾说过:数学上的所谓公理,是数学需要用作自己出发点的少数思想上的规定。 公理化方法能系统的总结数学知识、清楚地揭示数学的理论基础,有利于比较各个数学分支的本质异同,促进新数学理论的建立和发展。 现代科学发展的基本特点之一,就是科学理论的数学化,而公理化是科学理论成熟和数学化的一个主要特征。 公理化方法不仅在现代数学和数理逻辑中广泛应用,而且已经远远超出数学的范围,渗透到其它自然科学领域甚至某些社会

科学部门,并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 历史发展 产生 公理化方法发展的第一阶段是由亚里士多德的完全三段论到欧几里得《几何原本》的问世.大约在公元前3世纪,希腊哲学家和逻辑学家亚里斯多德总结了几何学与逻辑学的丰富资料,系统地研究了三段论,以数学及其它演绎的学科为例,把完全三段论作为公理,由此推导出其它所有三段论法,从而使整个三段论体系成为一个公理系统.因此,亚里斯多德在历史上提出了第一个成文的公理系统. 亚里斯多德的思想方法深深地影响了当时的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欧几里得把形式逻辑的公理演绎方法应用于几何学,从而完成了数学史上的重要著作《几何原本》.他从古代的量地术和关于几何形体的原始直观中,用抽象分析方法提炼出一系列基本概念和公理.他总结概括出10个基本命题,其中有5个公设和5条公理,然后由此出发,运用演绎方法将当时所知的全部几何学知识推演出来,整理成为演绎体系.《几何原本》一书把亚里斯多德初步总结出来的公理化方法应用于数学,整理、总结和发展了希腊古典时期的大量数学知识,在数学发展史上树立了一座不朽的丰碑. 公理学研究的对象、性质和关系称为“论域”,这些对象、性

数学中的公理化方法(下)

數學中的公理化方法(下) 吳開朗 四、數學公理系統的美學標準 美國數學家F.S.梅里特在其所著《工程中的現代數學方法》一書中曾經說過:“每一模型都是由一組公理定義的,···公理自身必須無矛盾且相互獨立”[11]。所謂一組公理,即是一個公理系統。關於公理系統的無矛盾性,是指借助於演算不可能在一個公理系統中推出兩個相互否定的命題。關於公理系統的獨立性,是指在該系統中任何一條公理都不可能作為其餘各公理的邏輯推論。如果一個公理系統具備無矛盾性(即相容性)和獨立性,那麼,這個公理系統(或者說這個理論體系)就是優美的。因此,相容性和獨立性也就是公理系統的美學標準。 獨聯體維林金等編著的《中學數學現代基礎》一書中曾指出:“可以由給定的公理系統導出的全部不同的命題,一般說來有無窮多個。因此,為了證明給定的公理系統的相容性,要想由這一公理系統作出全部可能的推論,並且指出其中沒有相互矛盾的命題,這是不可能的。為了解決這個難題,曾經創造一種特殊的方法,它的名稱叫做模型法”。[12]所謂模型法,即是欲證明某一新數學理論的無矛盾性(一致性),或者欲證明某一新數學理論 與某一已知的(舊)數學理論的相容性(相對一致性),可以設法為它在古典數學中構造一個模型,並且進而證明這個新數學理論的公理系統在該模型中都能夠得以實現,這樣,即可以把這個新理論的相容性,化歸為新理論與建造它的模型(新理論的模型)時所需要的古典數學理論的相容性(相對一致性)。因此,這種模型法,又可稱之為化歸法。例如,我們利用龐卡萊(Poincar′e)模型和球面模型,可以把非歐幾何的相容性,化歸為歐氏幾何的相容性,再利用算術模型,又可進一步把歐氏幾何的相容性,化歸為算術理論的相容性。[13]然而,對於一個新理論而言,並不需要如此逐步化歸,一般地說,只要是在古典數學中,能夠為其構造一個數學模型已足,因為古典數學已經過億萬群眾長期的科學實踐檢驗。 維林金在《中學數學現代基礎》一書中指出:“利用模型法也可以解決所給公理系統的獨立性問題。如果理論T中的公理A,由其它公理既不能證明,也不能否定,則稱公理A是與其它公理相獨立的。要證明所給公理A的獨立性,應該建立一個新的公理系統,在其中將公理A換成它的否定,而T中其它公理則保持不變。如果所給的公理系統以 1

数学公理化方法的意义和作用

数学公理化方法的意义和作用 2008-9-27 16:06:49 ——摘自《徐利治谈数学哲学》 公理化方法在近代数学的发展中起过巨大的作用,可以说,它对各门现代数学都有极其深刻的影响.即使在数学教学中,公理化方法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方法. 所谓公理化方法(或公理方法),就是从尽可能少的无定义的原始概念(基本概念)和一组不证自明的命题(基本公理)出发,利用纯逻辑推理法则,把一门数学理论构造成为演绎系统的一种方法.所谓基本概念和公理,当然必须反映数学实体对象的最单纯的本质和客观关系而并非人们自由意志的随意创造. 众所周知,Hilbert l899年出版的《几何学基础》一书是近代数学公理化的典范著作.该书在问世后的二三十年间曾引起西方数学界的一阵公理热,足见其影响之大.Hilbert的几何公理系统实际上是在前人的一一系列工作成果基础上总结出来的,书中的公理条目也曾屡经修改.直到1930年出第七版时,还作了最后修改.这说明一门学科的公理化未必是一次完成的,公理化过程是可以包含着一些发展阶段的. 谈到数学公理化的作用,至少可以举出如下四点: (1)这种方法具有分析、总结数学知识的作用.凡取得了公理化结构形式的数学,由于定理与命题均已按逻辑演绎关系串联起来,故使用起来也较方便. (2)公理化方法把一门数学的基础分析得清清楚楚,这就有利于比较各门数学的实质性异同,并能促使和推动新理论的创 (3)数学公理化方法在科学方法论上有示范作用.这种方法对现代理论力学及各门自然科学理论的表述方法都起到了积极的借鉴作用.例如,20世纪40年代波兰的Banach曾完成了理论力学的公理化,而物理学家亦把相对论表述为公理化形式…… (4)公理化方法所显示的形式的简洁性、条理性和结构的和谐性确实符合美学上的要求,因而为数学活动中贯彻审美原则提供了范例 数学公理化方法 2007-09-19 23:30 §2 数学公理化方法 公理化方法在近代数学的发展中起过巨大的作用,它对于各门现代数学都有极其深刻的影响.公理化方法是数学研究的一种基本方法,即使在数学教学中,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方法. 一、公理化方法的意义和作用 所谓公理化方法,就是由尽可能少的不加定义的原始概念(基本概念)和一组不加证明的原始命题(公理或公设)出发,运用逻辑规则推导出其余命题或定理,把一门数学建立成为演绎系统的一种方法. 公理化方法不仅在现代数学和数理逻辑中广泛应用,而且已经远远超出数学

第六章、数学公理化方法

§5.3 使用RMI方法的条件 从前述各例,我们可以归纳出正确使用RMI方法的条件。 (1)映射?须是两类数学对象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 (2)所采用的映射?须是可定映的,即目标映象能通过确定的有限多个数学手续从映象关系结构系统中寻求出来; ?必须具有能行性,即通过目标映象能将目标原象的某种(3)相对的逆映射(反演)-1 需 要的性态经过有限步骤确定下来。 以上几点也从另一角度说明,RMI方法并非是处处适应的万能法则。 正确有效地应用RMI方法的关键显然在于引进合乎要求的映射,这就要求使用者在如下方面去努力:一是理解原象关系结构系统的能力;二是抽象分析的能力;三是运用数学手段的能力;四是掌握常用的方法与变换的能力;五是寻求反演公式与手段的能力。 ?的可定映射?,谁数学史的发展表明,谁能巧妙地引进非常有效且具有能行性反演-1 就对数学的发展作出贡献。反之,正因数学自身的发展(特别是它的现代发展),不断产生了一些新的重要的映射工具,也就为RMI方法的运用展示了更广阔的前景。 129 第六章数学公理化方法 数学公理化方法是一种演绎的方法,当一个理论体系达到充分发展,需要以演绎的形式来表达它的基本范畴之间,原理、原则之间的关系,形成逐渐演进和发展时,公理化方法是最为有力的手段。可以说,它对各门数学分支学科都产生着巨大的影响,即使在数学教育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6.1数学公理化方法的意义 所谓公理化方法就是从尽可能少的不加定义的原始概念和不加证明的原始命题(公理、公社)出发,按照逻辑规则推到出其他命题,建立起一个演绎系统的方法。 数学发展的历史有力地表明公理化方法在数学方法中有着重要的意义。我们可以归纳出如下几点: 1.总结性:恩格斯说:“数学上的所谓公理,是数学需要用作自己出发点的少数思想上的规定。”这种方法将数学知识的概念、命题的形式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凡是得了公理化结构形式的数学,均可在已形成的逻辑关联中去使用。这不仅使其运用很方便,同时也促进了数学理论的发展。如概率论开始形成时,实践性很强,后来公理化了,理论就大大提高了一步;法国布尔巴基学派在三大结构基础上,建立了各种各样的公理化体系,对促进数学发展起了极大地作用。 在近、现代,由于在各门数学中广泛采用公理化方法。形成了一批有影响的具有一定权威性的数学专著。如代数学中的范德瓦尔登所著

有关公理化思想

公理化思想与欧几里德 所谓公理化方法(或公理方法),就是从尽可能少的无定义的原始概念(基本概念)和一组不证自明的命题(基本命题)出发,利用纯逻辑推理法则,把一门数学建立成为演绎系统的一种方法。所谓基本概念和公理,当然必须反映数学实体对象的最单纯的本质和客观关系,而并非人们自由意志的随意创造。 如所共知,希尔伯特1899年出版的《几何学基础》一书是近代数学公理化的典范著作。该书问世后的二、三十年间曾引起西方数学界的一阵公理热,足见其影响之大。希尔伯特的几何公理系统实际是在前人的一系列工作成果基础上总结出来的,书中的公理条目也曾屡经修改。直到1930年出第七版时,还作了最后修改。这说明一门学科的公理化未必是一次完成的,公理化过程可以是包含一些发展阶段的。 谈到数学公理化的作用,至少可以举出如下三点:(1)这种方法具有分析、总结数学知识的作用。凡取得了公理化结构形式的数学,由于定理与命题均已按照逻辑演绎关系串联起来,故使用起来也较方便。(2)公理化方法把一门数学的基础分析得清清楚楚,这就有利于比较各门数学的实质性异同,并能促进和推动新理论的创立。(3)数学公理化方法在科学方法论上有示范作用。这种方法对现代理论力学及各门自然科学理论的表述方法都起到了积极的借鉴作用。例如,20世纪四十年代波兰的巴拿赫(Banach)曾完成了理论力学的公理化;物理学家还把相对论表述为公理化形式,等等。 公理化方法的历史发展,大致可分成三个阶段: 一是公理方法的产生阶段,大约在公元前三世纪,希腊的哲学家和逻辑学家亚里斯多德(Aristotle)总结了古代积累起来的逻辑知识,以演绎证明的科学(主要是数学)为实例,把完全三段论作为公理,由此推导出别的所有三段论(共分了十九个格式)。因此可以认为,亚里士多德在历史上提出了第一个成文的公理系统。 亚里士多德的思想方法深深地影响了公元前三世纪的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后者把形式逻辑的公理演绎方法应用于几何学,从而完成了数学史上的重要著作《几何原本》。欧几里得从古代的量地术和关于几何形体的原始直观中,用抽象分析方法提炼出一系列基本概念和公理。他总结概括出14个基本命题,其中有5个公设和9条公理。由此出发,他运用演绎方法将当时所知的几何知识全部推导出来,这便是古代数学公理方法的一个辉煌成就。 《几何原本》的问世标志了数学领域中公理方法的诞生。它的贡献不在于发现了几条新定理,而主要在于它把几何学知识按公理系统的方式妥切安排,使得反映各项几何事实的公理和定理都能用论证串联起来,组成了一个井井有条的有机整体。 二是公理方法的完善阶段,如所知,欧氏几何的公理系统是不完善的,其主要的不足之处可以概括为:(1)有些定义是不自足的,亦即往往使用一些未加定义的概念去对别的概念下定义。(2)有些定义时多余的,略去它毫不影响往后的演绎和展开。(3)有些定理的证明过程往往依赖于图形的直观。 另一方面,由于第五公设(即平行线公理)在陈述与内容上的复杂和累赘,古代学者们早就怀疑地指出,第五公设是不是多余的,它能否从其他公设、公理中逻辑地推导出来?而且进一步认为,欧几里得之所以把它作为公设,只是因为他未能给出这一命题的证明。因而,学者们纷纷致力于证明第五公设。但是所有试证第五公设的努力均归于失败,在这些失败之中唯一引出的正面结果便是一串与第五公设相等价的命题被发现。 基于两千多年来在证明第五公设的征途上屡遭失败的教训。十九世纪俄国年轻数学家JIoóausbckńň产生了与前人完全不同的信念:首先,认为第五公设不能以其他的几何公理作为定理来证明;其次,除掉第五公设成立的欧几里得几何之外,还可以有第五公设不成立的新几何系统存在。于是,他在剔除第五公设而保留几何其余公理的前提下引进了一个相反于第五公设的公理:“过平面上一已知直线外的一点至少可以引进两条直线与该已知直线平

公理法

公理法 选取少数不加定义的原始概念(基本概念)和无条件承认的规定(公理)作为出发点,再加以严格的逻辑推理,将某一数学分支建成演绎系统的方法,叫数学系统的公理化方法,简称“公理法”. 两千多年来,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在传播几何知识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并一直被人们作为标准的教科书使用.《几何原本》的特点是建立了一个比较严密的几何体系,提出了几何学的“根据”和它的逻辑结构问题.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逐渐发现《几何原本》的体系还存在不少破绽和漏洞,例如使用一些未知的定义来解释另一个未知的定义,这样的定义既不能逻辑地确定几何名词和术语,也不能在逻辑推理中起作用;《几何原本》也使用了一些未曾定义的概念,如“连续”的概念就未定义而被使用.正是由于对《几何原本》在逻辑结构方面存在的破绽和漏洞的发现,推动了几何学的不断发展. 1899年,德国数学家希尔伯特在他的《几何基础》一书中,首次用公理化的方法提出了一个比较完善的几何学的公理系统,即希尔伯特公理体系,克服了《几何原本》中的一些缺点. 希尔伯特公理体系的主要思想包含: (1)把几何中的点、直线、平面等概念,作为不加定义的“原始”概念,叫基本对象. (2)给出几何元素的一些基本关系:结合关系、顺序关系、合同关系. (3)规定了五组公理,用它阐述基本对象的性质. 希尔伯特还提出建立一个公理化体系的原则,即在一个公理体系中,取哪些为公理,应包含多少公理,必须考虑以下三点: 第一,相容性,即各公理必须是互相不矛盾的,同存于一个体系中. 第二,独立性,即每条公理都是各自独立的,不能由其他公理推出. 第三,完备性,即体系中所包含的公理应足以推出本学科的任何命题. 欧几里得的几何体系实际上是公理化体系的雏形,常称之为古典公理体系. 公理化方法给几何学的研究带来了一个新的观点.在公理体系中,由于基本对象不加以定义,因此就不必考虑研究对象的直观形象,只要研究抽象的对象之间的关系、性质.凡符合公理体系的元素都可以作为这个几何体系的直观解释,或称几何学的模型.因此,几何学的研究对象更广泛,其含义也更抽象.

公理化定义(精)

在学习几何和代数时,我们已经知道公理是数学体系的基础. 数学上所说的“公理”,就是一些不加证明而公认的前提,然后以此为基础,推演出所讨论对象的进一步的内容.

1933年,前苏联数学家柯 尔莫哥洛夫给出了概率的公理 化定义. 即通过规定概率应具备的 基本性质来定义概率. 柯尔莫哥洛夫提出的公理为数很少且极为简单,但在此基础上建立起了概率论的宏伟大厦. 下面介绍用公理给出的概率定义.

概率的公理化定义 公理2 P (S )=1 (2) 公理3 若事件A 1, A 2 ,… 两两互不相容,则有 (3) 这里事件个数可以是有限或无限的 . ++=++)()()(2121A P A P A A P ≤公理1 0 P (A ) 1 (1) ≤≤ 设E 是随机试验,S 是它的样本空间,对于S 中的每一个事件A ,赋予一个实数,记为P (A ) ,称为事件A 的概率,如果集合函数 P ( ) 满足下述三条公理: ?

公理2 P (S )=1 (2) 公理3 若事件A 1, A 2 ,… 两两互不相容,则有 (3) 这里事件个数可以是有限或无限的. ++=)()()(2121A P A P A A P ≤≤公理 1 0 P (A ) 1 (1) ≤≤公理1说明,任一事件的概率介于0与1之间; 公理2说明,必然事件的概率为1; 公理3说明,对于任何互不相容(互斥)的事件序列,这些事件至少有一个发生的概率正好等于它们各自概率之和.

由概率的三条公理,我们可以推导出概率的若干性质. 下面我们就来给出概率的一些简单性质. 在说明这些性质时,为了便于理解,我们常常借助于文氏图.

数学思想与方法任务答案详解

数学思想与方法01任务_0001 试卷总分:100 测试时间:0 单项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共10 道试题,共100 分。) 1. 古埃及数学最辉煌的成就可以说是()的发现。 A. 进位制的发明 B. 四棱锥台体积公式 C. 圆面积公式 D. 球体积公式 2. 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几乎概括了古希腊当时所有理论的(),成为近代西方数学的主 要源泉。 A. 几何 B. 代数与数论 C. 数论及几何学 D. 几何与代数 3. 金字塔的四面都正确地指向东南西北,在没有罗盘的四、五千年的古代,方位能如此精确, 无疑是使用了()的方法。 A. 几何测量 B. 代数计算 C. 占卜 D. 天文测量 4. 《几何原本》中的素材并非是欧几里得所独创,大部分材料来自同他一起学习的()。 A. 爱奥尼亚学派 B. 毕达哥拉斯学派 C. 亚历山大学派 D. 柏拉图学派 5. 数学在中国萌芽以后,得到较快的发展,至少在()已经形成了一些几何与数目概念。

A. 五千年前 B. 春秋战国时期 C. 六七千年前 D. 新石器时代 6. 在丢番图时代(约250)以前的一切代数学都是用()表示的,甚至在十五世纪以前,西欧的 代数学几乎都是用()表示。 A. 符号,符号 B. 文字,文字 C. 文字,符号 D. 符号,文字 7. 古印度人对时间和空间的看法与现代天文学十分相像,他们认为一劫(“劫”指时间长度)的长 度就是(),这个数字和现代人们计算的宇宙年龄十分接近。 A. 100亿年 B. 10亿年 C. 1亿年 D. 1000亿年 8. 巴比伦人是最早将数学应用于()的。在现有的泥板中有复利问题及指数方程 A. 商业 B. 农业 C. 运输 D. 工程 9. 《九章算术》成书于(),它包括了算术、代数、几何的绝大部分初等数学知识。 A. 西汉末年 B. 汉朝

公理化方法和中学几何公理体系

公理化方法和中学几何公理体系 12数学陈婷12220620 摘要:数学公理化方法是研究数学的重要思想方法,它对于近代数学和其他自然科学的发展有过巨大作用和深远影响,它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数学的发展。而数学的教育更多的是方法和思想的教育,公理化方法在教学教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将从几何发展简史、公理化方法的意义与作用等方面探究公理化方法对中学几何公理体系的影响。 关键词:公理化方法;几何学;发展史;中学几何;教学启示 正文: 一、几何学发展简史 几何学是一门研究『空间』与『移动』的学问.这里的『空间』指的是正统的『几何空间』, 包括各种具体或抽象的几何图形,甚至是整个宇宙空间的几何构造;而『移动』则是这些几何空间的表现,例如:平移,旋转, 对称,波动等等.因此,几何学可说是真实世界与抽象世界的舞台与演员的演出.而数学家Descartes (笛卡儿, 1596 1650)曾说:『人类心智与生俱来有完美,空间,时间和运动等观念.』不论是实际生活上为了丈量与计算的需要,或是对於宇宙空间的好奇与探索,亦或是对於『美』的追求,自从人类开始生活在地球上,几何概念的演进便未曾停歇.而几何学的发展,也使人类开始真正认识我们所生存的宇宙空间。在史学中,几何学的确立和统一经历了二千多年,数百位数学家做出了不懈的努力。 一)欧氏几何的创始 公认的几何学的确立源自公元300 多年前,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著作《原本》。欧几里得在《原本》中创造性地用公理法对当时所了解的数学知识作了总结。全书共有13 卷,包括5 条公理,5 条公设,119 个定义和465 条命题。这些公设和公理及基本定义成为《原本》的推理的基础。 欧几里得的《原本》是数学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在数学中确立了推理的范式。他的思想被称作“公理化思想”。 欧几里德几何自诞生两千多年来,因其论证的严密性而被誉为完美无瑕。但到了19世纪,由于非欧几何的创立,大大提高了公理化方法,数学的严格性标准大为提高,从而欧几里德几何的逻辑缺陷逐渐暴漏出来了,具体将有以下几点: 1、在欧式几何中用了重合法来证明全等: 在重合法中,首先使用了运动的概念,这样就定性了欧氏几何属于经验综合知识,他与人的经验有关,不属于纯粹知识。因此没有逻辑根据,他在证明中,移动图形,且默认为图形的性质不变,这在物理经验中是需要非常多的约束条件的,而欧几里德只是默认,并没严格的初始约束条件,因此逻辑上的严格性有问题。 2、几何中的某些定义,不能自在自为自足,有时甚至使用未加定义的概念。而有些被定义的概念往往是多余的,含糊不清。对一些不能定义的初始条件反而定义,甚至是不严格的定义。如:点、线、面等等初始概念就不应该定义,反而不严格的定义。 3、引用从未提起过,且未被发觉的假定。 4、证明不严格,许多定理的证明都依赖于感性直观,通过对图形的直观来证明。缺乏对直观与抽象的区别,过分依赖于感性直观。许多知识都是经验中的知识。 5、在欧氏几何的五条初始公理中,第五公理(平行线公理)引来许多争议。在陈述上、内容上复杂、累赘。缺乏说服力,不自明。

几何中的公理化方法

几何中的公理化方法 定义:所谓公理化方法,就是指从尽可能少的原始概念和不加证明的原始命题(即公理、公设)出发,按照逻辑规则推导出其他命题,建立起一个演绎系统的方法。 公理化方法的意义:公理化方法能系统的总结数学知识、清楚地揭示数学的理论基础,有利于比较各个数学分支的本质异同,促进新数学理论的建立和发展。 公理是对诸基本概念相互关系的规定,这些规定必须是必要的而且是合理的.因此,一个严格完善的公理系统,对于公理的选取和设置,必须具备如下三个基本要求: 相容性:这一要求是指在一个公理系统中,不允许同时能证明某一定理及其否定理.反之,如果能从该公理系统中导出命题A和否命题非A(记作-A),从A与-A并存就说明出现了矛盾,而矛盾的出现归根到底是由于公理系统本身存在着矛盾的认识,这是思维规律所不容许的.因此,公理系统的无矛盾性要求是一个基本要求,任何学科,理论体系都必须满足这个要求. 独立性;这一要求是指在一个公理系统中的每一条公理都独立存在,不允许有一条公理能用其它公理把它推导出来,同时使公理的数目减少到最低限度. 完备性:这就是要求确保从公理系统中能推出所研究的数学分支的全部命题,也就是说,必要的公理不能减少,否则这个数学分支的许多真实命题将得不到理论的证明或者造成一些命题的证明没有充足的理由. 从理论上讲,一个公理系统的上述三条要求是必要的,同时也是合理的.至于某个所讨论的公理系统是否满足或能否满足上述要求,甚至能否在理论上证明满足上述要求的公理系统确实存在等,则是另外一回事了.应该指出的是,对于一个较复杂的公理体系来说,要逐一验证这三条要求相当困难,甚至至今不能彻底实现。

《数学思想与方法》2015期末试题及答案

《数学思想与方法》2015期末试题及答案 一、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每题4分,共20分) 1.化隐为显原则是数学思想方法教学原则之一,它的含义就是把隐藏在数学知识背后的 数学思想方法显示出来,使之明朗化,以达到教学目的。( ) 2.类比猜想的主要步骤是:猜测一联想一类比。( ) 3.《几何原本》是一本极具生命力的经典著作,全书共十三卷475个命题,包括5个公式、5 个公理。( ) 4.丢番图在其著作《算术》中用了许多符号,它标志着文字代数开始向简写代数转变,丢番图的《算术》是数学史上的里程碑。( ) 5.不可公度性的发现引发了第二次数学危机。( ) 二、填空题《每题3分,共30分;每题答题不完整扣1分) 6.反驳反例是用否定的一种思维形式。 7.数学史上著名的“哥尼斯堡七桥问题”最后由____用一笔画方法解决了其无解。 8.数学学科的新发展——分形几何,其分形的思想就是将 9.概括通常包括两种:经验概括和理论概括。而经验概括是从事实出发,以对个别事物所 作的观察陈述为基础,上升为普遍的认识—— 的认识。 10.数学研究的对象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另一 类是一。 1 1.所谓社会科学数学化就是指 ,也就是运用来揭示社会现象的一般规律。 12.传统数学教学只注重.的数学知识传授,忽略了数学思想方法的挖掘、整 理、提炼。 13.所谓数学模型方法是 ——O 14.《九章算术》系统地总结了我国的数学成就,经过历代 名家补充、修改、增订而逐步形成,现传世的《九章算术》是三国时期魏晋数学家刘徽注释的版本。

1 5.不完全归纳法是根据,作 出关于该类事物的一般性结论的推理方法。 三、筒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 16.算术与代数的解题方法基本思想有何区别? 17.我国数学教育存在哪些问题? 18.简述公理化方法发展。 19.算术与代数的解题方法基本思想有何区别? 四、解答题(共10分) 20.简述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的几个主要阶段。 一、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每题4分。共20分) 1.√ 2.× 3.√ 4.√ 5.× 二、填空题(每题3分。共30分;每题答题不完整扣1分) 6.特殊(1.5分)一般(1.5分) 7.欧拉 8.某一对象的细微部分放大后,其结构与原先的一样 9.由对个体特性的认识上升为对个体所属的种的特性 10.研究数量关系(1.5分)研究空间形式(1.5分) 11.数学向社会科学的渗透(1.5分)数学方法(1.5分) 12.形式化 13.利用数学模型解决问题的一般数学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