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生长发育的气候指标

大豆生长发育的气候指标
大豆生长发育的气候指标

大豆生长发育的气候指标

1.大豆生育对温度的要求

大豆喜温而较耐冷凉,据研究,夏大豆从播种到成熟需95~140天。≥10℃积温约为2400~3300度·日。

大豆发芽适宜温度是15~25℃,15℃以下发芽延迟,温度低于9℃时,则发芽显著恶化,下胚轴生长受抑制,虽能发芽,但子叶不能出土,出苗非常缓慢,容易感染病菌,大大降低出苗率。春播大豆一般在表层土壤温度稳定通过10℃以上才能开始播种。

大豆幼苗生长的适宜温度为20℃左右,花芽分化的最适温度为

20~25℃,开花最适温度为25~28℃,结荚期温度以20~22℃为宜温度过高,落花落荚严重,过低则成熟延迟。大豆也不耐高温,温度超过40℃,会严重影响座荚率。

2.大豆对水分的要求

大豆需水较多,每形成1克干物质需水600~800克,全生育期需水250立方米/亩,相当于400mm上下的降水量。大豆各发育阶段的需水规律及适宜的土壤湿度条件见表1、表2。

表1 夏大豆各生育阶段需水规律

表2. 大豆各发育期的最适土壤湿度(%)

3 大豆对光照的要求

大豆是短日照植物,对光照的反应很敏感,在短日照条件下,开花和成熟提早,生育期缩短;在长日照条件下,开花成熟延迟,生育期延长。夏大豆是在气温高,日照逐渐缩短的条件下生长发育,营养生长期较短,故夏大豆应尽量提早播种,使之在较长的日照条件下生长,以增加产量。夏大豆生长季内有两个光合作用高峰期,即开花

期和鼓粒期。光照条件的好坏对大豆影响较大。有试验指出,开花期遮光,豆荚退化脱落明显增加,当日照减少到正常条件下的50%时,分枝、茎节和豆荚均明显减少,产量将减少60%。

第四纪地貌学

第二章第四纪、地貌和地球环境变化动因概述 第四纪:第四纪是指约2.4MaBP以来地球发展的最新阶段。 第四纪的特点:1、在短暂的地质时期内发生过多次急剧的寒暖气候变化和大规模冰川活动 2、人类及其物质文明的形成发展 3、显著的地壳运动 4、广泛堆积陆相沉积物和矿产 5、急剧和缓慢发生的各种地质灾害不断改变人类生存环境 6、人类活动的范围和强度与日俱增 与前第四纪相比,第四纪有以下几个显著的特点: ①人类的出现和人类文明的发展 ②气候发生了显著的降温,并出现明显的冷暖波动 2、第四纪沉积物的特征: 1、岩性松散,第四纪沉积物形成时间短,成岩作用微弱,绝少硬结成岩。 2、成因多样,由于第四纪气候、外动力和地貌多种多样,所以成因不同。 3、岩性岩相变化快,由于形成时动力和地貌环境变化大,所以沉积物的岩性岩相结构变化也大。 4、厚度差异大,剥蚀区厚度小(几十厘米到十几米),堆积区厚度较大(几十米到几百米)。 5、具有不同程度的风化,由于沉积物多出露于地表,受到冷暖气候交替变化影响,时代越老风化越深。 6、含有化石及人类文化遗存,在有的第四纪陆相堆积物中,含有大量的动物化石和古人类化石等。 第四纪分期:是指约240万年以来地球发展的最新阶段。 其中,全新世又分为全新世早期(Q41)、全新世中期(Q42)和全新世晚期(Q43): 全新世早期:11~7.5Ka BP 全新世中期:7.5~2.5Ka BP 全新世晚期:2.5~现在

成因标志: 沉积学标志:第四纪沉积物的岩性、结构、构造、产状和沉积体形状等特征属于沉积学标志。 岩性:第四纪碎屑沉积物的岩性研究,除运用沉积岩石学的方法和经验外,针对第四纪沉积物松散、成熟度低、易风化和成岩作用微弱等特点,应该注意下列几点的综合分析。 1、砾石:对大于2mm的砾石(或角砾),应尽量在 野外统计研究其砾性、砾径、砾向、砾态、表面 特征和风化程度。 2、砂和粘土:小于2mm砂土在野外可根据其外貌和 物理性质分为砂、亚砂土、亚粘土和粘土。应采 集部分标本、通过室内粒度分析(粒度特征研究、 颗粒表面电子显微镜扫描特征研究)对野外命名 补充修正。 沉积构造:沉积物结构有大、中、小不同尺度特征。大指沉积无变形变位和接触关系。中尺度指砾石和砂的排列特征。小尺度指镜下沉积颗粒的排列和砾间关系等。 1、流动营力结构:定向结构(叠瓦式排列)、非定向结构(离散 式)、弥散式(无数细小角砾散布在砂土中)、填充式(巨砾间 填充无数细砾)。 2、非流动营力结构:定向结构(冰楔式、多边形式),非定向结 构(架堆式、层间式) 3、沉积构造:层理、楔状体、结核。 地貌标志: 1、直接地貌标志:根据堆积地貌的形态可以判断堆积物的成因, 如洪积扇、河流阶地分别指示起组成物属于洪流成因和河流成 因。如堆积地貌破坏严重,则要先恢复起形态特征。 2、间接地貌:利用剥蚀地貌推断起相关沉积物的成因和时代。(相 关沉积物:外力作用在剥蚀区塑造剥蚀地貌的同时,将破坏下 来的岩屑搬运到相邻地区堆积)。 环境标志:环境标志有物理环境标志(对沉积形成有重要影响的气温、降水、外动力作用类型、强度及其方向、古地磁环境等参数)、化学环境标志(有关水体、大气、土壤和地下水等的化学成分和区域地球化学性质)和生物环境标志(与沉积物形成有关的指示性动植物化石和遗迹)三类。 第四纪沉积成因类型及其分类:一般划分为残积物(el)、崩积物(col)、滑积物(dp)、重力堆积物、坡积物(dl)、洪积物(pl)、冲积物(al)、湖积物(l)、沼泽沉积物、海洋沉积物、地下水沉积物、冰川沉积物(gl)、风成沉积物、生物沉积物、风积物(eol)、人工堆积物等成因类型,火山碎屑沉积物是一种特殊的成因类型。每一种成因类型可根据不同情况划分为不同亚类,如湖泊沉积物根据湖水的矿化度可划分为淡水湖沉积物与咸水湖沉积物。不同的成因类型间还有一些中间类型或过渡类型,如三角洲沉积物是一种冲积+湖泊沉积物或冲积+海洋沉积物,冰水沉积物是一种冰川+河流沉积物等。 地貌形态:指地面上具有一定几何形态的高低起伏。 地貌的基本要素:地形面(地表具有不同坡度的面),地形线(指两种地形面相交而成的线),地形点(2条以上地形线相交的点)。

职业健康安全及环境目标指标管理方案(精)

职业健康安全及环境目标指标管理方案 为了响应国家和集团公司安全生产、文明施工的号召,为了保证集团公司安全生产体系正常运行, 杜绝人身重大伤亡事故和财产损失事故, 避免和减少一般性事故的发生。我项目部将严格按照国家和部门的有关安全生产、文明施工标准规范要求和我公司《企业管理制度》及《安全生产检查评分表》和《文明工地达标考核办法》的规定进行施工。 一、职业健康安全管理目标: 1、杜绝死亡事故 2、重大事故控制在每年0.3‰以下 3、一般事故年控制率在24‰以下 4、持证上岗率 100% 5、设备完好率 95% 6、检查合格率 95% 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方案 本着“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精神,我公司全体职工将认真按照安全 /环境管理标准要求开展工作,以使目标、指标的实施情况达到较高的水平。 1、采取有效措施坚决杜绝重大伤亡事故。 2、分公司要求项目部根据自身每个工程的特点制定针对性较强的环境安全管理方案, 并按要求报集团公司安全生产部审批。分公司 具体落实环境安全管理方案的实施情况, 每周至少两次对项目部进行巡回检查。

3、保证各项安全防护设施到位,在各级检查中合格率达 100%, 优良率达 90%以上。 4、劳保用品、安全防护设施用品合格率达 100%。 5、施工现场安全技术资料由分公司指定的安全员 (安全资料员负责收集整理。 6、施工现场职工入场前,都要进行安全教育,使职工对于自己工作中可能发生的安全问题有所了解。各项目部每周至少进行一次全体职工的安全教育会, 按照施工的进程, 对存在的安全隐患提醒职工注意。 7、项目部项目经理要在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生产方面负总责; 主管生产的副经理同时也是主管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生产工作的领导者、指挥者、责任者;项目工程师对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生产技术工作负技术责任。项目部安全员, 对全项目的安全工作实行严格的监督、检查和控制, 在安全工作上对项目经理负责, 对全体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负责。各专业施工员在自己分管的生产领域里同时管好安全生产,不得违章指挥,不得纵容下属违章操作,各班组设兼职安全员, 使那些有工作经验的老工人分管本班组的安全生产工作, 这样形成一个安全责任网络, 发生事故的空隙将大大减少, 对安全生产工作提供重要保证。 8、分公司领导小组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各项目部进行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生产大检查, 对发现的问题提出整改措施, 情节严重的责令停工整改。 9、项目部要建立现场安全检查制度及各种管理制度, 操作规程, 规范职工行为,使生产有章可循。 10、合理规划施工现场。 现场布设严格按审批的施工平面布置图布置,做到场区道路畅通,作业场区硬化,材料分类分堆放整齐,标识清楚,排水管网畅通无积水,建筑垃圾及时清理干净。

第一节大豆的生长发育教案

第7章大豆生产技术教案 第一节大豆的生长发育 ◆教学目标:了解大豆的生育期、生育时期、生长习性的概念以及大豆产量的形成;理解影响大豆生长发育的因素;掌握大豆的结荚习性。 ◆教学重点:生育期、生育时期、生长习性;大豆的结荚习性。 ◆教学难点:影响大豆生长发育的因素。 ◆课时安排:2 ◆教学内容 一、大豆的一生 大豆从种子萌发开始,经过出苗、分枝、开花、结荚、鼓粒以至新种子成熟的生长发育过程,称为大豆的一生。 (一)大豆的生育期与生育时期 1 生育期大豆从出苗到成熟所经历的天数称大豆的生育期。春作大豆早熟品种少于120天,中熟品种121~140天,晚熟品种多于140天;夏作大豆早熟品种少于95天,中熟品种96~110天,晚熟品种多于110天。 2 生育时期大豆生育期分为出苗期、幼苗分枝期、开花结荚期和鼓粒成熟期4个生育时期: ⑴种子萌发和幼苗期 从出苗到花芽开始分化为幼苗期,一般历时25~35天。幼苗期植株生长较慢,根系生长较快,是以根系为生长中心的时期。苗期生长要求的最适温度为20~22 ℃。 大豆从三叶期后,根瘤开始形成。以后植株逐渐生长,不断长出复叶,在条件适宜的情况下,叶腋中开始有腋芽分化,并形成枝芽和花芽。 ⑵幼苗分枝期第一分枝芽形成至第一朵花出现称为幼苗分枝期,亦称花芽分化期。大豆主茎每个节的叶腋都有两个腋芽,一个为枝芽,一个为花芽。一般植株基部的几个节可由潜伏的枝芽长出1~5个分枝,中上部各节常由潜伏的花芽形成花序。 ⑶开花结荚期从开始开花至开花结束为开花期。大豆进入开花期,是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并进阶段,但仍以营养生长为主。开花期适宜温度是22~25 ℃,同时需要供给充足的矿质营养。 大豆开花授粉受精之后,子房膨大形成软而小的绿色豆荚,当荚长1 cm时即称为结荚,田间有50 秬秺植株结荚,称为结荚期。豆荚的生长先是增加长度,而后增加宽度,最后厚度增加。 ⑷鼓粒成熟期大豆结荚后,豆粒开始长大,当豆粒达到最大体积与质量时称为鼓粒期,以后随环境条件的变化,植株逐渐衰老,叶片变黄脱落,种子脱水干燥,由绿

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目标指标及管理方案

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目标指标及管理方案 1. 目的 确定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相关职能和层次上的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目标及指标,编制实现目标和指标的管理方案,以利于对公司重大环境/危害因素的控制,测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绩效并持续改进。 2. 适用范围 适用于公司相关职能和层次上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目标和指标的制订。 3. 职责 3.1 法定代表人批准公司总的安全目标、公司总部及公司项目经理部的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目标、指标及管理方案。 3.2 管理者代表组织制订公司总的安全目标,组织评审公司总的安全目标、公司总部及公司项目经理部的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目标、指标及管理方案。 3.3 行政部负责总部的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目标、指标及管理方案的编制和跟踪实施。 3.4 安监部负责项目经理部的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目标、指标及管理方案的编制和跟踪实施; 3.5 各项目经理部负责编制本项目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目标、指标及环境管理方案。 4. 程序 4.1 公司总的安全目标为: 杜绝重大伤亡事故,因工死亡责任指标力争为零;

因工负伤频率6‰以内,其中因工重伤频率4‰以内; 杜绝重大机械事故,急性中毒事故; 杜绝重大火灾事故及火灾伤亡事故。 4.2 管理者代表组织制订公司总的安全目标,随本手册一同编制,经法定代表人批准后发布实施;根据公司总的安全目标,行政部组织编制公司总部《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目标、指标及管理方案》,安监部负责组织编制公司项目经理部《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目标、指标及管理方案》;经审核和批准后,行政部负责将公司总部《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目标、指标及管理方案》发放到总部各部门遵照执行;安监部负责将公司项目《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目标、指标及管理方案》发放到各项目经理部;各项目依据其内容及本项目实际情况,编制本项目的《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目标、指标及管理方案》,经项目总工审核、项目经理审批后实施。 4.3 新的项目经理部成立后,公司安监部负责项目安全及文明施工目标的测算,确定项目安全及文明施工目标,通过《项目管理目标责任书》的形式要求项目执行;项目安全及文明施工目标编制在项目施工组织设计中,随其一同发布实施。具体见《项目管理手册》。 4.4 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目标、指标及管理方案的编制依据: 4.4.1 公司的环境、职业健康安全方针;公司的重大环境因素和重大危害因素; 4.4.2 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及其它要求;相关方(包括员工)的期望和要求; 4.4.3 公司财务状况和经营要求;技术方案的先进性和可选性。 4.5 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目标、指标及管理方案的修订 4.5.1 当公司的活动、产品及服务发生变化时,安监部、行政部及时调整更新目标、指标及管理方案;正常情况下每年定期组织对其进行评审和更新。

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目标指标及管理方案副本

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目标、指标 及管理方案 编制:职务:职称: 审核:职务:职称: 职务:职称: 批准:职务:职称: 受控编码: 河北二建国富华庭项目部 2006年10月 河北省第二建筑工程公司国富华庭商务公寓7#楼 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目标、指标

一、编制依据: T19000- 2000 idt £09000:2000 质量管理体系 T19001—2000 idt £0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要求 T24001- 2004 idt £014001:2004 《环境管理体系规范及使用 指南》。 4 .GB/T28001 —2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规范》标准公司环 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手册》,《程序文件》 二、工程概况: 石家庄国富华庭商务公寓7#楼位于石家庄市中南段的桥东区,东临建设 大街,北靠槐安路。结构形式为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地下一层,地上12层,总建筑面积,建筑高度为。

本工程建筑耐久等级均为二级,使用年限为50年,抗震设防烈度为7 度,防火类别为一类,耐火等级为一级,地下防水等级为二级,屋面防水等级为二级。 三、管理目标: 1.污水排放符合国家和地方环保部门监测标准 2.施工现场扬尘高度不超过围墙高度对外界不造成影响。 3. 创2007 年度省级文明工地 4. 劳动保护 5. 死亡事故为零,重伤事故为零,无重大机械伤害事故。一般轻伤 事故率控制在15%。以下。 6. 节能降耗 7. 工程质量:合格创市优争省优 四、管理方案目标:本项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办法》中工业企业厂界噪声标准取二类。 指标:施工场界噪声白天不超过70dB,夜间不超过55 dB (1)施工现场周边设2 米高的围墙。作好隔音降噪围档。 (2)施工前先向环保部门做申请;而后作好安民告示,对相关方的有关投诉作好接待工作,并由项目经理调查投诉原因并及时处理。 (3)现场易产生强噪音的电锯等机械设备搭设工作棚,四周进行封闭。工作棚内噪声最高值不超过85 dB ,对操作人员配备耳塞等劳动保护用品。 4)合理安排施工工序,夜间10 小时之后禁止从事易产生强噪声的作业。当地政府在特殊时期有特殊规定的应遵守当地政府的规定。 (5)大型施工机械(推土机、挖掘机、装载机)等在施工过程中设备状况保持良好,设

安全、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目标、指标及管理方案

安全/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目标、指标 及管理方案 项目部 年月日

安全、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目标、指标

一、编制依据 1、建设部JGJ59—99《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 2、省建委《福建省建筑施工安全检查实施细则》; 3.GB/T19000—2000 idt ISO9000:2000质量管理体系 4.GB/T19001—2000 idt 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要求 5.GB/T24001—2004idt ISO14001:2004《环境管理体系规范及使用指南》。 4.GB/T28001—2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规范》标准公司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手册》,《程序文件》 二、工程概况: 本工程建筑耐久等级均为二级,使用年限为50年,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防火类别为一类,耐火等级为一级,地下防水等级为二级,屋面防水等级为二级。 三、管理目标: 1.污水排放符合国家和地方环保部门监测标准 2. 施工现场扬尘高度不超过围墙高度对外界不造成影响。 3. 创2011年度省级文明工地 4.劳动保护 5. 死亡事故为零,重伤事故为零,无重大机械伤害事故。一般轻伤事故率控制在15‰以下。 6.节能降耗

7.工程质量:合格创市优争省优 四、管理方案 4.1目标:本项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办法》中工业企业厂界噪声标准取二类。 指标:施工场界噪声白天不超过70dB,夜间不超过55 dB 4.1.1方案措施: (1)施工现场周边设2米高的围墙。作好隔音降噪围档。 (2)施工前先向环保部门做申请;而后作好安民告示,对相关方的有关投诉作好接待工作,并由项目经理调查投诉原因并及时处理。 (3)现场易产生强噪音的电锯等机械设备搭设工作棚,四周进行封闭。工作棚内噪声最高值不超过85 dB,对操作人员配备耳塞等劳动保护用品。(4)合理安排施工工序,夜间10小时之后禁止从事易产生强噪声的作业。当地政府在特殊时期有特殊规定的应遵守当地政府的规定。 (5)大型施工机械(推土机、挖掘机、装载机)等在施工过程中设备状况保持良好,设备装有完好的消音装置。 (6)认真执行公司《污染物控制程序》及当地环保部门的有关规定。(7)根据程序文件的规定对场界噪声进行监测,并做好记录。 4.1.2完成时间 噪声在施工过程中得到有效控制并进行监测,施工全过程噪声控制符合要

第四纪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 1第四纪:是地球发展历史中距今最近的一个纪,延续的时间比较短,按现今多数从事第四纪地质学研究者的观点,是指拘谨2.6Ma以来的历史 第四纪地质学:研究第四纪地质现象以恢复第四纪地质历史的学科。是研究在第四纪时期发生早地球表层的各种地质事件及其动力机制的一门学科(是研究第四纪时期的沉积物、地层、生物、气候、冰川、构造运动和地壳发展规律的学科) 第四纪地质环境学:研究第四纪里地球地质环境的发展演变机理和规律性,进而探讨未来的科学,称为第四纪地质环境学,或第四纪地质学。 应用第四纪地质:是通过对第四纪基本问题进行定量定性的综合研究,从而建立概念模型和数学模型,进而对具体问题的解决提供科学可靠的实施方案或者方法论的一门应用学科。 2、新构造运动:即晚新生代新地质时期的构造运动,一般认为包括新第三纪和第四纪的构造运动。发生于新第三纪-第四纪的构造运动. 新构造:是新构造运动的结果。指由新构造运动所造成的地层、地貌和构造变形或变位。主要表现在地形、地貌、第四纪及古近纪和新近纪沉积物变形等方面。 活动构造:属于新构造的范畴,或者说是新构造的一个分支,这个概念是在研究地震的过程中提出来的,一般认为,活动构造是指晚更新时100-120kaB.P.以来一直在活动,未来一定时期内可能发生活动的各种构造,包括活动断裂、活动褶皱、活动盆地及他们所围限的地壳的岩石圈块体。 5、裂变径迹鉴定法: 6、14C测年方法:14C 是碳同位素的一种,具放射性,半衰期为5730a,自然界含碳物质中14C含量与周围处于动态平衡(一方面得到补充,另一方面不断衰变)。有一定初始14C 浓度的地质样品,在停止14C 交换后,样品中的14C继续衰变,引起14C 浓度下降。因而,测出与大气发生过交换平衡的含碳物质中14C 的含量,即可计算出该样品与外界停止14C交换后所经历的年代。 10、氨基酸测温方法:活着的生命物质中发现的氨基酸表现为L-型,D-型几乎为零。L-型左旋,D-型右旋。L-型天然蛋白氨基酸随着温度的升高,将由L-型转变为D-型,这种转化直至达到平衡时才结束,并最终形成等量的D-型和L-型氨基酸的混合物,从而失去其旋光性,称此为外消旋作用。但氨基酸的外消旋反应速度主要取决于温度和埋藏时间。因此,根据这一函数关系,只要测出氨基酸的D/L比值,可推算出样品的地质年龄及其古温度。 11、冰期:是第四纪期间一次气候寒冷的时期,即地球上气候显著变冷时期,导致冰川扩展和气候带迁移。 12、间冰期:是指第四纪气候相对温暖湿润的时期,乃两个冰期之间的显著温暖时期,引起冰川退缩,气候带迁移。 13、冰阶:是冰期阶段中冰川发育、气候更为寒冷的阶段,乃冰期或间冰期的次一级变冷时期。又称副冰期。 14、间冰阶:是冰期中相对温暖冰川退缩的阶段。乃冰期或间冰期中次一级温暖期。 15、阿尔卑斯冰期模式的建立:根据阿尔卑斯山外围的新、老两条冰碛带及其上的黄土,加以追索,确定了该山区的四种不同风化程度和地貌部位的砾石层(老砾石层,新砾石层,高阶地砾石层和低阶地砾石层)为四期冰碛和冰水层。按照它们之间的接触关系确定了先后次序,定出四次冰川作用期。由老到新取名为昆兹、民德、里士、玉木(附近的四条小河名)冰期和它们之间的三个间冰期。又按各期冰碛物范围,相应雪线高度和被切割谷地横断面积的相对大小确定了各期冰川的相对规模和各间冰期的时间长短。 16、末次冰期:习惯上,将更新世后半期(绝对年龄为75kaB.P.~11 kaB.P.)的相对寒冷期,称为末次冰期,相当于深海沉积氧同位素曲线第2、3、4号。 17、末次间冰期:习惯上,将更新世前半期(125-75KaB.P.)的相对温暖期,称为末次间冰期,相当于深海沉积氧同位素曲线第5号。黄土磁性地层序列的S1。 18、晚冰期(冰消期):人们把15~11KaB.P.冰盖消融的时期称为冰消期,因为这时刚脱离盛冰期,气候仍然较为寒冷,则又把冰消期称为晚冰期。

室内外热环境参数测定实验指导书

【实验名称】室内外热环境测试 【实验性质】综合性实验 【实验任务】测试不同类型建筑、不同建筑空间的热环境,对室外气象因素对室内热环境的影响进行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针对建筑热工设计提出结论性意见。 【实验目的】 通过实验,使学生了解室内外热环境参数测定的基本内容,初步掌握仪器仪表的性能和使用方法,进一步感受和了解室外气象因素对建筑热环境的影响。 【实验内容】 建筑室内外热环境参数的测定主要分为室内热环境测定和室外热环境测定两部分。其中:室内热环境参数的测量主要包括2个方面的内容: ■温度的测定 ■空气相对湿度的测定 室外热环境参数的测试同样主要包括2个方面的内容: ■温度的测定 ■空气相对湿度的测定 ■风环境的测定 【实验仪器设备】 1、室内热环境的测定主要使用TESTO174H温湿度记录仪。 2、室外热环境参数的测定主要使用温湿度记录仪及8910便携气象站。 【实验方法和步骤】 1、室内热环境参数的测定 (1)将记录仪与计算机连接,设置记录仪时间及存储间隔等信息; (2)选择测点,注意避免测点受到日照等因素的影响; (3)选择完整时间段对选定测点和室外温湿度进行测试; (4)上传数据,进行数据整理和处理; (5)结合测点房间的特点(建筑形式、外环境、布局、朝向、围护结构等等)对实测数据的差异进行分析,提出建筑热工设计的改进型意见及设计原则; 测点A 位于建艺馆地下一层综合实验室西侧,有西向外墙外窗,有采暖; 测点B位于建艺馆地下一层综合实验室西侧,无外墙外窗,有采暖,暖气配置较少; 测点C 位于建艺馆地下一层综合实验室构造展室,无外墙外窗,无采暖;

【数据整理】 根据提供的数据图表选择所研究的时间段(周期10个小时),将对应的时刻、数据参数填入表格。 【分析】 根据数据结果分析同样外扰作用下不同室内环境的原因。 【结论及建议】 根据分析结果,归纳建筑热环境影响因素及其影响机理,提出通过建筑设计和设备等多种措施改善室内热环境的建议。

大豆生长发育的气候指标

大豆生长发育的气候指 标 标准化管理部编码-[99968T-6889628-J68568-1689N]

大豆生长发育的气候指标 1.大豆生育对温度的要求 大豆喜温而较耐冷凉,据研究,夏大豆从播种到成熟需95~140天。≥10℃积温约为2400~3300度·日。 大豆发芽适宜温度是15~25℃,15℃以下发芽延迟,温度低于9℃时,则发芽显着恶化,下胚轴生长受抑制,虽能发芽,但子叶不能出土,出苗非常缓慢,容易感染病菌,大大降低出苗率。春播大豆一般在表层土壤温度稳定通过10℃以上才能开始播种。 大豆幼苗生长的适宜温度为20℃左右,花芽分化的最适温度为20~25℃,开花最适温度为25~28℃,结荚期温度以20~22℃为宜温度过高,落花落荚严重,过低则成熟延迟。大豆也不耐高温,温度超过40℃,会严重影响座荚率。 2.大豆对水分的要求 大豆需水较多,每形成1克干物质需水600~800克,全生育期需水250立方米/亩,相当于400mm上下的降水量。大豆各发育阶段的需水规律及适宜的土壤湿度条件见表1、表2。 表1 夏大豆各生育阶段需水规律

表2. 大豆各发育期的最适土壤湿度(%) 3 大豆对光照的要求 大豆是短日照植物,对光照的反应很敏感,在短日照条件下,开花和成熟提早,生育期缩短;在长日照条件下,开花成熟延迟,生育期延长。夏大豆是在气温高,日照逐渐缩短的条件下生长发育,营养生长期较短,故夏大豆应尽量提早播种,使之在较长的日照条件下生长,以增加产量。夏大豆生长季内有两个光合作用高峰期,即开花期和鼓粒期。光照条件的好坏对大豆影响较大。有试验指出,开花期遮光,豆荚退化脱落明显增加,当日照减少到正常条件下的50%时,分枝、茎节和豆荚均明显减少,产量将减少60%。

第四纪地质

第四纪地质 (2009-10-31 15:45:28) 转载▼ 标签:杂谈 天气与气候 气候期 冰期与间冰期 广义小冰期 现代小冰期 雨期与间雨期 冰阶与间冰阶 地貌与沉积的相关性 第四纪沉积物的成因类型 植被的协调与不协调 古文化 文化层 文化期 石器 文化遗存 第一次加工 第二次加工 周口店文化期 极性 极性期 极性事件 奥尔都维事件 布容正向期 卡拉布里阶 红崖冰期 龙川冰期 维拉坊组 冰后期 谷中谷 地貌与沉积的相关性 二.问答题与论述题: 1.第四纪气候的一般特征。 2.研究第四纪气候的标志有哪些? 3.如何用高度推算古温度? 4.熟记阿尔卑斯地区6次冰期的名称及时代。5.海平面波动的证据是什么? 6.什么是布列特~谢尔南德方案? 7.试述冰期起因的假说及证据。 8.第四纪沉积的旋回性及特征。 9.试述第四纪沉积物成因类型的标志。 10.试述第四纪沉积物成因类型的标志和方法。

11.试述植被的分带及各带特征。 12.植被带平行移动的原理何在? 13.论述第四纪典型气候植物群的孢粉组合特征。 14.第四纪植物群的古气候环境。 15.论述微体化石的环境意义。 16.第四纪哺乳动物群的组成。 17.论述中国北方第四纪哺乳动物群的特征。 18.论述中国南方第四纪哺乳动物群的特征。 19.人类的发展划分哪几个主要阶段? 20.试述人类的起源。 21.试述氧同位素的气候意义。 22.在A点发现冷杉(Abies)孢粉组合,已知伏牛山地该植物群属种分布在2000~2500m,已知A点为500m,若以大气降温率0.6℃/100m计算,A点的降温值为多少? 23.熟记500万年以来的古地磁年表。 24.选择年代学方法的原则? 25.测年法的原理及其应用? 26.古地磁测年采样的方法与注意的问题? 27.论述第四纪地层划分的原理和方法。 28.论述第四纪分期方案及其依据。 29.论述第四纪下限的划分依据及年限。 三.选择题、填空题及是非判断题: 1.冰期时,的比值 A.大 B.小 2.哺乳动物的牙式是: A. B. C. D. 3.冰川堆积物细粒部分的高峰值为: A.8 B.4 5 C.-8 D.-4 5 4.冲积物的成因代号为: A.et B.at C.dt D.pt 5.具原尖,具马刺牙齿的马的时代为: A. B. C. D. 6.长鼻三趾马真马动物群的时代为: A. B. C. D. 7.周口店动物群距今的年代为: A.20 30万年 B.40 50万年 C.23 50万年 D.50 90万年 8.元谋人牙齿的年代为: A.170万年B.P. B.70万年B.P.

第四纪地质与环境读书报告 ——第四纪气候基本特征

第四纪地质与环境读书报告 ——第四纪气候基本特征 学院:沉积地质研究院 姓名:彭顺风 学号:2013020587

目录 一、概述 (1) 二、第四纪气候特征 (2) 2.1 第四纪冰期与间冰期 (3) 2.2 第四纪雨期和间雨期 (4) 三、第四纪气候变化判断的依据 (5) 3.1 古生物依据 (5) 3.2 地质依据 (6) 3.3 地貌依据 (6) 3.4 土壤 (7) 3.5 其它依据 (7) 四、结论 (7)

一、概述 从侏罗纪开始,世界气候演变的总趋势是气温逐渐下降,到第三纪末期,世界气候已经普遍变冷。这样发展的结果,就导致第四纪全球性大冰期的来临。此时期,寒冷气候带向南扩展,高纬度地区和高山地区在冰期中为冰川所覆盖。世界各大陆在第四纪大冰期时冰川面积和体积的数字,据各学者的估计稍有出入,总的来说,在第四纪最大一次冰期时,世界大陆有1/4—3/4的面积为冰川所覆盖(图1)。 而现代冰川覆盖的大陆面积仅占1/10。当时大陆上的冰川加上永冻层和海冰的面积,总计达一亿平方公里。当时分布在北半球的约占

2/3,分布在南半球的约占1/3。目前世界上冰川的分布在南半球的约占70%,而在北半球的仅占30%,前者主要在南极洲,后者主要分布在格陵兰和北极诸岛。现代冰川和第四纪冰期中冰川覆盖面积可参见图2。 二、第四纪气候特征 气候的剧烈变化是第四纪地质历史的基本特点之一。虽然第四纪气候与第三纪是过渡的,但气候变化与第三纪却是明显不同的。第四纪气候变化的特点是具有反复地大幅度地变冷和变暖,有陆地冰川规模的扩大和缩小,即出现冰期和间冰期以及雨期和间雨期。

第四纪是地球发展历史中的一页它延续的时间为250万年左右

第四纪是地球发展历史中最新的一页。它延续的时间为250万年左右,约占地球历史的0.56 ‰。在这一短崭的时期内,自然界发生了一系列重大的变化。如:气候的变冷、海面的升降、生物的演变、人类的出现、现代地貌的形成,等等。 第四纪地质学(Quaternary Geology) 是研究第四纪期间发生的主要地质事件及其演化历史的一门综合性的学科。 第四纪的特征 (1)气候显著变化:进入Q,地球显著降温,发生了地球历史上第四次大的冰期活动。受其影响,地球的表层系统发生了一系列重大的变化,如大气环流格局改变,气候带迁移,海面升降,沙漠扩大,生物大规模迁徙等。 (2)高等生物空前繁荣:高等生物(被子植物和哺乳动物)空前繁荣,在种属组成和生态特征上与第三纪均有显著的差别。 (3)人类的出现和发展:人类的出现是第四纪最重大、最具特征的事件,是地球演化历史的一次飞跃,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4)地壳运动活跃:第四纪地壳运动十分活跃,使地球表面形态大大改观,也给全球环境变化带来巨大的影响。 第四纪的时间标尺 确定Q下限的标准 1以人类的出现作为Q的开始:3.0e6 a.B.P. 。 2以古冰川的出现作为Q的开始:欧洲一直把Alps 山贡兹(Günz)冰期冰川的出现作为Q的开始,时间为1.1×106 a.B.P.。后来的研究表明还有更老的冰期。 3以冷水型有孔虫的出现为标志 4以古植物的演化为标志:我国不适用,因为我国仍然有现生属种 5以古动物演变为标志:一般以三趾马的绝灭和真马、真牛、真象的出现作为Q的开始,称为毫格(Haug)线。2.47e6 a.B.P 6以古海水温度变化为标志:把1.80×106 a.B.P.作为Q的下限。此线以下,海水平均温度为23~25°C,以上海水温度为15°C。 四种基本划分方案 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四种方案: 3.50×106 ~3.00×106 a.B.P. (高斯正极性/吉尔伯特负极性) 2.50×106 ~2.40×106 a.B.P. (松山反极性/高斯正极性) 1.80×106 ~1.60×106 a.B.P.(大致与松山反极性时中的奥尔都维事件相当(1.80×106 )) 0.70×106 a.B.P. (大致与布容正极性时/松山反极性时相当,仅俄罗斯采用) 目前,争议仍然很大,多数采用 1.80×106 a.B.P.或2.50×106 a.B.P. 、 3.50×106 a.B.P. 作为Q的下限。 中国的第四纪下限:90年代以来,多数采用250万年(248万年) 第四纪的进一步细分 全新世(Holocene) 晚全新世(2.5×103 a.B.P. 至今) 中全新世(7.7×103 ~2.5×103 a.B.P.) 早全新世(9.8×103 ~7.7×103 a.B.P.) 始全新世(12×103 ~9.8×103 a.B.P.) 更新世(Pleistocene) 晚更新世(0.1×106或0.15×106 、0.14×106 a.B.P.) 中更新世(0.73×106 或0.70×106 a.B.P.)

环境安全目标指标与方案

环境安全目标指标与方案 本 B/0页序1 OF1版本变化说明起草/修订人审核人批准人时间AA/1B首版发放修订废气排放限值标准,增加了安全方面的目标指标与管理方案。 由于修改幅度大、范围广,表格也进行了改动,因此现将该文件升版,由A 版升到B版。邓专玉xx1030邓专玉苏海珍苏海珍曹招勇曹招勇xx-9-28xx-10-30标题环境安全目标指标与管理方案文件编号CW-WI-36版本/状态B/0页序 1 OF10环境目标节能降耗提高资源能源的有效利用率减少污染达标排放对应的重要环境因素材料损耗指标①主要材料损耗每年下降5%具体实施措施责任部门配合部门启动时间完成时间 1、根据生产工艺以及现行使用的材料确定主要原材料,形成主要材料一览表生产部技术部xx-8-1xx-8-3 12、生产部负责组织各个车间讨论制定相应的材料损耗目标并进行考核,以确保总目标的实现生产部各生产车间xx-8-1xx-8-3 13、工程部负责根据生产设备的稳定情况制定年度保养维护计划,降低设备故障发生几率,防止由于设备故障导致材料的损耗工程部生产部xx-8-1持续实施 4、生产部各个车间在生产过程要严格按照图纸和操作指示书的要求进行操作,防止误操作导致不合格品进而导致材料不正常的损耗生产部各生产车间xx-8-1持续实施 5、各个生产车间每月统计汇总上述材料损耗情况,上交生产部,生产部进行汇总考核分析,与上年度同期进行对比分析是否达标各生产车间生产部xx-8-1持续实施 6、各个生产车间在生产过程中负责对现场各种材料进行标识,防止发生混淆导致误用材料而产生浪费各生产车间生产部xx-8-1持续实施 7、对边角料能再次利用的尽量再次利用,降低材料的损耗各生产车间生产部xx-8-1持续实施 8、每年年底由ISO管委会负责根据生产部提供月度材料损耗的数据作一个月份-损耗曲线趋势图以便于观察分析,并将分析结果与制定的目标对照考核,没有完成的情况要求生产部进行原因分析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ISO管委会负责

大豆生长发育的气候指标完整版

大豆生长发育的气候指 标 HUA system office room 【HUA16H-TTMS2A-HUAS8Q8-HUAH1688】

大豆生长发育的气候指标 1.大豆生育对温度的要求 大豆喜温而较耐冷凉,据研究,夏大豆从播种到成熟需95~140天。≥10℃积温约为2400~3300度·日。 大豆发芽适宜温度是15~25℃,15℃以下发芽延迟,温度低于9℃时,则发芽显着恶化,下胚轴生长受抑制,虽能发芽,但子叶不能出土,出苗非常缓慢,容易感染病菌,大大降低出苗率。春播大豆一般在表层土壤温度稳定通过10℃以上才能开始播种。 大豆幼苗生长的适宜温度为20℃左右,花芽分化的最适温度为20~25℃,开花最适温度为25~28℃,结荚期温度以20~22℃为宜温度过高,落花落荚严重,过低则成熟延迟。大豆也不耐高温,温度超过40℃,会严重影响座荚率。 2.大豆对水分的要求 大豆需水较多,每形成1克干物质需水600~800克,全生育期需水250立方米/亩,相当于400mm上下的降水量。大豆各发育阶段的需水规律及适宜的土壤湿度条件见表1、表2。 表1 夏大豆各生育阶段需水规律

表2. 大豆各发育期的最适土壤湿度(%) 3 大豆对光照的要求 大豆是短日照植物,对光照的反应很敏感,在短日照条件下,开花和成熟提早,生育期缩短;在长日照条件下,开花成熟延迟,生育期延长。夏大豆是在气温高,日照逐渐缩短的条件下生长发育,营养生长期较短,故夏大豆应尽量提早播种,使之在较长的日照条件下生长,以增加产量。夏大豆生长季内有两个光合作用高峰期,即开花期和鼓粒期。光照条件的好坏对大豆影响较大。有试验指出,开花期遮光,豆荚退化脱落明显增加,当日照减少到正常条件下的50%时,分枝、茎节和豆荚均明显减少,产量将减少60%。

环境目标、指标和环境管理方案说明

环境目标、指标及其环境管理方案 1.目的 通过环境目标、指标和环境管理方案的制定,使得我们的环境管理有的放矢,有章可循,以早日实现环境方针,保障生产的顺利经行及生活环境的优化。 2.适用围 适用于本公司的环境管理 3.职责 3.1公司的各职能部门负责识别与公司生产活动、产品或服务过程存在的环境因素,并评审出重大环境因素。 3.2安全环保部依据环境方针,制定环境目标和指标。 3.3依据公司重大环境因素,安全环保部、生产技术部和工区负责生产的废水废弃物管理方案的制定与实施;人事行政部负责办公区环境管理方案的制定实施;综合管理部负责噪音植被生态管理方案的制定与实施;生产技术部负责工业用水、电能管理方案的制定与实施。 3.4相关部门负责人负责组织实施方案和目标细化。 3.5安环部负责对环境目标和指标的实施情况进行监督,并报告结果。 4.环境目标 不发生安全环保事件;不发生三级及以上安全环保责任事故;各类污染物排放符合国家标准。 5.环境指标: 结合以往记录,确定环境指标为:

各类污染物排放符合国家标准,与2005年相比,万元增加值综合能耗下降20%,二氧化硫排放总量下降10%,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下降10%。 a.污水经处理后必须全部合格,达到国家一级污水的排放标准,并且中水实现重复利用。COD平均排放浓度为<80mg/l,排放总量控制在180公斤。 b.二氧化硫的平均排放浓度控制在780mg/m3,低于GB13271-2001《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中规定的二类区Ⅱ时段标准限值900mg的排放浓度,排放总量<290吨,低于2009年我司排放300吨的定额。 c.能源消耗方面控制在万元产值水耗1.46吨;万元产值标煤消耗0.155吨。 6.管理方案 6..1公司各职能部门依据环境目标和指标,结合公司实际制定以下环境管理方案。 6.1.1生产废弃物的管理 6.1.1.1生产造成的生产废水废弃物的处理主要为两类: A.废水进入水处理车间经处理后中水重复利用。 B.固体废弃物分类堆放在 6.1.1.2电能的管理 A.电能消耗主要为工业用电和生活用电; B.降低工业用电的措施。 首先:优化生产工艺; 其次:合理利用机器,防止空转; C.降低生活用电的措施:

环境监测系统实验报告

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 单片机系统课程设计报告完成日期:2012年 11 月 16 日

目录 目录 (1) 一、设计任务和要求 (1) 1.1设计任务 (1) 1.2性能指标 (1) 二、设计方案 (2) 2.1.方案设计 (2) 2.1.1单片机控制模块的选择论证 (2) 2.1.2温度湿度检测模块的选择与论证 (2) 2.1.3显示模块的选择与论证 (2) 2.2本设计采用方案及原理 (3) 三、系统硬件设计 (4) 3.1单片机最小系统设计 (4) 3.2温湿度采集电路 (5) 3.3电源电路 (6) 3.4光敏电阻接入电路 (7) 3.5键盘电路 (8) 3.6LCD显示电路 (8) 3.7报警电路 (9) 3.8串行接口电路 (10) 四.系统软件设计 (10) 4.1主程序设计 (10) 4.2LCD12864模块程序 (11) 4.3DHT11模块程序 (12) 4.4光敏电阻模块程序 (14) 五.调试及性能分析 (15) 5.1调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15) 5.2性能分析 (15) 六.心得体会 (16) 参考文献 (17)

附录1 程序清单 (18) 附录2 电路原理图 (24) 附录3 PCB图 (25) 附录4 硬件电路板图 (26)

一、设计任务和要求 1.1 设计任务 基本要求: (1)利用单片机控制传感器采集环境温湿度,光照强度等参数,并在液晶屏上显示环境参数值。 (2)系统设有键盘,可实现系统参数的设置。 提高部分: (1)将上述环境数据记录在SD或TF卡上; (2)采集并显示三轴加速度值; (3)无线传输所测环境参数。 1.2 性能指标 (1)温度湿度光照强度显示:用LCD12864进行显示。 (2)环境温度:单位/℃。 (3)环境湿度:单位/%RH。 (4)环境光强:单位/lux (5)键盘 (6)报警

大豆生长发育周期

大豆一般生长周期如下: 种植期:一般为6月份,在玉米种植及冬小麦收割之后。如果天气变化使玉米种植受阻,农民就会选择转种大豆。这就会导致大豆价格下跌,大豆市场价格可能会出现波动。由于大豆生长周期较短,因此其种植期可持续至6月中旬,而且如果此后的天气情况良好,大豆亩产不会降低。 发芽期:这一过程一般在大豆种籽吸收水分达到种籽重量的50%后开始,通常在种植后一至两周内开始发芽,取决于土壤湿度、土壤温度及种植深度情况。如果土壤湿度情况较差,就会严重影响种籽的发芽,农民就会等到有足够的水分时才会种植,或者在干燥的土壤上种植后再等待降雨后重新种植。 早期生长:在大豆发芽后25天左右,作物高度能达到6至8英寸。如果土壤湿度较低就会使大豆生长缓慢,并可能由于根系较浅影响作物吸收养分。在大豆发芽后,大豆秧苗要比玉米秧苗的生长力强,高温天气通常只会影响到大豆秧苗的上半部分生长。此阶段大豆根系生长较快。 出枝期:大豆长出0至6枝。一般是在发芽后40天左右,顶茎的芽体较为密集并开始形成花朵。这一阶段大豆生长能够补偿大豆早期发芽或受到冰雹天气影响所受到的影响。在发芽期(6月中旬至下旬)与开花期(7月中旬至下旬)之间大豆生长情况将决定大豆开花的数量,并最终决定大豆最后的产量。 开花期:在大豆发芽后45至50天左右。开花期一般持续大约30天,使大豆对短期天气变化的敏感程度要低于玉米授粉期时受天气变化影响的程度。开花期时大豆高度能达到17至22英寸,已达到成熟期高度的50%左右。 结荚期:在大豆发芽后55至60天,一般在7月下旬至8月上旬。如果气温过高或在开花及结荚期出现旱情可能会使结荚数量减少、、每个豆荚的大豆数量减少或大豆重量减轻,从而会使大豆亩产减少。通常情况下,7月份的气温对大豆最终产量影响较小,但在开花后期及结荚早期(8月份)如果出现异常高温天气,也会影响作物亩产。

浅述第四纪气候对中国地质及生物的影响

浅述第四纪气候变化对中国地层及生物影响 专业:08资环姓名:学号:2008510214 【摘要】第四纪属于离人类出现最近的地质时期,其对人类的生存环境及分布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关于中国第四纪气候变化的简题,李四光教授在所著“中国地质”一书中曾指出:“自上新世后期以来中国的气候变化是一个吸引人、但尚有争谕的简题。我们有两类指向不同方向的数据。公正地对待这些分歧的数据,需要对它侧独立地进行估价和权衡一下它们的其正价值。……”。本文将第四纪气候变化对中国地貌,地层及生物特征与分布的影响。 【关键词】第四纪气候、中国地层、生物特征及分布特点 正文: 一、第四纪、第四纪气候的定义: 第四纪是指约2.4Ma Bp以来地球发展的最新阶段。按照第四纪生物演变和气候变化,通常把第四纪四个时间尺度不等的时期:早更新世(Q1),中更新世(Q2),晚更新世(Q3),全新世(Q4)。第四纪是自然与人类相互作用的时代,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变化都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息息相关。 第四季气候是指第四纪冰川活动期的气候。第四纪是距今约200万年前开始的地球史上最近一次大冰川期,大冰期由冷暖干湿交替出现的亚冰期和亚间冰期组成。根据现在地表冰川地形研究,欧洲阿尔卑斯山山岳冰川有五次下注,命名的亚冰期为:多脑、群智、民德、里斯和武术。中国据李四光等研究,划出了鄱阳、大姑、庐山和大理四个亚冰期。大多数学者认为,世界上第四纪亚冰期的发生时间大体是一致的。在第四纪最大一次亚冰期中,世界大陆有32%的面积被冰川覆盖,在高山地区(如阿尔卑斯山、喜马拉雅山等)都出现了大量的冰川,气候寒冷,平均气温比现在低8~12℃;在间冰期中,气候温暖,北极气温比现在高10℃以上,低纬度地区也比现在高5.5℃。 二、第四纪气候变化的基本特征, 1、在约2.4Ma的全球降温背景上发生过多次急剧的寒暖气候波动,高纬和高山区呈现冰期与间冰期交替,中低纬区受高纬冰期间冰期的影响发生同时间尺度的干冷与暖湿气候的变化。气候变化强度从高纬往赤道方向变小,陆地比海洋的变化更明显,气候带的南北(或山地的上下)移动,导致一系列地表环境发生相应的变化,对人类和生物造成重要的影响。 2、第四纪时期的大洋面并不稳定,中国东部各海域自更新世以来曾发生过多次海面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