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渡时期

过渡时期
过渡时期

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共和国史·1949-1956年)

一、课程标准

1.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2.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3.概述20世纪5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4.列举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

5、了解我国教育发展的史实,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二:阶段特征:过渡时期: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

1.历史阶段:1949-1956年

1949-1952年:恢复国民经济,巩固人民政权

1953-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和工业化建设起步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2.社会性质: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独立的社会形态)

政治上:实行人民民主专政

经济上: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即新民主义经济。

(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个体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

三、知识梳理:

1、政治:新中国的成立和民主政治的确立:可以归纳为一、二、三。

一个前提:独立自主的新中国的成立

二个宪法性质的文件:《共同纲领》、《五四宪法》

三大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政治协商会议、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外交:新中国外交奠基:“一边倒”,开始步入世界舞台

可以归纳为一、二、三、四

一个前提:独立自主的新中国的成立

二大阵营:资本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

三大政策:“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

四大成就:1950年、1953年、1954年、1955年

3、经济: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①国民经济的恢复:1949年——1952年

②一五计划:工业化起步,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确立。

4、教育:新中国教育的开基创业

四、合作探究

探究一:过渡时期的阶段特征

材料一:第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为中国的独立、民主、和平、统一和富强而奋斗。

第三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必须取消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的一切特权,没收官僚资本归人民的国家所有,有步骤地将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改变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保护国家的公共财产和合作社的财产,保护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经济利益及其私有财产,发展新民主义的人民经济,稳步地变农业国为工业国。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①《共同纲领》规定过渡时期社会性质是什么?经济基础是什么?

②依据《共同纲领》第三条,从除旧布新的角度说明新中国之“新”表现在何处?

材料二毛泽东说:“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是采取1949年对官僚资本那样全部没收、一分钱不给这个办法好呢,还是拖15年、18年,由工人阶级替他们生产一部分利润,而把整个阶级逐步转过来这个办法好呢?……应当说,这样的办法比较好。”

————毛泽东《在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问题座谈会议上的讲话》(1955年10月)③材料二中“转过来”是指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什么办法?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这

样的办法”的历史意义。

探究二:新中国的外交

1、(2011高考福建文综,38题节选)

材料四

(一)凡革命以前所有满清政府与各国缔结之条约,民国均认为有效,至于条约期满而止……(二)革命以前,满清政府所借之外债及所承认之赔款,民国亦承认偿还之则,不变更其条件……

(三)凡革命以前满清政府所让各国国家或各国个人种种之权利,民国政府亦照旧尊重之……

————孙中山《对外宣言书》

材料五1949年上半年,毛泽东先后提出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三条方针。这是根据中国的历史和现实以及当时的国际环境作出的重大决策。————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

(3)有评论认为辛亥革命在耸立起彪炳千秋的丰碑的同时,也留下了启迪后人的明鉴。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辛亥革命的不足及原因。(6分)

(4)指出材料五“一边倒”方针的具体体现和中国共产党作出这一决策的国内外环境。结合所学知识,论述毛泽东提出三条外交方针的重要意义。(12分)

2、关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材料一世界各国不分大小强弱,不论其社会制度如何,是可以和平共处的。各国人民的

民族独立的自主权利是必须得到尊重的。各国人民都应该有选择其国家制度和生活方式的权利。不应受到其他国家的干涉。……如果这些原则能为一切国家所遵守,则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和平共处就有了保证,而侵略和干涉内政的威胁与对于侵略和干涉内政的恐惧就将被安全感和互信所代替。

——《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文件集》第3集

材料二1988年12月21日,邓小平会见来访的印度总理拉吉夫·甘地时,再次谈到建立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的问题,他说:“应当用什么原则来指导新的国际关系呢?我认为中印两国共同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最经得住考验的。”

①材料一中所说的“这些原则”是指什么?与建国初期三大政策相比有什么重大突破?

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由中印两国共同倡导的原因是什么?

探究三:过渡时期的经济

(2009年宁夏文综40题节选)

材料一:从一九五三年以来,我国市场上出现了若干种日用消费品供不应求的现象。一九五三年上半年,在小麦遭受冻灾的地区,粮食的供求状况很紧张,下半年,食油、肉类在许多地方也供不应求,不少城镇中都要排队购买。适应当时的需要,中央人民政府在一九五三年十二月,对粮食实行了计划收购(即统购)和计划供应(即统销);然后对食用植物油也实行了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从一九五四年九月十五日起,又对棉花实行计划收购,对棉布实行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对粮食、油料、棉花、棉布的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无疑是一种重大的措施,它关系到全国人民生活中最重要的吃饭和穿衣的问题,也关系到我国城乡经济生活的许多方面。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对我们国家目前的情况来说,是很必要的。只有采用这种办法,才能保证我国人民生活日益增长的需要,才能制止投机活动,保证市场物价的稳定,才能使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得以顺利地进行。

——陈云:《关于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1954年9月23日)(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我国制定“统购统销”政策的历史背景。(8分)

探究四新中国初期的民主政治

材料第二条: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第四条: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第十八条:参议员每行省、内蒙古、外蒙古、西藏各选派五人,青海选派一人;其选派方法,由各地方自定之。

——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依靠国家机关和社会力量,通过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保证逐步消灭剥削制度,建立社会主义社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

请回答:材料中两部宪法的根本不同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它们所体现的原则。

小题训练:

1、1949年3月,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指出:“国营经济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经济是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加上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加上个体经济,加上国家和私人合作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这些就是人民共和国的几种主要的经济成分。”这些就构成了

A.旧民主主义的经济形态

B.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形态

C.社会主义的经济形态

D.半社会主义的经济形态

2、《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在描述某个时期城市生活时写道:“好莱坞的电影受到了批判,后来遭到禁演,苏联和中国的电影取而代之;西方人的服装和西服受到批判,旗袍和其他被视为‘资产阶级的’中国服饰也遭到了批判;开始流行中国式的服饰:各种各样的制服大行其道,其中最有名的是中山服、解放服或叫列宁装,以后又流行所谓的毛式短上衣。” 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近代以来“西风东渐”的结果

B.建国初期社会物质财富较匮乏

C.单一公有制下的计划经济体制

D.“冷战”背景和国内政治的影响

3、“好花终须绿叶扶”、“一枝独秀不是春,万紫千红才是春”,这些说法最能说明新中国实行哪一项民主政治制度的必要性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D、基层民主选举制度

4、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所依据的法律文件应是()

A.《国内和平协定》

B.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D.《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

4.国书是一国派遣或召回大使、公使时,由国家元首致接受国元首的正式文书。右图(略)是新中国第一号国书的局部,该国书的接受国应是()

A.朝鲜

B.苏联

C.印度

D.日本

5、1954年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有以下部分条款“三、协助国家机关,推动社会力量,实现国家关于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建设计划。四、密切联系群众,向有关国家机关反映群众的意见和提出建议。”

A、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建立B、政协成为各党派的联合执政机构

C、政协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D、政协的职能发生转变

参考答案:

选择题;1、B 2、D 3、C 4、B 5、D

探究一:

①、社会性质:新民主主义社会。

经济基础:国营经济领导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新民主义经济。

②、除旧:取消帝国主义在华特权,没收官僚资本,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

布新: 建立农民土地所有制,保护四大阶级的经济利益及其财产,发展新民主主义经济,建立工业国。

③、办法:改造的办法

历史意义:将资本主义工商业成功改造为社会主义企业,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在中国建立。是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有益探索。

探究二:新中国的外交

1、(2011高考福建文综,38题节选)

(3)不足:对列强抱有幻想,不敢公开反帝,表现出妥协性。

原因: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力量软弱和政治上不成熟。

(4)表现:同苏联、东欧等国家建交;

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国内外环境:新中国百废待兴,迫切需要一个稳定的国际环境;苏联支持新中国,美国敌视新中国。

意义:同旧中国的屈辱外交彻底决裂,捍卫了新中国在国际上的独立自主地位.确定了新中国对外关系的基本格局。

2、关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①、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突破:超越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的特征。

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由中印两国共同倡导的原因是什么?

②、中印两国在近代都遭到列强的侵略,国家主权被肆意践踏;国家独立后都面临巩固新政权、恢复和发展经济的重要任务,然而世界并不太平。作为邻国,和平共处对于维护地区稳定尤为重要,这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和被接受的主要原因。

探究三:过渡时期的经济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我国制定“统购统销”政策的历史背景。(8分)40.答案要点:

( l ) “一五”计划.国家工业化建设;城市人口和就业人数剧增:部分地区遭受自然灾害:粮棉等供求关系紧张,社会经济生活受到影响。

探究四新中国初期的民主政治

请回答:材料中两部宪法的根本不同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它们所体现的原则。

答:根本不同:前者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后者是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原则:前者体现了人民主权、三权分立、自由平等的原则。后者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原则。

新中国经历了六大历史时期

新中国经历了六大历史时期 1949-1952年:巩固政权时期 1953-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和过渡时期 1956-1966年:探索时期 1966-1976年:文革时期 1977-1978年:拨乱反正时期 1978-: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第1课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1、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时间、地点、内容 2、新中国成立的意义 3、西藏和平解放的时间、人物、意义 第2课最可爱的人 1、抗美援朝战争的起止时间、司令员 2、谁是最可爱的人?他们中的代表有谁?他们发扬了什么精神?结果怎样? 课 “文化大革命“的十年 ( 1966

—— 1976 年) 1 、原因: 20 世纪 60 年代中期,毛泽东错误地认为,党中央出现了修正主义,党和国家面 临着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 他希望通过 “ 文化大革命 ” 防止资本主义复辟。 1966 年, 成立 “中 央文革小组”

(性质: 一场由国家领导人错误发动, 被林彪、 江青反革命集团利用, 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严 重灾难的内乱。) (文化大革命造成的危害: 使国家政权遭到削弱, 民主与法制建设遭到践踏; 严重摧残了教 育、科学和文化事业,阻碍了教育、科技事业的发展;致使国家经济发展缓慢,拉大了中国 与世界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 ) 2 、党的历史上最大一起冤案——文革期间,国家主席刘少奇遭到迫害,被诬蔑为

叛徒、内 奸、工贼 ” ,被中央开除出党,并遭非法监禁,迫害致死 3、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的原因是? 第3课土地改革 1、土改原因 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颁布时间、内容、结果 3、土改的意义 第4课工业化起步 1、一五计划的起止时间、主要任务 2、列举一五计划成就: 3、五四宪法颁布的时间、地点、这是一部什么类型的宪法?第5课三大改造 1、三大改造的形式

过渡时期

新中国1949-1956年过渡时期 二、重点归纳与解析(核心知识点的理解) 1.考试说明要求及版本内容归纳

1.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 成立新中国的准备工作:( 联系西柏坡会议和人民解放军军事上的胜利、一届政协) 成立过程: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开国大典(时间、地点) 意义:①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统治者长期压迫和剥削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中国成为真正具有独立主权的国家;②新中国是一个以工人阶级为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政权,是中国历史上不曾有过的国家政权;③新中国成立,为国家政治建设的逐步开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石。④中国历史从此进入一个新纪元。 2、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1)时间、地点:1954年9月、北京。 (2)内容: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①性质:是新中国的根本大法,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②内容: 国家性质: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 国家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规定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确立新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 的方向和途径。 ③原则: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④意义:宪法的颁行,开创了中国人民民主的全新阶段。 (3)意义: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来。是中国人民政治生活中进一步民主化的标志。 3、阐述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的历史过程与意义。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①初步建立:1949,②发展到新阶段:1956年。③意义:调动了民主人士的参政议政热情,开创了群策群力、共同建设国家的新局面。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①背景。②目的。③法律保障。④五大自治区。 ⑤意义:实现了少数民族自己当家作主的愿望,保证了祖国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促进了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4、结合中国国情并与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比较,分析现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特色和形成原因 5、了解从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的外交。 (1)中国外交政策的制定和调整(从一边倒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背景:(联系当时的世界形势的风云变化情况) 内容: 意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的成熟。它是我国处理国与国之间相互关系,参与国际事务所遵循的一项基本原则。它为开创中国外交新局面奠定了基础。同时,在世界上也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超越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以其包容性和开放性逐渐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 (2)重大外交活动 1.1949年底,10多个国家相继与中国建交。2.1950年《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缔结。 3.1953年首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4年,一致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中印、中缅两国关系的基本原则。4.1954年,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身份参加日内瓦会议。5.1955年,万隆会议(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国际会议),周恩来在会上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6.概述过渡时期总路线、三大改造等有关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的史实。 可能性及条件(结合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任务、调整生产关系、恢复国民经济等内容) 中国建立的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内容(从政治体制和经济关系两方面完整地认识、用列表的形式,从方针(原则)、形式、结果(特点)等方面,归纳三大改造的主要内容) 意义: 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几千来的阶级剥削制度的历史基本结束了。 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中国人民获得了经济、政治和文化上的解放,中华民族开始昂首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7、概述毛泽东社会主义建设等方面的主要思想。 产生背景(联系和必修Ⅱ中“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内容:毛泽东关于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思想,集中地体现在《论人民民主专政》、《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著作中。 实践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有关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思想则是新历史条件下取得的重大理论成果,标志着毛泽东思想发展到新的高度。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过渡时期总路线评述

我国过渡时期总路线评述 1952年底到1953年初,中国的发展面临新的形势和新的问题。抗美援朝可望结束;土地革命的任务已在全国范围内基本完成;国民经济恢复工作提前实现预定目标;第一个五年计划即将开始;中国社会生活中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矛盾。新的形势和新的问题,需要提出新的任务和目标。 于是,在1953年6月15日,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第一次对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的内容作了比较完整的表述。总路线内容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基本上实现国家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本要求,又是实现三大改造的物质基础;而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又是实现国家工业化的必要条件。两者互相依赖、相辅相成。社会主义建设和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是这条总路线的基本特点。两者的同时并举保证了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顺利过渡。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实质是解决所有制问题。一方面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扩大,即国营企业的新建、扩建;另一方面,是把个体小私有制改造成为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把资本主义私有制改造成为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 这条总路线,符合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反映了当时全国人民的普遍愿望。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长期压迫下,处于贫困落后状态的中国人民,一旦掌握了国家政权和国民经济命脉以后,迫切需要过渡时期总路线,并且也有可能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以便迅速发展生产力。 只有社会主义工业化,才能用先进的生产手段改造和装备国民经济各个部门,迅速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增强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领导地位,巩固以工人阶级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确保国家的独立与安全,使人民生活不断得到改善。而要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又必须对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实行社会主义改造。因为在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以后,中国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之间的矛盾。不解决这一矛盾,不仅社会主义工业化将得不到它所需要的劳动力、资金、粮食、原料和市场,而且土地改革以后的农村也会出现新的两极分化。 这条总路线的全面实行,虽然在社会主义改造后期,出现了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造过快、形式过于简单划一等偏差。但总的看来,在这条总路线的指引下,占世界人口1/4的中国人民,基本上结束了人剥削人的历史,建立起崭新的社会主义制度,确实是一个很大的历史变革。

【史料及解析】过渡时期总路线

【史料及解析】过渡时期总路线 过渡时期总路线是人民版新课标上的一个很重要的感念,开国大典后的中国并不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为了向社会主义过渡才制定了过渡时期总路线。 正确认识与理解过渡时期总路线,一要看总路线提出的背景及客观条件。 总路线提出时面临特定的背景。我国三年国民经济恢复已取得巨大成就,但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很低。1952年钢产量在世界居第18位,人均不足5斤钢,现代工业在工农业生产总值中只占26.7 %,不能制造拖拉机和飞机,无现代国防工业,工业基础相当薄弱,是落后的农业大国。另一方面,当时五种经济成分并存,其中个体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绝对优势,占76.8%。但同时也具备了以下客观条件: 第一,我国已经有了相当强大和迅速发展的国营经济,已经成为整个国民经济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重要开端和重要依靠力量。 第二,已经积累了利用和限制私营工商业的许多经验,在实际上成为对资本主义经济的社会主义改造的最初步骤。 第三,已经积累了在土改完成后的农村开展农业互助合作的许多经验。这实际上也成为对个体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最初步骤,也为个体手工业的改造提供了供鉴。 第四,从国际环境看,当时帝国主义对我国军事上侵略威胁,经济上严密封锁,只有苏联援助中国。苏联的巨大成就,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对我国具有巨大的榜样作用。 正是在上述背景与条件下,中国共产党制定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并规定这种过渡需要一个相当长的时期。 二要看总路线的主要内容及基本精神。1953年6月,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阐述了总路线,在时间上,最初提出10至15年,后来改为“相当长的时期”,并将“实现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作为核心。其基本精神体现在“一化三改造”。这反映了中国历史的必然性。 第一,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富强的必然要求和必要条件。 第二,土改在全国完成后,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之间的矛盾已成为主要矛盾,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已成为历史的必然要求。 第三,我国个体农业,尤其在土改中新获得土地而缺少其他生产资料的个体农民有互助合作的要求,因而对个体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也是历史的必然。 三要看总线路的实质与特点。总路线的实质就是要把中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建设成为现代化的

简述过渡时期总路线

简述过渡时期总路线 中国必须要走社会主义道路,新民主主义社会要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这在民主革命时期已经明确。但是对于何时过渡、怎样过渡的问题,毛泽东和党的领导人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从先搞工业化建设再一举过渡,到建设和改造同时并举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起即逐步过渡的发展变化过程。 1952年9月,毛泽东在讨论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中央书记处会议上提出,要现在就要开始用10到15年时间基本上完成向社会主义过渡,而不是10年后才开始过渡,这是酝酿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开始。1953年6月,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正式提出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和总任务。 过渡时期总路线,即“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主要内容我们通常概括为“一化三改”。“一化”即社会主义工业化,“三改”即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它们之间相互联系,不可分离。这是一条社会主义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路线,体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紧密结合,体现了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的有机统一。 当然中共中央在这时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是适应了当时我国政治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当时的中国已经有了迅速发展和相对强大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新中国已经积累了利用、限制资本主义私营工商业的经验,我们已经积累了在农村开展互助合作的经验,受到了苏联的启示。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之所以实行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原因在于我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不能离开对个体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的改造而孤立进行,而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实践证明了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第一,我国已经有了相对强大和迅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第二,土地改革完成后,为发展生产、抵御自然灾害,广大农民具有走互助合作道路的要求。第三,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国家在合理调整工商业的过程中,出现了加工订货、经销代销、统购包销、公私合营等一系列从低级到高级的

过渡时期(1949、10、1----1956、12)复习资料

过渡时期(1949、10、1----1956、12)复习资料 过渡时期(1949、10、1----1956、12)复习资料 1、过渡时期是指中国社会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是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过程(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 2、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召开的时间、代表成分、会议特点:1949 年9月;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无党派民主人士、人民解放军、各民族、海外侨胞;大会具有广泛性、民主性,是团结的大会。 3、第一届政协会议的内容是什么:(1)通过了《共同纲领》,它规定:新中国的名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新中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国体);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政府,各级人民政府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政体)。(2)确定了新中国的首都(北京)、国歌(《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国旗(五星红旗)、国徽、纪年方法(公元纪年法)。(3)选举中央人民政府及主席。(4)决定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 4、为什么说《共同纲领》起到了临时宪法的作用:因为它规定了新中国的性质(国体)和政体。 5、五星红旗的含义是:全国各族人民(四颗小金星)团结在中国共产党(一颗大金星)周围,进行革命(红色旗面)。 6、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中的“三年以来”指什么时候: 1946----1949年,解放战争时期;“三十年以来”指什么时候:1911----1949,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指什么时候:1840----1949年,中国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7、新中国的施政方针是:《共同纲领》。礼炮28响是什么意思:指中国共产党艰苦奋斗28年,取得了革命的胜利。 8、新中国成立的意义:结束了中国历史的百年屈辱和奴役;实现了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开启了历史新纪元。 9、新中国解决x藏问题的政策、条件、时间是:政治争取,力争和平解决;条件是把帝国主义势力驱逐出x藏,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人民解放军进入x藏等10项;1951年5月,x藏和平解放。

过渡时期总路线

关于过渡时期总路线看法 ———总体来说总路线符合时宜 过渡时期总路线,即1952年底提出的关于接下来党如何领导国家发展方向的一项政策。它对我国接下来在各方面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总体来说,我认为,总路线让我国进入了一个新时期,但仍然有一些不足,不过总体来说符合适宜。 第一,从背景来看,在当时那个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时期,我国的面临着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土改基本完成,一五即将开始,同时也出现社会主义道路与资本主义道路矛盾,由于长期我国在三大压迫下,经济不景气而且发展能力不强,急需党根据情况提出或调整方针或政策。正因为这样,我们党就是为了适应这种变化而提出来了总路线,我们可以看出出发点是正确并且积极的,从背景看,总路线是符合时宜的。 第二,具体看一下它的内容,即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它的实质是改变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为社会主义公有制,为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造条件。我认为它是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的,内容十分明确具体,符合总体情况,对经济有了整体的概括和严密的看法,也反映了当时全国人民的普遍愿望,它的内容与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挂钩,人们也十分关注和期待它的实行效果。实际上,它也是从经济基础的壮大从而来巩固和优化上层建筑的一个做法。从内容看,它也是符合时宜的。 第三,关于作用,我认为和内容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首先,它以工业化为主体,工业化对于我国经济以及政治建设是十分重要的,如果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则会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增强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领导地位,巩固国家政权,改善人民生活,既然这么多益处,我国当然要实行工业化。其次,三大改造作为两翼,两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而且对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实行社会主义改造也是实行工业化的前提。我们党去减少甚至消除个体经济,实现全国统一发展,财产归国家所共有,促进了国家团结统一,同时也保护了广大农民的利益。从作用看,它是符合时宜的。 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提出有点过早。因为当时对于我国落后的的环境以及国情来说,应该是缓慢的进入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但是可能是由于党的心急,希望能赶快进入到社会主义新阶段,而提出这一路线。 我经过查资料得知,著名经济学家薛暮桥曾经在他的文中指出:“现在看来,社会主义改造总路线似乎提得太早,在经济十分落后的中国,应当有一个较长的新民主主义时期,不宜匆匆忙忙消灭个体经济和私营企业。” 我认为它说的是有一定道理的,刚刚成立的新中国,抗战遗留下的经济政治文化的问题十分严峻,就算是通过几年的改革与修复,仍然会有很多潜在性的矛盾,而且前文我也提到我国在三大压迫下经济落后的状态仍未摆脱。其实我国就是还没有到能实现这个路线的环境和形势。本来落后的经济是需要私营企业和个体经济中一些实力强的大户来带一带,因为个体发展关乎资本家企业家个人比较多,生产积极性强,会调动他们进行创新。但国家过快取缔可能会使资本家们失去积极性而且利润变少,而国家的经济建设是需要国民整体努力的,如果只是党的统筹是不够用的。而且改造后期也出现了要求急工作粗形式单一等不足,所以说总路线的制定在一些方面还是有些考虑不周到,其实可以先大力发展生产力,允许市场经济发展,促进其积极性,还应该在经历一个长期的过程来实现社会主义这一目标,进而实现共产主义。 虽然说总路线总任务优缺点共存,但我认为还是优点大于缺点的。从本质来看,不管这

高中历史 如何理解新中国成立后的过渡时期及过渡时期总路线教材精解素材

如何理解新中国成立后的过渡时期及过渡时期总路线 1953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和总任务。总路线规定,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初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当我们在讲到这段内容时,很多学生对什么是过渡时期。过渡时期应从何时开始理解不清;对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有关问题也理解不了,甚至产生了误解。为此,特作如下简要分析。 一、关于过渡时期 传统的观点,通常把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一时期称为过渡时期。之所以称这一时期为过渡时期,一是由这一时期特定的社会性质决定的。过渡时期即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时期。1949年我国建立的是新民主主义社会,这是一个过渡性质的社会。在这一社会中,政治上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经济上是五种经济成分即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和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同时并存。而其中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居于领导地位,但非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仍占很大的比重。社会主义革命,在经济领域的任务,就是发展社会主义成份,改造非社会主义成分,把个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成社会主义经济。所以说建国后新民主主义时期并不是独立的社会形态,属于过渡的阶段。就其整体而言,不完全是社会主义的,但它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都具有社会主义因素,而且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因此,不能把新民主主义同社会主义截然分开。我们承认这是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同我们把新中国成立后称为社会主义国家也不矛盾。说过渡时期是社会主义国家是就其实质和发展的方向而言;说过渡时期是新民主主义国家是就其政权形式的某些特点和五种经济成分并存而言。这是从不同的角度对不同的侧面加以强调的结果,没有根本的区别。 二是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具体表现决定的。第一,社会经济结构由多种经济形式并存到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成为唯一经济基础。第二,社会阶级结构,由多种成分并存到都成为社会主义劳动者。第三,人民内部矛盾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第四,社会主要矛盾由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矛盾转变为先进的社会制度与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第五,国家政治制度由初期的政治协商制度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第六,法制建设方面由共同纲领到社会主义宪法的诞生。第七,由建国初期落后混乱的社会经济到1956年初步繁荣稳定的社会主义经济,基本确立社会主义制度。 二、关于过渡时期总路线 正确认识与理解过渡时期总路线,一要看总路线提出的背景及客观条件。总路线提出时面临特定的背景。我国三年国民经济恢复已取得巨大成就,但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很低。1952年钢产量在世界居第18位,人均不足5斤钢,现代工业在工农业生产总值中只占26.7 %,不能制造拖拉机和飞机,无现代国防工业,工业基础相当薄弱,是落后的农业大国。另一方面,当时五种经济成分并存,其中个体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绝对优势,占76.8%。但同时也具备了以下客观条件:第一,我国已经有了相当强大和迅速发展的国营经济,已经成为整个国民经济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重要开端和重要依靠力量。第二,已经积累了利用和限制私营工商业的许多经验,在实际上成为对资本主义经济的社会主义改造的最初步骤。第三,已经积累了在土改完成后的农村开展农业互助合作的许多经验。这实际上也成为对个体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最初步骤,也为个体手工业的改造提供了供鉴。第四,从国际环境看,当时帝国主

如何评价“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实施效果

如何评价“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实施效果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的开始,即进入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基本内容是: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特点是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以工业化为主体,三大改造为两翼,二者是相互适应,相互促进,协调发展。这条总路线的实质是改变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为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1952年底到1953年初,中国的发展面临新的形势和新的问题。抗美援朝可望结束;土地革命的任务已在全国范围内基本完成;国民经济恢复工作提前实现预定目标;第一个五年计划即将开始;中国社会生活中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矛盾。新的形势和新的问题,需要提出新的任务和目标。 1952年以后,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多次讲过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1953年6月15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对此作了较为完整的概括“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十年到十五年或者更多一些时间内,基本上完成国家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央政治局会议后,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宣传部起草的关于总路线的宣传提纲上,把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进一步完整准确地表述为:“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共产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并指出,“这条路线是照耀我们各项工作的灯塔,各项工作离开它,就要犯右倾或‘左’倾的错误。”12月,中共中央批准并转发了《为动员一切力量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斗争——关于共产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学习和宣传提纲》,标志着总路线的最终形成。1954年2月中共七届四中全会通过决议,正式批准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并于同年9月载入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

怎样认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怎样认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关键词:过渡时期; 总路线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民营经济的发展和允许多种所有制共同存在,史学工作者对建国初期的过渡时期总路线进行历史反思。主流观点仍然肯定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性,实践证明党提出的过渡时期总路线是正确的。但也有人认为,总路线提出得太早,匆忙搞社会主义改造,超越了一个新民主主义历史阶段,这对生产力的发展是不利的。怎么认识和评价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一、过渡时期总路线是否提得过早,是否超越了发展阶段? 1953年6月15日,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对其酝酿已久的过渡时期总路线 第一次作出了比较完整的表述,12月28日中共中央转发中宣部编写的《为动员一切力量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关于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学习和宣传提纲》作出更加完整准确的表述,即:“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地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条总路线是照耀我们各项工作的灯塔,各项工作离开它就要犯右倾或‘左’倾的错误。”(《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第704页) 过渡时期总路线是中国共产党根据国民经济恢复后国内外客观形势的变化而制定的。1952年,朝鲜战争即将结束;民主革命遗留的任务,特别是土地改革在全国范围内已基本完成;人民民主专政得到巩固,全国出现了社会稳定、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国民经济恢复工作胜利完成,工农业生产达到或超过历史最高水平。这一切,为新中国进行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据此,中共中央考虑未来目标时,制定了过渡时期总路线。 总路线提出是不是为时过早?亲身经历这一历史事件的薄一波认为:“这个时候,我们如果不适时地把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提到议事日程上来,私人资本主义企业的盲目生产和盲目经营,就会妨碍我国经济建设有计划(按比例)地发展;资产阶级唯利是图的本性,就会加剧同国营经济和工人阶级之间的矛盾,从而妨碍社会主义经济成分的顺利扩大。因此,在编制‘一五’计划过程中,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是一件顺理成章的事情。”(《过渡时期总路线的酝酿和制定》,《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第227页,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5月) 诚然,毛泽东和其他中央领导同志都曾主张建国以后搞一段时间的新民主主义,等国家工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才开始社会主义的全面改造。但是形势发生了变化,毛泽东的认识也随之改变。他将原来设想的“先搞十年、十五年或更多一点时间的新民主主义,然后再向社会主义过渡”明确为“新民主主义时期就是过渡时期”。认为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是一个渐变的过程,需要逐步推进社会主义改造的步骤和政策,一步一步地向前过渡,争取用十年到十五年或更多一点时间完成这一过渡。而不是等到十年或十五年以后,才采取社会主义政策,实行向资产阶级全面进攻的突变。这是一个重大的变化,绝不是毛泽东一时兴之所至的构想,而是经过慎思熟审,是符合当时客观实际的,是客观形势发展的产物,因而它的提出“是适时的、正确的。”(同上书217页)如此看来,总路线并没有超越新民主主义阶段,而只是把这个阶段当作一个“过渡时期”。 二、过渡时期总路线是否反映了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 过渡时期总路线是否反映了历史必然性,大多数研究者给予肯定的回答。其理由是:第一,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必要条件。但在中国要实现工业化,只能依靠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而不能依靠资本主义私营经济。历史证明,民族资产阶级没有能力领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与中国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历史必然性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与中国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历史必然性(一)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提出 1952—1953年,党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略述提出过程) 内容表述:“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内容分析:工业化是主体;三大改造是两翼 (略) (二)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历史必然性 (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历史条件。) 首先,随着民主革命遗留任务的顺利完成和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等政治运动的重大胜利的取得,新生的人民政权日益巩固和强大起来。人民民主专政的上层建筑,以其巨大的能动作用,影响了社会生产关系的改变,并为这一改变提供了强有力的政治保障。 其次,正是在上层建筑的强有力的政治保障之下,作为恢复经济的最重要的物质前提——对官僚资本的全面没收,使新生的人民政权顺利而迅速地建立起了坚实的国营经济基础,一开始便确立了社会主义经济力量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领导地位,使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具有了最现实的可能性。 第三,中国资本主义力量弱小,发展困难,不可能成为中国工业起飞的的基础。在恢复经济过程中,国家通过合理调整工商业,帮助民族资本主义私营企业摆脱了停工歇业的困境,但同时也把它们初步纳入到了国家资本主义计划经济的轨道中来,使随后到来的社会主义改造具备了现实条件。

第四,也正是在调整工商业的过程中,一些资本家唯利是图、危害国家的各种非法行为暴露出来。使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尖锐对立,由此引发了“五反”运动。反对资产阶级的任务,被提上日程。这实际上是国内阶级关系变化的要求。 第五,作为朝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另一项重要内容,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即已开始的农业生产互助合作运动,不仅存在现实的必要性,而且在最初阶段上,也确实是由中国农民自愿的互助合作要求所引发的。 第六、除了上述生成于中国国内的一系列政治经济条件之外,从当时的国际环境来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蓬勃兴起,持别是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及其对中国建设的支援,加之西方世界对处于社会主义阵营的中国的围攻,都成为影响中国向社会主义迅速转变的重要的外部因素。 总之,正是由于以上这些特定的历史条件,决定了新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初就开始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

试述你对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内容的理解

试述你对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内容的理解:11953年十二月,关于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完整准确表述是: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2,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核心内容是一化三改,一化与三改的关系是主体和两翼的关系,它包括的内容是:一化即是发展生产力,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这是总路线的主体;三改是解放生产力,逐步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是总路线的两翼。二者为辩证统一的关系:工业化是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和目的,社会主义改造是工业化不可缺少的条件和手段,这两方面互相联系,互相促进,互相制约。没有一化,则三改没有基础。没有三改则一化没有保障。所以,以总路线是一化三改造同时并举,是建设和改造同时并举的总路线,体现了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的统一。 为什么说发展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一是由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地位和所起作用决定的,是对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马克思主义政党必须高度重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党的先进性必须放到推动当代中国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中的发展中去考查,放到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利益的奋斗中去考察,归根到底是要看党在推动历史前进中的作用。能否解决好发展问题,直接关系人心向背事业兴衰,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只能靠发展。二是党实现对所承担的历史责任的需要。我党要承担起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历史责任,必须始终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坚持党的先进性和发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落实到发展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三是紧紧把握住这一点,就从根本上把握了人民的愿望,把握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本质,就能使党的执政地位不断巩固,是强国富民的愿望不断得到实现。四是坚持已发展的方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党的一条主要经验。我们之所以能战胜困难和风险,都与紧紧抓住发展这个主题密切相关。 试述现阶段我国大力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我国现阶段发展生产力具有特殊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这是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前提,时代特点和现状决定的。1,我过社会主义历史前提和时代特点,决定了必须把发展生产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作为全部工作的中心。我国生产力水平还落后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且面临世界上各种新技术革命的挑战,我们必须把发展生产力作为根本任务,才能使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充分显示出来。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各种矛盾的解决,有赖于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解决这一矛盾的根本途径在于发展生产力。只有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才能更好的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3,社会主义社会的民主政治和精神文明,也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需要一系列物质条件作保证。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经济比较落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还不完善,这就要求我们把发展生产力作为根本任务,在不断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基础上,促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新民主主义社会有何区别:1,社会性质不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虽然发展程度还比较低,但它毕竟已经全面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新民主主义社会社会主义制度还未建立,他还没有进入社会主义的门槛,属于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阶段。2,经济基础不同。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已经成为社会经济的主体,整个经济社会生活牢牢建立在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上,新民主主义社会公有制经济虽然处于领导地位,但不是社会经济的主体。3,主要矛盾不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4,根本任务不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任务是完成一化三改。

过渡时期总路线

重要作用 这条总路线,符合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反映了当时全国人民的普遍愿望。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长期压迫下,处于贫困落后状态的中国人民,一旦掌握了国家政权和国民经济命脉以后,迫切过渡时期总路线需要,并且也有可能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以便迅速发展生产力。只有社会主义工业化,才能用先进的生产手段改造和装备国民经济各个部门,迅速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增强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领导地位,巩固以工人阶级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确保国家的独立与安全,使人民生活不断得到改善。而要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又必须对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实行社会主义改造。因为在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以后,中国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过渡时期总路线书籍 路之间的矛盾。不解决这一矛盾,不仅社会主义工业化将得不到它所需要的劳动力、资金、粮食、原料和市场,而且土地改革以后的农村也会出现新的两极分化。因此毛泽东曾形象地把工业化比作鸟的“主体”,把社会主义改造比作鸟的“两翼”,两者只有同时并举,才能展翅飞翔。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实质是以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代替生产资料私有制 这条总路线,符合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反映了当时全国人民的普遍愿望。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长期压迫下,处于贫困落后状态的中国人民,一旦掌握了国家政权和国民经济命脉以后,迫切过渡时期总路线需要,并且也有可能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以便迅速发展生产力。只有社会主义工业化,才能用先进的生产手段改造和装备国民经济各个部门,迅速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增强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领导地位,巩固以工人阶级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确保国家的独立与安全,使人民生活不断得到改善。而要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又必须对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实行社会主义改造。因为在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以后,中国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过渡时期总路之间的矛盾。不解决这一矛盾,不仅社会主义工业化将得不到它所需要的劳动力、资金、粮食、原料和市场,而且土地改革以后的农村也会出现新的两极分化。因此毛泽东曾形象地把工业化比作鸟的“主体”,把社会主义改造比作鸟的“两翼”,两者只有同时并举,才能展翅飞翔。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实质是以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代替生产资料私有制。 过渡时期总路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是: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是以“一化三改造”为核心内容的总路线,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这是总路线的主体;一是逐步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是总路线的两翼。这两个方面互相 二、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基本内容 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和变化,特别是在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所取得的令世人瞩目的建设成就的鼓舞和影响下,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加快了由新民主主

(完整版)为什么要制定过渡时期总路线

为什么要制定过渡时期总路线? 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的开始。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从1949年至1952年,党领导人民首先集中力量恢复国民经济,继续完成国民革命遗留的任务。经过三年的努力,到1952年我国国民经济得以恢复,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已经完成,政治、经济及社会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1953年6月,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正式提出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同年12月形成关于总路线的完整表述:“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马列主义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我国顺利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为什么要制定过渡时期总路线呢?因为这是一条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路线,体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紧密结合,体现了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的有机统一。这条总路线的提出,标志着我国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全面实行,标志着我国有计划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开始。 建国后,经过三年国民经济的恢复,国家财政经济状况得到基本好转,但要从根本上改变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把中国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变为一个先进的工业国,必须实现国家工业化。近代历史表明,中国的经济状况不允许走资本主义道路,这又促使我们选择走社会主义道路。从生产力方面分析,国民经济恢复以后,工农业生产虽然达到或超过解放前最高水平,但是我国生产力还相当落后,主要工业产品的产量,比当时苏联以及资本主义国家落后许多,而且大多重工业部门,也没有建立起来。要改变这种落后状况,就要实行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逐步在我国建立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从生产关系方面分析,在建国头三年,我们党对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限制政策,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限制与反限制的斗争十分尖锐,在斗争中也暴露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落后的一面。这样,对资本主义私有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就提到着手解决的日程上来了。 在过渡时期,要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因为当时分散落后的小农经济,不仅限制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而且如果任其自由发展下去,必然会出现两极分化,所以要将农民组织起来,使农业能够由分散的个体经济变为合作经济,让农民逐步摆脱贫困状况而过上共同富裕的生活。而手工业与城乡人民生活有密切关系,在国民经济中占有相当的比重。作为个体经济的手工业,经营分散、生产规模小、技术落后、劳动生产率很低,因此必须通过合作化对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使之能够适应国家工业化建设和人民生活的需要。同时,由于手工业者同个体农民一样,也是小私有的独立劳动者,因此,对个体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采取了类似改造个体农业的逐步过渡的方法。另一方面,随着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开展,个体经济和私营资本主义工商业愈来与不适应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无法有力推进工业化的发展。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不仅工业资本比重小,而且缺乏重工业的基础,依靠它本身的力量无法

过渡时期

过渡时期 1共和国史第一阶段(()年10月~()年12月),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完成由()到()过渡,建立()制度 2随着()的不断的胜利,()被提上了工作日程,于是()于()年()月在()召开,,大会通过了《》,《》具有()性质,在()制定前,起到了()作用,大会确立了中国()的架构,新生的人民共和国的性质是()性质的政权,由于(),()条件不成熟,所以()代行()的职能,()的召开()制度的()建立,1954年()召开后,()()代行()的任务,政协作为()继续存在并发挥作用。人民政协的主要职能是()和()。()年,()完成后,为了团结(),调动(),中国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依据这一方针,中国共产党组成了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这一方针的提出,标志着()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3随着()年()的和平解放,祖国大陆基本(),()结束。1950年()战争爆发,美国侵略中国()地区,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赴朝作战,()运动爆发,()年,()结束,祖国大陆的基本(),()战争的胜利,()了新生的人民政权。 4随着()的恢复和()的展开,祖国大陆的基本(),()的时机成熟,()年()在()召开,会议颁布了《》,这是()宪法,以()确立了(),体现了()和()两大原则,标志()的完成。5《》提出中国实行()制度,《》确认()制度为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年建立的()自治区,是中国最早的民族区域自治区。西藏自治区于()建立。 6新中国建立初期,由于()()()的原因,国民经济面临(),所以在经济工作上,()成为首要任务(),人民政府用了()年时间,即()年()年完成了()的恢复,主要措施是没收(),建立(),这项措施既有()任务的性质,又有()的性质。平抑物价,合理调整(),统一财经,对民族工商业采取()措施。在农村实行()改革,彻底废除()制,把地分给()实行()土地所有制,是()制度,目的是提高()性,发展(),恢复()。到()年,工农业恢复到历史最好水平,()的任务基本完成,为()创造了条件。 6 1953年中共中央提出()的总路线,提出一化即实现()化,三改(),即完成()的()改造。依据(),中共中央()的总路线制订了()计划,这标志着()的开始。()计划由()和()两部分组成,所谓()体()翼,新中国的()基础薄弱,同时为了巩固(),必须(),这也是建国初期()所决定的,同时()的()发展模式。在()的同时,对()进行()的改造,目的是建立()制度。对农业和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采取建立()的手段,采取()的形式,走()化道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济的社会主义改造,开始国家采取统购包销代购代销等手段,把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纳入()经济体制,即()资本主义,最后通过()的方式,实现()合营,合营后的企业性质变为(),国家和企业按照()分配利润。到()年()月,的任务()完成,()建立,我国进入()阶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