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结构及其技术参数

产品结构及其技术参数
产品结构及其技术参数

附件1:摩托车产品强制性认证产品技术资料

1、产品结构及技术参数说明见

2、车辆一致性证书参数见

3、生产一致性控制计划(首次申请)

4、车辆型号及车辆识别代号(VIN)编制规则(首次申请)

5、产品使用说明书 (包括磨合、保养规范)

6 、生产企业概况:

6.1 、生产情况(为生产所申请的产品所需要的人员、设备等情况)

6.2 、生产企业的主要检测仪器设备登记表(包括:名称、型号、规格、数量、精度、检定周期)

6.4 、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目录及机构框图(或表)

7、零部件及系统认证的有关资料(认证证书编号和/或相关资料复印件)

8、其它资料(申请人、制造商的相关资料及其他需要的资料)

9、委托人与受委托人之间订立的关于认证、检查、检测和跟踪检查等事项的委托书、合同副本和其他相关合同的副本

10、生产一致性控制计划执行报告

11、世界制造厂识别代号(WMI)证书复印件

附录1 产品结构及技术参数

A.两轮、三轮车及四轮机动车产品相关信息

0总则

0.1商标:

0.2型式(可以有任何可能的变形和改

形:每种变形和改形必须由数字或是

由数字和字母组成的代码加以识别)

0.2.1商业名称(如有)[1]:

0.2.2产品型号:

0.3产品型号的标识方法:

0.3.1产品型号的标识位置:

0.4车辆类别[a]:

0.5制造商的名称和地址:/ 0.5.1生产企业的名称和地址:/ 0.6代理机构名称和地址[1]:/

0.7在车架或底盘上,铭牌的固定方式和

位置

0.7.1车辆识别代码(VIN前8位):

0.8对于部件和单独技术总成,型式认证

标志的位置和固定方式*

1车辆总体结构

1.1典型车辆的照片(前左45°后右

45°)

1.2完整车辆的尺寸图:

1.2.1轴距:mm 1.3车轴和车轮的数目:/ 1.4发动机的位置和布置:

1.5座位数:

1.6驾驶位置左/右*:

1.6.1车辆按右侧/左侧行驶装备*:

2质量[2][b]

2.0整车干质量:Kg 2.1整车整备质量: Kg

:Kg / Kg 2.1.1整车整备质量在各轴的分配在

各轴的分配

2.2基准质量:Kg 2.2.1基准质量在各轴的分配Kg / Kg 2.3厂定最大总质量:Kg

2.3.1厂定最大总质量在各轴的分配:Kg / Kg 2.3.2各轴最大技术承载能力*:

2.4厂定最大总质量下的最大坡道起步

能力

2.5最大可拖动质量*:

2.6最大组合质量*:

3 发动机[c]

3.0制造商:

3.1生产企业及商标:

3.1.1型号:

3.1.2发动机出厂编号打刻位置:

3.1.3认证证书编号[3] :

3.2点燃式或压燃式发动机

3.2.1发动机特性

3.2.1.1工作原理(二冲程、四冲程、点燃、

压燃)

3.2.1.2气缸数目、排列、点火次序:

3.2.1.2.1缸径[d]:mm 3.2.1.2.2行程[d]:mm 3.2.1.3排量[e]:Cm3 3.2.1.4压缩比[2]:

3.2.1.5缸盖、活塞、活塞环和缸体的图样*:

3.2.1.6怠速转速[2]:r/min 3.2.1.7最大净功率/相应转速[2]:kW/ rpm 3.2.1.8最大扭矩/相应转速[2]:N·m/ rpm

3.2.2燃油:柴油/汽油/混合燃料/液化石

油气/其它[1]

3.2.3燃油箱

3.2.3.1最大容量[2]:ml 3.2.3.2油箱图样(标明安装时的外廓尺寸材

料)

3.2.3.3清楚表明燃油箱在车辆上位置的图

3.2.3.4认证证书编号[3]:

3.2.4燃油供给

3.2.

4.1化油器式(是/否):

3.2.

4.1.1生产企业:

3.2.

4.1.2化油器型号及型式:/ 3.2.4.1.3数量:

3.2.

4.1.4调整[2]

3.2.

4.1.4.

喉管直径:mm 1

3.2.

4.1.4.浮子室油面高度[2]: (以浮子室结合面为基准)mm

2

3.2.

4.1.4.

3

浮子质量[2]:g 3.2.4.1.4.

4

浮子针阀直径[2]:mm

3.2.

4.1.4. 5依据空气流量绘制的供油曲线,以及

为保持至该曲线所需要的设定值

:可提供附图,代替3.2.4.1.4.1、

3.2.

4.1.4.2、3.2.4.1.4.3、

3.2.

4.1.4.4

3.2.

4.1.5冷起动系统[1]:(手动/自动):

3.2.

4.1.

5.

1

工作原理:

3.2.

4.2燃油喷射式[1](仅对于压燃式)(是/

否)

3.2.

4.2.1系统描述:

3.2.

4.2.2工作原理[1](高压共轨系统,喷油

泵、高压油管、喷油嘴供油)

3.2.

4.2.3喷油泵

3.2.

4.2.3.

1

生产企业:

3.2.

4.2.3.

2

型式及型号:/

3.2.

4.2.3. 3最大供油量[2]: ml/冲程或循环,或

者在泵的转速为 /min时,或者以

特性曲线表50

3.2.

4.2.3.

4

喷油提前角[2]:

3.2.

4.2.3.

5

喷油提前曲线[2]:

3.2.

4.2.3.

6

标定程序[1]:(试验台/发动机):

3.2.

4.2.4调速器

3.2.

4.2.4.

1

型式:

3.2.

4.2.4.

2

断油点

3.2.

4.2.4.

2.1

有负荷断油点:r/min 3.2.4.2.4.

2.2

无负荷断油点:r/min

3.2.

4.2.4.

3

怠速转速:r/min 3.2.4.2.5喷油管

3.2.

4.2.

5.

1

油管长度:mm

3.2.

4.2.

5.

油管内径:mm 2

3.2.

4.2.6喷油器

生产企业:

3.2.

4.2.6.

1

型号:

3.2.

4.2.6.

2

开启压力[2]或特性曲线[2]:

3.2.

4.2.6.

3

3.2.

4.2.7冷起动系统(如适用):

3.2.

4.2.7.

生产厂:

1

型式:

3.2.

4.2.7.

2

描述:

3.2.

4.2.7.

3

3.2.

4.2.8应急起动装置(如适用)

3.2.

4.2.8.

生产企业:

1

型号:

3.2.

4.2.8.

2

3.2.

4.2.8.

系统描述:

3

3.2.

4.3燃油喷射式(仅针对点燃式)(是/

否)[1]

3.2.

4.3.1系统描述:

3.2.

4.3.2工作原理:进气管喷射(单点/多点)

[1]/直喷式/其它说明[1]

3.2.

4.3.2.

供油泵生产企业:

1

供油泵型号:

3.2.

4.3.2.

2

3.2.

4.3.3喷油器开启压力[2]或特性曲线[2]:kPa 3.2.4.3.4喷油提前角*:

3.2.

4.3.5冷起动系统

工作原理:

3.2.

4.3.

5.

1

工作/设定限制[1] [2]:

3.2.

4.3.

5.

2

3.2.

4.4燃油泵[1] :(有/无):

3.2.5电气系统

3.2.5.1额定电压:V

3.2.5.2发电机(或磁电机)

3.2.5.2.1型号:

3.2.5.2.2名义功率:Kw 3.2.5.3ECU

3.2.5.3.1生产企业:

3.2.5.3.2型号:

3.2.5.3.3工作电压:

3.2.5.3.4可调性:

3.2.5.3.5其他集成零部件*:

3.2.6点火装置

3.2.6.1生产企业:

3.2.6.2型号:

3.2.6.3工作原理:

3.2.6.4点火提前曲线或工作设定点(可附

页)[2]

3.2.6.5静态点火正时[2]:上止点(TDC)前°CA 3.2.6.6触点间隙[2]:mm 3.2.6.7闭合角[2]:°3.2.6.8抗无线电干扰系统

3.2.6.8.1抗无线电干扰装置的术语和图样:

:Ω或Ω/m 3.2.6.8.2额定直流电阻值,或每米阻尼线的额

定电阻[2]

3.2.7冷却系统[1](液冷/风冷):

3.2.7.1发动机温度控制装置名义设定值*:

3.2.7.2液冷

3.2.7.2.1液质特征:

3.2.7.2.2循环泵[1](有/无):

3.2.7.3风冷

3.2.7.3.1风机[1](有/无):

3.2.8进气系统

3.2.8.1增压器[1]:(有/无):

3.2.8.1.1生产企业:

3.2.8.1.2型式及型号:

3.2.8.1.3系统描述::(如:最大充气压力kPa、放气方式(适

用时)

3.2.8.2

中冷器]1[(有/无)

3.2.8.3进气管及其附件的描述和图样(加压

室、加热装置、附加空气进气)

3.2.8.3.1进气管的描述(包括图样或照片):

3.2.8.3.2空滤器图样:

生产企业:

3.2.8.3.2.

1

3.2.8.3.2.型式及型号:

2

3.2.8.3.3进气消音器:

3.2.8.3.3.

1

生产企业:

3.2.8.3.3.

2

型号:

3.2.9排气系统

3.2.9.1完整的排气系统的图样:

3.2.9.2排气消音器

3.2.9.2.1生产企业:

3.2.9.2.2型号:

3.2.9.2.3型式:

3.2.10进、排气管路最小截面积 (cm2):cm2 / cm2 3.2.11进气系统或等效数据

3.2.11.1进/排气门的最大升程及相对与止点

的开启、闭合角;或者其他可能系统

的相关设置

3.2.11.2参照基准和/或设定范围[1]:上止点(TDC)前°CA,持续°3.2.12空气污染控制措施

3.2.12.1曲轴箱气体控制装置(只对四冲程发

动机)图样及描述

3.2.12.2附加排气污染物控制装置(如有,并

未包括在其它项内)

3.2.12.2.1催化转化器(有/无):

3.2.12.2.1

.1

催化转化器及其催化单元的数目:

3.2.12.2.1

.2

催化转化器尺寸、形状、体积:

3.2.12.2.1

.3

催化转化器作用型式:

3.2.12.2.1

.4

贵金属的含量*:

3.2.12.2.1

.5

相对浓度*:

3.2.12.2.1

.6

载体(结构和材料)*:

3.2.12.2.1

.7

孔密度*:

3.2.12.2.1

.8

催化转化器壳体的型式*:

3.2.12.2.1 .9催化转化器的位置(在排气管中的位

置和基准距离

3.2.12.2.2氧传感器*:

3.2.12.2.2

型式:

.1

3.2.12.2.2

位置:

.2

3.2.12.2.2

控制范围:

.3

3.2.12.2.3空气喷射装置(有/无)*:

型式:

3.2.12.2.3

.1

3.2.12.2.4废气再循环(有/无)*:

特性(流量)

3.2.12.2.4

.1

3.2.12.2.5其他系统(描述)*:

3.2.13光吸收系数符号的位置(只对压燃

式)*

3.3电动机

3.3.1型式(电枢/励磁):

3.3.1.1最大连续额定功率:kW 3.3.1.2工作电压: V 3.3.2蓄电池

3.3.2.1数目:

3.3.2.2总质量:kg 3.3.2.3容量:A/h 3.3.2.4位置:

3.4其它电机或电机组(电机的相关细

节)

3.5厂定允许冷却系温度

3.5.1液冷

3.5.1.1排气口最高温度*:℃3.5.2风冷

3.5.2.1基准点*:

3.5.2.2基准点的最高温度*:℃3.6润滑系统

3.6.1系统描述:

3.6.1.1润滑油油箱位置:

3.6.1.2润滑油供给方式[1](泵、喷入进气系

统、与燃油混合、其它)

3.6.2润滑油和燃油混合

3.6.2.1百分比*:

3.6.3机油冷却器[1]:(有/无):

3.6.3.1图样:

生产企业:

3.6.3.1.1

3.6.3.1型号:

.2

4传动装置[f]

4.1传动系统的图样:

4.2传动型式(机械式/液压式/电力式):

4.3离合器型式:

4.4变速器

4.4.1型式(自动/人工):

4.4.2变速器操纵方式(手动/脚动):

4.5传动比

齿轮传动比(N)初级传动比(R1)次级传动比(R2)最终传动比(R3)总传动比(Rt)最小连续可变传动比

1档

2档

3档

4档

5档

·

·

·

最大连续可变传动比

注:1、Rt=R1*R2*R3;2、最小连续可变传动比和最大连续可变传动比,针对无级变速情况。

4.5.1传动系统中所使用的电子/电气元件的简要

描述*

4.6最高车速及相应档位[g]:km/h \ 4.7车速里程表

4.7.1生产企业:

4.7.2型式及型号:/ 4.7.3完整系统的照片或图样:

4.7.4车速显示范围:km/h 4.7.5车速表测量装置最大允差: km/h 4.7.6车速表技术常数*:

4.7.7驱动机构的驱动方式和描述:

4.7.8驱动机构的总传动比:

5悬架:

5.1悬架布置图样:

5.1.1悬架中使用的电子/电气元件的简要描述*:

5.2轮胎(类别、规格和最大承载能力)和轮辋

(标准型)

5.2.1额定旋转圆周*:前轮 mm/ 后轮 mm 5.2.2厂定轮胎气压:前轮 Kpa/ 后轮 kpa 5.2.3轮胎/轮辋组合:前轮后轮

5.2.4车辆的理论最大设计车速对应的轮胎最小

:前轮后轮

速度级别*

5.2.5每个轮胎的最大载荷对应的最小承载指数*:前轮后轮

5.2.6与车辆相适应的使用类别*:前轮后轮

5.2.7生产企业:前轮后轮

5.2.8商标:

5.2.9轮胎规格:前轮后轮

5.2.10用途:标准、专用、雪地、轻便*:

5.2.11速度级标记*:

5.2.12轮胎结构(子午线轮胎、斜交轮胎、带束斜

交轮胎)*

5.2.13负荷指数*:

5.2.14是否有内胎*:

5.2.15标准型或增强型*:

5.2.16轮胎层级数*:

5.2.17外部尺寸:外部宽度和直径*:

5.2.18轮辋*:

5.2.19测量和测试用轮辋*:

5.2.20测试充气压力*:

5.2.21X系数*:

5.2.22轮胎规格(V,W)(轮胎最高行使速度超过

240km/h,规格标记为V,最高行驶速度超过

270km/h,轮胎标记为W。轮胎的最高行驶速

度和负荷能力有生产企业规定。轮胎的最高

行驶速度和相应的负荷能力在证书上标明)

*

5.2.23认证证书编号前轮后轮

6转向机构

6.1转向传动和控制

6.1.1传动装置型式:

6.1.2转向系统中所用的电子/电气元件的简要描

述*

7制动

7.1制动装置的图样:

:/ 7.2

前/后制动器]1[(盘式/鼓式)

7.2.1生产企业:

7.2.2型式*:

7.3制动装置部件的图样:

7.3.1

蹄片/制动衬块]1[

7.3.2

连接件或衬块]1[(材料厂牌、等级和认证标

志)

7.3.3

制动杆和制动踏板]1[

7.3.4液压装置(如适用):

7.4其它装置(如有)图样及描述:

7.5制动系统中所用的电子部件的简要描述*:

7.6制动软管

7.6.1生产企业:

7.6.2内径:Φ mm 7.6.3外径:Φ mm 7.6.4接头型式*:

7.6.5认证证书编号:

8照明和光信号装置

:附表1 8.1所有装置清单(数目、厂牌、型号、认证证

书编号、前照灯远光最大照度、光色、相应

的信号装置)

8.2照明和光信号装置的位置图:

8.3危险警告灯*:

8.4对特殊车辆的附加要求*:

8.5照明和光信号装置中所用的电子部件的简

要描述*

9装备

9.1联接装置(如适用)*:

9.1.1

型式]1[(钩/环/其它)*

9.1.2联接装置的位置和构造的照片或图样*:

9.2控制器、信号装置、指示器布置和识别:

9.2.1标识、控制器、信号装置、指示器布置的

图样或照片

9.3铭牌

9.3.1铭牌和底盘号位置的图样或照片:

9.3.2铭牌式样(标明尺寸):

9.3.3车架号码的照片或图样(标明尺寸)*:

9.4防盗装置

9.4.1型式:

9.4.2装置的概要描述:

9.5声响警告装置

9.5.1报警装置的概要描述、用途:

9.5.2生产企业:

9.5.3型号:

9.5.4认证证书编号:

9.5.5声响警告装置的位置图样:

9.5.6附属装置的详细描述,包括与音响警告装置

装置相关的部件*

9.6后牌照的位置(必要时说明不同,如有提供

图样)

9.6.1相对于铅锤面的倾斜情况:°

B.适用于两轮轻便摩托车和摩托车

1装备

1.1后视镜(对每种后视镜提供下列信息)

1.1.1生产企业及型号:

1.1.2认证证书编号:

1.1.3变形*:

1.1.4后视镜的位置图样:

1.1.5在车辆上的安装,包括在车辆上与其相连接

的部分

1.2支架

1.2.1型式[1](中央/侧面):

1.2.2支架的位置图样:

1.3摩托车边斗的连接(如适用)

1.3.1位置照片或图样,结构:

1.4乘员扶手

1.4.1型式(带/柄)[1]:

1.4.2位置照片或图样:

1.5对安装脚蹬的轻便摩托车,为确保安全而采

取的措施*

1.6防改装装置的商标图案及位置*:

C.适用于三轮轻便车、三轮车、三轮汽车和四轮车

1尺寸和质量(如必要,可提供图样)

1.1无底盘时车架尺寸

1.1.1长度:

1.1.2宽度:

1.1.3空载高度:

1.1.4前悬:

1.1.5后悬:

1.1.6整车重心极限位置:

1.2质量[2][b]

1.2.1厂定最大有效载荷:kg 2装备

2.1车身

2.1.1车身特征:

2.1.2内部空间尺寸总布置图:

2.1.3外部空间尺寸总布置图:

2.1.4材料和加工方式:

2.1.5乘员用门、锁、铰链:

2.1.6门的外形、尺寸、方向、最大开启角:

2.1.7锁和铰链的图样及在门上的位置:

2.1.8锁和铰链的技术描述:

2.2风窗玻璃和其它玻璃窗*

2.2.1风窗玻璃

2.2.1.1材质:

2.2.1.2生产企业:

2.2.1.3认证证书编号:

2.2.2其它玻璃窗

2.2.2.1材质

2.2.2.2生产企业:

2.2.2.3认证证书编号:

2.3风窗玻璃刮水器*

2.3.1生产企业:

2.3.2商标:

2.3.3详细的技术描述(提供图样或照片):

2.4风窗玻璃洗涤器*

2.4.1详细的技术描述(提供图样或照片):

2.4.2生产企业:

2.5除霜除雾装置*

2.5.1详细的技术描述(提供图样或照片):

2.5.2生产企业:

2.6后视镜(每种后视镜提供下列详细资料)

2.6.1生产企业及型号:

2.6.2认证证书编号:

2.6.3变形:

2.6.4后视镜的位置图样:

2.6.5在车辆上的安装,包括在车辆上与其相连接

的部分

2.7座椅

2.7.1数目:

2.7.2位置:

2.7.3R点坐标或图样[h] *

2.7.

3.1驾驶座:

2.7.

3.2其它座椅:

2.7.4座椅靠背倾斜角

2.7.4.1驾驶座:°2.7.4.2其它座椅:°2.7.5座椅调整范围(如适用)

2.7.5.1驾驶座:

2.7.5.2其它座椅:

2.8乘员舱加热系统(如适用)*

2.8.1如果加热系统利用发动机冷却液的热量,简

单说明车型的加热类型

2.8.2如果发动机的冷却空气或排气作为加热源,

详细说明车型的加热,并包括以下四条:

2.8.2.1加热系统的总体布置图,标出在车辆上的位

置(以及降噪装置的位置(包括热交换点的

位置))

2.8.2.2利用排气的加热系统的热交换器总总布置

图,或利用发动机冷却空气的热交换处

2.8.2.3热交换器或发生热交换的部件的剖视图,包

含壁厚、材料、表面特性

2.8.2.4进一步给出加热系统的中重要部件的技术

规范。如风扇

2.9安全带*:

2.9.1安全带的数目和位置,以及与其相关的座椅

的数目和位置

D 完整的型式认证标志变形(如有)

P 完整的型式认证标志变形(如有)

前排座

后排座

后中和前中座椅

特殊装置(如:高度调节器,预加载装置等)

D=驾驶员侧;P=前排乘客侧

2.9.2生产企业

2.9.3类型:

2.10 连接装置

2.10.1连接装置的数目和位置:

2.10.2车身的照片或图样,需显示实际、有效的连

接装置的位置和尺寸,R点位置

2.10.3与车辆联接的其他部件的联接点(指明材

料)

2.10.4规定用于车辆装备的连接装置的安全带型

式注的说明

连接装置位置

车辆结构上座椅结构上前排

右侧座椅下连接装置外侧/内侧

上连接装置

中央座椅下连接装置右/左

上连接装置

左侧座椅下连接装置外侧/内侧

上连接装置

后排

右侧座椅下连接装置外侧/内侧

上连接装置

中央座椅下连接装置右/左

上连接装置

左侧座椅下连接装置外侧/内侧

上连接装置

2.10.5 特殊安全带型式的说明,连接装置位于座椅

靠背或与耗能装置合并在一起

注:‘A’ :三点式安全带;

‘B’: 全背式安全带;

‘S’: 特殊安全带 (应进行详细说明).

'Ar', 'Br' or 'Sr': 带式紧固作用;

'Are', 'Bre' and 'Sre': 有带式紧固作用及至少一端有能量吸收装置。

附表1:照明和信号装置清单

注释:1、产品描述中“生产企业”一栏应填写企业全称(营业执照上名称)。

2、申请人应填写“:”后的空白栏。

3、上述产品结构中未提及的,可另附说明。

4、一张图纸中可以说明多个问题。

* 视情况具体填写。

[1]可不填写不适用部分,不适用栏用“N.A.”表示。

[2]声明公差或者取值范围。

[3]可以填写申请编号。

(a)L1两轮轻便摩托车、L2三轮轻便摩托车、L3两轮摩托车、L4偏三轮摩托车、L5正三轮摩托车、L6、轻便四轮车、L7四轮车;电动摩托车按车轮数量及分布划入L1~L5。

(b)相关质量名字定义参照:GB/T 5359.5-1996、GB/T 5359.6-1996、GB14622。

(c)对于非传统的发动机和系统,制造商应该提供相当于这里设计的细节;

(d)保留一位小数;

(e)此值应用π=3.1416计算,保留一位小数;

(f)对于每种变型,应给出细节;

(g)允许最高车速限值的5%允差;

(h)R点或座椅基准点指制造商为每个座椅位置规定的设计点,其中:

(1)与车辆机构有关的特殊的支点;

(2)对于车辆制造商为每个座椅规定的使用位置和最近位置或者为了最低正常驾驶的H点;

(3)权力机构认定的座椅基准并不是前排座椅的基准,此时H点不能由三维基准系或者H点确定规则决定。

图样要求

图样格式要求

·图纸幅面:A4或叠成A4(最大不超过A3);

·图框规格:按有关制图国家标准的规定,留装订边;

·标题栏的位置,标题栏位于图样右下角,尺寸、内容如下:

其中:

认证产品上报图样:可不填写;

型式:可不填写;

主题:指图样名称,如整车外形图、后视镜安装图;

序号:按图样要求的序号填写;

图号:同一序号下有多张图纸时,以序号+顺序号表达;

生产企业:对于油箱等单独零部件填写实际生产企业名称,其他填写整车生产企业名称;

·表达正确的比例及投影关系。

附录2 车辆一致性证书参数

0.1 生产企业名称和地址(注册名称)

0.2.1 商标:

0.2.2 型号:

0.4 车辆类别:

0.7 法定铭牌规定位置:

* 车辆识别代号:

0.8 车架上车辆识别代号的位置:

1.2.1 整车长度: mm

1.2.2 整车宽度: mm

1.2.3 整车高度 mm

1.2.4 轴距: mm

1.2.5 轮距: mm

1.3 车轴数目:轮胎数目:

1.5 座椅数目及位置:

2.1 整车干质量: kg

2.2 整车整备质量: kg

2.4 厂定最大总质量: kg

2.4.1 厂定最大总质量在各轴的分配:

1. ................................................................... ... kg

2. ........................................................................kg

2.4.2 各轴允许承载质量:

1. ................................................................... ....kg

2. ........................................................................kg

3.1 发动机生产企业:

3.2 发动机型号:

3.1.2 发动机出厂编号:

3.2.1.1 工作原理:电子/点燃式/压燃式,4冲程/2冲程

3.2.1.2 汽缸数及点火顺序 /

3.2.1.3 汽缸排量: cm3

3.2.1.7 最大净功率或最大连续输出功率比 kW/rpm

3.2.1.7.1 功率/质量比:最大净功率或最大连续输出功率/整机质量 kW/kg)

3.2.2 燃油

4.4 齿轮箱(类型)

4.5 传动比

Gear ratios: 1. ............ 2. .............. 3. ..............

4. ................

5. .................

6. .....................

4.6 最高车速 km/h

5.2.3 轮胎规格

前轮后轮

9.1.1 联结装置的认证标记,如适用

C2.1.1 车身或货箱:有/无

C2.1.6 车门数目及配置

36 噪声

定置噪声 dB(A) / 发动机转速

加速噪声 dB(A)

37 排放

执行标准:

工况法排放:CO: g/km HC: g/km NOx g/km HC + NOx: g/km 怠速法排放:CO: % HC: 10-6

压燃式内燃机的可见空气污染物:

修正后的吸收系数:

38 备注:

塑胶产品结构设计准则--加强筋篇

产品结构设计准则--加强筋篇 基本设计守则 加强筋在塑胶部件上是不可或缺的功能部份。加强筋有效地如『工』字铁般增加产品的刚性和强度而无需大幅增加产品切面面积,但没有如『工』字铁般出现倒扣难於成型的形状问题,对一些经常受到压力、扭力、弯曲的塑胶产品尤其适用。此外,加强筋更可充当内部流道,有助模腔充填,对帮助塑料流入部件的支节部份很大的作用。 加强筋一般被放在塑胶产品的非接触面,其伸展方向应跟随产品最大应力和最大偏移量的方向,选择加强筋的位置亦受制於一些生产上的考虑,如模腔充填、缩水及脱模等。加强筋的长度可与产品的长度一致,两端相接产品的外壁,或只占据产品部份的长度,用以局部增加产品某部份的刚性。要是加强筋没有接上产品外壁的话,末端部份亦不应突然终止,应该渐次地将高度减低,直至完结,从而减少出现困气、填充不满及烧焦痕等问题,这些问题经常发生在排气不足或封闭的位置上。 加强筋一般的设计 加强筋最简单的形状是一条长方形的柱体附在产品的表面上,不过为了满足一些生产上或结构上的考虑,加强筋的形状及尺寸须要改变成如以下的图一般。

长方形的加强筋必须改变形状使生产更容易 加强筋的两边必须加上出模角以减低脱模顶出时的摩擦力,底部相接产品的位置必须加上圆角以消除应力集过份中的现象,圆角的设计亦给与流道渐变的形状使模腔充填更为流畅。此外,底部的宽度须较相连外壁的厚度为小,产品厚度与加强筋尺寸的关系图a说明这个要求。图中加强筋尺寸的设计虽然已按合理的比例,但当从加强筋底部与外壁相连的位置作一圆圈R1时,图中可见此部份相对外壁的厚度增加大约50%,因此,此部份出现缩水纹的机会相当大。如果将加强筋底部的宽度相对产品厚度减少一半(产品厚度与加强筋尺寸的关系图b),相对位置厚度的增幅即减至大约20%,缩水纹出现的机会亦大为减少。由此引伸出使用两条或多条矮的加强筋比使用单一条高的加强筋较为优胜,但当使用多条加强筋时,加强筋之间的距离必须较相接外壁的厚度大。加强筋的形状一般是细而长,加强筋一般的设计图说明设计加强筋的基本原则。留意过厚的加强筋设计容易产生缩水纹、空穴、变形挠曲及夹水纹等问题,亦会加长生产周期,增加生产成本。 产品厚度与加强筋尺寸的关系 除了以上的要求,加强筋的设计亦与使用的塑胶材料有关。从生产的角度看,材料的物理特性如熔胶的黏度和缩水率对加强筋设计的影响非常大。此外,塑料的蠕动(creep)特性从结构方面来看亦是一个重要的考虑因数。例如,从生产的角度看,加强筋的高度是受制於熔胶的流动及脱模顶出的特性(缩水率、摩擦系数及稳定性),较深的加强筋要求胶料有较低的熔胶黏度、较低的摩擦系数、较高的缩水率。另外,增加长的加强筋的出模角一般有助产品顶出,不过,当出模角不断增加而底部的阔度维持不变时,产品的刚性、强度,与及可顶出的面积即随着减少。顶出面积减少

塑料产品结构设计准则~壁厚

产品结构设计准则--壁厚篇 基本设计守则 壁厚的大小取决于产品需要承受的外力、是否作为其它零件的支撑、承接柱位的数量、伸出部份的多少以及选用的塑胶材料而定。一般的热塑性塑料壁厚设计应以4mm为上限。从经济角度来看,过厚的产品不但增加物料成本,延长生产周期”冷却时间〔,增加生产成本。从产品设计角度来看,过厚的产品增加引致产生空穴”气孔〔的可能性,大大削弱产品的刚性及强度。 最理想的壁厚分布无疑是切面在任何一个地方都是均一的厚度,但为满足功能上的需求以致壁厚有所改变总是无可避免的。在此情形,由厚胶料的地方过渡到薄胶料的地方应尽可能顺滑。太突然的壁厚过渡转变会导致因冷却速度不同和产生乱流而造成尺寸不稳定和表面问题。 对一般热塑性塑料来说,当收缩率”Shrinkage Factor〔低于 0.01mm/mm时,产品可容许厚度的改变达;但当收缩率高于 0.01mm/mm时,产品壁厚的改变则不应超过。对一般热固性塑料来说,太薄的产品厚度往往引致操作时产品过热,形成废件。此外,纤维填充的热固性塑料于过薄的位置往往形成不够填充物的情况发生。不过,一些容易流

动的热固性塑料如环氧树脂”Epoxies〔等,如厚薄均匀,最低的厚度可达0.25mm。 此外,采用固化成型的生产方法时,流道、浇口和部件的设计应使塑料由厚胶料的地方流向薄胶料的地方。这样使模腔有适当的压力以减少在厚胶料的地方出现缩水及避免模腔不能完全充填的现象。若塑料的流动方向是从薄胶料的地方流向厚胶料的地方,则应采用结构性发泡的生产方法来减低模腔压力。 平面准则 在大部份热融过程操作,包括挤压和固化成型,均一的壁厚是非常的重要的。厚胶的地方比旁边薄胶的地方冷却得比较慢,并且在相接的地方表面在浇口凝固后出现收缩痕。更甚者引致产生缩水印、热应力、挠曲部份歪曲、颜色不同或不同透明度。若厚胶的地方渐变成薄胶的是无可避免的话,应尽量设计成渐次的改变,并且在不超过壁厚3:1的比例下。下图可供叁考。

产品结构设计实践教学大纲

《产品结构设计》实验教学大纲 英文名称: Computer aided industrial design 课程编码:03007-3 学时:课程总学时48学时,实验总学时6学时。 学分:总学分1.5学分。 是否独立设课:非独立设课 先修课程:设计制图、机械基础 适用专业:工业设计 开课单位:机电工程学院 撰写人:马辉 审核人:姚实 修订时间:2016年3月 一、本实验课程的性质、特点和发展现状 本实验课程是产品结构设计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也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手段。通过实验教学,能够验证和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训练实验技能,培养实际工作能力。 二、本实验课程的目的、任务和主要内容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前壳结构布局设计、底壳结构布局设计、后续机构布局设计的应用;熟悉产品结构结构设计的分析和设计方法,能初步具备理论联系实际,应用产品结构知识初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以后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能积极主动地参加前沿讲座,了解本课程的发展动态。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实际动手操作的能力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主要内容:产品结构布局设计、前壳组件结构设计、底壳组件结构设计、后续结构设计及检查。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 学生在实验前认真阅读实验指导书,教师要重点讲述有关理论和实验方法,使学生掌握设备的原理及使用方法,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实验,并根据实验数据写出实验报告。 四、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 实验成绩按本人在实验中的表现、动手操作能力和实验报告的完成情况,按优秀、良好、中等、及格和不及格5级平分标准,由实验教师评定给出。 五、实验学时分配 六、实验内容安排

产品结构设计概述

产品结构设计概述 第1版 目录 1. 设计流程 (2) 2. 设计方案 (3) 2.1. 建模 (3) 2.1.1. 建立文件夹 (3) 2.1.2. 选择基础文件路径 (4) 2.1.3. 选择新建模型路径 (5) 2.1.4. 编辑 (6) 2.1.5. 建立模型 (7) 2.2. 调整外形及尺寸 (7) 2.3. 分析计算 (7) 2.4. 写设计方案 (7) 3. 详细设计 (8) 3.1. 调整模型 (8) 3.2. 更新模型属性 (8) 3.2.1. 导入模型 (9) 3.2.2. 删除模型 (9) 3.2.3. 导入模型属性&导入属性列表 (9) 3.2.4. 更新模型属性 (10) 4. 工程图 (11) 4.1. 调整工程图 (11) 4.2. 工程图转换 (11) 4.2.1. 导入DXF格式图纸 (11) 4.2.2. 转为dwg格式图纸 (12) 5. 明细表 (13) 5.1. 选择整件图纸 (13) 5.2. 导入整件明细 (13) 5.3. 导入部件明细 (14) 5.4. 保存明细表 (14) 6. 批量打印 (16) 7. 发图 (17) 7.1. 设置发图单位 (17) 7.2. 导入图纸名称 (17) 7.3. 生成发图登记表 (18) 7.4. 发放表排序 (18) 根据公司实际应用情况开发设计, 不适用于外部环境

产品设计流程及方法 东方科技·结构室 2014-7-9 产品是一个企业的核心之一,产品质量关系到企业的持久发展。“低成本、周期短、高质量”是企业对产品的要求。三者之间存在相互的关联,在出厂前,成本主要包括设计成本、采购成本、制造成本及装配成本。其中,采购成本在短周期内是比较固定的,随着量的增加会呈逐步减少的趋势。制造、装配成本与设计相关,设计不同会产生成本的差异。周期也主要包括设计周期、采购周期、制造及装配周期,随着ERP系统的上线,对采购周期的缩短提供了有利条件,制造、装配周期也与设计相关。质量包括产品的可靠性、准确性,可靠性由设计者决定,准确性由制造装配者决定。对于新产品或者白图,设计与成本、周期、质量都相关,设计周期短会降低设计成本,会有更多时间关注产品质量。所以,设计是产品的核心。 我们做任何事情都有一定的方法及次序,把这种方法总结出来便成为流程。不同的流程对事情的处理速度千差万别,因此需要有一种统一的流程,大家都按这种流程工作,会产生最大的效益。 在实际工作中,技术含量较高的工作包括:系统结构布局,性能分析(散热分析、结构强度分析、模态分析、电磁分析等),模型设计优化,工程图及要求。重复性较多的工作包括:建立模型(修改名称、模型替换等),修改模型属性,工程图转换,生成明细表,图纸打印,图纸发放表。两者合起来,就组成了产品的设计流程。 重复性的工作占整个设计流程的一半以上,并且给设计者带来沉重的负担,增加了设计周期及成本。很多软件都考虑到了这一点,所以都设置了跟VB的接口程序,来满足企业对软件二次开发的要求,称为VBA(Visual Basic for Applications)。通过VBA开发的程序,设计者可以实现上述工作的自动化。因此,实现了工作 中使用软件的自动化后,工作效率将得到大幅提高,工作强度将得到很大降低。 下面在设计流程的基础上,讲解VBA程序的使用方法,设计者需要在学习VBA程序的同时,了解设计流程。

产品结构树的应用

产品结构树的应用 1.定义 产品结构树(Product Structure Tree,PST)是描述某一产品的物料的组成及各个部分文件组成的层次结构树状图。它是将产品数据管理中的产品信息,各个零部件之间的层级关系,组成一种有效的属性管理结构。 在企业生产产品开始就需要对产品进行分解,这是制造业企业的基础工作。然而这就需要产品结构树更直观的理解这个产品。这是企业产品管理的重要工作之一,这就方便企业编制产品生产计划、物资采购计划和新产品的开发。 产品结构树根据该产品的层次关系,将产品各个零部件按照一定层级关系组织起来,可以清晰地描述产品各个部件、零部件之间的关系,树上的节点代表部件、零件或组件,每个节点都会与该部件的图号、材质、规格、型号等属性信息以及相关的文档资料。如图: 产品结构树层次要根据产品复杂程度决定。同时也因企业管理模式的不同而有所差异,有的企业把一系列产品用产品结构树表示,也有的企业一个产品就用一棵树表示。 2.作用 2.1 产品结构树是企业进行物料采购的重要依据之一。 2.2 产品结构树便于企业规划管理产品所包含的全部生产文件。 2.3 产品结构树是企业制定产品物料清单(BOM)的主要依据。 2.4 产品结构树是制造部门配料和领料的依据之一。 2.5 产品结构树是仓库进行原材料管理和零件配套管理的依据。 3.应用 3.1 产品结构树在物料清单(BOM)中的应用 3.1.1 狭义的物料清单通常就是产品结构。仅仅表述的是对物料物理结构按照一定的划分规则进行简单分解,描述了物料的物理组成。一般按照功能进行层次的划分和描 产品 部件1 部件2 部件3 部件4 子部件1-1 子部件2-1 子部件2-2 子部件3-1 子部件4-1 子部件4-2 子部件4-3 零件1-1-1 零件1-1-2 零件2-1-1 零件2-2-1 零件3-1-1 零件4-1-1 零件4-2-1 零件4-3-1 零件4-3-2

产品结构设计准则壁厚篇

产品结构设计准则壁厚篇 基本设计守则 壁厚的大小取决於产品需要承受的外力、是否作为其他零件的支撑、承接柱位的数量、伸出部份的多少以及选用的塑胶材料而定。一般的热塑性塑料壁厚设计应以4mm为限。从经济角度来看,过厚的产品不但增加物料成本,延长生产周期”冷却时间〔,增加生产成本。从产品设计角度来看,过厚的产品增加引致产生空穴”气孔〔的可能性,大大削弱产品的刚性及强度。 最理想的壁厚分布无疑是切面在任何一个地方都是均一的厚度,但为满足功能上的需求以致壁厚有所改变总是无可避免的。在此情形,由厚胶料的地方过渡到薄胶料的地方应尽可能顺滑。太突然的壁厚过渡转变会导致因冷却速度不同和产生乱流而造成尺寸不稳定和表面问题。 对一般热塑性塑料来说,当收缩率”Shrinkage Factor〔低於 0.01mm/mm时,产品可容许厚度的改变达;但当收缩率高於0.01mm/mm 时,产品壁厚的改变则不应超过。对一般热固性塑料来说,太薄的产品厚度往往引致操作时产品过热,形成废件。此外,纤维填充的热固性塑料於过薄的位置往往形成不够填充物的情况发生。不过,一些容易流动的热固性塑料如环氧树脂”Epoxies〔等,如厚薄均匀,最低的厚度可达0.25mm。

此外,采用固化成型的生产方法时,流道、浇口和部件的设计应使塑料由厚胶料的地方流向薄胶料的地方。这样使模腔内有适当的压力以减少在厚胶料的地方出现缩水及避免模腔不能完全充填的现象。若塑料的流动方向是从薄胶料的地方流向厚胶料的地方,则应采用结构性发泡的生产方法来减低模腔压力。 平面准则 在大部份热融过程操作,包括挤压和固化成型,均一的壁厚是非常的重要的。厚胶的地方比旁边薄胶的地方冷却得比较慢,并且在相接的地方表面在浇口凝固後出现收缩痕。更甚者引致产生缩水印、热内应力、挠曲部份歪曲、颜色不同或不同透明度。若厚胶的地方渐变成薄胶的是无可避免的话,应尽量设计成渐次的改变,并且在不超过壁厚3:1的比例下。下图可供叁考。 转角准则

基于时间轴的产品结构树

基于时间轴的产品结构树

13000套1.0 E 11000件 1.0A 11100 件 1.0 C 11110m 2 1.0 O 1 2 3 结构层次独立需求件相关需求件 11200D 件4.0 R 12100m 30.2 12000件 4.0 B 11210 P m 30.2 方桌 桌面 桌腿 面 框 板材 方木1 螺钉胶油漆 方木2 10000件 1.0 X 产品结构树 供应 供应 生产 生产 供应 生产 供应 销售 生产 集成销-产-供业务的模型 物料号 物料名称 计量单位数量

物料信息集成模型 时间坐标上的产品结构树 优先级计划X 51015 2025 交货日期 时间 ⌒提前期倒计时? A B E (2)C D (4)(5) O (3)P (2)R (7)(12) (20)(10) 关键路线工 艺 路线 工 序 工 序 最长 供应商生产采 购周期 运输下达采购订单 检验不多-不少-不早-不晚 量期一体化计划 ? 关键工作中心 ?动态?关联?期量标准 产品流程 资源(能力) MRP :简化的网络计划 销售供应供应供应供应生产生产生产生产

物料需求计划 MRP 42 产品信息 (物料清单)(工艺路线) 库存信息 3(物料可用量) 主生产计划 MPS 1 潜在客户 预测 合同 MRP 的逻辑流程图 生产计划 采购计划 用到什么 已有什么 还缺什么 生产什么需求导向 制造业的通用公式

物料号:10000 计量单位:件批量:10 现有量:8 物料名称:X 分类码:08 提前期:2 累计提前期:28物料清单(BOM )基本内容 1. 2. .3. 2. . 31. 21 . 层次 物料号 1100011100111101120011210120001210013000 A C O D P B R E 计量单位 件件件件kg 件件件 数量1.02.02.01.00.51.01.01.0 类型 生效日期 失效日期 物料 名称 成品率累计提前期 ABC 码 M M B M B M B B 2000010120000101200001012000010120000101200001012000010120000101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20001231999999999999999999999999 1.001.000.901.000.901.001.001.00 26.0 15.012.022.020.017.010.05.0 A A B C C B C C 依据产品结构 其余信息来自物料主文件 设计更改通知或物料主文件 . . 3 11210/1 P 1 kg 0.5 B 20000101 99999999 1.00 15.0 C 23 17.021.0来自工艺路线文件

产品结构设计密封基础知识大全-干货推荐

密封基础知识大全 目录 1 密封基础知识 (1) 2、垫密封 (3) 3 密封胶 (8) 4、填料密封 (12) 5、成型填料密封 (14) 6. 油封 (15) 7. 磁流体 (16) 8、高压密封 (18) 9、真空密封 (18) 10 离心封闭 (22) 11、浮环密封 (23) 12、迷宫密封 (26) 13、螺旋密封 (30) 14 机械密封 (32) 1 密封基础知识 1.1泄露 泄露是机械设备常产生的故障之一。造成泄露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由于机械加工的结果,机械产品的表面必然存在各种缺陷和形状及尺寸偏差,因此,在机械零件联接处不可避免地会产生间隙;二是密封两侧存在压力差,工作介质就会通过间隙而泄露。

减小或消除间隙是阻止泄露的主要途径。密封的作用就是将接合面间的间隙封住,隔离或切断泄露通道,增加泄露通道中的阻力,或者在通道中加设小型做功元件,对泄露物造成压力,与引起泄露的压差部分抵消或完全平衡,以阻止泄露。 对于真空系统的密封,除上述密封介质直接通过密封面泄露外,还要考虑下面两种泄露形式: 渗漏。即在压力差作用下,被密封的介质通过密封件材料的毛细管的泄露称为渗漏; 扩散。即在浓度差作用下,被密封的介质通过密封间隙或密封材料的毛细管产生的物质传递成为扩散。 1.2 密封的分类 密封可分为相对静止接合面间的静密封和相对运动接合面间的动密封两大类。静密封主要有点密封,胶密封和接触密封三大类。根据工作压力,静密封由可分为中低压静密封和高压静密封。中低压静密封常用材质较软,垫片较宽的垫密封,高压静密封则用材料较硬,接触宽度很窄的金属垫片。动密封可以分为旋转密封和往复密封两种基本类型。按密封件与其作用相对运动的零部件是否接触,可以分为接触式密封和非接触式密封。一般说来,接触式密封的密封性好,但受摩擦磨损限制,适用于密封面线速度较低的场合。非接触式密封的密封性较差,适用于较高速度的场合。 1.3 密封的选型 对密封的基本要求是密封性好,安全可靠,寿命长,并应力求结构紧凑,系统简单,制造维修方便,成本低廉。大多数密封件是易损件,应保证互换性,实现标准化,系列化。 1.4 密封材料 1.4.1 密封材料的种类及用途 密封材料应满足密封功能的要求。由于被密封的介质不同,以及设备的工作条件不同,要求密封材料的具有不同的适应性。对密封材料的要求一般是:

塑胶件结构设计规范

塑胶零件结构设计规范
摘要 随着公司的不断发展和产品的增加,为了造型的需要产品结构件中塑料零件用 的越来越多。那么在具体设计塑料零件的结构时需要考虑哪些方面的问题?怎样合理地设计 塑料零件的结构?如何选择塑料零件的材料?壁厚选择多少合适?等等。 本文对这些具体问 题进行了详细的总结。希望对大家在今后的设计中有所帮助并希望大家一起来补充完善。 关键词 塑料零件、壁厚、脱模斜度、加强筋、材料选择 1、零件的形状应尽量简单、合理、便于成型 1.1 在保证使用要求前提下,力求简单、便于脱模,尽量避免或减少抽芯机构,如采用下 图例中(b)的结构,不仅可大大简化模具结构,便于成型,且能提高生产效率。
1.2 利用转换区的方法来防止突然的递变。

1.3 利用肋及浮凸物和铸空法使设计更合理。
1.4 转角处用圆弧过渡。

1.5 尽量让浮凸物与外壁或肋相连。
1.6 如果肋本身即与外壁间隔相当远,则最好加上角板。
2、零件的壁厚确定应合理 塑料零件的壁厚取决于塑件的使用要求, 太薄会造成制品的强度和刚度不足, 受力后容 易产生翘曲变形 , 成型时流动阻力大 , 大型复杂的零件就难以充满型腔。 反之, 壁厚过大, 不但浪费材料,而且加长成型周期,降低生产率,还容易产生气泡、缩孔、翘曲等疵病。因 此制件设计时确定零件壁厚应注意以下几点: 2.1 在满足使用要求的前提下,尽量减小壁厚; 2.2 零件的各部位壁厚尽量均匀, 以减小内应力和变形。 不均匀的壁厚会造成严重的翘曲 及尺寸控制的问题; 2.3 承受紧固力部位必须保证压缩强度; 2.4 避免过厚部位产生缩孔和凹陷; 2.5 成型顶出时能承受冲击力的冲击。

产品结构设计等方面的checklist

模具的checklist表: 产品名称模具编号材料收缩率 序号内容自检确认 1与客户交流清楚外观面位置及外观要求如镜面,皮纹,亚光等。 2清楚产品的安装方向,产品的出模方向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3产品在出模方向无不合理结构。 4壁厚合理,壁厚均匀,没有过薄,过厚及壁厚突变。 5圆角齐全,所有外观面倒圆角(特殊要求除外),所有非外观面倒圆角,非外观面圆角足够大。且圆角处壁厚均匀,无漏掉的圆角。 6脱模斜度齐全,正确,无放反的情况,脱模斜度足够大,已用DRAFTCHECK命令进行检查。7透明件,皮纹处理的外观面,插穿面脱模斜度足够大,满足标准。 8透明件已考虑外观效果,可见结构,并与客户进行交流。 9需贴膜的件已经考虑到膜在实际安装方向的定位, 10电镀件装配考虑到镀层厚度和装配间隙, 11一面用插接,一面用卡爪的结构已考虑到装配过程中是否有与外观干涉,是否有造成外观面破坏的情况,卡爪是否易断 12加强筋高度,宽度,脱模斜度结构及工艺均合理。 13外观件检查产品结构如壁厚,加强筋(尤其是横在制品侧壁的筋考虑与侧壁的防缩)、螺钉柱等不会引起缩水,已采取防缩措施。 14产品变形,收缩等注塑缺陷轻微,且已与客户协商,得到客户的书面认可。 15需出斜顶,滑块,抽芯的结构活动距离及空间足够,结构能否简化。 16产品无引起模具壁薄,尖角等不合理结构。 17带嵌件的产品考虑嵌件在模具中的牢固固定,内桶底的嵌件要求将嵌件和包嵌件的胶位合并到一起作为模具嵌件。 18与客户交流清楚分型面的位置,外观面滑块,抽芯允许的夹线位置。 19备份产品已检查所有修模报告及更改记录并进行了更改,重要装配尺寸进行了样件的实际测绘验证。 笔记本的CHECKLIST DesignCheckListBySub-Assy. 1.U-Case 1-1上下盖嵌合部份 1-1-1上下盖PL是否Match 1-1-2Lip是否完成,是否符合外观要求(修饰沟) 1-1-3侧壁之TAPER/与下盖是否配合/考虑到开模 1-1-4上下盖之配合卡勾共几处,是否位置match 1-1-5卡勾嵌合深度多少 1-1-6卡勾两侧有无夹持Rib,拆拔时是否易断裂 1-1-7卡勾是否造成侧壁缩水(如果太厚) 1-1-8公模内面形状(如各处高度). 1-1-10PL切口处是否有刀口产生(全周Check) 1-2BOSS 1-2-1上下盖BOSS孔位是否相合 1-2-2BOSS尺寸是否标准化,内缘有没有倒角

塑胶产品结构设计准则--洞孔

塑胶产品结构设计准则--洞孔 (Hole) 在塑胶件上开孔使其和其它部件相接合或增加产品功能上的组合是常用的手法,洞孔的大小及位置应尽量不会对产品的强度构成影响或增加生产的复杂性,以下是在设计洞孔时须要考虑的几个因素。 相连洞孔的距离或洞孔与相邻产品直边之间的距离不可少於洞孔的直径,如孔离边位或内壁边之要点图。与此同时,洞孔的壁厚理应尽量大,否则穿孔位置容易产生断裂的情况。要是洞孔内附有螺纹,设计上的要求即变得复杂,因为螺纹的位置容易形成应力集中的地方。从经验所得,要使螺孔边缘的应力集中系数减低至一安全的水平,螺孔边缘与产品边缘的距离必须大於螺孔直径的三倍。 孔离边位或内壁边之要点 穿孔

从装配的角度来看,穿孔的应用远较盲孔为多,而且较盲孔容易生产。从模具设计的角度来看,穿孔的设计在结构上亦较为优胜,因为用来穿孔成型的边钉的两端均可受到支撑。穿孔的做法可以是靠单一边钉两端同时固定在模具上、或两枝边钉相接而各有一端固定在模具上。一般来说,第一种方法被认为是较好的;应用第二种方法时,两条边钉的直径应稍有不同以避免因为两条边钉轴心稍有偏差而引致产品出现倒扣的情况,而且相接的两个端面必须磨平。 盲孔 盲孔是靠模具上的哥针形成,而哥针的设计只能单边支撑在模具上,因此很容易被溶融的塑料使其弯曲变形,形成盲孔出现椭圆的形状,所以哥针的长度不能过长。一般来说,盲孔的深度只限於直径的两倍。要是盲孔的直径只有或於1.5mm,盲孔的深度更不应大於直径的尺寸。 盲孔的设计要点 钻孔

大部份情况下,额外的钻孔工序应尽量被免,应尽量考虑设计孔穴可单从模具一次成型,减低生产成本。但当需要成型的孔穴是长而窄时”即孔穴的长度比深度为大〔,因更换折断或弯曲的哥针构成的额外成本可能较辅助的後钻孔工序为高,此时,应考虑加上後钻孔工序。钻孔工序应配合使用钻孔夹具加快生产及提高品质,亦可减少因断钻咀或经常番磨钻咀的额外成本及时间;另一做法是在塑胶成品上加上细而浅的定位孔以代替使用钻孔夹具。 侧孔 侧孔往往增加模具设计上的困难,特别是当侧孔的方向与开模的方向成一直角时,因为侧孔容易形成塑胶产品上的倒扣部份。一般的方法是使用角针”Angle Pin〔及活动侧模”Split Mould〔,或使用油压抽哥。留意哥针在胶料填充时会否受压变形或折断,此情况常见於长而直径小的哥针上。因模具的结构较为复杂,模具的制造成本比教高,此外,生产时间亦因模具必须抽走哥针才可脱模而相应增加。 其他设计考虑 有关孔穴在产品设计上的考虑,尚有下列各点: 1. 多级”多个不同直径但相连的孔〔的孔可容许的深度比单一直径的孔长;此外,将模具件部份孔位偷空,亦可将孔的深度缩短,下图说明这两种方法的应用。

产品结构设计

产品结构设计 --- 流程、方法、工艺、材料、装配、图纸全方位技术提升 课程介绍: 产品结构设计无处不在,好的设计,意味好的质量,低的成本。由于结构设计涉及的知识面非常广,牵涉到的制作工艺复杂多样。所以一个好的结构工程师的培养和成长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同时结构设计统领公司众多部门,从外观设计部门,质量部门,测试部门,制造部门,装配线,甚至采购,销售部门。无不与结构设计部门有非常直接的关联。所以有必要对结构设计知识有一些基本的了解。为此,我们研发该课程去满足各个部门或职位,对结构设计知识的了解与应用。 为今天工作成绩优异而努力学习,为明天事业腾飞培训学习以蓄能!是企业对员工培训的意愿,是学员参加学习培训的动力,亦是蓝草咨询孜孜不倦追求的目标。 蓝草咨询提供的训练培训课程以满足初级、中级、中高级的学员(含企业采购标的),通过蓝草精心准备的课程,学习达成当前岗位知识与技能;晋升岗位所需知识与技能;蓝草课程注意突出实战性、技能型领域的应用型课程;特别关注新技术、新渠道、新知识创新型知识课程。

蓝草咨询坚定认为,卓越的训练培训是获得知识的绝佳路径,但也应是学员快乐的旅程,蓝草企业的口号是:为快乐而培训为培训更快乐! 蓝草咨询为实现上述目标,为培训机构、培训学员提供了多种形式的优惠和增值快乐的政策和手段,可以提供开具培训费的增值税专用发票。 培训特色: 根据客户提供及经典案例,介绍结构设计的具体内容和要求,以及在设计,生产中的实际应用,并提供现场的辅导,包括设计、制造、检测及综合分析等。 参加人员: 技术总监、项目经理,结构工程师、机械工程师、质量工程师,工艺和制造工程师 具备基本的机械知识基础并在实际工作中有基本的机械相关工作经验,以及基本的产品生产过程知识。 语言: 普通话,辅以英文名词。 课程内容大纲: 第一篇认识产品的结构设计 一、什么是产品结构设计 二、产品结构设计的重要性 三、对产品结构设计师的要求 四、产品结构设计认识的误区第二篇塑料件的设计6、螺纹的处理 7、金属镶件 8、压铸件的机械加工 9、模塑文字 10、砂孔及气密性要求 11、尺寸与公差

塑胶产品结构设计准则--壁厚篇

塑胶产品结构设计准则--壁厚篇 基本设计守则 壁厚的大小取决于产品需要承受的外力、是否作为其他零件的支撑、承接柱位的数量、伸出部份的多少以及选用的塑胶材料而定。一般的热塑性塑料壁厚设计应以4mm为限。从经济角度来看,过厚的产品不但增加物料成本,延长生产周期”冷却时间〔,增加生产成本。从产品设计角度来看,过厚的产品增加引致产生空穴”气孔〔的可能性,大大削弱产品的刚性及强度。 最理想的壁厚分布无疑是切面在任何一个地方都是均一的厚度,但为满足功能上的需求以致壁厚有所改变总是无可避免的。在此情形,由厚胶料的地方过渡到薄胶料的地方应尽可能顺滑。太突然的壁厚过渡转变会导致因冷却速度不同和产生乱流而造成尺寸不稳定和表面问题。 对一般热塑性塑料来说,当收缩率”Shrinkage Factor〔低于0.01mm/mm 时,产品可容许厚度的改变达;但当收缩率高于0.01mm/mm时,产品壁厚的改变则不应超过。对一般热固性塑料来说,太薄的产品厚度往往引致操作时产品过热,形成废件。此外,纤维填充的热固性塑料于过薄的位置往往形成不够填充物的情况发生。不过,一些容易流动的热固性塑料如环氧树脂”Epoxies〔等,如厚薄均匀,最低的厚度可达0.25mm。 此外,采用固化成型的生产方法时,流道、浇口和部件的设计应使塑料由厚胶料的地方流向薄胶料的地方。这样使模腔内有适当的压力以减少在厚胶料的地方出现缩水及避免模腔不能完全充填的现象。若塑料的流动方向是从薄胶料的地方流向厚胶料的地方,则应采用结构性发泡的生产方法来减低模腔压力。 平面准则

在大部份热融过程操作,包括挤压和固化成型,均一的壁厚是非常的重要的。厚胶的地方比旁边薄胶的地方冷却得比较慢,并且在相接的地方表面在浇口凝固后出现收缩痕。更甚者引致产生缩水印、热内应力、挠曲部份歪曲、颜色不同或不同透明度。若厚胶的地方渐变成薄胶的是无可避免的话,应尽量设计成渐次的改变,并且在不超过壁厚3:1的比例下。下图可供叁考。 转角准则 壁厚均一的要诀在转角的地方也同样需要,以免冷却时间不一致。冷却时间长的地方就会有收缩现象,因而发生部件变形和挠曲。此外,尖锐的圆角位通常会导致部件有缺陷及应力集中,尖角的位置亦常在电镀过程后引起不希望的物料聚积。集中应力的地方会在受负载或撞击的时候破裂。较大的圆角提供了这种缺点的解决方法,不但减低应力集中的因素,且令流动的塑料流得更畅顺和成品脱模时更容易。下图可供叁考之用。

.结构树

结构树(Structure Tree) 描述结构树用于系统地: ●把主题或问题领域(例如:沟通不畅、周转时间、降低存货等等) 分割成更细小、更易处理的问题。 ●或者 ●发现可能导致问题产生的一个或几个根本原因。 尽管结构树和鱼骨图(因果图)可以相互替代使用(即作为第一部 和第二步的工具),但是熟练的问题解决专家建议第一步使用结构树 而在第二步使用鱼骨图,这样有助于参与者认清自己处在问题解决 程序中的哪个位置并且避免引起混淆。 主要用途步骤对用途的描述 第一步-任务2 找出与主题相关的问题 第一步-任务3 选择目标问题 第二步-任务1 决定采集什么数据 第二步-任务2 采集数据 第二步-任务3 整理及演示数据 第二步-任务4 认别原因 程序由于结构树既可以用于第一步又可以用于第二步,并且在每个步骤的使用中存在一些差别,所以我们先对划分主题或问题领域进行描 述,然后再对发现根本原因进行描述。

划分主题或问题领域1.在一块演示板或活动挂图(或者你也可以使用一个带有卡片、 大头针和线/带子的概要串联图)左下角的方框里填入第一步-任务1里的主题。 2.从方框画出一条水平线,并与一条长的垂直线相连。从垂直线 上画出几条水平线,代表与主体相关的主要问题领域。 顾客 满意度 问题是? 主题

结构树(Structure Tree) 程序 3. 把主题细分为几个问题领域。 (续) 划分主通过提问下面的基本问题,把主体划分为问题领域: 题或问 题领域 在把主体划分为问题领域时,在垂直线的上方写上一个问题:“问 题是?”可以有助于提醒你。小组可以提出来帮助回答这个基本问 题——“问题是什么?”的提问包括: ●“你们面临的问题来自哪儿?” ●“具体来讲是哪个(小组、功能部门、产品、地理区域,等等)?” ●“你所说的…..是指什么?” ●“我们对哪些领域感到不满意?” 这些问题的答案通常提示了进一步细分的分类标准(即按照产品类 型、区域、功能、小组、体系、报告类型、部分等等来细分)。 注意:如果你知道你想关注的是什么具体问题领域,那么第一步的 细分工作(即第三步)就不是必需的了。例如,在“顾客满意度的 例子中,如果你知道“产品交付”是“顾客满意度”这个主题的主 要问题领域,你可以这样开始绘制你的结构树:

塑胶产品结构设计准则-支柱

塑胶产品结构设计准则--支柱(Boss) 一、基本设计守则 支柱突出胶料壁厚是用以装配产品、隔开物件及支撑承托其他零件之用。空心的支柱可以用来嵌入件、收紧螺丝等。这些应用均要有足够强度支持压力而不致於破裂。 支柱尽量不要单独使用,应尽量连接至外壁或与加强筋一同使用,目的是加强支柱的强度及使胶料流动更顺畅。此外,因过高的支柱会导致塑胶部件成型时困气,所以支柱高度一般是不会超过支柱直径的两倍半。加强支柱的强度的方法”尤其是远离外壁的支柱,除了可使用加强筋外,三角加强块”Gusset plate的使用亦十分常见。 一个品质好的螺丝/支柱设计组合是取决於螺丝的机械特性及支柱孔的设计,一般塑胶产品的料厚尺寸是不足以承受大部份紧固件产生的应力。固此,从装配的考虑来看,局部增加胶料厚度是有需要的。但是,这会引致不良的影响,如形成缩水痕、空穴、或增加内应力。因此,支柱的导入孔及穿孔”避空孔的位置应与产品外壁保持一段距离。支柱可远离外壁独立而处或使用加强筋连接外壁,後者不但增加支柱的强度以支撑更大的扭力及弯曲的外力,更有助胶料填充及减少因困气而出现烧焦的情况。同样理由,远离外壁的支柱亦应辅以三角加强块,三角加强块对改善薄壁支柱的胶料流动特别适用。 收缩痕的大小取决於胶料的收缩率、成型工序的叁数控制、模具设计及产品设计。使用过短的哥针、增加底部弧度尺寸、加厚的支柱壁或外壁尺寸均不利於收缩痕的减少;不幸地,支柱的强度及抵受外力的能力却随着增加底部弧度尺寸或壁厚尺寸而增加。因此,支柱的设计须要从这两方面取得平衡。

二、不同塑胶材料的设计要点 ABS 一般来说,支柱的外径是内径的两倍已足够。有时这种方式结果支柱壁厚等於或超过胶料厚度而增加物料重量和在表面产生缩水纹及高成型应力。严格的来说支柱的厚度应为胶料厚度的50-70%。如因此种设计方式而支柱不能提供足够强度,但已改善了表面缩水。斜骨是可以加强支柱的强度,可由最小的尺寸伸延至支柱高的90%。若柱位置接近边壁,则可用一条肋骨将边壁和柱相互连接来支持支柱。

手机产品的结构设计基础

手机产品的结构设计基础 手机产品的结构设计是实现产品功能的关键,这不仅需要与产品外观相协调,更要考虑后序的生产装配、喷漆、喷绘、模具设计制造等各个方面。 手机产品的形体结构设计牵扯知识范围十分广泛,主要有: 1.材料选用; 2.表面处理; 3.加工手段; 4.包装装潢; 这些因素的运用直接影响着手机产品的生命和外观形象的变化。可以说设计者水平的高低决定了产品的生命力和产品的档次高低,高档次产品不一定是高造价,运用低造价设计出高档次的产品是设计者高水平高素质的体现。 我主要想讲的是前两项,后两项以后再说。 1.要评审造型设计是否合理可靠,包括制造方法,塑件的出模方向、出模斜度、抽芯、结构强度, 电路安装(和电子工程人员配合)等是否合理。 2.根据造型要求确定制造工艺是否能实现。包括模具制造、产品装配、外壳的喷涂、丝印、材质 选择、须采购的零件供应等。 3.确定产品功能是否能实现,用户使用是否最佳。 4.进行具体的结构设计、确定每个零件的制造工艺。要注意塑件的结构强度、安装定位、紧固方 式、产品变型、元器件的安装定位、安规要求,确定最佳装配路线。 5.结构设计要尽量减小模具设计和制造的难度,提高注塑生产的效率,最小限度的减低模具成本 和生产成本。 6.确定整个产品的生产工艺、检测手段,保证产品的可靠性。 一、塑料选材的途径 理解工程塑料的性能 塑料在成型加工中有时表现得很奇特。对一个成型问题的解答可能完全不同于另一个成型问题。这也许是因为这些例子中涉及到两种本质上互不相同的塑料树脂。本文将对这些材料的性质以及各种不同材料之间的差异加以讨论,以增进对注塑过程中机理的理解。 (1)结晶型聚合物的特性 许多人熟悉的物质是晶体如食用盐,糖,石英,矿物质和金属,当然还有冰。这些固态物质具有分子排布有序,致密堆积的特性。其它表现为固态物质,并不形成有规则的晶体排列方式。它们只是冷却成为无序的或随机的分子团,称为无定型聚合物。非晶体物质不是真正的固体,最普通的例子就是玻璃,它们只是过冷的,极端粘稠的液体。(一件玻璃若放置几十年,其底部会逐渐变厚,这是由于很慢的流动引起的。) 塑料树脂可分为无定形或结晶形的。由于很长的聚合物链较大复杂,从而阻止了它们形成象石英那种固体所具有近乎完美的结构和完整的晶体排列次序。聚合物,例如高密度聚乙烯是有点结晶性的,尼龙的结晶性表现得更为强一些,而聚甲醛的结晶性表现得就更强了。左图给出了一些常

1.结构树

描述结构树用于系统地: ●把主题或问题领域(例如:沟通不畅、周转时间、降低存货等等) 分割成更细小、更易处理的问题。 或者 ●发现可能导致问题产生的一个或几个根本原因。 尽管结构树和鱼骨图(因果图)可以相互替代使用(即作为第一部 和第二步的工具),但是熟练的问题解决专家建议第一步使用结构树 而在第二步使用鱼骨图,这样有助于参与者认清自己处在问题解决 程序中的哪个位置并且避免引起混淆。 主要用途步骤对用途的描述 第一步-任务2 找出与主题相关的问题 第一步-任务3 选择目标问题 第二步-任务1 决定采集什么数据 第二步-任务2 采集数据 第二步-任务3 整理及演示数据 第二步-任务4 认别原因 程序由于结构树既可以用于第一步又可以用于第二步,并且在每个步骤的使用中存在一些差别,所以我们先对划分主题或问题领域进行描 述,然后再对发现根本原因进行描述。 划分主题或问题领域1.在一块演示板或活动挂图(或者你也可以使用一个带有卡片、 大头针和线/带子的概要串联图)左下角的方框里填入第一步-任务1里的主题。 2.从方框画出一条水平线,并与一条长的垂直线相连。从垂直线 上画出几条水平线,代表与主体相关的主要问题领域。 顾客 满意度 问题是? 主题 问题领域

程序 3. 把主题细分为几个问题领域。 (续) 划分主 通过提问下面的基本问题,把主体划分为问题领域: 题或问 题领域 在把主体划分为问题领域时,在垂直线的上方写上一个问题:“问题是?”可以有助于提醒你。小组可以提出来帮助回答这个基本问题——“问题是什么?”的提问包括: ● “你们面临的问题来自哪儿?” ● “具体来讲是哪个(小组、功能部门、产品、地理区域,等等)?” ● “你所说的…..是指什么?” ● “我们对哪些领域感到不满意?” 这些问题的答案通常提示了进一步细分的分类标准(即按照产品类型、区域、功能、小组、体系、报告类型、部分等等来细分)。 注意:如果你知道你想关注的是什么具体问题领域,那么第一步的细分工作(即第三步)就不是必需的了。例如,在“顾客满意度的例子中,如果你知道“产品交付”是“顾客满意度”这个主题的主要问题领域,你可以这样开始绘制你的结构树: 产品 交付 顾客满意度 问题是? 主题 问题领域

产品结构设计资料--金属材料

产品结构设计资料--金属材料 SPCC 一般用钢板,表面需电镀或涂装处理 SECC 镀锌钢板,表面已做烙酸盐处理及防指纹处理 SUS 301 弹性不锈钢 SUS304 不锈钢 镀锌钢板表面的化学组成------基材(钢铁),镀锌层或镀镍锌合金层,烙酸盐层和有机化学薄膜层。 有机化学薄膜层能表面抗指纹和白锈,抗腐蚀及有较佳的烤漆性。SECC的镀锌方法 热浸镀锌法: 连续镀锌法,成卷的钢板连续浸在溶解有锌的镀槽中; 板片镀锌法,剪切好的钢板浸在镀槽中,镀好后会有锌花。 电镀法: 电化学电镀,镀槽中有硫酸锌溶液,以锌为阳极,原材质钢板为阴极。 1-1产品种类介绍 1.品名介绍 材料规格后处

理镀层厚度 S A B C * D * E S for Steel A: EG (Electro Galvanized Steel)电气镀锌钢板---电镀锌一般通称JIS 镀纯锌 EG SECC (1)铅和镍合金合金EG SECC (2) GI (Galvanized Steel) 溶融镀锌钢板------热浸镀锌 非合金化 GI, LG SGCC (3) 铅和镍合金 GA, ALLOY SGCC (4) 裸露处耐蚀性2>3>4>1 熔接性2>4>1>3 涂漆性4>2>1>3 加工性1>2>3>4 B:所使用的底材

C (Cold rolled) : 冷轧 H (Hot rolled): 热轧 C:底材的种类 C:一般用 D:抽模用 E:深抽用 H:一般硬质用 D:后处理 M:无处理 C:普通烙酸处理---耐蚀性良好,颜色白色化 D:厚烙酸处理---耐蚀性更好,颜色黄色化 P:磷酸处理---涂装性良好 U:有机耐指纹树脂处理(普通烙酸处理)--- ---耐蚀性良好,颜色白色化,耐指纹性很好 A:有机耐指纹树脂处理(厚烙酸处理)---颜色黄色化,耐蚀性更好FX:无机耐指纹树脂处理---导电性 FS:润滑性树脂处理---免用冲床油

塑胶产品结构设计准则--出模角篇

塑胶产品结构设计准则--出模角篇 基本设计守则 塑胶产品在设计上通常会为了能够轻易的使产品由模具脱离出来而需要在边缘的内侧和外侧各设有一个倾斜角”出模角〔。若然产品附有垂直外壁并且与开模方向相同的话,则模具在塑料成型後需要很大的开模力才能打开,而且,在模具开启後,产品脱离模具的过程亦相信十分困难。要是该产品在产品设计的过程上已预留出模角及所有接触产品的模具零件在加工过程当中经过高度抛光的话,脱模就变成轻而易举的事情。因此,出模角的考虑在产品设计的过程是不可或缺的 因注塑件冷却收缩後多附在凸模上,为了使产品壁厚平均及防止产品在开模後附在较热的凹模上,出模角对应於凹模及凸模是应该相等的。不过,在特殊情况下若然要求产品於开模後附在凹模的话,可将相接凹模部份的出模角尽量减少,或刻意在凹模加上适量的倒扣位。 出模角的大小是没有一定的准则,多数是凭经验和依照产品的深度来决定。此外,成型的方式,壁厚和塑料的选择也在考虑之列。一般来说,高度抛光的外壁可使用1/8度或1/4度的出模角。深入或附有织纹的产品要求出模角作相应的增加,习惯上每0.025mm深的织纹,便需要额外1度的出模角。出模角度与单边间隙和边位深度之关系表,列出出模角度与单边间隙的关

系,可作为叁考之用。此外,当产品需要长而深的肋骨及较小的出模角时,顶针的设计须有特别的处理,见对深而长加强筋的顶针设计图。 出模角度与单边间隙和边位深度之关系表 不同材料的设计要点 ABS

一般应用边0.5°至1°就足够。有时因为抛光纹路与出模方向相同,出模角可接近至零。有纹路的侧面需每深0.025mm(0.001 in)增加1°出模角。正确的出模角可向蚀纹供应商取得。 LCP 因为液晶共聚物有高的模数和低的延展性,倒扣的设计应要避免。在所有的肋骨、壁边、支柱等凸出膠位以上的地方均要有最小0.2-0.5°的出模角。若壁边比较深或没有磨光表面和有蚀纹等则有需要加额外的 0.5-1.5°以上。 PBT 若部件表面光洁度好,需要1/2°最小的脱模角。经蚀纹处理过的表面,每增加0.03mm(0.001 in)深度就需要加大1°脱模角。 PC 脱模角是在部件的任何一边或凸起的地方要有的,包括上模和下模的地方。一般光华的表面1.5°至2°已很足够,然而有蚀纹的表面是要求额外的脱模角,以每深0.25mm(0.001 in)增加1°脱模角。 PET 塑胶成品的肋骨,支柱边壁、流道壁等,如其脱模角能够达到0.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