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我国资本外逃现象的原因及对策

浅析我国资本外逃现象的原因及对策
浅析我国资本外逃现象的原因及对策

浅析我国资本外逃现象的原因及对策

发表时间:2010-05-25T10:30:17.890Z 来源:《赤子》2010年第2期供稿作者:郭兵[导读] 制定合理的外资政策,尽快消除对内外资企业和不同所有制企业的差别待遇郭兵(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东胜区殡仪馆,内蒙古鄂尔多斯 017000)

摘要:研究了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我国资本外逃的状况,包括1990~2008年我国资本外逃的情况;二是我国资本外逃发生的原因,针对我国的实际情况,分析了资本外逃的现实原因;三是我国资本外逃所应采取的对策。提出应该从健全制度、完善政策、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出发,外管局、海关、银行以及公安税务等部门积极配合加强对资本外逃途径上的监管,严厉打击洗钱等犯罪活动,从源头和途径上标本兼治,遏制资本外逃的发生。

关键词:资本外逃;状况;原因;对策

前言:在资本外逃的定义方面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最为广义的定义是由托尼尔和维拉索(Tornell and Velasco,1992)提出的,他们将资本外逃定义为所有由贫穷国家流向富裕国家的生产资源。有代表性的狭义的资本外逃定义是由金德尔伯格(Kindleberger,1937)提出的,他认为资本外逃是由恐惧和疑虑推动的、非正常的资本逃离,他强调了资本外逃的异常性。现将资本外逃定义为:因恐惧、怀疑或为了逃避本国的异常风险或管制,或是为了获取较高的相对收益而产生的一种特殊的资本外流。

1 我国资本外逃的状况

在我国,国际收支统计中未能记录的资本外流主要反映在国际收支平衡表中隐藏在“净误差与遗漏”和“贸易信贷”项目下的资本外逃。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经验统计,如果一国国际收支平衡表中“误差与遗漏”项数值超过进出口总值的5%,那么该国就出现资本外逃现象。一般认为如果误差与遗漏项目占外汇支出的比率超过2%,就说明该国资流入流出有问题,如果差额出现在借方,说明该国可能存在较大规模的资本外逃。[2]通过这种简单的估测方法,可以大致考察近20年来我国资本外逃的现状。

我国资本外逃的总量较大,且各年度资本外逃的规模波动明显。因此要充分重视资本外逃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影响。我国资本外逃的规模在1998年达到了一个高峰,1999年又明显下降。主要原因是由于人民币汇率在90年代中期达到高峰,当时境外资金混入我国套取利差、汇差,或进入A股市场炒作。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发生后,形势发生变化,对人民币贬值预期加剧,导致境外“热钱”在1998年大量抽逃,国内资本也有一部分避险性质的资本外逃。2001年有所回落之后,我国资本外逃规模又一次大幅度上升。从2002年下半年开始,在日趋强劲的人民币升值预期驱动下,变相资本内流大幅增长,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上的“净误差与遗漏”项目才转为正数,资本外逃总体规模才趋向下降,但国内贪官污吏携资外逃现象仍呈上升趋势。

2 我国资本外逃的原因

2.1宏观经济不稳定的原因。宏观经济不稳定主要是指由于国内总需求与总供给的结构不平衡带来的若干经济现象,这是资本外逃产生的一般性因素,通常由宏观经济政策失误、缺乏效率或政府政策的不确定性引起。居民为了避免宏观经济不稳定带来的财富价值减少或持有财富的风险增加,因而采取在国外持有资产或将资产转移到国外的策略,由此产生了资本外逃,具体表现为政府财政赤字、通货膨胀、汇率风险三个方面。

2.2制度的原因。(1)金融体制方面。目前整个金融业基本上仍处于被压抑的状态之下。首先,由于我国国内金融市场尚不发达,投资渠道仍不宽敞,银行储蓄仍是居民的首选保值增值手段。其次,严格的结汇售汇制仍然使企业难以具备外汇的支配权,除被迫承担外汇风险外,还必须承担银行买卖价差的成本。第三,缺乏存款保障。(2)产权制度方面。我国目前存在的问题之一是私人产权保护制度不完善,资产暴露或存在国内会给持有者造成损失,一些拥有巨额合法资产或非法资产的居民会不惜付出代价转移资产;另一大问题是国有产权不明晰所带来的“所有者缺位”引起了“灰色收入”的转移和国有资产流失。国有资产的委托代理人获得了相当大的支配权利,通过各种钱权交易、行贿受贿、钻制度漏洞等腐败寻租活动将国有资产化公为私、并出于安全转移到国外。

2.3政策原因。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以及竞争的加剧,各种经济主体如何平等地参与竞争就成了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适时改善投资环境,公平内外资企业待遇,就可以防止为享受外商投资企业优惠待遇而引起的“过渡性”的内资企业和个人的资本外逃和因“两免三减半”等优惠待遇到期引起的外商资本抽逃。

3 中国资本外逃的防治对策

不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给外逃资本以可乘之机,而且我国处于经济转轨阶段,相关法规和管理体制不完善,防止资本外逃的“软硬件”尚不具备,给资本外逃预留了较大的空间,防治资本外逃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治理资本外逃应靠综合手段,既要疏堵并举减少资本外逃的通道,更要在体制、政策环境等深层次上采取措施,从源头上消除资本外逃。

3.1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并积极推进金融深化的进程。保持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保持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汇率政策的协调与稳定,进一步完善有关的法律法规体系,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增加投资者的信心。尽快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金融体系。尽快制订打击资本外逃的有关法规,有效地防止和严厉打击资本外逃。

3.2制定合理的外资政策,尽快消除对内外资企业和不同所有制企业的差别待遇。首先,弱化并逐渐取消外资的各种优惠待遇,实现内外资平等,使内外资在公平的基础上竞争。其次,尽快实现外资政策与法律在全国范围内的统一。第三,调整外资政策,吸引外资时应弱化“弥补资金不足”的作用,强化其“吸收先进技术”的功能,通过外资产业结构主体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技术密集型的转化,提高国家整体的技术及管理水平,提高中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

3.3完善产权保护制度。如果缺乏保障私人产权的法律制度,则不能切实保护投资者利益,那么缺乏投资信心的国内投资者还是会选择将资产转移到国外。因此,国家应健全保护私人合法财产的有关法律,打消私营企业对政策变化的担心,从而消除私人资本外逃的动机。

3.4建立反洗钱联合金融监管网络,堵塞跨国洗钱通道。反洗钱的监管组织网络,应涵盖金融、司法、海关等多个部门。在我国目前金融业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模式下,为了提高反洗钱工作的效率,建议建立一个混合模式下的反洗钱金融监管机构,即由银监会、保监会和证券会共同组成“反洗钱金融监管小组”。

4 结论:资本外逃虽然是一个经济层面的问题,但它所却涉及政治如腐败问题、法律如物权法、制度等方方面面,可以说,对资本外逃的研究的经济意义和社会意义都十分重大。文章所分析的状况、原因使人们对资本外逃的认识更为深刻和全面,并对资本外逃目前发展的状况和趋势有更深的了解,所提出的对策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和现实意义。

我国资本外逃的研究

中国资本外逃的现状及影响分析 陈亚群王铭涵宋昕 摘要;资本外逃在国际中已经是一种普遍现象,自1988年以来我国一直存在较为严重的资本外逃,超额的资本外逃数量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了不可估计的损失,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我国出现了日益严重的资本外逃现象,中国也成为继委内瑞拉,墨西哥,阿根廷之后的世界第四大资本外逃国,本文主要分析我国资本外逃的现状和动因,以及资本外逃如何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的不利影响。 关键词;资本外逃我国现状影响原因地下钱庄洗钱外汇管制非法所得化公为私 一资本外逃的界定 广义的资本外逃是资产流出中“非常的”那一部分。一般具有极强的违规性与隐秘性,主要包括未被政府掌握的部分。更为准确的解释为一国或经济体投资者在境内及境外由于担心该国将发生本国经济形势而大规模抛出该国国内金融资产,并同时将资金转移到境外的一种特殊情况。国际收支账户中资本项目下的自由兑换使大规模的资本外逃具备了可能性。事实上资本外逃在世界范围变成一种特殊现象是从拉美危机之后受到广泛关注。目前经济学中至今尚未对于资本外逃给出精确定义,早先对于资本外逃的定义主流趋势分为两种,分别为私人性和异常性假说⑴私人性假说;何为私人性,资本的流动性往往带有强烈的不确定性和非法性,不同于官方资本,资本外逃中的资本是不被政府所掌握和了解的。⑵异常性假说;一般认为,不同于短期资

本流动的套汇套利的投机行为,资本外逃中的资本往往是由利率高的国家流向利率低的国家,虽然也是短期资本,但其目的通常为规避风险从而达到一种保值的期望,属于国际转移中的一种异常流动。随着一国经济不断的变化与发展,经济学家对资本外逃的认知理解也在逐渐深化,关于具体资本外逃的定义也在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 二我国资本外逃的现状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资本外逃的现象非常明显,资料显示我国是世界第四大资本外逃国,仅次于俄罗斯。一般来说我国资本外逃有三个途径,⑴CA的非法或私人转移,⑵资本与金融项目的资本外逃, ⑶洗钱等非法资本转移这三种普遍途径。我国近年来资本外逃数量明显呈上升趋势。可以说我国资本外逃的加剧与我国对外开放的格局是一个博弈悖论,自1978年我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以后,政府一方面对外招商引资,另一方面国内却大量资本外流,宏观表现为虽然我国资本项目和金融项目顺差,但我国却出现了结汇减少,售汇增加,外汇储备不增反减的局面。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指出:1989-1995期间中国资本外逃的总额可能超过1000亿美元,其中约有50%为私人性短期资本,即未被政府所控制的资金。尤其是自1995年以来,粗略统计平均每年资本外逃数量至少在225亿美元以上。国家外汇管理局数据显示,1997-1999年期间累计资本外逃可能多达530多亿美元,每年估计为176.7亿美元。事实上对于资本外逃数量的测算存在许多误差,由于资本外逃的不确定性和很强的隐蔽性从而影响人们对实际数据的判断,因此事实上我们很难计算出我国的对外投资中资本

我国网上拍卖市场的现状_问题与对策分析

164 《商场现代化》2006年2月(下旬刊)总第459期 市场调研 一、引言 近年来因特网在我国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趋势。截止到2005年6月30日,我国上网计算机总数已达到了4560万台,比2004年7月增加了930万台,增长了25.6%;网民人数达到了10300万人,比2004年7月增加了1600万人,增长了18.4%。因特网的快速发展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同时也改变了传统的市场交易方式。以网上交易为依托的电子商务迅速发展,大大拓展了传统市场的范围,降低了市场交易成本,提高了市场的交易效率。网上拍卖作为电子商务的一种重要形式,已经成为倍受商家和消费者喜爱和关注的一种新的交易机制:我国网民参与网上拍卖的比率由2003年的8%上升到2004年的11.5%。网上拍卖市场的兴起对我国传统的交易制度带来了冲击,一些新的问题也随之诞生。因此,研究我国网上拍卖市场的现状、问题,寻求促使其发展的相应对策显得十分必要。 二、我国网上拍卖市场的现状 据艾瑞咨询《2004年中国网上拍卖调查报告》显示,中国的网上拍卖市场近年来呈高速增长态势:2004年全年网上拍卖市场共有4250万件商品参与交易,成交约1700万件,成交率约为40%;平均交易计价200元,全年成交金额从2003年的10.7亿元增至2004年的34亿元,市场规模实现了217.8%的增长。从目前的发展态势看,中国网上拍卖市场正处于一个高速成长阶段。2004年已经实现了生命周期的重要转折,2005年登录商品数和成交率依然保持着强劲的增长势头,据估计总交易额和收入很有可能已经突破了去年的增幅。 从中国网上拍卖市场结构来看,呈现出eBay易趣、淘宝、一拍三足鼎立的寡头垄断局面。易趣网是由两名华裔哈佛大学毕业生在1999年从模仿美国eBay着手创办的,2002年eBay注资拥有其三分之一股份,2004年全资收购。从2004年的交易额来看,eBay易趣稳居行业首位,稳定地占有65%的市场份额。淘宝网在2003年5月,由阿里巴巴注资筹建,一拍网由全球最大的互联网门户网站——雅虎与国内知名的互联网门户网站——新浪在2004年携手合力打造。淘宝、一拍的兴起对eBay易趣带来了很大的冲击,也给我国网上拍卖市场带来了新的活力。从2004、2005年的情况看,易趣、淘宝、一拍三大拍卖网站,都进一步加快了自己开疆拓土的步伐,各方的竞争愈演愈烈。巨幅广告遍布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公交车上,地铁站里见缝插针般的宣传也随处可见。网上拍卖市场呈现出了三强博弈的格局。激烈的竞争促使三方选择了差异化经营策略。比如阿里巴巴紧盯中小企业客户的策略,在淘宝网上选择了大量的个人网站,尤其是目前开拓的香港自由 我国网上拍卖市场的现状、问题与对策分析 [摘 要] 网上拍卖作为电子商务的一种重要形式,在我国已渐成气候,成为一种倍受商家和消费者青睐的新的交易机制。本文分析了我国网上拍卖市场的现状与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网上拍卖 信息不对称 网上支付 物流配送 行业务。而“一拍网”则独辟蹊径,将传统交易的合作模式应用于C2C。差异化的竞争使网上拍卖市场呈现多元化,为客户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余地,有利于网上拍卖市场的发展和繁荣。 然而我国网上拍卖市场毕竟刚刚起步,从市场规模、交易效率、制度设计等方面都无法与发达国家相比。从拍卖商品的种类来看,国内拍卖市场多为二手货,且商品种类单一,其中3C类商品占据约50%的份额,诸如房产、汽车等高端拍卖品占据份额很少。从营业状况看,目前还没有一家网站赢利。而全球最大的拍卖网站——美国的eBay,业务范围覆盖30个国家地区,可以提供大到飞机、岛屿,小到玩具、铅笔,包括五万个商品分类,几百万种商品的网上交易。在2003年全年营业额已经达到了21亿7000万美元,纯利润达4亿4180万美元。 三、制约我国网上拍卖市场成长的主要因素 诚信、网上支付、物流配送是制约我国网上拍卖市场成长的三大主要因素。 1.信息不对称与市场诚信。现实世界的市场交易中存在着普遍的信息不对称,这是造成诚信缺失的主要原因。交易双方签约前的信息不对称会产生逆向选择行为,从而破坏市场交易,甚至造成市场失灵;交易双方签约后的信息不对称会产生道德风险,也会导致诚信的缺失和交易费用的增加。网上拍卖是基于互联网这个虚拟平台发布待售商品或服务信息、公开竞价投标,最终把待售商品或服务出售给出价最高者的一种交易机制。其交易特点决定了信息不对称比传统的市场更加严重。首先,交易双方自始至终从不见面,对方的信誉也仅能从网上交易的历史评价中得到大略的了解,这就为日后的违约等败德行为买下了伏笔。其次,对商品质量的了解也仅能从网上文字和图片描述中获得,无法亲自察看商品,获取准确的商品质量信息,这样就使得一些假冒伪劣商品有了可乘之机。这会造成买方的出价顾虑,使买方报价保守,从而打击了诚信卖方参与交易的积极性,使得质量好的商品撤出交易。这就是著名经济学家阿克洛夫(Akerlof)在其经典论文《柠檬市场:质量不确定性与市场机制》中所描述的“柠檬市场”问题。 2.网上支付与交易风险。不同于传统交易与拍卖中的支付,网上拍卖由于买卖双方互不相识、虚拟成交,没有由双方当面签订的具有法律效力的书面契约,支付的安全性很难得到保障,因此跑单、跑货、诈骗现象时有发生。在1999~2001年网上诈骗行为来源的调查中,网上支付分别占据了87%、78%、70%的比率。首先,卖主可能会将实际上根本不存在的物品展出拍卖,在取得拍卖物款后却不把货物发送到买主手中。其次,因为中国的网上 李士忠 河北大学经济学院 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 方齐云 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

中国资本外逃的主要途径与防范建议

2012年第4期下旬刊(总第478期) 时 代 金 融 Times Finance NO.4,2012 (CumulativetyNO.478) 我国20世纪70年代末期借着实施“改革开放”政策的机遇,设立了若干经济特区、开放沿海城市,对外资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措施。这一举措让中国从1979年到2009年累计实际使用外资达11416亿美元。引进的外资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的经济发展,同时外资的流入与巨大的贸易顺差,也使得中国外汇储备大幅增加,到2006 年末,中国外汇储备超过日本,成为全球外汇储备最多的国家。 但另一方面,改革开放后中国大量吸引外资的同时,却有相当规模的资本逃过货币当局的监管流向国外,这从历年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净误差与遗漏项”可以看出。从1987至2001年,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净误差与遗漏金额从-14亿美元逐步扩大,最高为1997年的-223亿美元。其中,1995年的净误差与遗漏金额占当年货物贸易总金额的7.48%,远超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认定的5%警戒线。因此,对我国资本外逃的主要途径进行分析,并研究制定相应的防范措施就显得十分必要了。 一、中国资本外逃的主要途径 世界上许多发展中国家都面临着资本外逃的问题,如东南亚国家、巴西等。这些国家的资本项目是开放的,资本可以随意流入流出。因此这些国家的资本外逃主要合法地通过资本市场进行。中国的资本项目到目前为止仍是严格管制的,企图外逃的资本只能通过一些非法渠道流到境外。这些外逃的途径根据国际收支平衡表的设置大致可划分为经常项目项下、资本项目项下,以及其他一些地下渠道。 (一)经常项下的资本外逃 经常项目项是国内外商品和服务进行流通的渠道,我国在1996年接受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第八条款,实现了人民币经常项目可兑换。从近十多年来我国外汇收支状况看,经常项下外汇收支占我国外汇收支总量超过80%,其中贸易项下外汇收支占比超过70%。因此,在资本项目受到严格管制的中国,通过经常项目进行资本外逃就成为了外逃者的首选途径。中国的资本外逃者往往利用经常项目的可兑换性,采取各种方式进行逃汇和骗汇。 1.进出口伪报 进出口伪报主要表现为通过系统地假报货值来转移资本。一种方式是高价报关进口:国内进口商伪造高价合同后向海关高价报关进口,再向银行购汇汇往国外,国外出口商将多收差额部分存入进口商指定的国外账户。另一种方式是低价报关出口,由国内出口商低价报关出口,通知国外进口商将应付差额存入指定的国外的账户,形成资本外逃。 2.出口少收汇甚至不收汇 资本外逃者出口货物后利用法规允许的每张核销单五千美元的差异进行少收汇核销,以实现“合法的”资本外逃。有的以购买出口核销单进行报关的手段实现出口不收汇的目的;或者采取真出口、不收汇的方式,抢在监管部门查处之前完成资本外逃后逃匿。 3.伪造进口单据骗购外汇 部分不法企业伪造进口货物报关单、合同、发票等单据,利用外汇管理部门与海关之间信息沟通上的不足,在银行骗购外汇汇往国外。特别是在1997-1998年的异地购付汇业务中,由于进口付汇核销的“二次核对”时间长、管理难度大,“假委托、真骗汇”的现象十分普遍。后来,随着国家信息系统建设的深入,海关、外汇局、外经、税务等各部门信息共享机制的完善,这一类手段已不多见。 4.通过非贸易渠道骗购外汇 非贸易是指劳务费、服务费等非实物贸易的经济行为,它涵盖的交易类型很多,包括:境外旅游;境外承包工程、劳务服务;国际交通运输业;境外寄售和维修业务;海外无偿援助和捐赠;因公出国人员的外汇;侨汇、个人的外汇;外国驻华机构及其人员的外汇;外汇出入境;其他非贸易部门的外汇等十方面内容。 现在外汇监管部门对非贸易的收付汇管制较少,法规的不完善之处和管理空白点又较多,对许多商业单据的真实性也难以鉴别,因此在实际操作中,类似的非贸易交易就给资本外逃提供了大量的可乘之机。 5.通过直接携带的方式进行资本外逃 国家外汇管理局、海关总署从2003年9月1日起调整了携带外币现钞出入境的法规,将可用于境外经常项目支付的上限从2000美元外币提高到了5000美元。在实施了“港澳自由行”之后,出境的手续更加简便。对于频繁出入境的人员来说,经多次合法携带的资金就可能是一个很大的数目。 (二)资本项下的资本外逃 国际收支中的资本与金融项目是一国对资本跨国流动的统计记录。由于这个项目对一国的国际收支、资本存量、资本市场和经济发展有直接和重大的影响,因而各国普遍对资本项目实行了不同程度的管制。虽然中国也对资本与金融项目进行了严格的管制,但是仍有一部分资金假借资本项目进行外逃。 1.在对外投资中大量转移资本 随着国内企业实力的增强,国内企业也开始进行对外投资。其中确实有些企业是为了开拓国际市场而进行的投资,但是仍有很多企业只不过假借投资之名进行资本外逃:对外投资时低估资产价值,使国有资产流失到国外;隐瞒、截留境外投资收益和溢价收入等。 2.借助融资或汇出红利实现资本外逃 外商投资企业在投资款汇入境内完成验资以后,就以预付进口货款或者投资收益的名义分批汇出;外商以向大陆投资为由,实际资本不到位,而利润却按协议照常汇出;中、外方合谋,以 中国资本外逃的主要途径与防范建议 王东纬 马培沛 颖 青 (华南理工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0;中国银行中山分行,广东 中山 528400;中国人民银行梧州市中心支行,广西 梧 州 543000) 【摘要】改革开放后,中国在吸收了大量外商投资的同时,也面临着大规模的资本外逃。大量的资本外逃对国内经济产生了较大的不利影响。本文按照国际收支平衡表的设置对中国资本外逃的主要途径作了较为深入的探讨,并在经济体制改革和政策法规上提出了一些防范建议。 【关键词】资本外逃 途径 防范建议 Times Finance 247

论我国的资本外逃问题及对策(一)

论我国的资本外逃问题及对策(一) 摘要:日益严重的资本外逃问题已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本文首先从资产组合理论的角度分析了中国资本外逃问题的成因,接着进一步分析了资本外逃对中国经济所产生的负面影响,最后提出了若干防范和控制资本外逃问题的对策。关键词:资本外逃资产组合收益风险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不断融入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之中,中国的资本外逃问题也随着中国经济的开放和市场化进程加快而日趋严重,有资料表明中国目前已是世界上第四大资本外逃国。资本外逃又被称为资本逃避,是指由于恐惧、怀疑或者为规避某种风险和管制所引起的资本向其它国家的异常流动。资本外逃不同于资本流出,它是一种出于安全功能或其它目的而发生的非正常的资本流动。在当今世界上,经济的开放性不仅体现为商品和劳务的国际流动,而且更为突出地体现为资本的跨国流动。资本外逃作为资本跨国流动的一种特别方式具有自己独特的规律。中国日趋严重的资本外逃已构成我国开放经济运行的一个重大问题,并已日益影响到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 一、中国资本外逃问题的现状 中国自1994年起已连续6年成为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引资国。仅在“九五”期间,中国吸收的外商投资就达2900亿美元,比“八五”期间增长了80%多。然而在外国资本源源不断涌入中国的同时,国内资本也在加速实现外逃。长期以来,中国实行的是严格的资本管制制度,国内居民要将资本转移到国外受到了很大的限制。但尽管如此,许多资本还是通过非法手段外逃了,把各式各样的资本外逃算起来,其总数与引进的外资规模几乎可以旗鼓相当。据英国《金融时报》报道,1995年中国已是世界上第八大资本输出国。在输出资本的结构当中,只有小部分属于政府批准的对外直接投资和证券投资,其余的都属于各种形式的资本外逃,1993年至1996年,中国每年的资本外逃额大约均在100亿美元以上,据英国《经济学家》杂志估计,1997年从中国外逃的资本约为200亿美元。1998年,据樊纲博士领导的国民经济研究所测算,当年中国外逃的资本额达到了400多亿美元。又据《经济学家》估计,1998年到2000年中国外逃的资本额分别达到364亿、386亿和238亿美元。 有资料显示,我国1985—1994年的资本外逃占外债增长的比例为52.3%。进入90年代,资本外逃已经超过了80年代世界上15个债务最重的国家的资本外逃的平均水平。资本的大量外逃使得中国成为继委内瑞拉、墨西哥、阿根廷之后的世界第四大资本外逃国。90年代以来,中国资本外逃额占GDP的比重仅小于俄罗斯,大于墨西哥、韩国等国家。中国资本外逃占GDP的比重目前已远大于1994—1995年处于金融危机中的墨西哥和1997年的韩国。考虑到中国的外汇管制相对比较严格,以进出口伪报形式逃匿的资本以及其它隐性外逃资本可能远大于墨西哥和韩国。 资本外逃可以通过种种合法与非法途径进行。在实行资本和金融帐户自由兑换的国家里,资本外逃可以通过合法的途径进行。在我国这样实行严格资本管制的国家里,资本外逃则一般是通过种种躲避管制的非法途径实现的。最常见的方式是在国际贸易中伪造发票价格,使其偏离贸易的实际合同价格。在进口时,国外供应商开出高于合同价格的发票,进口商根据发票的数额向货币当局申请外汇并汇出到国外供应商。国外供应商再将多付部分存入进口商在国外的帐户,这样资本就转移出境了。在出口时,本国供应商开出低于合同价格的发票,国外进口商将少付部分存入出口商在国外的帐户,这样资本也转移出境了。 资本外逃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从短期看,大规模的资本外逃会带来经济的混乱和动荡。从长期看,资本外逃降低了我国可利用的资本数量,减少了政府从国内资产中可获取的税收收入,增加了我国的外债负担,从而会引起一系列严重的经济后果。因此,我国政府必须创造一个持久稳定发展的宏观经济环境,并在过渡期内采用较严格的资本和金融帐户管制,这样才能减少和预防资本外逃行为。 二、我国资本外逃问题的成因

中国资本外逃的现状及影响分析

中国资本外逃的现状及影响分析 摘要:资本外逃在国际中已经是一种普遍现象,自1988年以来我国一直存在较为严重的资本外逃,超额的资本外逃数量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了不可估计的损失,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我国出现了日益严重的资本外逃现象,中国也成为继委内瑞拉,墨西哥,阿根廷之后的世界第四大资本外逃国,文章主要分析我国资本外逃的现状和动因,以及资本外逃如何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的不利影响。 关键词:资本外逃;我国现状;影响;地下钱庄;洗钱;外汇管制;非法所得;化公为私 一、资本外逃的界定 广义的资本外逃是资产流出中“非常的”那一部分。一般具有极强的违规性与隐秘性,主要包括未被政府掌握的部分。更为准确的解释为一国或经济体投资者在境内及境外由于担心该国将发生本国经济形势而大规模抛出该国国内金融资产,并同时将资金转移到境外的一种特殊情况。国际收支账户中资本项目下的自由兑换使大规模的资本外逃具备了可能性。事实上资本外逃在世界范围变成一种特殊现象是从拉美危

机之后受到广泛关注。目前经济学中至今尚未对于资本外逃给出精确定义,早先对于资本外逃的定义主流趋势分为两种,分别为私人性和异常性假说:1.私人性假说。何为私人性,资本的流动性往往带有强烈的不确定性和非法性,不同于官方资本,资本外逃中的资本是不被政府所掌握和了解的。2.异常性假说。一般认为,不同于短期资本流动的套汇套利的投机行为,资本外逃中的资本往往是由利率高的国家流向利率低的国家,虽然也是短期资本,但其目的通常为规避风险从而达到一种保值的期望,属于国际转移中的一种异常流动。随着一国经济不断的变化与发展,经济学家对资本外逃的认知理解也在逐渐深化,关于具体资本外逃的定义也在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 二、我国资本外逃的现状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资本外逃的现象非常明显,资料显示我国是世界第四大资本外逃国,仅次于俄罗斯。一般来说我国资本外逃有三个途径:CA的非法或私人转移;资本与金融项目的资本外逃;洗钱等非法资本转移这三种普遍途径。我国近年来资本外逃数量明显呈上升趋势。可以说我国资本外逃的加剧与我国对外开放的格局是一个博弈悖论,自1978年我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以后,政府一方面对外招商引资,

人民币国际化的现状和障碍

人民币国际化的现状和障碍 班级:17金融数学 学号:2017106142 姓名:余佳欣

人民币国际化是人民币逐渐从中国的主权货币发展成为主要国际货币的过程。在当前“一超多元”的国际货币格局下,人民币想要打破国际市场对美元、欧元(1.1202, 0.0019, 0.17%)的使用惯性、路径依赖,获得广泛使用的网络效应,最终实现与中国经济和贸易地位相匹配的货币地位,仍然需要经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历史进程。 人民币国际化的现状 人民币国际化是指人民币能够跨越国界,流通的范围不仅仅局限于中国境内,而是可以在境外流通,从而在国际间发挥记账单位、交易媒介、支付手段和价值贮藏手段职能,成为国际上普遍认可的计价、结算及储备及市场干预工具的过程。 近些年来,在我国与周边国家的边境贸易中,人民币已经被普遍作为了支付和结算的硬通货,尤其是东南亚的一些国家,已经有官方正式承认和公开宣布人民币为自由兑换货币。人民币国际化指数现状 1.人民币国际化调整巩固,RII触底后强势反弹。2017年,全球经济形势复苏向好,贸易与投资回暖,发达经济体增长势头巩固,新兴市场企稳回升。中国经济在转型升级的压力下保持稳健,新动能更加强劲,增长表现好于预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一年内连续四次上调中国GDP增速预测。综合国力提升,改革开放有序推进,夯实了人民币国际化发展的基础。市场需求企稳回升,摆脱“恐慌”回归理性,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内源动力。在此基础上,跨境人民币使用政策体系以及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为人民币跨境与离岸使用创造了便利条件。总体来看,2017年人民币国际化逐渐消化前期负面冲击与预期,在波动中显著回升,在全球货币体系中保持稳定地位。截至2017年4季度,人民币国际化指数(RII)为3.13(图1),同比上升44.80%,强势反弹,基本回归至2015年水平。

俄罗斯资本外逃问题及其启示

俄罗斯资本外逃问题及其启示 李晓峰 俄罗斯在转轨过程中出现国内资本大量流向国外的现象。而资本外逃反过来又使俄缺乏经济发展所必需的资本资源,使经济发展雪上加霜,各项经济改革步履维艰,偿还外债的能力大大减弱,并直接影响到俄罗斯政治经济的稳定。那么造成俄资本外逃的深层原因是什么?资本外逃将对俄经济发展产生哪些负面影响?如何摆脱资本外逃的困扰? 一、俄罗斯资本外逃的现状 资本外逃是为了逃避一国异常的风险或管制,这就导致资本外逃必然是隐蔽而难以监测的。加之发展中国家对外经济活动统计数据的质量低下,要精确掌握一国的资本外逃规模就更是困难。本文借鉴国际上常采用的直接测量法和间接测量法,并加以适当的调整,对俄罗斯的资本外逃规模进行测算,同时根据不同方法的估测值加以平均,从而获得对俄罗斯资本外逃规模的一个基本估计(见表1)。 表1 俄资本外逃额的估计(单位:亿美元)

资料来源: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金融统计月报》2000年3月,世界银行各年《世界发展报告》 从表中可以看出,从90年代中期以来,俄罗斯的资本外逃问题日趋严重(除了1995年有所减轻外),1998年的资本外逃约占GDP的9%。 二、俄资本外逃的深层原因 俄罗斯的资本外逃是转轨过程中出现的一连串问题引发的。具体讲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政局动荡不安 苏联在发生政治巨变后,原先的一党制垮台,但政治多元化的条件尚不具备。由于法制的不完备、政治文化的不成熟,又使社会共识难以形成,秩序和纪律难以维护,从而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政治动荡和混乱。随着改革的推进,各派政治力量的斗争更加尖锐,政府、议会与总统之间难以协调,各种政治事件频繁发生。在这种条件下,领导阶层无法推行统一的、有效的经济政策,无法集中力量抓经济,经济状况日趋恶化。而经济状况的恶化反过来又加深了政治斗争,二者之间形成了恶性循环,结果政治经济局势动荡不安。

资本外流引发中国经济牛熊之辩

资本外流引发中国经济牛熊之辩 Capital outflows reignite debate between China bulls and bears 来源:FT中文网2015-08-03 06:31 China’s foreign exchange reserves have dropped for four straight quarters, leading to a fresh round of warnings about capital outflows. 中国外汇储备连续四个季度出现下降,引发新一轮关于资本外流的警告。 Interpreting capital flows has long been a favourite parlour game for Chinese economy watchers. An analyst’s view on “hot money”outflows is often an indication of his or her broader stance towards the world's largest economy. 对于关注中国经济的观察人士来说,解读资本流动一直是他们最喜欢的猜谜游戏。一名分析师对于“热钱”流出的看法,往往说明了他/她对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整体看法。 For those w ho believe China’s economic slowdown is worsening and risks from spiralling debt and wasteful investment are propelling the country toward a financial crisis, the spectre of capital flight lurks behind each new data point. They view capital outflows as a sign of waning confidence in China, and they warn that outflows will drain liquidity from the domestic economy, making it harder for companies and local governments to raise funds. 对那些认为经济增长放缓加剧,同时来自债务负担加重和投资浪费的风险正推动中国滑向金融危机的人来说,每一个新的数据点背后都隐藏着资本外逃的幽灵。在他们看来,资本外流是人们对中国信心减弱的标志,他们警告称,资本外流将从国内经济抽走流动性,加大企业和地方政府的融资难度。 For more bullish analysts, moderate capital outflows are a sign that China is liberalising capital controls and abandoning its mercantilist obsession with accumulating foreign reserves. They believe that domestic liquidity concerns are unwarranted, since the People's Bank of China has plenty of new mechanisms to expand the money supply to replace the liquidity once created by foreign capital inflows. 对那些比较乐观的分析师来说,适度资本外流表明中国在放宽资本管制,放弃痴迷于积累外汇储备的重商主义。他们认为,没有必要为中国国内的流动性担忧,因为中国央行(PBoC)有很多新的机制可以扩大货币供应量,取代一度由外资流入创造的流动性。 Now, with the Federal Reserve preparing to raise interest rates and the Chinese stock market suffering big losses, capital flow trends have taken on even greater importance. Higher US rates are likely to draw capital out of China and other emerging markets, which could place even greater downward pressure on Chinese share prices. 现在,随着美联储(Federal Reserve)准备提高利率,随着中国股市出现大幅下跌,资本流动趋势显得愈发重要。美国利率上升可能从中国等新兴市场吸走资金,这可能给中国股价带来更大的下行压力。 “The trend of rising outflows reflects policy measures to facilitate outward investments and the lack of stable domestic investment opportunities, with an additional short-run boost in outflows due to stock price volatility and concerns about growth prospects,”said Eswar Prasad, former head of the China division at the IMF, in a nod to both the bullish and bearish views.

导致中国资本外逃的原因是什么

导致中国资本外逃的原因是什么? 2012-10-19 邱林 中国曾经吸引世界资金涌入,成为全球资本投入的热点国家,但现在却眼睁睁地看着资金流出,个人和企业通过各种方式向海外转移资金。美国《华尔街日报》10月16日的一篇报道称,自2011年10月至今年9月的12个月间,约225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4175亿元)的资金流出中国,这相当于2011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的3%左右。 这是否是一年间中国资金外逃的全部,目前没有一家权威机构能提供相关数据。不过,一些观察人士估计,中国外流资金远远不只是这些数目,甚至达到300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8900亿元)。 当然,估计与实际毕竟有很大距离,但2250亿美元可能更靠谱。由于这些资金流出量是根据广泛的经济统计数据计算出来的,所以我们无法知道这其中有多少是个人和企业的合法交易,又有多少是非法流出中国或是非法活动造成的。多年来,由于外资投资和出口增长,全世界的资金大量流入中国,而现在却出现外逃现象,其首要原因是在中国大量涌现享受奢华生活的富有阶层。 一个被广为引用的例证是,招商银行与联合贝恩公司发布的《2011中国私人财富报告》显示,2011年,在受访的可投资资产规模在1亿元以上的富人中,约27%已经完成投资移民,另有47%正在考虑移民美国。这样的调查我们不知道准确度到底有多高,不过,相关的证据并不少。

近年来,发展中国家公众向发达国家移民的现象很普遍,但情况各有不同。例如家庭庞大的印度人为的是省下大笔的子女教育费,拉美人为的是获得更好的就业机会,而中国人有些让人匪夷所思,约85%的移民并不离开中国,他们只是换个身份。事实上,赚钱的最佳地点还是在中国,但移民则是为了将赚到的钱放在一个他们认为更安全的地方。 换句话说,外流资金寻求的不是最高额的回报(这种回报目前仍要在国内寻找),而是避风港。资金外流反映了中国富人们的不安全感。他们的有些资金是合法的,有些则是非法是。当然,没有多少富人愿意披露他们是从哪里、以什么方式获得原始资本的?他们的企业是如何打下根基的?这个问题的答案依然笼罩在迷雾之中。 然而,有一点是明确的,资本外逃不仅仅是为了逃避外汇管制,也有可能是为规避国内政治和经济风险,逃避税收征管,或是为了洗钱和转移资产。从中国的情况看,资本外逃至少有以下三个原因:一是转移非法所得。如一些人贪污、受贿、寻租等所获得的资金,侵吞的国有资产,从事走私、贩私、诈骗、偷漏税所攫取的巨额财富,都构成了资本外逃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是实现化公为私。由于国内处于体制转轨时期,国有和集体企业激励、约束和内部监控机制不健全,境内母公司通过各种方式向境外子公司或外商转移资产、利润,使少数人在境外获得了更大的公有资产支配权、或者直接化公为私。相当一部分人由此获得了投资移民身份,在境外购买房地产,将子女送出国外。

关于国际资本外逃问题的思考

1.趋利避险。当存在利差、汇差、收益差的情况下,为获取高收益,也会引起违规资本外流。 (1)汇率因素:主要是指汇率高估,使人们产生对未来汇率贬值的预期,促使人们将本币资产转化为外币资产导致资本外逃。(2)利差:金融压制环境中资本的相对价格差异将产生套利的机会,特别是在汇率机制缺乏灵活性的情况下,会引发短期资本在国际间的无风险套利。(3)财政赤字和通货膨胀:财政赤字靠印发货币弥补,等于向国内居民征收了一笔“通货膨胀税”,赤字即使靠发行债券或借外债来维持,也使居民产生政府将债务货币化或增加税收还债的预期,从而减少其持有的本币资产。 2.逃避管制。比较突出的是规避投资管理和外汇管理。如对境外投资实行严格的审批制,一些企业或个人将资金未经批准转移或截留境外,企图投资获益;实施数量控制型的外汇管制意味着居民会丧失用汇的灵活性,使居民不愿将外汇汇回或留在国内;国内金融资产的交易成本高于国际交易成本,居民有强烈的动机将资产转移到国外。 3.非法收入、灰色收入和私人资本安全转移的需要。(1)转移从事走私、贩毒、诈骗、偷漏税等非法所得,或贪污、受贿、寻租形成的“灰色收入”。(2)实现化公为私。一些处于体制转轨时期的国家,国有企业约束和内部监控机制不健全,企业和个人通过各种方式将国有资产转移到境外的私人账户。(3)转移个人财产。出于安全性和保密性,拥有巨额财产者为避免引起社会的非议,一些私营企业主担心私人合法资本被侵占,将资本转向所谓“避风港”国家。 (二)从宏观经济角度考察。 从宏观角度看,资本外逃主要表现为不同经济变量之间相互作用以及宏观政策与微观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的结果。 1.宏观经济的失衡。80年代资本外逃严重的拉美国家普遍存在严重的宏观失衡,政府宏观经济政策的失误导致的严重经济衰退、汇率高估、通货膨胀和财政赤字并存,使国内投资风险加大,形成资本外逃、举昔外债、宏观失衡的互相刺激和不断强化的恶性循不。转轨时期的俄罗斯也是陷入“全面的综合危机”之中,经济严重衰退,在财政巨额赤字、债台高筑、通胀严重的情况下出现了大量的资本外逃。资本外逃与经济增长呈现出明显的负相关性,那些主要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自然也会影响到资本外逃的规模和方向。 2.制度的缺陷。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制度不完善;硬性的外汇管制和不合理的税收制度;对财产权利的法律保障不健全,个人所得税较高,有产者对其资金无安全感;政府部门贪污腐败。现象严重,法人走私盛行,外贸企业与有关单位、个人违法乱纪现象严重;海关、银行与央行外汇管理上各自存在着薄弱环节,各涉外管理机构之间未能有效协调合作等。 3.不对称风险。莱沙德和威廉逊(d.r.lessardandj.williamson,1987)通过实证分析,对“不对称风险理论”进行了发展,他们强调除了一国宏观经济基本因素之外,发展中国家某些歧视性的宏观经济和管理政策,如对居民与非居民征收的差别税收(显性和稳性的)、实施的差别担保、不同的利率上限规定等,都可能造成居民和非居民面临不对称的风险。这种风险收益状况使许多居民先将资本采取种种渠道外逃出去,然后再以非居民的身份流回国内,享受政府对非居民资本流入的优惠待遇。这种“过渡性的”资本外逃,实际上是一种制度套利行为。 4.金融抑制。发展中国家存在金融与经济发展之间互相制约的恶性循环。主要表现为:政府过度控制金融操作,对利率和汇率实行硬性控制而使其失去杠杆作用,人为压低利率或使本币高估;金融体系发展不完善,资本分配效率低,使国内投资风险远远大于国外投资;高利贷、外汇黑市等地下金融交易十分活跃。由于汇率偏离市场水平,而且金融市场不发达,为了避免外汇风险和市场风险,容易产生资本外逃。 5.政治和经济的不确定性。政治危机和政治风险的发生,经济衰退或政府宏观经济政策

2004-2013年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分析

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分析 实验内容: (1)2004-2013年10年来的我国国际收支表 2004至2013年我国国际收支 单位:亿美元 年份 经常项目差额 资本项目差额 经常项目差额占总顺差的比率(%) 资本项目差额占总顺差的比率(%) 2004 689 1082 39% 61% 2005 1324 953 58% 42% 2006 2318 493 82% 18% 2007 3532 942 79% 21% 2008 4206 401 91% 9% 2009 2433 1985 55% 45% 2010 2378 2869 45% 54% 2011 1361 2655 34% 66% 2012 2154 -318 117% -17% 2013 1828 3262 54% 97% (2)2004-2013年总差额、经常项目差额、资本和金融项目差额三者的柱状图 -1,000.00 0.00 1,000.00 2,000.003,000.004,000.005,000.006,000.00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国际收支总顺差经常项目差额 资本和金融项目差额

(3)对我国国际收支情况的分析 ①研究我国国际收支近10年的发展趋势,并进行总体情况分析。 近几年,特别是在国际金融危机之后,我国的国际收支出现了一些结构性变化。为此,我从国际收支平衡表入手,用实际的数据说明问题,为了更好的说明,我先对2004年以来我国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变化进行了分析,得出我国国际收支的发展趋势。 由2004年以来我国国际收支平衡表可以看出,我国经常项目顺差主要来自于商品出口顺差这一项,历史上其对经常项目顺差的贡献度高达90%。但是要注意到这里的商品出口主要指的是加工贸易商品出口,一般贸易商品出口顺差只占很少的一部分。同时资本项目也长年保持顺差,形成罕见的“双顺差”,这样就导致了我国近几年官方储备持续高速增长,而且增速呈加快趋势。 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在2009年,我国经常项目账户余额迅速下降,2010年虽然有所恢复,但只是接近2007年的水平。根据2011年的前三个季度数据显示,我国经常项目余额又一次骤然下降,到年末可能只有2006年的水平。与此相反,自2009年开始,我国资本金融项目余额连续大幅增加,2011年可能达到史无前例的2600亿美元,在数额上首次超过经常项目余额。因此,官方储备增加额即使在金融危机期间仍然保持高速的增长,且增速呈加快趋势。 在2008年以前,我国的对外贸易的顺差主要来自于加工贸易产品的出口而不是内资企业的一般贸易,国内企业往往只赚取微薄的加工费用,缺少核心竞争力,这种世界工厂的地位其实是很不稳定的,因为一旦我国廉价劳动力的优势失去,制造厂商就会转移工厂至中国的竞争国如印度、越南等。这样中国就会失去世界工厂的地位并会出现经常项目逆差。事实上,从2010年开始,内资企业的一般贸易处于逆差状态。经常项目顺差潜在的脆弱性无法抵御人民币升值的冲击。2010年9月重启人民币汇改以来,人民币总体上处于缓慢升值的状态,截至2011年11月,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为6.35,相对于2010年9月的6.83升值了约7%。这样我国的商品出口顺差就从2011年开始迅速下降,逆转了2010年经济复苏的态势,2011年末只能达到2006年的水平。

中国资本外逃的变化趋势

中国资本外逃的变化趋势 摘要:木文首先对资木外逃的规模和形式进行预测。在此基 础上探讨了入世后中长期内资木外逃的变化趋势,最后提出我国有效遏制资木外逃的对策建议。 加入WTO后,我国而临着更加开放的国际经济环境,国际资本流 动加速,与世界经济互动关系增强,如果岀现大规模的资本外逃,将会产生更加严重的后果。因此,有效监测资木流动的状况,对我国资木外逃进行预测和防范是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入世过渡期内中国资木外逃规模预测 1.资本外逃总体趋势维持在相对较低的水平 相对于1996年来大规模的资本外逃,过渡期内中国资木外逃规模 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⑴我们对资本外逃的测算基于国际收支平衡表(杨胜刚.田冬炜, 2003),从测算模型的资金来源来看,经常项目顺差减少其至可能会出 现负值;由于收益项下的逆差扩大,直接投资和外债净流和入近几年变化不大;由于购买境外有价证券仍是金融机构达到外汇资产保值增值、参与国际资木市场的主要方法,我国证券投资将继续呈现逆差; 因此,资金来源有一定规模的缩小。而从资金使用来看,放松管制, 使部分隐性的资木外逃成为止常的资木流岀,如过去通过走私进入国内市场,通过逃汇、套汇、逃骗税等方式进行资木外逃,人世后许多归人正常渠道,资金正常流出增加。从而使资本外逃的总体规模下降。 (2)从资本外逃的决定因素看,随着我国开放程度的不断加强,外 资企业、外资金融机构的大暈进入,会产生“鲍鱼效应”激活我国的企业和银行体制,加强其改革和发展,提高国内金融深化的程度。同时,有助于推动金融运行和金融监管向国际标准靠拢,增强国内外投资者对中国经济的信心,从而减弱资木外逃的动因。另外,在WT0规则和协议的约束力下,为了加强我国的竞争力和抗冲击的能力,我国将放松管

国际资本外逃问题思考论文

国际资本外逃问题思考论文 1.趋利避险。当存在利差、汇差、收益差的情况下,为获取高收益,也会引起违规资本外流。(1)汇率因素:主要是指汇率高估,使人们产生对未来汇率贬值的预期,促使人们将本币资产转化为外币资产导致资本外逃。(2)利差:金融压制环境中资本的相对价格差异将产生套利的机会,特别是在汇率机制缺乏灵活性的情况下,会引发短期资本在国际间的无风险套利。(3)财政赤字和通货膨胀:财政赤字靠印发货币弥补,等于向国内居民征收了一笔“通货膨胀税”,赤字即使靠发行债券或借外债来维持,也使居民产生政府将债务货币化或增加税收还债的预期,从而减少其持有的本币资产。 2.逃避管制。比较突出的是规避投资管理和外汇管理。如对境外投资实行严格的审批制,一些企业或个人将资金未经批准转移或截留境外,企图投资获益;实施数量控制型的外汇管制意味着居民会丧失用汇的灵活性,使居民不愿将外汇汇回或留在国内;国内金融资产的交易成本高于国际交易成本,居民有强烈的动机将资产转移到国外。 3.非法收入、灰色收入和私人资本安全转移的需要。(1)转移从事走私、贩毒、诈骗、偷漏税等非法所得,或贪污、受贿、寻租形成的“灰色收入”。(2)实现化公为私。一些处于体制转轨时期的国家,国有企业约束和内部监控机制不健全,企业和个人通过各种方式将国有资产转移到境外的私人账户。(3)转移个人财产。出于安全性和保密性,拥有巨额财产者为避免引起社会的非议,一些私营企业主担心私人合法资本被侵占,将资本转向所谓“避风港”国家。 (二)从宏观经济角度考察。 从宏观角度看,资本外逃主要表现为不同经济变量之间相互作用以及宏观政策与微观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的结果。 1.宏观经济的失衡。80年代资本外逃严重的拉美国家普遍存在严重的宏观失衡,政府宏观经济政策的失误导致的严重经济衰退、汇率高估、通货膨胀和财政赤字并存,使国内投资风险加大,形成资本外逃、举昔外债、宏观失衡的互相刺激和不断强化的恶性循不。转轨时期的俄罗斯也是陷入“全面的综合危机”之中,经济严重衰退,在财政巨额赤字、债台高筑、通胀严重的情况下出现了大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