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编辑出版史期末复习汇总

中国编辑出版史期末复习汇总
中国编辑出版史期末复习汇总

中国编辑出版史期末复习汇总

绪论

第一节中国编辑出版活动的历史渊源与学科体系

一.关于出版

1.出版一词就是外来语(日语)。

2.出版活动并非始于唐代,古已有之。

二.中国编辑出版史的研究内容

1.重要文化典籍编辑,出版的过程及其历史意义。

2.著名编纂出版机构的创办,发展及其历史地位。

3.杰出编辑出版家的重要业绩及其历史影响。

4.重大编辑出版技术与制度的产生,完善及其历史作用。(雕版印刷)

5.编辑出版活动在长期发展中积累的历史经验。

注:1、中国编辑出版史研究的图书就是广义的图书。

2、广义的图书即包括竹木简牍、金石拓片、手抄卷轴,又包括当代出版的书刊、报纸、甚至包括声像资料、缩微胶片及多媒体、光盘等新技术产品。

三.中国编辑出版史的学科地位

1.中国编辑出版史就是编辑学、出版学与历史学的交叉学科。

2.中国编辑出版史与中国文献学、文献学史、中国书史也存在部分交叉,但就

是区别十分明显。

四.构成图书的要素

1、要有被传播的知识信息。

2、要有记录知识的文字、图像及其她信息符号。

3、要有记载文字,图像信号的物质载体。

4、图书的生产技术与工艺也就是产生图书的基本条件。

5、图书的装帧形式。

第二节中国书籍制度的演变

一.书籍制度

定义:书籍制度,主要就是指书籍书写材料的品质与规格、装帧的工艺与形式,以及出版的方式。

二.简册制度

1、定义:简册就是春秋至秦汉三国时期书籍的主要形式,它在书写、编次、装帧等方面都已具备了后世正规书籍的基本要素,因而成为中国书籍之始。

2、“简”早期专指竹质的书写材料,到了东汉可以泛指竹木质书写材料。

3、“策”,又作册,就是指由若干简牍编连而成的书册。

4、简册在书写工具、材料规范、刮治缮写、削改符号、题记编连等技术处理方面,形成了一整套技术,史称“简册制度”

5、简册制度就是中国书籍制度的滥觞,其主要内容分为材料处理、形制规格、书写及书写工具、题记与编连4个方面

6、帛书:帛书就是指书写在缣帛上的书籍。缣帛就是丝织品,包括帛、素、缯、缣等品种,所以,帛书有时又称“素书”或“缣书”。

7、册叶制度:唐末、五代以来,雕版印刷的书籍开始由单页书纸积累装订而成,其生产制作的工艺规程形成来新的制度,史称“册叶制度”,这里主要介绍版式与装帧的基本情况。

第三节中国图书的分类

一.六部四略

汉成帝河平三年,学者刘向、刘歆父子经过19年不懈努力将其所抄清的图书编入中国历史上的第一部图书系统分类目录《七略》。

二.1896年,康有为刊布《日本书目志》

第四节历代政府的编纂制度与出版机构

一.秘书监

东汉政府创置了战国封建中央政府中的一个主修图书、校著的专门机构。秘书监既就是机构名称,又就是该机构最高长官的名称。

二.国子监

国子监就是中国古代隋朝以后的中央官学,为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

三.史馆制度滥觞于东汉,确立于唐代。

第一章古代编辑出版活动的起点

第一节汉字的产生及其相关探索

一.汉字的产生

“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坑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

这段话述及汉字产生之前先民们曾使用过三种记事方式,即八卦、结绳、书契。

二.仓颉创字与现代结论

1、关于汉字的发明者,根据古代文献的记载,有多种的说法。

2、文献记载更多的就是黄帝时期的史官仓颉造字之说。

3、比较可信的解释就是,仓颉作为朝廷主管文字的史官,较留意文字的使用功能问题,因而曾经对当时已流行的文字进行过一番开创性的整理工作。

4、迄今为止,仓颉作为皇帝的史官、汉字的创始者,仍就是一个传说中的人物。第二节夏商文明及图书起源

一.图书起源

1.图书文献产生于夏代

2.归纳起来,《河图》、《洛书》传说的内容,与夏代文明的认识水平相当。可以

说,《河图》、《洛书》的传说就是夏代先民灵物崇拜意识与使用早期文字实践的综合产物,从而显示出终夏一代可能已经完成由文字使用到积累成图书文献的历史性进程。

第三节图书的早期形态

一.20世纪初中国文化史上有四大辉煌的史料发现:殷墟甲骨、汉晋木简、敦煌遗书、内阁大库档案

二.甲骨卜辞

甲骨卜辞主要就是指20世纪初在河南安阳小屯村殷墟出土的刻有文字的殷商甲骨。商朝统治者将占卜的结果及其应验情况书刻在甲骨之上。由于文字大多就是占卜情况的记录,故称为“卜辞”。

注:甲就是指龟的腹甲与背甲,骨就是指兽骨,主要为牛的肩胛骨。

三.完整的卜辞包括四个部分

1、叙事,记录占卜的时间与占卜者的名字。

2、命辞,占卜人贞问的事情。

3、占辞,卜兆所显示的结果。

4、验辞,占卜后应验的事实。

四.甲骨文的意义

甲骨文的发现,为我们研究商代历史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在考古学、文字学、古代科学技术及考古文献整理等方面也都有重大的学术价值。甲骨文就是至今发现的我国最早系统的成熟文字,它的发现对研究文字的发展,图书的产生与编辑的活动的起源均有重大的意义。

五.铜器铭文

铜器铭文主要就是指商周时期刻铸在青铜器上具有历史内容的篇章

第四节历史考古视野中的编辑活动

一.史官职守

殷商西周时期的史官负责王室朝廷与文字书写有关的一切要事,书写皇帝的诰示号令,记录国家的军政大事、典藏朝廷的文献档案使其中的三大要务。这些活动中自然已经包括了对文字记录材料,即图书文献的积累,编次与纂集等工作,所以,殷商西周时期的史官应就是我国历史上有案可稽的早期编辑活动的开创者与推动者。

二.早期的编辑活动程序

1、材料加工

2.编次成册

3、集中典藏

4、分类管理

5、反复使用

第二章春秋战国时期

导读: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周敬王卒,其间历时295年。这一历史时期因周王室东迁史称东周。

第一节学术下移与私家著述的兴起

一.史官制度的演变与学术下移

1.春秋战国时期史官垄断制度的崩溃

(1)我国上古时代,书籍与著作权都集中掌握在朝廷任命的史官手中,只有极少数的上层贵族子弟能够接受教育。春秋末年,随着奴隶制宗族制度的不断衰落与新兴地主阶级的逐步强盛,上层贵族与御用史官把持书籍、垄断知识的局面渐渐被打破。

(2)春秋时期“天子失官,学在四夷”的现象,说明周王朝的史官制度已遭到破坏,史官地位被削弱。

2.简述学术下移

春秋时期,随着政治格局的变动,周王朝的衰落,新兴的地主阶级的兴起,中国的学术开始打破贵族阶级的垄断,知识开始向平民普及,出现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的局面,这种情形被称之为学术下移。

二.百家争鸣与私家著述的勃兴

1.简述百家争鸣

春秋战国时代,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产生了各种思想流派,如:儒法道墨等,她们著书讲学,互相论战,出现了学术上的繁荣景象,后事称之为百家争鸣。

2.百家争鸣的意义

百家争鸣反映了当时社会激烈与复杂的政治斗争,主要就是兴新的地主阶级与没落的奴隶主之间的阶级斗争。这个时期的思想奠定了整个封建时代的文化基础,对中国古代文化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

第二节孔子的编辑活动及其历史意义

一.私学兴起的历史背景

1.官学衰落私学兴起

(1)官学衰落私学兴起

①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奴隶主贵族集团的没落,以垄断为标志的官学无可奈何地走向了衰落。

②在王室诸侯无暇顾及官学之时,私人讲学之风开始慢慢涌动,以

③孔子为代表的一大批学者纷纷设学授徒,私学遂由星火渐成燎原之势。

二.编订六经

三.编订六经的思想原则

1.去除重复

2.述而不作

3.无征不信、多闻阙疑

4.我国有史记载的最早的校准家就是周宣王时的宋国大夫正考父,《商颂》就是正考父的代表作。

5.孔子编订六经的出版学地位

孔子编订六经,通过对上古,尤其就是周代文献史料的搜集整理,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保存与传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她在这一编辑实践中所确立的原则与方法,则对后世的编辑活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孔子作为一位伟大的思想家、编辑学家,在中国编辑出版史上享有崇高地位。

第三节先秦著述的编辑与传播

一.先秦古籍概貌及其编辑特点

1.《吕氏春秋》的编辑特点

兼收并蓄,集众家之长

编排有序,体系严谨,结构完整

《吕氏春秋》达到了战国时期书籍编辑的最高水平

2.编辑体制

(1)编年体(《春秋》就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

(2)国别体(《国语》,国别史,与《左传》同为解说《春秋》之作,故亦称《春秋

外传》)

(3)纪事本末体

二.先秦古籍的抄录与传播

1.先秦时期,由于长期处于战争状态,社会发展缓慢,书写材料笨重,加之各国文字存在差异,图书需求的市场一直未能形成,其图书文献的传播就是在一定范围内通过抄录的方式进行的。

2.余嘉锡先生证实,首先,当时的著述文字大多单篇或数篇抄录传世。先秦古籍

原本大多毁于秦火,今传本大部份经汉儒整理编辑,但就是从有关的文献记载与出土的简策实物中,我们还就是可以了解到先秦古书大多以单篇散章抄录传世

的情况。

第四节竹帛与简策制度

第三章秦汉时期

第一节秦汉时期的文化政策与图书编校机构

一.秦王朝的统一与文化政策

1.书同文

秦统一以后,原六国文字存在极大的区域差异性,文字使用情况较为混乱,直接影响到政令的畅达与经济文化的交流。于就是,迅速统一文字就成为新政权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为此,秦相李斯奏以秦文字为规范,“罢其不与秦文合者”,开始了“书同文的进程。

2.焚书坑儒

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为统治思想文化而制造的两起重大事件。所焚之书包括秦统一以前的列国史记与民间所藏《诗》、《书》、百家语。焚书坑儒体现了秦政的暴虐,严重摧残了思想文化的发展,对秦代与汉初的文化传播及图书编辑活动的发展造成了极大的阻碍与破坏。

三.两汉政府的图书编校机构及其编校活动

(一)政府图书编校机构

1.汉高祖刘邦定都长安后,丞相萧何在未央宫中督建了石渠阁、天禄阁、麒麟阁,作为皇家藏书与编校场所。

2.桓帝延熹二年,东汉政府创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主持图书编校工作的政府专门机构---秘书监。

(二)重大的编校活动

熹平石经

又称一字石经、一体石经、今字石经,就是刻于东汉熹平四年的石经,它就是官方校订的儒家“七经”的刻石,由蔡邕、光禄大夫杨赐,谏议大夫马日*等人书写,光与六年告成,立于洛阳城南太学门外,并列相接,共刻《易经》、《论语》、《尚书》、《春秋》、《公羊》、《鲁诗》、《(仪)礼》七种儒家经典。

第二节两汉时期辉煌的编撰成就

一.字书编纂活动的开创与发展

1.在我国传统学术领域,素有“读经要自识字始”的观点。

2.《尔雅》首创按内容、性质分类释词的体例,开古代词典之先河

3.(1)《说文解字》就是我国古代第一部字典,东汉许慎编撰。全书将收录的9353个汉字,按部首、形体分为540部。

(2)说文解字的意义

《说文解字》就是我国古代第一部完整的字典

首创部首分类法

集中系统地阐述,并应用了六书理论,为后来文字学的研究,提供了钥匙。

反映了许多古代社会历史方面的情况,具有一定的历史文献价值。

4.《方言》,全称为《》,就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方言词典。

第三节《史记》与《汉书》

一.《史记》

《史记》就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叙了自黄帝到汉武帝太初年间约三千年的历史。

二.《汉书》

1.四体结构

《汉书》就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的断代史,它的体例采用《史记》,又略有改动,改书为志,并世家入传,由纪(12)、表(18)、志(10)、传(70)四部分组成。

2.对于《史记》与《汉书》的评价

1.班固的时代,中央集权加强,经学统治严重,更加上汉明帝对班固的修史有了直接干预,故《汉书》对于人物事件的抑扬褒贬,常常有失于公正客观,而少有《史记》的批判锋芒。

2.司马迁创作《史记》,寄慨遥深,史识亦高于《汉书》于人于事。

第四节刘向、刘歆的编校活动及其历史贡献

一刘氏父子编纂整理活动的意义与影响

刘向、刘歆父子领导的图书整理工作,就是我国文化史上首次对先秦以来流传的文化典籍所进行的大规模整理,编校活动。其成果,以目录学上讲,造就了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系统目录《七略》,创立了古代图书六分法分类体系与叙录体图书解题形式;从编撰学上讲,从此先秦以来流传无序的古书以新貌问世,并在编纂体例上给后世的编辑出版活动以极大的启示,刘氏父子编纂整理活动的意义与影响就是深远的。

二.编校整理活动的规模与程序

1.取本参校

2.编次定名

3.撰写叙录

4.杀青缮写

5.分类编目

第五节

编辑出版论文选题参考

编辑出版基础理论研究 1.论编辑出版学科的特殊性 2.从传播学的“把关人”原理透视出版工作的若干环节 3.图书(期刊、报纸)发行与营销书目整理与分析 4.出版学的学科体系 5.编辑出版学书目整理研究 6.编辑与出版的关系研究 7.编辑出版史研究(选择一个角度) 8.编辑出版人物研究(编辑家、出版家等)研究 9.编辑出版机构(报社、杂志社、出版社等)的历史研究 10.编辑在文化建构中的功能研究 11.编辑的素质与精品培植 12.谈编辑的专业化 13.编辑审稿中的价值判断 14.创意在编辑实践中的作用 15.编辑思路与市场效应 16.网络时代的编辑特征 17.论编辑的创造性与前瞻性 18.编辑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 19.论编辑创造的特性 20.中外出版业比较研究(可细化角度,从图书、杂志、报纸等角度展开) 21.论选题与社会背景的关系 22.数字化环境下的读者研究 23.出版业与危机传播 24.易中天、于丹走红给出版业带来的启示 25.“盛世修典”理念探讨 26.论编辑组稿艺术 27.编辑与作者新型合作关系探索 图书编辑出版研究 28.编辑在图书营销管理中的定位 29.如何“做”好畅销书

30.从畅销书排行榜看市场走势 31.关于国家图书奖获奖情况的分析 32.中国人文类图书市场现状分析 33.影响图书成本的若干因素 34.图书发行业的改革与民营书店发展脉络 35.图书营销的外部环境分析 36.图书消费行为分析 37.图书市场调研策略 38.图书市场预测策略 39.图书营销策划与操作程序 40.图书营销的产品策略 41.图书营销的价格策略 42.图书营销的分销策略 43.图书营销的竞争定位策略 44.图书新产品的上市策略 45.图书营销的促销策略 46.图书营销的“势”战略 47.图书区域营销制度的建立与运作 48.图书营销计划的制订与运用 49.图书发行折扣的确定与运用 50.图书宣传炒作 51.图书直销研究 52.图书营销中的分销商辅助 53.参加图书订货会的策略 54.图书网络营销 55.图书品牌营销 56.图书营销中的出版服务 57.图书营销中的收款管理 58.图书俱乐部的管理与运作 59.图书连锁网络的建立与运作 60.图书营销的反盗版策略 61.图书营销的法律责任

中国医学史

中国医学史复习资料 1、国医疗考核制度的最早记载见于42 《周礼·天官》 2、我国发明脊椎骨折的悬吊复位法和外科缝合用的缝合曲针是在那个年代,出自于哪本书?6元代《世医得效方》 3、《黄帝内经》的成书时间是什么时期,它的内容和成就时什么?48 成书战国—秦汉 内容:《内经》较全面系统的阐述了中医学的基本问题,《素问》所论包括人的心理、生理、病理及疾病的诊断、治疗、预防等。具体理论有阴阳五行,脏腑经络,气、血、神、津液、精,病因病机,辩证原则,诊法治则及预防养生等。《灵枢》除了论述脏腑功能、病因、病机之外,还着重介绍了经络、腧穴、针具、刺法及治疗原则等。 成就:1】强调整体观(1.人与天地自然是统一的 2.人体自身是统一的 3.人的身心是统一的 4.人与社会是统一的) 2】重视脏腑经络 3】运用阴阳五行学说 4】强调精神因素和社会因素 5】注重疾病预防,反对迷信鬼神 4、我国现存最早的疾病证候学专论是脉学专书是什么63 《脉书》;1.《脉经》 2.《脉诀》 5、我国现存最早的药学代表作是哪一本?52 《神农本草经》 6、为什么说酒在医疗上的应用是医学史上的重要发明酒发明的意义是什么汤液发明的意义是什么40 酒的发明和意义:原始社会末期,人们从果实发酵中发现酒。酒在早期多用于祭祀祖先和医治病痛。酒能“通血脉”、“行药事”,适量饮用有兴奋或强壮作用,大量饮服则可产生麻醉。酒应用于医疗实践是医学史上的重要成就。酒还可作为溶剂、能消毒、防腐。 汤液发明的意义:使人们由习惯用于生药而转变为用熟药,由重剂量的使用单味药转为适量的混合复味药,服用方便、可以提高疗效、减少药物的副作用,而且在医疗上也也开阔了用药领域,拓展了药物研究和发展的空间,加速了医药学的发展与进步。 7、我国现存最早全面运用辨证论治原则的代表作是55 《伤寒杂病论》 8、《幼幼集成》的作者是187 陈复正 9、现存分类注释《内经》最完整者是谁146 明代马莳《灵枢注证发微》 10、我国现存最早记载颈椎悬吊复位法的伤科专着是什么,在那个朝代 《世医得效方》元代 11、最早发明脉图的医家是谁是哪一本书 12、 宋朝施发,书为:《察病指南》。(张) 12、我国现存最早的儿科专着是哪一本?81 《颅囟经》 13、明朝外科分为几派,分别有哪些代表人物和代表着作128 以陈实功1617《外科正宗》为代表的,称为“正宗派”。

编辑出版史复习笔记

编辑出版史复习笔记 一、填空 1、字书 《尔雅》:首创按容、性质分类释辞的体例,开古代词典之先河。 《说文解字》:我国第一部字典,东汉许慎编撰。 《方言》:我国第一部方言词典。 2、《史记》和《汉书》 《史记》:第一部纪传体通史12本纪(帝王)、10表(大事记)、8书(天文、水利等)、30世家(贵族王侯)、70列传(不同阶层、职业) 《汉书》: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班固著。12帝纪、8表、10志、列传70 创新:1.变通史为断代史。2.改书为志。新创刑法、五行、地理和艺文四志,加上《食货志》一门,成功地展示了西汉一代的政治史、经济史和文化史。 3、图书市场的萌芽:西汉已经形成自发的图书交换场所。1.槐市,汉长安市场名,在城东南,因其地多种槐树而得名,最初为官学学生进行书籍交换的综合市场,后被借用为官学的代名词。2.书肆,杂群书的书铺。3.书肆的出现,催生“佣书”——专职的抄书职业。后出现写经生:从佣书人中分化出一批专门抄写佛经的人。 4、初兴时期(晋南北朝) 政府主要的图书编纂机构是秘书监,设置有著作郎和秘书郎 《三国志》:晋初,著作郎寿著。 《文选》:现存最早的古代诗文选集型总集,南朝梁萧统所编。 《玉台新咏》:梁徐陵编。供皇宫后庭歌咏的诗歌总集。徐陵与郭茂倩并称“乐府双璧”,与庾信齐名。 韵书:古代最早的韵书是时期登所编的《声类》和西晋吕静所编的《韵集》。 《文心雕龙》:我国现存最早的文学评论专著,勰撰,探讨文学创造与批评的原则方法等《诗品》:钟嵘撰,是一部专论五言诗创作的诗论专著,南朝 《齐民要术》:贾思勰撰,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综合性农书。 医学专著:西晋王叔和的《脉经》是我国第一部脉学专著、《针灸甲乙经》、《涓子鬼遗方》南北朝时期三大名注:裴松之《三国志注》,郦道元《水经注》,孝标《世说新语注》

中国编辑出版史复习资料

中国编辑出版史 一、名词解释 1,甲骨文:甲骨文又称甲骨卜辞,记录和反映了商朝政治和经济的情况。主要指中国商朝后期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在龟甲或兽骨上契刻文字。殷墟甲骨文是现今所见中国最早的具有完备体系的文字﹐殷墟甲骨刻辞是现今所见中国最早的时王记实文辞。 2,杀青:将竹简放在火上将水分烘干,以防蠹朽的工序,在烘烤的过程中,新鲜的竹条上有水分的渗出,类似人的出汗,且颜色由青变黄,故又称汗青。 3,帛书:是指写在缣帛上的书籍,缣帛是丝织品,包括帛,素,缯,缣等,故帛书又称为素书或缣书。 4,藩刻体:指明代各地藩王所刻的书。 5,馆阁制度:在宋代修史时正式形成。宋初,以史馆,昭文馆,集贤院为三馆,三馆,秘阁,崇文院统称馆阁,是国家的藏书机构,兼有国家典籍的编校和收藏功能。 6,史馆制度:太宗贞观三年,于中书省置秘书内省,专职撰修五代史。另设史馆于门下省,开我国设馆修史之例。史馆的主要职责是受命编修前代史书和本朝国史典志等,即官修史书。7,史官制度:中国历代均设置专门记录和编撰历史的官职,统称史官。在中国历史上,设立史官,记录国家大政和帝王言行是一种由来已久的制度和传统。 8,宋初的四部大书:《太平御览》,《太平广记》,《文苑英华》,《册府元龟》 9,坊刻:指古代书坊的刻书活动,所刻图书称为“坊刻本”。 10,殿本:武英殿刻书始于康熙十九年,所刻大多为皇帝钦点之书,然后通过赏赐,颁行,发卖等多种渠道流通天下,世称殿本。 11,活字印刷术:毕昇总结雕版印刷术的经验,发明出活字印刷术,即先制成单字的阳文反文字模,然后按照稿件把单字挑选出来,排列在字盘内,涂墨印刷,印完后再将字模拆出,留待下次排印时再次使用。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是印刷史上一次伟大的技术革命。 12,陈起:从事编著、出版、卖书和藏书诸业,书铺所刻图书在当时负有盛名,流通古藉数万计。以刻技精湛、字体俊丽、工料上乘,成为坊刻精品,为后世珍重。 二、填空 1,铜器铭文:商周时期铸刻在青铜器上的具有历史内容的篇章,又称金文。商代最大的青铜器是司母戊鼎。 2,第一部篇幅最大的类书:《永乐大典》明代 3,现存篇幅最大的类书:《古今图书集成》清代 4,古代规模最大的丛书:《四库全书》 5,内廷四阁:北京紫禁城文渊阁,圆明园文源阁,河北承德避暑山庄文津阁,沈阳故宫文溯阁 6,唐代的四大类书:欧阳修《艺文类聚》,徐坚《初学记》,白居易《白氏六帖事类集》,虞世南《北堂书钞》 7,历史上第一部有关典章制度的通史:杜佑《通典》 8,现存最早的文学评论专著:《文心雕龙》南朝刘勰 9,现存最早的一部综合性农书:《齐民要术》东魏贾思勰 10,上海为孤岛时期出版的两部书:《资本论》,《鲁迅全集》 11,陆费逵中央书局和商务印书馆教科书印制的竞争,《中华大字典》,《辞海》,《四部备要》 12,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图书系统分类目录《七略》,刘向,刘歆父子开创图书六分法体系。13,我国最早的一部地理书《山海经》

中国医学史整理

中国医学史整理 绪论 1、中国医学史是关于中国医学的起源、形成、发展过程和发展规律的科学。 2、中医学的发展过程包括:原始医药经验积累,中医学术体系形成,实用经验扩张发展,学术理论总结探索,中医学鼎盛与创新,中西医学交汇撞击。 3、中医学的学术特点: 中医学的观念系统:整体观念,“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念,临床实用的实践观念,直觉感悟的思维观念,人与物互通的人伦观念,重视传统的法古观念。 中医学的理论体系:理论范畴的非实证性,物质功能超越实证结构,生理与病理合一不分,病因必须依证候确定,对现象的整体性说明,说明问题的哲学方式。中医学的技术系统:中医学的技术形态表现为经验性突出,中医学的技术具有个性化特点,中医各项技术之间具有游离性,中医技术操作具有非标准性,中医技术 具有通用性特点。 第一章医药的起源 1、原始社会是中医学的起源时期。 2、热熨法、灸法产生的前提条件是原始人类对于火的使用。 3、《韩非子》载:“上古之世……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使王天下,号曰‘有巢氏’。” 4、从巢居发展而来的“干栏”式建筑,下层养家畜,上层居住人,能防潮防水,防兽防敌。 5、《淮南子》载,神农氏“尝百草之滋味,识水泉之甘苦……一日而遇七十毒,由是医方兴焉”。 6、动物药知识的积累是通过人类的狩猎、渔业活动而逐渐认识的。 7、随着对自然界认识的深入,人们首先从食物中发现了具有治疗作用的植物药和动物药。 8、矿物药的发现,大约开始于原始社会末期。 9、文献记载及考古研究表明,针灸术起源于石器时代。 10、专家推测认为,某些疾病是因为某种鬼神或灵魂进入了人类的头部或身体,从而产生的治疗行为是原始钻颅术。 11、居处:野居→巢居→穴居→屋居。 衣着:裸身生活→以皮盖体→简单编制→原始纺织缝纫。 婚配:原始群婚→血缘内婚→族外群婚→对偶婚姻。 第二章早期医药经验与中医学术方向 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也是我国现存文献中最早记载药物知识的书籍之一。 2、酒能够增加药物的治疗效果,《汉书·食货志》称其为百药之长。 3、汤液,即汤剂、水药,一般认为它的发明与伊尹有关。 4、医和提出的“六气致病学说”是指阴、阳、风、雨、晦、明。 5、针砭治病自新石器时代已经开始萌芽,《灵枢》记载的“九针”是形状多样的针具。 6、先秦文献中收录药物最多的是《山海经》。该书虽非药物学专著,却包含了丰富的药物学知识。 7、《周礼·天官》记载,当时的宫廷医生分为食医、疾医、疡医、兽医四种。

学习医学发展史的心得体会

学习医学发展史的心得体会 从十几年的学习中,我们或多多少也了解了中国文化,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当然中国的在医学上也有伟大的成就,但是我以前从来都没有接触过有关中医学的有关书籍,只是在周围的人的话语中和老师有时候在教学过程中偶尔提到历史人物故事中了解了一些有关中医中的伟人和他们的事迹。但是来到大学,在半个月前我真正以一门课的形式接触了中医,说句实话我对这门课的兴趣并不是很浓,但是也是有一定的收获的,我在的短暂学习与初次的接触中,我也了解了一些有关中医故事和中医的发展史,还有知道了一些在中国中医史上做出贡献的伟人,也体会到了中医的精深,而我对中医的了解的太少。但是就半个月学习中我也有很大的感触的。通过这半个月的学习从历史上的那些医学界的伟人中我体会到了:一个人不管你的医术如何,只要有一颗救死扶伤、为百姓服务的心,又好的医德,那么你也一样可以成为一个名医、成为人们心目中的神医。或许觉得这一切都遥不可及,但是我相信,只要自己保持一份对工作热情、对病人耐心、对自己有信心的心,那么,总有一天你会被别人所敬仰、被别人所感激。会有自己的成就,有自己的骄傲。一颗热情的心让我们快乐的生活,

我们要让自己快乐的生活也要让自己周围的人快乐的生活,学习中国医学史后我知道不管以后自己做什么事都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在社会中我们不要麻木自己要时刻保持一颗清醒的头脑。 作为一名未来大学生,中国医学史似乎离我们很遥远,在以后的工作中既不需要我们帮病人看脉象、分析病情,也不需要我们知道什么阴阳五行讲究,更不需要对于中国医学史在各个朝代的发展状况有一个详细的了解,也不会有病人会问我们这些、我们主要要做的就是帮病人打针,量体温,或其他护理工作来帮助他们更好的康复。如果这样看来,中国医学史我们了解与否也没太大的关系。说句实话其实这样说也没什么错的,了解了也只是增加了个人的知识视野。但是记得老师曾在课堂上这样问我们:“等到你们以后实习或者是在正式工作的一段时间里,你们也许会用一颗热情的耐心的心去服务照顾每一位病人,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当护理工作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是,你们还会这样么,敢保证自己不会变得很世故,会嫌贫爱富,会吗?”听到这话的时候,我在第一时间给予老师肯定的回答。是的我会我会一直那样,我坚信自己不管时间怎样的变迁,但是我不会变。后来仔细的回想起来,我们真的能做到那样吗?我真的能做

中国医学史至主要内容

第一章至第八章主要内容 绪论 中国医学史——是关于中国医学的起源、形成、发展过程和发展规律的科学。 1 . 中医学的发展过程: A、远古到春秋; B、学术体系形成时期(战国到汉代,标志:四大经典的成书); C、临证经验积累与发展时期(晋唐时期); D、理论总结与探索时期(宋元时期); E、体系成熟与创新时期(明清时期); F中西医交汇撞击时期(近代) 2中医学的历史成就: ①周代出现医学分科;②关于药物麻醉:战国时扁鹊最早提出; ③秦简中记载有“疠迁所”,是世界医学史上最早的麻风隔离院; ④《五十二病方》记载用水银制剂治疗癣疥等外科病,是世界医学史上最早; ⑤《五十二病方》记载有手术治疗痔瘘病的内容,也是世医学史上最早的; ⑥马王堆出土的帛书《胎产书》,是最早的妇产科著作;《导引图》是最早的医疗体操图; ⑦《黄帝内经·灵枢·四时气》记载了腹腔穿刺放腹水的内容,也是世医学史上最早的; ⑧三国时华佗发明的麻沸散是世界医学史上最早的全身麻醉药;葛洪《肘后备急方》最早记载了天花病、脚气病、恙虫病(沙虱病)以及食道异物治疗;以毒攻毒(狂犬病免疫思想); ⑨《诸病源候论》(《巢氏病源》)记载了肠吻合术和漆过敏症,鉴别了天花和麻疹等; ⑩唐《外台秘要》中记述了消渴病人尿甜、黄疸的尿检验法、金针拨内障; ⑾宋元:“校正医书局”;针灸铜人;秋石;《洗冤集录》;“悬吊复位法”;⑿明清:“人痘接种术” 第一章 1早期人类最早的卫生保健活动包括——居处衣着食物与用火导引婚配在人类卫生保健史上,具有极其重要意义的是用火 2与药物起源有密切关系的是——原始农业(神农)原始畜牧业(伏羲)3针灸术的起始,定在新石器时期,然其端绪可追溯到数万年乃至数十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 4砭石-----可谓最古老的医疗工具,后世金属刀针的前身。 5导引——一种医疗保健体操。起源于原始舞蹈,是远古人民按照医疗保健需要而创编的“摇筋骨、动肢节”的活动锻炼方法。 6中医学起源的地域与人文因素 第二章 1夏到春秋时期,对疾病的最早记载,目前所知是现存最早的古代文献甲骨文(甲骨卜辞) 2《周礼》载有对四季多发病的认识,如春时有疒肖首疾,夏时有痒疥疾,秋时有疟寒疾,冬时有漱(同嗽)上气疾;;外科分为肿疡、溃疡、金疡、折疡四类 《周礼·天官》中载:“凡疗疡,以五毒攻之,以五气养之;以五药疗之;以五味节之”

中国编辑出版史各章重点整理

第一章思考题 1、试析甲骨文的内容和价值(图书的起源) 内容:少数为记事刻辞,多数为殷商王室的占卜记录。 价值: 1) 可真实地了解殷商社会的方方面面; 2) 可与古文献和其他文物资料相比较印证考证历史; 3) 保存许多珍贵的科学和艺术资料、历法气象、图书音乐等; 4) 与金文、篆字、隶书一脉相承,可检视汉字的演变发展规律; 5) 早期图书在竹木简牍无存的情况下,可了解原始编辑活动。 2、为什么说殷商、西周时期的史官是早期编辑活动的开创者和推动者 从商周时期史官的职守来看 1) 商朝史官负有记录先公先王世系和商王行事、言论及国家大事的职责; 2) 史官典藏朝廷的文献档案; 3) 周初外史有“掌达书名于四方”之责。 从史官文化的特点来看 1) 学在王宫,贫民百姓没有文化; 2) 职在史官,史官之外的官吏无权记录; 3) 记载内容包罗万象,涉及国家大事的方方面面; 4) 史官记录的目的是档案保存和向执政者提供国情咨询。 殷商时期史官的活动完成了我国早期图书文献的积累、编次和纂集,形成了我国早期编辑 活动中最早的编辑体式——编年体,外史“掌达书名于四方”的职责已涉及传播和出版问题。(这一段是早期编辑出版活动的意义) 综上所述,商周时期的史官是我国早期编辑活动的开创者和推动者。 第二章思考题

一、孔子编订六经的思想与原则 1、广泛搜集材料,去除重复 ● 搜集诗3000余首,最后编定为305篇的《诗经》 ?删掉重复篇目,按乐曲的正确音调进行篇章上的调整 2、述而不作 对待古代文化只是阐述而不进行创作,旨在传述历史的时候做到实事求是、尊重事实,不去篡改、歪曲历史事实。 3、无征不信、多闻阙疑 ?没有经过验证的证据,决不轻率下笔 ?对阙文切忌独断妄改 4、排除虚妄 强调实事求是。在编辑过程中,孔子对于没有见过的超自然现象和他自己无从探究无法理解的事物,从不提及。 二、试论述先秦古籍概貌及其编辑特点 先秦图书文献的编辑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主要成果:儒家六经、历史书籍、诸子著述。 出现许多新创的编辑体例:编年体、国别体、纪事本末体、谱录,以及语录体、专题、汇编等。 一、编年体 编年体例早在殷商时期就出现,但当时史官缺乏时间意识。孔子编次春秋,首次严格将史事发生的时间按年月日排列开来,开创了以注意时间的准确性和连贯性为特色的编年体史书编纂体例。《春秋》《左传》《竹书纪年》(以时间为中心) 二、国别体(《国语》《战国策》) 从“语”和“策”字来看,都是以记言为主兼以记事的史书,采用以国别为纲的编辑体例编辑成书,是为其记载各国诸侯言行的著述内容所规定的。() 三、纪事本末体(《铎氏微》《虞氏春秋》)

编辑出版史复习资料

一、解释名词: 中国编辑出版史:顾名思义就是编辑出版工作发展和演变的历史。中国编辑出版史是一门以中国编辑出版事业产生、发展、演变历史为研究内容的学科。 编辑:使用物质文明设施和手段,从事组织、采录、收集、整理、纂修、审定各式精神产品及其他文献资料等项工作,使之圆满进入出版程序者。 出版:是指通过一定的物质载体,将著作制成各种形式的出版物,并使之进入流通领域,以保存和传播人类知识的社会专业文化活动,包括排版、印刷、装帧和发售等环节。 图书:图书是人类记载事实、表达思想、传播知识的重要工具,由记录载体和表达一定知识内容的记录符号(主要是文字)组成。 编年体:编年体是以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为顺序,来编撰、记述历史的一种方式。以编年体纪录历史的方式最早起源于中国。 国别体:通过各国史事个别独立地排列载述,以完成对某一历史进程的叙述。 实录:实录是一种编年体大事记,记录各朝皇帝在位时的史事,作为编修国史的基本史料。 类书:是一种根据一定的意图,辑录群书中有参考价值的文献资料,按类别或韵目编排,主要供寻检查考的图书品种。 总集:是指汇集二人以上作品编纂而成的出版物,可分为全集与选集两种。 唐代三大类书:欧阳询的《艺文类聚》、徐坚的《初学记》以及白居易的《白氏六帖事类集》,三者合称为唐代三大类书 三通:南宋郑樵的《通志》和元初马端临的《文献通考》,与杜佑《通典》合称“三通”。 印刷:所谓印刷,是指用油墨把反体或翻转的文字或图形翻印到纸张或其他材料表面上去的技术。 摹拓:所谓摹拓,就是把石碑或器物表面上刻写的文字或图形复印到纸张上的一种方法。 官刻: 政府刻书的统称,指由中央政府机关及地方各级行政文化机构出资或主办的印刷出版活动。

中国医学史整理

中国医学史整理 宋金元时期 1、校正医书局:宋政府设置,是校对整理和刊印医学书籍的专门机构。 2、《本草图经》:宋政府编纂,是我国药学史上第一部由政府组织编绘而成的刻版物图谱。 3、《证类本草》:唐慎微,是自成书至《本草纲目》撰成近500年间一直作为本草学的范本。 4、《济生方》:严用和,提出补脾不如补肾之说。 5、《注解伤寒论》:金代成无己,采取以经解论的方法。 6、《三因方》:南宋医家陈言,在张仲景三因致病说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将复杂的病因明确的分为三类:内因、外因、不内外因。 7、《小儿药证直诀》钱乙,宋代最具代表性的儿科专著。 8、《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北宋王惟一,明确按十二经脉和任督两脉排列穴位。 9、《洗冤集录》:宋代宋慈,对各种器械性死因的鉴别,是后世处理死伤狱断案的法典和依据。 10、金元四大家 刘完素:金代,其突出的学术思想是提倡火热论,治疗善用寒凉之剂,但并非一味寒凉,仍注重辨证论治。 张元素:金代,重视脏腑辨证,倡立了药物归经说。 张从正:金代,提倡攻邪论,攻邪方法主要是汗吐下三法,应用范围非常广泛。李东垣:金代,创立脾胃内伤学说,即脾胃论,善于温补脾胃,代表作《脾胃论》。朱震亨:元代,相火论是其学说主要内容,善用滋阴降火之法,但注重辨证论治。明代医学 1、《本草品汇精要》:刘文泰奉命集体编著,成为明代惟一由政府下令编撰的药物专著,该书工笔彩绘药图,十分精美。 2、《本草纲目》:李时珍撰写,是明代最富盛名的综合性本草,是我国古代伟大的药物著作。以部为纲,以类为目,将药物以自然属性归纳,对药物进行详细叙述,批判服石长生不死的谬论,肯定脑为元神之府的观点,被东方视为药物学宝典。

中国医学史重点整理

中国医学史重点整理 简述《内经》产生的历史背景以及其主要学术精神、成就和影响是什么 1历史背景:先秦哲学的发展。尤其是阴阳五行哲学思想为《黄帝内经》的诞生提供了理论基础;2主要学术精神:注重整体观念;运用阴阳五行学说;重视脏腑经络;强调精神与社会因素;注重疾病预防,反对迷信鬼神。3成就和影响:1全面总结了秦汉以前的医学成就,为后世中医学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是我国早期的一部医学总集。2反映了中医学的两个最显著特点: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其天人相应学说,阴阳五行学说、脏腑经络学说、生理病理学说、诊断治疗学说、疾病预防及养生学说等,都为中医学奠定了理论基础。3《内经》的问世,标志着中医学进入了系统的理论总结新阶段。 晋唐时期临证各科的主要著作有哪些答案:针灸科-西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外科-南齐?龚庆宣《刘涓子鬼遗方》妇科-唐?昝殷《经效产宝》儿科-唐?《颅囟经》骨伤科-唐?蔺道人《仙授理伤续断秘方》 王叔和在医学史上留下的两大业绩:整理了《伤寒杂病论》和著述《脉经》。 《千金方》主要主要提倡的医德表现在精与诚两个方面,其中?精-专业精;?诚-诚心诚意、忠于职业、忠于患者。确立仁爱救人的原则。具体表现为以下8点:要立济世救人,仁爱为怀之大志;要有无欲无求的品质;要无畏艰难;要悉心施治,一丝不苟;举止端庄;尊重同行;要精勤不倦,虚心好学;(有强烈的职业责任感。 简述《肘后方》的成就。:《肘后方》为中医第一部临床急救手册,其主要成就表现在:1对急性传染病有较高认识;?最早描述天花病; ?最早认识沙虱病(恙虫病); ?最早发 2创造了“以毒攻毒”的防治疾病方法,比如首创用狂犬脑组织敷帖在被咬伤的创现“疥虫”;

中国编辑出版史——历史发展的印记

中国编辑出版史——历史发展的印记 ——读《绪论》浅感 08编辑出版班何璐 谈到文化,总是不能不联系到书籍等出版物的发行与传播,在当代中国,编辑出版已经是一个发展日趋加快的行业,然而我国对于编辑出版历史的研究依然有待进一不的推进和完善。读过了《绪论》这一章,对于中国古代图书编辑出版史有了一些浅薄的感想想一吐为快。 中国是编辑出版活动最先发端的国家之一,而且一脉相成,从未中断,这是世界公认的事实,也是我们民族值得骄傲与自豪的历史。在中国编辑出版史上,可以看到文化的兴盛与衰弱不断交替出现,可以看到朝代的更替与变换的影子,它反映着时代的兴衰。所以我认为,编辑出版这一文化领域的上层建筑物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并鲜明的反映了社会不同时期发展的状况。 根据历史阶段来划分,中国编辑出版史可以划分为:上古至西周的萌芽时期,春秋战国的草创时期,秦汉的奠基时期,魏晋南北朝的初兴时期,隋唐五代的发展时期,宋辽金元的壮大时期,明清前期的壮大时期,清代后期的变革时期和中国民国的斗争时期共九个阶段。从各阶段的形容定位不难看出,这基本也是我国历史发展的基本走向。 举例来说,商周时期社会经济发展刚刚起步,编辑出版业也在这个时期悄然兴起;秦汉王朝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局面,中华民族开始形成,社会经济有了一定的基础,可以有力的支持编辑出版业的进一步规范,编辑出版也进入了有计划的奠基时期,并初步成为封建君主统治国家的有力工具;隋唐时期我国进入了中国文化交流的鼎盛时期,中华民族内部和外部各国之间的交流空前频繁,封建经济高度发展,对文化的需求也达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这决定了我国编辑出版事业的空前发展,卷轴制度日益完善,并向册页制过度。雕版印刷术的发明标志着我国图书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将产生新的飞跃,编辑出版工作跨入了一个新阶段;宋辽金元时期,虽然中国社会大多处于动乱和纷争,但是封建经济进一步发展,古典文化的发展达到鼎盛,图书形态已完成由卷轴制向册页制的过度;明清时期是封建制度达到鼎盛并日渐衰落的阶段,可以更清楚的看到经济因素对于编辑出版事业的影响,能够明确的把编辑出版业氛围兴盛和变革两个时期。总之,中国编辑出版史深深的打上了时代的烙印,深刻的反映着社会因素、经济因素、文化因素等等的变革和发展,是中国历史发展一条漫长而曲折的印记。 改革开放的30年来,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社会经济飞速发展,这对于文化事业的发展无疑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我们可以很清楚的看到编辑出版业在经济发展的浪潮中不断发展和完善,取得了非常可喜的成绩。所以,当代编辑出版业的发展仍然是时代的产物,是社会的需要,是历史的车轮留给后人的财富。

编辑出版史

一、秦统一后的文化措施 ? 1. 书同文——推行统一的文字 ? 2.废私学,恢复官学 ? 3.焚书坑儒 刻石记功 ?今皇帝并有天下,别黑白而定一尊。私学而相与非法教,人闻令下,则各以其学议之,入则心非,出则巷议,夸主以为名,异取以为高,率群下以造谤。如此弗禁,则主势降乎上,党与成乎下。禁之便。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秦始皇本纪 ?二、两汉的文化政策 ? 1.废止秦代对私学的禁令。 ? 2.明确宣布取消“挟书律”。 ? 3.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 4.广开献书之路,收集编整图书。 一、两汉政府的图书编纂机构 ?1.西汉,丞相萧何在未央宫督建了石渠阁、天禄阁、麒麟阁,作为皇家藏书和图书编校场所。 ?2.东汉,兰台、东观、仁寿阁、石室、宣明殿等成为重要的藏书及校书之所。 ?3.桓帝延熹二年(159),东汉政府创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主持图书编校工作的政府专门官职——秘书监。 二、两汉时期的图书编校活动 ?(一)西汉初期的编校活动 ?(二)西汉后期刘向、刘歆的编校活动 ?(三)东汉时期的熹平石经 ?(四)东汉时期的东观修史——《东观汉记》 (一)西汉前期的编校活动 ? 1.“令萧何次律令,韩信申军法,张苍定章程,叔孙通制礼仪”。 ? 2.武帝令杨仆作《兵录》。 ? 3.后苍在曲台校书,随手札记汇成《后氏曲台记》 ? 4.汉宣帝喜欢申不害《君臣篇》,“黄门郎张子乔正其事”。 刘向和刘歆的编辑出版活动 ? 1.生平 –刘向(公元前77年-前6年),本名更生,字子政,汉代皇族楚元王刘交四世孙。 –刘歆(公元前53年-23年)字子骏,刘向的小儿子。 ? 2. 校理群书的步骤 ?(和平3年-建平2年) ?分工 –(1)广辑众本,补缺去重 –(2)校雠全文,厘正文字 –(3)编订目次,确立书名 –(4)杀青定稿,缮写上素

编辑出版史考试重点整理

编辑出版史重点整理 编辑:使用物质文明设施和手段,从事组织、采录、收集、整理、纂修、审定各式精神产品及其它文献资料等项工作,使之圆满进入出版程序者。 出版:出版是指通过一定的物质载体,将着作制成各式的出版物,并使之进入流通领域,以保存和传播人类知识的社会专业化活动,包括排版、印刷、装帧和发售等环节。 图书:通过一定的方法与手段将知识内容以一定的形式和符号(文字、图画、电子文件等),按照一定的体例,系统地记录于一定形态的材料之上,用于表达思想、积累经验、保存知识与传播知识的工具。图书的构成要素: (1)需要有被传播的知识信息 (2)记录知识的文字图像信号 (3)记载文字图像信号的物质载体 中国古代图书编辑出版史的特点 1.中国是文字和图书出现最早的国家之一,也是编辑出版活动最先发端的国家之一,而且一脉相承,从未中断 2.中国是文献载体材料众多,最先发明造纸术的国家,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扬长避短的创新精神 3.中国历朝政府重视包括编书、校书、刻书、藏书在内的图书事业,设立专门的编书机构,尤其重视图书作用的发挥——“皆务于治”,“重于教化”

4.中国古代的编辑活动具有编、着、校合一的特点,而且十分注重图书的质量,务实求真,辨伪、校勘、辑佚、版本等治书之学人才辈出,硕果累累 5.中国很早就编辑图书分类目录,建立起目录学,而且还具有“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传统 甲骨文的结构:叙辞、命辞、占辞、验辞 金文:刻铸在青铜器上的文字称为青铜器铭文,又称金文、钟鼎文图书产生的条件: 1.有被传播的知识 2.有记录知识的符号 3.有物质载体 4.有必要的生产技术和工具 5.装帧形式 图书产生的时代:图书文献产生于夏代 原因: 1.夏代有文字 2.夏代有史官 编辑的主体及主要职责 主体: 夏代:太史令 殷商:史、太史、贞人、作册 周代:大史、小史、内史、外史、御史

中国编辑出版史期末考试试题

20 1 2 —2013 学 年 第 二 学 期 期 末 考 试 试 题(卷) 专 业: _ _ _ _ __ __ _ __ _ __ __ _ __ 班 级 : _ _ __ _ __ _ __ __ _ _ 姓 名 : _ _ __ _ __ _ __ __ 学 号 : _ _ _ _ _ _ __ _ __ _ __ _ 线 密 封 线 以 内 不 准 作 任 何 标 记 密 封 线 一、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中国印刷史》被美国印刷史专家钱存训称作“是一部划时代的作品”其作者是 ( ) A.张秀民 B. 孙毓修 C.叶昌炽 D.叶德辉 2.中国图书命运有“五厄”之说。下边哪个不属于此说?( ) A.秦始皇焚书 B.江都焚书 C.董卓移都 D.赤眉入关 3.我国现存最早的史书是 ( ) A.《史记》 B.《汉书》 C.《尚书》 D.《资治通鉴》 4.创立“定本”制度的王朝是 ( ) A.唐朝 B.汉朝 C.元朝 D.宋朝 5.根据解放前后我国的几次考古发现看,植物纤维纸的发明应该在( ) A.西周 B.战国 C.西汉 D.东汉 6.“入潢”是用植物的汁染纸以防虫蛀,这种植物是( ) A.黄芪 B.黄檗 C.黄柏 D.黄杨

4.熹平石经是经批准,由书丹的。 5.我国写本书最发展的鼎盛时期是。 6.明代的最大类书是《》,清代的最大丛书是《》。 7.近代译书三阶段是、和。 8.同盟会的机关报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的机关刊物是。 9.英商美查用特制的扁体铅活字印行<古今图书集成>,时人称这套铅活字为。 10.我国第一本中文版《共产党宣言》是由翻译的。 11.1910年清政府颁布了中国第一部版权法 .康熙时期在苏州成立的同业集议机构是。 三、名词解释(每题2分,共20分) 1、陶文 2、甲骨文 3、殿本 4、经折装 5、槐市 6、邹韬奋 7、牌记 8、饾版 9、创造社10、线装 四、简述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1、简述宋版书的特征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2、简论雕版印刷术的发明及其意义。 3、简述五代政府雕印九经的意义。 4、简述宋代三大刻书系统发展的特点。 5、简述明代坊刻的特点。 6、简述鲁迅的编辑生涯及编辑思想。

中国医学史

第一章 火的发明和意义 火的使用,特别是人工取火的发明,是人类第一次掌握支配一种自然力来改善自己的生存条件。使原始人不惧黑夜,征服严寒和抵御野兽侵袭,扩大生活领域;彻底改变了原始人茹毛饮血的生食习惯;火的使用和发明,为热熨、灸法、汤药等治疗方法的产生提供了重要条件。 黄帝 黄帝,姓公孙,一姓姬,名轩辕。我国各民族的共同祖先,原始社会末期。我国第一部医学理论著作《黄帝内经》以之托名。 神农 神农,一说即炎帝,姓姜,名魁。农业和中药的发明者,新石器时代晚期。发明制作耒耜,教民农耕。遍尝百草,发现药物,教民治病。东汉时期我国第一部本草著作《神农本草经》以之托名。 伏羲 伏羲,《史记》称伏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新石器时代早期。我国古籍中最早记载的王。根据天地万物的变化,发明创造八卦,成为中国古文字的发端,结束了“结绳记事”的历史。他的活动标志着中华文明的起始。 砭石 砭石,我国最早的原始医疗工具。砭石治病起源于新石器时代。砭石的种类很多,可用于熨法(球形、扁圆形)、按摩(卵圆形、扁圆形)、穿刺或切割(刀形、剑形、锥形、镰形)。 第二章 酒的发明和意义 原始社会末期,人们从果实发酵中发现酒。酒在早期多用于祭祀祖先和医治病痛。酒能“通血脉”、“行药事”,适量饮用有兴奋或强壮作用,大量饮服则可产生麻醉。酒应用于医疗实践是医学史上的重要成就。酒还可作为溶剂、能消毒、防腐。 汤剂的发明和意义 《汤液经法》为伊尹所撰。汤液是中医主要剂型之一。汤液的发明与使用,既可将生药变为熟药(减低毒副作用、便于服用),又使单味药向多味药转变成为可能。药物品种增多可以提高疗效,同时多种药物配制成复方,标志着方剂的产生,为临证用药经验的进一步研究和总结提供条件。汤液创制是中医药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 最早的医事制度 1.当时的宫廷医生分为食医、疾医、疡医、兽医4科,这是医学史上的最早医学分科。 2.“医师掌医之政令”,医师之下设士、府、史、徒,分理医疗、医疗事务、文书医案、役使等职,形成基本完善的医政组织结构。 3.医师主管各科疾病的医疗事务,“使医分而治之。岁终则稽其医事,以制其食。十全为上,十失一次之,十失二次之,十失三次之,十失四为下。”根据医士的医疗效果进行考核,并据此制定级别和俸禄。 4.有关负责卫生保健的官职,责任范围涉及王室人员衣食住行等诸多方面。 医和的六气致病说 医和是春秋时期秦国医生。六气:阴阳风雨晦明。阴淫寒疾、阳淫热疾、风淫末疾、雨淫腹疾、晦淫惑疾、明淫心疾。“六气致病说”成为后世病因学说的萌芽。 第三章 《五十二病方》 该书分为52题,每题都是治疗一类疾病的方法。该书记述的药物,以植物药为主,动物药次之,矿物药居末。记载方剂大多是由2味药以上组成的复方。《五十二病方》真实反映了西汉以前的医学水平,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方书。 《治百病方》 武威汉简又称《治百病方》,较详细记载药物的制作、剂型及用药方法等。用药方法多种多样。针灸记载三里、肺俞、泉水等穴位及用针法、禁忌等。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汉代医药的真实情况。 扁鹊、华佗、淳于意 扁鹊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正式传记的医家。姓秦,名越人。精通望、闻、问、切四诊,尤以望诊和切脉著称。重视综合治疗,有“六不治”的行医之道。其中“信巫不信医不治”,是对扁鹊注重实际、反对迷信的最好概括。 华佗,字元化,沛国谯人。东汉杰出的医家。华佗医术以外科著称,用麻沸散应对针药不能奏效的病人,是中医外科

编辑出版史复习资料(可打印修改)

中国编辑出版史 1、名词解释 1,甲骨文:甲骨文又称甲骨卜辞,记录和反映了商朝政治和经济的情况。主要指中国商朝后期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在龟甲或兽骨上契刻文字。殷墟甲骨文是现今所见中国最早的具 有完备体系的文字﹐殷墟甲骨刻辞是现今所见中国最早的时王记实文辞。 2,杀青:将竹简放在火上将水分烘干,以防蠹朽的工序,在烘烤的过程中,新鲜的竹条上有水分的渗出,类似人的出汗,且颜色由青变黄,故又称汗青。 3,帛书:是指写在缣帛上的书籍,缣帛是丝织品,包括帛,素,缯,缣等,故帛书又称为素书或缣书。 4,藩刻体:指明代各地藩王所刻的书。 5,馆阁制度:在宋代修史时正式形成。宋初,以史馆,昭文馆,集贤院为三馆,三馆,秘阁,崇文院统称馆阁,是国家的藏书机构,兼有国家典籍的编校和收藏功能。 6,史馆制度:太宗贞观三年,于中书省置秘书内省,专职撰修五代史。另设史馆于门下省,开我国设馆修史之例。史馆的主要职责是受命编修前代史书和本朝国史典志等,即官修史书。 7,史官制度:中国历代均设置专门记录和编撰历史的官职,统称史官。在中国历史上,设立史官,记录国家大政和帝王言行是一种由来已久的制度和传统。 8,宋初的四部大书:《太平御览》,《太平广记》,《文苑英华》,《册府元龟》 9,坊刻:指古代书坊的刻书活动,所刻图书称为“坊刻本”。 10,殿本:武英殿刻书始于康熙十九年,所刻大多为皇帝钦点之书,然后通过赏赐,颁行,发卖等多种渠道流通天下,世称殿本。 11,活字印刷术:毕昇总结雕版印刷术的经验,发明出活字印刷术,即先制成单字的阳文 反文字模,然后按照稿件把单字挑选出来,排列在字盘内,涂墨印刷,印完后再将字模拆出,留待下次排印时再次使用。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是印刷史上一次伟大的技术革命。 12,陈起:从事编著、出版、卖书和藏书诸业,书铺所刻图书在当时负有盛名,流通古藉 数万计。以刻技精湛、字体俊丽、工料上乘,成为坊刻精品,为后世珍重。 2、填空 1,铜器铭文:商周时期铸刻在青铜器上的具有历史内容的篇章,又称金文。商代最大的青铜器是司母戊鼎。 2,第一部篇幅最大的类书:《永乐大典》明代 3,现存篇幅最大的类书:《古今图书集成》清代 4,古代规模最大的丛书:《四库全书》 5,内廷四阁:北京紫禁城文渊阁,圆明园文源阁,河北承德避暑山庄文津阁,沈阳故宫文溯阁 6,唐代的四大类书:欧阳修《艺文类聚》,徐坚《初学记》,白居易《白氏六帖事类集》,虞世南《北堂书钞》 7,历史上第一部有关典章制度的通史:杜佑《通典》 8,现存最早的文学评论专著:《文心雕龙》南朝刘勰 9,现存最早的一部综合性农书:《齐民要术》东魏贾思勰 10,上海为孤岛时期出版的两部书:《资本论》,《鲁迅全集》 11,陆费逵中央书局和商务印书馆教科书印制的竞争,《中华大字典》,《辞海》, 《四部备要》 12,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图书系统分类目录《七略》,刘向,刘歆父子开创图书六分法体系。

中国医学史总结(前半篇)

火的发明和意义火的使用,特别是人工取火的发明,是人类第一次掌握支配一种自然力来改善自己的生存条件.使原始人不惧黑夜,征服严寒和抵御野兽侵袭,扩大生活领域;彻底改变了原始人茹毛饮血的生食习惯;火的使用和发明,为热熨、灸法、汤药等治疗方法的产生提供了重要条件. 黄帝姓公孙,一姓姬,名轩辕.我国各民族的共同祖先,原始社会末期.我国第一部医学理论著作《黄帝内经》以之托名. 神农一说即炎帝,姓姜,名魁.农业和中药的发明者,新石器时代晚期.发明制作耒耜,教民农耕.遍尝百草,发现药物,教民治病.东汉时期我国第一部 本草著作《神农本草经》以之托名. 伏羲《史记》称伏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新石器时代早期.我国古籍中最早记载的王.根据天地万物的变化,发明创造八卦,成为中国古文字的发端,结束了“结绳记事”的历史.他的活动标志着中华文明的起始. 砭石我国最早的原始医疗工具.砭石治病起源于新石器时代.砭石的种类很多,可用于熨法(球形、扁圆形)、按摩(卵圆形、扁圆形)、穿刺或切割(刀形、剑形、锥形、镰形). 酒的发明和意义原始社会末期,人们从果实发酵中发现酒.酒在早期多用于祭祀祖先和医治病痛.酒能“通血脉”、“行药事”,适量饮用有兴奋或强壮作用,大量饮服则可产生麻醉.酒应用于医疗实践是医学史上的重要成就.酒还可作为溶剂、能消毒、防腐. 汤剂的发明和意义《汤液经法》为伊尹所撰.汤液是中医主要剂型之一.汤液的发明与使用,既可将生药变为熟药(减低毒副作用、便于服用),又使单味药向多味药转变成为可能.药物品种增多可以提高疗效,同时多种药物配制成复方,标志着方剂的产生,为临证用药经验的进一步研究和总结提供条件.汤液创制是中医药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 最早的医事制度1.当时的宫廷医生分为食医、疾医、疡医、兽医4科,这是医学史上的最早医学分科.2.“医师掌医之政令”,医师之下设士、府、史、徒,分理医疗、医疗事务、文书医案、役使等职,形成基本完善的医政组织结构.3.医师主管各科疾病的医疗事务,“使医分而治之.岁终则稽其医事,以制其食.十全为上,十失一次之,十失二次之,十失三次之,十失四为下.”根据医士的医疗效果进行考核,并据此制定级别和俸禄.4.有关负责卫生保健的官职,责任范围涉及王室人员衣食住行等诸多方面. 医和的六气致病说医和是春秋时期秦国医生.六气:阴阳风雨晦明.阴淫寒疾、阳淫热疾、风淫末疾、雨淫腹疾、晦淫惑疾、明淫心疾.“六气致病说”成为后世病因学说的萌芽.《五十二病方》该书分为52题,每题都是治疗一类疾病的方法.该书记述的药物,以植物药为主,动物药次之,矿物药居末.记载方剂大多是由2味药以上组成的复方.《五十二病方》真实反映了西汉以前的医学水平,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方书. 《治百病方》武威汉简又称《治百病方》,较详细记载药物的制作、剂型及用药方法等.用药方法多种多样.针灸记载三里、肺俞、泉水等穴位及用针法、禁忌等.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汉代医药的真实情况. 扁鹊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正式传记的医家.姓秦,名越人.精通望、闻、问、切四诊,尤以望诊和切脉著称.重视综合治疗,有“六不治”的行医之道.其中“信巫不信医不治”,是对扁鹊注重实际、反对迷信的最好概括.华佗字元化,沛国谯人.东汉杰出的医家.华佗医术以外科著称,用麻沸散应对针药不能奏效的病人,是中医外科鼻祖.他治疗内科疾病,强调辨证论治. 淳于意,姓淳于,名意,西汉时期唯一见于正史记载的医家.又称仓公.淳于意的“诊籍”包括病人的姓名、贯里、职业、症状、诊断、病理分析与治疗预后等内容,是我国现存最早见于文献记载的医案. 《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经典.包括《素问》和《灵枢》两部分,原书各9卷,每卷9篇,共162篇.阐述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体生理、病理、诊断、治疗及疾病预防等.《素问》论述脏腑、经络、病因、病机、病证、诊法、治疗原则以及针灸等.《灵枢》着重介绍经络腧穴、针具、刺法及治疗原则等.两者都运用阴阳五行学说,阐明三因制宜等辨证论治原理,体现人体与自然统一的整体观念.《内经》的基本精神和成就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注重整体观念;重视脏腑经络;运用阴阳五行学说.《内经》是我国早期的一部医学总集,创立脏腑经络学说,后世称该书为“医家之宗”.《难经》《黄帝八十一难经》,简称《难经》或《八十一难》.以问答释难的形式编撰而成,全书以基础理论为主,其中一至二十二难为脉学,二十三至二十九难为经络,三十至四十七难为脏腑,四十八至六十一难为疾病,六十二至六十八难为腧穴,六十九至八十一难为针注.首创“独取寸口”的诊脉方法,该书最早提出“奇经八脉”的名称,并提出“左肾右命门说”和“无形三集说”,对中医基础理论和诊断学作出贡献. 《伤寒杂病论》对外感热病的发生和发展提出独创的见解,对40多种杂病的防治作了系统阐述,以六经论伤寒,以脏腑论杂病,提出包括理、法、方、药系统的辨证论治原则,为我国临床医学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以六经辩证的原则治疗外感热病,用脏腑辩证的原则治疗内伤杂病. 《神农本草经》简称《本草经》、《本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反映我国东汉以前药物的经验与成就.收载药物365种,将药物按性能功效的不同分为上、中、下三品,开创以分类法研究本草之先河,是我国药物学最早的分类方法,概述中医药学基本理论.1.论述方剂君臣佐使的组方原则;2.提出药物七情和合理论;3.完整提出四气五味的药性理论;4.阐述药物采集,加工,炮制和制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