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218-2022高考历史真题专项汇编卷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考点一: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2022·山东】1.战国时期,法家三大派之一的田齐法家主张“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君臣不用礼仪教训则不详。”这反映其思想特点是( )

A.尚法存礼

B.尊法敬天

C.崇德重法

D.外儒内法

【2022·山东】2.云梦秦简《日书》对选择善马的标准有严格规定,汉代官府内有专门学习相马理论者,相马术已成为专门技术自设一科,与书数、射御等同。这一时期相马术的发展主要服务于( )

A.农耕技术的推广

B.商业交往的便利

C.军事战争的需要

D.礼乐制度的重建【2022·广东】3.考古材料是研究历史的重要依据。下列选项中,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

【2022·广东】4.“奉朝请”是两汉朝廷给予退休大臣和列侯、宗室、外戚的特殊待遇,被授予者特许参加朝会,地位也随之提高。东汉中叶以后,王、侯多不就国,而是以“奉朝请”的名义留驻京师,封国大权操于国相,这客观上( )

A.有助于遏制地方豪强势力的扩张

B.埋下了东汉末年军阀割据的隐患

C.为外戚干政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D.有利于朝廷对封国的直接控制

【2022·湖南】5.儒家起于鲁,传布于齐、晋、卫;墨家始于宋,传布于鲁、楚、秦;道家起源于南方,后在楚、齐、燕有不同分支;法家源于三晋,盛行于秦。这( ) A.促进了政治统一 B.维系了“学在官府”的局面

C.冲击了贵族政治

D.导致了各诸侯国之间的矛盾

【2022·湖南】6.汉武帝南征北伐,东巡西幸,奢靡无度,致府库告竭,遂用聚敛之臣,“至于卖爵、更币、算车船、租六畜、告缗、均输、盐铁、榷酤,凡可以佐用者一孔不遗,独于田租不敢增益”。武帝此举( )

A.体现以农为本

B.服务于汉初战事

C.意在藏富于民

D.解决了财政危机

【2022·湖北】7.1978年,湖北随州曾侯乙墓出土了一件精美的漆箱,箱盖上绘有按星空方位标注的二十八星宿图,其中的星宿名称多数与《石氏星表》中的记载相同。这表明( )

A.图像比文献记载更可靠

B.西周重视天文观测

C.文物与文献可相互印证

D.楚国制漆工艺精湛

【2022·湖北】8.下列关于秦汉历史的记述,集中反映了( )

A.

C.“大一统”的观念开始出现

D.华夏认同不断增强

【2022·江苏】9.据学者考证,春秋末年,陈国司徒辕颇向封疆内所有的田地征取赋纳。辕颇遭到拥有一定数量田地的国人驱逐,逃亡到郑国。这一考证可以说明( ) A.官僚政治的腐朽 B.贵族与农民阶级矛盾尖锐

C.土地制度的变动

D.诸侯权威遭到卿大夫挑战

【2022·江苏】10.汉初,朝廷让功臣和他们的子弟们占据要津,但具体政务依然委之文吏,把“能书会计”和“颇知律令”规定为文吏的基本技能。由此可知,汉初( ) A.选官重视品德才能 B.将儒学作为主导思想

C.注重任用专业吏员

D.皇权与士族相互依赖

【2022·辽宁】11.春秋末期,中行氏在晋国内部纷争中失败,中行寅因此怪罪太祝祭祀用的牺牲不肥美且斋戒不敬,太祝则认为中行寅不修德义而招致民怨,“一人祝之,一国诅之,一祝不胜万诅,国亡不亦宜乎!”太祝的观点( )

A.反映了民本思想倾向

B.质疑了祭祀功用

C.强调了宗法伦理关系

D.否定了君权神授

【2022·辽宁】12.《史记》《汉书》《后汉书》等文献中常见有“四海之内”“六合同风”“九州共贯”“方内安宁”“日月所照”等类似表述。这反映了汉代( )

A.边疆治理趋于完善

B.地方行政制度的发展

C.“大一统”的政治理念

D.“华夷之辨”的思想意识

【2022·北京】13.近年,考古工作者在江西国字山发现了战国中期的大型墓葬。该墓

葬具有突出的越文化特征,同时又有楚文化和江淮文化等文化因素,墓葬形制也与中原墓葬有相似之处。此考古发现( )

A.印证了“春秋五霸”的政治格局

B.反映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点

C.证明中原率先成为中华文明核心

D.说明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已经建立【2022·北京】14.汉代某地区“地广人稀”,到南北朝时期逐渐发展为“民多田少”。这一地区位于下侧示意图中的( )

A.①

B.②

C.③

D.④

【2022·浙江】15.谈及个人的政治抱负和所心仪的时代,孔子说:“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下列项中,与孔子“从周”相关的是( )

A.“封建亲戚,以蕃屏周”

B.“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

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

【2021·山东】16.儒家学派重视礼乐,宣扬“乐文同则上下和”;墨家学派人为乐“与君子听之,废君子听治”“与贱人听之,废贱人之从事”。这反映了两者( ) A.文化取向的迥异 B.政治立场的不同 C.学术观点的分歧 D.生活态度的差异【2021·河北】17.《史记》记载:“夫周室衰而《关雎》作,幽厉微而礼乐坏,诸侯恣行,政由强国。故孔子闵(悯)王路废而邪道兴,于是论次《诗》《书》。”这一记载说明,孔子编订《诗》《书》意在( )

A.加强君主集权

B.恢复周礼

C.宣扬礼法并用

D.发展私学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法家思想。材料“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说明田齐法家主张用法律来治理国家,“君臣不用礼仪教训则不祥”说明田齐法家还注重礼仪教化的作用,故A 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法治和礼仪,并非强调对天的敬畏,故B项错误;注重礼仪的作用并不能等同于德治,故C项错误;外儒内法与材料信息明显不符,故D项错误。

2.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相马术的发展与军事的关系。

解析:本题考查史学研究。根据材料可知,山西晋国都邑遗址出土春秋早期的铁器残片,说明春秋早期已经使用铁器,B项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B项正确;A项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不正确,内蒙古克什克腾旗出土的商朝青铜器可能是通过贸易等方式传入当地的,不一定属于商朝的统治范围,排除A项;C项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不正确,湖北大冶铜矿冶遗址出土东周时代的陶片,说明大冶铜矿的开采时间不晚于东周,排除C项;D项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不正确,西安秦始皇陵兵马俑坑出土铁镞(箭头)不代表秦朝军队主要使用铁制兵器,排除D项。故选B项。4.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汉代地方管理。根据材料可知,东汉中叶以后,王、侯多不就国,封

国的实际控制权到了中央派驻的国相的手里,客观上有利于朝廷对封国的直接控制,D 项正确;遏制地方豪强势力扩张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A项;国相是由中央派驻的,刚开始是作为朝廷的监督人员,此时开始郡守化,相当于“郡县长官”,排除B项;此现象与外戚干政无关,排除C项。

5.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百家争鸣。材料描述了春秋战国时期儒、墨、道、法四家思想起源及其传播情况,这一情况促进了人们思想解放,从思想领域冲击了当时的贵族政治,C 项正确。

6.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汉代社会经济的发展。材料表明,汉武帝时期由于对外战争和奢侈的宫廷生活等,引发了财政困难。为了解决财政困难,汉武帝采用了“卖爵、更币”等手段,而“独于田租不敢增益”,反映了汉武帝对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视,A项正确。汉武帝此举是为了解决财政困难,B项错误。“藏富于民”与材料不相符合,C项错误。“解决了”的说法错误,D项错误。

7.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1978年,湖北随州曾侯乙墓出土了一件精美的漆箱,箱盖上绘有按星空方位标注的二十八星宿图,其中的星宿名称多数与《石氏星表》中的记载相同”并结合所学可知,湖北随州曾侯乙墓出土的漆箱绘有按星空方位标注的二十八星宿图名称多数与《石氏星表》中的记载相同,说明出土文物与文献可以相互印证,C项正确;不能从图像或文献记载来评判史料的可靠性,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西周对天文观测的重视,排除B项;材料主旨不是说明楚国制漆工艺精湛,排除D项。故选:C。

8.答案:A

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贾谊《过秦论》高度赞扬了秦的统一,《史记·秦楚之际月表序》和《后汉书·班固传》高度评价了西汉和东汉的再造统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集中反映了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故A正确;材料体现了秦汉两朝“家天下”,但家国同构模式没有改变,故排除B;“大一统”的观念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出现,故C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少数民族对华夏文明的认同,故排除D。故选:A。

9.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知这一时期依然是贵族政治,而非官僚政治,排除A 项;结合所学可知国人不属于农民,排除B项;从材料中“陈国司徒辕颇向封疆内所有的田地征取赋纳。辕颇遭到拥有一定数量田地的国人驱逐,逃亡到郑国”可以看出陈国司徒辕颇因征收田赋被拥有一定数量土地的国人驱逐,这说明当时陈国境内土地私有情况已经出现,土地制度由井田制逐渐向土地私有转变,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到诸侯和卿大夫之间的矛盾,排除D项。故选:C。

10.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但具体政务依然委之文吏,把‘能书会计’和‘颇知律令’规定为文吏的基本技能。”并结合所学可知,重用文吏,体现出文化与政治联系紧密,强调官员任职的专业性,C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出官员的选拔重视品德才能,排除A 项;汉武帝时期,儒学成为占据统治地位的官方思想,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出皇族与士族相互依赖的内容,排除D项。故选C项。

11.答案:A

解析:A.根据材料信息“太祝则认为中行寅不修德义而招致民怨,‘一人祝之,一国诅之,一祝不胜万诅,国亡不亦宜乎!’可翻译为‘一个人为你的国祝祷,一国百姓都在向神灵祈祷赶紧让你的国亡掉;一个太祝的祝祷不能胜过成千上万人的诅咒,国家灭亡不也是应当的吗?’”可见太祝认为中行因为德行不够而招致百姓的怨怼,才使得在晋国内部纷争中失败,故太祝认为要重视百姓的利益,太祝的观点反映了民本思想的倾向,故A项正确;B.根据材料信息“太祝则认为中行寅不修德义而招致民怨”可知太祝并未质疑祭祀的功用,故B项错误;C.材料的主旨是太祝认为中行因为德行不够而招致百姓的怨怼,并未涉及宗法伦理的相关内容,故C项错误;D.“君权神授”是汉武帝时期董仲舒提出的,与材料信息无关,故D项错误。故选:A。

12.答案:C

解析:A.材料中未涉及汉代边疆治理的相关内容,且“边疆治理趋于完善”的说法过于绝对,且汉朝前期虽严重打击了匈奴有生力量,将其大部逼入漠北,但东汉时期,由于中原战乱,匈奴又再次做大,故A项错误;B.材料未涉及“地方行政制度的发展”的相关内容,故B项错误;C.根据材料信息“四海之内”、“六合同风”、“九州共贯”、“方内安宁”、“日月所照”可知这反映了大一统的时代风貌,反映了汉朝的恢弘气象,故C项正确;D.“华夷之辨”的思想意识下,将生活在中原地区的人称为华人,将生活在其周边的人称为蛮夷,这与材料中的强调统一“大一统”政治观

念正好相反,故D项错误。故选:C。

13.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考古工作者在江西发现的战国中期墓葬,融合了越文化、楚文化和江淮文化等文化因素,其形制与中原墓葬有相似之处等,反映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点,B项正确;战国时期的墓葬不能印证“春秋五霸”的政治格局,排除A 项;材料不足以证明中原率先成为中华文明核心,排除C项;战国中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尚未建立,排除D项。故选:B。

14.答案:D

解析:汉代经济重心在北方,南方地广人稀,到了南北朝时期,随着北民南迁,江南地区逐渐发展成为“民多田少”,④位于江南地区,D项正确;①②③不在江南地区,排除A、B、C项。故选:D。

15.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孔子“从周”,与周代相关的政治制度是分封制,而“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就是周代分封制的体现,A项正确;B项反映的是郡县制,C项反映的是尊崇儒术,D项反映的是九品中正制,这些措施和制度都与“从周”无关,排除B、C、D三项。

16.答案:B

解析:儒家学派注重礼乐,认为全国各地用相同的乐则会上下达到和谐,社会秩序稳定,可见儒家认为乐有利于国家的统治,墨家学派则认为乐与君子同听,就会荒废君子的听狱和治理国事,而与贱人同听,就会荒废贱人所作的事情,可见墨家是认为有乐是不利于国家和社会治理的,反映了儒墨两家的政治立场不同,故选B项;儒家和墨家的主张都是为统治者提供治国之道,所以主要是关于政治方面的,而不是文化取向方面的,排除A项;儒家和墨家对乐的态度实际上是对传统的治国之策的态度,而不是关于学术的观点,排除C项;西周时礼乐是用来规范社会等级秩序的,而不是个人生活态度,排除D项。

17.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早期儒学思想发展的原因。依据材料可知,孔子著《诗》《书》是因为礼乐坏和诸侯强大,因此可得出孔子著《诗》《书》的目的是在于恢复周礼,故B 项正确。君主集权材料未反映,故排除A项;孔子不推崇“法”,故礼法并用与史实不符;D项不是材料主旨,错误。

五年(218-2022高考历史真题专项汇编卷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考点一: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2022·山东】1.战国时期,法家三大派之一的田齐法家主张“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君臣不用礼仪教训则不详。”这反映其思想特点是( ) A.尚法存礼 B.尊法敬天 C.崇德重法 D.外儒内法 【2022·山东】2.云梦秦简《日书》对选择善马的标准有严格规定,汉代官府内有专门学习相马理论者,相马术已成为专门技术自设一科,与书数、射御等同。这一时期相马术的发展主要服务于( ) A.农耕技术的推广 B.商业交往的便利 C.军事战争的需要 D.礼乐制度的重建【2022·广东】3.考古材料是研究历史的重要依据。下列选项中,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 【2022·广东】4.“奉朝请”是两汉朝廷给予退休大臣和列侯、宗室、外戚的特殊待遇,被授予者特许参加朝会,地位也随之提高。东汉中叶以后,王、侯多不就国,而是以“奉朝请”的名义留驻京师,封国大权操于国相,这客观上( ) A.有助于遏制地方豪强势力的扩张 B.埋下了东汉末年军阀割据的隐患 C.为外戚干政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D.有利于朝廷对封国的直接控制 【2022·湖南】5.儒家起于鲁,传布于齐、晋、卫;墨家始于宋,传布于鲁、楚、秦;道家起源于南方,后在楚、齐、燕有不同分支;法家源于三晋,盛行于秦。这( ) A.促进了政治统一 B.维系了“学在官府”的局面 C.冲击了贵族政治 D.导致了各诸侯国之间的矛盾 【2022·湖南】6.汉武帝南征北伐,东巡西幸,奢靡无度,致府库告竭,遂用聚敛之臣,“至于卖爵、更币、算车船、租六畜、告缗、均输、盐铁、榷酤,凡可以佐用者一孔不遗,独于田租不敢增益”。武帝此举( ) A.体现以农为本 B.服务于汉初战事 C.意在藏富于民 D.解决了财政危机

广东省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选择题专项训练 专题一从中华文明起源的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广东省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选择题专项训练专题一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 固 1.西周时期,绝大多数世官只能传承三代,且世袭权利仅作为贵族子弟可以进入政府的资格;嫡长子仅具有继承祖、父辈职务的优先权,要想获得天子的册命则更看中个人的能力。这种做法() A.有利于血缘政治的优化B.有助于官僚政治的形成 C.推动了统治基础的扩大D.导致了宗法观念的弱化 2.西周分封诸侯,采用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诸侯之子称公子,公子之子称公孙”。然而,“公孙之子不得祖诸侯,乃以王父之字为氏”,可以用祖父的字为氏或以封邑为氏。这反映了当时() A.宗法血缘逐步弱化B.周天子的地位得到加强 C.社会治理能力完善D.分封制和宗法制相结合 3.(2023·河北·统考二模)汉武帝时期设立《五经》博士,经学逐渐发展并进入全盛时期。经学不仅是士大夫进入仕途的必经之路,而且经由皇帝“称制临决”,成为思想上的最高权威。由此可见,这一时期的儒学() A.开始确立起显学的地位B.成为国家的制度性规范 C.奠定了选拔考试的基础D.禁锢了人们的思想言论 4.1974~1978年,考古学者曾先后对辽宁金牛山遗址进行了四次发掘,发现了丰富的动物化石,人类用火遗迹——烧骨、烧土和炭屑以及少量以锤击法和砸击法制作的石器。由此可知,生活在金牛山一带的古人类() A.大量使用陶器B.开始饲养家畜 C.存在贫富分化D.过着群居生活 5.有学者认为,与其说汉代的“独尊儒术”扼杀了“百家争鸣”,倒不如说是“百家争鸣”促进了各家的融合与统一,而所谓的“独尊”正是“百家争鸣”融合的结果。该学者意在强调,汉代“独尊儒术”() A.吸取了秦“焚书坑儒”的教训B.是先秦思想多元共竞的产物 C.奠定了中华文化的基础D.顺应了社会转型的需要 6.史载,汉惠帝四年(公元前191)春正月颁布诏令“举民孝弟力田者复其身”;汉文帝十二年(公元前168)诏令“遣谒者劳赐三老、孝者帛,人五匹,悌者、力田二匹,廉吏二百石以上率百石者三匹。及问民所不便安,而以户口率置三老、孝悌、力田常员,令各率其意以道民焉。”这表明朝廷() A.强化了君臣伦理秩序B.实现了律令儒家化 C.推崇以孝治天下理念D.以察举制选拔官员

2021-2023高考历史真题汇编y先秦至秦汉时期——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

一、先秦至秦汉时期——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 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1.(2023浙江卷)中国原始文化星罗棋布,多姿多彩。龙山文化是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种文化,1928年首次发现于山东章丘龙山镇,广泛分布于黄河中下游等地区。该文化的代表器物是() A.黑陶 B.彩绘陶器 C.玉器 D.骨器 2.(2022河北卷)“太子”在周代是对天子、诸侯权位继承人的称谓。该词在西周时期青铜器铭文和其他文献中绝少见到,而在春秋时期开始频繁出现。这一现象() A.反映社会尊卑有序 B.表明分封制逐渐瓦解 C.体现权力过渡平稳 D.说明宗法制遭到破坏 3.(2021辽宁卷)如图为浙江杭州严家桥良渚文化遗址出土的距今约4000 年的双钱结藤编残件图。它体现了 A.历史传承与民族认同的统一 B.社会组织的复杂 C.劳动技能与艺术审美的结合 D.等级秩序的确立 4.(2023海南卷)据《史记·周本纪》载,周武王“率戎车三百乘,虎贲三千人,甲士四万五千人,以东伐纣”。而战国晚期,秦、齐、楚等诸侯国都拥有人数近百万的军队,连七国中最小的韩国也有30万兵力。这一变化主 要是因为() A.军事理论的形成 B.生产方式的变革 C.政治制度的演进 D.地形地势的利用 5.(2023浙江卷)中华文化重视以人为本。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种“仁者爱人”的思想体现在政治伦理上就是民本思想。下列项中,反映孔子民本思想的是() A.无为而治 B.“相生相胜” C.反对苛政 D.“兼爱”“非攻” 6.(2022重庆卷)考古表明,战国至西汉初期,蜀地墓葬中蜀文化因素占主要地位,墓葬形式以船棺葬、狭长形土坑墓为主,随葬品也极具蜀地特征;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主观题专练50题)(原卷版)

主题01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主观题专练50题(材料分析+论述题) 一、材料分析题 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过去有人认为,与黄河流域相比,长江流域对中国文明的发展影响不大,然而近年来大量的发现说明并非如此。约五千年前的良渚文化分布于浙江北部和江苏南部,以环太湖地区为主。该文化于1936年首次在杭州附近的余杭县良渚镇发现。到目前为止,已经发现了200多处良渚遗址,遗址中的大部分小墓没有随葬品,大型墓葬则往往随葬数百件玉器和陶器。在以余杭莫角山为中心的遗址群片区内,相继发现良渚文化的高等级贵族墓地、良渚古城的夯土城墙、祭坛以及手工业生产中心。2009年以后,在这片区域清理出稻田遗迹,发现大量碳化稻米,并探明良渚古城外围上游的11条水坝,与先期发现的长堤遗址共同构成了良渚古城的治水体系。良渚文化的考古学研究对探索中华文明起源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摘编自刘莉等《中国考古学:旧石器时代晚期到早期青铜时代》(1)据材料概括良渚文化的特点。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良渚文化的发现在考古学上的价值。 2.三星堆文化 材料一1929年在四川广汉三星堆发现了大量玉石器,1986年对三星堆两个祭祀坑进行发掘,出土大型青铜立人、青铜神树、纵目面具、青铜神像、黄金面罩、金杖、大量玉器和象牙等文物一千余件。三星堆遗址的年代相当于中原的新石器时代晚期至西周,是一个拥有青铜器、文字符号和大型礼仪建筑的文明;其城址规模很大,表明三星堆已步入国家门槛。 20世纪80年代以来,考古工作者在成都平原发掘了桂圆桥文化、宝墩文化、三星堆文化、十二桥文化、东周时期的巴蜀文化,各文化从新石器时代到战国,前后相承、延续不断。 在三星堆的出土文物中,青铜尊、罍以及玉璋、玉琮、玉璧、玉戈等与黄河流域一致;金杖、金面具、青铜人像等在黄河流域鲜见,也与埃及、西亚、中亚等地区的出土文物判然有别。青铜器显现出以尊为首,与罍、瓿、盘形成组合的礼器系列。其器形虽然明显仿效中原商文化风格,其组合却有别于鼎、爵、觚、斝的商文化系列而凸显民族和地域文化特征。青铜神像、神树等带有神异色彩的器物,表明这个古蜀王国独特的宗教信仰体系和神权、政权一体化的系统。 ——摘编自段渝《三星堆与巴蜀文化七十年》等材料二有学者认为,三星堆文化是夏、商文化的传播或分支;也有学者认为三星堆文化虽然受到中原文明较多的影响,学习和吸纳了中原青铜器和陶器中的某些形式,但从整体上看,仍然具有明显的自成体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提升专练含解析部编版必修上册

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易错点1 对我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征认识不清 1.(金榜原创题)《晚清七十年》中将四千多年中国政治形态变迁分为封建、帝制和民治三大阶段,其中封建阶段我国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是( ) 【解析】选B。题干所讲的“封建”阶段并不是指“封建社会”,而是指中国古代的分封时代,故B与题意相符;“帝制”阶段是指从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确立到1912年清朝覆灭,“思想统一促进政治统一”和“中央对地方直接控制”是“帝制”阶段的特点,故C、D 错误;A在题干中没有体现出来。 2.史书载:“故天子有田以处其子孙,诸侯有国以处其子孙,大夫有采以处其子孙,是谓制度。”由此可见该制度( ) 【解析】选B。题干反映了天子、诸侯和大夫对土地的再分封,体现了土地和政治权力层层分割,反映了西周的分封制,故选B,排除C。嫡长子继承制是宗法制的核心,故A不符合题意。分封制有助于巩固西周王朝的统治,也有利于扩大国家的疆域,D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易错点2 对百家争鸣中各学派的思想主张理解有误 3.有学者用一关系式说明墨子的“兼爱”思想:“仁+仁+仁……=兼爱”。这说明“兼爱”和“仁”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有等差的“别爱”和“偏爱”在墨子看来就是“不爱人”。该学者意在强调墨子的“兼爱”思想( )

【解析】选D。根据题干“兼爱”和“仁”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有等差的“别爱”和“偏爱”在墨子看来就是“不爱人”,并结合所学可知,墨子主张爱无等级差别,不分厚薄亲疏,这与儒家区别等级名分的仁爱思想是不同的,故D正确,A错误;无为而治是道家思想,与题干无关,故B错误;墨家代表下层平民的利益,其思想不适应统治阶级的需要,故C错误。 4.孔子周游列国,宣扬德治;孟子游说诸侯,推行仁政;墨子聚众讲学,抨击暴政;韩非著书立说,开创法家学派;孙武远涉吴国,大展治军之才。他们共同的出发点是 ( ) 【解析】选D。A、B、C均属于法家主张,与其他各家主张无关,排除;他们共同的出发点是稳定社会秩序,为改善君王统治出谋划策,故D正确。 易错点3 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理解不到位 5.秦朝三公之下有九卿:奉常,掌管宗庙祭祀礼仪;郎中令,掌管宫殿警卫;少府,掌管皇室财政;卫尉,掌管宫门警卫;太仆,掌管宫廷车马;宗正,掌管皇族、宗族事务……这反映了九卿( ) A.职权细化,各负其责 B.服务皇室,君权至上 C.政务繁杂,中央集权 D.官员众多,权力分化 【解析】选B。据题干材料可知,九卿的职责是“宗庙祭祀”“宫殿警卫”“皇室财政”等,这都是服务皇室,体现了君权至上,故选B。 6.“考秦之制……盖内外官制同一系统,丞相与守掌民事,太尉与尉掌军事,而御史与监,则纠察此治民治军之官者也。”这段材料主要反映了秦朝( )

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综合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综合测试卷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4分,共64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目要求) 1.《衡湘稽古》记载:“天降嘉谷,神农拾之,教耕于骑田岭之北,其地曰禾仓,后以置县。”该材料反映了我国古代( ) A.农耕文明的起源发展 B.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C.精耕细作的生产模式 D.男耕女织的经营方式 2.考古学家在中原龙山文化的山西襄汾陶寺遗址中发现墓地1 000多座,大型墓长3米上下、宽2米多,随葬品有彩绘陶器、彩绘木器、玉或石制的礼器等,数量可达一二百件。但这种规格的墓葬不及墓葬总数的1%,由此可推断( ) A.社会生产与分工日趋精密细致 B.早期不同文明区域的交流 C.中国即将迈入阶级社会的门槛 D.黄河流域已进入青铜文明 3.春秋后期,劳动人民由于生活所迫,进入贵族禁地从事山泽资源开发,贵族诬其为“盗贼”并出兵镇压,镇压无效后,改用征税的办法;战国初期,各诸侯国主动开放禁地,推行征税制度,美其名曰“赐民”。这种转变反映了( ) A.贫富差距激化了社会矛盾 B.土地私有化促进社会发展 C.税制改革引发井田制瓦解 D.阶级斗争推动了社会转型 4.《吕氏春秋•上农》载:“古先圣王之所以导其民者,先务于农……舍本而事末则不令,不令则不可以守,不可以战。”这种经济思想( ) A.体现了富国强兵的要求 B.根源于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C.加速了分封制度的瓦解 D.为小农经济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5.云梦秦简《日书》对选择善马的标准有严格规定,汉代官府内有专门学习相马理论者,相马术已成为专门技术自设一科,与书数、射御等同。这一时期相马术的发展主要服务于( ) A.农耕技术的推广 B.商业交往的便利 C.军事战争的需要 D.礼乐制度的重建 6.《史记》《汉书》《后汉书》等文献中常见有“四海之内”“六合同风”“九州共贯”“方内安宁”“日月所照”等类似表述。这反映了汉代( ) A.边疆治理趋于完善 B.地方行政制度的发展 C.大一统的政治理念 D.“华夷之辨”的思想意识 7.司马迁在《史记·夏本纪》中记述了夏朝帝王“世及”情况,帝禹崩,其子“启遂即天子之位”“从禹

第1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第1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与巩固单元测试 一、选择题(本大题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我来自元谋,你来自周口(北京周口店),牵起你毛茸茸的手,爱让我们直立行走。”这一在网络上广为流传的句子,让我国境内的远古人类蒙上了一层神秘而浪漫的薄纱。要想获得研究元谋人和北京人的第一手资料,要通过() A.神话传说B.史书记载C.学者推断D.考古发掘2.2022年,在河南淮阳发掘出一处距今约4000年的龙山文化遗址,其中有各种形制的圆形遗存分布于人工建筑的台基之上,经考古专家初步判断,很可能是当时粮仓的遗迹。 如判断无误,这一遗存可实证() A.原始农业的发展B.贫富分化的出现 C.社会阶级的产生D.早期国家的形成 3.据甲骨文记载,商王鼓吹“帝”是王的祖宗神,王是“帝”的嫡系子孙。这说明()A.神权与王权紧密结合B.商王的权力高度集中 C.商王的权力大于神权D.宗法制主导政治统治 4.商人根据日月星辰的变化制定历法,并将天象的变化视为天意的展现,因此,他们结合天象、历法和占卜,作为行事的依据。由此可见,商代() A.历法主要用于指导农业生产 B.观测天象是为了解自然 C.占卜是百姓生活的重要内容 D.生活带有宗教神秘色彩 5.1963年发现于陕西宝鸡的“何尊”,底部铭文有“宅兹中或(國)”字,体现了西周时期周王作为天下共主的象征性意义。当时维护周王这一地位的地方管理制度是() A.井田制B.分封制C.宗法制D.礼乐制

6.商鞅变法的措施中,遭到秦国守旧贵族极力反对的一项是() A.土地私有B.建立县制C.鼓励生产D.奖励军功 7.如图是春秋战国时期时代特征示意图,图示中“大变革”处的内容应是() A.国家产生B.文明起源C.诸国变法D.政权分立8.“夷夏之辨”在春秋时期曾经是诸侯争霸的舆论利器,而在战国晚期秦与六国的殊死较量中,已经完全被遗弃了,这主要反映了先秦时期() A.华夏文化的认同加强B.农耕文明的扩展 C.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D.三公九卿制的施行 9.古人所谓“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强调的是祭祀祖先、悼念死者的教化作用。这一主张属于() A.儒家思想B.道家思想C.墨家思想D.法家思想 10.春秋时期,周王室势力衰微,被华夏视为戎、狄、蛮、夷的周边诸族群纷纷进入中原,形成了与诸夏交错杂居的现象。这种现象出现的最直接的影响是() A.加速了社会转型B.冲击了贵族政治 C.促进了民族交融D.推动了战国变法 11.孟子说:“善政不如答教之得民也。善政,民威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这表明他() A.肯定道德教化对统治的重要 B.认为人的天性是善良的 C.否定了孔子以德治民的土张 D.主张以礼法思想来治国 12.钱穆先生说:“秦代之中央政府,较之西周武王成王时,其统一性,已远为进步。”其“进步”主要表现在() A.实行分封制 B.实行郡县制 C.中央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 D.德兼三皇,功过五帝,更号曰“皇帝”

第1讲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解析版)

第1讲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课标解读 课程标准历史素养 (1)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特征 (2)通过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了解老子、孔子学说;通过孟子、荀子、庄子等了解“百家争鸣”的局面及其意义 (3)通过了解秦朝的统一业绩和汉朝削藩、开疆拓土、尊崇儒术等举措,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及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 (4)通过了解秦汉时期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秦朝崩溃和两汉衰亡的原因时空观念:利用地图了解石器时代我国境内具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的分布及其特点,认识他们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通过地图了解秦国的疆域,从而更为深刻地理解秦朝大一统的形势。通过陈胜、吴广起义进军路线图、楚汉战争示意图的解读。培养学生从地图上获取信息的能力。 唯物史观:了解部落联盟时期我国私有制和阶级的发展特点,通过研究史料了解早期国家的起源及其形态。理解早期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点。结合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从“唯物史观”角度认识变法运动的必然性。战国末期各地经济的发展。促进区域交流的频繁、华夏民族观念的深化,进而加速了秦朝统一中国的速度,慢慢走向统一多民族的封建社会。同时,通过对秦末农民起义爆发原因的探究,增养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即一切重要历史事件的终极原因和动力是社会的经济发展。 家国情怀:结合春秋战国时期的纷争,从“家国情怀”角度认识诸侯纷争对民族融合和统一的作用。 史料史证:搜集老子、孔子、孟子、荀子和庄子的史料,从“史料实证”角度认识“百家争鸣”的内容; 能够运用有关史料,从当时的情境和历史的角度论述秦汉时期大一统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的重要意义。 历史解释;认识“百家争鸣”的意义;概括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西汉解决王国问题及开疆拓土、尊崇儒术等重要历史史实,认识秦汉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及意义。讨秦汉王朝解体的多方面原因,尝试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 ●时空坐标

专题01 先秦至汉:中华文明起源到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下)(好题过关)(原卷版)

专题01 先秦至汉:中华文明起源到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下) 【基础过关】 1.(2023·湖北武汉重点中学信息卷·2)秦始皇平定六国、统一中原后,“利越之犀角、象齿、翡翠、珠 玑,乃使尉屠睢发卒五十万,为五军”。经多次、反复而艰苦的战斗取得军事上的胜利。这一胜利使秦朝() A.消除了边疆威胁B.扩大了统治范围 C.完善了地方治理D.稳固了统治基础 2.(2023·湖北武汉重点中学信息卷·2)秦始皇平定六国、统一中原后,“利越之犀角、象齿、翡翠、珠 玑,乃使尉屠睢发卒五十万,为五军”。经多次、反复而艰苦的战斗取得军事上的胜利。这一胜利使秦朝() A.消除了边疆威胁B.扩大了统治范围 C.完善了地方治理D.稳固了统治基础 3.(2023·山西晋中三模·25)秦朝灭亡后,刘邦据秦之地、用秦之人、承秦之制,在秦国故土推行当地 人更能接受的秦国风俗法律;对于东方六国故地,则设立同姓乃至异姓诸侯王,并允许东方王国从俗而治。这些措施旨在() A.因势利导化解紧张态势B.推行郡国并行之制 C.遵循旧制促进经济发展D.吸取秦朝速亡教训 4.(2023·浙江义乌5月模拟·2)汉朝初年,最高执政集团多由创业功臣构成,学者称之为“功臣政治”。 汉武帝时代,大体完成了由“功臣政治”向“贤臣政治”的转变。下列选项中符合这一转变理念的是() ①“九品访人,唯问中正”②“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 ③“官无常贵,民无终贱”④“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5.(2023·山西太原二模·25)汉武帝推行以察举制为主体的荐举取士制度,包括孝廉贤良以及异科。所谓孝廉,“孝谓善事父母者,廉谓清洁有廉隅者”。与孝廉相比,贤良更强调被举荐者在才能智力等方面的突出性或稀缺性。据此可推知,察举制在当时() A.推动了豪强地主的崛起B.体现了公平公正的原则 C.加快了社会阶层的流动D.适应了国家治理的需要 6.(2023·湖北4月调研·2)秦汉时期取名呈现出新取向,以武字、勇字命名的有蒙武、苏武等;以霸字、 雄字命名的有王霸、杨雄等;以胜字、广字命名的有陈胜、李广等;以兴字、奋字命名的有阴兴、张奋等;以开疆拓土、保家卫国的含义命名的有赵广汉、张安世等。这一现象体现了当时()A.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演变B.主流思想文化内涵发展变化 C.尚武和奋发向上的时代精神D.选官制度影响社会阶层流动 7.(2023·山东淄博二模·2)表1为西汉时期引进作物统计表。据此推知,西汉() A.

2022届新教材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单元目标检测卷1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含

单元目标检测卷一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时间:5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2019年,在某某淮阳发掘出一处距今约4 000年的龙山文化遗址,其中各种形制的圆形遗存分布于人工垫筑的台基之上,经考古专家初步判断,这很可能是当时粮仓的遗迹。如判断无误,这一遗存可证实( ) A.原始农业的发展 C.社会阶级的产生 2.某学者在其所著的历史论文中先后引用了以下材料:“芒芒禹迹,画为九州”“夏有乱政, 而作《禹刑》”“鲧作城郭”。据此推断,这位学者引用材料是为了说明( ) A.阶级的产生 C.早期国家的诞生 3.《礼记·礼运》把禹作为“天下为家”的小康之世的开端,以区别于禹以前“天下为公”的某某之世,其主要依据是( ) A.禹死后其子启继位 C.设置官职 4.西周通过“分土建邦”的方式加强对地方的统治。秦朝建立后,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其进步性主要体现在( ) C.官员任用原则的变化 5.西周时期,周王授予诸侯管治封域内土著邦族的权力,包括组织城防、分派劳役、划定田亩、贡献土产等具体内容;各邦族大多依旧保有其宗族组织,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践行周礼。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6.“夷夏之辨”在春秋时期曾经是诸侯争霸的舆论利器,而在战国晚期秦国与六国的殊死较 量中,“夷夏之辨”已经完全被遗弃。这主要反映了先秦时期( ) A.华夏文化的认同加强 C.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7.春秋时期,土地耕作制度从休耕制开始向连种制过渡,出现两者并存的局面。战国时期连种制占据主导地位。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井田制的瓦解 C.劳动人口的增加

2022北京高二(下)期中历史汇编: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章节综合

2022北京高二(下)期中历史汇编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章节 综合 一、单选题 1.(2022春·北京房山·高二统考期中)对于中国古代教育,清代学者张学诚曾说:“官守学业,皆出于一,故天下以同文为治,故私门无著述文字。”现代学者孟宪承认为:“惟官有书,而民无书;惟官有器,而民无器;惟官有学,而民无学。”材料描述的是 A.西周“学在官府”B.春秋时期的私学 C.西晋时期的国子监D.北宋时期的书院 2.(2022春·北京丰台·高二统考期中)2019年7月,“良渚古城遗址”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作为“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亮相世界舞台。此次良渚遗址申遗成功将进一步 ①推动世界文化融合趋同②增强中华民族文化目信 ③使得中华文化独领风骚④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力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3.(2022春·北京丰台·高二统考期中)以下材料为中国古代四位思想家的言论,按朝代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②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 ③凡文之不关于当世之务者,一切不为。无关经术政理之大则不作也 ④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A.①②③④B.①④②③C.②①③④D.②③①④ 4.(2022春·北京西城· 一切。西周统治者则认为天命不是固定不变的,上天并不永远保佑某一个王朝的统治,只有怀保小民,才能得到天的佑护。这一变化 A.反映了等级秩序崩溃B.体现了治国思想进步 C.确立了宗法分封制度D.开启了民主主义先河 5.(2022春·北京西城·高二第四十三中学校考期中)荀子指出“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隆礼贵义者其国治,简礼贱义者其国乱”“治之经,礼与刑”。据此判断荀子的治国主张 ①否定了儒家传统的礼治思想②强调了隆礼重法的重要性 ③表明对道家无为而治的批判④反映了儒、法融合的趋势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6.(2022春·北京西城·高二第四十三中学校考期中)先秦诸子中,儒家强调“忠恕”,即“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躬自厚而薄责于人”。道家则强调“天人合一”,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些思想塑造了共同的价值观。下列能够体现这一价值观的是 ①民族上追求多民族国家和谐统一②政治上强调德法并重,追求政通人和 ③治国理念上强调不法古、不循今④思想文化上追求兼容并蓄、和而不同

2023届高考历史考点剖析专题卷 专题一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专题一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考点01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1-2) 考点02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3-7) 考点03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8-11) 考点04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12-15) 第Ⅰ卷(选择题共45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根据对文化堆积层的分析可知,半坡先民在其定居地居住了三四百年。半坡人定居时久,聚落规模之大,人口之多是十分令人瞩目的。这一分析结果说明半坡人( ) A.已形成较稳定的农业经济 B.建立了高效的管理系统 C.摆脱了对自然环境的依赖 D.掌握了粟麦的复种技术 2.据文献记载,商代历法己开始设置闰月,最初没有定制,有时甚至出现再闰或三闰的现象。大约公元前6世纪后,中国已有十九年七闰的“章”法。这种变化主要源于( ) A.观测技术出现重大进步 B.生产和生活经验的积累 C.阴阳合历促进历法发展 D.小农经济日益发展成熟 3.周公依据宗法制原则分封诸侯,派同姓、母弟在各要冲地区建国,以嫡长子继承制来约束同姓,规定天子是“大宗”,诸侯是“小宗”。这一举措( ) A.分化姬姓宗族内部反叛力量 B.维护王权政治体系的稳定 C.强化血缘关系弱化政治关系 D.导致诸侯分立局面的加剧 4.春秋时期,中原诸侯国与少数民族举行了多次会盟。公元前721年,鲁隐公“会戎于潜”,重修与戎人的友谊。这一现象( ) A.体现了同源共祖意识的萌生 B.有利于华夏认同观念的形成 C.加速了西周宗法制度的瓦解 D.导致了诸夏蛮夷界限的消失 5.春秋时期的战争主要由贵族参加,战车兵器都由贵族自己装备;战国时期战争持续时间更长,战争规模更大,参战人数动辄几万、甚至几十万,大部分都是庶民,且武器装备都由国家提供。这种变化( ) A.源于礼乐制的破坏 B.助推中央集权体制建立 C.体现了统一的趋势 D.促进了儒家思想的产生 6.鲁国的执政季孙氏调动民众挖沟,孔子的弟子子路是当地的长官,他用自己的禄米做饭给民工吃。孔子听说后,立即派另一个弟子去制止。他对子路说:“夫礼,天子爱天下,诸侯爱境内,大夫爱官职,士爱其家,过其所爱曰侵”。从以上材料可知,孔子旨在强调( )

北京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期末历史汇编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北京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期末历史汇编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章节综合 一、单选题 1.(2022-2023年·北京东城·高一上统考期末)《汉书》日:“自周衰,官失而百职乱,战国并争,各变异。秦兼天下,建皇帝之号,立百官之职。”材料中涉及的秦朝的中央政治制度有() ①分封制①皇帝制度①郡县制度①三公九卿制 A.①①B.①①C.①①D.①① 2.(2022-2023年·北京东城·高一上统考期末)汉武帝时期,“富商大贾冶铸煮盐,财或累万金,而不佐国家之急,黎民重困。”对此,汉武帝采取的措施是() A.颁布“推恩令”B.将铸币权收归中央 C.实行盐铁官营D.严厉打击豪强地主 3.(2022-2023年·北京东城·高一上统考期末)1993年,在湖北郭店楚墓发现的一批战国前中期儒家文献(竹简)记载:“德者,且莫大乎礼乐焉”“教以礼,则民果以劲;教以乐,则民弗德争将。”这表明儒家强调实现德政的手段是() A.赏罚分明B.礼乐教化C.兼爱非攻D.隆礼重法 4.(2022-2023年·北京东城·高一上统考期末)阅读下图,对其判断正确的是()

I旱地农业经济文化区II稻作农业经济文化区III狩猎采集经济文化区 A.中原文化区出现了仰韶文化和河姆渡文化 B.甘青文化区完全属于稻作农业经济文化区 C.考古工作者在江浙文化区发现了大量的粟 D.中华文化星罗棋布奠定多元一体发展基础 5.(2022-2023年·北京东城·高一上统考期末)下表是有关《诗经》研究的部分代表性观点,据此可以得出的合理认识是() A.研究《诗经》不能以《史记》作为参考史料 B.历史的真相随着时代发展一定会被揭开 C.历史叙事通常包含了陈述者的主观认识 D.《诗经》由不同时代学者搜集和整理而成 6.(2022-2023年·北京西城·高一上统考期末)下图为秦朝铜权,其上刻有统一度量衡的小篆诏文。上述举措() A.使国家日益强盛,为统一奠定了基础 B.推动了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 C.加重人民负担,严重激化了社会矛盾 D.为政府实施盐铁官营提供了统一标准 7.(2022-2023年·北京西城·高一上统考期末)西周青铜器利鼎的铭文记载,九月丁亥日,王在般宫召见利,利站在殿中面向北,“ 王乎乍命内史册令利” ,册命辞说“ 赐你礼服、车上的銮铃和旗帜”,利跪拜叩头。此铭文() A.证实了贵族生活的奢华B.反映了周王室衰微的局面

高考历史全程考评特训卷单元检测一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含解析

单元检测一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 巩固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2022·广东省广州市八区联考]考古专家对新石器时代晚期某文化遗存研究后,认为当时阶级分化明显。下列考古发现中最能够支持此结论的是( ) A.遗存物品中发现刀杼、骨梭等 B.墓葬中发现大量的牲畜遗骸 C.随葬品的种类、数量差异明显 D.墓葬中发现一些农作物遗存 2.[2022·山东省质量监测联合考试]下表为新石器时代晚期齐家文化366座墓地的随葬品统计表。 A.父系氏族公社时期贫富分化 B.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增强 C.阶级的产生 D.墓葬规格的扩大 3.[2022·广东省佛山市期末考试]据考古发现,在西周王朝的成周地区(今河南洛阳)发掘了一批与殷人习俗相同的墓葬,其随葬品中,青铜礼器种类繁多,这说明( ) A.青铜器最早出现在西周 B.商周王朝存在文化传承 C.西周加强对殷人的控制 D.西周王朝社会等级明显 4.[2022·山东省潍坊市模拟考试]西周贵族更加重视青铜器对维护自身地位的作用,往往在青铜礼器上铭铸长篇文字,颂扬先祖、家族、自己的权位、恩宠和功绩,企求垂之永久。这一现象( )

A.提高了青铜铸造技艺 B.使金文成为官方文字 C.体现了天人合一思想 D.缘于宗法分封制推行 5.[2022·安徽省滁州市期末考试]周公东征胜利后,对殷贵族改用分散迁移的办法,在新征服的商代原有王畿、东方夷族地区和北方戎狄地区推行分封制,分封了大大小小很多的诸侯,以便加强控制,并图谋进一步对东、北两个方向开拓和开发。这表明分封制( ) A.维护了贵族利益B.拓展了西周疆域 C.巩固了西周政权D.增强了地方实力 6.[2022·浙江省A9协作体期中考试]对西周的宗法分封制,有学者认为:“每一个小宗的宗族内部,其成员只服从自己的直接宗主,而不是再上一层的诸侯国君,更不是周天子。这在事实上法定了小宗臣民可以不理睬大宗君主的命令,最终导致对上级君主集权分散和削弱。”该材料旨在说明( ) A.早期国家族权与政权结合的特点 B.血缘宗法制下森严的等级结构 C.宗法分封制无法解决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与冲突 D.上古宗法政治弱点是难以实现中央集权 7.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被中原人称为“荆蛮”,但楚人却公认炎黄联盟的祝融为其祖先,并把楚人起源地河南新郑称为“祝融之墟”。这反映出楚人( ) A.重视传承华夏文明 B.丰富了中原文化的内涵 C.对华夏文明的认同 D.推动了不同文明的融合 8.在春秋前中期,诸侯要想成为霸主,就必须打出“尊王”的旗号,争取政治上的主动权。这表明 ( ) A.分封制度严格遵循 B.诸侯权势恶性膨胀 C.周王权威影响尚存 D.统一趋势逐渐增强 9.[2022·福建省宁德市期末考试]西周至春秋时期“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但到了战国时“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这一变化反映当时( ) A.世袭制瓦解B.社会的转型 C.士阶层崛起D.律法的严苛 10.[2022·沈阳市质量监测]春秋战国时期,上起王公贵族,下至普通士人多言“天下”。

北京2022学年高一(上)期末历史汇编: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章节综合

2022北京高一(上)期末历史汇编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章节 综合 一、单选题 1.(2022·北京石景山·高一期末)考察历史遗址是我们学习历史最直观的方法。2019年中国“良渚古城遗址”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关于这一遗址,以下说法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A.良渚古城遗址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瓶窑镇 B.具有宫殿区、内城、外城和外围水利系统四重结构 C.出土了大量玉器,出现了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 D.为中华文明具有五千年的历史提供了有力实证 2.(2022·北京石景山·高一期末)“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连称,本义指衣冠华美又重礼仪。华夏作为文化、政治实体,在春秋战国时被周边民族认同。这说明() A.华夏认同观念在春秋战国时期已出现B.血缘成为维系文化、政治认同的纽带 C.中国已成为全国性统一的多民族国家D.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间的差别己消失 3.(2022·北京石景山·高一期末)秦朝建立后,统一车轨、文字、货币和度量衡。其共同作用是()A.增强军事力量B.加强思想控制C.增加政府收入D.巩固国家统一 4.(2022·北京石景山·高一期末)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在当代中国,教育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之一。孔子的下列观点中,最能体现这一思想的是() A.因材施教B.温故知新C.有教无类D.为政以德 5.(2022·北京怀柔·高一期末)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中说“秦,虽死犹存,它亡得悲壮。”从政治上看“秦,虽死犹存”主要是指() A.统一度量衡、货币B.开创皇帝制度 C.中央建立三公九卿制D.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6.(2022·北京怀柔·高一期末)改革是兴利除弊、振兴国家的重要手段,商鞅变法使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商鞅变法的内容中,对后世政治制度影响最深远的措施是() A.废除旧贵族特权B.奖励耕战C.废井田、开阡陌D.建立县制 7.(2022·北京怀柔·高一期末)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夏朝。禹死后,其子启继位。这标志着() A.国家取代了部落B.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C.部落取代了氏族D.铁器取代了青铜器 8.(2022·北京平谷·高一期末)“藩国大者,夸(跨)州兼郡,连城数十,宫室百官同制京师。”材料中描述的现象出现的原因() A.西周实行分封制B.春秋战国时期的礼崩乐坏 C.秦朝实行郡县制D.汉初实行郡国并行

2023人教版带答案高中历史上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经典知识题库

2023人教版带答案高中历史上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 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经典知识题库 单选题 1、《礼记·礼运》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导致“天下为家”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A.原始社会的解体B.私有制的产生 C.王位世袭制的出现D.早期国家的形成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联系所学可知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出现的“天下为家”的主要原因是私有制产生,B项正确;《礼记•礼运》记载的现象,已不是原始社会的现象,与原始社会无关,排除A项;私有制的产生才有“天下为家”,王位世袭制是国家形成的一个特征,不能说王位世袭制是“天下为家”出现的原因,排除C 项;先有私有制产生才有国家的建立,而不是先有国家的建立,排除D项。故选B项。 2、王震中在《商代都鄙邑落结构与商王的统治方式》中认为:“商代的政区既然可以划分为内服与外服,即王畿与四土,商王对其的管理和支配也有着王畿和四土的区别。在四土范围内,侯伯领地由侯伯自己进行统治和管理,商王主要通过贡纳关系来控制这些附属国族。”据此可知商朝时期 A.内外服制削弱了商朝的统治B.四土地区不接受商王的统治 C.中央尚未实现权力高度集中D.王畿地区都是商直接控制区 答案:C

解析: 从材料“商王主要通过贡纳关系来控制这些附属国族。”可知商王对地方没有实现垂直管理,C项正确;材料主要 反映的是商王通过内外服制来管理国家,体现不出削弱了商的统治,排除A项;根据材料“在四土范围内,侯伯领地由侯伯自己进行统治和管理,商王主要通过贡纳关系来控制这些附属国族。”可知四土地区间接接受商王的统治,排除B项;商朝早期王畿地区都是商直接控制区,晚期出现了变化,排除D项。故选C项。 3、西汉初年,由丞相随时委派的“丞相史”分刺诸州。汉武帝时在全国十三个监察区(当时称十三州部)设专职 监察官以“六条问事”为准则进行监督。这些史实表明,西汉 A.已建立严密的地方监察体系B.地方监察官的职权不断扩大 C.注重对地方军政的监督控制D.皇帝可以直接管理地方事务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以及所学知识可知西汉时期建立的地方监察制度,一方面监督了百官的行为,有利于吏治清明,另一 方面也制衡了地方军政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C项正确;材料信息只能说明西汉建立了监察体系,但是并不 能反映这个体系很严密,排除A项;材料信息没有体现西汉地方监察官的职权范围,不能说明地方监察官职权 的扩大与否,排除B项;材料中的监察机构是皇权制衡地方的工具,但皇帝不直接管理地方事务,排除D项。 故选C项。 4、新石器时代晚期,在北方和南方都出现了精美的玉器,出现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主要代表有北方辽河上 游的红山文化、长江下游的良渚文化,其中下列图示中表示的是良渚文化的是

通用版带答案高中历史上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考点题型与解题方法

通用版带答案高中历史上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 的建立与巩固考点题型与解题方法 单选题 1、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中,法家异军突起,逐渐取得与儒、道、墨家相抗衡的地位并一度占据优势。这一局面的出现主要在于法家 A.代表人物具有崇高威望B.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 C.思想主张体现人民意愿D.受到最高统治者的重视 答案:B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运用唯物史观分析可知,战国时期法家能够在百家争鸣中异军突起,与儒、墨等学派抗衡甚至占据优势,主要在于其主张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B项正确;法家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其代表人物的社会影响力不是其在诸家思想中异军突起的主要原因,排除A项;墨家比法家思想更能体现人民意愿,排除C项;受到最高统治者重视只是法家思想崛起的客观原因,排除D项。故选B项。 2、从春秋到战国民族关系出现了重要变化。这时期,对促进华夏认同起直接作用的因素是 A.各国变法B.铁器使用 C.中原与各族往来频繁D.商业兴盛 答案:C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从春秋到战国,民族关系出现了重要变化。春秋时期,中原各国自称为“华夏”,在频繁往来

和密切联系中,这些民族也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进入战国之后,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华夏族吸收了大 量新鲜血液,更加稳定,分布更为广泛,C项正确;对促进华夏认同起直接作用的因素是中原与各族往来频繁,ABD项不符合材料,排除ABD项。故选C项。 3、《贾谊•治安策》载:“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邪心”。贾谊的“治安策”具体是指 A.封刘氏同姓王B.行郡国并行制 C.设立刺史官职D.颁行推恩令 答案:D 解析: 根据“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邪心”可得出为了解决当时的王国问题,贾谊的“治安策”具体是指颁行推恩令,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实行推恩令,下诏允许诸侯王除以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他子弟作为侯国,由皇帝制定封号;武帝又找各种借口削爵、夺地甚至除国, 严厉镇压他们的叛乱。加强了中央集权。D项正确;ABC项都不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排除ABC项。故选D 项。 小提示: 4、如图为战国末期阴阳家代表人物邹衍的“大九州说”示意图。《史记》中这样表述:天下由九州组成,每州内 又有九州,故共有九九八十一小州。九州外由裨海即小海环绕,州与州之间不相连。中国为其中之一,叫“赤县 神州”。据此可知,这一学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