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国平论教育读书心得(精选多篇)

周国平论教育读书心得(精选多篇)
周国平论教育读书心得(精选多篇)

周国平论教育读书心得

周国平论教育读书心得

周淑蓉

和老朋友聊天时,她为我推荐了周国平的作品,于是,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到书店买来了《周国平论教育》这本书。

“守护人性,这是一个父亲的教育情怀,一个哲学家对教育的眷思,也是教育的终极使命。”这是此书封面上的题字,如此醒目。周国平先生既非在教育界工作,更不是教育家,但是他对教育却能够有自己深刻的见解,这可以说是让人非常佩服。但身为曾经的学生和现今的一线教育工作者,结合亲身谈谈读后之感。

以下摘自书中的原文片段是我最有感触之点所在:

学校教育的使命是让学生学会快乐地学习,为将来快乐地工作打好基础。能够快乐地学习和工作,这是精神上优秀的征兆。

在我看来,学习不快乐,把学习变成折磨,仅此一点,就已经是教育的最大失败。从小学开始,孩子们就受这个折磨,上了一天学,回家还必须做大量枯燥的作业,天天上床时都筋疲力尽,其用途只是应付考试,对真正的智力开发毫无益处。到了中学,尤其是高中,折磨越来越甚,简直是虐待了。

让学生快乐的学习,能得到素质全面的发展,这也是我们教育界多次课程改革所遵循的宗旨。但结合我们的国情来讲,何为教育?让学生通过学习找到一个理想体面的工作是不是教育?依周国平的看法,似乎不是。而这绝对是绝大多数家长心目中的教育。学会文武

艺,报效与国家,学而优则仕,这是中国自古以来的深厚传统。否认这一传统,固然显得有思想,但是显然脱离了中国教育最大的现实。

在我看来,正如共产主义可以区分为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一样,教育也可以区分出最低目的和最高目的。前段所述,即是最低目的。通过教育,使人能够拥有一项技能,为自己谋生,同时也为社会服务,把这做为教育的目的,绝对是正正当当、理直气壮和无可厚非的。然而,教育的目的又不仅仅是这些。

教育的最高目的,正如周老师所说,“什么是教育?教育应使人获得成熟和自由,让生命绽放在爱和善良之中”。正是在这一意义上,在书的第四页他又谈到:“德育就是要鼓励崇高的精神追求,而不是灌输规范;智育就是要发展好奇心和理性思考的能力,而不是灌输知识;美育是要培育丰富的灵魂,而不是灌输技艺”。所谓的“而不是”,在我理解,应该是“而不仅仅是”的意思。

由此我联想到禅宗六祖慧能与其竞争者神秀的争执:菩提是不是树?明镜是不是台?恐怕正确的回答也应该是:菩提不仅仅是树,明镜也不仅仅是台。慧能的顿感悟固然高妙,神秀的渐修却也很有道理。由此联系到教育,教育固然要从根本的理念上正确,但是现实的操作中,又必须有一定的程序、规范和模式做为基础。正如寺庙中不能因为讲究顿悟,就完全否定了修行的价值,修行是一个日常的程序,它能够帮助实现顿悟,但不能保证达到顿悟。教育也是一样,按部就班地上课,能够帮助学生取得好成绩,增强生活和工作的本领,增大了获得自由和幸福和可能,或者说使之成为“大概率事件”,但是不能够保证,成绩好的学生就一定能找到好工作,找到自由和幸福。

基于上述分析,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们有必要坚持这样的观点:分数很重要,有助于一个学生走向成功,一个不重视分数的学生不是一个上进的好学生;但同时,也不要把分数看得过于重要,因为它只是智育的一个指标,同时渗透了德育、体育和美育的一些成果,但绝对不是德智体美教育的全部。

有了上面正确的理念为基础,做为一名普通的高中教师,我们在面对以素质教育为由完全否认应试教育的批评时,就增添了底气和勇气;我们在面对政府部门的某些“唯分数论”的规定时,就多了理解和坚持;我们在讲台上授课时,就可能更接近全面和完美。

教书育人,教人以本领,塑人之灵魂。虽然任重道远,我们却以苦为甘。

第二篇:《周国平论教育》读书笔记

《周国平论教育》读书笔记

周国平先生一直是我很景仰的学者。先生向来以哲学思维思考人生的大问题。这本《周国平论教育》是他退休后才写作的书籍。拜读这部作品后

周先生的书籍写得非常好。其中有一段我的印象非常深,使我对于我自己的历史教学产生了一些思考。

摘抄如下:

“儿童不是尚未长成的大人。儿童期有其自身的内在价值。用外部功利目的规范教育,无视生长本身的价值,一个最直接、最有害的结果就是否定儿童期的内在价值。把儿童看作“一个未来的存在”,一个尚未长成的大人,在“长大成人”之前似乎无甚价值,而教育的唯一目标是使儿童为未来的成人生活做好准备,这种错误观念由来已

久,流传极广。“长大成人”的提法本身就荒唐透顶。仿佛在长大之前儿童不是人似的!蒙台梭利首先明确地批判这种观念,在确定儿童的人格价值的基础上建立了他的儿童教育理论。杜威也指出,儿童期生活有其内在的品质和意义,不可把它当作人生中一个未成熟阶段,只想让它快快地过去。

我想,现今的教育体制下,不光是儿童,连同青少年的教育也是如此了。就拿我们历史来说,书里很多东西就只有一个简单地介绍,而没有把那些血淋淋的事实交给学生。最后的结果就是,学生认为世界都是美好的。对于历史前进的历程没有一个缺乏一个冷峻而完整的认识。这里,我先举近代史上的两个人——康有为和李鸿章。

先说康有为吧。我们在近代史上,对于戊戌变法的描述,一般都是慈溪太后是坏人,光绪皇帝是一个没有实力的好人,而康、梁等人则是进步的好人。但是,如果我们去翻翻清史稿,我们就会发现一个惊人的现实:在慈禧太后没死之前,康有为是混得非常好的。他个人垄断了外国人对中国进行投资的门路,而且他个人在国外发展了很多业务。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康有为完全是一个拉虎皮当令箭,完全为自己谋私立的旧式知识分子。

再说李鸿章。李鸿章确实签订了不少丧权辱国的条约。但作为一个被人欺凌的弱国,那时的中国没有选择。有人曾经问李鸿章,您老明知签约会挨骂,为什么还一次次去签订条约。李鸿章,反正需要人去签约,反正我已经身披卖国贼中国称号,这滋味不好受,我一个就挨骂就算了,其他人就算了吧。甲午战争失败之后,李鸿章只身去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先是有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羞辱,后又被日本浪

《守望的距离》读书笔记

《守望的距离》读书笔记 《守望的距离》,这是迄今为止周国平最完整的一个散文集。最初是不是经意问看到书的饿封面,喜庆了我的眼球,唯美的画面,我决定开始捧起此书。 读着读者,发现周国平的哲理文很耐读,有种说不清淡淡的冷眼观之感,但始终掩饰不住作者心中对生命挚爱之情。读过后与其说有一份感动,倒不如说是对生命灵性的深切感悟。“守望者”的职责是与时代宝石适当的距离,守护人生的那些永恒的价值,了解和关心人类精神生活的基本走向。而“距离”两字更耐人寻味,平时我们所说的距离不过只是身体上的距离,心灵上的距离,而作者想来是他在估量生命体相互召唤的空间与时间的宽度。细细咀嚼,蓦然发现在物资化的今天,这种我们曾经拥有的心境在不经意中逐渐地掩埋了。书中有许多作者对人生的戏考,诸如生与死,爱与孤独、执著与超脱、苦难与幸福等等。事实上,这种问题是每一个热爱人生但又难免遭遇挫折的人都会面临的。而在众多篇章中,最让我印象深刻最触动我的便是悲观?执著?超脱。 这三个词语中,也许平时用的最多说的最多的要属三个中的执著了。平时我们都说做任何事都要抱着一颗执著的心,可在这本散问中,周国平先生所讲诉的执著与我们向来用到说到的截然不同,是具有多面性的,作者巧妙地将三个一般不大联系在一起的三个词语连成一段影响人生的态度。作者也多次在此篇中强调了一点人一辈子只想一个问题。 人的一生,思绪万千。真正让人想一辈子,有时想得惊心动魄,有时不去想仍然牵肠挂肚,这样的问题并不多。事实上,人一辈子只想一个问题。人生无须悲观,在星辰的运转中,地球只是不起眼的星球,而我切只是其一大洲中某一个国家其一地方的一个不起眼的人,我这小人生岂非就等于零?一旦结束,便不留一丝踪影,我们这小小的烦恼又算得了什么呢? 说到作者所说的执著,更是独特。作者认为:悲观的危险是对人生持厌弃的态度,而执著的危险则是对人生持占有的态度。但人生是占有不了的。在人生中还有此成功和幸福更重要的东西,那便是高于一切的豁达胸怀。我们不妨眷恋生命,执著人生,这样一种执著有悲观垫底。有悲观垫底的执著,实际上是一种超脱。 人生中值得思考问题很多,但很多问题通过哲学的方面来分析就会受益非浅,从《守望的距离中,能更引起我门深刻的思考。

《周国平论教育——守护人性》读后感

《周国平论教育——守护人性》读后感 刘水芹 翻开周国平的这本书之前我就在想,他并非老师,怎么会写一本关于教育的书而且乍看名字似乎也文不对题,翻开绪论就看到他自己的解释,他说“我不在教育界工作,更不是教育家,怎么也来谈教育了呢?可是,在今天,目睹弊端丛生的教育现状,哪个有责任心的中国人不在为教育忧思?身受弊端的危害,哪个心力交瘁的家长不在把教育埋怨?那么,我也和大家一样,只是以一个公民的身份发表一些感想罢了。” 原来他也在为当今教育思考,出力。他认为,人生的价值,可用两个词来代表,一是幸福,二是优秀。优秀,就是人之为人的精神禀赋发育良好,成为人性意义上的真正的人。幸福,最重要的成分也是精神上的享受,因而是以优秀为前提的。由此可见,二者皆取决于人性的健康生长和全面发展,而教育的使命即在于此。可是现如今,教育已经严重地违背了常识。一种教育倘若完全不把人性放在眼里,只把应试和谋生树为目标,使受教育者的头脑中充满死记硬背的知识,心中充满谋生的焦虑,对于人之为人的精神性的幸福越来越陌生,距离人性意义上的优秀越来越遥远,我们的确有权问一下:这还是教育吗? 经济决定今天,政治决定明天,教育决定未来。让教育回归人性,已是刻不容缓之事,拖延下去,只会愈加积重难返,今后纠正起来更加事倍功半。说到这里就回归了他整本书的主题——守护人性。无论个人、民族,还是人类,衡量其脱离动物界程度的尺子都是人性的高度,而非物质财富。个人的优秀,归根到底是人性的优秀。民族的伟大,归根到底是人性的伟大。人类的进步,归根到底是人性的进步。人性是“由无数世代苦心积累的神圣不可侵犯的庙堂珍宝”,守护这一份珍宝,为之增添新的宝藏,是人类一切文化事业的终极使命,也是教育的终极使命。 在针对今天教育发出的众多清醒的声音之中,周国平希望他的加入多少也能起一点积极的作用。 教育即生长,是周国平哲学思想和教育理念相结合的体现,是他关于教育目的最凝练最生动的比喻。他梳理古今中外哲学家的教育言论,从中挑选最欣赏的教育理念,归纳为“教育的七条箴言”,“教育即生长”是第一条,也是最根本的一

读再忙的父亲都可以成为好父亲有感_读后感_模板

读再忙的父亲都可以成为好父亲有感_读后感_模板 读再忙的父亲都可以成为好父亲有感(一) 交大附小四四班李蕊安爸爸 感谢学校布置的这份给父亲的家庭作业。这篇文章的作者也许就是位孩子的妈妈,从母亲的良苦用心和女性视角阐述了好父亲的定义以及怎样可以做到好父亲。让常以忙为借口的我深受鞭策和启迪。 还记得最近一次(也是迄今唯一一次)参加孩子的家长会,刘老师还表扬了我们这些参会的爸爸们,并在幻灯片中秀出美国心理学家一系列很震撼的观点:一个孩子能够取得成就,20%取决于后天努力,80%取决于父亲的教导!同样一句肯定的话,爸爸说出来的影响力是妈妈的50倍!最后刘老师给在座的爸爸们提出的建议是:每天专注地陪伴孩子15分钟。15分钟不长,但关键是要专注。 惭愧的是,自己工作后回家就想歇着,不管是看会儿书还是玩手机刷微信,感觉都比陪孩子要自在和舒服的多,有时候心血来潮做两天好爸爸,之后又全都交给了好妈妈,自己忙别的事儿去了。 人到中年,往往都会开始思考人生,我是谁,从哪里来,往哪里去?人们会说You are what you eat (比如胖子是吃出来的)you are what you read(读书让人有品)等等都挺有道理,更进一步you are your time构成一个人的实质不就是他的时间么?填充时间不就是真实地填充生命么?我们每个人在内心中其实都是认同自己所花掉的时间,不管这时间是拿来干什么。工作狂就是日复一日把时间花在工作上造就的,冷静下来想一想,工作是为了什么,为了家人为了孩子么?可那不是她们需要的,恐怕还是为了自己更真实。再冷静想一想时间都去哪儿了?工作和生活不能平衡么?所谓的忙,不就是在宣布自己丧失了对时间的控制么? 再回到主题,如何能把时间花在做好父亲上面并持之以恒。本文的作者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观点:首先从思想上得认识到父亲这一角色的特殊责任和巨大潜能,并将做好爸爸角色当作既重要又紧急的事情,这样即便是日理万机每天也应该理所当然地规划出一段时间专注地陪孩子,做双方都有兴趣参与的活动,比如运动,比如读书,比如棋牌游戏等等。 日积月累,不但对孩子有帮助,我想对于我们做父亲也是一种修行吧。 读再忙的父亲都可以成为好父亲有感(二) 交大附小四四班李静城爸爸 的确再忙的父亲都可以成为好父亲,细细地读完这篇小文章,觉得是在隐喻我,心里有了些许触动。上天给了我们这个在我眼里”完美”的礼物,我们得到了有时候却不珍惜。父亲好像永远在忙工作,忙喝酒,忙聊天,忙着似乎要改造全人类,其实我们在自己的家庭之外没那么重要。我们永远需要做好的事情就是做好一个好父亲,给孩子幸福的家庭的温暖。

周国平的散文《灵魂只能独行》读书笔记

死亡与精神之旅周国平的散文《灵魂只能独行》,封面是一幅简洁至极的水墨画,颇有“由之而来,向之归去”的凛然风度,又有那种淡然之美,却在内包含了太多丰富。如他所说,“人生最好的境界是丰富的安静”,大抵如此。我们作为有灵魂存在的生物,独有一种伟大和悲壮尽在于内。灵魂的归宿是天堂,但周国平是这样解释的:“天堂是人的仰望。仰望并不是一个处所,而是在路上。”这样的句子背后是一颗颗强大无比的灵魂,一种强大的支撑的力量迫使我们不再绝望消极地面对死亡。我们化为无数尘埃在宇宙中孤独地遥望着,直到世界的末了,那就是我们的归宿,那是一种暖意。暖意的背后是一份更深的怀疑与思考,接着相信。于是死亡的路程感与归属感不必强求,死亡的安宁也成为一种信仰。信仰就是愿意相信。人的精神状态有两种,当它登高俯视尘世时,他看到限制的必然,产生达观的认识和超脱的心情,这是智慧。当它站在尘世仰望天空时,它因永恒的缺陷而向往完满,因肉身的限制而寻求超越,这便是信仰了。而从懵懂的绝望到现在的怀疑和相信的交织,这就是信仰之路。周国平这样评价死亡,竟让之成为一种信仰。于我而言,在享受周国平散文中的睿智和哲思中时,读到的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那是真正的精神之旅,有考验,也有福利,让你不得不带着一种对精神的信仰而欣赏或批判。进行一次精神之旅,对于历史的解读和对于现实的关注让我进入一种错觉:“好像自己生活的时代总是存在很多问题,世风日下。”或许是对个人的精神之旅太过悲观,去读那些或激昂或带有各种情绪的杂文或散文,那种层层阻碍的感觉让自己直达不了精神的最深处。再读后,发现人类的精神旅程一直在向前,从未断绝,只是当自己被情绪或某种情结包裹后很难逃脱,很难客观地看到真相。这样便全释然了,精神的关注点开始转向独善其身。有时读到“守望者”一词便觉得非常适用于这样的人。“守望者”,恰是对能对事物怀有一份距离感的人的最高评价,他们能有精神之痛,会关注一举一动,会为世事沧桑、社会变革而唏嘘,但他们有对社会持完全批判态度的人们远远不及的一点:独善其身。他们懂得精神之旅的最高境界不是苛责旁人变得有多美好,而是自己能否升华怜悯转而直抵人生智慧之顶。除去情绪的枷锁,不再看到过分的不公这是蜕变的升华,还是退化的单纯?不得而知。不过对于心的境界,“丰富的单纯”向来是蜕变了,它摒弃了精神上的重重束缚,只要求律己,淡化了其他的渴望,我们本能的受一切心灵事物的指引而越发丰富起来。罗曼罗兰如斯言之:“这里无所谓精神的死亡和新生,因为它的光明从未消失,它只是熄隐了又在别处重新闪耀了而已。”于是周国平的“灵魂”散文中两个重大命题得以在另一学者笔下重现;精神的“死亡”永远在路上,看似孤独的精神只要把控自我“方向”便没有任何力量可以使之泯灭。江苏省姜堰中学高一(16)班卞郡菁

读《周国平论教育》的一点感想

读《周国平论教育》的一点感想 在惠山区“四个一工程”的契机下,我们教师抓住机会,大量阅读了一些教育类书籍,在阅读过程中,我了解到了一些我不曾了解的观点,并引发了我的一点思考。 前段时间,我偶然得到一本《周国平论教育》。细细读来,感触颇多。 “教育即生长”,这个由卢梭提出,杜威作进一步阐发的概念,激起了周国平的共鸣。教育的本义,就是要使每个人的天性和与生俱来的能力得到健康生长,而不是把外面的东西,例如知识,灌输进一个容器。懂得了“教育即生长”的道理,我们也就清楚了教育应该做什么事情。比如说,教育是要发展好奇心和理性思考的能力,而不是灌输知识;德育是要鼓励崇高的精神追求,而不是灌输规范;美育是要培养丰富的灵魂,而不是灌输技艺。 现今的教育的灵魂是人文精神。什么是人文精神?应该就是人们现在所说的“以人为本”。具体到教育上,就是把人身上的哪些最宝贵的价值通过教育实现出来,一种合格的教育就应该把学生身上那些人之为人的价值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应该是能够让学生把这些价值实现出来。简单地说,人文精神的核心是尊重人之为人的价值。 周国平认为人身上有三样东西最宝贵,第一个是生命,第二个是头脑,第三个是灵魂。现在与生命相应的教育是体育,针对头脑的教育是智育,针对灵魂的教育是德育,再加上一个审美教育。他认为学校里就应该有这样的四种教育。 我们现在的教育和课堂,过分地将注意力集中到了智育上面,而轻了其他三个方面。这样的人文精神教育是有缺陷的,不完整的。这样也是没有充分尊重学生人之为人的价值。我们只注重智育培养出来的学生,将来走上社会,是不是不能成为一个饱满的,有血有肉,有精神追求的社会人?还是只能成为一个仅存生存技能,苍白地活着的人? 周国平主张把体育扩展为生命教育,生命教育的目标时培养对生命的尊重。一个人只有热爱生命,对生活充满兴趣,才有可能感到幸福。那种生命力乏弱的人,心如死灰的人,是不会有什么事情能让他开心的。尊重自己的生命,最重要的是要对自己的生命的责任心,有意义地度过一生。在尊重自己生命的同时,当然也要尊重他人的生命。

周国平散文读后感:孤独

周国平散文读后感:孤独 我曾以为这就是孤独:一个孩子双手插在裤袋里,在一群喧嚣的人当中沉默地走过,眼里透着迷茫和淡淡的忧伤。但当我看到《孤独》的第一句话时,我就意识到我错了。 周国平说:“孤独源于爱,无爱的人不会孤独。”原来孤独也是有伟大的来源的,它并不是狭隘地指性格孤僻。孤独的更高境界是因为精神上的超群卓绝。 孤独确实是很可怕的。当你一个人穿越茫茫人海看到别人三五成群谈笑风生却找不到一个陪你一同走下去的人时;当你呐喊出自己的心声却无人理解甚至被当作异类时;当你躺在伸手不见五指静得可怕屋子里,黑暗如潮水般向你涌来时。你会感到孤独这看似虚无缥缈的东西一点点蚕食着你的心灵,让你心灵的那种空洞之感一点一点被放大,让你深陷于孤独之中无法自拔。 这时候,大多数人就无法忍受了——他们寻求方便的排遣方法,去会朋友,聊天,打牌,看电视,在沸腾的交往中辨认自我。于是他们成为了这世上千千万万的庸人。 但也有一些人,靠内心的力量战胜了孤独——或者说,让孤独成为自己宝贵的精神财富。他们在孤独中沉思人

生,寻找自己的人生价值。他们学会与自己交谈,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他们也许永远孤独,永远无人理解,但他们仍然能从自身的充实中得到一种满足。这些人的灵魂是伟大的。就像作者说:“优秀灵魂的自爱其实源于对人类精神的泛爱。”他们的孤独也源于此,然而这种孤独唤醒和激发了他们的精神创造力。 我不禁想起了歌德,他从三十八岁开始创作《浮士德》,直到临死前才完成,几十年的心灵上的孤独,让他的灵魂已经到达一个新的境界。 我想孤独是有重量的——而且是生命中难以承受之重。但是只有学会忍受孤独,我们才有可能学会深刻,我们的生命才会拥有重量,而不是直到死还是轻飘飘的,找不到方向。 孤独和喧嚣都难以忍受。但如果一定要忍受,请选择孤独吧。人生本来就是浮华一场,我们从无中来,又回到无中去。大约也只有孤独的沉重能让我们感受到生命的真实,孕育出伟大的心灵。(黄沛锦)

高中生寒假读书笔记必读书目

高中生寒假读书笔记必读书目国家教育部《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培养学生“具有广泛的阅读兴趣,努力扩大阅读视野。学会正确、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读好书,读整本书,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文化品位。课外自读文学名著(五部以上)及其他读物,总量不少于150万字”。学生要建立“阅读摘抄笔记”,随时摘抄所阅读书籍中的精彩语句、精彩语段,特别优秀语段要诵读赏析,提高语感能力。同时可以对文章的观点、材料,进行议论分析,并写出读后札记与读后感,进行个性化解读。寒假时间长,是学生阅读积累的大好时机,希望同学们抓住好时光,广泛阅读,提高自己的文化底蕴。下面老师们的推荐书目, 1、余秋雨作品(或《文明的碎片》《文化苦旅》《山居笔记》等) 2、余光中作品(余光中诗集、散文集等) 3、周国平作品(周国平散文集、岁月与性情、妞妞——一个父亲札记、安静、守望的距离、人与永恒、各自的朝圣路等) 4、史铁生作品(我与地坛、病隙碎笔等) 5、鲁迅作品(小说、杂文等) 6、巴金《随想录》、冰心散文、朱自清散文、沈从文小说等

7、冯骥才散文、毕淑敏散文、贾平凹散文、铁凝作品、余杰散文集、梁衡作品集 8、季羡林散文、汪曾祺散文、梁衡散文 9、王小波、余杰、曹文轩的作品、林清玄散文、刘墉散文、张晓风散文 10、《正说鲁迅》(孔庆东) 11、于丹《论语心得》 12、易中天《品三国》 13、现当代小说:平凡的世界、家等 14、现当代诗歌:舒婷的诗、海子的诗、艾青的诗等 15、散文选本(时文选粹、智慧背囊、感受大家) 16、非常道 17、傅雷家书 18、苏东坡传(林语堂) 19、朱光潜《谈美书简》 20、语文学习方法指导书:《语文,丰富的表情》(上海教育出版社) 论语译注、老子译注、孟子译注、庄子译注等 21、古文观止 22、唐诗鉴赏辞典、宋词鉴赏辞典、宋诗鉴赏辞典等 23、国学诵读教材 24、中国名著: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等

读书感悟

教育要回到常识 ---读《让教育回归人性》有感 教育,与其说是一份工作,不如说是一份使命,我们的身后是几十个家庭,几十个孩子的未来。孩子的健康成长离不开我们的关心和爱护,更离不开科学的教育方法。周国平先生的《让教育回归人性》一书中,挑选他最欣赏的教育理念,归纳为“教育的七条箴言”。“教育即生长”是第一条,也是最根本的一条。“生长就是目的,在生长之外别无目的”,生长本身就是幸福的。天性得到健康发展的人既优秀又幸福,所以我的感悟是:教育要回到常识。 “教育即生长”这个论点由卢梭提出,而后杜威作了进一步的阐发,它言简意赅地道出了教育的本意。它的意思是说,教育就是要使每个人的天性和与生俱来的水平得到健康生长,而不是把外面的东西例如知识灌输进一个容器。尊重天性、发挥潜能、潜移默化、因势利导……我们教育中的很多原则和这个箴言不无关系。“儿童不是尚未长成的大人,儿童期有其自身的内在价值。”无论是蒙台梭利还是杜威,都批评了“孩子是一个尚未长大的人”的观点,认为儿童期自有其内在的品质和意义。儿童期是一个人身心生长的重要阶段,教育的最大功德就是给孩子一个幸福而有意义的童年。 “我扑在书籍上,就好像一个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古今中外的教育著作中,几乎都会提到阅读对受教育者成长的重要性,周国平也不例外,他认为把受教育者引领到经典著作的宝库里,是最有效的素质教育。作者就是热爱阅读的人,他强调要多读经典,如果只读一些畅销书和时尚书,素质不会得到提升。不但成人要阅读经典,孩童也要读经典。读经典让孩子从阅读初始就有较高的起点,读百科,读经典故事,让孩子的精神世界丰富起来。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阅读趣味和精神品味形成的关键期,教师要把学生的阅读兴趣的往上引导,这样才能通过阅读提升其素质。很多老师会问:“现在的学生怎么这么不爱看书,不爱学习?”那么试问我们自己一年又看过几本书?又有多爱学习呢?我觉得还是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最好,因为学生的感官是很敏锐的,你的喜好会带动他们的喜好;班级里一部分学生的喜好会带动绝大部分学生的喜好;几个班级的喜好也会带动整个学校的喜好。尤其在当下,电视和网络充斥着我们的视野,人们变得没有了思考,没有了想象,人似乎成了纯享受的机器人。阅读是一剂良药,但其中也混杂着无用甚至有毒的东西。周国平给了我们忠告“千万不要追随媒体的宣传只读一些畅销书和时尚书,倘若那样,你绝对成不了真正的读者,永远仅仅文化市场上的消费大众而已。”就这个点来说,我认为现在好了很多,学校相关于读书的活动,也鼓励孩子们多看书,让阅读成为真正的全民活动。在反思到我们自身,现在我们读的书是不是被功利化、事务、疲劳损害?我们是否具有类似青春期充满激情的阅读经验? 虽然周国平是一位哲学研究者,但是这本说缺是文字素朴、真诚,句句说到心坎里,直指现代教育的要害。感受着一位智慧长者对教育的忧思与呼唤,分享着他智慧人生的幸福与欢乐。“回归人性”四个字,也宛如一条发光的河流,平静而有力地穿越原野,那些充满生命气息的智慧水花激荡着我的胸膛。 教育的道理,说起来也很简单,是一些常识,但是,我们现在教育的问题,恰恰是严重地违背常识,所以我提出的口号是,教育回归人性,回到常识。

周国平《论读书》

论读书 周国平 好读书 人的癖好五花八门,读书是其中之一。但凡人有了一种癖好,也就有了看世界的一种特别眼光,甚至有了一个属于他的特别的世界。不过,和别的癖好相比,读书的癖好能够使人获得一种更为开阔的眼光,一个更加丰富多彩的世界。我们也许可以据此把人分为有读书癖的人和没有读书癖的人,这两种人生活在很不相同的世界上。 一个人怎样才算养成了读书的癖好呢?我觉得倒不在于读书破万卷,一头扎进书堆,成为一个书呆子。重要的是一种感觉,即读书已经成为生活的基本需要,不读书就会感到欠缺和不安。宋朝诗人黄山谷有一句名言:“三日不读书,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如果你三日不读书,就感到自惭形秽,羞于对人说话,觉得没脸见人,则你必定是一个有读书癖的人了。 读者是一个美好的身份。每个人在一生中会有各种其他的身份,例如学生、教师、作家、工程师、企业家等,但是,如果不同时也是一个读者,这个人就肯定存在着某种缺陷。 历史上有许多伟大人物,在他们众所周知的声誉背后,往往有一个人所不知的身份,便是终身读者,即一辈子爱读书的人。

在很大程度上,人类精神文明的成果是以书籍的形式保存的,而读书就是享用这些成果并把它们据为己有的过程。质言之,做一个读者,就是加入到人类精神文明的传统中去,做一个文明人。相反,对于不是读者的人来说,凝聚在书籍中的人类精神财富等于不存在,他们不去享用和占有这笔宝贵的财富,一个人惟有在成了读者以后才会知道,这是多么巨大的损失。 读书唯求愉快,这是一种很高的境界。关于这种境界,陶渊明做了最好的表述:“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不过,我们不要忘记,在《五柳先生传》中,这句话前面的一句话是:“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可见要做到出于性情而读书,其前提是必须有真性情。那些躁动不安、事事都想发表议论的人,那些渴慕荣利的人,哪里肯甘心于自个儿会意的境界。 以愉快为基本标准,这也是在读书上的一种诚实的态度。无论什么书,只有你读时感到了愉快,使你发生了共鸣和获得了享受,你才应该承认它对于你是一本好书。尤其是文学作品,本身并无实用,唯能使你的生活充实,而要做到这一点,前提是你喜欢读。没有人有义务必须读诗、小说、散文。哪怕是专家们同声赞扬的名著,如果你不感兴趣,便与你无干。不感兴趣而硬读,其结果只能是不懂装懂,人云亦云。相反,据我所见,凡是真正把读书当作享受的人,必有自己鲜明的好恶,而且对此心中坦荡,不屑讳言。 对今天青年人的一句忠告:多读书,少上网。你可以是一个网民,

周国平散文集读后感

周国平散文集读后感 时光里盛满父爱——读周国平散文集《宝贝,宝贝》王波毫无疑问,周国平的散文集《宝贝,宝贝》是其众多作品中又一部让人读之手难释卷,感动不已的作品,字里行间充盈着的父爱,不断完成着对读者父性抑或是母性的召唤。《宝贝,宝贝》真实地记录了周国平的女儿“啾啾”成长的经历,虽然都是些零碎的细节,读来却并不觉得支离破碎,丝毫没有“流水账”之感。书中那些精彩的描写时常会带给我新生命从诞生到逐渐成长的惊喜。孩子充满神性智慧的天真表达与童稚的声音,还有孩子面对一件事情的天真表现与迥异的思维……无不带给我对生命的感动和思考。我在读《宝贝,宝贝》时刚刚做了父亲。初为人父的紧张和喜悦让我在捧读《宝贝,宝贝》时更多了一份别样的感悟。书里所描述的一些细节,引发了我对自己孩子未来成长的无限遐想,是不是将来我也会像周国平无微不至地爱“啾啾”一样做一个“痴情的父亲”,儿子会不会也像“啾啾”一样有着成长的无限喜悦和些许烦恼,会不会也像“啾啾”一样健康、聪明、可爱,甚至如“啾啾”一般优秀。也许会吧,我清楚地知道每一个孩子的成长经历都是不能复制的。但是,我从《宝贝,宝贝》中获得的一个重要启示是——孩子的成长应该是自由的,但这绝不意味着放任自流,不闻不问,而是需要积极的引导和悉心的照料。爱的方式不是一方高高在上对另一方的简单给予,更不是施舍,而是一种交融,一种心灵的对话与交流,一种精神的互动与契合。简言之,就是要让孩子无时无刻不感受到家庭的温暖、父母的关怀,因为成长不仅仅是孩子一个人的事情,成长需要”阳光、空气和雨露”。《宝贝,宝贝》带给我的另一个启示是记录下孩子成长的那些精彩瞬间,无论对孩子而言还是对父母而言都是一种宝贵的财富,而对所有的父母而言则提供了一个”这一个”的成长样态,他们或可从中获得启发。于是,我也有了记录孩子成长的冲动,尽管我做得并不好,但是我仍从无聊的工作中尽可能地抽出时间做了一些点滴的记录。经验告诉我们,孩子成长中的好多事情如果不及时记录下来,时间久了,就会一点点地淡忘直至淹没在时间的长河里了无痕迹,让我们在将来对其中的细节怎么也回想不起来。从这个意义上讲,对孩子成长经历的记录每一次几乎都是抢救性的。妻子做得比我好,她准备了个本子,试图记录下孩子成长的每一个值得回忆与回味的瞬间。每个孩子都是天生的诗人和思想家,因为在他们身上往往同时交织着神性与人性,他们经常会说出一些让人意想不到叹为神来之笔的话语。啾啾说:“妈妈,你小时候不认识爸爸吧?爸爸也不认识你吧?有一天,你见到了爸爸,说:‘哈,你不是啾啾的爸爸吗?’爸爸也说:‘哈,你不是啾啾的妈妈吗?’你们就认识了。”一段充满童真的话语,却很好地表达了她对爸爸妈妈

教育就是守护人性,传承高贵——读《周国平论教育》

教育就是守护人性,传承高贵——读《周国平论教育》

————————————————————————————————作者:————————————————————————————————日期:

教育就是守护人性,传承高贵——读《周国平论教育》-中 学语文论文 教育就是守护人性,传承高贵——读《周国平论教育》 林颐 周国平说:“凡大哲学家都十分重视教育,他们致力于人性和人类精神的提升,而唯有凭借正确的教育,这个事业才有成功的希望。”长期的哲学人文思想熏陶,让他的教育观点深刻而独到。《周国平论教育2:传承高贵》系《周国平论教育:守护人性》的姊妹版,是他写给中小学教师的教育随笔集,书中提倡教师(父母)应成为一个有文化底蕴的人,把自己的文化底蕴带入所传授的知识中,对学生(子女)发生潜移默化的作用,使他们人性中的高贵成分得到发展。 教育即生长,生长就是目的 教育即生长,是周国平哲学思想和教育理念相结合的体现,是他关于教育目的最凝练最生动的比喻。这是周国平在浩瀚的哲学海洋里撷取的教育珍宝。他梳理古今中外哲学家的教育言论,从中挑选出他最欣赏的教育理念,归纳为“教育的七条箴言”,“教育即生长”是第一条,也是最根本的一条。“生长就是目的,在生长之外别无目的”,生长本身就是幸福的。天性得到健康发展的人既优秀又幸福。很多人认识周国平,是从他的《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开始的,无数人被他的慈父情怀打动。妞妞虽已离去,但妞妞留给周国平最珍贵的东西,就是让他把对一个孩子的爱化为了对所有的孩子的爱。周国平爱孩子,在《周国平论教育》的这两本书里,有很多文章,如《智慧和童心》、《拯救童年》、《怎样做父母》等,都表现出了他对儿童的爱护。他说,孩子都是天生的哲学家,他们对世界充满好奇,具有求知欲,而我们目前的教育太过功利,抹杀了孩子的天性,因此他疾呼

周国平散文集读后感

周国平散文集读后感 导读:篇【1】:周国平散文集读后感 在报刊上零星读过周国平的散文,喜欢他的博学和深刻,知道他是一个热爱写作的当代哲学家,著名的尼采研究者。此外还知道他是一个慈爱的父亲,一个至情至性的男人。 在一个美好的日子里收到了一位远方的朋友邮寄来的两本书《周国平散文精逊《周国平人文演讲录》,后一本书比砖头还厚,所以我选择先看第一本。本书按时间顺序选编了周国平1983年至1998年的散文作品,那时他在40岁到55岁之间,从不惑到知天命的年龄。这些文章都是他用心灵的笔写出来的,是其最有代表性的散文。 周国平在《自序》中说:“我给自己(的写作)建立一个标准:一篇文章,即使不发表我也要写;否则就不写。总之,尽量只写自己真正想写、写的时候愉快、写完自己看了喜欢的东西。这样的东西一旦发表出来,也一定会有喜欢它的人,即使发表不出来也没有什么。” 周国平在《每个人都是一个宇宙》中谈到读书时说:“读到精彩处,往往情不自禁地要喊出声来:这是我的思想,这正是我想说的,被他偷去了!有时候真是难以分清,哪是作者的本意,哪是自己的混入和添加。沉睡的感受唤醒了,失落的记忆找回了,朦胧的思绪清晰了。”这正是我读《周国平散文精逊时的感觉。 周国平的散文正如其极力推崇的明代文人袁中郎一样,追求的就是“平淡有味”的境界,娓娓道来,好像是从心中自然而然地流淌出

来一般。他所说的不是道理,只是自己的感觉,而这应该就是“已臻化境”的程度吧。他的文章大多在探讨生命、时间、回忆等深刻的哲学命题,但是哲学在他笔下却如花草一样清新可爱,如同一篇篇生命的游记,因为他已经把对生命的理解融进了自己的体内。 在精神上,周国平是一个很女性的男人,感性,善思。“具有诗人气质的人,往往在智慧上和情感上都早熟,在政治上却一辈子也成熟不了。他始终保持一颗纯朴的童心。他用孩子般天真单纯的眼光来感受世界和人生,不受习惯和成见之囿,于是常常有新鲜的体验和独到的发现。他用孩子般天真单纯的眼光来衡量世俗的事务,在政治场上有时不免显得不通世故,有时不合时宜。”这是周国平一篇文中的句子,我想,他也是在说自己吧。 最佩服周国平文章中的引经据典,古今中外的名人名言信手拈来,尼采、蒙田、拜伦、卡夫卡、爱默生、苏东坡、袁中郎、昆德拉、艾略特、苏格拉底、托尔斯泰、罗曼·罗兰……仿佛都是周国平的好朋友似的,相聚在他的家中,说古道今,谈笑风生。周国平说:“文人最难戒的是卖弄。”这话是否有自嘲的意味?好在他的文章在名人名言的堆砌中并没有失去自己的声音。下面就是他关于爱情、婚姻和家庭的精彩论述: 一个男人真正需要的只是自然和女人。其余的一切,诸如功名之类,都是奢侈品。(《性-爱五题》) 对待女人的最恰当态度是,承认我们不了解女人,永远保持第一

读《周国平论教育》有感

很有幸,在假期里拜读了《周国平论教育》一书,初次翻阅此书,守护人性,这是一个父亲的教育情怀,一个哲学家对教育的眷恋,也是教育的终极使命。我被封面上的这几句话深深吸引了。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充满了好奇,不禁想看看作为当代学者、作家、哲学研究者的周国平,到底会用什么样的视角评论当今的教育?当我通览全书以后,感慨万分,我从心底喜欢上了周国平先生的作品,尤其是欣赏他简洁的文字中闪耀着思想的光芒,更欣赏他文章中透露出对生活的从容和淡定。读他的书真可谓是灵魂的阅读,充满了哲学的沉思。让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 通过阅读他的文章,我明白了当今时代如果没有知识的支撑,我们的智慧和灵性就会逐渐枯竭。其实我觉得,现如今人与人的差别是在业余时间的利用上各不相同。在这个多元化的网络时代,我们每天睡觉前不是离开电脑,便是放下手机。很少有人能够在工作之余,静心沉潜地去阅读。当我用心阅读了《周国平论教育》之后,我发现,他的这些教育随笔的思考,睿智而深刻,切中今日教育的弊病,他呼吁我们的教育回归常识,回到教育之为教育的最基本的道理上来,让人成为人性意义上的真正的人。作为一名教师我真正明白了读书的真谛,要想做一名幸福的教师,必须要阅读经典书籍,当你真正走进书的海洋汲取营养的时候,你会发现原来读书是一种诗意的生存状态,是一种幸福的生活方式,是一种温暖的生命体验。 我非常喜欢周国平对写作的诠释,他说:写作不是为了改变世界,是为了安顿自己。这是他的写作思想。那么,作为教育者的我们,是否拥有属于 “名师与教书匠的根本区别自己的教育思想哪?国家教育督学张志勇曾说过: 在于有思想。”读了周国平对教育的论述和诠释,我知道了“职业特点决定了教师首先应是一个有思想的人,一个人真正可贵的是他的思想,一个人真正有别于他人的也是思想。作为一名教师有思想才有光彩,有思想才有魅力,有思想才有价值…… “没有思想是悲哀的,有思想是痛苦的。”悲哀是被动的适应,痛苦是主动的改造。作为一名普通的一线教师,我们不奢望成为思想家,但至少我们应该成为独立的思考者。思考,让我们穿越岁月的迷雾,锤炼教育的智慧。 通览全书之后,我不禁反思我们的教育,反思我们的日常教学。当我们

周国平作品读后感

周国平作品读后感 周国平作品读后感(一)《安静》读后感 周国平的《安静》中有这么一段话:“不管世界多么热闹,热闹永远只占据世界的一小部分,热闹之外的世界无边无际,那里有我的位置,一个安静的位置……在一个安静的位置上,去看世界的热闹,去看世界背后的无垠广袤的世界,这也许是最适合我的性情的一种活法吧。” 喜欢这一段话,也喜欢文中所说的这种活法。远离人烟也许是一种消极的避世,却也难得寻求到一种全天候的安静。古时隐士选择了这种安静,留下“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恬静。而现在的我觉得,丰富的安静是人生的一种至上的境界。安静了,便摆脱了外界名利的诱惑;丰富了,便拥有了一种内心精神世界宝藏的可能。 只是,那种境界仍远远无法达到。因为基本上每个人都免不了“喧闹一下”,都难以排斥喧闹。所以我想,安静其实应是一种态度,一种内在的追求,想追求安静、追求高效、追求一种内在心灵的充实。而我们又不得不在“安静”的外在染上“喧闹”的油漆,以求不受污染,不被视为标新立异。 安静,是喧闹的心灵寄托,喧闹在安静里。 周国平作品读后感(二)《妞妞》读后感 人生是一个过程,结果对于每一个人都是一样的,因为有死亡的

背景,所以生命才应该得到认真的尊重。 但是,不是每一个生命的结束都是悲剧和罪过。死亡本身无所谓可怕和不可怕,折磨人的是眼见至亲至爱的凋零过程和等待,是那样的无可挽回,无可奈何。妞妞是“这一个”,她还没有认识到生命的意义,她失去了看见美丽人间的眼睛,她也不知道有什么值得留恋,归去也许是她的幸运。所以,死者不能回头理解的惨痛就成了生者的全部悲剧体验。 因为有爱,所以有家;因为有孩子,所以家才有实质的形式和内容。回了家,实际上,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妞妞。每一个妞妞来到世上,都是爱的奇迹,爱是我们来到这个世界的唯一理由。所以每一个人忙忙碌碌为了谁,才会有一个相同的答案。 可是世界上有无处不在的善良,也到处充满有意和无意的伤害,让觉醒的灵魂无处可藏,让脆弱的生命防不胜防。妞妞,妞妞的爸爸,还有妞妞的妈妈……上苍无法让所有的善良得到疼爱和珍惜,上苍无法让所有的伤害得到惩罚和谴责,也许只有善待自己和呵护自己,才能让生活不会无奈的了结,才能让快乐长长久久地延续。 让成功付出代价,让痛苦得到补偿,命运不会到处复制相同的悲剧。父精母血,几亿分之一的机会,我们能够来到这个世上,已经是多么的不容易。每天早上,可以和阳光撞个满怀;每个夜晚,可以和甜梦共话往事。每一个生命来到世上的第一个声音是啼哭,这也许是一种荒唐。我们没有理由埋怨人世的不公和不平,我们有更多的理由面对岁月,说声感谢和感恩。

琦君的散文读后感800字

琦君的散文读后感800字 琦君文字通俗,真实。大家读了她的文章之后,有何感受呢?来看看本人精心为你整理琦君散文读后感800字,希望你有所收获。 琦君散文读后感800字篇一读琦君散文的第一印象就是通俗,我特讨厌华丽的词藻来修饰散文,不过这似乎避免不了的,她的散文散发的是引人入胜的味道。她主要以她母亲为主线,写出她真挚的情感, 琦君出生在一个官宦家庭,父亲纳妾娶小,使得“乡下女人”的母亲在情感心灵上备受冷落和打击。她从小就接受虔诚信佛的母亲的身教言传,到台湾曾有十年的在法院工作,目睹了人世社会罪恶的阴暗面。这正反两个方面对她创作活动的影响是最为深刻的。琦君为人为文始终一贯低调、低姿态,这在整个中国当代文坛上都是极为罕见的。不过琦君的低调、低姿态并不是装出来遮人眼目的人格面具,而不折不扣地是她人格的底色,是她历练修身养性所达到的一种境界。与她同辈作家中那种伟岸不逊、慷慨激昂、舍我是谁的霸气,几乎是绝然是泾渭分明的,她与某些闺秀作家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而同样程度的沾染或是张扬乖巧,或是媚世作态的做派,也是同样格哥不入的。琦君的平易谦卑不时自卑,而是一种伦理学和美学领域内的自信和明主作风。对琦君来说低调、低姿态是使一份免遭玷污进入红尘俗世、尔虞我诈

社会的解毒剂,同时它又是一张步入圣洁审美殿堂的入场券。低调低姿态在艺术上就不会拒人于千里之外,有拉近了与普通读者的距离,推心置腹、披肝沥胆,也就有了可能。低调低姿态也就是虚怀若谷,为琦君赢得了进行艺术创造所必不可少的广阔精神空间。 夏志清先生说,琦君的《看戏》、《一对金手镯》等作品,列入世界名作之林,也是当之无愧的。我很赞同这个建议。琦君的这两篇作品,在题材上与鲁迅的名篇《社戏》、《故乡》如出一辙,但写法上个有千秋,而在艺术境界和思想情感的深度上,则完全是同一个水平线上。至写母爱、写童心、民胞节,琦君在一定意义上超过她孺慕的前辈,这是因为她的母爱没有丝毫显示出普泛的缺陷,笔触所及均到了实处,旧制度压在中国妇女头上的沉重枷锁,未曾扭曲母亲的人性;慈悲为怀的佛家气度,淡化和弱化了强加在妇女头上的苦难,不是苦难已不再存在,而是母亲那坚韧的性格、博大的母爱惟有在苦难和屈辱中才能放大光芒。 我印象比较深的是《母亲的小脚》,,比较有同感。琦君的母亲是一个农家妇女,对她们来说有一双三寸金莲是一件很光荣的事,母亲是家里的长女,要一边在农田里干活一边带着年幼的弟弟,所以脚缠得比较晚,她成婚的时候还怕新郎嫌她的脚不够秀气,没想到一结婚后,她父亲就劝母亲把裹脚布解开,免得走路很吃力。可是布解开后,因为脚趾骨

周国平散文精选1000字读书笔记大全

周国平散文精选1000字读书笔记大全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欢迎借鉴与阅读! 周国平散文精选1000字读书笔记大全 在报刊上零星读过周国平的散文,喜欢他的博学和深刻,知道他是一个热爱写作的当代哲学家,著名的尼采研究者。此外还知道他是一个慈爱的父亲,一个至情至性的男人。在一个美好的日子里收到了一位远方的朋友邮寄来的两本书《周国平散文精选》《周国平人文演讲录》,后一本书比砖头还厚,所以我选择先看第一本。本书按时间顺序选编了周国平1983年至1998年的散文作品,那时他在40岁到55岁之间,从不惑到知天命的年龄。这些文章都是他用心灵的笔写出来的,是其最有代表性的散文。周国平在《自序》中说:“我给自己(的写作)建立一个标准:一篇文章,即使不发表我也要写;否则就不写。总之,尽量只写自己真正想写、写的时候愉快、写完自己看了喜欢的东西。这样的东西一旦发表出来,也一定会有喜欢它的人,即使发表不出来也没有什么。”周国平在《每个人都是一个宇宙》中谈到读书时说:“读到精彩处,往往情不自禁地要喊出声来:这是我的思想,这正是我想说的,被他偷去了!有时候真是难以分清,哪是作者的本意,哪是自己的混入和添加。沉睡的感受唤醒了,失落的记忆找回了,朦胧的思绪清晰了。”这正是我读《周国平散文精选》时的感觉。周国平的散文正如其极力推崇

的明代文人袁中郎一样,追求的就是“平淡有味”的境界,娓娓道来,好像是从心中自然而然地流淌出来一般。他所说的不是道理,只是自己的感觉,而这应该就是“已臻化境”的程度吧。他的文章大多在探讨生命、时间、回忆等深刻的哲学命题,但是哲学在他笔下却如花草一样清新可爱,如同一篇篇生命的游记,因为他已经把对生命的理解融进了自己的体内。在精神上,周国平是一个很女性的男人,感性,善思。“具有诗人气质的人,往往在智慧上和情感上都早熟,在政治上却一辈子也成熟不了。他始终保持一颗纯朴的童心。他用孩子般天真单纯的眼光来感受世界和人生,不受习惯和成见之囿,于是常常有新鲜的体验和独到的发现。他用孩子般天真单纯的眼光来衡量世俗的事务,在政治场上有时不免显得不通世故,有时不合时宜。”这是周国平一篇文中的句子,我想,他也是在说自己吧。

读周国平论教育的心得体会范文共三篇

读周国平论教育的心得体会范文 篇一 最近,我一直在读《周国平论教育》。在这本书的第53页,周国平老师认为衡量一本书的价值的标准是:“读了它之后,自己是否也遏制不住地想写点什么,哪怕想写的东西与它似乎全然无关。”这句话真精辟,一语中的。专家就是不一样,随便一句话就这么深刻。 近段时间,我就一直在思忖着想写点什么,可是终日忙忙碌碌,总是不得空闲。明天又是周五了,此刻,我停下手头的一切工作,集中精力梳理连日来反复在心间激荡的一些感受。 对于这位著名的哲学家在第四辑“哲学与语文教学”里面所谈的“如果我是语文教师”感触颇深,里面的几个观点引起了我的强烈共鸣。因此,我几次回过头来,将第111页至第112页反反复复看了好几遍。周国平老师在“如果我是语文教师”这一小节第一自然段开门见山地提出了“如果我是中学语文教师,我会怎么教学生?”这个话题。紧接着,周老师凭借自己的切身经验谈了一些感受。然后谈到了语文水平无非就是这两样东西,一是阅读的兴趣和能力,二是写作的兴趣和能力。结合我自身的教育人生经验,一直以来,我也是这样培养学生的。首先是因为我本人及其喜欢阅读和写作,其次是因为非师范院校毕业的自己之所以能有今天,也是得益于阅读和写作。

另外,我还将第二辑“阅读与素质教育”里面的“阅读经典与素质教育”,即《周国平论教育》这本书的第26页,用心品读了几遍。 周国平老师认为阅读经典是素质教育的最佳教育途径。在这一辑的扉页,周国平老师说“把受教育者引领到经典著作的宝库里,让他们了解、熟悉、领悟存在于其中的传统,受其浸染,加入到人类精神探索的伟大进程中去,在我看来,不可能有比这更名副其实也更有效的素质教育了。” 周国平老师用平实的语言从智育、美育和德育三个方面分别论述了经典著作是极好的教材。他说,若能从中学时代就开始走近经典,阅读经典,乃至迷上经典必将终身受益。 我是小学老师,结合周国平老师所谈的以上观点,再联系当下所处的教育现状,我认为有必要引导小学生阅读经典童话。因为经典是一盏心灯,不仅照亮孩子的童年,还会照亮孩子的一生!每个儿童都是一部童话,每部童话都是儿童成长的小小阶梯。许多色彩斑斓的童话向儿童展现了一个个神奇而又迷人的世界,无数动听的故事能教会孩子们懂得做人的道理。它像一盏神奇的灯,照亮孩子们的心和他们前进的路,引领他们茁壮、健康地成长。 篇二 周国平是一位哲学家,也是一位很富有爱心的称职的父亲。最近读了张国平的《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守望的距离》、《周国平论教育》等等,其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周国平论教育》

教育名家论教育

教育名家论教育 1、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雅斯贝尔斯 2、即使是普通孩子,只要教育得法,也会成为不平凡的人。——爱尔维修 3、最重要的教育方法总是鼓励学生去实际行动。——爱因斯坦 4、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法)卢梭 5、教育的伟大目标不只是装饰而是训练心灵,使具备有用的能力,而非填塞前人经验的累积。——爱德华兹 6、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苏格拉底 7、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而且是模范。——布鲁纳 8、该教的是思考的方法,并非思考的结果。——顾立德 9、教育真正的目的,并不只强调人做善事,同时还要教人从善事中发掘出喜悦。——罗斯金 10、教书是一种很愉快的事业,你越教便会越爱自己的事业。当你看到你教出来的学生一批批地走向生活,为社会做出贡献时,人们会多么高兴呵!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后来居上,这里不也正包含着你的一份辛勤的成绩在里面吗!——徐特立 11、要想学生好学,必须先生好学,惟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陶行知 12、教育的本质就是培养学生一种积极的态度。 13、人是不会被别人打倒的,而是被自己打倒的。

14、没有教师的成长,学生的成长是不可能的。 15、很多人在生活中所犯的错误往往被看作德性问题,实际上却是心理问题。点灯的心 16、一个人要取得成功有两个重要的前提,一个是追求成功,一个是相信自己能够成功。 17、教育没有情感,没有爱,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称其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 18、年轻不是坏事,只要你每一天不要去重复,每一天都是在拥抱新的太阳。伟大并不遥远,只要做个有心人,要进行细致的积累,多花点精力在教学上,花在对自己事业的追求上。 19、一个教师不在于他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教了多少年书。 20、从总体上说,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要目的已经不是学以致用,而在于学习知识的过程本身,在于通过学习而成为一个聪明的人,文明的人,有高尚精神生活的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