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街巷空间及其启示

传统街巷空间及其启示
传统街巷空间及其启示

图3-a 三朝巷24

号手巾寮平面

图3-b 三朝巷24号手巾寮空间构成分析表2 三朝巷24号手巾寮空间构成数据分析

总用地面积室内面积

灰空间面积天井面积面积(m 2)18018

1141485519110141比例

100%

63132%30192%5176%

从灰空间在泉州民居中的普遍性我们发现灰空间主要结合天井呈环状分布,并且灰空间占总面积的1 3这一比例已由经验值的不断累加而上升成为理论值。

4 泉州民居灰空间对现代的借鉴作用及意义

记得建筑大师路易?康曾说过:“在所有事物中,我尊重开端……古人的头脑也很聪敏,就和我们所假设自己的头脑一般

聪敏……”〔9〕

论语云:“温故而知新。”宗白华先生总结道:“历史

上向前一步的进展,往往是伴着向后一步的探本究源。”〈10〉

看来,无论中西方的名人们都同样地意识到了历史对现代乃至未来地提示借鉴作用,的确,泉州这一亚热带地区,古民居提醒着我们注重气候设计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尤其是灰空间对建筑环境舒适性的影响更是“立竿见影”,古人对灰空间的分布及比例的把握已形成一定的潜在模式,灰空间围绕天井环状扩散分布的面积占总面积的三分之一的比例值得建筑设计者的重视与学习,对建筑灰空间性质上的把握及数量上的斟酌,能使建筑在

内涵上继承传统的生态精神,从而使气候造就的特色的空间成为历史与现代的结合点。

(注:感谢彭晋媛老师的悉心指导。)

3本文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批准号59808007)

注 释

1 转引自龙庆忠 中华建筑与中华民族 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p 25

2、3、4 转引自 彭晋媛 和而不同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博士论文

2001p 43、p 43、p 26

5 转引自 中国建筑美学 侯幼彬 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p 1936 转引自 黄金良 泉州民居 海风出版社 1996p 107、8 转引自 宗白华 美学散步 上海人民出版社p 97、p 929 转引自 李大夏 路易?康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p 14510 转引自 宗白华 美学散步 上海人民出版社p 58

参考文献

1 黄金良 泉州民居 海风出版社 1996112 杜仙洲 泉州古建筑 天津科技出版社 1991123 宗白华 美学散步 上海人民出版社

4 彭晋媛 和而不同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博士论文20015 侯幼彬 中国建筑美学 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16 孙杰 传统民居与现代绿色建筑体系 建筑学报2001(3)p 617 蔡镇钰 中国民居的生态精神 建筑学报1999(7)p 538 龙庆忠 中华建筑与中华民族 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9 B ?吉沃尼 人?气候?建筑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0 沈玉水 泉州古民居建筑特点 福建建筑1995(1)p 11

收稿日期:200111118

?省科协二届学术年会土木建筑优选论文(二)?规划?设计?环境?论坛?

传统街巷空间及其启示

王珊 (华侨大学建筑系 362011)

〔摘 要〕 唐、宋、明清是我国古代城市形态的三个主要发展阶段,本文通过对其城市街巷的发展及其主要空间特征的阐述,指出传统城市街巷空间对现代城市及街巷设计的启示和意义。

〔关键词〕

 传统街巷空间 启示Space of trad iti ona l street and lane and the i n sp i ra ti on fro m it W ang Shan (D ep t .of A rch itecture ,N ati onal H uaqiao U niversity 362011)

Abstract :T ang 、Song 、M ing&Q ing D ynasty are th ree m ain

stages of the devel opm ent of ancient city for m .T he article elabo 2

rates the devel opm en of the street and lane ,states the m ain s paec characters of the m and then points out that modern city and street design can draw ins p irati on from traditi onal street and lane .

Key words :Space of traditi onal street and lane Ins p ira 2

ti on

如果把城市视作一个肌体,那么街巷无疑就是它的血脉。古今城市街道在物质功能上的差异是巨大的。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的出现,街巷的设计变得越来越理性,现代生活的需要使其布局、交通、管线等物质功能被强化。然而,街巷不仅仅是物质的载体,它还是人们生活的场所和舞台,承载着人们的生活和记忆。威廉?怀特说:“街道存在的基本理由,就是它向人们提供了一个可以面对面接触的中心场所。”而就这一点而言,古今城市相承,并没有太大变化。古人云:史可鉴今,在当今城市规划问题越来越多,设计趋同化的时候,回头看一看或许会让我们走得更好更远。

1 唐、宋、明清街巷空间的发展

我国古代城市的发展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岁月里,就营国制度体系传统而言,可分为两个阶段。从封建制兴起的春秋、战国

之际到秦汉时代,是第一阶段。自东汉迄明、清,则是第二阶段。第二阶段又以宋为转折。①就城市规划的理论和实践来看,唐、宋及明清是三个较为典型的、较成熟的发展阶段。

111 唐的街巷空间

古代城市大部分是社会政治的产物,而且一次建成——先修城墙,再建城市;先定宫室,再筑其它区域——是一种先由外而内,后由内而外的建城秩序。建城之前要先“辨方正位”,正南正北的房屋朝向对我国大部分地区气候的适应性具有重要意义。农业社会制度下,“井田制”观念影响深远,在古代城市规划中,人们也用它来作为主要依据。这两者相结合的结果就产生了古代城市典型的“棋盘式”格局。“假如地形许可的话,(古代都

城)基本都是按照整齐规则的传统模式来规划的。”(李允金禾,《华

夏意匠》

)唐以前,这种规划形制就很普遍了,这种形制的极致例子就是唐长安城。

唐长安城尺度宏大、规划严整,是当时世界上最大也最为规则的城市。白居易描绘唐代城市面貌诗云“七堰八门六十坊”。坊,即“里坊”。是城市聚居组织的基本单位,城市的细胞,一个里

坊就是一个“邻里单位”,即一个棋盘格。城市生活基本是在坊内进行,即使是进行商品买卖交换的市集,也只是固定的、面积大一些的里坊而已。坊内另有自己的支路“十字街”,路网自成体系,是城市中的“城市”。

人们每日的早出、晚归作息由统一的鼓声来限制;四合院的居住形式、里坊以大面积实墙面临街——生活方式和空间形态都是极其内向的。若以现代城市景观的视角来看,“棋盘式”格局的主要街道空间略显单调乏味。

然而对于当时深浸礼乐观念的中国人来说,或许并非如此。人们过着以“院”为空间核心,以“家族”为精神核心的自足自乐的生活。虽然“家国同构”,生活的内部秩序和外部秩序却是分开的,正所谓“内外有别”。就如同坊内坊外两套街系组织一样,层次分明。由“井田制”走向“里坊制”产生出“内向空间”,由“内向空间”所引导出的是归宿感和认同感,这与当时社会面貌和心理状态都是适应的。

由连续实墙面构成的街巷、胡同具有适宜的步行尺度,是邻里交往的主要场所,是孩子们的乐园,是游走货郎的驻脚地——是人们了解家族外生活的窗口,因而富有生活气息和回忆的魅力。

112 宋的街巷空间

再厚实的墙体也挡不住社会发展的脚步。由于工业生产的发展进步,商品经济欣欣向荣,人们的商业观念也逐渐增强。传统的里坊制已经不能适应生活的需要了。中、晚唐开始出现坊内设店和夜市,到了南宋,终于“满园春色关不住”,里坊的墙被打破了,城市首次出现了“街市”和“临街建筑”。②

古典市制弛废,城市以另一种新的方式——“坊巷制”来规划生活区。这里名为“坊巷”,实则“坊”已经消失,城市的商业、居住格局由“面”变为“线”。街道依然是连续的:“十里长街市井连”(张枯诗),只是此时的街道已经不再是大面积的实墙面了。酒肆茶楼的各色招幌、临街商业建筑的各式店面、南来北往的商人、

“夜市千秋照碧云”(王建待)、“……九桥门街市酒店,彩楼相对,

旗相招掩翳天日”——城市街巷活跃起来了。人们充分享受着商品经济繁荣带来俗世的快乐。宋张择端所绘《清明上河图》生动地描述了这一场景。

由唐之“里坊制”到宋之“坊巷制”,这一由面到线的转变意义重大。城市性质有了根本改观:由内向、封闭转而为外向、乐生。城市面貌简洁规则到热闹繁华。城市、街道的发展与商品经济初期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心理状态是适宜的。

113 明清的街巷空间南宋以后的城市保持了“坊巷制”的基本格局。街坊内部功能增多,街巷空间丰富起来。城市规划的尺度更为宏大、眼光更为长远。在总体空间组织上也更成熟了。突出了例子就是明清北京城。在长达8公里的中轴线上组织城市空间,成为“地球表面

上人类最伟大的单项作品”

(爱孟德?培根,《城市设计》)。唐、宋、明清街巷空间组织见图示

2思想意识形态的局限,古代城市规划体系较之现代城市规划格

局显得僵化,但其合理成分也并不因为时代的发展变化而不复存在,它仍然留给我们很多启示。

211 街巷空间与生活的互动李允金禾先生指出:“中国城市的组织形式虽然经历着不少变化,但是无论在哪一种形式中,一种传统的城市组织精神仍然不断地保留着,它们所表现出来的一切就成为了‘中国式城市’一

种真正的性格。”(《华夏意匠》P 400)这里的

“精神”指的是“坊”内邻里的互相接触以及守望互助的精神。所以,尽管“坊”已经不存在,后世仍以“坊”来命名街巷。

由街巷空间发展史可以看出,由唐至明清的街巷转型是成功的,因为它没有与历史割裂,延续了传统精神,又满足了当时的需要。生活方式与城市街巷空间是相互适应又相互促进的:唐在大家族聚居为主的生活方式下,街巷空间以实墙面组织,内向宁静;宋在受商品经济冲击后,生活方式活跃世俗化,街巷空间外向热闹;而明清的街巷空间则更显出封建社会末期的理性和成熟。

生活方式的变化促进城市形态和街巷空间的变革;城市形态和街巷空间的超前设计,又能加速生活方式、甚至是思想观念的变化。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与古代人已有天壤之别,媒体时代的生活信息化、数字化,使得全球距离缩短,生活速度加快,虚拟成分增多。人们的思想观念更是丰富多彩,有怀旧的,有现实的,有超前的。在城市设计中,若能充分注意到这些变化,加以引导和利用,必能创作出与时代合拍的城市和街巷空间。

212 城市的肌理综观唐、宋、明清的城市格局,给人最深印象的应该是其城市肌理的和谐优美。这正是许多现代都市所缺乏的。古代城市肌理的和谐,原因大约在于两点。其一,是建筑型制的基本统一。从宫殿、坛庙、寺观到集市、民居、学堂,建筑的变化只在于屋顶的式样、色彩和等级。且建筑群体以单体来组织,以院为中心,虚实相间。其二,就是街巷规划的等级分明、条理有序。

现代城市的建筑讲求突出个性,各不相让,容易导致城市面貌的杂乱无章。今天用古代的手法来解决现代城市的肌理问题是不可能的,但是在总体规划上结合当地地形,注意点、线、面的组合,尊重历史文脉,是规划设计中古今同一的原则。

213 城市的可识别性和可印象性凯文?林奇在其《城市意象》一书中指出,城市的可识别性和可印象性对于城市形象至关重要。“清晰的可识别的环境不仅给人以安全感而且还增强人们内在体验的深度和强度。……如有一种更动人的环境,同样的生活将会获得新的意义。”而街巷空间是构成这种可识别性和可印象性的主要场所。林奇所指出的城市印象五大构成要素:道路、边沿、节点、标志和区域中的前四项都与街巷空间息息相关。

城市须首先具有特征才可识别、可印象。传统街巷空间,如上述唐之坊内外两套街巷体系的内向空间;宋之线性开放空间;明清之注重序列的空间,都有其独特风格,而且随着城市的发展,可识别性增强。我国现阶段从炎热的南方到寒冷的北方,从干燥的西部到湿润的东部,幅员辽阔的土地上,许多城市都是同一种城市形态、街巷模式和建筑风格。街巷是人感知城市的媒介,一旦这一媒介所发出的信息相似,这种超越地理和气候的趋。可见,在城市规划和设计中,除了满,形成城市特色也极其重。

比较唐、宋、明清以来的城市地图,具体到微观,就能发现这些城市缺乏西方城市及现代城市都颇为注重的大型城市交往空间——广场。除了街巷空间,大型公共活动譬如庙会、赶集等都集中与庙观、市(里坊)等围合空间内。即使是天安门广场这样的大型场地,也是一用围墙环绕起来的非公共性质的封闭空间。“古代甚少没有围墙的开放空间”。(李允金禾,《华夏意匠》p400)这不能不说是古代城市规划设计中的一大弊端(这一点也与制度和意识形态相关)。然而同时也使我们看到,长期以来,人们已习惯于在就近的有宜人尺度的街巷空间中交谈、漫步、游憩和购物。因为这里有他们熟悉的人群、熟悉的环境,是生活的舞台,是能令人放松的场所。除了重大活动。人们似乎并不习惯于寻找远距离的公共活动空间。

现代城市设计中往往会有城市节点处的大型广场,这些广场如果空间、绿化等组织不当,就很难吸引市民,从而成为城市荒漠。而一些尺度、绿化、水景等适宜的大型广场,对于广场附近的居民自然是一种福荫,而对那些住区远离广场的市民来说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因此,我们不妨改变一下现有设计方式:将大型广场的规模缩小并分散化,保证每多少面积的住区就有一个适宜的小型广场(作出调查和论证),并使广场与街巷空间相连,成为扩大了的街巷。这样广场空间就和居民的生活紧密相连了,既保持了街巷空间,又弥补了它的不足。

这一模式将既符合传统街巷心理,又能适应现代生活习惯,使人们充分享受到城市交往的愉悦。当然要保证这一点,“步行”无疑重要。城市中人流与车流分离,步行与车行分离又是现代城市设计的一大课题。

以上是对传统城市街巷空间的一点启示。

街巷空间古今不同,东西有别。然而其基本构成要素却都是三项:即建筑、人与铺地、小品、绿化。建筑构成街巷的空间界面,形成街巷的基本风格;铺地、绿化和小品是联系人与街巷的媒介;人使得空间生动活跃,是空间的灵魂。人既是街巷的设计者又是街巷的享受者。杨?盖尔说:“能方便而自信地进出,能在城市和建筑群中流连,能从建筑物和城市中的空间得到愉悦,能与人见面和聚会——这些对今天好的城市和好的建筑群来说仍是关键的,就像在过去的城市中一样。”以人为本,是城市和街巷空间设计的永恒的原则。

注释

1 ①、②转引自贺业钜,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史论丛,1986

2 贺业钜,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史论丛,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

3 李允金禾,华夏意匠,香港广角镜出版社,1982。

4 刘墩桢主编,中国古代建筑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4。

5 凯文?林奇著,城市意象,项秉仁译,建筑师19~22。

收稿日期:2001418

?省科协二届学术年会土木建筑优选论文(二)?规划?设计?环境?论坛?

诗意的栖居场所

——杨经文生态设计随想

李苏豫 (厦门大学建筑系 361005)

〔摘 要〕 本文介绍了杨经文的生态建筑理论,并与其他一些生态设计思想进行了比较。指出中国建筑师应开拓思路,汲取各种有益的经验。重视设计中的科技含量;更要积极实践,将理性思考认真的付诸实施,履行好自己的环境职责。

〔关键词〕 生态设计 杨经文 生物气候学

Poeti c D well i n g Space——En l i ghtenm en t fronm KenYeang’s Ecolog i ca l D esi gn

L i Suyu(T he A rch itecture D epartm ent of X ia m en U niversity361005

Abstract:T he article introduces Ken Yeang’s ecol ogical design theory and compares the m w ith those of the others.It als o l odges that Ch inese arch itects should open up their th ink ing of though t,draw on the experience of the other’s,attach great i m2 portance to science and technol ogy in the design.T hey should try their best in their design work to do their duty for our environ2 m ent.

Key words:Ecol ogical design KenYeang B i ocli m atol2 ogy

生态设计是当前的热门话题。然而不少所谓的生态建筑并没有从实际环境出发,而是断章取义,片面追求形式。作个空中花园,加上纯形式的铝合金遮阳顶,就标以绿色生态;作了坡顶,用当地的材料贴在外墙上,就称为地方生态;作了莫名其妙的曲面造型。就当作仿生生态。其实生态设计并非哗众取宠。从杨经文的生态设计理念及实践中,我们看到这是一项艰苦的研究,是一门科学。许多建筑师致力于此,着眼点、手法各有不同。

理念

为设计生态上可持续的建筑环境,需要在建造中对自然环境施加最小的影响,并使建成环境与生物圈的生态系统融为一体,杨经文认为摩天楼比分散式城市布局更具生态上的合理性,这种建筑形式可以设计成积极、绿色的方案。

杨经文认为使用者的需求优于建筑的硬件和设施。设计者必须在选址、朝向、构形、布局以及对机电系统的选择等方面,通过设计,对当地的气候和生态环境创造性的做出解答。他将“生物气候学”运用于热带高层建筑。这种以“地方气候”为切入点的设计思路与柯利亚的类似。

“生物气候学”的设计方法在设计最初了解当地的气象资料;区分各条件的重要性,评价气候条件对人体舒适度的影响。采用相应的技术手段(建筑的选址和定位、建筑阴影范围评价、建筑构形设计、引导空气流动等)进行建设设计,寻求最佳设计方案使建筑能直接利用当地自然资源,解决气候与人体舒适之间的矛盾。这样,在没有额外“主动式”机电设备的条件下,整个被建造系统能够以一种低能耗的方式运营,强调“被动式”系统优于“主动式”系统。这种被动式的设计方法需要建筑师充分了解区域的地理、气候等各方面现状。例如,何利亚基于地方传统建筑的形式、空间、布局,在建筑构造上采取措施,从而实现微气候建构。日本建筑师加藤义夫通过设计被动式太阳能系统达到节能及能量的循环利用。

而欧洲的一些建筑师,如托马斯?赫尔佐格、迈克尔?霍普金、皮阿诺及英国的尼古拉斯?格雷姆肖、美国的诺曼?福斯特等的作品则是主动式的设计思路。他们主动利用现代最先进的建筑材料、光电子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对建筑物理性质进行最

传统村落保护实施方案

传统村落保护实施方案 传统聚落作为人们生产和生活的承载体,孕育了独特的人文环境和建筑风格,是中国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可忽视的结构单元。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传统村落保护实施方案,一起来看看吧! 传统村落保护实施方案一根据国务院、省、州、市关于保护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加大传统村落保护力度,特制订如下鱼木村传统村落保护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各级关于传统文化精神,遵循科学规划、整体保护、传承发展、注重民生、稳步推进、重在管理的方针,加强传统村落保护,改善人居环境,实现传统村落的可持续发展。 二、基本原则 整体保护与特色保护相结合。对鱼木寨实施整体保护,保护的方法由古寨—古民居—古墓葬—历史建(构)筑共四个层面,严格保护古寨的传统空间风貌,历史建筑,保护传统建筑的空间布局、群体组合、结构形式、色彩材料与门窗细部等。鱼木寨内的寨墙、门楼、是鱼木寨内最有特色的文化遗产,采取特色保护的原则。此外,古寨内的古墓葬是古寨的传统文化的象征,针对这一特色,进行系统的整合。 一般保护与重点保护相结合。古寨的民居根据现存的条

件,新湾、学堂以维护现状,适度修复为主。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老房子、六吉堂实施重点保护,保护历史遗存的原真性,保护历史环境的整体性,保护历史信息的过程性。 适度修复与合理利用相结合。针对文物古寨及自然环境的现状特征,以整治环境为主要方法,对严重损坏的历史遗存进行适度修复,避免过度、过量修复而丧失其中的历史信息。本着合理利用、永续利用文化资源的原则,在保护的前提下,进一步发挥历史遗产的持续价值,实现将资源转变为产业的目标。 三、主要目标 力争通过三年时间的努力,使谋道镇鱼木村的文物和文化遗产得到基本保护,具备基本的防灾安全保障、基本的保护管理机制、逐步增强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综合能力。以鱼木寨整体格局和历史环境风貌的保护和利用为核心,以保护鱼木寨的真实性、完整性、延续性为目标,使鱼木寨成为自然、现代与历史和谐共生的历史文化名村和优秀传统村落。 四、项目需求 除文物局已经纳入实施的项目外,在保护发展规划基础上,提出以下几大类项目需求: (一)传统建筑保护利用示范类 1、学堂古民居改造: 学堂古民居为清代遗址,均为典型的四合院式,学堂,

汪曾祺《胡同文化》阅读练习及答案

胡同文化 汪曾祺 北京城像一块大豆腐,四方四正。城里有大街,有胡同。大街、胡同的方位走向大都是正南正北,正东正西。北京人的方位意识极强。过去拉洋车的,逢转弯处都高叫一声“东去!”“西去!”以防碰着行人。老两口睡觉,老太太嫌老头子挤着她了,说“你往南边去一点”。这是外地少有的。大街、胡同,把北京切成一个又一个方块。这种方正不但影响了北京人的生活,也影响了北京人的思想。 胡同文化是一种的文化。住在胡同里的居民大都安土重迁,不大愿意搬家。有在一个胡同里一住住几十年的,甚至有住了几辈子的。胡同里的房屋大都很旧了,“地根儿”房子就不太好,旧房檩,断砖墙。下雨天常是外面大下,屋里小下。一到下大雨,总可以听到房塌的声音,那是胡同里的房子。但是他们舍不得“挪窝儿”,——“破家值万贯”。 四合院是一个盒子。北京人理想的住家是“独门独院”。北京人也很讲究“处街坊”。“远亲不如近邻”。“街坊里道”的,谁家有点事,婚丧嫁娶,都得“随”一点“份子”,道个喜或道个恼,不这样就不合“礼数”。但是平常日子,过往不多,除了有的街坊是棋友,“杀”一盘;有的是酒友,不时喝两“个”(大酒缸二两一杯,叫做“一个”);或是鸟友,不约而同,各晃着鸟笼,到天坛城根、玉渊潭去“会鸟”,此外,“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 北京人只要有窝头,就够了。大腌萝卜,就不错。小酱萝卜,那还有什么说的。臭豆腐滴几滴香油,可以招待姑奶奶。虾米皮熬白菜,嘿!我认识一个在国子监当过差,伺候过陆润庠、王垿等祭酒的老人,他说:“哪儿也比不了北京。北京的熬白菜也比别处好吃,——五味神在北京。”五味神是什么神?我至今考查不出来。但是北京人的大白菜文化却是可以理解的。北京人每个人一辈子吃的大白菜摞起来大概有北海白塔那么高。 北京人爱瞧热闹,但是不爱管闲事。他们总是置身事外,冷眼旁观。北京是民主运动的策源地,“民国”以来,常有学生运动。北京人管学生运动叫做“闹学生”。学生示威游行,叫做“过学生”。与他们无关。 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就是个“忍”字,安分守己、逆来顺受。老舍《茶馆》里的王利发说,“我当了一辈子的顺民”,是大部分北京市民的心态。 我们楼里有个小伙子,为一点事,打了开电梯的小姑娘一个嘴巴。我们都很生气,怎么可以打一个女孩子呢!我跟两个上了岁数的老北京(他们是“搬迁户”,原来是住在胡同里的)说,大家应该主持正义,让小伙子当众向小姑娘认错,这二位说:“叫他认错?门儿也没有!

浅谈中国古典园林在现代建筑景观当中的运用

浅谈中国古典园林在现代建筑景观当中的运用 简介:以中国古典园林为例,以其空间处理手法在现代城市开放性公共休闲空间设计中的应用为基点,论述古典园林私密性空间到现代城市开放性公共休闲空间的联系与发展。 1.概述中国古典园林空间设计手法 园林是物质环境,构成园林的物质要素称为构景要素。构景要素大体可以分为三大类,即山水、建筑物和动、植物。第二类建筑,广义的包括人工构筑的园林建筑、园路、广场雕塑和园林小品等。 在中国的古典园林造园中,与其说是造园,还不如说是建筑的布局和构造,因为建筑构成了整个园子,而其他要素的则作为建筑的附属部分。“天人合一”的思想在中国的园林设计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园林构筑物与山水要素、动、植物要素达到了完美的融合,根据文人雅客对圆子的实用要求与艺术要求构筑了独具一格的东方造园艺术。 中国传统园林空间处理手法:比例协调,尺度适应,高低变化,错落有致;即要能很好地运用光影明暗的变幻,虚实的对比,又能将各种空间彼此穿插、渗透,首尾相顾,前后呼应,互相因借,此外,还使静态空间流动,达到动、静结合。 2.. 城市化加剧,现代城市景观设计开放性空间呼唤人性的场所 近年来,我国越来越多的地区出现了“城市化”,城市整体所面临的建设环境范围的,速度快,甚至有许多大尺度的公共空间建设项目,都被要求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从立项、策划到设计的全过程。前

写年的“疏林草地”,“喷泉广场”流行与全国,对外来艺术风格和视觉形象过分追求,布置大量的草地,反而减少了人的活动空间,吸引不到人们来使用。 现代人文地理学派及现象主义景观学派强调人在场所中的体验,强调普通人在普通、日常的环境中的活动,强调场所的物理特性、人的活动以及含义的三位一体性。这里的物理特性包括场所的空间结构和所有具体的现象;这里的人则是一个景中的人而不是一个旁观者;这里的含义是指人在具体做什么。因此,场所和景观离开了人的使用便失去了意义,成为失落的场所(placeless)(Ralph,1976)。现代城市公共休闲空间的关系应该是形式的,她是体验、是生活、是交流——人与人的交流,人与自然的交流。 3 现代城市开放性休闲空间的发展 3.1. 设计要素的沿用与发展创新 3.1.1 自然设计要素 自然的地理、山水要素基本上沿用了古典园林的手法,特别是对“边缘区域”的钟爱。但在现代城市里,这些要素也具有较大的限制性,设计师不能够根据理想的模式来设计,而只能运用现代的技术进行改造。 3.1.2 构筑物设计要素 在现代城市开放性公共休闲空间里构筑物的设计越来越显得抽象和艺术化,而不是想古典园林中的建筑物那么精细。特别是“景观盒”概念的提出,这些盒子由墙、网或柱构成,以最简单的方式,给

北京市东城区2015届高三4月综合练习一语文试题

东城区2014—2015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三综合练习(一) 2015.4 语文 本试卷共10页,共150分。考试时长150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本大题共7小题,共2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完成1-7题。 北京胡同的空间形态 王彬 现在的北京城是在古代都城的基础上进行规划的。元大都是北京城最早的雏形,它的设计既继承了《考工记》中的营国思想,又根据《易经》有所变化。 按照《考工记》的思想,营建都城的时候,在都城的内部要修筑九条南北走向的道路与九条东西走向的道路。南北走向的道路称“经”,东西走向的道路称“纬”,“九经九纬,经涂九轨。”一轨,是一辆乘车的轴距。九轨,是指九辆乘车。能够驰骋九辆乘车的道路,便是首都的干道。大都基本遵循了这个原则,但是略有变化。今天北京旧城(二环路以内)的主要道路还是大都时代的延续,只是拓宽、延长了而已。 干道之间,分布着微观道路系统:纤细的火巷与胡同。今天的东四、西四、南锣鼓巷【注】一带(见附图),专家考证,基本是那时微观道路的遗存。按照当时设计者的规划,大都的道路分为四种状态,在宽度上依次递减。首先是大街,其次是小街,再次是火巷,最后是胡同。这四种状态的道路,有三种称谓保存下来,数量最多的“火巷”则没有延续下来,被后世统称为胡同。 大街二十四步阔,折合今36.96米;小街十二步阔,折合18.48米。那么,火巷与胡同呢?至今没有查考到文献记载。明以后,胡同作为北京道路的特殊名称大量出现,并且成为主要称谓。发展到今天,一些纤细的道路,诸如巷、条、里、院、夹道、廊下等,虽然不叫胡同,但是,在北京人的观念里,还是被视为胡同。甚至以“街”为称的道路,如果狭窄,也往往被看作胡同。 那么,什么是胡同?或者说,胡同的空间形态是什么样子? 东西走向与南北平行 北京的大街基本是笔直的、平坦的,南北、东西纵横交叉。与其相比,北京的胡同也大都是笔直的、平坦的,而且绝大多数采取东西走向、南北平行的原则。这样的胡同布局反映了北京特殊的地理环境。 北京位于北纬39度26分至41度03分,东经115度25分至 117度30分,属于典型的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其北是蒙古高原。北京冬季刮西北风,寒冷干燥;夏季刮东南风,燠热多雨;春季多风沙。冬至正午日照的最大角度是27度,夏至日照的最大角度是76度。

浅析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手法

造园手法 摘要:文章通过对江南园林的空间布局进行分析,介绍了中国古典园林在空间处 理上常用的手法,并列举了大量的实例加以说明。 关键词:古典园林;空间;布局;自然;意境 A Discussion On The Gardening Art Of Chinese Classical Gardens————The Layout Of Garden In The Areas South Of Yangtze River. ZHANG Lei Abstract: Through analytizing the spacious layout of the gardens in t he areas south of Yangtze river, this article introduce the gardening methods of layouting space in Chinese classical gardens. In additio n, many examples are given to illustrate the statement above. Key words: Classical Gardens; Space; layout; Nature; 中国古典园林荟萃于江南,尤以苏州为胜,多为明清时代的遗存。从造园的历史发展来看,明清园林 较之唐宋的空间范围已在缩小,在本已不大的空间里,再建筑许多庭院,空间上的矛盾也就更加尖锐,主 要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如何在这样局促的空间里再现自然山水的形象?二是如何使端方齐整的庭院 与自然山水的景境创作有机结合起来,创造出和谐而完整的园林艺术形象?正由于这种历史发展所形成的 矛盾,和矛盾的解决,园虽一而质已不同。基于这个认识,本文将从“空间布局”这一角度出发,谈一谈 笔者对江南古典园林造园手法的认识。 园林布的局,用现代话说,就是在选定园址的基础上进行总体规划,根据园林的性质、规模、使用要 求和地形地貌的特点进行总的构思。它不仅要考虑园林内部空间的现状,还要研究外部空间的现状和特点。 这样的构思是通过一定的物质手段——山石、水面、植物、建筑等——进行的,按照美学的规律去创造出 各种适合人们游赏的环境。因此,正确的布局来源于对园林所在地段环境的全面认识,分清利弊,扬长避 短;正确的布局来源于对园林整体空间中各种环境的丰富想象和高度概括。 1 突破园林空间范围较小的局限,实现小中见大的空间效果 1.1利用空间大小的对比 江南的私家园林,一般把居住建筑贴边界布置,而把中间的主要部分让出来 布置园林山水,形成主要空间;在这个主要空间的外围伺机布置若干次要空间及 局部性小空间;各个空间留有与大空间联系起来。这样即各居特色,又主次分明。 在空间的对比中,小空间烘托、映衬了主要空间,大空间更显其大。如苏州网师 园的中部园林:从题有“网师小筑”的园门进入网师园内的第一空间,就是由“小 山丛桂轩”等三个建筑以及院墙所围绕的狭窄而封闭的庭院,庭院中点缀着山石 树木,构成了幽深宁谧的气氛。但当从这个庭院的西面,顺着曲廓北绕过濯缨水 阁之后,突然闪现水光荡漾、水崖岩边、亭榭廊阁、参差间出的景象。也正由于 前一个狭窄空间的衬托,这个近均30米×30米山池区就显得较实际面积辽阔开 朗了。 1.2注意选择合宜的建筑尺度 在江南园林中,建筑在庭院中占得比重较大,因此,很注意建筑尺度的处理。 在较小的空间范围内,一般均取亲切近人的小尺度,体量较小,有时还利用人们 观赏物体“近大远小”的视觉习惯,有意识地压缩位于山顶上的小建筑的尺度, 而造成空间距离较实际状况略大的错觉。如苏州怡园假山顶上的螺髻亭,体量很 小,柱高仅2.3米,柱距仅1米。网师园水池东南角上的小石拱桥,微露水面之 上,从池北南望,流水悠悠远去,似有水面深远不尽之意。 1.3增加景物的景深和层次 在江南园林中,造景深多利用水面的长方向,往往在水流的两面布置石林木 或建筑,形成两侧夹持的形式。借助于水面的闪烁无定、虚无缥缈、远近难测的 特性,从流水两端对望,无形中增加了空间的深远感。

郑州市城市形态及空间结构分析

城市形态及空间结构分析 ——以郑州市为例 城市规划0902 祝相科200917020215 城市形态是城市建设和规划的重要依据,城市规划者的城市形态理念直接决定了城市规划的效果,以致影响城市的总体布局、城市发展的综合效果、交通组织和城镇群的合理分布,甚至关系到城市生产、生活质量、城市改造、城市合理发展方向等一系列重大问题。 城市空间是各种人类活动与功能组织在城市地域上的空间投影,是城市建设与发展的载体,城市空间结构的研究是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的核心内容,城市的区域分析、定位研究以及发展目标的实现等研究最终均要落实到空间上。因此,城市空间结构的合理性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也尤为重要。 有学者认为城市结构与城市形态互为表里,城市结构表现为城市发展中的内在的动力支撑要素,城市形态则表现为城市发展的外部显性的状态和形式。城市空间结构只是城市结构的一部分,表达的是要素在空间组合上的关系,这种关系即为城市相互作用。城市结构实际上既决定了城市形态,也最终决定了城市空间结构。也就是说,城市空间结构就是能够通过城市相互作用体现为城市形态的那部分城市结构。 其实,目前对城市形态并没有形成统一的概念。纵观学者们对城市形态的理解和表述,从横的方面来看,城市形态具有物质和非物质两种表现形式,物质方面主要指城市各有形要素的空间布置方式,包括街道网的结构形式,各种功能的地域分异、城市土地利用模式和建筑环境以及中心城市和相邻城镇群组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和结构变化特征等;非物质的主要包括城市生活方式、文化观念和价值观念等所形成的城市社会精神面貌和城市文化特色。从纵的方面来看,城市形态并不是单一的,而是拼贴式的,是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化积淀的汇合;城市形态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历史的变化而产生渐进式、碎片式的变化,通过这种渐变,既可以保持城市文化的延续,又能不断地更新。不过每一个不同时期,都会有一种反映时代特色的占主体的城市形态。 郑州市城市形态演变过程: 郑州市的城市形态经历 了“块状发展一点轴延伸一组 团分散-一体两翼”的过程, 城市的内部填充主要发生于 老城区与京广铁路线之间,井 向南北方向蔓延。而近20年 则是组团分散-一体两翼的转 变。并且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 两翼“生长臂”的不断延长, 中心城区的中心功能尤其需 要不断强化才能满足两翼生 长的要求。

中国城市空间特征

一、中国城镇体系的空间分布特征 如前所述,长期以来我国城镇分布由于历史、地理和社会经济发展多种因素的影响,其空间分布形态一直呈现自东而西,由密到疏的扩散发展特征。建国后国家尽管加强了中、西部地带城镇的建设,但其分布的地域差异仍然具有如下特征: (一)城镇分布东密西疏 从我国目前城镇网密度看,城镇体系内城镇密集东部的格局基本没有改变,表现为东密西疏的空间分布总特征。 据1985年统计资料,我国现有城镇7928座,平均每万平方公里有8.26座城镇。由于我国正处于城镇经济大发展时期,城镇网密度的分布既继承了历史上城镇分布的基础,又受到了国家生产力布局自东而西推移的影响,表现为代表历史遗存主流的城镇网密度密集于东南的格局基本未变;同时作为新城市(镇)迅速崛起的“三线”建设地区,其城镇网密度正在发生根本的改变这两大特征。 1.城市网密度 从1985年全国城市网密度看(表8-1),台湾省是我国城市分布最密集省区,每万平方公里有5个城市;上海、江苏、山东、安徽、河南、辽宁、浙江等省、市,是我国城市分布次密集地区,城市网密度为每万平方公里1个城市以上;湖南、天津、广东(包括港、澳地区)、福建、湖北、江西、吉林、山西、河北、宁夏、北京等11省、市、区城市网密度居中,达每万平方公里0.5个城市以上;广西、陕西、贵州、黑龙江、四川、甘肃、云南、内蒙古等8省、区城市网密度较低,在每万平方公里0.1~0.5座城市之间;而新疆、青海、西藏三省区城市网密度最疏,每万平方公里还不到0.1座城市。采用中位数法将各省区城市网密度分为四级并绘成“中国城市网密度示意图(1985年)”,可以明显地看出我国城镇体系的城市网分布表现为西疏东密,城市网密度从东向西逐渐递减(除河北、北京地区为低谷外)的规律(图8-1)。 2.镇网密度 从全国镇网密度看,就省区而言,也存在着较大的地域差异(表8-1)。位居东部沿海地带的上海、浙江、山东三省、市,是我国镇网密度最高的省区,每万平方公里镇数均在40以上;其次是中部地带的山西、湖北、湖南等省区,镇网密度也达到了每万平方公里20个镇以上;再次是辽宁、江苏、广东(包括港、澳地区)、台湾、福建等沿海省区和陕西、贵州、云南、四川、江西、吉林、广西等中部地带 省区(它们多为“三线”重点建设地区),镇网密度在每万平方公里10—20个镇之间;其它省区镇网密度最低,一般均在每万平方公里10个镇以下。 从局部地域看,这种差异更大。如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江苏省,苏南地区的苏州市域,平均每24.5平方公里就有一个镇;而苏北地区平均69.8平方公里才有一个镇。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山区或边远地区,镇分布更疏,如在东北大兴安岭地区,每1800平方公里才有一个镇,内蒙古的乌拉特草原22000多平方公里仅有一座海流图镇。 3.城镇网密度 然而,值得引起注意的是,建国36年来,由于国家生产力布局的向西转移,旧中国遗留下来的区域经济发展偏集东部的不平衡状况有所改变;尤其60年代中期开始的“三线”建设,在地域广大的西部地带的川、黔、滇、陕等省区和中部地带的“三西地区”(豫西、鄂西、湘西)的广大内地地区,相应建成我国的后方工业基地。据资料统计,共建成29000多个全民所有制企业,形成了一定的生产能力,并建设了一批城市和镇,从而提高了这一地域城镇网密度,表现出我国城镇体系地域空间分布结构日益均衡的巨大潜力所在。 如从全国城镇网密度(表8-1)看,全国平均每1210.6平方公里有一个城镇,而东部地带每438.6平方公里拥有一个城镇,中部和西部则分别为1049.3平方公里和2531.6平方公里拥有一个城镇,总体上仍然表现为东密西疏的城镇网分布规律。而从各省区城镇网密度图看(图8-2),我国“三线”建设的重点地区,如黔、滇、陕、豫、鄂、湘及川等省区,城镇网密度与城市网密度有了明显的变化,尤以湘、鄂、黔、滇四省区最为突出,整个“三线”地区的城镇网密度几乎可与东南沿海及长江下游各省区城镇网密度相伯仲。全国城镇网密度表现为环渤海湾最密,东部、东南沿海、陕、鄂、湘次之,豫、皖、赣、桂、川、黑再次,西部地带最疏的特征。

2019昌平期末语文试题及答案

昌平区2018- 2019学年第一学期初三年级期末质量抽测 语文试卷 2019.1 一、基础·运用(共15分) 为了让同学们更深入地了解北京文化,学校开展了“我爱北京城”主题研究活动。 1.下面是文化景观研究小组搜集整理的材料,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2)题。(共4分) 南囿①秋风。京城南十几里便是“南苑”,俗称“南海子”,是北京最大的湿地。早间,这里水草丰茂,林泉环绕,白云轻飘,环境优美,是辽、金、元、明、清五朝皇家狩猎场和明、清两朝皇家苑囿。从元朝开始,皇家就在这里修建“团河行宫”,驯养了许多麋鹿仙鹤,密林之中红墙黄瓦,如同世外桃①(源园)。一到深秋,凉风瑟瑟,黄绿之中尽显刚劲野趣。 大兴区采育镇的东南方向有座一两丈高的土台,百姓称之为“聚燕.台”。每年秋天,燕子成群结队在土台之上聚齐,鸣叫喧闹两三天后再到南国避寒。燕子们聚齐的日子,正是京城“立秋”之后第五个戌日,也是农村庙会赶集的集日,当地叫做“秋社”,所以后人便称秋社之时燕子齐聚土台为燕.京小八景之一——“燕社②秋”。(鸣知)。 注:①yòu,中国古代供帝王贵族进行狩猎、游乐的园林形式。 (1)对文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燕.京(yān)聚燕.台(yān) B.燕.京(yàn)聚燕.台(yān) C.燕.京(yān)聚燕.台(yàn) D.燕.京(yàn)聚燕.台(yàn) (2)根据语意,分别在横线①②处填入汉字,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A.①源②知 B.①园②知 C.①园②鸣 D.①源②鸣 2.下面是胡同文化研究小组搜集的材料,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2)小题。(共4分) 胡同曾经是北京城市的重要象征,由此衍生的胡同文化也曾鼎盛繁荣。但随着时代的变迁,胡同狭窄【甲】拥挤,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化大都市的生活,落伍于时代的发展和生活节奏的变化。道路狭窄,交通不便,影响了人们的出行【乙】房屋破旧,设施落后,降低了人们的生活品质。胡同之没落,也是无可奈何的事情。虽然许多人留恋胡同,留恋曾有的岁月,怀念邻里情谊,但是这些温情都阻挡不了胡同的没落。 ,。南锣鼓巷商业文化再次繁荣,798街区的文化艺术复兴,东交民巷成为重点文物保护街区。这一切都表明胡同文化正以一种全新的形式演绎着胡同的变迁。在迈向现代文明的旅程中,我们既要创造新的文化,也要继承和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 (1)根据语境,在【甲】【乙】处分别填写标点符号,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甲】顿号【乙】逗号 B.【甲】顿号【乙】分号 C.【甲】逗号【乙】逗号 D.【甲】逗号【乙】分号 (2)请结合文段内容,在画线处补写出承上启下的句子。(2分) 答:,。 3.老北京胡同里的对联,是一道古雅的风景线。请你任选一副对联,从内容方面谈谈对联传递出了老北京人怎样的精神追求。(2分)

中国古典园林声景观的三重境界

在世界园林体系中,声环境舒适宜人的佳构随处可觅。但像中国古典园林那样,将声音美自觉融入景观营造过程,并同哲学原则、艺术手法,以及人的主观感受糅合为一,并最终成就出情景交融、物我同一的声音意境来的,实属罕见。王世仁先生曾经指出:“利用音响来创造美的环境,中国大概是世界上开掘得最深的 国家了。”[1]这恰当地点出了中国与西方园林在声环境营 造方面的差异,同时也暗示了中国古典园林独特的声景观营造特征。 在长期的景观实践中,中国古典园林形成了自身独特的声景观营造思想,成就出一大批以声音美为主题的景观佳构。光杭州西湖就有“曲院风荷”、“南屏晚钟”与“柳浪闻莺”三个景点直接以声音美为欣赏对象;苏州拙政园则有“听松风处”、“留听阁”、“听雨轩”、“梧竹幽居”等多处景观分别以风声、雨响、竹韵、梧音为营造主题;承德避暑山庄更有“远近琴声”、“风泉清听”、“万壑松风”等二、三十处声音风景……这些声音景观一方面构成了园林的物理听觉环境,同时更包含着古代中国人对宇宙人生特有的领悟与理解,由此而产生的声景观艺术境界,是中国古典园林最具特色的艺术成就之一。下面,本文就从自然风景、诗画意境以及人生至境三个层面,就中国古典园林独特的声景观境界特征进行阐释。 1自然风景 在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一直指导着古代中国人对待自然的行为方式,培育出一种“道法自然”的风景欣赏品味。在这种“道法自然”的风景审美 意识下,“山之光,水之声,月之色,花之香”[2] 等一切自然属性,均具有“真足以摄召魂梦,颠倒情思”[2]的 风景意义。正所谓“天地大园林,园林小天地”。因此,中国人很早就学会了将声音作为一种风景要素来欣赏,并在景观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的声音风景营造经验。 首先,那些借助风与水的流动,或依赖草木丛集触机而发的园中天籁,自有一种时间性的稍纵即逝与 中国古典园林声景观的三重境界 袁晓梅 吴硕贤 终而复始,可以为园中深沉静默的房屋山石平添几分活泼的生气。正如唐代大诗人杜甫在《江畔独步寻花》中所体验到的,“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流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其次,自然界四季交替,风雨显隐等又带来了园林声环境的应时变换,使其恒定的物质空间具有了流动、变化的时间维度,从而将原本有限的物质空间体验拓展到时空四维境界,更加深化和拓展了园林的空间感受。清初陈扶摇所著《秘传镜花?卷六》指出:“花开叶底,若非蝶舞蜂忙,终鲜生趣;至于反舌无声,秋风萧瑟之际,若无蝉噪夕阳、蛩吟晓夜,园林寂寞,秋与何来?”就是对声音这一独特时序特征的风景价值的肯定。 再者,由于“我们能占有的最大空间以我们的听觉 范围为极限。”[3] 故一个良好的声音环境是可以使视觉空 间的物理有限性得以突破,从而拓展出更加丰富的景观层次来的。试读两则古诗: “小红桥外小红亭,小红亭畔,高柳万蝉声。” [4] “扬州好,高跨五亭桥。面面清波涵月镜,头头空 洞过云桡。夜听玉人箫。” [5]在这里,诗人正是借助了一片化实为虚的蝉声起伏与玉人箫声,将园林景观由眼前的绿柳红亭以及清波亭桥,引向了更为辽阔无垠的境界。明代计成《园冶》中曰:“萧寺可以舶邻,梵音到耳”,就是对声音所具有的空间拓展价值的认同。 另外,人们记忆中典型的环境气氛往往极易被经验中的听觉经验刺激所引发,以至闻声忆旧,随处佳境。张潮《幽梦影》“闻鹅声如在白门;闻橹声如在三吴;闻滩声如在浙江;闻羸马项下铃铎声,如在长安道上”的说法,就很好地展现了声音富于联想性的风景价值。唐代诗僧贯休所作《风琴》:“至境心为造化功,一枝清竹四弦风。寥寥双耳更深后, 如在

浅析传统街区街道空间

城市设计方法与理论·课程论文·2013年6月 浅析传统街区街道空间 姓名 (学校) 摘要:传统街区以独特的空间环境形态和场所魅力焕发起人们的思考。分析研究传统空间的环境形态及其特征,探讨传统街区场所营造的城市设计原则, 是传统街区改造更新的基本方法和途径。研究了传统街区的街道空间,并对街巷的平面形态、街巷的比例与尺度、街巷的结点及其结点的形态进行了分析,指出充分了解街道空间对传统街区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传统街区建筑空间场所营造设计理念 1引言 传统街区带着信息的建筑,蕴含着改变人和历史的力量。这些衰败的建筑从单点的保存,延伸至再生使用,更延伸到周围新建筑在设计时也会考虑与它们配合,这样就从点连成线,再发展成面,使地方呈现更和谐的面貌。而它们之所以能扩展,也是因为再生或设计的着眼点都在于如何使生活更好和环境更好。传统街区是指具有城市发展历史文化载体的城市区域,由具有历史文化特征的建筑群,传统街道以及广场空间组成,反映了历史文化和城市的特色。传统街区应当具有城市历史风貌的相对完整性而且应是具有真实生活性的街区,我国传统街区的空间形态明显受到了传统文化的影响,特别是古代哲学、政治、社会伦理等因素,传统街区的空间形态按照其表现和感知形式我们可以将其分为显性的物质空间环境要素和隐性的社会文化要素两部分。下面由传统空间形态规划的特征进行分析: 2特有的空间组合观念 从我国古代的城市和建筑的布局中可以看出都非常地重视建筑之间的空间院落的组合变化$建筑组合一般表现为多层次多院落和多变化,一个院落接着一个院落从而形成不断发展下去的空间组合形式,从我国不同地区的同性质的民居的比较来看,如北京的四合院、山西晋中一带的窄形多进深住宅以及安徽徽州地区的民宅等多是在建筑空间的组合上追求叠屏封闭曲折幽静小中见大的空间环境,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我国传统城市中普遍采用的院落组织的空间形式是传统生活个性观念的强烈反映。 3传统街区空间构成要素 传统街区空间的组成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在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文化习俗下有着自己的地域文化特色,就其传统街区空间构成要素依其表现形式和感知的空间形态可以划分为显性的物质空间环境要素和隐性的社会文化要素两种表现形式,物质空间要素是街区空间构成的基础!但是社会文化对传统街区空间的影响也是不容忽略的显性的物质环境要素街巷空间在传统街区空间中!街巷空间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可以说街巷是传统街区的骨架,决定着街区形态的大致结构,传统街巷是在街区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是建筑的衍生是由周边建筑所围合而成的"街巷空间的丰富的变化,正是由于建筑的自发建造。才形成了如此丰富多变的形式。 4传统街区空间内涵与特征 传统街区是经历了一个相对漫长的历史过程形成的人类生活聚居的场所。它的空间环境承载着

关于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几点思想

关于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几点思想 发表时间:2015-11-17T16:46:49.703Z 来源:《基层建设》2015年14期作者:陆芳芳 [导读] 临安博驰建筑规划设计咨询有限公司近期的两会会议上传统村落保护话题引起代表委员们的强烈关注。 临安博驰建筑规划设计咨询有限公司,陆芳芳,3210000; 自2012年9月,经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专家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决定,将习惯称谓“古村落”改为“传统村落”后,“传统村落”这四字词逐渐进入人们的视眼,并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近期的两会会议上传统村落保护话题引起代表委员们的强烈关注。习主席也提出“农村要留得住绿水青山,系得住乡愁”。 传统村落的保护如此迫不可待,但如何保护却是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硬伤,保护与村庄自身的发展存在众多的矛盾。1、从交通区位上来讲,传统村落大都位置偏远、交通闭塞,发展相对落后,一些古老建筑、自然风光、传统习俗才得以留存和传承。那么保护的人力物力上的费用必定会很高。2、传统村落由于交通因素,通常会以农业产业为主导,农业劳作与街巷保护也会存在一定的矛盾。以福建建瓯市郑魏村为例,村落为上千年的古村,周边群山环绕,十分优美,村庄产业以毛竹、杉木为主。村内传统街巷路面以卵石块石铺地为主,十分具有历史沧桑感,但几年前,村内道路全部替换为水泥路面。因为对于村民来讲,卵石路面不适宜农业劳作,在卵石的路面上运输农作物及杉木毛竹等十分不便。同时卵石路面不适宜穿高跟鞋的女子行走,在一次传统村落规划调研中,村中的老人曾开玩笑的说,就因为村里都是卵石路,女子穿着高跟鞋都不愿进村,导致村中都是光棍。3、传统村落建筑内部通常基础设施落后,满足不了现代人的居住要求。传统建筑内部排水系统基本采用原有天井、沟渠自然渗水,经常会造成排水不畅、污水横流等现象。厨房设施,基本沿用传统建筑内原先的厨房、灶台设置,存在火灾隐患。现传统建筑内最为突出的基础设施问题为卫生设施。传统建筑内电力管线现也是随意拉接,存在火灾隐患。建筑内居住人口普遍感觉到居住舒适度低,生活质量差。社会发展过程中,村民需要舒适的人居环境,良好的通风采光,合理的居住空间,那么势必会拆除老房建新房,传统村落风貌会受到很大的破坏4、传统村落人口流失与传统建筑保护的矛盾。由于产业结构的变化和对居住舒适性的要求,大量人口搬出传统建筑,建筑日常无人照看,破损速度惊人。由于经济条件与维修技术上的限制,历史建筑普遍存在年久失修的问题。屋面瓦件破损、渗漏严重,建筑梁架虫蛀、歪闪、霉烂,地面泛潮破损,墙体酥碱、歪闪等现象屡见不鲜,有的建筑更是存在随时倒塌的危险。5、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社会发展、人口流失的矛盾。保护发展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传承人及人气作为支撑,而传统村落中人口流失严重,由于地域条件等因素的制约,村落年轻人口大都以外出打工为主,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因无传承人而消失。而同时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生活中,人们的生活方式转变,娱乐活动及审美角度也存在一定的转变,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不到年轻人的认可与青睐。6、此外还有传统村落保护的资金从何而来等等。这些都是传统村落保护的矛盾。 针对上述传统村落保护的众多问题,那么我们该如何应对?我们的传统村落中有许许多多的历史文物古迹,古建筑等,他们的又该如何保护与发展?首先我们来看看欧洲各国是如何保护古建筑的。1、法国:保护面广,国家财政负担不轻。1984年开始发起文化遗产日活动,1913年实施《历史古迹法》,至1964之间颁布了多部关于古建筑保护的法律。同时又对文化遗产进行总量调查,如被列为建筑保护单位,则国家提供修缮费的50%。如果在建筑遗产清单上注册备案的建筑,则国家提供15%的修缮费。国家每年平均用于历史古迹修缮的预算达到3.05亿欧元。2、荷兰:志愿参与,虔心守护国家文化之根。荷兰地区风车众多,由个人成立保护基金会,政府拨一部分的预算用于风车的保养、维护。3、西班牙:商业开发,促进旅游也引争议。将古建筑与酒店开发,商业设施结合起来,改建古建筑各部结构,成立皇家驿站,寄希望于企业把古建筑重新利用起来。4、波兰:珍爱文物,宪法中有专门条款。波兰宪法中有两项条款涉及文物保护的内容,把保护文物放在与保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保障公民自由和人身安全的同一条款中。 作为参考,针对国情的不同,在此我对传统村落的保护提出几点看法:1、传统村落立法的必要性,将传统村落保护提升到法律层面。2002年10月28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76号公布施行。明确提出了国有文物所有权受法律保护,不容侵犯。同时国家也颁布了多个历史文物保护方面的条例与办法。2008年4月2日国务院第3次常务会议通过《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自2008年7月1日起施行。对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申报、批准、规划、保护进行了明确的规定。2003年11月15日建设部第22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城市紫线管理办法》,自2004年2月1日起施行。2013年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编制基本要求(试行)的通知。从现行的法律法规层面来看,传统村落保护的法律体系已基本完善。2、转变传统村落产业发展方式,将现有农业产业与乡村旅游业结合起来;在规划中要高瞻远瞩,做到远近结合,长短兼顾,在安排当前开发项目的同时作长远考虑,根据旅游市场的变化和地方利益,做到多层次、多方位的有序开发。促进农民增收、扩大农民就业,在推进过程中要注重保护农民的利益,通过提升农民组织化和经营集约化水平,实现农民利益的最大化。同时选择与保护相协调的利用方式和发展方向,避免出现过度开发和利用的现象。对旅游容量、开发强度等进行严格的控制,使得保护和利用两者能够相辅相成,互为促进。3、人居环境改善是重点。要使传统村落原住民“留得住”,就要有效提升和改善传统村落原住民的生活质量。整治重点是处理好村庄协调发展的问题,既要对村落建筑进行维护与改造,维护好文化遗产,又要重视村民的居住环境,同时把传统村落的建筑保护与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传统村落的文化、人、自然环境都“活”起来的全新保护格局,让传统村落文化以鲜活的形式重返广大农村舞台。4、转变原住民的价值观与消费观,保护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首先就要使非物质文化的价值得到村民的重视,防止传统村落“空心化”成为演变态势。要正确引导原住民的价值观与消费观,帮助农民建立并强化留守和保护意识。5、国家政策补助与私人投资保护相结合。要安排传统村落保护开发、特色文化村建设的专项经费。同时鼓励私人投资保护古建筑,形成自发性的保护意识。传统村落内古建筑部分为村民自有住宅,古建筑的保护与他们的生活栖息相关,保护古建筑一方面是保护国家财产,另一方面也是保护自身利益。

2020年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复习:《老北京胡同的名称》

2020年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复习:《老北京胡同的名称》 阅读《老北京胡同的名称》,完成题目。 老北京胡同的名称 ①北京作为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有着3000多年建城史,850多年建都史。北京的胡同是北京普通老百姓生活的场所、城市交通的脉络,也是京城文化发展演化的舞台。胡同的名称记录着北京的城市历史、市民的社会生活,其由来大致可分以下几类: ②以地标性建筑命名。老北京过去“庙宇甲天下”,从辽金以前,到元、明、清三代,留下的古庙名刹【甲】。各式各样的寺、庙、观、宫、殿、庵、阁等,成为所在胡同街巷的地标性建筑,因而大多都成了地名,观音寺胡同、白云观街、城隍庙街、玉皇阁夹道……一提名称即可知道昔日的庙宇。此外,像桥梁、仓库、碑、楼、塔、门、牌楼等也有不少成了胡同名称。 ③以官衙官爵命名。以官署衙门和官爵来命名胡同,是古都北京作为政治文化中心最为典型的特征之一。比如大兴胡同缘于明代时在此处设有大兴署;察院胡同曾是明代都察院的所在地。与“官衙”胡同相比,“官爵”胡同的数量要相对少一些,但同样【乙】。像广宁伯街、武定侯胡同等,都是从明代开始命名并流传至今的著名街巷。 ④以人名和姓氏命名。将人名作为胡同名儿,大多缘于其人物【丙】。比如刘兰塑胡同是为纪念元代雕塑家刘兰而得名,三不老胡同(原名“三保老爹胡同”)则因明朝三保太监郑和而得名。与“人名”胡同相比,“姓氏”胡同要多得多,像蒋家胡同、方家胡同、赵家楼胡同、

毛家湾胡同、祖家街等等,都是相应姓氏的显赫人家在那里居住过。 ⑤。明代被认为是中国资本主义萌芽时期,“厂”兴“市”旺,这些市场、工厂、作坊最早也都建在胡同中,所以老北京很多叫厂、坊、作、市的胡同街巷名称,大多都可以追溯到明代。打磨厂街、盔甲厂胡同、油漆作胡同、糖坊胡同、烧酒胡同、米市胡同、灯市口……透过这些胡同名称,仿佛依稀还能看到它们当年的热闹与喧嚣。 ⑥以柴米油盐酱醋茶和花草树木命名。柴米油盐酱醋茶这“开门的七件事”,以及花草树木都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胡同名儿中自然会有所反映。柴棒胡同、细米胡同、油坊胡同、盐店大院、酱坊胡同、醋章胡同、茶叶胡同、棠花胡同、草园胡同……既温馨亲切又不乏浓郁的生活气息。这其中,以树木命名的胡同最多,因为北京人自古就有植树的传统,几乎每条胡同、每个院落都植有树木。双槐树胡同、四根柏胡同、枣林斜街、五棵松路……北京的树与胡同【丁】,将胡同装点得郁郁葱葱、生机无限。 ⑦。水是生命之源,胡同生活自然离不开水井,老北京有很多胡同遂以井来命名,如:甘井胡同、琉璃井胡同、王府井大街、三眼井胡同……另一种情况是胡同“长”啥模样,干脆就叫啥名,比如北月牙胡同、南半截胡同、八道湾胡同、三转桥胡同、羊尾巴胡同、耳朵眼胡同……这些胡同名儿既形象又生动,直接叫出了自己的“长相”。 ⑧胡同是老北京的民俗风情博物馆,蕴含着浓郁的文化气息;胡同的名称世代相传,记载了北京城的历史影像,反映着老北京都市生活的

中国古典园林案例分析

以具体实例分析中国古典园林的自然美、空间美、意境美 ---------------------- 以无锡寄畅园为例 摘要: 中国古典园林是一个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园林体系,也是全人类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中国古典园林在造园艺术手法有自己独特的特点,特别是在与自然的融入、空间的布局、意境的营造上彰显出的自然美、空间美和艺术美,达到了审美的最高境界。这些都值得我们后人所学习和传承。 关键词: 自然美、空间美、艺术美 中国古典园林是人类用勤劳和智慧创造出的境界独到、风范高雅的工艺造物以其沉静典雅、平淡含蓄、心物化一的美学风范成为世界造园艺术宝库中一朵魅力永恒的奇葩。中国的造园艺术追求“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自然审美旨趣它深浸着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内蕴是中国五千年灿烂文化造就的艺术珍品代表着中华民族内在的精神品格。 中国古典园林作为一个成熟的园林体系, 若与世界上的其他园林体系相比较 的话,他的个性是鲜明的。它的主要特点是:一、本与自然、高于自然;二、建 筑美与自然美相结合;三、诗画的情趣;四、意境的含蕴。 这四大特点所衍生的四大美学范畴——园林的自然美、 建筑美、 诗画美、 意 境美, 乃是中国古典园林在世界上独树一帜的主要标志。 从根本上来说,

这与中 国传统的意识形态的方方面面以及重整体观照、 重直觉感知、 重综合推衍的思维 方式的启导也有直接的关系。 1 、自然美 寄畅园在无锡市惠山东麓惠山横街。 园址原为惠山寺沤寓房等二僧舍, 明嘉 靖初年(约公元 1527 年前后)曾任南京兵部尚书秦金(号凤山)得之,辟为园, 名“凤谷山庄” 。秦金殁,园归族侄秦瀚及其子江西布政使秦梁。嘉靖三十九年(公元 1560 年) ,秦瀚修葺园居,凿池、叠山,亦称“凤谷山庄” 。秦梁卒,园 改属秦梁之侄都察院右副都御使、湖广巡抚秦燿。万历十九年(公元1591 年) , 秦燿因座师张居正被追论而解职。 回无锡后, 寄抑郁之情于山水之间, 疏浚池塘, 改筑园居,构园景二十,每景题诗一首。取王羲之《答许椽》诗:“取欢仁智乐,

传统村落街巷空间的保护与更新_以金丘村_民俗历史文化展示区_为例_沈一凡

传统村落街巷空间的保护与更新 ——以金丘村“民俗历史文化展示区”为例 杭州中联程泰宁建筑设计研究院沈一凡 景宁畲族自治县规划设计室柳晓杰 浙江理工大学建筑工程学院洪艳 摘要:传统的街巷空间是一个传统村落的空间精华所在,也是村落风貌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把村落视作一个肌体,那么街巷无疑就是它的血脉。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的出现,传统街巷的设计变得越来越理性,现代生活的需要使其布局、交通、管线等物质功能被强化。然而,街巷不仅仅是物质的载体.它还是人们生活的场所和舞台,承载着人们的生活和记忆。 关键词:传统村落街巷空间;传统建筑;保护与更新;文化传承 Abstract:The traditional street space is the space of a traditional village in essenc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village character. If the village as a body, then the street is no doubt that it's bloo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echnology, the emergence of modern urban planning theory, the traditional street design become more rational, modern life need to layout, traffic, pipelines and other physical function is strengthened. However, the street is not only the carrier substance. It is a place people live and the stage, carrying the people's life and memory. Key words:historical and cultural streets; traditional building; protecting and updating 1.金丘村“民俗历史文化展示区”保护与更新的背景 1.1 畲族传统文化慢慢流逝 金丘村村民缺乏民族文化的自我保护意识。在汉族文化的强势冲击下,畲民们看到的恰恰是强势的汉族文化和与之对应的物质利益,加上对强势文化的崇尚心理,于是出现盲目趋向外来文化的现象。 ·46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