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对子宫肌瘤的论述探要_陈颐

中医古籍对子宫肌瘤的论述探要_陈颐
中医古籍对子宫肌瘤的论述探要_陈颐

因素配合才能形成奔豚证。②细节推求:认真分析本方证条文笔者发现必发奔豚症状的形成有两个必不可少的相关因素:烧针和针处被寒。烧针亦即火针疗法,在火针疗法的适应症上,《灵枢·寿夭刚柔》[17]云:“刺寒痹者奈何?刺大人以药熨之,刺布衣者以火焠之”。《灵枢·经筋》[17]中云:“焠刺者,刺寒急也”,说明火针可以用于治疗痹证、寒证。本方证条文并无肌肉不仁、关节疼痛等症状的描述,由此可以推知桂枝加桂汤方证治疗的是寒证。但是是新寒还是久寒呢?从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两方火迫而不发奔豚可知桂枝加桂汤方证治疗的是久寒。从本方证条文“气从少腹上冲心者”和方后注“所以加桂者,以泄奔豚气也”可知桂枝加桂汤方证是气为患,结合前面久寒的分析,可以推知必发奔豚的机理为患者感受寒气日久,寒属阴,聚于下,因烧针损伤心阳,阳虚于上,针处被寒,外寒引动内寒,所以才必发奔豚,仲景加重肉桂用量温通以散表里之寒。从后世医家把桂枝加桂汤从奔豚证扩大运用于食后嗜睡、呃逆等证可以看出,如无外感寒邪相引,患者并不会出现必发奔豚的症状,由此亦可反证出上述推论的正确性。

收稿日期:2011-01-25

基金项目:2007年中医药行业科研专项项目(200707004)

作者简介:陈颐(1973-),女,江苏无锡人,副主任中医师,硕士,研究方向:中西医结合妇科临床工作。

通讯作者:黄健玲(1956-),女,广东人,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女性慢性盆腔炎性疾病,E-mail:huangjian-

ling2006@163.com。参考文献

[1]许宏.金镜内台方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6:22.[2]喻昌.尚论篇[M]//喻嘉言医学全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24.

[3]徐大椿.伤寒类方[M]//徐灵胎医学全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171.

[4]陈念祖.伤寒论浅注[M]//陈修园医学全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408.

[5]方有执.伤寒论条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7:7.

[6]张璐.伤寒缵论[M]//张璐医学全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639.

[7]章楠.伤寒论本旨卷九[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96.

[8]柯琴.伤寒附翼[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85:22.

[9]张廷模.对仲景方中枳实和桂枝的考证[J].中医杂志,1985,559(7):79-80.

[10]宋立人.桂的考证[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1,17(2):73-75.

[11]刘灿坤,刘新国.桂枝用药部位的本草考证[J].中药材,1995,18(9):478-480.

[12]张廷模.牡桂的名称和药材来源的本草考证[J].中国医药学报,1996,11(4):22-24.

[13]马远涛,王勇健,王苑桃,等.桂枝、肉桂中桂皮醛的对比研究[J].陕西中医,2005,26(11):1236.

[14]沈群,陈飞龙,罗佳波.桂枝、肉桂挥发油化学成分GC一MS分析[J].中药材,2002,25(4):257-258.

[15]刘林亚.中药桂枝、肉桂化学成份的对比研究[J].四川中医,2001,19(1):17-19.

[16]陈承.本草别说[M]//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7:291.

[17]灵枢经[M].田代华,刘更生,整理.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1,49.

中医古籍对子宫肌瘤的论述探要

陈颐1,黄健玲1,宋燕2

(1.广东省中医院,广东广州510120;2.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广州5104051)

摘要:从对中医古文献的研究中整理出古人对子宫肌瘤的相关病名、病因病机、辨治等方面的论述,深入挖掘与利用古医籍中的理论和技术,以为现代中医对子宫肌瘤的认识及治疗提供了有力的依据及方法。

关键词:中医古籍;子宫肌瘤;探要

中图分类号:R737.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1719(2011)09-1793-02

不同的古代医家对子宫肌瘤相关的病机、理法方药有不同的见解,已积累了不少经验,但记述多散在于各种中医古籍的有关章节或医案中,未见完整而系统的论著。因此对其进行挖掘、整理、总结,并应用于临床实践中将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工作。现在把中医古籍中有关子宫肌瘤的记载加以整理论述。

1关于病名的认识

古代虽无子宫肌瘤之名,但有关类似的症状描述在历代医籍中屡可见到。如《灵枢·水胀》:“石瘕生于胞中,寒气客于子门,……,皆生于女子,可导而下”;《中藏经》曰:“积者,系于脏也;聚者,系于腑也;癥者,系于气也;瘕者,系于血也;……癥有十二,瘕有八。”《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妇人宿有癥病。经断未及三月。而得漏下不止。”(《素问·骨空论篇第六十》)“肠覃何如?岐伯曰:寒气客于肠外,与卫气相搏,气不得荣,因有所系,癖而内着,恶气乃起,瘟肉乃生。其始生也,大如鸡卵,稍以益大,至其成也,如怀子之状,久者离岁,按之则坚,推之则移,月事以时下,此其候也”。根据中医古籍记载的症状体征,综合历代医家所述,现多将本病归属于中医的“癥瘕”、“积聚”、“石癥”、“癥病”、“肠覃”等范畴。

2病因病机

2.1正气虚弱“积之初成,必先身形自虚,而后外邪中伤,始于皮肤、腠理、毛发,次络脉,次经脉,次输,次伏冲,次肠胃,次肠胃之外,募原之间。此言邪气自浅入深之常道也”(《灵枢·百病始生篇》)。“人之善

病肠中积聚者,何以候之·少俞答曰:皮肤薄而不泽,肉不坚而淖泽。如此,则肠胃恶,恶则邪气留止,积聚乃作,脾胃之问,寒温不次,邪气稍至。蓄积留止,大聚乃起。”(《灵枢·五变第四十六》);《灵枢·百病始生第六十六》曰:“壮人无积,虚则有之。”《诸病源候论》卷十九曰:“积聚者由阴阳不和,脏腑虚弱,受于风邪,搏于脏腑之气所为也。”;《中藏经》指出:积聚癥瘕“皆五脏六腑真气失而邪气并,遂乃生焉。”由此可见,正气不足,营卫不固,气血津液运行无力,气血阻滞,津枯痰凝,易成疾病之基础。”

2.2感受外邪《素问·调经论》云:“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泣不能流”,“寒独留,则血凝泣。”《灵枢·九针论第七十八》曰:“时者,四时八风之客于经络之中,为痼病者也。”《诸病源候论·八瘕候》又说:“妇人月水下,恶血未尽,其人虚惫,而以夏月热行疾走……月水横流,衍入他脏不去,有热因生燥瘕之聚。”《校注妇人良方》指出:“妇人腹中瘀血者,由月经闭积,或产后余血未尽,或风寒滞瘀久而不消,则为积聚癥瘕矣”。因此妇女经期产后,正气虚弱,血室正开,易感受寒热之邪;或经期产后,胞脉空虚,余血未尽之际,外阴不洁,或房事不禁,感染邪毒,入里化热等均可致寒热之邪侵入人体而成痰成瘀,痰瘀交阻而产生癥瘕。

2.3情志失调、气血失和《灵枢·百病始生第六十六》:“若内伤于忧怒,则气上逆,气上逆则六俞不通,温气不行,凝气蕴裹而不散,津液涩渗,着而不去,而积皆成矣。”《素问·通评虚实论第二十八》曰:“膈塞闭绝,上下不通,则暴忧之病也。”《诸病源候论》卷十三:“结气病者,忧思所生也。心有所存,神有所止,气留而固结于内。”朱丹溪曰:“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女科经论·癥瘕痃癖》认为:“此证(癥瘕)多兼七情亏损,五脏气血乖违而成。”女子以肝为先天,情志不遂,暴怒或抑郁可致肝气郁结,气滞则血行不畅,瘀血阻于冲任胞宫则出现癥瘕等证。

《素问·调经论篇》说:“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气血,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景岳全书·妇人规》云:“瘀血留滞作癥,唯妇人有之。其证则或由经期,或由产后,凡内伤生冷,或外受风寒,或恚怒伤肝,气逆而血留,或忧思伤脾,气虚而血滞,或积劳积弱,气弱而不行,总由血动之时,余血未净,而一有所逆,则留滞日积,而渐以成癥矣。”说明气血失调,瘀血阻滞是在本病发生中的重要作用。

2.4痰饮内结、瘀血内阻

《灵枢·百病始生》说:“凝血蕴里而不散,津液涩渗,著而不去而积成矣。”《丹溪心法·痰十三》中曰:“痰夹瘀血,遂成窠巢。”《证治准绳·女科》则说:“妇人癥瘕并属血病。”《癥瘕类·血癥》中指出”瘀血留滞作癥,惟妇人有之。其证则或由经期,……或恚怒伤肝,气逆而血留,或忧思伤脾,气虚而血滞……总由血动之时,余血未净,而一有所逆,则留滞日积而渐以成癥矣。”详细说明了血癥的发生仍是多由虚而致血瘀,进而形成血瘕。由上可以看出瘀血、痰饮既是病理产物,又是新的致病因素。二者可以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痰瘀胶结难解而形成癥瘕。

从上所述可见,妇科癥瘕的病变特点为素体虚弱,或产后经期感受外邪,或脏腑功能失调,病久迁

延、累及冲任,致冲任气血失调,阻滞壅塞而成。其病变机理,以气滞、血瘀、湿热瘀结、痰湿为主。

3诊治方药

有关癥病治法《灵枢·水胀》“衃,凝败之血也。子门闭塞,则衃血留止,其坚如石,故曰石瘕。月事不以时下,惟女子有之也,故可以导血之剂下之。”《素问·至真要大论》提出了“坚者削之”、“结者散之,留者攻之”的治疗原则。

《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指出:“妇人宿有癥病,经断未及三月,而得漏下不止,胎动在脐上者,为癥痼害……所以血不去者,其癥不去故也,当下其癥,桂枝茯苓丸主之。”《备急千金要方·妇人方》中针对该病的九首以活血化瘀为主的方剂中就有当归丸、鳖甲丸、牡蒙丸等五种丸剂。《妇人大全良方》中的妇人疝瘕、妇人八瘕、妇人癥痞、妇人积年血癥块等方论中大量采用活血化瘀法治疗妇科癥瘕病。《丹溪心法》曰:“痞块在中为痰饮,在右为食(一云痰)。积在左为血块。气不能作块成聚,块有形之物也,痰与食积死血而成也。用醋煮海石、醋煮三棱、莪术、桃仁、红花、五灵脂、香附之类为丸,石碱白术汤吞下。”并指出“凡积病不可用下药,徒损真气,病亦不去,当用消积药使之融化,则根除矣。凡妇人有块,多是血块。”《竹林女科证治》“石癥因经来之后,寒入阴户,客于胞宫,血凝不行,而腹渐大,如有胎孕。不壮盛之妇,半年之后,气力强康,不治自消。若虚弱者,必成肿胀,宜服加味温经汤。”《景岳全书》曰:“凡积聚之治,如经之云者,亦既尽矣。然欲总其要,不过四法,曰攻,曰消,曰散,曰补,四者而已。”又曰:“治积之要,在知攻补之宜,而攻补之宜,当于孰缓孰急中辨之。凡积聚未久而元气未损者,治不宜缓,盖缓之则养成其势,反以难制,此其所急在积,速攻可也。若积聚渐久,元气日虚,此而攻之,则积气本远,攻不易及,胃气切近,先受其伤,愈攻愈虚,则不死于积而死于攻矣。此其所重在命,不在乎病,所当察也。故凡治虚邪者,当从缓治,只宜专培脾胃以固其本,或灸或膏,以疏其经,但使主气日强,经气日通,则积痞自消。”“积坚气实者,非攻不能去,《秘方》化滞丸、化铁丹、遇仙丹、感应丸、大硝石丸、三花神佑丸、赤金豆、百顺丸之类,皆攻剂之峻者也。又如三棱丸、胜红丸、阿魏丸、助气丸、红丸子、温白丸之属,皆攻剂之次者也。”“不堪攻击,止宜消导渐磨者,如和中丸、草豆蔻丸、保和丸、大小和中饮之类是也。若积聚下之不退,而元气未亏者,但当以行气开滞等剂,融化而潜消之。”“无形气聚,宜散而愈者,如排气饮、神香散、《指迷》七气汤、十香丸、四磨饮之属是也。”“积痞势缓而攻补俱有未便者,当专以调理脾胃为主,如洁古之枳术丸乃其宜也。余复因其方而推展之,近制芍药枳术丸,兼肝脾以消膨胀,除积聚,止腹痛,进饮食,用收缓功,其效殊胜于彼。再如大健脾丸、木香人参生姜枳术丸,皆调补脾胃之妙剂,所当择用者也。”

4结语

本文只是对古代中医治疗子宫肌瘤的一个初步总结,从中我们亦可以看出中医药在对积聚瘕瘕的基本概念、病因病机、治法方药等方面有着深刻的认识,积累了丰富的治疗经验,具有一定的特色和优势。相关古籍中的理论思想及治疗方法在现代临床子宫肌瘤治疗上起到一定的指导意义。

中医养生学习心得体会

中医养生学习心得体会 通过这学期对中医养生的学习,我收获不少,学到了许多以前不曾知道的养生知识,并从中受益匪浅,我相信这些对我今后提高身体素质,健康长寿能够起到很大的帮助。 我先讲一个小时候的亲身经历吧。我母亲在怀孕期间,经历了很长时间的妊娠反应,在此期间,她只能吃稀饭。当时由于家庭贫困,没有别的食物补充营养。因此,我出生以后经常感冒,并且经常感到头疼,在冬天(甚至夏天)的时候四肢发凉。有一次姑妈介绍了一个老中医,让我爸妈带我去看病。那位老中医给我看过以后说我的病是由先天阳气不足引起的,气不足则血气不通,所以才会四肢发凉。在天气转凉的时候,邪气就会乘虚而入,而阳气不足导致晚上睡觉时头部成为身体中最为脆弱的一环,邪气从肩部和颈部进入,进一步到达头部,这才是我长期头痛的根本原因。找到病因之后,那位老中医为我开了多副中药。接着,拿出一些经过秘方制作的药粉,要求我每天晚上泡脚。最后是进行拔火罐、针灸和推拿,同时建议我泡枸杞和桂圆干日常饮用,这样持续了一段时间后,我的体质好了许多,到现在甚至连感冒也很少发生(因

时间较久,以上治疗方法不一定准确,全凭记忆)。自此以后,中医在我心目中变得神奇而又神秘。 这学期学习养生知识后,我终于初步了解了一些中医知识,并且我也为今后的养生制作了一份简单的安排。在今后,我会注重食疗,顺应四季、阴阳变化规律,从精神、起居、饮食等方面进行综合调养的养生。说起起居,就牵扯到我们这不正确的作息了。现在的学生经常晚睡熬夜,这对胆、肝、肺是非常不好的,影响身体健康。因此,我们应尽量顺应时辰,了解五脏六腑与各时辰的关系,才能比较健康的生活。在精神方面,我觉得只要看得开一点,尽量放松就行了。现代人要想养生,必须学会放松心情,而放松心情则必须学会放下烦恼的事,学会忍耐。最后我总结一下这学期学到的养生之法: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良好的心态;保持有益的饮食习惯;保持适当的运动量。 中医养生要从小做起,时刻做到,只有这样,才能健康,才能延年益寿。因为只有当你身临其境去接触了中医养身学,你才会懂得养生其实是人一生之中很大的一门学问。 最后,非常感谢陈老师这学期的辛勤教学,希望以后还有机会听你的课。

温病学经典原著选读《温热论》《湿热病篇》

叶天士《温热论》 一、重点背诵原文 [原文]1.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辨营卫气血虽与伤寒同,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也。(1) [原文]2.大凡看法,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如犀角、玄参、羚羊角等物。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如生地、丹皮、阿胶、赤芍等物。否则前后不循缓急之法,虑其动手变错,反致慌张矣。(8) [原文]3.盖伤寒之邪留恋在表,然后化热入里。温邪则热变最速,未传心包,邪尚在肺,肺主气,其合皮毛,故云在表。在表初表辛凉轻剂。挟风则加入薄荷、牛蒡之属,挟湿加芦根、滑石之流,或透风于热外,或渗湿于热下,不与热相搏,势必孤矣。(2) [原文]4.不尔,风夹温热而燥生,清窍必干,谓水主之气不能上荣,两阳相劫也。湿与温合,蒸郁而蒙蔽于上,清窍为之壅塞,浊邪害清也。其病有类伤寒,其验之之法,伤寒多有变证,温热虽久,在一经不移,以此为辨。(3) 二、名词 1、上受:见于叶天士《温热论》,指温病的感邪途径,即温邪从口鼻而入,先犯手太阴肺,即见肺卫表证。 2、逆传:温邪自手太阴肺卫传至手厥阴心包的过程,被称为逆传。 3、透风于热外:此语出自叶天士《温热论》,指出温热挟风的治疗方法,即挟风宜辛凉中加轻清疏散之品,如薄荷、牛蒡子等,使风从表而出,不与热相搏。 4、渗湿于热下:此语出自叶天士《温热论》,指出温热挟湿的治疗方法,挟湿宜辛凉中加甘淡渗湿之品,如芦根、滑石等,使湿邪分利从下泄,不与热相搏。 5、两阳相劫:此语出自《温热论》,两阳:指风与温热皆属阳邪;两阳相合,耗劫津液,临床导致清窍干燥的病候。 6、浊邪害清:此语出自叶大士《温热论》,湿与热合谓之"浊邪",湿热相搏热蒸湿动、蒙蔽于上,阻遏清阳,清窍为之壅塞,出现耳聋、鼻塞等症,故称为浊邪害清。 7、战汗:凡在温病发展中正邪相持气分,正气奋起鼓邪外出,病者突然战栗,继之全身汗出即称之为战汗。 8、益胃:益胃是叶天上《温热论》中提出温邪始终流连气分的治疗大法,该法以轻清之品,清气生津。宣展气机,并灌溉汤液,以振奋正气,经过战汗,使气机宣通,腠理开泄,邪气随汗外透。 三、如何理解叶氏“辨营卫气血虽与伤寒同,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也”? 1、“辨营卫气血虽与伤寒同”:伤寒与温病同属外感热病,叶氏提出“辨营卫气血”与“伤寒同”,是指其发展传变均具由表入里,由浅入深的一般规律。伤寒虽以六经分证,亦影响到卫气营血的病机变化。故言“同”,但是,此“同”并非完全相同。 2、“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也”:伤寒与温病是两类性质不同的外感热病,温病初起邪在肺卫,治以辛凉解表;若有湿浊兼夹,邪在少阳时多见少阳三焦病变,治以分消上下,温病里结阳明时,多见湿热积滞交结胃肠,治以轻法频下;病程中易伤津液,重视养阴生津;病至后期多见虚热证,常要滋养肺胃或肝肾之阴。伤寒初起寒邪束表,治以辛温解表;邪在少阳多见足少阳胆经病变,治以和解表里;里结阳明时多见实热燥屎结于肠腑,多用猛下之法;病程中易伤阳气,重视顾护阳气;病至后期多见虚寒证,每需补脾肾之阳气。故叶氏说:“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也”。 四、试述温邪在卫的治法与失治后的表现 1、温邪在卫的治法

《薛生白湿热病篇》必读

《薛生白湿热病篇》必读 《薛生白湿热病篇》据传为清代著名医学家薛雪(字生白,号一瓢)所著,曾被收入多部医书中。本书原文选自王士雄编著的《温热经纬》,共分46条,是专论湿热病的重要文献,本书选录其中7条。 【原文】 ★湿热证,始恶寒,后但热不寒,汗出,胸痞,舌白,口渴不引饮。(1)【释义】 本条论述湿热证初起的临床表现。按薛生白的自注所云,本条是湿热证的提纲。关于湿热证的发病原因,按薛氏自注所云,是:“太阴内伤,湿饮停聚,客邪再至,内外相引,故病湿热”。也就是说,素有脾湿内蕴之人,再外感湿热邪气,内外相引,最易发生湿热证。可见,湿热证往往初起就以脾胃为中心。其初起以恶寒为主症,是因为湿邪阻遏气机,卫阳之气被郁,不达于表,肌表失于温煦所致。但湿为阴邪,重浊粘腻,故湿热证初起除见恶寒外,还当并见四肢倦怠困重,肌肉重痛。其特点是恶寒而肢体重痛,突出的症状是沉重感,与伤寒初起之恶寒体痛有所不同,临床当重点鉴别。随着病情的发展,湿热郁蒸,则热势渐增而恶寒消失,呈现“但热不寒”,甚至反恶热。热蒸湿动则“汗出”,但其特点是汗少而粘。由于湿邪阻遏气机,故“胸痞”为必见之症。因湿热证初起,热蕴湿中,热郁于里而不得发越,故多见舌苔白腻。若进一步发展,湿热交蒸,热邪发越,则可转为黄腻苔。湿阻气机,气化不利,津不上承,则“口渴”,但因其津液未伤且湿邪内停,故口虽渴而不欲饮水。 【原文】 ★湿热证,恶寒,无汗,身重,头痛,湿在表分,宜藿香、香薷、羌活、苍术皮、薄荷、牛蒡子等味。头不痛者,去羌活。(2) 【释义】 本条论述湿热表证中湿重于热的证治。薛氏在本条自注中云:“身重,恶寒,湿遏卫阳之表证。头痛,必夹风邪,故加羌活,不独胜湿,且以祛风”。可见,本条是论述湿热证初起湿邪遏阻卫阳之表证的证治。湿阻气机,卫阳被郁,表气不畅,腠理不通,故“恶寒,无汗”。湿邪重浊,其袭表则“身重”,即周身困重。湿邪夹风上攻,头部气血逆乱,故头痛。湿邪在表,宜用辛温芳香药物,辛温宣透,芳香化湿,以祛除表湿,如:藿香、香薷、羌活、苍术皮、薄荷、牛蒡子等。因其头痛乃湿邪夹风邪上攻所致,故加羌活,“不独胜湿,且以祛风”。如果无头痛症状,说明未夹风邪,可以去羌活。本条之湿热证,从临床表现上看,是以湿邪为主,湿重于热,热象不显。因湿为阴邪,故薛氏在自注中称其为“阴湿伤表之候”。 【原文】 ★湿热证,恶寒,发热,身重,关节疼痛,湿在肌肉,不为汗解,宜滑石、大豆黄卷、茯苓皮、苍术皮、藿香叶、鲜荷叶、白通草、桔梗等味。不恶寒者,去苍术皮。(3) 【释义】 本条论述湿热表证中湿热并重的证治。薛氏在本条自注中云:“此条外候与上条同,惟汗出独异,更加关节疼痛,乃湿邪初犯阳明之表。而即清胃脘之热者,不欲湿邪之郁热上蒸,而欲湿邪之淡渗下走耳。此乃阳湿伤表之候”。由薛氏之自注可以看出,本条与上条均属湿热表证,故恶寒,发热,身重等“外候与上条同”。但与上条不同者,是本条有汗出,且其虽有汗出而肌肉关节疼痛不为汗解。这说明是湿热郁蒸,阻滞气机,虽有热蒸湿动而汗出,但湿邪并不能从汗而驱,故肌肉关节疼痛不得解。本证为湿困肌肉,因胃主肌肉,故薛氏称之为“湿邪初犯阳明之表”。所谓“阳湿”,是指本证与上条有所区别,上条是湿邪重,属

子宫肌瘤的中医治疗法

子宫肌瘤的中医治疗法 根据本病血气失调的特点,治疗时应辨清在气、在血,新病还是久病的不同。病在气则理气行滞为主,佐以理血;病在血则活血破瘀散结为主,佐以理气。新病正气尚盛,可攻可破;久病正衰,宜攻补兼施,大凡攻伐,宜"衰其大半而止",不可猛攻峻伐,以免损伤元气。倘若石瘕,药力不足以克伐,当以西医手术之法,先祛实邪,再行补益,当为上举。 对本病的治疗,可采用药物和非药物疗法两种,新病、气病,应以行气活血的方法治疗;久病、血病或痰凝,病情轻微,包块尚小,宜用活血化瘀消症的方法治疗,病情较重,且包块较大,正气渐衰,应采用手术切除的办法,去除病邪再行调补。 1.气滞 主证:小腹胀满,积块不坚,推之可移,或上或下,痛无定处。舌苔薄白而润,脉沉而弦。 治法:行气导滞,活血消症 方药:香棱丸加减。木香10g,丁香15g,三棱25g,枳壳15g,莪术25g,青皮10g,川楝子15g,小茴香15g、可水煎服,也可共为细末,制成水丸内服。月经不调加丹参20g,香附15g。带下过多加茯苓15g,苡仁15g,白芷10g;腹痛剧烈加延胡索15g,田七15g。 2.血瘀 主证:胞中积块坚硬,固定不移,疼痛拒按,伴有面色晦暗,肌肤乏润,月经量多或经期延后,口干不欲饮。舌质红,边有瘀点,脉象沉涩。 治法:活血破瘀,消症散结。 方药:桂技茯苓丸加减。桂枝15g,云苓20g,丹皮20g,芍药15g,桃仁15g。可水煎内服,可共为细末,制成水丸内服。月经过多或崩漏不止,加蒲黄15g,五灵脂20g;带下过多加苡仁15g,白芷10g;腹痛剧烈加延胡索15g,乳香15g,没药15g;月经过少或闭经者加牛膝20g,泽兰15g,包块明显,推之不移可加逐瘀破坚药加水蛭、蟅虫等。 3. 痰湿 主证:下腹部包块,时有作痛,按之柔软,带下较多。偏寒则带下色白质粘腻,形体畏寒,胸脘满闷,小便多,舌苔白腻,舌质暗紫,脉细濡而沉滑。偏热则带下色黄质粘腻,有臭味,甚则如脓,胸闷烦躁,发热口渴,尿少色黄,舌苔黄而腻,舌质红,脉弦大或滑数。

中医古籍大全-难经经释

中医古籍大全-难经经释.txt爱情是彩色气球,无论颜色如何严厉,经不起针尖轻轻一刺。一流的爱人,既能让女人爱一辈子,又能一辈子爱一个女人!中医古籍大全-难经经释 书名:难经经释 作者:徐灵胎 朝代:清 年份:公元1644-1911年 <目录> <篇名>叙 属性:《难经》,非经也。以《灵》、《素》之微言奥旨引端未发者,设为问答之语,俾畅厥义也。古人书篇名义,非可苟称, 难者辩论之谓,天下岂有以难名为经者,故知《难经》非经也。自古言医者,皆祖《内经》,而《内经》之学,至汉而分∶ 仓公氏以诊胜,仲景以方胜,华佗氏以针灸杂法胜;虽皆不离乎《内经》,而师承各别。逮晋、唐以后,则支流愈分,徒 讲乎医之术,而不讲乎医之道,则去圣远矣。惟《难经》则悉本《内经》之语,而敷畅其义,圣学之传,惟此为得其宗。 然窃有疑焉,其说有即以经文为释者,有悖经文而为释者,有颠倒经文以为释者。夫苟如他书之别有师承,则人自立说, 源流莫考,即使与古圣之说大悖,亦无从而证其是非,若即本《内经》之文以释《内经》,则《内经》具在也,以经证经 而是非显然矣。然此书之垂已二千余年,注者不下数十家,皆不敢有异议,其间有大可疑者,且多曲为解释,并他书之 是者反疑之,则岂前人皆无识乎?殆非也。盖经学之不讲久矣!惟知溯流以寻源,源不得,则中道而止,未尝从源以及 流也。故以《难经》视《难经》,则《难经》自无可议;以《内经》之义疏视《难经》,则《难经》正多疵也。余始也, 盖尝崇信而佩习之,习之久而渐疑其或非,更习之久而信己之必是,非信己也,信夫《难经》之必不可违乎《内经》也。 于是本其发难之情,先为申述《内经》本意,索其条理,随文诠释;既乃别其异同,辨其是否,其间有殊法异义,其说 不本于《内经》,而与《内经》相发明者,此则别有师承,又不得执《内经》而议其可否。惟夫遵《内经》之训而诠解未 洽者,则摘而证之于《经》,非以《难经》为可訾也,正所以彰《难经》于天下后世,使知《难经》之为《内经》羽翼, 其渊源如是也,因名之为《经释》。《难经》所以释《经》,今复以《经》释《难》,以《难》释《经》而《经》明,以《经》 释《难》而《难》明,此则所谓医之道也,而非术也。其曰秦越人着者,始见于《新唐书·艺文志》,盖不可定,然实两 汉以前书云! \x雍正五年三月既望松陵徐大椿叙\x <目录> <篇名>卷上

中医古籍大全:(眼科奇书)

中医瑰宝苑 眼科奇书 -------------------------------------------------------------------------------- 前言 《眼科奇书》系清代渝州(今重庆市)李氏家藏秘本,著者不详。李氏对此书珍若拱壁,私不轻以示人。蜀东长寿县有孙奉铭者,与李氏相契十余年,始得于1886年(光绪十二年)暂借—观,遂命其子、侄分而抄之。后则按书立方,治眼无不奏效。据孙侄本端氏云,此书抄得后久未付梓,直至1923年,忠州(今四川省忠县)周松荣见此书而称赞之,并捐资在渝州印送一千六百本;次年,又由张小林捐资印送一千本,李学林捐资印送一千五百本,本书始得流传。曾有述古老人,恐《眼科奇书》之名涉于奇异而不纯正,因更名为《眼科宜书》,但因本书效奇方奇,后世仍多沿用其本名。1934年,蜀东长寿人安仁又在渝州复印二千本,厥后再未付梓。 《眼科奇书》的内容,一是论奇:认为外障是寒、内障是气,与世俗目不因火则不病、内障多肝肾不足之论相悖。二是方奇:治外障用四味、八味大发散等辛温峻剂,治内障则主以枳壳、摈榔、郁金、香附等破气之药,与世俗寒凉攻补之方迥异。三是量重:麻黄、细辛、蔓荆子、藁本均用至一两,生姜、黄芪曾用至一斤,闻之令人膛目。四是效奇:孙奉铭曾谓按书立方,屡试屡验。现代试用于临床,本书方药确有奇效。至于方多温热,可能与作者所处的时代、地理等特殊条件有关,虽立论偏颇,却纠正了目不因火则不病等偏见。通观全书,对眼科的理论与临床确有价值。对其药量之畸重,宜临近斟酌,减量用之即可。 由于时过境迁,旧刊原本几不复存,今人欲读此书而不可得,诚为憾事。为使本书能够广泛流传,我们特将河南省图书馆珍藏的武昌广雅书局1924年石印本,参考国内流传的数种手秒本、油印本,予以点校刊出,供同道参阅,并藉以在继承和发扬祖国医学遗产的工作中,为振兴中医眼科事业贡献微薄之力。 我们的点校方法是: 一、以广雅书局石印本为底本,参考河南中医学院馆藏手纱本、衡阳市中医院李熊飞等校勘的油印本(以下简称李勘本)、河南中医学院刘振武氏手抄的《限科宜书》本(以下简称刘抄本)、以及荆小俦(音仇)整理的《眼科奇书》(以下简称荆整本),进行点校。 二、书中夺字、错字及少数难懂的字、词、句,均一一加以校注。凡需校注之处,均在其右上方附以角码,按角码顺序注于该页之末。 三、1934年安仁重印《眼科奇书》时,书前有广传眼科奇书弁(音遍,序文)言一篇,是研究本书历史及学术价值的重要文献,特据李勘本补入。 四、原本无眼科奇书说明一节,今据李勘本补入。

老中医:活血化淤是治疗子宫肌瘤的基本方法

在药物的保守治疗中,中医药有独特的作用。其实,中医古文献很早就有类似的治疗记载——如《灵枢-水胀》篇中所提到的“石瘕生于胞中”,伴月经失调,指的就是子宫肌瘤。 中医认为子宫肌瘤属“症瘕”范畴,淤血是其形成的根本原因,因此活血化淤是中医治疗子宫肌瘤的基本大法。也有学者认为是由于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外因寒邪乘虚进入子宫,使淤血凝结,并与内湿相结合,长年累月发展而在宫内形成肌瘤。 中医辨证论治兼顾月经周期,可达到消瘤与调经的双重作用,月经经量过多、经期过长的患者,经期可以调经兼控制经期失血过多,以利于失血过多患者经后机体的恢复。 对于不方便煮汤药但又想用中医保守治疗的患者,专家推荐了一些临床疗效较好的中成药供选择,如橘荔散结片、宫瘤清胶囊、桂枝茯苓胶囊、平消胶囊、大黄庶虫胶囊等,临床治疗还请据专家辨证论治服用。 橘荔散结片

具有行气散结、软坚敛涩、益气活血消淤的作用,多用于气滞血淤型的子宫肌瘤(子宫肌瘤伴乳腺增生者特别适用); 桂枝茯苓胶囊 具有活血化淤、消淤散结的作用,用于各种类型子宫肌瘤尤其是血淤型的患者; 宫瘤清胶囊 具有活血化淤、消淤破积、养血清热的作用,可用于血淤症明显的子宫肌瘤; 平消胶囊 具有活血化淤,止痛散结,清热解毒,扶正祛邪的功效,故临床上常用于体质较虚的血淤症的患者; 大黄庶虫胶囊 它攻破力强,可用于体质较壮实的淤血明显的子宫肌瘤患者。

砭石、艾灸“痞根穴”治疗子宫肌瘤 真的得了子宫肌瘤,最好找医生看看。同时可进行家庭的辅助疗法,在家用砭针或艾灸对痞根穴进行保健。 寻找痞根穴 痞根穴是经外穴,位置在腰部,在第1腰椎棘突下,旁开3.5寸(肓门穴外开0.5寸),手在腰部可以摸到。《窦太师秘传》说痞根穴: “背脊中命门穴两旁各四指许。” 病人在家用艾灸疗法灸痞根穴的时候,要采用俯卧的姿势。用艾条温和灸,每次10-20分钟。 砭石保健法 可找家人帮助,用砭石点按痞根穴,也可以自用砭石点按,每次点按2-3分钟,每天2次。

中医古籍目录大全(研究材料)

1、医经 黄帝内经灵枢 黄帝内经素问 类经 灵素节注类编 内经博议 内经评文 内经知要 难经 医经原旨 2、本草 本草备要 本草便读 本草崇原 本草从新 本草撮要 本草分经 本草害利 本草经解 本草蒙筌 本草求真 本草思辨录 本草新编 本草衍义 本草易读 本草择要纲目 本经逢原 得配本草 滇南本草 海药本草 雷公炮制药性解雷公炮炙论 名医别录 神农本草经 神农本草经百种录食鉴本草 食疗本草 汤液本草 吴普本草 新修本草 药鉴

饮食须知 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证类本草 3、方论 备急千金要方 洪氏集验方 华佗神方 急救便方 集验方 经验丹方汇编 奇方类编 奇效简便良方 千金翼方 仁术便览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删补名医方论 圣济总录 苏沈良方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汤头歌诀 退思集类方歌注 外台秘要 卫生易简方 文堂集验方 仙传外科集验方 小品方 医方考 证治准绳?类方 肘后备急方 4、伤寒、金匮 敖氏伤寒金镜录 订正仲景全书金匮要略注高注金匮要略 金匮要略 金匮要略浅注 金匮要略心典 金匮翼 金匮玉函经二注 金匮玉函要略辑义 金匮玉函要略述义 类证活人书 伤寒标本心法类萃

伤寒补例 伤寒大白 伤寒发微论 伤寒贯珠集 伤寒捷诀 伤寒九十论 伤寒六书 伤寒论 伤寒明理论 伤寒寻源 伤寒医诀串解 伤寒总病论 仲景伤寒补亡论5、医案 曹仁伯医案论 程杏轩医案 丛桂草堂医案 丁甘仁医案 仿寓意草 古今医案按 湖岳村叟医案 花韵楼医案 洄溪医案 旧德堂医案 临证指南医案 凌临灵方 马培之医案 名医类案 三家医案合刻 三十年临证经验集邵兰荪医案 孙文垣医案 王氏医案绎注 王旭高临证医案吴鞠通医案 许氏医案 续名医类案 也是山人医案 一得集 寓意草 张聿青医案 醉花窗医案

谈中医养生学后感想精选文档

谈中医养生学后感想精 选文档 TTMS system office room 【TTMS16H-TTMS2A-TTMS8Q8-

中医体质养生课程学后感 这段时间,通过对中医体质养生的学习,我收获不少,学到了许多以前不曾知道的养生知识,并从中受益匪浅,我相信这些对我今后的养生提高身体素质,健康长寿能够起到很大的帮助。 养生,就是保养生命之意。养生之道就是保养生命的道理和方法。中医体质养生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研究人类生命规律,寻找增强生命活力,预防疾病的方法,同时探索衰老的机理以及益寿延年的原则与理论,是中国医药文化之精粹。健康的身体需要保养,亚健康时就要调养,病弱之躯则应补养。 养生是一门很深的学问,由我们的祖辈专研,学习,积累总结得来的,是中国五千年传统文化的精粹。我们养生,也要顺应自然界春、夏、秋、冬的季节变化,通过不同的调养护理方法,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通过一年四季的气候变化规律及人的一些生理、病理现象,并揭示出人类应当如何在阴阳不停变换的四季中,恰当地调养自己的身体的阴阳,以顺应四季变化,达到阴阳平衡、气血畅通,从而达到中医体质养生的最终目的,能够健康长寿。 中医体质养生之道的特点,是尊重自然规律,顺应自然规律。养生,又称为摄生、道生、保生等。摄生即摄纳生命,是说自己的寿命掌握在自己手里,如果注意养生,便可长寿,“度百岁而去,终其天年”。如果不注意养生,就会“半百而衰,夭折而去”。人的寿命是有极限的,这是自然规律。中医体质养生顺应规律,追求长寿但不追求长生不老。我觉得在中医体质养生中随其自然便好,强求过多

反而适得其反,甚至一味的追求长生不老反而会伤了自己的性命,这不是中医体质养生所推崇的。 中医体质养生需要一个漫长的阶段,它不是一朝一夕便能够做到做好的。通过学习,我总结了一些关于中医体质养生的具体方法。 首先,强调精神方面的养生。人的情志即精神世界是非常重要的。精神的调养是养生的一个重要环节。避免不良精神刺激,提高自我心理调摄能力,是中医体质养生遵循的原则之一。“志意和”与人群中个体的气质、性别、年龄、经历、文化思想修养等密切相关。人们应善于自我心理调摄,消除不良刺激,保持良好心态。 再者,“形劳而不倦”的锻炼身体方法体的,锻炼可使气血流畅,筋骨劲强,肌肉发达结实,脏腑功能健壮。以“动”及“静”,即通过形体锻炼来调节人的精神情志活动,促进人体的身心健康。运动量要适度,循序渐进,持之以恒,不要超强度锻炼。 然后,防止外邪侵害。所谓外邪,是指六淫之邪(风、寒、暑、湿、燥、火)及其他外伤因素等。驱除外邪,防止外邪侵犯是养生的目的,这一观点将始终贯穿于养生的整个过程中。 最后,气功是一种以呼吸的调整、身体活动的调整和意识的调整调息,调形,调心为手段,以强身健体、防病治病、健身延年、开发潜能为目的的一种身心锻炼方法。气功在保健方面有独特的功效。它是建立在整体生命观理论基础上,通过主动的内向性运用意识活动的锻炼,改造、完美、提高人体的生命功能,把自然的本能变为自觉智能的实践。故气功的锻炼,对我们在养生保健中能

中医名著99本

中医学的教科书能让你成为一个医生,但很难让你成为一个高明医生。因为教科书的内容只是概括了中医学的起码知识,在临床最安全的范围内去运用辩证论治,包罗的也只是非常有限的信息量。千变万化的临证状态,数千种中药作用目标的不确定性,数万首成方配伍组方的千差万别,如何准确的体会、把握、得心应手的运用?只有你在多读书、勤积累的不懈努力中,才能做到胸有成竹,举一反三,升华你的医术, 在临床运用自如,成为一代名医。 下面推荐99种中医名著,供同道中人参考,每种书根据其成就与价值以星号表示其必读的程度(☆~☆☆ ☆☆☆) 1.☆☆☆☆☆黄帝内经 2.☆☆☆☆类经明·张介宾 3.☆☆内经知要明·李中梓 4.☆☆☆☆☆濒湖脉学明·李时珍 5.☆☆☆☆☆医宗金鉴·四诊心法要诀清·吴谦 6.☆☆☆三指禅清·周学霆 7.☆☆四诊抉微清·林之翰 8.☆☆望诊遵经清·汪宏 9.☆☆辨舌指南曹炳章 10.☆☆☆☆☆珍珠囊药性赋4卷金·李杲 11.☆☆☆☆本草备要清·汪昂 12.☆☆☆☆药征三卷日·吉益东洞附二卷 13.☆☆本草纲目明·李时珍 14.☆☆本草纲目拾遗清·赵学敏 15.☆☆☆☆☆医方汤头歌诀清·汪昂 16.☆☆☆☆☆删补名医方论8V 清·吴谦 17.☆☆☆医方考6卷明·吴崑 18.☆☆☆医方论清·费伯雄 19.☆☆局方发挥元·朱震亨 20.☆验方新编清·鲍相璈 21.☆☆☆☆☆伤寒论汉·张仲景 22.☆☆☆☆☆医宗金鉴·伤寒心法要诀吴谦 23.☆☆☆医宗金鉴·伤寒论注吴谦 24.☆☆☆伤寒来苏集八卷清·柯韵伯 25.☆☆☆☆伤寒类证活人书宋·朱肱 26.☆☆☆☆☆金匮要略方论汉·张仲景 27.☆☆☆医宗金鉴·金匮要略注吴谦 28.☆☆☆☆金匱要略心典清·尤在泾 29.☆☆☆☆☆瘟疫论明·吴有性 30.☆☆☆☆温热论清·叶桂 31.☆☆☆☆温热经纬清·王孟英 32.☆☆☆☆温病条辨清·吴瑭 33.☆☆☆湿热条辩清·薛雪 34.☆☆☆时病论清·雷丰 35.☆☆☆☆☆医宗金鉴·杂病心法要诀清·吴谦 36.☆☆☆☆☆杂病证治准绳8卷明·王肯堂

中医药治疗子宫肌瘤心得

中医药治疗子宫肌瘤心得 作者:吴波字礼文 简介:原武宁县中医院副院长,毕业于湖北理工大学医学院,出自中医世家,其祖父吴德兴教授享受国务院津贴,是新中国第一批全国名老中医(全国共500名),组织创立了九江市中医院。主治失眠、颈椎病、腰椎盘突出、乙型肝炎、肝硬化腹水、癫痫、肾炎、萎缩性胃炎、肾结石、骨质疏松症、类风湿关节炎、骨关节炎、老年性疾病、妇科疾病,不孕不育等疑难杂症。 微博搜索:济世国医馆微信:wb183******** 子宫肌瘤患者以30岁至50岁的女性居多,虽然一般来说,子宫肌瘤多为良性,但临床上依然发现有40%的患者因此而难以受孕,一旦发现疾病及时治,子宫肌瘤,可归属于中医石瘕症瘕崩漏的范畴,中医认为其发病为脏腑失和、气血失调,痰、郁、瘀等聚结胞宫,日久所致。 子宫肌瘤的发病原因:是卵巢功能失调,雌激素分泌过多,黄体酮作用低下,长期刺激,精神系统过度紧张,使激素的平衡和作用发生障碍,卵泡囊肿,子宫内膜增生等因素所致。临床表现为:多数没有特殊症状,临床不易发现,常在盆腔检查时发现,瘤体一般不超过3个月妊娠宫体大小。主要表现为月经过多过频,经期延长,淋漓不断,或大出血,或痛经,或白带增多,黏腻腥秽,少妇坠胀作痛,发热,腰骶酸痛等。中医学属“崩漏”、“癥瘕”、“石瘕”等范畴。治疗以疏肝理气,调理冲任,活血化瘀,软坚散结为主。 中医治子宫肌瘤案例:2016年10月13日初诊经医院妇检,确诊为于宫肌瘤(5x6Cm),建议手术切除,以免后患。患者畏惧,特来求治。腹诊,少腹胀大如怀孕5月状,脐下有鸡蛋大之圆形肿物。痛经4个月,每月经行不畅,色黑稠粘,块屑甚多,淋漓不断,常延续10日以上不止,经期绞痛胀急。面色暗,舌淡红,脉弦。有形癥积,已非一日,予桂枝茯苓丸加减。 桂枝、桃仁、红花、丹皮、赤芍各15克,茯苓45克,柴胡、灵脂各10克、甘草6克,大贝10克10剂。水煎口服一日二次 10月23日二诊:前投桂枝茯苓丸缓攻癥积,少腹膨隆之状大减,胀势已松。今适值经期,腹未痛,黑块已少,脉沉滑,舌色暗,因势利导,通经化瘀为治: 桂枝15克,茯苓45克,赤芍25克,桃仁、丹皮各15克,红花8克当归、川芎各10克,三梭、莪术、川牛膝10克,甘草10克,鲜姜5片,枣6枚水煎口服一日二次。11月3日三诊:医院超声探查,子宫肌瘤消失

症瘕(子宫肌瘤)中医诊疗方案

癥瘕(子宫肌瘤)中医诊疗方案 妇女下腹部胞中有结块,伴有或痛、或胀、或满,甚或出血者,称为癥瘕。癥者,坚硬不移,痛有定处;瘕者,推之可移,痛无定处。 一、诊断 (一)中医诊断:癥瘕(参照罗元恺主编中医妇科学) 1.气滞 证候:小腹胀满,积块不坚,推之可移,或上或下,痛无定处,苔薄润,脉沉弦。 2、血瘀 证候:胞中积块坚硬,固定不移,疼痛拒按,面色晦黯,肌肤乏润,月经量多或经期延后,口干不欲饮,舌边瘀点,脉沉涩。 3.痰湿 症候:下腹胞块时或作痛,按之若软,带下较多,色白质黏腻,形体畏寒,胸脘痞闷,小便不多,舌苔白腻,舌质暗自紫,脉细弱或沉滑。 (二)西医诊断 参照张玉珍主编新世纪(第二版)中医妇科学 1、检查 妇科检查:盆腔内可触及增大的子宫和肿瘤,或盆腔炎症性肿块,或陈旧性宫外孕包块。 2、辅助检查 B超、CT等影像学检查和腹腔镜检查有助于确定诊断。 二、治疗 (一)中医辨证治疗 1、分证论治

(1)气滞 治法:行气导滞,活血消癥。 代表方剂:香棱丸(济生方) 常用药物:木香、丁香、三棱、枳壳、莪术、青皮、川楝子、小茴香 (2)血瘀 治法:活血散结,破瘀消癥 代表方剂:桂枝茯苓汤 常用药物:桂枝、茯苓、丹皮、芍药、桃仁各等分研细末,炼蜜为丸 (3)痰湿 治法:理气化痰,破瘀消癥 代表方剂;开瘀二陈汤(万氏妇人科) 常用药物:制半夏、陈皮、茯苓、青皮、香附、川芎、莪术、木香、槟榔、甘草、苍术、生姜 2、中成药 桂枝茯苓胶囊4粒 2次/日。 3.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⑴术前以辩证为前提,平调气血、补气养血、辅以安神定志,以调 理体质阴阳气血偏胜为主,虚则补之,为手术创造良好条件,常 用八珍汤加减 ⑵盆腔手术者,容易因麻醉药物和术中对周围脏器的刺激影响脾胃 功能,从而出现以气机阻滞之腑气不通和脾胃功能失调的病理变 化,以理气通腑、健脾化湿中药方内服为主,帮助患者尽快恢复

关于养生的心得体会范文

关于养生的心得体会范文 学习养生已将满一学期,主要配合《黄帝内经》等养生理论学习了导引保健功和八段锦。在此之前曾接触过养生,因为自己身体一直处于亚健康状态,并深受体寒之扰,一到冬天就会全身冰凉,所以需要借助传统中医的养生方法调养身体,但是在此之前接触是的食饵养生和熏治养生,而非现在的吐纳养生和导引养生。两相对比觉得后者比前者有更大的适用范围,比较适合现在练习和实践。由于我们无法再学习之外抽出这么多实践和精力来准备养生所需的材料,食饵养生和熏治养生适合有人照顾时使用,而且,这两种养生常常是对症下药的,具有针对性。 此外,对于尚是学生的我们经常出现的用眼过度,肌肉酸痛,精力不足等病症,这两种养生能够起到的功效就微乎其微了,远不及其他两种来得实用。课程刚刚开始时,老师介绍了几个适合学生练习的养生功,对舒展筋络非常管用。虽然简单,但是坚持做一段时间后就感觉情况大不同了。困扰了许久的肩膀酸痛减轻许多,而且身体感觉更为通畅,没有郁结,让我不禁咋舌。平时练功时也有这种体会。区别竞技体育要求“更高”,“更快”,“更强”,养生课要求保持一种心平气和的状态,不急不躁地完成每个动作。如果心态稍有变化就会影响到手脚动作而影响整体的和谐圆通。正是养生这种特性,使得在使身体更加

健康的同时还陶冶着心性,我想这就是为什么坚持这种养生方法的老人在晚年不仅身体强健而且精神矍铄。 其实,养生不仅仅教给我让身体健康的方法,还传达了人生的态度。养生是依据天地的变化,日月的升降,星辰的位置,以顺从阴阳的消长,适应四时的变迁。也就是说人要顺应天地万物的规律,不可逆行。春天是推陈出新的时节,天地自然,都富有生气,这时就不应改像冬天那样将自己“藏起来”,而应该早起锻炼保持生机,否则无法提供给夏天足够的生气。当我们竭力在莫大的社会中寻求自己的位置时,也只有顺规律而行之才能事半功倍。古往今来,没有人能够在逆规律而行后取得成功,凡成就大事者,必有洞察规律的慧心,无论是社会发展规律,还是人事变迁规律,都了然于心并以之为指导和借鉴,从而造就成功。 养生讲究阴阳调和,使阳气和阴气平衡。阳气不足,生命机能亦暗弱不足,无法起到保护身体的作用,然而阳气过盛时也会阴气口舌干燥,身体发高热等病症。因此适度是养生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不及这个度,无法起到应有的作用,但一旦超过就会过犹不及。适度这个原则也贯穿整个人生始终,适度的工作让激情不灭,适度的休息让精力充沛,适度的体贴让人心里温暖,适度的距离让惊喜不断。只有把握好度,才能达到平衡而使人生运转通畅。 从养生中学到许多,正是因为自己从中受益匪浅,所以一直在向周围的同学推荐这门课程,希望能够有更多的人去了解养生

关于养生的心得体会_养生方法经验总结分享

关于养生的心得体会_养生方法经验总结分享 养生现在是人们讨论的热门话题,大家是怎样养生的呢?下面是为大家带来的关于养生的心得体会,希望可以帮助大家。 关于养生的心得体会范文篇1 学习养生已将满一学期,主要配合《黄帝内经》等养生理论学习了导引保健功和八段锦。在此之前曾接触过养生,因为自己身体一直处于亚健康状态,并深受体寒之扰,一到冬天就会全身冰凉,所以需要借助传统中医的养生方法调养身体,但是在此之前接触是的食饵养生和熏治养生,而非现在的吐纳养生和导引养生。两相对比觉得后者比前者有更大的适用范围,比较适合现在练习和实践。由于我们无法再学习之外抽出这么多实践和精力来准备养生所需的材料,食饵养生和熏治养生适合有人照顾时使用,而且,这两种养生常常是对症下药的,具有针对性。 此外,对于尚是学生的我们经常出现的用眼过度,肌肉酸痛,精力不足等病症,这两种养生能够起到的功效就微乎其微了,远不及其他两种来得实用。课程刚刚开始时,老师介绍了几个适合学生练习的养生功,对舒展筋络非常管用。虽然简单,但是坚持做一段时间后就感觉情况大不同了。困扰了许久的肩膀酸痛减轻许多,而且身体感觉更为通畅,没有郁结,让我不禁咋舌。平时练功时也有这种体会。区别竞技体育要求“更高”,“更快”,“更强”,养生课要求保持一种心平气和的状态,不

急不躁地完成每个动作。如果心态稍有变化就会影响到手脚动作而影响整体的和谐圆通。正是养生这种特性,使得在使身体更加健康的同时还陶冶着心性,我想这就是为什么坚持这种养生方法的老人在晚年不仅身体强健而且精神矍铄。 其实,养生不仅仅教给我让身体健康的方法,还传达了人生的态度。养生是依据天地的变化,日月的升降,星辰的位置,以顺从阴阳的消长,适应四时的变迁。也就是说人要顺应天地万物的规律,不可逆行。春天是推陈出新的时节,天地自然,都富有生气,这时就不应改像冬天那样将自己“藏起来”,而应该早起锻炼保持生机,否则无法提供给夏天足够的生气。当我们竭力在莫大的社会中寻求自己的位置时,也只有顺规律而行之才能事半功倍。古往今来,没有人能够在逆规律而行后取得成功,凡成就大事者,必有洞察规律的慧心,无论是社会发展规律,还是人事变迁规律,都了然于心并以之为指导和借鉴,从而造就成功。 养生讲究阴阳调和,使阳气和阴气平衡。阳气不足,生命机能亦暗弱不足,无法起到保护身体的作用,然而阳气过盛时也会阴气口舌干燥,身体发高热等病症。因此适度是养生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不及这个度,无法起到应有的作用,但一旦超过就会过犹不及。适度这个原则也贯穿整个人生始终,适度的工作让激情不灭,适度的休息让精力充沛,适度的体贴让人心里温暖,适度的距离让惊喜不断。只有把握好度,才能达到平衡而使人生运转通畅。

湿热病

甘露消毒丹化裁治疗痤疮、酒渣鼻、湿疹等面部皮肤病 (2013-06-26 10:44:34) 转载▼ 标 分类:皮肤病 签: 健 康 皮 肤 病 甘露消毒丹化裁治疗痤疮、酒渣鼻、湿疹等面部皮肤 病 (附验案4则) 甘露消毒丹(《医效秘传》)其立法为祛湿,清热,解毒。主治湿热并重,毒邪为患之病症。治湿宜给以出路,治热宜宣散清泄,治毒宜泻火解毒。择甘露消毒丹利湿、清热、解毒之功效,治疗皮肤病,尤其面部皮肤病证属湿热、毒邪为患者,疗效满意。 1.痤疮 辨证:肺经风热,湿毒蕴结。治法:利湿化浊,清热解毒。方药:甘露消毒丹加减。 柴某,男,26岁。2010年5月19日初诊。主诉及现病史:1年前,面部散在出现粉刺,能挤出白色分泌物,未引起重视,不久,丘疹演变成脓疱、囊肿,用多种中医药物,疗效不显著,非常苦恼,现来我中医门

诊求治。现症:前额、双颊、颈部均可见丘疹、脓疱、渗出、囊肿,下颌部尤重,口渴,胸闷腹胀,小便短赤,舌质红,苔厚腻,脉濡数。西医诊断:痤疮。中医诊断:肺风粉刺。辨证:肺经风热,湿毒蕴结。治法:利湿化浊,清热解毒。方药:甘露消毒丹加减。药用:滑石15g(包煎),黄芩10g,桑白皮10g,茵陈10g,川贝母5g(研末服),石菖蒲10g,藿香5g,白蔻仁5g,连翘10g,射干5g,生甘草5g。水煎服,200ml,2次/d。第3遍煎液局部湿敷,2次/d。 二诊(2010年5月26日):上方用7剂,渴止,脓疱消退,二便通畅。上方去滑石、射干,继续口服。 三诊(2010年6月9日):上方又用14剂,面部丘疹大部分消失,囊肿明显回缩,胸闷腹胀除,二便通畅。上方去藿香,继续口服。 四诊(2010年6月23日):上方又服14剂,除面部留有瘢痕外,他症悉除。又拟消痕汤:白芷10g,丹参10g,蒲公英20g,丝瓜络10g,夏枯草10g,猫爪草10g,当归10g,炙甘草5g。水煎服及局部湿敷一个月,瘢痕基本消失。 按肺胃积热,久蕴不解,复感湿邪,湿热蕴而化毒,上蒸于面。治宜利湿化浊,清热解毒。方中滑石利尿通淋,清热,收湿;黄芩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桑白皮泻肺平喘,利水消肿;茵陈煽情脾胃肝胆湿热,使之从小便而出,又有解毒疗疮之功;川贝母清热化痰,润肺止咳,结节消肿;石菖蒲开窍醒神,化湿和胃;藿香芳香化浊;白蔻仁化湿行气,温中;连翘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疏散风热;射干清热解毒,消痰,利咽;甘草解毒和中,调和诸药。

12.第十二章 细胞骨架

第十二章细胞骨架 (cytoskeletons) 细胞骨架概况 1.细胞骨架概念: 为真核细胞胞质中的蛋白质构成的纤维系统,对细胞的形态维持、细胞本身的运动及细胞内部物质的运输有着重要作用。 2. 细胞骨架组成: 微丝(microfilaments, MF) 微管(microtubules, MT) 中间丝(intermediate filaments, IF) 第一节微管 (microtubule,MT 一、微管是由微管蛋白组成的中空小管 1.微管蛋白(tubulin)α、β亚基 2.微管蛋白异二聚体组成13条具有极性的原丝 3.微管蛋白的级性结构: 增长端(快速生长端) 缩减端(慢生长端) 二、微管结构具备多变性 1.微管的分布式样在细胞间期和分裂期有明显的不同 2.微管的抑制剂: 秋水仙碱(colchicine):阻止聚合 紫杉醇(taxol):稳定微管, 对抗解聚 三、微管组织的动力学不稳定性— 不停地解聚和重聚合 (一)微管的组装 1. 微管蛋白微管 2.低温、可以使微管解聚 3.微管成核阶段困难: 成核中心位点 ―种子‖ (二) 微管的极性 1.(+)端:即正端或(快)增长端, 生长和缩短都快的那端 2.(-)端:即负端或缩减端, 在动物细胞中一般朝向中心体 三)微管的动态不稳定性 ?微管的动态不稳定性对细胞形态的发生有重要作用,细胞极性的发生与微管的定向生长有关 微管的抑制剂

?秋水仙素: 可与微管蛋白分子紧紧结合,阻止微管蛋白分子间的聚合 ?紫杉酚: 可与微管紧紧结合,使之稳定 均可抑制细胞的有丝分裂 四、管蛋白转译后的修饰标志微管的―分子钟‖ α-管蛋白的修饰: 赖氨酸乙酰化 C末端去酪氨酸化 微管结合蛋白 微管结合蛋白(microtubule-associated proteins,MAPs) 脑中主要有两类: 高分子量的:MAP1,MAP2, 低分子量的:tau蛋白 α-微管蛋白特殊赖氨酸的乙酰化和α-微管蛋白C末端酪氨酸的切除可提供MAPs的特异性结合位点 微管-依赖性动力蛋白:驱动蛋白、动力蛋白及其功能 1.神经轴突的快速运输: 驱动蛋白(kinesin) 胞质动力蛋白(dynein) 2.微管与细胞器在细胞内分布的关系密切: 内质网膜上有驱动蛋白 高尔基体上有胞质动力蛋白 六、微管组织中心(MTOC) 1.动物细胞:中心体 中心体基质中的γ-管蛋白 2.植物细胞:高等植物无中心体,但仍有 MTOC 3.霉菌、藻类:纺锤体-极体 γ微管蛋白 1.以环状结构存在于微管组织中心 围核物质(perinuclear material) 中心体基质(centrosome matrix) 2.与微管聚合的起始密切相关 γ-管蛋白与α/β-管蛋白相互作用 七、纤毛和鞭毛运动 (一)组成与运动功能 1.组成:真核细胞中微管构成的稳定结构 2.结构:质膜包围,轴丝 轴丝:9x2+2, 二联体 侧臂(动力蛋白臂)

子宫肌瘤中药方

二、中药治疗子宫肌瘤 1、湿型子宫肌瘤:子宫肌瘤患者主要表现为小腹时或作痛,或伴月经不调,带多色白,胸脘满闷,舌质淡暗苔白腻,脉弦细而滑。治法为理气化痰,破淤消。方药用开郁二陈汤(制半夏,陈皮,茯苓,青皮,香附,川芎,莪术,木香,槟榔,甘草,苍术,生姜)。 2、滞型子宫肌瘤:子宫肌瘤患者主要表现为伴小腹疼痛,痛无定处,小腹胀满,苔薄润,脉沉弦。治法为行气导滞,活血消。方药用香棱丸(木香,丁香,三棱,枳壳,莪术,青皮,川楝子,小茴香)。 3、淤型子宫肌瘤:子宫肌瘤患者主要表现为疼痛拒按,面色晦黯,肌肤乏润,月经量多或夹血块,口干不欲饮,舌紫黯或边有淤点,脉沉涩。治法为活血散结,破淤消。药用桂枝茯苓丸(桂枝,茯苓,丹皮,芍药,桃仁)加三棱、莪术。 子宫肌瘤因经期与非经期有不同的生理病理特点,须分期治疗。经期若出血量多时以益气缩宫,化淤止血为主,兼以软坚消,非经期治疗以活血化淤,软坚消,兼以益气,以消瘤为主,或服汤药或服丸剂,因病情而定。剂量视病人的具体情况调整。 3、中成药:桂枝茯苓胶囊,每次3粒,每日3次口服,3个月1个疗程。宫瘤消胶囊、大黄蟅虫胶囊等都对治疗子宫肌瘤有一定的效果,建议患者最好用药之前请中医师辩证后再慎重施治。 治疗子宫肌瘤的常用中药处方有: 【处方1】 原料:生黄芪15g,全当归、生茯苓、生白芍、延胡索、川楝子各10g。 加减:湿盛者,加川黄柏、生薏苡仁、怀山药、车前子;肝旺者,加菊花、天竺黄、粉丹皮、焦山栀;心悸气短者,加太子参、炒枣仁、炙甘草、灵磁石、珍珠母、桂枝。 制用法:将上药水煎3次后合并药液,分早、中、晚内服,每日1剂。 【处方2】 原料:归尾12g,川芎、肉桂、小茴香各6g,红花、桃仁、延胡索、没药、生蒲黄、炒五灵脂各10g,三棱、莪术各8g,生卷柏30g,益母草15g。 加减:气滞偏重或在经前期者,加香附、川楝子、荔枝核;血瘀偏重或在经期,加水蛭、丹参、益母草;恢复期或经后期,用八珍汤。 制用法:将上药水煎3次后合并药液,分早、中、晚内服,每日1剂,1个月为1个疗程。 子宫肌瘤的中医分型 子宫肌瘤临床不易发现,多数没有特殊症状,常在盆腔检查时才能发现,瘤体一般不超过三胩月妊娠宫体大小。临床上分: (1)气滞血瘀型:症见月经超前或闭经,经期延长,淋漓不尽,或大出血,或痛经,或白带增多,经前乳房或小腹胀痛,胸胁不舒,抑郁不乐,舌有瘀点。 (2)阴虚肝旺型:症状是月经量多,经期延长,色红有血块,头晕心悸,烦燥失眠,腰酸尿黄。 (3)气血两虚型:月经量多,经期延长,淡舌质清、神疲乏力,面色萎黄或光白,头晕心悸,大便糖薄。

《脉诀》

脉①脉管。气血运行的通道。《素问·脉要精微论》:“夫脉者,血之府也。”《灵枢·诀气》:“壅遏营气,令无所避,是谓脉。”脉与心密切相连,为心气所推动。《素问·痿论》:“心主身之血脉。” ②脉搏,脉象。《素问·邪气脏腑病形》:“按其脉,知其 促脉脉脉学名词。系一种脉象。脉来急数有力而呈不规则间歇。《脉经》:“促脉来去数,时一止复来。”主阳盛热实,气血痰饮宿食停滞,亦主肿痈。《脉诀刊误》:“结、促者,因止以别阴阳之盛也。阳盛则促,脉疾而时止,…… 虽有止,非死脉也……”《诊家正眼》 死脉。为不宜耳。余仿此。三部死脉。脉经尺脉上不至关。为阴绝。寸脉下不至关。为阳绝。死不治。上部有脉。下部无脉。其人当吐。不吐者死。上部无脉。下部有脉。虽困无害。所以然者。如树之有根也。按上部无脉。下部有脉。若其脉微细如丝。按之无有者。此肾 脉法,其血留气聚,胞宫内实,故尺阴之脉必滑数,此必然之理也。然亦有中年受胎,及血气羸弱之妇,脉见细小不数者,但于微弱之中,必有隐隐滑动之象,此即阴搏阳别之谓,乃妊娠之脉也。但胎孕之脉数,劳损之脉亦数,然损脉数中兼弦涩,胎孕数必兼和滑。此几 脉法急惊,风关黑纹直者,死。慢惊,气关紫纹两条传至风关者,死。无此虽凶无妨。《陈氏幼科秘诀》 革脉革脉脉学名词。指一种脉象。即浮而搏指,中空外坚,如按鼓皮的脉象。 主亡血失精。《脉诀指掌病式图说》:“革者,沉伏实大,如按鼓皮。” 作者: 结脉结脉脉象之一。脉来迟缓而呈不规则间歇。主阴盛气结,寒痰血瘀,癥瘕积聚。《脉经》:“结脉往来缓,时一止,复来。”《脉诀刊误》:“结、促者,因止以别阴阳之盛也……阴盛则结,脉徐而时止,虽有止非死脉也。”《诊家正眼》:“结属阴寒,亦由凝质。 迟脉迟脉脉象名。指来去迟慢,一息不足四至的脉象。主寒。有力为寒积,无力为虚寒。《脉经》:“呼吸三至,去来极迟。”《脉诀汇辨》:“其所主病,与沉脉大约相同,但沉脉之病为阴逆而阳郁,迟脉之病为阴盛而阳亏。” 作者: 缓脉缓脉脉象名。一息四至,来去怠缓。或脉来和缓均匀,从容不迫,是有神之脉。为平脉;若脉来弛缓松懈为病脉,多见于湿证或脾胃虚弱。《脉诀汇辨》:“缓为胃气,不止于病,取其兼见,方可断证。浮缓伤风,沉缓寒湿,缓大风虚,缓细湿痹,缓涩脾薄,缓弱气 洪脉洪脉脉学名词。脉象之一。脉来极大,如波涛汹涌,来盛去衰。《脉诀汇辨》:“洪脉极大,壮如洪水,来盛去衰,滔滔满指。”多主气分热盛。若久病气虚,或失血、久泄等病证见洪脉,多属邪盛正衰之危象。作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