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时政类报刊转企改制亟待解决的八大难点

非时政类报刊转企改制亟待解决的八大难点
非时政类报刊转企改制亟待解决的八大难点

非时政类报刊转企改制亟待解决的八大难点

目前,我国新闻出版业的体制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就,随着非时政报刊出版单位体制改革的全面推开,我国新闻出版单位的体制改革涉入深水期,“分类改革”的思路已经明确,这将进一步释放体制生产力,促进我国新闻出版业的快速发展。当然,要成功实施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的体制改革,还必须解决诸多难题。

新闻出版业的体制改革成就巨大

首先,新闻出版单位“分类改革”的总体思路已经确定,即分为时政类、公益类和非时政类三类。其中,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的内容涵盖中央级、省级、副省级和省会城市党委机关报刊,如人民日报、经济日报、光明日报、《求是》、人民出版社等。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在转企改制时,要严格按照“采编经营两分开”的原则,采编业务部分作为事业法人,经营业务部分转企改制为企业法人,同时,由国家和相关政府部门给时政类报刊较多的拨款来保证其生存和发展所需。公益性报刊出版单位包括单纯依靠自身经营很难生存但又确需发展的,则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由国家给予相应的补贴或拨款,如一些纯学术性杂志。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包括省级、副省级和省会城市党委机关报刊所属的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文化、艺术、生活、科普等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专业技术性较强的行业性报刊出版单位。对于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的转企改制可以实行采编经营合一,改制成相对标准的国有文化企业。此外,由于晚报、都市报和财经类

报刊不同于一般非时政类报刊,承担着重要舆论引导职责,按照有利于做大做强主流媒体的要求,中央各部门各单位所属的都市类和财经类报刊、省级和副省级及省会城市党报党刊所属的晚报、都市类和财经类报刊等出版单位,经批准可进行转制。[1]

其次,转企改制取得了实效。当前,在传媒业改制实践方面,主要有以南方报业传媒集团为代表的“广东模式”,以宁波日报报业集团、浙江日日报报业集团、杭州日报报业集团等为代表的“浙江模式”,以辽宁出版传媒集团为代表的“辽宁模式”和以解放日报报业集团为代表的“上海模式”等四种模式。根据新闻出版总署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底,268家地方出版社和103家高校出版社转制工作已基本完成,并已组建完毕29家出版企业集团公司;148家中央各部门各单位出版社转制工作也已全面展开,其中有6家已率先完成转企任务,另有18家已完成了清产核资、核销编制、职工参保、工商注册等转企所必须的工作,其他大多数出版社改制工作也已进入收尾阶段,共计核销事业编制1.8万多名[2]。在出版社转企改制的同时,报刊出版、影视制作、新闻网站等单位的分类改革也稳步推进。截至2010年底,全国已有1251家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转制和注册为企业法人,10多万家国有印刷复制单位、3000多家国有新华书店转制为企业[3];截至2010年上半年,需转企改制的35家电影制片厂、204家省市电影公司、293家影院以及58家电视剧制作机构也已完成转企改制任务[4]。

改制已经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形成了一批跨行业、跨区域经营的大型传媒集团公司,截止到2010年底,我国已经有31家出版集团、47家报刊集团、29家发行集团和13家印刷集团。此外,新闻出版类的上市企业已经是上市的文化企业中数目最多的,2010年达到45家,年底总市值达到5740亿。[5]

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的体制改革是一次巨大进步

首先,目前,已经确定了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的时间表和对象,要求按照“中央和地方同步推进,分批次进行”的原则,在2012年9月底前全面完成转企改制任务,此次全国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转企改制共涉及5000多家出版单位[6]。按照这种改制思路,将在更大范围内把更大规模的新闻出版单位推向市场,更加积极参与市场化竞争,这种改制思路在保持了党报党刊稳定发展的基础上放开了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既有利于国家整体舆论的稳定,又能够放开搞活非时政类媒体,是新闻出版单位改制的巨大进步。

其次,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的改革原则从以前所有的报刊出版单位都必须实施“采编经营两分开”的原则,即采编部门是事业法人,经营性部门是企业法人的原则转变为“采编经营合一”的原则,即分期分批按照规范的程序改制,在清产核资的基础上,核销事业编制,注销事业单位法人,进行企业工商登记注册,与在职职工全部签订劳动合同,按照企业办法参加社会保险。这种“采编合一”的改制思路

能够更有效地实现采编和经营的良性互动,真正按照企业的自身发展规律来发展,极大地释放体制的生产力。

第三,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的转企改制将能够提高报刊出版单位的质量,吸引更多的读者,进一步强化舆论引导力。由于改革必须坚持“党管媒体、党管干部和党管导向”的原则,因此,改革能够在保证舆论导向的前提下,通过市场竞争,深刻把握读者阅读趋势和市场发展趋势,提升报刊出版单位的质量和核心竞争力。

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体制改革仍存在诸多问题以待解决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的改革能有效地解决报刊出版单位数量

过多、实力过弱、规模过小的突出问题,并进一步提高市场集中度、改善产业结构和强化核心竞争力,进而促进费时政报刊出版单位的大发展大繁荣。当前,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改革进入攻坚期,虽然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但还存在诸多突出问题以待解决。

一是出资人问题。《公司法》第四条规定,公司股东依法享有资产收益、参与重大决策和选择管理者等权利,因此,出资人能否科学合理地行使其权利将决定着一个公司的成败。对于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来说,一方面,由于其所经营业务具有不同程度的意识形态属性,另一方面多为国有独资,这两方面的原因导致其出资人的职责需要多部门行使,其出资人职责更难履行也更为明确确定。当前,在改革中,对传媒业的出资人安排主要有以下四种方案:一是由当地政府担当出

资人,授权给传媒集团的相关机构履行出资人职责。如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就是由广东省政府当出资人,并授权给南方报业集团管委会经营其所拥有的国有资产并履行出资人职责,但是集团资产仍在省财政厅名下;二是由当地国资委履行出资人职责。浙江日报报业集团、杭州日报报业集团和宁波日报报业集团等传媒单位的资产由国资委履行

出资人职责;三是由财政部门履行出资人职责。目前,中央级报刊转企改制之后其资产由财政部履行出资人职责;四是由宣传部履行出资人职责。上海市的传媒单位多采取这种方式,如新华传媒在其招股说明书中显示的实际控制人是上海市委宣传部。从上述出资人的几种方案来看,方案林林总总,但尚没有形成统一的明确的出资人制度。

科学明确的出资人制度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传媒单位转制改

企的成效,因此,要结合各地的实际情况,逐步形成统一、明确的出资人制度,笔者建议可以成立独立的文化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或直接由现有的国资委进行管理或者由财政部成立专门的部门来履行出资

人职责。

二是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的范围问题。目前已经确定省级、副省级和省会城市党委机关报刊所属的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文化、艺术、生活、科普等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专业技术性较强的行业性报刊出版单位,隶属于企业法人的报刊出版单位,要先行转制[7]。可以明确看出,省级、副省级和省会城市党委机关报刊毫无疑问是属于时政类报刊,而其旗下所属的其它单位可以认定为非时政类报刊。

但是为数不少的地市级党委机关报刊是属于时政类报刊还是属于非

时政类报刊尚未明确,这也使得地市级报刊的转制改企缺少指导性原则,会导致其无所适从。

三是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的认定标准问题。目前已经确定晚报、都市报和财经类报刊不同于一般非时政类报刊,承担着重要舆论引导职责,按照有利于做大做强主流媒体的要求,中央各部门各单位所属的都市类和财经类报刊、省级和副省级及省会城市党报党刊所属的晚报、都市类和财经类报刊等出版单位,经批准可进行转制。[8]一方面,晚报、都市类和财经类报刊等有着一定的意识形态属性,其转制改企应该更加慎重,另一方面,如果能把这些报刊单位转制改企并全面推向市场,将能极大地促进中国报刊业的改革与发展。文件中提出“经批准可进行转制”,但是目前尚不清楚由谁进行批准?如果是由当地的主管部门进行批准,则不同的地方认定标准肯定会存在较大差异,也会对晚报、都市类和财经类报刊的转制改企造成一定影响。四是科学地实现党管媒体的问题。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转企改制一定要“坚持党的领导,确保党管媒体、党管干部,确保正确政治方向”的原则。[9]由于非时政类报刊也具备一定的意识形态属性,无疑要实现党管媒体和党管干部,但是如何更科学地实现党管媒体呢?任何媒体和企业的关键在于人才尤其是高管人才,因此,只要管好了干部就能有效地管好媒体,而如果事无巨细,既管干部、又管资产、又管具体版面和事务,不仅和改革的政企分开的思路有不一致之处,也会

对媒体的具体管理要充分体现专业化、精细化和科学化造成一定影响。

五是人员分流安臵等问题。《中央各部门各单位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转制工作基本规程》中规定:报刊出版单位转制中涉及的人员安臵和劳动关系调整,须严格按照国办发[2008]114号及中办发[2011]19号的有关精神,制订人员安臵和劳动关系调整方案,方案应符合国家和地方相关法律、法规,切实维护和保障本单位离退休人员和在职职工的合法权益。在转制改企中,人员分流安臵等问题是核心问题,一方面牵涉到经济补偿问题,另一方面牵涉到接续社会保险关系问题,而这两个问题的关键又在于标准和资金来源。目前,经济条件较好的单位其经济补偿标准和接续社会保险的标准较高,如浙江的一些报刊单位为员工买了企业年金,而经济条件较差的单位由于缺乏资金则标准较低。建议由国家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制定最低标准,并由各级政府联合提供资金来源。

六是主管主办资格问题。规定:实行严格的报刊出版市场准入机制,从主管主办资质、内容导向、资本来源、资产规模等方面制定具体的市场准入条件,同时建立健全市场退出机制,关停并转一批不符合市场准入条件、不具备报刊出版资质和违规出版以及严重亏损、资不抵债的报刊出版单位,切实提高报刊出版业集中度;按照主管主办单位资质和职责的要求,报刊出版单位与主管主办单位应是隶属关系而不是挂靠关系,主管主办单位须切实担负起管导向、管干部、管资

产的职责[10]。按照有关规定严格审核报刊的主管主办单位资质。不具备资产重组条件的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转制后原主管主办关系暂时不变。探索建立主管主办管理体制与出资人管理体制有机衔接的工作机制。

首先,要实现报刊出版业的集中度,就必须大幅度减少主管主办单位,否则报刊出版单位的资源分散现状就不可能得到根本改善,因此,必须要各方面条件严格限制主管主办单位资质。其次,由于报刊出版单位与主管主办单位应是隶属关系而不是挂靠关系,主管主办单位须切实担负起管导向、管干部、管资产的职责。这就要求主管主办单位要成为报刊出版单位的出资人,因此,这就要求主管主办单位必须具备出资人管理能力,建议报刊出版单位的主管主办单位由大型传媒集团担任,切实履行相关职责。

七是刊号资源是否进入企业问题。报刊出版单位的刊号资源作为市场准入的牌照资源,对于转制改企之后的企业极其重要,目前,相关规定尚未明确刊号资源能否进入转制改企之后的企业。目前,一些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进行整体转制改企,这些企业本身成为主管主办单位,其刊号资源也只能放入企业,而如果不允许刊号资源放入企业,那这些企业的刊号资源如何处理就成为一个难题。

八是税收问题。按照目前的改革方案,转制后的报刊企业其税收因为营业税和增值税的重复缴纳反而显著提高,这也导致很多报刊企业迟迟不愿转制改企。

九是具体改革规程问题。近日,《中央各部门各单位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转制工作基本规程》正式公布,规程包括成立报刊出版单位体制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制订转制工作方案,清产核资、财务审计和资产评估,国有资产管理,建立法人治理结构,注销事业单位法人与办理企业登记注册,人员安臵和劳动关系调整,享受税收优惠政策八个部分。该规程仅适用于具有独立法人的报刊出版单位转企改制,且供中央各部门各单位报刊出版单位转制工作参考。

由于该规程针对的主要是中央各单位的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而对于更大范围的地方性的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的改制尚缺乏可操作的改革指导原则,导致各地在进行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转企改制时,方案五花八门,大大影响了改革的进程和效果。因此,需要相关部门进一步出台较为具体的改革指导意见。(作者为中国新闻出版传媒集团董事会秘书)

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转制规程

为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部署和要求,加快推进中央各部门各单位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以下简称报刊出版单位)体制改革工作,确保转制工作规范有序进行,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体制改革的意见》(中办发[2011]19号)以及《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文化体制改革中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和支持文化企业发展两个规定的通知》(国办发[2008]114号)精神,结合中央各部门各单位报刊出版单位实际情况,制定本规程,供中央各部门各单位报刊出版单位转制工作参考。 本规程仅适用于具有独立法人的报刊出版单位转企改制,由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体制改革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印发。 1.成立领导小组 2.制定工作方案 3.清产核资与财务审计 4.国有资产管理 5.建立法人治理结构 6.办理企业登记注册 7.人员安置 8.优惠政策 成立报刊出版单位体制改革工作领导小组 按照中央文件的要求,由中央宣传部、新闻出版总署牵头,建立以中央纪委、中央组织部、中央编办、中直机关工委、中央国家机关工委、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审计署、国家税务总局、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为成员单位的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体制改革工作联席会议制度。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体制改革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设在新闻出版总署,由主任、副主任及联络员组成,负责日常工作。 中央各部门各单位应成立由主管报刊出版工作的领导同志负责的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体制改革工作领导小组,统筹领导并组织实施本部门本单位所属报刊出版单位的转制工作。领导小组应由本部门本单位党委、纪委、人事、财务等有关部门组成,审核转制方案,协调解决转制工作中的重大问题,监督并确保报刊出版单位转制工作按时规范完成。

事企改革相关问题的政策依据和参考

事企改革相关问题的政策依据和参考 一、国家有关事企改革的政策 政策一:2000年7月,中组部、人事部《关于印发〈关于加快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意见〉的通知》(人发[2000]78号)中明确提出:“逐步取消事业单位的行政级别,不再按行政级别确定事业单位人员的待遇”,“全面推行聘用制度”,“建立解聘辞聘制度”,“形成一个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升能降”的用人机制等制度。 政策二:2003年1月,中组部、中宣部、人事部、文化部专门印发了《关于印发〈关于深化文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的通知》(人发[2003]14号)提出:“力争用3至5年的时间,逐步建立符合文化事业单位特点的单位自主用人、人员自主择业、政府依法监督、配套措施完善的人事管理体制”,“全面实行人员聘用制度”,“稳步推行人事代理制度”等。 政策三:2008年10月12日国务院办公厅又专门印发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文化体制改革中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和支持文化企业发展两个规定的通知》(国办发[2008]114号)。对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后的社会保

障、人员分流安置等作了专门规定。其中明确提出:转制后具备条件的企业可按照有关规定为职工建立企业年金和补充医疗保险,并通过企业年金等方式妥善解决转制后退休人员的养老待遇问题。企业年金和补充医疗保险的企业缴费分别在工资总额4%以内的部分,从企业成本中列支。 对转制时距国家法定退休年龄5年以内的人员,在与本人协商一致的基础上,可以提前离岗,离岗期间的工资福利等基本待遇不变,单位和个人继续按规定缴纳各项社会保险费,达到国家法定退休年龄时,按企业办法办理退休手续。 转制时,对提前离岗人员所需的基本待遇及各项社会保险费、分流人员所需的经济补偿金,可从评估后的净资产中预留或从国有产权转让收入中优先支付。净资产不足的,财政部门也可给予一次性补助。 政策四:2011年3月2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中发〔2011〕5号文件下发。中央积极推进事业单位进行改制,事业单位改制大幕全面拉开,事业单位改革开始正式推进。其中第8条:划分现有事业单位类别。 在清理规范基础上,按照社会功能将现有事业单位划分为承担行政职能、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和从事公益服务三个类别。

时事新闻报道类

时事新闻报道类 在近年的高考英语阅读理解题中,常有时事新闻报道类的文章,其内容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如战争、环境、人口、能源等。 1. 新闻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2. 新闻的结构: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标题、导语、主体是消息必不可少的,背景和结语有时则蕴涵在主体里面,有时省略。 3. 现将这类文章的特点、命题角度及解题方法分述如下: 【显著特征】1.第一段简要概述新闻或时事的内容提要,接着再详述具体内容; 2.新闻或消息类文章在开头通常用大写字体标明其出处或来源,并用破折号或冒号引出内容提要。 【测试角度】1.测试文章的主旨大意或段落大意; 2.测试考生对于某个具体信息的理解与把握,即细节理解; 3.测试所读材料的来源或出处; 4.测试考生利用所给信息进行推理的能力。 【解题方法】1.速读短文,特别是开头的几句,抓住五个W,即:事件发生的时间(when)、地点(where)、人物(who)、原因(why)、过程和结果(how),把握新闻的主要内容; 2.细读所给的试题,初选相应的答案; 3.细读短文,并确定相应的答案。 4.信息的增加或减少是阅读理解题中设计干扰项的常见手法,因此,在确定答案时,应特别注意识别。 Passage1 Visiting U.S. President George W. Bush said in Beijing Friday that both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should encourage bilateral(双边的) contacts and exchanges to promote mutual(相互) understanding. “It’s important for our political leaders to come to China,” said Bush, who gave a speech Friday morning at Qinghua University, one of the most prestigious universities in China. His working visit to China and discussions with Oinghua students “help promote” Sino-U.S.(中美) relations, Bush said in response to a student’s question about what he would do to promote Sino-U.S. relations. “Many people in my country are very interested in China,” he said, adding that these Americans have learned more about China’s culture and the Chinese pe ople. He said that he would keep encouraging such contacts and exchanges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Bush said that he would describe back home what he has seen here and that China as a great nation not only has a “great history” but also an “unbelievably exciting future.” The president said that the 2008 Olympic Games would make a significant opportunity for the rest of the world to understand China, which enables more people to come to China and feel the modernization taking place, and many more people will see it on the television. Bush arrived in Beijing Thursday for a two-day working visit to China. 1. What the word “prestigious” in the second paragraph probably means? A. great B. famous C. honorable D. modest 2. Which of the sentence is NOT true? A. Bush think bilateral contacts and mutual understanding will promote Sino-U.S. relations. B. Many Americans are interested in China.

2012-7-关于报刊编辑部体制改革的实施办法

关于报刊编辑部体制改革的实施办法 根据《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体制改革的意见》(中办发〔2011〕19号)精神,依照《出版管理条例》有关规定,结合报刊编辑部的实际情况,制定本实施办法。 本实施办法适用于所有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从事报刊出版活动、获得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但不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报刊编辑部。 一、报刊编辑部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和原则要求 报刊编辑部体制改革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高举旗帜、围绕大局、服务人民、改革创新的总要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全面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把握正确舆论导向,不断巩固和发展主流舆论阵地,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坚持行政推动与市场运作相结合,以资本为纽带,推进资源重组和结构调整,提高报刊业集中度;坚持以改革促发展,把深化改革与加快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推动改革不断深入;坚持加强党的领导,把握正确改革方向,统筹规划、分类指导、突出重点、稳步推进,按照谁主管谁负责原则,落实改革任务,明确管理责任,确保改革顺利进行。 报刊编辑部体制改革必须按照中央有关报刊出版单位体制改革的总体部署和要求,与调整报刊业结构、转变报刊业发展方式相结合,与实现报刊业集约化经营、培育大型报刊传媒集团相结合,与推动传统报刊业向数字化、网络化现代传媒业转型相结合,与建立健全报刊准入和退出机制、科学配置报刊资源相结合。通过改革,解放和发展报刊生产力,破解报刊业“小、散、滥”的结构性弊端,实现报刊业转型和升级,推动报刊业又好又快发展,增强报刊出版传播能力。 二、报刊编辑部体制改革的实施办法 原则上不再保留报刊编辑部体制。对现有报刊编辑部,区别不同情况实施不同改革办法。应转企改制的报刊出版单位所属的报刊编辑部,一律随隶属单位进行转企改制。 党政部门、民主党派、人民团体、行业协会、社会团体、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主管主办的报刊编辑部,并入本部门本单位新闻出版传媒企业;本部门本单位没有新闻出版传媒企业、其主管主办的报刊编辑部有3个(含3个)以上的,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可合并建立1家报刊出版企业;主管主办报刊编辑部不够3个的,并入其他新闻出版传媒企业。 对于党政部门、民主党派、人民团体、行业协会、社会团体、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主管主办的用于指导工作、面向本系统发行的报刊,一律改为内部资料性出版物,仅限于在本部门本系统内部交流,不得征订发行,不得刊登广告,不得拉赞助和开展经营性活动。

中国报纸类型的历史发展

中国报纸类型的历史发展 董天策陈映黄晓赟刘俊收稿日期: 2005 - 01 - 18 254 摘要:长期以来,有关报纸形态或类型的论述散见于新闻史著作,让人难以全面把握其演进轨迹。本文在吸取有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现代意义上的中国报纸概括为宗教报纸、商业报纸、政论报纸、机关报、晚报、专业报(行业报) 、都市报几种形态或类型,并对各类报纸的历史沿革与内容特色作了全面的描述与分析,有助于更好地洞察我国报业发展的历史脉络。 作为新闻纸,报纸是现实生活的真实记录,是社会风云的历史见证,是时代精神的鲜活体现。因此, 报纸的内容总是与时俱进的。与之相适应的是,报纸的形态或者说类型也在不断发生变化。长期以来,有关报纸形态或类型的论述散见于新闻史著作, 让人难以全面把握其演进轨迹。因此,本文在吸取有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中国报纸形态或报纸类型的历史沿革作一全面的描述与分析,以便更好地洞察我国报业的历史发展。据现有材料,中国报纸起源于唐朝的“进奏院状”(或称“状报”、“报状”、“上都留后状”、“留邸状报”、“邸吏状”、“报”),宋朝发展为“邸报”(或称“进奏院状报”、“朝报”、“邸状”、“邸吏状”、“邸吏状报”),“邸报”在明清两朝又有所发展(或称“邸抄”、“邸钞”、“阁抄”、“科抄”、“京抄”、“朝报”、“京报”等) ,但始终都是“官报”形态。其内容主要是皇帝的诏旨、皇帝的起居、官吏的任免、臣僚的奏章、军事消息等。宋明清三朝,出现过民间办报,如宋朝的“小报”、明朝出现的“抄报行”、清朝出现的“小报”(或“提塘小报”、“小抄”),但始终受到统治者的严厉禁止,并未真正发展起来,只是“官报”的补充形态。[1 ]以邸报为代表的中国古代报纸并非现代意义上的报纸,不在本报告的讨论范围之内。 传统上,除古代报纸外的中国报纸被划分为三个历史时期: 1815 年至五四运动前为中国近代报纸,五四运动以后至1949年10月前为中国现代报纸, 1949年10 月以后至今为中国当代报纸。这是一种基于政治历史的报纸分期。如果从报纸特性本身来看,这三个历史时期的报纸都是现代意义上的报纸。整体上,现代意义上的中国报纸类型或形态的历史发展可以划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宗教报纸的创办与发展 现代意义上的中国报纸,起源于外国传教士创办的中文报纸。1815 年,英国传教士马礼逊、米怜在马六甲创办中文月刊《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在东南亚华侨中散发,并有一部分传入广州。这是第一份用中文出版的近代报刊。由此开始,至1842年鸦片战争结束,外国人在东南亚、香港、澳门和广州等地先后创办了6 种中文报刊和10 多种外文报刊。鸦片战争后,外国传教士继续创办了不少宗教报刊。除《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外,著名的宗教报纸有: 1833年传教士郭士立(郭实腊)在广州创办中文月刊《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 1853年英国传教士麦都思在香港创办《遐迩贯珍》, 1857年英国传教士伟烈亚力在上海创办中文报刊《六合丛谈》, 1868年美国传教士林乐知在上海创办《中国教会新报》,后于1874年9月更名为《万国公报》,等等。 宗教报刊的内容构成,首先是阐释基督教教义, 其次是宣传伦理道德,再次是介绍西方的科学文化知识及世界各国的人文、史地、时政,最后是刊载少量的新闻消息。这几方面的内容,各报随时代先后而有所侧重。大体上,越早的报纸越侧重宗教内容, 其余内容依次递减,越到后期的报纸,宗教内容越来越少,而新闻消息的比重逐渐增加。 二、商业报纸的创办与发展 商业报纸是以赢利为办报主要目的的报纸。最早的一批中文商业报纸出现在19 世纪中期, 如1857年由孖剌报馆创办的《香港船头货价纸》, 1861 年由字林洋行在上海创办的《上海新报》等。一些有影响力的中文商业报纸在19世纪后期开始形成, 如1872年英国商人美查等人在上海创立《申报》, 1882年由字林洋行在上海创办的《沪报》(出至73 号改名《字林沪报》), 1893年由英国商人与中国商人张叔和等在上海合资创办的中文日报《新闻报》。 《申报》、《新闻报》、《字林沪报》是中国商业报纸的典型。[2 ]这几家报纸在创办时都有不同程度的外资背景,但办报业务特别是编辑大权都归国人之手,由国人主持笔政。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申报》、《新闻报》都归国人所有,成为完全意义上的国人主办的报纸。 早期的商业报纸几乎是商业信息的载体,《香港船头货价纸》只登行情物价、航运消息等内容。《上海新报》也将商业信息放在首要地位,广告、船期、行情等商业信息占据了绝大多数版面。发展到以《申报》为代表的商业报纸阶段,商业报纸则走向成熟,除了继续注重商业信息而外,《申报》在内容上形成了崭新的特点:首先是重视新闻报道。一方面是重视猎奇性、趣味性强的社会新闻。如公开征集志怪述异的社会新闻,曾就杨乃武与小白菜和杨月楼案进行连续报道。另一方面是重视对重大事件的报道,如日本侵台、中法战争等都派人赴现场采访,抢发独家新闻,还利用电报传送新闻。其次是重视报纸言论。《申报》认为要达到赢利目的,必要时也须仗义执言,并且强调言论要有益于国计民生,因而每天均有一论说置于头版,曾发表过谈吸鸦片、聚赌、缠足之害的论说,主张禁娼的论说,宣传修铁路、开矿藏等“富国之策”的论说。再次是注重文学副刊。在《申报》之前,报纸偶尔刊登一些旧体诗词和寓言之类的作品。《申报》则公开征求和逐日刊登“骚人韵士”的“短什长篇”与“竹枝词及长歌纪事之类”,且日渐综合,开中国报纸副刊之先声。这样, 从《申报》开始,由新闻、言论、副刊和广告四方面内容为组成要素的中国报纸模式就基本形成了。 三、政论报纸的创办与发展 政论报纸是以评述时政、抒发政见为宗旨的报纸。中国政论报纸开始于1874年1月5日创刊于

中央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转制规程

中央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转制规程 为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部署和要求,加快推进中央各部门各单位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以下简称报刊出版单位)体制改革工作,确保转制工作规范有序进行,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体制改革的意见》(中办发[2011]19号)以及《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文化体制改革中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和支持文化企业发展两个规定的通知》(国办发[2008]114号)精神,结合中央各部门各单位报刊出版单位实际情况,制定本规程,供中央各部门各单位报刊出版单位转制工作参考。 本规程仅适用于具有独立法人的报刊出版单位转企改制,由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体制改革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印发。 1.成立领导小组 2.制定工作方案 3.清产核资与财务审计 4.国有资产管理 5.建立法人治理结构 6.办理企业登记注册 7.人员安置 8.优惠政策 成立报刊出版单位体制改革工作领导小组

按照中央文件的要求,由中央宣传部、新闻出版总署牵头,建立以中央纪委、中央组织部、中央编办、中直机关工委、中央国家机关工委、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审计署、国家税务总局、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为成员单位的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体制改革工作联席会议制度。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体制改革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设在新闻出版总署,由主任、副主任及联络员组成,负责日常工作。 中央各部门各单位应成立由主管报刊出版工作的领导同志负责的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体制改革工作领导小组,统筹领导并组织实施本部门本单位所属报刊出版单位的转制工作。领导小组应由本部门本单位党委、纪委、人事、财务等有关部门组成,审核转制方案,协调解决转制工作中的重大问题,监督并确保报刊出版单位转制工作按时规范完成。 各报刊出版单位也要按照上述要求,成立本单位体制改革工作领导小组,研究制订转制方案,并负责转制方案的实施。 制定转制工作方案 1.转制工作方案内容。转制工作方案应包括:报刊出版单位的基本情况(包括单位名称、性质、编制、人员、经费、社会保险、办公用房情况等);转制的指导思想和目标;转制的实施步骤和进度安排;清产核资立项方案(包括清产核资基准日、范围、聘请的中介机构等);原有债权、债务继承方案(包括债权、债务范围、关系及处置或继承等);转制中涉及的社会保障和劳动、人事关系的处理原则;

北京市主要报纸分析

与前几年的繁荣景象相比,北京综合类日报总量在减少,我们所监测的报纸有《北京晚报》、《京华时报》、《新京报》、《北京晨报》、《北京娱乐信报》、《北京青年报》、《北京日报》、《法制晚报》8份报纸。2010年第一季度从整体平均销量来看,与去年下半年相比有所下降,各报表现也有所不同,但零售市场格局未发生改变。 从2010年第一季度北京综合类日报市场份额对比图来看(见图1),《北京晚报》零售市场份额在8报中所占比例为35.03%,比去年下半年所占比例有所上升,销量持续稳居第一;《京华时报》与《新京报》两份报纸,分别以22.59%、21.36%的零售市场份额排在第二、三位,《法制晚报》市场份额为16.35%,排在第四位,两份晚报市场份额合计为51.3 8%,两份早报的市场份额相加为43.95%,“两晚报”与“两早报”继2009年下半年后,持续占据了北京综合类日报大部分市场份额。 图1、2010年第一季度北京综合类日报市场份额对比图 图2、2010年第一季度北京综合类日报零售发行数据对比

与前几年的繁荣景象相比,北京综合类日报总量在减少,越来越多的新媒体的出现,给传统媒体带来不小的影响。对于具有代表性的北京五大传统媒体做以下分析,分别是北京晚报、京华时报、北京青年报、新京报、法制晚报,这五份报纸在各自的领域有着各自的影响,读者对于这五份报纸也存在不一样的情感和认知。今天我们先从最开始的北京晚报,从概况、版面,再到广告分析,我们来一一对其分解。 北京晚报作为五大媒体中历史最为悠久的报纸,北京读者已经对北京晚报有着极其深刻的印象,是北京市信誉度最高、公信力最强的报纸之一,深得老百姓的喜爱。北京晚报以“立足北京,面向全国,反映生活,服务生活,指导生活”为办报宗旨,尤其近几年来秉持“晚报,不晚报”和“今天,看今天的新闻”的办报理念,坚持新闻报道及时、真实、权威的新闻观念,以可贵的简约明快的报道态度,透露着人文的关怀力量,是一张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报纸。 从版面上来看,北京晚报也在不断优化自己的版面,给读者带来不一样的内容;北京晚报报纸内容广,信息量大而全,能满足不同人群的不同需求,涵盖政治、社会、经济、体育、文化及商情等各类信息。有广泛的读者基础,读者构成丰富,多为中老年读者和“左派”群众,年龄跨度大,有固定读者群。目前北京晚报日均58版,周五编辑出版69个版(含主题地产)。2004年北京晚报经过全新改版,新闻版面由24个版扩大到40个版。主要新闻版面有今日关注、北京新闻、中国新闻、国际新闻、经济新闻、文化新闻、体育新闻等前40个新闻版,后几版为“副刊”、“专刊”,专刊版面有周一E时代,周二汽车周刊,周三人才周刊,周四楼宇周刊,周五主题地产(隔周出刊)。2005年1月15日推出北京晚报周末刊“北京晚报星期六”。北京晚报拥有一批深受读者喜爱的特色专栏,融入北京生活,以雅俗共赏的版面风格吸引了众多不同层次的读者。北京晚报是唯一进入日到达率前10位的平面媒体。在北京地区发行的综合性都市报中,北京晚报的首选率和主动读者人数均居第一。 从广告上看,北京晚报各行各业分的很详细,都会有专门的部门来负责,下设营销中心、客户服务中心、房地产部、分类广告部等部门,北京晚报广告迅速扩大了市场份额,广告经营额收入实现了新的较高增长,北京晚报本着着眼战略,强调创新,注重可持续发展的广告经营理念,北京晚报广告部面向市场、面向客户,倾心运作、全心服务,北京晚报年广告经营收入在从2002年至2004连续三年位居江北第一全国第二,经营规模居北京报业之首。 据有关监测部门统计,2010年第一季度北京综合类日报市场份额对比,北京晚报零售市场份额在8报中所占比例为35.03%,比去年下半年所占比例有所上升,销量持续稳居第一;京华时报与新京报两份报纸,分别以22.59%、21.36%的零售市场份额排在第二、三位,法制晚报市场份额为16.35%,排在第四位,两份晚报市场份额合计为51.38%,两份早报的市场份额相加为43.95%,“两晚报”与“两早报”继2009年下半年后,持续占据了北京综合类日报大部分市场份额。 从各种分析上来看,北京晚报已经成为北京地区都市报当之无愧的代表了,稳居五大报纸首位,不断创新自身形象宣传,北京晚报一份面向广大市民的高度密集覆盖北京市场的强势主流纸质媒体。立场偏“左派”和趋向保守。北京晚报的历史悠久,多年来形成了一个无可比拟的品牌,是北京市信誉度最高公信力最强的报纸。

音乐艺术类杂志转型之路探究

音乐艺术类杂志转型之路探究 摘要:社会的进步和不断的发展,新的传媒技术的辐射和延伸,已经把杂志逼入了死胡同,不是转不转的问题,而是怎样转、如何迅速转的问题,不转则死,转则有望活,首先是转换经营意识,办刊思想,不要等待观望,要善于探索一条自新之路,再不能坐吃山空,吃老本,死抱住原来的一套不放。二是,敢于探索,勇于尝试。依据杂志本身的特点,分析人们在新的形势下的需求,媒体传播的途径,善于学习和借鉴其他杂志类的优点,从而寻找一条将杂志和现代媒体合流的途径,从而实现共赢。 关键词:杂志转型特色共赢 无疑,近年来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生存压力的不断增大,让人们的神经绷得很紧,利欲的膨胀,让人们无暇顾及精神层面的提升,举世喧嚣,皆为利来,虽然这一个过程,不可能无限延伸,当人们回归理性,精神的需求便也回复本位,毕竟人们不是纯物质的,更多的还需要精神的追求,灵魂的提升。但不管怎么说,毕竟,报刊的发行日渐颓废,生存的空间日渐艰辛,尤其是音乐艺术类的杂志更是艰难,这,已成事实,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关注,不能不让我们忧心,忧心之余,更需要我们更多的思考:音乐艺术类杂志该如何定位?应该采用怎样的形式才能留住原来的人并吸引更多的人关注?经营方式该做怎样的调整才可以盘活杂志? ⒈山重水复,该何去何从?柳暗花明,谋求绝处逢生。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看近年来媒体的发展形势和当前国家的相关政策: 2010年,慧聪邓白氏曾经发布过这样一组统计数字:该年度上半年在大陆范围内媒体报刊的广告刊登总额就高达521.3亿元,与上年同期相比,有21.15%的增长幅度。其中:在杂志上刊登的广告总量同比有22.5%的增长,在报纸媒体上刊登的广告总量有21%增长。而该年度上半年,新浪网的广告总收入达到12740万(美元),较上一年同期增长了26.1%;搜狐网的广告总收入为9270万(美元),较上一年同期增长了约12.1%;网易网络的广告总收入同同比更快,总

报纸策划书

报纸策划书 篇一:《报纸策划书》 报纸策划书 1.【报纸名称】——《明日消费》 2.【报纸定位】 面向传艺各院系同学看的一份新闻报、文化纸,更是一份使用的消费参考报,一份引领传艺学子消费方向的小众化月报。突出实用性,即以生活服务类信息为主,新闻和文化类信息为辅。 3.【目标市场】 以传播科学与艺术学院学院同学为核心受众群,并在此基础上力争辐射全校同学。 4.【阅读对象】 传播科学与艺术学院全院同学和辐射到的一些其他学院同学。 5.【广告语】 爱生活,爱《明日消费》 6.【关于受众】

以传艺学院全体同学为主要受众,他们拥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和专业知识,往往能对一个新闻事件从不同角度提出较之其他学院同学更加细腻的观点和看法。同时也更关注社会及各方面动向,是新闻传播领域先进学术观点的接触者和传播者,可以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反馈于报纸的采编,促进报纸的发展。 7.【刊期】 先期一月一期,待采编队伍及机制稳定后,可增为一月两期。其中一期根据情况作为专刊或特刊。 8.【发行渠道】 1.在传艺学生的住宿楼管理员处设立发放点,免费领取。 2.在北校门口设立发放点,免费领取。 9.【印刷与包装】 在这一点上,我们可以借鉴国内其它的类似的生活服务类报纸,封面和封底采用彩色印刷,而封面要力求高品质、高水准,富有视觉冲击力。一张漂亮的封面往往就成为传艺学子喜欢拿报纸的理由。本报不同于时政类报纸,是资讯类报纸,故要重视外在形象。 10.【版面、内容、栏目的规划】

10.1【版式】:8开小报 10.2【版面内容设计】 四个版面,涉及生活、新闻、文化,以生活为主,带动新闻和文化,贴近同学。 10.2.1【生活类】 发布近日全市范围内即将推出的生活折扣,团购信息。 10.2.2【新闻类】 院内正在或即将举办的活动新闻,比赛信息。 10.2.3【文化类】 刊登院内重要的学术信息或同学的才艺表演信息。 11.【品牌经营】 作为传播科学与艺术学院的院刊,本报定位与其他生活服务类报纸又有不同,期冀通过与校内其他较成熟型的报纸合作实现在校园媒体中的良性互动,逐步在全校学生范围内推出报纸品牌,力争成为全校受众群不可或缺的优秀新闻传媒。 12.【广告营销】 适当适时引入广告机制,促进报纸区域规模化、大众化发展。

非时政类报刊转企改制亟待解决的八大难点

非时政类报刊转企改制亟待解决的八大难点 目前,我国新闻出版业的体制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就,随着非时政报刊出版单位体制改革的全面推开,我国新闻出版单位的体制改革涉入深水期,“分类改革”的思路已经明确,这将进一步释放体制生产力,促进我国新闻出版业的快速发展。当然,要成功实施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的体制改革,还必须解决诸多难题。 新闻出版业的体制改革成就巨大 首先,新闻出版单位“分类改革”的总体思路已经确定,即分为时政类、公益类和非时政类三类。其中,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的内容涵盖中央级、省级、副省级和省会城市党委机关报刊,如人民日报、经济日报、光明日报、《求是》、人民出版社等。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在转企改制时,要严格按照“采编经营两分开”的原则,采编业务部分作为事业法人,经营业务部分转企改制为企业法人,同时,由国家和相关政府部门给时政类报刊较多的拨款来保证其生存和发展所需。公益性报刊出版单位包括单纯依靠自身经营很难生存但又确需发展的,则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由国家给予相应的补贴或拨款,如一些纯学术性杂志。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包括省级、副省级和省会城市党委机关报刊所属的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文化、艺术、生活、科普等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专业技术性较强的行业性报刊出版单位。对于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的转企改制可以实行采编经营合一,改制成相对标准的国有文化企业。此外,由于晚报、都市报和财经类

报刊不同于一般非时政类报刊,承担着重要舆论引导职责,按照有利于做大做强主流媒体的要求,中央各部门各单位所属的都市类和财经类报刊、省级和副省级及省会城市党报党刊所属的晚报、都市类和财经类报刊等出版单位,经批准可进行转制。[1] 其次,转企改制取得了实效。当前,在传媒业改制实践方面,主要有以南方报业传媒集团为代表的“广东模式”,以宁波日报报业集团、浙江日日报报业集团、杭州日报报业集团等为代表的“浙江模式”,以辽宁出版传媒集团为代表的“辽宁模式”和以解放日报报业集团为代表的“上海模式”等四种模式。根据新闻出版总署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底,268家地方出版社和103家高校出版社转制工作已基本完成,并已组建完毕29家出版企业集团公司;148家中央各部门各单位出版社转制工作也已全面展开,其中有6家已率先完成转企任务,另有18家已完成了清产核资、核销编制、职工参保、工商注册等转企所必须的工作,其他大多数出版社改制工作也已进入收尾阶段,共计核销事业编制1.8万多名[2]。在出版社转企改制的同时,报刊出版、影视制作、新闻网站等单位的分类改革也稳步推进。截至2010年底,全国已有1251家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转制和注册为企业法人,10多万家国有印刷复制单位、3000多家国有新华书店转制为企业[3];截至2010年上半年,需转企改制的35家电影制片厂、204家省市电影公司、293家影院以及58家电视剧制作机构也已完成转企改制任务[4]。

行业报 从转企改制到转型发展

行业报从转企改制到转型发展 上个世纪80年代,行业报在经济体制改革的大潮中应运而生,开启了创业之门;30年后的今天,行业报又在文化体制改革的大潮中转企改制,迈上了转型发展之路。 这条路,既不平凡,也不平坦。从个体来看,众多历史遗留问题和极少的财政投入,使得不少行业报的转制之路变得有些艰难;从整体来看,数量大、门类多且实际情况千差万别的现状,更使得这类报纸的转制工作变得有些复杂。如今,随着转企改制“时间表”的日益临近,行业报这项工作的进展情况究竟如何?又遇到了哪些亟待解决的难题? 当转制遭遇“残酷”现实 “报刊转企改制试点进行了8年。其间,已经先后有7家行业报社实施了转企改制。”在接受《中国新闻出版报》记者采访时,中国报协行业报委员会会长吕华麟首先对转企改制已经开展的工作进行了梳理。 2011年5月,中央“两办”19号文件发出后,全国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转企改制提上工作日程,行业报名列其中,且大部分都要在今年6月30日之前转企到位。对此,吕华麟介绍说,接到第一批转企改制通知的报社,目前大部分已经制定了转企改制工作方案,有的几上几下,听取了主管单位和职工的意见。 行业报量大类多,仅中央级行业报就有128种。吕华麟分析说,从转企改制基础条件看,管理型行业所属报社转企改制难度比较大;生产型行业所属报社难度相对较小;市场化程度比较高的行业报社已经基本具备转企改制条件,积极性也比较高。谈到目前各行业报在面临转企改制时的态度,中国报协行业报委员会人力资源研究会会长、北京人和汇力管理顾问有限公司总经理甘斌直言不讳,她坦言“对有一定资产的报社来说,转企改制被其看成是一次给自己松绑的机会,但一些缺少资产的报社对转企改制的积极性并不高,而一些主管单位是国有企业集团的报社由于长期以来没有赢利任务,只要服务

报纸策划方案

报纸策划方案 客户:河南报业集团 报纸名称:《今日消费》 报纸定位:面向省内各个城市市民看的一份新闻纸、文化纸,更是一份实用纸,一份引领都市生活消费新风尚的大众化周报。 突出实用性,即以生活服务类信息为主,新闻和文化类信息为辅。 目标市场:以郑州、洛阳等省内经济相对发达的城市为中心,兼顾其他地区城市。 阅读对象: 读者阅读层次:以收入中等(具体为月薪1500元以上)市民为主,面向追求生活质量和内容的读者。 读者知识结构:以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的读者为主 广告语 懂得生活,关注《今日消费》。 报纸定位说明: 随着河南经济的不断发展,省内一些都市中市民生活日益丰富,对于生活服务信息的需求与日剧增,他们需要知道那里有他们想去的有特色的餐馆、酒吧、娱乐场所,那里是他们假日旅游的最佳选择,那里是他们购物的好地方,那里有火爆的演唱会和精彩的体育赛事…… 目前市面上已有的周报、周刊以时事类的为主,生活服务类的周报、周刊不多,在北京有名的也就《精品购物指南》一家,这个领域发展空间很大。 为什么面向收入中上等(具体为月薪至少1500元以上)市民? 与大多数新闻时事类周报不同,只有一定经济收入的阶层才可能去较多关注诸如时尚、娱乐、旅游、名牌、闲趣等话题,而这些正是生活服务类的周报、周刊的内容,这部分人士才是这类生活服务类报纸的最忠实读者。 但是我们也应看到河南与东部沿海地区相比,经济仍然落后,现代都市化生活也只是在郑洛等城市零星存在,整体上还处于方兴未艾,仍未形成燎原之势。因此,我们也不大可能走过于“精英化”的路子,否则曲高和寡,读者群会太少。 笔者认为,《今日消费》是一份都市生活类的周报,它所涉及的内容以生活服务类为主,是大众所日常最贴近的内容,力求平民化,适当“精英化”。 关于高校学生 高校学生属于纯粹消费者,他们可能一时没有多少经济能力,但这是一群充满活力,对于都市时尚生活充满向往的群体,他们对于生活时尚类信息往往非常感兴趣,在消费时常常会较多考虑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虽为学生,但他们也有去阅读生活服务类报纸需求,这一点从笔者在北京读书时发现《精品购物指南》在部分学生中的流传中已得到了证明。 高校学生是未来消费能力强的城市白领的主要来源,因此这是一个值得培育、值得从长远考虑的读者群。这些年我国高校连年扩招,高校学生人数激增,这个逐渐庞大的群体的重要性也日益凸现。 关于城市青年 城市中青年,特别是那些收入较高的城市白领,应该是这份报纸最忠实的读者,也应是基本的依靠力量,我们可从这两年很“小资”情味的杂志的流行可见一斑。 发行渠道 除了利用河南报业原有的发行体系外,还不要忘了以下几个重要渠道: 专门在一些重要商业区设立销售点

非时政类期刊杂志报刊出版单位体制改革杂志社转企改制工作方案

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体制改革杂志社转企改制工作方案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以及A省《关于推进全省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体制改革的实施办法》等有关文件精神,确定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要转制为企业,实施公司制度改造,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重大决策,结合A杂志社工作实际,现制定杂志社转企改制工作方案如下:

一、基本情况 《A》杂志创刊于,由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管、主办,现为旬刊,分为上、下、月末三个版本,是国内深受读者喜爱的文化综合类期刊之一,连续三届被评为A省一级期刊,连续两届被评为A省优秀期刊,并经中宣部、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进入“中国期刊方阵”序列,曾荣获第三届国家期刊百种重点期刊荣誉。 A杂志社经省编委核定属自收自支事业单位,行政规格为处级,现有职工24人,其中在编职工11人,招聘人员13人。在编在职人员即将退休5人,享受杂志社差补已退休4人。 《A》杂志自创刊以来,白手起家,未要国家一分钱投资,运营机制一直参照企业化管理,为转企改制工作奠

定了良好的基础。 杂志社在编人员按规定交纳统筹金、住房公积金、医保金、工伤保险、失业金。聘用人员8人根据聘用时间陆续交纳统筹金和医保金。杂志社没有房产和土地。本次转企改制中职工安置、社会保险资金出现缺口,建议从省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中申请部分款项给予解决;对本刊库存积压杂志、长期拖欠的呆账、死账、坏账等不良资产进行剥离、核销,冲减国有资本金;对本刊2018年度所得税予以免征,已缴纳部分申请返还。改制后继续使用目前办公用房。 二、转企改制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

时政新闻稿

时政新闻稿怎么写 时政是时事政治的简称。就是某个时间段发生的国际新闻,从国际局势出发纵览全局,概括性比较强从大局出发的事件。时政同时在国内的考试中见于各类公务员考试,事业单位考试,各中小学考试等。时政考试重点考察考生对时事政治的敏锐度和识记能力。时政新闻稿怎么写的呢,欢迎阅读。 怎么写好新闻稿一:新闻,又称消息,通常分为动态新闻、综合新闻、典型报道和新闻述评四类。 其中动态新闻是报纸、广播最常用的一种。它报道的是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新成就。每则新闻在结构上,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五部分。 前三者是主要部分,后二者是辅助部分。 标题一般包括引题、正题、副题; 导语,一般指“电头”后的第一句或第一段文字,用来提示消息的重要事实,使读者一目了然; 主体,随导语之后,是消息的主干,是集中叙述事件、阐发问题和表明观点的中心部分,是全篇新闻的关键所在;结语,一般指消息的最后一句或一段话,是消息的结尾,它依内容的需要,可有可无;背景,是事物的历史状况或存在的环境、条件,是消息的从属部分,常插在主体部分,也插

在“导语”或“结语”之中。 新闻六要素(也就是记叙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英文就是:Six elements of information (that is, narrative elements): time, place, characters, the cause of the incident, after the results。 怎么写好新闻稿二:第一段时间地点人物 第二段时间内容经过 第三段事件的影响及意义 当然这只是大概的情况,要充实内容的话还有很多新闻稿专用的词语。新闻稿并不重视华丽的语句这类,只要内容充实表达明确就是一篇好的新闻稿。可能刚写的时候有些困难,其实新闻稿都是有它一定的套路的,但当然是要通过多练习,平时可以看一些报纸(娱乐杂志除外)学习他们的表达形式。 怎么写好新闻稿三:第一,一条新闻只报道一件事实或只写出一个人物。这样,内容和结构都比较简单,容易做到条理分明、头绪清楚。如果报道的事件比较复杂,牵涉到的人物较多,可以采用分解报道的办法,化长为短,化繁为简。 第二,直接写事实。不要穿靴戴帽,要学会精选事实,让事实说话,把事情来龙去脉交代清楚,干净利落。

报刊业十二五时期发展规划

报刊业十二五时期 发展规划

报刊业“十二五”时期发展规划 “十一五”期间,中国报刊业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紧紧围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报刊阅读需求,为促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舆论氛围和文化条件。 ,全国出版报纸1939种,出版期刊9884种;报纸总印数500.2亿份,期刊总印数35.4亿册。实现千人拥有日报90份、人均消费期刊2.4册的发展目标。7家报业集团、报刊社的经营部分已经在境内外上市,1251家报刊单位注册为企业或转企,39家报业集团实行编辑和经营两分开,大众消费和学术类期刊集群开始出现,大中型报刊骨干企业正在形成。63家期刊与国外开展版面合作,报刊发行体制改革取得初步成效。报刊网、电子报刊、网络报刊等新业态发展迅速,报刊法规体系不断完善,宏观调控、依法行政、市场监管、公共服务的管理格局基本形成。 “十二五”时期,中国报刊业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党的十七大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高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为报刊业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快速发展,文化消费快速增长,为报刊业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深化报刊出版体制机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报刊出版生产力,为报刊业大发展提供强大动力;报刊业基于数字化的媒体融合为

实现产业战略转型升级创造了广阔前景;文化资本市场的建立完善,新闻出版“走出去”工程的实施,报刊市场环境的不断改进,为报刊业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同时,“十二五”时期中国报刊业面临严峻的挑战。 面对发展机遇和严峻挑战,报刊业要抓住难得机遇,妥善应对挑战,推进深化改革,转变发展方式,合理调整结构,实现科学发展,促进中国报刊业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中做出更大贡献。 一、指导思想、方针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始终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转变报刊业发展方式,以深化改革和科技进步为动力,切实解放和发展报刊生产力,增强报刊的舆论引导能力、传播能力和服务能力,把握报刊数字化转型升级的契机,做强主体主业,调整产业结构,增强总体实力,大力推动报刊业又好又快发展。 (二)方针原则 “十二五”时期,中国报刊业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报刊需求;坚持提升主流报刊的舆论引导能力,把握话语主动权;坚持转变发展方式,优化报刊产业结构;坚持以体制机制创新和科技

新闻报纸

第六章“五四”时期的新闻事业 1.《新青年》 《新青年》是中国兴起的标志。1915年9月15日在上海创刊,初名《青年杂志》,自第2卷起因有重名之嫌而改为本名。16开月刊,每出满6号为一卷,从创刊至1922年7月,共出刊9卷54号。创办人陈独秀。《新青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陈独秀主撰阶段(1915年9月至1917年12月)、编辑部同人轮流主编阶段(1918年1月至1920年5月)和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机关刊物阶段(1920年9月至1922年7月)。十月革命后,《新青年》倾向社会主义,率先刊登马克思主义学说。《新青年》前期对民主与科学的启蒙宣传,惊醒了一代青年,极受广大青年推崇,它唤醒青年一代冲破封建思想的?,为五四运动的暴发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开辟了道路,但它的不足在于缺少历史唯物主义批判精神,主张极端西化,表现出资产阶级形式主义。 主要宣传内容: ⑴提倡自由民主,反对封建礼教,开展批孔运动 ⑵提倡科学,反对迷信。 ⑶发起文学革命运动们,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 (以下内容作了解即可:背景:政治上袁世凯窃国,加紧复辟帝制;思想上操纵报刊舆论,尊孔复古;资产阶级开始进行国民思想启蒙运动 1915年9月15日陈独秀创刊于上海,新文化运动兴起。 1917年随陈独秀迁北京出版,发起文学革命,失去新文化运动在全国的发展。 1920年迁上海出版,中共上海发起组相关刊物。 1921年中共理论刊物。 2.陈独秀 陈独秀是五四运动时期的著名政治活动家和政论家,《新青年》的创刊人、主编、主要撰稿人。1918年与李大钊等合办《每周评论》。陈独秀在《新青年》创刊号上发表了有发刊词性质的纲领性政论《敬告青年》一文,提出六方面要求: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退隐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陈独秀提倡的科学内容包括了科学和民主。他为刊物制定了宣传策略,即以思想启蒙为要务,还根据不同的情况提出不同的宣传政策和方针,确立了开展思想文化斗争的原则,组织编者、作者和读者队伍,同时又是主要撰稿人,写了百余篇政论。 3.李大钊 李大钊是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之一,是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的卓越宣传家和中国无产阶级新闻活动的先驱。他揭开了我国报刊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新的一页。1916年从日本寄给《新青年》第一篇稿件《青春》。1918年李大钊在报刊上发表了几篇热情歌颂十月革命的文章,有《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五四运动前夕,李大钊把轮值主编的《新青年》第6卷第5号编成《马克思研究》专号,写了长篇论文《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李大钊是《新青年》编辑部中接受并宣传十月革命的第一人,把新文化运动推向了新阶段。 4.胡适 胡适(1891年-1962年)是《新青年》倡导新文学和白话文的力主之一,中国现代著名学者。字适之,安徽绩溪人。1916年在美国留学时,就向《新青年》撰写译著,同陈独秀通信交往。《文学改良刍议》就是他在美国留学时撰写的论文。1917年,胡适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并参加《新青年》编辑部工作,又撰写了《建设的文学革命论》等文章,主张“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着重提倡白话文。他首先在《新青年》用白话文写诗,后汇集出版《尝试集》,被称为“白话圣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