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实验十三 验证动量守恒定律

第十三章实验十三 验证动量守恒定律
第十三章实验十三 验证动量守恒定律

实验十三验证动量守恒定律

[学生用书P239])

【基本要求】

一、实验目的

1.验证一维碰撞中的动量守恒.

2.探究一维弹性碰撞的特点.

二、实验原理

在一维碰撞中,测出物体的质量m和碰撞前后物体的速度v、v′,找出碰撞前的动量p =m1v1+m2v2及碰撞后的动量p′=m1v′1+m2v′2,看碰撞前后动量是否守恒.

三、实验器材

方案一气垫导轨、光电计时器、天平、滑块(两个)、重物、弹簧片、细绳、弹性碰撞架、胶布、撞针、橡皮泥等.

方案二带细线的摆球(两套)、铁架台、天平、量角器、坐标纸、胶布等.

方案三光滑长木板、打点计时器、纸带、小车(两个)、天平、撞针、橡皮泥等.方案四斜槽、大小相等质量不同的小球两个、重垂线一条、白纸、复写纸、天平、刻度尺、圆规、三角板等.

四、实验方案

方案一利用气垫导轨完成一维碰撞实验

(1)测质量:用天平测出滑块质量.

(2)安装:正确安装好气垫导轨.

(3)实验:接通电源,利用配套的光电计时装置测出两滑块各种情况下碰撞前后的速度(①改变滑块的质量.②改变滑块的初速度大小和方向).

(4)验证:一维碰撞中的动量守恒.

方案二利用等长悬线悬挂等大小球完成一维碰撞实验

(1)测质量:用天平测出两小球的质量m1、m2.

(2)安装:把两个等大小球用等长悬线悬挂起来.

(3)实验:一个小球静止,拉起另一个小球,放下时它们相碰.

(4)测速度:可以测量小球被拉起的角度,从而算出碰撞前对应小球的速度,测量碰撞后小球摆起的角度,算出碰撞后对应小球的速度.

(5)改变条件:改变碰撞条件,重复实验.

(6)验证:一维碰撞中的动量守恒. 方案三 在光滑桌面上两车碰撞完成一维碰撞实验

(1)测质量:用天平测出两小车的质量.

(2)安装:将打点计时器固定在光滑长木板的一端,把纸带穿过打点计时器,连在小车的后面,在两小车的碰撞端分别装上撞针和橡皮泥.

(3)实验:接通电源,让小车A 运动,小车B 静止,两车碰撞时撞针插入橡皮泥中,把两小车连接成一体运动.

(4)测速度:通过纸带上两计数点间的距离及时间由v =Δx Δt

算出速度. (5)改变条件:改变碰撞条件,重复实验.

(6)验证:一维碰撞中的动量守恒.

方案四 利用斜槽上滚下的小球验证动量守恒定律

(1)测质量:先用天平测出小球质量m 1、m 2.

(2)安装:按图所示安装好实验装置,将斜槽固定在桌边,使槽的末端切线水平,把被碰小球放在斜槽前边的小支柱上,调节实验装置使两小球碰撞时处于同一水平高度.且碰撞瞬间,入射小球与被碰小球的球心连线与轨道末端的切线平行,以确保正碰后的速度方向水

平.

(3)铺纸:在地面上铺一张白纸,白纸上铺放复写纸.在白纸上记下重垂线所指的位置O,它表示入射小球m1碰前的位置.

(4)放球找点:先不放被碰小球,让入射小球从斜槽上同一高度处滚下,重复10次,用圆规画尽可能小的圆把所有的小球落点圈在里面.圆心就是入射小球无碰撞时的落地点P.

(5)碰撞找点:把被碰小球放在小支柱上,让入射小球从同一高度滚下,使它们发生正碰,重复10次,按照步骤5的方法找出入射小球落点的平均位置M和被碰小球落点的平均位置N.

(6)验证:过O、N在纸上作一直线,取OO′=2r,O′就是被碰小球碰撞时的球心投影位置(用刻度尺和三角板测小球直径2r).用刻度尺量出线段OP、OM、O′N的长度,把两小球的质量和相应的数值代入m1·OP=m1·OM+m2·O′N看是否成立.

(7)结束:整理实验器材放回原处.

【方法规律】

一、注意事项

1.前提条件:碰撞的两物体应保证“水平”和“正碰”.

2.方案提醒

(1)若利用气垫导轨进行实验,调整气垫导轨时,注意利用水平仪确保导轨水平.

(2)若利用摆球进行实验,两小球静放时球心应在同一水平线上,且刚好接触,摆线竖直,将小球拉起后,两条摆线应在同一竖直面内.

(3)若利用长木板进行实验,可在长木板下垫一小木片用以平衡摩擦力.

3.探究结论:寻找的不变量必须在各种碰撞情况下都不改变.

二、误差分析

1.系统误差:主要来源于装置本身(是否符合要求).

(1)碰撞是否为一维碰撞.

(2)实验是否满足动量守恒的条件,如气垫导轨是否水平,两球是否等大,长木板实验是否平衡掉摩擦力.

2.偶然误差:主要来源于质量m和速度v的测量.

3.改进措施

(1)设计方案时应保证碰撞为一维碰撞,且尽量满足动量守恒的条件.

(2)采取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方法减小偶然误差.

对实验原理和实验操作的考查[学生用书P240]

在实验室里为了验证动量守恒定律,一般采用如图甲、乙所示的两种装置:

(1)若入射小球质量为m 1,半径为r 1;被碰小球质量为m 2,半径为r 2,则________.

A .m 1>m 2,r 1>r 2

B .m 1>m 2,r 1

C .m 1>m 2,r 1=r 2

D .m 1

(2)若采用图乙所示装置进行实验,以下所提供的测量工具中必需的是________.

A .直尺

B .游标卡尺

C .天平

D .弹簧测力计

E .秒表

(3)设入射小球的质量为m 1,被碰小球的质量为m 2,则在用图甲所示装置进行实验时(P 为碰前入射小球落点的平均位置),所得“验证动量守恒定律”的结论为____________________.(用装置图中的字母表示)

[解析] (1)为防止反弹造成入射小球返回斜槽,要求入射小球质量大于被碰小球质量,即m 1>m 2;为使入射小球与被碰小球发生对心碰撞,要求两小球半径相同.故C 正确.

(2)设入射小球为a ,被碰小球为b ,a 球碰前的速度为v 1,a 、b 相碰后的速度分别为v 1′、v 2′.由于两球都从同一高度做平抛运动,当以运动时间为一个计时单位时,可以用它们平抛的水平位移表示碰撞前后的速度.因此,需验证的动量守恒关系m 1v 1=m 1v 1′+m 2v 2′可表示为m 1x 1=m 1x 1′+m 2x 2′.所以需要直尺、天平,而无需弹簧测力计、秒表.由于题中两个小球都可认为是从槽口开始做平抛运动的,两球的半径不必测量,故无需游标卡尺.

(3)得出验证动量守恒定律的结论应为

m 1·OP ——=m 1·OM ——+m 2·O ′N ——.

[答案] (1)C (2)AC

(3)m 1·OP ——=m 1·OM ——+m 2·O ′N ——

对实验数据和误差分析的考查[学生用书P240]

(高考全国卷Ⅱ)现利用图甲所示的装置验证动量守恒定律.在图甲中,气垫导轨上有A 、B 两个滑块,滑块A 右侧带有一弹簧片,左侧与打点计时器(图中未画出)的纸带相连;滑块B 左侧也带有一弹簧片,上面固定一遮光片,光电计时器(未完全画出)可以记录遮光片通过光电门的时间.

实验测得滑块A 的质量m 1=0.310 kg ,滑块B 的质量m 2=0.108 kg ,遮光片的宽度d =1.00 cm ;打点计时器所用交流电的频率为f =50.0 Hz.

将光电门固定在滑块B 的右侧,启动打点计时器,给滑块A 一向右的初速度,使它与B 相碰.碰后光电计时器显示的时间为Δt B =3.500 ms ,碰撞前后打出的纸带如图乙所示.

若实验允许的相对误差绝对值? ???????碰撞前后总动量之差碰前总动量

?

?? ×100%) 最大为5%,本实验是否在误差范围内验证了动量守恒定律?写出运算过程.

[解析] 按定义,滑块运动的瞬时速度大小

v =Δs Δt ① 式中Δs 为滑块在很短时间Δt 内走过的路程.

设纸带上打出相邻两点的时间间隔为Δt A ,则

Δt A =1f

=0.02 s ②

Δt A 可视为很短.

设滑块A 在碰撞前、后瞬时速度大小分别为v 0、v 1.

将②式和图给实验数据代入①式得

v 0=2.00 m/s

③ v 1=0.970 m/s ④ 设滑块B 在碰撞后的速度大小为v 2,由①式有

v 2=d Δt B

⑤ 代入题给实验数据得v 2≈2.86 m/s ⑥

设两滑块在碰撞前、后的总动量分别为p 和p ′,则

p =m 1v 0

⑦ p ′=m 1v 1+m 2v 2 ⑧

两滑块在碰撞前后总动量相对误差的绝对值为

δp =??????p -p ′p ×100% ⑨

联立③④⑥⑦⑧⑨式并代入有关数据,得

δp =1.7%<5%

因此,本实验在允许的误差范围内验证了动量守恒定律.

[答案] 见解析

[学生用书P241])

不同的实验可通过同样的装置来完成,同一个实验可通过不同的方式来探究.灵活运用学过的实验方法设计新的实验是高考实验题反映出的新要求.

本实验可从以下两方面加以改进和创新:(1)可用气垫导轨来减小摩擦带来的误差,也可用单摆来完成两小球的碰撞,都是对装置的改进.

(2)数据处理上除了结合平抛运动,也可用速度传感器或位移传感器,得出碰撞前后的速度大小更为准确一些.

气垫导轨是常用的一种实验仪器.它是利用气泵使带孔的导轨与滑块之间形成气垫,使滑块悬浮在导轨上,滑块在导轨上的运动可视为没有摩擦.我们可以用带竖直挡板C 和D 的气垫导轨以及滑块A 和B 来验证动量守恒定律,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弹簧的长度忽略不计).

采用的实验步骤如下:

①用天平分别测出滑块A 、B 的质量m A 、m B .

②调整气垫导轨,使导轨处于水平.

③在A 和B 间放入一个被压缩的轻弹簧,用电动卡销锁定,静止放置在气垫导轨上. ④用刻度尺测出A 的左端至C 板的距离L 1.

⑤按下电钮放开卡销,同时使分别记录滑块A 、B 运动时间的计时器开始工作.当A 、B 滑块分别碰撞C 、D 挡板时停止计时,记下A 、B 分别到达C 、D 的运动时间t 1和t 2.

(1)实验中还应测量的物理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利用上述测量的实验数据,验证动量守恒定律的表达式是__________________,上

式中算得的A 、B 两滑块的动量大小并不完全相等,产生误差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利用上述实验数据能否测出被压缩弹簧的弹性势能的大小?如能,请写出表达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验证动量守恒,需要知道物体的运动速度,在已经知道运动时间的前提下,需要测量运动物体的位移,即需要测量的量是B 的右端至D 板的距离L 2.

(2)由于运动前两物体是静止的,故总动量为零,运动后两物体是向相反方向运动的,

设向左运动为正,则有m A v A -m B v B =0,即m A L 1t 1-m B L 2t 2

=0.造成误差的原因:一是测量本身就存在误差,如测量质量、时间、距离等存在误差;二是空气阻力或者是导轨不是水平的等.

(3)根据能量守恒知,两运动物体获得的动能就是弹簧的弹性势能.故有ΔE p =1

2

????m A L 21t 21

+m B L 2

2t 22. [答案] (1)B 的右端至D 板的距离L 2

(2)m A L 1t 1-m B L 2t 2

=0 原因见解析 (3)见解析

本实验使用气垫导轨装置,可减小速度测量中带来的误差;另外用压缩弹簧使两物块获得速度的方式,也可使两物块合动量为零,操作比较简单可行.

[学生用书P241])

1.气垫导轨上有A 、B 两个滑块,开始时两个滑块静止,它们之间有一根被压缩的轻质弹簧,滑块间用绳子连接(如图甲所示),绳子烧断后,两个滑块向相反方向运动,图乙为它们运动过程的频闪照片,频闪的频率为10 Hz ,由图可知:

(1)A 、B 离开弹簧后,应该做____________运动,已知滑块A 、B 的质量分别为200 g 、300 g ,根据照片记录的信息,从图中可以看出闪光照片有明显与事实不相符合的地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不计此失误,分开后,A 的动量大小为________kg ·m/s ,B 的动量大小为________kg ·m/s.本实验中得出“在实验误差允许范围内,两滑块组成的系统动量守恒”这一结论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A 、B 离开弹簧后因水平方向不再受外力作用,所以均做匀速直线运动,在离开弹簧前A 、B 均做加速运动,A 、B 两滑块的第一个间隔都应该比后面匀速时相邻间隔的长度小.

(2)周期T =1f =0.1 s ,v =x t

,由题图知A 、B 匀速时速度大小分别为v A =0.09 m/s ,v B =0.06 m/s ,分开后A 、B 的动量大小均为p =0.018 kg ·m/s ,方向相反,满足动量守恒,系统的总动量为0.

答案:(1)匀速直线 A 、B 两滑块的第一个间隔

(2)0.018 0.018 A 、B 两滑块作用前后总动量不变,均为0

2.为了验证碰撞中的动量守恒和检验两个小球的碰撞是否为弹性碰撞(碰撞过程中没有机械能损失),某同学选取了两个体积相同、质量不等的小球,按下述步骤做实验:

①用天平测出两个小球的质量分别为m 1和m 2,且m 1>m 2.

②按照如图所示安装好实验装置.将斜槽AB 固定在桌边,使槽的末端点的切线水平.将一斜面BC 连接在斜槽末端.

③先不放小球m 2,让小球m 1从斜槽顶端A 处由静止开始滚下,记下小球在斜面上的落点位置.

④将小球m 2放在斜槽末端点B 处,让小球m 1从斜槽顶端A 处滚下,使它们发生碰撞,记下小球m 1和小球m 2在斜面上的落点位置.

⑤用毫米刻度尺量出各个落点位置到斜槽末端点B 的距离.图中D 、E 、F 点是该同学记下的小球在斜面上的几个落点位置,到B 点的距离分别为L D 、L E 、L F .

根据该同学的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小球m 1与m 2发生碰撞后,m 1的落点是图中的______点,m 2的落点是图中的________点.

(2)用测得的物理量来表示,只要满足关系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说明碰撞中动量是守恒的.

(3)用测得的物理量来表示,只要再满足关系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说明两小球的碰撞是弹性碰撞.

解析:(1)小球的落点位置跟平抛运动的初速度大小有关,碰后,小球m 1的速度较小,m 2的速度较大,所以m 1的落点是图中的D 点,m 2的落点是图中的F 点.

(2)设碰前小球m 1的速度为v 0,碰撞后m 1的速度为v 1,m 2的速度为v 2,根据动量守恒定律,它们应该满足关系式m 1v 0=m 1v 1+m 2v 2.设斜面倾角为θ,根据平抛运动的规律有tan θ=y x =12gt 2v t =gt 2v ,所以v =gt 2tan θ∝t ,而t =2y g

∝y ∝L ,所以v ∝L .本题中,要验证m 1v 0=m 1v 1+m 2v 2成立,只需要验证m 1L E =m 1L D +m 2L F 成立.

(3)要验证两个小球的碰撞是弹性碰撞,即要再验证12m 1v 20=12m 1v 21+12m 2v 22

成立,而平抛运动时的初速度v ∝L ,所以v 2∝L ,故需要再满足关系式m 1L E =m 1L D +m 2L F .

答案:(1)D F

(2)m 1L E =m 1L D +m 2L F

(3)m 1L E =m 1L D +m 2L F

3.(2017·湖南益阳模拟)利用气垫导轨通过闪光照相进行“探究碰撞中的不变量”这一实验.

(1)实验要求研究两滑块碰撞时动能损失很小和很大等各种情况,若要求碰撞时动能损失最大应选下图中的________(填“甲”或“乙”),若要求碰撞动能损失最小则应选下图中的________(填“甲”或“乙”).(甲图两滑块分别装有弹性圈,乙图两滑块分别装有撞针和橡皮泥)

(2)某次实验时碰撞前B 滑块静止,A 滑块匀速向B 滑块运动并发生碰撞,利用闪光照相的方法连续4次拍摄得到的闪光照片如图所示.已知相邻两次闪光的时间间隔为T ,在这4次闪光的过程中,A 、B 两滑块均在0~80 cm 范围内,且第1次闪光时,滑块A 恰好位于x =10 cm 处.若A 、B 两滑块的碰撞时间及闪光持续的时间极短,均可忽略不计,则可知碰撞发生在第1次闪光后的________时刻,A 、B 两滑块质量比m A ∶m B =________.

解析:(1)若要求碰撞时动能损失最大,则需两滑块碰撞后结合在一起,故应选图中的乙;若要求碰撞时动能损失最小,则应使两滑块发生弹性碰撞,即选图中的甲.

(2)由图可知,第1次闪光时,滑块A恰好位于x=10 cm处,第二次A在x=30 cm处,

第三次A在x=50 cm处,碰撞在x=60 cm处.从第三次闪光到碰撞的时间为T

2

,则可知碰

撞发生在第1次闪光后的2.5T时刻.设碰前A的速度为v,则碰后A的速度为v

2

,B的速度

为v,根据动量守恒定律可得m A v=-m A·v

2+m B·v,解得m A

m B

=2

3.

答案:(1)乙甲(2)2.5T2∶3

4.某实验小组的同学制作了一个弹簧弹射装置,轻弹簧两端各放一个金属小球(小球与弹簧不连接),压缩弹簧并锁定,然后将锁定的弹簧和两个小球组成的系统放在内壁光滑的金属管中(管径略大于两球直径),金属管水平固定在离地面一定高度处,如图所示.解除弹簧锁定,则这两个金属小球可以同时沿同一直线向相反方向弹射.现要测定弹射装置在弹射时所具有的弹性势能,并探究弹射过程所遵循的规律,实验小组配有足够的基本测量工具,并按下述步骤进行实验:

①用天平测出两球质量分别为m1、m2;

②用刻度尺测出两管口离地面的高度均为h;

③解除弹簧锁定弹出两球,记录下两球在水平地面上的落点M、N.

根据该小组同学的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要测定弹射装置在弹射时所具有的弹性势能,还需要测量的物理量有________.

A.弹簧的压缩量Δx

B.两球落地点M、N到对应管口P、Q的水平距离x1、x2

C.小球直径

D.两球从弹出到落地的时间t1、t2

(2)根据测量结果,可得弹性势能的表达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测得的物理量来表示,如果满足关系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说明弹射过程中系统动量守恒.

解析:(1)弹簧弹出两球过程中,系统机械能守恒,要测定压缩弹簧的弹性势能,可转换为测定两球被弹出时的动能,实验中显然可以利用平抛运动测定平抛初速度以计算初动能,因此在测出平抛运动下落高度的情况下,只需测定两球落地点M、N到对应管口P、Q 的水平距离x1、x2,所以选B.

(2)平抛运动的时间t =2h g ,初速度v 0=x t ,因此初动能E k =12m v 20=mgx 24h

,由机械能守恒定律可知,压缩弹簧的弹性势能等于两球平抛运动的初动能之和,即E p =m 1gx 214h +m 2gx 224h

. (3)若弹射过程中系统动量守恒,则m 1v 01=m 2v 02,代入时间得m 1x 1=m 2x 2.

答案:(1)B (2)E p =m 1gx 214h +m 2gx 224h

(3)m 1x 1=m 2x 2

5.如图是用来验证动量守恒的实验装置,弹性球1用细线悬挂于O 点,O 点下方桌子的边缘有一竖直立柱.实验时,调节悬点,使弹性球1静止时恰与立柱上的球2右端接触且两球等高.将球1拉到A 点,并使之静止,同时把球2放在立柱上.释放球1,当它摆到悬点正下方时与球2发生对心碰撞,碰后球1向左最远可摆到B 点,球2落到水平地面上的C 点.测出有关数据即可验证1、2两球碰撞时动量守恒.现已测出A 点离水平桌面的距离为a 、B 点离水平桌面的距离为b ,C 点与桌子边沿间的水平距离为c .此外:

(1)还需要测量的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测量的数据,该实验中动量守恒的表达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忽略小球的大小)

解析:(1)要验证动量守恒必须知道两球碰撞前后的动量变化,根据弹性球1碰撞前后的高度a 和b ,由机械能守恒可以求出碰撞前后的速度,故只要再测量弹性球1的质量m 1,就能求出弹性球1的动量变化;根据平抛运动的规律只要测出立柱高h 和桌面离水平地面的高度H 就可以求出弹性球2碰撞前后的速度变化,故只要测量弹性球2的质量和立柱高h 、桌面离水平地面的高度H 就能求出弹性球2的动量变化.

(2)根据(1)的解析可以写出动量守恒的方程

2m 1a -h =2m 1b -h +m 2c

H +h . 答案:(1)弹性球1、2的质量m 1、m 2 立柱高h

桌面离水平地面的高度H

(2)2m 1a -h =2m 1b -h +m 2c H +h

6.用“碰撞实验器”可以验证动量守恒定律,即研究两个小球在轨道水平部分碰撞前后的动量关系.

(1)试验中,直接测定小球碰撞前后的速度是不容易的.但是,可以通过仅测量__________(填选项前的序号),间接地解决这个问题.

A .小球开始释放高度h

B .小球抛出点距地面的高度H

C .小球做平抛运动的水平射程

(2)图甲中O 点是小球抛出点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实验时,先让入射球m 1多次从斜轨

上同一位置静止释放,找到其平均落地点的位置B ,测量平抛射程OB ——.然后把被碰小球m 2

静止于轨道的水平部分,再将入射小球m 1从斜轨上相同位置静止释放,与小球m 2相撞,并多次重复.接下来要完成的必要步骤是__________(填选项的符号).

A .用天平测量两个小球的质量m 1、m 2

B .测量小球m 1开始释放高度h

C .测量抛出点距地面的高度H

D .分别找到m 1、m 2相碰后平均落地点的位置A 、C

E .测量平抛射程OA ——、OC ——

(3)若两球相碰前后的动量守恒,其表达式可表示为____________________[用(2)中测量的量表示];若碰撞是弹性碰撞,那么还应满足的表达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用(2)中测量的量表示].

(4)经测定,m 1=45.0 g ,m 2=7.5 g ,小球落地点的平均位置到O 点的距离如图乙所示.碰撞前、后m 1的动量分别为p 1与p ′1,则p 1∶p ′1=__________∶11;若碰撞结束时m 2的动量

为p ′2,则p ′1∶p ′2=11∶__________;所以,碰撞前、后总动量的比值p 1p ′1+p ′2

=__________;实验结果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设小球a 没有和b 球碰撞,抛出时速度为v 1,球a 和球b 碰撞后抛出的速度分别为v 2、v 3,则我们要验证动量守恒即:m 1v 1=m 1v 2+m 2v 3,测速度是关键,平抛运动的

初速度v =x t 即m 1OB ——t 1=m 1OA ——t 2+m 2OC ——t 3

,因为平抛运动的高度一定,所以t 1=t 2=t 3,即m 1OB ——=m 1OA ——+m 2OC ——,只要测得小球做平抛运动的水平射程,即可替代速度.

(2)碰撞完毕后,就要测数据验证了,所以我们由(1)知道可以通过测量它们的水平射程就可以替代不容易测量的速度.再用天平称出两小球的质量m 1、m 2.

(3)见(1),弹性碰撞没有机械能损失,所以还应满足机械能守恒,m 1OB 2——=m 1OA 2——+m 2OC 2——.

(4)将数据代入(3),因为存在实验误差,所以最后等式两边不会严格相等,所以误差允许范围内,碰撞前、后的总动量不变.

答案:(1)C (2)ADE (3)m 1OB ——=m 1OA ——+m 2OC —— m 1OB 2——=m 1OA 2——+m 2OC 2—— (4)14 2.9

1413.9

误差允许范围内,碰撞前、后的总动量不变

数理统计实验指导1报告

数理统计实验实验指导书一 理学院实验中心 数学专业实验室编写

实验一常见的概率分布以及分位数 【实验类型】综合性 【实验学时】4 【实验内容】 1、会利用 MATLAB 软件计算离散型随机变量的概率、连续型随机变量概率密度值, 以及产生离散型随机变量的概率分布(即分布律); 2、会利用 MATLAB 软件画出各种常见分布图形; 2、会利用 MATLAB 软件计算分布函数值, 或计算形如事件{X≤x}的概率; 3、给出概率p和分布函数, 会求上α分位点, 或求解概率表达式中的待定参数。 【实验前的预备知识】 1、掌握常见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分布律及性质; 2、掌握常见连续型随机变量的分布密度函数及性质; 3、理解上分位数的定义及求法 4、掌握基本的描绘函数的MATLAB编程法。 【实验方法或步骤】 1、通用MATLAB函数计算概率分布律及密度函数值 命令通用函数计算概率密度函数值 函数pdf 或者namepdf 格式:Y=pdf(‘name',K,A,B)或者:namepdf (K,A,B) 说明(1)上述函数表示返回在X=K处、参数为A、B、C的概率值或密度值,对于不同的分布,参数个数是不同;name为分布函数名,其取值如表1。 (2)第一个函数名加' ',第二个无需加。 表1 常见分布函数表

例1事件A在每次试验中发生的概率是0.3, 计算在10次试验中A恰好发生6次的概率. 解: p=pdf('bino',6, 10, 0.3)或者p=binopdf(6, 10, 0.3) p = 0.0368 结果表明:参数是n=10,概率是p=0.3的二项分布在X=6处的概率为0.0368. 例2 事件A在每次试验中发生的概率是0.3, 求在4次试验中A发生次数的概率分布. 解: p=pdf('bino',0:4,4,0.3) %0: 4产生步长为 1 的等差数列 0, 1, 2, 3, 4. 或者p=binopdf(0:4,4,0.3) p = 0.2401 0.4116 0.2646 0.0756 0.0081 计算的结果是: 参数是n=4, 概率是p=0.3的二项分布的分布律(当x=0,1,2,3,4 时). 例 3 设随机变量X服从参数是3的泊松分布, 求概率P{X=6}. 解: p=pdf('poiss',6,3) 或者p=poisspdf(6,3) p = 0.0504 结果表明:参数是λ=3 的泊松分布在x=6处的概率为0.0504. 例4 写出参数为 3 的泊松分布的前6项的概率分布. 解:p=pdf('poiss',0:5,3)或者p=poisspdf(0:5,3) % 0:5 产生步长为 1的等差数列0,1,2,3,4,5. p = 0.0498 0.1494 0.2240 0.2240 0.1680 0.1008 计算的结果是, 参数为λ=3的泊松分布的前6项的概率(当x=0,1,2,3,4,5时). 例5设随机变量X服从区间[2, 6]上的均匀分布, 求X=4 时的概率密度值. 解:y=unifpdf(4,2,6) 或y=pdf('unif',4,2,6) y = 0.2500 例6 计算正态分布N(0,1)的随机变量X在点0.6578的密度函数值。 解:在命令窗口中输入: pdf('norm',0.6578,0,1)或者normpdf(0.6578,0,1) ans = 0.3213 例7 自由度为8的卡方分布,在点2.18处的密度函数值。 解: pdf('chi2',2.18,8)或者chi2pdf(2.18,8) ans = 0.0363 2、常见分布的密度函数作图 函数:plot(x,y) 或plot(x,y) 以x 元素为横坐标值,y 元素为纵坐标值绘制曲线。 例:1、二项分布 x = 0:10; y = binopdf(x,10,0.5); plot(x,y,'+') 2、泊松分布

5.数理统计实验.

工程数学 Gxxxxxxxxxxxx xxxxxx E-mail: xxxxxxxxxxxxxx Tel: xxxxxxxxxxx 5数理统计实验: 5.1.实验目的与要求 ●学会对数据的参数进行评估和作相应的假设检验 ●学会对分布进行检验和数据的秩检验 ●建立相应的统计模型,并用R软件求解 ●对计算结果进行分析和讨论 5.2.基本实验 5.2.1.区间估计 已知某种灯泡寿命服从正态分布,在某星期所生产的该灯泡中随机抽取10只,测得其寿命(单位:小时)为 1067 919 1196 785 1126 936 918 1156 920 948 (1)试问这批灯泡中大约95%的灯泡至少使用多少小时; (2)求这批灯泡能够使用1000小时以上的概率。略。 解: (1)由点估计与参数估计未知参数和σ^2,可以求出均值与方差; 输入程序: X<-c(1067,919,1196,785,1126,936,918,1156,920,948)

t.test(X,al="g") 运行结果: 结果分析: 有95%的灯泡至少可以使用920个小时。 (2) 输入程序: x<-c(1067,919,1196,785,1126,936,918,1156,920,948) pnorm(1000,mean(x),sd(x)) 运行结果: 结果分析:

灯泡能够使用1000小时以上的概率为1-0.5087941=0.4912059,即49.12% 5.2.2.假设检验I 正常男子血小板计数均值为225 x 109/L,今测得20名男性油漆作业工人的血小板计数值(单位:109/ L) 220 188 162 230 145 160 238 188 247 113 126 245 164 231 256 183 190 158 224 175 问油漆工人的血小板计数与正常成年男子有无差异,并说明油漆作业对人体血小板计数是否有影响。 解: 对于自然状态下的男子血小板的数目可以假设服从于正态分布,由点估计与参数估计未知参数和σ^2,可以求出均值、均值区间与方差;设原假设为H0:225,对立假设H1:225 输入程序: X<-c(220,188,162,230,145,160,238,188,247,113, 126,245,164,231,256,183,190,158,224,175) t.test(X,mu=225) 运行结果:

组织行为学

您的位置:考核练习 >> 在线答题结果 第一单元阶段测验 一、单项选择题 1、人的行为特点是()(分数:1分) A. 适应性 B. 系统性 C. 静态性 D. 不可控性 标准答案是:A。您的答案是:A 2、下列选项中不是组织行为学学科性质的是()(分数:1分) A. 边缘性 B. 系统性 C. 两重性 D. 应用性 标准答案是:B。您的答案是:A 3、任何创造性行为都必须产生出一种前所未有的新成果,这体现的是创造性行为的()(分数:1分) A. 首创性 B. 主动性 C. 适应性 D. 独特性 标准答案是:A。您的答案是:A 4、事业生涯是一种过程,是一种与()(分数:1分) A. 家庭生活有关的连续经历 B. 学习有关的连续经历 C. 社会交往有关的连续经历 D. 工作有关的连续经历 标准答案是:D。您的答案是:A 5、下列选项中不是个人加入群体的原因的是()(分数:1分) A. 地位需要 B. 自尊需要 C. 情感需要 D. 人为需要 标准答案是:D。您的答案是:A 6、小群体与大群体相比,其优势主要在于()(分数:1分) A. 完成任务速度快 B. 易解决复杂问题

C. 绩效水平高 D. 凝聚力强 标准答案是:A。您的答案是: 7、下列沟通形式中属于正式沟通的是()(分数:1分) A. 偶然式 B. 全方位式 C. 集束式 D. 流言式 标准答案是:B。您的答案是: 8、一个包容动机很强而又主动表现者,一般是一个()(分数:1分) A. 性格外向喜欢与人交往的人 B. 性格外向不喜欢与人交往的人 C. 性格内向喜欢与人交往的人 D. 性格内向不喜欢与人交往的人 标准答案是:A。您的答案是: 9、领导者的地位与权力主要来源于领导者的()(分数:1分) A. 影响力 B. 号召力 C. 指挥力 D. 领导力 标准答案是:A。您的答案是: 10、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在西方工业管理中出现的“工作丰富化”和“弹性工作时间”等劳动组织形式,其理论来源是()(分数:1分) A. 需要层次理论 B. ERG理论 C. 成就需要理论 D. 双因素理论 标准答案是:D。您的答案是: 二、多项选择题 11、组织行为学研究方法的主要特性包括()(分数:2分) A. 公开性 B. 可控性 C. 系统性 D. 再现性 E. 预见性 标准答案是:ABCDE。您的答案是: 12、态度的特性有()(分数:2分) A. 社会性 B. 广泛性 C. 协调性

实验:验证牛顿第二定律习题及详解

实验:验证牛顿第二定律 1.“验证牛顿运动定律”的实验中,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平衡摩擦力时,小盘应用细线通过定滑轮系在小车上 B.实验中应始终保持小车和砝码的质量远远大于小盘和砝码的质量 C.实验中如果用纵坐标表示加速度,用横坐标表示小车和车内砝码的总质量,描出相应的点在一条直线上时,即可证明加速度与质量成反比 D.平衡摩擦力时,小车后面的纸带必须连好,因为运动过程中纸带也要受到阻力 解析:平衡摩擦力时,细线不能系在小车上,纸带必须连好,故A错D对;小车和砝码的总质量应远大于小盘和砝码的总质量,故B对;若横坐标表示小车和车内砝码的总质量,则a-M图象是双曲线,不是直线,故C错.答案: BD 2.(2011年三明模拟)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做“验证牛顿第二定律”实验,甲同学根据实验数据画出的小车的加速度a和小车所受拉力F的图象为图中的直线Ⅰ,乙同学画出的a-F图象为下图中的直线Ⅱ.直线Ⅰ、Ⅱ在纵轴或横轴上的截距较大,明显超出了误差范围,下面给出了关于形成这种情况原因的四种解释,其中可能正确的是( ) A.实验前甲同学没有平衡摩擦力 B.甲同学在平衡摩擦力时,把长木板的末端抬得过高了 C.实验前乙同学没有平衡摩擦力 D.乙同学在平衡摩擦力时,把长木板的末端抬得过高了 解析:由直线Ⅰ可知,甲同学在未对小车施加拉力F时小车就有了加速度,说明在平衡摩擦力时,把木板的末端抬得过高了,B正确,A错误;由直线Ⅱ可知,乙同学在对小车施加了一定的拉力时,小车的加速度仍等于零,故实验前乙同学

没有平衡摩擦力或平衡摩擦力不足,C正确,D错误. 答案:BC 3.在“探究加速度与物体质量、物体受力的关系”实验中,某小组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图中上下两层水平轨道表面光滑,两小车前端系上细线,细线跨过定滑轮并挂上砝码盘,两小车尾部细线连到控制装置上,实验时通过控制装置使两小车同时开始运动,然后同时停止. (1)在安装实验装置时,应调整滑轮的高度,使__________.在实验时,为减小系统误差,应使砝码盘和砝码的总质量________(选填“远大于”、“远小于”或“等于”)小车的质量. (2)本实验通过比较两小车的位移来比较小车加速度的大小,能这样比较,是因为________. 解析:(1)在安装实验装置时,应调整滑轮的高度,使细线与水平轨道平行,在实验时,为使砝码和盘的总重力近似等于细线的拉力,作为小车所受的合外力,必须满足砝码和盘的总质量远小于小车的质量. (2)因为两小车同时开始运动,同时停止,运动时间相同,由s=1 2 at2可知,a 与s成正比. 答案:(1)小车与滑轮之间的细线与轨道平行远小于 (2)两车从静止开始匀加速直线运动,且两车运动的时间相同,其加速度与位移成正比 4.如图为“用DIS(位移传感器、数据采集器、计算机)研究加速度和力的关系”的实验装置.

数理统计学实验报告

数理统计学实验报告 院: 专业:班级:学号: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姓名: 实验日期:

实验1 用表中的资料,按以下要求绘制图表: (一)用表中1950、1960、1970、1980四年三类产品的出口金额绘制分组柱形图,然后将图复制到Word文档。 (二)用表中1950和1980两年三类产品的出口金额占总金额的百分比,分别绘制两幅饼图, 然后将图复制到Word文档; (三)用1950、1960、1970、1980四年三类产品出口金额绘制折线图, 然后将图复制到Word文档。 (四)将以上一张表、三幅图联系起来,结合我国当时的历史背景写一篇300字左右的统计分析报告。 (一)

(二)1950: 1980: (三)

(四) 总结 建国初期,我国对外贸易仅限于原苏联和东欧等前社会主义国家,对外贸易规模极其有限,基本上处于封闭半封闭状态。1950年,出口额极少,以农副产品为主的出口占我国出口总额的百分之五十八,而工矿产品的出口极少只占百分之九。随着经济发展,出口额增长,工矿产品的出口额增长迅速,而出口产品以农副产品加工品为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走上了对外开放之路,从大规模“引进来”到大踏步“走出去”,一跃而成为世界对外贸易大国。工矿产品的出口量急剧增长,以工矿产品为主的出口额占总出口额的百分之五十,而农副产品的出口持续减少。

通过office软件制图分析可以清楚明确的看出我国出口经济的发展情况,通过对比可以发现,我国在改革开放之后出口经济大力发展,并以农副产品向工矿产品转变,并以工矿产品为主的出口经济产生。

数理统计学实验报告 院:理学院 专业:统计学班级:1301 学号:33 学生姓名:孙思敏 指导教师姓名:王剑君 实验日期:2015-5-26 实验2 一、统计分组与直方图 某市50家商城某年营业额如下:(单位:百万元)

组织行为学重点整理

组织行为学 第一章组织行为学概述 1、影响组织有效性的因素: ①环境因素(组织外部因素):可预测性、复杂性、敌对性; ②组织因素:结构、技术、规模、年限; ③管理政策和实践因素:战略、控制、领导、报酬、沟通、决策; ④员工因素:目标、技能、动机、态度、价值观。 2、20世纪60年代中叶之后,行为科学的又一个重要发展方向是对组织行为的研究,主要论述企业性组织中人和群体的行为。 3、1911年泰勒《科学管理原理》的面世标志着科学管理从此诞生。 4、霍桑实验:1924-1932年在美国西方电气公司所属霍桑工厂进行的一系列实验。 ①霍桑实验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照明实验、福利实验、访谈实验、观察实验。 ②霍桑实验的一个重大贡献在于,它不同意泰勒把人只看成是“会说话的机器”或人的活动只是受金钱的驱使,认为人是“社会人”。 另一个重大的贡献是,它发现并证实了“非正式群体”的存在,这种“非正式群体”有其特殊的规范、感情和倾向,控制着每个成员的行为,甚至影响整个正式群体的活动。 ③经梅奥归纳、总结,整理成《工业文明中人的问题》一书,于1933年正式出版,由此形成了著名的人群关系学说。 5、组织行为学的学科基础:组织行为学是在心理学、生理学、生物学、人类学、社会学、伦理学和政治学等多种学科相交叉的边缘形成的新学科。 6、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有:①自然实验法;②行为观察法;③心理测验法;

④现场调查法。 第二章个人行为基础 7、社会知觉的范围:①对他人的知觉;②人际知觉;③自我知觉。 8、自我概念:就是自己对自己的看法,莱米认为,自我概念是综合现在及过去对自己观察而获得的有关自己的知觉组织,是对自己的一种看法与想法。 9、归因:是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所作所为进行分析,指出其性质或推论其原因的过程。 10、归因理论:有凯利的归因理论,维纳的三维归因理论。 维纳的三维归因理论:人们对自己的成功和失败主要归因于四个因素:努力、能力、任务难度和机遇。 维纳的归因模式: 11、费斯廷格的认知失调理论: ①认知失调理论的假说:认知元素之间的矛盾或失调,使个体心理上的不快感和压迫感加剧,这时人们就设法减轻或消除不协调关系,从而促使个人的态度发生改变。 ②认知失调主要有两种来源:一是个人的决策行为,即需要在多个有同等价值的

医学统计学习题

第一章绪论习题一、选择题 1.统计工作和统计研究的全过程可分为以下步骤: A. 调查、录入数据、分析资料、撰写论文 B. 实验、录入数据、分析资料、撰写论文 C. 调查或实验、整理资料、分析资料 D. 设计、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分析资料 E. 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分析资料 2. 在统计学中,习惯上把()的事件称为小概率事件。 A. P 0.10 D. P 0.05 B. P 0.05或P E. P 0.01 0.01 C.P 0.005 3?8 A. 计数资料 B.等级资料C?计量资料 D. 名义资料 E.角度资料 3. 某偏僻农村144 名妇女生育情况如下:0 胎5 人、1 胎25 人、2 胎70 人、3 胎30 人、4胎14 人。该资料的类型是()。 4. 分别用两种不同成分的培养基(A与B)培养鼠疫杆菌,重复实验单元数均为5个,记录 48 小时各实验单元上生长的活菌数如下,A:48、84、90、123、171;B:90、116、124、225、84。该资料的类型是()。 5. 空腹血糖测量值,属于()资料。 6. 用某种新疗法治疗某病患者41 人,治疗结果如下:治愈8 人、显效23 人、好转6 人、恶 化 3 人、死亡 1 人。该资料的类型是()。 7. 某血库提供6094 例ABO 血型分布资料如下:O 型1823、A 型1598、B 型2032、AB 型641。该资料的类型是()。 8. 100 名18 岁男生的身高数据属于()。 二、问答题 1.举例说明总体与样本的概念 2.举例说明同质与变异的概念 3.简要阐述统计设计与统计分析的关系 一、选择题 1. D 2.B 3.A 4. C 5.C 6.B 7.D 8.C 二、问答题 1.统计学家用总体这个术语表示大同小异的对象全体,通常称为目标总体,而资料常来源于目标总体的一个较小总体,称为研究总体。实际中由于研究总体的个体众多,甚至无限多,因此科学的办法是从中抽取一部分具有代表性的个体,称为样本。例如,关于吸烟与肺癌的研究以英国成年男子为总体目标,1951 年英国全部注册医生作为研究总体,按照实验设计随机抽取的一定量的个体则组成了研究的样本。

数理统计实验

§13.6 概率统计实验 [学习目标] 1. 会用Mathematica 求概率、均值与方差; 2. 能进行常用分布的计算; 3. 会用Mathematica 进行期望和方差的区间估计; 4. 会用Mathematica 进行回归分析。 概率统计是最需要使用计算机的领域,过去依靠计算器进行统计计算,由于计算机的普及得以升级换代。本节介绍Mathematica 自带的统计程序包,其中有实现常用统计计算的各种外部函数。 一、 样本的数字特征 1. 一元的情况 Mathematica 的内部没有数理统计方面的功能,但是带有功能强大的数理统计外部程序,由多个程序文件组成。它们在标准扩展程序包集的Statistic 程序包子集中,位于目录 D :\Mathematica\4.0\AddOns\StandardPackages\Statistics 下。通过查看Help ,可以找到包含所需外部函数的程序文件名。 在程序文件DescriptiveStatistics.m 中,含有实现一元数理统计基本计算的函数,常用的有: SampleRange[data] 求表data 中数据的极差(最大数减最小数)。 Median[data] 求中值。 Mean[data] 求平均值∑=n i i x n 1 1。 Variance[data] 求方差(无偏估计)∑=--n i i x x n 1 2)(11。 StandardDeviation[data] 求标准差(无偏估计)∑=--n i i x x n 12)(11。 VarianceMLE[data] 求方差∑=-n i i x x n 1 2)(1。 StandardDeviationMLE[data] 求标准差∑=-n i i x x n 1 2)(1。 实际上程序文件中的函数很多,这里只列出了最常用的函数,其它计算函数可以通过Help 浏览。 例1 给出一组样本值:6.5,3.8,6.6,5.7,6.0,6.4,5.3,计算样本个数、最大值、 最小值、均值、方差、标准差等。 解:In[1]:= << Statistics `DescriptiveStatistics` In[2]:= data = {6.5,3.8,6.6,5.7,6.0,6.4,5.3};

组织行为学标准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一 学生姓名:学号:指导教师: 实验地点:上课教室实验时间: 一、实验室名称:工商管理实验室 二、实验项目名称:管理视频案例——团队法则“项目团队创新” (innovative project reams) 三、实验学时:2学时 四、实验原理: 团队是由员工和管理层组成的一个共同体,该共同体合理利用每一个成员的知识和技能协同工作,解决问题,达到共同的目标。 从群体发展到真正的团队需要一个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磨练。这个过程分为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由群体发展到所谓的伪团队,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假团队。第二阶段,由假团队发展到潜在的团队,这时已经具备了团队的雏形。第三阶段,由潜在的团队发展为一个真正的团队,它具备了团队的一些基本特征。 五、实验目的: 通过本实验,使学生对团队及团队建设有感性认识,提高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六、实验内容: 纸质资料见资料一 音像资料见管理视频案例 资料一:大约七月中旬上午十点钟。你乘坐的飞机坠落在美国西南部索纳拉大沙漠中,除了一些灌木丛外一无所有。当时气温将达摄氏45度,所以地表温度会接近摄氏50度。飞行员和副飞行员都死了,其他人都活着。 飞行员在飞机坠落前没有告诉任何人飞机所在的位置,只有一些人在出事前向外观看,根据地上的标记,估计偏离航线有105公里。在出事前几分钟,飞行员曾告诉你:在东北方向距离113公里的煤矿上,有人居住。你穿着单薄的衣服,短袖衬衫、短袜和皮鞋,每个人都带有手帕。你们小组总共有25英镑、一盒烟和一支圆珠笔。 问题:请将下列15件物品根据重要性排列为1至15,以便在飞机着火前(20分钟后)尽可能多的取得必需品。你们小组的成员决心呆在一起。相信共同努力能使你们成为幸存者!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实验报告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实验报告 概率论部分实验二 《正态分布综合实验》

实验名称:正态分布综合实验 实验目的:通过本次实验,了解Matlab在概率与数理统计领域的应用,学会用matlab做概率密度曲线,概率分布曲线,直方图,累计百分比曲线等简单应用;同时加深对正态分布的认识,以更好得应用之。 实验内容: 实验分析: 本次实验主要需要运用一些matlab函数,如正态分布随机数发生器normrnd函数、绘制直方图函数hist函数、正态分布密度函数图形绘制函数normpdf函数、正态分布分步函数图形绘制函数normcdf等;同时,考虑到本次实验重复性明显,如,分别生成100,1000,10000个服从正态分布的随机数,进行相同的实验操作,

故通过数组和循环可以简化整个实验的操作流程,因此,本次实验程序中要设置数组和循环变量。 实验过程: 1.直方图与累计百分比曲线 1)实验程序 m=[100,1000,10000]; 产生随机数的个数 n=[2,1,0.5]; 组距 for j=1:3 for k=1:3 x=normrnd(6,1,m(j),1); 生成期望为6,方差为1的m(j)个正态分布随机 数 a=min(x); a为生成随机数的最小值 b=max(x); b为生成随机数的最大值 c=(b-a)/n(k); c为按n(k)组距应该分成的组数 subplot(1,2,1); 图形窗口分两份 hist(x,c);xlabel('频数分布图'); 在第一份里绘制频数直方图 yy=hist(x,c)/1000; yy为各个分组的频率 s=[]; s(1)=yy(1); for i=2:length(yy) s(i)=s(i-1)+yy(i); end s[]数组存储累计百分比 x=linspace(a,b,c);

组织行为学实验报告

“组织行为学”试验报告谈谈对卡特尔16PF实验的体会 学院管理学院 专业人力资源管理 年级班别 2011级(2)班 学号 3111004607 学生姓名罗志赢 指导教师惠青山 2013年12月8日

在这次的组织行为学的实验中,我做了卡特尔16PF实验。在这个实验中,主要测试了我“与他人的关系方面”、“决策能力方面”、“做事风格方面”、“心理健康方面”四个方面,通过这些方面来进一步认识自我。 在与他人的关系方面,我与人交往以及合作能力处于中等水平。活泼,健谈,经常主动与他人交谈。在社交场合中较为轻松,与人交往表现得不卑不亢,但又不会过分突显。对多数人能较为公开展示自我,比较直率。独立性不是很强,但也不经常依赖他人;在决策能力方面,思维敏捷,反应迅速,学习能力强。比较遵循常规,又能保持一定的开放性。即关注事情的细节,又能从广阔的思路去考虑问题。做判断和决策的时候,能够在权衡感性和理性两个方面的需求;在做事风格方面,做事时候,独立性不是很强,但也不经常依赖他人。对新事物和新观念并不排斥,同时能够考虑到传统的行为标准。有恒负责,做事尽职。比较能够克制自己,对事情能够进行事先计划和组织,有时候也会较为放任;而在心理健康方面,情绪稳定,能够冷静应付现实,能振作勇气,维持团体的精神。对刚认识的人较警觉,但完全了解他人以后,会乐于接受他们。对自己的长处或缺陷有比较现实的认识,能为自己的失误承担责任。心平气和,很少紧张,对他人也很少感到不满或者厌烦。 通过这次的卡特尔16PF实验,我对自己有了更加全面深入的了解。一直以来,对自己的认识都是一种比较模糊的状态,对自己的认识不深入。通过这一次的卡特尔16PF实验,我清楚的知道了自己是一个比较中肯的人,能在大众中适当的保持自己的性格,温和待人。做事有自己的一套,比较的实际化。细心而又有些淡定。这些都是我的优点。相同的,凡事都有两面性。我的独立性不是很强,有时候处事偏于感性,较为放任,还带有些强势。这些方面都是需要我对自己进一步的认清自己的不足,有待于我去努力和完善自我。正所谓人无完人,我很多的方面虽然无法达到尽善尽美的境界,也还有很多的不足,但是我知道,只要我坚持努力不懈,凡事尽自己的最大的努力去做到最好,就已经是一种很可贵的东西了。我会不时的通过测试来监督自己,鞭策自己去做得更好,一步一步的向着自己的目标靠近。

实验报告:牛顿第二定律

实验报告: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 高一( )班 姓名: 座号: 【实验目的】 1、通过实验研究加速度与力、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学会用控制变量法研究物理规律 2、掌握实验数据处理的方法,能根据图像写出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式。 【实验原理】 1、如图所示装置,保持小车质量M 不变,改变小盘和砝码的质 量m ,从而改变细线对小车的牵引力F (当m <

组织行为学历年试题及答案

全国2011年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组织行为学试题 课程代码:00152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组织行为学是一门( B) A.理论性学科 B.应用性学科 C.实验性学科 D.综合性学科 2.以下不属于 ...组织行为学所使用的实验法的是( C ) A.现场实验法 B.实验室实验法 C.心理测验法 D.准实验法 3.把能力分为智力、专门能力和创造力三类,其划分的标准是( C ) A.差异性 B.倾向性 C.适应性 D.独立性 4.创造性行为产生的内在主观特征是(D) A.创造性思维 B.创造性需要 C.创造性动机 D.创造性能力 5.组织和员工对事业生涯进行设计、规划、实施和监控的过程是( A ) A.事业生涯管理 B.事业生涯开发 C.事业生涯设计 D.事业生涯选择 6.由组织结构确定的职务分配很明确的群体是( A ) A.正式群体 B.非正式群体 C.命令型群体 D.任务型群体 7.群体规范可以规划一个人在群体中的行为方式,这是群体规范的( B ) A.标准功能 B.导向功能 C.评价功能 D.动力功能 8.对一种角色的态度与实际角色行为的一致性是( C ) A.角色知觉 B.角色规范 C.角色同一性 D.角色期待 9.有他人在场会使活动效率提高的现象是( A ) A.群体促进效应 B.群体凝聚效应 C.群体协同效应 D.群体互动效应 10.心理学家舒兹将人际关系需求分为包容需求、控制需求与( B ) A.尊重需求 B.感情需求

大学物理实验教案5-牛顿第二定律的验证

大学物理实验教案

实验名称:牛顿第二定律的验证 实验目的: 1.熟悉气垫导轨的构造,掌握正确的使用方法。 2.熟悉光电计时系统的工作原理,学会用光电计时系统测量短暂时间的方法。 3.学会测量物体的速度和加速度。 4.学习在气垫导轨上验证牛顿第二定律。 实验仪器: 气垫导轨(L-QG-T-1500/5.8) 滑块 电脑通用计数器(MUJ-ⅡB ) 电子天平 游标卡尺 气源 砝码 实验原理: 力学实验最困难的问题就是摩擦力对测量的影响。气垫导轨就是为消除摩擦而设计的力学实验的装置,它使物体在气垫上运动,避免物体与导轨表面的直接接触,从而消除运动物体与导轨表面的摩擦,让物体只受到几乎可以忽略的摩擦阻力。利用气垫导轨可以进行许多力学实验,如测定速度、加速度、验证牛顿第二定律、动量守恒定律、研究简谐振动等。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对于一定质量m 的物体,其所受的合外力F 和物体所获得的加速度a 之间存在如下关系: ma F = (1) 此实验就是测量在不同的F 作用下,运动系统的加速度a ,检验二者之间是否符合上述关系。 在调平导轨的基础上,测出阻尼系数b 后,如下图所示,将细线的一端结在滑块上,另一端绕过滑轮挂上砝码0m 。此时运动系统(将滑块、滑轮和砝码作为运动系统)所受到的合外力为: c a g m v b g m F )(00-?--= (2) 式中平均速度v (单位用s m /)与粘性阻尼常量b 之积为滑块与导轨间的粘性阻力, c a g m )(0-为滑轮的摩擦阻力,暂时不考虑这项。 在此方法中运动系统的质量m ,应是滑块质量1m ,全部砝码质量(包括砝码托)∑m 以

【生物数学】数理统计实验

第十一章数理统计实验 11.1 Excel基本操作 11.1.1 单元格操作 1. 单元格的选取 Excel启动后首先将自动选取第A列第1行的单元格即A1(或a1)作为活动格,我们可以用键盘或鼠标来选取其它单元格.用鼠标选取时,只需将鼠标移至希望选取的单元格上并单击即可.被选取的单元格将以反色显示. 2. 选取单元格范围(矩形区域) 可以按如下两种方式选取单元格范围. (1) 先选取范围的起始点(左上角),即用鼠标单击所需位置使其反色显示.然后按住鼠标左键不放,拖动鼠标指针至终点(右下角)位置,然后放开鼠标即可. (2) 先选取范围的起始点(左上角),即用鼠标单击所需位置使其反色显示.然后将鼠标指针移到终点(右下角)位置,先按下Shift键不放,而后点击鼠标左键. 3. 选取特殊单元格 在实际中,有时要选取的单元格由若干不相连的单元格范围组成的.此类有两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是间断的单元格选取.选取方法是先选取第一个单元格,然后按住[Ctrl]键,再依次选取其它单元格即可. - 300 -

第二种情况是间断的单元格范围选取.选取方法是先选取第一个单元格范围,然后按住[Ctrl]键,用鼠标拖拉的方式选取第二个单元格范围即可. 4. 公式中的数值计算 要输入计算公式,可先单击待输入公式的单元格,而后键入=(等号),并接着键入公式,公式输入完毕后按Enter键即可确认..如果单击了“编辑公式”按钮或“粘贴函数”按钮,Excel将自动插入一个等号. 提示:(1) 通过先选定一个区域,再键入公式,然后按CTRL+ENTER 组合键,可以在区域内的所有单元格中输入同一公式. (2) 可以通过另一单元格复制公式,然后在目标区域内输入同一公式. 公式是在工作表中对数据进行分析的等式.它可以对工作表数值进行加法、减法和乘法等运算.公式可以引用同一工作表中的其它单元格、同一工作簿不同工作表中的单元格,或者其它工作簿的工作表中的单元格.下面的示例中将单元格B4 中的数值加上25,再除以单元格D5、E5 和F5 中数值的和. =(B4+25)/SUM(D5:F5) 5. 公式中的语法 公式语法也就是公式中元素的结构或顺序.Excel 中的公式遵守一个特定的语法:最前面是等号(=),后面是参与计算的元素(运算数)和运算符.每个运算数可以是不改变的数值(常量数值)、单元格或区域引用、标志、名称,或工作表函数.在默认状态下,Excel 从等号(=)开始,从左到右计算公式.可以通过修改公式语法来控制计算的顺序.例如,公式=5+2*3的结果为11,将2 乘以3(结果是6),然后再加上5.因为Excel 先计算乘法再计算加法;可以使用圆括号来改变语法,圆括 - 300 -

本科组织行为学实验教学大纲

山东英才学院 Shandong Yingcai University 实验教学大纲 学院__________________ 专业一工商管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程名称__________________ 教务处制 二O 年月

《组织行为学》实验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05126022 课程名称:组织行为学 课程类型:本科 学时学分: 课程总学时:48 实验(上机)总学时:16 应开实验个数:3 课程性质:必修 适用层次、专业:本科 一、实验总体目标与任务 在实践教学理念上贯穿学生为本,能力为本,创新为本的思想。在内容排列上,本着模块式 进行即案例 -基本原理-应用创新能力-案例讨论在教学方法上,采用探索式的各种现代教学方 法效果显著,学生应用能力 和创新能力普遍提高。 二、本课程对培养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的要求 《组织行为学》是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课,是研究组织活动中人的心理活动及行为 规律的一 门科学,具有很强的学术性和实践性。其任务是使学生了解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和研 究方法,掌握个体心 理对组织中行为的影响;掌握群体动力理论与群体行为;群体交流与沟通; 人际关系;领导的有效性;组织 结构与组织设计;组织变革与组织发展等理论。对学生培养能力 的要求:按照课程教学目标和质量标准,坚 持在课程内容建设、课堂教学方式的采用和课外实践 环节上的一体化科学设计。通过各教学环节的有效实 施,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培养学生运用基础理论和研究方法分析管理实践问题的能力。 三、实验项目的设置 课程总学分:3 实验(上机)总学分:1

医学统计工作的基本步骤

*医学统计工作的基本步骤 1设计主要指统计设计,是影响研究能否成功的最关键环节,是提高观察或实验质量的重要保证。内容包括对资料搜集,整顿和分析全过程的设想与安排。实验设计的三大原则:随机化,重复,对照。 2搜集资料:目的指应采取措施使能取得准确可靠的原始数据。来源:统计报表,工作记录,专题调查或实验研究,统计年鉴和统计数据专辑。要求:随机性和样本含量足够大 3整顿资料:将原始数据净化,系统化和条理化,为下一步计算和分析打好基础过程。 4分析资料:在表达数据特征的基础上,阐明事物的内在联系和规律性,包括两方面:统计描叙和统计推断 17均数的可信区间与参考值范围的区别?均数的可信区间与参考值范围的区别主要体现在含义,计算公式和用途三个方面的不同。(1)意义:均数的可信区间是按预先给定的概率,确定的未知参数的可能范围。实际上一次抽样算得的可信区间要么包含了总体均数,要么不包含。但可以说:该区间可多大(如当a=0.05时为95%)的可能包含了总体均数。而参考值范围是指‘正常人’的解剖,生理生化某项指标的波动范围。均数的可信区间计算公式(1)σ未知:X±指均数可信区间的用途:估计总体均数,参考值范围是指判断观察对象的某项指标是否正常。 7.假设检验与区间估计的关系:置信区间具有假设检验的主要功能;置信区间在回答差别有无统计学意义的同时,还可以提示差别是否具有实际意义;假设检验可以报告确切的P值,还可以对检验的功效做出估计。 1.标准差与标准误的区别:标准差是衡量观察值的离散趋势,描述正态分布资料的频数。标准误是样本均数的变异程度,表示抽样误差的大小,用于总体均数区间估计。两者联系:两者都是变异指标。在样本含量一定时,S越大标准误也越大,即在抽取相同例数的前提下,标准差越大,抽到的样本均数的抽样误差也越大。 2.P值和α:P值时从样本求得H0条件下随机抽样得到目前的统计量以及更极端统计量的概率,反映样本信息是否支持H0,也反映做出拒绝或不拒绝H0决定的理由充分程度。α时人为确定的小概率,容许犯第二类错误的概率,用作门槛,称检验水平。在假设检验中,通常时将P与α对比来得到结论,。 3.标准正态分布与t分布有何不同:t分布为抽样分布,标准正态分布为理论分布。t分布比标准正态分布的峰值低,且尾部瞧得更高。随着自由度的增大,t分布逐渐趋于标准正态分布。当自由度趋于无穷大时,t分布趋近于标准正态分布。 4.假设检验中,当P<0.05时,拒绝H0的理论依据。P值是指从H0规定的总体随机抽得等于及大于现有样本获得的检验统计量值的概率。当P<0.05时,说明在H0成立的条件下,得到现有检验结果的概率小于通常确定的小怪绿时间标准的0.05。因小概率事件在一次试验中几乎不可能发生,现的确发生了,说明现在样本信息不支持H0,所以怀疑原假设H0不成立,拒绝H0。 5.t检验应用的条件:对单样本t检验要求资料服从正态分布;配对t检验要求差值服从正态分布;对两样本t检验则要求数据均服从正太分布,且两样本对应的两总体方差相等。 6.I型错误和Ⅱ型错误得区别与联系:I型错误是指拒绝了实际成立的H0所犯的弃真的错误,其概率大小用α表示,Ⅱ型错误是指接受了实际上不成立的H0所犯的取伪错误,其概率用β表示。当样本含量N确定时,α越小β越大,反之,α越大β越小。了解这两类错误的实际意义在于,若在应用中要重点减少α,则取α=0.05;若要在应用中要重点减少β,则取α=0.10或-。20甚至更高。 7.假设检验和区间估计有何联系:假设检验用于推断质的不同即判断两个或多个总体参数是否不等,而可信区间用于说明量的大小即推断总体参数的范围。两者有联系也有区别,假设检验与区间估计的联系在于可信区间也可以回答假设检验的问题,若算得的可信区间若包含了H0,则按α水准,不拒绝H0,若不包含H0,则按照α水准,拒绝H0,接受H1。也就是说在判断两个总体参数不等时,假设检验和可信区间时完全等价的。 1.方差分析的基本思想和应用条件是什么。方差分析的基本思想时根据试验设计的类型,将全部测量值总的离均差平方和及其自由度分解为两个或多个部分,除随机误差作用外,每个部分的编译可由某个因素的作用加以解释。通过比较不同变异来源的均方,借助F分布做出统计推断,从而推论各种研究因素对试验结果有无影响。应用条件:各样本是互相独立的随机样本,均服从正态分布;相互比较的各样本的具有方差齐性。

§5“探究牛顿第二定律实验”

关于“验证牛顿第二定律实验”的三个问题 问题1. 在“验证牛顿第二定律”的实验中,小车包括砝码的质量为什么要远大于砂和砂桶的总质量。 分析:在做 关系实验时,用砂和砂桶重力mg 代替了小车所受的拉力F ,如图1所 示: 而砂和砂桶的重力mg 与小车所受的拉力F 是并不相等.这是产生实验系统误差的原因,为此,必须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分析mg 和F 在产生加速度问题上存在的差别. 实验时可得到加速度与力的关系的图像,如图2所示,由图像经过原点知,小车所受的摩擦力已被平衡.设小车实际加速度为a ,由牛顿第二定律可得: ()mg M m a =+ 即 () mg a M m =+ 若视 F ma =,设这种情况下小车的加速度为 a ',则 mg a M '=.在本实验中,M 保持不变,与()mg F 成正比,而实际加速度a 与mg 成非线性关系,且m 越大,图像斜率越小。理想情况下,加速度a 与实际加速度差值为 图1 图2

221()()m g mg mg g a M M M m M M m M m m ?=-==+++ 上式可见,m 取不同值, a ?不同,m 越大,a ?越大,当m M 时,a a '≈, 0a ?→,这就是要求该实验必须满足m M 的原因所在. 由图2还可以可以看出,随着()F mg 的增大,加速度的实验值与理想值之间的差别越来越大. 本实验是因原理不完善引起的误差,实验用砂和砂桶的总重力mg 代替小车的拉力,而实际小车所受的拉力要小于砂和砂桶的总重力,这个砂和砂桶的总质量越接近小车和砝码的总质量,误差越大,反之砂和砂桶的总质量越小于小车和砝码的总质量,由此引起的误差就越小.即此误差可因为 m M 而减小,但不可能消去此误差. 问题2:在利用打点计时器和小车做“验证牛顿第二定律”的实验时,实验前为什么要平衡摩擦力?应当如何平衡摩擦力? 分析:牛顿第二定律表达式 F ma =中的F ,是物体所受的合外力,在本实验中,如果不采用一定的办法平衡小车及纸带所受的摩擦力,小车所受的合外力就不只是细绳的拉力,而应是细绳的拉力和系统所受的摩擦力的合力.因此,在研究加速度a 和外力F 的关系时,若不计摩擦力,误差较大,若计摩擦力,其大小的测量又很困难;在研究加速度a 和质量m 的关系时,由于随着小车上的砝码增加,小车与木板间的摩擦力会增大,小车所受的合外力就会变化(此时长板是水平放置的),不满足合外力恒定的实验条件,因此实验前必须平衡摩擦力 应如何平衡摩擦力?怎样检查平衡的效果?有人是这样操作的;把如图3所示装置中的长木板的右端垫高一些,使之形成一图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