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再现与刻板印象

媒介再现与刻板印象
媒介再现与刻板印象

媒介再现与刻板印象

https://www.360docs.net/doc/bd4499097.html, 2005年02月16日09:39 人民网

王维佳

【内容提要】本文集中介绍了刻板印象的概念和大众媒介在刻板印象形成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通过列举大众媒介对特定国家、种族、年龄、性别和职业等社会群体的再现方式以及由此引起的受众头脑中的刻板印象来说明在大众媒介中,特定群体总是以特定的形象被再现出来这一现象,并试图用霸权理论和这一领域内已有的各项研究结论来解释这种现象的成因

【关键词】再现刻板印象霸权分析意识形态

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现代人类社会的每一个个体都附着在以媒介为节点所编织的高速网络之上。当个体间跨越空间且迅捷无比的信息交换得以实现之时,大众媒介的触角也伸向了现代社会的每一个角落,人们越来越深地被淹没在媒介文本的海洋之中,依靠媒介提供的信息去了解自己生活之外的、原本须亲身体验的世界。从某种意义上说,不可否认,现代化媒介使得信息能够用以往难以想象的速度迅疾地传播,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经济意义上的资源稀缺和效率底下的问题,成为社会中意义和物质交换的巨大推动力。然而,人为因素的存在和技术上无法克服的天然局限性的制约造成了大众媒介中的真实与现实世界的真实之间的不等同关系,对于越来越多地依赖于媒介获取信息的人们来说,这种不等同关系所带来的对某一事件或现象的信息不完整甚至偏颇会造成他们对特定问题、事件和人群等等认知的不完整甚至扭曲。这种情况的一个典型例子就是由媒介再现所造成的人们对某社会群体或种族、国家的刻板印象。

什么是刻板印象

刻板印象在英文中被称为stereotypes,这个词有着十分有趣的来例,早期的印刷排版工

人是按照字母的顺序查找字模来排版的,在这样的过程中,为了方便起见,他们把经常联合使用的词的字模捆绑起来,每次遇到连用就直接使用捆绑的字模而不必分别查找几次,以此加快排版速度。这些被捆绑起来的字模就叫做stereotypes。后来,刻板印象的词义得以延伸,在社会科学研究中一般指“以选择及建构未经发展的、概括化的符号,将社会族群或某群体中的个别成员予以类别化的做法。”(1)简单地说,就是人们对某个社会群体形成的一种概括而固定的看法。一般来说,生活在同一地域或同一社会文化背景中的人,在心理和行为方面总会有一些相似性,同一职业或同一年龄段的人,他们的观念、社会态度和行为也可能比较接近,人们在认识社会时,会自然地概括这些特征,并把这些特征固定化,这样便产生了社会刻板印象。因此,刻板印象本身包含了一定的社会真实,所以,它通常成为人们简化认识过程,迅速适应环境的手段。但是,这种固定的,高度概括的方式不但有可能是非常片面的,而且很难随着现实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它往往阻碍人们看到新的现实,接受新的观点,结果导致人们对某类群体的成见。

媒介文本中的刻板印象

在传播学领域内,学者们对于刻板印象的研究普遍集中在媒介对人们形成刻板印象所起的重要作用上。的确,既然媒介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能够成为人们认识其他社会群体的主要途径,那么对于人们头脑中关于这些人群的刻板印象的形成来说,媒介文本将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例如,有关亚非拉地区的人群在北美和欧洲主要国家的大众媒体文本中所展现的形象的研究已经很多见,这些研究主要关注的就是发达国家的媒体怎样通过刻画发展中国家人群的形象来促成受众的刻板印象,并以此来维持霸权的稳定。爱德华·萨义德在1978年完成的《东方学》就是这一领域的重要著作,在他看来,西方知识分子对于中东和印度的偏颇理解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他们对自身权威地位的肯定并试图将这种权威正当化的努力。索哈特和斯塔姆在1994年的研究也发现,西方媒体经常将亚非拉国家的人们描绘成幼稚天真和愚昧的形象,以此来暗示这些国家的人们无法担当大任,从而试图将西方对这些地区所采取的控制正当化。而且,这种对发展中国家国民形象的描绘也可被看作是对欧美白人男性公民作为征服者和意义制造者的认可。(2)在这个领域进行了实证研究的许多学者还发现,在一些发

展中国家中,从欧美国家输入的媒介文本也可以塑造该地区受众对于这些发达国家社会的刻板印象。例如对美国电视剧《达拉斯》的研究显示,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观众在观看了这部电视剧之后都形成了对美国人和美国社会崇尚实用主义、个人主义以及富于侵略性的和残酷性的印象。(3)大量研究证明在跨文化、跨种族、跨国界的领域内,大众媒介对特定社会群体的再现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们对它的认知和印象。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如1977年,英国、联邦德国、匈牙利和加拿大曾联合调查了四国青少年对外国人的印象,发现在电视的影响下,青少年们对外国人的印象大都是不准确的、片面的和过时的。青少年们接触外国人越少,看电视越多,则对外国人的刻板印象越多。比如,当时欧洲的青少年很少接触前苏联人,对前苏联的文化、艺术、历史等所知甚少。谈起前苏联,英国青少年只会说:“苏联人爱好战争,他们对武器很感兴趣”,“苏联人想进攻美国”,“苏联人喜欢占领其他国家”……。研究者发现,青少年对前苏联的印象主要是西方新闻兴趣的反映。谈到中国,匈牙利青少年说:“中国人要发动战争”,“中国人爱打仗”,“如果中国人来了,我们就逃跑”。许多英国青少年不能很好地区别东德和西德,认为德国就是纳粹。(4)

在少数族裔的媒介形象问题上也有很多研究。美国从50年代就研究过黑人在电视中的形象,曾提出过两个问题:其一,黑人出现比例极小,只占2%,但实际生活中的比例比这大得多;其二,黑人在电视中主要从事卑微低下的工作。经过民权运动,到70、80年代,黑人在电视(包括黄金时间段)中的比例大大增加了,也可扮演教师或警察。但也有研究者指出,黑人很少与白人一起在电视中出现,这仍然是种族歧视的表现。(5)

大众媒介通过文本再现的方式,除了在种族、国家等对象的认识上可以造成人们的刻板印象和固定的成见之外,在年龄、性别、职业、社会阶层等等方面也会发生同样的作用。

例如媒介对于青少年形象再现的问题,很多学者通过实证研究调查了大众媒介对青少年形象的再现方式。美国“儿童表达中心”(ChildrensExpress)的学者在1998年通过对四百种报纸进行的内容分析总结出青少年在其中的七种主要形象,其中,三分之一的青少年作为犯罪受害者出现,其余的形象:报童小贩占27%;小恶棍占11%;聪明的孩子占10%;伴

随成人出现的占8%;勇敢的小天使占5%;其他占7.5%。(6)可见有一半以上的青少年形象都是消极和负面的。1988年。黑迪吉也写过一篇有关青少年媒体再现的论文——《闪光灯下:对青少年的监视与展示》,在其中他提出,就历史来看,有关青少年的照片有两种不同、但相互依存的再现领域:“问题青少年”(youth-as-trouble)与“享乐青少年”(youth-as-fun)。(7)这种情况带来了很严重的后果,青少年经常性地被成年人当成叛逆的、享乐的和不安定的人群,在公共场合中他们常常引起成年人的不安和歧视。

再比如大众媒介对性别形象的再现。有人将电视中关于性别的刻板印象大致分为成了三类:第一类,电视中出现的女性职业角色大都是秘书、公关小姐、饭店服务员、护士等相当机械性、辅助性的工作。男性经常担任的工作是经理、律师、医生、侦探、工程师等具有高度智慧且能做重要决定的工作。其实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女性也从事一些重要的、需要专业技术的工作,也处于领导者的位置上,但电视对这类女性的活动就反映较少。偶尔在国内或国外侦探剧中能看到女警察,但这些女警察总是处于向男警察学习的地位,并且总是年轻漂亮并成为男警察的恋爱对象。第二类,女性的性格总被描述为柔弱、顺服、爱哭和情绪化。而男性的性格则被描述为独立、坚强、镇静、有学问且具有进攻性等。现实生活中则既有独立、坚强的女性,也有柔弱情绪化的男性。第三类,好男人总是事业成功的,所以需要在社会上努力奋斗;好女人总是年轻漂亮的,所以大量的节目中女性是在化妆和挑选衣饰。一些研究者指出,关于性别的刻板印象在儿童节目里也很严重。男孩子总是生气勃勃的、淘气的、有能力做出决策的、喜欢冒险的,女孩子则是漂亮的、被动消极的、任性的、喜欢撒娇的等。(8)

在大众媒介中,特定的职业和社会地位也有类似的被刻板化的倾向。比如,电视中的教授多为老年男性,而看到较年轻的女性是教授时我们会感到惊讶;电视剧中的记者多为年轻漂亮的女性,但据调查,在现实生活中,我国女记者只占全部记者编辑的1/3,25岁以下的年轻女记者只占8.4%,大多数记者是中年男性等等。

总之,众多研究表明,大众媒介对社会特定群体的形象再现一方面能够深深影响受众对

这些群体的看法,从而形成舆论的合力;另一方面,当这些被影响的受众将刻板印象带入各自的实际生活时,当他们一对一地面对那些已经被刻板化的群体中的成员时,这些固定的成见便开始发挥作用,进而影响他们的行为。

霸权分析的视角

如上文所列举的,大量的建立在量化事实基础上的研究结果告诉我们:在大众媒介的文本中,多数情况下,特定社会群体的再现,总是以特定的方式突显出来。然而,包括内容分析在内的这些量化的研究方法通常只注重研究文本的外显内容,在发现事实之后往往无法解释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事实,即为什么特定社会群体的形象在媒介文本中总以特定的方式再现出来,缺乏对再现与社会结构之间关系的进一步探究。

按照多数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的观点,社会的表意活动就是再现。这样,就产生了关于再现的一个基本观点:用以建构再现的符号都是历史、文化与社会变迁下的产物,没有任何文化再现,能提供接近被再现物的真理,这些再现真能提供的是一个特定历史时期社会中的权利关系如何被组织起来。在这样的前提下,依这样的视角去考察和评估社会群体的再现就成为非常有意义、非常有价值的研究。相关的分析取向中,我们认为霸权分析的方法对于探求刻板印象形成的问题是非常有效的。

霸权的观点长期以来是文化研究和媒介研究中的一个核心观点,它所提供的是某一特定的历史时期主控的社会阶级或社会群体实现他们对该社会附属阶级或附属群体在社会、经济、文化上的控制的途径和方式。霸权观念的核心观点是“一个既有社会的附属阶级,并不是残暴地被压迫去相信而生活在主控的观念和意识形态之下;反而是,他们主动地承认了它们。”(9)类似的观点最早由葛兰西提出,在他看来,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占据统治地位的阶级为了确保他们社会和文化上的领导地位,是利用霸权作为手段劝诱被统治阶级接受它的道德、政治、文化价值。倘使统治阶级在这方面做的成功就无需使用强制和武力手段。霸权观念的关键不在于强迫大众违背自己的意愿和良知,屈从统治阶级的权利压迫,而是让个人心甘情

愿,积极参与,被同化到统治集团的世界观或者说霸权中来。(10)

主控的意识形态之所以能如此广为流传和被接收是靠那些历来被渲染成是不偏不斜的、中性的,对人一视同仁,并不特别偏向哪个阶级、种族或性别的社会制度来实现的,具体来看就是国家、法律、教育制度、传媒和家庭等等。通过这些制度,主控阶层强烈地将现状,特别是有关社会区分的观念(比如男人比女人强、白人比其他人种聪明等等)描述为不可避免的,于是主控意识形态变得自然而然,甚至被看作常识。这样社会力量不强的人只得安于他们的附属位置。因此,可以说这些制度实际上构成了霸权实施和推广的大本营。

依照霸权分析的观点来看,作为主控阶层推广其意识形态重要制度之一的大众媒介便是实现其社会控制的有力武器。它们通过在文本中再现各个社会群体的形象来塑造或强化受众头脑中对该群体的刻板印象。由此我们便可以得出结论:大众媒介中对某些社会群体的再现反映了媒介所在社会的权力结构和主控阶级的意识形态,通过这些社会群体的再现,塑造或强化了媒介受众的刻板印象,从而将社会区分的观念描述为自然而不可避免的,以此巩固和加强主控阶层在社会、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对附属社会阶层的控制。例如前文指出的,在欧美发达国家的媒体中充斥着白人男性的英雄形象和富足民主的西方社会景象,同时亚非拉国家的社会则通常是动荡、贫困的,生活在这些国家的人群通常被再现成愚昧无知的形象,这种情况就很容易用霸权理论来解释:这些西方国家的主控阶层就是通过在媒体中再现这些形象将他们的政治、经济、文化霸权合法化。另外,刻板印象在性别、职业、年龄等方面的存在也可以用霸权分析的方式解释为一个社会主控阶层为巩固既有权力体系所做的努力。

进一步探讨

用霸权分析的视角来看待刻板印象的问题为特定社会群体在媒介中之所以有固定化的形象且被成见所包围的问题提供了一种很有价值的解释。然而,后续的研究和探讨表明,如果我们进一步探析刻板印象形成的原因,就会发现问题似乎并不一定这样简单。这些不认同声音的产生大概源于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对霸权分析取向本身所具有的局限性的质疑,比如,以阶级斗争作为霸权理论的还原点来看,将文化意识形态的解释一概还原到它们的社会基础

以及阶级斗争,这固然是一种很有说服力的方法,但是实际上并不是所有的大众文化都在阶级斗争的关系中演着什么功能。特别是在今天西方号称后工业的当代社会中,随着工人阶级无望地变成少数,传统意义上的阶级斗争将被顺利地消除。或者我们可以说,这样一种还原分析法,多少忽略了文化和意识形态本身独有的特点。事实上文化和阶级的关系不论多么复杂,文化的发展总是有它自己的规律。(11)作为大众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媒介文化来说,一以贯之地用阶级意识形态的角度去审视它的文本和文本中再现的各种形象似乎也有失偏颇。

其次,后续的许多研究,比如莫利、列文思顿、卡茨等人的研究都发现,不同的受众对于同一媒介文本中的社会群体再现形象有着不同的认识,从而会形成对这一群体的不同印象。(12)媒介受众的很多个人特征,比如文化背景、受教育程度和所在社会阶层以及性格、职业、年龄等等因素形成了他们接受信息和看待问题的先决框架,这些框架使得他们在接触媒介文本时对特定社会群体在其中再现的形象产生了理解和记忆的选择性。因此,媒介再现所造成的刻板印象并不是机械的和绝对同一的,刻板印象的形成应该看作是媒介的影响和受众的解码立场共同作用的结果。很多研究都证明了以上观点,比如韦伯和科洛可在1983年所做的研究就表明媒介文本再现的某社会群体的形象如果与受众(通过亲身体验而得来的)对该社会群体成员形象的已有印象差别很大或相反的话将基本上不会影响受众的刻板印象。(13)类似的研究为我们引申出了一个假设:大众媒介所再现的特定社会群体形象在很多情况下都试图与受众在真实生活中所形成的刻板印象相符合。如果事实如此,那么我们便可以推断大众媒介在很多时候起到的作用也许并不是塑造受众的刻板印象,而是深化这些刻板印象。

综合各种研究所得出的结论,我们认为,媒介对社会群体的再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主控阶层的意识形态以及他们对实现和稳固社会控制所做的努力,因此,在一定程度上,社会主控阶层借大众媒介之力,通过受众对某些社会群体的刻板印象的形成维持了社会现行权利结构。同时,受众对大众媒介文本再现的接受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他们的个人因素会形成认识的框架和解码的不同立场,因此,他们在接触媒介文本时会进行选择,但通过掌握在主控阶层手中的各种社会制度长期的同化和社会学习的过程,在多数情况下,大众媒介可以

有效地强化受众的刻板印象,甚至通过长时间频繁的影响塑造受众的刻板印象。当然,由于大众媒介的文本信息并不一定都与霸权相关,所以,受众的刻板印象也并不一定都受霸权影响或与其相关。

小结

现代社会的人们越发依赖于大众媒介所提供的信息去认识自己生活之外的社会和世界,然而在媒介将身外世界转化成人们脑海中的图景的过程当中,由于人为观念和技术局限的原因,往往形成人们对某些社会群体的刻板印象。这些对于一定种族、国家、地区、年龄、性别、职业和社会地位的人群的固定的成见往往会形成强大的社会舆论并影响人们的行为。当我们用霸权分析的视角来看待媒介的社会作用时,发现主控阶级的意识形态很可能深深地隐藏在媒介的文本当中,因而媒介对某些社会群体的再现很可能是有意识地要将某种刻板印象植入我们的头脑中,以实现其社会控制。当然,由于受众差异的原因和媒介文化相对独立性的存在,这种假设被许多研究证明过于绝对。无论如何,人们越发深刻地认识到刻板印象的形成及其可能产生的各种影响的重要社会意义,相关的研究还会继续和深化,我们拭目以待。

不同地域文化中的刻板印象复习课程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不同地域文化中的刻板印象 在人类悠久的文化历史当中,各个国家由于地域、历史等多方面的原因,使得他们之间的文化存在极大的差异,大部分人们对于其他国家文化的了解多是从过报纸、电影、电视、广告等传播途径,这难免会让人们对于已过文化形成一种“定型化效应”,称之为刻板印象。刻板印象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在社会生活中,没有人有时间和精力去对每个群体中的每一成员都进行深入的了解,而只能与其中的部分成员交往,因此,只能由部分推知全部,用所接触到的部分,去推知这个群体的全部,这便是刻板印象的形成。 由于刻板印象往往不是以直接经验为依据,也不是以事实材料为基础,只凭一时偏见或道听途说而形成的。因此,绝大多数刻板印象是错误的,甚至是有害的。关于刻板印象的特征,有学者将其归纳为:1、它是对社会人群的一种过于简单化的分类方式;2、在同一社会文化或同一群体中,刻板印象具有相当的一致性;3、它多与事实不符,甚至有的是错误的。 从电影当中就能找到很多刻板印象的例子。在很多中国人的印象当中,美国人的生活富裕、精彩,由此而产生一种对其生活的羡慕,认为那里是人间天堂,满地黄金,很多人趋之若鹜,鸡婆脑袋也要去外国留学,这就是一种典型的刻板印象。此外在影视传播中对中国人起到很大影响还有韩国、日本,我们在生活当中也最常看他们的电影电视剧动画片。在得到乐趣的同时,更多的是受到他们文化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也想成一种对他们的固定化印象。韩国人都是俊男美女,生活有趣,感情丰富,日本人刚硬、干脆、有侵略性,这都是刻板印象的形成。刻板印象的形成会影响到各国人们的人际交往,甚至国家间的理解和交流。同时,外国人也对中国人有着一种印象,他们对于中国人的认知更加单一,来源也少,比如在美国人的理解中,中国人是呆板不知变通,身材瘦小但却个个都是功夫大师。大部分从电影当中形成的印象都很片面,很狭窄,我们在对别国幸福美好的印象形成的同时就有着各种拼命努力出国生活的形象,大部分的中国学者,研究生要经过六年中学和四年本科的英语教育,十年的寒窗苦读,体验GRE,TOEFL 的摧残,踏着同胞们在英语考场上的尸体,才能够幸运地拿到funding,获得坐在美国大学的某个教室里与来自英语世界的人们对话的资格。而这种对话,往往是以几个月甚至几年的“无语”与“失语”为前奏的。那纸终生期盼的录取书里,除了金钱与梦想的诱惑,还有一张无形的,不平等的文化契约。 广告作为大众传媒的一部分,也是形成、强化刻板印象的重要方面。为了切合国人“崇洋媚外”心理以提高品牌美誉度,抑或为了品牌的国际化道路等多种原因,广告表现中频繁使用外国人形象,塑造外国人的“积极”的刻板印象,却误导消费者的购买决策,改变国人的审美意识。铺天盖地的电器产品、医药产品、化妆品、IT产品等广告中大量出现以白种人为主的外国人形象,他们充当医生、教授、顾问、科研人员等权威先进人物。广告中的这些外国人身穿白色大褂,手拿试管或使用显微镜,研发新产品,同时配有旁白:“采用XX国科技”、“XX 国XX研发中心发现”。即使广告中出现面包师、调酒师等服务性的人物角色,广告消费者也会认为他们烤制的面包、调出的酒比中国的好。此种广告表现模式不断强化外国人是高科技含量产品的制造者的刻板印象。高档产品和服务类电视广告中不乏外国人的身影,使用着优质的产品,享受着舒适优越的服务,描述外国人享受高档产品带来的自我价值实现,激发消费者对优越生活的向往。地产、红酒、时装等高档产品以及航空公司等服务类广告外国人的出现频率最高,

联合利华消除广告中的刻板印象这事,本身就是广告

联合利华消除广告中的刻板印象这事,本身就是广告 2004 年,多芬启动了“真美营销” (Real Beauty Campaign),不断推出各种视频,比如2013 年的“美丽素描”让参与测试的女性画出她自己描述的模样和别人描述她的模样,告诉消费者“你本来就很美”,这个营销活动为多芬带来了积极正面的品牌形象和名气。 这周,多芬母公司联合利华则宣布将会将此推广到旗下所有品牌,启 动“UnStereotype”(反刻板印象)活动,消除广告中的性别刻板印象,尤其要呈现女性“真实的、立体的”人格。 联合利华是世界上最大的广告主之一,旗下有力士、清扬、旁氏、立顿等一千多个品牌。根据去年财报,他们在品牌和市场营销方面投资达到了 80 亿欧元。 根据联合利华最近所做的全球广告调查,受访的女性中有 40% 完全不认可现有广告中所呈现出的女性形象,90% 的女性认为女性以性感偶像的形式被呈现,只有 3% 的广告中,女性有领导权或者是专业人士。 联合利华的市场营销部门主管 Keith Weed 说:“现在正是这个行业在广告中挑战、改变我们描绘性别的方式的时候”。 越来越多品牌都意识到了现在必须改变广告中的女性形象,让她们更加贴近现实、更加立体。宝洁就做了一系列别出心裁的女性广告,你可能还记得 SK-II 在中国的“剩女”广告,卫生巾品牌 Always 推出的粉碎女性刻板印象的广告也转发量惊人。 联合利华自己的广告也已经做出了改变。其旗下的洗发水品牌 Sunsilk 在印度投放了一个女性玩乐队、独自旅行的广告视频,且不再投放展现了完美的女性和柔顺的头发的传统广告。 太过模式化、物化女性的广告还会引起大众的反感,比如我们报道过的伦敦地铁广

传播学“刻板印象”理论研究的发展困境与创新

摘要:1922年李普曼在他的经典著作《舆论学》中,将刻板印象这一概念引入到了社会科学领域,从此刻板印象也成为了传播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现阶段传播学对刻板印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媒介内容中的刻板印象,以及刻板印象的生成机制。但对于揭示刻板印象与媒介的复杂关系,以及受众眼中的媒介刻板印象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这也就成为了今后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由于刻板印象是一个多学科交叉概念,对它的研究方法也应当具有更为开阔的视角。 关键词:刻板印象;传播学发展困境;理论创新;媒介内容 一、传播学中“刻板印象”的研究现状 1、“刻板印象”的定义 “刻板印象”一词的英文是“stereotype”,最初专指印刷铅板。它作为一个学术术语进入到传播学领域,始于1922年李普曼的《舆论学》一书。在这本经典著作中,李普曼论述了在舆论形成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固定的成见”,也即“刻板印象”。李普曼借“刻板印象”这个概念来指代社会生活中固定成见的现象,暗示了他对固定成见现象的理解,即“固定的成见”就像浇铸的铅版一样牢固,并且难以改变。李普曼在书中写到:“一旦我们牢固地产生了这种成见,就很难摆脱它。”刻板印象实际上是人们的一种认知模式,人们把对同类事物的认识纳入一种一成不变的认知模式之中,而人们往往在观察某个事物之前就用头脑中对这一类事物的认知模式来解释了眼前的某个事物。 社会心理学家苏珊?菲斯克和谢利?泰勒提出:“我们可以把刻板印象看成一种特别的角色图式,正是这种图式,构成人们对属于特定社会类别的人形成期望。”传播学者斯帕克斯补充到,“图式促成我们建立思维,因角色图式,你对某个具体人的看法和期待,受你对与其角色类同的其他人的看法左右。” 我国传播学者郭庆光在《传播学教程》中对“刻板印象”的定义是:“刻板印象”是人们对特定事物所持有的固定化、简单化的观念和印象,它通常伴随着对该事物的价值评价和好恶的感情。” 从以上各种定义中,可以归纳出:刻板印象首先是人们头脑中的一种认知模式,它是人们对社会中的特定群体或行为的特征、属性等固定化的认识,这种认识中通常包含着正面或负面的价值评价,它在社会互动中深刻影响着人们的价值判断以及群体成员的行为反应。 2、“刻板印象”的研究现状 (1)对于媒介内容中刻板印象呈现的研究 ①性别角色的刻板印象 在对媒介内容刻板印象研究中,成果最为丰硕是性别刻板印象研究。 诸多研究者首先从男女在媒介内容中出现的数量入手,威廉斯概述了若干独立研究的成果指出:“电视上,男角色比女角色多两倍,真有女性出现,也多半在戏剧和轻松娱乐节目中,这种状况已持续多年。”传播学者斯帕克斯认为,“电视上出现的男人比女人多,这一结果挺恼人,它或许会暗示受众,男人在电视上频繁出现便应该被认为更重要或更有意义。对于这一点,研究者需要尤其谨慎,刻板印象的存在不足以成为其效果之证据。” 媒体中女性形象的呈现,既有正面形象也有负面形象。正面形象的报道通常带有宣传意味,这类报道中呈现的多是身上具备一些传统美德的女性,经常被塑造为贤妻良母等形象。如:《“最坚强母亲”陈秀英:一生守护三个重度智障儿》(新华网2014年5月11日);《手心里的爱――90岁坚强母亲照顾盲女65年》(新华网2014年5月10日);《烈士遗孀继承遗志军嫂转身成军人》(中国新闻网2013年12月24日)。 反面形象的报道则给女性贴上的剩女、拜金女等带有贬斥态度的社会标签。如百合网的广告《因为爱不等待》,外婆躺在病床上奄奄一息了,还在一直追问孙女结婚了没,在“剩女”

章志光《社会心理学》(第2版)章节题库(第4章 社会知觉与印象管理)【圣才出品】

第4章社会知觉与印象管理 一、单项选择题 1.在印象形成过程中,个体把各种具体信息综合后,按照保持逻辑一致性和情感一致性的原则,形成()。[2009年5月心理咨询师二级] A.第一印象 B.刻板印象 C.总体印象 D.客观印象 【答案】C 【解析】在印象形成中,个体所获得的信息总是认知对象的各个具体特征,但个体最终形成的印象并不停留在各种具体特征上面,而是在把各种具体信息综合后,按照保持逻辑一致性和情感一致性的原则,形成一个总体印象。 2.在形成总体印象时,不仅考虑积极特征与消极特征的数量与强度,而且从逻辑上判断各种特征的重要性,这是()。[2008年5月心理咨询师二级] A.平均模式 B.中心品质模式 C.加法模式 D.加权平均模式 【答案】D 【解析】许多人形成对他人的总体印象时,不仅考虑积极特征与消极特征的数量与强度,

而且从逻辑上判断各种特征的重要性。对他人的总体印象不是根据简单的平均结果,而是根据重要性确定出各种特征的权重,然后将权重与每种特征的强度相乘,最后加以平均。 3.一般说来,()更接近于大多数人印象形成过程的实际情况。[2007年11月心理咨询师三级] A.加法模式 B.加权平均模式 C.平均模式 D.中心品质模式 【答案】D 【解析】在印象形成的过程中,人们往往忽略一些次要的,对个体意义不大的特征,仅仅根据几个重要的、对个体意义大的特征来形成总体印象。这种印象形成的模式被称为中心品质模式。一般来说这种模式更接近于大多数人日常生活中印象形成的实际情况。 4.以一定的方式去影响他人对自己的印象,称为()。[2007年11月心理咨询师三级] A.印象管理 B.印象形成 C.初次印象 D.印象修正 【答案】A 【解析】印象管理,亦称印象整饰,指个体以一定的方式去影响他人对自己的印象。印

大众传媒与刻板印象

传播媒介与刻板印象 现代社会中,大众传媒已经成为生活中的一部分,广泛引导并制约着日常生活。传播媒介的概念和对社会认知的影响。 “刻板印象”是指按照性别、种族、年龄或职业等进行社会分类形成的关于某类人的固定印象,是关于特定群体的特征、属性和行为的一组观念或者说是对与一个社会群体及其成员相联系的特征或属性的认知表征。刻板印象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在社会生活中,没有人有时间和精力去对每个群体中的每一成员都进行深入的了解,而只能与其中的部分成员交往,因此,只能由部分推知全部,用所接触到的部分,去推知这个群体的全部。可是,定型化一经形成,就很难打破,并且会对人的认知过程产生很大的影响。在各种媒体异常发达的今天,大众传媒既是个体了解外在世界的窗口,也是刻板印象形成的重要途径。刻板印象一旦形成,就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并且很难随着现实的变化而变化。在现代社会,大众传媒责无旁贷的承担了这一行程公众“共识”的任务。因此,大众传媒对于刻板印象对于人们造成的影响起了一个很重要的作用。 比如弱势群体在国内媒介传播中刻板印象的形成与定势。弱势群体是指由于自然、经济、社会和文化方面的低下状态而难以像正常人那样去化解社会问题造成的压力,导致其陷入困境、处于不利社会地位的人群或阶层。例如农民与农民工、部分妇女老人儿童、残障伤残儿等。我们所构建的和谐社会应该是一个和谐相处、安定团结、公平正义的社会,在这个社会里各群体之间应和睦、融合,拥有

平等的话语权与平等的社会形象,如果只是片面的将某一群体的负面形象扩大化、定型化,将难免产生偏见,进而形成对该群体的歧视,传媒正义在弱势群体的实践报道中也就会有所缺失。 农民工是我国目前较大的弱势群体之一,他们在经济收入、社会地位、社会保障、权益维护、竞争能力等各方面都处于劣势,在越来越多报道与信息传播中,农民工的形象几乎都是负面的,他们不但不吸引人,看不到挥洒汗水,为国家和社会奉献的一面,甚至经常是邋遢、低素质、没有诚信、破坏社会安全稳定的形象。同时,由于该群体特殊性,在这样一种强烈的媒介形成的刻板印象偏向下,他们却只能选择沉默,因为他们没有自己的声音,无法更好的去利用媒体来纠正自己的形象,而只能被加赋于身上各种不利的标签与符号。面对拥有强势力量的大众媒介,农民工自然也成了“弱势群体”中的一员。我们可以在大量的电视与电影中看到,农民工的形象大都都是愚昧无知、没有素质等底层生活的反应,各种新闻报道也将农民工“自然”的归入到负面形象代言人的行列中,如在各种农民工讨要工资以跳楼相要挟的电视报道中,许多动态报道中的镜头更多给予了农民工要跳楼的画面,哭喊连天的妻儿,渲染的是更为突出的场面感,对于深层次农民工的权益保护,社会保障在他们身上的缺乏以其事件发生的最根本的原因追查反倒成了镜头里的次要品。如此大批量的媒介宣传与信息铺陈,农民工这个在经济与社会保障中本就为弱势的群体,在媒介的信息报道中也成了“弱势”,引起了人们对农民工心理的偏见,进而更形成了行为上的歧视。

初中英语作文范文-刻板印象 Stereotype

初中英语作文范文-刻板印象 Stereotype It is known to all that most western people think the Asian people are poor and rude, because they never come to their countries and only judge the Asian people from the media. While in our country, we also have stereotype of people from different zones. Such as when they talk about Guangzhou, others will think people there eat all kinds of food, or when they talk about Henan, they will think about bad reputation. This is not the right attitude for people to treat others, because the stereotype can’t present the fact. If we want to know others, we need to

communicate with them. 众所周知,大多数西方人认为亚洲人又穷又粗鲁,因为他们从来没有去过这些国家,仅仅只是根据媒体报道来判断亚洲人。不过在我们国家,我们对不同区域的人也有刻板印象。谈论到广州时,其他人会认为广州人什么东西都吃,谈论到河南时,他们会想到不好的名声。以这样的态度去对待别人是不对的,因为刻板印象并没有真正展示事实。如果我们想了解其他人,应该是和他们沟通交流。

性别角色与性别刻板印象-陈皎眉

性別角色與性別刻板印象 陳陳皎眉教授( 政治大學心理研究所教授 ) 壹、前 言 二次大戰後,德國開始將男女分班改為男女合班上課,目的是為了促進兩性自然互動,並實踐法律上保障﹁男女平等,不分 性別﹂的原則。但由於傳統上對男女性別的刻板印象一直存在,長期的合班上課,反而使得女性受到壓抑,自我發展受到限制。 研究指出教室內上課不公平的現象包括:老師叫男生回答問題的機率,比叫女生多一倍;由於男生的主動性,不論責罵或讚美,老師關注的焦點明顯的放在男生身上;女生發表意見較容易被打斷;女生的作業成果較易受到男生取笑;男生功課好,老師認為他天資聰穎有才氣,女生功課好,老師認為她用功守規矩。 奎思娜 (Lee krasner , 1908 -1984) 是美國一個出色的抽象畫派先驅,求學時便已展露出獨特的才華。但在那個充滿性別歧視的 年代,即使她所畫的畫再好,卻常常得到﹁畫得好極了,一點也看不出來是出自女人手筆﹂這類令人啼笑皆非的讚美。 台灣早期(例如日本時代) ,老師是一個非常受人尊敬的職業,與醫生一樣,一般人都尊稱他們為﹁先生﹂隨著時代的變遷,國 民義務教育年限延長、國民所得增加、新思想的傳入,女性受教育的機會也隨之提高,教職這個行業相對的有愈來愈多的女性投 入。現在教師人數中,幾乎有一半以上是女性。令人不解的是,老師這個職業聲望,不但不如以前那樣的受人崇敬,反而常有被貶抑的傾向。這到底反映了什麼現象? 男生真的就比女生聰明,比女生特別嗎?女生做的事情或職業就比較不重要嗎?一個人的性別天生就決定了他做什麼比較適 合,或應該做什麼嗎?還是一切都只是社會傳統的偏見?因為兩性在不同方面受到不同的重視,而影響了兩性的發展,造成日後 明顯的差異?

不同地域文化中的刻板印象

不同地域文化中的刻板印象 在人类悠久的文化历史当中,各个国家由于地域、历史等多方面的原因,使得他们之间的文化存在极大的差异,大部分人们对于其他国家文化的了解多是从过报纸、电影、电视、广告等传播途径,这难免会让人们对于已过文化形成一种“定型化效应”,称之为刻板印象。刻板印象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在社会生活中,没有人有时间和精力去对每个群体中的每一成员都进行深入的了解,而只能与其中的部分成员交往,因此,只能由部分推知全部,用所接触到的部分,去推知这个群体的全部,这便是刻板印象的形成。 由于刻板印象往往不是以直接经验为依据,也不是以事实材料为基础,只凭一时偏见或道听途说而形成的。因此,绝大多数刻板印象是错误的,甚至是有害的。关于刻板印象的特征,有学者将其归纳为:1、它是对社会人群的一种过于简单化的分类方式;2、在同一社会文化或同一群体中,刻板印象具有相当的一致性;3、它多与事实不符,甚至有的是错误的。 从电影当中就能找到很多刻板印象的例子。在很多中国人的印象当中,美国人的生活富裕、精彩,由此而产生一种对其生活的羡慕,认为那里是人间天堂,满地黄金,很多人趋之若鹜,鸡婆脑袋也要去外国留学,这就是一种典型的刻板印象。此外在影视传播中对中国人起到很大影响还有韩国、日本,我们在生活当中也最常看他们的电影电视剧动画片。在得到乐趣的同时,更多的是受到他们文化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也想成一种对他们的固定化印象。韩国人都是俊男美女,生活有趣,感情丰富,日本人刚硬、干脆、有侵略性,这都是刻板印象的形成。刻板印象的形成会影响到各国人们的人际交往,甚至国家间的理解和交流。同时,外国人也对中国人有着一种印象,他们对于中国人的认知更加单一,来源也少,比如在美国人的理解中,中国人是呆板不知变通,身材瘦小但却个个都是功夫大师。大部分从电影当中形成的印象都很片面,很狭窄,我们在对别国幸福美好的印象形成的同时就有着各种拼命努力出国生活的形象,大部分的中国学者,研究生要经过六年中学和四年本科的英语教育,十年的寒窗苦读,体验GRE,TOEFL 的摧残,踏着同胞们在英语考场上的尸体,才能够幸运地拿到funding,获得坐在美国大学的某个教室里与来自英语世界的人们对话的资格。而这种对话,往往是以几个月甚至几年的“无语”与“失语”为前奏的。那纸终生期盼的录取书里,除了金钱与梦想的诱惑,还有一张无形的,不平等的文化契约。 广告作为大众传媒的一部分,也是形成、强化刻板印象的重要方面。为了切合国人“崇洋媚外”心理以提高品牌美誉度,抑或为了品牌的国际化道路等多种原因,广告表现中频繁使用外国人形象,塑造外国人的“积极”的刻板印象,却误导消费者的购买决策,改变国人的审美意识。铺天盖地的电器产品、医药产品、化妆品、IT产品等广告中大量出现以白种人为主的外国人形象,他们充当医生、教授、顾问、科研人员等权威先进人物。广告中的这些外国人身穿白色大褂,手拿试管或使用显微镜,研发新产品,同时配有旁白:“采用XX国科技”、“XX 国XX研发中心发现”。即使广告中出现面包师、调酒师等服务性的人物角色,广告消费者也会认为他们烤制的面包、调出的酒比中国的好。此种广告表现模式不断强化外国人是高科技含量产品的制造者的刻板印象。高档产品和服务类电视广告中不乏外国人的身影,使用着优质的产品,享受着舒适优越的服务,描述外国人享受高档产品带来的自我价值实现,激发消费者对优越生活的向往。地产、红酒、时装等高档产品以及航空公司等服务类广告外国人的出现频率最高,地产

社会知觉与印象管理

第四章社会知觉与印象管理 社会知觉与印象管理 第一节社会知觉及印象形成 第二节知觉他人、群体和自我 第三节社会认知:认识他人的 高级过程 第四节印象管理:控制他人 的社会知觉和认知 第一节社会知觉及印象形成 一、什么是社会知觉 二、印象的形成 知觉是人对外界事物的整体反映,是人将感觉获得的信息进行选择、组合,从而形成完整映象的过程。 一、什么是社会知觉 3 作用于人的信息有两大类: 一类是自然界中的机械、物理、化学和生物方面种种现象的信息;(非社会性信息) 另一类是由人的实践所构成的社会现象的信息,这里包括担任社会角色并具有人性的人、人际关系和群体以及各种社会结构和社会事件等。(社会性信息) 一、什么是社会知觉 4 对非社会性信息所形成的知觉,通常被称作物知觉(object perception)或一般知觉(general perception)。 对社会性信息所形成的知觉叫作社会知觉(social perception)。 一、什么是社会知觉 5 社会知觉的概念最初是由布鲁纳(J.Bruner,1947)在“价值与需 要是知觉中有组织的事实”一文中 采用的,用以指出知觉不仅决定于客体本身,也决定于知觉者的目的、需要、态度与价值观,即指明知觉者的社会决定性。 一、什么是社会知觉布鲁纳 6 实验材料:一套硬币,有1分、5分、 10分、25分、50分等种种大小不同的 圆形硬币;另一套是与硬币大小形状相同的硬纸片。实验对象:30个家庭贫富不同的10岁孩子。 实验程序:先把两套材料先后投射在银幕上,让被试依次观看,然后移去刺激物,让被试画出刚才看到的硬币与圆形纸片。 实验结果:被试画出来的圆形大小和实际上看到的刺激物不完全相同,他们画的圆纸图形与实际的硬纸圆形的大小较一致,但所画的硬币圆形大小却远比他们看到的真正硬币大,尤其是贫困家庭的孩子所画的硬币圆形更大。 社会知觉实验 一、什么是社会知觉 7 社会知觉的内容 一、什么是社会知觉 8 人知觉 一、什么是社会知觉 9 角色知觉 一、什么是社会知觉 10 人际关系的知觉 一、什么是社会知觉 11 群体知觉 一、什么是社会知觉 12 社会因果关系知觉 第 1 页共1 页

对刻板印象的思考

对刻板印象的思考 在进入主题之前先来举一个例子:如果提到东北人,你会想到什么?北京人呢?蒙古人呢?我想答案几乎是相同的。东北人天性豪爽,外表强悍,激情而张扬;北京人性格随和,自然而随和;内蒙人体型粗壮,面宽耳阔,臂力过人,威猛彪悍。那么问题来了,他们当中的每个个体均不相同,为什么大家会对他们有近似相同的印象呢? 这种现象就称为刻板效应。刻板效应就是指人们用刻在自己脑中的关于某人、某一类人的印象作为固定印象来作为判断和评价人的依据的心理现象。它有以下三个特点:对个体、群体过于简单的分类;在同一社会、同一群体中,刻板效应有惊人的一致性;大多是偏见,或者是错误。 比如在一张图片上看到中国人在巴黎街头的喷泉旁用脚玩水,网友就会各种吐槽:真没素质。而如果看到一群外国人在喷泉旁泡脚,人家就是会享受生活。类似的例子在我们的生活中比比皆是,可以说是我们长时间就收一系列相关信息之和所形成的一种思维定式,让我们戴着有色眼镜去看人。 下面我们就来讨论一下这种现象的具体的成因。 一. 从被评价者的角度来看,这种现象很大程度上源于其本身。俗话说,人以类聚,物以群分。人们通常愿意和自己志趣相同的人做朋友,因此从你朋友的身上或多或少会体现出一些你的本质。著名的罗斯柴尔德家族有一句古训:重要的不是你是谁,而是你的朋友是谁。这句话正是利用了这种心理,如果你和一些优秀的人交朋友,那他人自然而然的就会认为你很优秀,反之亦然。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如果人们居住在同一地区,从事同一种事业,属于同一个种族,那么他们自然会受到同种文化的熏陶,有相似的特点也是一件顺理成章的事了。 二. 从评价者的角度来说,他们的主观判断及其生活经验也是这种现象的成因之一。首先,人们对同一件事物的第一印象很难改变,这往往会使他们对被评价者的看法有很大的主观臆断。还是举地域这个例子来说,当一个人从小接触的各种信息中存在“东北人都很豪爽”及其类似的信息后,他在看到东北人的时候自然而然就会认为“我对面的是一个豪爽的人”,也就是所谓的先入为主。况且在和人接触的过程中,出于本能我们都会想要尽快了解对方所以用其已知信息推断出被评价对象的特点也是并不奇怪。 三. 我认为这种现象的产生和人类的学习方式有关。人类一种最基本的学习方法也是人们最常用的一种减少混乱度的方法就是分类法。分类法的意义在于它可以帮助人们把无规律的变成有规律的,按照不同的特点分类事物,使其更加具有规律性。这种方法出现的很早,最晚也应该早于人类第一代阶级社会出现之时。这种放大最早的记载来源于《书舜典》“.帝厘下土.方设居方.别生分类.作汨作” 可见这种方法起源之早,历史之悠久,对后世的人们影响自然也是很大的。所以在人们了解到接触对象的信息后,便会自然而然的给其贴上若干相应的分类标签,在这些标签所对应的特征中找到信息并汇总,便有了对这个人、这群人的初步印象,刻板效应也就就此产生了。 除此之外,刻板效应和潜意识之间也有着某种特殊的联系。潜意识包括三个内容,即个体潜意识、集体潜意识和社会潜意识。个体潜意识包括一切被遗忘了的记忆、知觉以及被压抑的经验,与个人的生活经历有关;集体潜意识的内容不为个人独有,而是一些人所共有的。荣格在医治精神病人的临床经验和对不同种

广告中的外国人刻板形象分析

蒋小平 有关刻板印象(stereotype)的定义很多,但至今没有一致认可的定义。“按照李普曼在《公众舆论》中的经典解释:…刻板印象是指按照性别、种族、年龄或职业等特征进行社会分类,形成的关于某一类人的固定印象。?” ① 具体到某个国家的人民的刻板印象上,就是所谓的国民刻板印象。“国民刻板印象指人们对于某个国家、某个民族成员的共同心理特征所具有的概括、笼统而又比较固定的观念。这种刻板印象往往不是以亲身的直接经验而形成的,也不是基于对该国的社会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的如实研究,而是依照间接的资料和信息、或者道听途说进行主观臆测的结果,其中也包括种族偏见。国民刻板印象有时也受到当局长期片面宣传的影响”。②国民刻板印象形成的主要途径是大众传播媒介,而广告与其他大众传媒不同之处在于:为了顺应消费者心理,只会强化刻板印象而不是改写;由于时间和版面的限制,往往导致社会群体形象的单一;在塑造社会群体形象时不可能面面俱到,社会群体的形象更容易刻板化。刻板印象有积极和消极之分,前者是对该群体形象的反映主要是正面和有利的评价,后者则以负面和不利评价为主,两者产生影响的好坏只是相对不同的社会群体而言。对外国人的积极的刻板印象,对我国的消费者并不一定产生好的影响。 消费者观看广告时将其他国家的国民统称为“外国人”,除了大众熟悉并且容易辨别的名人外,其他普通外国人主要通过肤色来辨别,如白种人、黑种人等。 广告中外国人刻板印象分析 (一)外国人刻板印象模式类别 1.先进产品的制造者 电器产品、医药产品、化妆品、IT产品等广告中大量出现以白种人为主的外国人形象,他们充当医生、教授、顾问、科研人员等权威先进人物,同时配有旁白:“采用XX国科技” 、“XX国XX研发中心发现”。即使广告中出现面包师、调酒师等服务性的人物角色,广告消费者也会认为他们烤制的面包、调出的酒比中国的好。此种广告表现模式不断强化外国人是高科技含量产品的制造者的刻板印象。 2.优越生活的享受者 高档产品和服务类电视广告中不乏外国人的身影,使用着优质的产品,享受着舒适优越的服务,描述外国人享受高档产品带来的自我价值实现,激发消费者对优越生活的向往。地产、红酒、时装等高档产品以及航空公司等服务类广告外国人的出现频率最高,地产报纸广告中享受温泉、星级服务的大多数是外国人。药品、饮料、酒类等普通消费品也不甘示弱,最近的呦呦奶茶电视广告中的代言人,就是一个金发碧眼的外国女孩。 3.国际品牌的代言人 这里的“代言人”不仅包括明星,而且也有普通的外国人。一般都是外国人夸赞中国产品的情形,似乎外国人夸赞的产品就是国际品牌,就代表产品的品质得到世界各地的认可。 (二)广告中外国人刻板印象形成的原因 1.中国人的“崇洋媚外”心理根深蒂固 调查显示,59.2%的青年认为国人普遍有点崇洋媚外。③

美剧中中国人的刻板印象分析

美剧中中国人的刻板印象分析 摘要:美剧在中国的播出已有近30年的历史。由于全球化的影响,美剧中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中国元素,甚至一些中国人也在美剧中有了戏份,不过,美剧里的中国人的形象并不理想,也越来越被刻板化模式化。“刻板印象”指的是人们对某一个社会群体形成的过度简单、过度概括或夸张,并往往滞后于社会现实的概括性的看法。一旦形成,影响深远。本文将分析美剧中中国人的几类刻板印象及形成原因。 关键词:美国电视剧;中国人;刻板印象 1.引言 美剧向来以故事情节离奇、题材新颖、人物突出、视觉震撼以及悬念设计为众人喜爱。1980年,传入中国的第一部美剧《大西洋底来的人》(The Man from Atlantis)以非常具有科幻艺术性地手法与干净的剧情俘获了国人。此后,一大批美剧涌入中国,并逐渐走入大众和主流媒体的视野,如《老友记》(Friends)、《实习医生葛雷》(Grey's Anatomy)、《绝望的主妇》(Desperate Housewives)、等。似乎一夜之间美剧迅速传遍中国的大街小巷,在人群中传播并流行开来。在这些美剧中,我们也能看到中国文化元素,甚至于中国人的出

现,但是,“从一些细节上,我们可以隐隐嗅到美国人种族主义的膨胀,对中国(人)僵化刻板的印象”(马飞,2010)。这或许也是日前美剧被禁播的原因之一。本文将对美剧中中国人的刻板印象加以探讨。 2.美剧中中国人的刻板印象 2.1“刻板印象”的概念 “刻板印象(stereotype)”的概念大多出现在交际尤其是跨文化交际中。Scollon & Scollon (2000)曾这样定义:“Stereotype is a way of thinking that does not acknowledge internal differences within a group,and does not acknowledge exceptions to its general rules or principles.”刻板印象也分为消极刻板印象(negative stereotypes)和积极刻板印象(positive stereotypes)。但不论是积极地还是消极的,刻板印象都会“对成功的交际造成阻碍,因为它将交际双方主要的不同点蒙蔽了”(Scollon & Scollon,2000)。Gudykunst & Kim 更是在书中写到“…if,however,inaccurate or negative stereotypes are held rigidly,they lead to inaccurate predictions of strangers’behaviour and misunderstandings.”(2007)也就是说,大部分的刻板印象对于正常的交际还是有害而无利的,因为它将个别人的形象人为的套用在了这个人所处的社会群体中,并认为这个群体中的人都是这种形象,这自然是滞后而有害的。甚或“个别人”的形象也是人为夸张而成。

社会刻板印象

社会刻板印象 “刻板印象”也叫“定型化效应”,是指个人受社会影响而对某些人或事持稳定不变的看法。它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积极的一面表现为:在对于具有许多共同之处的某类人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判断,不用探索信息,直接按照已形成的固定看法即可得出结论,这就简化了认知过程,节省了大量时间、精力。消极的一面表现为:在被给与有限材料的基础上做出带普遍性的结论,会使人在认知别人时忽视个体差异,从而导致知觉上的错误,妨碍对他人做出正确的评价。我们经常听人说的“长沙妹子不可交,面如桃花心似刀”,东北姑娘“宁可饿着,也要靓着”,实际上都是“刻板印象”。 刻板印象的形成,主要是由于我们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和某个群体中的每一成员都进行深入的交往,而只能与其中的一部分成员交往,因此,我们只能“由部分推知全部”,由我们所接触到的部分,去推知这个群体的“全体”。 刻板印象在社会心理学中还会滋生出两个更可怕的名词:自我实现预言和刻板印象威胁。 首先来看一下自我实现预言,一个对于我们中国人而言最深刻的例子就是我们不堪入目的足球。 ——中国人就不是踢球的料子,中国人永远也战胜不了韩国,中国男足没有最差只有更差。 可怕的是,他们说的话全部实现了,我想这就是自我实现预言的铁证,由于这些刻板印象,让整个社会带来了一种更强烈的偏见,这种社会环境下,还在国家队的球员们,他们的心难道是铁打的? 显然不是,于是他们的想法变得非常简单,既然大家都这么说了,咱们去踢球不过是捞个好处,赚些钱,输完球就走人,谁让你们这么说的! 我想自我实现预言的可怕正在于此。再来看看刻板印象威胁,一种打击人自信的最好方式:来看看中国人民在最危难的时刻,那些帝国主义国家的人是怎么评判我们的。 ——你们中国人是不可能画出真正的好画的,你们中国人就是东亚病夫,你们中国人永远也不可能发展自己的事业,你们中国人在战争中永远是失败者…… 于是许多中国艺术家真的开始回避艺术,许多中国人真的开始躲到屋里偷偷吸食毒品,许多中国事业家开始向列强低头,许多士兵开始对指挥官怀疑…… 这就是刻板印象威胁,它的可怕足以灭亡一个民族!历史上有许许多多的民族没能战胜刻板印象威胁,最终导致了灭亡甚至是血统的灭绝,但我们中国却一直屹立在这个世界的东方,因为我们有了我们需要的人来打破那些刻板印象,徐悲鸿挺身而出让艺术家们相信我们的潜力,霍元甲冒着生命危险破除了东亚病夫的魔咒…… 所以还是回到那句话,刻板印象虽然是由心理学引发的一个问题,它却最终回归到了树立我们的信仰这样一个高度上:人原本就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要我们愿意努力,别人能够做到的事情,我们一定也能做到! 正是由于我们拥有最伟大的心灵,我们永远不可能被规律拘束!刻板印象永远都是子虚乌有,只要我们自强不息,不懈努力,我们完全可以得到别人的尊重,完全可以让那些不该有的刻板印象通通消除!

电视广告中女性刻板形象的成因与对策研究(一)

电视广告中女性刻板形象的成因与对策研究(一) 摘要电视广告中女性刻板形象主要有贤妻良母型、性感美女型、小鸟依人型、强势女人型等,其成固是多方面的,对社会健康发展造成的消极影响也是多方面的。因此,必须更新观念,建立和健全一系列制度和机制,营造一个更加健康的传媒生态环境。 关键词电视广告女性刻板形象表现成因建议 刻板形象(stereotypes),也称刻板印象,角色定型,是一个从心理学引入传播学研究的概念。美国学者沃尔特·李普曼把它称为固定成见,指出:“所有影响中最微妙和最有普遍意义的是创造和保持固定的成见的储存物,在我们观察世界之前已有人告诉我们世界是什么样的了,对于大多数事物,我们是先想象它们,然后经历它们的。如果不是教育使得我们敏锐地意识到这点的话,那么这些先人之见会深深地支配整个知觉过程。”所以说,电视广告中的女性刻板形象是电视媒体对女性价值的定位,而这种定位正是传统社会所期望和追求的,只不过是通过电视媒体来集中和放大这种传统的认知。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李普曼所指出:妇女刻板形象的体系可能是我们个人传统的核心,是我们社会地位的防护。也就是说,刻板形象就是媒介再现的社会价值标准,但它绝不能与妇女真实生活经历向混淆。在我国电视广告作品中,女性的刻板形象主要有贤妻良母型、性感美女型、小鸟依人型、强势女人型等类型。一、电视广告中女性刻板形象的成因 1社会性别观念的制约 美国历史学家琼·w·斯科特(scott,1985)认为:“社会性别是基于可见的性别差异之上的社会关系的构成要素,是表示权力关系的一种基本方式”。中国学者卜卫认为,社会性别指社会文化适应中形成的对男女角色、性格、地位、行为特征等方面的差异。电视广告中女性刻板形象的形成与社会性别观念紧密相连。因为父权制文化不可避免地对电视广告中的女性形象进行调整,从而,使电视媒介呈现出来的女性角色就是它们所希望、所期盼的,即父权制文化通过电视媒介的参与完成了对它所期望的女性形象的塑造。 所谓父权制,是指“男人通过强力和直接的压迫,通过仪式、传统、法律、语言、习俗、礼仪、教育和劳动分工来决定妇女应起什么作用,同时把女性处处置于男性的统辖之下”。所有的父权制都只表达了一个性别的欲求,女性只是男性的从属和陪护,是他者,是客体。正如美国人类学者盖尔,卢宾所说:妇女的从属地位是社会性别制度造成的,而对妇女的经济压迫则是派生的、第二位的。 我国父权制文化特别发达。几千年来的封建社会,男女地位差异在“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规范下得到强化,从而形成了中国式传统性别文化,如男主女从、男外女内、男强女弱、男才女貌等等。在这种男权思想的控制下,即使受过良好教育,具备出色能力的女性,她们也自觉地觉得自己是低于男性、附属于男性的。这就造就了女性的一种集体无意识,主要表现在:依然在用自己的身体迎合着观看者的目光,自觉的把自己置于被关注、被保护的位置。在她们的潜在性别意识中,男性始终是果断、高大、主动、机智的,而女性则应是娇弱、被动、敏感、和犹豫的,女性一直想得到重视和呵护。而电视媒介充当了传统性别文化的传播者,在一些影视广告中,扩大了男女不平等的角色定型,诱导妇女对传统角色的认同,导致女性自我意识的丧失。同时,也强化了社会的传统性别观念,加深了社会对妇女的偏见甚至歧视。 2商业文化的助推 如前所述,当父权制文化作用于传媒,传媒呈现出来的女性形象就表现出一种符号化的定势:为男人打造女人,即按照男性的审美标准和价值追求表现女性,使女性成为被看的对象。正如约翰·伯格所说:“男人看女人,女人看着她们自己被看,这不仅决定了男人和女人之间的关系,而且决定了女人和她们自己的关系。”。这种看与被看的关系,彻底暴露了男性对女性的歧视。传统的审美观和价值观在商业文化和现代传媒的双重影响下,得到进一步的张扬。

弱势群体在国内媒介中的刻板印象浅析

弱势群体在国内媒介中的刻板印象浅析 内容摘要:现代社会中,大众传媒已经成为生活中的一部分,它广泛引导并制约着日常生活。在媒介如此巨大的社会功能影响下,弱势群体在媒介构建的世界中却被继续“弱化”和“边缘化”,从而形成了传播学中我们常说的“刻板印象”。这种刻板印象影响了平等和谐的社会形象,不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并对特定人群形成一定程度的歧视。本文试就以女性与农民工为代表对弱势群体在国内媒介中所形成的刻板印象做一番探讨。 关键词:弱势群体媒介刻板印象中介化 Analysis of the V ulnerable groups’ Stereotype in the domestic media Abstract:In this Modern society, Mass media was the part of our life and usually extensive guidances and restricts our life. Under such social influence of the media,the Vulnerable groups was still be weakening and marginalized in the world which build by the media that form of the "stereotype" which we called in the Media.This stereotype affect the image of equality about our society,bad for building a harmonious society and make a discrimination about some groups.This paper tries to dissucsing the v ulnerable groups’ stereotype in the domestic media as women and the immigrant worker. Key words:Vulnerable groups Media Stereotype Mediated 一、传媒活动与刻板印象 1、传播媒介对当今社会认知的影响。 大众传播活动就是传受者在心理互动的基础上利用现代传媒进行信息传播的过程,然而媒介现实源于现实,但不等于客观现实,李普曼认为,大众传媒的内容是一种营造:“拟态环境”的活动,它通过对象征性的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不仅制约着人们的认知和行为,而且通过制约人们的认知和行为来对客观的现实环境产生影响。现在我们惊呼“信息爆炸”,这些信息实际上是在“操作”层面迅速膨胀,是在“操作”层面上迅速膨胀,是泡沫信息。 因此,在媒体的影响之下,我们所看到的“现场”是经过加工再造的,媒介的现实是源于客观现实但是不等于客观现实,它所有的信息都经过复杂的筛选、包装、选择与组合,所显现出来的信息可能受到包括记者和编辑、媒体部门与组织负责人、广告主等各种个人或组织的影响。因此,大众传播信息在其形成过程中有太多被操纵的可能,受众在接受媒介信息的过程中对于这种真实的理解或多

刻板印象

观《My name is Khan》有感 ——论刻板印象 摘要:影片《my name is Khan》描述了9.11事件前后,Khan因伊斯兰教团体在美国人民心中的刻板印象不同而发生的生活变化。看了影片后,我了解到刻板印象是基于人们所在团体的知觉去判断别人。我也思考了刻板印象的积极作用与消极作用,以及如何打破刻板印象,即打破刻板印象的方法。 关键词:刻板印象;刻板印象积极消影响; 一.刻板印象概念 刻板印象[1](stereotype)是指按照性别、种族、年龄或职业等进行社会分类形成的关于某类人的固定印象,是关于特定群体的特征、属性和行为的一组观念或者说是对与一个社会群体及其成员相联系的特征或属性的认知表征。 二.刻板影响的特征 由于刻板印象往往不是以直接经验为依据,也不是以事实材料为基础,只凭一时偏见或道听途说而形成的。因此,绝大多数刻板印象是错误的,甚至是有害的。关于刻板印象的特征,有学者将其归纳为: 1、它是对社会人群的一种过于简单化的分类方式; 2、在同一社会文化或同一群体中,刻板印象具有相当的一致性; 3、它部分与事实不符,甚至有的是错误的。 三.电影中刻板印象的体现 《My name is Khan》中主人公khan有自闭症,但他却是一个天才。Khan是个典型的穆斯林,他在母亲去世后去美国探寻自己的弟弟,他在美国以外收获爱人曼迪亚。影片中令我印象深刻的是khan母亲在他儿时对他说的一句话,“世界上的人只分为好人和坏人”,这句话可以说是khan一生的信念。但似乎这句话并没有被那些种族歧视者所认同,因为从khan踏上美国领土的那一刻,似乎就注定了会遭到种族歧视。Khan过安检的时候,几乎是搜身式的安检,就已经让人们感受到了美国人对穆斯林的歧视。911事件之后,更加加深了美国人乃至世界人对穆斯林的歧视。后来khan的爱人曼迪亚的儿子之死似乎也就是因为儿子的姓氏,带有穆斯林的色彩。911事件中的恐怖分子就是穆斯林,所以人们似乎理所当然的就将穆斯林等同于了恐怖分子,美国人一遇到他们就会躲开、提到他们就会心生反感。这时世界似乎就没有好人和坏人之分,而是穆斯林和非穆斯林之分了。把一个恐怖组织的错误完全归咎于一个种族身上是极不公平的,同时用一种固有眼光去看待这个民族对他们来说也是过于偏激的。 我们可以看到从khan进入美国过安检,到后来911事件后作为穆斯林被歧视,这都体现了刻板印象对人们认识事物、他人的影响。因为美国人民对穆斯林的刻板印象,导致了他们对善良穆斯林的误解,妨碍了他们对他人作出正确的评价。 四.刻板印象的影响 积极的一面表现为:在对于具有许多共同之处的某类人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判断,不用探索信息,直接按照已形成的固定看法即可得出结论,这就简化了认知过程,节省了大量时间、精力。消极的一面表现为:在被给与有限材料的基础上做出带普遍性的结论,会使人在认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