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必修四文言文测试(DOC)

苏教版必修四文言文测试(DOC)
苏教版必修四文言文测试(DOC)

6. ( )

、基础知识检测 1. A . B . C

. D .

2.

A

. B . C . D . 3. A . B .

C .

D . 4.

A . C . 5.

A . C . 语文苏教版必修四文言文测试题

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不 虎兕(S 1) 狗彘(Z 1 )

迁谪(zh?) 玉簪(Z a n )

木犊(d u) 孝悌(t 1 ) 惘然(wa ng ) 叨扰(t a o) .

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苑囿(y 0 u ) 饿莩 (pi a o ) 谙熟(a n ) 干涸 (h?)

)

相夫子(xi a ng) 庠序(xi a ng) 雕阑玉砌(q 1) 针砭 时弊 (bi a n)

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必为之辞.( 托辞 ) 不可胜.食( 尽 ) 浩气四塞.( 充满 ) 贼氛方炽.(旺盛 ) 尚能饭否

(还) 不堪.回首(忍

心) 这次第.( 情形,光景 ) 金铁皆鸣(武器)

( )

河内凶.( 荒年 ) 谨 庠序之教 ( 认真从事 ) 直可惊天地 ( 简直 ) 危 乎高哉 ( 高) 低眉信.手

( 自信 ) 此去经

年.( 年复一年 ) 序属三秋(属于,是 ) 烟霏云敛

(很盛的样子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师不必贤于.弟子 因利乘

便,宰割天下 赢得仓皇北顾

或 仅存姓名而无事迹

( )

尤倍重于.三十年前

乘 犊车,从吏卒 大行不顾 细谨 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下列各组句子中不 .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B .陈利就列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D.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下列加点词的用法不 .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

五十者可以衣 帛矣 B .春生秋实 欧阳子方夜 读书

D.填然鼓之

对于下列句子中“胜”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驴不胜怒,蹄之 ②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③十旬休假,胜友如云

A .①②相同,③④也相同 ④童子何知,躬逢胜饯

B

?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7.下列句子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例: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A .三民主义、五权宪法为诸先烈所不惜牺牲生命以争者

B ?闻有声自西南来者

C .并以为国人之读兹编者 勖

D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10.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11.下列各项加点词活用情况与其他各项不同的一项是( A. 填然鼓之

12.下列加点实词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

13.下列加点的“以”字 , 意义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 B .以.手抚膺坐长叹

14. 对下列各句中加点介词“于”字意义解说正确的一项(

C ①②不同,③④也不同

.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A .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夫晋,何厌之有 C . 无乃尔是过与

.犹湮没于荒烟蔓草间

8. 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 . 暮去朝来颜色 故 B . 老大 嫁作商人妇 C .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D . 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 9. 选出句式与其他选项不同的一项

A .环顾国内,贼氛方炽(旺盛) .弃甲曳兵而走 (逃跑) C.邻国之民不加少(增加)

.然而.不王者(这样却)

C.五十者可以衣 帛矣

D.常以身翼蔽沛公

B .树之以桑 A .

或 百步而后止(或许) 无如寡人之用心者(及 , 比得上) B .

请以战喻.(明白 ) 谷不可胜.食也(尽,完) C .

D .

申之以孝悌.( 敬重兄长 )之义 颁 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通“班” )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开仓赈济 )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约束)

A .请以战喻

C.时予方以讨贼督师桂林

D .申之以 孝悌之义

①寡人之于 国也

②则移其民于 河东

③则无望民之多于 邻国也

④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⑤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15.对下列文言句子中的划线部分翻译不正确的一句(

A.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样做)

B. 王好战,请以战喻。(大王喜欢打仗,请您打一仗就明白了)

C.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死葬都不会有遗憾)

D.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这便是王道的开端)

20.下列各句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勾连

A ?险巇 (x 1) 遏(a )抑 纷乘 (ch?ng ) 扪参历井(sh e n

B ?踬踣 (p ai) 湮(yrn )没 皋碣

(ji?)

贼氛方炽(ch 1) C .肇(zh do )造 以为勖(x u ) 编纂

(ZU dn) 善传(Zhu dn )游侠 D .杌陧 (nia)

一抔(b a )

久蛰

(zh?)

坚毅不挠(n ao ) 16?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17?下列各组加点词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是社稷之臣也

社稷:国家 B .故远人不服,则 修文德以来之 贝y :就 C.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干戈:古代兵器, D.顾自民国肇造

肇:引发

18 .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

尢代词,那些 B .丘也闻有国有豕者

豕:豕庭 C.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倾:倾覆 D.今由与求也,相夫子

相:辅佐

比喻战乱 19.下列各组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②④相同

B .②③⑤相同

C .①⑤相同 .①②③④⑤各不相同

(河东发生了灾害(我)也这

(这样就会让百姓生养

A . 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有事:有事情

B .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 而:却 C. D. 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亦不能为五百人立传 之:结构助词 “的”

为:替,给

B. 所守或非亲,化为狼与豺

C. 剑阁峥嵘而催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D.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21.下列加点字读音都正确的一项是 轻拢慢捻(ni Ci ) 钿(di cn )头 铁骑(j 1) 恬(ti ci )然

A. B. C. D. 悯(m in )默 教坊(f cg )

红绡(xi ao ) 水浆迸(b ing ) 贾(ji c)人 银篦(b i) 管弦(xi

cn )

六幺(y ao) 呕哑(ouy a 乍(zh ①破 悄无言(qi ao ) 嘲哳(zh aozh

a

22 .加点字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 .

B . C. D. 使快(快速)弹数曲 颜色故(衰老) 寻声暗(轻声)问 欲语迟(迟疑) 声声思(情思)漂沦(沦落)憔悴 却(退回)坐 轻拢(顺手下拨) 击节(节拍)碎 添酒回(拿回)灯 恬然(淡泊宁静的样子 红绡(一种丝织品) ) 低眉信(随便)手 惨(伤心)将别 小弦切切(声音轻细) 每(总是)被秋娘妒 A.懿范(y i ) 睇眄(mi d ) 遄飞(tu an ) 萧

飒 (S C) B. 潦水(l do ) 棨戟 (qi) 悚然(S mg )

针砭(bi

rn)

C. 叨陪(dao ) 盛 遴(y 印) 鏦铮(ccng )

角徵(zh i )

D. 舸舰(ge )

睢园(S m) 戕贼(qi ang )

然 (y i)

24. 下列几组成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 物华天宝

钟明鼎食 老当益壮 高山流水

B. 人杰地灵

鱼舟唱晚 穷且益坚 清云之志

C. 千里逢迎 天咼地迥 桑榆非晚 白首之心

D. 高朋满座 萍水相逢

一介书生

俊采星弛

25下面两组实词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

A. 都督阎公之雅望. 登高作赋,是所望 .于群公

B. 敢竭鄙怀,恭疏 短引 《谏太宗十思疏》

C. 其色惨淡,烟霏. 云敛

日出而林霏开

D. 童子何知,躬逢胜 £饯 予观夫巴陵胜状

23.下列加点的字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26. 下列语句标点符号的用法有误的一项是(

A. 王勃(649—676),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万荣)人。

B. 欧阳修在散文、诗歌创作,史传编写和诗歌评论方面都有很高成就,尤其以散文成 就最咼。

C. “王勃著《滕王阁序》,时年十四。”勃不辞,

公大怒。”公闻之,

沉吟不语。”

遂请宴所,极欢而罢。”看来,我_们怎能把王勃这样一个天才少年与一般少年等量齐观

D.《秋声赋》一文的最大特色一一就是把无形的秋声写得具体可感。 27. 判断下列句子的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A. 此秋声也,胡为而来哉? 译:这秋声,为了什么而来呢

B. 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

译:它用来摧败花草、使树木凋零的力量,只是秋气的一点余力罢了。

C. 商,伤也,物既老而悲伤;夷,戮也,物过盛而当杀。

译:商,就是“伤”的意思,万物衰老就会令人悲伤;夷,就是“戮”的意思,万物过 了繁盛期,就会走向衰败。

D. 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

译:自然会使人红润青春的面容变成枯树枝,使健壮之人的黑发变得像星星般发亮。

28. 下列句子中,加点字与其他三个意思不同的是(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A.山原旷其盈视

B.

川泽纡其骇瞩

C.闾阎扑地

D.

舸舰弥津

29.下列语句都含有“穷”

字, ①响穷彭蠡之滨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②谗人间之, 可谓穷矣 ③穷?睇眄于中天

④穷且益坚

B.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

C.①与③相同,②与④也相同

30.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D.

①与④相同, ①②③④均不相同

②与③不相同 A. 欧阳子方.夜读书(正在) C. 其气栗冽,砭人肌骨(刺)

B. D. 其容清明,天咼日晶(亮) 有动于中,必摇其精(中央)

建陵侯卫绾者, 代大陵人也。 绾以戏车为郎, 事文帝, 功次 迁为中郎将, 醇谨无他。 孝景为太子时,召上左右饮,而绾称病不行。文帝且崩时,属 之。?及文帝崩,景帝立,岁余不噍呵①绾,绾日以谨力。

景帝幸上林,诏中郎将参乘,还而问曰: ?君知所以得参乘乎? ?绾曰: ?臣从车 士幸得以功次迁为中郎将,不自知也。 ?上问:

?吾为太子时召君,君不肯来,何也??

对曰: ?死罪,实病。 ?上赐之剑。绾曰: ?先帝赐臣剑凡六剑,不敢奉诏。 ?上曰: ?剑,人之所施易,独至今乎? ?绾曰: ?具在。 ?上使取六剑,剑尚盛,未尝服也。

郎官有谴,常蒙其罪,不与他将争;有功,常让 .他将。上以为廉,忠实无他肠,乃拜绾 为河间王太傅。吴楚反,诏绾为将,将河间兵击吴楚,有功,拜为中尉。三岁,以军功, 孝景前六年中封绾为建陵侯。

其明年,上废太子,诛栗卿之属。上以为绾长者,不忍,乃赐绾告归,而使郅都治

召绾,拜为太子太傅。久之,迁为御史大夫。五岁, 然自初官以至丞相,终无可言。天子以为敦厚,可 相 少主,尊宠之,赏赐甚多。 为丞相三岁,景帝崩,武帝立。

君不任职,免之。其后绾卒,子信代,坐酬金失侯。

(节选自《史记?万石张叔列传》)

注:①噍呵:申斥。噍,通“谯”。

3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33.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卫绾“醇谨敦厚”的一组是

①召上左右饮,而绾称病不行

②有功,常让他将

孝景曰: ?绾长者,善遇

捕栗氏。既已,上立胶东王为太子, 代桃侯舍为丞相,朝奏事如职所奏。

建元年中,丞相以景帝疾时诸官囚多坐不辜者,而

A .

功次 迁为中郎将 次: 依次

B .

属 孝景曰:“绾长者,善遇之。” 属: 通“嘱”

C .

常让.他将 让:责备

D .

天子以为敦厚,可相 .少主 相:辅佐

A .

①而.绾称病不行 ②信而见疑,忠而被

B .

①文帝且 崩时 ②吾攻赵旦暮且

C .

①上赐之.剑 ②执其手而与之 .谋 D .

①以 军功,孝景前六年中封绾为建陵侯 ②臣具以 表闻,辞不就职

⑤ 绾以戏车为郎,事文帝,功次迁为中郎将

⑥ 丞相以景帝疾时诸官囚多坐不辜者,而君不任职,免之 ④⑥

34.以下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卫绾历任文、景、武三朝,为人醇厚谨慎。文帝时,有一次太子孝景召请文帝左右

近臣饮,卫绾借口生病推辞。

B. 景帝即位后,一年多的时间对卫绾不闻不问,卫绾却一天比一天谨慎。景帝曾想赐

给卫绾一把剑,被卫绾回绝,卫绾不与人争功。景帝认为他廉洁忠诚,后因平叛有功而 得以提升,后来因为军功而被封为建陵侯。

C. 卫绾曾做太子太傅,后来代替桃侯舍做了丞相,他在朝廷上奏事,但举职分内例行 的事上奏,自从他开始

做官以至于位居丞相,终究无所建树,亦无过错。

D.武帝即位后,丞相卫绾因在景帝卧病时曾滥杀无辜而免去了官职。

先是, 寿春县人苟泰有子三岁, 遇贼亡失, 数年不知所在。 后见在同县人赵奉伯家, 泰以状告。各言己子,并有邻证。郡县不能断。崇①曰:

?此易知耳。?令二父与儿各

在别处,禁经数旬,然后遣人告知之曰: ?君儿遇患,向已暴死,有教解禁,可出奔哀 也。 ?苟泰闻既号啕,悲不自胜;奉伯咨嗟而已,殊无痛意。崇察知之,乃以儿还泰, 诘奉伯诈状。奉伯乃款引云: ?先亡一子,故妄认之。?

又定州流人解庆宾兄弟坐事俱徙 .扬州。弟思安背役亡归,庆宾惧后役追责,规绝

名贯,乃认城外死尸,诈称其弟为人所杀,迎归殡葬。颇类思安,见者莫辨。又有女巫

阳氏自云见鬼,说思安被害之苦,饥渴之意。庆宾又诬疑同军兵苏显甫、李盖所杀,经 州讼之,二人不胜楚毒,各自款引。

狱.将决竟,崇疑而停之。密遣二人非州内所识者,为从外来,诣庆宾告曰:

?仆

住此州,去此三百,比 .有一人见过寄宿,夜中共语,疑其有异,即便诘问迹其由绪,乃 云是流兵背役逃走,姓解字思安。时欲送官,若见求及,称‘有兄庆宾,今住扬州相国 城内,嫂姓徐;君脱矜愍②,为往报告见申委曲;家兄闻此必重相报,所有资财当不爱 惜。今但见质 ,若往不获,送官何晚?'是故相造指申此意。君欲见雇几何当放贤弟。

若其不信,可见随看之。 ?庆宾怅然失色,求其少停,当备财物。此人具以报,崇摄庆

③将河间兵击楚, 有功

④代桃侯舍为丞相, 朝奏事如职所奏

A .①②④

B .②③⑤

C .①⑤⑥

D .③

语文必修四文言文翻译

语文必修四文言文翻译 1季氏将伐颛臾 季孙氏将要讨伐颛臾。冉有、季路拜见孔子说:“季孙氏准备对颛臾采取军事行动。”孔子说:“冉有!我恐怕该责备您了。那颛臾,从前先王把她当作主管东蒙山祭祀的人,而且它地处鲁国境内。这就是鲁国的臣属,为什么要讨伐它呢?” 冉有说:“季孙要这么干,我们两个做臣下的都不愿意。”孔子说:“冉有!周任有句话说:‘能施展才能就担任那职位,不能这样做则不担任那职务。’盲人遇到危险却不去护持,将要跌倒却不去搀扶,那何必要用那个做相的人呢?况且您的话错了,老虎与犀牛从笼子里跑出,龟甲与玉器在匣子里被毁坏,这就是谁的过错呢?” 冉有说:“如今颛臾城墙坚固而且靠近费城,现在不夺取,后世一定会成为子孙们的忧虑。”孔子说:“冉有!君子厌恶那种不说自己想去做却偏要编造借口(来搪塞态度)的人。我听说士大夫都有自己的封地,她们不怕财富不多而怕分配不均匀,不怕民众不多而怕不安定。财物分配公平合理,就没有贫穷;上下与睦,就不必担心人少;社会安定,国家就没有倾覆的危险。依照这个道理,原来的远方的人不归服,就发扬文治教化来使她归服;使她来了之后,就要使她安定下来。如今由与求两人辅佐季孙,远方的人不归服,却不能使她们来;国家四分五裂而不能保持它的稳定统一;反而在境内策划兴起干戈。我恐怕季孙氏的忧虑,不在颛臾,而就是在鲁国内部。”

2寡人之于国也 梁惠王说:“我对于国家,总算尽了心啦。河内遇到饥荒,就把那里的老百姓迁移到河东去,把河东的粮食转移到河内;河东遇到饥荒也就是这样做。了解一下邻国的政治,没有像我这样用心的。邻国的百姓不见减少,我的百姓不见增多,这就是为什么呢?” 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打仗,让我用战争做比喻吧。咚咚地敲响战鼓,两军开始交战,战败的扔掉盔甲拖着武器逃跑。有人逃了一百步然后停下来,有的人逃了五十步然后停下来。凭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耻笑别人跑了一百步,那怎么样呢?” 梁惠王说:“不行。只不过没有跑上一百步罢了,那也就是逃跑啊。” 孟子说:“大王如果懂得这个道理,就不要指望自己的百姓比邻国多了。“不耽误农业生产的季节,粮食就会吃不完。密网不下到池塘里,鱼鳖之类的水产就会吃不完。按一定的季节入山伐木,木材就会用不完。粮食与水产吃不完,木材用不完,这就使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了。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这就是王道的开端。“五亩大的住宅场地,种上桑树,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丝织品了。鸡、猪、狗的畜养,不要耽误它们的繁殖时机,七十岁的人就可以吃肉食了。百亩大的田地,不要耽误它的耕作时节,数口之家就可以不受饥饿了。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尊敬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须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背负或头顶重物在路上行走了。七十岁的人能够穿上

苏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三文言文知识整理

苏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三文言文 知识整理 一、文言文字词。 1、通假字(例) 肇锡余以嘉名(同“赐”) 扈江离与辟芷兮(同“僻”) 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同“搢”,插。) 几为巡徼所陵迫死(同“凌”,欺侮) 主辱,臣死有余僇(同“戮”,罪) 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同“只”,不过,仅仅;同“又”) 独五人之皦皦(同“皎皎”,光明显耀的样子) 敛赀财以送其行(同“资”) 亦曷故哉(同“何”,疑问代词) 共其乏困(同“供”,供给) 夫晋,何厌之有(同“餍”,满足) 秦伯说,与郑人盟(同“悦”,高兴) 失其所与,不知(同“智”,明智) 肉袒伏斧质(同“锧”,承斧的砧板) 可予不(同“否”) 拜送书于庭(同“廷”,朝堂) 召有司案图(同“按”) 相如度秦王特以诈详为予赵城(同“佯”,假装) 设九宾于廷(同“傧”) 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同“穆”) 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同“熟”,仔细)请奏盆缻秦王(同“缶”) 距关,毋内诸侯(同“拒”,据守;同“纳”,纳入) 要项伯(同“邀”,邀请)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同“背”,违背)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同“早”,早上)令将军与臣有郤(同“隙”,隔阂,嫌隙)因击沛公于坐(同“座”,座位) 拔剑切而啗之(同“啖”,吃) 秋豪不敢有所近(同“毫”,丝毫) 泾流之大(同“径”,直) 不辩牛马(同“辨”,分辨、辨别) 其不仁兹甚(同“滋”,更加)2、一词多义(例) 间: 得间奔真州(机会) 出没于长淮间(之间) 间以诗记所遭(间或,有时候) 间至赵矣(抄小路) 度: 予自度不得脱(估计) 付之度外(考虑) 发: 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拿出) 非常之谋难于猝发(发动) 而又有减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头发)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抒发) 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发送)徒: 凡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指同一类人)故予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空,徒然) 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只,仅仅) 拜: 拜为上卿(授予官职) 拜送书于庭(叩拜) 见: 徒见欺(被) 于是王召见(接见) 我见相如(看见,遇见) 不见水端(看见)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被) 计: 计未定(计策) 窃计欲亡走燕(打算) 臣从其计(主意) 廉颇蔺相如计曰(商量,商议) 故: 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所以) 故遣将守关者(特意) 君安与项伯有故(故交,老交情) 如: 不如因善遇之(及,比得上) 沛公起如厕(往,去) 意:

高中语文必修4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高中必修四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文档贡献:smysl 《廉颇蔺相如列传》知识点归纳 通假字 1.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予”通“与”,给予。 2.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质”通“锧”,砧板。 3.可予不。“不”通“否”,表疑问语气。 4.臣愿奉璧西入秦。“奉”通“捧”,用双手托着。 5.拜送书于庭。“庭”通“廷”,朝廷,国君听政的朝堂。 6.召有司案图。“案”通“按”,审查、察看。 7.设九宾礼于廷。“宾”通“傧”,古代指接引宾客的人,也指赞礼的人。 8.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缪”通“穆”。 9.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孰”通“熟”,仔细。 10.为一击缶。“缶”通“缻”,盛酒浆的瓦器,秦人敲打盆缻作为唱歌时的节拍。 一词多义 于 ①君幸于赵王(介词,被) ②故燕王欲结于君(连词,同) 见 ①徒见欺(介词,被,受) ②大王见臣列观(动词,接见) 舍 ①舍相如广成传舍(名作动,安置住宿) ②舍相如广成传舍(传舍:招待宾客的馆舍) 负 ①秦贪,负其强(依仗,凭借) 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辜负,对不起) ③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违背) ④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使……承担) ⑤廉颇闻之,肉袒负荆(背着) 使 ①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派) ②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出使) ③乃使其从者衣褐(让) ④大王乃遣一介之使(使臣) 引 ①引赵使者蔺相如(引见,延请) ②左右或欲引相如去(拉) ③相如引车避匿(牵,拉;这里引申为调转) ④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拉引)

徒 ①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白白地) ②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只,只不过) 幸 ①大王亦幸赦臣(幸好,幸而) ②而君幸于赵王(被...宠幸) ③则幸得脱矣(侥幸) 以 ①以勇气闻于诸侯(凭) ②愿以十五城请易璧(用,拿) ③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来,连词) ④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用以,用来) ⑤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因为) ⑥传以示美人及左右(连词,连接“传”与“示”) 欢 ①逆强秦之欢(欢心) ②绝秦赵之欢(交情) 顾 ①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回头) ②顾吾念之(只是) ③顾野有麦场(《狼》)(四面看) ④念父母,顾妻子(《报任安书》)(顾惜,怜惜) ⑤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学》)(反而) 必 ①其势必不敢留君(一定,必然) ②王必无人(如果) 因 ①相如因持璧却立(于是,就) ②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通过) ③不如因而厚遇之(趁此,由此) 传 ①廉颇蔺相如列传(一种文体) ②舍相如广成传(传舍,宾馆) ③传以示美人及左右(传递) ④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传颂) 从 ①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跟从) ②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听从) 乃 ①今君乃亡赵走燕,燕畏赵(竟然) ②乃前曰(于是,就) ③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才) 孰

苏教版必修文言文知识整理(学考答案版)

学考复习之苏教版必修一文言文 一、指出下列的通假字并解释: 1、木直中绳,輮以为轮。(輮:同“煣”,以火烘木,使其弯曲。) 2、虽有其槁暴,不复挺者。(有:同“又”。暴:同“曝”,晒干。) 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同“智”,智慧) 4、君子生非异也。(生:同“性”,天赋,资质。) 5、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同“授”,教授。) 6、或师焉,或不焉。(不:同“否”。) 7、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冯:同“凭”。) 8、山川相缪。(缪:同“缭”,连结,盘绕。) 9、举匏尊以相属。(尊:同“樽”,酒杯。属:同“嘱”,劝人喝酒) 10、自余为僇人。(僇:同“戮”,刑辱。) 11、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趣:同“趋”,往,赴。) 二、解释下列活用的词,并说说属于何种活用。 1、吾未见其明也:高明的地方形作名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每日名作状语 3、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在地上名作状 4、非利足也----非能水也:走、游泳名作动 5、吾从而师之:以……为师名作意动 6、而耻学于师:以为耻意动 7、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低于名作动 8、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愚人形作名9、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向西名作状10、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攻占、东进名作动 11、侣鱼虾而友麋鹿:以为伴侣(朋友)名作意动 12、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使舞动(哭泣)使动用法 13、乌鹊南飞:向南名作状 14、故为之文以志写文章名作动 15、日与其徒上高山:每日名作状16、萦青缭白青山白云形作名 17、渔樵于江渚之上:打鱼砍柴名作动18、穷回溪:穷尽形作动 19、始指异之以为异形作意动20、攀援而登,箕踞而遨:相畚箕一样名作状 三、古今异义。 1、輮以为轮。古义:把……做成今义:认为 2、金就砺则利。古义:文中指金属制成的刀剑等今义:黄金 3、蚓无爪牙之利。古义:爪子和牙齿今义:走狗、帮凶 4、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义:求学的人今义: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5、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古义:不一定今义:不需要 6、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古义:无论今义:没有,常为否定副词 7、吾从而师之。古义:跟随、而且今义:表目的或结果的连词 8、今之众人。古义:一般人今义:许多人 9、小学而大遗。古义:小的方面学习;今义:指小学教育的阶段 10、徘徊于斗牛之间。古义: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今义:一种游戏方式 11、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古义:藏身今义托付、把理想希望等放在某人身上或某事上 12、用心一也。古义:因为心今义:集中注意力 13、于是饮酒乐甚。古义:在这个(时候)今义: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 14、然后知是山之特立。古义:这样之后今义: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着又发生另一件事 15、游于是乎始。古义:从此今义: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着又发生另一件事情 四、一词多义 (一)、而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表转折惑而不从师。表转折

最新苏教版语文必修3、4文言文翻译

苏教版必修3、必修4文言文翻译 1.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 译:大家认为我去一趟就可以解除祸患。国事到了这种地步,我不能顾惜自己了;料想元方也还可以用言辞打动的。 2.予分当引决,然而隐忍以行。昔人云:“将以有为也”。 译:我按理应当自杀,然而仍然含恨忍辱地前去。正如古人所说:“将因此而有所作为啊!” 3.不得已,变姓名,诡踪迹,草行露宿,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穷饿无聊,追购又急,天高地迥,号呼靡及。 译:不得已,只能改变姓名,隐蔽踪迹,奔走草野,宿于露天,日日为躲避元军的骑兵出没在淮河一带。困窘饥饿,无依无靠,元军悬赏追捕得又很紧急,天高地远,号呼不应。 4.呜呼!死生,昼夜事也,死而死矣,而境界危恶,层见错出,非人世所堪。痛定思痛,痛何如哉! 译:唉!死和生,不过是昼夜之间的事罢了,死就死了,可是像我这样境界险恶,坏事层叠交错涌现,实在不是人世间所能忍受的。痛苦过去以后,再去追思当时的痛苦,那是何等的悲痛啊! 5.所求乎为臣,主辱,臣死有馀僇;所求乎为子,以父母之遗体行殆,而死有余责。译:要求做一个忠臣,国君受到侮辱,做臣子的即使死了也还是有罪的;要求做一个孝子,用父母留给自己的身体去冒险,即使死了也有罪责。 6.所谓“誓不与贼俱生”,所谓“鞠躬尽力,死而后已”,亦义也。 译:这也就是古人所说的:“誓不与贼共存”,“恭敬谨慎地竭尽全力,直到死了方休”,这也是义。 7.向也,使予委骨于草莽,予虽浩然无所愧怍,然微以自文于君亲,君亲其谓予何? 诚不自意返吾衣冠,重见日月,使旦夕得正丘首,复何憾哉!复何憾哉! 译:以前,假使我丧身在荒野里,我虽然正大光明问心无愧,但也不能掩饰自己对国君、对父母的过错,国君和父母会怎么讲我呢?实在料不到我终于返回宋朝,重整衣冠,又见到皇帝,即使立刻死在故国的土地上,我还有什么遗憾呢!还有什么遗憾呢! 8.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高中语文必修四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高中必修四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廉颇蔺相如列传》知识点归纳 文学常识: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课后注释字词整理: 1、拜:用一定的礼节授与某种名位或官职。 2、上卿:战国时最高官衔。 3、闻:闻名,出名。 4、宦者令:宦官的头目。 5、舍人:随侍身边的亲近属官的通称。 6、和氏璧:用楚国人卞和发现的一块宝玉雕琢成的璧。 7、遗(wèi):使人遗赵王书(送给) 8、徒见欺:白白地受欺骗。见,被,表被动。 9、即:则、就。 10、患:忧虑、担心。 11、可使报秦者:可派去回复秦国的人。报,答复、回复。 12、窃计:私下里打算。窃,谦辞,私下,私自。 13、止:阻止。 14、语(yù):告诉。 15、境:赵国边境。16、幸于赵王:被赵王宠幸。于,介词,引出动作的施动者。 17:结于君:同您结交。 18:亡赵走燕:“亡于赵,走于燕”的省略句。从赵国逃跑,投靠到燕国。 19、束:捆绑。 20、肉袒伏斧质:赤身伏在斧质上,表示请罪。肉袒:把上身袒露出来。质:杀人时做垫用的砧板。 21、幸得脱:侥幸能够免罪。得:能够。脱:免。 22、宜:应该。 23、寡人:古代君王自称。 7、宜:宜可使(应该) 8、曲:曲在赵(理亏) 9、均:均之二策(权衡、比较) 10、必:王必无人(倘若,假如) 11、奏:相如奉璧奏秦王(呈献,进献) 12、却:相如因持璧却立(退后)

13、修敬: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整饰礼仪表示敬意) 14、倨(jū):礼节甚倨(傲慢) 15、谢: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道歉) 16、有司:召有司案图(官吏的通称) 17、决:决负约不偿城(必定) 18、径道:从径道亡(便道,小路) 19、间:间至赵矣(名作状,从小路) 20、拔:其后秦伐赵,拔石城(攻下) 21、靡:左右皆靡(退却) 22、怿(yì):于是秦王不怿(高兴,喜悦) 23、已而:已而相如出(过了些时候) 24、望: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远远看见) 25、高义:徒慕君之高义也(高尚的品德) 26、孰与: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比……怎么样) 27、驽:相如虽驽(劣马,引申为愚劣,无能) 通假字 1.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予”通“与”,给予。 2.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质”通“锧”,砧板。 3.可予不。“不”通“否”,表疑问语气。 4.臣愿奉璧西入秦。“奉”通“捧”,用双手托着。 5.拜送书于庭。“庭”通“廷”,朝廷,国君听政的朝堂。 6.召有司案图。“案”通“按”,审查、察看。 7.设九宾礼于廷。“宾”通“傧”,古代指接引宾客的人,也指赞礼的人。 8.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缪”通“穆”。 9.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孰”通“熟”,仔细。 10.为一击缶。“缶”通“缻”,盛酒浆的瓦器,秦人敲打盆缻作为唱歌时的节拍。 一词多义 于 ①君幸于赵王(介词,被) ②故燕王欲结于君(连词,同) 见 ①徒见欺(介词,被,受) ②大王见臣列观(动词,接见) 舍 ①舍相如广成传舍(名作动,安置住宿) ②舍相如广成传舍(传舍:招待宾客的馆舍)

苏教版必修二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整理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文言文知识整理 一、通假字。 1、暴秦之欲无厌。(同“餍”,满足) 2、当与秦相较。(同“倘”,如果) 3、万几宸翰之宝。(同“机”) 二、词类活用。 1、名词作动词。 ⑴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礼遇) ⑵义不赂秦。(坚持正义) ⑶以地事秦。(侍奉) ⑷楚人一炬,可怜焦土。(焚烧/化成焦土) ⑸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自取下策) ⑹未云何龙?(出现云/出现龙) ⑺朝歌夜弦。(唱歌/弹琴) 2、名词作状语。 ⑴日割月削。(一天天/一月月) ⑵骊山北构而西折。(向北/向西) ⑶辞楼下殿,辇来于秦。(乘辇车) ⑷朝歌夜弦。(早晨/夜晚) 3、形容词做动词。 ⑴不能独完。(保全) ⑵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坚持到底) ⑶始速祸焉。(招致) 4、动词做名词 ⑴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收藏经营的金玉珍宝) 5、使动用法。 ⑴李牧连却之。(使……退却) 6、意动用法。

⑴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以……为鉴) 三、古今异义。 ⑴其实百倍。 古:它的实际情况。 今: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承上文,多表转折意,副词) ⑵思厥先祖父。 古:祖辈与父辈。 今:父亲的父亲。 ⑶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古:可以凭借。 今:表示可能或能够。 ⑷可谓智力孤危。 古:智谋和力量。 今:理解事物、解决问题的能力。 ⑸而从六国破灭之故事。 古:旧事,成例。 今:真实的或虚构的用作讲述对象的事情。 ⑹至于颠覆。 古:表示由于上文所说的情况,引出下文的结果。相当于“以致”、“以至于”。今:①表示达到某种程度。 ②表示令提一事。 ⑺后秦击赵者再。 古:两次。 今:表示又一次。 ⑻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古:指宫室结构参差错落,精巧工致。 今:比喻各用心机,互相排挤。 ⑼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古:可惜。今:怜悯。

2019年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读本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庖丁解牛 选自《庄子》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目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却,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译文] 厨师给梁惠王宰牛。手所接触的地方,肩膀所倚靠的地方,脚所踩的地方,膝盖所顶的地方,哗哗作响,进刀时豁豁地,没有不合音律的:合乎(汤时)《桑林》舞乐的节拍,又合乎(尧时)《经首》乐曲的节奏。 梁惠王说:“嘻,好啊!(你解牛的)技术怎么竟会高超到这种程度啊?” 厨师放下刀回答说:“我所爱好的,是(事物的)规律,(已经)超过(一般的)技术了。开始我宰牛的时候,眼里所看到的没有不是牛的;三年以后,不再能见到整头的牛了。现在,我凭精神和牛接触,而不用眼睛去看,视觉停止了而精神在活动。依照(牛的生理上的)天然结构,击入牛体筋骨(相接的)缝隙,顺着(骨节间的)空处进刀,依照牛体本来的构造,筋脉经络相连的地方和筋骨结合的地方,尚且不曾拿刀碰到过,更何况大骨大呢!技术好的厨师每年更换一把刀,(是用刀硬)割断筋肉;一般的厨师每月(就得)更换一把刀,(是用刀)砍断骨头。如今,我的刀(用了)十九年,所宰的牛有几千头了,但刀刃的锋利就象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一样。那牛的骨节有间隙,而刀刃很薄;用很薄的(刀刃)插入有空隙的(骨节),宽宽绰绰地,对刀刃的运转必然是有余地的啊!因此,十九年来,刀刃还象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一样。虽然是这样,每当碰到(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我看到那里很难下刀,就小心翼翼地提高警惕,视力集中到一点,动作缓慢下来,动起刀来非常轻,豁啦一声,(牛的骨和肉一下子)解开了,就象泥土散落在地上一样。(我)提着刀站立起来,为此举目四望,为此志得意满,(然后)把刀擦抹干净,收藏起来。” 【庖丁解牛题解】 这个寓言故事选自《庄子·内篇·养生主》。它说明世上事物纷繁复杂,只要反复实践,掌握了它的客观规律,就能得心应手,运用自如,迎刃而解。 文章叙议相间,层次分明。写宰牛时动作之优美,技术之高超;成功后的志得意满等,绘声绘色,如闻如见,引人入胜。语言生动形象,“目无全牛”、“游刃有余”、“踌躇满志”成语,即出自本篇。

苏教版高中文言文必修一——必修五原文及翻译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传授道理,传授学业,解释疑难的人。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疑惑而不从师学习,那他对于有疑惑的问题,就始终不能解决。出生比我早的人,他闻知道道理本来比我早,我跟从他向他学习;比我出生晚的人,他知道道理如果也比我早,我也跟从他学习,而且把他当作老师,我学习的是道理,哪里计较他生年比我早还是晚呢?所以,不论地位显贵还是地位低下,不论年长年少,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唉!从师学习的道理没人传布已经很久了,要人们没有疑惑很难哪!古代的圣人,他们超过一般人很远了,尚且跟从老师向老师请教;现在的许多人,他们跟圣人相比相差很远了,却以向老师学为羞耻。所以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都是由于这个原因而引起的吧呢?众人喜爱他们的孩子,选择老师教育孩子;对于他们自己呢,却耻于让老师教他们,这真是糊涂啊!那孩子的老师,教孩子读书来熟悉书中的句子,尚不是我所说的给人传授道理,给人解释疑惑的老师。文句不理解,疑惑不能解决,有的向老师学习,有的却不向老师求教,小的方面学习,大的方面丢弃,我看不出他们有什么明智的呢。巫医,乐师及各种工匠,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类人中,如有人称人家为老师,称自己为学生,这些人就聚集在一起朝笑他。问那些嘲笑者,他们就说:“那个人与某个年龄相近,修养和学业也差不多,(怎么能称他为老师呢?)以地位低的人为师,那是很使人丢脸的事,称官位高的人为师就近于谄媚。”啊!从师学习的道理不能恢复,由此就可以知道了。巫医、乐师及各种工匠,士大夫之族是不屑与他们并列的,现在士大夫们的智慧反而赶不上他们。这不是很奇怪的事么!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聘为师。郯子这一类人,他们的品德才能当然赶不上孔子。孔子说:“几个人走在一起,其中就一定有我的老师。”所以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也不一定比学生强,知道道理有先有后,技能学业各有专门研究,如此而已。 李蟠,十七岁,爱好古文,《诗》、《书》等六经经文及解释经文的著作都普遍地研习过,又不被耻学于师的习俗所约束,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实行古人从师学习的道理,特别写了这篇《师说》来赠给他。 (三)赤壁赋(苏轼)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糜鹿。驾一叶之扁舟,

高考语文复习之苏教版必修四文言文知识梳理

苏教版必修一至必修五文言文知识梳理 必修四文言文梳理 季氏将伐颛臾 一、实词 1、季氏将有事于颛臾(用兵) 2、无乃尔是过与(责备) 且尔言过矣(错)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 之过与?(过错) 3、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这,语气词) 4、陈力就列,不能者止。(施展才能担任) 5、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为什么) 6、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痛恨,托词) 7、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使—来)既来之,则安之。(既然,使—来,使—安定) 二、虚词 1、而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却) 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并列)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却)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转折) 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却) 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却)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转折) 2、于 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对)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从,在) 固而近于费(跟) 而谋动干戈于邦内。(_在) 3、为 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成为) 何以伐为。(语气词) 4、之 既来之,则安之。(代词)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的) 三、常见的文言句式翻译 1、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从前先王把他当作主管祭祀蒙山的人。 2、何以伐为? 凭什么讨伐呢? 3、无乃尔是过与?

恐怕应该责备你吧? 寡人之于国也 一实词 1、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谷物收成不好/黄河) 2、邻国之民不加少(更加) 3、弃甲曳兵而走。(逃跑) 4、或百步而后止(有的人) 5、直不百步耳(只) 6、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这遗憾) 7、涂有饿莩而不知发(道路,赈济) 8、七十者衣帛食肉(穿) 9、树之以桑(种植) 10、或百步而后止 11、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归罪,责备) 二、虚词 1、于 寡人之于国也,(对于) 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到)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比)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在) 2、焉 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语气词) 斯天下之民至焉。(代词) 3、之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的) 填然鼓之(音节助词)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的音节助词)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 申之以孝悌之义(代词的)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取独) 4、以 请以战喻(用) 以五十步笑百步(拿,凭) 斧斤以时入山林(按照) 5、而 弃甲曳兵而走(修饰) 或百步而后止(承接) 然而不王者(却)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并列) 6、其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代词) 三常见的文言句式翻译 1、谨痒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高中语文必修四文言文翻译必修4

廉颇是赵国优秀的将领。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担任赵国的大将,攻打齐国,大败齐军,夺取了阳晋,被任命为上卿。于是廉颇以他的勇猛善战而闻名于诸侯各国。蔺相如是赵国人,做赵国宦官头目缪贤的门客。 赵惠文王时,赵国得到楚国的和氏璧。秦昭王听说这件事,派人送给赵王一封信,说愿意用十五座城给赵国,请求换取和氏璧。赵王跟大将军廉颇及许多大臣商量:想把这块宝玉给秦国,又怕得不到秦国的城,白白受欺骗;想不给吧,又担心秦兵打过来。主意拿不定,想找个可以派遣去回复秦国的人,又找不到。宦官头目缪贤说:“我的门客蔺相如可以出使。”赵王问:“您根据什么知道他可以出使呢?”缪贤回答说:“我曾经犯有罪过,私下打算要逃到燕国去。我的门客蔺相如阻拦我说:‘您凭什么知道燕王(会收留您)?’我告诉他,我曾跟随大王与燕王在边境相会,燕王私下握着我的手说‘愿意交个朋友’,凭这个知道他,所以打算去他那里。蔺相如对我说:‘如今赵国强,燕国弱,您又受赵王宠幸,所以燕王想跟您结交。现在您竟从赵国逃奔到燕国,燕王害怕赵国,这种形势下燕王一定不敢收留您,反而会把您捆绑起来送回赵国的。您不如袒胸露臂,趴在斧质上请罪,就能侥幸得到赵王赦免’。我听从了他的意见,幸而大王赦免了我。我私下认为蔺相如是个勇士,有智谋,应该是可以出使的。” 于是赵王召见蔺相如,问他:“秦王打算用十五座城换我的璧,可不可以给他?”蔺相如说:“秦国强大,赵国弱小,不能不答应他的要求。”赵王说:“拿走我的璧,不给我城,怎么办?”蔺相如说:“秦王用城换璧而赵国不答应,理亏的是赵国;赵国给秦璧而它不给赵国城,理亏的是秦国。比较这两种对策,宁可答应秦的请求而让它负理亏的责任。”赵王问:“可以派谁去呢?”蔺相如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整理

苏教版必修一文言文知识整理 一、通假字。 1、木直中绳,輮.以为轮。(輮:同“煣”,以火烘木,使其弯曲。) 2、虽有.其槁暴.,不复挺者。(有:同“又”。暴:同“曝”,晒干。) 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同“智”,智慧)s 4、君子生.非异也。(生:同“性”,天赋,资质。) 5、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同“授”,教授。) 6、或师焉,或不.焉。(不:同“否”。) 7、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冯:同“凭”。) 8、山川相缪.。(缪:同“缭”,连结,盘绕。) 9、举匏尊.以相属。(尊:同“樽”,酒杯。) 10、自余为僇.人。(僇:同“戮”,刑辱。) 11、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趣:同“趋”,往,赴。) 二、词类活用。 (一)名词作动词。 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游泳) 2、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低于) 3、方其破荆州,下.江陵。(攻占) 4、顺流而东.。(东进) 5、卧而梦.。(做梦) 6、故为之文.以志。(写文章) 7、外与天际.。(交会)

(二)名词作状语。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每天) 2、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向上,向下) 3、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向西,向东) 4、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向南) 5、日.与其徒上高山。(每天) 6、四.望如一(名词用作状语,向四面;数词用作形容词,相同)(三)形容词作名词。 1、其曲.中规。(弯曲的弧度) 2、吾未见其明.也。(高明的地方) 3、萦青.缭白.。(青山,白水) 4、自远.而至。(远处) 5、穷山之高.而止。(顶点) (四)形容词做动词。 1、不知东方之既白.。(显出白色) 2、穷.回溪。(走到尽头) 3、穷.山之高而止。(走到尽头) (五)使动用法。 1、舞.幽壑之潜蛟。(使……起舞) 2、泣.孤舟之嫠妇。(使……哭)

语文必修四文言文高频句及翻译

语文必修四文言文高频 句及翻译 GE 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GEIHUA16H-GEIHUA GEIHUA8Q8-

文言文重点文句《廉颇蔺相如列传》司马迁 1、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 被任命为上卿,廉颇凭借他的勇猛善战而闻名于诸侯各国。 2、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主意拿不定,想找个可以派遣去回复秦国的人,又找不到。 3、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 如今赵国强,燕国弱,您又受赵王宠幸,所以燕王想跟您结交。 4、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 秦王打算用十五座城换我的璧,可不可以给他? 5、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比较这两种对策,宁可答应秦的请求而让它负理亏的责任。 6、璧有瑕,请指示王。 璧上有点毛病,请让我指给大王看。 7、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召唤负责的官吏察看地图,指点着说要把从这里到那里的十五座城划归赵国。 8、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和氏璧是天下公认的宝贝。 9、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迳道亡,归璧于赵。 就让他的随从穿着粗布衣服,怀揣那块璧,从小道逃走,把它送回赵国。10、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我实在怕受大王欺骗而对不起赵国,所以派人拿着璧回去,已经从小路到达赵国了。 11、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终于在朝廷上接见蔺相如,完成接见的礼节,送他回赵国去了。 12、三十日不还,则请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如果大王三十天没有回来,就请允许我立太子为王,以便断绝秦国要挟赵国的念头。 13、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 秦王身边的侍从要用刀杀蔺相如,蔺相如瞪着眼睛呵斥他们,他们都被吓退了。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文言文专题检测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文言文专题检测 TYY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TYYUA16H-TYY-TYYYUA8Q8-

高一语文必修三文言文专题检测 一、基础知识运用(60分) 1、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蓼(liǎo)洲湮(yān)没皦(jiǒo)皦阙(jué)秦 B.赀(zī?)财缇骑(qī?) 抶(chì?)击求木之长(cháng) C.鼓噪(zào) 傫(lěi)然詈(lì?)骂塞(sè)源 D.缙(jìn)绅暴(pù?)霜露户牖(yǒu) 间 (jiàn)至赵 2、下列句子通假字有错的一项是() A、肇锡余以嘉名(同“赐”)几为巡徼所陵迫死(同“凌”,欺 侮) 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同“搢”,插。)扈江离与辟芷兮(同 “僻”) B、主辱,臣死有余戮(同“戮”,罪)独五人之皦皦(同“皎皎”,光明显耀的样子)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同“只”,不过,仅仅;同“又”)敛赀财以送其行 (同“资”) C、亦曷故哉(同“何”,疑问代词)共其乏困(同“供”,供给) 夫晋,何厌之有(同“餍”,满足)秦伯说,与郑人盟(同“悦”,高 兴) D、失其所与,不知(同“智”,明智)拜送书于庭(同“廷”,朝 堂) 项王未有以应(同“已”已经)肉袒伏斧质(同“锧”,承斧的砧 板) 3、下列解释不正确的一组是() A、不如因.善遇之(趁机) B、杀人如不能举.(尽) C、左右欲引.相如去(拉) D、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感谢) 4. 下列句中“于”的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君幸于赵王 B. 立石于其墓之门 C.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 D.激于义而死焉 5.下列四句不属于被动句的一项是() A. 吾属今为之虏矣 B.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C. 晋军函陵,秦军泛南 D.戍卒叫,函谷举 6、下列词类活用归类有误的一项是() A、去今之墓.而葬焉/ 则思江海下.百川/ 缇骑按剑而前. B、人皆得以隶.使之/ 常以身翼.蔽沛公/ 臣乃敢上.璧 C、素善.留侯张良/ 邻之厚.,君之薄也/ 不知东方之既白. D、此其志不在小./ 越国以鄙远./ 不能容于远近 .. 7.下列词类活用归类有误的一项是() A、安能屈.豪杰之流/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B、臣请完.璧归赵/宁许以负.秦曲

(完整版)语文必修五文言文练习(含答案)

《归去来兮辞》检测练习 一、选择题 1.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虽趣舍万殊 B、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 C、景翳翳以将入 D、携幼入室,有酒盈樽2.下列句子加点的词意义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既自以心为形.役③或命.巾车 ②寓形.宇内复几时④乐乎天命.复奚疑 3.下列各组中对“以”的判断正确的一组是() ①引壶觞以自酌 ②舟遥遥以轻飏 ③农人告余以春及 ④家叔以余贫苦 A.①和③不同,②和④相同 B.①和③相同,②和④也相同 C.①和③相同,②和④不同 D.①和③不同,②和④也不同 4.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A.胡为乎惶惶欲何之? B.乐夫天命复奚疑? C.何不委心任去留? D.复驾言兮焉求? 5.与例句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既自以心为形役。 A.农人告余以春及。 B.遂见用于小邑。 C.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D.寻程氏妹丧于武昌。 二、通假字: 乃瞻衡宇() 景翳翳以将入() 三、词类活用: ①瓶无储粟,生生所资 ②眄庭柯以怡颜 ③倚南窗以寄傲 ④审容膝之易安 ⑤园日涉以成趣 ⑥乐琴书以消忧 ⑦或棹孤舟 ⑧善万物之得时 四、一词多义: 之: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恨晨光之熹微()

四方之事()奚:奚惆怅而独悲() 乐夫天命复奚疑()而:门虽设而常关() 觉今是而昨非() 时矫首而遐观() 鸟倦飞而知还() 引壶觞以自酌() 抚孤松而盘桓()委:曷不委心任去留() 王年少,委国事大臣() 教化从来有源委() 委命下吏() 五、古今异义: (1)于时风波未静 古义:今义: (3)寻程氏妹丧于武昌 古义:今义: (4)悦亲戚之情话 古义:今义: (5)幼稚盈室 古义:今义: (6)于是怅然慷慨 古义:今义: (7)恨晨光之熹微 古义:今义: (8)将有事于西畴 古义:今义: (9)既窈窕以寻壑 古义:今义: 六、文言句式: (1)皆口腹自役() (2)复驾言兮焉求() (3)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4)寻程氏妹丧于武昌() (5)将有事于西畴() (6)农人告余以春及() (7)乐夫天命复奚疑() (8)寓形宇内复几时() (9)稚子候门() (10)遂见用于小邑() (11)既自以心为形役()

苏教版必修五文言文翻译

《陈情表》 1、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 【译】刚出生六个月,父亲就弃我而死去。我四岁的时候,舅父强迫母亲改变了守节的志向。 2、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译】臣小的时候经常生病,九岁时不能走路。孤独无靠,一直到成人自立。 3、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独立,形影相吊。 【译】外面没有什么比较亲近的亲戚,家里没有照管门户的僮仆。生活孤单没有依靠,只有自己的身体和影子相互安慰。 4、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译】到了晋朝建立,我沐浴在清明政治的教化之中。起初太守逵举荐我为孝廉,后来刺史荣又推举我为秀才。 5、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 【译】我凭借卑微低贱的身份,担当侍奉太子的职务,这实在不是我杀身所能报答朝廷的。我全部写进奏章向皇帝报告,推辞不去任职。 6、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译】我想手捧诏书赴京就职,只因刘氏的疾病一天天沉重;想姑且迁就私情,但是报告申诉又得不到准许。 7、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译】如果我没有祖母,就无法活到今天,如果祖母没有我的照顾,也就无法安度余年。 8、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 【译】我的辛酸苦楚,不仅蜀地的人和二州的长官所目睹明白知晓的,连天地神明,也都能明察。 9、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 【译】希望陛下能怜悯我愚拙的诚心,满足我微不足道的心愿,或许祖母刘氏能够侥幸地安度余生。 10、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最新苏教版必修四文言文测试

语文苏教版必修四文言文测试题一、基础知识检测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虎兕.(sì)木椟.(dú)苑囿.(yòu)相.夫子(xiànɡ) B.狗彘.(zì) 孝悌.(tì) 饿莩.(piǎo) 庠.序(xiánɡ) C.迁谪.(zhé) 惘.然(wǎnɡ) 谙.熟(ān) 雕阑玉砌.(qì) D.玉簪.(zān) 叨.扰(tāo) 干涸.(hé) 针砭.时弊(biān) 2.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必为之辞.(托辞) 河内凶.(荒年) 不可胜.食(尽) 谨.庠序之教(认真从事) B.浩气四塞.(充满) 直.可惊天地(简直) 贼氛方炽.(旺盛) 危.乎高哉(高) C.尚.能饭否(还) 低眉信.手(自信) 不堪.回首(忍心) 此去经年 ..(年复一年) D.这次第 ..(情形,光景) 序属.三秋(属于,是) 金铁 ..皆鸣(武器) 烟霏.云敛(很盛的样子)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师不必贤于.弟子尤倍重于.三十年前 B.因利乘.便,宰割天下乘.犊车,从吏卒 C.赢得仓皇北顾.大行不顾.细谨 D.或.仅存姓名而无事迹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4.下列各组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B.陈利就列 C.涂有饿莩而不知发D.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5.下列加点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五十者可以衣.帛矣B.春生秋实. C.欧阳子方夜.读书D.填然鼓.之 6.对于下列句子中“胜”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驴不胜怒,蹄之②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③十旬休假,胜友如云④童子何知,躬逢胜饯 A.①②相同,③④也相同 B.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最新高中语文必修四古诗文

必修四 1 2 滚绣球 3 《窦娥冤》 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4 5 突了盗跖、颜渊?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天地也!做得 6 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 7 勘贤愚枉做天!哎,只落得两泪涟涟。 8 廉颇蔺相如列传 9 10 《史记》 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 11 12 廉颇曰:“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 13 我上。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相 如闻,不肯与会。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已而相如出,望见14 15 廉颇,相如引车避匿。 16 于是舍人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今君与廉 17 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 18 臣等不肖,请辞去。”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 19 若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 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 20 21 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22 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 宽之至此也。” 23 24 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望海潮 26 27 柳永 28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29 30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31 32 33 雨霖铃 34 柳永 35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36 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37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38 39 40 念奴娇赤壁怀古 41 苏轼 42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43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 44 45 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