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动脉粥样硬化药的基本知识

抗动脉粥样硬化药的基本知识
抗动脉粥样硬化药的基本知识

抗动脉粥样硬化药的基本知识

任务五抗动脉粥样硬化药的基本知识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他汀类药物的药理作用、应用、主要不良反应及用药注意;

(2)了解抗动脉粥样硬化药的分类及代表药;

(3)了解其他抗动脉粥样硬化药物的主要药理作用和应用。

能力目标

(1)能为患者选择合理有效的抗动脉粥样硬化药;

(2)使用抗动脉粥样硬化药时能识别药物的不良反应。

案例引导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所谓三高人群越来越多,三高即在存在高血压、高血糖的同时还存在高血脂。针对具有上述特征的患者,应该如何治疗?生活中应该注意什么?

案例分析:某老年男性患者,长期患有高血压和糖尿病,在近期检查中发现血脂也偏高。医生可建议患者在进行抗高血压及降糖治疗的同时,再实施降脂治疗。但在治疗过程中必须注意药物对肝、肾功能的影响,因为有部分调血脂药物(如他汀类药物)可造成肝、肾功能障碍,故应加强定期检查。除此之外,患者还应注意生活习惯的改变,如锻炼身体、清淡饮食、低脂饮食、戒烟限酒等。

动脉粥样硬化是动脉硬化的一种,特点是大、中动脉内膜出现含胆固醇、类脂肪等黄色物质,主要由脂肪代谢紊乱、神经血管功能失调引起。动脉粥样硬化是多种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的病理基础。因此,防治动脉粥样硬化至关重要。

用于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的药物统称为抗动脉粥样硬化药(antiatherosclerotic drug),主要包括以下几类药物:调血脂药、抗氧化药、多烯脂肪酸、黏多糖和多糖类等。

一、调血脂药

血脂是血浆中所含脂质的总称,包括游离胆固醇(free cholesterol,FC)、胆固醇酯(cholesterol ester,CE)、磷脂(phospholipid,PL)和三酰甘油(triglyceride,TG)等。它们以CE和TG为核心,外包FC和PL,形成球状颗粒,在血液中与载脂蛋白(apolipoprotein,APO)结合成为各种脂蛋白(lipoprotein,Lp)。血脂是以脂蛋白的形式溶于血浆,并进行转运的。血浆脂蛋白可分为乳糜微粒(chylomicron,CM)、极低密度脂蛋白(very low density lipoprotein,VLDL)、中间密度脂蛋白(intermediate density lipoprotein,IDL)、低密度脂蛋白(low density lipoprotein,LDL)、高密度脂蛋白(high density lipoprotein,HDL)以及脂蛋白(a)[lipoprotein(a),Lp(a)]等。

高脂血症是指血浆LDL、VLDL、IDL及apo B高于正常的血脂异常,临床可分为6型(表4-5-1)。

表4-5-1高脂血症的分型

注:CM—乳糜微粒;LDL—低密度脂蛋白;VLDL—极低密度脂蛋白;IDL—中间密度脂蛋白;TC—总胆固醇;TG—三酰甘油。

高脂血症时富含胆固醇的脂蛋白沉积滞留于动脉内皮下,触发一系列瀑布样反应,最终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研究发现,除了血浆中VLDL、LDL、IDL及apo B浓度过高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外,HDL、apo A浓度过低也同样诱发动脉粥样硬化。

因此,凡能升高VLDL、LDL、IDL及apo B浓度,或降低HDL、apo A浓度的药物,都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统称为调血脂药。调血脂药根据其作用机制可分为四类:他汀类、贝特类、烟酸类和胆汁酸螯合剂。

(一)他汀类

他汀类药物,又称羟甲基戊二酸单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抑制剂,是治疗高胆固醇血症的新型常用药物。代表药物有洛伐他汀(lovastatin)、辛伐他汀(simvastatin)、普伐他汀(pravastatin)、氟伐他汀(fluvastatin)等。其中洛伐他汀和辛伐他汀为无活性前体药物,需经肝脏代谢后才能活化。

【作用与应用】

他汀类药物能竞争性抑制HMG-CoA还原酶。而HMG-CoA还原酶是肝细胞合成胆固醇的限速酶,其活性受抑制后可减少内源性胆固醇的产生,明显降低血浆胆固醇。同时还能增加肝细胞膜上的LDL受体表达,从而加快对血浆中LDL的清除,进一步降低血浆胆固醇。另外,他汀类药物还对TG有较弱作用,可使HDL轻度上升。与胆汁酸螯合剂合用,可增强其疗效。

临床上主要用于高胆固醇血症为主的高脂血症,单用效果不佳,故一般与烟酸类药物或胆汁酸螯合剂合用,效果较好。伴有胆固醇升高的Ⅱ、Ⅲ型高脂血症,他汀类药物是首选药。

【不良反应和用药注意】

不良反应较少,偶见轻度胃肠道反应、头痛、视物模糊和皮疹等。少数患者出现肌痛、肌无力、血浆肌磷酸激酶升高等症状,这是他汀类药物最严重的不良反应横纹肌溶解症的表

现,故长期用药时应定期检查肝功能。老年人应减量服用,孕妇、哺乳期妇女及活动性肝病者禁用。

(二)贝特类

贝特类药物又称为苯氧酸类药物。最早出现的贝特类药物是氯贝丁酯(clofibrate),由于不良反应较严重,故临床上已不再使用。新型的贝特类药物作用强、毒性低,包括吉非贝齐(gemfibrozil)、苯扎贝特(bezafibrate)、非诺贝特(fenofibrate)和环丙贝特(ciprofibrate)等。

【作用与应用】

本类药物能明显降低患者血浆TG、VLDL、IDL含量,升高HDL含量。此外,贝特类药物还具有降低血尿酸和纤维蛋白,抑制血小板聚集、抗凝血等作用。

该药主要用于原发性高TG血症、家族性Ⅲ型高脂血症、Ⅱ型糖尿病的高脂血症等。此外,还具有消退黄色瘤的作用。

【不良反应和用药注意】

服药后可能出现轻度胃肠道反应,如腹痛、腹泻、恶心、食欲减退等,饭后服用可减轻。偶见尿素氮、肌酐或谷丙转氨酶的增高,长期用药应定期检查肝功能和血象。孕妇、哺乳期妇女及肝、肾功能不全者禁用。

(三)烟酸类

烟酸(nicotinic acid)

烟酸又名尼克酸,属于B族维生素,大剂量具有调节血脂作用。烟酸一直是高脂血症和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疾病的一线药物。

烟酸口服吸收完全而迅速,生物利用度高,半衰期为20~45min,经肝脏代谢,由肾脏排泄。

【作用与应用】

大剂量烟酸可全面降低TC、LDL-C、VLDL、Lp(a)和TG浓度,升高HDL浓度。烟酸可显著降低心肌梗死的死亡率和复发率,延缓冠心病的病程。烟酸的降脂作用可能与直接抑制脂肪分解、抑制TG酯化等因素有关。烟酸还可促进脂蛋白脂肪酶的活性,加速催化CM和VLDL中TG的水解。

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Ⅱ、Ⅲ、Ⅳ、Ⅴ型高脂血症,其中以Ⅱb型和Ⅳ型效果最佳。还可用于治疗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常与他汀类药物和贝特类药物配伍使用,效果更佳。

【不良反应和用药注意】

口服后常见胃肠道不良反应,如恶心、呕吐、腹泻、食欲不振、消化性溃疡加重等;其代谢产物可扩张皮肤血管而引起皮肤潮红、瘙痒,阿司匹林可缓解以上症状;大剂量可升高血糖,影响肝、肾功能,故长期应用时应定期检查血糖及肝、肾功能。消化性溃疡、糖尿病患者禁用。

阿昔莫司(acipimox)

阿昔莫司是一种人工合成的烟酸衍生物,可降低血浆TG、LDL和VLDL,升高HDL。此外,阿昔莫司还具有口服吸收好,作用强而持久,不良反应少而轻等特点,在临床上替代烟酸用于Ⅱ、Ⅲ、Ⅳ、Ⅴ型高脂血症及Ⅱ型糖尿病伴有高脂血症者。

(四)胆汁酸螯合剂

胆汁酸螯合剂是一类碱性阴离子交换树脂,不溶于水,不易被消化酶破坏,进入肠道后与胆汁酸发生不可逆结合,妨碍胆汁酸的肝肠循环,加快胆汁酸排泄。胆汁酸的减少,促使肝内的胆固醇向胆汁酸转化,从而使肝脏和血浆中的胆固醇也随之减少。此类药物较常用的有考来烯胺(colestyramine)和考来替泊(colestipol)。

胆汁酸螯合剂主要用于治疗高胆固醇血症为主的高脂血症,如Ⅱa型高脂血症。临床上常与他汀类联合应用,可产生更好的降脂作用,同时可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胆汁酸螯合剂有异味,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消化道反应,如恶心、厌食、腹胀、便秘等。大剂量可导致脂肪痢。长期应用可影响脂溶性维生素、噻嗪类药物、香豆素类药物、洋地黄类药物等的吸收,故应避免与这些药物配伍使用。

二、抗氧化药

维生素E(vitamin E)

维生素E主要来自植物油,可分为α、β、γ、δ四种。其中α维生素E的活性最强。

维生素E口服易吸收,主要分布于细胞膜和脂蛋白。其在LDL的代谢过程中发挥抗氧化作用。因此,它可通过减少脂蛋白被氧化而延缓由此造成的动脉粥样硬化病程。在抗氧化过程中,维生素E自身被氧化。维生素C或维生素E的自身氧化还原系统可将其还原,继续产生抗氧化作用。

普罗布考(probucol)

普罗布考可降低血浆总胆固醇和LDL-C,具有强大的抗氧化作用,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但由于普罗布考也同时降低HDL-C,限制了其应用,故只作为临床二线用药。

普罗布考口服吸收率低,仅为2%~8%。吸收后又大量蓄积于脂肪组织,导致血浆中的药物浓度较低。半衰期较长,为23~47日。最后主要通过肠道排泄。

【作用与应用】

普罗布考是疏水性抗氧化剂,抗氧化作用是α维生素E的5~6倍。其自身被氧化成为普罗布考自由基,防止脂质过氧化。普罗布考可抑制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的生成,从而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程。同时,普罗布考还可抑制HMG-CoA还原酶,减少胆固醇的合成,降低LDL-C、TC、HDL-C。

普罗布考可用于治疗各种类型高胆固醇血症、继发于肾病综合征和Ⅱ型糖尿病的高脂血症。长期应用还可降低冠心病发病率,控制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程。

【不良反应和用药注意】

普罗布考的不良反应较少,以消化道反应为主,包括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偶见嗜酸粒细胞增多、血小板减少、肝功能异常、高血糖等。用药过程中要进行心电图观察,存在心肌损伤者禁用。此外,孕妇及小儿也禁用。

三、多烯脂肪酸

多烯脂肪酸(polyenoic fatty acids)是指一类含有2个或2个以上不饱和键的脂肪酸,又称多不饱和脂肪酸。根据不饱和键的开始位置,多烯脂肪酸又可分为两大类:n-3型多烯脂肪酸和n-6型多烯脂肪酸。前者包括二十碳五烯酸、二十二碳六烯酸(docosahexaenoic acid,DHA)等,后者包括亚油酸(linoleic acid,LA)、γ-亚麻酸等。

其中n-3型多烯脂肪酸,如DHA,具有调血脂的作用,可明显降低VLDL和TG,轻度升高HDL。同时n-3型多烯脂肪酸还可抑制血小板聚集,减少血管平滑肌增生,舒张血管,降低血压和抑制炎症。现在临床上常与HMG-CoA还原酶抑制剂合用,用于治疗高TG血症。

n-6型多烯脂肪酸,如LA,可降低TC、LDL-C,升高HDL。临床上主要用于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疾病,如冠心病、心肌梗死等。

四、黏多糖和多糖类

黏多糖(mucopolysaccharide)是指由氨基己糖或其衍生物与葡萄糖醛酸构成的二糖单位多次重复而组成的长链,代表药物为肝素(heparin)。肝素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的功能,主要机制为:降低TC、LDL、TG和VLDL,升高HDL;拮抗血管活性物质,保护血管内皮;抑制炎症反应;减少血管平滑肌增生;抗凝、抗血栓等。由于肝素口服无效,使用不便,且抗凝作用过强,故限制了其用于防治动脉粥样硬化。因此临床上主要用低分子肝素和类肝素来代替肝素,可以抗动脉粥样硬化,且不良反应较少。

知识拓展

横纹肌溶解症

横纹肌溶解症(rhabdomyolysis),俗称肌肉溶解,是一种由多种毒理学原因或机械刺激引起的骨骼肌细胞(即横纹肌)破裂的疾病。当骨骼肌被破坏时,肌红蛋白被释放到血液中,需经肾脏滤过。由于肌红蛋白可能堵塞肾脏组织,导致急性管状骨坏疽、肾衰等病变。肌红蛋白分解产生的某些有毒物质也会导致肾功能衰竭。可以引起横纹肌溶解症的危险因素主要有:剧烈运动,如马拉松、体操等;缺血或组织坏疽;癫痫发作;过量服用药物,如海洛因、可卡因、安非他命,还有本章节提到的某些调血脂药。

小结

动脉粥样硬化是多种心脑血管疾病的病理基础之一。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抗动脉粥样硬化药主要可分为四类:调血脂药、抗氧化药、多烯脂肪酸以及黏多糖和多糖类。其中调血脂药占有最重要的地位,特别是他汀类药物,可明显降低TC、LDL和VLDL,同时升高HDL,适用于高胆固醇血症。另外,临床实践证明,不同种类的调血脂药配伍使用,有可能达到更好的降血脂效果,还可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能力检测

1.试述调血脂药的分类及其代表药物。

2.简述他汀类药物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和不良反应。

参考文献

[1]刘斌,芦靖.药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2]杨世杰.药理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 [3]俞月萍.人体机能学[M].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4]吴基良,罗健东.药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郑鸣之朱一亮)

抗动脉粥样硬化药物分类及研究进展_赵志刚

动脉粥样硬化是动脉硬化中常见的类型,动脉 硬化是动脉管壁增厚、变硬、管腔缩小的退行性和 增生性病变总称(简称AS),其常见的有动脉粥样 硬化、动脉中层钙化、小动脉硬化三种。最容易产 生粥样硬化的部位是冠状动脉、脑动脉,其次是肾 动脉、腹动脉、眼动脉和下肢动脉。 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是一个复杂的、综合性的较长过程。调整血脂代谢可以防治、延缓动脉粥样硬化,药物治疗适用于动脉血管狭窄在70%以下的患者,抗动脉粥样硬化药物按作用的不同可分类如下。 1 影响脂质合成、代谢和清除的药 1.1 烟酸类及降低脂蛋白α药[1]:包括烟酸、烟酸肌 醇酯、阿昔莫司等。剂量与效应呈相关性,服用大 剂量烟酸能抑制VLDL合成,使血清TG、CH、LDL- C分别降低40%~60%、25%和25%,HLD-C升 高25%~30%,使HDL2/HDL3比值增加。但是 不良反应较多,易刺激胃粘膜、扩张皮肤血管、增 加血浆尿酸浓度及耐糖量等,所以少用。最近发现 烟酸能使脂蛋白α降低30%。为了能发挥这一特 长,1985年研制出了阿昔莫司,其化学结构与烟 酸相似,作用特点相同,而不良反应较轻。烟酸与 他汀类合用能增强降血脂作用而不增加副作用。 近年,为解决烟酸的常见不良反应多的问题, 国内外开发出了烟酸缓释制剂。 1.2 苯氧芳酸类[1]:又称贝特类,包括氯贝丁酯、非 诺贝特、吉非贝齐、环丙贝特、利贝特、苯扎贝特、 益多酯。氯贝丁酯是60年代研制出的本类最早产 品,其降低血浆TG和VLDL作用较强,降低LDL 作用较弱,同时能升高HDL-C。但是70年代末 WHO的大规模长期临床试验报告认为,氯贝丁酯 虽可使缺血性心脏病的发病率降低20%,非致死抗动脉粥样硬化药物分类及研究进展 Drugs Classification & Research Progress of Antiartherosclerosis 赵志刚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100050) ZHAO Zhi-gang 性心肌梗塞减少25%;但是非心血管病致死的危险性增加,特别是癌症与胆结石症明显增加,所以该药已很少应用。随后研制出的吉非贝齐、非诺贝特和环丙贝特等,既保持了本类药物的药理作用,又减少了不良反应。适用于高甘油三酯血症及混合型高脂血症。80年代经国际多中心试验证明,吉非贝齐能使TG降低43%、LDL-C降低10%和CH降低11%,以及使HDL-C升高10%,同时减少冠心病的发生 率。但对高胆固醇血症不理想,且仍有胆石症发 生。最近有缓释制剂的研究应用。2 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HMG-CoA)抑制剂[2]亦称他汀类(Stain),1976年由Endo等从桔青霉素菌的培养液中发现并提出了Compactin,证明它具有抑制HMG-CoA还原酶和降低血浆CH的作用,从此开拓了调血脂药的“抗生素”新途径。进一步改变菌种,采用半合成和全合成的路线,发展同类品种。临床应用的药物有:洛伐他汀、辛伐他汀、普伐他汀、氟伐他汀、阿托伐他汀等。HMG-CoA抑制剂调节血脂的强度顺序为:西立伐他汀(因毒性大,临床停止使用)>阿伐他汀>氟伐他汀>辛伐他汀。此类药物适用于各型高胆固醇血症。临床试验表明,该类药物对冠心病有明显的一级和二级预防效应,能阻滞AS的发展,减少冠心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该类药物的不良反应轻微,患者耐受性好,不增加非心血管病的死亡率。严重的罕见不良反应为横纹肌溶解,与剂量有相关性,多发生于合并用药者。此外,少数患者可出现肝功能改变,超大剂量可引起白内障。 赵志刚(1966-),男, 湖南祁阳人,主任药师, 主要从事临床药理与临 床药学,中国药学会医 院药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调脂及抗动脉粥样硬化药

第七节调脂及抗动脉粥样硬化药 一、概述 调脂及抗动脉粥样硬化药主要用于治疗血脂异常。血脂异常是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致病因素,以动脉粥样硬化为基础的冠心病和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率正在升高,心脑血管病已成为我国城乡人群的第一位死亡原因。为此,对血脂异常的防治必须及早给予重视。将血脂长期控制于适当水平,不仅可以预防动脉粥样硬化,而且可以减轻动脉粥样斑块,减少冠心病事件。 因此,在广大人群中进行高脂血症的防治成为动脉粥样硬化防治的重要环节。合理的饮食与生活调节对防治高脂血症极为重要。调脂药物能部分地控制饮食治疗所不能控制的高脂血症。 (一)血脂异常的定义 血脂异常通常指血浆中胆固醇和(或)甘油三酯升高,俗称高脂血症。实际上高脂血症也泛指包括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在内的各种血脂异常。 (二)血脂异常的分型 按临床可分为:高胆固醇血症、高甘油三酯血症、混合型高脂血症和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具体见表1。按病因又可分为:原发性高脂血症和继发性高脂血症。 血脂的基本检测项目为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 表1 血脂异常的临床分型 (三)血脂异常的检出 1、血脂异常的检出 (1)建议20岁以上成年人至少每5年测1次空腹血脂,包括TC、LDL-C、HDL-C和TG测定。(2)建议40岁以上男性和绝经期后女性应每年均进行血脂检查。 (3)对于缺血性心血管病及其高危人群,则应每3~6个月测定1次血脂。 (4)对于因缺血性心血管病住院治疗的患者应在入院时或24h内检测血脂。 2、血脂检查的重点对象: (1)己有冠心病、脑血管病或周围动脉粥样硬化病者。 (2)有高血压、糖尿病、肥胖、吸烟者。

调血脂药及抗动脉粥样硬化药考点归纳

第十九章调血脂药及抗动脉粥样硬化药 降血脂作用,是使胆固醇及甘油三酯含量降低可从三个方面入手: 1.减少胆固醇的吸收 2.减少脂类的合成 3.促进脂质的代谢 药物分三类: 1.羟甲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抑制剂类 2.苯氧乙酸类 3.其他类 第一节羟甲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抑制剂 作用机制:抑制HMG-CoA还原酶(体内生物合成胆固醇的限速酶),可有效地降低胆固醇的水平,对原发性高胆固醇酯血症的疗效确切。 本考点学习建议 1、药物的词干“他汀” 2、他汀类药物的共同副作用: 所有他汀类药物均有一定程度的横纹肌溶解副作用。 3、首先重点掌握洛伐他汀的结构、性质、代谢对活性的影响,其它“他汀”类代表药均与之有关联。 (一)洛伐他汀 考点:1、结构特征:①多氢萘和六元内酯。 ②有8个手性中心,用右旋(+)体。

2、性质:①六元内酯环(吡喃环)上羟基氧化生成二酮吡喃。 ②水溶液酸碱催化下,内酯环水解,生成羟基酸,羟基酸是体内产生作用的形式,是代谢生成活性产物的形式(前药)。 (二)辛伐他汀 考点:1、是洛伐他汀结构改造得到,结构特征同洛伐他汀,多氢萘和内酯,侧链羧基多一个甲基。 2、内酯水解开环产生活性。(前药) (三)氟伐他汀

考点:1、第一个通过全合成得到的他汀类药物 2、是用芳环(吲哚)替代洛伐他汀分子中的萘环,并将内酯环打开得到的羟基酸。非前药,直接产生活性。 3、水溶性好。 (四)阿托伐他汀钙 (五)瑞舒伐他汀钙(新)

共同考点:1、是全合成的HMG-CoA还原酶抑制剂。 2、具有二羟基戊酸侧链,非前药,直接产生活性。 3、不同点:刚性部分阿托伐他汀是吡咯,瑞舒伐他汀是嘧啶。 4、用途:阿托伐他汀钙用于心肌梗死后不稳定型心绞痛及血管重建术后,瑞舒伐他汀用于经饮食控制不能控制血脂异常。 小结:构效关系(10条) 1、按来源不同分两类:第一类从微生物得到的洛伐他汀,半合成的辛伐他汀,均含多个手性中心的氢化萘环(下图环A)。第二类是全合成的氟伐他汀、阿托伐他汀钙和瑞舒伐他汀钙,均有含氮杂环(下图环B)这三个结构较简单,便于合成。 2、都具二羟基戊酸(或其内酯环)基本药效结构片段。 3、3,5-二羟基羧酸是产生酶抑制活性的必需结构,含内酯的化合物须经水解才能起效,是前体药物(见洛伐他汀)。 4、3,5-二羟基的绝对构型与洛伐他汀中3,5-二羟基的构型一致。 5、改变C5与环系之间两个碳的距离会使活性减弱或消失。

27第二十七章 抗动脉粥样硬化药

第二十七章抗动脉粥样硬化药 【内容提示及教材重点】 动脉粥样硬化(AS)是冠状动脉、脑动脉等大、中动脉主要因单核细胞浸润连同受损内皮细胞摄取氧化低密度脂蛋白形成粥样斑块致使靶器官供血不足甚至导致急性临床事件的心脑血管疾病。抗AS药主要有:调血脂药、抗氧化药、多烯脂肪酸类和动脉内皮保护药。 (一)调血脂药:包括HMG-CoA还原酶抑制药(他汀类)、胆汁酸结合树脂、苯氧酸类(贝特类)和烟酸类。 他汀类在肝脏竞争性抑制HMG-CoA还原酶使胆固醇(Ch)合成减少,反馈性调节导致低密度脂蛋白(LDL)和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减少,临床用于:1、调血脂(原发性高胆固醇血症、杂合子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III型高脂蛋白血症、糖尿病性和肾性高脂血症);2、其它:肾病综合征、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预防心脑血管急性事件、缓解器官移植后的排斥反应、骨质疏松等。 胆汁酸结合树脂主要有考来烯胺(消胆胺),口服不吸收,与胆汁酸牢固结合阻滞胆汁酸的肝-肠循环,抑制Ch吸收,加速肝内Ch降解,反馈性降低LDL。与他汀类合用有协同作用,但不宜同时口服。临床适用于IIa、IIb型及家族性杂合子高脂蛋白血症。 贝特类包括氯贝特(安妥明,已少用)、吉非贝特、苯扎贝特、非诺贝特等。主要降低三酰甘油(TG)及VLDL,轻度升高HDL-C,临床主要适用于原发性高TG血症、Ⅲ、Ⅳ型高脂蛋白血症。 烟酸类主要有烟酸,大剂量能降低血浆TG和VLDL,升高HDL,与他汀类或贝特类合用可提高疗效。为广谱调血脂药,对Ⅱb和Ⅳ型最好。 (二)抗氧化药:主要有普罗布考。抑制氧化LDL生成及其引起的一系列血管病变过程,降低血浆TC和LDL-C,对血浆TG和VLDL一般无影响。临床用于各型高Ch血症,包括纯合体和杂合体家族性高Ch血症。对继发于肾病综合症或糖尿病的Ⅱ型脂蛋白血症也有效。 (三)多烯脂肪酸类:降低血浆TG、VLDL,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粘度,适用于高TG高脂血症。 (四) 动脉内皮保护药:多从动物脏器或藻类中提取或半合成的硫酸多糖,如低分子量肝素、天然类肝素(如冠心舒,是从猪肠黏膜提取的硫酸乙酰肝素、硫酸皮肤素、硫酸软骨素的混合物),因具有大量阴电荷,结合在血管内皮表面而保护血管内皮。临床用于缺血性心脑血

药理-抗动脉粥样硬化药习题集 附答案

第十四章抗动脉粥样硬化药 一、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 1.治疗高胆固醇血症的首选药是(D) A.洛伐他汀 B.烟酸 C.普罗布考 D.考来烯胺 2.下列哪种药物可阻断肠道胆固醇的吸收(B) A.烟酸 B.考来烯胺 C.洛伐他汀 D.吉非贝齐 3.能产生抗氧化调血脂的药物是(D) A.考来替泊 B.烟酸 C.吉非贝齐 D.普罗布考 4.关于洛伐他矴的叙述,错误的是(C) A.是HMG-CoA还原酶抑制剂 B.用于治疗杂合子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疗效好 C.用于治疗纯合子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疗效好 D.可用于治疗2型糖尿病引起的高胆固醇血症 5.下列药物中具有抗LDL氧化修饰作用的是(A) A.普罗布考 B.烟酸 C.洛伐他汀 D.美伐他汀 6.下列哪种药物与HMG-CoA还原酶抑制剂合用可增强降脂作用(A) A.考来烯胺 B.非诺贝特 C.烟酸 D.氯贝丁酯 7.治疗原发性高胆固醇血症应首选(B) A.洛伐他汀 B.烟酸 C.普罗布考 D.吉非贝齐 8.能抑制HMG-CoA还原酶而减少胆固醇合成的药物是(A) A.烟酸 B.辛伐他汀 C. 考来烯胺 D.氯贝丁酯 9.能增强肝HMG-CoA还原酶活性的药物(C) A.考来烯胺 B.烟酸 C.氯贝丁酯 D.洛伐他汀 10.能产生骨骼肌溶解的药物是(A) A.辛伐他汀 B.考来替泊 C.吉非贝齐 D.普罗布考 11.关于抗动脉粥样硬化药,下列哪一项叙述是错误的(C) A.普罗布考是抗氧化剂 B.多不饱和脂肪酸可抑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并使之消退

C.保护动脉内皮药不能预防动脉粥样硬化 D.HMG-CoA还原酶是合成胆固醇的限速酶 12.下列哪种药物具有抗LDL氧化修饰作用(A) A.普罗布考 B.美伐他汀 C.乐伐他汀 D.氯贝丁酯 13.能明显提高HDL的药物(B) A.氯贝丁酯 B.烟酸 C.考来烯胺 D.不饱和脂肪酸 14.氯贝特的不良反应中哪一项是错误的是(A) A.皮肤潮红 B.皮疹、脱发 C.视力模糊 D.血象异常 15.能明显降低血浆胆固醇的药是(D) A.烟酸 B.苯氧酸类 C.多烯脂肪酸 D.HMG-CoA还原酶抑制剂 (二)、多项选择题 1.苯氧酸类的降血脂特点是(ABCDE) A.能著降低TG、VLDL 、LDL、升高HDL B.对单纯高TG血症病人的LDL无明显影响 C.对单纯高TC血症病人可使其LDL下降15% D.有抗血小板聚集作用 E.降低血浆黏度作用 2.普罗布考的药理作用是(ABDE) A.降低TC(总胆固醇) B.降低LDL-C C.降低BLDL D.抗氧化作用 E.降低HDL-C 3.具有抗血管内皮细胞损伤作用的抗动脉粥样硬化药有(ABCD) A.调血脂药 B.抗血小板药 C.抗氧化药 D.硫酸多糖 E.脂肪酸 4.具有抗血管内皮损伤的硫酸多糖类药物有(ACDE) A.肝素 B.华法林 C.硫酸软骨素 D.硫酸葡聚糖 E.硫酸类肝素 5.考来烯胺降血脂作用是(ABC)

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中药

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中药 很多人对抗动脉粥样硬化并不是很了解,也没有放太大的心思在这上面,因此,往往到发展到严重的情况,才明白过来,原来它是一种很严重的疾病。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组动脉硬化的血管病中常见的最重要的一种,其特点是受累动脉病变从内膜开始。一般先有脂质和复合糖类积聚,出血及血栓形成,纤维组织增生及钙质沉着,并有动脉中层的逐渐蜕变和钙化,病变常累及弹性及大中等肌性动脉,一旦发展到足以阻塞动脉腔,则该动脉所供应的组织或器官将缺血或坏死。由于在动脉内膜积聚的脂质外观呈黄色粥样,因此称为动脉粥样硬化。 动脉粥样硬化常导致血栓形成、供血障碍等。动脉粥样硬化多见于40岁以上的男性和绝经期后的女性。本病常伴有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或糖尿病等。脑力劳动者较多见,对人民健康危害甚大,为老年人主要病死原因之一。 是什么原因导致动脉粥样硬化? 1、高血压 高血压患者动脉粥样硬化发病率明显增高。高血压是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的重要因子,而动脉因粥样硬化所致的狭窄又可引起继发性高血压。因此二者之间互相影响,互相促进,形影不离。高血压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多发生于大、中动脉,包括心脏的冠状动脉、头部的脑动脉等这些要塞通道。高血压致使血液冲击血管内膜,导致管壁增厚、管腔变细。管壁内膜受损后易为胆固醇、脂质沉积,加重了动脉粥样斑块的形成。因此,高血压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子。 2、糖尿病 糖尿病人容易并发动脉硬化遍布全身,包括脑部、心脏、肾脏、末动脉粥样硬化稍血管,其发生的主要原因在于脂肪代谢的障碍,其次为高血压。在糖尿病人中,发生脂肪代谢异常的,以体内胰岛素分泌极为低下和体型肥胖的病人居多。在胰岛素分泌极端欠缺的情形下,分解脂肪酵素的活性会增高,以致有大量脂肪酸游离出来。因此,在这种情形下,血液中的游离脂肪酸约有1/3涌进肝脏里,合成为三酸油脂(俗称中性脂肪),三酸油脂进而合成为极低密度脂蛋白。但体型肥胖的病人,虽有较高浓度的胰岛素,但体内组织对胰岛素的作用有相当的抗拒性,在胰岛素作用无法充分发挥的情况下,游离脂肪酸也会升高,是与胰岛素分泌低下的情况殊途同归的。三酸油脂及极低密度脂蛋白的合成也会增高,这是一般糖尿病人脂肪代谢异常的特征。有少部分的病人也可

抗动脉粥样硬化药的基本知识

抗动脉粥样硬化药的基本知识 任务五抗动脉粥样硬化药的基本知识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他汀类药物的药理作用、应用、主要不良反应及用药注意; (2)了解抗动脉粥样硬化药的分类及代表药; (3)了解其他抗动脉粥样硬化药物的主要药理作用和应用。 能力目标 (1)能为患者选择合理有效的抗动脉粥样硬化药; (2)使用抗动脉粥样硬化药时能识别药物的不良反应。 案例引导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所谓三高人群越来越多,三高即在存在高血压、高血糖的同时还存在高血脂。针对具有上述特征的患者,应该如何治疗?生活中应该注意什么? 案例分析:某老年男性患者,长期患有高血压和糖尿病,在近期检查中发现血脂也偏高。医生可建议患者在进行抗高血压及降糖治疗的同时,再实施降脂治疗。但在治疗过程中必须注意药物对肝、肾功能的影响,因为有部分调血脂药物(如他汀类药物)可造成肝、肾功能障碍,故应加强定期检查。除此之外,患者还应注意生活习惯的改变,如锻炼身体、清淡饮食、低脂饮食、戒烟限酒等。 动脉粥样硬化是动脉硬化的一种,特点是大、中动脉内膜出现含胆固醇、类脂肪等黄色物质,主要由脂肪代谢紊乱、神经血管功能失调引起。动脉粥样硬化是多种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的病理基础。因此,防治动脉粥样硬化至关重要。 用于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的药物统称为抗动脉粥样硬化药(antiatherosclerotic drug),主要包括以下几类药物:调血脂药、抗氧化药、多烯脂肪酸、黏多糖和多糖类等。 一、调血脂药 血脂是血浆中所含脂质的总称,包括游离胆固醇(free cholesterol,FC)、胆固醇酯(cholesterol ester,CE)、磷脂(phospholipid,PL)和三酰甘油(triglyceride,TG)等。它们以CE和TG为核心,外包FC和PL,形成球状颗粒,在血液中与载脂蛋白(apolipoprotein,APO)结合成为各种脂蛋白(lipoprotein,Lp)。血脂是以脂蛋白的形式溶于血浆,并进行转运的。血浆脂蛋白可分为乳糜微粒(chylomicron,CM)、极低密度脂蛋白(very low density lipoprotein,VLDL)、中间密度脂蛋白(intermediate density lipoprotein,IDL)、低密度脂蛋白(low density lipoprotein,LDL)、高密度脂蛋白(high density lipoprotein,HDL)以及脂蛋白(a)[lipoprotein(a),Lp(a)]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